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B11 639-2009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废放射源收贮

DB11 639-2009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废放射源收贮

DB11 639-2009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废放射源收贮
DB11 639-2009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废放射源收贮

ICS 27.120.99 F 75

备案号:25289—2009

北京

DB

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废放射源

收贮准则

Acceptance and storage criteria of radioactive waste and spent radioactive source from application of nuclear technologies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分类 (2)

5 送贮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基本要求 (3)

6 送贮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处理、整备要求 (3)

7 送贮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包装要求 (4)

8 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运输要求 (5)

9 城市放射性废物库接收要求 (5)

10 城市放射性废物库运行要求 (5)

11 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清洁解控与转移要求 (6)

附录A(规范性附录)废物(源)包的编号、标志和标牌规定 (7)

附录B(规范性附录)废物包收贮报告单 (9)

附录C(规范性附录)废源包收贮报告单 (9)

参考文献 (11)

前言

本标准的第5.3.1条、第6.1条、第7.1条、第11章为推荐性条文,其余为强制性条文。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中核清原环境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明强、韩国胜、马文娟、浦永宁、宋福祥、杨瑞红、范选林、李慧萍、王璟

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废放射源收贮准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北京市核技术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分类、处理、整备、包装、接收、运输、贮存、清洁解控和转移等环节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的产生单位、运输单位以及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管理单位对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核设施运行及其退役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806 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程

GB 14569.1—1993 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固化体性能要求水泥固化体

EJ 1042 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包装容器-钢桶

EJ 1186—2005 放射性废物体和废物包的特性鉴定

EJ/T 1190 废镭源整备方法

DB11/ 413 放射性物品公路运输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放射性废物radioactive waste

含有放射性物质或被放射性物质所污染,其活度或活度浓度大于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且所引起的照射未被排除的废弃物(不管其物理形态如何)。

3.2

废放射源spent radioactive source

由于放射性衰变的结果,不再使用的放射源,或者因其他原因而废弃的放射源。

3.3

密封源sealed source

密封在包壳内或与某种材料紧密结合的放射性物质。在规定的使用条件和正常磨损下,这种包壳或结合材料能足以保持源的密封性。

3.4

废物包waste package

放射性废物整备后的产品,包括废物体和容器,也包括可能存在的吸收材料和衬里,以便符合搬运、运输、贮存和(或)处置的要求。本标准中装废放射源的产品称废源包,包括废放射源和容器。

3.5

DB11/ 639—2009

废物处理waste treatment

为安全和(或)经济目的而改变废物特性的操作,其三个基本目标是:减容、去除放射性核素和改变组份。

3.6

废物整备waste conditioning

为形成适于搬运(装卸)、运输、贮存和(或)处置的废物包而进行的操作。整备可以包括将废物转变为固体形态、封装在容器内,还包括必要时进行外包装。

3.7

水泥固化cement solidification

把放射性废物掺合在水泥基料中形成固化体的一种技术。

3.8

废物固化体solidified waste form

用水泥、沥青、塑料或玻璃等固化基质把液体、泥浆、焚烧灰或离子交换树脂等废物固结成的均匀废物体。

3.9

固定immobilization

通过固化、埋置或封装等手段,把废物转化为在搬运、运输、贮存和处置时,放射性核素迁移或弥散可能性小的废物体。

3.10

废物容器waste container

满足搬运、运输、贮存和最终处置所使用的装载废物体的各种容器,也是防止外界入侵的一种屏障。

3.11

保安security

防止擅自接触或损坏放射源以及防止放射源丢失、被盗或被擅自转移的措施。

3.12

清洁解控水平clearance level

审管部门规定的,以活度浓度和(或)总活度表示的值,当辐射源的活度浓度和(或)总活度等于或低于该值时,可以不再受审管部门的监管。

3.13

废物处置waste disposal

将废物放置到经批准的适当设施内,不打算再回取。处置也包括经过审管部门批准的将流出物直接排入环境中弥散。

3.14

废物转移waste transfer

未达到清洁解控水平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转出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的相关活动。

4 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分类

4.1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4.1.1 按核素半衰期分类如下:

a)所含核素半衰期小于或等于60天的放射性废物;

b)所含核素半衰期大于60天且小于或等于5年(包括钴-60)的放射性废物;

c)所含核素半衰期大于5年的放射性废物;

对于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放射性核素的废物,应按半衰期最长的放射性核素进行分类。

DB11/ 639—2009

4.1.2 按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方法分类如下:

a)可焚烧处理废物

b)可固化处理废物

1)废液;

2)粉末状或颗粒状废物;

3)湿废物。

c)可压实处理固体废物

d)其他需特殊处理废物

1)植株、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

2)带病原体的废物;

3)含易挥发、易燃、易爆等不稳定物质的固体废物;

4)含酸、碱等腐蚀性物质的固体废物;

5)其他废物。

4.2 废放射源的分类

4.2.1 按废放射源的射线种类分类如下:

a)α、β放射源;

b) 其他放射源。

4.2.2 按废放射源的活度(A)和核素半衰期(T1/2)分类,见表1:

表1 废放射源按活度和核素半衰期分类表*

半衰期活度

Bq

废放射源类别

T1/2≤100天A≤4×109第5类4×109<A≤4×1010第4类4×1010<A≤4×1011第3类A>4×1011第2类

100天<T1/2≤5年(包括钴-60)A≤4×108第5类4×108<A≤4×109第4类4×109<A≤4×1010第3类4×1010<A≤4×1011第2类A>4×1011第1类

T1/2>5年A≤4×108第4类4×108<A≤4×109第3类4×109<A≤4×1010第2类A>4×1010第1类

*注:本分类仅应用于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废放射源的收贮。

5 送贮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基本要求

5.1 放射性废物的基本要求

5.1.1 送贮放射性废物应为固体废物,其游离液体体积百分率不大于1%,不应含病原体、易挥发、易燃、易爆等不稳定物质,不应含酸、碱等腐蚀性物质等。

DB11/ 639—2009

5.1.2 放射性废物的活度浓度不应超过4×106Bq/kg。

5.2 废放射源的基本要求

5.2.1 送贮的废放射源应为密封源。

5.2.2 单个废放射源的活度不应大于4×1012Bq。

5.3 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处理的基本要求

5.3.1 送贮的放射性废物应按

6.1条要求进行处理、整备。

5.3.2 送贮的废放射源应按

6.2条要求进行处理、整备。

5.3.3 送贮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应按7条要求进行包装。

6 送贮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处理、整备要求

6.1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整备要求

6.1.1 可焚烧处理废物

可焚烧的放射性废物可先做焚烧处理,将残渣水泥固化处理和整备。

6.1.2 可固化处理废物

对于易发生污染扩散的放射性废物,如放射性废液、粉末状或颗粒状放射性固体废物、放射性湿废物(泥浆、废树脂等)可采用水泥固化技术固化处理。水泥固化体质量应符合GB 14569.1—1993第4章的要求。

