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导学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导学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导学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导学案

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掠夺的史实

2. 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

3. 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自主学习】

一、早期殖民国家:葡萄牙与西班牙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便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

2.最早进行殖民掠夺的国家是和。葡萄牙人在亚、非、拉美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16世纪,西班牙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横行于和,自称“”。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1.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促使其开拓海外市场。

2.条件:英国位于海上贸易航道的要冲,只有打破的海上霸权才能向海外发展。

3.称霸:1588年,英国海军在英吉利海峡与“”进行了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海战,“”几乎全军覆灭。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4.罪恶的“三角贸易”:英国在北美建立大种植园,为了获取更大利润,18世纪英国殖民者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

①出程:英国商船从各地的港口出发,满载、机械制品和酒等运往;

②中程:在掳获黑奴,运往和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

③归程:再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等产品返回。

这个航程的路线呈三角形,故被称为“”。

三、荷、法、英殖民争霸

1.荷兰一度控制着波罗的海、及美洲的全部贸易,因而有“”之称。

2.为争夺美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从17世纪下半叶起,、

与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战争。凭借强大的实力最终战胜了其他两国,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自诩“”。

四、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

1.欧洲殖民国家掠夺殖民地的财富,并把欧洲文化带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客观上有助于殖民地国家的原始积累,有助于逐渐形成,但也给殖民地人民严严了深重的空难。

【合作探究】

结合中国历史相关内容,说说这一时期的欧洲殖民扩张对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提示:政治上主要分析当时的不同社会制度,西方殖民者对中国领土的要求;经济上分析当时中国的经济政策)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新航路开辟后,首先进行了殖民扩张的国家是()

A.英国和法国

B.葡萄牙和西班牙

C.英国和西班牙

D.法国和美国

2.漫画蕴含着历史。下面的漫画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对殖民地的大肆掠夺,据此

判断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动机是()

A. 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

B. 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

C. 到海外寻求财富

D. 传播世界先进文明

3.下列哪一图示能够正确呈现“三角贸易”的路线()

A. B. C. D.

4.“乘船在悲惨的中程航段中横渡大西洋。这些黑色的货物上了镣铐,锁在甲板上,没有卫生设备,他们忍受着可怕的待遇。”与这段描述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哥伦布发现美洲

B. 殖民者的“三角贸易”

C.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D.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5.马克思说:“资本家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下列事件中本身不能证明马克思结论的是()

A. 西班牙强迫印第安人开采金银矿

B. 三角贸易的开展

C. 英国设立东印度公司

D. 工业革命的扩展

6.在欧洲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三角贸易”。对“三角贸易”表述正确的是

①“三角贸易”的路线是:欧洲-美洲-非洲-欧洲;②“三角贸易”的罪恶在于把黑人当商品;③“三角贸易”最主要的经营者是英国人;④“三角贸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面图一与图二,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请回答:分别写出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名称。并说明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1课,古代埃及 1、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赠礼”。★★ 2、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3、古埃及人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 4、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5、古埃及文明没能延续。★★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1、“两河流域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2、“两河流域文明”大体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周围。★ 3、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是“楔形文字”。★★★ 4、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并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 5、《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5、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6、《汉谟拉比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 1、古印度文明最早出现在印度河流域。★★★ 2、古印度文明遗址:哈拉巴遗址和摩亨佐·达罗遗址。★★★ 3、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印度文明鼎盛时期。★★★ 4、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5、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的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6、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后世称他为释迦牟尼。★ 7、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7、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一、古代希腊城邦 1、古代希腊的地理特点:多山、耕地有限、港湾众多。★ 2、希腊最早的文明是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 4、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政治权利)。★★★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 3、雅典的民主不是充分的民主。★ 三、亚历山大帝国 1、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统一希腊,并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推荐电影:《亚历山大大帝》) 2、如何评价亚历山大东征:亚历山大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东征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一、罗马共和国 1、位置:意大利半岛。★ 2、罗马共和国的权力长期掌握在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 3、平民和贵族斗争争取到的政治权利: (1)设立保民官。★★★ (2)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4、罗马通过布匿战争战胜了迦太基,控制了西部地中海地区。★★★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练习题[精选]

