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用有效生成资源 激活数学课堂教学

利用有效生成资源 激活数学课堂教学

利用有效生成资源    激活数学课堂教学
利用有效生成资源    激活数学课堂教学

利用有效生成资源激活数学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 这就必然会出现许多偶发性的教学资源. 由于我们在教学预设时,对教材编排的理解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把握程度不同,驾驭调控课堂能力的不同,就使得这些动态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充满了不确定和复杂性. 我们应如何把握利用这些宝贵的稍纵即逝的有

效生成资源,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机智应变,把握生成资源

在新课程理念下,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属性. 在课堂上,有时候生成的发展变化和教学预设是一致的,但更多的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 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我们要能够机智应变,顺势引导,及时调整预设,才能创造出未曾预约的精彩. 例如,在教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后,接下来安排练习题. 我在黑板上出示三道算式,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0.672 ÷ 6.4 44.8 ÷ 5.6 2.1 ÷ 1.8做了一会儿,就听到一些学生在小声议论. 我连忙巡视,一名学生说:“第三题我怎么也除不完,题目一定是错了. ”我仔细一看,才发现我把2.8写成了1.8.这时我头脑飞快的转动着,是马上改过来,承认题错了,还是……正当我犹豫不决时,一名学生突然叫了一嗓子:“这题的商后面狂是6. ”他的话引起了大家一片哄笑声. 议论的同学更多了. 这时,我灵机一动,不再上练习课了,干脆将错就错,直接上“循环小数”. 因为学生已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本课题着眼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策略研究,从“处理资源——发展思维”、“安排顺序——彰显生成”、“利用资源——引发冲突——解除疑惑”、“延缓评价——后续学习”、“ 分类整理——提升效率”等五方面的研究为广大的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操作中可借鉴的经验与方法,提高教师应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能力,使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能更充分地加以体现,同时通过研究也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成性资源合理利用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叶澜教授也提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头脑,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时时会生成新的教学信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生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优秀的教师总能及时地捕捉、合理地利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高效又灵动。但立足我们的课堂,可以发现:有些教师缺乏生成意识,上课仍是在执行教案,课堂教学机械、沉闷;有些教师思想上虽有生成意识,但他们追求的动态生成存在着弊端,主要表现在:①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在课堂上随意发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课堂效率低下;②教师一味迎合学生,被学生的生成牵着鼻子走,教学游离主题,耗时又低效;③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学生呈现的信息,不能对“动态生成性资源”给予恰当的评价,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等。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郊的农村小学,是江山市首批新课改实验学校,也是江山市“高质量轻负担”样板试点学校。这无疑对我们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办更为成功的教育,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数学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困扰着每一位数学教师。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从课堂教学的有效度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的课题。研究“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生成,及时有效地做出调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提升教师的教学机智;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中学生能真正获得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成思想 尼莫认为:虽然课程不应该是“罐装式”和“木乃伊式”的,但也不应该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课程。生成思想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但强调这一点并不否认教学的目的性。课堂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也必须考虑社会的要求和儿童长远的发展。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充满情感,富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价值的表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开展,不仅仅只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要从每个教学基本环节出发,层层推进,环环紧扣。 教学模式是能用来计划课程、选择教材、指导教师行动的’“范例或方案",它是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设计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可以进行具体操作,但不能因此而作茧自缚,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教学模式。何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各种教学情景之中,只有适应于一定社会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的最佳教学方式和方法,所以教师在考虑选择教学模式时,同时要考虑教什么、怎样教等诸多因素。结合本人的教学情况构建以下模式。 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 一、新授课 (“引导----发现"模式) (一)模式构架 新授课一般采用“引导----发现"模式。这种模式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操作流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经过对话、交流基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虽不能完全解决,但可以设计出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 2.探究尝试 在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与探索,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加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作为指导者要对学生的探究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3.数学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探索、尝试所得,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规律等方面的结论(反馈的形式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板演,但必须以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思考为前提),然后教师通过必要的讲解,明确这些结论,并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知识系统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训练激趣导入(5分钟左右) 这一步是为学生先学打下基础,是学生进行“自学”前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度过“尝试题”发挥旧知的“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解决尝试题铺路搭桥。 这一环节可视教材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1、尝试题引路。(常用的) 2、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育情景。 总之在这一阶段,通过尝试题的引路或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开始新的一课。 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5分钟左右) 认准目标,即把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准确地把握住,这既是对学生说的,也是对教师说的。教师和学生只有目标明确,方向才不会跑偏,才会集中精力攻主要问题,才会高效。目标的认定方式可灵活多样。既可课前重点认定,也可课中逐一认定。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转入自学,这里关键的是教师要根据学情出示相应的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提示的引导下,更加有目的的自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自学情况,特别应关注学困生的自学指导。同时要对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守纪律的学生以正面引导。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12分钟左右) 合作学习首先是“兵教兵”,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有了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可以在课本范例中获得启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解决开始提出的尝试题,这也是学生自学后的第一次反馈。最后教师抓住普遍性的关键问题认真点拨,作最后的概括讲解,把新知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 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8分钟左右) 这是第二次的集中反馈,学生经过了前面的自学,解决了尝试问题,还没有从本质上抓住问题的特征,有必要进行巩固。这一层次教师要通过变式题的训练使学生从本质上了解所学知识,从多角度掌握解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目的。教师也可以从这次训练中发现前面没有解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明确。 五、分层测试效果回授(10分钟)

