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教案

普通心理学教案

普通心理学教案
普通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和理论体系

一、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中间科学)

从主体上看: 人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从研究方法上看: 既有自然科学方法也有社会科学方法

从研究原则上看: 全或无原则、概率原则

从心理现象的产生上看: 有自然条件下产生的也有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二、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 一) 主干学科

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

(二)基础理论

社会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心理学史

(三) 技术理论

实验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实验设计和方法

心理统计学——用数学手段研究心理现象

心理测量和测验——心理测量手段、各种心理量表

(四) 应用科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管理实践中人的心理规律

医学心理学——在医学实践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包括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护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非正常人的心理特点

心理咨询学——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障碍咨询、问题咨询和发展咨询)

环境心理学—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工业心理学—在生产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工程\产品\地铁)

司法心理学—司法实践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包括犯罪心理学、侦察心理学、警察心理学、

证人心理学等

运动心理学—体育运动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教练员掌握心理学知识(谢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文艺心理学—文艺创作、欣赏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朝发白帝城》

军事心理学—军事实践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指挥员心理学、战士心理学

创造心理学—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如何培养创造能力

灾难心理学—人们在灾难中、灾难后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

第二节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什么是普通心理学

有三种常见的定义:

1. 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常用)

2. 研究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内在的活动:思维、情感、记忆)

(外显的活动—行为:语言、五官、四肢的动作)

(意识、下意识、无意识、)

3.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动物的研究比较心理学和动物心理学)

二、心理现象的构成

(一)心理过程

(二)个性心理(人格)

(一)心理过程

心理发生发展的历程,包括:

认知——知

情感(绪)——情三种心理过程。

意志——意

1. 认知(认识)过程

※人对客观事物现象、本质的反映过程。

(既反映现象,又反映本质)

※个体接收、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过程。

(现代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定义)

认知过程包括以下心理现象:

感觉——单一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信息的接收

知觉——多种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信息的接收

记忆——过去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信息的储存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对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反映。—信息本质的提取

想象——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信息本质的提取

2. 情绪(感)过程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3. 意志(意)过程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与前二者不同,是表现于外的过程。

(二)个性心理(人格)

1、定义:——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性的总和。

2. 人格的成分:

(1) 个性的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

(2)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人格不独立存在,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

3. 个性心理(人格)的特点:

(1)社会性——在后天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并通过学习实践而获得如世界观、理

想、价值观、性格、信仰等都有强烈的社会性

(2)倾向性——决定人的活动方向具有道德色彩,决定人做什么,不做什么如正义、邪恶等

(3)稳定性——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经常表现出来,在大多数时间和空间都表现出来,但不是任何时间都如此如英雄怕打针、善意的谎言

(4)本质性——个性揭示一个人心理面貌的根本属性,但不包括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

(5)整体性——个性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完整的统一体.

第三节人的心理的本质

唯心主义的观点:

客观:上帝赋予人类心理上帝创造人类——《圣经》

主观:心理是主观自生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吾心即宇宙”——陆九渊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心理是大脑分泌的特殊物质(霍布斯、狄德罗)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实践活动

第四节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笛卡尔

英国17世纪、18世纪的经验论—霍布斯、洛克

●实验生理学的影响——提供实验方法

柏尔、马戎弟——脊椎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的区别

雷蒙德——神经冲动的电现象

赫尔姆霍茨——用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神经的传导速度

布洛卡——语言运动区(布洛卡区)

杰克逊——大脑皮层的基本机能界线

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学派的纷争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内省法、心理现象由元素构成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华生——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默、柯勒、考夫卡——心理是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异常行为、释梦、自由联想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罗杰斯、马斯洛—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

●认知心理学—模拟计算机的程序建立人的认知模型,

以此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超个人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末,心理学的第四势

第五节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心理学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辩证发展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

个案法实验法测验法

第三章认识过程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

*感觉概述

一、感觉及其种类、作用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感觉的作用:

*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

*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信息超载——“冷漠”、“感觉剥夺”——不安、痛苦)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二者成反比。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j.n.d)

韦伯定律——差别感觉阈限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感觉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公式: △I/I=K——该常数叫韦伯常数)

(△I差别感觉阈限、I是原理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

不同的感觉道,韦伯的分数是不同的。

重量感觉的韦伯分数是1/52、

音高辨别的韦伯的分数是1/333、

味觉的韦伯的分数是1/5。

费希纳定律——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即刺激的强度按对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的强度却只按算级数在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

公式:S=KlogR——K是一个常数

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log表示S和R是对数关系

此定律只适应中等强度的刺激。

三、感觉现象(六种)

●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明暗、嗅觉适应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正、负后象后象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马赫带现象相继对比:吃完药再吃糖感觉糖更甜)

●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感觉的现象。

(红色看起来温暖、蓝色看起来清凉)(胖人尽量少穿黑色衣服)

●感觉的补偿——当某一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另一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会高度发展起来来弥补这种感觉的现象。

●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器官接受不同刺激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有噪音时感觉字迹模糊、歌手利用灯光音响弥补声音的不足)

