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学习指导

《法理学》学习指导

《法理学》学习指导
《法理学》学习指导

《法理学》学习指导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学,又称法律科学(science of law),它是指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总称。

二、法学体系

由于法律现象十分复杂,因此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必定是众多学科的总称,这些众多的学科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整合便形成法学体系。可见,法学体系就是法学的各分支学科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其核心问题是关于法学内部各分支学科的分类问题。当然法学体系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法学体系。虽然对构成法学体系各分支科学的划分问题至今国内外法学界还无完全一致的看法,但我们以为,对此仍可进行类型化概括。一般说来,我国的法学体系由以下六大类学科有机组成,而每一类又有若干分支。

(一)理论法学。它是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和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①法理学、②法哲学、③法社会学、④实证法理论、⑤比较法总论等。

(二)法律史学。它是从历史角度研究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学科。主要包括:①中国(外国)法制史、②中国(外国)法律思想史、③法学史等。

(三)国内部门法学。它是对一个国家的各个法律部门进行研究所形成的许多学科。主要包括:①宪法学、②行政法学、③劳动法学、④民法学、⑤婚姻法学、⑥经济法学、⑦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学、⑧刑法学、⑨诉讼法学、⑩法院检察院组织学、军事法学等。

(四)外国法学。它是指一切以外国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例如,美国宪法学、法国民法学等。

(五)国际法学。它是指一切以调整涉及国家之间各种关系的法进行研究所形成的学科。主要包括:①国际公法学、②国际私法学、③国际贸易法学、④国际经济法学、⑤国际刑法学等。

(六)法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是把法学与有关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或其他人文科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所形成的学科。主要包括:①科技法学、②法医学、③刑事侦查学、④法律精神病学、⑤犯罪心理学、⑥证据学、⑦法律统计学、⑧法律教育学等。

第二节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法学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是法学史上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研究法律现象的学科总称。它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际经验,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法律思想文化中一切积极的成果,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法的本质,阐明了法律现象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法学逐渐成为真正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以往的法学具有以下区别:

1、指导思想不同。以往法学的指导思想尽管形形色色,但都是唯心史观。他们中有的人认为法是与经济无关的,甚至法是决定经济的,有的人虽然承认法与经济有关,但却否定经济对法的最终决定作用;而马克思主义法学则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认为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它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并与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等因素相互作用。

2、阶级基础不同。以往的法学都以不同的形式否认法的阶级性或认为法是超阶级的“公共意志”的体现,有意地为剥削制度辩护;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并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掌

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制订并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它公开声明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服务。

3、两者在一系列理论观点上有原则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以往的法学均否定法的阶级性,认为法是超阶级的,是“永恒主义”、“全民意志”、“社会连带关系”等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法学则认为法不是也不能是超阶级的,它由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所决定,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

②以往的法学否定经济对法的最终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法学则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决定于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

③以往的法学往往割裂法与国家的内在联系,认为有人类社会就有法;马克思主义法学则认为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法与国家均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不断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国家消亡时阶级意义上的法也趋于消亡。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开放的科学体系,它也必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对法学进行深入研究,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

第三节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一、法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法理学是从总体上研究法律现象的最一般特点和规律性的学科。

二、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法学的人首先就必须学好法理学,以便为其它法学类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节学习和研究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法理学的意义

二、学习法理学的方法

第二章法的概念

第一节法的涵义

一、“法”的语源及词义

“法”的语源就是法的用语及其词义的来源。

从中国法文化的视角看,法的古体字为“灋”,据我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解释:“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据说廌(zhi)是一种独角神兽。古书记载,一说像羊,一说像牛,一说像鹿,其说不一,但都认为它能“治狱”、“罪疑者”、“别曲直”,“性知有罪。有罪触,无罪则不触。”这说明,(1)在中国古代,法与刑是通用的;(2)法从古代起就有公平、公正的象征意义;(3)古代法具有神明裁判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汉字的法确有平、正、直和公正裁判的含义。

“律”字,据《说文解字》解释:“律,均布也”。段玉裁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所谓“均布”是古代调音律的工具,把律比作均布,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是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在秦汉时期,“法”与“律”两字已同义,大体是指以国家名义认定的是非曲直标准,这种标准就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我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将法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隋律”、“唐律”、“明律”、“大清律”等等。说明律是法的具体体现。把“法”和“律”结合起来作为独立合成词,是清末民初由日本输入。

因此,“法”总是指一种判断平、正、直的标准;而“律”则主要强调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把“法”与“律”连用,就是说这种“律”是一种由国家确认的用来判断平、正、直的

标准。在一般用语中“法”与“法律”往往通用。法可被称为法律,因为法都表现为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唐律疏议》说:“律之与法,文虽有殊,其义一也。”

二、法与法律的区别

然而,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同义上使用“法”与“法律”这两个术语时,必须注意:

①“法”有平、直、正的含义,是个多义词。而法学中所讲的“法”指的是国家判断人们行为是非曲直的标准。

②“法律”一般指国家判断人们行为是非曲直的标准、人人必须遵守的文件,是国家的一种命令。

③“法”与“法律”虽可通用,但含义不完全相同,在有的情况下需严加区分。一般地说,“法”比“法律”的范围大。在今天,严格意义上(狭义)的“法律”,仅指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法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而一般意义(广义)上使用的“法律”则泛指法的一切外部表现形式,包括习惯法、判例法等。或者说法是指法律的整体,乃至整个制度(如“变法”中所讲的“法”)。就我国现在的法律而论,广义的法律(即“法”)包括:宪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某些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等等。

第二节法的特征

法学中所说的“法”是指国家用来判断人们行为是非曲直的标准,这一现象的外部特征就体现为法律的特征。

一、法是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规范性)

在我们面前,无论是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公民生活,还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或是日常工作和交往,都有许多规范需要遵循。这些规范都是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标准和指明方向的,都在一定的范围发生效力。作为社会成员,我们需要遵从社会公德或道德;作为公民,我们需要遵守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我们还需要遵守国家机关内部的种种制度;作为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和负责人,我们还需要遵守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员或董事会成员,还需要遵守诸如董事会章程这样的规范;作为其他社会组织的成员,也都有相应的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需要遵守。正由于这些规范的产生、存在和得以遵守,我们才能处于有秩序的状态之中。而法正是这些社会规范中的一种。

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它具有规范性和一般性。规范性是指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和方向,从而为人们的行为规划出可以自由行为的基本界限。一般性主要包括几种含义:①法是一种抽象概括的规定,它适用的对象是一般的人或事而不是特定的人或事;

②它在生效期间是反复适应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③它意味着同样情况同样适用,也就是通常所讲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从法的规范性和一般性这两个特性中还可以派生出法的其他一些属性,如连续性,即法在其生效期间一直有效;稳定性,即法不是朝令夕改的;效率性,指人人都可以依法行事,不必事先经过批准。

二、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国家意志性)

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使得法具有“国家意志”的形式。这一特征明显地表明了法与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家庭规范,政党或其他社会组织的规章以及习惯礼仪)等的差别。

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这是从法作为一个整体并以国家的名义制定或认可来说的。实际上构成这一整体的各种法律、法规是由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别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制定或认可表明法的产生的两种方式,至于具体由哪些机关制定或认可,以什么方式制定或认可的,以制定为主还是以认可为主,在不同时期,由于社会制度、国家性质或法律传统的不同,往往有很大差异。

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这一基本特征表明法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和统一性。权威性指法代表国家主权即最高权力的意志。普遍性和统一性则指在主权所及范围内普遍有效并相互一致和协

调。

虽然社会主义国家绝大多数人能自觉遵守法律规范,但是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仍然是法律规范的特征之一。我们在理解法的强制力或强制性特征时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法的强制性具有潜在性和间接性。这种强制性只有在人们违反法律时才会降临在行为人的身上。当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时,法的强制力并不显露出来,而只是间接地起作用。②法的强制并不等于纯粹的暴力。法的强制力是以法定的强制措施和制裁措施为依据并由专门的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执行的。法的强制是通过缜密的程序进行的;③国家强制力不是法律实施的唯一保证力量;法的实施还依靠诸如道德、人性、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可见,法的强制性是法的一个非本质属性。

三、法以权利和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

法与权利和义务紧密相联,权利和义务是法学中极其重要的概念。从内容构成的角度看,法主要由规范性内容和非规范性内容构成,其中前者是主要的。而规范性内容(法的规则)中,权利和义务又是主要内容。

四、法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

法是强调程序、规定程序和实行程序的规范。也可以说,法是一个程序制度化的体系或制度化解决问题的程序。程序是社会制度化的最重要的基石,程序性也是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节法的本质

法的本质是隐藏在法的现象背后的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尽管在法学史上不同的法学学派对法的本质有不同的认识,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法学才第一次真正揭示了法的本质,认为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本质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一、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体现

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而国家政权由执政阶级掌握,因此法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阶级意志。从来的执政阶级,都注意使本阶级的某些意志通过国家政权上升为法,用以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维护对自己有利的经济、政治和其他各项制度。在阶级对抗的社会,执政阶级是统治阶级,法所体现的意志首先和主要是统治阶级意志;在已消灭了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国家意志就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从以上意义上讲,统治阶级意志、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国家意志三者含义相当,但三者又有区别。例如,统治阶级的意志或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既可以体现为国家意志(如法律),也可以体现为非国家意志(如执政党的纲领、政策)。又如,国家意志既可指阶级对立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志,也可以指消灭了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广大人民的意志。

二、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不仅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而且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层次的本质指出了法不是任何人的随心所欲,它具有物质制约性,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是通过无数个偶然(单个法律规定)所实现的必然。法之所以必然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存在决定意识。人的意志是由其所处的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意志的内容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被决定的。法的社会阶级本质之所以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单纯是某个人或机关的意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意志的内容受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相当广泛,主要指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生产方式,其中有决定性意义的是被一定生产力水平所制约的生产关系、经济条件。

法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个侧面如物质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等对法都具有作用,其中物质生产方式具有决定性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口状况等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法的诸多侧面,如法的产生、特征、本质、作用、价值、发展等许多环节都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由其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意味着任何统治阶级者在立法时都应注意现实的经济条件以及相应的经济规律;同时也意味着法的发展必然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变化。

三、法的阶级意志内容还要受到经济以外各种因素的不同程度影响

经济以外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习惯、宗教、伦理道德观念等因素。当然本国历史上的和外国的法律和法学,作为另一种文化沉淀,对本国的法律也具有重大影响,它们也应被纳入法的第三层次的本质之列。

如果我们将经济条件理解为法的阶级意志内容的唯一决定因素,实际生活中无数现象就无法理解了。如,几个国家或一个国家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虽然就经济制度或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是同样的,但它们的法律却可以存在千差万别。

