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宏观考试重点

一、名词: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经济体系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说明:GDP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GDP 是一个流量概念;GDP 是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产品或劳务的价值;有些产品和价值无法用市场价格来衡量;GDP 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GDP 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2、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本国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强调国民原则。

3、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即: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数)×100%

以u 代表失业率,则有:%100?=L

U u 经济体系中的每个人,可以归于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者三种类型。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经济社会在任何时期总是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实际上,由于不同的工作要求不同的技能并支付不同的工资,工人可能会离职,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来寻找一份新的更好的工作。这种由于找一份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由于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工作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工人也不断地加入和退出劳动力队伍,因此,为了使工人和工作相匹配,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结构性失业是指实际工资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造成的失业。与摩擦性失业不同的是,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因为他们工人试图寻找最适合他们个人技能的工作,而是现行工资下,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之间的差别:由于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工作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工人也不断地加入和退出劳动力队伍,因此,为了使工人和工作相匹配,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结构性失业是指实际工资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造成的失业。与摩擦性失业不同的是,工人失业并不是因为他们试图寻找最适合他们个人技能的工作,而是现行工资下,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这些工人只能在等待可以得到的工作。

4、总产出是经济社会的全部可用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它衡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商品与服务的总产量。要素投入总量与总产出量之间的关系我们用总生产函数来反映。总生产函数通常用下面的形式来表示:Y=F (N,K )。

5、萨伊定律: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否定存在生产过剩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供给能够创造出自身的需求”的观点,即所谓著名的“萨伊定律”。

6、宏观经济学把这种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之间的正比例关系称为费雪效应。

7、乘数又称倍数,是指自发总支出增加所引起的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说均衡国民收入增加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支出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8、流动性陷阱,是指利率极低时,投机性货币需求无限大,这时增加货币供给量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因无法降低利率而失效。

9、资本边际效率:凯恩斯贴现率或者预期利率称作资本边际效率。资本的边际效率就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预期内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10、准备金——存款比率:为了应付客户随时取款与结算的需要,商业银行要在所吸收的存款中留一定的准备金。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称为准备金——存款比率。

11、黏性工资:指名义工资调整的滞后性。

12、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购买支出和自发税收增加相同数量时,均衡收入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或政府税收变动的比率。

13、奥肯定律:失业率与实际产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失业率每上升1%,实际产出下降2%。

14、庇古效应:由于实际余额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的变化。

15、基础货币:是指公众持有的现金CU 与商业银行以非现金形式持有的准备金RE 之和,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他是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基础。以H 代表基础货币,用公式可以表示为H=CU+RE

二、简答:

1、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费雪效应的含义:银行支付给客户的利率称之为名义利率,增加货币购买力的利率称之为实际利率。如果通货膨胀率为零,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相等。显然通货膨胀率是影

响实际利率的因素。我们用i 表示名义利率, r 表示实际率,π 表示通货膨胀率,三个变量的关系是:π-=i r 可见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发的差。可以把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式变形为下示:

上面的方程式称为费雪方程式。费雪方程式表明,名义利率是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

率的和。它表明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动都会影响名义利率。货币数量论说明货币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费雪方程式说明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共同决定了名义利率。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增长率提高1%引起通货膨胀率也上升1%。通过费雪方程式,通货膨胀率上升1%,名义利率同样上升1%。

2、费雪交易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差别以及货币数量轮的内容:二十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交易方程式,也被称为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 式中,M 为货币数量,V 为货币流通速度,P 为价格水平,T 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经济学家倾向于用经济中的总产出Y 代替交易水平T 。这样,交易方程式可以写为:MV=PY 人们持有货币是货币具有延期使用的功能,出于便利和安全的考虑,人们总是将一定量的现金余额留在手头。这种留在手头的现金余额就形成货币需求。人们手持货币的多寡取决于实际国民收入、一般价格水平以及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率,即人们为了交易而持有的货币数量对名义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数量等于名义国民收入与交易货币需求率之乘积,即:M=kPY 这就是剑桥方程式。式中,M 表示名义货币需求数量,k 表示对于每1元收入人们想持有多少货币的一个参数,P 表示价格水平,Y 表示实际国民收入。这两个方程式的显著区别在于:费雪交易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中介功能,而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交易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以货币形式持有资产存量的角度来考虑货币需求,重视存量占收入的比例。

3、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需求的拉动和成本的推动。根据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不同,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两种类型,需求拉上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它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普遍上升。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是在失业率很高并且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造成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升。通常把引起通货膨胀的成本方面的原因归为两类,一是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另一个是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此外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即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

4、古典二分法的内容及经济学意义:经济学把用货币表示的变量称之为名义变量。经济学把用实物表示的变量称之为实际变量。经济学把经济变量分为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的方法称为古典二分法。古典二分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观点。在货币数量论中,货币供给的变动,它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这就使得经济学分析理论变得简单。同时货币对实际变量的无关性称为货币中性。在长期研究中,货币中性的假设基本是正确的,这点我们在分析长期供给问题时反映的更清楚些。但在短期中,货币中性问题并不完全准确。

