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卡尔波普尔

卡尔波普尔

卡尔波普尔
卡尔波普尔

浅谈卡尔·波普尔“渐进社会工程”理论与

社会改革

汪楚凡

摘要:卡尔·波普尔在对历史决定论以及“乌托邦的社会工程”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渐进社会工程”理论;“渐进社会工程”理论对社会改革与发展有进步意义,然而这种进步意义却不是在任何历史时期都起作用;“渐进社会工程”应该与“乌托邦的工程”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工程,在这个工程中既有理性的宏伟蓝图作指导,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革命的力量促成社会改革的质的飞跃。

关键词:卡尔·波普尔;渐进社会工程;乌托邦的工程;社会改革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是当代西方著名社会科学哲学家。他不仅为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社会科学(技术)思想的影响也极为广泛。波普尔最著名的两个理论是“证伪主义”与“开放社会”,当把“证伪主义”运用到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的过程中时,就形成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渐进社会工程”。

一、卡尔·波普尔的“渐进社会工程”

波普尔的“渐进社会工程”理论的提出建立在他对历史决定主义的批判上,而该理论的形成是把用在自然科学中的“证伪主义”用在社会科学和历史领域以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

历史决定论者认为,历史的发展有着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可以被人们发现并用来详尽的预测历史进程的。因此,他们主张以建立浪漫主义的乌托邦社会工程的方式来促进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乌托邦社会工程是这样一种工程:它绝不带有“私人的”性质,而总是具有“公众”的性质。它的目的在于按照一个确定的计划或蓝图来改造“整个社会”;他的目的在于“夺取关键地位”扩大“国家权力……知道国家变成几乎与社会一样,”它的目的还在于从这些关键地位上控制那些影响着社会未来发展的历史力量,或者阻碍社会发

展,或者预见其过程并使社会与之相适应。作为历史决定论者的乌托邦社会工程的工程师们企图从他们找到的历史发展规律中造一幅宏大而完善的蓝图,并以这幅蓝图为指导对社会进行车体的革命史的改造。而事实却是:这种非理性的改造必然会伴有激进的甚至残忍的具有摧毁性的手段,而往往其时间的结果总是与他们最初的设想不吻合。原因是,乌托邦工程的工程师们对社会变革的要求越大,他们意料不到的问题就会出现得越多,改革中涉及的各个部分内部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矛盾就会越来越激化,因而改革的结果往往是颠覆性的极为破败的场面,可以说,乌托邦工程是必然失败的。生活在集权主义盛行时代的波普尔对这样的理论深恶痛绝,他这样评价:“即使怀抱着建立人间天堂的最美好的愿望,但它只是成功地制造了人间的地狱——人以其自身的力量为自己的同胞们准备的地狱。”

站在这种对历史决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工程批判的立场上,卡尔·波普尔提出了“渐进的社会工程”,这是他认为的在社会科学中“已取得成功并希望有进一步的更加自觉的发展的那些方法。”在他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中,他指出“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只是增长的强烈影响;我们不可能用合理的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他认为,由于认识的局限性,由认识形成的理论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的境界,因而对于社会的建构就不可能通过彻底的革命到完善的程度。且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卡尔·波普尔认为社会的发展就如同生物的进化,需要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进化过程,社会的进步只能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因而对渐进社会的改革绝不能是基金的全面的改革,而只能是逐步的、渐进的改良和修补。

可以说,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主张的通过不断试错调节的方法消除改革中的冲突、尽量地创造一个平和的改造过程和安稳的社会秩序的论调是对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的。

二、“渐进的社会工程”的进步性和可证伪性

(一)“渐进的社会工程”的进步性

“渐进的社会工程”作为方法论是由进步意义的。

渐进的社会工程的工程师们持有一种理性的批判精神,他们在时间中不断摸

索、试探,进而对社会改革的理论进行补充和改进。他们摒弃了一切激进的、对社会造成伤害的手段,本着一种对更好解决方法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在社会发展中起着积极地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当进行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种社会主义的改造并不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用强硬而残忍的手段将其一蹴而就的。作为新生政权,中国在建国之初社会并不安定,各种反政府的势力充斥在四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社会稳定和国家新生政权的成长,我党采用了渐进式的社会主义改造模式,允许五种经济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其中除了国营经济以外,其他几种经济模式都属于向国营经济或集体经济过渡的模式,通过这种过渡地改造,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这种渐进的过渡与改造卡尔·波普尔的“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不谋而合,也可以说这是对卡尔·波普尔“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进步意义和可操作性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取得了众多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我党仍然坚定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这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认识。而在当今中国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农村问题、人口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等,面对这些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再犯“大跃进”时的冒进错误,不能过于急躁,急于实现不存在问题的和谐社会。只要问题摆在眼前就并不可怕,我们应本着对更好的解决方法不断追求的信念,逐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渐进的社会工程”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起作用。

在政治建设方面,渐进的社会工程在完善民主集中制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方面起着调节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作用。在改革的过程中,始终以温和的态度出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如果出现错误马上改进,这样的改革方式势必不会引起社会的动荡,能够保持社会的基本框架的稳固。

在经济建设方面,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模式是我国独有的,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自己摸索通往成功地道路。怎样在一个更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在不断尝试、不断的失败当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不试图将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直接搬过来,而是通过不断地试错总结出一条真正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在文化建设方面,“渐进的社会工程”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加以“限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创新理论,任何理论都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而渐进的社会工程正是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的过程展现出来。

在社会建设方面,“渐进的社会工程”的作用不言而喻,其对暴力手段的批判是维护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感情的重要保证。

综上,“渐进的社会工程”对构建政治民主、人的理想与自由共同发展的开放社会有进步意义。尤其在一个和平而安定的社会环境中,以“渐进技术”对社会进行改造无疑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渐进的社会工程”的可证伪性