第四节如何理解法的概念

一、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二、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法学第一次真正地揭示法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法学家们对法也下过不同的定义,现在大家普遍承认的关于法的定义是: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它通过对人们在相互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确认,以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这个定义反映了法的规范性、国家强制性、阶级意志性和物质制约性。国际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不过这里的国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由许多国家共同制定或认可的。

第三章法的历史

第一节法的起源

一、原始人的社会规范

原始人的社会规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不断发展,其形式主要有:

禁忌。

图腾崇拜。

复仇。

氏族习惯。

二、法的形成

法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进程,而这一历史进程又与原始社会末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相联系。

(一)法产生的原因

(二)法形成的标志

法律产生的标志大致包括:国家的最终形成,权利和义务的分离,诉讼和审判的出现。(三)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法从无到有,从萌芽初现到最终形成为一种基本制度,在不同氏族和社会中经历了不同的具体过程,各国法的起源都有自己的特点。然而在纷繁复杂、差别明显的表象背后,却可以找到一些共同规律。这种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法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与国家的出现紧密相连;②法的产生经历了由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又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过程;③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从个别性调整到一般性调整、从自发调整到自觉调整的过程;④法的产生经历了法的规范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浑然一体到法律规范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逐渐分化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

三、法与氏族习惯的主要区别

法与原始社会规范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根本区别。我们既要看到法是由原始社会规范演变而来的,两者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共同的特点,更要看到两者的根本区别。

法与原始社会规范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1)两者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都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其服务;(2)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规范,都是人们必须遵守的,都具有普遍约束力。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氏族习惯可以转变为法。但是法并不是氏族习惯的简单延续和发展,氏族习惯和法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规范,其区别主要体现在:

第一、两者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反映原始社会的社会关系,那种社会关系没有财产的不平等,没有阶级的划分,因而那种社会关系不带有阶级性;后者恰恰反映了阶级社会的社会关系,这是带有阶级性的社会关系。

第二、两者体现的意志不同。氏族习惯反映氏族全体成员在利益高度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共同意志,这种共同意志也就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意志。法则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只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志,而不是社会的共同意志。

第三、两者形成的方式不同。氏族习惯以传统的方式、以舆论或其他形式自发地形成和演变。它像语言一样不是任何人、任何机构有意识地创造和选择的结果。法则是由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在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创立和有意识地对原有(如“同态复仇”)习惯加以选择、确认而形成的。

第四、实施的方式不同。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特殊的强制力,离开了国家的特殊强制机关来保证其实施,法就难起作用。特别是私有制社会的法更是如此。而原始社会规范不是特殊的强制机关保证实施的,它主要依靠社会成员自觉遵守,通过社会舆论、氏族首领的威信、传统的力量和人们内心信念的驱使等因素来保证实施。

第五、两者的生效范围不同。氏族习惯限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氏族、本部落生效,而无论他们在哪一个地区。而法则是在主权所及的所有领域内生效,这一点也反映出法与国家的内在联系,因为国家正是按地域来划分居民的。

第六、两者的根本目的不同。氏族习惯是维护共同利益、维系社会成员之间平等互助关系的手段。法则是以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为首要目的,并为此而建立和维护统治关系和社会秩序。

第二节法的历史类型

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与法的历史类型更替之因

(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

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律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的性质不同而

对各种社会的法律制度所作的基本分类。法的历史类型的划分同社会形态的划分相一致。主要包括: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的法和社会主义的法。

(二)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原因

二、奴隶制法及其特征

奴隶制法是经奴隶制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奴隶制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

奴隶制法在不同的奴隶制国家和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但是,由于它们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相同,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法的共同特点:

①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权特别是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人身占有;②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在身份、地位方面的不平等;③采用极其野蛮、残酷的刑罚手段惩治违法者,实行暴虐的政治统治;④长期保留了某些原始社会行为规范的痕迹。

三、封建制法及其特征

封建制法是由封建制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其

主要特征有:①严格维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确保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②公开确认和维护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③维护专制王权,君王既是最高立法者,又在最高司法者;④刑罚残酷,野蛮擅断。

四、资本主义的法及其特征

资本主义法萌芽于西欧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形成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建立之后,并随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它对奴隶制法、封建制法有继承性,并为社会主义法提供了某些借鉴。(一)自由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及其特征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及其特征

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特征

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体现着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意志,是一种与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制度上的法律制度有着根本区别的新型的法律制度。其特征主要有:人民性、民主性、科学性和社会性。

第三节法系

一、法系(Legal family)的概念

法系是西方学者根据各国法的特点、历史传统及其源流关系对法所作的分类。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点和历史传统的、有着同一源流关系的法就属于同一法系。法系这一概念所注重的是根据法的某些外部特征对法所进行的划分,这种划分并不揭示法的本质。

二、两大法系的概念与形成

民法法系又称罗马法系;由于民法法系首先和主要是指欧洲大陆国家的法,所有又称大陆法系;由于大陆各国主要是采取成文法典形式,所以又称成文法系或法典法系;由于民法法系也受到中世纪日耳曼法的影响,所以又称罗马--日曼法系,或罗马--德意志法系。

大陆法系是指以古罗马法为基础,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法律制度的总称。

属于民法法系范围的法,主要有欧洲大陆各国的法,如法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大陆国家(即日耳曼语系和拉丁语系国家)的法。此外还包括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其中主要是曾经作为法国、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等国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的法,也包括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泰国、土耳其、埃塞俄比亚等国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几十年的法,在很大程度是参照日本、德国等国的法制定的,因而也被认为属于民法法系。

民法法系有三大渊源或支柱:一是古罗马法。这是民法法系的历史渊源,民法法系主要是发源于古代罗马法,受古罗马法的影响;此外也受其他法的影响,因为中世纪罗马法本身也受当时日耳曼法、地方习惯法、教会法、商法等的影响;二是《法国民法典》;三是《德国民法典》。

普通法法系是指英国自中世纪至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律为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法律制度的总称。由于它主要是以英国中世纪开始出现的“普通法”(common law) 为代表的,因而得名普通法法系,亦称英国法系、判例法法系、海洋法系。美国法是普通法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又称英美法系。

普通法法系不像民法法系那样固守罗马法传统和编纂法典,而是注重通过办案遵循先例的形式,广泛吸取日耳曼法和习惯法以及罗马法和教会法的原则和思想,逐步形成起来的。

属于普通法法系的,除英国法、美国法以外,主要是曾经属于英国殖民地、附属国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如印度、巴基斯坦、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亚洲一些采用英语的国家和地区的法。

英国法系的渊源有三个:普通法、衡平法、制定法。

三、两大法系的比较

两大法系是资本主义法的两大传统,在阶级本质、总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方面都是一致的。

但由于形成的历史条件、各自的历史传统不同,因而它们在法律结构、法律渊源、法的分类、对法律技术的适用原则和方式以及诉讼制度等方面均存在差别。

(一)法律渊源不同。主要是指判例是不是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在大陆法系国家,制定法,即按照立法程序制定的条文法是法的正式渊源。法院的判例,在法律上或理论上不被认为是正式的法律渊源。而在英国法系国家,判例法的地位显要。判例法和制定法是并行存在、互相作用的。

(二)制定法的存在形式不同。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律采用法典形式。而在英国法系国家则一般不倾向于采用法典形式。而是通过制定单行法规汇编的形式对某一类法律作专门规定。

(三)法的分类的不同。1)大陆法系国家的基本分类是公法和私法。英国法系国家法的基本分类是普通法和衡平法,在传统上无公法和私法之分。在部门法划分上,最突出的是没有单独的民法部门,调整私人关系的法分为财产法、契约法、侵权法、公司法等几种。2)大陆法系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分界清楚,而英国法系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却经常结合在一起。

(四)适用法的原则和法律推理不同

1)大陆法系国家强调成文法典的权威性,要求法官据案审理,决案只能援引制定法。法官只能适用法律,不能创造法律。而英国法系则奉行“遵行先例”原则,这种判例法原则使得立法、司法等混同。法官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造法职能。当然法官在援引判例时,也可援引成文法判案。

2)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官在判案时一般采用的是演绎推理(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英国法系国家的法官在判案时一般采用归纳推理,因为法官审理案件须先从上级法院和以前类似案件的判例中推论出适用于当前案件的一般原则,然后据以审理案件。

(五)诉讼程序的不同

大陆法系国家采用职权主义形式,强调法官在诉讼中的主导地位,突出法官的职能,庭审时实行“纠问制”,法官依职权可以主动询问当事人,查询事实,做出判决。而且多数由法官和陪审员共同组成法庭来审判案件;而英美法系国家则采用当事人主义,诉讼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和代理人为重心,庭审时实行“对抗制”(或抗辩式),由双方当事人或其律师平等地相互抗辩,法官只是双方争辩的“仲裁人”而不能参与争论。在双方举证、辩论的基础上,居中裁判。与这种抗辩程序同时存在的是陪审团制度,陪审团主要负责做作出事实上的结论和法律上的基本结论(如罪或无罪),法官负责做出法律上的具体结论,即判决。

(六)以上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两大法系的不同的历史背景造成的,也体现了不同的哲学倾向。一般说,大陆法系比较倾向理性主义,英国法系比较倾向经验主义。

资产主义两大法系的区别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进入 20世纪之后,随着国家间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往的日趋频繁和相互影响,特别是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后,两大法系出现相互靠近的趋势,其差别正在逐步缩小。当然,两大法系业已形成的历史传统不会很快消失,它们之间的某些差别还将长期存在。

第四章法的作用和价值

第一节法的作用

一、“法的作用”的含义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日常行为或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影响。法首先对人的行为发生作用,经此才作用于社会关系。法的特性告诉我们,法之所以区别于道德,就在于它是只对人的外部行为,不对人的内心世界,它只注意对人的客观活动的事实判断,而不注重对人的主观动机的情感体验。可见法只对人的行为产生作用。因而我们可以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是法的两大作用对象。

在法学上,通常是从两个角度去揭示法的作用。一种是从法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对人

的行为发生影响的角度去说明法的作用,此即法的规范作用;另一种是从法作为统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国家治理的工具而对社会生活、社会秩序发生影响的角度去阐释法的作用,此即法的社会作用

二、法的作用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法的规范作用是指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对人们所产生的影响(个体);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法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它是经过法的规范作用而产生的,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的主要区别:

第一、两者的考察基点不同。法的规范作用是基于法的规范性特点(法的主体部分是法律规范)进行考察的,即根据法是一种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这一基本事实。法的社会作用是基于法的本质、目的和实效进行考察的。

第二、两者的作用对象不同。前者作用的对象是人的行为,这里的“人”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包括自然人和社会组织。后者作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社会化的人与自然人关系(技术法规所调整的对象)

第三、两者的存在方式不同。前者是一切法所共同具有的;而后者则依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而形成差别。

第四、两者发挥作用的前提不同。实现法的规范作用的前提是法律颁布,即把法律告诉人们,法就能发挥规范作用;而实现社会作用的前提是法律被运用、被实施。他要通过人们的法律行为或产生一定的法律关系。前者是静态中发生的,后者是动态中发生的。