5、工资刚性的出现的原因:实际工资刚性的存在,使得劳动供给大于劳动的需求,劳动市场不能调整到劳动市场出清的状态,结构性失业存在。导致工资刚性的原因包括:最低工资法、工会和集体谈判以及效率工资等。

6、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的原因:在长期中,价格水平和货币工资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整,总供给曲线是垂直于横轴的直线。这种垂直的总供给曲线通常被认为是古典的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表明,在长期中,实际产出水平是由资本量与劳动量和可获得的技术决定的。货币工资、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对实际变量——就业、实际产量、实际工资——没有实质性影响。

7、阐述各种类型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取舍关系。一般给出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 :v u u e +--=)(*εππ (1)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新西兰籍经济学家A ?菲利普斯用原始的菲利浦斯曲线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1960年萨缪尔森和索洛用菲利普斯曲线曲线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菲利浦斯曲线如图9-5所示。横轴代表失业率,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高;失

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u *为自然失业率。决策者要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

π

+=r i

选择:或者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或者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

π

PC

u*

O u

图9-1 菲利浦斯曲线

(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1968年,美国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提出了质疑,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分析忽视了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考虑到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提出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存在反方向的交替关系,在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位

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线,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π

π2

π

O

图9-2 附加预期的菲利浦斯曲线

(3)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失业并不取决于通货膨胀而是取决于经济中的随机冲击。如果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变化是规则的,公众会预期到这一变动。结果,只会引起价格水平和货币工资水平的变化,对就业量和产出不会发生影响。如果发生政策的意外变化或者经济中出现需求或者供给冲击,就业量和产出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公众将会很快了解到这种变化,从而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在短期也不会具有明显的交替关系。理性预期学派把自然失业率与理性预期结合起来,否定了短期和长期中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提出菲利浦斯曲线始终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都不存在替代关系。

8、什么是托宾的q,它与投资有什么关系?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称为“q”。企业的市场价值就是这个企业的股票的市场价格总额,它等于每股的价格乘以总股数。企业的重置成本指建造这个企业所需要的成本。因此,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企业的重置成本

托宾认为股票价格会影响企业投资。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小于重置成本时,q1时,说明新建企业比买旧企业便宜,因此会有新投资。就是说,当q较高时投资需求较大。

9、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有的主要分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学派。两者的的主要分歧在于:(1)在基本假设上的分歧: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的分歧: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3)在政策主张上的分歧:前者反对政府干

预经济,为此试图证明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以卢卡斯为代表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完全

信息出发论证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新一代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不满足于此,又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

法应用到财政政策分析中,得到了财政政策也无效的命题。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存在粘性,经济在

遭受到总需求冲击后(例如导致经济衰退),这种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

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用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

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应该采取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其中财政政策尤其重要。

10、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会通过减

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由此得出一个看来自相矛盾的结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

人是一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

人来说是件坏事,但由于增加消费会增加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件好事。这就是所谓的

“节俭悖论”。需要指出的是,节俭悖论发生的条件是总供给过剩,总需求不足,均衡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单方面

决定。

Y

I

11、索罗剩余:这种将经济增长归因为包括技术进步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将经济增长率排除其他因素对经济

的贡献后的剩余量归为技术进步率的方法由罗伯特·索罗提出,因而被称为索罗剩余。

三、画图:

1、用IS-LM曲线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自动调整过程:从图可以看出,IS曲线和LM曲线将坐标平面分成了四个区域:Ⅰ、Ⅱ、Ⅲ和Ⅳ。这四个区域的点既不在IS曲线上,也不在LM曲线上,是一些非均衡的点。

对于产品市场,区域Ⅰ、Ⅱ位于IS曲线的右方。因为区域Ⅰ、Ⅱ中任意一点的利率均高于产品市场均衡时的利

率,相应的投资均小于产品市场均衡时的投资,所以区域Ⅰ、Ⅱ中任意一点均有I

曲线的左方,区域中任意一点均有I>S。对于货币市场,区域Ⅱ、Ⅲ位于LM曲线的右方。因为区域Ⅱ、Ⅲ中任意

一点的利率均低于货币市场均衡时的利率,相应的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所以区域Ⅱ、Ⅲ中任意一点均有L>M。

同理,区域Ⅰ、Ⅳ位于LM曲线的左方,区域中任意一点均有L

失衡的各种不同的组合。如图所示。失衡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只要IS曲线和LM曲线不变,市场本身的力量,

最终会使失衡过渡到均衡。 因为产品市场的失衡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货币市场的失衡会导致利率的变动。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相互作用,会使国民收入和利率不断调整,最终趋向均衡。这种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过程可以用图说明。