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性的资源与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性的资源与应用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而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珍贵。因此教师一方面利用教材资源,精心设计,促成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我们要有教学资源意识,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我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阐述的: 一课前为生成而准备 生成并不是盲目地生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使教学有的放失。 1、课前认真备课,了解教材,熟透自己要上的内容。切忌仓促上阵。预则立,不预则废。为能有效、高效的应对生成,教师应有积极对待可能的生成性问题的心态,通过积极的应急预案减少“无措”现象。这样一来老师自己也有信心。 2、教师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即知识起点问题。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能够使教师在进行本节课宏观设计的时候更具有可行性。 3、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理解能力,应用能力都不同,因此,在教学之前应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二、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闪光点,促成学生再创造 课堂教学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中;在顺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锦上添花,甚至是画蛇添足中……只要蕴含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师就可挖掘、开发、引伸、利用,见机行事,不断优化教学。 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 生:老师,我看我妈买蔬菜、水果时,总是讲买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 师:这位同学真善于开动脑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作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要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去感知1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计量单位“斤”联系起来时,再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6个鸡蛋大约1千克,8个苹果大约1千克……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是积极捕捉信了学生的这一意外,充分用了这一教学资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学也因此才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三、课末为生成而升华 动态生成的时间不仅仅在课前,课中,也发生在临近结束。例如:在结束课堂后再次回顾同学们在课中发现问题和难点,加以巩固。 总之,面对生成性的问题,教师的应对要热情、理性、科学、自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教师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有应对的能力和智慧。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储备量,不断催生新手段,这一切才能变为现实。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2-02-06T09:21:29.877Z 来源:《素教教师》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田志兰[导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于我们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效应。 田志兰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于我们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效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都在发生着极度地转变,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课堂教学要达到有效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精力,使学生获得较大限度的知识,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我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长期的教学实践,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趣创设情境为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儿不假,它能激起学生们无限的求知欲望。比如课始,教师能够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就是成功的开头,是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性的基石。如何去做才能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呢?这是一门很难的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靠自己的生活积累,丰富的知识底蕴,多样的设计手段,已有的教学经验,根据课型的不同要求,采取讲故事、提问题、猜谜语、变魔术、做游戏、生活情景再现、借助信息技术动画演播等不同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来吸引他们的眼球。当然,这不光是为了吸引学生们的眼球,而是有目的地为学生们学习新知识奠定良好基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在学生们动眼、动心,产生兴趣时不知不觉中完成的。这样的“兴趣”促使学生们带着好奇的心理踏入了求知的大门。 学生学习最好的状态是对所学的教材感兴趣,这是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性的建构。我们教师要用心挖掘一些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切合教学实际需要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中。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在教学活动中精心地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兴趣是学习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接动力,是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能力的最活跃因素,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的内因起了作用,有了内在兴趣,他们就会产生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努力探讨、研究、发现数学知识,学会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倡导的:我们尊重教材,也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教师不但要用心挖掘一些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切合教学实际需要的素材,还要搜集发现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合教学实际需要的素材,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阳光。比如在学习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列举实例。先让学生说出班级里学生的总人数,教者再说出女生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而后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求出女生有多少人。学生会很快探讨出算法,用班级总人数乘女生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求出女生人数。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大大地降低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就会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把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才会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做到活学数学知识,学活数学知识,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引导学生动手和动口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 动手操作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智慧的源泉;动口叙述是思维的升华,也是智力的提高。小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他们认识事物首先是直接感观来认知,因为直接感观认知事物,是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实现的。数学又是经历由感知到认知再到抽象的阶段,从认知到抽象的阶段,需要用语言来表达。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是密切联系的。也就是说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思维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引导学生把操作和语言表达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 四、思考与探讨的过程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探讨问题的空间,才会真正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夸美纽斯曾说:“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这就是说,保持节奏意味着让学生“自然生长,循序渐进”。“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慢”是意味着某种“节奏”,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教师决不能单纯地追求课堂进度,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节省时间,而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去亲身经历,去深刻体会,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会肤浅,达不到深化。我们只有让学生深刻体会,才能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都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内有效完成。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探讨的空间,让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通过学生合作,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探讨新知,获得体验,并作类比、推理、分析、发现、找规律、归纳、总结等,学生才会在头脑中渐渐形成数学知识,达到学习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五、质疑解惑一环对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不可少 “质疑解惑”是师生双方的,不是单方面进行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在数学课堂中,为了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不断变换表达的方式,提出多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主动质疑,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质疑解惑”也可以在新课之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一些自己感到没有理解透彻的疑难问题,生生互辩质疑,师生共同探讨解疑,达到共识,有时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可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学会解决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质疑解惑才会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学习,有质疑解惑才能促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质疑解惑才能促使学生去发现创新,使教学行之有效。 作者单位:扶余县实验小学

