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提高教育质量与实现培养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综观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以老师讲授为主传统教学模式

目前,各高职教育的课程多采用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典型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比较符合普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师生教与学的习惯,在教学中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透彻性,要求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它可以使学生学到较扎实的理论知识。教师大多采用“教室+教案+多媒体”的代理式教学模式,教师负责的是“传”、“授”、“解”,单项信息传递,灌输知识,而学生是处在“接”、“受”、“听”的位置上,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满堂灌”的知识传授方式,缺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训练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从而缺乏就业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过程和标准统一,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招生数额不断增加,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这使得对某些课程不得不采用合班授课的方式,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一个目标、一个标准、一个要求和一个考核标准,针对性差,学生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职业技能得不到个性化发展,影响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对各门课程开课时间的安排比较固定,学生必须在统一固定的时期里学习这门课程,这也导致了顶岗实习的时间也必须统一集中安排,而无法顾及企业在不同时期和季节业务量的不同,众多的学生在

同一时间涌入实习基地,其实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3.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差异性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一定职业道德素质、有一定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原有的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的教学目标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侧重于对某一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和一定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是基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方法;而培养目标更注重于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它需要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和熏陶。这种差异必然要求教学目标要向培养目标靠拢和看齐,在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上也必须要进行大幅改革。

4.重知识重技能,轻人文素质

近几年来,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正被广泛接受,同时也导致了实用主义或技能主义教育观念的盛行:教育过程被视为“就业准备的过程”、“智力投资的过程”、“潜在生产的过程”等等,甚至主张将其“产业化”、“商品化”。这种教育理念,使部分高职院校染上了实用唯学、急用先学、急功近利的毛病,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提高。

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要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的教学理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课堂教学改革:分组学习制,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解决问题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以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集中答疑的方式取代“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增强学生在

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合作性和互动性,营造积极思考、探索创新的氛围,使学生快速而积极的获取知识与技能。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尽量选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例为引导,尽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形成,既可形成一般学习能力,又可形成包含合作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内的职业综合能力。

2.课程安排改革:学分制,自由安排实习与选课

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在积极谋求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的同时,要合理灵活的安排实习时间、充分利用实习基地这种教学资源。既然已经采取了学分制,只要学生在3年的时间里修满学分即可,而在上课的时间选择上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满足他们参加顶岗实习的要求。具体来说,无论是专业选修课还是专业必修课,学校都可以每年或每学期循环开课。如果学生在这半年要外出参加顶岗实习,那么这部分同学可以在下学期再来学习这门课程,修够学分即可。这样学生可以在3年的时间里自主灵活的来安排自己的课程学习也顶岗实习,同时也可以缓解实习基地的压力,在业务繁忙的季节吸纳更多的学生来实习,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实现互利双赢。

3.评价标准的转变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由追求学生的分数转向重视学生的能力,由看重学生的最终考试结果转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由强调学生认知成绩的提高改变为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熟,由运用统一标准、采用一个模式转向参考多样化的指标和注重评估特长。考核方式由单一的试卷测试改变为提交项目设计报告、项目成果展示、答辩等多种方式进行,这使考核的过程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的在自身基础上努力所取得的进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自主的学习选择权,在注重培养专业素质及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自学能力等综合素质。

4.管理方式改革:实行导师制,满足差异性要求,体现个性化培养机制

从高中的基础学科的学习转变到对专业课的学习,刚入校的高职学生对这种学习领域和学习方法的转变感到迷茫,对专业和职业缺乏感性认识,短暂的入学教育

和职业讲座仍然无法解决他们伴随课程的学习而产生的困惑与迷茫,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导师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具体来说,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实行双向选择,由导师对所负责的学生进行跟踪指导,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意志,协助其制定学业发展规划,及时解决其学习上的遇到的问题和难题,有效的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防止其自由散漫、漫无目的,同时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人文关怀,以增强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走好成长成才道路上的每一步。

5.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就业率固然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和毕业生本人对就业的满意度是学校的生命线。但是从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和社会适应性来看,企业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较高的人,在求职面试、工作期间胜任度和创造性方面都占有优势。知识和技能可以在短期内获得,但是人文教育和综合素质则需要长期的培养和熏陶。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发挥被运用,及其发展潜力,均受其人文素质的高低所制约。高职院校应从学习的自主性、工作的创新性、岗位的责任感、集体协作感、社会适应能力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不仅是一种职业教育,更是一种素质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和如何发展,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金启东.试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当代理念[J].职教轮坛,2007,(10).