四、各种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皮肤感觉*平衡觉

*运动觉*内脏感觉*痛觉

*知觉

一、知觉的定义、与感觉的关系及其作用

* 知觉的定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却会有差别。知觉具有主观性。

*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相同点:直接反映客观事物

认识过程的两个基本出发点

●不同点:反映的内容不同个别属性\整体属性

反映的器官不同单一器官\多种器官

知识经验参与不同无经验参与\有经验参与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综合,是感觉进一步的发展,是高水平的感觉* 知觉的作用

●察觉——发现事物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

●分辨——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属性区别开来。

●确认——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为其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的过程。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选择性

恒常性理解性

组织性知觉定势

三、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二)时间知觉

(三)运动知觉

(四)错觉

第二节记忆

一、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

●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过去的经验: 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

进行过的动作操作、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

●人脑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种类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情绪记忆—对自己经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记忆。

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三)记忆的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回忆)

识记: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再现: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

再认: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四)记忆的方法

理解记忆——夏禹商汤周武王,秦朝统一秦始皇,西汉刘邦汉高祖,东汉刘秀也称王

形象图解记忆——形象、各种实验

卡片笔录记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手过一遍

联想记忆——接近联想、相似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五)遗忘

1. 遗忘的定义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或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叫遗忘。

2. 影响遗忘的因素(五个)

●记忆的时间“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

●记忆材料的性质和数量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的慢;

对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

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

材料少,忘得较慢。

●学习的程度

低度学习——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到达无误背诵的标准的学习;

过度学习——如果到达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的学习。

实验证明,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前者记忆效果要好一些。当然过度学习浪费时间和精力。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

3. 遗忘的理论

●衰退理论

●干扰理论

●提取失败理论

●动机性遗忘理论

干扰之一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干扰之二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二、表象

(一)表象的定义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也叫心象。

(二)表象的特性

●直观性——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人脑中产生某种事物的表象,就好像直接看到或听到这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一样。

●概括性——表象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具有抽象概括性。

●可操作性——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象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三)表象的种类

(从表象信息的感觉道来源来看)

●视觉表象——在头脑中出现具有视觉特征的形象。

●听觉表象——在头脑中浮现具有听觉特征的形象。

●运动表象——在头脑中浮现出与动作系统相联系的形象。

三、三个记忆系统

(一) 三个记忆系统

按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存储时间长短的不同分为: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

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被迅速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视觉的瞬时记忆叫图像记忆。

听觉的瞬时记忆叫声象记忆。

瞬时记忆的特点:

●鲜明的形象性

●信息存储量大、保持时间短(0.25—4秒);

●信息未经任何加工,而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

●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并在此赋予意义。

2、短时记忆

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点:

●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项目。如果短时记忆超过容量,受到干扰而容易发生遗忘;

●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即容易记住的是语言文字的声音,而不是它们的形象;

●短时记忆是可以被意识到的;

●经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3、长时记忆

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特点:

●记忆容量的信息种类或数量都是无限的;

●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类;

●记忆中存储的信息如不有意回忆,一般是无意识的;

●自然的衰退或干扰会出现记忆的遗忘。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是近20年来形成的一个较新的记忆研究领域内隐记忆:被试存在一种自动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

又称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外显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

1.加工深度因素对二者的影响不同:

对内隐记忆不影响,对外显记忆影响明显;

2.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保持时间不同;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

对外显记忆有影响,对内隐记忆无影响;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

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而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

时,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

记忆无影响。

第三节思维、言语及想象

一、思维

(一)思维的定义及特性

(一)思维的定义及特性

思维——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

间接性表现在,它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

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二)思维的种类

1.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 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3. 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5.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6.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三)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1. 分析与综合

2. 抽象与概括

3. 比较与分类

(四)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 问题解决的含义

2. 问题解决的途径

3. 影响问题解决的有关心理因素

二、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

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语言只有得到人们的使用才是活的语言。所以,言语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1. 语言的特征(五种):

创造性——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汇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

结构性——任何语言符号都不是离散的、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存在的。

意义性——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有一定的含义,意义性使人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交流。

指代性——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

社会性与个体性——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的交际活动,具有社会性。人只能使用社会上已经形成的语言,用词来表达意义也只能是约定俗成的。

2. 言语的形式(四种)

*对话语言——两个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语言活动,通过相互谈话、插话的形式进行。

特点:情境性、简略性、直接性、反应性

*独白语言——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

特点:独自性、开展性、有准备性和有计划性

*书面语言——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阅读来接受别人语言的影响。

特点:随意性、开展性、计划性

*内部语言——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

特点:隐蔽性(语音)、简略性

3.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言语运动中枢——左半球额下回外侧裂部分表达性失语症

(布洛卡中枢)

言语听觉中枢——顶、枕、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接受性失语症

(威尔尼克中枢)

视觉性言语中枢——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失读症

书写性言语中枢——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部分失写症

三、想象

1. 想象的定义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与想象不同,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它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属于记忆的范畴;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所以属于思维的范畴。

2. 想象的种类

(按其是否有意识、目的分)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生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例子。

幻觉是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象。又可分为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幻想(理想、空想)。

第四节意识和注意

*意识

一、意识概述

(一)意识具有不同的概念:

﹡意识

——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个体的身心起统合、管理和控制作用。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可分为不同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意识还存在一般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二、无意识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

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行为——自动化行为、不受意识控制

﹡对刺激的无意识——没有觉察到事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麦凯实验)

﹡盲视——韦斯克朗兹案例。

大脑17区受损的病人,其视野的绝大部分变成了一个大的黑点。尽管他无法觉察到,也报告不出呈现于这个黑点内的不同刺激,但可以对呈现于这个黑点内的不同刺激进行区分,超过几率水平。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

人的脑电波的变化规律:

清醒和警觉时,多是频率为14—30赫兹、波幅较小β波;

安静和休息时,是频率为8—13赫兹、波幅较大的α波;

在睡眠状态下,主要是频率更低、波幅更高的△波。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轻度睡眠,此时人失去意识,进入睡眠,心率减慢,呼吸有些不规律,躯体肌肉放松并可能引发全身反射肌收缩,这种睡眠中急促抽搐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频

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约10分钟

第二阶段: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步幅大的独特的脑电波——纺锤波,是睡眠与觉醒的真正分界,个体很难被叫醒。约20分钟

第三阶段:新的脑电波出现,即δ波,其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约40分钟

第四阶段:约1小时后,进入深度睡眠,脑波几乎完全呈δ波,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变慢,约90分钟左右

(二) 梦

梦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可以用眼动仪来监测人的睡眠。

梦有很多特点:

不连续性

不协调性

认知的不确定性

*注意

一、注意的含义及功能

●注意的定义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是指由于能力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的对象,而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舍弃另一些对象。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

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伴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

●注意的功能

选择的功能

维持的功能

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注意的生理指标

外在动作表情:眼睛、头部朝向刺激物并有相应的表情

生理指标变化:心脏、血管、呼吸、内分泌腺分泌量、皮肤点反应、瞳孔大小及脑电的变化如在非注意——注意——非注意三种状态下,正常儿童的肾

上腺素分泌量变化幅度大,而多动症儿童变化幅度小。

注意时瞳孔会变大。

二、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定义:没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原因:

●刺激物的特点:刺激强度、对比关系、新异性

●注意者本身的状态:需要、兴趣、情绪及过去经验

(二)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定义: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依赖的条件:

●加深对活动的理解

●了解具体任务,不断组织自己的行为

●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

●进行智力活动时,排除外界的干扰,创造习惯的工作条件

(三)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定义:一种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一般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始是有意注意,通过努力学习,既熟悉了学习的对象,又有了兴趣,此时即使不花费多大的意志努力,学习也能继续维持下去,就成了有意后注意。

三、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广度

定义: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叫注意的范围。

其受制于刺激的特点和任务的难度等多种因素。

简单的任务下注意的广度大约是5—9个;

互不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是4—6个。

有个体差异

(二)注意的稳定性

定义: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但是,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叫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三)注意的转移

定义: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转移的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和个体对这两种活动的态度。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分散是离开了当前的任务。(四)注意的分配

定义: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

能分配注意的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于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一般说来,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但不能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

第五节需要和动机

*需要

一、需要概述

需要的定义: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需要的特点:对象性;

发展性;

动力性。

二、需要的种类

(一)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

社会需要——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又叫获得性需要。

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

(二)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对食品的需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精神需要——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的需要等。

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对物质产品的要求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审美的观念;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还得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来保证。

(三)需要层次理论

1968年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 动机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动力。动机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但可根据个体的外部行为表现加以推断。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动机的功能

从动机和行为的关系上分析,动机具有以下功能:

﹡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维持功能——维持功能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动机的维持作用是由个体活动与他所预期的目标的一致程度来决定的。

三`、动机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

生理性动机——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又叫驱力或内驱力。

如吃饭、穿衣、休息、性欲等的动机。

社会性动机——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

如交往的需要引起交往动机,成就的需要产生成就动机,权利的需要产生

权利动机,以及兴趣、爱好等都是社会性动机。

(二)原始的动机与习得的动机(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原始的动机——以人的本能为基础的动机。一般生理性的动机都是原始动机。

习得的动机——后天获得的各种动机,或经过学习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种动机。

如恐惧和获得赞许的动机

(三)有意识的动机与无意识的动机(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

有意识的动机——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动机,即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的目的的动机。

无意识的动机——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动机。

无意识的动机在自我意识没有发展起来的婴幼儿身上存在着,在成人身上也存在着,如定势的作用人们往往是意识不到的。

(四)外在的动机和内在的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

外在的动机——人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

如学生为了得到父母或教师的嘉奖或免受父母或教师的责备、惩罚而学习。

内在的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如由于儿童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或对学习产生兴趣,因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第四章情绪、情感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和情感的组成成分:

*主观体验(subjective experience)

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

每种情绪都有不同的主观体验,它们代表人们不同的感受,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

人的主观体验与外部反应存在着固定的关系,即某种主观体验是和相应的表情模式联系在一起的。

*表情(emotional expression)

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它是在情绪和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面部表情——所有面部肌肉变化所组成的模式。

