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汉

西汉

西汉
西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又称前汉,与东汉(后汉)合称汉朝。是中国古代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称皇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公元9年1月10日,王莽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西汉共有十四帝,历经211年。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

目录

1西汉简介西汉建立

1休养生息

1大汉盛世

1衰败灭亡

大事年表

西汉政区

边境民族

西汉文化

经济人口

君主列表

1西汉世系表宗室

1楚元王系

1高祖系

1惠帝系

展开

编辑本段西汉简介

秦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是一个强大的王朝,这就是西汉王朝。西汉是继秦之后的强大的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汉建立后,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又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使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领域均取得明显进步。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汉武帝又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如推行“推恩令”、“中朝”制、盐铁专卖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在征讨匈奴的同时,西汉政府还派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对外交往,丝绸之路随之产生。而以“昭君出塞”为标志的和亲,汉中央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也在继续得到发展。西汉后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王莽改制和绿林、赤眉大起义。西汉时期在文学、史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成就辉煌灿烂,影响深远。

西汉地图(15张)

西汉疆域

西汉建立

(前206年-前202年)楚汉战争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到处出现割据势力,而刘邦和项羽也在这时崛起。项梁找到了楚王的后代,立为楚怀王(后为楚义帝),并且各自出兵,打算攻灭秦朝。刘邦听从谋士的安排,于公元前207年12月首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据秦都咸阳。刘邦未实现“先入关者为王”的约定,因自己的实力不及项羽,退军霸上。此后项羽渐握大权,凭借自己强大的武力进行统治,分封诸侯。立楚怀王为义帝,封自己为“西楚霸王”。他将刘邦封在蜀地,且将刘邦的国号定为汉。该年中国有18个诸侯,1个义帝。不久,刘邦在自己的封地整顿军队对项羽进行进攻,前期并不占据优势。不过,刘邦的军事才能虽然无法与项羽相比,但刘邦善于使用人才,他重用萧何、张良、陈平等谋士为他效力。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不被项羽重用的将领韩信,正是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使局面逆转。在最后的垓下战役中,刘邦赢了项羽,而项羽拒绝了属下东渡乌江卷土重来的建议之后,他在乌江边自尽,为楚汉战争画上了句号。公元前202年

刘邦

2月28日,刘邦称皇帝,定国号为汉。6月定都长安,西汉王朝诞生。

休养生息

(前202年-前141年)与民休息也就是我们历史上常说的“休养生息”政策。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开始,历经几代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班固说:“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无

为而治汉高祖称帝后,有鉴于秦亡经验,遂在政策上采取道家“黄老治术”、“无为而治”的理念。首先,采取“郡国制”,郡县和封国并存,在中央实行与秦朝相同的郡县制,地方实行分封制。皇帝分封侯国和王国,其中侯国只享有封地内的税收无军事和行政权并受郡的管辖,而王国则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另外,对内注意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为恢复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对外则和亲匈奴,维持边区和平。汉朝这一系列政策大体维持了一时和平,但亦引致一系列问题,对内的轻徭薄赋政策,令地方上一些豪强势力日大,形成土地兼并;对外则匈奴侵略日频,威胁边区和平。在执行这些政策之余,汉高祖也对在楚汉相争中有大功的异姓诸侯王们起了猜忌之心。韩信就是在这时候被萧何用计被吕后处死,随后彭越、英布等人也相继被铲除。异姓诸侯王几乎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刘姓诸侯王。刘邦在白马之盟上对众人说了一句话:“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受伤,不治死亡。时为前195年。吕后专权汉高祖死后,政权渐渐被高祖皇后吕太后所掌握,继位的太子汉惠帝因受到吕后的刺激,不理政事,惠帝死后,吕太后连立两傀儡皇帝,并渐渐削弱刘氏,并封诸吕为王,掌权长达八年。这种局面一直到吕后死后,周勃和陈平夺禁军权,斩杀吕产等人,才告消灭。文景之治吕太后死后,由于诸吕掌握兵权,而功臣更不满吕氏专权,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施计夺取吕氏的兵权。由于汉高祖只余下两个儿子,朝臣以淮南王母家赵氏强横,代王母家薄家善良,故以吕太后所立的傀儡皇帝非惠帝亲生为由,迎立代王恒即帝位,是为汉文帝。他减轻人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其子景帝即位后,也持续此种政策,因此历史上将此时期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二帝都是道家思想的推崇者,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在此期间,国家稳定发展,国力大大增强。只是,景帝在位期间,听取晁错的意见,进行削藩。操之过急,结果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为此时期唯一的一次动乱,且为期不到一年,结果由周勃的儿子周亚夫所平定。七国之乱后,朝廷设法剥夺各个诸侯王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这一时期,西汉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也就是将公主嫁给匈奴王室,并且给予匈奴大量物资。然而,匈奴仍屡屡犯境,边患越来越重。但文景之治使西汉国力空前提高,为后来大规模反击匈奴奠定了基础。

西汉五铢

西汉鸡心佩

西汉青铜器

大汉盛世

(前141年-前48年)对外战争西汉中期算是汉朝最强盛的时段。景帝死后,太子刘彻即位,即汉武帝,一上台便改“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派卫青和霍去病对外三度攻匈奴,把匈奴驱逐至漠北地区、打通西域,造成“丝绸之路”;对内则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力量;并召开“盐铁会议”将制盐和制铁的事业收为国有。但武帝对外的战争也是有代价的,武帝三打匈奴后继续对匈奴攻伐,令匈奴边患再次复燃;武帝时国家的税收再次增加,同时武帝将刑罚也再次加严,武帝后期因此发生了一些暴乱;开销甚大,因此创立“均输”、“平准”官,与民争利。另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成为了中国固有的文化潮流。武帝晚年,发表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这也表达了汉武帝对自己深刻的反省,国家也渐渐稳定下来,使汉武帝虽有亡秦之失却无亡秦之祸。刘彻死后,刘弗陵(汉昭帝)、刘病已(汉宣帝)继承遗志,他们在任时,汉国的经济最繁荣,政治最稳固,文化最昌盛,科技最发达,疆域最辽阔,综合国力是世界第一,史称昭宣盛世。这一时期,西域各国纷纷脱离匈奴归附汉朝,中原与西域开始交往并且逐渐频繁。公元前60年,中央政府正式设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新疆开始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衰败灭亡

西汉末年,土地高度集中,政治日益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种种迹象表明,西汉政权已经走到穷途末路。面对这种形势,有不少人向统治者提出各种解救危机的办法。哀帝时,大司马师丹针对当时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的现象,提出对贵族豪富占田及奴婢的数量加以限制。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则提出了更为详尽的措施:从诸侯王到吏民百姓,拥有田产最多不能超过三十顷;占有奴婢的数量,诸侯王不得超过二百人,列侯、公主不得超过一百人,关内侯、吏民百姓不得超过三十人;富商大贾不得做官、不得拥有田产;田产、奴婢数量超过以上限制者,一律没收入官;官奴婢年在五十岁以上者,可以免为庶人。这种措施虽然不错,却根本行不通。因为当时包括丁、傅两家外戚和董贤在内的绝大多数豪强地主、贵族官僚,都早已超过最高限额,他们绝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所以,这个建议刚一提出,即被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切中时弊的建议无法实施,荒诞、迷信的理论却大得市场。成帝时,齐人甘忠宣扬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的理论。就是说,汉代将终,应当改朝换代。这当然不被西汉统治者所接受,所以甘忠被以假鬼神罔上惑众的罪名下狱病死。哀帝即位后,甘忠的弟子夏贺良又提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的理论,他对哀帝说:成帝不应天命,所以绝嗣。现在陛下久病不起,灾异屡现,正是上天对世人的警告。为了延年益寿,生育子女,杜绝洪水灾异,应当更改年号。内外交困的哀帝病急乱投医,在黄门侍郎李寻、司隶校尉解光等人的怂恿下,将这种自欺欺人的作法当成救命的稻草,宣布再受命.主要内容包括改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太初元将元年,改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一个多月以后,哀帝的病情没有丝毫好转,却发现夏贺良与李寻、解光等人串通勾结,企图罢退丞相、御史,以李寻、解光辅政,进而控制政权,遂将夏贺良下狱处死,李寻、解光也被流徙到边郡。再受命的闹剧在上演不到两个月后草草收场。再受命丑剧的上演,充分显示出汉朝统治者在内外交困中走投无路、空虚绝望的心情,也表明刘姓皇统在社会上、包括一部分官僚地主中,已经失去威望。外戚世家出身的王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趁机夺取最高统治权,充当了统治集团内部易姓受命的主角。

