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畠显家:日本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北畠显家:日本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北畠显家:日本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键入文字]

北畠显家:日本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北畠显家在日本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人物,因其年纪轻轻军事才能了得受到关注。北畠显家是日本南北朝时代的公家兼武将,是纯正的皇室血统。北畠显家简介主要是针对于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的战争。北畠显家17 岁时便出任镇守府将军,镇守家族势力所在城市,保一方平安。

北畠显家

后来权臣足利尊氏造反,自告奋勇南下勤王,同其他几支军队大败足利军,逃亡九州建立自己的国家,长期成为足利尊氏的主要对手。几年之后,足利尊氏再度造反,受到王的召唤,南下消灭足利尊氏。刚开始由于供给充足,人数众多,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是由于古代战争供给不足,长期舟车劳顿,兵困马乏,在和泉整顿修养。

正是由于古代战争的这种弊端,导致其孤立无援,在战后一直得不到援军的援助,并且主要的兵源全部靠当地的青壮年来补给。足利尊氏抓住时机,立马发难,派出足利大将高师准备消灭北畠显家。但是北畠显家的在军事上的造诣使得他一时脱困,在战争中发明了风林火山阵旗,并为后世所模仿效用。但是最终寡不敌众,势单力薄,被高师军队消灭,在战争中力战而亡。以上就是对于北畠显家的主要生平简介。

历史上对于北畠显家简介都是比较简单,侧重于对他在军事上的造诣进行褒奖,总体来看,北畠显家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将领,不仅年轻而且学养甚高,而且忠心不二。

北畠显家的相貌如何

北畠显家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非常有能力的武将,他成名的时候还非常年轻,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习武功,再加上他天生就是一个非常适合练习武术的人,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总是能事半功倍,很快就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1

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 程 论 文 学号: 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

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尤其隋、唐时代。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此后,宋、明时代,中日两国的通商往来也比较频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截至现代西方文明进军亚洲前,日本一方面从属于中国的文明圈,另一方面,又作为岛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近代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近代史时期。近代发端,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但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重点不同,由于中日两国的当政者面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有异,两国的发展道路却截然相反,中日两国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2)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列强的重要成员之一,妄图灭亡并独吞中国。 (3)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闰,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往来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进行了历史性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制定了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变化亦翻天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

中国历史年表及皇帝年号

中国历史年表 夏(前2070-前1600) 商[前期(迁殷前)(前1600-前1300)后期(迁殷后)(前1300-前1046) 周1.西周(前1046-前771) 2.东周(前770-前221)包括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楚汉争霸(前206-前202) 汉(前202-公元220):1.西汉(前202-公元8) 2.新(8-23)和更始帝(23-25) 3.东汉(25-220)三国(220-280)1.魏(220-265)2.蜀汉(221-263)3.吴(222-280) 晋(265-420)1. 西晋(265-316)2.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509) 1.南朝:1)宋(420-479)2)齐(479-502)3)梁(502-557)4)陈(557-589) 2.北朝:1)北魏(386-534)2)东魏(534-550)3)北齐(550-577) 隋(581-618)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唐(618-907) 五代十国(907-979)1.五代1)后梁(907-923)2)后唐(923-936)3)后晋(936-946)4)后汉(947-950)5)后周(951-960) 2.十国1)吴(902-937)2)南唐(937-975)3)吴越(907-978)4)楚(907-951)5)闽(909-943)6)南汉(991-971)7)前蜀(903-925)8)后蜀(934-980)9)南平(924-963)10)北汉(951-979)宋(968-1279)1.北宋(960-1127)2.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夏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金(1115-1234) 元(1206-1368)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称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明(1368-1644) 清(1616-1911)努尔哈赤于1616年,定国号为金(历史上称后金)1636年改为清,1644年入关。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中国和日本有哪些历史事件

中国和日本有哪些历史事件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地理位置临近,历史文化传统接近,又都是地震等突发灾难性事件的多发国家,今天给大家精心挑选了中国和日本有哪些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国和日本有哪些历史事件一: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确实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

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中国和日本有哪些历史事件二:抗日战争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2-3]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和日本有哪些历史事件三:白江口之战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663

