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讲座材料听评课的艺术心得

讲座材料听评课的艺术心得

讲座材料听评课的艺术心得
讲座材料听评课的艺术心得

讲座材料:《听、评课的艺术》心得

当了这些年的老师,听了这些年的课,也被人听了这些年的课,从来都是接到通知:明天到XXXX 去听课。于是拿着听课记录就出发,坐在教室就听了。至于怎么听,听什么,没有明确的目标。怎么记录,在听课记录本上写些什么,记录哪些内容,记录哪些环节,怎样分记录的阶段,哪些地方需要备注等,都没有人去要求,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反正我是信马由缰,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哪地方我感兴趣就详细记录哪地方,就像站在河流岸上,看见漂来一朵花,就伸手捞上来。感觉就像逛超市,看见新鲜稀奇的商品,就好奇地放进篮子里,随后打包带回去。等到听课回去了,这些记录下来的东西,这些打捞上来的花就任其枯萎了,这些放进篮子里的稀奇也冷落在记录本子上了,听课的内容也慢慢从脑海消失,只剩下听课中来回路上那些囧事还摇摇晃晃地偶尔浮现脑际。

听了王彦明博士的讲座:听评课的艺术,我觉得还真得整理一下这方面的头绪,为了让更多的人不至于因为听课没有收获而浪费更多的时间。听课

如果没有收获,那是最冤枉的,因为耗在那里40分钟,就像坐牢似的,然后回去了,什么也没有捞到,那不是白白折磨自己嘛。

一、听前的心理准备

听课之前,大概了解和思考,做到心中有小小的数,带着一点点的疑问去听,就像往菜市场买菜之前,心里先有个菜谱:我得做几个菜,这几个菜怎样荤素搭配才好。听课之前可以在心里问:这个课的类型是什么?这样的课要叫我上的话,我会怎么导入呢?采用哪一种教法是最佳的呢?这个老师会怎样给学生评价呢?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他(她)是不是会做得很到位呢?等等的预设,给自己的心间打扫出一块地盘,留给即将开始的听课。这样的预设问题就像去对象似的,在去对象的路上总会琢磨:这姑娘长得什么模样呢,个子身材怎样,说话是不是温柔,做事是不是利落等等。心有期待,听有准备,听课就有收获。

二、听课时的听和记录

听课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为谁上课都是经过了一番准备的,而且是用心的准备,就像我们去做客,主人热情端出早已经准备好了的菜出来,

每一道菜都是精心炒出来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只有拿筷子品尝了。听课听什么?怎样听?在听课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听和记录之间的矛盾?

听了王博士的讲座,我知道应该合理分解课堂,让听课轻松,但获取信息更多。首先把课堂分解成阶段:导入段、新授段、拓展段、总阶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在每一段的细节中把握。其间观察占重要角色,细致入微地观察师生的互动,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环节,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其间应该是精彩纷呈的,这里就像波涛汹涌的海面,有时候波翻浪涌,有时候暗流涌动,有时候激情澎湃,有时候大雨如注,这里有智慧的火花,这里有潺潺的流水滋润两岸的花草,这里有精妙的语言对白。

听课也可以有自己的重点:比如我要着重听老师的评价语言,我要听老师的过渡语言,我要听师生的互动,我要看老师肢体语言的运用情况,我要听老师是怎么调动学生兴趣的等等。

记录课堂内容时候可以画上图,不一定全是文字记录,因为文字记录速度很慢,画个模拟图就很直观了,也可以自己设计自己喜欢的符号。对于你

认可的地方可以画个五角星,表示这一个环节是你中意的,这一个地方教师的处理是你佩服的,可以用问号做记号,表示这个地方我不赞同,值得商榷。

三、听课之后的评课

评课这东西很难,难在评的目的是什么?有时候像王博士说的,大家为了面子净说好话,这样最保险,不容易得罪人,但是对上课的老师没有帮助,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没有辅助。

我想我要做的就是评课的内化,就是我在心里自己评给我自己。先总体捋一捋这节课的整体流程,整体的感觉,然后看看记录中优点的地方,想一想为什么自己没有做到,没有想到,这样做在自己的课堂上该怎样嵌入。再去看看这节课留下的问号,在这里如果让我做,我该怎样设计才合理呢?这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是不是写论文选题的切入点呢。

王博士告诉我们:评课可以把课当成一个苹果,横着切开,也可以竖着切开,切开的切片可以厚一点,也可以薄一点。然后用“放大镜”或者“显微镜”去观察分析,总能在课里找到蛛丝马迹,总能有所收获的。