编辑本段大事年表

西汉陶罐

西元前202年2月28日,汉王更号,即皇帝位于砀郡定陶县氾水之阳。3月,南郡守故临江王共驩为项羽叛汉,汉皇帝令汉太尉长安侯卢绾、汉将军刘贾围之,不

下。6月,南郡守故临江王共驩降汉,汉杀之河南郡洛阳县。8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郡、雁门郡、云中郡。9月,汉皇帝将汉将军临武侯樊哙、汉太尉长安侯卢绾、汉太仆昭平侯夏侯婴、汉车骑将军昌文侯灌婴、汉中尉陶舍、汉护军中尉陈平、汉将军威武侯周勃、汉将军武成侯郦商、汉亚将宣虎、汉将军蛊逢、汉将军华无害、汉将军戴野、汉都尉陈夫乞、汉将军程黑、汉骑都尉张越、汉都尉刘钊、汉都尉魏速、汉都尉季必、汉都尉朱濞、燕相国温疥、燕丞相昭涉掉尾、赵丞相张苍,击之,至巨鹿郡卢奴县,破之,战巨鹿郡龙脱县,复破之。10月,汉皇帝与燕王臧荼大战广阳郡易县城下,大破之,虏燕王臧荼、燕将栾布。汉皇帝还军渭南郡长安县,使汉丞相临武侯樊哙将汉将军蛊逢、汉骑都尉张越、汉中尉陶舍攻代郡、雁门郡、云中郡。汉皇帝过河南郡洛阳县,利几反,汉皇帝自将兵击之,利几走。11月,汉皇帝还军至渭南郡长安县。西元前201年10月,匈奴围韩王韩信于雁门郡马邑县,韩王韩信降匈奴,乃引匈奴兵南逾句注山,击太原郡。11月,汉皇帝将汉留侯张良、汉护军中尉户牖侯陈平、汉将军绛侯周勃、汉将军舞阳侯樊哙、汉将军绛阳侯华无害、汉将军赵将夜、梁将军卫胠、汉将军季必、汉车骑将军颍阴侯灌婴、汉骑都尉信武侯靳歙、汉都尉华寄、汉将军卢卿、汉将军卢罢师、汉太仆汝阴侯夏侯婴、汉将军陈错、汉郎中将刘信,击之,攻下太原郡霍人县,以汉留侯张良计攻破雁门郡马邑县,至雁门郡楼烦县以北六县,斩代左丞相,至云中郡云中县、云中郡武泉县,击胡骑,破胡骑云中郡武泉县北,还至上党郡铜鞮县,破韩王韩信军,斩其将王喜,韩王韩信亡走匈奴。汉军还,降太原郡六城。12月,代将曼丘臣、代将王黄共立赵利为代王,收韩王韩信散兵。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骑与代王赵利、代将曼丘臣、代将王黄屯太原郡广武县以南,韩王韩信引胡骑至太原郡晋阳县,与汉军战,汉军大破之,斩匈奴白题将,追至离石山,破之,追至硰石山,复破之,追至句注山北,复破之。汉军还,攻破雁门郡楼烦县、太原郡广武县等三城。西元前200年

平帝

1月,汉皇帝先至雁门郡平城县,汉军三十二万,未尽到,匈奴单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汉皇帝于白登山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匈奴单于与代王赵利、代将曼丘臣、代将王黄期,而其又不来,匈奴单于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於是汉皇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而匈奴单于遂引兵而去。汉皇帝还军渭南郡长安县,

而使汉将军舞阳侯樊哙留定代郡、雁门郡、云中郡。3月,汉皇帝还军至渭南郡长安县。11月,汉皇帝自渭南郡长安县将汉车骑将军颍阴侯灌婴、汉骑都尉信武侯靳歙东击韩王韩信余寇于巨鹿郡东垣县,破之。西元前199年

文帝

1月,汉皇帝还军至渭南郡长安县。9月,韩王韩信为匈奴将及代王赵利、代将曼丘臣、代将王黄等侵盗上谷郡、代郡、雁门郡、云中郡,代王刘仲弃国亡,自归河南郡洛阳县,废为合阳侯。10月,汉皇帝遣汉右丞相涿侯郦商将兵攻定上谷郡,因攻代郡。11月,汉皇帝遣汉将军绛侯周勃助汉右丞相赵相国涿侯郦商攻定代郡、雁门郡,大破之,得代丞相程纵、守相郭同、代将军以下至六百石十九人。西元前197年9月,赵相国阳夏侯陈豨反,自立为代王,劫掠太原郡、上党郡、邯郸郡、恒山郡、巨鹿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10月,汉皇帝自内史长安县将齐相国平阳侯曹参、汉护军中尉曲逆侯陈平、汉太尉绛侯周勃、汉将军舞阳侯樊哙、汉右丞相卫尉涿侯郦商、汉御史大夫赵尧、汉太仆汝阴侯夏侯婴、汉车骑将军颍阴侯灌婴、汉车骑将军信武侯靳歙、汉将军棘蒲侯柴武、汉将军东武侯郭蒙、梁将军武原侯卫胠、汉将军槀侯陈错、汉将军高邑、汉将军刘泽、赵河间郡守赵衍、汉上党郡守孙赤、汉廷尉宣义、汉太仆公上不害、汉郎中公孙耳、汉郎中许倩、汉上党郡守任敖、赵河间郡守张相如、汉都尉吕臣、汉中厩令彭祖、汉卫将军王恬开,入邯郸郡邯郸县,遂至邯郸郡襄国县,击代王陈豨与代将曼丘臣军,破之,至邯郸郡柏人县,复破之。燕王卢绾将兵至恒山郡、巨鹿郡,击代王陈豨。11月,代丞相侯敞将万人游行,代将王黄将骑千余军巨鹿郡曲逆县,代将张春将卒万余人渡河攻东郡聊城县,汉皇帝令齐相国平阳侯曹参、汉将军东武侯郭蒙攻代将张春军,大破之,斩首万余。汉军遂击代丞相侯敞、代将王黄军于巨鹿郡曲逆县,斩代丞相侯敞及特将五人,攻下巨鹿郡曲逆县。汉军复拔巨鹿郡卢奴县、恒山郡上曲阳县、恒山郡安国县、河间郡安平县,定清河郡、恒山郡凡二十七县。12月,汉皇帝令汉太尉绛侯周勃将兵道太原郡击代王陈豨,破雁门郡马邑县,斩代将马浠。汉皇帝至巨鹿郡东垣县,攻代将曼丘臣、代将赵利军。西元前196年

哀帝

1月,巨鹿郡东垣县降汉,汉生得代将曼丘臣。汉军复攻右北平郡无终县,生得代将綦毋昂,攻代郡广昌县,生得代将尹潘,攻代郡代县南代将王黄胡骑,破之。至雁门郡楼烦县,破代王陈豨、韩王韩信、代将赵利军,得代将宋最、雁门郡守圂。韩王韩信复与胡骑入居代郡参合县。2月,汉皇帝令汉将军棘蒲侯柴武攻代郡参合县,大破之,斩韩王韩信。汉皇帝引兵归河南郡洛阳县,令汉太尉绛侯周勃、汉左丞相舞阳侯樊哙追击代王陈豨军。3月,汉太尉绛侯周勃、汉左丞相舞阳侯樊哙转攻云中郡,得云中郡守速、代丞相箕肆、代将勋,定雁门郡十七县、云中郡十二县。攻横谷代王陈豨胡骑,破之,斩代将军赵既,生得代丞相冯梁、代郡守孙奋、代大将王黄、代太仆解福等十人。

成帝

8月,淮南王英布反。汉皇帝乃发上郡、北地郡、陇西郡车骑,巴郡、蜀郡材官及中尉卒三万人为皇太子卫,军霸上。淮南王英布东击荆王刘贾,荆王刘贾与之战,荆王刘贾败走入东阳郡富陵县,为淮南军所杀。淮南王英布劫荆国兵,渡淮击楚王刘交,楚王刘交发兵与之战东海郡徐县、东海郡僮县间,楚将为三军,欲以相救为奇。淮南王英布破其一军,其二军散走,楚王刘交走入薛郡。汉皇帝乃赦天下死罪以下,皆令从军。征诸侯兵,齐王刘肥与齐相国平阳侯曹参将十二万骑来会,汉皇帝自将齐王刘肥、齐相国平阳侯曹参、汉护军中尉曲逆侯陈平、汉右丞相涿侯郦商、汉中尉斥丘侯唐厉、汉太仆汝阴侯夏侯婴、汉车骑将军信武侯靳歙、汉将军沛侯刘濞、汉将军武强侯庄不识、汉将军绛阳侯华无害、梁将军武原侯卫胠、汉将军王周、汉将军黄极中、汉将军周聚、汉中尉灵常、汉车骑将军颍阴侯灌婴、汉都尉申屠嘉、汉郎中单父圣、

汉中涓张平、汉大谒者项襄、楚丞相冷耳击淮南王英布。11月,汉军至彭城郡蕲县西会缶,遇淮南王英布。淮南王英布兵精甚,阵如项籍军,遂大战,淮南军流矢击中汉皇帝。淮南军败,汉皇帝还军内史长安县,令齐王刘肥、齐相国平阳侯曹参、汉车骑将军颍阴侯灌婴、汉将军周聚追击之。至彭城郡竹邑,破之。至彭城郡相县,破之,斩淮南亚将、楼烦将三人,至彭城郡萧县,大破淮南上柱国及大司马军。至彭城郡留县,击破淮南将肥诛军。渡淮,击淮南军洮水南北,皆大破之。淮南王英布与百余人走江南,至豫章郡鄱阳县兹乡民田舍,为豫章郡鄱阳县人击杀。汉太尉绛侯周勃将汉相国阳陵侯傅宽击代郡当城县,与代王陈豨军大战,代王陈豨败,汉军追斩代王陈豨于代郡灵丘县,生得代丞相程纵、代将陈武、代都尉高肆,定代郡九县。西元前195年3月,燕王卢绾与匈奴通使。汉遣汉相国舞阳侯樊哙将汉将军陈仓、汉中涓张平击之,破燕丞相军,至广阳郡蓟县南,定广阳郡十八县。4月,汉皇帝遣汉相国绛侯周勃代汉相国舞阳侯樊哙将汉将军陈仓、汉中涓张平击破广阳郡蓟县,生得燕丞相偃、燕太尉弱、燕御史大夫施、燕大将抵、渔阳郡守陉,屠上谷郡浑都县。又破燕军于上谷郡上兰县、上谷郡沮阳县,追至长城,定上谷郡十二县、右北平郡十六县、辽西郡辽东郡二十九县、渔阳郡二十二县。

元帝

6月,燕王卢绾亡入匈奴。西元前189年11月,汉令颍阴侯灌婴将车骑、材官至荥阳。西元前183年10月,汉发河东郡、上党郡骑屯北地郡。西元前182年7月,匈奴入寇狄道,攻河阳。西元前181年1月,匈奴入寇狄道,杀掠二千余人。10月,南越国侵盗长沙国,汉遣隆虑侯周灶将兵击之。西元前180年12月,汉隆虑侯周灶将兵归长安。西元前177年6月,匈奴右贤王入居北地郡、河南地为寇。7月,汉遣丞相颍阴侯灌婴将八万五千骑击匈奴右贤王,匈奴去。汉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长安。济北王刘兴居反,发兵欲袭荥阳。于是汉诏罢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将十万众击之。汉以祁侯缯贺为将