虽然“渐进的社会工程”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但这种进步意义并不存在于每一个时期。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渐进的社会工程”就会显得过于保守和温和,不会对社会改革起作用,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需要暴力的彻底的革命。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两次失败的改革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次失败的改革是洋务运动。在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的统治阶级终于意识到自己已不是“天朝”大国,而与资本主义列强有着极大地差距。此时,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封建贵族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实现自强的改革。然而,这些封建贵族大多是统治阶级,他们的改革首先不想碰触封建统治制度,可实际情况表明,在这种企图单纯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剥削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体制盛载西方的技术,

对社会根本矛盾没有认识清楚的情况下,“渐进的技术”的社会改革是不起作用的,其结果就是以失败告终。

同样以失败告终的改革还有戊戌变法。在清政府逐渐走向末路风雨飘摇时,一些有志之士走上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这是一场企图自上而下的改革,同样,这是一场没有认清现实的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渐进的社会工程”是不会起作用的,因为无论多么具有批判的精神,无论怎样摸索更好的方法,都没有办法实现成功地社会改革。

相反,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反复摸索和反复实践中,发现渐进而温和的改革不起作用,在两党政治无法调和得情况下,毅然走上了武装反抗、彻底革命的道路,为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同样,在抗日战争中,为了维护民族的独立和统一,中国广大人民不得不浴血奋战,以暴力的手段抵制更暴力的手段,以极端的方法对付更极端的方法,渐进的工程,在这里是不起作用的。而是不是可以设想有这样一种工程:它不同于乌托邦的社会工程的基金和渐进的社会工程的温和,而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释放出一种坚定的革命情怀。

也就是说,“渐进的社会工程”要在透视社会根本矛盾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起作用,若不清楚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和内在动力,无论怎样追寻更好的解决方法都是无用的。然而,不排除在追寻更好的解决方法时发现社会的根本矛盾和内在发展动力,但往往这个时候,都需要一场伟大而彻底的革命对它进行解决。

三、对卡尔·波普尔“渐进的社会工程”的深思

卡尔·波普尔的“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给我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有这样一种思考,就这样按照渐进的方式一致改革下去会实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是不是会消除所有矛盾,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这令人深思。

然而,我更认为“渐进的社会工程”是不完善的。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开始,最终形成质的飞跃,并由部分质变达到整体质变。试想,若以为渐进的改革,当这种改革的力量积攒到了一定程度却没有一种彻底的手段使其飞跃而达到

质变,那么久而久之,这种力量是否会随着时间消磨殆尽呢?

另外,“渐进的社会工程”也可能导致走一步改一步,改一步算一步的“实用主义”。这样的改革方式十分容易在没有大目标的前提下迷失自己的方向,改革只为了消除之前改革出现的问题,继而哪有问题就往哪改,改来改去就陷入了为了消除矛盾而改革,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批判而批判的死循环中,真正的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可见,渐进的工程在没有宏观而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导时,很容易形成“无头苍蝇乱窜”的局面;而即便是向着明确的方向前行,在适当的时候缺少一种革命的力量的推动,这样的改革最终也是没有成效的。

因此,我这样设想,我们用理性驾驭“乌托邦的工程”,将乌托邦的工程架构在渐进的工程之上,共同对社会改革起作用,从而形成一种新形式的社会工程。在这种社会工程中,我们有着理性的宏伟蓝图,这幅蓝图或许不是最完善的,却是在人的有限的理性认识下描绘得最出色的,再以“渐进的社会工程”作为手段,在适当的时候形成一种革命的力量,促使改革实现质的飞跃,最终实现蓝图中所描绘的前景。但这并不是终结,我们不会因为一幅蓝图的实现而沾沾自喜,而是继续描绘出无限的多姿多彩的前景,可是切记:理性是画笔。

科学技术哲学

证伪主义与科学研究 杨亮 2120100313

一、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卡尔·波普尔(1902-1994),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之一,批判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他在探讨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中,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和归纳法,提出了以证伪原则、失错法和科学发展动态模式为主要内容的证伪主义思想,在西方哲学界影响极大。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能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尔从证伪主义出发得出结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可以证伪的。所谓可证伪性,就是说这个学说可以被人们推翻,具有可以被推翻的可能。比如爱因斯坦认为一切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这个说法就是可以证伪的。只要有一种新式飞船,速度能够超过光速,爱因斯坦的理论就被推翻了,只是我们还没有发明出这样的飞船。暂时没有不等于永远没有,可能以后就能发明出来从而推翻这一理论。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发明出来,所以之以理论至今为止是正确的。波普尔认为:一切科学定律都是一种理性的冒险,它们随时都有被推翻的危险,但是那是一种人类的进步,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综合来看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批判归纳主义 归纳主义主张科学家通过归纳、反复地检验或观察,去证明一个理论。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认为,观察永远也不能证明一个理论,而只能证伪它。波普尔认为归纳法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他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人们应把它拒斥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应该看到,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离开演绎,纯粹的归纳的确无法提供给人们以必然性的知识,但以此来否定归纳法的作用,这就割裂了辩证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2.经验证伪原则 波普尔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例如人们能通过观察而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一样。所以“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法也就否定了经验对科学理论在经验上的可证实性。 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还是举刚才的例子,经验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全称的普遍性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这只天鹅是白的”或“那只天鹅是白的”,而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3.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波普尔从其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