第五、两者所处的层面不同。这是由两者考察的基点不同所决定的。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即法通过调整人们行为这种规范作用来实现维护经济基础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作用。

三、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是指法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自身所具有的、对人的行为发生的作用。它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为人们提供某种特定的行为模式,以引导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不可这样行为的作用。其作用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行为。

规范性指引一般有两种形式:确定性指引和有选择性指引。确定性指引是指通过规定法律义务,要求人们做出或抑制一定的行为,并指明若违反法律的义务设定对当事人不利的法律后果。要求人们做出一定行为的情况如:合同法规范要求合同当事人全面履行合同,若违约则需要承担违约责任;要求人们抑制一定行为的情况,如:民法规范要求,经营者不得有欺诈行为,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等。选择性指引是指通过授予法律权利,赋予人们自行决定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自由。依授权所为之行为受法律保护,须排除他人阻碍或干扰。如宪法规范确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公民可以信仰宗教,参与宗教活动,也可以不信仰宗教,不参与宗教活动,正当的宗教行为受法律保护。从立法意图上说,上述两种指引中所包含的法律后果都是促使人们行为时所要考虑的因素。但不同的是,就确定的指引来说,法律的目的是防止人们作出违反法律指引的行为;而后者的法律目的一般是鼓励人们,至少是容许人们从事法律所指示的行为。例如,宪法和选举法规定,年满18周岁的公民有选举权。这一法律规定的目的显然是鼓励年满18周岁的公民积极参加选举。又如《民法通则》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的联系的国家的法律。”这一规定的目的是容许涉外合同当事人,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有权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应的法律。总之,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一方面在于鼓励,至少是容许人从事某种行为;另一方面在于防止人们从事某种行为。

2、法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是否违法以及违法的性质与程度的作用。法的评价作用的对象是:他人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对他人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评价,律师对当

事人行为有效性的评价,法官对刑事被告人的被控行为进行制裁等等。

法为人们提供的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综合的标准。法以国家的名义宣布哪些行为可以为,哪些行为应当为,哪些行为禁止为,并指明可为、应为、禁为的具体条件,这就为人们提供了判断、衡量行为的最具权威性的标准。这一标准内容确定、统一,不因人而异,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它融合了政治评价的标准、经济评价标准、道德评价标准的核心内容,人们根据它,首先衡量行为的合法和违法,同时还要对行为的正义与否、公平与否、明智与否、善良与否进行评价,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一标准体现着国家对人们应当如何行为的意见和态度,具有最高权威性。

法的评价可分为两大类------专门评价和一般评价。专门评价是指经法律专门授权的国家机关、组织及其成员对他人行为所作的评价。如法院及其法官、仲裁机构及其仲裁人员、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对人们行为所作的裁判或决定。其特点是代表国家,具有国家强制力,产生法律约束力,故又称效力性评价;一般评价是指普通主体以舆论的形式对他人行为所作的评价。其特点是,没有国家强制力和约束力,是人们自发的行为。故又称舆论性评价。

3、法的预测作用是指人们依据作为社会规范的法律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之间将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安排的作用。其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的相互行为。法之所以有预测作用,是因为法具有规范性、确定性的特点。法律规范以三类行为模式告诉人们如何行为,实际上每一种行为模式都可以被分解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例如,关于不得杀人的法律规范就可以分解为“人人享有生命权”和“人人都有不侵犯他人生命权的义务,”因此,根据一项法律规范人们就可以进行相互行为的预测。法又是明确而又相对稳定的规范。它的内容是明确的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连续性,这给人们进行行为预测提供了可能。

4、法的教育作用是通过法的实施而对一般人今后的行为所发生的积极影响。其作用的对象是:一般人的行为。有人因为违法行为而受到制裁,固然对一般人以至受制裁人本人有教育作用;反过来,人们的合法行为及法律后果也同样对一般人的行为具有示范作用。

任何法律都有不同程度的威慑作用,但主要依靠威慑作用的法律是不稳定的、不能持久存在的。只有能对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真正起教育作用的法律才是稳定的、持久的。但是,法律能否真正起教育作用或这种作用的程度,归根到底要取决于法律规定本身能否真正体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

5、法的强制作用就是指法律对违法行为具有惩罚、制裁作用。这种规范作用的对象是:违法者的违法行为。

任何社会规范都具有某种强制性,都对人的行为具有约束力。法作为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特殊的社会规范,具有最强的强制性,对人的行为也具有最强的约束力。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表明法是一种蕴涵着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一旦遭到违反,国家就会出面干预,法所蕴涵的强制力就会在国家执法力量的介入下外显为实际的强制,违法或犯罪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

四、法的社会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法作为为统治阶级实现其政治统治、国家治理的工具,为建立某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次序而对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它是从法的本质和目的这一角度出发来分析的。法的社会作用可以分为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作用两个方面。

法的社会作用的两个方面紧密相联、相互依存、相互配合。一方面,前者的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后者作用的发挥提供条件,具体说就是法处理社会公共事务不仅与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有关,而且往往是其实现统治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后者作用最终统一于前者的作用,即法处理社会公共事务最终服务于建立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目的。

诚然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这两方面的法律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1)前一种的对象是阶级统治,后一种是阶级统治以外的事务。这两种法律都是调整社会

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但其保护的直接对象是不同的;(2)维护阶级统治的法律当然仅有利于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则是剥夺和压迫;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至少从客观上说,有利于全社会而不是仅有利于统治阶级。(3)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即使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往往是相似的,可以相互借鉴。

五、正确认识法的局限性

(一)法的作用的两重性

法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它有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之分。法的作用的两重性在任何社会中都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在什么社会,当法符合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时,其作用就是积极的;反之,其作用就是消极的。

(二)法的作用的限度

法在调整人的行为和规范社会关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法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法的作用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法只能调整人的外部行为,不能调整人的思想活动。②法只能调整人的一部分行为,不能调整人的全部行为。

③法有其固有的不周延性,不可能对人们千姿百态的行为作出详尽的规定。④法只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⑤法所要适用的事实很难确定。⑥法的实施要受人员条件、精神条件及物质条件的制约。

总之,轻视法的作用或认为法可有可无是错误的。反之,将法的作用夸大到极端的地步,无视法的作用的局限性,同样是错误的。“法律万能论”的思想倾向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例如,有人认为,凡事均应立法,或者认为一立法什么事就都解决了。这种思想的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节法的价值

一、法的价值之界定

法的价值是指法律(作为客体)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国家(作为主体)的需要,这种主客体的需要与满足关系就是法的价值。凡是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就是有价值的。

法的价值可以从三方面概括:一是法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哪些价值的实现;二是在各种价值产生冲突和矛盾时,法作为评判标准能对各种价值进行评价和取舍;三是法自身所体现的价值,法总是和民主、自由、平等相联系的。

二、法的价值体系

法的价值体系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下,由法的若干价值所构成的价值系统。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相对应,体现一定的法律精神,贯彻于整个法律运行的过程中,主导和制约人们各种法律意识和法律活动。

(一)法律与秩序

社会秩序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过程中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和状态。法律建立秩序的途径有:①为人们树立统一的行为准则,对人的行为进行指导,使之减少冲突和混乱;

②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们之间的矛盾和纠纷,纠正越轨行为,惩治犯罪;③规范和约束权力,防止公职人员滥用权力和实行专制统治。

法律秩序是一种社会秩序,指一个国家根据法律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有条不紊的状态。法律秩序价值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加以实现:①法律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②法律维护国家权力的运行秩序;③法律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秩序;④法律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二)法律与自由

自由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主体不受外在压制和束缚的状态,称为"消极自由",其特点是以不受社会干预为实现自由的首要条件。二是指主体具有依自己独立意志行为的能力,称为"积极自由",特点是常常以社会干预(帮助)为实现自由的首要条件。

法律上的自由就是对自由的设定和保障,自由总是表现在法律规定上。法律所设定的自由的范围、内容都是由社会制度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决定的。从法律的角度看,个人依法享有种种自由,但负有不得妨害社会和他人权利和自由的义务。法律应该体现自由,法律作为规定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提供了调整人们行为和进行社会合作的基本框架,确定了人们开展活动、进行交往的基本社会结构,从而为实现自由提供了框架。

(三)法律与正义

正义是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崇高的价值,是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观点、行为、活动、思想和制度等。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正义观。衡量正义的客观标准是这种正义的观点、行为、思想是否促进社会进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满足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最大利益的需要。根据正义涉及的不同领域的标准,可以把正义可分为制度正义、形式正义和程序正义。制度正义指社会制度的正义,具体是指社会财富、资源、责任、义务分配是否公平和正当。形式正义是对法律制度的公正一致的执行,它不管法律制度本身是否符合正义,它强调法律制度始终如一的实现。程序正义指为了保证实现制度正义和形式正义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制定正义的法律,应有公正的立法程序,同样,保证司法公正,也要有公正的司法程序。

正义作为法律追求的最高目标,作为区别法律良恶的标准,始终是法制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同时,法律也是实现正义的重要手段,正义的最低要求是限制任意使用暴力。法律运用国家强制性保护社会主体的合法利益,通过裁决纠纷惩治非正义的违法行为,以实现社会正义。

第五章法的创制

第一节法的创制及其基本特征

一、“法的创制”之内涵

法的创制是整个法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的创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解决有法可依问题的根本途径。

法的创制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或认可)、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专门活动,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又称之为“立法”。(“立法”一词一般与执法、司法、守法这些词连用,而“法的创制”一词往往同“法的实施”一词连用。但两者可视为同义词)。

二、法的创制的基本特征

根据上述界定,法的创制具有如下特点:

(一)它是一项国家机关的活动,与国家权力紧密关联。就是说法的创制的主体是法定的国家机关,它是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不是任何国家机关都可以进行法的创制。

(二)它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专门国家机关的职权活动。就是说,并非任何法定的国家机关可以制定任何法。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只有在法律规定的立法权限内进行法的创制,或者被合法授权的机关在授权范围内进行法的创制,不能认为有立法权就意味着可以制定任何法。(三)它是依法定程序所进行的活动。立法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无权的国家机关不能立法,有权的国家机关也不能乱立法。除按法定的职权立法外,还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立法。

(四)它是一项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活动。法的创制既是一项法定国家机关进行的严肃的、具有权威性的活动,也是一项专业性强和技术性高,从而需要特殊手段、方法和技巧的活动。(五)它是产生或者变更法的活动。就是说法的创制是导致国家意志的形成或者变更结果的活动,这是立法的直接目的和要求。不产生国家意志(即新法的形成)或者不改变法的内容(即修改、废除法的活动),就不能称之为立法活动。