景帝

军,昌侯卢卿、共侯卢罢师、宁侯魏速、深泽侯赵将夜皆属焉,军荥阳。8月,匈奴大入上郡,杀掠吏民。9月,汉虏济北王刘兴居,济北王刘兴居自杀。西元前176年2月,汉以安丘侯张说为将军,击胡,出代郡。西元前169年7月,匈奴入寇狄道。西元前167年11月,匈奴单于自将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为寇,杀北地郡都尉孙昂,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奇至雍甘泉。汉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军上郡,拜宁侯魏速为北地郡将军、军北地郡,拜隆虑侯周灶为陇西郡将军、军陇西郡。拜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军渭北,车千乘,骑卒十万人,以备胡虏。西元前166年1月,汉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内史栾布为将军,将十万骑,咸击匈奴,匈奴走。

咸阳西汉帝陵

西元前165年匈奴入寇边郡,杀掠人民甚众。西元前164年匈奴入寇边郡,杀掠人民甚众。西元前163年匈奴入寇边郡,杀掠人民甚众。西元前159年11月,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郡。汉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屯句注,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屯北地郡。河内太守条侯周亚夫为将军,屯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屯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屯棘门,以备胡。西元前158年1月,汉兵至边,匈奴远塞,汉兵亦罢。公元前156年6月,匈奴入代郡,杀掠吏民。西元前154年3月,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皆举兵反。汉遣太尉条侯周亚夫将兵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大将军窦婴屯荥阳监齐赵兵。5月,吴、楚、胶西、胶东、济南、淄川六国兵败。汉曲周侯郦寄破赵兵,赵王保邯郸城,七月不能下。12月,汉将军栾布自齐地来,决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七国之乱遂平。西元前148年3月,匈奴

入燕国,杀掠吏民。西元前144年7月,匈奴入雁门郡,至武泉,雁门郡太守郅都与战,破之,汉吏卒战死者千人。9月,匈奴入上郡,取苑马,上郡太守李广与战,破之,汉吏卒战死者千人。西元前142年2月,汉遣雁门郡太守郅都击匈奴。4月,匈奴入雁门郡,杀掠吏民,雁门郡太守冯敬战死。汉乃发车骑材官屯雁门郡。西元前138年8月,闽越围东海国,东海国告急。汉天子遣中大夫庄助持节发会稽郡兵,浮海救之。未至,闽越走,兵还。西元前135年2月,闽越国攻南越国。汉天子遣大行王恢将兵出豫章郡、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郡击之,未到,闽越人杀其王邹郢降,汉兵还。12月,汉天子以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郡,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郡。西元前134年7月,汉卫尉李广、中尉程不识军罢,归长安。西元前133年7月,汉天子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将三十万众屯马邑谷,诱致单于,欲袭击之。单于自将十万骑入塞,觉之,走出。西元前129年2月,匈奴入上谷郡,杀略吏民。汉天子以太中大夫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郡,太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郡,各万骑,咸击匈奴。太中大夫卫青至龙城,斩首七百级。卫尉李广、太中大夫公孙敖失师而还,太仆公孙贺无所得。11月,匈奴盗边,汉天子遣卫尉韩安国屯渔阳郡。西元前128年8月,匈奴二万骑入辽西郡,杀辽西郡太守,掠二千余人。入上谷郡、渔阳郡、败渔阳郡太守军千余人,杀略二千余人,围卫尉韩安国。卫尉韩安国与之战,不胜。会燕救至,匈奴略千余人而去。匈奴入雁门郡,杀掠千余人。9月,汉天子遣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郡、将军李息出代郡,斩首虏二千级。10月,汉天子使卫尉韩安国东徙屯右北平郡。西元前127年2月,匈奴入上谷郡、渔阳郡,杀略吏民千余人。汉天子遣将军李息出代郡,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郡击匈奴,斩首虏五千四百级,收河南地。西元前126年5月,匈奴入代郡,杀代郡太守恭友,略千余人。8月,匈奴入雁门郡,杀略千余人。西元前125年5月,匈奴入代郡、定襄郡、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匈奴右贤王又入河南地,侵扰朔方郡,杀略人民甚众。西元前124年2月,汉天子令车骑将军长平侯卫青将三万余骑出高阙,卫尉平陵侯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各万骑,皆领属车骑将军,俱出朔方郡;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各万余骑,出右北平郡:咸击匈奴。汉军凡斩首虏四千级,获右贤王众男女万五千人,匈奴王十余人。8月,匈奴万骑入代郡,杀代郡都尉朱英,略千余人。西元前123年3月,汉天子遣汉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将中将军合骑侯公孙敖,太仆左将军南峁侯公孙贺,前将军翕侯赵信,卫尉右将军平陵侯苏建,郎中令后将军李广,右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六将军兵十余万骑出定襄郡,击匈奴,斩首三千余级。还,休士马于定襄郡、云中郡、雁门郡。5月,汉天子遣汉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复将中将军合骑侯公孙敖,太仆左将军南峁侯公孙贺,前将军翕侯赵信,卫尉右将军平陵侯苏建,郎中令后将军李广,右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六将军出定襄郡、云中郡、雁门郡,击匈奴,大克获,斩首虏万六千级。前将

军翕侯赵信军败,降匈奴。卫尉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军没,独身脱还。西元前122年6月,匈奴万余骑入上谷郡,杀数百人。西元前121年4月,汉天子遣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郡,击匈奴,斩首万八千余级,杀匈奴折兰王、卢胡王。5月,汉天子遣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合骑侯公孙敖出陇西郡、北地郡二千余里,击匈奴,斩首虏三万二百级,斩匈奴速濮王,获稽且王等五王。合骑侯公孙敖后期。匈奴入雁门郡、代郡,杀略数百人。汉天子复遣卫尉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皆出右北平郡,击匈奴。郎中令李广将四千骑先至,杀匈奴三千余人,亡其军二千人。卫尉博望侯张骞将万骑至,匈奴引兵去。8月,匈奴混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汉天子遣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迎之,斩其欲亡者八千人。12月,汉天子减陇西郡、北地郡、上郡戍卒半。西元前120年8月,匈奴入右北平郡、定襄郡各数万骑,杀略千余人。西元前119年5月,汉天子遣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将郎中令前将军李广,太仆左将军南峁侯公孙贺,主爵都尉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平阳侯曹襄四将军出定襄郡,汉天子复遣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出代郡,各将五万骑,步兵数十万,咸击匈奴。大将军长平侯卫青至幕北围单于,斩首万九千级,至赵信城乃还。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与左贤王战,斩首虏七万五百级,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王,封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瀚海乃还。郎中令前将军李广,主爵都尉右将军赵食其皆后期。西元前112年3月,汉天子遣韩千秋、缪乐将二千人伐南越。4月,南越王丞相吕嘉反,杀汉使者及南越王及王太后,遂以兵击韩千秋等,灭之。5月,匈奴入五原郡,杀太守。汉天子遣兵击之,破之。8月,汉天子遣卫尉符离侯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郡、下汇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郡、下横浦,皆将罪人、江淮以南楼船十万人,击南越。10月,西羌众十万人反,与匈奴通使,攻故安、围狍旱。11月,汉天子发陇西郡、天水郡、安定郡骑士及中尉,河南郡、河内郡卒十万人,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征西羌,平之。西元前111年1月,南越国破。汉天子遣中郎将郭昌征西南夷,平之。8月,东越王邹余善反,攻杀汉将吏。汉天子遣主爵都尉将梁侯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郡,龙额侯韩说为横海将军、中尉王温舒出会稽郡,咸击东越国。汉天子遣太仆公孙贺为浮沮将军将万五千骑出九原,赵破奴为匈河将军将万余骑出令居,皆二千余里,击匈奴,不见虏而还。西元前110年1月,东越国杀其王邹余善降汉。西元前109年5月,朝鲜王卫右渠攻杀辽东郡都尉,汉天子乃募天下死罪击朝鲜。8月,汉天子遣主爵都尉将梁侯杨仆为楼船将军将楼船士五万余,自齐地浮海,左将军荀彘自辽东郡将应募罪人,咸击朝鲜。汉天子遣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发巴郡、蜀郡兵平西南夷未服者,斩首数万。西元前108年7月,朝鲜斩其王卫右渠降汉。8月,武都郡氐人反,汉天子遣汉兵击定之,令分徙酒泉郡。9月,汉天子遣赵破奴率轻骑七百人破楼兰、车师。西元前107年8月,匈奴寇边,汉天子遣郭昌为拔胡将军屯朔方郡。西元前105年4月,益州郡昆明夷反,汉天子赦京师亡命令从军,遣郭昌为拔胡将军将兵击之。西元前104年9月,汉天子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大宛。西元前103年7月,李广利兵败,引兵留敦煌郡。8

