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统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全册)

最新统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全册)

最新统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全册)
最新统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全册)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复习提纲

(全册1—26课)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四条基本线索:

屈辱史: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列强侵华史)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抗争史 :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关天培虎门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大

战黄海;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探索史: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发展史: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严重侵华罪行:英法火烧圆明园p7八国洗劫北京p19、日军旅顺大屠杀p14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

背景 1. 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3.时间:1839年6月3日—25日(国际禁毒日:6月26日),

4.地点:广州虎门。(●★记:P3 虎门销烟图)

5.人物:林则徐(清朝道光皇帝时)。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6.鸦片的危害:P3①、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②、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③、削弱军队战斗力。④、严重摧残人们体质。

启示:是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7历史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0—1842年8月)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背景(原因):

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经济的危机;

③禁烟运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经过:

①●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进行武装挑衅,鸦片战争爆发。②1841年,英国强占香港岛;③1842年8月,英舰侵入到南京江面,清政府向英军求和。

3结果:清政府战败。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4.战败原因:政治腐败(主要原因),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5、.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6、鸦片战争中的抗英英雄:关天培、陈化成,规模最大的抗英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

★7、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②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③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④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注意:不是《南京条约》的签订)

归纳提高: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的最主要依据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①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最主要矛盾;

③革命性质发生变化: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前不能称“反帝”),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

④中国历史进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5.4)

★三、《南京条约》:

(一)中英《南京条约》

1、时间:1842年8月。

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3、主要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南—北:按顺序记---广厦福宁上; 按省份记。没有“南京”);②赔款2100万银元(不是白银“两”);③中国割让香港岛(注:不是香港)给英国;④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助记法:开五口、割香港岛、赔银元、议关税)

4、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件。它损害中国的主权有:领土主权、关税主权、贸易主权。

(二)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三)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英法等为了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

2、时间和发动者:1856年,英法发动,俄美支持。

3、过程:1856年英国炮轰广州,战争开始.第二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4、结果:①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②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一)火烧圆明园

1、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圆明园残迹图)

2、影响:给中国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

3、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二)《北京条约》的签订

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额也大幅增加。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到19世纪80年代为止,俄国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俄国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其中《瑷珲条约》割占中国北方6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使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6、两次鸦片战争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背景(原因).A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B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C洪秀全在科举的道路上屡屡失败。

2、传教.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并和同学冯云山前往广西传教。

3、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

义军称“太平军”。

4、

二、定都天京

1、定都.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2.纲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设想: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局限:其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3、北伐和西征

时间:1853年,

目的: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

结果:北伐全军覆灭,西征取得重大胜利。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三、天京陷落

1、天京事变

原因:定都天京后,领导人享乐腐化,争权夺利。

时间:1856年

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

影响: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挽救措施

(1)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

(2)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

(3)提出了《资政新编》

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评价)

结果:陈玉成和李秀成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3、天京陷落:

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安庆陷落;

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

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小结:太平军面对的敌人有华尔的洋枪队、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

4.太平天国性质、失败原因、意义

性质: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反封建反侵略)

失败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意义: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5课、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2、目的: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领导阶级:地主阶级

3、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4、代表人物:中央代表:奕訢;地方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

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③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1.新式陆军: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

措施: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

作用----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2.新式海军: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3、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统一指挥,在台湾建立行省

4、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新疆。

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说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认识: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国的阴谋,巩固了祖国西北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收复新疆的意义),功垂青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6、“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歌颂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开发新疆的功绩。他还是洋务派地方代表。

四、洋务运动结果与评价

1、结果: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大战)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

2、失败的原因:A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B顽固派的阻挠。洋务派缺乏健全的领导核心。D 不改变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3、★评价洋务运动

性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

积极: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4、“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理由:它创办了一批机器大生产的工业。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2、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3爆发:1894年(农历甲午年),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4、

4、中日《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去日本议和,签订了《马关条约》。

★(2)内容: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②赔款:白银2亿两;③开商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助记:沙重苏杭);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其中④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危害最大,最能体现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特点).★(3)影响(危害):《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失败原因:主观: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落后(根本原因)。B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等等。

C 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D清军装备落后

客观:①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②蓄谋已久,准备充分③装备先进

6、认识: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三、“瓜分”中国狂潮(识记时局图)

1、时间:《马关条约》签订后

2、主要表现:

(1)抢夺利权;(2)强租海港;(3)划分“势力范围”;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1)原因:P27

(2)概况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3)实质:这一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第6课戊戌变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公车上书这件事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列强侵略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基础: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变法以改变社会现状。

