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我国2010-2011年城镇化率的预测

对我国2010-2011年城镇化率的预测

对我国2010-2011年城镇化率的预测
对我国2010-2011年城镇化率的预测

对我国2010-2011年城镇化率的预测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下,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现如今,城市化已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表现,我国的城镇化率也在逐年增长。本文通过简单讲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主要根据1990-2009年的全国城镇人口比重的数据,运用合理的经济预测方法,预测了2010-2011年我国的全国城镇人口比重,最后分析了推动我国近年来城市化率逐年增加的原因。

关键字:城市化指数平滑法城镇人口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

我国城市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建国初期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生产能力的相对落后,国家采取了“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政策导向,实行城乡分治,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1950~1978 年的28 年中,虽然工业化水平增加了27 个百分点,但城市化水平仅增加了7 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城市化明显加速。改革开放初期,返城人口激增,城市化提速,1978~1985 年的8 年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5.79个百分点,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时代大量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吸引了巨大数量的农民工群体,1985~2000 的15 年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又提高了12.51 个百分点。进入21 世纪,国家通过户籍改革,城乡统筹工作的开展等,城市化进一步加速至2009年城镇化率达到46.59%,9年间提高了8.97个百分点。

二、根据1990-2009年的全国城镇人口比重的数据,预测2010-2011年的城市化率

1、用指数平滑预测法(二次指数平滑)预测2010-2011年的城市化率

年份

全国人口比

重 Yt %

St(1) St(2) a b Y' %

相对

误差

1990 1 26.41 26.41 26.41 26.41 0.00

1991 2 26.94 26.46 26.42 26.51 0.01 26.41 1.97% 1992 3 27.46 26.56 26.43 26.70 0.01 26.52 3.42% 1993 4 27.99 26.71 26.46 26.95 0.03 26.74 4.47% 1994 5 28.51 26.89 26.50 27.27 0.04 27.06 5.07% 1995 6 29.04 27.10 26.56 27.64 0.06 27.49 5.35% 1996 7 30.48 27.44 26.65 28.23 0.09 28.00 8.13% 1997 8 31.91 27.89 26.77 29.00 0.12 28.85 9.61% 1998 9 33.35 28.43 26.94 29.93 0.17 29.99 10.07% 1999 10 34.78 29.07 27.15 30.98 0.21 31.42 9.66% 2000 11 36.22 29.78 27.41 32.15 0.26 33.11 8.58% 2001 12 37.66 30.57 27.73 33.41 0.32 35.05 6.94% 2002 13 39.09 31.42 28.10 34.75 0.37 37.20 4.84% 2003 14 40.53 32.33 28.52 36.14 0.42 39.55 2.43% 2004 15 41.76 33.28 29.00 37.55 0.48 42.07 0.75% 2005 16 42.99 34.25 29.52 38.97 0.52 44.68 3.94% 2006 17 43.9 35.21 30.09 40.33 0.57 47.37 7.91% 2007 18 44.94 36.19 30.70 41.67 0.61 50.01 11.27%

2008 19 45.68 37.13 31.34 42.92 0.64 52.64 15.23

%

2009 20 46.59 38.08 32.02 44.14 0.67 55.15 18.37

%

2010 21 平均相对误

7.26% a=0.1 57.61

指数平滑法的原理:利用对时间数列由近及远的逐步衰减的加权作为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二次指数平滑预测法的基本算法

是:S t(1)=a*Y t+(1-a)*S t-1(1),S t(2)=a*S t(1)+(1-a)*S t-1(2),令从第t期起的趋势模型

为:Y t+1=a+b*T,bt=a/(1-a)*[S t(1)-S t(2)],a=2*S t(1)-S t(2),所以根据该方法预测出2010年的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为57.67%,该方法在此例题中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26%,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在逐年增加。

