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实验室检查.doc

常用实验室检查.doc

常用实验室检查.doc
常用实验室检查.doc

一、血液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男( 4.0~5.5 )×10 12 /L血红蛋白:男120~160g/L

女( 3.5~5.0 )×10 12/L女110~150g/L

新生儿( 6.0~7.0 )×10 12 /L新生儿170~200/L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婴幼儿、 15 岁以前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后;高原、剧

烈运动;阻塞性肺气肿、发绀型先天心脏病及红细胞增多症等。(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成人( 4~10 )×10 9/L ;新生儿( 15~20 )×10 9/L;6 个月~2 岁( 11~12 )×10 9/L。

白细胞分类计数:类型 /百分数 /绝对值

1. 中性粒细胞( N ):①杆状核( st ):0~5 0.04~0.05

②分叶核( sg ):50~70 2~7

2. 嗜酸性粒细胞( E): 0.5~5 0.05~0.5

3. 嗜碱性粒细胞( B): 0~1 0~0.1

4. 淋巴细胞( L):20~40 0.8~4

5.单核细胞( M):3~80.12~0.8

临床意义:

①白细胞计数增多与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1.中性粒细胞增多:新生儿、妊娠、分娩、高温、严寒、饱餐、

剧烈运动等;急性感染(主要原因)、严重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可作为内出血诊断指标)、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生疾病及恶性肿瘤。

2. 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病毒、原虫等)、血液疾病、理化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3.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 /中毒 /溶血反应及白血病。

4.核右移:主要见于造血功能减退。

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

液病、恶性肿瘤、传染病。

③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

④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 4~6 天的婴儿至6~7 岁儿童;病毒杆菌感染、

淋巴细胞性恶性组织病等。

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先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⑤单核细胞增多:感染、血液病等。

(三)红细胞比容测定

男 0.40~0.50L/L女0.37~0.48L/L

临床意义:

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减低:各种贫血。

(四)网织红细胞测定

百分数:成人0.5~1.5新生儿3~7

绝对值:( 24~84 )×10 9/L

临床意义:

1.评价骨髓造血功能:增多提示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等。减少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常见于再障、骨髓病性贫血等。

2.观察贫血治疗效果。

(五)红细胞沉降率

男 0~15mm/1h末女0~20/1h末

临床意义:

血沉增快: 12 岁以下儿童、 60 以上老人、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炎症(感染是最常见原因)、组织损伤、恶性肿瘤、血浆球蛋白增高性疾病等。

(六)血小板计数

100~300 ×10 9/L

临床意义:

1.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急性感染/溶血、某些恶性疾病等。

2.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分布异常。

二、尿液检查

(一)外观

正常新鲜尿液多呈淡黄至深黄色,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淡红或红色:为肉眼血尿。主要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和尿路结石、泌尿系统炎症、泌尿系肿瘤、感染及出血性疾病。

2.茶色或酱油色:主要为血红蛋白尿。见于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3.深黄色:为胆红素尿。见于梗阻性黄疸和干细胞性黄疸。

4.乳白色:①脓尿和菌尿:见于泌尿系感染。②脂肪尿:见于肾病、挤压伤、骨折、肾病综合征等。③乳糜尿:见于丝虫病、肿瘤、腹部创伤等所致的淋巴循环受阻。

(二)气味

正常尿液为挥发性芳香味,久置有氨臭味。

临床意义:

新鲜鸟有氨臭味见于膀胱炎或尿潴留;蒜臭味见于有机磷中毒;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老鼠尿味见于苯丙酮尿症。(三)尿比重

晨尿 1.015~1.025 ,随机尿 1.003~1.035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肾前性少尿、糖尿病、蛋白尿等。

2.减少: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尿崩症等。

(四)酸碱度

多在 6.0~6.5 之间。肉食为主者偏酸,素食偏碱。久置可变碱性。临床意义:

1.降低:见于酸中毒、高热、脱水、通风等。

2.增高: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五)尿蛋白测定

参考值: 0~80mg/24h

临床意义:

见于剧烈运动、发热、受寒或精神紧张;肾小球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等)、肾小管性(肾盂肾炎、重金属中毒等)、混合性(见于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累的疾病)、溢出性(浆细胞病、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肌肉损伤等)。

(六)尿糖测定

参考值: 0.56~5.0mmol/24h

临床意义:

摄入性、应激性、代谢性(可作为糖尿病诊断)、内分泌疾病、肾性糖尿(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七)显微镜检查