假定经济社会处于A 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组合的失衡状态。A 点所处的区域Ⅲ中,对于产品市场,投资大于储蓄,即I>S ,存在超额产品需求;对于货币市场,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即L>M ,存在超额货币需求。产品市场超额产品需求的存在,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结果促使A 点向右水平移动;货币市场超额货币需求的存在,引起利率上升,结果促使A 点向上垂直运动。在以上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A 点将沿对角线方向向右上方移动。假定A 点逐渐移动到区域Ⅱ中的B 点。在B 点,对于产品市场,投资小于储蓄,即IM ,存在超额货币需求。产品市场超额产品供给的存在,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结果促使B 点向左水平移动;货币市场超额货币需求的存在,引起利率上升,结果继续促使B 点向上垂直运动。在以上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B 点将沿对角线方向向左上方移动。假定B 点继续移动到区域Ⅰ中的C 点。在C 点,对于产品市场投资小于储蓄,即IS ,存在超额产品需求;对于货币市场,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即L

2、滞涨是如何出现的?20世纪70年代持续了两次重大的石油价格冲击。未预期到的石油涨价引起使用石油的所有产品成本提高,因而也提高了企业愿意供给产品的价格,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这种供给冲击的直接效应就是提高了价格水平和降低了产出,经济出现衰退。这种情况称为滞胀(stagflation ),因为停滞(产出下降)与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上升)并存。供给冲击使供给减少会导致总供给曲线左移。如图9-3所示,总供给曲线AS1和总需求曲线AD 交与E1点,对应充分就业的产出Y1和价格P1,由于供给冲击使总供给曲线由AS1左移至AS2,与总需求曲线AD 交与E2点,产出下降至Y2,出现失业和资源闲置,价格上升至P2,出现通货膨胀,经济社会处于滞胀状态。 Y P

Y 1

Y 2 P 1 P 2 E 1

E 2

AD

AS 1

AS 2

LAS 图9-3 供给冲击导致滞胀现象

0 也可以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来解释滞胀现象。如图9-2,假定经济

初始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即图中a 点,在该点通货膨胀率为0。不利的供给冲击导致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上升;政府实施拉动需求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了价格水平;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使公众预期通货膨胀的上升,短期菲利浦斯曲线PC0就会向右上方移动。但如果工人预期通货膨胀率高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并按照预期提高工资,则企业会大量减少雇工,失业率提高,出现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的滞胀现象。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3)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2.资本的边际效率 3.公开市场业务 4.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5.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6.LM曲线 7.自动稳定器 8.税收乘数 9.流动偏好陷阱 10.通货膨胀 11、棘轮效应 12、示范效应 二.选择题 1.下列那些项目应计入GDP?()。 A.政府转移支付B.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C.购买普通股票D.购买一块地产 2.已知某一经济中的消费额为6亿元,投资额为1亿元,间接税为1亿元,政府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额为1.5亿元,出口额为2亿元,进口额为1.8亿元,则()。 A.NDP=8.7亿元B.GDP=7.7亿元 C.GDP=8.7亿元D.NDP=5亿元 3.所谓净出口是指()。 A.出口减进口B.进口减出口 C.出口加进口D.GNP减出口 4.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GDP等于()。 A.消费+投资 B.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C.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D.消费+投资+进出口 5.GDP与NDP之间的差别是()。 A.直接税B.折旧C.间接税D.净出口 6.按最终使用者类型,将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加总起来核算GDP的方法是()。A.支出法B.收入法C.生产法D.增加价值法 7.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有影响? A.GDP B.NDP C.NI D.PI 8.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9.在产品市场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值为0.8,那么自主消费乘数值为()。