听课回归原来的状态是我们所希望的,不想让听课成为心上的负担,还是随意一点轻松,但是,知道了这些,或许我们会比原来省劲一点吧,会比原来收获一点吧。

但愿听课、评课成为一种快乐就好了。

当了这些年的老师,听了这些年的课,也被人听了这些年的课,从来都是接到通知:明天到XXXX 去听课。于是拿着听课记录就出发,坐在教室就听了。至于怎么听,听什么,没有明确的目标。怎么记录,在听课记录本上写些什么,记录哪些内容,记录哪些环节,怎样分记录的阶段,哪些地方需要备注等,都没有人去要求,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反正我是信马由缰,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哪地方我感兴趣就详细记录哪地方,就像站在河流岸上,看见漂来一朵花,就伸手捞上来。感觉就像逛超市,看见新鲜稀奇的商品,就好奇地放进篮子里,随后打包带回去。等到听课回去了,这些记录下来的东西,这些打捞上来的花就任其枯萎了,这些放进篮子里的稀奇也冷落在记录本子上了,听课的内容也

慢慢从脑海消失,只剩下听课中来回路上那些囧事还摇摇晃晃地偶尔浮现脑际。

听了王彦明博士的讲座:听评课的艺术,我觉得还真得整理一下这方面的头绪,为了让更多的人不至于因为听课没有收获而浪费更多的时间。听课如果没有收获,那是最冤枉的,因为耗在那里40分钟,就像坐牢似的,然后回去了,什么也没有捞到,那不是白白折磨自己嘛。

一、听前的心理准备

听课之前,大概了解和思考,做到心中有小小的数,带着一点点的疑问去听,就像往菜市场买菜之前,心里先有个菜谱:我得做几个菜,这几个菜怎样荤素搭配才好。听课之前可以在心里问:这个课的类型是什么?这样的课要叫我上的话,我会怎么导入呢?采用哪一种教法是最佳的呢?这个老师会怎样给学生评价呢?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他(她)是不是会做得很到位呢?等等的预设,给自己的心间打扫出一块地盘,留给即将开始的听课。这样的预设问题就像去对象似的,在去对象的路上总会琢磨:这姑娘长得什么模样呢,个子身材怎样,说话是不是温柔,做事是不是利落等等。心有期待,

听有准备,听课就有收获。

二、听课时的听和记录

听课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为谁上课都是经过了一番准备的,而且是用心的准备,就像我们去做客,主人热情端出早已经准备好了的菜出来,每一道菜都是精心炒出来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只有拿筷子品尝了。听课听什么?怎样听?在听课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听和记录之间的矛盾?

听了王博士的讲座,我知道应该合理分解课堂,让听课轻松,但获取信息更多。首先把课堂分解成阶段:导入段、新授段、拓展段、总阶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在每一段的细节中把握。其间观察占重要角色,细致入微地观察师生的互动,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环节,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其间应该是精彩纷呈的,这里就像波涛汹涌的海面,有时候波翻浪涌,有时候暗流涌动,有时候激情澎湃,有时候大雨如注,这里有智慧的火花,这里有潺潺的流水滋润两岸的花草,这里有精妙的语言对白。

听课也可以有自己的重点:比如我要着重听老师的评价语言,我要听老师的过渡语言,我要听师

生的互动,我要看老师肢体语言的运用情况,我要听老师是怎么调动学生兴趣的等等。

记录课堂内容时候可以画上图,不一定全是文字记录,因为文字记录速度很慢,画个模拟图就很直观了,也可以自己设计自己喜欢的符号。对于你认可的地方可以画个五角星,表示这一个环节是你中意的,这一个地方教师的处理是你佩服的,可以用问号做记号,表示这个地方我不赞同,值得商榷。

三、听课之后的评课

评课这东西很难,难在评的目的是什么?有时候像王博士说的,大家为了面子净说好话,这样最保险,不容易得罪人,但是对上课的老师没有帮助,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没有辅助。

我想我要做的就是评课的内化,就是我在心里自己评给我自己。先总体捋一捋这节课的整体流程,整体的感觉,然后看看记录中优点的地方,想一想为什么自己没有做到,没有想到,这样做在自己的课堂上该怎样嵌入。再去看看这节课留下的问号,在这里如果让我做,我该怎样设计才合理呢?这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是不是写论文选题的切入点呢。

王博士告诉我们:评课可以把课当成一个苹果,横着切开,也可以竖着切开,切开的切片可以厚一点,也可以薄一点。然后用“放大镜”或者“显微镜”去观察分析,总能在课里找到蛛丝马迹,总能有所收获的。

