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和 练习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和 练习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和    练习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和    练习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课文翻译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基固定;希望使河水流得远,一定得疏通它

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

的源头;要想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恩德道义。水的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长远,树

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

根没有扎牢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恩德道义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但还知道这

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对于深明事理的君王呢!君王掌握帝王的重权,据天地间重要地位,不

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

想着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考虑可能发生的危险,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砍去树根来要求树

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木长得茂盛,堵塞水的源头而希望水流得很远一样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所有的帝王,秉承上天大的旨意,开头做得好的人确实很多,但能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难道说夺取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这大概是因为在深重忧患时必定竭尽诚意地对待老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

百姓,已经达到目的以后,就放纵自己感情看不起别人。对人竭尽诚意那么吴国和越国也能

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

结成一个整体;看不起别人,那么亲骨肉也会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

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

督他们,用威严愤怒威吓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

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

面上恭顺却不会从心里服从。怨恨不在于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皇帝,

覆舟,所宜深慎。

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

如果真能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知足来警戒自己;计划营造宫殿时,就

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想到谦虚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养;怕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之所以博大,是因为居于百川之下;喜欢打猎,就要想到以

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

一年三次作为限制;害怕政务松懈怠慢,就要想到自始至终励精图治;怕耳目堵塞蒙蔽,就

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

想到要虚心来采纳群臣的意见;怕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应想到端正自身来排斥

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奸恶小人;将恩泽施加于人,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的偏爱而错赏;将惩罚施加于人,就要想

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律。总结这“十思”,可以使九种美好品德发扬光大,选拔有

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才能的人并任用他们,选择好的建议加以采纳,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

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慈的人就会散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贡献他们的忠心;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

文臣武将一齐得到重用,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就能治理好天下。为什么非要自己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劳神苦思,代管百官的工作呢?

二.课文下注释的重点词

1.臣闻求木之长者(树木)(生长) 2.必固其根本(使……稳固(扎实))(树根)

3.欲流之远者(使……流得远) 4.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水的源头)

5.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稳固,扎实) 6.臣虽下愚(智力低下)7.人君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8.居域中之大(重要地位)9.塞源而欲流长也(远) 10.承天景命(大)

11.善始者实繁(多) 12.克终者盖寡(能够)(大概)(少)

1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深) 14.则纵情以傲物(看不起别人)

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 16.虽董之以严刑(监督)17.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18.诚能见可欲(如果,果真)19.将有作(打算,计划)(兴建宫殿) 20.则思谦冲以自牧(虚)(养)

21.惧满溢(指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意见) 22.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与……之下)

23.乐盘游(以……为乐) 24.则思慎始而敬终(谨慎)25.虑壅蔽(指耳目被堵塞、蒙蔽) 26.惧谗邪(指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27.则思正身以黜恶(使……正)(排斥) 28.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地奖赏)

29.宏兹九德(使……光大)(此) 30.简能而任之(选拔)三.知识点

(一)古今异义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树木)(根) 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大)

③慎始而敬终 (谨慎) ④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虚)

⑤简能而任之 (选择) ⑥克终者盖寡 (能够)(大概)⑦虽董之以严刑 (监督、管) ⑧诚能见可欲 (果真) (二)一词多义

善:择善而从之 (好的人或事,名词)

善始者实繁 (做得好,动词)

则: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就,连词)

则智者尽其谋 (那么,连词)

虽: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虽然,连词)

虽董之以严刑 (即使,连词)

长:臣闻求木之长者 (成长、生长,动词)

塞源而欲流长也 (远,形容词)

下: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于……下游,动词)

必竭诚以待下 (下面的群臣,名词)

臣虽下愚(智力低下)

诚:诚能见可欲 (如果,果真,连词)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诚心,诚意,名词)

以:纵情以傲物 (不译,连词)

戒奢以俭 (用,介词)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不译,连词)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连词)

虽董之以严刑 (用,介词)

振之以威怒 (用,介词)

则思知足以自戒 (来,连词)

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连词)

则思谦冲以自牧 (来,连词)

