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2017年)模拟试卷

语文(2017年)模拟试卷

语文(2017年)模拟试卷
语文(2017年)模拟试卷

语文模拟试卷(七)

基础知识(36分)

一、将下面的句子端正、工整地写在“田”字格里。(4、3、2、1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二、看拼音,写词语。(4分)

k ū ji ? m ?ng long d àn sh ēng ch ú chu āng (

sh ū j í ch ōn ɡ j ǐn ɡ r áo y ǒu q ù w ai

四、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打“√”。(2分) 1、小明是个坚强.(qi áng 、 ji àng 、qi ǎng )勇敢的小男孩,只是性格有些强.(ji àng 、qi áng 、qi ǎng ),昨天生病了,经过妈妈的再三劝说,他才勉强.(qi ǎng 、 ji àng 、qi áng )同意去医院看病。

2、这两批货物都打折.(sh ? zh ? zh ē)出售,严重折.(sh ? zh ? zh ē)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折.

(sh ? zh ? zh ē)腾了。 3、入场券.(qu àn ju ān ) 4、解剖学.(p ō p ōu ) 四、我是查字典的小能手。2分)

“秉”字,按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在查音节( );按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在查( )画,第三画的笔画名称是( )。“秉”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拿着,握着 ②主持,掌握 ③古代的容量单位。其中,一秉.米( ), 秉.公处理( ), 秉.

烛夜游( )。 五、词语百花园。(16分)

1、辨字组词。(3分,每空0.25分)

愧( ) 暇( ) 湛( ) 蚤( ) 秧( ) 魁( ) 瑕( ) 堪( ) 骚( ) 殃( ) 槐( ) 遐( ) 勘( ) 搔( ) 央(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一个错别字,画上横线并改正过来写在括号里。(4分) 峰拥而至( ) 尺壁寸阴( ) 精兵减政( ) 坐无虚席( ) 不屈不饶( ) 金璧辉煌( ) 司空见贯( ) 脍治人口( ) 3、写出四个赞扬革命精神、英雄气概的成语。(2分)

4、根据提示,写出带有“海”字的成语。(2分)

5、选词填空。(2分,每空0.5分)

仰望 眺望 俯视 瞻仰

(1)来(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人很多。

(2)夏天的夜晚,我常常在阳台上( )天空中璀璨的群星。 (3)清晨,我推开窗户,( )着远方的山峰和田野。

(4)春游那天,同学们站在南山顶上( )着山脚下翻腾的江水,真有一番情趣。 6选择关联词语填空(3分,每空0.5分)

只有……才…… 不但……而且…… 不管……都…… 因为……所以……

李强是个优秀的少先队员,他( )学习勤奋,( )很爱体育。他( )经常坚持晨跑,( )身体一直很棒。他经常说:"( )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将来( )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六、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8分)

1、在新疆人人都会唱歌跳舞。(改为双重否定句)

2、张老师对李萌说:“我今天要去开会,你自己去参加诗歌朗诵会。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3

、老师意味深长的话,让经常调皮捣蛋的小明羞愧的低下了头。

“被”字句 4

、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改为拟人句)

5、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缩句)

6、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改为反问句)

7、昆明的冬天是个美丽的地方。(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8、我把两件新旧毛衣送给灾区的小朋友。(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积累运用(15分)

七、按原文或要求填空。(每空0.5)

3、六年的小学语文我们学习了好多篇名著,认识了许多外国作家外国名人。其中有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写的《 》;有俄国作家________写的《凡卡》;有笛福著的《 》;有美国作家________著的《河姆·索亚历险记》。此外我们还积累了一些我们国家的灿烂文化知识,如有趣的歇后语:

4、“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句话出自课文口语交际(3分)

八、按要求完成练习。

1、顾客:李厂长,贵公司生产的喜鹊牌毛巾,那上面的喜鹊可真是栩栩如生哪! 李厂长(惊喜地):是吗?

顾客:是啊!我擦脸时,哪喜鹊竟然飞到我的脸上了!

这位顾客的言外之一是: 。(1分)

2、班上的一位同学上一次的模拟试卷考砸了,你会怎对他说?

(1)作为他的老师,你会说:

。(1分)

(2)作为他的好朋友,你会说:

。(1分)

快乐阅读(16分)

九、品读《跨越百年的美丽》片段,完成练习。(8分)

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

里天生有一种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在发现镭之后的不断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口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口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口放射性口,变成了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口居里口,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口她变成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口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卓有成效——

侵蚀——

2、读文中“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指的是;“对人生意义的发现”指的是。(1分)

3、在文中()里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2分)

4、文中画线句子中作者用四个“变成”写出了居里夫人取得的一些科学成果

是:

。这个句子是句。请照样子仿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3分)

十、课外阅读,完成练习。(8分)

《走进书里去》

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藉)。

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短文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2分)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1分)

