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上课外古诗

部编版八年级上课外古诗

部编版八年级上课外古诗
部编版八年级上课外古诗

[导入门]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

【自学径】

一、记文常(知人、论世)

[知诗人]《古诗十九首》

研究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概产生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应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来看,这样的推测都是合理的。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二、立基础

[译诗意]

(一)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二)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遗(wèi):赠送,赠与。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三)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馨(xīn)香:香气。盈:充盈,充积。致:送到。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四)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贵:珍贵。一作“贡”。感:感受,感动。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划节奏]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huā)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wèi)所思。馨(xīn)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感知石】

三、概内容

[标诗眼]思(孤寂折花图-孤寂赏花图)

【解读园】

四、析诗句(意象、意境)

(一)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描写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

(二)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以花寄情,暗示了诗歌的主旨,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

(三)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1.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的,但此时心上人却在远方,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

2.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

(四)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点明全诗主题。

2.先抑后扬,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五)本诗为什么要以折花写起?有什么样的作用或意义?

这是女子怀念远行情人的诗,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而她们情感表达也非常含蓄、细腻。

所以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就总是以季节的转换来引出下文的情感变化。将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氛围,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

五、探主题

《庭中有奇树》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赏文亭】

酝酿升华;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3.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训练池】

理解默写

《庭中有奇树》中描写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的语句是: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2、《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诗句是: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3、《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的语句是: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4、《庭中有奇树》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点明全诗主题的句子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重点)

2.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朗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难点)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自学径】

一、记文常(知人、论世)

[知诗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查背景]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二、立基础

[译诗意]

(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虽能长寿,但还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竟,尽,完。腾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腾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兴云驾雾。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骥:千里马。枥:马槽。烈士:有雄心壮志的人。暮年:晚年。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盈,长。缩,短。但:仅,只。养怡:保养身心健康。永:长久。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四)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感知石】

三、概内容

[标诗眼]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jì)伏枥(lì)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yǐ)。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解读园】

四、析诗句(意象、意境)

(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点明诗歌主旨。

2.全句以动物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表达作者人老志仍在。

(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现出人虽到暮年但雄心壮志尤存。

以上四句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

(四)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辩证的思维,既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

(五)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养怡之福”指的是物质上的保养和精神上的调养(即身心的保养)。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

以上四句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配乐所加与内容无关。

五、探主题

《龟虽寿》为东汉文学家、政治家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乐府诗。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赏文亭】

六、赏写法

本诗是一首慷慨多气的抒情诗,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鲜明特点,读起来铿锵有力,决无缠绵凄恻的情调,透露着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内外如一的质直个性。不仅如此,这首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将诗人的千里之志表述得气雄力坚。

【训练池】

理解默写

1.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以动物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3.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句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4.表达作者人老智仍在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5.流露出诗人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的想法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配乐所加与内容无关的句子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表

[导入门]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挫折?你是怎样面对的?父母兄弟他们是怎样的态度?(生思考,讨论,发言)

但有这样一位哥哥,当弟弟面临挫折时,他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手画脚,而是通过赠诗勉励弟弟该怎样去面对这一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重点)

2.理解风与松柏的对比作用。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难点)

3.学会面对挫折。

一、记文常(知人、论世)

[知诗人]

刘桢,字公干,字公干,存诗二十余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yīng)扬并称“建安七子”。为曹操幕僚,任丞相掾属。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与吴质书》中说:“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与曹植并称“曹刘”。有辑本《刘公干集》。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蘋(pín)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

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查背景]

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在那个战火频繁,动乱不断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气”而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因此,本文将通过赏析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来粗略的感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

二、立基础

[译诗意]

(一)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亭亭:高耸的样子。瑟瑟:形容风声。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二)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一何:多么。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又是多么劲挺!

(三)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惨凄:凛冽、严酷。

冰与霜正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四)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罹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划节奏]

亭亭/山上/松,瑟(sè)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岂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

【感知石】

三、概内容

[标诗眼]

本性

【解读园】

四、析诗句(意象、意境)

(一)“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1.第一句描写出全诗的主体——松数的形象:亭亭立与山上。

2.第二句采取对立的方式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瑟瑟谷中风。在瑟瑟的山谷风声中,松树高耸的立在山上,这一形象,可以称得上“雄伟”。

(二)“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对比,反复描写风狂枝劲,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与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思相似。

以上四句写的是“亭亭山上松”在风中的形象。

(三)“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1.“冰霜正惨凄”,先渲染环境的严酷,

2.“终岁常端正”再写松树的表现。

3.展示松柏意态从容、坚贞志节(经严寒而不凋)的品行。

4.这两句继承了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四)“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1.为什么松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终岁常端正”?诗人先以反诘句写出疑问:“岂不罹凝寒”,然后从容回答:“松柏有本性”。

2.“本性”指松树面对寒风、霜雪,依然刚劲挺拔。(不畏严寒,凌风傲雪)

3.以松为喻,表达主旨。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以下四句展现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品质。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五、探主题

本诗托物言志。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

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来勉励堂弟:做人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

【赏文亭】

六、赏写法

《赠从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劲挺的风格写出了松树的鲜明形象,其实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诗中因此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

【训练池】

理解默写

1.《赠从弟(其二)》描写全诗的主体——松数的形象,采取对立的方式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的诗句是:“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2.《赠从弟(其二)》中对比,反复描写风狂枝劲,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与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思相似的诗句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3.《赠从弟(其二)》诗中展示松柏意态从容、坚贞志节(经严寒而不凋)的品行的诗句: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4.《赠从弟(其二)》以松为喻,表达主旨。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

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主旨句):岂不罹凝

..寒,松柏有本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理解诗文内容。(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难点)

3.体会作者关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自学径】

一、记文常(知人、论世)