姿态表情——指面部表情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的表情动作。

语调表情——表达情绪的一种重要形式。语调表情通过言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来表达。

*生理唤醒(physical arousal)

是指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它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

根据情绪状态与某些生理指标相联系,运用多道生理记录仪——测谎仪,记录伴随情绪的生理变化。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

二者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或需要互相联系的,曾统称为感情。

二者是强调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区别:

情绪指的是情感的反映的过程,即脑的活动过程。

情感是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 适应功能

2. 动机功能

3. 组织功能

4. 信号功能

第二节情绪理论

外周理论

詹姆斯(美国)、兰格(丹麦)分别于1884和1885年提出内容相同的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

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丘脑理论(坎巴德情绪学说)

坎农(1927)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恼。

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想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高血压、心跳加快、内分泌增多和肌肉紧张等,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准备状态。认知理论

莎赫特(美国)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动机——分化理论

有些心理学家主张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汤姆金斯和伊扎德建立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把情绪看做是动机,认为内驱力的信号需要通过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而情绪正是起着这种放大作用的心理过程。

伊扎德指出情绪的主观成分,即体验就是起动机作用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第三节情绪、情感变化的纬度及其两极性

一、情绪和情感的纬度和两极性

情绪、情感变化的纬度是指对情绪、情感所固有的特征的度量,这种度量可以从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这几方面来进行。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情绪、情感每一种特征的变化都具有两极对立的特征。

二、情绪、情感的纬度

(一)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

(二)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

(三)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的两极

(四)紧张度有紧张和松弛的两极

第四节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其独立的神经

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外部表现和不同的适应功能。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敌意是由愤怒、厌恶和轻描淡蔑组合的复合情绪)

(焦虑是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

从情绪的状态来分: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心情。持续

时间长短不一。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作用。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封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

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往往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外冲突引起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通过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

二、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

体验。包括爱国爱集体爱社会的情感,荣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

美感——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及文学艺术品时所产

生的情感体验。美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理智感——是在理智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五章意志

一、意志概述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为叫意志行为。

二、意志行为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包括确定目的或目标、制订计划、心理冲突、作出决策等环节。

(二)执行决定阶段

——执行所采取的决定的阶段。此阶段既要坚定地执行既定的计划,又要克制那些妨碍既定目标的动机和行为,还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计划及时修正计划,保证目标的实现。

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

1. 双趋式冲突

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

“鱼和熊掌”的矛盾冲突

2. 双避式冲突

两种目标都想避开,但只可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人们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避开损失大的目标的冲突。

如被人抢劫财物并危及生命时

3. 趋避式冲突

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冲突。

如既想吃糖又怕发胖的心理冲突

4. 多重趋避式冲突

人们常会遇到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所遇到的冲突。如两种工作,一种地位高但待遇低,另一种待遇高但地位低。

三、意志的品质

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叫意志品质。人们的意志品质存在巨大的个别差异。

主要的意志品质有:

*自觉性(独立性)

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独立性不同于武断。武断表现为置他人的意见于不顾,不考虑具体情境而一意孤行。于独立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受暗示性表现为盲从、没有主见,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果断性

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地品质。果断不同于轻率。它是以充分的根据、经过周密思考为前提的。

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后者的显著特点是无休止的动机冲突,是缺乏勇气、缺乏主见、意志薄弱的表现。

*坚韧性(坚定性)

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高度坚定的人,有顽强的毅力,充满必

胜的信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就是其表现。与之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性和刚愎、执拗。

动摇性——是遇到困难便怀疑预定目的,轻易放弃对预定目的的追求。

刚愎、执拗——是对自己的行为不做理智的评级,总是独行其是。

*自制性(自制力)

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有自制力的人,能控制自我,克制与实现目标不一致的思想情绪,排除外界诱因的干扰,迫使自己执行已经采取的、具有充分根据的决定。

缺乏自制力的表现是易冲动、意气用事,不能律己,知过不改等。

第六章人格

第一节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特性

1. 独特性

2. 整体性

3. 稳定性

4. 功能性

5. 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动力,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格积极性的源泉。人格的倾向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

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它是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的结合,构成一个人心理面貌的独特性,说明心理面貌的个体差异。

第二节能力

一、能力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能力

能力的概念很复杂,一般认为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和完成某种活动相联系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生活分不开,表象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并在其中发展。

英文中有两个词来表示: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2)了解普通心理学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1)掌握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具备进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览表(详表)

普通心理学课程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00206001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28(含2课时考查) 适用专业:中学师范学科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中学师范学科的选修课程。本课程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主要构架,教以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描述和解释人类一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人的心理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人性观,学会用心理学知识指导日常生活,尤其是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自我心理品质。本课程与“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社会心理学”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为以后其他心理学课程和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1、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遵循客观性、系统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2、本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目标以及我校学生知识与能力特点。 3、本课程内容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个体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二是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由于本课程是基础理论课程,因此在教学中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心理学实验演示。 5、本课程共28课时(含2课时考查),每周2课时。学分为2分,考核方式为开卷考查,考查成绩占总分的70%,平时分占30%。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二)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解释教学、生活情境中学生的行为及其心理状态,懂得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能够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三)素质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意识,能够对自身及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敏感性。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编号:(901003) 2.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3. 总课时:44 4. 总学分: 2.5 5. 开课时间:第四学期 6. 适用专业:师范生 7.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立足于学院“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为学生学习《普通教育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提供理论支撑,而且给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提供实践指导,特别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而且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主要的是为其日后在中小学工作提供了帮助。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 1. 教学目的: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强化解决教育实践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学教师。 2. 教学要求: 第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做到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具体的教学案例,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所突破,形成特色,以适应教学使用。第二,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对教学内 容不做过细要求,注重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苛求教师,但强调教师的专