2、用移动平均预测法(三项简单移动平均)预测2010-2011年城市化率

年份数值全国人口比重% 三项简单移

动平均 %

相对误差 %

1990 1 26.41

1991 2 26.94

1992 3 27.46

1993 4 27.99 26.94 3.76%

1994 5 28.51 27.46 3.67%

1995 6 29.04 27.99 3.63%

1996 7 30.48 28.51 6.45%

1997 8 31.91 29.34 8.04%

1998 9 33.35 30.48 8.62%

1999 10 34.78 31.91 8.24%

2000 11 36.22 33.35 7.93%

2001 12 37.66 34.78 7.64%

2002 13 39.09 36.22 7.34%

2003 14 40.53 37.66 7.09%

2004 15 41.76 39.09 6.39%

2005 16 42.99 40.46 5.89%

2006 17 43.9 41.76 4.87%

2007 18 44.94 42.88 4.58%

2008 19 45.68 43.94 3.80%

2009 20 46.59 44.84 3.76%

2010 21 45.74

平均相对误差% 5.98%

移动平均预测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时间序列按一定的项数逐期移动平均,从而修匀时间序列的周期变动和不规则变动,显示出现象的发展趋势,根据趋势变动进行外推预测。由于我们的数据样本只有19个,而对2010—2011年的城市化率的预测属于近期预测,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三项简单移动平均。利用这种方法预测,将2007—2009年的数据等权平均,最后得出的结果为45.74%即为2011年的城市化率。从表中数据分析,该结果数据略有偏小,但我们

仍然能看出来,我国的城市化率在逐年增加。

3、用建立一元线性模型的方法预测2010-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

年份数值全国城镇人口比重% 预测值 % 相对误差

1990 1 26.41 24.63 6.74%

1991 2 26.94 25.807 4.21%

1992 3 27.46 26.984 1.73%

1993 4 27.99 28.161 0.61%

1994 5 28.51 29.338 2.90%

1995 6 29.04 30.515 5.08%

1996 7 30.48 31.692 3.98%

1997 8 31.91 32.869 3.01%

1998 9 33.35 34.046 2.09%

1999 10 34.78 35.223 1.27%

2000 11 36.22 36.4 0.50%

2001 12 37.66 37.577 0.22%

2002 13 39.09 38.754 0.86%

2003 14 40.53 39.931 1.48%

2004 15 41.76 41.108 1.56%

2005 16 42.99 42.285 1.64%

2006 17 43.9 43.462 1.00%

2007 18 44.94 44.639 0.67%

2008 19 45.68 45.816 0.30%

2009 20 46.59 46.993 0.86%

2010 21 48.17 #DIV/0!

Y = 23.453 + 1.177*X 平均相对误差 2.04%

建立的一元线性模型:Y = a + b*X +u,用该方法预测出来的结果也看出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在逐年增加,而且用该种方法预测的结果显然比第一种、第二种方法的预测结果更准确,误差也相对较小,预测出来的结果2010年的全国城镇人口比例为48.17%,平均相对误差为2.04%。

三、影响我国城市化率增长的原因

1、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中国城镇化起步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虽然这种工业化战略对于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重工业技术资本密集而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相对有限的特点却不利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另外,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对于发展城镇第三产业不够重视,于是在工业不能提供足够就业岗位情况下,城镇对人口吸纳能力明显不足。改革开放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偏重重工业发展的现象得到缓解,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效应开始显现,二者差距逐步缩小。不仅如此,三次产业结构也在发生重大调整,生产部门不再是城市尤其是那些非经济中心城市最重要的部门,贸易和服务部门的重要性迅速上升,城市功能也由单一的生产基地转变为生产、贸易、金融、科教文卫等综合功能的集合。全国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由1980 年代不足30%上升为近年来40%左右,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高级化演变。现如今的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的日趋合理,使得第二、三产业快

速发展,促使大量第一产业人口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解放出来,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实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带动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2、房地产业的持续投入和高速增长,极大拉动了中国城市化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率的增长

自1998年起,我国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也对进城的人们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城市化率增长。房地产投资开发在保证大量外来人口在转移进入城市后可以安家落户的同时,也为大量农民工提供了必要的工作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城市生存。同时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还带动了水泥、钢筋、建筑装饰装修、家具电器等数十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拉动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城市化率。

3、小城镇建设的加快和统筹城乡工作的深入开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镇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中。在新建的建制镇中,将原乡建制发展起来,发展成为以农业服务、商贸旅游、工矿开发等多种产业为依托的、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相伴生的小城镇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发展。

在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的同时,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日趋合理。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城乡统筹工作。2008年随着一些省市展开的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化,长期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户籍制度得到进一步松绑。户籍制度改革,放松了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过度限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住房实行“双轨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等各种创新政策的出台和相继落实、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在充分尊重和保障农民权益权力和城市统筹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农村人口分步骤、分阶段、有规划、有体系的逐步转变为城市人口,成为突破长期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一步。2008年中国城市化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从现实情况看,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以投资-出口为主导、以批租土地为特点、以重化工业为载体、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我国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等问题也出现了,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城乡统筹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当然在统筹城乡工作的深入开展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城市化率。