6.1.3 可压实处理固体废物

劳保用品、塑料等可压实固体废物可经压实处理后再装入废物容器。

6.1.4 其他需特殊处理废物

6.1.4.1 植株、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放射性废物应脱水、干化或灰化后水泥固化处理和整备。

6.1.4.2 带病原体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应先经无害化灭菌处理。

6.1.4.3 含易挥发、易燃、易爆等不稳定物质的放射性废物,应先经稳定化处理。

6.1.4.4 含酸、碱等腐蚀性物质的放射性废物,应先消除其腐蚀性。

6.1.4.5 其他废物根据其特性采取相应方法处理。

6.2 废放射源的处理、整备要求

6.2.1 破损(泄漏)的固体密封废放射源、密封的液体源和粉末源可按EJ/T 1190规定的要求进行封装整备处理。

6.2.2 非密封液体源和粉末源应进行水泥固化处理。

7 送贮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包装要求

7.1 废物容器要求

7.1.1 送贮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应采用符合EJ 1042要求的50L桶或放射性废物收贮单位(部门)规定的容器。

7.1.2 废物容器材质应选用碳钢或不锈钢。对碳钢容器,应涂敷符合EJ 1042性能要求的防锈蚀涂料。

7.1.3 废物容器表面涂层应为黄色,并在醒目位置用耐水、能长久保存的涂料喷涂废物包编号和电离辐射标志,具体要求见附录A。

7.2 包装要求

7.2.1 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应分开包装。

7.2.2 放射性废物应按本4.1.1条要求分类包装。

7.2.3 零散放射性废物应先装塑料袋密封,再装入废物容器。

7.2.4 放射性固体废物应装入废物容器进行固化或固定。

DB11/ 639—2009

7.2.5 废放射源可先将核素和活度相同或活度相近的装入同一屏蔽容器,然后连同屏蔽容器装入废物容器。

7.2.6 固定处理应按EJ 1186—2005中4.1.6条的要求进行;

7.2.7 放射性废物/废放射源装入废物容器后,应加盖密封并紧固。

7.3 废物(源)包要求

7.3.1 重量不得超过废物容器的额定承载重量;

7.3.2 应无变形,表面涂层应完好无损。

7.3.3 表面任意一点的剂量率不大于0.1mSv/h,距表面1m处任意一点的剂量率不大于0.01mSv/h,表面污染水平α不大于0.4Bq/cm2,β不大于4Bq/cm2。

7.3.4 表面剂量率水平大于0.1mSv/h且小于或等于2.0mSv/h的废物包,应按收贮单位认可的方案处理。

7.3.5 编号、电离辐射标志和标牌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8 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运输要求

8.1 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运输应符合GB 11806和DB11/ 413的要求。

8.2 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起运前和运输中应测量车内、外辐射水平,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

8.3 应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和应急措施。

9 城市放射性废物库接收要求

9.1 放射性废物接收要求

9.1.1 送贮废物包应填写内容完整的《废物包收贮报告单》,格式见附录B。

9.1.2 放射性废物应符合5.1条要求。

9.1.3 废物包应符合7.3条要求。

9.2 废放射源接收要求

9.2.1 送贮废源包应填写内容完整的《废源包收贮报告单》,格式见附录C。

9.2.2 废放射源应符合5.2条要求。

9.2.3 废源包应符合7.3条要求。

9.2.4 除6.2条规定之外固化处理的废放射源,不予接收。

10 城市放射性废物库运行要求

10.1 贮存要求

10.1.1 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应分区分类存放。

10.1.2 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入库后应建立台帐,并将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信息录入计算机。

10.2 监测要求

10.2.1 应定期对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及周边环境进行常规辐射监测。

10.2.2 应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

10.2.3 监测内容应包括γ辐射剂量(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气溶胶(总β),土壤、生物(γ核素分析),地下水、地表水、废水(总α、总β)等。

10.2.4 应对所有操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10.3 保安要求

10.3.1 应建立健全城市放射性废物库运行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保卫或保安值班制度。

DB11/ 639—2009

10.3.2 应设置完备的实体保卫系统,包括围墙隔离、警报控制、摄像监控等。

10.3.3 应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

10.4 事故应急要求

10.4.1 应建立健全城市放射性废物库事故应急组织机构及应急响应体系。

10.4.2 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应急培训或再培训。

10.4.3 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演习。

10.5 档案要求

所有与废物库运行有关的记录和文件都应及时收集、分类汇总,按国家档案管理要求建档并妥善保存。

11 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清洁解控与转移要求

11.1 清洁解控处理要求

11.1.1 基本要求

11.1.1.1 城市放射性废物库贮存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经贮存衰变达到国家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或公众受到的辐射剂量小于0.01mSv/a时,经监测验证和审管部门认可后应进行清洁解控处理。

11.1.1.2 达到清洁解控水平的废物可分为无回收利用价值废物和有回收利用价值废物,分别进行处理。

11.1.2 无回收利用价值废物的处理

11.1.2.1 送指定的生活垃圾场或工业垃圾场处置。

11.1.2.2 在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库区规定区域填埋处置。

11.1.3 有回收利用价值废物的处理

有回收利用价值废物应进一步去污处理后有限制使用。

11.2 转移要求

11.2.1 放射性废物贮存达不到清洁解控水平的,应送近地表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处置。送处置的放射性废物应符合处置场接收要求;

11.2.2 废放射源具有回收再利用价值的优先选择回收再利用;

11.2.3 废放射源经贮存管理达不到清洁解控水平的,应移交国家废放射源贮存设施贮存。

DB11/ 639—2009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废物(源)包的编号、标志和标牌规定