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三学”模式好,教学更有效 ——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因此,课程改革势必引起一场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三学”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突出了数学课题研究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学生观和教师观,突出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让课堂“导学”更精彩,教师会“导”,学生才会“学”.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么课

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导学? 、导学要以趣诱思,设疑激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圆锥体积》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一筒米,设疑:将这筒米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学生猜想,老师演示。老师接着又演示刨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觉得这个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的学生认为圆柱削尖后可以得到圆锥,圆锥应该和圆柱有关系。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什么办法能证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呢?他们的关系对于圆锥体积计算有什么帮助呢?“刨铅笔”教学片断,选择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猜想找到支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 反思 xxxx 摘要: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想,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快速、高效、扎实地掌握课堂知识,掌握新课标要求的基本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由于学科不一样,教学内容不一样,教学对象不一样,决定了高效课堂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努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高效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高效;数学教学;教学模式;实践;反思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实际情况出发,认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拓展运用——反思归纳。且每个程序操作要把握适度,从容量、时间、控制方面照顾好课堂。 一、创设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运用

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教师越来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但教师如果只一味追求表面上的师生互动,形式上的热闹氛围,而对课堂中的其他生成性资源视而不见或不及时处理的话,那么不仅教学效果没有落到实处,而且许多宝贵的资源也被白白的浪费了,学生也会错失进一步地深入学习与开拓思维的机会。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生成的问题,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开发成教学资源,将会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基本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二、对生成性资源的认识 生成,一般来说是指起源、创世、创造、产生和发生,就是“在新的情境中产生”。本文中的生成,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预设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调整,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机智与合理调控。生成性资源,是指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对话、情境设置、教与学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超出预先设计的问题。课堂生成性教学③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常见来源、特点与作用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常见来源 1、学生练习中的问题与错误。 2、学生回答中的“节外生枝”。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迸发的思维火花和教学机智。 4、学生讨论中的分歧。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特点 1、创造性。在教学中,教材是范例;教学活动是过程,二者是预设的,但不是不变的。正如著名 的教育家叶澜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数学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的产生源于创造。 2、突发性。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有时是学生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的 结果,带有突发性。但是这并不是说,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而完全不预设。 科学的预设还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只有深入地备课,才能对生成的信息作快速地判断与取舍,才能把所需要的纳入到准备的“预案”中,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正如歌德所说:“我能看到什么,取决于我已经知道什么。”

