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液体制剂思考题(作业一答案来自网络)

生物液体制剂思考题(作业一答案来自网络)

生物液体制剂思考题(作业一答案来自网络)
生物液体制剂思考题(作业一答案来自网络)

第二章液体制剂

课堂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潜溶与助溶

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得溶解度出现了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cosolvency)。

助溶:难溶性药物与加入得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得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溶解度(得过程)。

2.增溶与胶束

增溶:solubilization,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得过程。

胶束:当浓度达到一定值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中非极性部分会自相结合,形成聚集体,使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这种多分子聚集体称为胶束或胶团(micelles)。

3.HLB值、CMC、cloud point

HLB值:表面活性剂得亲水亲油平衡值,石蜡无亲水基,HLB=0,聚乙二醇,全部就

是亲水基,HLB=20。其余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得HLB值介于0~20之间。

CMC:开始形成胶团得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 concentration,CMC)

cloud point:温度升高可致表面活性剂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发生混浊现象称为起昙,此时温度称为浊点或昙点。

4.乳剂与混悬剂

乳剂:指互不相溶得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得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

混悬剂: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得非均相液体制剂。

5.凝胶与胶凝

凝胶: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在温热条件下为粘稠性流动液体,当温度降低时,高分子溶液形成网状结构,分散介质水被全部包含在网状结构中,形成不流动得半固体状物,称为凝胶。

胶凝:形成凝胶得过程。

6.絮凝与反絮凝

絮凝:混悬微粒形成疏松聚集体得过程,称絮凝。

反絮凝:向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得ζ电位升高,静电斥力阻碍了微粒之间得碰撞聚集,该过程称反絮凝。

7.微乳与复乳

微乳:microemulsion,又称纳米乳(nanoemulsion),当乳滴粒子小于100nm时,乳剂处于胶体分散范围,为透明状液体,称为微乳。

复乳:multiple emulsion,一级乳为分散相与含有乳化剂得水或油再乳化制成得二级乳。

二、思考题

1、液体制剂得特点及其分类方法有哪些?简述均相与非均相液体制剂得特征。

(1)优点:

①药物以分子或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

②给药途径多,可内服、外用;

③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

④能减少某些药物得刺激性;

⑤某些固体药物制成液体制剂后,有利于提高药物得生物利用度。

缺点:

①药物分散度大,又受分散介质得影响,易引起药物得化学降解,使药效降低甚至失效;

②液体制剂体积较大,携带、运输、贮存不方便;

③水性液体制剂容易霉变,需加入防腐剂;

④非均匀性液体制剂,药物得分散度大,分散粒子具有很大得比表面积,易产生一系列得物理稳定性问题。

(2)分类方法有

1)按分散系统分类:

A均相液体制剂①低分子溶液剂②高分子溶液剂。

B非均相液体制剂①溶胶剂②乳剂③混悬剂。

2)按给药途径分类:

A内服液体制剂,如糖浆剂、乳剂、滴剂等。

B外用液体制剂①皮肤用液体制剂②五官科用液体制剂③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

(3)特征:

1)均相液体制剂:单相分散,药物以分子状态均匀分散得澄明溶液,热力学稳定体系。

2)2)非均相液体制剂:多相分散,热力学不稳定、动力学不稳定。

2、增加药物溶解度得方法有哪几种?

增加药物溶解度得方法主要有:

①将酸性或碱性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如苯巴比妥制成苯巴比妥钠或普鲁卡因制成盐酸普鲁卡因等;

②加入增溶剂,如肥皂可增加甲酚得溶解度;

③加入助溶剂,如碘化钾对碘得助溶作用等;

④选用潜溶剂,如氯霉素选用由水、乙醇、甘油组成得混合溶剂而使其溶解度增大等。

3。何谓高分子溶液?有哪两类?

胶体溶液:分散相以高分子或分子聚集体(分散微粒粒径<100nm)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得分散体系。

高分子溶液剂(分子胶体):由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得液体制剂。亲水胶体溶液。分子胶体:以高分子状态分散,形成单相体系,为澄明溶液,体系稳定,用溶解法制备。

溶胶剂(微粒胶体):又称疏水胶体溶液。微粒胶体:以分子聚集体分散,形成多相体系,有乳光现象,有聚结不稳定性,用胶溶法制备。

4.试述乳化剂定义、种类及其乳化作用机理。

乳化剂:凡可以阻止分散相聚集而使乳剂稳定得第三种物质。

种类:表面活性剂类、天然乳化剂、固体微粒乳化剂、辅助乳化剂。

机理:

㈠降低表面张力:为保持乳剂分散状态与稳定性,必须降低界面自由能,一就是乳剂粒子自身形成球体,因为体积相同以球体表面积最小。其次在保持乳剂分散度不变得前体下,为最大限度地降低表面张力与表面自由能,使乳剂保持一定得分散状态,就必须加入乳化剂。

㈡形成牢固得乳化膜:在乳滴得周围形成得乳化剂膜称乳化膜(emulsifying layer),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单分子乳化膜: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

②多分子乳化膜: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类乳化剂。

③固体微粒乳化膜:如硅皂土、氢氧化镁乳化剂在乳滴表面上排列越整齐,乳化膜就越牢固,乳剂也就越稳定。

5.试述决定乳剂类型得主要因素及其转相方法。

决定乳剂得类型得因素:

最主要就是乳化剂得性质与乳化剂得HLB;

其次就是形成乳化膜得牢固性、相容积比、温度、制备方法等。

影响乳化剂亲水性得因素如温度、盐、醇等均可使乳剂发生相转变;油酸钠稳定得O/W乳剂→油酸钙W/O乳剂。

6.简述微乳与普通乳剂得主要区别

液滴大小不同、制备方法不同。

乳剂制备方法:

油中乳化剂法(emulsifier in oil method),又称干胶法。将乳化剂先与油相混合研磨均匀,再加一定量得水,继续研磨使其分散成乳,最后加水至全量,即得

水中乳化剂法(emulsifier in water method),又称湿胶法。将乳化剂先溶解或混悬于水中,然后逐渐加入油相研磨使之分散成乳,最后加水至全量,即得。

3)新生皂法

两相交替加入法(alternate addition method):向乳化剂中每次少量交替地加入水或油,边加边搅拌,即可形成乳剂。天然胶类、固体微粒乳化剂等可用本法制备乳剂。

5)机械法(直接匀化法)将油相、水相、乳化剂加在一起直接用乳化器械制备。微乳制备:

(1)组成:油相、水相、乳化剂、辅助成分。

(2)常用乳化剂:聚山梨酯60与聚山梨酯80。

(3)可制成微乳得药物:油类,如薄荷油、棕榈油、丁香油、柠檬油等;维生素类,如维生素A、D、E等。要求:HLB值15~18,乳化剂与辅助成分应占乳剂得12%~25%。

7.混悬剂处方中常用得稳定剂有哪几类?

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等。

助悬剂,其中有低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表面活性剂。

润湿剂:常用HLB值在7~9之间得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类Tween、泊洛沙姆、聚氧乙烯蓖麻油类等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常用枸橼酸盐、酒石酸盐、磷酸盐及一些氯化物等

8.何谓絮凝与反絮凝剂?

在混悬剂中加入适量电解质,使ζ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混悬剂中得微粒形成疏松得絮状聚集体,该电解质称絮凝剂。

向絮凝状态得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该电解质称反絮凝剂。

絮凝剂使混悬剂处于絮凝状态,以增加混悬剂得稳定性;反絮凝剂可增加混悬剂流动性,使之易于倾倒,方便使用。

表面活性剂

1、名词解释:表面活性剂、HLB值、昙点、临界胶束浓度。

2、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有何特点?分哪几类并举例?

试述表面活性剂定义、分类及结构特点。具有很强得表面活性、使液体表面张力显著下降得物质。

分类:

1)离子型:①阳离子型、②阴离子型、③两性型。

2)非离子型结构特点:两亲分子,具有疏水烃链、亲水头基。

3、表面活性剂在药剂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⑴土温类。化学名称: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聚山梨酯)特点:非离子型、粘稠、黄色液体,混合酯,亲水,对热稳定,不受pH值影响,应用广,增溶剂、O/W乳化剂。

⑵司盘类。化学名称: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聚山梨坦)特点:非离子型、粘稠、油状,混合酯,亲油水,W/O乳化剂或辅助乳化剂。

⑶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代表:卖泽、聚氧乙烯40硬脂酸酯。特点:非离子型、水溶性、乳化能力很强、O/W型乳化剂。

⑷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代表:苄泽类、平平加特点:非离子型、水溶性、O/W型乳化剂。

⑸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代表:普朗尼克F68(泊洛沙姆)特点:非离子型、亲水溶性、O/W型乳化剂、用于静脉注射。

⑹硫酸化物。代表:十二烷基硫酸钠(月桂醇硫酸钠)等特点:阴离子型、乳化性很强,稳定,有刺激性,主要外用。

⑺季铵类(阳性皂)。代表: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等。特点:阳离子型、水溶性大,稳定,表面活性剂及杀菌作用强,用于杀菌、防腐。

⑻卵磷脂特点:天然两性离子型、透明或半透明黄色油脂状,不耐热、易水解,不溶于水,对油脂乳化性强,可用于。。。

读书报告:表面活性剂分哪几类,在药剂中有哪些应用(不少于1000字)

分子生物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分子生物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一、基因组DNA的提取 1、为什么构建DNA文库时,一定要用大分子DNA 答、的大小(即数目)取决于基因组的大小和片段的大小,片段大则文库数目小一些也可以包含99%甚至以上的基因组。而文库数目小则方便研究人员操作和文库的保存。所以构建文库要用携带能力大的载体尽量大的DNA片段. 2、如何检测和保证DNA的质量? 答、用看,有没有质白质和RNA等物质的污染,还可以测OD,用OD260/280来判断,当OD260/OD280< ,表示蛋白质含量较高当OD260/OD280> ,表示RNA含量较高当OD260/OD280=~,表示DNA较纯。 实验二、植物总RNA的提取 1、RNA酶的变性和失活剂有哪些?其中在总RNA的抽提中主要可用哪几种? 答、有DEPC,Trizol,氧钒核糖核苷复合物,RNA酶的蛋白抑制剂以及SDS,尿素,硅藻土等;在总RNA提取中用PEPC,Trizol 2、怎样从总RNA中进行mRNA的分离和纯化。 答、、利用成熟的mRNA的末端具有polyA尾的特点合成一段oligo(dT)的引物,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将mRNA从总RNA中分离出来 实验四、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感受态细胞制备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答、A)细菌的生长状态:不要用经过多次转接或储于4℃的培养菌,最好从-80℃甘油保存的菌种中直接转接用于制备的菌液。细胞生长密度以刚进入时为宜,可通过监测培养液的OD600 来控制。DH5α菌株的OD600为时,细胞密度在5×107 个/mL左右,这时比较合适。密度过高或不足均会影响转化效率。 B)所有操作均应在无菌条件和冰上进行;实验操作时要格外小心,悬浮细胞时要轻柔,以免造成菌体破裂,影响转化。 C)经CaCl2处理的细胞,在低温条件下,一定的时间内转化率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24小时达到最高,之后转化率再下降(这是由于总的活菌数随时间延长而减少造成的);D)化合物及的影响:在Ca2+的基础上联合其他二价金属离子(如Mn2+或Co2+)、DMSO或等物质处理细菌,可使转化效率大大提高(100-1000倍); E)所使用的器皿必须干净。少量的或其它化学物质的存在可能大大降低细菌的转化效率; 2、感受态细胞制备可用在哪些研究和应用领域? 答、在中将导入受体细胞是如果受体细胞是细菌则将它用Ca2+处理变为质粒进入。 实验五、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转化和鉴定 1、在热激以后进行活化培养,这时的培养基中为什么不加入抗生素? 答、活化培养用的一般是SOC培养基,这种培养基比LB培养基营养,此时进行的活化培养只是为了让迅速复苏,恢复分裂活性,此时的细胞还不具抗性,加入会细胞会死亡。 2、什么是质粒?根据在细菌中的复制,质粒有几种类型?用于基因重组的主要用到哪些质粒? 答、是细菌体内的环状。

