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觉表征在创新思维培养中的应用探析.kdh

视觉表征在创新思维培养中的应用探析.kdh

视觉表征在创新思维培养中的应用探析.kdh
视觉表征在创新思维培养中的应用探析.kdh

一、视觉表征的概念与分类

(一)何谓‘视觉表征’

关于视觉表征的定义,Eppler对于知识可视化的定义是准确的,英文表述为“the use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s to improve the creation and transfer of knowledge between at least two people”。因为“visual”一词在英文中就有“something such as a picture or the part of a film,video etc that you can see,as opposed to the parts that you hear”的解释,这个概念通过定义外延就已经很明确了,无需做过多的解释。国内一般将“visual representations”一词翻译为“视觉表征”,“表征”一词的翻译是准确的,在辞海中“表征”一词即为“事物显露在外的征象”,而“视觉”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通过刺激视网膜而形成的感觉”,这就意味着只要是通过眼睛得到的感觉都应该称之为视觉,那么文字、实物等其他通过研究观察到的都可以纳入“视觉”的范畴,这与知识可视化讨论的视觉形式诸如图画、概念图等就存在着不匹配的地方。虽然我们在通常将视觉表征当成图像、电影电视、示意图等形式的集合,但始终缺乏一个对“视觉表征”内涵和外延的准确定义,使得在理解上会产生偏差。

(二)视觉表征的分类

从“视觉表征”一词的英文词组“visual representation”来看,“visual”一词作为名词的意思为“a picture,map,piece of film,etc.used to make an article or a talk easier to understandor more interesting”,作为形容词的意思是“of or connectedwith seeing or sight”。作为形容词,从“视觉表征”为“通过眼睛感受到的”,而作为名词的解释只是具体的视觉表征形式。Eppler M·J和Burkard R·A将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概括为6种类型:①启发式草图(Heuristic Sketches),在小组间产生新的见解;②概念图表(Conceptual Diagrams),结构化信息并展示其关系;

③视觉隐喻(Visual Metaphors),映射抽象数据使其易于理解;④知识动画(Knowledge Animations),动态的、交互的可视化技术;⑤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s),结构化专家知识并提供导航;⑥科学图表(Scientific Charts),可视化知识域[6]。

Jonassen等人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可视化方法,认为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主要有:概念图(Concept Map)、思维导图(Mind Map)、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语义网络(SemanticNetwork)、思维地图(Thinking Map)等。皮尔斯(Pierce J·Howard)在所著《知识作者的可视化具——

—批判性思考的助手》一书中总结了48种图表形式,包括概念地图、维恩图、归纳塔、组织图、时间线、流程图、棱锥图、射线图、目标图、循环图、比较矩阵等。

邱婷、钟志贤等专注于知识可视化的视觉表征形式,将其分为知识地图、示意图、图画、连续性图表、离散性图表、矩阵图、流程图、组织者和树形图九类,并分别描述了每种形式的来源和特征。

总体而言,对于视觉表征形式的分类没有明确的标准,不同分类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叠。不过一般认为,概念图、思维导图、认知地图、语义网络和思维地图等属于常用的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

二、创新思维的可培养性分析

(一)影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分析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根据斯滕伯格和洛巴特的创造性思维多因素理论,个体的创造性思维能否充分发挥,主要受到6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智力。智力是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将影响个体对问题情境的感知、表征和再定义以及选择问题解决的策略等过程,即影响信息的输入、转译、加下和输出过程。对于创造性思维与智力的关系,不同的学者对此有很大的争议。尽管他们认为高智力与高创造性思维是否成正相关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有一点却是他们公认的,那就是一定水平的智力(IQ在110以上)是高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二是知识。即有关的经验体验、知识结构。它能给创造性思维提供加上的信息,帮助创造者了解其在某个领域中所处的位置。相反,个体的知识背景也有可能会约束其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使其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安于现状。

三是认知风格。即认知活动过程的风格或倾向性。斯滕伯格和克登认为认知风格有二种类型:立法式认知风

视觉表征在创新思维培养中的应用探析

☆赵孙杰1张舒予2

(1.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江苏南京210000)6

格,即乐于建立自己的规则和善于解决非预制的问题;执法式认知风格,偏向于用现成的规则解决具有现成结构的问题;司法式认知风格,用判断、分析和批判倾向看待事物,他们乐于对规则和程序做出评价,对现有的结构做出判断,从而来检查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一般情况下具有高创造性思维的个体常常具有立法式认知风格。

四是人格特质。个体人格特质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其中对模糊的容忍力、冒险性、毅力和坚持性以及成长的愿望和白尊对创造性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五是动机。这是驱使个体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动力。特别是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生和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此外,由于成就动机直接指向活动的结果,决定着活动的效果,因此,它也对创造性思维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是环境。环境可以激发一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可以抑制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可能途径

根据当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而提出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理论模型”(inside and outside Circulation Model,简称Double circulation或者DC模型)指出,创造性思维结构应当由发散思维、辩证思维、横纵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此理论指出创造性思维的出现在于发散思维的方向性指导,然后再通过人类的三种基本思维要素(时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某些循环操作过程,并由辩证思维提供宏观的指导策略,及横纵思维提供微观的心理加工策略而得。

一个指针(发散思维)——

—用于解决思维的方向性。

两条策略(辩证思维、纵横思维)——

—提供宏观的哲学指导策略和微观的心理加工策略。

三种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

—用于构成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主体。

发散思维。指的是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无一定规范、不墨守成规,从多方面寻找解决答案的思维方式。它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指心智活动流畅少阻,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和设想,反映速度快而众多;变通性,指思维变化多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问题;独创性,指对事物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这三个特征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变通性,它是高度流畅和高度独创的前提。