第二节立法体制

一、立法体制的概念

由于在一定意义上,“体制”是指各个组织或部门之间权限的划分制度。故而,立法体制是关于一国立法机关的设置及其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和结构。包括哪些国家机关享有多大范围的立法权,不同立法权之间的关系如何等,其核心问题是立法权限的划分问题。

一个国家的立法体制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这个国家的国体、政体和文化传统。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政体对于立法体制的影响非常直接。比如,在单一制政体中,立法体制是一元的,就是说从中央到地方,有着一个统一的宪法和以宪法为核心的上下层级关系清楚、服从关系明确的法律体系;在联邦制国家中,立法体制是多元的,就是说不仅存在整个联邦宪法和联邦法律(如刑法、民法、诉讼法等),各个联邦成员国或州还有一套自己的相应法律。

它既不同于联邦国家的多元立法体制,也不同于一般的单一制国家所采用的纯粹的一元立法体制,而是集中了两种立法体制的一些特点,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独创了一种“一元、两级、多层次”的立法体制。所谓“一元”——是指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一个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此我国的立法体制是统一的、全国范围内只存在一个统一的立法体制;所谓“两级”——是指根据宪法规定,我国立法体制分为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两个立法权等级。所谓“多层次”――是指根据宪法规定,不论是中央立法还是地方立法,都可以各自分为若干个层次和类别。我国的立法体制,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国家机关组织法》、《立法法》等)规定,各级各类国家立法机关的权限可见上图分类。

第三节立法程序

一、立法程序的概念

立法程序是指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在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步骤。

二、我国现行立法程序

由于世界各国法的创制体制不同,立法程序呈现出较大差异性。现阶段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立法程序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大的阶段:

(一)立法的准备阶段。

(二)法的形成或法的确立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法律议案的提出和审议、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通过和公布法律。这是立法工作的核心阶段。

(三)法律的完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法的修改、废止、法律解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清理、法的汇编和法典

编纂等。

第四节我国法的创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二、稳定性、连续性与适时废、改、立相结合的原则

三、合法性原则

四、民主性原则

第六章法律规范

第一节法律规范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法律规范的概念

社会是一个在自我调整的基础正常运转的有机体。“规范”是实现社会自我调整、达到社会

生活有秩序、有目的的主要手段。现实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规范,如语言规范、技术规范、社

会规范等等。语言规范是人们表达思想的文字、语言规则、通称文法或语法。技术规范是人们

利用自然界的力量、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应遵循的技术规则,如操作规范等。社会规范则是人

类内部调整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它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礼仪、

共同生活规则、政党和社会团体的章程、准则、以及法律规范等等。可见法律规范只是社会规

范中的一种。

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具有特殊内在结构并通过法律条文表述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二、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

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法律规范是比较定型的、基本的行为规则,充满着阶级性和国家强制性,在阶级社会里,它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行为规则。

法律规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规范性。法律规范具有指引人们行为的作用,即规定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或不应当做什么;同时又通过这种指引,作为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

第二,概括性。它为一般人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或方向,它的对象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不是具体的、特定的人;它可以在同样情况下反复适用,而不是只适用一次。

第三,可预测性。由于它的存在,人们可能预见到国家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会抱有什么态度,即人们事前可以估计到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在法律上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会有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等。

第四、国家意志性和国家强制性。

第五、特殊的逻辑结构。

第二节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

法律规范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这是它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区别之一。法律规范的逻辑

结构,是指法律规范在逻辑联系上由哪些基本要素或部分构成。从逻辑上说,它一般由假定、

处理和制裁三个要素构成。

1、假定。它是指法律规范中关于该规范适用的必要条件的那一部分。它指明该法律规范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适用。

2、处理。它是指法律规范中行为规范本身的基本要求,即法律规范中指明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部分。这部分具体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以其作为人们行为的标准和尺度。它是法律规范的核心部分。

3、制裁。它是法律规范中关于违反该规范时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的那一部分。它说明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人们如不遵守某一法律规定,将会引起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可用公式表示为:“如果-则-否则”。假定就是逻辑上的“如果”,处

理就是逻辑上的“则”,制裁就是逻辑上的“否则”。法律规范是以国家强制力即制裁保证实施的。尽管不是在任何场合法律规范的实现都依赖于国家强制力,但制裁仍是必不可少的,是法

律规范在逻辑上的必备要素。

二00五年十一月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发布了《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该《办法》

第十九条规定:“酒类经营者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并应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予以明示”;第三十条规定:“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商务主管部门或会同有关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两千元以下罚款。”

问题:

①《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属于我国哪一类法律渊源?

②分析材料给定的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③指出材料给定的法律规范的种类。

④材料中的法律规则所确定的法律责任属于哪一种类?

①商务部发布的《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应属于部门规章。

②法律规范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这是它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区别之一。法律规范的逻

辑结构,是指法律规范在逻辑联系上由哪些基本要素或部分构成。从逻辑上说,它一般由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要素构成。《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第十九条中规定的“酒类经营者”为“假定”;“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并应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予以明示”为法律规则中的“处理”。第三十条的规定“予以警告,责令改正”和“处两千元以下罚款”是法律规则中的“制裁”。

③材料中的“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为“禁止性法律规范”;“应在经营场所显著

位置予以明示”属“义务性法律规范”。

④因违反行政法规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属于行政责任,《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是行政法法律

部门中的子法,因此,材料中的法律规则所确定的法律责任应属于行政责任。

任何法律规范在逻辑结构上都应具备以上三个要素,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法律条文并

非将这三者都明确地同时表述出来。相反却常见以下情况:①法律条文中没有表达法律规范的

假定部分。如《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徒刑或者拘役。”这条没有明确规

定假定部分,但可以推定,行为人必须达到构成犯罪的主观条件,如必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达到法定责任年龄、有行为能力等;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夫妻有相互继承财产

的权利。”这条没有明确分开写出假定部分和处理部分。它也可以这样表示:一方死亡(假定),他方有继承财产的权利(处理)。这样假定和处理两部分就明确分开了。③该法律条文中没有指

明制裁部分,制裁部分可能规定在该法律的另一条文中,也可能规定在其它法律文件中。例如,违反宪法的制裁部分,大多数规定在刑法条文中。

以上说明,同一个法律规范可以包括在几个法律条文中;同时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同一条

文中可能包括几个法律规范。因此,不能将法律规范等同于法律条文。

第三节法律规范的分类

法律规范按其本身性质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一、根据法律规范给人们提供的行为模式不同,它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

规范和禁止性规范三种。

1、授权性规范——是指国家授予公民、法人、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权做出某种行为,或者有权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我国宪法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规范都属于授权性规范。例如:“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根据这一条,公民可以信仰宗教,也可以不信仰宗教;对于信仰者,可以要求别人不要妨碍自己信仰某种宗教;对于不信仰者,可以要求别人不要强迫自己信仰某种宗教。

2、义务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必须做出一定肯定的行为,承担一定积极义务的法律规范。如《宪法》规定:“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这类法律规范一般在法律条文里有“义务”、“必须”、“应当”等字样。

3、禁止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必须抑制一定行为即承担消极义务不作为的法律规范。这类法律规范在法律条文里一般有“禁止”、“严禁”、“不得”字样。例如:《婚姻法》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二、根据法律规范内容的确定程度不同,可将之区分为确定性规范和非确定性规

范两种

1、确定性规范——是指明确、具体地规定了某一行为规则的内容,而不必援引其他规范来说明的法律规范。在我国,绝大多数法律规范均属此。

2、非确定性规范——是指没有明确规定某一行为规则的内容,而是授权给专门机关予以规定,或者指出准许引用其他规定的法律规范。

准许引用其他规定的规则被称之为准用性规范。它是本身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规范内容,但明确规定可以或应当依照、援用、参照其他规范来使本规则的内容得以明确的规范。如:有些单行法规中关于违法责任的规定,常表述为“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条”或“依照《刑法》第×条”处理。

三、按照法律规范的强制性程度不同,可将之区分为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两种

1、强制性规范——指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具体明确,不允许当事人以任何方式变更或违反的法律规范。无论个人意愿如何都必须遵守。这种规范不允许当事人自行协议解决问题,只能执行法律规定的方案,否则其协议无效。在强制性规范中,凡规定人们必须做出某种行为的规范,称为义务性规范;凡规定禁止人们某种行为的规范,称禁止性规范。

2、任意性规范——指法律关系参加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行确定其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它的适用与否由个人自行选择。这种规范允许双方当事人有自己的意思表示,就一定问题达成协议。如果达不成协议,才适用规范所规定的行为方案。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5条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外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授权性规范大都属于这一类。

四、按照法律规范所调整的行为是否可能发生于该规则产生之前,可将之区分为调整性规范和构成性规范两种

1、调整性规范:旨在调整和规范人的行为,并且所指涉的行为在逻辑上先于或独立于这些规范。比如法律规定住宅区应将车速限定在每小时30公里。这一规则本身即预设了人们有可能以任意的车速驾驶车辆。调整性规范在于调控人们的行为,使之合于该规范设定的行为模式。

2、构成性规范正相反,其所指涉的行为在逻辑上依赖于这种规范。例如各种比赛规范。在法律中,财产法即属于构成性规范,关于物之取得、转让及使用的规范均为人的交易活动提供了行为根据,人们必须据此行为。另外,机构组织法和刑法都是构成性规范,如关于立法机构的设立、组织、权限、运作程序的规定为这一机构的设立确定了合法性依据。构成性规范为从事这种行为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法的效力的概念

法的效力这一概念,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从广义上说,法的效力是指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它既包括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即凡是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法对人的行为具有一种普遍的法律上的约束力和强制力;也包括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例如判决书、调解书、逮捕证等,都对特定的人和事具有法律约束力。从狭义上说,法的效力则仅仅指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它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即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任何法律规范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一定的人有效。因此,法律规范的效力范围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效力。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法律适用的结果,只对特定的人或事具有约束力,而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二、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

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发生效力的时间过程。即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开始生效、何时终止生效以及对其生效前的行为和事件是否有约束力等问题。

(一)法律规范生效的时间

(二)法律规范终止生效的时间

(三)法的溯及力

它被称为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新的法律公布后,对其生效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则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不具有溯及力。

三、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

它是指法律规范发生效力的地域范围。一般来说,一个主权国家的法律适用于该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全部领域,包括领陆、领水、领空、底土以及其它延伸意义上的领域(如驻外使馆,航行或停泊在境外的本国船舶和航空器)。但是由于法律的内容和制定机关有些不同,其效力范围也不完全相同。

四、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

法律对人的效力,亦即法律的效力对象范围,是指法律适用于哪些人。这里的“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律拟制人。

对于如何确定法律对人的效力,在世界各国的法律实践中先后采用过四种原则:

其一,属人主义原则。以人的国籍和组织的国别为标准,本国的人和组织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受本国法的约束,一国的法不适用在该国领域的外国人和组织。