A.1 目的

废物(源)包的编号、标志和标牌的目的是便于对收贮的废物(源)包在废物库贮存期间进行查询统计等贮存管理。

A.2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北京市城市放射性废物库收贮的废物(源)包。

A.3 编号

废物(源)包编号为送贮流水号,用6位阿拉伯数字表示,每个废物(源)包编号应与废物(源)包一一对应。

A.4 标志

废物(源)包的编号、电离辐射标志(黑色三叶形标志)应喷涂在废物(源)包上半部居中位置。标志必须醒目、清楚、耐水、能长久保存。电离辐射标志应符合GB 11806规定。

A.5 标牌

A.5.1 标牌规格和材料

标牌应采用350g/m2的白色铜版纸制作,长90mm,宽60mm,外套透明塑料袋,塑料袋长110mm,宽(压边的内宽)62mm。

A.5.2 标牌式样

标牌式样见下图。

A.5.3 标牌固定

DB11/ 639—2009

标牌填写完毕装入透明塑料袋,将塑料袋开口处大于纸质标牌部分折叠,用镀锌细铁丝从标牌孔洞处穿过,将镀锌细铁丝扭紧固定到封盖螺栓上。

DB11/ 639—2009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废物包收贮报告单

表 B.1废物包收贮报告单

送贮单位

许可证号

废物包编号容器规格

废物总活度

Bq 废物重量

kg

表面剂量率mSv/h 距表面1米处剂量率

mSv/h

表面污染水平

Bq/cm2α: β:

废物种类□固化/固定体□压实废物□其它

主要核素

活度浓度

103Bq/kg

测量日期

贮存位置库区(/库坑):层排列

备注

项目日期经办人签字负责人签字申报

接收

入库

送贮单位:(盖章)收贮单位(部门):(盖章)

DB11/ 639—2009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废源包收贮报告单

表 C.1废源包收贮报告单送贮单位

许可证号

废源包编号废源数量(枚)

废源包规格废源包重量

kg

表面剂量率

mSv/h 距表面1米处剂量率

mSv/h

表面污染水平

Bq/cm2α: β:

源的编码核

活度

Bq

标定

日期

规格种类

生产

单位

生产

日期

备注

贮存位置库坑:层排列

备注

项目日期经办人签字负责人签字申报

接收

入库

送贮单位:(盖章)收贮单位(部门):(盖章)

DB11/ 639—2009

参考文献

[1] GB/T 4075—2003 密封放射源一般要求和分级

[2] GB/T 4960.8—2008 核科学技术术语放射性废物管理

[3] GB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4] GB 12711—1991 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包装安全标准

[5] GB 14500—2002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6] HJ/T 61—2001 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7] 国家环保总局.国环办建(84)第029号:建设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的暂行规定. 1984

[8] 国家环保总局.国环办建(87)第239号: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1987

[9] 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4]96号: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库的选址、设计与建造技术要求.

2004

[10] IAEA 放射源安全和保安行为准则. 2004

核医学放射三废处理

三废处理 (2) (6) 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 (7) 《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GBZ 133-2009) 1、工作场所的分级、分类 (1)依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18871-2002 ),将非密封源工作场 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的大小分甲、乙、丙三级,由场所级别确定评价级别; (2)依据《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Z120-2008)的要求,可以依据计划操作最大量放射性核素的加权活度,把工作场所分为I、n、川类,依据场所类别,确定不同类别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室内表秒及装备结构要求,包含地面、表面、通风橱、管道、表面及去污设备等。 2、布局、分区合理 依据《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中相关规定: 4.8临床核医学诊断及治疗用工作场所(包括通道)应注意合理安排和布局。其布局有助于实施工作程序,如一端为放射性物质贮存室,依次为给药室、候诊室、检查室、治疗室等。并且应避免无关人员通过。 4.9 临床核医学诊断用给药室与检查室应分开。如必须在检查室给药,应具有相应的放射性防护设备。 4.10临床核医学诊断用候诊室应靠近给药室和检查室,宜有受检者专用厕所对核医学科 工作场所需用图予以说明以下内容: (1 )各功能室的布局应按照低活性区到高活性区、并有助于实施工作程序; (2)医生、病人双通道,避免交叉污染; (3)病人通道单向通行,且应按照低活性区到高活性区的方向通行; (4 )工作场所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其中控制区包括注射室、分药室、ECT室、甲癌病房、病人专用卫生间、功能室等放射性活度较高的场所;与控制区相临近的各场所为监督区;其他区域为非限制区; (5)监督区与控制区连接通道处应在监督区侧设防护门和固定式报警仪(乙级及以上场所)。 4、排污管道、衰变池的防护设计(废水) (1)甲癌病房的排污管道屏蔽应不少于5mm铅当量(经

核医学科放射性药品安全管理制度实用版

YF-ED-J8088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核医学科放射性药品安全管理制度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核医学科放射性药品安全管理制 度实用版 提示:该管理制度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1、必须在所取得的“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 证”规定的范围内,购买和使用放射性药物。 2、放射性药物操作人员应取得“放射工作 人员证”。 3、定货须慎重考虑,妥善安排,经科主任 批准决定。 4、及时了解到货日期,做好使用安排,争 取充分利用不浪费。 5、放射源到货后应立即进行登记,内容包 括到货日期、核素种类及活度等。

6、贮存使用放射源的场所,须配备防护措施,入口处设置醒目辐射标志及必要的报警装置。 7、放射源容器须贴标签,标明核素种类、日期、比活度等,妥善保管。 8、记录使用情况,包括用量、余量及使用日期等。 9、每月清点放射源,核实登记,做到帐物相符。用完后应有注销、容器回收等记录。 10、对贮源室定期进行剂量监测,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发布文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87)环放字第239号 【发布日期】1987-7-16 【生效日期】1987-7-16 【所属类别】部门规章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广泛地应用,加强对由此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管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产生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工业、农业、医疗、科研、教学及其它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的单位,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应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归口城市放射性废物的监督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 第四条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所需事业经费批编时应纳入地方财政。废物库的管理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 第二章放射性废物分类 第五条含人工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2×14Bq/kg(5×10Ci/kg),或含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7.4×104Bq/kg(2×10-6Ci/kg)的污染物,应作为放射性废物看待。小于此水平的放射性污染物应妥善处置。 第六条表面污染水平超过国家辐射防护规定限值、又不进一步去污利用的污染物,视污染的具体情况,或作放射性废物送贮,或妥善处置。 第七条根据废物中所含核素的半衰期,将城市放射性废物分为三类: 短半衰期废物(T1/2≤60天); 中等半衰期废物(60天<T1/2≤5.3年);

