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城市总体布局

第七章 城市总体布局

第七章 城市总体布局
第七章 城市总体布局

第七章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城市总体布局是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的。对于城市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存在的问题、自然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分析、城市中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规律的研究(包括各项用地的功能组织)、市政工程设施的配置以及城市艺术风貌的探求,都要涉及到城市的总体布局,而对这些问题研究的结果,最后又都要体现在城市的总体布局中。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它是一项为城市长远合理发展奠定基础的全局性工作。它是在城市发展纲要基本明确的条件下,在城市用地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

城市总体布局要力求科学、合理,要切实掌握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按照城市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城市发展做出足够的预见。它既要为城市远期发展做出全盘考虑,又要合理地安排近期各项建设。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布局将会促进城市建设的有序性和带来经营管理的经济性。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发展而形成的。通过城市建设的实践,得到检验,发现问题,修改完善,充实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规划布局也是不断发展的。例如社会改革和政策实施的积极作用、科学技术发展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的改进与提高、新资源的发现与利用、能源结构的改变与完善等等因素,都会对城市未来的布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第一节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它是研究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考虑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及其相关的城市网络、城镇体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关系。根据制定的城市发展纲要,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不同发展序列,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

城市的功能活动总要体现在总体布局之中,从城市的功能、结构与形态作为研究城市总体布局的楔入点,便于更加本质地把握城市发展的内涵关系,提高城市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演化

功能是一种活力的表示,也可以理解为活动的过程。城市是由多种复杂系统所构成的有机体,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城市功能多元化的条件。但一个城市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若不强调城市功能的分工,势必造成城市功能的失调,各种活动混杂乃至于超负荷运行,导致城市发展失控,各种城市问题就会接踵而来。既要注重城市功能的培育与创新,又要防止它的片面地贪大求全和单一化。

二、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优化

伴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问题相应丛生。诸如:城市功能庞杂,用地布局紊乱,人口超高密度集聚,住房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交通拥塞,通讯落后,城市环境质量恶化,城市环境和社会缺乏整体协调发展等等。城市问题的滋生是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和建设发展的不恰当,有的也由于功能的失控和管理的不严,城市问题归根结蒂是个社会、经济和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城市问题的解决,包括探索可以采取对策的过程,其结果都要在城市布局结构中体现出来。

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

城市功能和结构是紧密相关的。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中已经指出:“城市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反映出城市及其周围区域之间基本动态的统一性,并且要明确邻里与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其中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城市规划师与决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它的最后形成很难事先看到或确定下来”。

刘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的功能和目的缔造了城市的结构,但城市的结构却较这些功能和目的更为经久”。城市结构的调整必然促使城市功能的转换,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城市的发展。

三、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芒福德教授认为:“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物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这四个方面是对城市规划与建设要求的高度概括。城市的结构是内涵的、抽象的,是城市构成的主体,分别以经济、社会、用地、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系统结构来表现,非物质的构成要素如政策、体制、机制等也必须予以重视。结构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城市的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从城市形态的变化也可看到城市发展轨迹的缩影,它带有变幻难测、不易把握的特点,但恰恰又是探求城市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吴良镛教授指出:“城市形态的探求不仅是模式的追求,而是一种发展战略研究,它来自更高的目标的追求”。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三者的协调关系是城市成败、兴衰的标志,也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

城市功能的创新,属于最为关键。城市功能和结构之间应保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功能的变化往往是结构变化的先导,城市常因功能上的变化而最终导致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结构一旦发生变化,又要求有新的功能与之相配合。通过城市功能、结构和形态的相关性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城市功能、结构和形态之间相关的影响因素,在总体上力求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完善城市空间结构,以创造完美的空间形态。

第二节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一、城市的构成要素与城市布局

城市的主要结构与布局一旦形成难以改变,如果改变则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建筑可以推倒重来,而城市的总体布局结构则很难从根本上改变。

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分析、研究与确定需要真正的远见卓识和全局观。如梁陈方案,如福州大学集中区。

二、城市总体布局主要模式

城市总体布局模式是对不同城市形态的概括表述,城市形态与城市的性质规模、地理环境、发展进程、产业特点等相互关联,具有空间上的整体性、特征上的承传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

(1)集中式城市总体布局

特点是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集中连片发展,就其道路网形式而言,可分为网络状、环状、环形放射状、混合状以及沿江、沿海或沿主要交通干道带状发展等模式。

集中式布局的优点:①布局紧凑,节约用地,节省建设投资;②容易低成本配套建设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③居民工作、生活出行距离较短,城市氛围浓郁,交往需求易于满足。