智慧树知到《保护生物学》章节测试答案

1、目前全球严重退化的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 % 答案:13 2、目前全球水量明显减少或被严重污染的河流约占河流总数的 % 答案: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全球目标 3、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两栖类约占两栖类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哺乳动物约占哺乳动物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5、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鸟类约占鸟类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2章单元测试 1、昆虫雌雄二型是遗传多样性引起的。 答案:对 2、遗传多样性指物种内的遗传变异,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或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答案:对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是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或进化潜能。 答案:以上都对 4、遗传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答案:DNA 5、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该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则愈小,其进化的潜力也就愈小。 答案:×

1、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记载的许多药物都取自于野生的动物、植物,这些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 答案:1644年 2、下列关于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的步骤,正确的是()①分组②选择调查范围③调查记录④归类⑤设计调查路线⑥整理 答案:爆炸 3、我们对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是() 答案:正确 4、水葫芦从国外引进,在滇池里疯狂生长,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几乎灭绝。导致滇池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答案:有意引入 5、被称为“活化石”的爬行动物是 答案:扬子鳄 第4章单元测试 1、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磷大部分的单向流动的,不能构成磷循环,因此磷酸盐资源也因而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答案:上述都正确。 2、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中的α多样性指数是用于以测度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沿着环境梯度变化的速率。() 答案:× 3、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它们均是生态系统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 答案:× 4、生态系统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其分布受制于自然条件,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大的格局上看,水分和温度状况是决定生态系统分布的主要因子。()

中央电大 《计算机网络(专)》课程作业参考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专科) 《计算机网络(专)》课程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2.资源子网 资源子网负责网络数据处理并为网络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和网络资源,它主要由联网的主机、中断、中断控制器、联网外设等部分组成。 3.通信信道 通信信道就是传输数据的通道。通信信道按照使用传输介质、传输信号的类型及使用的方式可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模拟信道与数字信道专用信道与公共信道 4.基带传输 在数据通信中,表示计算机而进驻比特序列0和1的数字信号是典型的举行脉冲信号,该矩形脉冲信号的固有频带称为基带,矩形脉冲吸纳好称为基带信号。在数据通信信道中直接传输数据的基带信号的通信方式称为基带传输。 5. IP地址 IP地址标识着网络中一个系统的位置,就像邮寄信件时的收信人地址和发信人地址一样6.地址解析 在使用TCP/IP协议的网络中,一般是通过IP地址来确定主机的位置,IP地址将物理地址隐藏起来。但在实际的屋里通信时,IP地址是不能够被屋里网络锁识别的,使用的仍然是物

理地址。因此,需要在IP地址与物理地址间建立映射关系,这种映射关系叫做地址解析。 7. 网络互联 路由器支持各种局域网和广域网接口,主要用于互联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不同网络互相通信。 8.路由表 为了完成“路由”的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着各种传输路径的相关数据——路由表,宫路由选择是使用。路由表中保持者子网的状态信息、网络路由器的个数和下一个路由器的名字等内容。 二、简答题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四代? 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同心锁河北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并在网络操作系统等软件的支持下实现网络中的资源(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第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面向中端的计算机网络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通信网络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底啊到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互联网络 第四阶段(20实际90年代至今)——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信息高速公路) 2.计算机网络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计算机网络是由网络硬件系统和网络软件系统组成的。 计算机网络的硬件部分主要完成数据处理和数据通信两大功能,由此可以将其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部分。 网络软件包括:网络协议、网络通信软件、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等。 3.何为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各有何特点? 在单攻通信方式中,信号智能向一个方向传输,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信号的传输方向。 在半双工通信方式中,信号可以双向传送,但必须交替进行,在任意时刻智能向一个方向传送。半双工的通信设备必须同时具备发送和接受数据的功能。 在全双工的通信方式中,信号可以同时双向传送数据。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复习题及其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广义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本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 2、狭义分子生物学:即核酸(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重组、修复等过程,以及其中涉及到与过程相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 3、基因: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编码蛋白质或RNA等具有特定功能产物的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染色体或基因组的一段DNA序列(对以R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RNA病毒而言则是RNA序列)。 4、基因:基因是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包含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 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5、功能基因组学:是依附于对DNA序列的了解,应用基因组学的知识和工具去了解影响发育和整个生物体的特定序列表达谱。 6、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研究细胞内所有蛋白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7、生物信息学:对DNA和蛋白质序列资料中各种类型信息进行识别、存储、分析、模拟和转输 8、蛋白质组:指的是由一个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9、功能蛋白质组学:是指研究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和实验条件下细胞内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10、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因而,单细胞蛋白不是一种纯蛋白质,而是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酸及不是蛋白质的含氮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化合物等混合物组成的细胞质团。 11、基因组:指生物体或细胞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总和。 12、C值:指生物单倍体基因组的全部DNA的含量,单位以pg或Mb表示。 13、C值矛盾:C值和生物结构或组成的复杂性不一致的现象。 14、重叠基因:共有同一段DNA序列的两个或多个基因。 15、基因重叠:同一段核酸序列参与了不同基因编码的现象。 16、单拷贝序列:单拷贝顺序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因而复性速度很慢。单拷贝顺序中储存了巨大的遗传信息,编码各种不同功能的蛋白质。 17、低度重复序列:低度重复序列是指在基因组中含有2~10个拷贝的序列 18、中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大致指在真核基因组中重复数十至数万(<105)次的重复顺序。其复性速度快于单拷贝顺序,但慢于高度重复顺序。 19、高度重复序列:基因组中有数千个到几百万个拷贝的DNA序列。这些重复序列的长度为6~200碱基对。 20、基因家族: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可能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经重复和突变产生。 21、基因簇:基因家族的各成员紧密成簇排列成大段的串联重复单位,定位于染色体的特殊区域。 22、超基因家族:由基因家族和单基因组成的大基因家族,各成员序列同源性低,但编码的产物功能相似。如免疫球蛋白家族。 23、假基因:一种类似于基因序列,其核苷酸序列同其相应的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却不能合成功能蛋白的失活基因。 24、复制:是指以原来DNA(母链)为模板合成新DNA(子链)的过程。或生物体以DNA/RNA