月,汉天子遣浞野侯赵破奴为浚稽将军将二万骑出朔方郡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后匈奴兵八万骑围之,生得浞野侯赵破奴,汉军遂没。匈奴单于谴奇兵攻受降城,不能下,乃寇入边而去。西元前102年5月,汉天子遣光禄勋徐自为出五原郡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句,而使长平侯卫伉、按道侯韩说为游击将军将兵屯其旁,遣路博德为强弩都尉筑居延泽上。8月,匈奴入定襄郡、云中郡,杀略数千人,匈奴右贤王又入张掖郡、酒泉郡,杀都尉,略数千人。汉天子遣任文击匈奴,匈奴尽失所得而去。汉天子赦囚徒材官,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六万人益李广利以伐大宛。汉天子又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郡、张掖郡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郡。西元前101年2月,李广利斩大宛王首归长安。西元前100年8月,汉天子发谪戍屯五原郡。西元前99年6月,汉天子遣汉海西侯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将三万骑出酒泉郡,与匈奴右贤王战与天山,斩首虏万余级。汉天子遣公孙敖为因于将军出西河郡,路博德为强弩都尉会涿邪山,无所得。10月,汉天子遣李陵为骑都尉将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与单于战,斩首虏万余级,李陵兵败,降匈奴。西元前98年8月,匈奴入雁门郡,雁门郡太守坐畏懦弃市。西元前97年2月,汉天子欲救李陵归汉,乃发天下七科谪及勇敢士,遣海西侯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将六万骑、步兵七万人出朔方郡,公孙敖为因于将军将万骑、步兵三万人出雁门郡,按道侯韩说为游击将军步兵三万人出五原郡,路博德为强弩都尉将步兵万余人与李广利会。匈奴单于自将十万骑待余吾水南。海西侯李广利、路博德与单于战余吾水上连战十余日,斩首虏数万,单于不利,引去。公孙敖与左贤王战,公孙敖不利,引还。按道侯韩说无所得。西元前91年10月,匈奴入上谷郡、五原郡,杀略吏民。西元前90年2月,匈奴入五原郡、酒泉郡,杀两都尉。3月,汉天子遣开陵侯成娩将楼兰等六国兵击车师,车师降服,臣属汉。4月,汉天子遣海西侯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将七万人出五原郡,御史大夫秺侯商丘成将三万人出西河郡,重合侯马通将四万骑出酒泉郡咸击匈奴。御史大夫秺侯商丘成至浚稽山,多斩首。重合侯马通至天山,虏引去。皆引兵还。海西侯李广利杀伤虏甚众。9月,匈奴单于将五万骑遮击海西侯李广利,海西侯李广利败,降匈奴。西元前87年11月,匈奴入朔方郡杀略吏民。汉天子发军屯西河郡,左将军上官桀行北边。西元前86年5月,益州郡廉头、姑缯民反,杀长吏。牂柯郡谈指、同并等二十四邑、凡三万余人皆反。汉天子遣水衡都尉吕破胡募吏民及发犍为郡、蜀郡奔命万余人击益州郡、牂柯郡,大破之。西元前85年11月,汉天子发习战射士至朔方郡,调故吏将屯田张掖郡。西元前83年9月,匈奴入代郡,杀代郡都尉。10月,姑缯、叶榆复反,汉天子遣水衡都尉吕破胡将郡兵击之。吕破胡不进,蛮夷遂杀益州郡太守,乘胜与吕破胡战,士战及溺死者四千余人。11月,汉天子遣大鸿胪田广明击益州郡,斩首捕虏二万余人。西元前82年8月,汉天子复遣大鸿胪田广明、军正王平并进,击益州郡,大破之,斩首捕虏三万余人。9月,匈奴发左右部二万骑,为四队,并入边为寇。汉兵追之,斩首获虏九千人,生得瓯脱王,汉无所失亡。匈奴见瓯脱王在汉,恐以为便道击之,即西北远去,不敢南逐水草,发人民屯瓯脱。西元前81年10月,匈奴复遣九千骑屯受降城以备汉,北桥

余吾,令可度,以备奔走。西元前80年4月,武都郡氐人反,汉天子遣执金吾马适建、龙额侯韩增、大鸿胪田广明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太常徒,皆免刑,击定之。9月,匈奴单于使犁于王窥边,言酒泉郡、张掖郡兵益弱,出兵试击,冀可复得其地。时汉先得降者,闻其计,汉天子诏边警备。后无几,右贤王、犁于王率四千骑分三队,入日勒、屋兰、番和。张掖郡太守、属国都尉发兵击,大破之,得脱者数百人。属国千长义渠王骑士射杀犁于王。西元前79年8月,匈奴三千骑入五原郡,略杀数千人。后数万骑南旁塞猎,行攻塞外亭障,略吏民去。11月,汉使者傅介子于龟兹国中斩杀匈奴使者。西元前78年12月,汉天子以中郎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将北边七郡,郡二千骑凡二万骑出辽东郡击匈奴,匈奴闻汉兵至,引去。乌桓时新中匈奴兵,范明友乘乌桓敝,击之,斩首六千余级,获三王首。西元前77年汉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白汉天子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楼兰王。介子与士卒俱赁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不意亲介子,介子佯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介子遂斩王安归首,驰传至阙,悬首北阙下。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为刻印章,赐以宫女为夫人,备车骑辎重,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遣之。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于是汉天子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镇抚之。西元前76年7月,汉天子发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及郡国恶少年吏有告劾亡者至北军,屯辽东郡。西元前75年3月,乌桓犯塞,汉天子遣卫尉平陵侯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击之。10月,乌桓复犯塞,汉天子复遣卫尉平陵侯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击之。西元前74年2月,汉天子遣水衡都尉赵充国击匈奴,获匈奴西祁王。西元前72年9月,汉天子大发兴调关东轻车锐卒,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御史大夫昌水侯田广明为祁连将军,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云中郡太守富民侯田顺为虎牙将军,及卫尉平陵侯范明友,前将军龙额侯韩增凡五将军,兵十六万骑。校尉常惠持节入乌孙,护乌孙兵。西元前71年2月,汉五将军师发长安,击匈奴。御史大夫昌水侯田广明将四万余骑出西河郡,卫尉平陵侯范明友将三万余骑出张掖郡,前将军龙额侯韩增将三万余骑出云中郡,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将三万余骑出酒泉郡,云中郡太守富民侯田顺将三万余骑出五原郡,校尉常惠使护发兵乌孙西域,昆弥自将翕侯以下五万余骑从西方入,咸击匈奴。匈奴闻汉兵大出,老弱奔走,驱畜产远遁逃,是以五将少所得。卫尉平陵侯范明友出塞一千二百余里,至蒲离候水,斩首捕虏七百余级。前将军龙额侯韩增出塞一千二百余里,至乌员,斩首捕虏,至候山百余级。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兵当与乌孙合击匈奴蒲类泽,乌孙先期至而去,汉兵不与相及,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出塞一千八百余里,西击候山,斩首捕虏,得单于使者蒲阴王以下三百余

级。此三将闻虏已引去,皆不至期还。御史大夫昌水侯田广明出塞一千六百余里,至鸡秩山,斩首捕虏十九级。逢汉使匈奴还者冉弘等,言鸡秩山西有虏众,御史大夫昌水侯田广明即戒弘,使言无虏,欲还兵,御史属公孙益寿谏,以为不可。御史大夫昌水侯田广明不听,遂引兵还。云中郡太守富民侯田顺出塞八百余里,至丹吾余水上,即止兵不进,斩首捕虏一千九百级,引兵还。校尉常惠与乌孙兵至右谷蠹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于都尉、千长、将以下三万九千余级。6月,汉军罢,归长安。9月,汉天子令常惠持金币赐乌孙贵人有功者。常惠使乌孙还,便宜发诸国兵,合五万人攻龟兹,责以前杀校尉赖丹。龟兹王谢曰:“乃我先王时为贵人姑翼所误,我无罪。”执姑翼诣常惠,常惠斩之。西元前70年汉天子出三千余骑为三道,并入匈奴,捕虏数千人还。西元前68年2月,匈奴左大且渠与呼卢訾王各将万骑南旁塞猎,相逢俱入,行未到,会三骑亡降汉,言匈奴欲为寇。于是汉天子诏发骑屯要害处,使汉大将军军监治众等四人将五千骑,分三队,出塞各数百里,捕得虏数千人而还。时匈奴亡其三骑,不敢入,即引去。匈奴又发两屯各万骑以备汉。8月,汉天子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喜将免刑罪人田渠犁积谷,欲以攻车师,至秋收谷,郑吉、司马喜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自与所将田士五百人共击车师,攻交河城,破之。王尚在其北石城中,未得。会军食尽,郑吉等且罢兵,归渠犁田。收秋毕,复发兵攻车师王于石城。王闻汉兵且至,北走匈奴求救,匈奴未为发兵。王来还,与贵人苏犹议欲降汉,恐不见信。苏犹教王击匈奴边国小蒲类,斩首,略其人民以降郑吉。匈奴闻车师降汉,发兵攻车师。郑吉、司马喜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郑吉、司马喜即留一候与卒二十人留守王,郑吉、司马喜等引兵归渠犁。车师王恐匈奴兵复至而见杀也,乃轻骑奔乌孙。车师王之走乌孙也,乌孙王留之不遣,遣使上书,愿留车师王,备国有急,可以西道以击匈奴。汉天子许之。于是汉天子招故车师太子军宿在焉耆者,立以为王,尽徙车师国民令居渠犁。遂以车师故地与匈奴,匈奴乃另立车师王。西元前67年8月,西域城郭共击匈奴,取车师国,得其王及人众而去,单于复以车师王昆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余民东徙,不敢居故地,而汉天子益遣屯士分田车师地以实之。11月,汉天子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西元前66年匈奴怨诸国共击匈奴,遣左右大将各万骑屯田右地,欲以侵迫西域。西元前65年汉天子以冯奉世为卫侯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修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并杀汉使者奚充国。时匈奴又发兵攻车师城,不能下而去。莎车遣使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矣,于是攻劫南道,与歃盟叛汉,从鄯善以西皆绝不通。冯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即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以危西域,遂以节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拔其城。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悉平,威震西域。西元前64年匈奴遣左右奥楗各六千骑,与左大将再击汉之田车师城者,不能下。西元前63年汉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召先零诸豪三十余人,皆斩之,复纵兵击西羌,斩首千余级。西元前62年8月,匈奴单于将十万余骑旁塞猎,至符奚庐山,欲入边寇。未至,会其民题除渠堂忘降汉言状,汉以为言兵鹿奚卢侯,汉天子遣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将兵四万余骑屯缘边九郡备虏。9月,单于病呕血,因不敢入,还去,即罢兵。西