第五单元步入近代 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 一、单项选择 1.欧洲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新航路开辟以后,首先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的两个国家是() ①英国②法国③葡萄牙④西班牙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16世纪,葡萄牙人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其中包括中国的() A.台湾 B.海南 C.香港 D.澳门 3.16世纪,________海军拥有多艘战舰,组成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无敌舰队”()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4.一位美国史学家描述道:“……乘船在悲惨的‘中段航程’中横渡大西洋。这些黑色‘货物’上了镣铐,锁在甲板上,没有卫生设备,他们忍受着可怕的待遇……”这里所说的“黑色货物”主要来自于() A.英国 B.非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 5.“三角贸易”中最具悲惨性和血腥性的贸易航程是()

A.非洲——美洲 B.美洲——非洲 C.美洲——欧洲 D.欧洲——非洲 6.17世纪时,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A.荷兰的经济支柱主要是造船业 B.荷兰的经济非常落后,只能依靠替别国运输商品赚钱 C.荷兰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D.荷兰的交通运输业发达 7.英国在确立殖民霸权的过程中先后战胜了() A.西班牙、荷兰、葡萄牙 B.荷兰、法国、葡萄牙 C.葡萄牙、法国、西班牙 D.西班牙、荷兰、法国 8.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殖民扩张在客观上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D.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 二、辨析改错 9.随着新航路开辟,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活动也开始了。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16世纪,西班牙凭借“无敌舰队”在非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逐渐成为海上霸主。()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7世纪,荷兰入侵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并一度强占了中国的澳门。()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活动与探究 10.阅读图文材料,探究问题。

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近代化探索 1、开端问题: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②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 2、历史舞台问题:①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戊戌变法。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五四运动。

专题四: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次会议

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专题五:国共关系演变

1、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进行长征取得胜利。 2、(1)长征胜利结束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2)长征胜利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3、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1)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 (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专题七:人物篇

2018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提纲全册

部编人教版九上历史知识提纲全册(可打印)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古代埃及 【课程标准】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 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 公元前3100 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3)文明: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统治: 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 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课程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 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00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 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

数控机床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1.2 数控机床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一、数控机床组成 数控机床由:程序、输人/输出装置、CNC单元、伺服系统、位置反馈系统、机床本体组成。 1、程序的存储介质,又称程序载体 1)穿孔纸带(过时、淘汰); 2)盒式磁带(过时、淘汰); 3)软盘、磁盘、U盘; 4)通信。 2、输人/输出装置 1)对于穿孔纸带,配用光电阅读机;(过时、淘汰); 2)对于盒式磁带,配用录放机;(过时、淘汰); 3)对于软磁盘,配用软盘驱动器和驱动卡; 4)现代数控机床,还可以通过手动方式(MDI方式); 5)DNC网络通讯、RS232串口通讯。 3、CNC单元 CNC单元是数控机床的核心,CNC单元由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部分组成。 CNC单元接受数字化信息,经过数控装置的控制软件和逻辑电路进行译码、插补、逻辑处理后,将各种指令信息输出给伺服系统,伺服系统驱动执行部件作进给运动。其它的还有主运动部件的变速、换向和启停信号;选择和交换刀具的刀具指令信号,冷却、润滑的启停、工件和机床部件松开、夹紧、分度台转位等辅助指令信号等。 准备功能:G00,G01,G02,G03, 辅助功能:M03,M04 刀具、进给速度、主轴:T,F,S 4、伺服系统 由驱动器、驱动电机组成,并与机床上的执行部件和机械传动部件组成数控机床的进给系统。它的作用是把来自数控装置的脉冲信号转换成机床移动部件的运动。对于步进电机来说,每一个脉冲信号使电机转过一个角度,进而带动机床移动部件移动一个微小距离。每个进给运动的执行部件都有相应的伺服驱动系统,整个机床的性能主要取决于伺服系统。如三轴联动的机床就有三套驱动系统。 脉冲当量:每一个脉冲信号使机床移动部件移动的位移量。常用的脉冲当量为0.001mm/脉冲。 5、位置反馈系统(检测反馈系统) 伺服电动机的转角位移的反馈、数控机床执行机构(工作台)的位移反馈。包括光栅、旋转编码器、激光测距仪、磁栅等。(作业:让同学们网上查找反馈元件,下节课用5分钟自述所查内容) 反馈装置把检测结果转化为电信号反馈给数控装置,通过比较,计算实际位置与指令位置之间的偏差,并发出偏差指令控制执行部件的进给运动。 反馈系统包括半闭环、闭环两种系统。 6、机床的机械部件 1)主运动部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2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

