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客旅游动机与特点探析

游客旅游动机与特点探析

游客旅游动机与特点探析
游客旅游动机与特点探析

旅游动机与特点探析

作者:郭庆来源:中国旅游报 2010-2-1 字体:小中大共有评论0 条[点击查看]

2010年01月29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GDP以年均近10%的幅度增长,不仅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提升,老百姓也得到实惠,一方面可自由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休闲时间的延长,特别是双休日、黄金周及带薪休假等休假制度的推行,为旅游业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最近,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意义深远。回到旅游活动本身,人为什么要旅游?旅游活动有哪些特点?本文试图从旅游者个体行为及社会活动的角度加以分析。

一、旅游动机

民以食为天。但人为什么要吃?当我们腹中空空,胃就开始剧烈收缩,通过中枢神经传递出“饿”的信号并指挥我们找东西果腹以使我们的胃不再骚动。可见吃是一种生理上的需要和满足。

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动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会议等。抛开其他附加或派生性的动机,回归旅游之本意,作为个体的旅游者,本质意义上的旅游动机,是源自内心的一种涌动,一种想离开(或长或短的暂时性离开)自己固有的生活场景,进入并用身心去感知另一种具有临时性、主观或客观随机性、过程与结果未知性(至少是部分未知)等特点的活动场景的涌动,这个涌动最后是通过旅游者的行动,即旅游者在空间上的“位移”来实现。简言之:心有所想,行有所动。再往下深入,旅游者为什么会心有所想?如果我们能走进旅游者旅游决策的“黑箱”,可能会发现:求新猎奇作为人之天性,是旅游者最初也是最根本的旅游源动力,亦即本源性的、共有的旅游动机。即使如回乡怀旧旅游动机,这种类型的旅游者,他所追求的“乡”和“旧”相对于他现有的生活环境,是另一种层面上的“新”与“奇”。

生活中,面对已经读过的一页书,我们下意识的做法是把它轻轻翻过(尽管对于精彩、值得回味的内容我们也会不断翻回来一遍遍重读),找寻、探求后面有什么与之前不同而又新奇精彩的内容(这样的探求也正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之所在)。旅游资源及旅游活动千差万别,包罗万象,完全胜任并满足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生物所独有的这一需求,为人们提供新奇、与日常生活有联系却又表现出这样或那样不同点的经历,从而给旅游者以独特的收获感受。书籍、影视作品、网络等方式同样也可以满足人类这样的需求,但旅游因其需要旅游者身心投入的参与从而更具有积极意义,或者说是更积极、参与程度更高的需求满足方式。

由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赋予旅游以不同的意义:旅游是生活,是旅游者日常定式

生活的有效延伸———一种不同于常态下的临时的、跳跃多变的生活,这种生活是绝大多数人为之向往并愿付诸实践,去了还想再去,去了这里还想去那里,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充实旅游者的生活,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魅力和色彩;旅游是阅读,一种走出书斋,近距离与阅读对象(不仅包括旅游资源,而且包括旅游中所见到的人和事)接触、感知、对话,并且需要旅游者身心投入的阅读和学习;旅游是创作,每个旅游者的内心都有一台功能、视角各异的摄影机,根据自己对风景的理解,在内心的底片上构图并完成自己的“作品”(旅游感受);旅游是寻友,在旅游活动所接触到的各类人群、动植物以至于更广泛的自然界,找寻属于自己的“朋友”;旅游是探宝,其中的物质收获暂且不论,单就精神层面而言,是旅游者从外界、内心及二者的互动中寻找并启发快乐,旅游中愉悦身心的快乐留在旅游者的脑海里,留在旅游者的身体里,久久不肯散去……

二、旅游活动的特点

1.主观性。旅游活动是旅游主体(旅游者)与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等)互动的过程,因此,旅游活动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旅游过程的主观性体现在:尽管不少旅游活动都有导游带领并根据游客的要求进行程度不同的讲解,但从哪个角度观景、投入多少时间观景、用什么样的心情观景等,完全由旅游者自己掌控。只要旅游者愿意,他完全可以略去自己不感兴趣部分的旅游活动,而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于自己喜欢的旅游活动。

旅游结果的主观性表现在,每个人旅游后的收获体会一定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正如1000个读者眼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1000名旅游者面对黄山云海也必然会有1000个不同的观感。输入相同,但每个人的核反应堆(思想)不同,就会导致结果的千差各异。正是旅游活动的主观性极大地丰富了旅游本身的魅力。试想,如果面对黄山云海每个人都是完全一致的观感,那只要选派一位擅长记录总结的人替大家游览并将最后的结果复制给大家,何必众人千里迢迢奔黄山?

同一旅游者同一旅游目的地的再次访问,即使线路、安排完全相同,但时间不同,天气不同,游伴不同,旅游者旅游时的心情不同等,都会导致旅游者旅游过程及结果的不同。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同样的旅游线路,同一旅游者旧地重游,也已是新的旅游活动。每一次旅游都会有新的内容、元素加入,都有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间新的互动,都是新的创造,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同一地方、同样的旅游活动有的旅游者会一去再去,乐此不疲。

2.广泛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旅游资源及旅游活动的广泛多样性。理论上讲,只要是能对他人构成规模经济意义上的旅游吸引力,而又符合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的法律及道德规范,都可以被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从而设计成旅游产品(旅游活动的载体)提供给旅游者。或自然或人文、或古代或现代,

