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性脑病护理查房

肝性脑病护理查房

肝性脑病护理查房
肝性脑病护理查房

消化科护理业务查房记录

患者姓名:程隆埝性别:男

年龄:54岁床号:23床

时间:2017.3.29 住院号:548232

诊断:肝性脑病

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

主持人:

汇报护士:巫林茂

内容:

一、病史汇报: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腹胀2+年,加重10+天于

2017年3月27入院,来时神志清楚、精神差,全身皮肤、巩膜黄染明显,T36.5℃,P90次/分,R19次/分,BP131/75mmHg,医嘱一级护理病危,予以门冬鸟氨酸、3AA促进氨代谢,头孢他啶抗感染、呋塞米、螺内酯利尿、白醋灌肠、乳果糖通便等对症治疗。

二、护理问题:1、意识障碍:与血氨增高有关

2、焦虑:与疾病反复、预后差有关

3、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相关知识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三、护理措施:

1,每小时巡视,观察患者意识、时间空间、定向力及腹胀等病情变化。

2,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作好记录。

3,遵医嘱予门冬鸟氨酸、3AA促进氨代谢,头孢他啶抗感染、呋塞米、螺内酯利尿、白醋灌肠、乳果糖通便等对症治疗。4,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床单元清洁无渣削,协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做好安全措施,床档保护,嘱24小时留陪。

5,提供与疾病相关的健康宣教,饮食宣教,安全宣教,发生意识障碍应绝对卧床休息。

四、讨论意见

1、曾静(护师)提出:病情观察时还应该观察病人的腹水情

况,每日测腹围,准确记录尿量,测量体重等。

2、李其艳(护师)提出:肝昏的三、四期时,限制蛋白的摄

入。

3、骆方静(护师)提出:放腹水可诱发肝昏,因此做腹腔穿

刺的病人,应观察患者的意识和生命体征。

4、董彦君(护师)提出:腹腔穿刺后应每班交接,观察穿刺

处伤口敷料情况,建议使用腹带。

5、贺强(护士)提出:肝性脑病的病人有受伤的危险,应做

好相应的保护措施。

6、李晨瑶(护士)提出: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合理

膳食。

五、曾静总结:通过这次学习和讨论,对该病人的病情、护理

及相关理论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护士应了解治疗方案、用药

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配合医生,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肝性脑病查房

肝性脑病护理查房 消化一病区

病情介绍 患者女性,60岁,因反复腹胀、纳差3年,加重伴神志不清3天,于2014年7月8日23:55平车推送入我科。因患者呈严重贫血貌,血色素低,考虑肝性脑病可能性大,遵医嘱于7月9日00:37分报病危。

入科辅查:肾功能、血脂常规、心肌酶谱、血糖、血氨、血淀粉酶均未见异常;血常规示:血红蛋白43g/L、红细胞1.85×10^12/L、平均血红蛋白量23.2pg、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4%;肝功能示: 总胆红素32.3umol/L、直接胆红素13.5umol/L、间接胆红 18.8umol/L、总蛋白48.0g/L、白蛋白24.0g/L;电解质示:钾 3.4mmol/L;凝血功能示:凝血酶原时间16.0秒、国际标准化比 率1.36INR、凝血酶时间17.5秒;B型血、Rh(+)。查:腹水常规示:外观淡黄透明、李凡他试验阴性、红细胞230×10^6/L、白细胞数12×10^6/L;腹水生化示:钾7.9mmol/L、钠 134.0mmol/L、胸腹水葡萄糖8.06mmol/l、胸腹水蛋白9.70g/L。

查房后冷明芳主任医师分析,患者腹水常规检测提示为漏出液,目前有腹膜刺激征,考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身高154㎝,体重35㎏,体重指数14.7,NRS-2002评分3分,血红蛋白43g/L,总蛋白48g/L,K3.4mmol/L,有糖尿病史,现血糖控制可,存在营养风险,需营养支持。现由禁食改为全流。

肝硬化 一、定义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临床上有多系统功能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推荐)肺性脑病病人的护理查房