能:诚能见可欲 (能够,副词)

简能而任之 (有能力的人,名词)

(三)通假字

①振之以威怒(通“震” ,威吓)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勿”,不要)

(四)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权)(重要地位)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③则思正身以黜恶(邪恶小人)

④居安思危 (安定的环境)

⑤慎谗邪 (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2.形容词用作动词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看不起)

3.动词用作名词

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想要的东西)

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指兴建宫室之类的事情)

4.使动用法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稳固,扎实)

②则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

③宏兹九德(使……发扬光大)

④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五)句式

1。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戒自,警戒自己)

②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自,意译为“对自己加强道德修养”。牧,养)

③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三驱,以打猎三次作为限度)

(2)介词结构后置

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以严刑督责他们,用威严恐吓他们)

②戒奢以俭 (用节约来消除奢侈)

2.省略句(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

① ( )诚能见可欲 (省主语“君王”)

②盖(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省主语“君王”)

③而况于( )明哲乎 (省宾语“君王”)

④ (a)载舟(b)覆舟,(c)所宜深慎 (a、b省主语“水”;c省“君王”)

⑤ (a)虑壅蔽,(b)则思虚心以纳下 (a省主语“君王”;b省宾语“视听”)四.文化文学常识

疏古代的一种文体,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卷(一)一.课文下注释的重点词

1.臣闻求木之长者()() 2.必固其根本()()3.欲流之远者() 4.必浚其泉源()()5.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6.臣虽下愚()

7.人君当神器之重() 8.居域中之大()

9.塞源而欲流长也() 10.承天景命()

11.善始者实繁() 12.克终者盖寡()()(

1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14.则纵情以傲物()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6.虽董之以严刑()17.振之以威怒() 18.诚能见可欲()

19.将有作()() 20.则思谦冲以自牧()()21.惧满溢() 22.则思江海下百川()23.乐盘游() 24.则思慎始而敬终()

25.虑壅蔽() 26.惧谗邪()

27.则思正身以黜恶()() 28.则思无因喜以谬赏()29.宏兹九德()() 30.简能而任之()

二.知识点

(一)古今异义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 ) 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

③慎始而敬终 ( ) ④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⑤简能而任之 ( ) ⑥克终者盖寡 ( )()

⑦虽董之以严刑 ( ) ⑧诚能见可欲 ( )

(二)一词多义

善:①择善而从之 ( ) ②善始者实繁 ( )

则: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 ) ②则智者尽其谋 ( )虽: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 ) ②虽董之以严刑 ( )

长: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 ) ②塞源而欲流长也 ( )

下:①则思江海下百川 ( ) ②必竭诚以待下 ( )

③臣虽下愚()

诚:①诚能见可欲 ( ) ②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 )

以:①纵情以傲物 ( ) ②戒奢以俭 ( )

③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 ) ④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 )

⑤虽董之以严刑 ( ) ⑥振之以威怒 ( )

⑦则思知足以自戒 ( ) ⑧则思知止以安人 ( )

⑼则思谦冲以自牧 ( )

能:①诚能见可欲 ( ) ②简能而任之 ( )

(三)通假字

①振之以威怒 ( )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 (四)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 )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③则思正身以黜恶()

④居安思危 ( )

⑤慎谗邪 ( )

2.形容词用作动词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

3.动词用作名词

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 )

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

4.使动用法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则思正身以黜恶( )

③宏兹九德( )

④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五)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③则思三驱以为度

(2)介词结构后置

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②戒奢以俭

2.省略句(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

①诚能见可欲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③而况于明哲乎

④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⑤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四.文化文学常识

1.疏: 2.《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 ,字

,著名的

家。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卷(二)一.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臣闻求木之①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②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③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手?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奏疏,奏疏是封建时代臣下写给皇上

的一种文书。本文的作者是唐朝代的魏征,字玄成。在历史上以直言敢谏而著称。

2.解释下列带点词

①.必固其根本(使……稳固(扎实))②.臣虽下愚(智力低下)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④.承天景命(大)

