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创新

发表时间:2018-07-27T10:16:36.1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作者:邓健儿

[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的建设,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受到了广泛热议,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环境管理制度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以环境保护为指导思想,参照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则,构建新的环境管理思路,创新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

中山市环境保护局小榄分局广东中山 5284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的建设,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受到了广泛热议,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环境管理制度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以环境保护为指导思想,参照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则,构建新的环境管理思路,创新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

关键词:环境管理;创新;制度

1目前我国环境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的环境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够满足环境质量的需求

我国传统的环境管理制度主要针对的方面有两个,分别是污染减排和控制污染排放量,但是对于当前的环境问题,明显地感觉到“力不从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对于排污许可证这项制度的执行没有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有些地方污染依旧十分严重,相关的管理制度也存在漏洞;二是各地方政府对于地方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三是目前只能够对一些常见的污染物进行控制,对于一些不常见、容易潜藏的污染物还缺乏相应的处理办法和处理意见。

1.2 目前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整体要求与原环境管理制度不协调

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问题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既不能够从整体上宏观的解决相关问题,也不能从局部对地方的问题进行解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环境保护由于其特殊性无法进行宏观调控,对污染的源头也缺乏治理,环境的管理力度和管理效率都比较低;二是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低,在使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不仅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还产生了很多废弃物和垃圾,加剧了环境的破坏;三是对于地方环境保护的责任人没有落实,相关政策也没有执行下去,问责机制被架空。

1.3 目前的环境管理制度不能够统一管理

目前,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总体呈现分格管理的现状,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就会造成权利和责任的不明确,无法满足我国对于环境管理的监管要求和具体内容。从生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对于生态环境中的山水湖田缺少统一的管理。从预防的角度来分析,我国部门间都有相对独立的执法权,对于环境的工作都有着分工,从来都是各自管各自的,并没有进行有效地交流互相配合工作。这样就会造成管理工作的分格,从而无法使工作统一协调,无法形成机动性。

2环境管理制度创新方向

2.1完善污染排放许可制

在进行环境管理制度创新时,要把污染排放许可制当作污染源管理的核心,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污染物排放纳入到法律体系内。此外,政府要尽快推出更加完善的污染排放许可制管理条例和相应的处罚条例,明确许可证发放的条件、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责任、监管机构等等。

2.2改革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根据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可以预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仍然是环境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目前,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效果有着较大差异,部分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存在反弹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不断改革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逐步转变控制模式和控制指标,比如,在对污染物进行控制时,要根据本区域环境控制的具体要求,将那些有毒、有害污染物列为控制重点。此外,还要加强对盲点地区的污染物控制,比如工业开发区、农村地区等。

2.3建立健全面向质量控制的环境管理制度

质量控制是环境管理制度的核心,为了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必须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防经济建设给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具体来说,质量控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生态红线的制定要细比如,要制定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等等。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严防区域发展逾越生态红线。其二,建立长效的自然资源监测预警机制。我国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很低,为了确保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合理性,政府必须要建立长效的自然资源监测预警机制,对水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等进行长期的监测。

2.4建立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责任制

地方政府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又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力军,现有的环境管理制度虽然明确了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要职责,但内容却不够具体。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继续强化地方政府的环境责任,在《环境保护法》中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的权利和义务。国家要适当放权给地方政府,允许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不同的引导指标、控制要求和环境政策,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成为衡量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内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5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制度不但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自然的了解,还能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加具体化。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制度包含的内容较多,比如,明确各种资源的特性和价值,辨识哪些资源需要进行重点的保护等等。通过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制度可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链条,创新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和方法,确保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6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

生态环境是统一的、不可割裂的整体,要想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效果,就必须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各个区域、部门要协同合作,共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比如,黄河流域的治理不可能只依靠某个地方政府或某个部门来完成,而是要建立起联动机制,将流域内的各个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组织起来,为黄河流域的治理和保护提供行政、法律等各方面的保障,水利局、环保局、国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得时代背景 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得时代背景 党得十八大之所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以独立篇章全面加以论述,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主要就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当今世界得发展实践与发展理念就是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得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已经开始迈向生态文明时代。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得危害,全球生态恶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得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拯救地球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在过去数百年间,西方发达国家走得就是先浪费后节约、先污染后治理得现代化道路。但就是我们不能再走那样得弯路。并不就是说中国没有这个权利,而就是这条路就是一条死路。当今得工业化国家,人口仅占世界得15%,而工业化进程中却消耗了世界60%得能源与40%得矿产资源。我们人口占世界得22%,如果走西方得工业化道路,就是根本不可能找到足够得资源。专家测算表明,如果中国也象美国当时那样实现工业化,那么三个地球得资源也不够用。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如果达到美国现有水平,即使把目前可开采得全部后备石油采出来,也只够用一年零三个月[1]。