《保护生物学》2020期末复习思考题库

《保护生物学》学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学分支;解决由于人类干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出现的各类问题,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和工具的一门综合学科。它兼容基础和应用研究两种途径,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物群落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5.生境破碎、生境退化、沙漠化、温室效应 ★生境退化:是指外在因素使生物群落和物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群落结构有可能受到破坏,物种有可能被推向灭绝,由于尚未能改变群落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植物结构,所以,这种破坏还不会立即呈现。 沙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季节性干旱气候下,许多生物群落发生了渐进的、不可逆转化沙漠化的人工沙漠模型。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7.最小生存种群(MVP)、物种最小动态区(MDA) 最小生存种群:任何生境中任一物种的种群,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以一定的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种群数量。确保种群在可预见的将来,具有很高的生存机会所必需的个体最小生存种群数量。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都有99%的可能性存活100 年。 8.再引种计划、增强项目、引种计划 再引种计划:将圈养繁殖个体或野外采集个体释放到它们历史上曾经分布而现在不分布再

中央电大网上作业答案

2012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电大网上作业答案 第一次教学研究网上作业参考答案 1.简述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 孔子提倡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孟子主张专心有恒,由博而约;韩愈强调学必有师,文以载道;朱熹赞成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王夫之提出学思并重,知行结合等。 2.语文课程有哪些功能?其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包括工具功能、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语文课程的发展功能涵盖哪些主要内容? 培养以思维为核心的包括注意、观察、想象、记忆在内的一般认识能力;培养以理解语文学习过程为基础的语文自学能力;培养互助合作学好语文的能力;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 在建国以来我国语文界的语文教学实践和论争基础上,大多数人已意识到历次大纲都强调的“语文课程要做到工具性和思想性统一”中的“思想性”已不足以涵盖语文课程育人的丰富多样性,因此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界对语文课程认识上的一个突破。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包括:首先,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它涵盖了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发展性、创造性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而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特殊性,是与其它课程相区别的特点,也是绝对不容许忽视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是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反过来人文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对语文工具的掌握。第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语文包涵两个方面:语言文字的形式方面和它所负载的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等内容方面,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语文课程把表达形式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重要目的之一,这是它与其它课程在性质上的区别。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将形式和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不能偏重某一方面。第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对语文课程来说,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个学习的案例,应当先从识字辨句到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进而研究用词造句、篇章结构等表现技巧,通过表现技巧的分析,必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5.简述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素养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6.语文教学过程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语文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沟通课堂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不仅从书本中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努力体现出语文的实践性特点。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 其次,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语文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教育,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点拨、示范和在实践中体验,不需要讲授一套又一套有关方法