对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认识与利用

对课堂教学认识与利用 内容提要: 提高教育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的重要载体。课堂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认识、发掘、利用生成资源是贯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理念和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一、对生成性资源的认识 《辞海》中解释的“生成”是相对于“预成”、“既定”的一种“自然形成”。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资源。它既不是教材上既定的产物,又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生成的资源。其具体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成性资源在教学中的客观存在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使得教师对教学过程难以预料,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生成课堂。 2、生成性资源在师生互动中的参与便利性。在课堂教学中,不同个体的行为、思想会发生相互作用,可能生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因为这种资源来自于课堂本身,具有鲜活性,是学生参与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亲近感,参与性强、感受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利用这种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睿智地进行处理,冷静地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呈现精彩。 3、生成性资源在促进学生创造性方面的启发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对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地作用。教师可以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种种问题,产生的种种疑问,因势利导、及时鼓励,启发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题多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二、对生成性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1、树立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就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理念。理念牵引导向,导向决定言行。一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因为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知识的获得必须包含精神的滋润和心灵的孕育,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转移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教师和学生智慧、情感、能力的投入,又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这个过程,在教学关系上是师生合作对话,在情感关系上是师生理解信任,在师生关系上是彼此平等互尊。这一过程有知识的生成、技能的生成和情感价值观的生成,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丰富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活动,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数学课堂要重视情境创设,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比较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而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创设应结合实际。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 (3)情境创设应彰显特色。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可以创设“上海世博会”的情境:出示参展国家统计图,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百分数的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数学课堂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如,在教学《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牌”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方案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方案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思想的渗透引导、教学过程的科学展开、教育目标的完满实现,大多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中完成的,而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深度,就直接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目标太统一,针对性不强,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都有所收获和发展,过多的只看重学习好的,高考有望的学生。 2.教师只注重单一的知识传授,不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枯燥无味,没有兴趣,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去,长期下去甚至使学生厌倦学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不重视学生差异性发展。 3.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时间很少,很少有机会参与实践,合作式学习很少进入课堂。 4.评价手段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没有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过多的用统一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课堂教学要求 1.精心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必须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精心选择每节课的例题和习题,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安排课堂教学的环节,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地选择和灵活的驾驭,使课堂结构更合理、更科学。 2.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要使数学课堂优质高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使课堂充满感染力,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投入情感转变。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时,学习效率最高。课堂上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定会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 3.有效的课堂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的积极评价,能有效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评价时要注重内容真实,恰如其分地给以褒奖,防止评价语言苍白乏力,或者言过其实。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断地为课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生成已成为一种常态,它可以在学生小组 合作学习中、探究过程中、交流过程中、教师提问中或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 生成。但在面对这些生成性资源时,大部分教师都对其没有一个敏锐的意识,能 发现其价值;或者有部分教师发现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却无法做出有效地回应。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成资源有效利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 有灵活的生成性,更具有不可预测性。作为新课程实践者,我们要领会新课程精神,以真诚的态度,倾听、尊重生成性资源;能及时捕捉教学中一闪而过的生成 性资源,引导学生生活、做人;同时要以充分地预设,创设生成的空间,从而激 活学生主体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 一、存在的问题 1.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缺乏价值判断。 “世界并非缺少美丽,而是缺少发现美丽的眼睛。”同样,小学数学课堂并非 缺少生成性资源,而是缺乏发现资源的智慧。我们很多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生成内 容缺乏发现和判断。 2.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缺乏有效地回应。 课堂是可以调控的,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不仅要加以判断,还要采 取有效的回应,回应不能不清不楚、不能错误诱导、不能过分放大。例如,在认 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时,让学生放1千克重的书本或者文具,同时,问学生1 千克的书和文具的具体数目,学生回答当然不同。教师对于这样的资源,设问到 底数量应该是多少呢?学生一脸茫然,都觉得自己的对,教师却没有接着引导, 让学生疑惑、有困惑。 二、应对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尊重小学生的心理规律,遵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面 对可能的生成,要有调控的能力,要做好生成预设,要抓住生成资源中的亮点, 要有效地处理好错误资源,要对生成性资源加工和深化。 1.科学预设。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 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应设计弹性的教学计划,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为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生成留有足够的空间、时间;科学的教学预设需要从学情实 际出发,以学定教、因需施教;预设还要有弹性,“过度预设”或“不加预设”都是 有失偏颇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生成什么样的资源、会形成什么样的信息, 对此加以推测,对能使进行互动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足够的讨论空间和时间,这样 才会促进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抓住亮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敏捷,具有跳跃性,课堂生 成性资源具有动态性,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有效资源,尤其是这些资源中的亮点。 处理好这些亮点能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给课堂添加精彩、增加乐趣,让课堂生机 勃勃。 3.留出空白。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留出空白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思维的特点,有目 的地留出一些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消化、吸收、思考、练习、回答、辩论等,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此,教师要能等