辩证思维。它是反映客观事物辩证法的思维,或者说是按照客观事物辩证法规律进行的思维。

纵横思维。它是要为高难度复杂问题的解决(即促进灵感或顿悟的发生)提供心理加工策略,它与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艺术创造有更直接的关系,并且要有“思维复杂性”理论的支持才易于理解,所以,就一般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而言,对这一要素可暂不考虑。

形象思维。以反映事物属性的客体表象(也称属性表象)为思维加工对象,运用分解、组合、联想、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及抽象、概念等心理加工方式。

直觉思维。以反映事物之间联系的关系表象为思维加工对象,采用直观透视、空间整合、关系模式匹配、瞬间做出判断等心理加工方式。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整体把握,撇开事物的细节末节,从整体、全局去把握事物,是一种从大处着眼、总揽全局的思维;直观透视、空间整合与模式匹配,直觉思维运用直观透视、空间整合与模式匹配三种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靠逻辑的分析和综合;快速判断,直觉思维要求在瞬间对空间结构关系做出判断,所以是一种快速的、跳跃的空间立体思维。

逻辑思维。以基于语言的概念为思维加工对象,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心理加工方式。逻辑思维的加工特点是直线性、顺序性,只能沿着一维时间轴,依据原有的知识概念一步步进行慢节奏的逻辑分析、推理。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中的主导成份。

创造性思维结构的六个构成要素并非互不相关、彼此孤立地拼凑在一起,也不是平行并列地、不分主次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按照一定的分工,彼此互相配合,每个要索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对于创造性突破来说,有的要素起的作用更大一些,有的要素起的作用相对小一些,但是每个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性思维结构。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来开发其创造潜能,从而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三、视觉表征对创新思维培养的支持

(一)为形象思维的培养提供视觉符号

1.视觉符号及其特征

符号是人类独创的信息载体,是文化的体现。可以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都是通过不同的符号方式而呈现的。在视觉表征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视觉元素,采用合理有效的组合途径将隐性的知识可视化、符号化,形象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所以视觉表征的过程也即将知识以图解方式符号化的过程。在视觉表征过程中,这些视觉元素已经脱离了其本身的本质特性,成为能

7

够代表其他事物的符号,因此,这些符号就具有了能指和所指的统一并具有符号的以下特征:

“能指”与“所指”相符合。

图像符号是一种意象符号,是形态结构接近事物真实的视觉语言。视觉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也即图像符号的形象与对象之间具有高度的符合性。图像正是“借助自身和对象酷似的一些特征为符号发挥作用。”例如:画面中一棵树的具体形象(即能指)与要表达的一棵树的概念或主题(即所指)是吻合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和直接,而不是语言符号那样抽象的结构关系。即具有形象思维的形象性[1]。

意义表达的直接性。

视觉符号是一种形象符号,信息传达更为直观,在表达某种具象概念的时候,文字或者语言的描绘需要经历从抽象到具象的转换过程,而视觉图像符号则是由具象到具象的直接传递,它简化了我们解读符号的过程,使符号信息的获得更加轻松、迅速。同时这也避免了意义传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干扰和偏差,能够更加准确地传递符号信息。因此,使用图像语言基本上可以达到“一目了然”、“所见即所得”。即具有形象思维的直观性。

意义解读的多义性。

图像语言是来自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意象符号。以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为本源的图像语言,也承袭了内容丰富的特性,其包含的概念和内涵即“所指”,也暗含了思想、观念、情感等同样丰富的内容[5]。因此,和文字语言不同,图像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并不是特定的一一对应。

图像语言的多义性,使同样的一个形象,在不同身份人的眼里会有不同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在同一身份的人看来,因为站在不同角度,也会得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结论。我们小时候常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来培养发散思维,也就是利用了图像语言的这一特点。比如一棵树,画家看到的是树的挺拔的外在形象,历史学家看到的是树悠久的生命见证了历史,而植物学家则分析这是哪一科目的树。蒙娜丽莎的微笑,在100个人眼里就会有100种不同的感受。[1]图像符号的丰富内涵使图像语言有了多义性的特点。而多义性的特点,又使图像的阅读效果,并不拘泥于简单的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匹配而有了广阔的联想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挖掘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图像语言的阅读来说,并不是和文字语言那样,一步到位的将内容和形式对上号就行了,而是要分为看——

—观察——

—阅读理解步步推进的三个阶段,渐进地获取对图像完整、深刻的把握。比如:对“蒙娜丽莎”这一幅画的阅读,第一阶段,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女人面露微笑;第二阶段,我们从这个女人的衣着可以判定她是一个贵妇人,而且双手自然的搭着,神态平静安详,但是在她的嘴角似乎还能觉察出一丝复杂的感觉。这种全面细致的观察,引导我们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发散理解。我们或许在想当时蒙娜丽莎是在什么情况下留下这幅画的呢?为什么她的表情既安详又复杂呢?图像符号组成了丰富的内涵和多重意义,可以让每个人浮想联翩、思绪万千,这就是图像符号给视觉表征带来的魅力,给形象思维的培养做出的贡献和支持。即具有形象思维的想象性。

2.视觉符号与形象思维的关联

从以上视觉符号的特点和形象思维的特征对比可以看出,视觉符号的特点高度吻合了形象思维的特征,视觉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相匹配,即具有一定的形象性,与其所要表达的对象直观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意义所指的直接性,即信息传达较为直观,是一个具像到具像的过程,对应于形象思维的非逻辑性;意义解读的多义性,对视觉符号的解读,并不拘泥于简单的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匹配而有了广阔的联想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挖掘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不像文字语言那样,一步到位的将内容和形式对上号就行了,而是要分为看——