A.1.6;B.2.5;C.5;D.4 10.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增加,那么GDP将()。 A.减少,但其减少量小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B.减少,但其减少量多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C.增加,其增加量小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D.增加,其增加量多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11.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增加将引起国民收入()。 A.增加,但消费水平下降;B.增加,同时消费水平提高; C.减少,同时消费水平下降;D.减少,但消费水平上升。 12.在产品市场四部门收入决定模型中,政府同时等量地增加购买支出与税收,则GDP ()。 A.将下降,且下降量等于税收的增加量; B.将下降,但下降量少于税收的增加量; C.将增加,且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D.将增加,但增加量少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13.在产品市场收入决定模型中,如果净出口增加,则GDP()。 A.将下降,且下降量等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B.将下降,但下降量多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C.将增加,且增加量等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D.将增加,且增加量多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14.在短期,实际GDP可能()潜在GDP。 A.等于;B.大于;C.小于;D.等于,也可能大于或小于。 8.在产品市场收入决定模型中,实际GDP低于均衡GDP,意味着()。 A.储蓄大于实际投资;B.储蓄小于实际投资; C.储蓄大于计划投资;D.储蓄小于计划投资。 15.已知某个经济社会充分就业的收入是4000亿元,实际均衡收入是3800亿元。假定边际储蓄倾向为25%,增加()投资将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 A.200亿元;B.50亿元;C..100亿元;D.40亿元。 16.产品市场两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三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 A.等于;B.大于;C.小于;D.既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 17.若其他情况不变,所得税税率提高时,投资乘数() A.将增大;B.将缩小;C.不变;D.可能增大也可能缩小。 18.在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自发性投资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10亿美元;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19.在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0.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提高时,IS曲线将()。A.平行向右移动;B.平行向左移动; C.变得更加陡峭;D.变得更加平坦。 21.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提高时,LM曲线将()。 A.平行向右移动;B.平行向左移动;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各章复习大纲: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GDP概念、核算方法、其他国民经济各相关概念及计算、名义GDP和实际GDP、投资—储蓄恒等;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两(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各部门的乘数计算;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推导、斜率、移动、计算等)、投资函数、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失业的相关概念、奥肯定律、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与存款创造乘数;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及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第八章开放经济:汇率、对外贸易 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理论演变: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假设、主要观点(其中第八-十章内容约占3-4%,以选择和判断为主)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 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 3、名义GDP 与实际GDP (1)名义GDP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3)GDP 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 4、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三、国民收入其他衡量指标及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NDP ):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折旧(当期资本耗费)之后的产值。 NDP=GDP-折旧 2、国民收入(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工资+利润+利息+租金 名义GDP 实际GDP 区分 最终产品和劳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不投入生产。 中间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其他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产品和劳务。 【注:判断一件产品或劳务究竟是最终的还是中间的,取决于谁购买了它以及用于什么目的】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 指标及其衡量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GDP的含义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 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 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 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 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 GDP=C+I+G+NX 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

门、国际部门 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 可分为三大部分: 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 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 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 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 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使资本存量出现净增加的投资被定义为净投资: 净投资=当年年终资本存量-上年年终资本存量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 总投资还可分为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投资:对新厂房、机器设备和住宅的购买。 存货投资:指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变化。 当年存货投资=当年年终存货价值-上年年终存货价值 政府部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G)包括政府提供国防、修建道路、开办学校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但政府转移支付是对收入的再分配,并不直接用于交换产品和服务,所以不构成GDP的一部分。 国际部门,为衡量国际部门对一国产品和服务的支出,通常引入净出口(NX)=X-M 净出口定义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对国际部门而言,只有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 三、名义GDP与实际GDP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选定某一时期作为基期,然后以基期价格核算出的某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库2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本部分共60小题,每题1分,共60分) 1.以下项目应计入GDP的是() A.李某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以15万元购买二手房一套 B.面粉厂卖给面包厂5000元的面粉 C.孙某靠打工一年净收入1.8万元 D.张某在股票市场花28000元购入某股票,赢利5000元 2.在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指( ) A.事后统计的投资等于储蓄 B.实际投资等于实际储 C.投资与储蓄总是相等 D.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3.同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r和y如何变化() A. y 增加,r减小 B. y减小,r减小 C. y 减小,r增加 D. y 增加,r不确定 4.在货币需求曲线的水平阶段,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货币供给增加,利率水平下降 B.货币政策无效 C.投机性货币需求无限 D.处于流动偏好陷阱 5.下面有关财政政策效果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其他条件不变,b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越明显 B.其他条件不变,d越小财政政策的效果越不明显 C.其他条件不变,h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越不明显 D.其他条件不变,k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越明显 6.以就业量为自变量的短期宏观生产函数表示随着就业量的增加() A.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 B.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C.总产量以不变的速度增加 D.总产量先以递减的速率后以递增的速率增加

7.以下那一项不是中央银行的职能() A.代表国家发行货币 B.为商业银行保存准备金C.代理国库 D.吸收企业存款 8.若边际储蓄倾向为0.25,则边际消费倾向为() A. 0.25 B. 0.75 C. 1.0 D. 1.25 9.工资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也称为()通货膨胀。 A.需求拉动型 B.成本推进型 C.结构性 D.隐性 10.货币创造乘数的大小取决于() A.货币供给量 B.税率 C.法定准备率 D.银行利息率 11.在下列情况下,转移支付乘数最大的是() A.MPC=0.9 B.MPC=0.8 C. MPS=0.75 D.MPS=0.5 12.假定货币M和p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收入增加时() A.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交易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交易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13.若经济中存在周期性失业,为降低失业率可釆取的财政政策是() A.增加政府支出 B.提高个人所得税 C.减少政府转移支付 D.提高企业所得税率 14.在开放经济中() A.均衡国民收入为y=C +I+G+NX B.NX减少时,国民收入水平提高,NX增加时,国民收入水平