其二,属地主义原则。以地域为标准,一国的法对它管辖地区内的一切人和组织,不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有同样法的效力。本国人和组织如不在本国,则不受本国法的约束。

其三,保护主义原则。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主张不论国籍或地域如何,侵害了哪国利益,就适用哪国法。

其四,以属地主义为基础,以属人主义、保护主义为补充的折衷主义原则。即以上三种原则的结合而以属地原则为基础的综合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首先,一国领域内的人和组织,无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一般适用该国的法;其次,外国人和组织以适用居住国的法为原则,但有关公民义务、婚姻、家庭、继承、特殊犯罪等,仍适用其本国法;再次,依据国际条约和惯例,享有外交特权的人,则适用其本国的法。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采用这种原则。这是近代以来多数国家所采用的原则。我国亦如此。

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我国法律对人的效力包括两个方面:

(一)对我国公民的效力

(二)对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效力

法的效力等级是指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各种法的渊源,由于其效力的不同所形成的法的效力等级体系。一般来说,法律的效力等级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宪法至上原则。

(2)上一级法律的效力高于下一级法律的效力。

(3)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原则。

(4)新法优于旧法原则。

(5)国际法优先原则。

第七章法的渊源

第一节法的渊源及其历史发展

一、法的渊源的概念

法的渊源,又称法源,其原义为法的“来源”或“源泉”。法的渊源一词具有不同含义,可分为法的物质渊源、法的思想渊源、法的历史渊源、法的效力渊源、法的形式渊源等。

我国法学界通常是在法的效力渊源上使用“法的渊源”概念,法的渊源——即指法定的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地位或效力的法的一种分类,是法的一种形式。

这个定义仅仅指出了法律规范的效力在形式上的来源,即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着重说明了法律规范的外部表现形式,即一个行为规范如果具备了国家意志的特定表现形式(如立法性文件、司法判例等),就被认为是法律规范,并具有了法律规范的效力。

二、法的渊源的历史发展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法律最早都是由习惯法逐渐发展为成文法的。

社会主义国家法的渊源主要是成文法,其中宪法和法律占主导地位。习惯只是在个别情况下经国家认可才被认为是法的一种渊源。判例一般不作为法的渊源。

第二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由我们国家的性质和法的本质所决定,并且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主要由各种制定法构成,即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不同类别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所构成。

2、由国家认可的习惯只是法的渊源的一种例外补充,其数量也很少。

3、判例没有普遍的约束力,因而不是法的渊源。

4、随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和台湾的统一,在“一国两制”之下出现了“一国两法”的格局,特别行政区法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例外情况,在特定的局部地区还会长期存在。

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分类

在我国,法的渊源总体上是成文法,习惯、判例、法理一般不作为法的渊源。具体说,我国法的渊源(或者称法的类别、法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宪法

作为法的渊源,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的,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二)法律(狭义的)

狭义的法律专指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宪法规定,它分为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两类。

(1)基本法律——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社会关系的法律,如民法、刑法、诉讼法、婚姻法等。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

闭会期间,有权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作部分的修改和补充,但不得同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2)其他法律——指由全国人大常务会制定的,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种具体社会关系的法律。其调整范围较基本法律小,内容较具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

此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出的规范性决议、决定、规定、办法,如《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等,也是法的渊源,与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法律是我国法的主要渊源。

(三)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

行政法规是由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依法制定和变动的,有关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事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行政法规在中国法的渊源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四)地方国家机关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

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或批准的、实行于本行政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地方性法规。根据宪法和有关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也可以制定规章。这种规章被称为“地方规章”“或”地方政府规章“它也是我国法的渊源之一。地方规章的法律效力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并且不得同国务院各部委的部门规章相抵触。

(五)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指由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授权,依照当地民族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的实行于本自治地方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同于地方性法规。它们仍是我国法的渊源之一,自治区的法规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法规被省或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六)特别行政区法律

它是指根据宪法授权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实行于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和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依法制定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和保留,在特别行政区内有效的法律、法规。特别行政区法是我国法的渊源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包括:特别行政区原有的法律;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新制定的法律。

(七)我国缔结或加入的国际条约

国际条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国际组织间缔结的确定其相互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协议,是国际间相互交往的一种最普遍的法的渊源或法的形式。

第三节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一、规范性法文件系统化的概念

规范性法律文件是以成文法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法的渊源或法的形式的总称。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是指对已制定的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系统整理、归纳和加工,使其完善化、科学化的活动。

二、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

主要有三种——法的清理、法的汇编和法典编纂

1、法的清理。指有权的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以某种方式对一国一定范围所存在的规范性法文件进行审查,确定它们或存或废或改动的专门活动。法的清理的目的,是把现存有关的法加以系统研究、分析、分类和处理。清理的基本任务有两个,并由此形成两个阶段。一是搞清楚现存各种法的基本情况,确定哪些可以继续适用,哪些需要修改、补充或废止。这是

梳理法的阶段。这一阶段不改变原有法的面貌,不是直接的立法活动。二是对可以继续适用的,列为现行法;对需要修改或补充的,提上修改或补充的日程,有些可以及时修改或补充的,加以修改或补充再列为现行法;对需要废止的,加以废止。这是处理法的阶段。这一阶段是正式的立法活动。法的清理有助于促进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和谐;有助于总结立法经验教训以利于立法的进一步开展;有助于实现法的系统化、科学化。法的清理只能由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的机关按确定的程序进行。清理法律可能产生三种结果:(1)明令废止——即对于应予废止的法律、法规,由其创制机关明命废止;(2)责成修改——即对需要修改的法律法规,责成有关机构将其列入立法规划;(3)延长法律效力——即对于应继续生效的法律、法规采用明令或默认的方式延长其法律效力。

2、法的汇编。是指在不改变法规内容的前提下,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涉及问题的性质和发布时间的先后顺序予以排列、汇编成册的活动。前者如《经济法规汇编》,后者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其特点是:一般不改变法的文字和内容,而是对现存法进行汇集和技术处理或外部加工,是立法的辅助性工作,不产生新法,不是正式的立法活动。法的汇编是法的清理的一种必要的继续,法的清理是法的汇编的必要准备。法的汇编的主要任务,是将法集中化、系统化。法的汇编的价值在于:它便于集中、系统地反映法制的面貌,有利于人们全面、完整地了解各种相关法的规定;便于人们发现现行法的优点和缺点,了解立、改、废的任务何在;还可以为法典编纂打下基础和准备必要的条件。立法主体和其他机关、组织或个人都可以进行法的汇编。但立法主体的法的汇编更有权威,可以作执法、司法、守法援引的根据。

法的汇编有官方和非官方两种。前者是指由各级法的创制机关负责编辑的;后者是指由有关国家机关、研究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根据工作、学习和科研的需要而编辑的。

3、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部门法的全部法律规范进行审查、修改、补充,并编制新的系统化的法典的活动。

在法典编纂过程中,立法机关要对同类法律规范进行加工和变动,废止和修改某些规范以消除相互矛盾冲突的部分,补充新的规范以填补空白并协调规范间的关系,使各法律规范形成一个具有共同原则和内在联系的新的统一体。因此,它是一种法的创制活动,它必须由立法机关按照职权范围和法定程序进行,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无权行使此项权力。

因此,法典编纂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项重要的立法活动,必须由有权立法的机关依法定程序进行;其结果是产生新法或法典。法典编纂的主要任务,是统一同类的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删除原有法中已过时的或其他不合适的部分,消除法中的矛盾、混乱。法典编纂不仅适用于形成一个统一的法典或法律,也可以适用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甚至其他规范性法文件。法典编纂有助于人们发现现存法的弊病或缺漏,从而去改善它、消除它;有助于促进法的体系的完善,就同一部门法或同一部门法的某方面实行增删整合,简化规范性法文件,产生出规模较大的作为部门法基础和中心的法;有助于各种法和法的规范之间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还有助于法的贯彻实行。法典编纂需要在一定数量的同类法的基础上进行。法典编纂可以经常开展,但不可随意进行,否则与制定新法便无区别。大规模的法典编纂通常发生在一国处于盛世之际,亦发生在立法有相当发展以致出现规范性法文件颇为芜杂、不进行法典编纂便无以改变这种局面的情况之下。

以上三者虽有区别,但也有紧密联系。法的清理是法的汇编和法典编纂的前提和基础;法的清理和法的汇编又是法典编纂的重要条件和阶段;而法典编纂又为以后的法的清理和法律的汇编提供新的对象和条件。

第八章法律体系

第一节法律体系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与特点

法理学模拟试题(含答案)

法理学 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阶级社会中,法的实施主要依靠( D ) A.自觉遵守 B.领导威信 C.社会舆论 D.国家强制力保证 2.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属于法的构成要素中的( B ) A.法律规范 B.法律概念 C.法律原则 D.法律技术性规定 3.在当代中国社会,正义和利益的关系是( A ) A.一致的 B.对立的 C.矛盾的 D.对等的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是( C ) A.无法可依 B.法律滞后 C.不依法办事 D.违法不纠 5.法的预测作用的对象是( B ) A.一般人的行为 B.人们相互的行为 C.每个人本人的行为 D.违法者的行为 6.法的消亡是如何实现的( B ) A.国家领导人废除 B.自行消亡 C.由国家公布法律予以废除D.全民公决废除

7.社会主义的法是怎样产生的?( A ) A,在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B.在已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C.以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D.不需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 8.美国法属于哪一法系?( D ) A.大陆法系 B.法典法系 C.罗马一日耳曼法系 D.普通法系 9.资产阶级法律的核心是( A ) A.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B.维护资产阶级专政 C.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D.维护资产阶级自由和平等10.下列哪项不是法治所蕴涵的法律精神? ( A ) A.依法办事 B.法律至上 C.权力制约 D.权利本位 11.在中国古代,下列哪一项是儒家的主张( B ) A.依靠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B.由掌权者通过强制性法律来治理国家 C.贤人政治 D.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12.下列对法律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商品经济越发展,社会对法律的需求就越多 B.法律保证商品生产和流通 C.商品经济越发展,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强,法律作为重要手段,其作用日益增强

法理学试题

第一章法的概念 思考题: 1、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法在本质上有哪些属性? 3、法的阶级性是否意味着法律完全不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4、如何理解法的物质制约性与法的相对独立性的关系? 第二章法律作用和法律价值 思考题: 1、法律规范作用有哪些? 2、法律社会作用有哪些? 3、为什么说法律作用不是万能的? 4、如何理解法律价值的含义? 5、法律价值的种类之间有什么关系? 6、法律如何体现自由?法律又是如何限制自由的? 7、法律与正义的关系如何? 第三章法的起源和发展 思考题: 1、为什么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调整系统中没有、也不可能有法律的调整? 2、法律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3、法的形成的一般规律性表现有哪些? 4、法与原始习惯有什么区别? 5、如何评价资本主义法的人权原则? 6、什么是资本主义法治原则?它有何社会意义? 7、资本主义法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何新的发展? 8、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 第四章法系的一般理论 思考题: 1、法律文明与文明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东方法律文明与西方法律文明有哪些不同点? 3、民法法系与普通法法系有什么差别? 4、世界上的法律文化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 5、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哪些特点? 第五章法律移植与法制现代化 思考题: 1、什么是法律移植? 2、法律移植通常有几种类型?