[2]王云江.人文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相互渗透[J].杨凌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3]谢渝.高等职业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47-48.

[4]谭移民,钱景舫.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J].职业技术教育,2001,(31).

------------最新【精品】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与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与对策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观点与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实践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它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型人才的使命。在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经济建设对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由于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时间不长,理论体系尚待健全与完善,教学经验也存在不足,因此,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 1.重理论知识轻技能教育倾向依然存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办学目标,中国特色的课程开发初露端倪。在课程开发方面,先后经历了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即从普高学科体系到能力本位体系,再到工作过程体系。但是,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对课程体系进行局部的调整,至今仍停留在对学科体系的改良上面。学科本位的思想在高职院校中依然存在,在教学实践中更

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体现出来。总之,“三段式”课程体系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整体的课程模式未能实现根本的变革,因而导致了人才培养存在系统性偏差的问题:重知识理论,轻能力和工作过程,学生毕业后不少所学的知识无法在专业对口的岗位进行运用,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学校却没有学。因此,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转变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观念,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应该说,工学结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核心课题,但影响这一项攻坚课程推进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我们应该认真总结高职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加深对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构建基于工学结合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思路。 2.培养实践型、适用型、发展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明显增强 只要留意目前的新闻即可发现,目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社会要求高职院校提供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又有较高的实际技能的职业型人才,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往往具有一定的书本知识,而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社会所需要的并不是仅具有一个方面实践能力的人才,而是具有多方面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较广的适应面,又要有突出的特色、专长。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知识技能到数量等方面都是不断变化的、不断发展的。高职院校必须洞察和适应这种变化趋势。 二、积极探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

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并针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性教学管理课堂要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改革已是风起云涌。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还是尝试,各级各类高职学院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都有振臂高呼之意,但当我们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没有多少实质上的变化。 一、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高职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都需要改革,但现实情况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是什么原因导致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呢?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意到“点”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管理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取决于最差的[1];同样道理,改革成效好坏不是取决于“点”,而是体现在“面”上。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重理论规范建设,不注重实践创新总结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关于课堂教学改革,高职学院管理者偏重于理论规范方面的建设,按照某个理论或某个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这样就限制了教师个体的创造性。有的高职学院鼓励教师创新,但不注重总结、完善,常常是“虎头蛇尾”,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收获不明显。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是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根据“系统原理”,只有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整体联动,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当然,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考”似乎更是责任重大。“考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导向,“怎样考”也是“怎样教”、“怎样学”的前提,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是理论性考试还是操作性考核?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要。 由此看来,没有管理层的推动就不可能最大程度地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二、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2]。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既有质又有量。量对应的是效率,质对应着效果,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但对高职教育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举例来说,某一堂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 所以对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 首先,高职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试行) 我校自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来,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为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目的,规范化管理,扎实办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不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因此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 本次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在继续贯彻原有教学管理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强调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能力训练及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教师的创新精神,最终促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范围及政策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采取“以点带面”的原则,首先拿出几门课程进行改革试点,然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最终全面铺开。本次参与课程改革的科目为《实用英语》、《经济数学》、《财务会计》、《数据库》四门课程,任课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由申报。 三、内容及要求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包括教案规范和课堂教学过程规范两个部分。 (一)教案规范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必备教学文件。为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院要求教师上课必须有教案,并且为了确保教案的编写质量,特制定本规范和要求。 1、课程教案基本要素 (1)授课时间 (2)授课方式 (3)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4)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5)教学重点及难点 (6)教学基本内容纲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步骤 (7)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8)课后小结 (9)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2、教案基本要素说明