二、戊戌变法:(1)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2)时间: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开始。

(3)目的: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内容: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5)★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6)★影响(意义):在思想文化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7)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客观:第一,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第二,维新派手中无实权,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第三,顽固派力量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主观(主要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8)★启示(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9)康有为等人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归纳: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运动

1、兴起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直隶。

2、发展:(1)口号:扶清灭洋

(2)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3)斗争方式: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等

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剿灭-----招抚(利用义和团)------剿杀(讨好外国侵略者)

4、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5、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主观原因: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没有统一指挥和严密组织;盲目排外。

6、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7、、评价义和团: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对于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义和团的蒙昧迷信及笼统排外倾向,也留下了深刻教训。

二、抗击八国联军(1900年6月—1901年)

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原因: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根本原因:要进一步征服和控制中国。

3、时间:1900年6月。

4、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奥匈帝国)八国联军司令、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

5、八国联军进犯北京途中的罪行:烧杀抢掠。

6、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主要战斗:1、廊坊狙击战 2、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战斗3、天津保卫战(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

归纳:近代英法两次洗劫北京。

近代侵略过北京( 北平)的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洗劫北京、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6、结果:国联军攻陷天津、北京,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而失败。(中国战败)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和国家:,1901年,英、美、俄、日、法、德等11国

(2)★《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钱);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进--禁);---这点最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宾—兵);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馆).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助记:【钱进宾馆出新丑】)

(3)★《辛丑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单元小结:

1

2

中国人民的反抗的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沉重打击了列强。(或粉碎了列强灭亡中国的企图)(意思相近即可)

3、具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进行资本输出的特点;

《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三个不平等条约相同点:

《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相同点:A割地、B赔款、C开放通商口岸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相同点:赔款

5、列强的侵华演变及特征。

(1)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主要为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大规模商品输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上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侵华。

6、近代列强侵华中国胜与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力抵制先进的资本主义的进攻。

内因:清政府的腐败,经济、武器装备落后,军官无能指挥不当

外因: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综合国力强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具有掠夺性

7、列强侵略中国,给我们的启示:

A闭关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B坚持改革开放;C必须凝聚民族精神,团结就是力量;D我国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8、民族英雄: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左宗棠、邓世昌、聂士成等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孙中山早期思想转变------从变法自强到革命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2、早年的革命实践

(1)成立兴中会檀香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发动广州起义失败陆皓东牺牲

(3) 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

2、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成立条件

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

②革命团体成立: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2)目的: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3)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

(4)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5)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意义)。

(6)机关报:《民报》孙中山为总理

(7)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建立的作用(意义):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

(●★记:孙中山像)

第9课辛亥革命

二★武昌起义: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组织: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3、主力: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4、时间: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

5、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6、结果: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7、影响: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8、★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意义):

(1)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注意:不是封建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背景.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2成立:

⑴时间:1912年1月1日,。临时总统:孙中山副总统:黎元洪

定都:南京;改用公历;成立临时参议院(立法机关)。

3、中华民国纪元计算:民国x年=公元xxxx年—1911年,公元xxxx年=民国x年+1911年

4、中华民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5、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宣统帝下诏退位

时间:1912年2月12日

意义:标志清朝260多年统治结束

2、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原因:

①革命党人软弱妥协;②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③袁世凯采取欺骗手段.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11日

2制定机构:临时参议院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

3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5、意义: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6、局限: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小结:

★辛亥革命最大贡献: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3)不足(局限):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悲惨遭遇。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5、辛亥革命的结果: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在北京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

失败原因:A主要原因: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B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C帝国主义的干涉、反动势力的破坏。

教训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6、评价: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精神:一往无前,愈挫俞勇,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探究一】辛亥革命领导者及领导阶级,革命前的准备有哪几个方面?

结论:(1)领导人:孙中山。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2)革命前的准备活动:①组织上:创建革命党兴中会和同盟会。②思想上: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③军事上:发动了许多次武装起义。

【探究二】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结论: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归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

1、宋教仁遇刺

原因: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并在国会选举中占有明显优势,引起袁世凯的恐慌。

时间: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2、“二次革命”的发动

1、原因:“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2、发动: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3、结果及其原因:失败国民党力量涣散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了哪些准备?