中日历史朝代对照表

中日历史朝代对照表

绳文时代约前10000年~约前300年 日本最原始的时代。人们住洞穴、逐渐发展成部落,过着采集、捕鱼、狩猎生活。绳文是指出土的当时的绳文陶器,是那个时期的标志。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标志是弥生陶器的出现。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开始种植水稻,使用各种金属器,例如铜剑、铜矛等。当时日本总称为“倭”,分为许多小国。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奴”国王曾遣使通汉,接受了后汉光武帝所赠与的刻有“汉委奴国王”五字的金印,这枚金印于1784年在福冈县被发现。三国时期(3世纪),“邪马台国”的女王送使者到魏,魏的使者也来到了邪马台国。关于邪马台国的所在地,学术界长期争论,至今未有定论。 古坟时代3世纪后期~7世纪 初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全国各地,因此被称为“古坟时代”。这个时期,大量中国的知识、技术传入日本。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等技术,并开始使用中国汉字。6世纪,日本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致力于政治革新,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飞鸟时代6世纪末~710年 以奈良南部的飞鸟地区为中心的时代,与古坟时代有重叠的部分。645年,孝德天皇政权颁布《改新诏书》,被称为“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建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这个时期开始,日本派遣了很多学生和僧人到中国学习政治、法律、文化及佛学知识。702年,日本向中国唐朝政府告知国号为“日本”、君主为“天皇”。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 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奈良)。平城京是日本仿造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的。这一时期,日本继续派出遣唐使,其中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成绩优异,留在唐朝任职,并与李白等文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同一时代,中国的著名高僧鉴真和尚六渡日本失败,第七次终于成功。鉴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奈良的唐招提寺里,至今还供奉着鉴真的塑像。另外,这个时代还诞生了日本历史上几部著名的书籍,如《万叶集》、《古事记》、《日本书记》、《怀风藻》。 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 794年日本迁都平安京(现京都)。894年派出最后一批遣唐使后,不再大量摄取中国文化。这个时期主要是藤原家族执掌政权,武士进入了中央政界。此期间,日本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并诞生了一批反映贵族文化的文艺作品,如《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语》、《枕草子》等。 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 12世纪末,源赖朝受封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了第一个幕府政权。在文化方面,摄取了中国宋朝传入日本的禅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武家文化。文学方面出现了以源平合战为背景的小说《平家物语》。 室町时代1333年~1467年~1573年 足利氏掌握政权,1336年在京都的室町建立幕府政权。由于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统治能力较为薄弱。1467年,“应仁之乱”爆发,各地大名纷纷而起,室町幕府摇摇欲坠,日本进入战国时代。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帝王年数及分支对照表 从已知的公历年计算分支的年份:年数减3,余数除以10为天干,余数除以12为地支 根据已知日期计算主干和分支日期的公式为 g = 4C+[C/4]+5Y+[Y/4]+[3 *(M+1)/5]+D-3Z = 8C+[C/4]+5Y+[Y/4]+[3 *(M+1)/5]+D+7+I 其中奇数月份i=0,偶数月份i=6,C为世纪1月和2月是根据前一年的13个月和14个月计算的。[]表示四舍五入g除以10的余数是天极,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部支持日期,清宣彤元年,1909年,清德宗年,载湉光绪年,1875年,义海年,清穆宗载年,1862年,淳同治元年,清文怡咸丰元年,1911年,清宣宁道光元年(1821年),清仁宗元年(公元1796年),清元年(公元1736年),清雍正帝元年(公元1723年),清叶璇元年(公元16年)62年(公元1644年),仁贤生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沈嘉年(公元256年)+ 年(公元1621年),明太祖元年(公元1628年),崇祯元年(公元1621年),明朝太仓元年,朱常洛、光宗、16XXXX、庚申、明神宗、朱翊钧、万历、1573年,明朝的贵由、穆宗、朱载垕、隆庆、1567年,明朝的丁卯、师宗、朱厚熜在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明朝的朱厚昭正德元年(公元1506