—观察——

—阅读理解步步推进的三个阶段,渐进地获取对图像完整、深刻的把握。正如形象思维的想象性特点,想象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

(二)为直觉思维的培养提供视觉思维

1.视觉思维特点

视觉表征是知识表征的一种,就其表征方法而言,又归属知识可视化一类。在其解读过程中,可直接调动读者的感性经验和视知觉思维。傅世侠教授在《关于视觉思维》一文中系统介绍了“视觉思维”概念的由来及发展,并把“视觉思维”与“非视觉思维”作了比较,指出“视觉思维”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我们有理由认为,视觉思维乃是一种与言语思维或逻辑思维不同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概而言之,其创造性或其创新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具有源于直接感知的探索性;其二,它具有运用视觉意象操作而利于发挥想象作用的灵活性;其三,它具有便于产生顿悟或诱导直觉,也即唤醒主体的‘无意识心理’的现实性。所谓唤醒主体的无意识心理,是指它有利于打通主体的自觉意识与无意识心理之间的屏障,从而使无语的或沉默的‘无意识体验’能够迅速转化为可以由自觉意识加以利用的现实和有效的知识。”

8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在《视觉思维》专著中他不仅进一步阐述了视知觉的理性功能问题,而且还阐明了“视觉意象”在一般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这里的“意象”不是传统观念上对客观事物忠实、完整和逼真的复制(事实上,这种“意象”是根本不存在的),而是视觉思维对其对象的总体特征的主动把握[7]。

美国心理学家麦金是正式使用视觉思维概念的第一人。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这一概念作出了独特的概括和界定。他指出,“视觉思维借助三种视觉意象进行”:一是“人们看到的”意象(观看);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想象);三是“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构绘)。而且,“虽然视觉思维可能主要出现在看的前前后后,或者仅仅出现在想象中,或者大量出现在使用铅笔和纸的时候,但是有经验的视觉思维者却能灵活地利用这3种意象,他们发现观看、想象和构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其表述为意象思维、直觉思维或审美直觉思维,也许更为恰当。麦金关于视觉思维定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富于操作性,可以看作是视觉思维概念的一种操作性定义。

2.视觉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关联

结合直觉思维的定义,以及阿恩海姆、麦金、傅世侠教授关于视觉思维的解释,我们可以形成对视觉思维这种心理活动的基本认识。视觉思维是建立在视觉器官对外部刺激进行反应的基础上的,视觉器官得到外部刺激,以信号的形式逐层传送至大脑,形成视觉意象,这些视觉意象成为视觉思维的直接材料。视觉思维就是指人类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对视觉意象进行分析、概括、加工、整理,以寻求含意、达到一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视觉思维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视觉思维自始至终借助意象,在观察、想象、构绘等形式的不断交替、变化中进行创造性活动;视觉思维是大脑右半球的独特功能,其创造性的内在机制是左右脑分工合作、交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视觉思维的创造性与直接思维有着密切的关联,视觉思维具有便于产生顿悟或诱导直觉功能,而且还具有源于直接感知的探索性,这一过程都与直觉思维的三种表现形态——

—直觉的判别,直觉的想象和直觉的启发相互贯通的,视觉思维的创新功能直接聚焦于对直觉思维的激发,进一步见证了应用视觉表征激发的视觉思维对培养直觉思维有着根源性的意义。

(三)为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表征方法

1.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特征

思维导图(Mind-map)是英国学者托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所提出的一种记笔记的方法。他认为传统的笔记方法有四大缺点①:埋没关键词、不易记忆、浪费时间、不能有效刺激大脑。而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够利用它理清思维的脉络,借助它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并通过它回顾整个思维过程。托尼·博赞首先应用思维导图训练一群被称为“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的学生,这些被称为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很快转变成好学生,其中有一部分还成为了同年级中的优秀者[2]。

1971年托尼·博赞将他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慢慢形成了放射性思考和思维导图的概念。简单的说,思维导图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开展人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Radiant-Thinking)和多感官学习特性。托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他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可以被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由联想产生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如图1)。

图1思维导图

2.思维导图与发散思维的关联

作为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使用大脑自身

9

的思考方式来思考,让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不论其特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与发散思维有着共鸣,表现形式上均呈现一种树状形态。思维导图以网络的形式分布,类似于大脑神经元。因而使大脑能够更好地掌握整体间的内在联系,并促使想法和创意快速而深刻的产生。大脑喜欢多彩的思考,而思维导图是多色彩的,因此,它符合大脑自然适应的思考方式。

思维导图在整理思维的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左脑习惯的文字,还比较多地使用右脑所擅长的生动形象的图形,以及容易辨识的符号等等,它强调左右脑的协调合作,使用了大脑喜欢的思考方式,而且还具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在相同的前提下,每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都不相同,体现了强烈的个人风格。这一点与发散思维的独特性有着高度的默契,发散思维的独特性即是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2.

[2]刘传杰.视觉表征在幼儿视觉空间智能培养中的应用研究[D].南

京师范大学,2008,(05):1-2.

[3]王娟.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的比较研究[EB/OL].[2010-09-13].

http://www.fromeyes.cn/Article_Class.asp芽ClassID=110.

[4]肖文.重视视觉思维规律提高用图像表征知识的能力[EB/OL].

[2010-09-13].http://www.fromeyes.cn/Article_Class.asp芽ClassID=110&SpecialID=0&page=1.

[5]华佳.视觉传达设计与视觉思维[D].苏州大学,2004,(04):4-5.

[6]赵慧臣.知识可视化的视觉表征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

(01):75-77.