红细胞: 0~3/HP白细胞:0~5/HP

上皮细胞:①肾小管上皮细胞:无;②移行上皮细胞:无或偶见;③扁平上皮细胞:少量。

透明管型: 0~ 偶见 /HP生理性结晶:可见磷酸盐、草酸钙、尿酸等。

临床意义:

1.红细胞:(镜下血尿)肾形红细胞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非肾性红细胞见于泌尿性结石、肿瘤等。

2.白细胞:(镜下脓尿)多见于泌尿系感染。

3.上皮细胞:提示肾小管病变,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病综合

征等;肾移植术后持续增多提示出现排斥反应;出现较多的片状脱落的移行上皮细胞提示肾盂至尿道有炎症或坏死。

4.管型:①透明管型:大量出现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②

细胞管型:肾实质损害最可靠的诊断依据之一;白细胞管型是鉴

别上下尿路感染的重要依据。③颗粒管型: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

5.结晶:若磷酸盐、尿酸及草酸钙结晶持续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

有较多红细胞应考虑结石;胆红素结晶见于阻塞性黄疸和干细胞

性黄疸;酪氨酸、亮氨酸结晶见于急性肝坏死、白血病等;胆固

醇结晶见于尿路感染、乳糜尿;磺胺类药物结晶见于使用磺胺类

药物者。

三、粪便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与性状

(1)稀汁样便:见于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前者见于各

种肠炎(小儿肠炎为绿色,假膜性肠炎为含有膜状物的黄色);后者见于消化不良和肠功能紊乱。

(2)粘液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

炎、结肠及直肠癌等。

(3)米泔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4)胶冻样便:见于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等。

(5)柏油样便:粪便呈褐色或黑色、富有光泽,隐血试验阳性,

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6)白陶土样便:鉴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胆管阻塞。

(7)鲜血便:见于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结肠癌等。

2.气味

慢性肠炎、胰腺疾病及直肠癌溃烂时呈恶臭;阿米巴性肠炎粪便呈鱼腥味。

四、肾功能检查

1.内生肌酐清除率

参考值: 80~120ml/min

临床意义:

①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②判断功能损害的程度:肾衰竭代偿期(51~80 )、肾衰竭失代偿期(50~20 )、肾衰竭期

(19~10 )、尿毒症期(< 10 )。

2.血尿素氮测定( BUN )

成人 3.2~7.1mmol/L 婴幼儿、儿童: 1.8~6.5mmol/L 临床

意义:

BUN 增高见于:1. 器质性肾功能损害:肾衰竭代偿期<9;肾衰竭失代偿期> 9;肾衰竭期> 20 。 2.肾前性少尿。 3.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

3.血清肌酐测定( Scr )

全血肌酐: 88.4~176.8 μmmol/L 血清或血浆肌酐:男53~106 μmmol/L 女44~97 μmmol/L

临床意义:

1.血肌酐增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

2. 鉴别肾实质性和肾前性

少尿。

五、肝功能检查

(一)蛋白质代谢检查

1.血清总蛋白( STP )、清蛋白( A)、球蛋白( G)及比值测定血清总蛋白 60~80g/L ,清蛋白 40~55g/L ,球蛋白 20~30g/L ,清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 1.5~

2.5 ):1。

临床意义:

1.总蛋白增高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或蛋白合成增加;

总蛋白降低见于血液稀释、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肝脏蛋

白合成功能障碍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蛋白丢失过多等。

2.清蛋白增高见于血液浓缩、Addison 病等。清蛋白减低见于营

养不良、各种肝脏疾病引起的肝细胞损害、蛋白质消耗增多、蛋

白质丢失过多以及血液稀释等。

3.球蛋白增高见于慢性肝脏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病、巨球

蛋白血症、自身免疫疾病引起的肝细胞损害以及慢性炎症和感染

等。球蛋白减低见于婴幼儿、免疫功能抑制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素

或免疫抑制剂、先天性低γ -球蛋白血症等。

4.A/G比值减低或倒置常见于严重肝功能损害以及多发性骨髓

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2.血清蛋白电泳

清蛋白 62~71%α1球蛋白3~4%α2球蛋白6~10%β球蛋白7~11% γ球蛋白9~18%

临床意义:

1.肝病型:清蛋白减低,α 1、α2 和β球蛋白有减少倾向,γ球蛋

白增高,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2.M 蛋白血症型:清蛋白轻度减低,单克隆γ球蛋白明显增高,γ

区带、β区带或β区带与γ区带之间出现明显的 M 蛋白区带,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肾病型:清蛋白和γ球蛋白减低,α 2 和β球蛋白增高,见于