年),明朝的朱由堂弘治元年(公元1506年),公元1488年,朱见深成化元年,明宪宗于公元1898年,公元1466年,徐兵年,朱祁镇天顺年,明英宗年,丁丑年,朱祁钰景泰年,明代宗年,武庚年,朱祁镇郑桐年,明英宗年,1436年,明朝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明朝仁宗朱高炽弘熙年(1425年),伊势年(1425年),明朝成祖年(1403年),朱迪永乐年(1368年),文健元年(1399年),贵妃年(1368年),公元年的乌审年元 年的皇帝年数、公元日期、干部供养日期、元、、陀帖木儿,到公元1340年的、元、、陀帖木儿,到公元1335年的元元年、元元年、元元年、元元年、年、陀玛特木尔年、元元年、1333年元宁宗年,林逸之班年,顺三年,任申年,元朝年,屠铁木年,元朝年,顺元年,1330年武庚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元年、明太祖元年,清元元年宗海山铁木尔达德元年宗海山,贞元元年铁木尔渊,贞元元年忽必烈 南宋, 皇帝年号:元年,许,宋端宗元年,赵昌景延元年,宋公宗元年,赵显德祐元年,宋度宗赵琪元年,贤淳元年,宋理宗昭丁运景宋理宗昭云开清远年,宋理宗昭鲍云祐元年,宋理宗昭云淳祐元年,宋立宗昭云嘉熙元年,宋立宗昭云段平元年,西夏一元化主赵濉天兴元年,西夏一元化主赵濉邢凯元年,西夏一元化主宋理宗赵云少定,西夏末

中日历史朝代对照表(2)

中日历史朝代对照表 三皇五帝 夏 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商 约前1600年-前1046年 绳文时代 约前10000年?约前300年 前221年-前206年 西汉 前206年-公元8年 汉— |新 公元8年-23年 东汉 25年-220年 弥生时代 前3世纪?3世纪 三国 220 年-280 年 曹魏 220年 -265 年 蜀汉 221年 -263 年 东吴 229年 -280 年 581年-618年 古坟时代 (大和时代) 3世纪后期?7世纪 武周 唐 618 年-907 年 飞鸟时代 6世纪末?710 奈良时代 710 ?794 平安时代

五代后梁907年-923年 后唐923年-936年 后晋936年-947年 后汉947年-950年 后周951年-960年 北宋 960 年-1127 年 南宋 1127 年-1279 年 十国 907年 -979 年 辽 916年 -1125 年 金 1115 年-1234 年 元 1271 年-1368 年 明 1368 年-1644 年 后金 (清) 平安时代 794 ?1192 镰仓时代 1192 ?1333 室町时代 1336 ??1573 ? 安土桃山时代 1573 ?1600 ? 清 1616 年-1636 年-1912 年 江户时代 1603 ?1867 南朝 1336 ‘ 1392 南北朝 时代 1336 ? 1392 战国时代 1467 ?1603 ? 中华民国 1912 年-194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年-?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1926?1989 平成时代1989??