[7][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直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6:01.[编辑:昌曙平]

引言

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引发所有教育工作者对技术的教育应用进行思考。目前流行着两种不同的技术教育应用观:一种是Seymour Papert[1]提出的技术革新教育论,认为技术不仅支持教育,而且能从根本上来推动教育和教学革新,技术应用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变革,必须通过技术因素的介入来突破现有体制和规范;另一种是Larry Cuban[2]提出的教育制约技术论,认为技术只能受制于传统,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框架下发挥作用,技术不仅未能直接、有效地改善现实的教育和教学,而且技术教育应用的现实实践也应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进展缓慢,因此,必须让技术适应传统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计算机刚刚出现时,人们就说教育要发生革命了,几十年过去了,教育变革也没有发生。各个领域几乎全都信息化了,虽然信息化程度不一样,但都比教育快。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教育技术的内涵与外延的不断变化,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技术的使用最终能否推动教育革新,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或者是教育传统制约着技术作用的发挥,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对技术教育应用观的认识

技术革新教育论旨在表达技术可以解决教育中的一切问题,技术是万能的,是促进教育变革的根本力量,技术应用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改革并且必须通过技术的介入来改革。这一观点夸大了技术的作用,改革和改良或改变是不同的概念,改良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地优化,它是在这个基础上的进步,而改革的含义比改良要深刻得多,改革是一个很难达到的高度,教育改革受国家政策、体制、经费、人的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变革,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变化,也不可能完全推倒重来。

教育制约技术论旨在表达技术仅仅是一种工具,不能直接地改变教育教学,能否充分发挥出某种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其决定性因素并不在于该技术本身,而在于对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该观点从很大程度上正是现实中技术教育应用的反映,是现实环境决定现实教育环境中应用的技术,但在实践中也不乏技术有效地改善教学的例子,技术会对教育形态及形式产

技术应用于教育所引发的思考

☆李婷傅钢善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系,陕西西安710062)

10

版式设计中的图片运用

版式设计中的图片运用 当一份风格独特、版式新颖的报纸在报摊上脱颖而出时,惊讶之后是欣喜;当市场上一份标新立异的报纸出现时,人们渐渐开始意识到,现代报纸的版面设计越来越重要,报纸的设计已经突破了作为报纸美术编辑的传统概念:从平面的角度讲,它在平面二维空间展开丰富的艺术造型,以更加丰富和形象的方式来有效的传播信息。 当报摊上的报纸变的越来越厚,各种信息都铺天盖地的涌向你的时候。不仅使读者感到眼花缭乱。因此在整个版面的设计当中图片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长文章读者一般都不会读完。长文章读者在心理上较难接受。图片越好,越吸引读者阅读。读者最常浏览的是标题。读者一般不会把所有的文章都读完。 记得有一份调查显示当读者阅读时,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会被报纸的大图片所吸引。而阅读大标题的人还不到一半的数量,阅读图片说明的只有百分之三十五,文章的阅读者却仅剩百分之二十五。通常阅读的顺序也是按照大图片、头条标题、图片说明、文章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精彩、具有创新的图片是版面能否抓住读者眼球和整个版式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个结果其实告诉我们,你给的越多,你得到的实际上越少,而反过来则是,你给的越少,越精,你却越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怎样才能把信息更有效的传达给受众。而这个时候,形象鲜明一目了然的视觉元素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 如何挑选图片 在挑选图片时要考虑到画面是否富有动感、矛盾是否激烈、人物表情是否丰富。首先,图片选择要从特定的角度来观察和反映新闻事件。在地震、海啸、爆炸以及战争等重大新闻事件中,尤其如此。在最近的神州六号发射成功的重大新闻中。大部分报纸都采用了大图片,并进行了一系列报道。并不约而同地选用了一张航空俯拍的图片。从图片的构图和角度上讲,图片场景宏大,表现力很强,一时间图片在报纸的运用当中体现出短兵相接、箭弩拔张的架势,而水平高下也一目了然。《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纸都运用了较为考究的图片,表现力很强。 《新京报》,只有四分之一的版面放标题和一张四栏照片,但是采集详细,从发射场、着陆场、到航天员老家,每篇报道都充满细节。《北京青年报》版面夸张得有点大。稿件都来自新华社,但剪辑出583秒神六飞进太空的大事记。头版图片和标题接近半个版,跟《北京晨报》的图片一样大,几乎是图片最大的两家。拍摄的图像对焦有点虚。做成大图,夸大了图像的缺点,《北京晨报》图片也是太虚。《竞报》头版照片是航天员在训练的资料照片。主打标题《太空英雄,生日快乐》,又来一个英雄。《南方周末》头版是一张三栏火箭发射照片,标题是《神六飞天三大悬念》,版面显得帅气而大胆。 报纸的图像化、色彩化越来越明显,注重设计的报纸,一般都会对图片要求精益求精。这也正符合了现代读者的需求和市场的需要。图片越来越承载了传递信息的的功能。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这种创新能力,都不可缺少这种应变素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怎样认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 创新思维即创造型思维,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涵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想象大胆、丰富、新颖;口语和书面表面流畅、灵活、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就是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对于学生来言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学习的选择、处理和运用上,也不仅反映在对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的发现发明上,而且表现在有没有怀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有没有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中小学时代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关敏锐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光是指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学语文,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民族素质这项伟大工程中的一项奠基工程,它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自己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神圣职责,并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并努力提高创新素质。 一位著名教育心理家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 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要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