精神分析批评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精神分析批评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学号:1011010326 班级:文学3班姓名:马娟娟 内容提要:从古至今俄狄浦斯情结一直是中西作家较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去分析俄狄浦斯情结,也使我们能更透彻地理解这一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俄狄浦斯情结 一、精神分析批评简述 精神分析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的批评方法之一,它是一种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文学心理学批评模式。精神分析批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中心的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后期主要是以雅克?拉康和诺曼?霍兰德等重新阐释和发挥的新精神分析批评。但无论新旧,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核心都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其文学思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主要理论有:无意识理论,无意识升华说,梦的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等。本文所用的精神分析批评主要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其具体内容为俄狄浦斯情结。 二、精神分析批评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在性本能的基础上以精神分析学为工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用语,“俄狄浦斯情结”即意为恋母妒父心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在精神分析学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对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想让他鳏死。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长大了以后,他创下许多英雄事迹,而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不久,他才知道自己曾经杀死自己的父亲,与他共事王位的女人是他的亲生母亲。预言实现了。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弗洛伊德利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一位俄狄浦斯的王子无意识地杀父娶母这个故事,认为俄狄浦斯无意识地杀父娶母,正是童年期的愿望的达成,是小男孩所具有的情结,故称俄狄浦斯情结(小女孩的那种爱父嫌母的感情则叫做伊赖克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当然这种情结是由原始意识逐渐积淀为潜意识的。在意识中,它仅表现为某种形式的亲昵,爱抚的愿望以及同性父母不在时的欢喜与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超我(受道德约束的行动)的逐渐形成,这种潜意识被压入意识深处,但这个人类最原始的情结却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很多文学名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现着这一情结。 在《俄狄浦斯王》中,神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不论人如何与之抗争,人都逃

证伪主义与精致证伪主义

浅谈证伪主义与精致证伪主义 摘要波普尔、拉卡托斯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进程中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波普尔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和归纳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证伪主义理论,拉卡托斯在发展他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精致证伪主义。本文从比较和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二者异同点的比较,分析了证伪主义与精致证伪主义的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对于以后科学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科学知识的增长 前言 波普尔处在一个自然科学革命的时代,也是自然科学期待重大发现的时代,需要建立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波普尔顺应了这种需要。他考察了古希腊的哲学传统,认为批判对于哲学、哲学家、哲学流派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这种批判精神打破了教条,人类僵化的思维,以及不可证实的科学。波普尔秉承爱因斯坦批判精神和康德唯理主义哲学思想,独创地把他们糅合在一起,于20世纪20年代开创“批判理性主义”学派。他在探讨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中,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和归纳法,提出了以证伪原则、试错法和科学发展动态模式为主要内容的证伪主义思想。拉卡托斯是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他承认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赞同康德所说的“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1]拉卡托斯认为,从科学史的角度看,如果严格恪守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科学理论就无法发展,因为理论早在萌芽时期就被扼杀了,而且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始终处在动态的跌宕之中,与科学史和科学发展的实际不符。因此,拉卡托斯认为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是不恰当的,从而发展出了精致证伪主义,这是对波普尔朴素证伪主义的批判性继承。 一、证伪主义和精致证伪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证伪主义的主要内容 证伪主义既是波普尔解决“分界问题”与“归纳问题”的关键,也是他的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他认为,归纳法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从数学的观点看,无论过去的重复数有多大,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相比,所得概率只能是零。因此,他认为,归纳法不

_历史_的规律性在哪里_浅谈波普尔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评

摘要:波普尔特有的个人经历和知识结构使他走上了质疑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的学术道路,他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而提出了历史只有趋势却没有规律更无法预测的观点。波普尔历史观失误的理论原因在于:扩大了证伪原则的适用范围;忽视了历史规律呈现的复杂多值性;夸大了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只要摒弃人类自主活动与合规律性无法相容的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我们不难解释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始终隐含着决定历史变化的因果关系和发展主线,正是这些因果关系和发展主线为我们解释并把握历史提供了可能性。历史不是任意的,它的规律性正是存在于人类的自主活动之中。 关键词:波普尔;马克思;历史决定论;规律中图分类号:B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05-0031-03 “历史”的规律性在哪里 —— —浅谈波普尔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评申建林,贺云松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提出的“批评理性主义”、“证伪原则” 等科学方法论在西方科学哲学思想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真正使他名声大噪的,是他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评。他的政治哲学代表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有人评价说“从绝对真理(以及各种决定论)的普遍至信,到对其根本性的质疑和警惕,这是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一个最为重大的事件。而波普尔的学说,特别是他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等篇作中阐发的观点,对这一历史性的转折做出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1]还有人甚至认为该书“属于本世纪(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思想经典著作。”[2]那么,他对马克思的批评令人信服吗?历史究竟有无规律性?如果有,历史的规律性又在哪里? 一、波普尔非历史决定论思想产生的背景1.波普尔的人生经历。在少年时期,波普尔自诩为共 产主义者,他17岁那年,为帮助关押在维也纳警察局的共产党人逃脱,在示威游行时遭到枪击。这一事件对波普尔心理刺激很大,他开始对马克思的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产生怀疑,并从此决定了他终身的思想倾向———批判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在他中年时期,即《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全书的写作年代(1935-1942),恰逢纳粹德国对内采取高压政策、加强社会控制,对外煽动民族仇恨、大举实施侵略;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执行极“左”路线和政策,社会矛盾尖锐,甚至发生大清洗等严重错误。波普尔 进一步认为,德、苏政策的理论基础都是历史主义,历史主义与极权主义、专制主义密切相关,他甚至认为共产主义与法西斯毫无差别。因此,波普尔认为,把历史主义作为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会给人类带来不幸。 2.波普尔的知识结构。波普尔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科 学哲学,他在读书求学时代就广泛涉猎各门自然科学知识,通过了中学数学和物理教师的资格考试并取得教师职位。他与爱因斯坦、波尔、薛定锷等20世纪最知名的自然科学家交往甚多,经常就自己的学术观点请教这些科学家,受到他们的赞赏。受自身知识结构的影响,波普尔把自然规律的可重复性转用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必须出现完全重复的历史事件才能证实社会历史规律的存在,这使他的历史观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色彩。由于他的知识论源于他对当代自然科学理论的洞察,而其政治思想恰恰建立在他的知识论基础上,这更加使他确信历史是不存在规律性的。 二、波普尔非历史决定论的主要观点 在波普尔看来,历史主义或历史决定论是“探讨社会科学的一种方法,它假定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目的,并且假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藏在历史演变下面的‘节律’或‘模式’,‘规律’或‘倾向’来达到这个目的。”[3]波普尔通过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批判,否认历史的规律性,进而否认人们对未来进程进行预测的能力,并提出“历史无意义”的观点,即历史没有意义,“不可能有‘事实如此’的历史,只能有历 作者简介:申建林(1966—)男,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云松(1980—)男,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拉卡托斯精致证伪主义