日本与中国发展的历史关系概要

日本与中国发展的历史关系概要 钓鱼岛事件从去年的九月份发生到现在大半年的时间,这短短的一个时间区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的曲曲折折,作为在亚洲一个区域发展的两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究竟什么才是它的主题或者说是主流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要对一个事物未来的发展脉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明白事物发展的趋向,就需要了解一个事物发展的来龙及其现在的状态.在这样一个理论建立的前提上,事物是历史的一种联系的关系,现在的决定未来,过去的决定现在,也就是因果论,也就是说,事物发展是在绵延在因因果果之间的横向联系之中.当然,特殊因素的介入,是否会是事物的发展脱离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否这样地规律就是正确的,这也同样是一个疑问,可是我们姑且假设认为这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论述有什么价值呢,是不是臆想主义呢?可我相信,有人会明白这样事物存在的价值,当然这是题外话。下面我们进入主题。笔者从中日之间历史探究某种事物存在的联系,为了探究影响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因素,也许笔者不会遵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发生的时间。当然即使这样,你也会发现我们所论述的主线在哪,只是不太明显罢了. 中国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孕育,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统一纷争格局的局面,开启了中国的大一统时代.经过当政者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社会已经初步具备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而同时期的日本处于怎么样的一种社会状态呢?从历史教课书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是在大化革新之后,应该是在中国唐玄宗时期,正逢中国社会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 那么我们就推测日本诸岛正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各地区之间正处于纷乱的战争状态.从中日历史上来看,秦汉时期,由于使用工具的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虽然有,但毕竟不太频繁,因此隔海相望的中日之间发生发生深刻的联系,两个社会群体之间进行深层次的文化,经济甚者是制度上的交流是不现实的,仅仅出现了’徐福东渡扶桑”的传说故事. 也就是说,在政治制度上,中国比日本先进很多,同时也以为着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上也远远领先于日本.为什么要论述这样的一个问题呢?笔者想要表达的是一个地区政治的组织形式代表着本地区社会生产调整的状态的最佳模式,请大家记住这个观点,后面笔者还会再次论述这样的一个问题.进入唐朝时期的中国,在法律儒家化上达到了技术了思想体系的成熟,并且这样的成熟不仅仅体现在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上的影响,而且对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的行为方式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乃至整个国家机器及国家政治组织形式,统治思想也深受其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是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威力.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的力量的变革完全源自于内部力量的发展推动的结果,中国社会是一个内源性的社会.从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孕育,从秦汉封建制度的建立,到隋唐封建制度的全面完善,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政治制度的全面地成熟完善的内源性发展模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笔者再次考察基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从荷兰第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启蒙,到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建立,或者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全方位推广,也经历了五百年的时间,当然科技的进步导致人类文明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多样化,是在封建社会无法比拟的.笔者再次比较英美的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英国是一个内源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从17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到19世界建立世界霸权,用了也近两百多年的时间.而美国来说,我们从制度起源来说,美国应该是一个外源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不是靠本身地区力量发展成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的国家,其实依靠英国的制度移民,参考法国资本主义学家的理论建立的一个国家,它的政治制度的行为模式的开端沿袭了英国的传统,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学说来设计自己政治模式,所以美国是一个外源性的国家.从英国和美国的发展史来看,外源性和内源型的国家究竟是否会强大,是不是内源性的依靠本土力量发展起来的政治制度就会有越于外源性靠移植它国政治制度的国家呢?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搞明白,因为它在研究中日之间关