3、如何评判法律移植的效果?怎样才能促使法律移植获得成功? 4、为什么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法律也能移植?我国在法律移植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什么是法制现代化?它有哪些具体的目标? 6、在推进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传统法文化应持什么态度? 7、应该如何理解法制现代化与法的西化、法律全球化的关系和区别? 第六章依法治国理论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法治? 2、依法治国理论有什么现实意义? 3、为什么说法治的基础是民主? 4、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法治的生成有哪些条件? 6、法治实现有哪几种驱动模式? 第七章法律与社会现象的关系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法律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 2、我国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法律与科学技术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4、法律与统治阶级政治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5、法律与政策之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7、法律与道德之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8、法律与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第八章法的创制 思考题: 1、什么是法的创制?它有哪些特征? 2、立法工作中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我国立法体制的框架结构内容是什么? 4、立法工作中要遵循哪些法定程序和步骤? 第九章法的要素 思考题: 1、西方法学理论中关于法的要素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2、法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3、法律的创制和实施过程中,法律原则有何作用? 4、什么是法律规则?它在法的要素中的地位如何? 5、法律规则与其他社会规范有何异同? 6、如何认识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它有什么意义?

2016法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答案

法理学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法律规范:是法律之中规定主体的行为模式、逻辑上周全的行为准则。 2.法的渊源:作为法理学专门术语“法的渊源”(又称“法律渊源”或:“法源”是指 与法的创制方式相关的法的外部表现形式,这种意义上的法的渊源,实际上是指法的形式渊源。 3.法等解释:是指对法的形式渊源中所包含的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和法律规范的理解 和阐明。 4.法律推理:是指法律适用“特别是司法”过程中依据法律和案件事实做出处理结 论的思维活动。 5.法律类推:是指在处理具体案件的过程中,当法律本身无明文规定时,比照最相类 似的有关法律规定来进行处理。 6.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在法律意义上的、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权利、 义务关系。 7.法律行为:是指一切在法律上具有意义的行为。 8.法律责任:是指由于违背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必须承受的责任。这是一种追遡性的责 任。 二、论述题 1.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如何? 答:从法律调整的特点来讲同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必须具有“假定-处理—制裁”三个要素,其在逻辑上可表述为“如果…则…否则…”如果缺少其中的一个,特别缺少“制裁”,则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 2.对法律解释如何分类? 答:法律解释可根据解释的主体、方法和尺度的不事有不同的分类:1按照法律解释主体及其解释效力的不同,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2按照法律解释方法的不同,分为文义解释和论理解释3按照法律解释尺度的不同,分为字面解释、限制解释和扩充解释。 3.什么是法律关系的内容?什么是权利?什么是义务? 答: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每个法律关系的参加者都是一定权利的享有者或义务的承担者,所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就是法律关系的内容。 权利: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一定利益所采取的、有义务人的义务所保证的行为(作为或不作为)。 义务:法律上的义务是指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按权利人的要求为了满足权利人所代表的利益所必须做的行为(作为或不作为)。 4.什么是合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 答:合法行为是与法律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是社会关系参加者作出符合法律规定的,对社会有益或至少是无害的,受到法律保护的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背法律的要求的行为。不履行法定义务,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滥用权利等,都可以构成违法行为。 5.什么是法律事实?如何分类? 答:法律事实是法律上规定或确认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川大法理学第二次作业答案

川大法理学第二次作业答案 注:正确答案为数字1上面的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2.0 分,共8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广义的法律指()。 1( ) 法律的整体 1 全国人大制定的法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均不对 法律上规定的用以进行法律推理的准则是()。 2( ) 法律规则 1 法律概念 法律原则 法律传统 现代西方法学的纯粹法学的首创人()。 3( ) 凯尔森 1 卢梭 洛克 德沃金 法的产生经历了由习惯演变到习惯法,再发展到()的过程。

4( ) 成文法 1 衡平法 公法 私法 将正义分为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以及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的是()。 5( ) 亚里士多德 罗尔斯 1 柏拉图 庞德 6大陆法系法的渊源主要是()。( ) 1制定法 1条约 1习惯 1判例 最先提出公私法的划分是()。 7( )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乌尔比安 1 奥斯丁 以下属于英美法系的国家()。 8( ) 中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1 以下无权制定法律的机关是()。 9( ) 全国人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 派出所 1 在我国有权解释宪法的机关是()。 10( ) 最高人民法院 全国人大常委会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古罗马第一部以原习惯法为基础形成的成文法是()。 11( ) 《十二铜表法》 1 《石柱法》 《查士丁尼国法大会》 《德国民法典》 成文法和习惯法是依据()来划分的。 12( ) 创制和表达方式 1 内容

制定和实施主体 指法律对什么样的行为有效力,适用于那些事项属于()。 13( ) 法律对人的效力 法律对事的效力 1 法律对空间的效力 都不对 以下不属于法律关系的()。 14( ) 购买物品 银行存款 谈恋爱 1 借钱给朋友 权利义务指向的对像属于法律关系的()。 15( ) 主体 客体 1 内容 都不对 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事实是()。 16( ) 法律责任 法律制裁 法律事实 1

法律与道德—法理学作业

中国人民大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法律与道德 课程名称:法理课 学号: 姓名:高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社会由原始的懵懂无序状态逐渐演变成相对来说文明有序的现代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法律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道德就对规范我国社会秩序也是意义重大。本文则试图从产生、特征、作用和社会影响、适用范围等方面探究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看来,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这种学说认为,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人平等互助,社会并不需要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原始的习惯和道德足以协调现有的社会关系,而随着社会阶层分化的日益严重,社会和国家需要一种公共权力来协调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利益,于是法律应运而生。而在上政治哲学课的时候老师曾经详细讲解过霍布斯的契约说法,在与法理学的相互印证中,我对霍布斯的这种说法的某些方面也是十分赞同——在原始状态里,人人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这种无序竞争的自然行为使得社会生活十分混乱,于是人们通过与政府订立契约来保证各种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这也是社会中法律的产生。虽然霍布斯的说法中在人类的前设以及国家机关的产生等方面有缺陷,但我认为这种制定契约约束社会成员的“天性”的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道德则更类似于前面

所说的习惯,我认为道德的产生与社会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步的,甚至是先于社会形成的,在原始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中,随着生活的复杂化代替最原始的风俗和习惯的用来规范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的规范,即是最原始的道德。道德的产生一定是先于法律的,在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没有出现之前,道德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主要方法长期存在于古代社会,并处于关键地位。且法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随着时间的发展,道德的重要性有所降低。 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一般社会规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规范即普遍适用、据有高度概括性且能够反复适用的人们的行为规范,而法律在一般规范中又有着其他一般规范没有的特点——它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一般社会规范。在我看来,它最重要的特点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强制力保障实施,因为这是法律得以制定和实施的基础和前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家和政府存在的最重要的必要性之一就是作为保障法律实施的机器。另外,一般情况下,法律都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和分类,进而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划定了严格的界限。而且,法律其实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充分维护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而道德与法律相反,并没有对公民作出强制性的规范,也没有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显的划界,它是自古以来就存在且必须存在于公民心中的社会规范,但道德的这一特点恰恰使得它的范围比法律要宽泛一些,影响也更加的深远。 法律的作用分为法律的规范作用和法律的社会作用。首先,法律具有指引人们行为的作用,它通过法律对权利和义务的划分分为授权性和义务性的指引;然后法律还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的作用;法律的教育作用

法理学试题及答案

《法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对象B.法律书籍C.法律条文D.法律现象 2.下列不属于封建制法的有()。 A.萨利克法典B.唐律C.教会法大全D.法国民法典 3.法形成的最终标志是()。 A.商品的交换B.国家的形成 C.阶级的出现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4.划分部门法的主要标准是()。 A.法律的调整对象B.法律调整的方法 C.法律的制定主体D.法律的效力 5.大陆法系是以古代()为基础和以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A.罗马法B.日耳曼法C.印度法D.中国法 6.原始社会的行为规范主要表现形式是()。 A.法律B.政策C.习惯D.命令 7.法律规范属于()。 A.技术规范B.社会规范C.道德规范D.团体规范 8.根据宪法规定,国务院各部委有权制定()。 A.行政法规B.地方性法规C.单行条例D.行政规章 9.任意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是依据()来对法律规范进行的分类。 A.法律调整方式的不同B.是否允许依法自主调整进行 C.同个别调整的不同联系D.法律规则内容是否确定 10.下列哪项不属于法的正式解释。()。 A.任意解释B.立法解释C.司法解释D.行政解释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不选都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法律事实分为()。

A.法律后果B.法律动机 C.法律行为D.法律事件 2.法的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A.法的实现B.法的创制C.法学研究D.法律现实3.法的适用的法律文件包括()。 A.契约B.判决书 C.裁定书D.决定书 4.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法律规范的制定B.法律继承 C.法律移植D.法律规范的认可 5.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 A.假定B.处理C.制定D.制裁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法的体系 2.法律制裁 3.法律寂的权利 4.法系 5.法的创制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法的产生的标志。 2.简述法律规范的概念和特征。 3.简述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 4.简述违法构成的概念及要件。 五、论述题 试述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010法理学第二次作业

010法理学第二次作业

《法理学》第二次作业 校外学习中心: 专业: 姓名: 学号: 作业要求: 1、离线作业主要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与需求自愿完成。 2、不参加在线测查的,学习中心应将学生的离线作业邮寄到东北师大网络教学管理部批阅,具体时间见本学期院历(日期以当地交邮时间为准)。 3、离线作业必须由本人手写完成,如发现作业非本人手写,一律无效。 第二次离线作业题 一.填空题 1. 法律形式合理性与法律的价值合理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 ). 2.利益来源于对资源的()3.人对资源控制的不同导致了

()。 4.利益的多元是市场经济的()。 5.法对利益的调整机制具体表现为表达利益要求平衡利益冲突和()。 6.利益差别构成了利益冲突的()。 7.普遍的公共利益总和构成()。8.个人利益是利益动力结构的() 9.人权是人的利益的()。10.冲突是危害秩序的()。 11.自由是人的潜在能力的()。12.自由是人类发展的()。 13.马克思主义法学首次揭示了法与生产方式的() 14. 货币得到普遍发展是在()。 15.在发展社会财富面前公平应退居()。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法的实现的基本形式(). A.遵守B.执行C.适用D.不作为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立法的外延().A.历史的范畴B.严格的程序C.国情的产物D.种类的多样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立法体制的构成要素(). A.权限的体系和制度B.监督的体系和制度C.运行的体系和制度D.载体的体系和制度5.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A.法治原则B.诚实原则C.守信原则D.市场原则 6.守法的内容为(). A.调整不法行为B.行使法律权利C.遵守法律规定D.适用法律规范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行政执法的主体范围() A.工商行政执法B.土地行政执法C.刑事案件执法D.审计行政执法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执法的原则().A.合法性原则B.程序性原则C.合理

