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NA分子结构说课稿

DNA分子结构说课稿

DNA分子结构说课稿
DNA分子结构说课稿

《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

基于以上原因,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定为:

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究历程,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沃森、克里克不断探索、团结合作、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经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论证的科学态度和钻研态度。

【教学实施的程序】

【板书设计】dna分子的结构一、模型建构

【模型建构1】:脱氧核苷酸Array

【模型建构2】:脱氧核苷酸链

【模型建构3】:dna的平面结构

【模型建构4】:dna

二、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三、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1、多样性

2、特异性

3、稳定性

【教学评价】设计几道题来检验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和自我教学效果。

DNA的分子结构

DNA的分子结构 教学目的: 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交流课题研究中搜集的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相关资料,体验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艰辛与曲折,体验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在尝试模拟制作基础上,结合资料分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科学性,反思建模过程,体会建模的思想,提高建模能力。 教学重点: 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其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制作DNA结构模型掌握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课前准备: 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构件若干、DNA双螺旋立体模型、多媒体课件、教学学案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凶杀案图片)这不只是一个故事------ 一起凶杀案,案情扑朔迷离,犯罪嫌疑人却提供了不在现场的证据。这时法医在现场找到了留在被害人指甲中的一些皮肤组织,想一想你应该如何破案? (学生回答)从皮肤细胞中提取到DNA,利用DNA鉴定技术协助破案。 对,DNA鉴定技术现已成为警察破案的得力助手。那么为什么DNA可以作为破案的依据呢? 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DNA是人体的遗传物质,同一个人的不同细胞中DNA都是相同的,不同人的DNA则是不同的,这些都与DNA的分子结构有关。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2节DNA的分子结构。(课件展示) [新课]自从认识到DNA是遗传物质以后,人们就开始了对它的深入研究,到20世纪中期,人们已经了解了DNA的化学组成。 请同学们回顾必修1,组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脱氧核糖核苷酸) 一、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课件展示)脱氧核糖核苷酸结构示意图 师生交流:一分子脱氧核糖核苷酸又是由哪三部分构成:(①磷酸、②脱氧核糖、③含氮碱基) 好,下面请同学们在桌子上的实验材料中找出脱氧核糖核苷酸模型,看看你能找到几种类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4种类型,只在碱基上有区别,有A、G、C、T四种。 下面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请对照课本识记4种碱基和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名称。 检查提问:好,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名称?请学生拿起模型回答。 (课件展示)很好。脱氧核糖核苷酸共有4种碱基,模型中较长一些的代表的是腺嘌呤和鸟嘌呤两种碱基,这是因为它们具有双环结构,较短一些的是胞嘧啶和胸腺嘧啶两种碱基,二者是单环结构。这4种类型的脱氧核糖核苷酸仅在碱基上有所差别,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碱基为其命名。 如果把脱氧核糖核苷酸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相比,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课件展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结构图,分析区别:学生回答。 五碳糖不同(脱氧核糖和核糖);

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情感目标 (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体验科学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制作模型、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教学 [课前准备] DNA分子结构模型组件、DNA分子结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知:(展示沃森和克里克的图片)你们知道这两位科学家吗? 他们就是因研究DNA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沃森和克里克。 今天就让我们重温他们的研究历程,构建DNA模型,分析DNA的结构特点。 探究新知: 一、模型建构 资料1: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单位是,且每个脱氧核苷酸是由、、构成的。(空白处请同学们回忆并填空) 【模型建构1】: 脱氧核苷酸 资料2:DNA是由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构成的。 【模型建构2】:脱氧核苷酸链 资料3: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研究得出: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这一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 分析刚才所建构的模型是否符合这一科学事实,探究应构建怎样的模型才符合这样的科学事实?

【模型建构3】:DNA双链 资料4:1951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由此可推测出DNA呈螺旋结构。 【模型建构4】:DNA双螺旋结构 二、模型分析 1.【观察】:DNA分子结构模型,思考以下问题: (1)DNA分子中,外侧由什么连接而成?内侧是什么? (2)两条链之间碱基的连接有什么规律? (3)构成DNA的两条链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归纳得出DNA分子结构主要特点: (1)DNA分子是有条链组成,盘旋成结构。 (2)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排列在内侧。 (3)碱基通过连接成碱基对,并遵循原则。 2.比较不同组学生构建的模型,分析它们的不同处,探究DNA多样性的有关问题: (1)不同组的DNA模型有什么不同? (2)比较各组的第一个碱基对,试分析第一个碱基对的可能情况。 (3)根据上一个问题,探究碱基对数量(n)和碱基对排列方式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4)DNA中的遗传信息蕴藏在哪儿? 小结新知 巩固新知 [作业布置] 以本节课构建的模型为基础,探究DNA是如何完成复制,形成2个基本完全相同的DNA分子的。

DNA分子的结构及其特点

DNA分子的结构及其特点 1.基本单位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脱氧核糖通过脱水缩合而成。由于构成DNA的含氮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因而脱氧核苷酸也有四种,它们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2.分子结构 DNA分子的立体结构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具体为:由两条DNA反向平行的DNA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A与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C与G通过三个氢键相连),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DNA链:由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3号碳原子与另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5号碳原子端的磷酸基团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磷酸二脂键,由磷酸二脂键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链。 ⑵5'端和3'端:由于DNA链中的游离磷酸基团连接在5号碳原子上,称5'端;另一端的的3号碳原子端称为3'端。 ⑶反向平行:指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总是一条链的5'端与另一条链的3'端相对,即一条链是3'~5',另一条为5'~~3'。 ⑷碱基配对原则: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配对时,A与T配对、C与G配对。双链DNA分子中,A=T,C=G(指数目),A%=T%,C%=G%,可据此得出: ①A+G=T+C:即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相等; ②A+C(G)=T+G(C):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的数目相等; ③A%+C%=T%+G%=A%+G%=T%+C%=50%: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含量之和相等,占碱基总数的50%; ④(A1+T1)/(C1+G1)=(A2+T2)/(C2+G2)=(A+T)/(C+G)=A/C=T/G:即双链DNA及其任一条链的(A+T)/(C+G)为一定值; ⑤(A1+C1)/(T1+G1)=(T2+G2)/(A2+C2)=1/[(A2+C2)/(T2+G2)]:DNA分子两条链中的(A+C)/(T+G)互为倒数;双链DNA分子的(A+C)/(T+G)=1。 根据以上推论,结合已知条件可方便的计算DNA分子中某种碱基的数量和含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