⑤.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深)⑥.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⑦.诚能见可欲(如果,果真)⑧.则思谦冲以自牧(虚)

⑨.则思正身以黜恶(使……正)⑩.简能而任之(选拔)

3.下列各句说法不对的是 ( C )

A.之①、之②、之③的用法都是结构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神器”是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

C.文中加点的“长”都读“chang”。

D.“下愚”是指最愚昧无知,谦词。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D.第一段用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5.下面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B )

例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A。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余固笑而不信也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D )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大

B.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C.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殷:深

D.虽董之以严刑董:正

7.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里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

B.载舟覆舟——指能托起船,也能打翻船。后来用来比喻注意民心向背的重要。

.垂拱而治——不亲自去管理朝政,垂衣拱手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多用于赞美古代帝王无为而治。

D.文武并用——文臣武将一起被选用。

8.下列各加点实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C )

A.闻:臣闻求木之长者 B。实: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不求闻达于诸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当:人君当神器之重 D。振: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振长策而御宇内

9.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B )

A.盖:克终者盖寡 B。而: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者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终苟免而不怀仁

C.之: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臣闻求木之长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君王掌握帝王的重权,据天地间重要地位。

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所有帝王,秉承上天大的旨意,开头做得好的人确实很多,但能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⑶.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对人竭尽诚意那么吴国和越国也能结成一个整体;看不起别人,那么亲骨肉也会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④.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面上恭顺却不会从心里服从。

⑤.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怨恨不在于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11.请说说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12.根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并作简要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第一段运用比喻(类比)和对比论证手法。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比喻(类比)“思国之安

者,必积其德义”。这两个比喻又有两种反面的表述和反面表述,这

是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其作用是提出中心论点的观点:“思国之

安者,必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阐述了怎样的观点?作者是从哪

个角度分析论证这一观点的?

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阐述了“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观点。是从取守天下的不同心态上进行论证的。

13.本文中包含了许多成语,找出原句并写出成语。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垂拱而治”

14.(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

生活上戒奢侈,提倡俭节;待人上戒骄躁,提倡谦虚;处事上戒

放纵,提倡谨慎;用人上戒偏信,提倡正身;执法上戒偏颇,提

倡明辨。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3)“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十思”是“积其德义”,“戒奢以俭”的具体方法,这样做可以人尽其

才,国家安宁,君王“垂拱而治”。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卷(二)一.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臣闻求木之①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②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③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

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手?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奏疏,奏疏是

的一种文书。本文的作者是朝代的,字。在历史上以称。

2.解释下列带点词

①.必固其根本()②.臣虽下愚()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④.承天景命()

⑤.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⑥.虽董之以严刑()

⑦.诚能见可欲()⑧.则思谦冲以自牧()

⑨.则思正身以黜恶()⑩.简能而任之()

3.下列各句说法不对的是 ( )

A.之①、之②、之③的用法都是结构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神器”是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

C.文中加点的“长”都读“chang”。

D.“下愚”是指最愚昧无知,谦词。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D.第一段用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5.下面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A。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余固笑而不信也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大) B.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C.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殷:深) D.虽董之以严刑(董:正)

7.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里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

B.载舟覆舟——指能托起船,也能打翻船。后来用来比喻注意民心向背的重要。

.垂拱而治——不亲自去管理朝政,垂衣拱手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多用于赞美古代帝王无为而治。

D.文武并用——文臣武将一起被选用。

8.下列各加点实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闻:臣闻求木之长者 B。实: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不求闻达于诸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当:人君当神器之重 D。振: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振长策而御宇内

9.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盖:克终者盖寡 B。而: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者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终苟免而不怀仁

C.之: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臣闻求木之长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⑶.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④.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⑤.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1.请说说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2.根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两论证手法,并作简要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2)。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阐述了怎样的观点?作者是从哪

个角度分析论证这一观点的?