长半衰期废物(T1/2>5.3年)。 第八条城市放射性废物通常可分为下列六种形式: 一、各种污染材料(金属、非金属)和劳保用品; 二、各种污染的工具设备; 三、零星低放废液的固化物; 四、试验的动物尸体或植株; 五、废放射源; 六、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大于37Bq/L,1×10-9Ci/L)。 第九条设有焚烧炉的废物库,根据焚烧炉的具体特点,应要求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将可燃废物和不可燃废物分开收集。 第三章产生放射性废物单位的责任 第十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采取各种必要措施,尽量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或减小体积。 第十一条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在本单位暂存期间,应严格管理,有效控制,保证人员安全和环境不受污染。 第十二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不得自行在环境中处置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必须由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单位集中收处。 第十三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或其授权单位办理登记手续(见附表1),按本办法对本单位的废物进行收集、包装和送贮(处)前的暂存。 第十四条放射性废物的收集 一、放射性废物应按第七条至第九条的要求分类收集,并装入带有分类标记的专用口袋内(容器内); 二、严禁将放射性废物混装到一般垃圾中,也不得将一般垃圾混入放射性废物中; 三、废放射源应单独收集存放,不得混在一般放射性废物中; 四、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应用不锈钢或玻璃钢罐贮存;

废气处理工艺流程选择及其应用

废气治理 废气处理工艺流程选择及其应用 齐慧敏刘忠生林大泉 (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抚顺 113001) 摘要: 介绍了废气处理流程选择方法,并相应地介绍了部分应用实例。 关键词: 废气处理流程选择工业应用 1 前言 对从事废气治理和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来 说,经常面临如何正确选择废气处理工艺流程的问题,以下通过对废气处理工艺单元及其组合选择应用的介绍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2 常见于废气中的污染物种类及其处理工艺 单元 211 废气中的污染物种类及来源 众所周知,常见于废气中的污染物种类主要 有粒子物质、含硫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含氮化合物、一氧化碳、卤素及其化合物等。 其中,粒子物质主要是由电力、冶金、石油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等部门产生的烟尘、生产性粉尘,以及烟雾。按其粒径大小通常分为:粗粒粉尘(直径100μm以上)、细粒粉尘(直径小于100μm)、雾(011~10μm)和烟(01001~1μm)。 含硫化合物主要是指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在工业化国家排入大气中的SO2约70%以上来源于矿物燃料的燃烧,特别是来自火力发电厂。硫化氢则大多产生于炼油、炼焦、煤气、人造丝、硫化染料、橡胶等工业。 通过工业废气排入大气中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碳氢化合物,如烷烃、烯烃、芳香烃等,另外还有含硫有机化合物、含氮有机化合物和含氯有机化合物。这些物质大多产生于石油化工厂、炼油厂、机动车等,有的有恶臭或刺激性气味,对人体各种器官有刺激和毒害作用,有的是致癌物质。常见于废气中的含氮化合物是NO和NO2,大多产生于煤炭、油品的燃烧过程,以及硝酸、氮肥、炸药等的生产过程。 CO主要来源于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或不 完全氧化,常见于汽车尾气,冶金工业的炼钢、炼 焦,石油化学工业的催化裂化再生烟气、丙烯腈尾气等。 作为大气污染物的卤素及其化合物主要是氯、氟及其氢化物,含氯和氯化氢废气主要来自氯碱厂和利用其作原料的各类工厂,氟化氢污染主要来自磷肥生产和电解铝工业。此外,四氟乙烯、氟里昂以及某些催化剂和助剂的制造过程也产生氟污染问题。 212 废气污染物处理单元选择 用于上述污染物处理的工艺单元有旋风分离、过滤、静电捕集、洗涤、吸收、吸附、冷凝、燃烧、催化燃烧、催化还原等。 常见废气的处理单元如表1。 表1 常用废气处理单元及适用范围废气种类常用处理方法 粒子污染物旋风分离、过滤、静电捕集、湿式洗涤 硫氧化物吸收和吸附 硫化氢 吸收、吸附、催化氧化、催化还原或它 们的组合工艺CO废气 燃烧或催化燃烧卤素及其化合物废气 以吸收工艺为主 旋风分离、过滤、静电捕集和湿式洗涤常用于

核医学科工作制度

核医学科工作制度 1、凡需放射性核素检查、治疗的病员,由医师填写申请单,严格掌 握适应症和禁忌症,详细介绍病情,并经核医学科同意,方可办理预约手续。 2、核医学科仪器的使用、药品的分装、投药,均应严格执行操作规 程,防止污染和差错事故。 3、病员服用放射性核素前,应严格核对品种、剂量、用法,准确无 误后在高活性室内服用。对应用不同放射性核素的病员,应分开病室。 4、检查结果要定期出报告,统一保管资料,定期追踪观察。 5、经常对仪器进行清洁、保养,每月进行一次检修。 6、严格执行放射性核素制剂的有关管理规定。放射性核素应有专人 保管,建立并执行来药登记,核对制度,存放于专用储藏室内,设立专用登记本,定期清点,严格交接手续。如有疑问,应马上报告主任和院领导,进行清查。 7、核医学科必须有急救药品、设备,医师要掌握抢救技能。 8、对防护用具、放射性废物及被污染的一切物品,必须按有关规定 进行妥善管理和处置。 9、按“放射保护规定”做好防护和保健工作。

ECT机房及操作室管理制度 1、ECT机房及操作室的仪器设备(包括空调)由ECT室技术人员负 责保管及操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做好记录。 2、ECT的技术资料由专人保管。 3、对病人耐心体贴,态度和蔼,工作严肃认真,不得在室内谈笑或 谈论与工作无关的问题。显像时认真观察病人,若有异常,立即停止采集。(病情较重者送往急诊室)。 4、实行集体阅片制,经常研究诊断与检查技术,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报告书写完整,叙述准确、客观,结论明确。 5、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许可谢绝进入机房。各科因工作需要进入机 房者,每次不得超过两人。一般参观者(包括学生)请勿进入机房,可在观察窗观看。 6、任何人进入机房及操作室,均需要更换拖鞋(或穿鞋套)。注意维 护机房及操作室整洁,严禁吸烟。 7、每天上午上班时倒除湿机水,记录温、湿度及仪器使用情况。 8、做好增收节支工作,检查病人时注意申请单上须有“已记帐”之 标记(门诊病人须盖缴款收费专用章)。 9、督促工人,每天搞好ECT室及操作室卫生。定期清洗机房空调过 滤网一次。

gbz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定稿版

g b z临床核医学卫生防 护标准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standard for 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 GBZ120-2002 前言 本标准第3-11章和附录A、附录B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原标准GB16360-1996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荣。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临床核医学工作中有关工作人员和工作场所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临床核医学应用放射性核素和药物进行诊断和治疗(不包括敷贴治疗)的单位和工作人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133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 3 工作场所的分级和分区