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等。

4.炎症型:α1、α2 和β球蛋白均增高,见于急慢性炎症或应激反应等。

5.其他:如结缔组织病常有γ球蛋白增高。

(二)胆红素代谢检查

1.血清总胆红素( STB )、结合胆红素( CB )和非结合胆红素(UCB )测定

STB :3.4~17.1 μmol/L CB : 0~6.8 μmol/L UCB1.7~10.2 μmol/L CB/STB :0.2~0.4

临床意义:

1.STB在17.1~34.2μmol/L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在

34.2~171 μmol/L 为轻度黄疸; 171~342 μmol/L 为中度黄疸;>342 μmol/L 为重度黄疸。

2.通常溶血性黄疸为轻度,肝细胞性黄疸为轻、中度,阻塞性黄

疸为中、重度黄疸。

3.STB 及 CB 升高为梗阻性黄疸,总胆红素及UCB 升高为溶血性黄疸,三项均升高为肝细胞性黄疸。根据比值可协助测定:<

0.2 提示溶血性黄疸, 0.2~0.5 提示干细胞性黄疸,>0.5 提示梗阻性黄疸。

2.尿胆红素( BIL )及尿胆原( Uro )测定

尿胆原定量0.84~4.2 μmol/24h

临床意义:

溶血性黄疸尿胆原明显增加,尿胆红素隐性;梗阻性黄疸尿胆原减少或缺如,尿胆红素强阳性;肝细胞性黄疸尿胆原中度增加,尿胆红素常呈阳性。

(三)血清酶学检查

1.血清转氨酶测定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 5~40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 ST ): 8~40

U/L ALT/AST ≤1

临床意义: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 、AST 均显著升高,但ALT 增高更明显。 ALT/AST > 1。

2. 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增高或正常,ALT/AST >1,若AST 增高较 ALT 显著,即 ALT/AST < 1,提示进入活动期。

3.非病毒性肝病:如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血清转氨酶

轻度增高或正常,ALT/AST < 1。

4.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 6~12 小时, AST 开始增高, 24~48 小时达到高峰, 3~5 天恢复正常,如 AST 再次增高,提示梗死范围扩大或出现新的梗死。

5.其他:胆汁淤积、皮肌炎、胰腺炎等转氨酶可轻度增高。

2.碱性磷酸酶( ALP )测定

成人 50~110U/L儿童<350U/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①肝胆疾病: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 ALP 明显增高;肝炎等累及肝实质的肝胆疾病, ALP 轻度增高。②骨骼疾病:如变形性骨炎、骨肉瘤、骨折愈合期等。③其他:如佝偻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妊娠后期等。

3.γ-谷氨酰转移酶(γ -GT )测

定参考值:< 50U/L

临床意义:

1.胆道阻塞性疾病、胆汁淤积、肝癌等,γ-GT 明显升高。

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γ-GT 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非活动期γ -GT 正常,若γ-GT 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

3.酒精性或药物性肝炎,γ -GT 可明显或中度以上升高。

4.其他如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γ -GT 可轻度增高。

4.单胺氧化酶( MAO )测定

参考值 12~40U/mL

临床意义:

1.肝脏病变:重症肝硬化及肝硬化伴肝癌,MAO 活性明显增高;早期肝硬化MAO 增高不明显;急性肝炎时,MAO 大多正常,但伴急性肝坏死时MAO 增高。

2.肝外疾病:慢性充血性心衰、糖尿病、甲亢等 MAO 也可增高。

六、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1.外观:漏出液多为淡黄色、透明;渗出液多浑浊,病因不同可

有以下改变:①深黄色脓样: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②红色:见

于结核病急性期、恶性肿瘤等。③绿色:见于铜绿假单细胞感染。

④乳白色:见于淋巴管阻塞。

2.凝固性:漏出液一般不宜凝固;渗出液相反。

3.比重:漏出液比重多< 1.018 ;渗出液比重多> 1.018 。

(二)化学检查

1.粘蛋白定性试验:漏出液多呈阴性反应;渗出液相反。

2. 蛋白定量检查:漏出液蛋白总量多<25g/L ;渗出液的蛋白总

量多> 30g/L 。若蛋白质在25~30g/L 之间,则难判断其性质。

3.葡萄糖定量检查:漏出液中葡萄糖含量于血糖相似,渗出液中

葡萄糖较血糖明显减低;癌性积液葡萄糖若明显减低,提示肿瘤

广泛浸润,预后不良。

(三)显微镜检查

1. 细胞计数:漏出液常在100 ×106/L 以下;渗出液常>500 ×10 6/L。

2.细胞分类:①漏出液主要为淋巴细胞和间皮细胞。②渗出液因

病因不同而异:中性粒细胞为主常见于化脓性积液及结核性积液

早期;淋巴细胞为主常见于慢性炎症引起的积液;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所致积液;其他细胞:在狼疮