中国年号干支公元纪年对照表

中国历史年号·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从公元元年起) 汉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二十二年丙午46 二十三年丁未47 二十四年戊申48 二十五年己酉49 二十六年庚戌50 二十七年辛亥51 二十八年壬子52 二十九年癸丑53 三十年甲寅54 三十一年乙卯55 三十二年丙辰56 中元元年丙辰56 二年丁巳57 永平元年戊午58 二年己未59 三年庚申60 四年辛酉61 五年壬戌62 六年癸亥63 七年甲子64 八年乙丑65 九年丙寅66 十年丁卯67 十一年戊辰68 十二年己巳69 十三年庚午70 十四年辛未71 十五年壬申72 十六年癸酉73 十七年甲戌74 十八年乙亥75 建初元年丙子76 二年丁丑77 三年戊寅78 四年己卯79 五年庚辰80 六年辛巳81 七年壬午82 八年癸未83 九年甲申84 元和元年甲申84 二年乙酉85 三年丙戌86 四年丁亥87 章和元年丁亥87 二年戊子88 永元元年己丑89 二年庚寅90 三年辛卯91 四年壬辰92 五年癸巳93 六年甲午94 七年乙未95 八年丙申96 九年丁酉97 十年戊戌98 十一年己亥99 十二年庚子100 十三年辛丑101 十四年壬寅102 十五年癸卯103 十六年甲辰104 十七年乙巳105 元兴元年乙巳105 延平元年丙午106 永初元年丁未107 二年戊申108 三年己酉109 四年庚戌110 五年辛亥111 六年壬子112 七年癸丑113 元初元年甲寅114 二年乙卯115 三年丙辰116 四年丁巳117 五年戊午118 六年己未119 七年庚申120 永宁元年庚申120 二年辛酉121 建光元年辛酉121 二年壬戌122 延光元年壬戌122 二年癸亥123 三年甲子124 四年乙丑125 永建元年丙寅126 二年丁卯127 三年戊辰128 四年己巳129 五年庚午130 六年辛未131 七年壬申132 阳嘉元年壬申132 二年癸酉133 三年甲戌134 四年乙亥135 永和元年丙子136 二年丁丑137 三年戊寅138 四年己卯139 五年庚辰140 六年辛巳141 汉安元年壬午142 二年癸未143 三年甲申144 建康元年甲申144 永嘉元年乙酉145 本初元年丙戌146 建和元年丁亥147 二年戊子148 三年己丑149 和平元年庚寅150 元嘉元年辛卯151 二年壬辰152 三年癸巳153 永兴元年癸巳153 二年甲午154 永寿元年乙未155 二年丙申156 三年丁酉157 四年戊戌158 延熹元年戊戌158 二年己亥159 三年庚子160 四年辛丑161 五年壬寅162 六年癸卯163 七年甲辰164 八年乙巳165 九年丙午166 十年丁未167 永康元年丁未167 建宁元年戊申168 二年己酉169 三年庚戌170 四年辛亥171 五年壬子172 熹平元年壬子172 二年癸丑173 三年甲寅174 四年乙卯175 五年丙辰176 六年丁巳177 七年戊午178 光和元年戊午178 二年己未179 三年庚申180 四年辛酉181 元始元年辛酉 1 二年壬戌 2 三年癸亥 3 四年甲子 4 五年乙丑 5 居摄元年丙寅 6 二年丁卯7 三年戊辰8 初始元年戊辰8 新始建国元年己巳9 二年庚午10 三年辛未11 四年壬申12 五年癸酉13 天凤元年甲戌14 二年乙亥15 三年丙子16 四年丁丑17 五年戊寅18 六年己卯19 地皇元年庚辰20 二年辛巳21 三年壬午22 四年癸未23 更始元年癸未23 二年甲申24 三年乙酉25 东汉建武元年乙酉25 二年丙戌26 三年丁亥27 四年戊子28 五年己丑29 六年庚寅30 七年辛卯31 八年壬辰32 九年癸巳33 十年甲午34 十一年乙未35 十二年丙申36 十三年丁酉37 十四年戊戌38 十五年己亥39 十六年庚子40 十七年辛丑41 十八年壬寅42 十九年癸卯43 二十年甲辰44 二十一年乙巳45

中日交流历史梳理

中日交流历史梳理 姓名:江国亮 学号:2011011647 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2班一.中日交流可分为几个时期: 1.友好交往时期: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双方就有了经济文化交流。 东汉初期,日本倭奴国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此印于1784年在日本出土;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也传入日本。 唐朝时,日本与中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日本的阿倍仲麻昌和中国的鉴真和尚是当时的友好使者。唐朝的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的佛教、医药学知识、建筑和雕塑技术等传到日本,日本在政治经济制度、城市建筑、文字、日常生活等方面均采取了中国的做法,并进行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实现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对抗与友好并存时期: 明朝后期,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东南沿海的奸商形成倭寇,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余大猷英勇抗倭,肃清了其势力。1592年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人朝抗击日本的侵略军,李舜臣与邓子龙双双壮烈牺牲,形成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 明朝时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清朝晚期,中国以陈独秀、鲁迅等为代表大量的留学生留学日本,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3.日本侵华时期: (1)、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这一改革使日本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日本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殖产兴业”、“文明开花”,成为亚洲唯一的、最强大的国家。 (2)、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制定了“征韩侵华”的政