保护生物学习题答案

保护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群体,在生殖上与其它物种相隔离。 (3)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圈生境和生物群落所组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4)最小生存种群:对于任何一个生境中的任何一个物种,不论可预见的统计因素、环境因素、遗传随机性和自然灾害如何影响,该种能在1000年之有99%的几率保存下来的最小种群数量,叫最小生存种群数量。 (5)恢复生态学: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提出,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6)生态灭绝:当一个种的数量减少到,其对群落其它成员的影响微不足道时认为是生态灭绝。 (7)创始者效应:是指几个个体离开大群体而建立一个新种群,这个特殊的遗传瓶颈效应。 (8)遗传多样性:是生物体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种群间或同一种群的遗传变异。 (9)关键种:指一个物种的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种群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保持系统的稳定,该物种被称为关键种。 (11)物种灭绝的第一冲击效应:是指导致物种灭绝的一种强烈干扰作用(如人为干扰、物理干扰),在这种干扰的基础上,竞争、捕食、被捕食和病菌寄生等生物因素起作用,使物种灭绝。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生物因素不能单独起作用引起物种灭绝。 (12)野外灭绝:经过科学调查在某个种原分布区和一切可能的分布区,已经没有存活的个体,但有栽培(或饲养)的种群的物种,认为该物种已经野外灭绝。(13)功能群::是生态系统,具有相似结构和功能的物种的集合,这些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相似的作用,集合中的成员之间互相替代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生态过程的执行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14)有效种群数量:是可生育成体的有效数量。 二、填空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潜在利用价值、伦理价值。 2.按不同的分类依据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若按系统与外部环境联系的程度划分生态系统分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隔离系统;若按人类的影响程度划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3.生物性公约又称为里约热卢公约,是 1992 年在巴西签定的,中国在 1992 年加入该公约。 1IUCN确定的濒危物种是指不久的将来具有高度的灭绝可能性的物种。 4、动态种群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核心的种群和若干个附属的种群。 5、恢复生态学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不行动;恢复;重建;替换等4项。 6、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命名的物种约为 140-170万种?预计世界上现存物种数在 1000-3000万种之间。 7、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组成。 8.《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又称为华盛顿公约,在美国签定的,中国在 1980 年加入该公约。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几个层次? 答:(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所有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或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上的多样性。 2.什么是遗传多样性及研究遗传多样性有哪些意义? 答:(1)广义的遗传多样性可泛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包括不同物种的不同基因库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1分) (2)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指物种的遗传变异。种的遗传变异既包括群体的个体间变异,也包括群体间或群体系统、地理宗、生态型、变种、亚种间以及农作物品系、品种间的遗传差异。(1分) (3)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3分) ①有助于追溯生物进化的历史; ②探究现存生物进化的潜能; ③可以评估现存的各种生物的生存状况; ④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 ⑤在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制定保护策略和措施; ⑥指导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 3.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是什么? 答:(1)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1分) (2)物种原有生活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1分) (3)当物种的生存条件突然恶化时;(1分) (4)IUCN 建议当一个濒危物种的野生种群数量低于1000 只时,应当将人工繁育迁地保护作为保护该物种的重要手段。虽然这些物种仍有许多个体,但却面临着生存危机,这种情况下应当考虑实施迁地保护。(2分) 4.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及任务? 答:(1)展示生态系统的本底 (2)保存生物多样性 (3)提供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4)开展宣传教育的课堂 (5)人类游憩的场所 (6)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 (7)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示 (8)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5.关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有哪些主要假说?每个假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冗余种假说:该假说认为保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需要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阈值,当生物多样性水平低于阈值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稳定性降低。当生物多样性的水平高于阈值时部分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作用,即出现冗余物种。

分子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 DNA重组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 DNA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技术,目的是将不同DNA片段(基因或基因的一部分)按照人们的设计定向连接起来,在特左的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的新的遗传性状。 DNA重组技术是核酸化学、蛋白质化学、酶工程及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长期深入研究的结晶,而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及苴他工具酶的发现与应用则是这一技术得以建立的关键。DNA重组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首先,DNA重组技术可以用于大量生产某些在正常细胞代谢中产量很低的多肽,如激素、抗生素、酶类及抗体,提髙产量,降低成本。苴次, DNA重组技术可以用于左向改造某些生物的基因结构,使他们所具有的特殊经济价值或功能成百上千倍的提高。 □请简述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 2、基因表达调控(核酸生物学) 3、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结构分子生物学) 4、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及基因与基因组结构 □核小体、DNA的半保留复制、转座子。 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由H2A、H2B、H3、H4各两分子生成八聚体和由大约200bp 的DNA构成的。核小体的形成是染色体中DNA压缩的第一步。 DNA在复制过程中,每条链分别作为模板合成新链,产生互补的两条链。这样新形成的两个DNA 分子与原来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因此,每个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 转座子是存在染色体DNA上的可自主复制和移位的基本单位。转座子分为两大类:插入序列和复合型转座子。 □DNA的一、二、三级结构特征。 DNA的一级结构是指4种脱氧核昔酸的连接及其排列顺序,表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构成。DNA 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昔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分为左手螺旋和右手螺旋。DNA的髙级结构是指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超螺旋结构是DNA 高级结构的主要形式,可分为正超螺旋与负超螺旋两大类。 □DNA复制通常采取哪些方式? 仁线性DNA双链的复制:复制经过起始、延伸、终止和分离三个阶段。复制是从5,端向3, 端移动,前导链的合成是连续的,后随链通过冈崎片段连接成完整链。 2、环状DNA双链的复制 (1)0型:是一种双向复制方式。复制的起始点涉及DNA的结旋和松开,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复制叉,复制从定点开始双向等速进行。 (2)滚环型:是单向复制的一种特殊方式,发生在噬菌体DNA和细菌质粒上,首先对正链原点进行专一性的切割,形成的5,端被单链结合蛋白所覆盖,3,端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不断延伸。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

————————————————————————————————作者:————————————————————————————————日期:

《保护生物学》教案 课程:考察课,开卷考试90分钟 第一章保护生物学概论 由于受现代人口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影响,目前全球正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等严重的危机。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当前世界的重要发展战略。保护生态学的目标是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物种濒危机制和保护策略,以恢复濒危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正常功能,从而到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命维持系统的最终目的。(PPT1+课本P2) 总结(知识摸底) ——保护生物学以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为主线,探讨了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关系,以及保护生物学的起源特征和发展;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介绍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重点论述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形成和物种灭绝的机理;阐述了物种濒危等级划分、物种保护原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设计与管理,以及物种迁地保护方法和措施;最后介绍了与自然环境保护及环境合理开发,特别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与公约。 (PPT2)作为生物多样性大国,我国始终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护生态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 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概念和学科简介?1什么是保护生物学 PPT讲解定义《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是从保护生物及其环境的角度出发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环境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与进化等自然科学。