为了受难的思想 ——拉卡托斯精致证伪主义 内容摘要:拉卡托斯继承和发展了波普的证伪主义思想,他重视对科学史的研究,十分重视知识的可错行和相对性。创立了自己的科学史观,对后来科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 作用。 关键字:拉卡托斯精致证伪主义历史观科学哲学 “证伪”是波普科学哲学思想的核心。他是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拉卡托斯对波普的证伪主义做了发展,提出了精致的方法论证伪主义。他认为波普的证伪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用经验证伪理论,提出“经验不能证伪理论,理论证伪理论”【1、207页】的观点。在他看来科学理论不是单个命题的简单堆积,而是彼此间有关联的命题系统,一次证伪不足以否定一种理论,一次证实也不足以肯定一种理论,而科学史表明对科学理论的检验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证伪而是确证。 拉卡托斯证伪主义的特征 拉卡托斯的证伪主义具有整体论的特点。但问题是用来证伪旧理论的新理论的基础是什么呢?恐怕还是经验,尽管拉卡托斯认为经验具有主观性和欺骗性而不可靠,但他并没有找更好的基础。证伪作为逆向的思维方法,有以下特点:1、反归纳重演绎。实证源于归纳,证伪来自演绎;2、有限证伪无限。用一个经验事实证伪所有事实;3、单称证伪全称;4、反其道而行之,发散性思维而非收敛性思维。 拉卡托斯的的具体思想 可错论与证伪主义:(一)独断证伪主义。拉卡托斯认为,独断证伪主义最重要的一派。作为一个可错主义者,他从来就反对有最终的可靠的经验或知识来源。“拉卡托斯对独断证伪主义作了分析,指出独断证伪主义的基础是两个隐藏着的错误假设和一个过于狭窄的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2、47页】从理论上讲,拉卡托斯认为理论不能被经验证伪是有根据的。“因为任何理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一切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其他的理论构成了该理论的知识背景。”【2、51页】“这个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多种多样关系的总和”【4、209页】那么,理论及其背景都影响着该理论的真假。拉卡托斯认为“总有一个巩固确立的经验基础作为否定后件式之箭的发射场,独断证伪主义的‘无情的’证伪程序便要崩溃了,因为主要的目标仍然令人失望得难以确定”【3、18页】(二)怀疑论证伪主义。经验基础、观察命题、事实命题或经验证据是可错的。即使经验证据是确切的但是由于不同的证据各自所以来的理论不同,这些证据的证伪性也是大大不同的。更深一步,即使前两者是确凿的,那么“他对前提理论的反驳也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这主要是由于整体论的提出所带来的后果。”【2、63】朴素的证伪主义不符合科学史的实际情况。 从朴素的证伪主义到精致的证伪主义 朴素的证伪主义没有解决的两个问题:其一,由于整体论的提出,使证伪程序失去了明确目标;其二,是由于证伪主义所固有的可错理论使他不能建立一个可靠的证伪经验基础。

波普尔

介绍波普尔 卡尔·波普尔(KarlR·Pper)(1902-1994),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入英国国籍。1922年始学习数学和物理,1930年获木工学博士学位。青年时代倾向于社会主义思想,后又抛弃了它。1935年因《研究的逻辑》一书而响誉世界哲学界和科学界。1964年获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头衔。卡尔·波普尔是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证伪主义创始人,被西方学界誉为“开放社会之父”。他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享有不容低估的世界性声誉。在西方,从科学家(包括一些获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到文史哲界的专家,从政界要员到财界“大腕”,无不深受波普尔学说的影响。他那独具慧眼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以及关于民主社会的“三大悖论”——民主悖论、宽容悖论、自由悖论,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他那标新立异的“开放社会观”,曾引起世界轰动,至今仍是学界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卡尔·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其批判理性主义在哲学界、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备受关注,讨论热烈。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公开承认从他那里受到思想启迪。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邦迪赞赏说,科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方法,而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波普尔的方法。 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lr poper, 1902一1994 ), 在生前被认为获得了一个学者所能想象得到的几乎所有的世俗荣誉:他是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获封爵士(1965年)和勋爵(1982年),他拥有20个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他的著作被翻译成40种语言,他上交政要,遍及名流, 交游遍于全世界, 甚至隐然有王者之师光景(撒切尔夫人将他和哈耶克视为自己的两位老师。在波普尔的弟子中, 不仅有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这样的科学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师, 也有索罗斯这样所有想发财的人眼中的天神。他去世时, 欧美报纸发表了无数歌功颂德的悼念文章。 然而, 他去世之后仅仅10年,却已经看上去完全过气了。他的学说渐渐被人淡忘,他的名字也不再经常被世人提起。一个特别有象征意义的细节是: 在 他曾经执教20余年的伦敦经济学院, 他用过的办公室, 并未被改建成波普尔纪念馆或波普 尔纪念室(这是许多文化名流身后得到的荣誉形式) , 而是被改建成了一个厕所! 逻辑实证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衰落,受其影响的一些学者对它的基本原则提出批判, 从而形成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ationalism), 后来研究者又将其称为“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更为紧密,在50至60年代盛极一时,对哲学界和自然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奥裔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 1902~1994)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他把“猜测与反驳”方