(1)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备课中应考虑“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整个课程或某一课堂的学习,预期达到的效果。 (2)教学内容: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课程教学或课堂教学知识信息的总和及其重点、难点。 (3)教学方法:是教师把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学生的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4)教学手段:是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师生互动、学时安排、板书设计等的设计或选择。(注:教学手段含:板书设计及教具、图表、幻灯和录像、计算机、投影仪等的使用)。 (5)课后小结: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是对课程教学中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评价;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应用;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在这五个因素中,教学内容进程是整个教案的主体部分,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逻辑程序,又要划分出若干环节或步骤,并考虑到它们的时间分配、具体方法的应用,相互间的衔接、过渡,以及教学过程与板书的协调等等,充分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风格。 3、要求及格式 教案分为教案封面、教案首页、教案要求书写规范,基本要素齐全,具体格式请参见附表1(请认真按照填表要求填写),另附教案检查考核标准,见附表2 附表1说明: 第一张表为教案合订本的封面。 第二张表为教案合订本首页,请参照大纲编写,放在教案合订本第二页。 第三张表按每2课时编写,此表可按授课内容增加页数。 (二)课堂教学过程规范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除理论课教学外,还含实验课、实训课等 1、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理论阐述准确。做到思路清晰、观点正确、概念清楚、重点突出、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浅谈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浅谈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开始加大改革力度,如何做好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促进高职教育更好的为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以及经济的发展服务,是目前高职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本文就针对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展开了论述和探讨。 标签: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对策 0 引言 在我国的教育结构体系当中,高职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经济建设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发展逐渐被人们熟知和认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高职教育正面临改革的关键时期,为了促进高职教育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中切实发挥积极作用,高职院校要认真分析当前形势,找到改革的关键和突破口,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提高管理效能,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从而促进高职教育在新时期取得繁荣发展。 1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内容 1.1 教材的改革 对于整个教育体系来说,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而对于高职教育这种地域性比较强的教育类型,教材选择存在盲目性、缺乏针对性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材过剩或不足。高职院校一般是春季征订教材,但是到了秋季由于招生人数及专业调整带来了学生数量的变化会导致教材过剩或不足,造成资源浪费或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第二,教材过时。高职教育说到底是为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的,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也会发生改变,教材更新不及时就会导致很多高职学生使用的是过时的教材,影响教学质量。第三,教材不适用。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突出的是岗位性和职业性,要求教材要充分显示专业及岗位的特点。但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没有自主编制适用教材的能力,又无法套用普通高校本、专科教材,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局限性。由此可见,对高职教育教材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1.2 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开始转向以市场为导向,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需要了。市场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有知识、有技能、懂管理,因此高职院校要从课程设置上调整知识的结构和层次,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和规格的变化进行改革,优化和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目标的实现。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概要: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的许多挑战,肯定有解决的方法和过程,作为学校和一线教师,必须学习科学发展观,走教育群众路线,善于修身、用权、律己,为教育可持续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质发展与生源问题产生了基本矛盾,而且变得越来越激烈。当前的就业现状表明,就业市场不仅是供过于求的数量问题,招聘单位不断增加的招聘条件说明新毕业生越来越不适应企业需求。面临着各种途径的学生,多数教师显得无所适从,还在探索寻找一套完整的教学思路体系,以实现既要保证大多数学生听得懂、愿意学,还要符合高职教育的本质需求。 一、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体系研究的重要性 (一)对于缓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严峻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现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源数量急剧减少,各高等职业院校均面临着生源的问题;二是生源质量下降趋势明显,给教学带来挑战;三是高校就业状况不太乐观,企业用人条件增多,对教学质量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二)对于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是一个大众化教育,对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社会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谨慎,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人才,问题的解决也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有推进作用,为构建有意义人生打下基础 不论学生的现实表现如何,他们还是希望自己有成功的人生,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家里的经济状况,这也是许多父母拼死累活愿意供孩子上学的唯一动力。所以,高校和教师不应歧视任何学生,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在沟通和交流中发现培养学生的钥匙,为有目的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体系研究 (一)专业设置必须基于一定的社会人才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1、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路是什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4、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的培养方案。 (3)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 (4)以“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关键。培养学生获得“多证书”。 (5)产学研结合,院企结合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 (6)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的办学方向。 5、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是什么? 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院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6、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内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办学指导思想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2)专业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基于职业分析,根据职业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置专业,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 (3)课程体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更加讲求实效,减少相关课程内容重叠,注重改造重组,侧重实用,适当减少理论教学。 (4)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要以专业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计算机应用、英语和人文等综合素质教育为支柱。 (5)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满足实践能力、专业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院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践训练体系。 (6)建立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7)建立以就业率、就业质量、社会诚信度为主要杠杆的产学合作,多元投入、优胜劣汰的机制。 7、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论高职教学改革的方案