13.本文中包含了许多成语,找出原句并写出成语。(找出两个)14.(1)全文内容是围绕着“ ”这一字展开的。

(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一.名言佳句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4.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二.文化文学常识

疏疏通事理,分类陈述的意思。后作为一种文体,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魏征 580~643,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历史家。少年时家贫,发奋读书,曾一度做道士,后来随李密参加反抗隋朝的斗争。公元618年,又随李密投唐,成了太子李建成的谋士。后建成失败被杀,魏征为唐太宗收录重用,历任尚书右丞等。

魏征在历史上以敢于直谏著称。他辅佐唐太宗十七年,先后陈事二百余次,所言多被采纳,对促成唐初贞观之治起了重要作用。唐太宗在隋末争夺天下的战争中转战南北,艰苦创业,但是随着国家的安定与繁荣,他也滋长了骄傲情绪,不断追求珍宝异物,大规模兴建宫殿花园。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连续四次上疏,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唐大宗,《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的第二封奏疏。唐太宗接到这篇奏章后,亲手写了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上作为儆戒。

内容分析

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文章第一段即开宗明义,用树木、河流作比,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难”的道理,并从“殷忧必竭诚

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人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结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从文章结构上说,又为下文的“十思”作了铺垫。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所谓“十思”,归纳起来,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满、宽容仁慈、慎始善终、虚心纳言、拒邪黜奸、刑赏以法。这几个方面的确是守成之君必具的治国要术。文章最后一段进一步提出君主应当“简能而任”、“择善而从”,以“用人”作结,这与上面提出的“十思”紧密联系,能“十思”,必善用人;能用人,方能大治。文章一气呵成,极具条理。

阅读指导

一、本文有大量结构相同的句子(即整句,指对偶句、排比句等),我们

在释词时,可根据句子中同位的词探求它的词义。如: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当”和“居”都是动词作谓语,分别解

释为“担任”、“处在”;“重”和“大”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宾语,分别解释为“重要的位置”、“大政”)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简”和“择”都是动词作谓语,解释均

为“选择”;“能”和“善”,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宾语,解释为“有才能的人”和“好的意见”)

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始”和“终”、“繁”和“寡”反义)

④臣闻求木之长者……思国之安者……(“求”和“思”近义,解释为“希望”、“想要”)

⑤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望”、“求”、“思”近义,解释为“希望”、“要求”、“求得”)

⑥慎始而敬终(“慎”和“敬”同义,解释为“慎重”;“始”和“终”反义,分别

解释为“开头”、“结尾”)

二、本文有几个句子应当反复阅读,分析其结构思路和写作艺术,深入理解文意。

1.开头第一段的两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前一句从治国的角度,运用排比、对喻(先写喻体,后写本体)的方法,分别阐明“求木之长(喻体)”、“欲流之远(喻体)”、“思国之安(本体)”的条件是“固其根本(喻体)”、“浚其泉源(喻体)”,“积其德义(本体)”,一喻体一本体,前后紧扣,形象生动,极具说服力。像这样的句子,朗读起来极具节奏感。

2.第三段的长句,是由二十个分句组成的长达一百五十四字的多重复

句,理解这个句子应作语法分析。

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③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④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⑥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⑦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⑧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⑨恩所加,侧思无因喜以谬赏;⑩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⑩总此十思,⑩宏兹九德,⑩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⑩则智者尽其谋,⑩勇者竭其力,⑥仁者播其惠,⑩信者效其忠;⑩文武并用,⑩垂拱而治。

要准确理解这个长句的内容,就必须弄清它的结构(各分句问的关系)。全句中表示分句间关系的关联词有两个:分句①开头的“诚”和分句⑩开头的“则”。“诚”是有假设意义的副词,“果真”的意思,它在内容上、结构上管分句①一@;“则”是连词,在这里连接的前项表假设,后项表推断,它相当于“那么”,管分句⑩~⑩。这

样,“诚”和“则”配合,分句①~⑩构成假设关系,它们之间结合较紧密,成为全句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分句⑩和⑩结合也较紧密,自成另一部分。因此可分为两大部分:①~⑩和⑩⑩。⑩和⑩之间有一个分号是全句分为两大部分的标志。