论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论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纵观历史,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既有合作又有摩擦,双方关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其摆动幅度之大世界少有。近代中国与日本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南京大屠杀,371毒气,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事件使得中国人对日本人恨得是咬牙切齿,但随着事件的推移,中国对日本的关系缓和了不少,不过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是不可磨灭的。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维系的底部。 当今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可谓复杂之极,由于历史原因,日本垂涎中国的资源和领土,用他的鼠目寸光发动了侵华战争,犯下了种种罪行,导致了中华民族难以释怀的仇日情节。但是笔者在此认为,事实就是事实,已无法改变,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于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虽然说经济上的合作拉近了两国的关系,但理由一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日本在政治对中国的态度是极其强硬的,使得中国人对日本的反感越来越大。近几年中日两国的首脑一直没有实现互访,虽然说距离不是问题,不过这对于两个尽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经济上的往来这只是利益上的需要,政治上的问题才是中日关系的关键。而且政治上的不和睦将会导致以后几十年甚至永远中国和日本是敌对的关系。所以政治上的改革才能给中日关系带来希望。 历史问题迄今已只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的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大憾事。现在日本的政策决定了他是亲西方的,这也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笔者认为日本不会永远亲西方,因为日本继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日本骨子里一直流淌着中华的血液,日本的野心是由于日本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日本面对的民族存亡与中华民族很相似 也许未来日本与中国会爆发战争,笔者认为战争的发动取决于日本,因为中国无意日本狭小的领土和匮乏的资源,而中国的领土和资源也许是日本垂涎若渴的,如果日本的决策层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应该能认识到发动侵华战争是最不明智的选择。但受到损害最大的是日本自己。这成为日本与周边国家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也使日本在成为“普通国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在世界上发挥其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作用等问题上无法取得中韩等国的由衷支持。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 其程度之深,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为过分。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分岐。这一系列原则分歧的存在,再加上今年数起具体事件的发生,如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事件等等。 中国和日本在近年来崛起是比较迅速的,两强并起。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上面已经提到日本跟中国文化相似,没有被西方所同化,而中国无意与日本为敌,虽然历史造成的痛苦无法抹去。但双方同时向前看才是最重要的,日本的经济和技术可以帮助中国富裕起来。而中国可以促进日本的高技术产品的消费以及基本产品的供应。中日两国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

日本当代青年对中国和历史的态度

日本当代青年对中国和历史的态度 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在日本人对待中国的态度上,我认为也正好具有这种“双重性”。根据我对日本网民言论的了解,日本人普遍对中国深厚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心存敬意,充满了欣赏、崇敬之情,但对于目前的中国的现状,却是褒贬不一的,并且多半的人对中国的现状是含有轻蔑、不屑,甚至痛惜之意的。日本人对待中日关系的态度也同样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期待中日能够友好交流、来往,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国的日益强大对日本造成威胁,时常制造一些中国对日本造成威胁的言论。 从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处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在学校、公司里,同学、同事不会因为你是哪国人而态度不同。总的来说,日本对中国人,让人感觉不如在欧美国家友好。这里面除了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还有些文化地理因素。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极少,所以它有着心理排外的传统,对于外国人缺乏兼容,这就无论你是哪国来的了。日本要求外国人“入乡随俗”,而在多民族的中国,或者移民国家的美国加拿大,外国人的价值观和民族习惯普遍受到尊重。对于文化的多样性,日本人的理解远不如中国人充分。 这些不太友好的日本人中,下层的日本人多是因为在日打工的中国人能吃苦,抢了一些日本蓝领的饭碗。而且近来新闻中出现过数起中国人参与的“强盗集团”抢劫案件,影响了中国人的形象(日本新闻中频频出现“中国人强盗集团”的报道,倒并不能证明在日中国人犯罪率有多高,记得那句名言么?“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而国人的一些习惯比如大声谈笑,不太讲究卫生等等日本人无法接受。日本是个小心眼儿的民族,这些东西他们都很在意,用放大镜放到报纸上,就制造了一种对于中国人的排外情绪。高层的日本人不喜欢中国,则是另有原因,因为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太快了,快得让日本人失去了在亚洲的优越感,不由得产生种种醋意。从地缘政治角度,“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中国的崛起让日本感到了竞争的威胁。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表示取整。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 明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年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戊申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6年丙戌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年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年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乙巳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己卯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 元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

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的原因

河南工程学院考查课 专业论文 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的原因 学生姓名: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班 专业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任课教师:徐岩 2014 年 5 月12 日