浅谈创新思维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64702528.html, 浅谈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更尕代阳 来源:《学园》2013年第20期 【摘要】要实现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学习,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关键,笔者从三个 方面浅谈体会: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重视心理辅导活动课,促进学生的思维形成;尝试研究性的学习,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问题情境心理辅导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86-01 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飞速,学生的学习性质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由原来的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和创新性,而要实现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学习,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些体会: 一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理论总结出,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不是感知,而是问题,因此教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创设出能结合社会现实和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刺激学生的思维,让思维向更宽阔的范围拓展,带着问题学生学习起来会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反复阅读课内教材或课外教材,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信息,促进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自己去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当然,在阅读材料中,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点拨或启发,通过阅读自学课本教材或补充教材,学生不同程度地获取了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学生通过自学又发现了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调动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重视心理辅导活动课,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形成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要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习惯转变为主动独立思考习惯相当困难,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重视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能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大胆质疑、提出新的看法或想法,要打破陈旧的学习观念,打破现实中先入为主的成长,冲破过分追求秩序的情感障碍。过分追求秩序就会使思维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导致解决问题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怕犯规矩、怕失败或怕担风险是最常见的基本心理障碍,这些障碍时间久了就形成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拓展,也使学生的思维得不

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之我见

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5-06-11T16:20:40.52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2期(上)供稿作者:唐有福 [导读] 教育的目的不单是传授已有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唐有福 (万源市铁矿乡中心小学校万源636350) 【摘要】:创新思维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学的双边活动的需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思维培养手段 教育的目的不单是传授已有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和谐与平等。因为老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在传授知识方面,而且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影响着学生。如创设和影响着课堂的心理环境,老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甚至左右着学生的情绪,如果老师在走进课堂前,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并走进学生的心里,去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建立真正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稳定学生的情绪,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打破老师的权威,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平等的激励机制,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老师作为引路人的身份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即语文老师的本事就是讲,而且讲解力求全面,生怕对学生有所遗漏,而这样做,学生就只能作为收音机、录音机或书记员,学生的收获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而不是能力方面的。而进行新课程改革后,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又有一些老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即满堂提问,动不动就提问,动不动就讨论,看似热闹的课堂,其实仍然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把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学生根本就没有进行真正的思考。这些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老师必须放手,真正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正如孟子所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思是说老师如果教导学生正如射手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做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他在道路之中站住,有能力的便跟着来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作这样的射手,既不能箭箭连发,也不能连弓都不拉,要把握好这个度。 同时,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是能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和发表意见鼓励学生离开课文或解答超出课文之外的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他们扩充思想,进入创新状态。正如陶行知先生主张,要老师“交给学生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文思想知识加以融会和贯通。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多问,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三、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由于语文教学中最容易培养的就是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个性,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条件。语文课文具有语言文学的丰富性和多义性。而接受美学也告诉我们,文学作品从根本上都是为接收者(包括读者、观众、听众)而创作的,读者是上帝,作为审美的主体的读者,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读者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创造力量。所以,一篇文章往往能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这也就是不同的人在读《红楼梦》时看到的情境是不同的,红学研究会至今仍在研究其中的奥妙所在,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破除权威定势,摆脱从众定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对作品不确定性的空白,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得以充分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思维,才会有良好的结果。以任何形式去逼迫学生思考,那都将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戴维斯在《这样学习最有效》一书中说:“学习金三角”的第一角就是“心”,即积极主动的渴望学习的心态。这是因为“有意注意远远比无意注意效果要好得多”。孟子也曾精辟地论述过这一点:“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帮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充分肯定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之想学,想探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四、反复诵读和讨论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反复诵读时理解作品的好方法。不仅如此,反复诵读还是阅读过程中创新思考的好方法。因为一篇文章如同一个完整的苹果,学生要理解其内容,必须找到下口的地方。而反复诵读,不仅能使文章主旨清晰地凸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且通过反复把玩,学生还会发现作品的空白,这个空白,就是创造性思维下口的地方。在找到下口的地方后,还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通过讨论,特别是有效的辩论,会使学生的思想激励交锋,就必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其创新能力,是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然要走的路,它是我们的重要舞台。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南昌教育学院祝伟倩 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把创新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重要日程。教育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获得独创结果的思维过程,是人们运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思维的高级形式。 方案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实行课程综合化。一是加强基础课程的授课,基础课程又称核心课程,主要是根据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标准,制定旨在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课程。二是注重文理渗透,要求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科学领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文科类学生也应在计算机应用等自然科学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创新素质。另外,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还应该多渠道优化课程体系,如缩减课内总学时,增加选修课程比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实行弹性学分制、主辅修制,跨系、校选课等,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由单一型向交叉型转变;积极进行教材改革,更新课程内容,尽可能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内容、新成果、新思想和新信息。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应该说,课堂教学仍是目前我国高等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切入。首先,要改革课堂讲授方法。积极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和研究式教育教学方法,让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提问,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大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优化课堂教学,可采用四种做法:一是“三个讲”的方法,即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一个“用”字,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一个“活”字,在教学手段上追求一个“新”字;三是“三个运用”的方法,即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综合素质,运用自学式教学法伸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所有这些措施,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学习内容上主动深入下去,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高校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不足且多强调理论性、结构化的现状,实验教学应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紧密结合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考察、咨询服务、科技开发、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建立科技导师制,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活动能常年开展下去,可以制定鼓励学生创新的若干规定,实行学生科研项目立项,选拔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织课题小组,并配备指导教师。课题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和立项申请工作,对正式批准立项课题,拨给一定课题启动经费,为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保证。同时规定每位教师每年必须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给予教师一定的指导津贴,同时将其与教师的职称晋升等挂钩。这样一方面会调动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科