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业与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业与参考答案 一、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 1.在OSI的第几层分别处理下面的问题? a. 将待传送的比特流化分成帧 b. 决定使用哪一条路径通过子网 c. 传输线路上的位流信号同步 d. 两端用户间传输文件 2.一个系统的协议结构有N层。应用程序产生M字节的报文。网络软件在每层都加上 h 字节长的协议头。那么,网络带宽中有多大比率用于协议头信息的传输? 3.有确认服务和无确认服务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在下列情况下,请说出哪些可能是有确认服务或无确认服务?哪些两者皆可?哪些两者皆不可? a. 连接建立 b. 数据传输 c. 连接释放 4.参照下图回答问题。图中的每个方框表示一个网络结点。以星号标注的圆圈表示你的终端。 a.你的本地结点是哪一个? b.哪些结点是你的本地结点的相邻结点? c.对你的本地结点来说,哪些结点是远程结点? d.哪些结点是终端结点(END NODES)? e.哪些结点是路由结点(ROUTING NODES)? f.从结点F到G的最短通路有多少跳段(HOPS)?

习题解答 1.a.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将待传输的比特流化分为帧 b.第三层(网络层)决定使用哪条路径通过子网 c.第一层(物理层) d.第七层(应用层) 2.总共有N层,每层加h字节,在每个报文上附加的头字节的总数等于hN,因此,头消耗的有关空间所占的网络带宽的比率为hN/(M+hN)。 3.在有确认服务中,作为对请求原语的反应,接收方要发出一个明确的响应原语。具体的说,有确认服务包括请求,指示,响应和证实4个原语,而无确认服务则只有请求和指示2个原语。连接服务总是有确认服务,因为远程对等实体必须同意才能建立连接。在所给出的3个例子中,a必须是有确认服务;取决于网络设计者的选择,b和c可以是有确认服务,也可以是无确认服务。 4. a. C b. A和G c.A,B,D,E,F,G和H d.D,F,G和H e.A,B,C和E f. 5

分子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DNA重组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 DNA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技术,目的是将不同DNA片段(基因或基因的一部分)按照人们的设计定向连接起来,在特定的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的新的遗传性状。 DNA重组技术是核酸化学、蛋白质化学、酶工程及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长期深入研究的结晶,而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及其他工具酶的发现与应用则是这一技术得以建立的关键。 DNA重组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首先,DNA重组技术可以用于大量生产某些在正常细胞代谢中产量很低的多肽,如激素、抗生素、酶类及抗体,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其次,DNA重组技术可以用于定向改造某些生物的基因结构,使他们所具有的特殊经济价值或功能成百上千倍的提高。 ?请简述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 2、基因表达调控(核酸生物学) 3、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结构分子生物学) 4、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及基因与基因组结构 ?核小体、DNA的半保留复制、转座子。 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由H2A、H2B、H3、H4各两分子生成八聚体和由大约200bp的DNA构成的。核小体的形成是染色体中DNA压缩的第一步。 DNA在复制过程中,每条链分别作为模板合成新链,产生互补的两条链。这样新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与原来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因此,每个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 转座子是存在染色体DNA上的可自主复制和移位的基本单位。转座子分为两大类:插入序列和复合型转座子。 ?DNA的一、二、三级结构特征。 DNA的一级结构是指4种脱氧核苷酸的连接及其排列顺序,表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构成。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分为左手螺旋和右手螺旋。 DNA的高级结构是指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超螺旋结构是DNA 高级结构的主要形式,可分为正超螺旋与负超螺旋两大类。 ?DNA复制通常采取哪些方式? 1、线性DNA双链的复制:复制经过起始、延伸、终止和分离三个阶段。复制是从5’端向3’端移动,前导链的合成是连续的,后随链通过冈崎片段连接成完整链。 2、环状DNA双链的复制 (1)θ型:是一种双向复制方式。复制的起始点涉及DNA的结旋和松开,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复制叉,复制从定点开始双向等速进行。 (2) 滚环型:是单向复制的一种特殊方式,发生在噬菌体DNA和细菌质粒上,首先对正链原点进行专一性的切割,形成的5’端被单链结合蛋白所覆盖,3’端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不断延伸。

森林保护与游憩2000级答案

东北林业大学 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考试试题及答案 森保2000保护生物学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遗传多样性:是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种群间或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3.关键种:指一个物种的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种群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的稳定,该物种被称为关键种。 4.最小生存种群:对于任何一个生境中的任何一个物种,不论可预见的统计因素、环境因素、遗传随机性和自然灾害如何影响,该种能在1000年之内有99%的几率保存下来的最小种群数量,叫最小生存种群数量。 5.物种灭绝的第一冲击效应:是指导致物种灭绝的一种强烈干扰作用(如人为干扰、物理干扰),在这种干扰的基础上,竞争、捕食、被捕食和病菌寄生等生物因素起作用,使物种灭绝。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生物因素不能单独起作用引起物种灭绝。 6.野外灭绝:经过科学调查在某个种原分布区和一切可能的分布区,已经没有存活的个体,但有栽培(或饲养)的种群的物种,认为该物种已经野外灭绝。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不远的将来;灭绝; 2.一个或几个核心、附属; 3.不行动、恢复、重建、替换; 4.1992、巴西; 三、简答下列问题(共30分) 1.Simpson指数是如何表达的?各变量分别代表什么?(5分) λ=∑[N i(N i-1) / N(N-1)] D=1-λ D=1-∑[N i(N i-1) / N(N-1)] 当N很大时,λ=∑(N i / N)2=∑P i2,其中:P i=N i / N 式中——N:为总个体中个体总数;N i:为总体中第i个种个体总数;λ: 为集中性D:为多样性测度指标 2. 关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有哪些主要假说?每个假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7