肺性脑病病人的护理查房 一概述 肺性脑病:肺性脑病(pulmonary encephalopathy,PE)又称肺气肿脑病、二氧化碳麻醉或高碳酸血症,是因各种慢性肺胸疾病伴发呼吸功能衰竭、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而出现的各种神经精神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二护理评估 1、病史患者张永寿,男性71岁,已婚,汉族。患者于2012年9月13日因咳 嗽,咳痰12年多再发20天,昏迷1天,由急诊科平车送入我科,入科观其呈昏迷状,双侧瞳孔等大等圆2mm,对光反射迟钝口唇发绀。遵医嘱立即给予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心电监护,双上肢浅静脉置管,左胫骨结节骨牵引阵,静脉补液对症治疗。 2、查体平车入科,体温36.3℃,呼吸20次/分,心率75次/分,血压 141/86mmHg,患者呈浅昏迷状,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为2mm,对光反射迟钝。 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动脉血气分析P7.415,PO2 12.50,PCO2 7.14。血常规 WBC19.08×10⒐/L,HB144g/L,PLT 0.138×10⒐/L,N 96.8℅,L0.3℅;肝肾功电解质:钾3.374,钠136.8,氯103.0,二氧化碳28.5,尿素8.74mmol/L,肌酐:u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5.2u/L,天门冬氨基转移酶48u/L,谷氨酰转肽酶22u/L。 三护理诊断 1、气体交换受损:与气道阻塞、通气不足、分泌物过多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咳嗽无力、呼吸功能衰竭、痰液粘稠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减退、能量消耗增加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5、潜在并发症在:褥疮与长期卧床有关。 6、焦虑 7、疾病相关知识缺乏。 四重要护理诊断及护理计划与措施 1、气体交换受损 ⑴定义:个体经受的在肺泡与微血管之间的气体(氧和二氧化碳)交换降低的状态,即存在换气障碍。 (2)诊断依据:氧饱和度小于13%。 (3)原因及促发因素:误吸,感染。 (4)护理目标:呼吸频率及中心静脉压在正常范围内,面色红润。 (5)护理措施 ○1人工通气:遵医嘱予接呼吸机辅助呼吸,保持人工通气气管的湿化,封闭气管内插管的气囊压力一般维持在20cmH20,气囊应保持充气状态。 ○2活动与休息:给予病人采取半卧位,以改善呼吸。 2、清理呼吸道无效 (1)定义: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不能有效清除。 (2)诊断依据:听诊双肺呼吸音粗,血氧饱和度90℅。 (3)原因及促发因素:经口气管插管吸痰不彻底。

教学查房肝性脑病

ICU教学活动记录表

缓以及诱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由于导致肝性脑病的基础疾 病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比较复杂、多变,早期症状的变异性 是本病的特点。但具 体 过 程 教 学 查 房 具 体 过 程 教 学 查 房 具 体 过 程 教 学

也有其共性的表现:即反映为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既有原发肝脏基础疾病的表现,又有其特有的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性格、行为、智能改变和意识障碍。

味。此气味有学者称烂苹果味、大蒜味、鱼腥味等。 6).扑翼样震颤 是肝性脑病最具特征性的神经系统体征,具有早期诊断意义。但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病人均可出现扑翼样震颤。方法是:嘱病人伸出前臂,展开五指,或腕部过度伸展并固定不动时,病人掌-指及腕关节可出现快速的屈曲及伸展运动,每秒钟常可出现1?2次,也有达每秒钟5?9次者,且常伴有手指的侧位动作。此时病人可同时伴有整个上肢、舌、下腭、颌部的细微震颤及步态的共济失调。或发于单侧,也可出现于双侧。这种震颤不具有特征性,也可见于心衰、肾衰、肺衰等病人。震颤常于病人睡眠及昏迷后消失,苏醒后仍可出现。 7).视力障碍 不常见。但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逐渐增多,肝性脑病发生时病人可出现视力障碍、失明为主要临床表现,这种视力障碍是短暂的,功能性的,可随着肝性脑病的加深而加重,也可随着肝性脑病的恢复而复明。其发病机制不明,多数认为与肝性脑病一样复杂,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8).智能障碍 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的智能发生改变,表现为对时间、空间概念不清,人物概念模糊,吐字不清,颠三倒四,书写困难,计算、计数能力下降,数字连接错误,也是早期鉴别肝性脑病简单、可靠的方法。 9).意识障碍