集中式布局的缺点:①城市用地功能分区不十分明显,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紧邻,如果处理不当,易造成环境污染;②城市用地大面积集中连片布置,不利于城市道路交通的组织,因为越往市中心,人口和经济密度越高,交通流量越大;③城市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摊大饼”的现象,即城市居住区与工业区层层包围,城市用地连绵不断地向四周扩展,城市总体布局可能陷入混乱。

(2)分散式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组团,组团之间大多被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对外交通系统分隔,组团间一般都有便捷的交通联系。这种发展形态是受到城市用地条件限制而产生的。

分散式布局的优点:①布局灵活,城市用地发展和城市容量具有弹性,容易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②接近自然、环境优美;③各城市物质要素的布局关系井然有序,疏而有致。

分散式布局的缺点:①城市用地分散,浪费土地;②各城区不易统一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分开建设成本较高;③如果每个城区的规模达不到一个最低要求,城市氛围就不浓郁;④跨区工作和生活出行成本高,居民联系不便。

(3)城市总体布局的演变趋势

城市布局形式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城市性质的演进和城市规模的扩张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城市布局形式演变的基本历程和发展趋势:①大城市由分散走向集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从空间分布的角度看,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城市发展演进史,就是人口、产业和城市的分布由分散走向集中的历史;而50年代后期各大城市周围卫星城的出现,则是人口、产业和城市由集中走向分散的历史;②中小城市以向心集中型为主。

现代大城市呈现出分散化趋势的主要标志有两个:①城市用地由集中式布局趋向分散式布局,新城建设多是脱离旧城进行的,大城市新增长部分也是由分布在主城周围的卫星城来容纳的;②城市中心功能多样化,由单中心变为多中心,伴随着城市功能的分化,在中心城周围出现了职能各异的卫星城市,来分担中心城的部分职能。因此,现代大城市空间结构逐步由向心结构转向离心结构,由单中心结构转向多中心结构,由集中分布转向分散发展。

三、城市总体布局的原则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系统。城市是人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活动以及其信息高度集中的载体。城市总体布局的形成及其优化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原则:(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

(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芒福德说过:“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当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开始转变,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不仅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其形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地向网络结构转化,有些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发展明显走向群体化。

城市规划的实践证明,城市必须与其周围地区作为—个整体来分析研究。上述的“地区”,——般是指与城市的关系比较密切的周围城镇、工矿点及广大农村。一般着重于经济、社会、交通、环境等方面的考虑。其范围大小不一,小的如城市的郊县地区;稍大的相当于专区的范围;有的则从更大的经济影响范围来考虑。

城乡融合、协调发展,要求在规划编制中明确:城市和乡村布局上合理,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城市由于人口集中、信息畅通、经济发达、交通方便,产生和释放出一种开放型的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它对周围乡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农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需要。

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选择走城市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积极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现代化,使城乡逐步融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兴旺。

(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种种现实矛盾表明: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发展面临挑战,环境污染全面扩散,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现象。许多研究成果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城乡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综合发展,作为城镇空间形态组织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重要原则。

①我国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已经出现郊区化现象,这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

②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正面临着重大改组,在空间上具体表现为三大用地的重构,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集镇集中,耕地向农场集中,即所谓的“三集中”原则。

(四)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①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有赖于符合实际需要、又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驱动。城市规划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政府行为,它根据法律赋予的地位,通过规划研究、规划编制、规划管理来规范和约束各项城市建设,维护城市的整体利益。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同时在向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中,城市规划的政府行为应当得到强化,城市规划还应当担当起政府宏观调控的角色。

②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是政府、市民、企业等社会组织的纽带,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者。

③在城市运行的进程中,在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将有限的资金和土地集中解决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④要避免城市发展政策的误导作用,规划师就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修养。城市规划是涉及城市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工作,为此也要求规划师掌握和了解更广泛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才能。

四、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

城市活动概括起来主要有工作、居住、游憩、交通四个方面。为了满足各项城市活动,就必须有相应的不同功能的城市用地。各种城市用地之间,有的相互间有联系,有的相互间有依赖,有的相互间有干扰,有的相互间有矛盾。这就需要在城市总体布局中按照各类用地的功能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加以组织,使城市成为一个协调的有机整体。因此,城市总体布局任务的核心是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内容来体现。

(1)按组群方式布置工业企业,形成城市工业区

工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工业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手段之一。合理安排工业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的位置,处理好工业与居住、交通运输等各项用地之间的关系,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任务。

由于现代化的工业组织形式和工业劳动组织的社会需要,无论在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中,都力求将那些单独的、小型的、分散的工业企业按其性质、生产协作关系和管理系统组织成综合性的生产联合体,或按组群分工相对集中的布置成为工业区。工业区要协调好其与水陆交通系统的配合,协调好工业区与居住区的方便联系,控制好工业区对居住区等功能区及对整个城市的环境干扰。