先看分句①~⑩,上边已经分析了①~⑩是假设关系,由假设分句①一⑩和推断分句⑩~⑩组成。

假设分句①~⑩又可分为两部分:①~⑩讲君主要做到“十思”,

⑩⑩进一步讲还要做到“简能”、“择善”,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

①一⑩又可分两部分:①~⑩分讲“十思”;⑩⑩总说“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扩大这许多品德修养)”。它们之间是分总关系,而分总关系属于承接关系。

①至⑩这十个分句分讲“十思”,它们之间都是并列关系。⑩和⑩之间也是并列关系。⑩和⑩之间是并列关系。

推断分句⑩一⑩分别从“智者”、“勇者”、“仁者”、“信者”四个方面讲在上述情况下产生的结果,它们之间都是并列关系。

再看分句⑩和⑩。这两个分句是说,如果文臣武将一起发挥作用,那么君主不用亲自处理政务就能治好天下。可见,它们之间也是假设关系。

最后看①~⑩与⑩⑩这两大部分之间的关系。要弄清这个关系,必先理清全句的逻辑结构。我们可以将句子内部的逻辑联系概括为一个省略了结论的“假言连锁推理”:如果君主做到“十思”,并且“简能”“择善”,就能使“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如果“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为语言表达的整洁和整齐,作者把这四个分句概括为“文武并

用”四个字),就能“垂拱而治”,这就是“十思”的效果。

三.课后精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指帝位)

③戒奢以俭(戒除)④承天景命(大)

⑤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看不起别人)⑥克终者盖寡(能够)⑦虽董之以严刑(监督)⑧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虚)

⑨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⑩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⑩总此十思,宏兹九德(使……光大)

⑩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垂衣拱手,这里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简①简能而用之(选拔)

②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简单)

诚①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意)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果真)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

当①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②有大石当中流(挡)

③往恐不听,必当杀之(应当)

欲①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想要)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喜好的东西)

③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愿望)

行①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建造,指建造宫殿一类事情)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振作)

3.比较下列两句在写作技巧上有什么共同点。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课外延伸

将下列两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一)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为之霁威。尝谒告①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

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②,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③久不已,鹞死怀中。

注释①谒告:请假。②嗔:生气,责怪。③固:

通“故”,故意。

(二)

上(唐大宗)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榜读①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②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③,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以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衣无锦绣。

注释①读:怨言,诽谤。②病:使……穷困。病,穷困。

③夫靡丽珍奇:那些华丽珍奇的珍贵物品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特征:不可分割性,不断发展的必然性,相对稳定与及时应变的统一性,个体差异性) 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或得分效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的编制成由若干个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法特莱克:是一种速度游戏,在大自然中进行,由于地势变化,空气清新,训练方式手段丰富,可以调节运动员情绪消除不良心理现象的训练方法。 项间移植:指把某个运动项目一种或几种训练方法转移应用到其他项目上的做法(模仿型,改进型,发展移植型) 选择 三大供能系统:1,ATP-CP(100m)2,乳酸能系统(800m)3,有氧氧化供能系统(产生CO2,H2O,不产生乳酸) 训练计划:时间:课,周,大周期,年度,多年对象人数:个人,队组训练内容:模拟,热身,赛前 战术分类:体力分配,参赛目的,心理战术 项群分类: 疲劳: 填空 训练恢复手段:训练学(内容,环境,负荷),医学生物学(水浴,蒸气浴,电兴奋,红,紫外线),营养学,心理学(自我暗示,气功,生物反馈)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2.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3.提高现代社会生活品位4.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5.综合国力6.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7.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准备活动种类:一般性专项性 简答 体能训练:A.动(离心向心超等长)B.静(等长)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归类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 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 A、使动用法: 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 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 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 B.意动 1、乐盘游乐,以……为乐 C.、名词作状语 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 D、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E、动词作名词

初中物理杠杆知识点及经典考题解析汇编

杠杆知识点 1、杠杆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杠杆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⑴找支点O;⑵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标力臂(大 括号)。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⑴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⑵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 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⑶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 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4、应用: 名称 结构 特征特点应用举例 O F1 l1l 2 F2