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的原因 摘要: 中日之间战争渊源很长,从唐代开始,中国强,日本来学习仰慕,中国弱,日本来侵略蚕食。日本这个国家表面是很善于学习其他先进文明的思想,骨子里,还是很野蛮也原始的。可以说是一个披着资本主义外衣,有唐代文化特色的奴隶制军国主义国家。日本侵华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不断的试探和评估,国家力量的综合力量的起伏。二次大战虽然结束,但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抗日战争中没有得到充分惩罚,由于美国为了自己在远东势力的私利。中国政府虽然作为战胜国,却没有占领日本,而且日本完全没有像德国人那样做出充分的战争反思。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痛苦,是中国历史不可磨灭的痛。 关键词:中日侵略原因

正文: 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的原因有好多种说法,我认为可以从地理、文明、经济、政治、历史这几个方面去考虑这个问题。 地理方面: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文化方面:从明亡之日起,日本人就不认可满洲人统治的中国,认为他们曾经无限向往和狂热学习的华夏汉文化已亡,胡人统治中土已无先进性可言。而日人认为日本却比较完好保留了华夏文明的衣冠文物,他们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是有理由和有资格去与清国为敌的,日人一直想成为东亚文化圈的精神领袖。满清入主中国后,让日本人觉得野蛮在中国已经战胜了文明,尤其是满清的中国人,都脱下了原来的汉族衣服,剃掉了受之父母的头发,编上了蛮人的辫子,这一点就让日本人觉得很鄙夷。因为日本读书人虽然对历史上的中华文化有钦慕之意,但是对现实清国的存在却相当蔑视。清朝的出现,唤起了日本人对当年元寇的回忆,所以打心眼里对满清有一种敌意。 经济方面:日本人口众多,耕地稀少、资源匮乏、灾害不断这是日本的真实写照。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十六、十七世纪,以及后来十八、十九世纪资本主义高能耗的大生产时期,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对日人来讲就是朝思暮想的东西。只隔着一个朝鲜的中国具备了他想要的一切,他能不打歪主意吗?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政策由来已久。日俄战争刚过,日本殖民政策制定者曾鼓吹向中国东北移民一百万人。大规模移民的实施,始于“九·一八”事变。因为日本移民,中国农民的大片土地被剥夺。日本侵略者不仅夺占了大面积的官公土地和东北军政要员、抗日将领的所谓“逆产”,而且以收买不在地主土地之名,强行剥夺了大量普通农民的耕地。他们强行收缴地照,低价收购,如有拒绝,即施高压。 政治方面:日人要想征服世界,中国的战略地位就显的非常重要。如果有了中国这个大宝库,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钱有钱,那么日人必定能称霸世界,所以这个战略高地一定要拿下。后来日本敢对美国宣战,很大因数是他们认为基本上已经征服中国,所以认为自己有本钱与洋人为敌,所以他们一直打着从洋人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对比 通过在日本的访问、考察、接触和了解,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对日本发展的看法和评价不能简单地被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表象所掩盖。总体上,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文明的程度。与此相对照,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与日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发展的定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高度重视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的深刻教训,更加重视生态环保和社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 近期,我们组团到日本进行21天的考察调研,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到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访问交流,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到东京、大阪、福冈等地参观考察。总的感受是,虽然日本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低迷,被称为“失去的20年”,但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到高度发达文明的阶段,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与日本还有巨大的差距。我们必须时刻自省自警自励,学习借鉴日本的长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 正视中国与日本发展的巨大差距 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和野村综合研究所是两家知名的民间智库。我们访问交流时,学者们都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横井正配是野村综合研究所的中国区域担当部长,他一半时间在中国,一半时间在日本,他说感觉两边落差非常大,中国的发展是朝气蓬勃,日本则是死气沉沉。中原丰是三菱综合研究所的副社长,他比喻说,日本是一个“日出的国家”,但现在却是太阳下山的国家,而中国则是太阳当空的国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日本许多有识之士都对