性浆膜炎偶见狼疮细胞;陈旧性出血的积液中可见含铁血黄素细

胞。

3.细胞学检查:检出恶性肿瘤细胞对诊断癌肿有重要价值。

4.寄生虫检查:乳糜样积液可有微丝蚴;阿米巴病的积液中可见

阿米巴滋养体。

七、常用血液生化检查

(一)血清电解质检查

血清钾:3.5~5.3mmol/L血清钠:135~145 mmol/L血清氯:96~106 mmol/L

血清总钙:成人 2.1~2.7 mmol/L ;儿童 2.25~2.8 mmol/L ;血清离子钙: 1.12~1.23 mmol/L

血清磷: 1.0~1.6 mmol/L ;儿童 1.3~1.9 mmol/L

临床意义:

1.血清钾:

增高见于:①摄入过多②排出减少③细胞内钾外移增多。

减低见于:①摄入不足②丢失过多③细胞外钾内移增多。

2.血清钠:

增高见于:①摄入过多②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③内分泌病

变。

减低见于:①丢失过多②摄入不足③细胞外液稀释。

3.血清氯:

增高见于:①摄入过多②排泄减少③脱水④过度换气⑤肾上腺皮

质功能亢进。

减低见于:①摄入不足②丢失过多③水摄入过多④呼吸性酸中

毒。

血清钙:

增高见于:①摄入过多②溶骨作用增强③钙吸收作用增强④其他(肾衰、 Addison 病等)。

减低见于:①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②成骨作用增加③钙吸收作用

减弱④其他(急慢肾衰、肾病综合征、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人参等)。

血清磷:

增高见于:①内分泌疾病②肾排泄受阻③维生素 D 摄入过多④其他(肢端肥大症、多发性骨髓癌、骨折愈合期、急性肝坏死等)。减低见于:①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②丢失过多③转入细胞内④其

他(酒精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

(二)血清脂质及脂蛋白检查

1.血清脂质测定

(1)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成人 2.82~5.95mmol/L 儿童 3.12~5.2 mmol/L

临床意义:

血清总胆固醇增高:见于长期大量进食高胆固醇食物、冠脉硬化、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胆总管阻塞及应用某

些药物等。

血清总胆固醇减低:见于急性肝坏死、肝硬化、严重贫血、甲亢、营养不良及某些药物。

(2)甘油三酯测定

0.56~1.70 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高脂饮食、肥胖、冠心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肾

病综合征、甲状旁腺减退症、阻塞性黄疸等。

减低:见于严重肝脏疾病、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低β - 脂蛋白血症和无β -脂蛋白血症等。

2.血清脂蛋白测定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1.03~2.07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2.7~3.2mmol/L

临床意义:

HDL-C 增高:见于慢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HDL-C减低:见于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

及应用雄激素等。

LDL-C 增高: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其他如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肥胖、阻塞性黄疸等也升高。

LDL-C 减低:见于甲亢、肝硬化、吸收不良等。

3.血糖及其代谢产物检查

(1)空腹血糖( FBS )测定

葡萄糖氧化酶法: 3.9~6.1mmol/L邻甲苯胺法: 3.9~6.4 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各型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应激因素;药物影响;其

他(高热、窒息、脱水等)

减低见于:胰岛素过多、缺乏抗胰岛素激素、肝糖原贮存缺乏、

其他(急性酒精中毒、严重营养不良、特发性低血糖等)。

(2)口服糖耐量试验

空腹服糖 0.5~1 小时,一般为7.8~9.0 ,峰值应< 11.1 ,2 小时血糖≤7.8,3 小时应恢复至空腹水平。

临床意义:

1.诊断糖尿病: 2 次空腹均≥7.0 ,或服糖后 2 小时≥11.1 ,随机血糖≥11.1 ,或有临床症状,诊断为糖尿病。

2.糖耐量减低:指空腹血糖< 7.0 ,服糖后 2 小时 7.8~11.1, 血糖高峰时间可延迟至 1 小时后。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延至2~3 小时

以后,且有尿糖阳性。多见于 2 型糖尿病、甲亢、皮质醇增多症等。

3.葡萄糖耐量曲线低平:指空腹血糖低,服糖后血糖增高不明显,

2 小时后仍处于低水平。常见于胰岛 B 细胞瘤、腺垂体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