[知诗人]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查背景]

曹植自曹丕篡位后,诗人被贬到贫困的海边,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的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二、立基础

[译诗意]

(一)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梁甫:又名梁父,泰山下的小山,古时死人丛葬的地方。异气:气候不同。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二)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剧:艰苦。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三)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感慨百姓有家不能居,只能逃到荒山野岭与野兽为伍。

(四)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翔:绕行。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划节奏]

梁甫fǔ行xíng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shū风雨。剧哉zāi/边海民,寄身/于yú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zǔ。柴chái门/何萧xiāo条,狐兔/翔我宇。

【感知石】

三、概内容

[标诗眼]

寄身

【解读园】

四、析诗句(意象、意境)

(一)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二)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1.直陈所见所感,如实记录海边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生活。

2.表现自己对下层人民流离失所的困境的同情。

(三)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感慨百姓有家不能居,只能逃到荒山野岭与野兽为伍,生活像野人般困苦。

(四)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五、探主题

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赏文亭】

六、赏写法

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白描。

【训练池】

理解默写

1.《梁甫行》中写人们生活像野人般困苦的句子是: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2.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的句子是: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3.描写家园荒芜,走兽出没的句子是: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4.直陈所见所感,如实记录海边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生活,表现自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百姓流离失所的困境的诗句是: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5.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是: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6.感慨百姓有家不能居,只能逃到荒山野岭与野兽为伍的诗句是: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导入门]

【自学径】

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

一、记文常(知人、论世)

[知诗人]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宁临川人(今江西杭州)。景德初年,报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

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他的名作《浣溪沙》。

[查背景]

二、立基础

[译诗意]

(一)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1.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2.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3.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译: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2.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3.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译: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划节奏]

浣(huàn)溪沙晏殊

一曲(qǔ)/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sì曾céng/相识shí/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pái 徊huái。

【感知石】

三、概内容

[标诗眼]

【解读园】

四、析诗句(意象、意境)

(一)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1.新——唱新词,旧——唱词喝酒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

2.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

(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再次形成对比。

2.抒发惜春伤时之情并给人以哲理性启迪(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誉为“千古奇偶”

4.“小园香径独徘徊”表现诗人沉思形象。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独。

(三)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

1.“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

2.“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3.“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4.“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五、探主题

作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赏文亭】

六、赏写法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纵观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训练池】

理解默写

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抒发惜春伤时之情并给人以哲理性启迪(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去”对比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6.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一、记文常(知人、论世)

[知诗人]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查背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

二、立基础

[译诗意]

(一)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二)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划节奏]

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迤[wēi yí] ,芳草/长堤[dī],隐隐/笙[shēng]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lián yī] ,惊起/沙禽/掠岸飞。

【感知石】

三、概内容

[标诗眼]

【解读园】

四、析诗句(意象、意境)

(一)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1.“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2.“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3.“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4.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二)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无风水面琉璃滑”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写风平浪静。

2.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3.“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

4.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五、探主题

表达了词人对颍[yǐng]州西湖美好的春景的喜爱之情,抒发了词人恬淡、安适、惬意的情怀。

【赏文亭】

六、赏写法

这首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上片写自然,下片咏人事。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连,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群芳凋零,残红狼籍,常人对此,觉得索然无味,而作者不但不伤感,反而有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的独到之处。

【训练池】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理解默写

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2.词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3.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登楼之所见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自学径】

一、记文常(知人、论世)

[知诗人]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1133年(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1135年(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的官吏)。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卒。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时间很短,长期隐居在江湖之中,被称为“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的词人。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反映闲适的生活。[查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二、立基础

[译诗意]

(一)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二)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zān 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感知石】

三、概内容

相见欢朱敦dūn儒rú

金陵/城上/西楼,倚yǐ/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zān yīng)/散,几时/收?试倩qiàn/悲风/吹泪,过/扬州。

【解读园】

四、析诗句(意象、意境)

(一)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1.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无边秋色,万里夕阳(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二)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

2.“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3.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五、探主题

表现了作者渴望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对朝廷苟安旦夕的愤恨。

【赏文亭】

六、赏写法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训练池】

理解默写《相见欢 (朱敦儒)》

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

3.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

一、记文常(知人、论世)

[知诗人]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查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二、立基础

[译诗意]

(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常记:长久记忆。溪亭:临水的亭台。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二)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尽了酒宴兴致。藕花:荷花。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怎,怎么。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感知石】

三、概内容

[标诗眼]

兴尽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xìng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解读园】

四、析诗句(意象、意境)

(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1.“常记”二字点出所叙往事,因其印象深刻,所以历久不忘。“沉醉”言风光秀美,令人流连忘返,未必真是喝得酩酊大醉。

2.景色迷人,乐不思“宿”,表现对往事的回忆。

(二)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承上启下,写回舟迷路。

(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抒写瞬间美的享受。“争渡”一节,让我们真切的感觉到主人公的急切之情,以及当时情形下自然流露出的急切之容。“惊起一滩鸥鹭”仿佛看到暮色中白鸟纷飞的瞬间景色。

2.“误入”、“争渡”、“惊起”几个动词的连续运用使词意更加妙趣横生,摇曳多姿。

五、探主题

对故乡、往事的怀念之情以及朋友的关心;对美景的赞叹.对未来的无限向往之情。

【赏文亭】

六、赏写法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以优闲的游兴始,中经溪亭玩醉,急切回舟,误入藕花,最后惊起鸥鹭,全词最后一切都统一在白色鸥鹭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词人把瞬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

【训练池】

理解默写《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1.抒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景色迷人,乐不思“宿”,表现对往事的回忆的句子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3.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4.起承上启下,写回舟迷路的诗句是:兴尽晚回舟。

5.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