(NEW)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篇 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第三章 经济增长 第四章 失 业 第五章 通货膨胀 第六章 开放经济 第二篇 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 第七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八章 总需求理论 第九章 总供给理论 第十章 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第三篇 宏观经济模型的深化 第十二章 消费理论 第十三章 投资理论 第十四章 政府支出和税收 第十五章 货币供给和需求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第一章 导 论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的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经济增长的决定以及人均产出增长率。 ②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经济周期通常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可表示为GDP)、失业率、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来衡量。 ③失业。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归于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了解这三种类型的失业,对于宏观经济的分析非常重要。 ④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简称通胀,指的是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与它相反的是通货紧缩,代表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平均价格水平通常用价格指数来衡量。 ⑤开放经济。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任何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的经济都是一个与其他国家有着大量贸易和金融联系的经济体,或者说是开放经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任何一国经济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包括国与国之间经济纽带的联结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 ⑥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形式。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大部分,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开展的,其基本假设有:完全理性、市场出清、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进行调节。

黎诣远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3.4第3篇)

黎诣远《宏观经济学》(第3版) 第3篇宏观理论体系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并简述理由) 1.对于货币非中性的解释,古典经济学家通过错觉理论来解释,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通过价格黏性来解释。 【答案】√ 【解析】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误的感觉,产生货币幻觉。在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看来,货币的作用是巨大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国家应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克服经济危机和萧条。凯恩斯认为,价格和工资缺乏弹性,经济不存在一个自动矫正机制,经济就可能出现非充分就业下的均衡,但这种均衡低于充分就业下的潜在产出均平。 2.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可能是黏性的。 【答案】√ 【解析】价格和工资具有黏性是新凯恩斯主义对新古典价格完全伸缩性观点的不完全接受,主要体现为对凯恩斯工资刚性的坚持和修正。 3.古典的自然率假说,资本主义在长期中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 【答案】√ 【解析】长期,错误的价格预期得到纠正,货币幻觉消失,实际工资、产量和就业就会回到各自的自然律水平上去。 4.与新古典经济学家不同,新凯恩斯主义者不承认理性预期,认为经济人是非理性的。 【答案】× 【解析】新凯恩斯主义接受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理性预期的假设,但不接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市场出清和工资、价格有充分弹性的观点。 5.根据凯恩斯主义模型,在短期由于价格黏性使经济不能迅速恢复一般均衡,在长期中,价格的灵活调整最终将使经济达到一般均衡。 【答案】√ 【解析】新凯恩斯模型假定市场非出清,工资和价格调整相对缓慢,使得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市场出现非均衡。 6.新古典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都在理论上承认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因此关于制定并实施经济的财政政策,两者并无分歧。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吐血整理.doc

一、GDP 与GNP 定义与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 : 按照国土原则,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厂商和个人在国内或本国领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及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居民。 国民生产总值GNP: 按照国民原则,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本国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GNP 的一部分可以来自国外。 ? GDP =该国国民在国内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所创造的最终 产品的总价值。 ? GNP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 +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GDP 的三种统计方法 1.增值法(部门法) 基本原则: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产值来计算GDP ,从生产角度它反映了GDP 的来源。最终产品的价值(GDP )=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具体做法: (1)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 (2)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2. 支出法 基本原则: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从最终产品的购买者角度:消费者C;厂商I;政府G;进出口部门X-M 公式:GDP=C+I+G+(X-M ) 3. 收入法 基本原则:从生产要素投入市场的角度加以统计。 任何产品和服务出售后获得的收入,并定会通过厂商分配到各种生产要素中去。 公式:GDP=C+S+T 三、其他经济指标 1. NDP :国内生产净值=GDP -(固定资产)折旧 2. NI :国民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非公司企业收入=GDP -(固定资产)折旧-间接税 3. PI :个人收入= NI — 转移支出+转移收入 转移支出: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 转移收入:退伍军人津贴、失业救济金、养老金、职工困难补助等。 4.DI :个人可支配收入= PI -个人所得税=个人消费+个人储蓄+消费者所付利息 四、GDP 的价格矫正指数 名义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 DP G DP 实际名义价格矫正指数 GDP 也称GDP 折算指数,或GDP 平减指数。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九章宏观经济运行与国民收入核算 要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总需求必须等于总供给。 四部门经济均衡C+I+G+X=Y=C+S+T+M S=I+(G-T)+(X-M), 私人储蓄的3个作用 1将储蓄借给企业部门 2将储蓄借给政府部门 3将储蓄借给外国部门 GDP: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实际GDP:按基期最终产品的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最终产品的现期价格水平与基期价格水平的变动上。GDP=C+I+G+NX 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通货膨胀率=GDP缩减指数变化/上一年的GDP缩减指数 生产价格指数PPI,不同时期为购买一篮子样本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价格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生产者索取的价格 失业的四种类型1摩擦性失业2季节性失业3结构性失业4周期性失业 以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一个经济体的总产出。(自产自销产品不算人GDP) 第十章总需求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图像横轴Y ,纵轴AD ,画出Y=AD线 Y=AD=C+I+G+NX I+G=S+T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被称为在短期内拉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在一个经济体中,只要实际产出偏离均衡产出,存货变动机制的作用就会使实际产出向均衡产出趋近,并最终稳定在均衡产出的水平上。 消费函数:C=C0+cY c是边际消费倾向dC/dY 平均消费倾向C/Y 储蓄函数:S=-C0+(1-c)Y (1-c)是边际储蓄倾向dS/dY 平均储蓄倾向S/Y 三部门经济均衡产出公式Y=C0+I+G/1-c 乘数,一单位总需求的变动会导致数倍均衡产出的变动,这个倍数就是乘数 投资乘数m i=1/1-c 和消费乘数一样 政府购买乘数考虑政府转移支付TR Y=C0+cTR+I+G-cT/1-c m g=1/1-c 税收乘数m t=-c/1-c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m tr=c/1-c 税收随税率变化后,各乘数的分母改为1-c(1-t)t是税率分子C0+cTR+I+G 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 1经济中必须存在闲置资源 2经济中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从外国部门购买产品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