(二)中国得国情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得现实基础 十八大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得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得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与全过程。”其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得严峻形势就是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得现实国情。 从资源来讲,我国并不就是一个地大物博得国家。国土面积得65%就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风得影响,33%就是干旱或荒漠地区。55%得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产或生活[1]。资源相对紧缺,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主要资源得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得1/4—1/2。一方面就是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却就是有限得资源存在存在浪费得现象。 与此同时,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河流得水功能严重失调,特大洪涝灾害频繁;土壤污染、危险废物、空气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与矛盾凸显期,资源浪费与短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得瓶颈因素。 我国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不具备西方工业化初期得发展环境,所面临得资源约束与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得都更加严峻。如果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得增长模式,将导致资源

1.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一、生态文明建设 1.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1.1.1时代的需求 肇始与英国、集大成于欧美、蔓延至全世界范围的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带来 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出不可估量的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 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 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成立了“政府间气 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和影响进行评估1。IPCC 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和2014年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影响进行了5次评估。在第5次评估报告指出,从195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化是千年以 来所未见的。从有详细气象记录以来的1850年代开始,刚刚过去的三个十年每 一个都刷新了气温最高的纪录;从1983到2012年这三十年可能是北半球自1400 年以来最热的三十年。1880-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升高了0.85℃;2003-2012年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平均温度上升了0.78℃2。从1990年至2012年间,由于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其它吸热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暖化效应增加了32%。主要源自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占这一增 量的80%3。 在中国气象局对IPCC的第五次报告解读时指出,气候变化对粮食产生的影 响主要是不利影响,已导致小麦和玉米每年分别减产1.9%和1.2%。如果没有 适应,温度继续升高2℃或更高,到本世纪末,将导致热带和温带地区的主要 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每10年减少0—2%,而预估的粮食需求到2050年则每10年将增加14%。随着温度的升高,气候变化对淡水资源造成的 风险也将显著增加,温度每升高1℃,全球受水资源减少影响的人口将增加 7%4。 1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展望1

班级:14级汉语国际教育班学号:xxxxxxx姓名:xxxxx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展望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物质文明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随着中国社会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锐减,沙漠化加剧,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物种多样性减少,人口压力等方面。 在这样一个发展艰难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发展后劲不足越来越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5倍。目前我国不足4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主要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生态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之所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以独立篇章全面加以论述,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当今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已经开始迈向生态文明时代。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恶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拯救地球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在过去数百年间,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浪费后节约、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道路。但是我们不能再走那样的弯路。并不是说中国没有这个权利,而是这条路是一条死路。当今的工业化国家,人口仅占世界的15%,而工业化进程中却消耗了世界60%的能源和40%的矿产资源。我们人口占世界的22%,如果走西方的工业化道路,是根本不可能找到足够的资源。专家测算表明,如果中国也象美国当时那样实现工业化,那么三个地球的资源也不够用。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如果达到美国现有水平,即使把目前可开采的全部后备石油采出来,也只够用一年零三个月[1]。

(二)中国的国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 十八大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是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国情。 从资源来讲,我国并不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风的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产或生活[1]。资源相对紧缺,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1/2。一方面是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却是有限的资源存在存在浪费的现象。 与此同时,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河流的水功能严重失调,特大洪涝灾害频繁;土壤污染、危险废物、空气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不具备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环境,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都更加严峻。如果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将导致资源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及其主要对策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及其主要对策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国际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可怕的数字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近年来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自然母亲正在以她特有的方式告诉她的儿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她就会惩罚我们这些不听话的孩子。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中央在这时及时地提出这个鲜明的概念,正是标志着我们党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正在转变,提醒着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我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治理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只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在,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正是我党在探索建设“和谐中国”道路上通过长期地深入思考,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的优秀成果。

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

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 发表于2010-4-27 08:38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生态文明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文明,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为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一,要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观;第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要坚持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四,要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第五,要坚持国际合作的原则,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为了全面地把握生态文明,我们必须对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一、生态文明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既是以物质资料生产为枢纽的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适应和相互促进的社会进步过程,也是人类通过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力而促进自身进化与发展的过程。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大体上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样几个阶段。每一次文明的进步和飞跃,既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极大提高基础上,也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的。在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完全依赖自然界生存,因而对自然的认识非常有限,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盲目与自发的基础上,它们形成一种原始依赖的关系;在农业文明阶段,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依靠农耕牧渔而生产,对自然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而在工业社会,工业文明所反映的是较高水平的生产力,社会依靠科学技术和机器大工业生产而发展,人类沉缅于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狂热中,这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也得到空前的提高,从而加速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采。其结果,一方面是社会财富的成倍增长和积累,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过度膨胀和经济盲目的增长,致使生态环境失衡,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资源面临枯竭,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人类对生态文明的选择,就是当代人类在探索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下来的。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了历经四年潜心研究而写成的《寂静的春天》。在这本书中,她以