浅谈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10843686.html, 浅谈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 作者:李罗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9期 摘要:归纳法是重要的科学推理方法之一,扩展性、或然性和不同的前提对结论的支持 度不同是归纳法显著的特征。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推理方法,归纳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也是哲学家争论的一个焦点之一。本文主要是谈谈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及其失误。 关键词:归纳法;波普尔;批判 一、归纳法的主要特征 归纳法是科學的推理方法之一,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经验事实到事物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手段和模式。利用这一方法,人们可以由所观察到的特殊现象推理出一个普遍的规律。通过对归纳法推理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归纳法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征。 1、归纳法具有扩展性,而这一点正是科学理论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如果没有扩展性,人们只能在已知的世界中徘徊,无法认识新的事物。可以说在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中,归纳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扩展性使得人类的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扩充,也使得科学的内容不断丰富。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归纳法的使用,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如何发展到如今庞大的科学体系。 2、归纳法具有或然性。所谓或然性,即虽然我们通过观察所获得的前提是真的,但通过归纳法,我们所得到的结论却未必真。而一个理想的推理形式,首先应该避免的是从真的证据引出假的结论。那么,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我们能将按照归纳法进行推理产生的结论看作是真的呢?当我们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观察时,会发现如下的现象:小麦是植物,是可以进行 光合作用的;菠菜是植物,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羊齿植物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当我们的观察扩展到成千上万种植物时,发现它们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并且所有这些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亦即我们的前提都是真的,我们能否因而就推出所有的植物都具有光合作用功能这一结论呢?而这一结论的可靠性又如何呢?当我们发现了如列当和天麻之类全寄生植物 时,才认识到,由真的前提,我们得到了一个假的结论。 3、归纳法的不同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是不同的。也即不同的例证对于结论的正确性具有不同的作用。 二、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 在传统的认识论模式里,科学方法通常都是被归结为以经验为基础的、对实验观察的结果进行归纳的方法。也就是说,人们总是认为,可信和确然的知识是植根于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的,而科学则是这种知识的身躯,离开了经验和对经验的归纳性陈述,便没有科学,至于科学

科学动力学

科学的发展模式:从静态到复杂的动态系统 摘要:科学是人类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毫无疑问,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科学是完全动态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有理论的变革,也有方法的变革、以及与技术、经济等环境因素的互动。因此,应该把科学的发展看作是与外在环境因素彼此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关键字:科学发展模式静态动态 1、累进模式 在19世纪前占统治地位的累进模式认为科学始于观察。经验是科学的基础,是科学理论建立的基石。由于囿于经验主义,此模式认为通过观察获得第一手经验材料,继而对经验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并得出一般性的原理。科学的这一发展过程通常用公式表示为:观察经验1-归纳1-理论1(-观察经验2-归纳2-理论2……)。 在累进模式中,科学是通过知识的静态积累而实现连续渐进的,即通过量的拓展实现科学的进步。累积模式强调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只有连续的渐进,在渐进中不会出现中断,强调新旧理论之间的继承性。 2、问题模式 卡尔·波普尔反驳了累进模式所主张的科学始于观察,而是认为科学发展始于问题,“应当把科学设想为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化——从问题到愈来愈深刻的问题。一种科学理论,一种解释性理论,只不过是解决一个科学问题的一种尝试,也就是解决一个与发现一种解释有关或有关系的问题。”1在问题模式中,科学活动始于问题,同时也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科学家围绕着科学问题提出尝试性的解释性理论,而假说不断受到批判即被排除错误,被证伪,新的问题产生。科学的这一过程用公式表示为:问题1-尝试性解释理论1-证伪1(排除错误)-问题2(-尝试性解释理论2-证伪2-问题3……),其中尝试性解释就是所取得新的科学发现。波普尔认为可能会同时存在几个尝试性的解决方案,最终选择哪个是通过证伪决定。为此,他引入了“可证伪度”这一概念,可证伪度越高则知识的的含量越多。 波普尔根据这一科学发展模式提出了“猜想——反驳”方法论。猜想是指在面对问题时,

卡尔波普尔

浅谈卡尔·波普尔“渐进社会工程”理论与 社会改革 汪楚凡 摘要:卡尔·波普尔在对历史决定论以及“乌托邦的社会工程”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渐进社会工程”理论;“渐进社会工程”理论对社会改革与发展有进步意义,然而这种进步意义却不是在任何历史时期都起作用;“渐进社会工程”应该与“乌托邦的工程”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工程,在这个工程中既有理性的宏伟蓝图作指导,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革命的力量促成社会改革的质的飞跃。 关键词:卡尔·波普尔;渐进社会工程;乌托邦的工程;社会改革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是当代西方著名社会科学哲学家。他不仅为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社会科学(技术)思想的影响也极为广泛。波普尔最著名的两个理论是“证伪主义”与“开放社会”,当把“证伪主义”运用到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的过程中时,就形成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渐进社会工程”。 一、卡尔·波普尔的“渐进社会工程” 波普尔的“渐进社会工程”理论的提出建立在他对历史决定主义的批判上,而该理论的形成是把用在自然科学中的“证伪主义”用在社会科学和历史领域以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 历史决定论者认为,历史的发展有着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可以被人们发现并用来详尽的预测历史进程的。因此,他们主张以建立浪漫主义的乌托邦社会工程的方式来促进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乌托邦社会工程是这样一种工程:它绝不带有“私人的”性质,而总是具有“公众”的性质。它的目的在于按照一个确定的计划或蓝图来改造“整个社会”;他的目的在于“夺取关键地位”扩大“国家权力……知道国家变成几乎与社会一样,”它的目的还在于从这些关键地位上控制那些影响着社会未来发展的历史力量,或者阻碍社会发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学解读