论高职教学改革的方案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尽完善,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必须全面认识和把握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以进一步培养一大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质量人才,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标签: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双师型;互动教学;考核指标 高职教育在我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为国家培养了数以百万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切正显示了它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然而,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跟不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因此,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要在社会上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就必须对其教学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笔者通过到香港理工大学一个星期的学习,现就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浅谈几点意见。 1 改革和完善实训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应该是不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的是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实用性。高职学生应在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技术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然而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本专业技术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实训教学中应大力提倡以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可以让学生所学的实训内容就等同于毕业上岗后的工作内容。如何完成这一工作?笔者借鉴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的经验,关键是相关部门必须动脑筋,想方设法建立一个多赢的校企合作平台。比如:在开设电子产品组装和焊接的实训时,相关部门应先联系相应企业,学生在教师或者企业相关人员的带领下给企业从事相关产品的组装和焊接工作,企业不给学校支付任何费用。最终的结果是多赢:企业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今后人才招聘提供一个参考依据;学生掌握了以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同时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态度”;学校节省了学生实训的耗材费用和设备的维修费用,降低了处理大量电子垃圾的费用,同时也提高了院校竞争力;教师通过实训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针对校内的实训基地,加大实验实训室的开放力度,增加开放性的实训内容。根据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的经验,工业中心二十四小时面对学生开放,到凌晨二、三点钟还有学生继续在做实训内容是常见的事情。因此,学院可以从两个方面增加实验实训教学的开放工作:一是制定基础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如工程光学实验室、模电数电实验室;二是建立开放实训室和创新创业实训室的管理制度,学院不断完善实训室的管理系统,学生可以通过管理系统预约登

浅析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浅析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结构体系不合理,导致了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做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育学生为主体 社会发展既需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也需要从事具体职业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突破式扩张、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沿袭学历教育,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不合理,创新性不足以及职业教育的“非职业化”导致了我国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 传统的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出现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适应课程、吸纳课程,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和学都脱离了做,使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鉴于以上问题,高职教育改革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从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做起,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以符合高职教育的目标和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特点,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一、教、学、做一体化 以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教学做一体化”就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创造出学生能看、能摸、能操作的教学环境,做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合一。 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产为中心,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做”一方面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使学生用以促学.它把学与用很好地统一起来,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厌学情绪。“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主人翁的地位,以具体的生产任务和岗位要求为载体,使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有机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以主体的地位自觉地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还应特别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多给学生以实际锻炼的机会,促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 我校将“教学做一体化”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并根据教务系统的要求,组织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竞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步骤进行的。 例如在火电厂600MW仿真实训室中,要求学生启动一台给水泵,为锅炉提供给水。首先教师提供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如给水泵启动的条件,各种阀门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如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温岭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台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从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办学实际出发,努力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加快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温 岭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增强选择性。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选择性需求和成长意愿,在教师有效引导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课 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学制选择权,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突出专业性。将专业教育贯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始终,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开发满足直接就业需要的课程系统和满足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建设既能突出专业特点又能适合综合发展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追求实效性。摒弃阻碍课程改革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注重灵活性。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不断充实和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形态。 坚持统筹性。做到近期和长远相统筹、局部和全面相统筹、点和面相统筹,整体规划,渐次推进。2015年上半年,由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在部分专业先行试点,积累经验.2015年下半年,全市全面推行中职课程改革。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多样化选择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未来热点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未来 1、高职教育十年大发展的回顾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回顾这十年,是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十年,也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到发展壮大的十年,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大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1院校建设——从示范院校到国家骨干院校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过了一个从“新生事物”到“星火燎原”再到“遍地开花”的发展历程,截止到2009年全国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313万人,在校生965万人;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已达到74所,2010年的招生计划为27万人,无论是院校数量还是招生规模都超过了本科院校,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0年来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2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次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这次会议强调:“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这次会议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也是这一次会议第一次突出了建设国家示范院校的课题。 为落实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2006年十一月十六日,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十六号文件。2006年十月三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启动了国家示范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

以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为例探索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摘要]文章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出发,分析了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为例,通过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课堂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落脚点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核心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对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教学方法缺少创新。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方法因循守旧,课堂教学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授课方法上,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主体,即使是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今天,有的课程也是多媒体课件一幅幅文字的电子黑板代替了粉笔黑板,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往往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智力发展。最终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下降。