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清河育才小学潘志新 要实现创新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为创造性而教”,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创新思维。如何认识创新思维?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就是本人此文要研讨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涉及许多问题。诸如:要求学生扎实学好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注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协调结合;注意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协调结合;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开展课外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与适当的数学竞赛等。这里,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创新动机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探索奥秘,进行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力。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人的认知内驱力。居里夫人把好奇心看成学者的第一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容易对许多事物习以为常,好奇心逐渐减退。于是,许多科学家提出要保持“童心”,要像儿童那样具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儿童的好奇心,教师有时会误认为是“调皮”、“愚蠢”的表现,因而常加以限制、谴责、嘲笑。据说爱迪生在小学上数学课时,因为好奇地问“2加2为什么等于4?”,被老师认为是有意调皮捣蛋而被赶出了学校。现在,年龄小的学生爱问,越大反而越不爱问,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应该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敢于各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即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是幼稚的、错误的,教师也不应简单批评制止,而应积极点拨诱导。 二.鼓励创新精神,重视创新个性的培养 要从小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习俗,大胆尝试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志向。要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一些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一犯错误就斥责,这是窒息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极大,一个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谈道:“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智力、好奇心测验中成绩中等以上,他们的学生的创造性能在三个月以内有显著提高,而那些成绩中等以下的教师,其学生便没有进步”。教师往往会偏爱心理类型和自己一样的学生。有创新才能的教师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缺乏创新才能的教师则不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如果教师有很高的创新才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将会取得极好的成绩;如果教师很缺乏创新才能,那么创新能力低的学生成绩就比较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反而会被埋没。 按理讲,教师应该喜欢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却不大喜欢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原因是这些学生或者由于精力充沛、好动好问、被视为“淘气”、“调皮”;或者独立思维能力强,不墨守成规,思想行为常超出教师意料;或专注地钻研、为创新吸引、不善交往、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等,因而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喜爱。研究创新思维的德国心理学家海纳特说:“许多调查表明,创造型学生的形象是被否定的。”确实,如果不改变对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的错误态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只是空谈而已。 三.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创三个特征。流畅性是

浅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对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关键词:创新思维 思维能力 示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对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是如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鼓励质疑问难,激发求异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有“寻根究底”的学习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思路才会开阔。 1、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求异思维的开端。例如,教学“倒数”概念时。我先让学生预习,在预习中他们产生了不少的想法,所以在上课时提出了不少问题,有的说:书上为什么讲零没有倒数?有的说:为什么1的倒数是1,而零的倒数不是零?等等。由于学生开动了脑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所以他们从各个方面提出了问题,这就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在教学时,我不仅对所提问题做了恰当解答,还鼓励学生的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促使他们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习惯。我在教学中,根据需要经常运用小组相磋和大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对师生提出的问题开展辩论,从而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在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时,先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2r S 。然后向学生提问: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大多数同学回答必须知道半径r 才能求出圆的面积。我作了肯定和小结,有一个同学举手表示不同意老师的意见,认为2r S ,知道r d ,知道r d c ,对于这个同学的回答,我立即向全班学生做出肯定,并向学生说明使用2r S 的最终结果是知道r ,但我们在求r 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寻找答案。这件事对我很有启发,只有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才会燃起智慧的火花。 3、鼓励学生咬文嚼字。数学中的各种结语用词科学,逻辑严谨。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对数学结语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咀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例如,在讲授带分数乘法的法则“分数乘法中有带分数酌,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时,我要求学生领会“通常”一词的含义,不少学生认为“通常”的意思就是我们按照这个规律去做,还有的同学做出深刻的剖析,认为书上用“通常”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可这样计算,但不是绝对的,一定还有另外情况下的特殊算法,接着我出示4016243 22412432124 的简便算法,使同学们明白了为什么不把1化成5,/3去做,而是用乘法的分配律来进行计算的道理。也使学生懂得遇到带分数乘法时,避免不作分析,一律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的现象。 二、注意多向求解,发展求异思维 在思维上注意多向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和灵活性,发展求异思维的有力措施。 1、注意逆向思维的训练,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是由单向思维(包括正向和逆向)到多向思维,逆向思维主要是通过逆解题进行训练的,逆解条件含蓄。叙述间接,需要学生反向推理才能解决。在教学中如果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对克服思维的呆板性以及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大有裨益的。小学数学内容中有许多可逆成份,如公式的正反运用,某些概念

创新思维实践心得体会

材料化学 创新思维实践 个人体会 题目:创新思维实践心得与体会 学生姓名:闫伟光 学生学号: 140231112 指导老师:秦元成 2017年1月

创新思维实践心得与体会 创新一词经常被我们提及,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各大媒体里,我们似乎对它很熟悉,但我们若是静下心来,问一下自己,到底什么才是创新,什么才叫创新思维,我们才会发现原来我们对它是细思极恐的,一个我们经常挂在嘴边,天天念叨的词,我们却连它到底是什么都不知,这样的我们是不是很浅陋,很浮夸。最近学校里组织了几堂关于创新思维实践的讲座,听完之后,我对创新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发现它并不只是一个空泛高大的名词,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对创新思维实践也有几点心得体会,故述之一二。 到底什么才是创新,什么才叫创新思维?这是我从创新思维实践的到的第一个答案。其实“创新”一词并不“新”,早在古代,我国的先哲就曾提出“革故鼎新”,去掉旧的,留取新的,只不过创新一词经过连续不断的发展,如今的含义更加丰富,也更加有时代感。具体说来创新就是从产生新的认识到认识用于实践的过程,前者得到的是认识成果,后者取得的是事实成果,举个例子,爱因斯坦推导出量子力学中重要的质能方程,并在二战时期将该理论用于了裂变式原子弹的研究,最终加速了二战的结束,他所提出的质能方程是前所未有的理论,这相当于创新中的认识成果;而裂变式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则属于创新的事实成果。而什么才叫创新思维呢!由字面上不难看出,创新思维便是指思维上的创新,一个全新的方案、观点、思路,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思维,其实严格来说创新思维与创新有着不同的含义,创新的包含范围比较广,可以是抽象的想法思路,也可以具体到一件东西,而创新思维则是指思维上的创新,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只是创新的一部分,一个阶段,创新包含了创新思维。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着重讲创新思维呢!这是由于创新思维是创新的精髓和内核,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有想得到,才能做得到;只有想得好,才能做得好。也就是说没有好的创新思维是很难有好的创新的,好的创新思维给出了创新的思路方法,让创新变得有理可依,不在盲目,更加高效。 我们该如何创新,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这是我得到的第二个心得体会。从第一个答案里我知道了什么是创新和创新思维,可是我们又该如何实现他呢,我们整天喊着口号这要创新,那要创新,但这样我们真的就能够创新吗,显然是不能的。创新首先要求我们要事实求是,不能弄虚作假,自欺欺人,还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好的创新要先有好的创新思维,培养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洞察力,具体起来,我们要有一定宽度的知识面,这样我们遇到了某些方面的问题,我们