长,让学生在教师的专长上受益。 3.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观影、自学、团体心理辅导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五、课外作业 自学作业2次、复习作业1次、观影报告1次、团体心理辅导报告1次 六、课程考核 1. 考试方式: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课堂笔记、作业、观影笔记、章节重难点考核、开卷笔试等考核方式? 2. 考试次数:共9次,其中平时考核5次,阶段考核3次,结课考核1 次。 3. 记分方式: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 4. 课程总评成绩构成:

普通心理学教案(全)

普通心理学 一、学科性质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三章感觉 第四章知觉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六章记忆 第七章思维 第八章语言 第九章动机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第十一章能力 第十二章人格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本章主要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如何研究心理学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2.本章难点:(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 (一) 认知: 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情绪与动机: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三)能力和人格: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 )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的三个重要方面。前二个方面称心理过程,后一方面又称个性心理特点或个性其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 ??????????? ????? —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特征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心境、信心、犹豫等。—注意、灵感、激情、—心理状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程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情感过程想象等 —感知、记忆、思维、—认识过程心理过程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 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已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 。“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注意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2.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 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编号:(901003) 2.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3.总课时:44 4.总学分:2.5 5.开课时间:第四学期 6.适用专业:师范生 7.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立足于学院“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为学生学习《普通教育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提供理论支撑,而且给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提供实践指导,特别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而且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主要的是为其日后在中小学工作提供了帮助。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 1.教学目的: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强化解决教育实践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学教师。 2.教学要求: 第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做到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具体的教学案例,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所突破,形成特色,以适应教学使用。第二,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对教学内

容不做过细要求,注重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苛求教师,但强调教师的专长,让学生在教师的专长上受益。 3.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观影、自学、团体心理辅导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五、课外作业 自学作业2次、复习作业1次、观影报告1次、团体心理辅导报告1次 六、课程考核 1.考试方式: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课堂笔记、作业、观影笔记、章节重难点考核、开卷笔试等考核方式. 2.考试次数:共9次,其中平时考核5次,阶段考核3次,结课考核1次。 3.记分方式: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 4.课程总评成绩构成: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一、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应对个人成长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通过自我体验、讨论自省、游戏测试、实践模仿和团体训练等方式,形成大学生心理和谐、心理平衡、心理调节和心理保健的能力技巧,建立积极、自信的自我形象,提高心理素质。 二、具体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理解和掌握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 2、技能目标:体验、领悟和训练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技能 3、综合素质目标:实践、学会和养成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能力与素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形成相关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难点:设计相应的情景,引导大学生对相关心理知识、技能技巧的体验、感悟、理解和实践模仿,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心理素养和能力。 解决办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认真探讨,努力设计;加强活动,加强沟通,尊重学生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教学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 四、课题教学步骤与实践环节设计: v 诗情画意心灵曲 v ……跃跃欲试游戏操 v ………你说我说身边事 v …………心有灵犀一点通 v ……………体验感悟X X乐 v ………………学会X X并不难 v …………………放飞心灵你最美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测试法,比较法,示范模仿感悟法,实践训练体验法,图表统计展示法等。用得最多、最受学生欢迎和科学实用的方法是示范模仿感悟法和实践训练体验法。这是跟学科性质有关联的。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完整版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 纲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编号:(901003) 2.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3.总课时:44 4.总学分:2.5 5.开课时间:第四学期 6.适用专业:师范生 7.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立足于学院“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为学生学习《普通教育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提供理论支撑,而且给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提供实践指导,特别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而且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主要的是为其日后在中小学工作提供了帮助。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 1.教学目的: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强化解决教育实践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学教师。 2.教学要求:

第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做到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具体的教学案例,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所突破,形成特色,以适应教学使用。第二,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对教学内容不做过细要求,注重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苛求教师,但强调教师的专长,让学生在教师的专长上受益。 3.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观影、自学、团体心理辅导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五、课外作业 自学作业2次、复习作业1次、观影报告1次、团体心理辅导报告1次 六、课程考核 1.考试方式: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课堂笔记、作业、观影笔记、章节重难点考核、开卷笔试等考核方式. 2.考试次数:共9次,其中平时考核5次,阶段考核3次,结课考核1次。 3.记分方式: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 4.课程总评成绩构成:

普通心理学教学设计

第一章绪论(教学设计) ,很高兴大家来参加《普通心理学》学习。(引入)大家好请问谁看过TVB拍的《读心神探》,《谈判专家》,《法证先锋》等电视剧吗?其实这些电视剧都与心理学都有着或多或少 的联系,例如微表情,犯罪心理学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们每个人和他人进行交流这也需要我们了解心理学,学习其中的交流技巧,就算谈个男女朋友这也更需要心理学技巧的。Okey我们就不多说了,我们就开始学习的心理学吧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为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基础教材,是学习者习得系统的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把握心理科学发展趋势的重要的知识体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学科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本教材着重关注一下几点:①科学性;着力反应国内外心理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并得到诸多实证研究支持,经得起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的心理学研究结果和实验事实;②专业性:着力反映有关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经典性研究结果和实验事实。本教材分为十七章节,每章节大约有三到六小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心理学概念,研究对象,实质,任务,研究方法及

心理学发展 5 / 1 ②掌握心理学基本原则和技巧 ③分析心理学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理解理论知识,并能够对心理学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 ②能够自主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课时安排 本教材有十七章节,主要学习第一,六,九,十,十一,十五,十六,十七章节的内容,其他章节的内容将为大家粗略的进行讲解。本学期有十七周,有三十四个课时进行学习。教学重点与难点 心理学上有很多名词需要解释进行记忆,并且都比较长难记,还有许多的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观点主张 (四)教学方式 讲授法,问答法,案例分析法等 (五)教学过程 引入关于本章内容的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然后进行问答,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但对学生的回答不进行评论。教师让学生预习所学的内容,然后进行提问,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章内容,和教师的指导下一起制作本章知识结构图,并且使知识结构图延展开来,接下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 供四年制应用心理学专业试用 ) 课程编号:15210260 总学时数:64 学分数: 4 开课单位:教育科学学院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教学,在于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懂得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树立尊重心理科学、崇尚心理科学、按心理科学的规律办事的理念,激发学习心理科学的兴趣,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心理学规律,解释各种社会心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效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学内容主要选自叶奕乾等人 2004 年出版的《普通心理学》(修订二版),参考了彭聃龄 2001 年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以及(美)理查德 . 格里格等人著、王垒等人译, 2003 年出版的《心理学与生活》(第 16 版)。教学内容的选取过程中还注意搜集了国内外关于心理科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资料。本课程的教学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作业 3 次,考核形式为考试。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 1 、了解心理学的发展简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任务及意义。 2 、理解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科学的心理观。 3 、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 、心理过程 2 、个性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1 、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2 、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 1 、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2 、心理学的任务 3 、心理学的分类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2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心理学的发展 1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 、哲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3 、实验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4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教学要求: 1 、了解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掌握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 2 、识记反射、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定义。 3 、理解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4 、能辨别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节神经元 1 、神经元的构造及分类 2 、神经兴奋的传导 3 、突触及突触传递 4 、神经网络

选修MOOC普通心理学课程修课报告

选修MOOC普通心理学课程修课报告 姓名:刘晓 学号:201211012904 一、课程基本信息 我在果壳网的MOOC在线学堂上选择的课程是《心理学概论》,这个课程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讲授的,课程开课时间大概是4月8号左右。 我去上这个课时已经开课了一段时间了,我并没有跟着当时的进度上课,而是从头听了两章的内容。 二、基本学习情况 (一)绪论: 心理学不是什么 心理学研究领域 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实验方法 社会赞许性及数据采集 实验研究设计 伦理问题 (二)心理学历史: 心理学历史 (三)课程导航分为六个模块: 1、课件 课件模块为这门课程的讲课视频部分,从课程开始到现在的上线视频全部按照顺序在这个部分,并且每一章节的课后测试也会在这模块发布。 2、课程信息 课程信息会发布一些课程的更新及修改信息,另外还有一些关于这门课程的要求,例如测试评分标准,证书形式等会再这个模块公布出来。 3、讨论区模块 讨论区模块随着每周课程的更新,都会为每一课专门开一个帖子,根据类型

分为: (1)课程纠错(视频制作或者内容的错误), (2)习题讨论课后习题讨论, (3)内容建议(看了视频和wiki,还有课程内容有哪些不明白,想要助教补充的) (4)课程感想(对于该科有什么想法,建议和意见) 4、wiki模块 课程中涉及的一些概念或者补充材料,大家都可以自己补充在wiki上,助教也会在wiki里发布。 5、课程进度模块 在这一模块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进度,包括每一小节的学习与每一个测试的得分情况。 6、课程大纲模块 这一模块式列出了这门课程的所有章节能够让我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这门课程的测试我做了两个,总体来说测试的题目都不是很难,题目的类型为选择与判断题。如果刚看完视频之后就做测验的话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个别的知识点可能会在视频中没有讲到可以自己去网上查些资料也都很容易查到。我做测试时已经过了测试的提交时间,于是我就没有得到成绩,但是我最后对了答案,每次测试大概错两道到三道题。 三、课程教学设计的评价 整体来说教学上没有什么问题,有课程的导入,有各个知识点的逐一讲解,知识点的讲解清楚,有些部分运用实验举例,生活举例能让人能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 四、我如何设计教学 如果让我来讲授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上大致和这个课程一致,只是对于讲授的有些心理学知识比较分散,比如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历史这些内容我会制作一个思维导图将知识点梳理一下逐一讲解,这样会清楚些。比如心理学的历史,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做一个思维导图,然后按照顺序逐一讲解,这样知识的逻辑性会强一些。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案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心理的研究方法,理解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主观思辩的方式,而逐渐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 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择的科学依据。 因此,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总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整体架构问题 1.普通心理学不应以患者或天才为样本,而应以一般正常人为研究对象。这样才能发现人的普遍的心理规律,否则难以涵盖人的心理内容。 2.心理学既要研究个体心理,自我心理,又要研究群体心理和超自我心理。从而使心理学由狭小的个体研究范围扩展到广阔的社会心理的研究领域,由传统的追求心理适应的低层次的研究上升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生活质量的高层次的研究。 3.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意识,又要研究人的潜意识,既要研究心理又要研究行为。 这样我们才能吸收各种研究取向的长处,避免其片面性,收到全方位,多视角研究心理学的实效。 因此,可以把把心理学规定为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编号:(901003) 2.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3. 总课时:44 4?总学分:2.5 5?开课时间:第四学期 6.适用专业:师范生 7?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立足于学院“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为学生学习《普通教育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提供理论支撑,而且给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提供实践指导,特别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而且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主要的是为其日后在中小学工作提供了帮助。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 1 .教学目的: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强化解决教育实践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学教师。