3.1 核医学的开放型工作场所根据操作放射性核素的权重活度分为三级,见表1。 表1 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分级1) 注:1)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57号出版物。 2)权重活度= 计划的日最大操作活度×核素毒性权重系数 操作性质修正系数 3.2 供计算权重活度用的核医学常用放射性核素毒性权重系数见表2。 表2 核医学常用放射性核素的毒性权重系数 3.3 依据核医学操作性质而确立的修正系数见表3。 表3 不同操作性质的修正系数

医用放射性废水衰变池设计(6.23~朱韬)

附录8 医用放射性衰变池设计方案 一.液体衰变池设计方案 1 原则及要求 衰变池的结构和容积必须保证核医学科所排放的放射性废液,满足国家医院放射性废水的排放标准。为此,衰变池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⑴衰变池采用三级分隔连续式衰变池,池内设导流墙,推流式排放。衰变池的容积按医院放射性废水可排放标准浓度计算。 ⑵根据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发布的《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医院放射性废水可排放浓度范围为3.7×102Bq/L~3.7×105Bq/L。 ⑶在衰变池前设置化粪池,用以沉淀消化固形物,其所含的放射性也得以衰减并防止固形物进入衰变池。 2 设计方法及过程 2.1 计算参考数据: 2.1.1 核医学科门诊病例 ⑴医院核医学科开展显像诊断,所使用的放射性源[99m Tc],假设每位病人平均使用活度为 5.55×108Bq(15mCi);平均每位病人排尿两次,排出量约为600ml[1],每次抽水马桶用水量约为6L[2],总用水量约为12.6L;假设病人出院时排出量为给药量的33%[3],为1.85×108Bq。 ⑵医院核医学科开展甲亢治疗,假设每位病人使用的131I活度为3.7×108Bq(10mCi);平均每位病人排尿一次,排出量约为300ml,抽水马桶用水量约为6L,总用水量约为6.3L;假设病人出院时排出量为给药量的20%[3],为7.4×107Bq。 2.1.2 核医学科住院病例 ⑴医院核医学科开展甲癌治疗,则使用的131I治疗最大用量:7.4×109Bq(200mCi);病人出院时体内残留131I携带量限值为400MBq(0.4×109Bq);病人一般住院7天,住院病人废水量约为 100L/床.日(按照《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中参考数值100~200L/床.d中最小值计算, 如参照《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最大值计算,则核医学科室每天一个住院病人所需衰变池容积为6.28m3~22.9m3,建设运行维护不方便),病人住院期间,131I从尿中排出量约为给药量的66%[4],则131I的排放量为4.884 109Bq。 2.2 计算方法及过程: 2.2.1废水达标的计算方法 根据放射性物质的活度衰减公式:N=N0e-λt(式中N0为病人出院时排放的每升废水的放射性活度,N为医院放射性废水可排放的活度范围(3.7×102Bq~3.7×105Bq),λ为衰变常数:λ=㏑2/T1/2,T1/2为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t为达到医院可排放的放射性污水活度标准所用的时间) 由N=N0e-λt,得出t=㏑N0/N/λ 代入计算参考数据,则达到可排放放射性废水活度所用的时间t99Tc=32h~92h(1.4d~3.9d),t I甲亢=41.7d~124.9d,t I甲癌=35.3d~118.6d。 2.2.2衰变池的容积计算方法

33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1987年7月16日,国家环保局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广泛地应用,加强对由此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管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XX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产生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工业、农业、医疗、科研、教学及其它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的单位,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应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归口城市放射性废物的监督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 第四条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所需事业经费批编时应纳入地方财政。废物库的管理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 第二章放射性废物分类 第五条 含人工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2×14Bq/kg(5×10 Ci/kg),或含天然 4 -6 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7.4×10Bq/kg(2×10 Ci/kg)的污染物,应作为放射性废物 看待。小于此水平的放射性污染物应妥善处置。 第六条表面污染水平超过国家辐射防护规定限值、又不进一步去污利用的污染物,视污染的具体情况,或作放射性废物送贮,或妥善处置。 第七条根据废物中所含核素的半衰期,将城市放射性废物分为三类: 短半衰期废物(T1/2≤60天); 中等半衰期废物(60天<T1/2≤5.3年); 长半衰期废物(T1/2>5.3年)。 第八条城市放射性废物通常可分为下列六种形式: 一、各种污染材料(金属、非金属)和劳保用品; 二、各种污染的工具设备; 三、零星低放废液的固化物; 四、试验的动物尸体或植株; 五、废放射源; -9 六、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大于37Bq/L,1×10 Ci/L)。 第九条设有焚烧炉的废物库,根据焚烧炉的具体特点,应要求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将可燃废物和不可燃废物分开收集。 第三章产生放射性废物单位的责任 第十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采取各种必要措施,尽量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或减小体积。 第十一条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在本单位暂存期间,应严格管理,有效控制,保证人员安全和环境不受污染。 第十二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不得自行在环境中处置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必须由城

35种废气处理工艺流程图要点

35种废气处理工艺流程图 简介 废气处理设备,主要是运用不同工艺技术,通过回收或去除减少排放尾气的有害成分,达到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的一种环保设备。 处理原理:

稀释扩散法 原理:将有臭味地气体通过烟囱排至大气,或用无臭空气稀释,降低恶臭物质浓度以减少臭味。适用范围:适用于处理中、低浓度的有组织排放的恶臭气体。优点:费用低、设备简单。缺点:易受气象条件限制,恶臭物质依然存在。 水吸收法 原理:利用臭气中某些物质易溶于水的特性,使臭气成分直接与水接触,从而溶解于水达到脱臭目的。适用范围:水溶性、有组织排放源的恶臭气体。优点:工艺简单,管理方便,设备运转费用低产生二次污染,需对洗涤液进行处理。缺点:净化效率低,应与其他技术联合使用,对硫醇,脂肪酸等处理效果差。 曝气式活性污泥脱臭法 原理:将恶臭物质以曝气形式分散到含活性污泥的混和液中,通过悬浮生长的微生物降解恶臭物质适用范围广。适用范围:截至2013年,日本已用于粪便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的臭气处理。优点:活性污泥经过驯化后,对不超过极限负荷量的恶臭成分,去除率可达99.5%以上。缺点:受到曝气强度的限制,该法的应用还有一定局限。