粗略——瞬间——

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1分)

4、作者把比喻为的宴席。把比喻为的快餐。(2分)

5、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1分)

6、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1分)

习作(30分)

(一)我真想对__________说。

要求:1.在横线上填入任何一个人的称呼,如爸爸、妈妈、市长、教育局长、校长、老师等,把题目补充完整。

2.通过写一件事或一种现象(这件事或这种现象会使自己烦恼、忧愁、高兴……),将你想说的话写出来。事情或现象要作为重点来叙述,记叙过程要完整。并在文中恰当明了地发表你对这件事或这种现象的看法、想法或认识、建议等。

3.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详略得当,条理清楚,语言通顺。字数在400字以上。

(二)我长大了

提示: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上,同学们表现得越来越懂事了,懂得的道理越来越多了。如,别人遇到困难时能够给予帮助;对不良的言行能够进行劝阻;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同学们做这些事时,自己很高兴,觉得自己长大了。请你选

一件这样的事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审清题目,重点写一件事情,将经过写具体。

2、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详略得当,条理清楚,语言通顺。文章不得写出姓名,地名字数在400字以上

两个题目选一个写出来,写出真情实感。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2017年高考语文高考试卷全国二卷(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XX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3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3) 语文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 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 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 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 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 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 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 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 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 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 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 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1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

2017新课标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但是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A 【解析】B选项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与第二段意思相反。C选项明代应为“明初”。D选项强加因果 2.【答案】A 【解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据全文尾句中“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可知,作者认为,外出旅行未必能深入认识事物人情,故选项B 中“通过……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的表述曲解文意。 5.【答案】①有形的各种窗子;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即可。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是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窗子又是指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 6.【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作者在首段就提出问题,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设置了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情景。第二段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第四、五两段转换为第二人称,这三段细腻描写了“我”与“你”看窗外或远或近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的理性审视。第六段中“你”和“我”两种人称交替出现,从“气闷”“受不了”“换个样子过活去”等可看出作者的自我嘲讽与反思。 7.【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题中,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知D项说法的错误。

(完整版)2017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关系。 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

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 B. C.17 D. 2. A. B. C. D. 3. A. 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 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 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 也可能消亡。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二卷)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 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全国卷

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解析(正式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小题,9(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

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及答案详细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Ⅲ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2卷试题与答案与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 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 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 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 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 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 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 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 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 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 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 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 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 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 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在活力,也失去 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 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

(完整word版)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3.doc

绝密★启用前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3)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 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 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 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 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 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 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 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 使其永葆“温度” ,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 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

2017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了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靡(mí)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乱停乱放,妨碍交通,成为城市“烂疮(chuāng)疤”,则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B.某某快递公司陷入“自噬(shì)”的困境,背后是快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加盟模式曾是其业绩突飞猛进的秘诀,但也是动摇其大厦基石的蚁穴(xué)。 C.近日,《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网上刷屏,开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zú)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的极为拙劣”,便让很多人不禁(jìn)潸然泪下。 D.作为一部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动》真实再现了那场发生在金三角的缉(jī)毒战役,片中抓捕过程之惊险,战斗场面之惨烈,令人咋(zé)

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2-3题。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 让这场只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使命。[乙]不管达到临界值,越过人类智能综合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启B.付与C.不管D.独一无二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word完整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 答案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7语文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提出了气候正义”无中生有,原文是“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并没有说“气候正义”是由非政府组织提出的。B.“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错,原文是“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限制排放”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文章第二段也仅是拿“限制排放”举了个例子。C.“要为后代设定义务”错,文中说“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错,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权利义务关系。 3.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推断不符合文意,原文说“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并不能说落实目标就能保证后代需求。 4.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出现,这些行为都体现了救助精神的神奇力量。 5.【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解析】文本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可从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1/7 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读者的阅读感受等角度来思考。既然是以“渴”为中心,就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使情节更紧凑。同时,“渴”作为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了人的生命意志的顽强。在主题上,突出了艰苦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的难能可贵。6.【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结尾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答题时应从小说主题、结构以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角度去分析。主题上表现了人情的美好,结构上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意味隽永。 7.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中“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提供片源给国家地理频道”不准确,原文是“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 8.BC 【答案】A.“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系D.“随着目标观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错,材料一原文是“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65众年龄的增加”“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不准确,由材料二中的统计图可知,E.“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说法武断。岁及以上年龄段的观众集中度的比值是下降的。9.【答案】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 ②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相关信息集中在材料三和材料四中,对这两则材料进行比较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全国卷II)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全国卷II)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

(完整word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2卷(附答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班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 - - - - - - - 密封线 - - - - - - - - - 密封线 - - - - - - - - -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全国II 卷,2017.06)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 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 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 《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 时代。 B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 关系。 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 进步。 D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 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 关系。 B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 过程。 C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 例证。 D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 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 起。 B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 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