宏观经济学重点 1、萨伊法则:是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供给就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相等。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2、 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从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思想束缚,拓宽了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一些新的概念、理论等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得出了一切与传统经济学对立的政策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表现:①经济学研究中心转变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③政府的作用 3、宏观经济的目标:①持续的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价格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联系:①相辅相成,构成整体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区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整个经济 解决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理论 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 代表人物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公共产品:是政府向社会和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特征:①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争夺性”②具有“排他性”,不具有“争夺性”。 5、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 特征:①具有“排他性”②具有“争夺性”。 6、政府的经济作用:①政府直接控制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消费③政府通过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④政府从事生产⑤政府提供社会福利保障 7、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 8、转移支付:是指从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对某些人进行的无偿支付。 9、洛伦茨曲线: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看图 OI表示国民收入百分比,OP表示人口百分比,连接两对角线OY的是绝对平均曲线。对角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人口中每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相同的百分比。OPY是绝对不平均线,表示社会的全部收入都被一人所占有,其余的人的收入都是零。OY弧线为实际收入分配线即洛伦茨曲线,每一点都表明:占总人口的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从曲线的形状可看出:实际收入分配线越靠近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反之,实际收入分配线越远离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10、基尼系数(洛伦茨系数):根据洛伦茨曲线图找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A/(A+B) 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的面对。如果A=0,基尼系数=0,则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如果B=0,基尼系数=1,收入绝对不平均。事实上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基尼系数数值越小,越接近于收入平均;基尼系数数值越大,则收入越不平均。对于收入分配高度不均的国家基尼系数在0.5-0.7之间,对于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的国家,在0.2-0.35之间。 11、税金转嫁:纳税人可以把税金转嫁给他人负担。分为两种:①向前转嫁,即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在产品或服务销售之前,卖方通过加价的方式把税收负担转嫁给买方;②向后转嫁,

黄亚钧《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篇 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圣才出品】

第二篇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 第七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1.试解释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 答: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价格与总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它向下倾斜有三个原因: (1)财富效应。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保持计划中的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情况就会相反。财富效应的结果使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总需求曲线因此向右下倾斜。 (2)利率效应。当价格水平上升时,流通中的实际货币数量就会减少,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货币市场上对实际货币的过度需求,为了平衡人们对货币的过度需求,利率水平必然上升。利率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因此,家庭会用未来消费来替代当前消费,当前愿意消费的产品数量就会减少;另一方面则意味着投资的机会成本增加,企业会削减原有计划中的投资规模,企业愿意购买的投资品的数量也会减少。由于利率效应的存在,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家庭和企业对商品的需求总量会减少,总需求曲线就会向右下倾斜。 (3)开放效应。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国内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来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国内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来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因此,当一个经济对外开放时,开放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

2.请简述宏观经济中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区分。在什么情况下两者达到一致,在什么情况下两者又会偏离? 答:(1)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由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而长期均衡由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一个经济短期总供给受价格因素的影响,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不断增加,所以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而一个经济长期总供给由这个经济充分就业的潜在产出水平决定,与价格无关,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2)由于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一条垂直的线,会偏离长期总供给曲线,因此从长期均衡的角度出发,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会出现三种情况: ①失业均衡:这时的短期均衡产量低于长期潜在产量,如图7-1所示。从图7-1中可看到,短期均衡点A在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左边,由此决定的短期均衡产量 Y要低于长期的 潜在产出水平。这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劳动和资本出现了闲置,此时,失业率要大于自然失业率。 图7-1失业均衡 ②充分就业均衡:这时短期均衡产量正好等于长期潜在产量。如图7-2所示,总需求曲线AD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SAS的交点B正好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因此B点不仅是短期均 1

最新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1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1