(2)按居住区、居住小区等组成梯级布置,形成城市生活居住区

城市生活居住区的规划布置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居民多方面和不同程度的生活需要。一般情况下城市生活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区组成,根据城市居住区布局情况配置相应公共服务设施内容和规模,满足合理的服务半径,形成不同级别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包括市级、居住区级等中心),这种梯级组织更能满足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城市居住区根据人口

规模和服务半径的不同,又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大结构。

(3)配合城市各功能要素,组织城市绿化系统,建立各级休憩与游乐场所居民的休憩与游乐场所,包括各种公共绿地、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等,应把它们合理地分散组织在城市中,以最大程度地方便居民利用。在城市总体布局中,既要考虑在市区(或居住区)内设置可供居民休憩与游乐的场所,也要考虑在市郊独立地段建立营地或设施,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短期(如节假日、双休日等)休憩与游乐活动。布置在市区一般以综合性公园的形式出现,而布置在市郊则一般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夏令营地和大型游乐场等。

园林绿化是改善城市环境、调节小气候和构成休憩游乐场所的重要因素,应把它们均衡分布在城市各功能组成要素之中,并尽可能与郊区大片绿地(或农田)相连接,与江河湖海水系相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绿化体系,充分发挥绿地在总体布局中的功能作用。

(4)按居民工作、居住、游憩等活动的特点,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城市公共活动中心通常是指城市主要公共建筑物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段,是城市居民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公共生活的中心,是城市居民活动十分频繁的地方。如何选择城市各类公共活动中心的位置以及安排什么内容,就成为城市总体布局的任务之一。这些公共活动中心包括社会政治公共活动中心、科技教育公共活动中心、商业服务公共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公共活动中心、体育公共活动中心等。

(5)按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划分城市道路的类别,形成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由人、货、车、路和环境组成的相当复杂的动态系统。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的规划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的规划又必须与城市工业区和居住区等功能区的分布相关联,它的类别及等级划分又必须遵循现代交通运输对城市本身以及对道路系统的要求,即按各种道路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的不同,对城市道路按其从属关系分为若干类别。交通性道路中比如联系工业区、仓储区与对外交通设施的道路,以货运为主,要求高速;联系居住区与工业区或对外交通设施的道路,用于职工上、下班,要求快速、安全。而城市生活性道路则是联系居住区与公共活动中心、休憩游乐场所的道路,以及它们各自内部的道路。此外,还有在城市外围穿越的过境道路等等。在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的规划布局中,还要考虑道路交叉口形式、交通广场和停车场位置等。

以上五个方面构成了城市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城市总体布局就是要使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建立在各功能区的合理分布的基础之上。按此原理组织城市布局,就可使城市各部分之间有简便的交通联系;可使城市建设有序合理,使城市各项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对城市的总体布局,要持辩证的观点,工作、居住、交通、游憩等几大功能既相互依存,也相互干扰。例如工业区靠近居住区,交通联系便捷了,又往往要受到环境卫生条件的限制;工业相对集中布置,从相互间协作和生产经济性角度看是合理了,但又可能出现与居住区交通过远的矛盾;居住区分散布置,有利于接近城郊优美清洁的自然环境,但是会增加市政工程管线的长度,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产生不经济等等。

总之,在城市总体布局的构思时,需要同时综合考虑这些相互有关联的问题。

第三节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发展的正常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即遵循城市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划建设领导部门的科学决策以及当地居民发挥主人翁精神与积极投入。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城市的合理组成和行之

有效的运营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等客观情况的变化,城市总体布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因规划期限已到,预期的规划目标已基本实现,需要进行下一阶段的规划编制。也有因为预期的规划目标在规划期末尚未完全实现,有待于继续组织力量付之实践。不少情况是出现了新的社会经济的变革,对已经制定的城市总体布局需要加以检验,预测下一阶段的发展,进一步对城市原有布局加以调整,使城市总体布局符合实际和趋向完善。

城市总体布局不再是单一的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而是整个城市空间的合理部署和有机组合;在认识观念上也不能孤立地、静态地考虑整个城市本身,而必须动态地、综合地解决城市问题和发展方向。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力量的强大,包括自下而上的从农村到乡镇的城市化进展、国家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乡镇企业的崛起与重组、横向经济联系的加强与重构等等;地区人口的集中迁移;中心城市流动人口的集聚以及城市发展政策的兑现,城市投资环境的完善,城市建设资金的筹措等等。这些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外部因素,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可能条件,也有利于明确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内部结构通常反映在城市用地的功能结构、产业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方面,往往也是城市问题的集中表现,矛盾的焦点所在。城市内、外部结构的协凋发展也即是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其主要目标在于探求城镇体系的级配合理、分工协作,科学地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综合协调区域性重大市政工程项目,明确近远期建设的投资重点。