开禧元年十二月乙卯务观东篱书。 文中追述了唐大中后诗风的变化,陆游以宽广的胸襟、客观的态度从历史流变中评说倚声的功过。 诗文、别集之后的评论是陆游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他的论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评思路,即对于任何一种文体,它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流行,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核心话语,那么它就总有了在那特定的历史情境下特定的历史价值,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研究意义。附于经籍之后的短文,记录整理、收藏、校订的情况,颇具考证风格。如《跋老子道德古文》先叙述了版本流传的情况,接着简要说明了今世罕见的原因,并对自己二十年来的苦求终于得到收获,书籍得以保存感到欣慰。文章语言严谨,文风朴实。书画、法帖、碑铭之后的文字则或考证学术问题,或记录流传情况,或阐释艺术特征,或抒发复杂感情,信手拈来,别具风味,从中可看出宋代文人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丰富的精神世界。陆游此类题跋作品,能将多种艺术相结合,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如《跋兰亭序》云:“观兰亭者当如禅宗堪辨,入门便了”,将书法与佛法相结合,以禅宗的妙悟指明了书法欣赏的门径。而《跋临帖》:“此书用笔,霭霭多态度,如双钩钟王遗书,可宝藏也。”虽然只有二十字,却将笔法的神态活现出来,通过古今比较肯定了书的价值。 一种文学体裁的形成与确立,固然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与其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密不可分,但更基本、更直观也是更重要的还是这种文体本身的体式特征。创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文章的指向,也是体式变化的主要因素。陆游的题跋文有的只是单纯性地记录,以做材料证据,如《跋Ν庵语》:“乾道庚寅十月入蜀,舟过公安二圣,见祖珠长老,得此书。珠自言南平军人,得法于庵云。”短短三十四字,交待了时间、地点、书的来历,叙事平实简单,如行云流水,未掺杂其他抒情、议论成份。此类只对载体记录而不生发的作品在陆游题跋文中并不多见,他大量的题跋作品都不限于对载体的解释、介绍,而是进行多面生发,力尽其变。如《跋吕侍讲岁时杂记》中将昔日与今夕对比,反 映战乱带来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仅在节物风俗,更在志气人心,“求新亭对泣者”不易,作者唯有抚卷嘘叹。对题跋文体制变化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作者的创作目的。陆游的题跋文有多种写作因缘,或忧念国家时事,或追忆故人旧事,或批评文坛风气,或指引、鼓励后进。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别:一类是自记,作者对所接触的载体进行叙述、记录或评说;一类是应他人请求而作,涉及到所托之人,为题跋文体式变化增添了新的因素。第一类在陆游的题跋文中占大多数,此类文章多是有感而作,议论、描写、抒情不拘于一处,内涵丰富,包容极广。如《跋文武两朝献替记》、 《跋云丘诗集后》、 《跋徐侍制诗稿》等。 陆游题跋文的表现手法多样,比喻、排比、对比等往往融于一体。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最见风神。大致可分为同一领域的比较和不同领域之间的比较两种。同一领域内还有横向与纵向比较的分别。如《跋乐毅论》中写道:“《乐毅论》横纵驰骋,不似小字;《瘗鹤铭》法度森严,不似大字。此后世作者所以不可仰望也。庚申重九日陆某书。”《乐毅论》世传系王羲之亲书于石,其突出特点是起笔收笔了无痕迹,宛如天来,既各具风姿,又左右顾盼,相映成趣。于古朴中有逸趣,风雅中不失凝重。而《瘗鹤铭》相传是王羲之悼鹤而作,他以鹤舞的神韵运笔,气势宏逸,神态飞动。陆游在此以二碑文作横向比较,虽同出一人之手,却笔韵各异,神态多姿。 题跋文领域的开拓与创新,促进了宋文的繁荣,而陆游的创作又代表了南宋题跋文发展的新高度。宋代散文对文体的回归,对自我的关注,对意义的追寻,对议论的爱好,都为题跋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宋代文化的全面繁荣,也为题跋文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和宽广的领域。即使是在南宋偏安的状况下,文化的影响仍是巨大的。它不仅丰富了题跋的表现内容,而且赋予它深沉的时代深意。题跋文的价值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它与其他文体的相互影响,以及它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学解读 安 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025) 精神分析学派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器期(大约3~6岁)的后期,将经历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著名剧作家索福克罗斯的《俄狄浦斯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俄狄浦斯的王子,讲述了他没有逃脱预言而弑父娶母,最后落魄流浪的故事。而狭义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中心思想就是男性儿童(或成人)内心弑父娶母的欲望。 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是:“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 ? 621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拉卡托斯

第3节拉卡托斯 一、生平和著作: 1、生平 伊姆雷. 拉卡托斯(Imre Lakatos,1922——1974),犹太人,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 1922年出生于匈牙利,二战期间参加抵抗运动,战后投身于政治运动,1950年曾经被捕入狱,1956年逃亡到维也纳。后来去剑桥攻读第二博士学位,在伦敦经济学院参加波普尔的研讨班,受到波普尔思想的极大影响。 1960年成为伦敦经济学院的讲师,1970年成为这里的教授。 1974年突然死于心脏病发作。 拉卡托斯在去西方世界之前,受到马克思和黑格尔哲学的影响, 40岁左右被波普尔哲学所吸引,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开始修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吸收库恩的思想,建立自己的理论: 一方面批判逻辑经验主义的归纳主义、证实原则和静态逻辑分析,历史地、动态地考察科学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也不同意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及其划界标准,提出整体论的“精致证伪主义”或“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对科学哲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主要著作: 第一类(数学哲学): 《证明与反驳——数学发现的逻辑》(1963-1964):对数学发现进行了考察,认为在数学中与在科学中一样,反例(counterexamples)或反驳 (‘refutations’)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数学的定理和及其证明都是通过寻求反例和系统的分析证明(proof analysis)而逐渐得到改进。 第二类(一般科学哲学):