1.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时代的需求 肇始与英国、集大成于欧美、蔓延至全世界范围的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带来 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出不可估量的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 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 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 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成立了“政府间气 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和影响进行评估1。IPCC 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和2014年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影响进 行了5次评估。在第5次评估报告指出,从195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化是千年以 来所未见的。从有详细气象记录以来的1850年代开始,刚刚过去的三个十年每 一个都刷新了气温最高的纪录;从1983到2012年这三十年可能是北半球自1400 年以来最热的三十年。1880-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 升高了℃;2003-2012年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平均温度上升了℃2。 从1990年至2012年间,由于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其它吸热气体的排 放,全球气候暖化效应增加了32%。主要源自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占这一增 量的80%3。 在中国气象局对IPCC的第五次报告解读时指出,气候变化对粮食产生的影 响主要是不利影响,已导致小麦和玉米每年分别减产%和%。如果没有适应,温 度继续升高2℃或更高,到本世纪末,将导致热带和温带地区的主要作物(小 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每10年减少0—2%,而预估的粮食需求到2050年则每10 年将增加14%。随着温度的升高,气候变化对淡水资源造成的风险也将显着增 加,温度每升高1℃,全球受水资源减少影响的人口将增加7%4。 1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汇编

生态文明建设 1.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1.1.1时代的需求 肇始与英国、集大成于欧美、蔓延至全世界范围的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带来 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出不可估量的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 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 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 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成立了“政府间气 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和影响进行评估1。IPCC 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和2014年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影响进行了5次评估。在第5次评估报告指出,从195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化是千年以 来所未见的。从有详细气象记录以来的1850年代开始,刚刚过去的三个十年每 一个都刷新了气温最高的纪录;从1983到2012年这三十年可能是北半球自1400 年以来最热的三十年。1880-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 升高了0.85℃;2003-2012年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平均温度上升了0.78℃2。从1990年至2012年间,由于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其它吸热气体的排 放,全球气候暖化效应增加了32%。主要源自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占这一增

量的80%3。 在中国气象局对IPCC的第五次报告解读时指出,气候变化对粮食产生的影 响主要是不利影响,已导致小麦和玉米每年分别减产1.9%和1.2%。如果没有适应,温度继续升高2℃或更高,到本世纪末,将导致热带和温带地区的主要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每10年减少0—2%,而预估的粮食需求到2050年则每10年将增加14%。随着温度的升高,气候变化对淡水资源造成的风险也将显著增加,温度每升高1℃,全球受水资源减少影响的人口将增加7%4。 1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进步和成就: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自给自足的封闭式消费进入到全球化的消费市场。然而这既是经济腾飞的60年,同样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不断探索的60年。尽管中国力图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但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不少地区仍然不同程度地重复了西方的老路。时至今日,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矛盾。 党和国家审时度势,鲜明提出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战略思想的创新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指明了光辉坦途。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不仅着眼于当前,力图缓解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局面,更着眼于未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永续、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开拓一片广阔天空。这是一个用于创新、勇于变革、永不停滞的伟大征程,也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20世纪中后期,西方工业化逐渐达到其最高成就,由此带来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灾难性后果。半个多世纪以来,各发达国家逐步探索形成各自的环境保护体系,日本从环境公害到污染控制技术,德国从环保的草根运动到绿色政党,美国从民众的游行示威到政府的环境法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从绿色GDP到全球绿色新政,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意识到了生态文明对人类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对我国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生态建设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建国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长期的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逐步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其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植树造林为抓手,以加强林业建设为重点,以消灭荒山荒地、改变自然面貌为目标,开展了务实有效的绿化祖国、修复生态、保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展望

班级:14级汉语国际教育班学号:xxxxxxx 姓名:xxxxx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展望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物质文明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随着中国社会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锐减,沙漠化加剧,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物种多样性减少,人口压力等方面。 在这样一个发展艰难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发展后劲不足越来越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5倍。目前我国不足4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主要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生态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问题,党和政府也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就创造性的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上,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出战略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十八大上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未来展望 1.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共同进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