多介质催化氧化工艺 原理:反应塔内装填特制的固态填料,填料内部复配多介质催化剂。当恶臭气体在引风机的作用下穿过填料层,与通过特制喷嘴呈发散雾状喷出的液相复配氧化剂在固相填料表面充分接触,并在多介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恶臭气体中的污染因子被充分分解。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广,尤其适用于处理大气量、中高浓度的废气,对疏水性污染物质有很好的去除率。优点:占地小,投资低,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即开即用。缺点:耐冲击负荷,不易污染物浓度及温度变化影响,需消耗一定量的药剂。 低温等离子体 低温等离子体是继固态、液态、气态之后的物质第四态,当外加电压达到气体的着火电压时,气体分子被击穿,产生包括电子、各种离子、原子和自由基在内的混合体。放电过程中虽然电子温度很高,但重粒子温度很低,整个体系呈现低温状态,所以称为低温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降解污染物是利用这些高能电子、自由基等活性粒子和废气中的污染物作用,使污染物分子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分解,并发生后续的各种反应以达到降解污染物的目的。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题目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最新进展姓名胡家刚 班级地质0901

摘要: 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一大公害,放射性污染对人类生命安全和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有严重的威胁,所以特别为人们所关注。和平利用原子能,为人类造福不浅,但是核废物处置不好,又将对人类是一大危害。放射性废物如何处置为好,必须进行科学论证。 所以处理放射性废物的发展特别引起我们的关注,新方法新技术的引入将更好的处理这些废物所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放射性废物,新方法,处理

1.放射性废物 放射性废物为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活度大于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且预计不再利用的物质。 1.1放射性废物的来源大致可分为四类: 1.1.1核燃料生产过程:主要包括铀矿开采、冶炼和燃料元件加工等。 1.1.2反应堆运行过程:反应堆中生成的大量裂变产物,一般情况下保留在燃料元件包壳内,当发生元件包壳破损事故时,会有少量裂变产物泄漏到冷却循环水中。 1.1.3核燃料后处理过程:大量裂变产物是核燃料后处理过程的主要废物。 1.1.4 其他来源核工业部门退役的核设施,核武器生产和试验以及其他使用放射性物质的部门如医院、学校、科研单位、工厂等产生的各种废物。 1.2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1.2. 1 放射性废物radioactive waste 为审管的目的,放射性废物为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活度大于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且预计不再利用的物质 1.2.2 放射性气载废物 radioactive gaseous waste 含有放射性气体和气溶胶,其放射性浓度超过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排放限值的气态废弃物。 1.2.3 放射性液体废物 radioactive liquid waste 含有放射性核素,其放射性浓度超过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排放限值的液态废弃物。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GBZ133-2002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我院影像与核医学科对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作出以下规定。 一、医用放射性废物:系指在核医学工作中产生的放射性比活度或放射性浓度超过国家规定值的液体、固体和气载废物。应根据废物的性状、体积以及所含核素的种类、半衰期、比活度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使之不致在工作场所造成不必要的电离辐射危害,不致造成环境污染。 二、液体废物的管理 1. 放射性废液方法:核医学单位应具有废水专用处理装置或分隔污水池轮流存放和排放废水。污水池必须恰当选址,池底和池壁应坚固、耐酸碱腐蚀和无渗透性,应有防止泄漏措施。而无废水池的单位,应将废液注入容器存放10个半衰期,排入下水道系统。如废液含长半衰期核素,可先固化,然后作固体废物处理。标准:将废液的降至放射性浓度不超过1×104Bq/L的废闪烁液,或仅含有浓度不超过1×105Bq/L的3H或14 C的废闪烁液不按放射性废物处理。放射性浓度小于或等于”公众导出食入浓度

”DIC(公众)的废液作非放射性废液处理,可排入下水道系统。 2. 注射过或服用过放射性药物的病人的排泄物必须为使用放射性药物病人提供有防护标志的专用厕所,对病人排泄物实施统一收集和管理。将其排泄物贮存10个半衰期后排入下水道系统。池内沉渣如难于排出,可进行酸化,促进排入下水道系统。注射或服用131I病人的排泄物处理,必须同时加入NaOH或10%KI溶液后密闭存放待处理。 三、固体废物的管理 1. 废物收集 (1) 按废物的可燃与不可燃、有无病原体毒性分开收集废物。 (2) 供收集废物的污物桶应具有外防护层和电离辐射标志。污物桶放置点应避开工作人员作业和经常走动的地方。 (3) 污物桶内应放置专用塑料袋直接收纳废物。装满后的废物袋及时转送贮存室。 2. 废物存放 (1) 贮存室建造结构应符合放射卫生防护要求,且具有自然通风条件或安装通风设备,出入处设电离辐射标志。

放射性废物处理方案

放射废物处理预案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医学实践中医用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不包括远距离治疗用GBq量级以上废弃密封放射源的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8703 辐射防护规定 GB9133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医用放射性废物

以下简称废物。系指在应用放射性核素的医学实践中产生的放射性比活度或放射性浓度超过国家规定值的液体、固体和气载废物。 3.2 废物管理 在废物处理或处置中所涉及的技术活动和管理制度。 3.3 贮存室 供放射性废物在处理或处置前临时存放的房间。 4、废物管理一般防护要求 4.1 根据GB8703废物管理原则和GB9133,确定各类医用废物的处理或处置方法。废物分类标准参见GB9133。4.2 必须区分临床医用放射性废物与医学研究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不可混同处理。医学常用的放射性核素见附录A(资料性附录)。 4.3 必须区分放射性废物与非放射性废物,不可混同处理。应力求控制和减少放射性废物产生量。 5 、液体废物的管理 5.1 放射性废液 5.1.1 使用放射性核素量比较大,产生污水比较多的核医学单位,必须有废水专用处理装置或分隔污水池轮流存放和排

放废水。污水池必须恰当选址,池底和池壁应坚固、耐酸碱腐蚀和无渗透性,应有防止泄漏措施。 5.1.2 产生放射性核素废液而无废水池的单位,应将废液注入容器存放10个半衰期,排入下水道系统。如废液含长半衰期核素,可先固化,然后作固体废物处理。 5.1.3 下列低放废液可以直接排入流量大于10倍排放流量的普通下水道:每月排放总活度不超过10ALImin.,每一次排放活度不超过1ALImin,且每次排放后进行冲洗,医学常用放射性核素ALImin见附录B(规范性附录)。 5.1.4 放射性浓度不超过1×104Bq/L的废闪烁液,或仅含有浓度不超过1×105Bq/L的3H或14C的废闪烁液不按放射性废物处理。 5.1.5 放射性浓度小于或等于“公众导出食入浓度”DIC(公众)的废液作非放射性废液处理,可排入下水道系统。医学常用放射性核素DIC(公众)值见附录B(规范性附录)。 5.1.6 放射性废液中含有两种以上放射性核素时,相应的”公众导出食入浓度“DICmin(公众)值的计算见附录B(规范性附录)。 5.2 注射过或服用过放射性药物的病人的排泄物

喷漆车间废气处理方案..