另外,城市化进程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发展开始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二是城市软实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格局。四是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示范意义进一步凸显。五是城市群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有理由相信,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群的崛起必将成为中国决胜21世纪的核心推动力。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在不断探索中向前发展,城市化率也在逐步增长。但我国的城市化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我国城镇建设存在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二元结构性特点比较突出等显著特点。通过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原因的归纳总结,有助于促进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战略的制订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及时跟进,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率,让更多的人住进城市,有机会真正体验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刘新卫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 2007

[3]刘婧赵民论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2008

[4]中国城市发展报告(1)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网 2008

[5]夏永祥鞠春燕以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城市发展研究 2007 (4)

近年来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情况对比分析

近年来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情况对比分析 为了客观认识我市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我们整理了1996年至2007年全市、2000年至2006年(注:因国家未公布2007年分省市的城镇化率,各省市数据只能到2006年)全国、各省 市及相邻省的省会城市的城镇化率资料,拟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中总结经验,发现存在的差距,以鞭策我们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一、直辖以来我市城镇化发展概况 1、直辖以来城镇化率快速增长 2007年,我市城镇化率达到了48.3%,较上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达到了1361.3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50.06万人。与1996比较,城镇化率上升了18.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了513.14万人(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全市的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城镇人口由1996年的848.21万人上升到1361.35万人,增长幅度达到了60.5%,年均增加46.65万人,城镇化率由1996年的29.5%上升到2007年的48.3%,年均上升1.7个百分点。 2、我市“一圈两翼”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2007年,“一圈”的城镇化率为61.3%,“两冀”的城镇化率仅为29.0%,还不足“一圈”

城镇化率的一半,其中渝东北冀城镇化率为31.0%,渝东南冀城镇化率仅为23.0%,呈现出了“一高两低”的格局(见图2)。 从2000年到2007年,全市城镇化率共上升了12.7个百分点,其中“一圈”上升了12.3个百分点,渝东北冀上升了12.7个百分点,渝东南冀上升了11.1个百分点。 二、我市城镇化率与全国及中、东、西部地区比较 从1996年到2006年,我市城镇化率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发展到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提高速度比全国快3.8个百分点。 从各省来看,2000年人口普查时,我市的城镇化率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排第15位,经过几年的发展,排位上升,2005年上升到13位,2006年排位进一步上到第12位,已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 从分地区来看,2006年,我市城镇化率低于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城镇化率提高速度看,2000年到2006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以年均1.40个百分点、1.23个百分点和1.17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而我市则以年均1.85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快于中、东、西部地区的平均提高速度(见表1)。