世界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一课古代埃及 【课程标准】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 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统治: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课程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世纪,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其一大特征。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 (3)意义:法典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法典中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4)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点,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1课古代埃及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统治: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世纪,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其一大特征。 (3)意义:法典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法典中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优质教案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片段 电影中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在西方国家的重重刁难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杰出的外交才能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的任务,对世界造成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来领略周总理的外交风采以及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史料展示: 材料一: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摘自《周恩来传》 2.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这幅漫画中这个任人宰割的清朝官员,是谁的写照?而周围那群举着鞭子、举着刀枪的强盗又指的是谁?可以用哪些词汇来形容这一形象呢? 提示:清朝官员指的是清政府,强盗指的是西方列强。被迫、屈辱的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3.教师过渡:旧中国的外交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的外交。那么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形象有没有根本的转变?请看材料。 4.史料展示: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摘自《共同纲领》 5.教师提问:由以上材料分析新中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提示: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6.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 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史料展示: 材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我相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会被赋予全新的时代意义,从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2004年6月,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讲话 2.根据材料和教材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基本情况。其内容是什么。 提示:1953年首次提出,1954年正式与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读材料,说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在国际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教师过渡:随着新中国外交事业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中国开始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亚非万隆会议上的表现更是非同凡响。 目标导学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图片展示: 万隆会议上的周总理 2.教师讲述:简要介绍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地区出现了近30个民族独立国家。获得独立的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国际关系,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在会议召开期间,帝国主义国家从中挑拨,渲染共产主义威胁,以混淆视听,给中国代表团造成无形的负面影响。 3.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着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是我们仍有共同的基础。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第16课_早期殖民掠夺

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 【知识框架】 早期殖民掠夺 【重点梳理】 1.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背景 中世纪晚期,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新航路开 辟后,欧洲人便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殖民掠夺概况(1)葡萄牙人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从而控制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并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 (2)16世纪,西班牙凭借强大的海军舰队“无敌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西班牙殖民者使用武力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还在当地开发种植园,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 2.英国的殖民扩张 开始1588年,英国海军在英吉利海峡与“无敌舰队”进行了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海战,“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灭。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殖民掠夺方式(1)建立种植园: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英国殖民者在此建立大种植园,生产英国工业所需要的棉花、烟草、蓝靛、糖等原材料 (2)三角贸易: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英国殖民者也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18世纪,英国商船从英国各地的港口出发,将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物品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再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英国。这个航程的路线呈三角形,故这个以贩卖黑奴为中心的贸易被称为“三角贸易” (3)影响:种植园和黑奴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 3.荷、法、英殖民争霸

【知识延伸】 “三角贸易”分别给欧洲、美洲、非洲带来了什么影响? 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原料和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为美洲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人口,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经济,给非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是今天非洲落后的根源。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最后附:教学反思}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 3.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 4.能够概括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阅读、自学、知识概括和归纳能力。 2.通过激励引导,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和中国的现实,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 2.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片段 电影中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在西方国家的重重刁难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杰出的外交才能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的任务,对世界造成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来领略周总理的外交风采以及了解新 中国的外交成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史料展示:

材料一: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摘自《周恩来传》 2.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这幅漫画中这个任人宰割的清朝官员,是谁的写照?而周围那群举着鞭子、举着刀枪的强盗又指的是谁?可以用哪些词汇来形容这一形象呢? 提示:清朝官员指的是清政府,强盗指的是西方列强。被迫、屈辱的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3.教师过渡:旧中国的外交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的外交。那么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形象有没有根本的转变?请看材料。 4.史料展示: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摘自《共同纲领》 5.教师提问:由以上材料分析新中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提示: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6.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 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史料展示: 材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我相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会被赋予全新的时代意义,从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2004年6月,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讲话