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在研究日本面临的问题症结,并寻找着重振日本雄风的未来。 访日之前,我们研究了中日经济发展的对比,可以说中日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彼消此长的过程。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此后进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时期,被称为“失去的20年”,深陷经济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过去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0.5%,而日本只有1.1%。1987年,日本GDP超过前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经济占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94年最高峰时的17.6 7%,逐步下降到2010年的8.7%;中国经济占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91年的1.83%,逐步上升到2010年的9.3%。1994年日本经济总量相当于中国的8.5 5倍,达到战后以来的历史顶峰,随后中日经济差距迅速缩小,1997年日本GD P降为中国的4倍多,2002年降为中国的2倍多,2006年降为中国的1倍多,2 008年之后两国GDP已比较接近。1990年中国居世界经济第10位,1995年超 过巴西、西班牙、加拿大上升到第7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6位,200 5年超过法国和英国居世界第4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3位,2010年超 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今后几年,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世界各国公认,中国的崛起不可阻挡,中国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和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不振,使得国内外许多人看好中国,而看衰日本,甚至有不少中国人也认为,中国即将全面超越日本。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国和日本的发展?这是访日前后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 的问题。通过在日本的访问、考察、接触和了解,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对日本发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实用文档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正式创立年号,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公元前113汉武帝此次创举深刻的影响了以后近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纪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元方式。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新君即位一般都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明朝以前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2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到了明清两朝,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洪宪”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公元纪年。 、刘恒为太宗(孝西汉【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刘邦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光武、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景帝刘启上庙号)帝刘秀上庙号)】武帝刘彻 年年—前建元:前140135 年134年—前129 元光:前年128年—前123 元朔:前年122年—前117 元狩:前年116年—前111 元鼎:前年年—前105 元封:前110 年年—前101 太初:前104 年年—前97 天汉:前100 93年年—前太始:前96 89年征和:前92年—前 87年后元:前88年—前 昭帝刘弗陵 80年七月始元:前86年—前 年80元凤:前年八月—前75 年74年—前74 元平:前废帝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拥立为帝,天。在位仅27 年年—前74 前74 ,汉武帝和卫子夫之长子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汉武帝曾孙宣帝刘询: 70年73 本始:前年—前 66年地节:前69年—前 年65元康:前年—前62 年年—前5861 神爵:前 54年57 五凤:前年—前年53甘露:前年—前50 49年49 黄龙:前年—前元帝刘奭年年—前初元:前 4844 实用文档 永光:前43年—前39年 建昭:前38年—前34年 竟宁:前33年—前33年 成帝刘骜 建始:前32年—前29年 河平:前28年—前25年 阳朔:前24年—前21年 鸿嘉:前20年—前17年 永始:前16年—前13年 元延:前12年—前9年 绥和:前8年—前7年 哀帝刘欣 建平:前6年—前3年

日本茶道来源与历史渊源

日本茶道来源与历史渊源 奈良初期(八世纪),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 唐代陆羽着“茶经”之后,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间,出现了文人茶。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 用的一种茶。 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 品味。 镰仓初期(十三世纪),名僧荣西大师二次往中国,回日本后就开辟了茶园,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 动了“抹茶”的普及。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 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西 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 主人。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茶的

“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 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 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斗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 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游 艺变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室町末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道发 展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成了茶道界的绝 对权威。千利休在民间的人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将军丰臣秀 吉籍口平乱,颁布了士农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勒令千利 休切腹自杀。 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出现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流派。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采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户初期(十六世纪 末叶),在文人学士中掀起了中国明代开创的煎茶法热潮。煎茶法对 茶叶要求不高,只要将普通茶叶干后再蒸,然后用手搓开,放入茶 壶用滚水冲泡,将茶倒入茶碗饮用。其实当时人称这种方式叫“淹 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则不同,是先将滚水注入茶碗内,然后 把茶叶放进去饮用,现代人统称为煎茶。由于煎茶方便,又不受场 地限制,所以现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当然,在正式茶会或接 待重要人物时,仍以传统抹茶法为主。 茶叶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学习中国大陆文明的时期,茶是舶来品,珍贵且新奇,喝茶是时髦行为,而请人喝茶无异于摆阔。贵族家里有几斤茶叶,那是身份财富的象征。泊来的茶叶经过 长途运输,味道难以保证,数量又有限,茶会的重点自然也就转到 大吃大喝的宴会上去了。日本贵族的饮食以生冷油腻为主,净是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