浅谈创新思维的培养讲课教案

浅谈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创新意识,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先培养其创新意识。研究显示,人类有80%的潜能被埋没。我们应该千方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联想,运用各种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训练。排除创新思维中的障碍,营造创新教育气氛,改革考试方法,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育观念,共同探讨、尝试创新教育的各种教学方法。 随着全国高校连续几年扩招以及社会办学迅速崛起,技校招生就显得极其困难,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这对技工教育是个挑战。要摆脱困境,技校的出路只能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任何伟大的创造发明,都源于创新意识。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有创新欲望和要求,才会有探索研究,才会有成功。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在科研成果面前不屑一顾地说:“这还不简单,谁都会!”或许,人人都具有创造力,但是,不是人人都具有创新意识,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会去观察生活、反复思考生活中引人注意的问题,并设法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疑难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要创造、要发明的愿望。创新意识比创造力更重要,若把创造力比作钞票,那创新意识应该就是验钞机了,它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试想,一个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对任何新生事物毫无兴趣的人,决不会想到去创造发明,所以,从小就要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引发创造性成果,它是人类智慧的核心。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制度的不断完善,都离不开创新意识这个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有许多事业成功的人土都受益于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改变了不少人的人生道路,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创新意识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得到不断的提高。技校生将来是各企业技术岗位操作的主体,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的最佳条件,因此,技校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积极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为学生将来的创新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将来在技术改革、设备创新中,技校生是企业的中坚力量,给我们留下了无限多无限美的想像空间。 一、要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或是学习、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难题,按常规的思维方法要么是不能解决,要么是太繁琐,太费时、费力。是否能寻求一种简捷、高效的办法来解决呢?这种想法,实际上就是创新意识。 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他的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数学题:“从1到100的数依次相加,和是多少?”别的同学一个劲地计算加法,而高斯则静静地独立思考,他从排列有序的数字上发现了规律:即首尾两个数依次相加其和相同。如:1、2、3……98、99、100,于是他很快算出了答案:101X50=5050。高斯摒弃了繁琐的演算,利用数字的组合,找到了最快捷的计算方法,这是典型的创新思维。如果他没有改变旧算法的意愿,也就是没有创新意识,他也不会获得成功,而

版式设计中的图片运用

当一份风格独特、版式新颖的报纸在报摊上脱颖而出时,惊讶之后是欣喜;当市场上一份标新立异的报纸出现时,人们渐渐开始意识到,现代报纸的版面设计越来越重要,报纸的设计已经突破了作为报纸美术编辑的传统概念: 从平面的角度讲,它在平面二维空间展开丰富的艺术造型,以更加丰富和形象的方式来有效的传播信息。 当报摊上的报纸变的越来越厚,各种信息都铺天盖地的涌向你的时候。不仅使读者感到眼花缭乱。因此在整个版面的设计当中图片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长文章读者一般都不会读完。长文章读者在心理上较难接受。图片越好,越吸引读者阅读。读者最常浏览的是标题。读者一般不会把所有的文章都读完。 记得有一份调查显示当读者阅读时,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会被报纸的大图片所吸引。而阅读大标题的人还不到一半的数量,阅读图片说明的只有百分之三十五,文章的阅读者却仅剩百分之二十五。通常阅读的顺序也是按照大图片、头条标题、图片说明、文章来进行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精彩、具有创新的图片是版面能否抓住读者眼球和整个版式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个结果其实告诉我们,你给的越多,你得到的实际上越少,而反过来则是,你给的越少,越精,你却越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怎样才能把信息更有效的传达给受众。 而这个时候,形象鲜明一目了然的视觉元素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 如何挑选图片 在挑选图片时要考虑到画面是否富有动感、矛盾是否激烈、人物表情是否丰富。首先,图片选择要从特定的角度来观察和反映新闻事件。在地震、海啸、爆炸以及战争等重大新闻事件中,尤其如此。在最近的神州六号发射成功的重大新闻中。大部分报纸都采用了大图片,并进行了一系列报道。并不约而同地选用了一张航空俯拍的图片。从图片的构图和角度上讲,图片场景宏大,表现力很强,一时间图片在报纸的运用当中体现出短兵相接、箭弩拔张的架

创新思维方法与创造实践方法的关系与比较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期末作业 创新思维方法与创造实践方法的关系与比较