肝性脑病护理查房

消化科护理业务查房记录 患者姓名:程隆埝性别:男 年龄:54岁床号:23床 时间:2017.3.29 住院号:548232 诊断:肝性脑病 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 主持人: 汇报护士:巫林茂 内容: 一、病史汇报: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腹胀2+年,加重10+天于 2017年3月27入院,来时神志清楚、精神差,全身皮肤、巩膜黄染明显,T36.5℃,P90次/分,R19次/分,BP131/75mmHg,医嘱一级护理病危,予以门冬鸟氨酸、3AA促进氨代谢,头孢他啶抗感染、呋塞米、螺内酯利尿、白醋灌肠、乳果糖通便等对症治疗。 二、护理问题:1、意识障碍:与血氨增高有关 2、焦虑:与疾病反复、预后差有关 3、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相关知识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三、护理措施: 1,每小时巡视,观察患者意识、时间空间、定向力及腹胀等病情变化。

2,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作好记录。 3,遵医嘱予门冬鸟氨酸、3AA促进氨代谢,头孢他啶抗感染、呋塞米、螺内酯利尿、白醋灌肠、乳果糖通便等对症治疗。4,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床单元清洁无渣削,协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做好安全措施,床档保护,嘱24小时留陪。 5,提供与疾病相关的健康宣教,饮食宣教,安全宣教,发生意识障碍应绝对卧床休息。 四、讨论意见 1、曾静(护师)提出:病情观察时还应该观察病人的腹水情 况,每日测腹围,准确记录尿量,测量体重等。 2、李其艳(护师)提出:肝昏的三、四期时,限制蛋白的摄 入。 3、骆方静(护师)提出:放腹水可诱发肝昏,因此做腹腔穿 刺的病人,应观察患者的意识和生命体征。 4、董彦君(护师)提出:腹腔穿刺后应每班交接,观察穿刺 处伤口敷料情况,建议使用腹带。 5、贺强(护士)提出:肝性脑病的病人有受伤的危险,应做 好相应的保护措施。 6、李晨瑶(护士)提出: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合理 膳食。 五、曾静总结:通过这次学习和讨论,对该病人的病情、护理 及相关理论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护士应了解治疗方案、用药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查房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查房时间:2015-02-16 地点:医生办公室 主讲人:杜艳丽参加人员:全体护士 病史 一、现病史:9床患者,张继成,男,84岁,因"活动后胸闷气喘不适1月余"入院。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多年,咳嗽咳痰,伴双下肢重度水肿。于2月3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拟"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收入我科。自发病以来,精神欠佳、食欲较前下降,二便正常,休息差。入院后诊断“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肺心病,心功能四级”。 二、既往史: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无外伤、血制品使用史、无过敏史、预防接种史无。 三、查体:T36.4℃,P88次/分,R20次/分,BP140/80mmHg ,神志清,强迫性端坐体位。口唇指端紫绀,双下肢重度水肿。听诊:心率88次/分,心律整齐,心音正常。 四、辅助检查:(1)心脏彩超:右心增大,三尖瓣中大量反流,主动脉瓣钙化伴少中量反流,少量心包积液,中度肺动脉高压。肺部CT示: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基本正常,动脉血气回示:pH7.31,二氧化碳分压72mmHg,氧分压72 mmHg。脑钠肽8165pg/ml。(3)入院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CRBBB,ST-T倒置。 五、治疗:入院后给予心内科一级护理,报病重,陪护1人,低盐低脂清淡饮食,持续性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强心利尿、扩血管改善心肺循环、营养心肌对症支持治疗。2月4日晨急查血气分析回示:二氧化碳分压:82 mmHg急请呼吸内科会诊:医嘱给予抗炎、平喘祛痰、呼吸兴奋剂应用,定期复查血气。2月12日血气回示:PH7.38,氧分压50 mmHg 二氧化碳分压44mmHg,医嘱停用呼吸兴奋剂,生化回示:血钾2.93mmol/L,白蛋白49g/L,医嘱给予补达秀1.0gtid,口服,人血白蛋白输注。 相关知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定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 二:病因:(一)支气管肺疾病以慢性支气管炎(慢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最为多见,约占80%~90%,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尘肺及先天性肺囊肿所并发的肺气肿或肺纤维化。 (二)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较少见。严重的脊椎后、侧凸、脊椎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胸膜广泛粘连及胸廓成形术后等造成的严重胸廓或脊椎畸形,以及神经肌肉疾患如脊髓灰质炎,可引起胸廓活动受限,肺脏受