小度写范文法理学作业4答案_[法理学]纸质作业(答案)模板

法理学作业4答案_[法理学]纸质作业(答案) 《法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法律程序 人们遵循法定的时限和时序并按照法定的方式和关系进行法律行为。 在这个意义上,法律程序有三个特点: 1、法律程序是针对特定的行为而作出要求的。 2、法律程序是由时间要求和空间要求构成的,换言之,法律程序是以法定时间和法定空间方式作为基本要素的。 3、法律程序具有形式性。 2. 法律行为 指能发生法律上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最经常的事实。 3.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的一个主要特征,它必须符合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假定的情况。 4.免责 5.法律实效 法律实效,是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行、执行或适用。 6.法律推理 法律推理是指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 7.法律的作用 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 8.立法体制 立法体制(legislative system)是关于一国立法机关设置及其立法权限划分的体系和制度,即有关法的创制的权限划分所形成的制度和结构,它既包括中央和地方关于法的创 制权限的划分制度和结构,也包括中央各国家机关之间及地方各国家机关之间关于法的创制权限的划分制度和结构。 9.法律文化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 10.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civil law system)、罗马-日耳曼法系或成文法系。在西方法学著作中多称民法法系,中国法学著作中惯称大陆法系。 二、简单题: 1.违法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第一,必须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第二,违法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上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 第三,违法一般必须有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原则上,由于过错,才构成违法行为。但没有过错,法律规定应承担法律责任的,仍应承担。 第四,违法者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或法定行为能力。 2.什么是法律关系?它有哪些特征? 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与其他社会关系相比较,具有以下特征: (1)它是一种意志关系,属上层建筑范畴。这里的意志是指国家的意志(即统治者的意志)和行为人的意志,法律关系是反映统治者意志和行为人意志而形成的关系,因而不属经济基

法理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专科)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法理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法 2.法律义务 3.法律关系 4.法律行为 5.归纳推理 6.法律效力 7.立法 8.立法技术 9.司法 10.部门法 11.法律事实 12.准用性规则 13.法律权利 14.法的实施 15.法的渊源 16.法的移植 17.法律意识 18.国家赔偿责任 二、简答题 1.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及其种类。 2.为什么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简述法律与宗教的关系 4.简述人治和法治的区别。

5.简述司法解释的作用。 6.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包括哪些内容? 7.简述法律规范的特征。 8.简述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要求。 9.试述法律解释的概念和特点。 10.什么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如何贯彻这项原则? 11.什么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有几种方法?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12.简述法的继承的依据。 13.简述法律责任的免除。 14.简述法的规范作用。 15.法律责任的功能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试述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 2.试述我国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一致性和主要区别。 3.在我国立法工作中,如何做到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立法原则? 参考答案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的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生活关系和生活秩序。 2.法律义务: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义务主体或承担义务人应该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一种限制或约束。 3.法律关系:是指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4.法律行为:指能发生法律上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最经常的事实。 5.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在法律适用中运用该推理之典型是判例法制度。法官审案时,将案件事实与以前类似案件的事实加以比较,从中归纳出一个比较抽象的法律原则或法律规则。 6.法律效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效力,是指所有法律文件的效力,无论是规范性法律文件还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均具有法律效力;狭义的法律效力,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川大法理学第二次作业100分

《法理学》第二次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2.0 分,共8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广义的法律指()。 ( A ) A.法律的整体 B.全国人大制定的法 C.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D.均不对 2.法律上规定的用以进行法律推理的准则是()。 ( A ) A.法律规则 B.法律概念 C.法律原则 D.法律传统 3.现代西方法学的纯粹法学的首创人()。 ( A ) A.凯尔森 B.卢梭 C.洛克 D.德沃金 4.法的产生经历了由习惯演变到习惯法,再发展到()的过程。 ( A ) A.成文法 B.衡平法

C.公法 D.私法 5.将正义分为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以及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的是()。 ( B ) A.亚里士多德 B.罗尔斯 C.柏拉图 D.庞德 6.大陆法系法的渊源主要是()。( A ) A.制定法 B.条约 C.习惯 D.判例 7.最先提出公私法的划分是()。 ( C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乌尔比安 D.奥斯丁 8.以下属于英美法系的国家()。 ( D ) A.中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9.以下无权制定法律的机关是()。 ( D )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派出所 10.在我国有权解释宪法的机关是()。 ( B ) A.最高人民法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中共中央 D.国务院 11.古罗马第一部以原习惯法为基础形成的成文法是()。 ( A ) A.《十二铜表法》 B.《石柱法》 C.《查士丁尼国法大会》 D.《德国民法典》 12.成文法和习惯法是依据()来划分的。 ( A ) A.创制和表达方式 B.内容 C.调整范围 D.制定和实施主体

浙大远程法理学在线作业

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100分多选题 1.【第00章】法理学与政治学的关系表现为() ? A 历史上,法理学与政治学的研究内容是相互独立的 ? B 政治学思考的问题有可能是法理学思考的问题,但法理学思考的问题却与政治学无关 ? C 法理学与政治学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 D 理学与政治学具有内在统一性 ? 多选题 2.【第00章】根据法律的认识论来划分,可以把法学分为:() ? A 应用法学 ? B 理论法学 ? C 民法学 ? D 经济分析法学 ? 多选题 3.【第00章】法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 A 法学是社会科学中相对独立的学科 ? B 法学是关于法律、权利、正义的知识、技能的学问

? C 法学作为系统的学问是法律职业技能得以养成和统一的基础? D 法学是统治管理之术 ? 多选题 4.【第00章】下列属于法理学研究中采用社会调查方法的有()? A 问卷调查 ? B 参与制订《合同法》的研讨会 ? C 对某一居民小区的犯罪发生率进行调查 ? D 对1997-1998年全国法院审理的海商案件的收集和整理 ? 多选题 5.【第00章】以下哪些是法律发展的规律?() ? A 法学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 ? B 法学活动和法律思想取决并服务于时代背景和社会需要 ? C 法学世界观经历了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变革 ? D 法学总是以本国实践为依托并吸收古今中外法律智慧而发展的

? 多选题 6.【第00章】某学者通过对该市主要物业小区的居民走访后认为,该市政府颁 布的关于物业管理方面的条例对加强物业管理,协调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发挥了积极的影响。该学者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 A 社会效益的分析方法 ? B 比较分析的方法 ? C 逻辑分析的方法 ? D 社会调查的方法 ? 多选题 7.【第00章】以下哪些观点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法学中的自然法学派学说?() ? A 社会契约论 ? B 自由、平等、人权 ? C 天赋人权学说 ? D 社会连带关系理论 ? 多选题 8.【第00章】下列对价值分析的方法中,叙述正确的是()

在线作业答案15秋福师《法理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15秋福师《法理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私权利包括( ) A. 选举权 B. 行政权 C. 立法权 D. 人身权 正确答案:D 2. 在西欧中世纪,法的本质被归结为上帝意志。这种神学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经院主义哲学家( ) A. 奥古斯丁 大众理财作业满分答案 B. 阿奎那 C. 杰弗逊 D. 边沁 正确答案:B 3. 法律义务表现为法律关系主体( ) A. 可以自己作出一定行为 B. 必须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 C. 可以要求他人作出一定作为 D. 可以要求他人不作出一定行为 正确答案:B 4. 法的指引作用的对象是( ) A. 本人的行为 B. 一般人的行为 C. 他人的行为 D. 违法者的行为 正确答案:A 5. 下列哪种法具有保留原始社会习惯的痕迹的特点( ) A. 奴隶制法 B. 封建制法 C. 资本主义的法 D. 任何社会的法 正确答案:A 6. 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有互相扶助的义务"。这一规定所包含的义务属于( ) A. 对世义务 B. 专属义务 C. 救济义务 D. 公义务 正确答案:B 7. 按照我国现行法的规定,凡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 ) A.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解释 B.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C. 由最高人民法院解释 D.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解释 正确答案:B 8. 违法行为的构成一般必须有行为人主观上的( ) A. 故意 B. 过失 C. 故意或过失 D. 故意和过失 正确答案:C 9. 我国法律适用过程中较少使用归纳推理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缺少法律推理的传统 B. 中国法制较为落后 C. 中国不采用判例法制度 D. 中国的归纳推理未得到法律的认可 正确答案:C 10. 民法法系产生的基础是( ) A. 普通法 B. 公法 C. 罗马法 D. 私法 正确答案:C ) 11. 法治的一般原则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 ) A. 平等原则和自由原则 B. 实体原则和形式原则 C. 民主原则和程序原则 D. 秩序原则和正义原则 正确答案:B 12. 并未规定行为规则,而规定参照、援用其他法律条文或其他法规的法律规范称之为( ) A. 权利性规范 B. 义务性规范 C. 确定性规范 D. 准用性规范 正确答案:D 13. 由于社会情势的变化而对原有的法律规范作出变更的活动称为 ( ) A. 法的创制 B. 法的认可 C. 法的修改 D. 法的废除 正确答案:C 14. 关于人权的正确表述是( ) A. 人权是道德权利和法律权利的结合 B. 道德权利必须逐步转化为法律权利 C. 法律权利与道德权利之间没有冲突

法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法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法理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法律的价值等,以下是整理的法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多选题]学者们认为,法律不是万能的,其作用是有限的。其理由在于:①法律重 视程序,不讲效率;②法律调整外在行为,不干预人的思想观念;③法律强调稳定性,避免 灵活性;④法律反映客观规律不体现人的意志。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④③① B.①④② C.② D.③ 【答案】CD 【解析】见教材关于法的局限性的叙述。 2[多选题]下列属于法律意识范畴的是: A.甲打赢官司后一直拿不到赔偿金,认为法院没什么用 B.乙感到中国的法律越来越不管用了 C.丙以为偷书不算偷,不构成盗窃罪 D.丁不知道中国有《对外贸易法》 【答案】ABCD 【解析】法律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人民关于法和法的现象的思想、观点、心理和知识的总称,主要包括:人们对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的看法,对现行法的理解、解释、态度的情绪,对自己和他人权利、义务的认识,对人民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以及人们关于法的知识修养等,故ABCD选项均应入选。 3[多选题]下列有关“法的渊源”的表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A.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不能被国内法院适用的法的渊源,如正义、标准、理性原则、习惯等