总之,城市现代化程度愈高,综合效益愈高,吸引力愈大,影响范围愈远;城市规模大,其结构显得愈松散,愈要求更大的灵活性以适应外部社会环境条件的变化。

1、城市用地和空间结构的调整

城市用地结构是城市内部结构的直接体现,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映射的空间投影: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在更大的空间范畴内城市用地的相关性及其与自然环境的抽象概括。城市用地结构的合理程度往往会影响甚至决定城市持续扩展增长的能力;城市空间结构可揭示城市演化的规律与发展方向。

城市单项建设用地可按照下列范围确定:

居住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18—28m2,特殊情况不得小于16m2。

工业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9~22m2,特殊情况不得大于26m2。

道路广场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8—15m2,特殊情况下不得小于7m2。

绿地每人不得小于9m2,其中公共绿地不得小于7m2。

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应该切合实际,科学合理地制订人均城市建设总用地的定额指标,同时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的部分,使各项主要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符合下列规定:

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22%一32%

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15%~25%

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9%一14%

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8%一15%

大城市的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应取规定的下限。

2、城市产业结构的完善

城市产业结构是涉及城市性质、经济效益、发展方向的基本内容,它的水平高低、合理与否影响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要从宏观经济背景加以分析,为了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指导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经

济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时期,工业经济总量已达到相当,规模,工业门类齐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已能满足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工业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重要过渡时期。但一些结构性问题已凸现出来,例如城市产业结构趋同严重、东西部发展的平衡协调等问题。

3、社会结构的演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演化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居民老龄化、小户家庭和独生子女明显增多、社会治安与犯罪率升降、就业岗位分布与居民迁移意向、外来人口的集聚与管理、城市不同地段社会环境的差异、城市更新与社区网络的保存等等,这些都是城市内部结构调整与完善的主要内容。在物质环境建设的同时,要增强城市素质,陶冶社会心理,综合治理社会,工作涉及而广,层次多。在千丝万缕、错纵复杂的社会情况中,要善于保存城市历史沉淀的精华,去其糟粕,赋予时代气息,发挥城市潜在的优势和地方传统特色。

城市外部结构是从广义上理解为城市平面布局和空间结构的延伸和扩展部分,也是指城市建设发展的外部因素和条件。

为了强化城市总体布局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搞好城市内外部结构的协调发展,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充分重视城乡建设的结合部;

(2)促进生成城市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

(3)注重城市地域开发序列的衔接与过渡;

(4)积极制定和推行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策略与建设政策。

二、城市上下部结构协调发展

1、建设资金的筹措与投放导向;

2、建设速度的协调;

3、开发总量的平衡;

4、发展方向的控制。

三、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

局部地区规划建设合理与否也会促进和牵制城市整体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关键部位和重要节点,或带有全局影响的决策。

四、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

城市近远期协调发展是城市总体布局中一个主要考虑的内容。

城市的建设发展总有一些预见不到的变化,在规划布局中要留有发展余地,在规划中要有足够的“弹性”。

刘太格谈新加坡规划经验

1、坚持整体规划

2、从远期到近期、从宏观到微观、从地下到地上

3、把握城市中禁建区:自然景观和历史景观地区

4、处理好城市交通组织问题

5、处理好绿地景观设计

第四节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优化

一、城市生态系统平衡

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城市是人类为自身的生存而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是一个人工建成的动态系统。这个人工生态系统具有现代化的工业、交通、建筑物、园林及其他物质设施,为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人、技术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调整内部结构以保持其内在的和外部空间的动态平衡。不恰当的人工活动也会造成生态失调和破坏。工厂过度集聚、建筑过分密集、人口过于集中。交通拥挤,用水和能源不足等,都将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结构功能变异,以致破坏了生态平衡。城市环境规划是预防、治理生态失调、结构变异,恢复和保持城市环境生态平衡而产生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整个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不断保持动态平衡的空间环境。城市环境规划的目的和现代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认为它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所谓保持动态平衡的城市空间环境,就是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诸因素,通过规划调节和实施,经常维持相互协调和稳定发展。例如,城市规划为居民创造一个享有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社会环境,就是把对城市社会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在城市社会地域结构上加以体现。这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创始者们的理想。城市规划还要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提供有效率的生产环境,如建设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发挥城市聚集效益、生产力区位效益、土地效益以及规模经济效益等,都应通过空间组织予以体现。为居民创造一个最宜于工作和生活的生态环境,就是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平衡的目的。上述诸方面通过城市规划的手段予以组织,达到城市内部结构和空间的协调,形成最佳的地域结构和生态环境,取得社会的、经济的和生态的综合效益。传统的规划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需要,把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视为孤立的具体的矛盾,采取具体的工程措施个别处理,使矛盾难以全面地解决。现代城市规划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生态环境是一个联系着地域空间整体和城市长远利益的系统分析问题。它十分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这种崭新的概念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优化