最新肺性脑病的护理

肺性脑病的护理 肺性脑病是中度或重度呼吸衰竭引起的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是以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是肺心病的严重并发症。是肺心病病人主要死亡原因。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白天嗜睡、夜间兴奋、反应迟钝、表情淡漠、记忆力衰退等现象,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神志恍惚、谵妄、昏迷或惊厥。有的病人甚至表现无意识的四肢颤动、烦躁不安或昏迷的症状,这是病情危重的信号。如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采取积极主动的有效护理,会大大降低此类病人的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1 观察重点 1.1 神经、精神症状 肺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认为低氧血症、CO2潴留和酸中毒三个因素共同损伤脑血管和脑细胞是最根本的发病机制。CO2潴留使脑脊液H+浓度增加,影响脑细胞代谢,降低脑细胞的兴奋性,抑制皮质活动,可引起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言语不清、精神错乱、扑翼样震颤、嗜睡、昏迷、抽搐和呼吸抑制等神经精神障碍症候群。一旦发现,应该及时通报医生给予处置。 1.2 呼吸、血压及脉搏 脉搏直接反应心脏的代偿功能及心肌的功能状态,应严密监测脉搏的速率、节律及强弱,脉搏不规则时应及时观察心率,有严重缺氧或酸中毒早期可能出现血压上升,而应用人工呼吸患者因短期内排出大量的CO2则可以引起低血压。同时注意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特别注意患者的咳嗽、咳痰和喘息声。当患者反复呼吸道感染时,往往咳嗽加重,痰液不易咳出,因而使细支气管被分泌物阻塞加重,进一步造成通气功能与弥散功能降低而导致肺性脑病。因此,应严密观察脉搏、血压尤其是呼吸的变化,对于老年患者,夜间更应加强巡视,警惕因冷空气刺激导致呼吸道平滑肌痉挛,诱发或加重肺性脑病的发生。

肝性脑病诊疗指南

肝性脑病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病史中注意患者有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可以出现意识错乱、睡眠障碍,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举止反常,可出现不随意运动及运动失调。多有睡眠时间倒错,甚至有幻觉、恐惧、狂躁。严重者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甚至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 2.亚临床性肝性脑病是指无啁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仅能用精细的智力试验(如数字连接试验等)和(或)电生理检测才可作出诊断的肝性脑病。 (二)体格检查一期患者可有扑翼(击)样震颤(flapping tremor);二期除有扑翼样震颤外,尚有明显的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痉挛及Babinski征阳性;三期仍可引出扑翼样震颤,肌张力增加,四肢被动运动有抵抗,锥体束征常呈阳性;四期无法引出扑翼样震颤,浅昏迷时,对痛刺激尚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深昏迷时,各

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 (三)辅助检查 1.血氨慢性肝性脑病,尤其是门体分流性脑病患者常增高。在急性肝脑多正常。 2.脑电图检查典型的改变为节律变慢,昏迷前期和昏睡期主要出现每秒4~7次的0波或三相波,有的也出现每秒1~3次的d波。昏迷期两侧同时出现对称性高波幅慢波。 3.诱发电位包括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对亚临床型肝性脑病诊断价值较大。 4.心理智能测验对于诊断早期肝性脑病包括亚临床型肝性脑病有意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以下情况可做出诊断: (1)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侧枝循环形成。 (2)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 (3)有明确的肝性脑病的诱因。

(4)明显肝功能损害,血氨增高 (5)扑翼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 但需与临床上引起昏迷的疾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 1.消除诱因 合理及慎用麻醉、镇痛、催眠、镇静等类药物,禁用吗啡及其衍生物、度冷丁、速效巴比妥类药物,及时控制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避免大剂量使用排钾利尿和短期、快速放腹水,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2.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 (1)饮食开始数日内禁食蛋白质,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每日供给热量1200~1600大卡和足量维生素,待神志清楚后,可逐步增加蛋白质至40~60g/d,以植物蛋白为最好。 (2)灌肠或导泻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例如稀醋酸液)灌肠,口服3326硫酸镁30~60ml导泻。乳果糖口服或灌肠。 (3)抑制G-细菌生长口服抗生素如新霉素2~4g/d或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