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至四知识框架体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至四知识框架体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至四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开创王位世袭制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对象:先代贵族、功臣、王族

早期政治制度②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影前期: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互为表里

响后期:王室衰微相辅相承

西周①含义: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2)宗法制②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森严等级制度

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1)前提:秦的统一:兼并六国、平定北方(直道)、统一岭南、控制“西南夷”(五尺道)

确立(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丞相(政)、太尉(军)、御史大夫(监) (秦) ③郡县制:由来:春秋战国特点:中央垂直管理,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见导学案)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内)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草拟诏书、门下审议、尚书下设六部执行

(1)③宋朝:中书门下(行政)、参知政事(行)枢密院(军)、三司(财)国中央行政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统领宗教和西藏事务)

的制度变化⑤明朝: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朱棣),职能:接受顾问

政⑥清朝:设置军机处职能:跪受笔录、承旨办事

治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雍正)特点:简、速、密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汉至清)(2)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德行才能,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③科举制:才学评价: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国际(根本):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急需开辟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背景国内: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

(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内容:“哥赔我鞋”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Km2

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列①时间:1894-1895年,

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内容:“哥开厂赔两亿”

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

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内容:“钱禁兵馆”

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1)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①政治:破坏主权完整

影响(2)对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破坏②经济: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③文化:在、破坏中华文明遗产

(3)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济、思想等方面

时间:鸦片战争时期

(1)三元里人民抗英意义:第一次人民自发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二、19世纪军民(2)收复新疆:1876——1884:左宗棠,新疆设省

(3)黄海海战: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抗日英雄:丁、刘、邓、林、叶

的反抗斗争背景: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定,日本强占台湾

(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经过: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结果:得不到清政府支持最终失败

(5)义和团运动兴起原因根本: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矛盾激化

反帝运动客观:清政府无法承担反帝任务

“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军事南京大屠杀、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政治:“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

日本侵华史实经济:经济掠夺,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文化: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根本原因: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①九一八事变原因直接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1931年)国内形势:中国国民政府在南方全力剿共

影响:日本侵占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局部抗战 A中共(1935年):发表抗日宣言、“八一宣言”、瓦窑堡会

B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

②抗日救淞沪抗战:1932年,蔡廷锴、蒋光鼐

亡运动 C爱国官兵山海关之战:1933年,安德馨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吉鸿昌

西安事变: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

影响揭开了国共又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D关内人民: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由中共领导的爱国运动

A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

①抗日民族统 B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一战线建立 C红军改编:八路军(朱德、彭德怀)、新四军(刘少奇、陈毅)

D正式建立的标志: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A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抗日战争 B太原会战:国共合作,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全民族抗战②正面战场抗战 C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D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38.10月) E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殉国

A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③敌后战场抗战 B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37年9月

C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华北,沉重打击敌人侵略气焰 D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互相依存

A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①背景 B中共七大召开(1944):内容(怎样抗日、建立政权)

C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a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相互配合

抗战胜利②胜利 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支持:屈原、苏武

原因结果: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A ……“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③意义国内 B 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奠定了坚实基础;

是世界反法西斯重要组成部分,为……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兴起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根本:阶级矛盾激化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1851年,金田起义;1851年9月,永安建制;1853年,定都天京;

太平天国过程:1853——1856北伐、西征(达到全盛) 1856年,天京事变(走向衰落);

运动 864年,天京陷落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1853)和《资政新篇》(1859)

失败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原因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战略决策失误

教训: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社会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背景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旧民主主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1894檀香山)、同盟会(1905东京)义革命(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

民国成立:时间(1912)、都城(南京)、国旗(五色旗)

辛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3)中华民国成立主要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临时意义: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

约法》制制度的没网和民主共和政体确立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里程碑(4)性质:中国近代第一次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5)历史意义:推翻了···结束了···,建立了···,···深入人心

(6)教训: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革命成功,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①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1)五四②过程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运动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③性质:广大群众直接参与、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

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近①条件:经济和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干部和组织条件、外部条件

代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中(2)②内容:党的任务推翻资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

一大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国中共成立意义: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的时间:1922年

③二大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

主意义: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革①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合作的原因有:1、中共;2、孙中山)

命新民主主②标志:是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新三民主义、党内合作)

义革命(3)国民③高潮:北伐战争:(1926—1927)结果:动摇了军阀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革命④失败及原因: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教训

①南昌起义:1927年8月,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4)“农村包围城②八七会议:1927、汉口,内容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市”道路开辟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③秋收起义:1927、长沙、毛泽东、

意义:攻占中心城市受挫,决定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④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5)红军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过程:1934年10开始,1935年10,吴起会师。1936年10,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影响: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6)抗日战争:(见上一专题)

①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

②战略反攻: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7)解放战争③战略决战:1948年秋-1949年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工作中心转移,总任务

⑤渡江战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

(8)新民革胜利的国内:人民地位变化、国家性质变化

历史意义国际:世界力量的变化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背景: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内容

前提:新中国成立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

现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国(根本制度)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的(1)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54年宪法》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政(民主政治的奠基) 1949年,初步建立:第一届政协会议

治中共领导的多党 1954年,宪法颁布,正式确立

建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新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设阶段 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正式确立,内新广宁西

(2)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挫折: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反对个人崇拜

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时间: 1978年12月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内容:思想、政治、组织路线(3)新时期政治建设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的提出:

民主政治建设成果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82年宪法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1997年提出,1999年写进宪法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①背景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②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社会主义是主体

A 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一国两制”的构想③形成过程 B 1981年叶剑英委员长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

C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祖 D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构想。

统 A香港问题的由来:

一①港、澳回归 B港、澳回归的概况

国“一国两制”的实践民间交往——逐步实现“三通”法律制度——《反分裂国家法》

②海峡两岸关系政治接触——“九二共识”、“汪辜会谈”经济交流——《投资保护法》

的发展政党间交流——国共两党间交流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