1、方案比较的意义:

从多角度探求城市发展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做到集思广益;

通过方案之间的比较、分析与取舍,消除总体布局中的“盲点”,降低发生严重错误的概率;

通过对方案分析比较的过程,可以将复杂问题分解梳理,有助于客观把握和规划城市;

为不同社会阶层与集团利益的主张提供相互交流与协调的平台。

2、从不同角度多做不同方案

①抓住主要矛盾,做不同方案;

②从实际出发

3、方案比较内容

①地理位置及工程地质等条件

②占地、动迁情况

③产业结构

④交通运输

⑤城市道路系统

⑥居住用地组织

⑦防洪、防震、人防等工程设施

⑧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⑨城市总体布局

⑩城市造价

4、综合评定,汇总提高

三、城市总体布局的艺术性

城市总体布局应当在满足城市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利用自然和人文条件,对城市进行整体设计,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形象。

(1)城市用地布局艺术

城市用地布局艺术指用地布局上的艺术构思及其在空间的体现,把山川河湖、名胜古迹、园林绿地、有保留价值的建筑有机组织起来,形成城市景观的整体框架。

(2)城市空间布局体现城市审美要求

城市之美是城市环境中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不同规模的城市要有适当的比例尺度。城市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城市尺度的均衡、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3)城市空间景观的组织

城市中心和干道的空间布局都是形成城市景观的重点,是反映城市面貌和个性的重要因素。城市总体布局应通过对节点、路径、界面、标志、区域的有效组织,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城市中心和城市干道的艺术风貌。城市轴线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通过轴线,可以把城市空间组成一个有秩序、有韵律的整体,以突出城市空间的序列和秩序感。

(4)继承历史传统,突出地方特色

在城市总体布局中,要充分考虑每个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建筑群、历史街区,使其融入城市空间环境之中,创造独特的城市环境和形象。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举例说明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2、影响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论述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4、举例说明城市总体布局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5、举例说明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如何协调发展

6、论述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内容

7、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的意义与内容

8、举例说明城市总体布局的艺术性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一章 1、两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城市:“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场所。 3、按照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建制镇无可争议的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6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7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市化水平高。 8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9、1989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而在2007年通过的《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买一个朝代最显著地特点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的布局形式 3田园城市的理论 4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5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全球化;2区域一体化;3信息网络化;4全球城镇化。 6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7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2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 1、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而中国是在200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3(了解)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改性详细规划。 第四章 1城市规划的定义:p62 2城市规划的任务:p64 3永续发展的概念:p67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永续发展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重要的概念。 4、p70 5、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命体,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 6、三个和谐:即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①.经济视角的城市 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 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 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 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

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 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 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 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版第十章

第十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一、试比较2007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与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的异同。 答:(网络搜索) 《城乡规划法》共七章七十节,与《城市规划法》比较,取消了“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这一章,新增加了“城乡规划的修改”和“监督检查”两个章节。归纳总结主要有七大异同点:第一,由“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一字之差,调整的对象即从城市走向城乡,从而将原来的城乡二元法律体系转变为城乡统筹的法律体系。 第二,从坚持的原则来看,老法是“指导建设”,而新法则是强调资源保护。新法可以说从规划的编制到组织实施,始终贯穿着对耕地、自然资源、文化遗产资源、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而且对规划区内的各类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保护。比如,关于城乡规划的实施,新法作出明确规定:在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中,应当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在旧城区改建中,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在城乡建设和发展中,应当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和生态资源。 第三,从方法上来看,老法重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新法则重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我认为这是新法与老法最大的区别。以前之所以出现“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现象,就是因为缺乏对规划的实施和监督。为了强化监督检查,新法专设了监督检查一章,完善了对规划的人大监督、公众监督、上级监督,以及各项监督检查措施的落实。 第四,以前违反规划后没有对责任主体的处罚,新法则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并把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自身工作的约束摆到重要的位置。比如,对实施违法行为或者批准实施违法行为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规定了相应的行政责任,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老法强调规划部门的作用,新法则强调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比如,根据新法,今后城乡规划报批前应向社会告示,且告示时间不得少于30天。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还要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之外,城乡规划经批准后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六,新法完善了对违章建筑的处理机制,依法设定了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处以罚款、限期拆除、没收违法实物或者违法收入等各类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同时,还规定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从而有望改变相关部门“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现象。 第七,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规划必须充满弹性,才能动态地适应城市的快速变化。为此,新法同时也重视了规划的修改,专门设立一章,明确城乡规划修改的条件和修改审批的程序。 二、试比较各层面规划类型在内容与深度上的不同。 答: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属于这一层面。 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的未来开发利用做出法律规定,它必须尊重并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在空间的安排。由于直接涉及土地的使用权与所有权,所以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必须通过立法机构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但这一层面的规划也可以依法对上一层面的规划进行调整。我国的详细规划属于这一层面的调整。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四版112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与公共设施、人造与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就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与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⑤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什么?依您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与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与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就是一种现象,不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与谐发展就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①整体观念与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与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 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就是依据周王城而建) 2.您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 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②隋初,长安城建设,强调建设时序。③元大都建设,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点----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④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您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田园城市、卫星城镇、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与小区规划、有机疏散、理性主义、城市设计、社会学与新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与全球化理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1章到第18章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 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第1章到第18章 市广场为中心。