一、单项选择 1.下面不属于总支出的是( b )。 a.政府支出; b.税收; c.净出口; d.投资。 2.下面不属于流量的是( d )。 a.出口; b.折旧; c.转移支付; d.国家债务。 3.下面不属于国民收入部分的是( b )。 a.租金收入; b.福利支付; c.工资; d.利息净额。 4.从国民收入核算的结果看,投资等于( c )。 a.私人储蓄; b.预算盈余; c.a和b的和; d.既不是a 也不是b 。5.通过( b )我们避免了GDP的重复记算。 a.剔除资金转移; b.使用增值法; c.剔除以前生产产品的市场价值;d.剔除那些未涉及市场交换的商品。6.实际 GDP是通过( b )得到的。 a.当期GDP乘以GDP缩减指数; b.当期GDP除以GDP缩减指数;c.当期GDP乘以基期价格; d.当期GDP除以基期价格。 7.( a )的说法是错误的。 a.国内生产总值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加上折旧; b.国内收入等于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拥有者获得的收入; c.国内生产净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折旧; d.国内收入等于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8.GDP不反映( b )。

a.卖掉以前拥有的住房时,付给房地产经纪商的佣金;b.在游戏中赢得的100美元; c.新建但未销售的住房; d.向管道工维修管道支付的工资。 9.如果当期价格低于基期价格,那么( d )。 a.实际GDP等于名义GDP; b.实际GDP小于名义GDP; c.实际GDP和名义GDP是同一回事; d.实际GDP大于名义GDP。10.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反映( a )。 a.实物; b.价格; c.实物和价格; d.既非实物,又非价格。11.( b )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12.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b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13.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 )的表述才是正确的。 a.今年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 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 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 d.今年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至少有一项提高了。 14.计入GDP的是( d )。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1)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GDP是以货币表示的一个量值。GDP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避免对中间物品的重复计算。 通货膨胀:是指物品与劳务货币价格的普遍持续上升。 失业率: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衡量一国失业程度最重要的统计指标。 节俭的悖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于个人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来说是坏事,凡是增加消费会增加总支出,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说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购买支出和自发税收增加的数量相同时,均衡收入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或政府税收)变动的比率。 预算赤字(BS):(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部分 预算盈余(BD):(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政府收入超出支出的部分,即政府的税收大于政府购买支出与转移支付的部分。 IS曲线:表示使产品市场均衡的利率与收入(产出)的各种可能的组合。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既定的目标,改变货币供给量,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为调节社会经济活动而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所进行的变

动措施。 流动性陷阱:是指货币的利率弹性无限大,以至于公众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之下愿意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在极端凯恩斯主义情况下,货币政策效应为零。在利率足够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低于正常利率此时人们都持有货币不再持有债券,即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变为无限大。95+59 因此,当LM曲线垂直时,货币政策对收入水平的作用达到其最大限度。 LM曲线:描述了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与收入的所有组合。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它是指当基础货币变动一单位时,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规模,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引起利率的提高,从而使得私人部门的投资减少的现象。 赤字:当政府支出大于其收入时,就会出现财政赤字。 公债:是指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其信誉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格式化的债权债务凭证。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许多工人的暂时失业与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密切相关,这种情况成为周期性失业。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而且到今天为止宏观经济学也还在不停的发展,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论。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同一宏观现象的分析经常会有分歧,我们在学习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型,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就会十分 的纠结。 其实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一条主脉络,掌握住主要的一条线索之后再去向里面填充各种分支的知识,就会避免混乱。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宏观经济的常识。 必须要认识的人,凯恩斯。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凯恩斯,就是因为他 的理论,使得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必将灭亡”,反而通过改进越来越好。 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对立。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最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所以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对市场不应进行干预,通过大家逐利行为,社会的总供需自然而然会达到均衡。 其实无论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还是古典主义的市场自动调节,都没有错。古典主义的理论从长期来看,市场的确会达到均衡产出和充分就业。但是凯恩斯的观点是“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市场机制是会自动调节,但是且不说过程十分漫长,在这个过 程中,大量的失业,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可能真的等不到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的时候就 饿死了。我们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十几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调节,其实就是场灾难。所以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在短时间内熨平经济波动, 主动调节市场使其达到均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的免受波动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差别对比 古典主义 1、以供给为中心(萨伊定律) 2、价格、工资、利息具有自由伸缩性 3、市场自动出清 凯恩斯主义: 1、需求为中心 2、工资、价格刚性 3、市场非出清 下面开始正式分析宏观经济了 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就业,而与充分就业水平有独特关联的是本期总产出 价值或国民收入水平。可以说凯恩斯宏观分析模式的焦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国民收

曼昆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学霸整理地!)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题型: 1、单项选择题(1*20=20) 2、名词解释(3*5=15) 3、计算题(12*3=36) 4、分析题(9+10+10或6+10+13,29)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科学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体经济——包括收入的增长、价格的变动和失业率的研究。 2、研究内容(三变量、四大问题):GDP、CPI、失业率(变量) 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国际收支(问题)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学科区别(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中心理论)。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1、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及计算规则:给定时期的一个经济体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P20) (1)GDP是市场价值,而非产量。 (2)GDP只计入本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已有产品的产权转让(3)GDP的计算包含了对上一年存货的处理 (4)GDP指最终产品的价值而非中间产品的价值,最终产品价值由价值的增值之和构成 2、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总量(GDP/GNP,NNP/NDP、NI、PI、DPI): (1)NNP=GNP-折旧;NDP=GDP-折旧