公元前61年4月,西羌反。汉天子发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中都官徒弛刑及应募次飞射士,羽林孤儿,胡、越骑,三河郡、颍川郡、沛郡、淮阳郡、汝南郡材官,金城郡、陇西郡、天水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骑士,羌骑诣金城郡,与武威郡太守、张掖郡太守、酒泉郡太守各屯其郡者,合六万人。5月,汉天子遣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至金城郡,击西羌。10月,汉天子拜酒泉郡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与中郎将赵昂出击西羌,斩首四千余级,降四千余。11月,酒泉郡太守辛武贤,乐成侯许延寿与中郎将赵昂将兵归长安。西元前60年6月,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凡斩首羌虏七千六百级,降三万一千二百人,乃将兵归长安。8月,羌虏斩其首恶大豪杨玉、犹非首降汉。9月,匈奴日逐王先贤掸欲降汉,使人与郑吉相闻。郑吉发龟兹诸国五万人迎日逐王,口万二千人,小王、将十二人遂郑吉至河曲,颇有亡者,郑吉追斩之,遂将诣京师。郑吉便宜发诸国兵击破车师兜訾城,车师国尽归汉。10月,匈奴单于遣弟伊酋若王胜之入汉献见,贺正月,始和亲。西元前59年珠崖郡三县反,汉天子发兵击定之。西元前58年6月,匈奴单于遣弟呼留若王胜之入汉朝见。西元前56年12月,匈奴呼速累单于乌厉温敦率众降汉。西元前54年2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向汉称臣,遣弟右谷蠹王入侍。汉天子以边塞无寇,减戍卒什二。西元前53年2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遣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入侍于汉,郅支单于呼屠吾斯亦遣子右大将驹于利受入侍于汉。12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遣弟左贤王入汉朝贺。西元前52年5月,珠崖郡九县反,汉天子遣护军都尉张禄将兵击定之。西元前51年1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款五原塞,愿奉国珍朝汉。2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入汉朝见天子。3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归匈奴。汉天子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骑都尉虎将万六千骑送之。匈奴郅支单于呼屠吾斯率众远遁西方,遣使奉献于汉。12月,汉公主刘解忧自乌孙国归汉。公元前50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匈奴郅支单于呼屠吾斯俱遣使入汉朝献。西元前49年2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入长安朝见汉天子。3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归匈奴。西元前48年珠崖郡反,汉遣兵击之。西元前47年珠崖郡复反,汉复遣兵击之。西元前46年2月,珠崖郡山南县反,汉兵死者凡万人,遂罢兵。西元前42年9月,西羌反,汉遣右将军冯奉世击之。10月,汉以太常任千秋为奋威将军,别将五校并进。11月,太常任千秋将兵至陇西郡。12月,汉军并进,击西羌。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余皆走出塞。西元前41年3月,汉军凡斩首羌虏八千余级,西羌平,汉军罢。西元前36年8月,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发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及西域胡兵攻匈奴郅支单于呼屠吾斯。12月,汉军诛匈奴郅支单于呼屠吾斯,斩其首传诣京师,悬蛮夷邸门。西元前27年10月,牂柯郡夜郎国迫胁其旁二十二邑反。11月,汉遣牂柯郡太守陈立募诸夷与都尉长史分将攻夜郎国。12月,夜郎国平。西元前11年汉中郎将光禄大夫段会宗发戊己校尉诸国兵击乌孙国,诛小昆弥太子。西元6年西羌庞恬、傅幡等怨汉假摄皇帝夺其地作西海郡,反攻西海郡太守程永,西海郡太守程永

奔走,汉假摄皇帝诛西海郡太守程永,遣护羌校尉窦况击西羌。西元7年汉护羌校尉窦况等击破西羌。西元9年1月10日,新都侯王莽更国号为新,即皇帝位于京兆尹长安县之未央宫前殿。

编辑本段西汉政区

一级政区:郡(国)汉初年有60多个郡,2年共103郡、国。长官最初称郡守,景帝时改称太守。二级政区:县(侯国、邑、道)邑是皇太后、公主所封的食邑;道是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政区。公元2年,共有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万户以上的县称县令,万户以下的县称县长。行部(又称刺史部):自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设了13行部,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

西汉地图

(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

编辑本段边境民族

西汉一朝有以下边境各族相邻:①匈奴②乌桓③鲜卑④羌⑤卫满朝鲜(公元前108年被西汉灭亡)⑥南越国(公元前111年被西汉灭亡)⑦西南各族⑧西域各族在各个外族中,西汉最常接触的是匈奴。早在刚立国不久,汉高祖刘邦已出手派兵攻打匈奴,但失败外还在“白登之围”中被困。到汉武帝时曾三次征伐匈奴,一度把匈奴驱出漠北,但随着征伐继续,匈奴问题始终都未能彻底解决。而为了对付匈奴,汉武帝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欲联络西域诸国夹击。虽未能达到目的,但此行却加深了西域与汉朝间的往来。

编辑本段西汉文化

哲学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儒墨道法”,即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但自行法家之法的秦朝亡国后,汉朝有鉴秦亡经验,乃先用道家之法治国,是为黄老之术。直到汉武帝时,思想上已有大改变,那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儒学深深影响中国文化之始。史学史记:由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步纪传体通史,在中国的历史学和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宗教佛教道教学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以上两个是中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另外,从西汉时期开始中国也有非常详细的天文记录,

包括公认的人类第一次对太阳黑子的记录,此外针灸和造纸术可能是在西汉时期被发明的。艺术绘画雕刻乐舞角抵

编辑本段经济人口

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同时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纺织业和瓷器制作发达。西汉是中国古代商业非常发达的一个朝代,国家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国内贸易,而且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通过丝绸之路西汉甚至与古罗马、印度等国家有间接的贸易关系。西汉文化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深刻,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都接受西汉文化的影响。秦代末年,由于长期战乱,人口下降。到汉武帝即位时,西汉人口已经上升到5000多万。但是到武帝末年,由于长期的军事行动,人口降到武帝初年的一半。武帝之后,继任者吸取了教训,采取了相当缓和的政策。至汉平帝时,人口已经达到5960万。公元2年,西汉人口统计:户12233062,口59594978,垦田8270536顷,未垦田二千四百余顷。

编辑本段君主列表

(点击看大图) 注: 1. 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刘邦庙号为汉高祖,后世多因循之。实际庙号为汉太祖。 2. 汉朝(包括东汉)除汉高帝和汉光武帝外,所有皇帝的谥号前都有一个“孝”字,意喻强调孝治天下,如刘恒的谥号汉文帝也可作孝文皇帝或孝文帝。 3. 汉文帝之前是汉高后掌权,期间有两位傀儡少帝刘恭和刘弘。实质上汉文帝只是正式继任的汉朝皇帝。

4. 同上。

5. 汉宣帝之前是汉废帝昌邑哀王刘贺。刘贺即位仅27日就被霍光废黜。

6. 刘婴为皇太子,号孺子。王莽摄政,称摄皇帝。

编辑本段西汉世系表

宗室

○○─┬→○○:│:└→刘贾(荆王)::├→太公(太上皇):│:├→刘伯:││:│└→刘

信(羹颉侯):│:├→刘仲(代王):││:│└→刘濞(吴王):│:├→刘邦(太祖高皇帝):│:└→刘交(文信君、楚元王)::└→○○:└…刘泽(高后七年,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刘嘉│└→刘定国

楚元王系

刘交(文信君、楚元王)│├→刘郢客(上邳侯、夷王)│││└→刘戊│├→刘辟非│├→刘生│├→刘礼(平陆侯、楚王、文王)│││└→刘道(安王)│││└→刘注(襄王)│││└→刘纯(节王)│││└→刘延寿│├→刘富(休侯)│││├→刘辟彊│││││└→刘德(关内侯,阳城侯,缪侯)│││││├→刘安民││└→刘向│││││├→刘伋││├→刘赐││└→刘歆││││:││:││└→刘庆忌│││││└→刘岑│││├→刘○○│├→刘○○│└→刘○○│├→刘岁(沈犹侯)│├→刘埶(宛朐侯)│└→刘调(棘乐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有儿子四人。?刘信,汉七年十月(前196年)立为羹颉侯。刘喜,代王。刘邦,太祖高皇帝。刘交,汉六年正月丙午(前201年)立为楚王,在位二十三年后(前178年)死,谥号“元”。刘辟非,死于前178年以前。刘郢客,原本为上邳侯,孝文帝二年(前178年)继承楚王,在位四年后(前174年)死。刘戊,孝文帝六年(前174年)继承楚王,在位二十一年后(前154年)加入七国之乱,死。刘礼,原本为平陆侯,孝景帝四年(前153年)继承楚王,三年后(前150年)死,谥号“文”。刘道,孝景帝七年(前149年)继承楚王,二十二年后(元朔元年,前128年)死,谥号“安”。刘注,元朔元年(前128年)继承楚王,十二年后(元鼎元年,前116年)死,谥号“襄”。刘纯,元鼎元年(前116年)继承楚王,十六年后(天汉元年,前100年)死,谥号“节”。刘延寿,天汉元年(前100年)继承楚王,三十二年后(地节元年,前69年)死,谥号“节”。刘富,休侯,后来改封红侯,死,有子四人,至刘富的曾孙一代无子而绝。刘辟强,字少卿,曾为宗正,光禄大夫,守长乐卫尉,八十岁死。刘德,字路叔,曾为宗正丞,昭帝时曾为丞相府待诏,后来曾为大鸿胪丞,太中大夫,宗正,青州刺史;拥立汉宣帝有功,立为关内侯;后为阳城侯。刘安民,曾为郎中右曹刘向,有子三人,七十二岁死。刘向长子刘伋,曾为郡守。刘向中子刘赐。刘向幼子刘歆。刘岁,沈犹侯。刘埶,宛朐侯。刘调,棘乐侯。