【摘要】本文通过对创新思维方法与创造实践方法的定义的阐释,进而比较二者的特性与特点,得出了二者的关系:实践归根结底决定思维的发展、新创造实践不断深化创新思维、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制约创新思维的发挥;将二者有机的灵活地结合起来,在思维的过程中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思考,方能正确的进行创新与创造。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造实践;关系;方法 关于思维与实践的比较论述,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哲学家与社会学家对其进行思考与讨论。而当我们涉及到创新思维和创造实践时却显得有些无从谈起。 “创新”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①引入新产品②引进新技术③开辟新市场④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工业的新组织。”显然,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范围很广,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 而创新思维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是多种对称性思维的复合体,包括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创新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灵活性等品质。 从以上对于创新和创新思维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创新思维即是在思维的基础上加之以创新的特性,让思维具有深刻性,独创性与灵活性。让创新不仅在技术、工业等层面发挥作用,更能于更深处在思维方法上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较而言,创造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包括独到见解、独特方法),完成实践环节、学习任务,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创造实践能力,其含义要高于“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构成了创造实践能力主体,但不是全部。实践能力应包括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敢于接触实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以及处理工程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协调能力。由于创造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就使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二者一个叫做创新思维,一个叫做创造实践,其本质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更强调思维,后者更强调实践;前者更强调方法,后者更强调计划;前者更强调思维上理论上的创新,后者更强调实践中工作中的创造。

浅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嘉积中学曹慧勇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这需要我们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播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与猜想。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数学史上的费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曾激发了多少数学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大胆联想、猜想给予鼓励,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要知道学生猜想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意识与习惯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教与学必须是一个和谐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互动中教师亲切的教态和委婉的语言时刻感染着学生,多用一些鼓励语言,多表扬、多肯定、多指导,多给学生提供展现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去自由发挥、大胆创造,表达他们的独立个性、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让每一位学生在点滴中取得进步,享受自我创造、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二、创设问题情境 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 根据教材创设情景很关键,以境激情,应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景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才能迅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比如在学习《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漂亮的衣服(有上衣、裤子、裙子),让学生进行搭配,问他们从中能配出多少套的衣服,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从而本节课的课题。又如在学习《等比数列》之前给出印度国王与国际象棋的故事;学习《线性规划》之前讲信贷事例,在教“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景: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三个臭皮匠能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且每个人必须

最新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之我见精品版

2020年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之我 见精品版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之我见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去向的教育实践。其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本人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一谈自已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激发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键是教师。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要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和创造。 比如:一群鹅来一群狗,鹅头狗头五十五,一百五十条腿齐步走,多少鹅来多少狗?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教师再引入正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这样一下子就将学生成功地吸引住了,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这个例子可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作用。 2.激发并保持学生稳固持久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积极探索事物的心理意向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启动、导向、维持和激励等作用,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我在导入新课教学时,常用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过程的故事;用古人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故事等引入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勾股定理时,讲了我国古人在测量土地时是怎样通过“打绳结”画直角等有趣的故事来说明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融洽和谐、自然亲切的宽松氛围,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 除上述在导入新课的引趣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更需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愉悦有序的教学气氛,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为允许学生讨论、师生对话的多向交流,缩短师生距离,使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逐步消除学生课堂拘谨的局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逐步养成质疑的科学素质。并在方式方法上注意到不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或回答问题是否正确都要给予热情鼓励。力求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少一些批评和指责,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注意启迪、挖掘、放纵学生思维,给学生答疑、质疑的机会和充分信任与尊重,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心。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涟水县东胡集中心小学尚海红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时代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1、发挥想象,激活创新。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 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创新。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思维 是智力的核心,创新能力是思维的最高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 3、改变学法,促于创新。学习创新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自主的 发展,同时教师加强学法指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词】:激发激活创新思维 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小学语文教育是以中国几千年所沉积的最优秀的文化作为载体,以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提高作为前提的。而教育又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略谈几点: 一.设疑启思,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任何卓有成效的发明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学习《七律长征》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老师,为什么红军在春天渡金沙江?而在冬天飞夺泸定桥呢?”显然这个学生对长征的知识了解不多。针对这个学生提出的疑问,我没有急于让其他同学帮助解答,而是讲述了《巧渡金沙江》的有趣故事,播放《飞夺泸定桥》的悲壮场面。这是在理解、讨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能够说多少就是多少,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就成。有的说:战士们太高兴了感觉那些“云崖”也与自己同乐呢;有的说:红军战士没有花费一枪一弹,没有流血牺牲就渡过金沙江,就觉的“云崖”这位老兄帮了大忙,看到、想到“云崖”,就感觉一股暖流涌遍了全身。接着,又有人说: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哪里是桥,只是高高的悬挂在奔腾咆哮的河水之上的铁索。一般人不要说是从上面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粟,并不是什么春天与冬天,而是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这些见解中,有的刚提出就遭到同学的反驳,有的也受到同学的赞同,在这里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说的对的给予肯定,不对的找出原因,在这样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里,学生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在人的心理活动的高水平上实现的、多种思维形式协调活动的综合性思维。要培养创新思维,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何谓创新能力?理论界对此有许多不同的论述。“创新这一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他在《经济发展理论》把创新定义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今天我们可以将创新定义为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取得的那些对人类社会进步及人的发展具有长远而巨大的促进于加速作用的一类杰出成果。”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正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课程。英国科学家霍伊尔指出:“今日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国家,则明日将沦为落后国家而羞愧。”因此,我们要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探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情感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激励、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认知活动的发展,达到学生和谐健康的情感品质培养之目的。也就是说情感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情感促进认知,认知的结果稳定和升华情感。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营造接纳的、支持性的、开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成为知识掌握过程中活跃的、兴趣盎然的参与者。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健全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学生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将大胆的设想和创新计划变成学习中的现实,让学生自己品尝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领略创新的实际意义。 二、联系生活,提高创新意识。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我组织同学们带好碎布、卡纸、针线教他们做帽子。在这个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缝制出形状不一的创意帽。 三、遵循“疑—问—思”,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任何思维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疑—问—思”这一规律。1.设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小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观点转化为问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2.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把质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向教师质疑提问;组织学生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