(2)NI=NNP-企业间接税+政府对企业的补贴(转移支付) (3)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净利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股息 (4)DPI=PI-个人所得税 3、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支出法):GDP=C+I+G+NX 4、名义GDP 与实际GDP 的换算(CPI\GDP 平减指数): (1)实际GDP=报告期产量*基期价格=报告期名义GDP ×(基期价格/报告期价格) (2)消费物价指数:是物价总水平的一种衡量指标,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表示固定一篮子消费品的费用相对于基年同样一篮子消费品的费用。是反映消费品(包括服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 (3)GDP 平减指数:又称为GDP 的隐含价格平减指数,等于名义GDP 和实际GDP 的比率,GDP 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反映了经济中物价总水平所发生的变动。 5、失业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百分比 第三章 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1、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 (1)不考虑技术进步因素。 (2)资本与劳动的供给固定不变,即: (3)生产函数: (4)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 = A K αL 1-α 2、国民收入的分配: 其中,总劳动收入;总资本收入 3、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 (1)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 ):居民的消费支出和决定消费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C=c (Y-T );c-MPC ;Y-T :可支配收入 L L K K ==和,=()Y F K L Y MPL L MPK K =?+?MPL L =?MPK K =?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讲 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 所有的市场经济需要面对的三个核心的宏观经济问题是:(1)产出和就业率为什么有时会下降?如何减少失业率?(2)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它?(3)一国如何提高其经济增长率?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系统理论的开端。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居于西方经济学界 在理论上,传统经济学以“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为基础,以供给为中心,断定需求是供给的函数。因此坚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将存在保证充分就业均衡趋势的自动机制这一信条。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从而抛弃了“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的传统观点。他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即凯恩斯定律),供给就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所谓“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在方法上,传统经济学关心个别厂商和个别消费者的行为活动,以及单个商品市场的交换过程及其相对价格的决定,即着重个量分析或微观经济分析。凯恩斯则关心经济中的总量(总 产量或国民收入总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等)行为活动,特别是总产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提倡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和调节私营经济。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变革”而形成的凯恩斯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成为西方经济学 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围绕凯恩斯经济学的讨论已演变成两大派:现代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古典学派—— 就现代凯恩斯学派而论,最有影响的是两大支派,即新古典综合派(以汉森、萨缪尔森等为代表)和新剑桥学派(以罗宾逊、斯拉法等为代表)。前者是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式同新古典派微观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的产物。后者则试图把凯恩斯理论与更早的古典派传统—— 就现代古典学派而论,自60年代以后,便形成了反对“凯恩斯革命”的货币主义(以弗里德曼为代表)和理性预期学派(以卢卡斯等为代表)。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又出现了所谓“供给学派”(以拉法为代表) 凯恩斯主义理论虽然受到理论和政策实践两方面的挑战,但目前仍然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支 第二讲 凯恩斯对古典学派革命的核心,就是认为政府必须干预经济。作为宏观经济学学习的开始,应首先从一般意义上把握政府的经济作用。然后通过以下各讲的内容了解西方经济学是如何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这就是所谓“市场失灵”。当出现这类市场失灵现象 (一)

宏观经济学阶段练习三及答案

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宏观经济学》课程阶段练习三(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价格水平上升时,会( B )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AD 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AS 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AD曲线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AS曲线左移 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D )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B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C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D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3、当(A )时,总需求曲线更平坦 A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化比较敏感; B支出乘数较小; C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比较敏感; D货币供给量较大。 4、总需求曲线( D ) A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支出减少时会右移; B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左移; 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税收减少会左移;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会右移。 5、在既定的劳动需求函数中( B ) A产品价格上升时,劳动需求减少; B产品价格上升时,劳动需求增加; C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同比例增加时,劳动需求增加; D价格水平和工资同比例增加时,劳动需求减少

6、自然失业率( C ) A恒为零;B依赖于价格水平;C是经济处于潜在产出水平时的失业率;D是没有摩擦性失业时的失业率 7、当经济只存在( B )时,该经济被认为实现了充分就业 A摩擦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D需求不足型失业 8、关于自然失业率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D ) A自然失业率是历史上最低限度水平的失业率; B自然失业率与一国经济的效率之间关系密切; C自然失业率恒定不变; D自然失业率包含摩擦性失业 9、通货膨胀是( A ) A货币发行量过多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的上涨; B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黄金量; C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商品的价值量; D以上都不是 10、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下列哪一因素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D ) A进口增加;B工资不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C出口减少;D政府支出不变但税收减少二、判断题 1.当一般价格水平变动时,由于各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因此居民不会减少对各产品的需求,总需求水平也保持不变。(×) 2.当一般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使各经济主体的收入增加,因此总需求增加。(×)3.当一般价格水平上升时,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降低,资产市场均衡的实际利率增加,将会使总需求下降。(√) 4.财政政策能够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货币政策不能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