高祖系

刘邦(太祖高皇帝)│├→刘肥(齐悼惠王)│││├→

刘襄(齐哀王)│││││└→刘则(文王)│││├→刘章(朱虚侯、城阳景王)│││││└→刘喜(共王)│││││└→刘延(顷王)│││││└→刘义(敬王)│││││└→刘武(惠王)│││││└→刘顺(荒王)│││││└→刘恢(戴王)│││││└→刘景(孝王)│││││├→刘俚(城阳王)││└→刘云(哀王)│││├→刘兴居(东牟侯、济北王)│├→刘将闾(杨虚侯、齐王、齐孝王)│││││└→刘寿(懿王)│││││└→刘次昌(厉王)│││├→刘志(安都侯、济北王、懿王)│││││└→刘建(靖王)│││││└→刘遗(顷王)│││││└→刘终古(思王)│││││└→刘尚(考王)│││││└→刘横(孝王)│││││└→刘交(怀王)│││││└→刘永│││├→刘辟光(扐侯、济南王)│├→刘贤(武成侯、菑川王)│├→刘昂(平昌侯、胶西王)│└→刘雄渠(白石侯、胶东王)│├→刘盈(孝惠皇帝)├→刘恒(孝文皇帝)├→刘如意(赵隐王)├→刘长(淮南厉王)│││├→刘安(阜陵侯、淮南王)│├→刘勃(安阳侯、衡山王、济北贞王)│││││└→刘胡(式王)│││││└→刘宽│││├→刘赐(阳周侯、庐江王、衡山王)│└→刘良(东城侯)│├→刘友(淮阳王、赵幽王)│││├→刘遂(赵王)│└→刘辟彊(河间文王)│││└→刘福(哀王)│├→刘恢(梁王、赵共王)└→刘建(燕灵王)

惠帝系

刘盈(孝惠皇帝)│├→刘恭(太子少帝)├→刘强(淮阳王)├→刘不疑(恒山王)├→刘弘(襄城侯、恒山王少帝)├→刘朝(轵侯)└→刘武(壶关侯)

西汉的历史演变

西汉的历史演变 汉代为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又称东汉、后汉。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西汉共传十四帝,前后经历210年。 秦末年,项羽、刘邦拥立楚怀王与秦朝抗争。经过几年的征战,刘项军夺取天下,项羽废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于王侯数十人,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但刘邦并不甘心居于项羽之下,在谋士张良、萧何,大将军韩信等人的帮助下,与项羽开展了长达四年多的「楚汉战争」。到前202年,在垓下之战时取得了对项羽的决定性胜利后,登临帝位,国号汉,定都长安,是为汉高帝。 汉朝各种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鉴于秦朝速亡,汉高祖废秦苛法,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减轻租赋徭役,令军吏士卒及流民各归本土,给予田宅。有军功的给予食邑封赏。又抑制富商大贾,限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这样使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重新得到稳定,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为强大的汉朝盛世奠定基础。公元前159年,高祖薨,传位惠帝刘盈,但此时政权实际已掌握在汉高皇后吕雉的手中。吕后前后共掌权16年,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统治者之一。前183年,刘恒即位,是为文帝,他与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刘启都继续执行高祖所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方针,减轻人民赋税,使汉帝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大增强,史家称这一阶段为“文景之治”。由于汉初大封诸侯王,地方

汉朝皇帝列表

汉朝皇帝列表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 汉代有西汉,东汉两个时期。西汉又叫前汉,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起至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止,因国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在东汉国都洛阳的南面,故称西汉。西汉共有14个帝王,包括吕后和昌邑王刘贺。所附的淮阳王刘玄,败降后被勒杀。 高祖(刘邦)字季(公元前256--前195年,一作公元前247--前195年)。 汉开国皇帝,为汉王4年,在帝位8年,于平定英布叛乱中胸部受箭伤,后创伤复发而死,终年53岁,葬于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 惠帝(刘盈)(公元前211--前188年)。 高祖长子,高祖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终年24岁,葬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0里处)。 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前157年)。 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后,周勃等杀死吕产,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病死,终年46岁。葬于霸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35里处)。 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年)。 文帝第三子,文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48岁,葬于阳陵(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30里处)。 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 景帝第十子,景帝死后继位。在位54年,于巡视途中病死,终年71岁。葬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17里处)。 昭帝(刘弗陵)(公元前94--前74年)。 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终年22岁,葬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3里处)。 昌邑王(刘贺) 生卒年不祥。武帝孙,昭帝侄。昭帝死后无子,由他继位,在位27日,因淫戏无度,被辅政大臣霍光废黜,后事不祥。 宣帝(刘询)(公元前90--前49年)。 武帝曾孙,昌邑王被废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终年42岁,葬于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15里处)。 元帝(刘奭)(公元前76--前33年)。 宣帝子,宣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44岁,葬于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

西汉时期的大司马与外戚专权_读_汉书_札记_田旭东

2001年2月第31卷 第1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N o rthw est U niv ersity(So cial Science) Feb.,2001V ol.31 N o.1 收稿日期:2000-01-15 作者简介:田旭东(1954-),女,四川渠县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秦汉思想文化 研究和教学工作。 【中国古代史】 西汉时期的大司马与外戚专权 ——读《汉书》札记 田旭东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摘 要:通过对西汉一代大司马之职的考察,认为西汉大司马一职多为外戚所把 持,是皇帝个人专权机关“内朝”的骨干。大司马之职是否专有军权与统治阶级内部尤其是皇帝与外戚的权力之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外戚地位的上升是西汉中晚期一个值得注意的政治现象。 关键词:《汉书》;大司马;外戚 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1)01-0093-04 大司马之职,见于《周礼·夏官》,其曰:“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所谓“掌建邦国”、“平邦国”就是辅佐周王以纠察诸侯使之成正也,可知从一开始它就是掌军事之官,其作用举足轻重。 西汉时期的大司马一职,原为秦朝“三公”之一的太尉。作为一个掌管武事之官,其权力与地位曾有过一系列的变化。 《汉书·百官表》记载曰:“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有长史,秩千石。” 以下对这段文字逐句阐述并做简单考证。 班固将太尉与大司马同列,认为二者职位相同,仅称法不同。秦朝与西汉初年称太尉,此后称为大司马。到东汉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光武帝刘秀又改称大司马为太尉。所谓“金印紫绶”为万石之公,其地位与丞相、御史大夫相同。然而所谓“掌武事”,实际上只是皇帝身边的军事顾问,并不拥有发兵、领兵之权。西汉初年至武帝改置大司马之前,太尉之职不固定常设,任此职者先后有卢绾、周勃、灌婴、周亚夫、田玢,他们也仅仅是在平定诸吕、吴楚七国之乱等事件中因表现突出而活跃一时。 西汉一代开始置大司马之官是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首任者即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通典》卷二九云:“初,武帝以卫青数征伐有功,以为大将军,欲尊宠

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 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 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次子姬昌意帝子 第2任姬己挚BC2598年—BC2515年 第三代姬蟜极 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 第四代 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 姬穷蝉生子敬康 第五代 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 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 第六代姬句望 第七代姬桥牛 第八代姬瞽叟 第九代 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 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共19王立国440年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 第2任姒启 第3任姒太康 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相 第6任后羿(妻嫦娥) 第7任寒浞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杼 第10任姒槐 第11任姒芒 第12任姒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扃 第15任姒廑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皋 第18任姒发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共31王立国662年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

第2任子外丙 第3任子仲壬 第4任伊尹 第5任子太甲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 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阳甲 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 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第23任子武丁 第24任子祖庚 第25任子祖甲 第26任子廪辛 第27任子康丁 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 第29任子太丁(文丁) 第30任子帝乙 第31任纣帝子受辛 大周王朝之西周 BC12世纪—BC771年共37王立国879年第1任天王姬发(武王) 第2任成王姬诵(周公姬旦摄政八年) 第3任康王姬钊 第4任昭王姬瑕 第5任穆王姬满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吕侯制定,史学家称"吕刑". 第6任共王姬翳扈 第7任懿王姬囏 第8任孝王姬辟方 第9任夷王姬燮 第10任厉王姬胡BC841—BC828(周公召执政BC841年中国历史开始有纪年) 第11任宣王姬静BC827—BC782年在位46年 第12任幽王姬宫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结束。

西汉时期人的生死观

西汉时期人的生死观 摘要:西汉时期的人具有重义轻生的一面,为了追求现实功业或人的价值的实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人的存在是社会性的存在,个体意识没有觉醒,与魏晋时期个体意识的觉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体现了人的本质精神所在,而这一时期人对生和死的态度,是最好的体现。 关键词:生死观;秦汉;人生价值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8-0179-02 DOI:10.16657/https://www.doczj.com/doc/a3301827.html,ki.issn1673-9132.2017.28.112 西汉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时代,汉武大帝的功业是最好的体现,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体现了人的本质精神所在,而这一时期人对生和死的态度,是最好的证明。生和死,自人类诞生起,就是人类不断思考的永恒话题。西汉画像石和西汉墓葬,呈现的栩栩如生的现实生活,表现着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渴望。秦始皇、汉武帝对长生不老的孜孜以求,表现了人类对永生的渴望。人们一方面敬畏生命,害怕死亡;另一方面,现实的政治和人类的生理规律,让人们不得不面对死亡。不同的人在面对死亡,呈现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

在生死面前,大义凛然,不畏生死。他们或者为了自我理想,或者为了节义,表现出无畏的精神。 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亨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於心乎?” 既葬,二客穿其冢旁孔,皆自刭,下从之。高帝闻之,乃大惊,以田横之客皆贤。吾闻其馀尚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 盖此春秋不避生死之余波。西汉建国,田横不肯臣服于汉,率领五百门人逃往海岛。刘邦为国家统一安定,畏其叛乱,招抚田横,田横在赴洛阳的途中,距洛阳三十里地的首阳山自杀。其五百部属听闻田横死,全部自杀。为义不受辱之典型。 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十余人皆争自刭,贯高独怒骂曰:“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贯高曰:“所以不死一身无余者,白张王不反也。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一、中国古代皇帝概况: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