运动训练学考试试题汇编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知识点:(一)竞技体育的构成 判断题: 1、竞技体育包括运动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三方面。 2、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竞技体育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游戏发展起来的。 单选题: 4、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 的最重要途径? 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 5、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 6、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 A.运动训练 B.运动选材C.运动训练 D.运动管理 多选题: 7、竞技体育由哪几部分构成? 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教育学因素 8、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有那些?、 A.生物学因素B.个性心理因素C.社会学因 D.教育学因素 (二)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判断题: 1、竞技体育中的“竞”是指比赛和竞争,“技”是指运动技艺。 2、竞争性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基础。 3、竞技体育是只有很少的人参与的社会行为。 单选题: 4、在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中,哪一个是竞技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特 点? A.竞争性 B.公平性 C.规范性 D.公开性 5.竞技体育主要是由哪些人组成的群体行为? A.教练员 B.运动员 C.裁判员 D.球迷和观众 6.下列四种选项中,有一项不属于竞技体育社会功能的选项。 A.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生理潜力 B.振奋民族精神 C.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D.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多选题: 7.下列哪些选项属于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

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力和机械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力和机械》知识点总结 一、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二、重力: ⑴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 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 摩擦力 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谏太宗十思疏详细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她就是唐朝初年著名得政治家、史学家与文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xiǎn)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她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得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就是心非,不瞧脸色行事、史以“诤臣"称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得包拯都以她为楷模。她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得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得太平盛世,作为谏臣得魏征就是有其功劳得。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领导周隋各史得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她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赠司空,谥文贞。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得编撰工作。《隋书》得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得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她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得文风作了概括得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得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她得文学观点。她得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 背景提示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得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朝初年,为了缓与阶级矛盾,求得治国方略,朝廷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众多谏臣中,魏征就是最杰出得一个。她有胆识,有智谋,敢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一开始,唐太宗听着很不顺耳,曾发誓杀死魏征。后来渐渐领悟出,她得犯颜切谏就是为了国家得长治久安,也就采取了宽容得态度,而且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就是魏征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得。当时,经过战后得休生养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追求珍宝异物,四处巡游打猎,劳民伤财。有大臣进谏时,她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得意见。贞观十一年(637),魏征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猛醒,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课文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得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得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就是不可能得,何况(您这)明智得人呢! 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 国君掌握着国家得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得地位,不考虑在安逸得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厉行节俭,这也(如同)就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 而欲流长也。 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得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得危害。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 (古代)所有得君主,承受上天(赋予得)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得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得(却)很少、难道就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不?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 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 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得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得势力(与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虽然(可以)用严酷得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得只有老百姓;(她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 所宜深慎。

2020-2021武汉备战中考物理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试卷训练∶杠杆平衡

一、初中物理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问题 1.如图为搬运砖头的独轮车,车箱和砖头所受的总重力G 为1 000 N (车架所受重力忽略不计),独轮车的有关尺寸如图所示,推车时,人手向上的力F 的大小为 ( ) A .200 N B .300 N C .400 N D .500 N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平衡条件可知 12Gl Fl = 则 12 1000N 0.3=300N m Gl F l ?= =m 1 故选B 。 2.如图所示,轻质杠杆OA 的B 点挂着一个重物,A 端用细绳吊在圆环M 下,此时OA 恰成水平且A 点与圆弧形架PQ 的圆心重合,那么当环M 从P 点逐渐滑至Q 点的过程中,绳对A 端的拉力大小将( ) A .保持不变 B .逐渐增大 C .逐渐减小 D .先变小再变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 作出当环M 位于P 点、圆弧中点、Q 点时拉力的力臂l 1、l 2、l 3如下