城镇化率不是越高越好

城镇化率不是越高越好 2005-8-8 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 “农民进城不是越多越好,城镇化率不是越高越好。因为世界上城镇化率超过90%甚至于更高的国家和地区,并不都是最发达的国家。”在不久前举行的“三农问题与村镇建设——‘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理论与实践高层研讨会”上两院院士周干峙表达了上述观点。他说,我国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也不是最发达的地区。东北地区,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到了40%,最近10年徘徊在50%左右。内蒙古城镇化率比其它地区平均水平要高,有一个地区11万平方公里的人口集中在一个镇上,城镇化达到了100%,全部是林业工人。所以,城镇化率不能作为一种经济指标来追求,不能互相攀比。 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应该说是城镇化过程中或者在城镇化中后期阶段必然的趋势。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说,“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不仅是从三农问题考虑的,而且是从现代化的前途来考虑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应该说是城镇化过程中或者在城镇化中后期阶段必然的趋势。从我们国家来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让农村发展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也是从国家的经济安全考虑的。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能不要农民。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家,不可能百分之百城镇化。从一般的城镇化发展规律看,中国的城镇化最高也就是在70%~75%左右,人口峰值大约16亿左右,城镇人口不会超过12个亿,农村人口至少在4个亿以上。如果忽视了农民、忽视了农村发展,城镇人口的粮食就解决不了。如果中国的粮食不能自给,人口大国的经济安全就成问题,就会受制于人。 周干峙说,中国不能没有农业,各省区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农业。在当前城市化的浪潮下各地都想多发展城镇,想减少农业,减少农村,以为这就是城镇化。现在已经有城镇宣布了100%的实现了城镇化,有不少城镇也在争取要达到100%的城镇化,城镇化似乎已经把农业变得无足轻重了。许多地区,小城市要变中城市,中城市要变大城市,没有城市的地方要变成城市。突出的是苏南地区跟浙江钱塘江三角洲地区,现在从“宁镇扬”到“苏锡常”到“杭嘉湖”已经城市连绵。无论从当前或者从长远考虑,从我国资源开发和粮食安全,从人口结构来看,中国都不可能没有农业。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农产品不可能完全依仗进口,中国的自然条件本来就适合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农业资源应该充分利用。 他说,小城镇和村镇不能衰落,因为全国人口达到16亿时,仍有5到6亿农民还会在农村,这些人口必然需要一大批中小城镇作为依托。因此,小城镇建设也必须要不断加强,也要走向现代化。这是最根本的前提与需要。对城镇化的理解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仅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的城镇化建设,而且要考虑留在农村的人口的需要;不仅是劳动分工问题,还要看生活质量,一定要达到跟城市生活的基本水平。世界上所有国家讲城镇化率都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关键就是农民和农村,也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国家应该从三种类型考虑农民城镇化的问题。一是在市域范围内但不一定进入城市,还生活在市域范围内的乡村地区。二是流动的农民,包括已经规划到城市边缘,很快就会进入城市的农民。三是暂时或者长远要留乡务农的农民。这三种农民的长期存在需要有三种城镇化的问题。

中国城市化率统计数据(1949-2016)

年份城市化率(%)增长率(%) 1949年10.64 1950年11.180.54 1951年11.780.6 1952年12.460.68 1953年13.310.85 1954年13.690.38 1955年13.48-0.21 1956年14.62 1.14 1957年15.390.77 1958年16.250.86 1959年18.41 2.16 1960年19.75 1.34 1961年19.29-0.46 1962年17.33-1.96 1963年16.84-0.49 1964年18.37 1.53 1965年17.98-0.39 1966年17.86-0.12 1967年17.74-0.12 1968年17.62-0.12 1969年17.5-0.12 1970年17.38-0.12 1971年17.26-0.12 1972年17.13-0.13 1973年17.20.07 1974年17.16-0.04 1975年17.340.18 1976年17.440.1 1977年17.550.11 1978年17.920.37 1979年19.99 2.07 1980年19.39-0.6 1981年20.160.77 1982年21.130.97 1983年21.620.49 1984年23.01 1.39 1985年23.710.7 1986年24.520.81 1987年25.320.8 1988年25.810.49 1989年26.210.4 1990年26.410.2 1991年26.37-0.04 1992年27.63 1.26 1993年28.140.51 1994年28.620.48 1995年29.040.42 1996年29.370.33 1997年29.920.55 1998年30.40.48 1999年30.890.49 2000年36.22 5.33 10 20 30 40 50 60 70 城市化率增长率