听课回归原来的状态是我们所希望的,不想让听课成为心上的负担,还是随意一点轻松,但是,知道了这些,或许我们会比原来省劲一点吧,会比原来收获一点吧。

但愿听课、评课成为一种快乐就好了。

当了这些年的老师,听了这些年的课,也被人听了这些年的课,从来都是接到通知:明天到XXXX 去听课。于是拿着听课记录就出发,坐在教室就听了。至于怎么听,听什么,没有明确的目标。怎么记录,在听课记录本上写些什么,记录哪些内容,记录哪些环节,怎样分记录的阶段,哪些地方需要备注等,都没有人去要求,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反正我是信马由缰,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哪地方我

感兴趣就详细记录哪地方,就像站在河流岸上,看见漂来一朵花,就伸手捞上来。感觉就像逛超市,看见新鲜稀奇的商品,就好奇地放进篮子里,随后打包带回去。等到听课回去了,这些记录下来的东西,这些打捞上来的花就任其枯萎了,这些放进篮子里的稀奇也冷落在记录本子上了,听课的内容也慢慢从脑海消失,只剩下听课中来回路上那些囧事还摇摇晃晃地偶尔浮现脑际。

听了王彦明博士的讲座:听评课的艺术,我觉得还真得整理一下这方面的头绪,为了让更多的人不至于因为听课没有收获而浪费更多的时间。听课如果没有收获,那是最冤枉的,因为耗在那里40分钟,就像坐牢似的,然后回去了,什么也没有捞到,那不是白白折磨自己嘛。

一、听前的心理准备

听课之前,大概了解和思考,做到心中有小小的数,带着一点点的疑问去听,就像往菜市场买菜之前,心里先有个菜谱:我得做几个菜,这几个菜怎样荤素搭配才好。听课之前可以在心里问:这个课的类型是什么?这样的课要叫我上的话,我会怎么导入呢?采用哪一种教法是最佳的呢?这个老师

会怎样给学生评价呢?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他(她)是不是会做得很到位呢?等等的预设,给自己的心间打扫出一块地盘,留给即将开始的听课。这样的预设问题就像去对象似的,在去对象的路上总会琢磨:这姑娘长得什么模样呢,个子身材怎样,说话是不是温柔,做事是不是利落等等。心有期待,听有准备,听课就有收获。

二、听课时的听和记录

听课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为谁上课都是经过了一番准备的,而且是用心的准备,就像我们去做客,主人热情端出早已经准备好了的菜出来,每一道菜都是精心炒出来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只有拿筷子品尝了。听课听什么?怎样听?在听课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听和记录之间的矛盾?

听了王博士的讲座,我知道应该合理分解课堂,让听课轻松,但获取信息更多。首先把课堂分解成阶段:导入段、新授段、拓展段、总阶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在每一段的细节中把握。其间观察占重要角色,细致入微地观察师生的互动,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环节,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其间应该是精彩纷呈的,这里就像波涛

汹涌的海面,有时候波翻浪涌,有时候暗流涌动,有时候激情澎湃,有时候大雨如注,这里有智慧的火花,这里有潺潺的流水滋润两岸的花草,这里有精妙的语言对白。

听课也可以有自己的重点:比如我要着重听老师的评价语言,我要听老师的过渡语言,我要听师生的互动,我要看老师肢体语言的运用情况,我要听老师是怎么调动学生兴趣的等等。

记录课堂内容时候可以画上图,不一定全是文字记录,因为文字记录速度很慢,画个模拟图就很直观了,也可以自己设计自己喜欢的符号。对于你认可的地方可以画个五角星,表示这一个环节是你中意的,这一个地方教师的处理是你佩服的,可以用问号做记号,表示这个地方我不赞同,值得商榷。

三、听课之后的评课

评课这东西很难,难在评的目的是什么?有时候像王博士说的,大家为了面子净说好话,这样最保险,不容易得罪人,但是对上课的老师没有帮助,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没有辅助。

我想我要做的就是评课的内化,就是我在心里

自己评给我自己。先总体捋一捋这节课的整体流程,整体的感觉,然后看看记录中优点的地方,想一想为什么自己没有做到,没有想到,这样做在自己的课堂上该怎样嵌入。再去看看这节课留下的问号,在这里如果让我做,我该怎样设计才合理呢?这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是不是写论文选题的切入点呢。

王博士告诉我们:评课可以把课当成一个苹果,横着切开,也可以竖着切开,切开的切片可以厚一点,也可以薄一点。然后用“放大镜”或者“显微镜”去观察分析,总能在课里找到蛛丝马迹,总能有所收获的。

听课回归原来的状态是我们所希望的,不想让听课成为心上的负担,还是随意一点轻松,但是,知道了这些,或许我们会比原来省劲一点吧,会比原来收获一点吧。

但愿听课、评课成为一种快乐就好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