由图可知,动力臂先增大,再减小,阻力与阻力臂不变,则由杠杆平衡公式F1l1=F2l2可知,拉力先变小后变大,故选D。 3.如图所示,杠杆挂上钩码后刚好平衡,每个钩码的质量相同,在下列情况中,杠杆还能平衡的是 A.左右钩码各向支点移一格B.左右各减少一个钩码 C.左右各减少一半钩码D.左右各增加两个钩码 【答案】C 【解析】 设杠杆的分度值为 L,一个钩码的重为G.原来4G×2L=2G×4L; 左、右钩码各向支点移动一格,左边=4G×L=4GL,右边=2G×3L=6GL,左边<右边,杠杆向右端下沉,A不符合题意; 左右各减少一个钩码,左边=3G×2L=6GL,右边=G×4L=4GL,左边>右边,杠杆向左下沉,B 不符合题意; 左、右钩码各减少一半法码,左边=2G×2L=4GL,右边=G×4L=4GL,左边=右边,杠杆平衡;C符合题意; 左右各增加两个钩码,左边=6G×2L=12GL,右边=4G×4L=16GL,左边<右边,杠杆右边下沉,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如图所示,将重150N的甲物体用细绳挂在轻质杠杆的A端,杠杆的B端悬挂乙物体, AO OB ,甲物体的底面积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已知:乙物体所受重力为30N,:1:3 为0.2m2,g取10N/k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谏太宗十思疏详细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 令狐采学 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少孤贫,有年夜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年夜业末,为避乱,曾一度落发为羽士。介入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xiǎn)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年夜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以刚正不阿、勇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合,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史以“诤臣”称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但敢谏,并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屡次,达数十万言,年夜都为太宗采取,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很多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呈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年夜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魏征死后,唐太宗哀思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赠司空,谥文贞。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归纳综合的评论,崇尚质朴纯粹,否决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应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 布景提示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的毁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求得治国方略,朝廷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众多谏臣中,魏征是最杰出的一个。他有胆识,有智谋,勇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惹恼皇帝。一开始,唐太宗听着很不顺耳,曾赌咒杀死魏征。后来渐渐领悟出,他的犯颜切谏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采纳了宽容的态度,并且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那时,经过战后的休生养息,经济获得了成长,人民生活也充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

杠杆知识点总结

杠杆知识点总结 1、 杠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杠杆五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力臂的作法:找出支点,作出力的示意图,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力的作用线可正向或反向延长,但应以虚线表示)作垂线,将支点和垂足用虚线连接,在虚线上画上大括号 并标上相应字母。 练习:画出下图中各力的力臂。 练习:根据图中相应力臂画出所对应的力(知识点拨:力和力臂是相互 垂直的,此类试题只需作出力臂的垂线(用虚线表示)并延长,垂线与 杠杆的交点即为力的作用点,最后根据沿垂线画出力并标上箭头(注意 力用实线表示,不要忘了箭头和作用点)。 (07连云港)如图所示,杠杆在力F 1、F 2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L 1为F 1的力臂。请在图中作出F 2的力臂L 2及力F 1。 (2007年广西河池市)如图11所示,一轻质杠杆OA 在力F 1、F 2的 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l 2是力F 2的力臂,请在图中画出F 1的力臂l 1 和力F 2的示意图. 3、 杠杆平衡条件又称____________,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杠杆根据动力臂和阻 力臂的大小可分成三类: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这是________杠杆,如:____________,使 用这类杠杆要_______距离;当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时这是________杠杆,如:____________;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这是________杠杆,如:____________,使用这类杠杆要_______距离。 练习:1、画出下图中最小力的方向。 画出最小的力方法:找出支点、在杠杆上找出离支点最远的一点(注意不要产生思维定 势,不要总在杠杆的另一侧找),将支点和离支点最远的一点用虚线连接起来,作该虚线的垂线,最后沿垂线画出力并标上箭头(注意力用实线表示,不要忘了箭头和力的作用点)。 2、如图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A 、B 上各加 上相等质量的钩码,杠杆还能平衡吗?如不平衡则向哪一 端下沉?思考:1、如果减去相等质量呢?2、如果A 、B 各向外或向里移动相同距离呢?