或中国或外国,或静态或动态,几乎可以说旅游吸引物即旅游资源无所不在,无所不有。旅游资源广泛性最典型的例子是:一部分人的日常生活,对于另外一部分人来说,就是旅游资源。节假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正是这样的道理。

旅游者的广泛多样性。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包括在他人帮助下有行动能力的人,都有现实的或潜在的旅游需求。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闲暇时间),就有可能成为旅游者,旅游距离或长或短,旅游消费支出或多或少。上世纪80年代前,我国经济很不发达,人民生活普遍不富裕,大多数人有限的收入主要还是用来解决温饱等生活基本需求而较少考虑旅游这一在当时看起来很奢侈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旅游并享受旅游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中国居民的平均出游率,2000年是57%,到了2005年已增至92.7%。在一些旅游发达国家,旅游休闲作为普通大众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被视为天赋人权而特别受到重视,居民平均出游率超过300%。到了休假旅游的时节,无论是公务繁忙的国家总统,还是普通的家政服务人员,天经地义都要出外旅游度假。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在旅游的广泛参与性方面,无论是旅游观念(旅游成为全社会各阶层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还是公民的出游率、旅游消费支出绝对量与相对占比等指标,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观念和指标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

旅游者旅游动机的不同,会导致旅游者对旅游资源进而对旅游项目选择的不同;同时,因为旅游实际上是旅游者把自己阶段性的生活“搬”到旅游活动中,因此旅游者年龄、性格、民族、职业、爱好等因素的不同,都会导致所选择旅游活动从形式到内容的不同。

3.参与性。旅游活动需要旅游者身心层面的投入参与。

一方面,无论是实现旅游者从生活所在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位移",还是在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活动,都需要旅游者身体层面的参与。无论是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还是徒步旅游,旅游者首先要把自己"带"到旅游目的地,"带"到自己所要参与的旅游活动中并积极投入进去。"不到长城非好汉"正是对这种参与的最好解读。另一方面,旅游需要旅游者用心旅游,需要旅游者精神层面的参与。无论是面对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还是异域风情,都需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旅游后用心细细体味。近年来旅游市场兴起的深度体验游正是基于旅游者这样的参与意识及需求而开发的。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成正比,这一点未必完全体现在旅游者的经济投入(旅游花费)上,笔者认为它更多地体现在旅游者的身心投入上。正常情况下,旅游者身心越投入,从旅游中得到的乐趣和收获将越多。徒步登山者与坐缆车览胜者沿途看到的风景及由此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收获肯定不同。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旅游爱好者,特别是身心参与度高的旅游爱好者,一定是个积极的人:积极工作,积极生活,积极旅游。这或许正是许多企业为什么特别热衷组织优秀员工参加奖励旅游的原因之一吧。

4.文化性。主要体现在作为文化个体的旅游者(每个旅游者都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个体)与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及旅游服务等的互动上。

首先,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文化性不言而喻。即使是纯自然旅游资源,其蕴含的丰富的美学、自然科学等知识,也会在每个旅游者与它的对话、互动中得到充分的释放。经常会有旅游者面对美景感叹无言以对。为什么会无言以对?因为大自然之美之神奇远超我们的想像力和表达力。

其次,旅游设施作为人们有目的地为开发旅游而兴建的设施,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化性。如有的旅游酒店会将国际通用的星级服务标准与当地有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旅游接待文化。

再次,旅游服务是旅游者与旅游资源等"沟通"的桥梁。通过旅游从业人员提供的旅游服务,旅游者从中得到身心上的享受。而导游人员的讲解,可以拉近旅游者与旅游资源及文化的距离,同时旅游过程也更加丰富有趣。

广之旅与有关方面联合开展的广州亚运志愿信使活动,将亚运宣传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普通市民报名参加亚运志愿信使团,以游客和亚运信使的双重身份,走出去宣传亚运,宣传广州,向所到之处的当地民众送上广州亚运邀请信,同时带回他们对广州亚运的美好祝福。很好地发挥了旅游"文化使者"的作用。

5.娱乐性。娱乐性是所有旅游资源、旅游活动共有的,即旅游者虽然存在年龄、职业、性格、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但都可以从旅游活动中得到身心上的满足和快乐,可以说乐在其中。现代旅游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无论如何变化,快乐是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永远不会缺少的追求和结果。旅游企业每名员工、旅游目的地的每个居民,都有形或无形地担负着这样的"快乐大使"使命。

6.亲和性。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间的亲和。旅游活动是一个愉悦身心的活动,愉悦身心不仅包括旅游者自己身心的投入,还有互动———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亲和互动,从中旅游者可以得到愉悦的享受。一方面,旅游者与他人,包括所接触到的当地人、旅游从业人员、其他游客等,相互间传播友谊、友情,和睦相处,共建旅游中的"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旅游者与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同样体现亲和。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意识到人与环境、人与地球密不可分的关系,自觉成为环境保护的实践者,在旅游中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有的旅游者甚至自备垃圾袋参加旅游活动,垃圾袋不仅装自己的,而且拾拣沿途的垃圾集中处置,起到了"环保大使"的作用。

研究旅游动机与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认识旅游及旅游的规律,深刻认识旅游和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经济功能)及对人民群众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提升作用(社

会功能),从而更好地理解《意见》的意图,加快《意见》的贯彻。一方面使我们的旅游事业再上新台阶,将我国由资源大国、旅游大国进一步建设成为真正的旅游强国;另一方面关注民生,关注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提供更加丰富多彩而又为他们所需要的旅游产品及服务,落实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