喷漆废气处理 一国内外现状 油漆喷涂过程中主要产生漆雾、有机废气污染。油漆在高压作用下雾化成微粒,在喷涂时,部分油漆未到达喷漆物表而,随气流弥散形成漆雾。稀释剂(有机溶剂)是用来稀释油漆,达到漆物表而光滑关观的口的。有机溶剂易挥发,在喷漆、晾干过程将逐渐挥发出来形成有机废气。 有机废气危害 漆雾中的有机溶剂—苯、甲苯、二甲苯属强毒性溶剂,作业时散发至车间空气中,工人经呼吸道吸入后,可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及造血系统的损害,短期吸入高浓度(1 500 m}/ms)的苯蒸气,即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经常吸入低浓度的苯蒸气,也可引起恶心、呕叶、神智模糊等神经症状,少数还可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甲苯对中枢神经的毒害比苯强,对造血系统的作用较苯低。据报道,苯质量浓度在188-375 mg/m3时,长期接触即可有明显的自觉症状。甲苯的慢性危害较苯小,浓度在430-1 300 mg/m3下,可出现中毒症状,三苯混合还可对眼睛、鼻粘膜产生刺激症状,且神经系统症状也更为严重。漆雾对作业工人的危害不容忽视,企业需采取切实可行的喷漆废气治理措施,减小污染物排放,降低有毒有害物质对喷涂车间工人的健康危害。 漆雾净化技术方案

漆雾净化主要分为干法、湿法两种方式。 1漆雾干式净化技术 干法采用的是过滤净化方式,喷漆室在漆雾净化系统引风机抽吸作用下形成负压,漆雾在负压作用下,被引入漆雾过滤器,通过过滤绵、滤板、滤纸等过滤材质,滤掉液态漆滴,达到除去漆雾的口的。漆雾干法净化效率可达到9驯以上,使用的填充材料价格便宜,容易获取,待滤层漆膜饱和后,可及时更换。干式喷漆室的优点在于喷漆室结构简单,通风量和风压均匀,涂料损耗小,涂覆效率高。由于不使用水,不必进行废水处理,运行费用低,彻底改变了喷漆室油、水污染。 1 2漆雾湿式净化技术 湿式净化包括水帘式、水旋式、无泵式等多种形式。 1 1 1水帘喷漆室 水帘喷漆室为湿法处理设备,设备前而为水幕板,水幕板上而为溢流槽,水幕板后而为多级水帘过滤器。喷漆时,进入喷漆室的漆雾首先与水幕相遇,被冲刷到水箱内。其余漆雾在通过多级水帘过滤器时完全被拦截在水中。水箱内的水由水泵提升到水幕及多级水帘过滤器顶的溢水槽,溢流到水幕板上形成水幕。水帘喷漆室室内为不锈钢水帘板,水帘板结构设计先进合理,保证室内气流速度、提高涂装上漆率和残漆捕捉率,并使水帘层均匀、连续、可靠、无中断带、无水花飞溅。

放射性废物处理方案[1]

放射性废物处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医学实践中医用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不包括远距离治疗用GBq量级以上废弃密封放射源的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8703 辐射防护规定 GB9133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医用放射性废物 以下简称废物。系指在应用放射性核素的医学实践中产生的放射性比活度或放射性浓度超过国家规定值的液体、固体和气载废物。 3.2 废物管理

在废物处理或处置中所涉及的技术活动和管理制度。 3.3 贮存室 供放射性废物在处理或处置前临时存放的房间。 4、废物管理一般防护要求 4.1 根据GB8703废物管理原则和GB9133,确定各类医用废物的处理或处置方法。废物分类标准参见GB9133。 4.2 必须区分临床医用放射性废物与医学研究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不可混同处理。医学常用的放射性核素见附录A(资料性附录)。 4.3 必须区分放射性废物与非放射性废物,不可混同处理。应力求控制和减少放射性废物产生量。 5 、液体废物的管理 5.1 放射性废气、物 使用放射性核素量,产生废弃物O3和NO X通风排放,排入大气,臭氧50分钟后自动分解为氧气。 6 固体废物的管理 6.1 废物收集 6.1.1剩余粒子源由提供粒子源公司回收处置;其他固废作普通医疗废物处置。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正式版

Through the joint creation of clear ru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values, strengthen the code of conduct in individual learning, realize the value contribution to the organization.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 正式版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通过共同创造,促进集体发展的明文规则,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培 养团队精神、加强个人学习方面的行为准则,实现对自我,对组织的价值贡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 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GBZ133-2002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我院影像与核医学科对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作出以下规定。 一、医用放射性废物:系指在核医学工作中产生的放射性比活度或放射性浓度超过国家规定值的液体、固体和气载废物。应根据废物的性状、体积以及所含核素的种类、半衰期、比活度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使之不致在工作场所造成不必要的电离辐射危害,不致造成环境污染。 二、液体废物的管理

1. 放射性废液方法:核医学单位应具有废水专用处理装置或分隔污水池轮流存放和排放废水。污水池必须恰当选址,池底和池壁应坚固、耐酸碱腐蚀和无渗透性,应有防止泄漏措施。而无废水池的单位,应将废液注入容器存放10个半衰期,排入下水道系统。如废液含长半衰期核素,可先固化,然后作固体废物处理。标准:将废液的降至放射性浓度不超过1×104Bq/L的废闪烁液,或仅含有浓度不超过1×105Bq/L的3H或14 C的废闪烁液不按放射性废物处理。放射性浓度小于或等于”公众导出食入浓度”DIC(公众)的废液作非放射性废液处理,可排入下水道系统。