课堂生成性资源

教学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认识与利用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一方面认为课程资源紧缺,一方面又对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没有将其纳入到课程资源的范畴中,致使这些课程资源经常处于“沉睡”的状态,应产生的教育功能与教育意义没有被充分的认识与利用。 一、对教学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认识 “课程资源就是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与。” 1、课程资源界定的关键在于它就是否含有课程潜能(或称之为课程可能性),即课程资源一定就是能够为课程与课程实施服务的,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2、课程资源不仅来自那些经过处理、至善至美的已经物化的资料与条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易被人忽略的教学事件,也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3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对教学起支持作用或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事件。此种课程资源常常就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比如,在课堂上学生突然抢话说;学生的质疑、兴奋;学生出现的错误、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差异或者学生有时的固执己见、教师的失误等等。可见,这种课程资源就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游离于师生之间,只就是我们忽视了或没有引起重视。然而,在实践中,恰恰就是这些动态生成往往蕴藏着学生的需要、问题与困惑,展现了广大师生真实的生活世界,而这些正就是教育的契机,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与意义。因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源于师生的现实生活,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与已有的经验,它客观的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更加接近个体(教师、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学生接受。如果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掘与利用,使其与学生要获得的书本知识与解题技能等一道进入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拓展我们开发课程资源的领域,使课程资源的开发更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将更富有生机与活力。 二、如何促进对教学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及时发掘与有效利用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特性决定了我们要善于从日常教学事件中识别、捕捉与利用这种课程资源,若教师意识不到或发现不了这种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及其教育价值就会随时流失。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及时发掘并有效利用,同时又不使我们在其中迷失? 1、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念,突破对课程资源的狭窄认识。 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以及如何捕捉、激活与利用这种课程资源,都基于教师个人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与态度。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将直接影响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资源的敏感度,也影响课程资源发掘与利用的程度与效果。而现实中,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课程资源观还处于一种片面化与简单化的状态,教师对课程资源载体或形式的理解还比较局限,一般教师理解的课程资源主要就是指教学参考书、辅导资料、练习册等印刷体形式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对其她载体或形式的资源还不太了解;教师眼中的课程资源通常就是现成的、静态的,一般与教科书配套[6];课程资源的范围也就是仅仅局限在课本与教科书中。这种狭隘的课程资源观使得教师往往忽视自己身边已有的资源,使她们不能真正的走进课堂与学生发生互动,将其价值发挥出来。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 与传统的课程资源观所不同,在新的课程资源观下,课程资源应就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与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与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7]。我们要意识到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科书、报告会、博物馆等,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接受并认识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当前,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课堂是一个教学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成长历程。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势必成为每一位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去年,我在“二期学科带头人”培训期间,充分感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全新的课改新理念,他们非常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他们以为教师要“加强备课—课堂教学—教后反思”;学生要“认真参与教学活动—复习后完成作业—预习新课”。下面我就简单和大家共同来分享、分享 一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做作业的效果和效率怎么样,取决于听课的效果;而听课的效果怎么样,取决于课前的预习。一项调查显示:在小学生中,经常预习的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要高于不做预习的学生的成绩,而且差异是显著的。另一项调查显示:认为预习是好习惯的学生占95%以上,但不能坚持预习的学生也有95%。桑代克的效果律指出:如果没有从一件事情中深刻体验到好处的话,这种事情就会得不到强化和巩固。所以我们经常帮助学生了解预习的方法、意义,并且规范地开展预习工作,使预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巩固和持续预习的行为。数学课预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是:通过预习,在听课时就有所选择,可以克服盲目被动。预习的主要目的是对将要讲授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难问题,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自己在听课的时候更有针对性,从而把一个被动的接受教学的过程转化成一个主动的求知过程。会听课的学生应该是有准备的、有疑问的、有目的的,是注意力“很会”集中的那种人。下面是开展预习工作的两点体会。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灵宝市阳平镇程村中学蔡凯红 为了进一步深化“先学后教、分层训练、跟踪指导”教学模式研究,我校近年来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验,并已初步获得成效。很荣幸成为第一批实验课教师,通过这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我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高效课堂模式理论时,有部分教师会认为:所谓高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少讲学生多练,通过教师给出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自学找到问题答案从而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强调,检查背诵,反复训练,达到掌握。这样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学生训练量也有所提高,学习效果提高了,就保证高效了。而经过一年多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高效课堂必须建立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高效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入手,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动手实践,猜想与假设、推理、讨论等活动。 近期,市、镇、校各级高效课堂达标课、能手课、标兵课听了许多,收获颇丰。但对于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大家观点不一,有部分教师认为:所谓高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少讲学生多练,学生通过看书自学或者通过几个问题让学生看书找答案从而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强调,检查背诵,反复训练,达到掌握。这样课堂上教师讲得也少了,学生训练量也上去了,掌握的程度也提高了,教学成绩也有保证了就是高效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必须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高效课堂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笔者就对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方法浅谈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