第五章规划布局与定位.

https://www.doczj.com/doc/a36475467.html, https://www.doczj.com/doc/a36475467.html, 中文word 文档库,海量word 文档免费下载 本文由【中文word 文档库】https://www.doczj.com/doc/a36475467.html, 搜集整理。中文word 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 习和社会经济等word 文档 永兴县城乡商业网点规划 (2009-2030年) 公示内容

第一条为了建立与永兴县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商业体系,以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和规范永兴县商业网点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永兴县商贸流通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升永兴县城市综合竞争力,结合全县商业网点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制订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商建发[2004]180号) 3.《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县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商建字[2007]109号)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5.《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6.《郴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6-2020年)》 7.《永兴县县城总体规划(2007-2030年)》 8.《永兴县城镇体系规划(2008-2030年)》 9.《永兴县村庄布局规划(2008-2030年)》 10.其他相关规划和标准 第三条规划范围与内容 本规划范围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包括永兴县城、3个重点镇和4个一般镇。 县城是本次规划的重点,包括城关镇,城郊乡的西关冲、灵坎村、城郊村、亭子里,碧塘乡的茶园村、塘下村(含大头坪)、碧塘村、塘门村、同心村、湘洲村、周家村、注江村,及相关便江段东侧300米左右范围。其中,城关镇以便江为界,便江以北中心城区界定为老城区,便江以南中心城区界定为新城区。 重点镇包括马田、柏林和鲤鱼塘镇等3个镇;一般镇包括塘门口、湘阴渡、油市和金龟镇4镇。 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重点镇)商业中心组成的三级商业体系和特色商业街、大中型零售网点、餐饮宾馆、专业市场、农贸市场、物流基地等。 第四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与总规保持一致,为2009-2030年。 近期:2009年—2015年,县城规划总人口12万人。 远期:2016年—2030年,县城规划总人口19万人。 本规划现状时间截止为2009年1月底。 第五条指导思想 围绕永兴县“建设成世界闻名的金银生产基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银都,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定位,结合本地区位交通优势和旅游等资源优势,发展商贸流通业,提升商贸流通业对工农业及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能力,实现三次产业的良性发展与互动,打造全县“休闲商业、生态商业、科技商业、文化商业”特色,将永兴县建设成为湖南省“一点一线”发展轴上的重要商贸节点城市和特色旅游城市。

城市规划原理各章节_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 .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 .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 .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的不同。 .人口规模.空间规模.居住形式.产业结构 、一般把()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发明蒸汽机.汽车的出现.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市场推动型.地方推动型.辐射扩散型.外资促进型 、以下四项中,()项不是城市化。 .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 .;;.;~;一 .;;.;~;~ 、()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 、通常我们把()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 .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③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为关心 ④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①③.②③.①②.③④ 、城市以()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斗兽场.广场.公共建筑.铜像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是由()编写的。 .伊利尔?沙里宁().勒?柯布西埃(?) .赖特(..).佩里() 、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以()为前提。 .城市运输.城市工作.城市居住.城市道路 、()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而且它是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得过且过”的科学》和《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和《雅典宪章》 .《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和《马丘比丘宪章》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再适当考虑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作适当的控制,对满足后代人的需要能力作重点考虑 .可持续发展就是对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下面关于“田园城市”的论述有()项不妥。

(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镇化目标 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 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 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 第一节用地布局 第二节对外交通 第三节道路交通 第四节公共设施 第五节居住用地 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 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节绿地系统 第九节景观系统 第十节岸线利用 第十一节旅游发展 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 第一节水资源利用 第二节给水工程 第三节排水工程 第四节电力工程 第五节通信工程 第六节燃气工程 第七节环境保护 第八节环境卫生 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 第十节防洪工程 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 第十二节人防工程 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一节目标与规模 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 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 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