2. 教学要求: 第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做到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乂有具体的教学案例,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所突破,形成特色,以适应教学使用。第二,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对教学内容不做过细要求,注重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苛求教师,但强调教师的专长,让学生在教师的专长上受益。 3.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观影、自学、团体心理辅导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五、课外作业 自学作业2次、复习作业1次、观影报告1次、团体心理辅导报告1次 六、课程考核 1. 考试方式: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课堂笔记、作业、观影笔记、章节重难 点考核、开卷笔试等考核方式. 2. 考试次数:共9次,其中平时考核5次,阶段考核3次,结课考核1 次。 3. 记分方式: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 4. 课程总评成绩构成:

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学总体目标 1、使学生领会掌握基本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懂得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 3、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基本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来改进学习策略,指导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第一章人的心理 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的结构以及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3、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和讨论法 4、教学时数:4课时 5、教学过程: 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有区别而又紧密联系的三大范畴: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共性,是个性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一般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持续状态;心理状态既具有心理过程的特点,又具有个性的特点。个性是指个性心理,即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上的个别差异;属个性倾向性的心理现象有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属个性心理特征的心理现象有个体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三、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人类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 (一)心理的物质载体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脑是心理的主要器官 3、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二)人的心理的环境依存性 1、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2、人的心理活动的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实践中找到依据。 3、人类心理的产生不能脱离客观现实:“狼孩事件” (三)人的心理的主体性 1、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像; 2、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 3、人对现实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

普通心理学教学计划

普通心理学教学计划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2.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Psychology 3.课程类别:必修 4.实用专业:心理学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普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心理规律的技巧和手段,担负着获取理论、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心理学一般规律,提升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为今后的研究性学习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三、教学基本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最一般的规律,它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最一般的知识。 四、教学时间安排 18次课,36学时,每次课2个学时,2课时复习 五、课程具体安排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与脑 第三章: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需要和动机 第四章:意识的一种状态——注意 第二篇:认知过程 第五章:感知觉 第六章:记忆

第七章:思维与想象 第八章:言语 第三篇:情意过程 第九章:情绪与情感 第十章:意志 第四篇:个性心理特征 第十一章:能力 第十二章:气质 第十三章:性格 第十四章:人格 第五篇:学习与发展 第十五章:人生全程发展 第十六章:社会心理与行为 六、教学基本要求 1.传承性与批判性相结合:既向学生讲解本科学已有的基础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分析批判能力。 2.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心理学是充分体现社会人文特色的学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七、教学方式特点 1.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讨论、演示实验相结合,课后辅以联系实际的实践作业。 2.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课程。 3.尽可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演示实验、投影仪、多媒体设备、心理学网页等材料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4.建立课外心理咨询兴趣小组,使学生培养进一步探讨、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学问题的能力。

普通心理学—教学设计

第一章绪论(教学设计) (引入)大家好,很高兴大家来参加《普通心理学》学习。请问谁看过TVB拍的《读心神探》,《谈判专家》,《法证先锋》 等电视剧吗?其实这些电视剧都与心理学都有着或多或少 的联系,例如微表情,犯罪心理学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 们每个人和他人进行交流这也需要我们了解心理学,学习其 中的交流技巧,就算谈个男女朋友这也更需要心理学技巧的。 Okey我们就不多说了,我们就开始学习的心理学吧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为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基础教材,是学习者习得系统的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把握心理科学发展趋势的重要的知识体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学科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本教材着重关注一下几点:①科学性;着力反应国内外心理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并得到诸多实证研究支持,经得起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的心理学研究结果和实验事实;②专业性:着力反映有关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经典性研究结果和实验事实。本教材分为十七章节,每章节大约有三到六小节的内容。(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心理学概念,研究对象,实质,任务,研究方 法及心理学发展