西汉时期的婚姻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3301827.html, 西汉时期的婚姻观 作者:赵宏岩 来源:《知识文库》2020年第01期 西汉时期,伴随着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新的统一国家开始产生;西汉时期的男女婚姻观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趋同。西汉早期男女较多的继承了先秦遗风,其思想较其他朝代开放,相对自由、爱憎分明,有一定的和离、再婚的权利。汉武帝后,大一统思想开始占据主流,三纲五常思想盛行,早期婚姻观逐渐转变,从自由开放走向封建保守,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形态转型的关键时期。 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形态的发展方向来看,汉代是妇女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开始改变的时期。西汉早期,统治者推行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人们在婚姻关系中有着其他朝代不能相比的相对的自由权利,即包括择偶、和离、再婚等权利。妇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也有较高的地位,夫妻双方关系相对比较平等,男尊女卑观念没有完全形成。汉武帝后,随着大一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逐渐形成,婚姻的自由度逐渐减少,相对较多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形式下的封建传统婚姻。 1.1 自由平等 西汉初期,大致时间是从汉高祖到文景时期,由于秦末战争的影响,统治者采取黄老思想进行无为而治,导致西汉早期的男女婚恋观相对开放。当时的社会风俗并不提倡女子一定要“从一而终”,一生只有一个丈夫,也不要求女子在丈夫死之后也一定要为丈夫守贞节,这时的男女不仅在婚姻选择权上的有一定的自由,在和离与改嫁再娶方面同样有自由。西汉时期的婚姻律法规定了妇女可以在四个方面主动提出离婚:①丈夫的品行不行;②丈夫患有“恶疾”;③女方家庭与男方家庭拥有巨大而且无法调和的矛盾;④丈夫家中非常贫困,夫妻双方难以生活。《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这就是第四点的具体体现,家庭贫苦,女子可以主动请求离异。再如《汉书·张耳传》载:“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这充分显示出西汉时期女子在婚姻上的自由权,可以完全自主追求自己的意中人。这位富家小姐没有因为解除婚姻关系而被世俗指责,产生心理压力。婚恋的自由度取决于西汉统治阶级对婚姻关系采取宽容的态度,宣扬社会主流思想,允许百姓有相对的自由权利,使得这一时期的人们有了比后世更多的开放和自由的权利。

古罗马时期与西汉时期的审美艺术之比较-文档资料(精品文档)_共5页

古罗马时期与西汉时期的审美艺术之比较 对于西方人来说,罗马始终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名字,它既指一座名城、一个帝国,也代表着一个文明、一个时代,而且是他们心中可作典范的、伟大而光辉的文明和时代;而对于东方人来说,周秦汉唐的影响则超过了人类历史中的任何一个时代,至今人们提起汉唐气象,还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之情。在艺术方面,同一时期两个国家的审美艺术由于背景不同差异甚大,下面我们就审美思想和艺术门类的比较去了解它们的艺术。 一审美思想之比较 说起古罗马时期的美学,肯定是和古希腊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古希腊的一个延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是“模仿”说的代表人物,强调艺术的模仿是再现“应当有的事”,认为模仿自然是一种认识活动,处于求知的目的,人们把自然模仿下来,创造为艺术,从而提升了艺术的地位,使艺术高于自然。 在提出模仿说的同时,柏拉图提出著名的“理式”论,他用和谐,对称,比例等形式来描述“理式”的特点,这也能推断出当时柏拉图所说的和谐是在形式上的和谐,而并非侧重于内心的和谐,是一种理性化了的形式。[1]所以这种美学思想的

核心就是美是以现实世界为模板,模仿的越惟妙惟肖就越美, 用模仿的态度去再现这世界的美,强调了形式上的和谐,重理 性而轻情感。 而不同于西方,在中国西汉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盛行,其中以《淮南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主张自然美的追求,强调 天人合一的思想,渐渐将对内在审美人格精神追究转化为对广 阔大世界大自然的审美追求,这标志着汉代美学的一个新的转变。在当时的西汉,儒道思想占主体地位,儒家思想强调中庸,把“成教化,助人伦”作为艺术的最高目标,从而抵达内心的 和谐容纳显现实情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理想境界。[2]而道家思想强调的是依附于大自然世界的心与物的统一,虽然与儒家思想有些不太相同,但他们共同的思想都是追求天 人合一的一种心灵上的和谐。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诗画在于赞美自然,赞美大好江山。这一思想在诗画的上面的表现在于,对于内心情感和整个画面 的一个融和,表达人物处在静谧的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感悟, 追求情感的抒发,用笔墨传达的韵外之旨,不求相似,只求神似,这就是“表现”说的体现,强调情感的表现。 上诉对于古罗马和西汉时期的思想对比尚不能完全的表达 出中西同一时期的审美思想差异,中西美学思想上的差异给两 地带来的影响也岂非是这一些所能决定的。但是中西哲学思想 的差异是造成美学审美思想差异根本原因是可以肯定的。

汉朝皇帝世系图

汉高祖 刘邦 前 256-前 202-前 195 汉惠 帝 齐悼惠王 刘肥 前 221-前 189 刘盈 前 210前 195前 188 后少 帝 城阳景王 刘章 前 200-前 177 前少帝 ?-前 188-前 184 刘弘 前 192前 184前 180 梁共 城阳恭王 刘喜 ?-前 144 长沙定王 刘发 ?-前 127 汉武帝 刘彻 前 157-前 141前 87 王 刘买 ?-前 136 梁平 王 刘襄 ?-前 96 梁贞 海昏侯 城阳敬王 刘义 ?-前 110 舂陵戴侯 刘熊渠 悼皇考 刘外 刘进 前 113-前 91 刘贺 前 92前 74前 59 王 刘毋 伤 ?-前 85 汉景帝 刘启 前 188-前 157前 141 梁孝 王 刘武 ?-前 144 汉文帝 刘恒 前 202前 180前 157 高后吕雉
昌邑哀 城阳顷王 刘延 ?-前 118 舂陵节侯 刘买 戾太子 刘据 前 128-前 91 王 刘髆 ?-前 86
汉昭帝 刘弗陵 前 94-前 87-前 74

梁敬 城阳惠王 刘武 ?-前 97 刘利 刘回 汉宣帝 刘询 前 91-前 74-前 49 王 刘定 国 ?-前 45 梁夷 汉元帝 城阳荒王 刘顺 刘子张 刘钦 ?-3 刘奭 前 75-前 49-前 33 楚孝王 刘嚣 ?-前 25 东平思王 刘宇 ?-前 20 王 刘遂 ?-前 39
汉成 帝 更始帝 刘玄 ?-23-25 汉光武帝 刘秀 前 6-25-57 刘骜 前 51前 33前7 汉哀帝 刘欣 前 27-前 7前1 严乡侯 广戚侯 刘显 刘信 ?-7 恭皇 刘康 ?-前 23 中山孝王 刘兴 ?-前 8 广戚炀 侯 刘勋 东平炀王 刘云 ?- 前 4
梁荒 王 刘嘉 ?-前 24
式节侯 刘宪
式侯 刘萌
汉明帝 刘庄 28-57-75
汉平帝 刘衎 前 9-前 1-6
梁王 刘立 ?-3
刘盆子 10-25-27?
汉章帝 刘炟 57-75-88
孺子 刘婴 5-6-8-2 5 济北 惠王 刘寿 ? -120 北乡 刘雄 孝崇皇 刘翼 孝元皇 刘淑 孝穆皇 刘开 ?-132
刘永 ? -25-2 7 刘纡
千乘贞王 刘伉 ?-93
孝德皇 刘庆 78-107
汉和帝 刘肇 79-88-10 5
乐安夷王 刘宠 ?-122
汉安帝 刘祜 94-106-12 5 汉顺帝 刘保
汉殇帝 刘隆 105-106
侯 刘懿 ? -125
勃海孝王 刘鸿
刘弘

高考汉朝历史知识点: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

高考汉朝历史知识点: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 ) 西汉自初建到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由恢复而迅速发展,为此后两千余年间的封建地主经济奠定了基础。 1. 农业 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西汉自文帝时起,土地兼并发展迅速,自耕农纷纷破产,佃农日益增多。土地所有者向国家缴纳的土地税,起初为“十五税一”,后减为“三十税一”。可是佃农向地主缴纳的地租为“见税什五”,即为产量的二分之一。西汉前的佃农主要承受经济剥削。后来的地主多与官僚、商人“三位一体”,交结官府,奴役贫苦农民。佃农承受经济剥削之外,又要承受“超经济剥削”。佃农在开始向农奴化的道路上演变。 铁器与牛耕:西汉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已相当普及。尤其是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情况更是如此。在人们的观念中,农业生产是和铁农具联在一起的。《盐铁论·水旱》曰:“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就说明了这问题。 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有西汉铁农具的地区,黄河流域,有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长江流域,有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在珠江流域,有广西、广东、贵州;此外,还有辽宁、福建等边远地区。主要铁农具因地区而有差异。总的说来,主要有犁铧、?、铲、锸、镈、锹、镐、锄、镰、耙、刀等。黄河流域以旱地为主,出土犁铧也集中在这一区域,?、铲、锸类掘土工具亦发现很多。长江流域以水田为主,出土?、铲、锸类工具亦较多,但不见犁铧出土,可见铁犁牛耕技术尚未在长江流域推广。在黄河流域已发现的犁,有大、中、小多种类型,适用于不同的土质和耕作要求。在不少地方还发现了铁犁壁(鐴土),这是在耕地时的一种帮助翻土、碎土的装置。西汉铁犁壁的发现,证明了我国使用此种农具的时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年左右。