保护生物学整理

思考题: 1、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生态系统、生境的恢复、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2、生物资源的价值:直接价值:也叫使用价值或商品价值。是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间接价值:包括非消费性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科学价值四种 非消费性使用价值: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经济收益,而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收获、也不受损害。 选择价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尽可能多的基因,可以为农作物或家禽,家畜的育种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 存在价值:有些物种,尽管其本身的直接价值很有限,但它的存在能为该地区人民带来某种荣誉感或心理上的满足。 科学价值:有些动植物物种在生物演化历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开展研究有助于搞清生物演化的过程 3、物种---面积关系原理:面积缩小10倍的岛屿,其物种数减少一半。 岛屿上物种与面积的关系在多数情况是一种曲线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即:S=CA Z 其中S为物种数;A为岛屿面积;C,Z均为无单位的参数。 Z和C的数值取决于岛屿的类型以及物种的类型(Simberloff 1986a)。Z值一般为0.25左右,变化范围在0.15—0.35之间;C值在种数较多的生物类型较高(如昆虫),而在种数少的类群值较小(如鸟、兽)。 4、岛屿平衡理论:MacArthur和wilson认为一个岛屿上的物种数实际上是由迁入和灭绝两者的平衡决定的,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物种不断地灭绝或被相同的或不同的种类所替代。 首先考虑迁入,假设一个岛屿上尚无任何物种存在,此时迁入速率会非常高,因为任何一个迁入的个体都代表着这个岛屿的新种。然而,随着定居种类的增加,新种迁入的速率就会下降。当所有来自“种源库”(Source pool)(即大陆或其它临近岛屿)的物种都在岛屿上出现时,新种迁入率降到零。 5、邻近生境的作用:为一些迁徙性很强的种类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水源、食物等资源。例如水鸟:海鸟在岛屿上营巢,而在水域中取食鱼类。为一些濒危种群补充一些个体,防止已处于灭绝危险边缘的小种群的灭亡,这一作用也有人称之为“营救效应”。 6、栖息地异质性假说:William(1964)认为面积增加包含了更多类型的栖息地,因而应有更多的物种可以存在。Westman(1983)和Buckley(1982)也认为物种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原因是由于栖息地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平衡假说中岛屿面积效应的结果。 随机样本假说:认为物种在不同大小岛屿上的分布是随机的,大的岛屿只不过是大的样本,因而包含着较多的物种。Dunn和Loehle(1988)指出,取样范围会影响物种数一面积的关系。 7、岛屿生物群落的影响因素: 1面积的大小; 2地形的复杂与否:地形复杂的岛屿將可供给较多的生物种类栖息。单就蕨类而言,台湾就有四百多种,比起欧洲大陆的种类还多。 3距离大陆块的远近:海洋就一般生物而言,都是极大的地理障碍;故一个岛屿距离大陆块愈远则生物的种类愈少。 4邻近地区生物相的复杂性:在和一个岛屿相鄰的陸地,如果生物相丰富,则此岛屿的生物相也將较复杂。 5生物种类的差异:不同的生物对于跨越各种地理障碍的能力不同,故在较远的海洋岛,很不容易看到淡水魚及两栖类。 6外來物种的入侵及生物的灭绝:在一个岛屿现存的生物种类较少時,则外來生物能夠入侵的几率也就较大,同時現存种类灭绝的速率也就越慢。相反的,则种的灭绝速度不但加速,而且外来种入侵成功的机遇率將減少。 8、自然选择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稳定性选择:即淘汰少数极端个体的选择。是自然种群中占优势的一种选择模式。对许多性状而言,其种群的平均值往往具有最大的适合度(fitness)。 定向选择:指有利于某一极端性状的选择。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发生作用。同时,它在动植物的人工育种中为一种常用方法。

分子生物学思考题答案

1、原核生物DNA具有哪些不同于真核生物DNA得特征? 真核生物:①真核基因组庞大.②存在大量得重复序列。③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90%).④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⑤就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⑥存在大量得顺式作用 元件(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⑦存在大量得DNA多态性。⑧具有端粒(telomer e)结构 原核生物:①基因组很小,大多只有一条染色体,且DNA含量少. ②主要就是单拷贝基因,只有很少数基因〔如rRNA基因〕以多拷贝形式存在。 ③整个染色体DNA几乎全部由功能基因与调控序列所组成; ④几乎每个基因序列都与它所编码得蛋白质序列呈线性对应状态 1、试述基因克隆载体进化过程. ①pSC101质粒载体,第一个基因克隆载体 ②ColE1质粒载体,松弛型复制控制得多拷贝质粒 ③pBR322质粒载体,具有较小得分子量(4363bp)。能携带6-8kb得外源DNA片段,操作较为便利 ④pUC质粒载体,具有更小得分子量与更高得拷贝数 ⑤pGEM-3Z质粒,编码有一个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与一个lacZ’基因 ⑥穿梭质粒载体,由人工构建得具有原核与真核两种不同复制起点与选择标记,可在不同得寄主细胞内存活与复制得质粒载体 ⑦pBluescript噬菌粒载体,一类从pUC载体派生而来得噬菌粒载体 2、试述PCR扩增得原理与步骤。对比DNA体内复制得差异. 原理:首先将双链DNA分子在临近沸点得温度下加热分离成两条单链DNA分子,DNA聚合酶以单链DNA为模板并利用反应混合物中得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合适得Mg2+浓度与实验中提供得引物序列合成新生得DNA分子. 步骤:①将含有待扩增DNA样品得反应混合物放置在高温(〉94℃)环境下加热1分钟,使双链DNA变性,形成单链模板DNA ②降低反应温度(退火,约50℃),约1分钟,使寡核苷酸引物与两条单链模板DNA结 合在靶DNA区段两端得互补序列位置上 ③将反应混合物得温度上升到72℃左右保温1-数分钟,在DNA聚合酶得作用下,从 引物得3'-端加入脱氧核苷三磷酸,并沿着模板分子按5’→3'方向延伸,合成新生DN A互补链 与体内复制得差别:①PCR不产生冈崎片段②在高温条件下反应,不需要DNA解旋酶③PCR可经过多个循环④在体外进行,可调控 第六章 1、基因敲除 原理:又称基因打靶,通过外源DNA与染色体DNA之间得同源重组,进行精确得定点修饰与基因改造,具有专一性强、染色体DNA可与目得片段共同稳定遗传等特点 方法:高等动物基因敲除技术,植物基因敲除技术 2、完全基因敲除与条件型基因敲除 完全基因敲除就是指通过同源重组法完全消除细胞或者动植物个体中得靶基因活性,条件型基因敲除就是指通过定位重组系统实现特定时间与空间得基因敲除 3、基因定点突变 原理:通过改变基因特定位点核苷酸序列来改变所编码得氨基酸序列,用于研究某个(些)氨基酸残基对蛋白质得结构、催化活性以及结合配体能力得影响,也可用于改造DNA 调控元件特征序列、修饰表达载体、引入新得酶切位点等