①、镇压二次革命②、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③、下令解散国民党④、解散国会

⑤、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⑥、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⑦、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⑧、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复辟帝制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三、护国战争

1、原因:袁世凯的复辟活动,破坏共和。

2、准备: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

3、爆发: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4、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5、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袁世凯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不得民心。

(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3)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4)袁世凯众叛亲离,帝国主义也改变了对袁世凯的支持。

启示:封建帝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逆历史发展潮流必将失败。

四、军阀割据

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2、主要派系。

3、影响: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思想与尊孔复古思想)

2、时间:1915年

3、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助记,姓)

4、兴起的标志:陈独秀《敬告青年》的发表

5、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斗争指向:孔孟之道

2、指导思想(口号和旗帜):“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3、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4、性质: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5、意义(评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6、精神:学习他们追求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树立积极进取、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小结:1、四次探索的比较:

第13课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直接原因(导火线):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时间:1919年5月4日。

3、主力:学生

4、运动中心:北京

5、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反映这次运动的性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要求惩办卖国贼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6、方式:罢课游行,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扩大的表现: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

①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②全国200多个城市学生一致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

③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席卷全国十几个城市。

主力:学生-----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运动的中心:北京-----上海。

形式: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

2、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表现为: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注意认字);③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意义: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作为开端的主要原因: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新”在哪里?无产阶级领导

3、★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2、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和团体

①1919年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②全国各地建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3、传播

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不少知识分子开始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核心和领导作用)。长沙、武昌、济南、广州、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也成立早期组织。

3、★中共“一大”(中共成立的标志是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

(2)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注:陈独秀没有参加)(3)内容:A通过了党的纲领,B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C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会和领导工人运动。D成立了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4)★中共诞生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中共二大的召开

①、时间:1922年7月②、地点:上海

③、主要内容: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④、意义: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归纳提高:

1、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2、表现: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3、顶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

①概况:罢工工人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

②结果: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

⑶影响: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④教训: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小结:

(1)中外历史的“新”

①焕然一新的“新”:指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新的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指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领导. 新的革命前途—实现社会主

义、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③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新”:指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新的发展的“新”:指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罗斯福新政的“新”:指国家干预经济.

(2)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的关系:A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主流,为中共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B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2018年统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5—26课)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5课北伐战争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中共三大召开

1、时间1923年6月(中共一大1921年中共二大1922年)

2、内容:A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

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二)国民党一大召开

1、时间:1924年1月广州

2、内容: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三)创建黄埔军校(记住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1、时间和人物:1924年,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2、性质:国共合作所建立的军校。(易错点:是合作不是合并)

3、作用:培养出大批的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二、北伐胜利进军

1、时间: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总司令:蒋介石

2、目的:为了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对象: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注意怎么写)

4、北伐的主要战场:湖南、湖北;(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

5、北伐先锋: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获得“铁军”称号)

6、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

归纳:既反帝又反封的有: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北伐; (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反侵略) 8、战果:北伐军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武汉。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成就:取得北伐胜利)

9、胜利的原因:①国共两党合作。②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③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尤其是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④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⑤战争正义性 6、苏联支持。

(三)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1、农民协会组织和会员数前所未有。(湖南、湖北)

2、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很大发展。(上海工人三次起义)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1、原因:

2、表现: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

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3、影响:标志国民大革命失败。

小结: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国共内战爆发,给日本侵略中国带来可乘之机。

国民大革命失败主要原因: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历史教训:掌握革命领导权,组建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时间: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2)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归纳:广东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注意先后顺序)

(三)“东北易帜”:

1、1928年初,张学良冲破日本的阻挠,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2、影响:“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全国。

想一想: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北伐的目的是打到北洋军阀,统一中国。但是蒋介石的上台,只不过是旧军阀被打垮,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第13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一)★南昌起义:★识记图片(8月1日是建军节)

1、时间人物:1927年8月1日,

2、地点:南昌

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助记:周、贺、叶、朱、刘)

4、★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5、启示:照搬苏俄革命的经验,通过城市武装起义,以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二)八七会议

1、时间:1927年8月7日

2、地点:汉口

3、主要内容: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毛泽东

(三)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地点:湘赣边界。领导人:毛泽东

(2)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3)1927年10月,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方式:城市—农村; 邓小平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井冈山会师:

时间:1928年4月,

概况: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四)工农武装割据

1、毛泽东在井冈山的主要活动:A开展游击战争,B土地革命,C建立革命政权。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古田会议(全称:)

时间:1929年12月,地点:福建上杭古田

内容: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3、到1930年全国各地建立十几个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五)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时间:1931年冬

?地点:江西瑞金

?建立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首都:瑞金

?主席:毛泽东

第17课)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1933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客观:敌强我弱主观:“左”倾错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