《证伪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1970)、《科学史及其理性重建》(1971)、《波普尔论划界和归纳》(1974)等: 在这些著作中,通过综合波普尔和库恩的思想而提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认为分析的对象不是单一的理论,而是研究纲领。 提供出区分“进化的”和“退化的”研究纲领的标准。 通过科学史的“理性重建”(rational reconstructions),给出了评价科学方法论的一种“元方法论”(meta-methodology)。 第三类(文集): 逝世后出版的两卷本《哲学论文集》(1978),第一卷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第二卷为《数学、科学和认识论》。——收集了拉卡托斯的绝大多数著作 二、数学是拟经验的——数学哲学 1、数学理论是拟经验(quasi-empirical)理论 亚里士多德:几何和算术都是经验的;近代的高斯:算术是先验的,几何是经验的;康德:数学命题都是先天综合判断。 波普尔和逻辑实证主义:数学和逻辑都是非经验的,因为: 数学和逻辑都是不可错的,经验科学是可错的;数学和逻辑由于同义反复和语言的结构而具有必然性,经验事实中则没有这种必然性。 拉卡托斯: 逻辑和数学起源于经验,而不是起源于先天结构。在逻辑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 但是数学也不是经验的,不能把数学完全等同于经验科学。 准确地说,数学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经验的,而是拟经验的(quasi-empirical)。 2、数学的特征:

波普尔科学客观性理论的“社会学转向”

第34卷第6期Vol.34№.6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A nhui N ormal Universit y(Hum.&Soc.Sci.) 2006年11月 Nov.2006 波普尔科学客观性理论的“社会学转向” 彭启福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波普尔;科学;客观性;社会学转向 摘 要:波普尔在科学客观性问题上,颠覆了科学哲学的传统理念,开启了从“心理学方法”向“社会 学方法”的转向。这一转向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客观性的追求不是奠基在科学家个体在研究过程中自我 心理控制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在价值中立的、排除个人主观偏见的研究态度上,而是奠基在科学家群体 乃至整个社会开放式的“批评性讨论”的基础上,奠基在这种批评性讨论社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的基 础上。 中图分类号:B56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6)06065305 On the Sociological Turn in Popper’s Theory about Objectivity in Science PEN G Qi f u(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 aw,A N U,W uhu241000,China) K ey w ords:Popper;science;objectivity;sociological turn Abstract:By turning f rom a psychological method to a new sociological metho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objec2 tivity in science,Popper overturns the traditional idea in the former scientific philosophy.The typical char2 acter of this turn is to seek for the objectivity in science based on a scientist’s neither p sychological self control nor his value-f ree attitude in the scientific process,but on open critical discussions among the sci2 entists or among the whole society,as well as setting up a social system of critical discussion and making it better.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是一位客观主义者,但他并不是一位传统的客观主义者。他坚持科学的客观性,但他对科学客观性的诠释和追求却与传统的科学客观主义者明显不同。在科学客观性问题上,波普尔颠覆了科学哲学的传统理念,开启了从“心理学方法”向“社会学方法”的转向。 一、对“培根神话”的反驳 从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 1626)以来,客观主义科学观在科学和哲学界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学知识往往被视为通过客观的方法获得的客观的知识,客观性甚至被看作是科学的根本特征之一。所以,当波普尔宣称自己是一位客观主义者,并说自己的“许多工作是捍卫客观性,向主观主义观点进攻和反攻”[1]时,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异的地方。然而,波普尔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培根信徒,正是他无情地反驳了有关科学中性的、客观的观察这一“培根神话”,坚持科学观察过程中“主观性”介入的必然性和合法性。 在19世纪30年代,针对培根所倡导的“无偏见的观察”或“中立的观察”的观点,波普尔提出了“理论先于观察”的理论。在《科学发现的逻辑》①中,波普尔就对在科学中坚持纯粹客观的观察这一主张的荒谬性进行了揭露。他指出:“如果我接到命令:‘记录下你现在正在经验着的东西’,我将不知道怎样执行这个模糊不清的命令。我是否该报告我正在写字;我听到铃响; 收稿日期:200606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OZBZX018) 作者简介:彭启福(1963),男,福建长汀人,教授,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诠释学、科学哲学。 ① 波普尔《研究的逻辑(德文版,1934年)》一书的英文版。