西汉外交政策

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已逐步推广。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纺织业和瓷器制作发达。西汉是古代中国商业非常发达的一个朝代,社会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国内贸易,而且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通过丝绸之路西汉甚至与大月氏、印度、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等国家有间接的贸易关系。 在各边境国家中,西汉最常接触的乃匈奴,早在刚立国不久,汉太祖刘邦已出手派兵攻打匈奴,但失败外还在“白登之围”中被困。到汉武帝时曾十二次征伐匈奴,一度把匈奴驱出漠北,但随着征伐继续,匈奴问题始终都未能彻底解决。 汉宣帝时期,匈奴内乱加重,先是五单于争立,后是三单于互斗。汉朝充分利用匈奴内部的矛盾,扶植呼韩邪单于,并于汉元帝建昭三年(36年)在康居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使南匈奴统一成为汉朝的藩属国,算是解决了汉初以来的匈奴问题。 而为了对付匈奴,汉武帝先后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欲联络西域诸国夹击。虽未能达到目的,但此行却加深了西域与汉朝间的往来。 汉初。汉初根据民穷财尽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解散大多数军队,减轻田赋和劳役,法令宽和,选择官吏多用“重厚长者”,对外也实行和平方针,国家和社会的元气得以逐渐恢复。 1.和亲 ?这是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对当时的北方民族“匈奴”采取的一种外交政策。和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朝主动送公主和大量的财物给匈奴,使他们停止 对汉朝的骚扰,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期,是匈奴主动请求和亲。 汉朝的和亲政策对维持北方的和平起到了很大作用,也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汉武帝以前为第一时期。西汉初年,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楚汉相争带来的连年战乱,人口大量减少,这是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在政治上,西汉初年地方割据势力很大,中央集权尚未巩固。这时,北方匈奴的力量却很强大,是一个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他们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败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的统治政权。公元前二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军事力量对抗的办法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 刘邦一到了平城,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之久,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 得以解围。经过这次较量,宣告了汉高祖对匈奴的战争政策的失败。冒顿单于之所 以同意和亲,是因为和亲给匈奴带来了许多好处。第一,通过和亲,匈奴可以得到 大财物。每年西汉都得送给匈奴许多絮、缯、酒、食物等;第二,匈奴可以达到通 关市的目的,以获得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贾谊说过:“夫关市者,固匈奴 所犯滑而探求也”;第三,和亲并不能限制匈奴的抢掠活动。 ?汉武帝当政为第二时期。西汉王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天下比较安定,户口大增,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政治上,汉武帝继续实行景帝的削藩政策,战胜了 同姓王的叛乱,地方割据势力已被削弱。同时,汉武帝又在桑弘羊等的协助下,实 行了国家垄断铸钱、盐铁官营、平准、均输、告缗等一系列措施,巩固了中央集权,

浅析西汉时期的内朝政治

浅析西汉时期的内朝政治 摘要:西汉内朝的出现是皇帝专制发展的产物。具备内朝官资格的官员大致有大将军、大司马、给事中、诸吏、诸曹、侍中、散骑、常侍等,而他们自身与内朝的关系也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内朝对西汉后期的政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影响汉武帝以后的历朝历代。 关键词:内朝;加官;专制;外戚;汉代 西汉内朝的出现是皇帝专制发展的产物,在西汉内朝这一方面的研究中,专论方面有劳干先生《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3辑1948年)、苏诚鉴《论西汉“中外朝”的形成及其作用》(《江淮论坛》1983年第4期)、韩养民《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西北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罗义俊《论汉武帝时代内朝的创置和健全》(《先秦秦汉史》1988年第8期)、李宜春《论西汉的内朝政治》(《史学月刊》2000年第3期)、乔国华《汉武帝时期中朝形成过程简析》。另有吕思勉《秦汉史》、钱穆《秦汉史》、林剑鸣《秦汉史》、李玉福《秦汉制度史论》、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职史稿》、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中都论述过。对西汉内朝的出现、形成原因、内朝官的组成及其影响都做了较为精辟的论述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如内朝官是否应包括尚书就一直没有定论。因此虽有如此多前辈对此问题论及到,但没有能够将这一问题完全论及清楚的。该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以上前辈的文章。该文在前人的基础上着重就内朝的形成所引起的汉代中央政权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后果作一初步论述,望方家指正。 公元前221年秦吞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一整套的封建制度,汉承秦制,沿而用之,七十余年未而有变,汉兴七十余年,至汉武帝(前140——前87年)时,西汉进入了全盛时期,各种封建制度也有待调整,中外朝制度也就应运而生。 一、内朝的缘起及其性质 西汉时期的内朝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而内朝的形成又直接影响了汉武帝以后西汉的政治格局。 (一)内朝的形成原因 汉武帝即位后,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推恩令”,及颁布《左官律》后“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卷37百官公卿表)[1];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提倡“大一统”思想。思想大一统后,就该政治“大一统”,政治统于中央,中央统于皇帝。如何实现政治统于中央,中央统于皇帝,汉武帝首先以官制改革为其突破口。 汉武帝时期官制方面的一个重大改革就是建立中外朝。即在皇帝的统治官僚机构中,出现了两个系统:一个是由大将军、大司马、侍中、常侍、给事中、诸吏等官组成的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关;另一个是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逐渐由决策机关变成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于是便形成了中外朝。 《汉书·刘辅传》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此处的中外是相对皇帝居住的宫禁而言,内朝官员有出入宫禁的自由,外朝官员则无此特权。 内朝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君权和相权矛盾的结果。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汉武帝之前,中央政权中,除皇帝之外,掌握实权的就是丞相。

秦汉皇帝历代列表

约公元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秦非子 秦公伯 秦仲 秦庄公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 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 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50年 秦静公 秦出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6年 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在位20年 秦德公前677年-前676年在位2年 秦宣公前675年-前664年在位12年 秦成公前663年-前660年在位4年 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在位39年 秦康公前620年-前609年在位12年 秦共公前608年-前604年在位5年 秦桓公前603年-前577年在位27年 秦景公前576年-前537年在位40年 秦哀公前536-前501年在位36年 秦夷公 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10年

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在位14年 秦厉共公前476年-前443年在位34年 秦躁公前442年-前429年在位14年 秦怀公前428年-前425年在位4年 秦灵公前424年-前415年在位10年 秦简公前414年-前400年在位15年 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在位13年 秦出公前386年-前385年在位2年 秦献公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 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 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 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 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 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 秦庄襄王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 秦始皇帝前246年-前222年 秦朝皇帝列表 前221年赢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秦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

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

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 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论治安策》、《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过秦论》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论积贮疏》是贾谊的名文之一。虽历时2000余年,但其论述“积贮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辉。文章直抒政见,观点鲜明,议论锋利,论证严密,善用对比,笔势流畅,说服力强,有战国纵横家遗风,无论对历代经济政策的制订,还是对后世政论文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系列予民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到汉文帝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但商贾、地主侵夺农民,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广大农民因破产而纷纷流入城市,成为工商业的佣工或无业的游民,官僚、商贾的淫侈之风也日益增长,这些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的积贮,很不利于西汉封建政权的巩固,同时北方匈奴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的实际情况,贾谊就向文帝上了这份奏疏,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在文章中还毫不隐讳地揭露了当时人民备受饥寒的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辞犀利激切。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所用。 〖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董仲舒(前179一前104)撰。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干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除此书外,尚有《董子文集》。此编为作者阐释儒家经典《春秋》之书,书名为“繁露”,《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由于书中篇名和《汉书·艺文志》及本传所载不尽相同,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春秋繁露》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我国现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江右计台刻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注本很多,最详尽的是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 《春秋繁露》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神。《繁露》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神秘化的比附,认为天按照自己的形体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人类的一切都是天的复制品,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通过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而体现其意志,主宰社会与自然。草木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凋零,都是天的仁德、刑杀的表现;社会中的尊卑贵贱制度,都是天神"阳贵而阴贱"的意志的体现。君、父、夫为阳,臣、子、妇为阴,所以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就是主从关系。"天子"是代替天在人间实行统治的,君主之权是天所授予的,并按天的意志来统治人民,这就是神化君权的"君权神授"思想。《繁露》还用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来附会社会人事,如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比为父子;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比为父子之序,等等。这样就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概念——阴阳和五行变成了体现天的意志和目的,神化封建制度的工具。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 出狱后,司马迁改任中书令,发愤撰写史书,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 “史记”原本乃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约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此书专名。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郑樵称:“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赵翼《廿二史札记》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因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谷梁传》。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是刘向说理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另外一部是《新序》),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晁错为人刚直苛刻,直言敢谏,为发展西汉经济和巩固汉政权制定并主持实施了许多积极政策,还写出了《论贵粟疏》、《言兵事书》、《说景帝前削藩书》、《募民徏塞下书》等大量政论性文章。 《论贵粟疏》这篇文章观点精辟,分析透彻,逻辑谨严,文笔犀利,具有汪洋恣肆的气势和流畅浑厚的风格。晁错针对农业生产尚未完全恢复,粮食供应一直紧张,经济形势很严峻,社会安定、边防巩固受到危及的形势又上脍炙人口的《论贵粟疏》。全文紧紧抓住贵粟,从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实际出发,高屋建瓴,援古况今,层层剖析,反复论证,又明确提出损有余补不足的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以振兴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对历史上文景之治的局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全文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连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作者在说明问题时运用古今对比,农夫与富商大贾的对比,法令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使他的主张得到更鲜明的表现,让统治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中特别是对农民现实生活的贫困穷苦的描写,揭露性很强。

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

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登基之初,汉武帝继续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当然,汉武帝时期,汉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儒为主以法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 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区后,匈奴王庭远迁漠北,从此一蹶不振,这就基本解决自西汉初期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而始。 汉武帝在发动对匈奴战争同时,他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唐蒙通夜郎、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灭南越,使得夜郎、南越政权归附汉朝,在西南先后设立了七个郡,其中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地区。疆土最南端超过今天越南胡志明市,这也使得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 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