附录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1.市域资源的控制 2.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 3.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 4.主城区道路交通 5.主城区公共设施 6.主城区历史文化保护 7.主城区园林绿地 8.主城区给水工程 9.主城区电力工程 10.主城区通信工程 11.主城区燃气工程 12.主城区环境保护 13.主城区环卫工程 14.主城区防震减灾工程 15.主城区防洪工程 16.主城区消防安全工程 17.主城区近期建设 附表1 海口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 附表2 海口市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总表) 附表3 海口市域现状土地利用汇总表 附表4 海口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标准一览表 附表5 空间管制分区标准一览表 附表6 海口市区域性主干路一览表 附表7 海口市中心组团次干路一览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海口市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05)》即将到期,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二条规划修编背景 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发展战略思想。 2.中共海南省第四次党代会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海南经济发展,提出了“南北带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 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城市规划原理-第九章复习过程

第九章:技术与信息 第十章 第一节:人类技术的进步及其对城市的影响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技术大背景的发展可分为若干个历史阶段,出去原始社会阶段,人类技术发展可简单地分为,手工技术阶段吗工业技术阶段,和信息技术阶段。 在手工技术阶段,城市发展进程缓慢,城市建址收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城市分布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这就是为什么这一时期的城市更多的建在河川港湾地带和交通要道的主要原因。 1784年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以机器技术为主导的技术时代到来,这一阶段的技术发展对城市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是城镇化速度大大加快,城市的分布也不再受自然环境的严重制约。 当技术的发展将整个社会带动到信息技术时代,人类社会的沟通与交流方式途径变得越来越丰富,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 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城市中人类的生活组织形式。影响了城市经济与产业组织,也对环境造成了深刻影响。 城市作为一种生活空间,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共处方式,从而带来了对空间的不同需求,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空间,技术进步改变了经济组织方式 城市作为最大的人工构筑物,技术进步改变了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也改变了人与自然共处的方式,今天的城市扩张已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 未来的城市必须重新思索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永续发展。 第二节:城市规划自身技术的发展 1.城市规划技术 技术进步是对城市规划学科同样有着重要影响,新技术的进步对城市规划领域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城市规划中的计量模型应用 B:城市规划的成果表现欲沟通交流方法的改善 C:城市规划原理能力的提高 2.城市规划模型的类型 城市规划模型可分为三大类 A:宏观模型的主要对象是社会经济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规划的要素包括,人口,劳动力,总产值,各产业比例各类土地利用总量等。 B:微观模型的本质是描述城市各项活动主体 C:GIS模型 3.GIS与城乡发展监测 进入1990年后期各类城市模型往往把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自己的建立与运行平台,因此传统城市模型与GIS构成了当前发展的热点。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_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1、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城市。 3、城市的定义: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和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包含三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的意义。) 4、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人口职业的转变,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B、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 C、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5、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用人口衡量) 6、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7、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8、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朝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翻译:周朝建造城市的基本制度标准的城市面积是九平方里,每侧有三个门,城市中有九纵九横的干道,每条干道宽度可并行九辆马车,东侧是祖先神庙,西侧是祭坛,南面是皇宫,北面为集市,市场大小为一夫之地。 2、(1)、唐长安规划特点:A、有两个城,皇城和宫城。B、整个城市中轴对称。C、没有遵照《周礼·考工记》 (2)、元大都的规划特点:A、有三套城墙(内城、皇城和宫城); B、第一个对地形尊重的城市; C、市场开始遵循《周礼·考工记》的要求。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资料讲解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①.经济视角的城市 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 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 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 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

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 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 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 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城市规划原理-第六章-2011年版.

1、城市总体规划调查中最基本的手段是( A: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B:现场踏勘或观察调查 C: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D:文献资料运用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的是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即:(1现场踏勘或观察调查,这是城市总体规划调查中最基本的手段;(2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要掌握一定范围内大众意愿时最常见的调查形式;(3访谈和座谈会调查,性质上与抽样调查类似;(4文献资料运用。应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现状调查,重点掌握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 2、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矿产资源 B:土地资源 C:森林资源 D:水资源 答案:D

解析:掌握水资源的相关内容,主要应掌握:(1水资源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水资源制约工业项目的发展;(3丰富的水资源是城市的特色和标志;(4正确评价水资源供应量是城市规划必须做的基础工作。 3、直接影响到城市功能结构和城市形态的是(。 B:旧城工业布局调整 C:城市公共中心.的组织与布置 D:公共设施的布局规划 答案:A 解析:工业用地的布置直接影响到城市功能结构和城市形态。本题主要的考点是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应重点掌握工业的分类、工业在城市中布局的一般原则。 4、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南北不通,东西不畅 B:重要节点交通拥堵 C: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交通增长的需求 D:交通混杂,交通效率低下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的是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即“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交通增长的需求”,城市人口的过度增长,城市布局的不合理,城