B.在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主要是根据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而作出的分类 C.根据“条约必须遵守”原则,一切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均成当代我国法的渊源之一 D.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国家政策可能作为我国法院审理案件时的判决依据 【答案】ABC 【解析】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那些具有法律意义的准则和观念:根据民法通则第142 条第2款规定,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国声明保留的除外;形式上的法的渊源也就是法的效力渊源, 4[多选题]学生甲和学生乙就法、法律规范的概念展开讨论。学生甲的论点是:①法 与法律规范的概念完全相同,因为法的构成要素等同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②所有的法 和法律规范都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述的;③表述法和法律规范的文件被称为“规范性法律文件”。学生乙的论点是:①法的要素不能等由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②并不是所有的法律 都表现为法律条文形式,但所有的法律规范都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述的;③同一法律规范 可以通过一个法律条文来表述,也可以通过若干个法律条文来表述。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下列选项哪些是正确的? A.学生甲的论点①和论点② B.学生甲的论点③和学生乙的论点③ C.学生乙的论点① D.学生乙的论点② 【答案】BCD 【解析】法的要素的构成一般包括法的原则、法的概念、法的技术性规定、法律规范等方面,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是法律规范的结构,如“假定、指示、法律后果”或“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因此法的构成要素不等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 5[单选题]魏明与桂敏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结婚,婚姻登记机关依法予以登记并 发给结婚证书。产生魏明与桂敏法律上的婚姻关系的事实在法学上被称作什么? A.法律事件 B.法律事实

浙大远程法理学离线第二次作业

第十章法律程序 一、名词解释 1.法律程序 答:法律规定的人们从事法律行为时必须遵守的过程、方式和手续,它是对法律行为的形式要求,是实现实体权利义务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 2.正当程序 答:正当程序是一种为了限制恣意,通过角色分派与交涉而进行的、具有高度职业自治的理性选择的活动过程。 二、简答题 1.正当程序对于法治的普遍意义有哪些? (1)正当的法律程序是权利平等的前提。 (2)正当的法律程序是权力制衡的机制。 (3)正当的法律程序是解纷效率的保证。 (4)正当的法律程序是权利实现的手段。 (5)正当的法律程序是法律权威的保障。 2.为什么说法律程序具有相对独立的? (1)法律程序的合理性有其自身的评判标准。 (2)程序具有独立的可信度。 (3)程序法发展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4)程序传统可自成一派。 (5)可能相对落后或超前。 3.简述一般法律程序的特点。 (1)法律程序是针对特定的行为而做出要求的。 (2)法律程序是由时间要求和空间要求构成的。 (3)程序具有形式性。 三、论述题 1.试述正当程序特征与要素? 答:(一)正当程序的特征 1、角色分化 2、有意识的阻隔 3、直观的公正 4、意见交涉 概而言之,正当程序是一种为了限制恣意,通过角色分派而进行的、具有高度职业自治的理性选择的活动过程。 (二)正当程序的要素 1、对立面 2、决定者 3、信息 4、对话 5、结果

第十一章法律渊源 一、名词解释 1.法律渊源 答:法律渊源,是指具有不同来源、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2.规性法律文件的规化 答:规性法律文件的规化是指立法主体应以统一的规格和标准制定和修改各种形式的规性法律文件,使一国属于法律渊源的各种规性法律文件成为效力等级分明、结构严谨、协调统一的整体。 3.法的溯及力 答:法的溯及力是指新法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可否加以适用的效力。 二、简答题 1.简述规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答:规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方式,对已经制度的规性法律文件进行整理、归纳和加工,使其系统化的活动。 规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 (1)法规清理,又称法规整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围的规性法律文件加以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2)法规汇编,又称法律汇编,是指在不改变法规容的前提下,将规性法律文件按涉及问题的性质或按发布时间的先后顺序予以排列,汇编成册;(3)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部门法的全部法律规进行审查、修改、补充,并编制新的系统化的法典的活动。 三、论述题 1.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原始习惯与法有何不同? (1)二者产生的方式不同 (2)二者体现的意志不同 (3)二者调整的容不同 (4)二者的根本目的不同 (5)二者适用的围不同 (6)二者实施的方式不同 第十二章法律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法律解释 答:法律解释,指对实定法规性含义的阐明。 2.司法解释 答:在国外,司法解释是指作为裁判机关的司法机关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就个案所

法理学作业

《法理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本质属性首先是指( B )。 A、法的客观性 B、法的阶级性 C、法的规范性 D、法的强制性 2、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C )。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3、“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出自(C )。 A、《联邦党人文集》 B、《理想国》 C、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D、《论法的精神》 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根本目标是在党的哪一次大会上首次提出的?( A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5、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是(D )。 A、联邦立法体制 B、复合立法体制 C、制衡立法体制 D、特色甚浓的立法体制 6、法的废止属于立法过程的(C )。 A、立法准备阶段 B、由法案到法的阶段 C、立法完善阶段 D、法律实施阶段 7、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可合称为( B )。 A、授权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委托性规范 D、确定性规范 8、西方首次提出法治思想的是( A )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乌尔比安 D、拿破仑

9、立法体制的核心是( A )。 A、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 B、立法权的运行体系和制度 C、立法权的载体体系和制度 D、立法主体的活动方式 10、立法程序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意义在于( B )。 A、防止公民的非法行为 B、避免执法机关的违法行为 C、防止党派团体的非法行为 D、意味着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在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时才能立法,从而保证立法的质量 11、“有法可依”的含义是指(B)。 A、有了刑法,可以依照打击刑事犯罪 B、有了民法,可以依照处理民事纠纷 C、有了经济法,可以依照解决经济案件 D、必须重视和加强立法工作,逐步制定一套完备的法律,以便依法办事 12、下列哪个不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正式意义上的渊源(B )。 A、国际条约 B、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C、军事法规 D、党的政策 13、在法学著作中,一般是将普通法系的判例法与制定法来对称的,有时又把判例法称为( D )。 A、普通法 B、习惯法 C、衡平法 D、私法 14、在法学上,一般认为,划分部门法的主要依据是( D )。 A、法律调整的效率 B、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方法 C、法律规范的数量 D、法律调整的后果 15、凡保护国家公益的法律为公法,凡保护私人利益的法律为私法。这是谁最先提出来的?(C ) A、保罗 B、亚里士多德 C、乌尔比安 D、亚历山大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试述法律溯及力。

《法理学》模拟考试试题及其答案

《法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划分标准是(A) A.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B.是否合法 C.法律是否予以调整 D.是否具有社会性 2.根据法律效力强弱程度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B) A.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 B.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C.确定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D.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3.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称为(B) A.法的拘束力 B.法的溯及力 C.法的继承性 D.法的统一性 4.《刑法》第109第2款规定:“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这一条规则属于(D) A.授权性规则 B.任意性规则 C.委任性规则 D.准用性规则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一国的法在其主权实际管辖的那部分陆地有效 B.一国民事、经济等法的效力,一般也及于在本国领域外的本国公民 C.一国的法律只在国内有效 D.只有刑事法律才可能在本国领域外生效 6.现代各国一般均确认(B)为法有无溯及力的原则。 A.从新兼从轻原则 B.从旧兼从轻原则 C.从旧原则 D.从轻原则 7.根据相对应的主体范围的不同,可以将权利分为(C) A.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 B.公权利和私权利 C.绝对权利和相对权利 D.人权和公民权 8.《刑事诉讼法》第11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对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而言,该条法律规定显示了法的(B) A.确定的指引作用 B.有选择的指引作用 C.评价作用 D.强制作用 9.王某夫妇雇用了一保姆临时在家照看孩子,事后付给保姆酬劳500元。关于王某夫妇与保姆之间的法律关系的客体,下列选项正确的是(D) A.孩子 B.孩子的安全、健康 C.保姆 D.照看孩子的劳务和500元报酬

《法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139)《法理学》网上作业题答案 1:第二次作业 2:第三次作业 3:第七次作业 4:第四次作业 5:第五次作业 6:第六次作业 7:第一次作业 1:[判断题]法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参考答案:正确 不法侵害存在是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不法侵害而误认为有,实施的防卫行为应当为假想防卫。在假想防卫的情况下,如果行为人能够认识而疏忽没有认识到侵害存在的虚假性,一般按照过失犯罪处理;如果没有可能认识到这一点,则为意外事件。 不法侵害不仅包括犯罪行为还包括一般的违法行为。 并非对于所有的不法侵害多可以通过正当防卫来制止,正当防卫应当仅限于对暴力性、破坏性、紧迫性很强的犯罪。A对于贪污、受贿等智力性的犯罪不应当采用正当防卫手段不加以制止;B对于不作为犯罪也不应当采取正当防卫,因为我们无法通过正当防卫达到抑制犯罪的效果。 不法侵害正在发生是防卫的时间条件。 所谓正在发生就是指已经开始而没有结束。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就意味着不法侵害的现实威胁已经十分明显、紧迫。不法侵害的危险消除之时,才算不法侵害的终止。总而言之,不法侵害“正在发生”是以侵害的危险是否存在为标准的。 如果在正当防卫开始之前就对怀疑将进行侵害的人实施防卫,理论上称之为事前防卫。不是正当防卫。如果在不法侵害结束后,进行防卫,理论上称之为事后防卫;同样不是正当防卫。对于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防卫不适时),可能分为三种情况处理:一是故意犯罪,即明知不法侵害已经开始或已经结束,而故意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侵害;二是过失犯罪,应当预见到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者已经结束,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侵害的;三是意外事件,客观上对于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者已经结束不能预见。 2:[判断题]违法行为就是犯罪行为 参考答案:错误 1、应注意写出要点; 2、注意检查语法和拼写错误; 3、文理通顺,中心突出。 3:[判断题]法律责任以行为人有过错为前提 参考答案:错误

东财《法理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东财《法理学》在线作业一 as 一、判断题(共 25 道试题,共 100 分。) 1. 法由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三个要素构成。 A. 错误 B. 正确 -----------------选择:B 2. 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救济责任。 A. 错误 B. 正确 -----------------选择:B 3. 按照行为模式的不同,将法律规则分为授权性、命令性和禁止性三种法律规则。 A. 错误 B. 正确 -----------------选择:B 4. 权利能力是权利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具备权利能力,是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前提性条件。 A. 错误 B. 正确 -----------------选择:B 5.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有时也称“法制观念”、“法治观念”或“法制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三种。 A. 错误 B. 正确 -----------------选择:B 6. 当代中国法律监督的实质是:以人民民主为基础,以社会主以法治为原则,以权力的合理划分与相互制约为核心,依法对各种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和其他法律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法律机制。 A. 错误 B. 正确 -----------------选择:B 7. 由于利益存在于不同领域,可以将利益分为物质利益、政治利益、精神利益三种。 A. 错误 B. 正确 -----------------选择:B 8. 法律一般只能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即法律通常有溯及力。 A. 错误 B. 正确 -----------------选择:A 9. 事件是以权利主体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