我国历年不同城镇化率的动态发展

我国历年不同城镇化率的动态发展 导读:原政协副主席对中央的城镇化思路有着深刻而精准的领悟,本文是其去年在一个内部高规格论坛上的发言,详细阐述了他对中国城镇化的思考和对中央城镇化精神的理解。 刚才听了几位的发言,受了很大的教育,应该说我想讲的他们都已经讲了,所以我只能谈一点自己学习中央精神对中国特色城镇化的一点再思考。 什么叫再思考?因为我们原来做过工程院和清华大学的一个联合课题——研究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我下面就谈谈我的体会。 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这个是表象,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为主体,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演进过程。 在现代意义上讲,城镇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的一种社会发展现象,城镇化率从来不是独立的经济指标。前一段时期好像各个省,很多地级市都在规划我国每年城镇化率要提高1.5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赶上东部发达国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因为城镇化必须要有经济为基础,要有就业和产业为基础,刚才几位都讲到了。所以城镇化不是人为打造的,更不是造城运动、造房子运动、划地运动。而近30年中国高速城镇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下产生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2012年底,城镇化率达到52.57%,中国的城镇人口达到了7.2亿,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基本持平的城市型国家。 1 我国城镇化的四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城镇化率经过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五”和“二五”期间,城镇化率从12%提高到22%。但是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特别是文革十年,城镇化率不但不提高,反而是降低,当时知识青年都去上山下乡了,所以城市里头的人减少。到第三阶段就是1976年到1994年,就是知识青年返城的阶段,是上升的阶段,接近30%。第四个阶段是从1995年到2010年,这是中国扩大开放,外资投入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很多劳动力进行转移,转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大量的农民,从农村到城市打工,也包括到我们浙江省来打工,使得城镇化率每年以1%以上的速度提升,甚至有几年达到1.5%左右。 这样一个城镇化的快速提升,有力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们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国也由此成了制造大国,中国也由此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5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我们去看到农村,凡是造了新房子的,都是出去打过工的,如果他死守种地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改善。 2 前30年高速城市化的主要问题 在进入城市5亿左右的农民工里面有1/3的农村流入人口无法享受城镇户籍待遇,城镇化率的统计指标高于户籍非农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有的专家称他们是候鸟式的城镇化,就是过了正月十五回到城市来打工,到了阴历年底就回乡,或者他们是半城镇化,因为农村的土地还在,老宅基地还在,但是平时是在城里打工。 前三十年城镇化除了农民工的规划以外,城市化没有促进农业现代化,相反的形成了空心村。有若干的地区、地方,农村就剩下60岁以上妇女,以及儿童留守,这就是所谓的空心村。而他们这样一种钟摆式的流动,对我们交通的压力,对社会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3 城镇化的新需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城镇化有新的要求,特别提出了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是造城、造房子,而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创新人口管

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难点与对策

中国国情国力|ZGGQGL 32 Ⅰ2017/04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直接反映城镇化的健康程度。自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一直在快速前行,城市面积扩大9倍以上。然而,土地、空间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城镇化发展严重失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加不足3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加倍数更低,不到2倍。2016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1.2%,两者之间存在着16.15个百分点的差距。这表明我国城镇化的质量还不高,城镇化发展状况还不太健康。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水平和健康程度,迫切需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实际上,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具有更深远的政策内涵和现实价值,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020年将达到45%左右,比2015年高5.1个百分点,年均需要提高1.02个百分点(相当于年均转户1400多万人),因此,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任务还比较艰巨。 主要难点 当前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面临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镇化规模巨大。要缩小户籍 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难点与对策 ◎刘合光 陈珏颖 蔡鸿毅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从公共权力和政府责任角度来看,当前我国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三大核心难点在于战略格局不清晰、任务分解不到位和责任意识不明确。“十三五”时期要切实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必须做到统筹布局户籍人口城镇化发展战略,合理分解户籍人口城镇化战略任务,全面树立深度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城镇化率;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 A 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需要促进约2.2亿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城镇化,相当于全球人口第四大国家印度尼西亚整体实现城镇化。二是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体要承担巨大的人口城镇化成本。单就公共成本而言,其金额也是巨大数目。有关研究估计,农民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13.1万元,粗略计算,到2030年3.9亿农民市民化所需公共成本约51万亿元,约为2015年我国GDP的3/4。三是均衡实现人口城镇化的目标与现实存在差距。农业转移人口总体上愿意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三大经济圈)实现城镇化,然而发达地区的农业转移人口输入地政府不愿意承担大量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成本。 当前户籍人口城镇化的主要进展包括:各省(区、市)在辖区范围内基本统一了居住证制度;分类制定了差别化落户政策和梯次设置准入条件,降低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落户门槛;探索了成本分摊机制和财政支持政策;制定和实施了保护农业转移人口权益的政策措施。但是未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面对的核心难题还没有破解,需要国家层面付诸更大的努力。 1.战略格局不清晰,导致国家意图贯彻不够给力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

中国城市化率报告

谨以此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 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 2010年11月