浅析波普尔的证伪主义_高扬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6卷 总第22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 ocial S cience E dition)N o.4 2004(V ol.6 Sum N o.22) 浅析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 高 扬 崔诚亮 摘 要:波普尔是当前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之一,其证伪主义是其整个哲学思想的基础。本文试图从它对归纳法批驳的角度来评价它,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客观地总结其长处,指出其不足,以便我们从中汲取营养,洋为中用,为我们的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提供有用的经验。 关键词:波普尔;证伪主义;归纳法;经验证实 中图分类号:B5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4)04-0063-03 现代西方哲学派别林立,主义纷争,更迭频繁,但从内容上来分析,它们所涉及的主要是两大问题即人的存在问题与科学知识的性质问题。这样就形成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主流———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并驾齐驱的局面。在科学哲学中,哲学家们虽然都把科学当作他们哲学研究的核心,但其分歧仍然很大,他们围绕认识论的两大问题争论不休,甚至针锋相对。波普尔在他1933年完成的《认识论的两大根本问题》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论中的两大问题,其一是法则性的命题如何根据个别观察而被正当化的所谓归纳问题也叫休谟问题,其二是如何划定与伪科学界线的所谓界限设定的问题,也叫康德问题。”[1]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现代科学哲学中的两大派别即以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和以波普尔、拉卡托斯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义。其实关于这两个问题的争论就是经验证实和经验证伪之争。波普尔认为这两个问题即划界问题和归纳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说:“归纳问题实质上是从对划界问题的一种错误解决中产生的,它起因于这样的信念,使科学凌驾于伪科学之上的是发现真实的、可靠的和可证明的知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归纳法”[2]。但波普尔反对这种归纳法,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归纳法即证伪主义。 一、证为主义对归纳法的反驳 归纳主义起源于英国,从培根到罗素,后来又被逻辑实证主义所继承,长期以来统治着西方科学哲学界。 弗兰西斯?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3]他在批判经院哲学的过程中,依据自然科学,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因为他认为经验具有确实性和丰富 性。他反对经院哲学的演绎法:它既不能给人们提供真理,也不能帮助人们发现新的科学知识,因此他主张抛弃演绎法,建立唯一能提供真理的归纳法。 自从培根以后,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受到很多科学家的青睐。人工语言哲学的创始人罗素曾说:“科学知识只能来自经验的归纳,一切科学理论都是从单称经验命题,通过归纳推理而得来的结论。”后来,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把它发扬光大,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们提出了意义的标准:经验证实的原则,并把它作为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限。他们认为科学是由有意义的命题组成,而命题是否有意义其标准就是能否被经验证实。在他们看来形而上学的命题是无意义的,因此有意义成了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不可逾越的界线,这样他们就顺理成章地把经验证实变成了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波普尔说:“一种理论什么时候才可以称为科学?或者一种理论的科学性质或科学地位有没有标准?对这个问题的最公认的回答,我是知道的:科学不同于伪科学或者形而上学的地方是它的经验方法,这主要就是归纳法,是从观察或实验出发的。”[4]由此可见,经验证实在当时几乎成了科学界的一种普遍信仰,但波普尔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大胆地提出了证伪主义来反驳归纳方法,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 归纳能否带来真理,归纳是否有效,一直是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其实首先发现归纳有问题,并对它发难的不是波普尔而是休谟,所以归纳问题又叫休谟问题。休谟指出“归纳在逻辑上不能成立,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心理习惯。他声称没有什么正确的逻辑论证容许我们确认那些我们不曾经验过的事例类似我们经验过的事例。”[5]因此, 收稿日期:2004-08-10 作者简介:高 扬(1968-),男,安徽省合肥市人,湘潭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及其科学方法论意义

– 74 – 2012年第11卷第1期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及其科学方法论意义 现代西方哲学新流派众多,派别林立,主义纷争,更迭频繁。在科学哲学中,哲学家和科学家围绕认识论的两大问题争论不休,甚至针锋相对。波普尔在《认识论的两大根本问题》一书中指出:“认识论中的两大问题,其一是法则性的命题如何根据个别观察而被正当化的所谓归纳问题也叫休谟问题,其二是如何划定与伪科学界线的所谓界限设定的问题,也叫康德问题。”[1]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现代科学哲学中的两大派别即以以波普尔、拉卡托斯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义和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其实关于这两个问题的争论就是经验证伪和经验证实之争。今天,我们探讨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意义,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一、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归纳法的批判 弗兰西斯?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 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2]他主张抛弃演绎法,建立唯一能提供真理的归纳法。归纳法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它给近代科学革命和进步注入了强大的科学动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有效工具。但是,到了20世纪,一些科学家对经验主义为特征的归纳法产生了迷信,思维开始僵化,甚至固守传统,缺乏创新意识。波普尔证伪主义学说的提出,给科学界带来一阵清风。波普尔反潮流的新科学观念、天才的逻辑洞见,赢得许多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支持和肯定。如爱因斯坦、梅达华(Peter Medawar)、薛定鄂(Erwin Schroedinger)、波尔、莫纳德(Jacques Monod)和艾克里斯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因此,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一)从归纳法到逻辑实证主义。归纳主义是指人类在 认识过程中取得必然性与普遍性方面,归纳方法是否有效的问题。它起源于英国,从培根到罗素,后来又被逻辑实证主 何乔立 吴伟强 鲍健强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 要: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之一,其证伪主义是其整个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石。本文试图从他对归纳法的反驳角度来评价他,并从可证伪性的角度分析波普尔证伪思想的内涵。在探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思想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进步需要理性的批判精神,不断否定才能发展的精神,分析了敢于犯错,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态度和科学发展的“证实与证伪”交互的动态模式的现代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关键词:波普尔;证伪主义;归纳法;可证伪性;方法论意义 Scientific Methodology of Popper’s Falsification He Qiao-li, Wu Wei-qiang, Bao Jian-qia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Karl Popper(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 is the most greatest philosopher of science of 21th century,the falsifications is the foundation stone in 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 thesis tries to evaluate the Falsifications through refute induction and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Popper’s falsification though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falsifiability.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on essence thoughts of popper’s falsification, propose the spirit of rational criticism need in scientific progress, the spirit of continue to deny to develop, analyze modern value and methodology significance of the attitude of dare to make mistakes, deal with mistakes and failures correctly and the interactive dynamic model of ‘verification and falsification’ i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keywords:Popper;Falsification;Induction;Falsifiability;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B0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2)01-0074-04 作者简介:何乔立(1988— ),男,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吴伟强(1963— ),男,浙江东阳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哲学研究。 鲍健强(1956— ),男,浙江金华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理论纵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