保护生物学习题答案(供参考)(最新整编)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保护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群体,在生殖上与其它物种相隔离。 (3)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圈内生境和生物群落所组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4)最小生存种群:对于任何一个生境中的任何一个物种,不论可预见的统计因素、环境因素、遗传随机性和自然灾害如何影响,该种能在1000年之内有99%的几率保存下来的最小种群数量,叫最小生存种群数量。 (5)恢复生态学: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提出,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 (6)生态灭绝:当一个种的数量减少到,其对群落其它成员的影响微不足道时认为是生态灭绝。 (7)创始者效应:是指几个个体离开大群体而建立一个新种群,这个特殊的遗传瓶颈效应。 (8)遗传多样性:是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种群间或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9)关键种:指一个物种的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种群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的稳定,该物种被称为关键种。 (11)物种灭绝的第一冲击效应:是指导致物种灭绝的一种强烈干扰作用(如人为干扰、物理干扰),在这种干扰的基础上,竞争、捕食、被捕食和病菌寄生等 生物因素起作用,使物种灭绝。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生物因素不能单独起作用引起物种灭绝。 (12)野外灭绝:经过科学调查在某个种原分布区和一切可能的分布区,已经没有存活的个体,但有栽培(或饲养)的种群的物种,认为该物种已经野外灭绝。 (13)功能群::是生态系统内,具有相似结构和功能的物种的集合,这些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相似的作用,集合中的成员之间互相替代对生态系 统的功能发挥、生态过程的执行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14)有效种群数量:是可生育成体的有效数量。 二、填空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潜在利用价值、伦理价值。 2.按不同的分类依据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若按系统与外部环境联系的程度划分生态系统分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隔离系统;若按人类的影响程度划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3.生物性公约又称为里约热内卢公约,是 1992 年在巴西签定的,中国在 1992 年加入该公约。 1IUCN确定的濒危物种是指不久的将来具有高度的灭绝可能性的物种。 4、动态种群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核心的种群和若干个附属的种群。 5、恢复生态学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不行动;恢复;重建;替换等4项。 6、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命名的物种约为 140-170万种?预计世界上现存物种数在 1000-3000万种之间。 7、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组成。 8.《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又称为华盛顿公约,在美国签定的,中国在 1980 年加入该公约。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几个层次? 答:(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所有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 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或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上的多样性。 2.什么是遗传多样性及研究遗传多样性有哪些意义? 答:(1)广义的遗传多样性可泛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包括不同物种的不同基因库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1分) (2)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指物种内的遗传变异。种内的遗传变异既包括群体内的个体间变异,也包括群体间或群体系统、地理宗、生态型、变种、亚种间以 及农作物品系、品种间的遗传差异。(1分) (3)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3分) ①有助于追溯生物进化的历史; ②探究现存生物进化的潜能; ③可以评估现存的各种生物的生存状况; ④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 ⑤在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制定保护策略和措施; ⑥指导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 3.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是什么? 答:(1)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1分) (2)物种原有生活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1分) (3)当物种的生存条件突然恶化时;(1分) (4)IUCN 建议当一个濒危物种的野生种群数量低于1000 只时,应当将人工繁育迁地保护作为保护该物种的重要手段。虽然这些物种仍有许多个体,但却面 临着生存危机,这种情况下应当考虑实施迁地保护。(2分) 4.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及任务? 答:(1)展示生态系统的本底 (2)保存生物多样性 (3)提供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4)开展宣传教育的课堂 (5)人类游憩的场所 (6)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 (7)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示范 (8)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5.关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有哪些主要假说?每个假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冗余种假说:该假说认为保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需要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阈值,当生物多样性水平低于阈值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稳定性降低。当生物多样性的水平高于阈值时部分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作用,即出现冗余物种。 (2)铆钉假说:该假说认为,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类似于一艘船上的铆钉。所有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功能都发挥积极贡献,而且不能互 相替代,并且生物多样性越复杂,就好像船上的铆钉越多,船越坚固,生态系统越稳定、系统的功能越完善。 (3)特异反应假说:该假说认为生态系统的功能随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而变化,但变化的程度和方向不可预测,因为物种的作用太复杂。 (4)零假说:认为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物种多样性无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