核医学科应急预案复习过程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放射性事件的应急预案 第一部分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及时有效地应对核医学放射事故,提高医学应急响应能力,避免或减少因放射性核素造成的放射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将放射事故造成的损失和污染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放射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安全,维护正常和谐的放射诊疗秩序,做到对放射事故早发现,速报告,快处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放射事故管理规定》、《国家核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卫生部核事故与放射事故应急预案》、《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江苏省核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订本预案。 1.3核医学突发事件 开展核医学诊疗的医疗机构,应当遵守相应的操作规范、规程,防止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人体、设备、工作场所和环境;按照有关标准的规定对接受体内放射性药物诊治的患者进行控制,避免其他患者和公众受到超过允许水平的照射。医疗机构发生下列放射事件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如实记录,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 ①诊断放射性药物实际用量偏离处方剂量50%以上的; ②放射治疗实际照射剂量偏离处方剂量25%以上的; ③人员误照或误用放射性药物的; ④放射性同位素丢失、被盗和污染的等。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工作。 1.5工作原则 核医学应急工作坚持“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国家核应急工作方针。

放射性物质管理办法

放射性物质管理办法 (2005年10月修订) 第一条、为了防止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放射性物质开发与合理利用,加强和规范放射性物质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及有关规定,结合我校的实际 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与放射性物质相关用语的含义: (一)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 (二)核设施,是指核动力厂(核电厂、核热电厂、核供汽供热厂等)和其他反应堆(研究堆、实验堆、临界装置等);核燃料生产、加工、贮存和后处理设施;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设施等。 (三)核技术利用,是指密封放射源、非密封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在医疗、工业、农业、地质调查、科学研究和教学等领域中的使用。 (四)放射性同位素,是指某种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元素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不同的核素。 (五)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 (六)射线装置,是指x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装置。

(七)伴生放射性矿,是指含有较高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的非铀矿(如稀土矿和磷酸盐矿等)。 (八)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者比活度大于国家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 第三条、放射性物质管理贯彻国家对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 第四条、学校实行放射性物质使用审批制度,校属单位在教学、科研、生产中使用放射性物质,必须事先经学校审批,并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程序是: 1、使用单位立项、申请,提供立项申请书和可行性报告; 2、学校审批,主管校领导审核,学校校长办公会议决定,校长签字批准; 3、学校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 4、政府环保、卫生、公安部门批准,办理有关手续。 第五条、学校对涉及放射的工作实行资质许可证制度,放射性实验室设置要取得政府环保、卫生、公安部门核发的许可证,从业工作人员要经专业培训取得上岗证。 第六条、学校组建放射性物质管理组织,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管理放射性物质。教务处为学校放射性物质主管部门,教务处实践教学科为办事机构;公安处为学校放射性物质协同管理、监督、保卫部门;校内各拥有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为放射性物质直接管理部门。 第七条、学校放射性物质管理实行责任制度 (一)放射性物质管理组织责任

《安全环境-环保技术》之放射性废物的收集与处理

放射性废物的收集与处理 在核医学实践过程中,产生固体、液体、气载三种放射性废物,他们的收集与处理方式各不相同。首先射性废物管理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①注意必须区分临床医用放射性废物与医学研究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不可混同处理;②必须区分放射性废物与非放射性废物,不可混同收集和处理;③应力求控制和减少放射性废物产生量,即废物的最小量化。核医学实践的良好计划,包括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射线的种类、活度等选择,考虑操作的数量和制备的材料、污染的风险性等良好工作程序,都将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体积。在放射性废物产生的地方,应当备有各种收集容器,分别分类存放,容器必须适合目的(体积、屏蔽、防渗漏)要求。并在标明核素名称、物理性状、活度和外照射剂量率。由于核医学实践中的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多数小于一周,因此可以把放射性废物收集起来后放在特定的容器里衰变,直至达到规定的豁免水平。不同性质的放射性废物贮存和处理的方式有所不同。固体放射性废物收集与处理首先应按废物分类标准和废物的可燃与不可燃、有无病原体和毒性分开收集废物于具有外防护层和电离辐射标志的污物桶内,其内应放置专用塑料袋直接收纳废物,放置地点应避开工作人员作业和经常走动的地方。注意装满后的废物袋及时转送特殊贮存室,其建造结构应符合放射卫生防护要求,且具有自然通风条件或安装通风设备,出入处设电离辐射标志;废物袋或废物包、废物桶及其他存放废物的容器必须在显著位置标有废物类型、核素种类、比活度范围和存放日期的说明;内装注射器及碎破璃等物品的废物袋应附加外套。最后处理废物,一般根据规定,比活度小于或等于7.4×104Bq/kg(2μCi)的医用废物或经过存放衰变,比活度降低到7.4×104Bq/kg以下可作为非放射性废物处理。注意:1、GBq量级以下且失去使用价值的废弃密封放射源必须在具备足够外照射屏蔽能力的设施里存放和待处理。2、可燃固体废物必须在具备焚烧放射性废物条件的焚化炉内进行;同时污染有病原体的固体废物,必须先消毒、灭菌,然后按固体放射性废物处理。对于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动物尸体,应防腐、干化、灰化,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12号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已经2011年11月30日国务院第18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放射性核素浓度或者比活度大于国家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 第三条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贮存和处置及其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处理,是指为了能够安全和经济地运输、贮存、处置放射性废物,通过净化、浓缩、固化、压缩和包装等手段,改变放射性废物的属性、形态和体积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贮存,是指将废旧放射源和其他放射性固体废物临时放置于专门建造的设施内进行保管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处置,是指将废旧放射源和其他放射性固体废物最终放置于专门建造的设施内并不再回取的活动。 第四条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应当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妥善处置、永久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核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放射性废物的有关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放射性废物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对放射性废物实行分类管理。

根据放射性废物的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将放射性废物分为高水平放射性废物、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和低水平放射性废物。 第七条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贮存和处置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 第八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核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全国放射性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国家鼓励、支持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利用,推广先进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技术。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经调查情况属实的,对举报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贮存 第十条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将其产生的不能回收利用并不能返回原生产单位或者出口方的废旧放射源(以下简称废旧放射源),送交取得相应许可证的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单位集中贮存,或者直接送交取得相应许可证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单位处置。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对其产生的除废旧放射源以外的放射性固体废 物和不能经净化排放的放射性废液进行处理,使其转变为稳定的、标准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