杠杆知识点-重难点-最新题目-杠杆教案

Lesson 1 杠杆 一、知识点梳理 1、杠杆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支点一定在杠杆上面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⑴找支点O;⑵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 垂线);⑷标力臂(大括号)。(用两端带相反方向箭头的实线也可以用来表示力臂)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 杠杆上量出力臂,也可以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⑴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⑵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 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 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⑶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 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谏太宗十思疏详细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xiǎn)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史以“诤臣”称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赠司空,谥文贞。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 背景提示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的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求得治国方略,朝廷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众多谏臣中,魏征是最杰出的一个。他有胆识,有智谋,敢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一开始,唐太宗听着很不顺耳,曾发誓杀死魏征。后来渐渐领悟出,他的犯颜切谏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而且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生养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追求珍宝异物,四处巡游打猎,劳民伤财。有大臣进谏时,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贞观十一年(637),魏征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猛醒,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课文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厉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 而欲流长也。 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 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

谏太宗十思疏合集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

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含贬义;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三、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 ①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②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③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④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一词多义 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②虽董之以严刑:虽然/即使,表示假设。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当:①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表目的的连词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五、特殊句式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情况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 第一章 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组成部分。 运动选材:“运动员选材”就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最重要的途径。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竞赛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同时满足民众对竞技观赏的社会需求。 运动管理: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因而,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团队:运动训练团队通常由教练员、运动员、管理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组成。 思考题: 1、试述近百年来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表现 2、试述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与现代社会价值 3、试述运动训练学的定义及主要学科特征 4、试述依研究容组构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5、试述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三层次结构及理论研究的主要容 第二章 运动成绩:是一个使用极其广泛的基本概念。但是,在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实践中,不同项目的人们对运动成绩的解释和应用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了保持理论表述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从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的一般训练学的角度,我们将“运动成绩”这一概念定义为“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及竞技结果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也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 比赛名次:是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哪一个运动项目,比赛结束时都必须要分出名次。在许多情况下,比赛名次的意义甚至超过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的价值。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不论是竞技水平,还是比赛名次,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心得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心得 《谏太宗十思疏》有着深刻的思想价值,丰富的哲理内涵,精湛的写作技巧,是一篇高质量的政治散文。虽然文章写于1300多年前,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阶级的统治,具有特定的阶级局限性,但文中的思想深刻,对我们仍有许多可取之多。60年代初,党内曾印发作为学习材料。现在市委又作为每月一文的第二个学习篇目来组织大家重温,有着更加积极的影响。不仅可以浓厚开门纳谏、广开言路的“两新”大讨论氛围,而且对我们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建设新九江,更好地为事、为人、为官更具借鉴作用。 一、修身养德,扎深和谐与发展之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一篇之要。积德义是手段,思国安是目的。“十思”就是对这个具有哲学理论深度思想方法论的具体诠译。百行德为首。做人要有人德,从政要有政德,为官要有官德。建设新九江,需要我们加强官德修养,更好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一)深化以民为本的理念。“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魏征是在提醒皇帝要注意民心,争取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朴素的民本思想。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们一定要执政为民,心为民所想,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真正把群众作为我们的衣食父母,尊重群众,善

待群众,只有这样才能我们的干部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我们的党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二)弘扬谦虚谨慎的作风。“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不仅会发生在唐太宗身上,我们的一些干部也有的不由自主。认为领导得要高人一等,保持距离,摆官架子,对下属趾高气扬,对百姓不屑一顾。“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如果我们高高在上,只会脱离群众,失去民心。因此,我们要“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居庙堂之高更忧其民,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安不忘危,戒骄戒躁,在勤勉实干中把握发展机遇,在孜孜奋斗中实现兴县富民。 (三)恪守清正廉洁的情操。戒奢侈,戒纵欲,戒奢以俭是积官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十思的一个主要内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常思贪欲之耻,骄奢之祸,腐败之害。坚持防微杜渐,从点滴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息嬉止奢,革除不良嗜好,戒贪玩之心,做到工作XX标准,生活上低要求,以清廉俭朴树威信,以人格魅力赢民心。 二、广集民智,激活和诣与发展之源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广纳群言,“择善而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