市人口分布的不合理,不必要地加大了城市交通的出行量和出行距离,是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掌握现状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5、城市道路网中,最常见的类型为( A:自由式 B:方格网式 C:混合式 D:环形放射式 解析:本题主要的考点是方格网式道路系统。方格网式又称棋盘式,是最常见的道路网类型,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城市。应掌握从形式上常见的城市道路网可归纳的四种类型。 6、要使近期建设规划真正能够发挥对城市建设活动的综合协调功能,下列选项中起不到作用的是(。 A:将规划成果转化为指导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政府文件 B:研究规划实施的条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C:建立建设项目审批的协调机制 D:组织编制城市建设的年度计划或规划年度报告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的是建立近期建设规划的工作体系的主要作用。即:(1将规划成果转化为指导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政府文件;(2建立城市建设的项目库并完善规

第23讲 第七章城乡规划方针政策(一)(2011年新款)

第七章城乡规划方针政策 大纲要求 7.城乡规划方针政策 7.1熟悉国家有关城乡规划的方针政策 7.2了解部门有关城乡规划的政策 新版教材的变动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中新增“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知识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位置对调,“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做了改动。新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知识点。 第二节“住房建设”由第五部分提至第三部分;原第三部分“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删去。第四部分“城乡规划效能监察”中吸收了原第三部分“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的部分内容。新增“容积率管理”知识点。 授课时间 本章大约需要一讲的时间。 近年来,建设部有关部门针对城乡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具体事项,如节能与环保、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编制、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和住房建设,联合发布了通知或指导意见,这些也都是城乡规划工作必须熟悉的内容。 一、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1)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 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好字优先,以好为前提,促进国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2015) 文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2001年1月

项目名称: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项目委托单位: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院院长:王静霞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院总规划师:王景慧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院长:李迅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凤武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总规划师:范钟铭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祖毅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 刘泉高级城市规划师 杨律信分院顾问总工、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曾宇城市规划师 乔继明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魏天爵城市规划师 蒋朝辉助理城市规划师 朱文华高级城市规划师 周建民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郝天文工程师 马林涛助理工程师 洪昌富高级工程师 王瑞石高级工程师 王召森工程师 何林林高级城市规划师 秦晓昂城市规划师 孔彦鸿工程师 曲毅高级城市规划师 刘永合工程师 东莞市参加人员:朱川局长、城市规划师 卢沛超副局长、城市规划师 叶伟南副局长 李天海科长、城市规划师 刘林宏科长、城市规划师 雷劲松助理规划师 吴志刚规划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邱磊规划院所长、高级规划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 (2)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 第四章城市性质 (5) 第五章城市规模 (5) 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 (5) 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 (8)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9) 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2)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3) 第一节道路系统 (13) 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 (15) 第三节公共交通 (17) 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 (18) 第一节绿地系统 (18) 第二节城市景观 (19) 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 (20) 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2) 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 (23) 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 (24) 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 (24) 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 (25) 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 (26) 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28) 第一节消防工程 (28) 第二节人防工程 (28) 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 (29) 第四节防洪工程 (29) 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30) 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 (31) 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32) 第二十六章附则 (33)

,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讲义1-28章节全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1讲讲义 前言 前言 一、相关信息 1.全国城市规划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规划实务》。 2.2007年度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时间安排 日期时间科目 2007年10月20日上午9∶00-11∶30城市规划原理下午2∶00-4∶30城市规划相关知识 2007年10月21日上午9∶00-11∶30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下午2∶00-5∶00城市规划实务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时间2个半小时。考试题型分布如下: ①单项选择题:共70题。 ②多项选择题:共30题。 注意:考试大纲对各考试科目分层次列出了具体的内容,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熟悉”是指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了解”是指一般知识。 本门讲课中,考 P13 代表教材13页, 二、答题注意事项 (一)考前准备。 (二)答题原则。 (三)掌握速度。 (四)减免差错。 (五)答题技巧。 三、复习注意事项 1.复习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书,理清全书知识框架和脉络; 第二步,抽取知识点重点记忆; 第三步,查漏补缺。 2.复习技巧。复习时要“避轻就重”,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熟悉的内容要重点把握;对于方便出题的内容要重点突破;对于前后矛盾的内容,一般考题不会涉及。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本章结构 内容精讲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大纲要求 1、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2、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考 P1 1、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例题』城市有哪些主要特征:() A. 以商业活动为主要居民点 B. 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居民点 C. 非农业生产聚集的居民点 D. 公共活动聚集的居民点 答案: BC 分析:这个题考查的知识点就是城市定义。这个题是对定义考查的题目,这是考试中比较偏爱的一种题型,对这类题目我们的策略是记住关键词,这样可以比较省时省力,还能记忆准确。 2、城市产生的动因: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两次劳动大分工对于城市的产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了城市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3、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因: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的。 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农村推动力 二是城市的吸引力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二)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了解)考 P2 主要包括: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1)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环境的一个核心;城市与区域发展是互相促动: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