2.教学对象研究不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高职学生的研究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考中的低分段学生,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才来高职院校学习,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对高职教育目标认识不清,对未来前途信心不足,失去了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课堂上睡觉、课桌下玩手机,玩电子游戏,迟到早退,缺课现象严重,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把握不透。有的教师对实际岗位的工作情形不熟悉,不知道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有的从实际工作中来的教师对理论不熟悉,害怕讲错,往往照本宣科。有的老师对教学内容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完全弄清,课堂教学只能读书。有的年轻教师大多对教材内容不甚熟悉,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而脱离教材,致使教学内容经常游离于教材之外,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解决好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在高职课堂教学改革中作了一些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以人为本,确立高职课堂教学主体化的教学理念。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师的指导下的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在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现就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共同努力,形成国家、地方(省级)、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 的人数达到80%以上。 四、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最新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精品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思路 为了充分发挥督导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应组织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摘要]我国课程改革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教师要充分了解分析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教学改革思路从适应社会工作实践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展开推进、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学;问题;改革思路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要,然而人才培养的效果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根据企业所给的反馈,有的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了3年后毕业企业所需的很多技能却仍然不会。学校传授的理论知识在学生的职业能力上并没有得到运用。如果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业能力的水平上丧失了竞争力,在就业时没有不可替代性,势必给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而从企业调研情况分析,企业对员工敬岗爱业、沟通与协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需求更为直接;他们希望毕业生能够正确对待工作,能够将身心都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企业招聘时将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品质、全心全意服务消费者的职业素养普遍放在衡量职业品质的首位。很多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自身也并没有这种职业道德和素养,这一系列的现象让学生和家长们认为高职院校的学习没有太大必要,这对高职院校带来重大的影响。 一、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高职教育发展迅速,课程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企业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各高职院校共同的问题。企业注重的首要因素是素质,第二是能力要求。然而,现阶段的情况反映出高职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不力和教育与需求的不符。具体表现为: (一)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要求脱节 有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近几年虽有所改革,但教学内容仍较陈旧。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尚存在差距。由于部分学校因实训条件限制,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有限,仍以理论讲授为主,培训效果不见成效。现有专业教材形态单一、内容陈旧、实践性差;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僵化。教学组织脱离不了教室,沿袭“粉笔加黑板”或“电脑加投影仪”,知识应用变成“听景”,实践教学实为“观景”,学生被动的局面。 (二)职业院校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究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究 发表时间:2012-01-12T10:48:10.80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崔立华曹骑豹 [导读] 高等,就是区别于中等教育,强调必要的理论知识,要给与学生未来可以发展迁移的足够空间。 崔立华曹骑豹(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106) 摘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和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关键所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同类教育中体现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一项内涵建设和质量工程。文章对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解决策略,供讨论商榷。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自从2009年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本科院校扩招,高职教育又陷入了发展的瓶颈。课程是学校教学的载体和平台,教学是围绕课程的教学,因此进行课程改革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人才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高等,就是区别于中等教育,强调必要的理论知识,要给与学生未来可以发展迁移的足够空间;职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公约给出的定义是:“包括教育过程的各种形式和各种层次,它除了一般知识的传授外,还涉及技术和相关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对于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技能、专业知识、态度和看法的掌握。”[1]2006年职教16号文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件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它不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层次,不能作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也不是中专教育的“发面馒头”。高职教育有别于以知识体系为主的普通教育,以应用能力作为教学体系;有别于只限于职业岗位能力和技能的培训,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重视职业的适应性和应变性,要让学生以全面的能力和实力去迎接未来多元善变的社会职业,为个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高职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必须围绕学生的可迁移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 高职教育的课程要涵盖专业知识、经验知识以及任何与学生成长有关的活动知识,包括价值观、自我认知等。课程不但存在于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于学校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各种因素中。总之,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课程,高职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最好产品就是课程,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课程这一产品必须具备“职业导向性、技能主导性、内容适用性这三个特征”。[2]即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就业需求,主要技能的获得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延展性要能满足教育对象以后工作中对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需求。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扩大,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4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47%-48%,随后几年,高职和本科教育同步增长,到2008年,高职学生比占到了51%,第一次超过了本科院校,数量上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从2009年,本科学生人数再次上升,并从此居高不下,大多学生宁可选择读三本,也不愿意来高职。尽管近几年高职的就业率要超过普通本科,但是学生还是不愿意做蓝领。有关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都持上涨态势,如果职业教育萎缩,我国将出现严重的人才结构失衡。著名教育家熊丙奇说:“我们必须解决高职院校招生难的窘境,改革刻不容缓。”[3]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增强自身内涵建设,彰显高职办学特色,解决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等问题,灵活调整学科、专业,提高办学质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生源。高职的教学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而课程改革就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所在。2006高教部16号文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2008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标准中,再次提出了要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而课程改革正是保证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 三、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 首先,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借鉴了本科教育的“三段式”课程结构,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模式。其学科本位论非常明显,课程设置按照抽象到具体、基础到应用,构成了一个封闭的正三角,处在三角形最下端的是公共基础课,中间的是专业基础课,最上端的是专业课,学生的学习顺序也是按照这种正三角形的顺序逐层推进的。[4]“三段式”课程实质上只是对普通教育课程模式的职业化改造,其根本思想还是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其人才培养目标侧重研究型的人才,因此,这种普通教育课程的职业化改造不适合高职院校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其次,课程内容职业特色不强,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要。就我国现阶段而言,一边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部分行业人才急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人才蓝皮书》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将高达8127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高技能、农村实用人才等需求独占鳌头。特别是近年来“用工荒”来势猛、缺口大,已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开始向中西部蔓延扩大。而有的高校毕业生实践技能和素质还不如农民工,被讥讽为农民的“替补队员”。就像很多学生所质疑,我们这样辛辛苦苦地学习大学英语,花一个学年或者两个学年去学习,然后拿一个B级证书,对我们将来从事的工作有什么帮助?即使要学,也应该是专业英语,而不是大学英语。开设的课程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受到许多学生的质疑。 2、教学方法枯燥,考核方式单一,导致学生厌学。 当前的高职院校课堂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上课迟到,睡觉,聊天,吃东西,玩手机;教师上课自说自话,只要求学生到教室,至于听或者不听,根本不关心。教师的课堂教学多是重视书本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后期的实习、实训课也仅仅是理论的验证和延伸。这对于学习本来就有困难的高职院校学生,就像是高中学习的延续。高职院校学生,应该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实行“做中教,做中学,工学结合”,但事实上由于高职在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实践教学大多没有落到实处。职业院校要教给学生