前言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大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蓝图。自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和国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发展型”阶段性问题的凸显,使我们看到,过去三十年来以经济总量为增长目标的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需要提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07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32.93%,到“十二五”时期将突破50%,破除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城市化快速健康发展,未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都将随之发生一系列深刻变革。 就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来看,19世纪以后,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资本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性增加,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在全球展开,世界先后诞生了英国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西北欧以阿姆斯特丹、巴黎和鲁尔为中心的城市群,美国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日本由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组成的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世界级城市群。由于发达国家具有地广人稀、城镇化起步较早、交通发达、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较为协调等优势,城市化发展迅速,几十年间已经经过了城市化的初始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7%,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75%。 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相比,我国城市化起步晚,1949年我国城市化率仅为17.43%,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国城市化水平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快速推进,到2007年城市化率已达到32.93%,这也标志着中国城市化已过了初期发展阶段,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在城乡两栖流动的农民工大约1.3-1.5亿人,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至少有2000万的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如何使农民工进的来,留得住,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难题。另外,伴随这一进程,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资源日益减少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资源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也将日益尖锐。中国政府正经历着人类有史以来人口规模最大、复杂程度最高,其他国家从未遇到过的严峻挑战。 2008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将不断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1949-2010

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1949 - 2010)年份城市化率(%) 2010年47.5 2009年46.59 2008年45.68 2007年44.94 2006年43.90 2005年42.99 2004年41.76 2003年40.53 2002年39.09 2001年37.66 2000年36.22 1999年30.89 1998年30.40 1997年29.92 1996年29.37 1995年29.04 1994年28.62 1993年28.14 1992年27.63 1991年26.37 1990年26.41 1989年26.21 1988年25.81 1987年25.32 1986年24.52 1985年23.71 1984年23.01

1982年21.13 1981年20.16 1980年19.39 1979年19.99 1978年17.92 1977年17.55 1976年17.44 1975年17.34 1974年17.16 1973年17.20 1972年17.13 1971年17.26 1970年17.38 1969年17.50 1968年17.62 1967年17.74 1966年17.86 1965年17.98 1964年18.37 1963年16.84 1962年17.33 1961年19.29 1960年19.75 1959年18.41 1958年16.25 1957年15.39 1956年14.62 1955年13.48

1953年13.31 1952年12.46 1951年11.78 1950年11.18 1949年10.64 找到一个,在天涯论坛里面找到的,是1975年和2000年的数据,你参考一下~还有,我看了一下,这个城市化率和城镇率是不是一个概念啊?如果是的话,那么统计年鉴里面应该有!
1975年的各省城市化率:天津(67.02%)、北京(62.12%)、上海(57.03%)、黑龙江(36.48%)辽宁(36.47%)、吉林(32.34%)新疆(20.96%)、宁夏(20.73%)、青海(18.67%)广东(16.36%)、湖北(14.47%)、浙江(13.67%)、江苏(13.15%)、山东(12.84%)、贵州(11.77%)、河南(11.73%)、云南(11.61%)、河北(11.40%)四川(10.96%)、湖南(10.66%)、广西(9.84%)

2000年的各省城市化率:总计36.09 。上海88.31 、北京77.54 、天津71.99 、广东55.00 、辽宁54.24 、黑龙江51.54 、吉林49.68 、浙江48.67 、内蒙古42.68 、福建41.57 、江苏41.49 、湖北40.22 、海南40.11 、山东38.00 、山西34.91、青海34.76 、新疆33.82 、重庆33.09 、宁夏32.43
、陕西32.26 、湖南29.75 、广西28.15 、安徽27.81 、江西27.67 、四川26.69 、河北26.08 、甘肃24.01 、贵州23.87 、云南23.36 。

各省城镇化率十一五规划:上海89.91 、北京84 85 、天津75 .83 、广东61.65 、辽宁59.63 、浙江56.60 、吉林53.58 、黑龙江53.56 、江苏51.55 、内蒙古47.55 、福建47.52 、重庆45.52、山东45.50 、海南45.50、湖北43.50、山西42.47 、宁夏42.47、青海39.44、河北38.45 、湖南37.45 、江西37.45 、陕西37.45 、新疆37.42 、安徽36.42 、广西34.40 、四川33.38 、河南31.40 、云南30.35 、甘肃30.35 、贵州27.35 、河南23.20 、西藏18.93

2006年中国省会城市(含直辖市)城市化率排行榜:https://www.doczj.com/doc/a84480782.html,/chengshih ... 2008-12-20/919.html 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如果你能够找到楼上那位仁兄说得那份报告,那就再好不过了,里面的数据很全1949年-2006年的。
2000年后的可以在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上找到,但不全,个别年份需要参考各省的统计年鉴,但是也不全。目前没有官方公布的2000年前的全国分省城市化率数据,北大周一星教授的团队根据联合国法做过修正.可在CNKI查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