②掌握心理学基本原则和技巧 ③分析心理学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理解理论知识,并能够对心理学案例进行正确的分 析 ②能够自主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课时安排 本教材有十七章节,主要学习第一,六,九,十,十一,十五,十六,十七章节的内容,其他章节的内容将为大家粗略的进行讲解。本学期有十七周,有三十四个课时进行学习。教学重点与难点 心理学上有很多名词需要解释进行记忆,并且都比较长难记,还有许多的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观点主张 (四)教学方式 讲授法,问答法,案例分析法等 (五)教学过程 引入关于本章内容的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然后进行问答,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但对学生的回答不进行评论。教师让学生预习所学的内容,然后进行提问,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章内容,和教师的指导下一起制作本章知识结构图,并且使知识结构图延展开来,接下来教师减少对学生的帮助,然后让学生自主独立学习。(支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本教案分条文式和表格式两种形式,前部分是条文式,后部分是表格式) 第一篇导论 第一章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2、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3、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什么是幼儿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3个人” 人教育人成人人 (教师)(学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家长)(子女)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主导幼儿反馈教师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 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 知觉心理学 记忆思维言语情感等心理学 意志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等等 发展心理学:1、比较心理学:①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 2、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②儿童心理学 ③青年心理学 ④成年心理学 ⑤老年心理学等等 应用心理学:①教育心理学 ②工业心理学 ③医学心理学 ④护理心理学 ⑤司法心理学 ⑥艺术心理学 ⑦体育心理学 ⑧军事,商业心理学等等 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研究幼儿(3——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 ②如何应用规律。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 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交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 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①导论 ②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③幼儿的心理健康

专接本普通心理学试题教学教材

专接本普通心理学试 题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下列哪种选项的科学? A.心理过程 B.认识过程 C.心理现象 D.心理特征 2.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主要包括 A.认识、情感和意念过程 B.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C.能力、气质和性格 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自我调节系统 3.反映的最高形式是 A.表象 B.想象 C.思维 D.意识 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下列哪两部分? A.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 B.意志过程和情绪过程 C.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5.心理活动又被称为 A.心理现象 B.心理过程 C.理性活动 D.心理状态 6.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来研究,这是遵循了心理学研究的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个别化原则 7.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调查法 8.心理学体系的三分法最早可追溯到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冯特 9.心理学体系的二分法是把心理分为 A.心理过程与个性 B.情感与意志 C.认知与意向 D.内容与形式 10.以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心理学流派是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11.弗洛依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来自人的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无我 二、填空题 1.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两大部分。 3.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是—个人的整个精神或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的总和。 5.个性心理持征包括能力、和性格。 6.个性结构包括和个性心理持征。 7.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 8.动物心理演化到人的心理,劳动和是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 9.黑猩猩利用木棍从竹筒中取到糖块、属于心理发展水平的阶段, 10.科学心理学的创立依赖于哲学、生理学和三大基础学科的发展。 11.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华生的行为主义及马斯洛的被认为是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理论流派。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教学设计

普通心理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分类; 2、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以及方法; 3、了解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以及研究主要内容,及其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4、树立科学的心理学观.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分类、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心理科学的发展概况等相关问题。 2、难点: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心理科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流派的基本观点。 三、参考书籍 《普通心理学》 四、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 五、教学内容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要探索什么 二、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三、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四、心理学研究领域 五、心理学在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是一门边缘学科)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方法(如何研究心理学)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二、科学态度与方法 三、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心理测验法; 3、实验法; 4、个案法。 第四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心理学主要派别 三、当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或行为和心理历程)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心理现象内容:图例 一、个体心理 1、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注释: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的认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

普通心理学教案

普通心理学教案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教材:《普通心理学》 编写人:王雁 主讲教师:谢晓明

普通心理学教案 一、学科性质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由于最后一部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叉,本次授课舍去最后一部分内容。 二、教案编写的指导思想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管理的策略都要突出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都要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教案编写的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 心理学脱胎于哲学。在编写教案时处理教学内容时,必须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心理学中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创造性地研究具体的心理学问题,但是,也不能用哲学来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哲学议论和简单化地套用哲学术语。 (二)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三)不断充实与更新 近几年来,心理学在探讨人的认知结构,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心理现象的脑机制,人的社会行为,以及心理学为社会实践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在编写教案时,应注意吸收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力求反映出心理学发展的最新面貌。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4学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4学时 第三章感觉4学时 第四章知觉4学时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4学时 第六章记忆4学时 第七章思维4学时 第八章语言4学时 第九章动机4学时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4学时 第十一章能力4学时 第十二章人格4学时 第十三章学习4学时 第十四章人生的全程发展4学时 五、参考书目: 1、彭聃龄主编(2001):普通心理学.北京师大出版社 2、张述祖,沈德立(1987):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3、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4、罗伯特?索拉索编,朱滢等译(2002):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5、张世富的《心理学教学指导》(2002).人民出版社出版 6、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著,王垒、王甦译(2003):心理学与生活。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7、黄希庭主编(1997):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8、林崇德(1995):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9、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卢家楣著(2000):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1、黄希庭(2002):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2、王甦,汪安圣(1992):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3、M.艾森克主编,阎巩固译(2001):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上海:华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