高职教育中人工智能课程改革方案

---------------------------------------------------------------范文最新推荐------------------------------------------------------ 高职教育中人工智能课程改革方案 课程设置应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方式相一致人工智能课程主要讲授当今智能领域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是一门涉及哲学、逻辑学、语言学、控制论、生物神经学等多个学科的课程。以普通高校高年级计算机专业学生为讲授对象,人工智能课程在教学上一般以理论讲授为主,并辅以一些应用实例加以分析。课程本身理论性强,内容较为抽象,因此对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的要求高,在教学上往往强调对各种智能理论的深入讲解和分析,以此达到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目的。 当前高职教育中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这显然与高职教育本身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式不一致。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生产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应更为注重实践教学,包括各种实验、实训、实习和设计。因此,人工智能课程中单纯的理论讲授并不能有效地适应高职教育的实际教学环境要求,有必要对人工智能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加以改革。三个改革途径(一)引导学生阅读应用研究文献 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由于人工智能课程理论性强,难于从课本理论联系到实际 1 / 22

的专业应用上,这样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技能应用水平是不利的。 实际上,人工智能涉及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其中在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智能控制、数据挖掘、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尤为突出,每一种应用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特点。因此,在课程学习的开始阶段,应让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行选定某个应用领域,在一定的提示和引导下通过检索有关文献,访问相关的科研院校网站等方式获取资料,了解当前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具体产品的开发和使用情况,最后在课程的结束阶段以学习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加以演示和共同讨论,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人工智能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资料的收集阅读与思考是知识应用的首要环节,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应用技能很有帮助。(二)安排学生对经典算法程序进行实验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加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实践中学习和理解理论知识,并且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抽象而概念性强,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难以从中得到启发,也难以体现出高职教育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为此需要安排学生动手实验,从实践中理解人工智能科学的理论原理和应用途径。 在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先后提出了一些经典的优秀算法程序,如A*算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的BP学习算法等,在科研和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践教学中同样有着重要价值。根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