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

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 一、程序编制及程序载体 数控程序是数控机床自动加工零件的工作指令。在对加工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零件坐标系在机床坐标系上的相对位置,即零件在机床上的安装位置;刀具与零件相对运动的尺寸参数;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切削加工的工艺参数以及辅助装置的动作等。得到零件的所有运动、尺寸、工艺参数等加工信息后,用由文字、数字和符号组成的标准数控代码,按规定的方法和格式,编制零件加工的数控程序单。编制程序的工作可由人工进行;对于形状复杂的零件,则要在专用的编程机或通用计算机上进行自动编程(APT)或CAD/CAM设计。 编好的数控程序,存放在便于输入到数控装置的一种存储载体上,它可以是穿孔纸带、磁带和磁盘等,采用哪一种存储载体,取决于数控装置的设计类型。 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

二、输入装置 输入装置的作用是将程序载体(信息载体)上的数控代码传递并存入数控系统内。根据控制存储介质的不同,输入装置可以是光电阅读机、磁带机或软盘驱动器等。数控机床加工程序也可通过键盘用手工方式直接输入数控系统;数控加工程序还可由编程计算机用RS232C或采用网络通信方式传送到数控系统中。 零件加工程序输入过程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边读入边加工(数控系统内存较小时),另一种是一次将零件加工程序全部读入数控装置内部的存储器,加工时再从內部存储器中逐段逐段调出进行加工。 三、数控装置 数控装置是数控机床的核心。数控装置从内部存储器中取出或接受输入装置送来的一段或几段数控加工程序,经过数控装置的逻辑电路或系统软件进行编译、运算和逻辑处理后,输出各种控制信息和指令,控制机床各部分的工作,使其进行规定的有序运动和动作。 零件的轮廓图形往往由直线、圆弧或其他非圆弧曲线组成,刀具在加工过程中必须按零件形状和尺寸的要求进行运动,即按图形轨迹移动。但输入的零件加工程序只能是各线段轨迹的起点和终点坐标值等数据,不能满足要求,因此要进行轨迹插补,也就是在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坐标值之间进行“数据点的密化”,求出一系列中间点的坐标值,并向相应坐标输出脉冲信号,控制各坐标轴(即进给运动的各执行元件)的进给速度、进给方向和进给位移量等。 四、驱动装置和位置检测装置

【历史】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梳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一课古代埃及 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2.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之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三个时代。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古埃及近3000年的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4.古埃及的科学和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最为突出。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二.金字塔 1.在尼罗河西岸,漫漫黄沙吹拂下的金字塔,就像一群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默默诉说着古埃及文明的悠深久远。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三.法老的统治 1.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大臣见国王时,要匍匐在地上,吻国王脚下的土地。国王发起怒来,还经常亲自用王仗责打大臣。 2.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在后来的1800多年里,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3.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他们通常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板上压刻出符号。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苏美尔人还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制定了阴历,一年354天,并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天数差距。计数法中的60进位制也是两河流域人发明的。 二.古巴比伦王国 1.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一个庞大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一、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领导人:18世纪初,彼得一世。 4. 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上: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③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⑤生活方式上:提倡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 6.作用: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的,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7.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1.背景(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的经济发展。 2.领导人: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4.目的:巩固沙皇的统治。 5.主要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 ,但是必须出钱赎买。 6.意义: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 ③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④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局限性: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8.比较两次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是代表地主阶级的改革,强化农奴制;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为总统。 3.领导人:林肯。 4.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南北方矛盾: 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 南方反对提高关税、支持扩张奴隶制;北方相反。 5.转折点:1862年9月,联邦政府审时度势,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作用: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场不利的局面。 6.结果: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7.影响:①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②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 ③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重视科教,制定政策要结合国情;要勇于创新,敢于改革。 1.原因: ①幕府统治危机: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 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内忧) ②民族危机:19世纪中期,美国打开日本国门,强行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港口。(外患) 1868年,倒幕派“王政复古” 政变,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3.主要内容: 政治上: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 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号召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提倡 “文明开化” ,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5.影响:①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行列。 ②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局限性)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一、开始: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气时代”) 美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 3. 二、成就: 1.电力成为新能源: 前提: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成就:爱迪生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 、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他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其他发明:发电机、发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 时代特征: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三、影响: 四、补充 三次革命的代表发明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成长。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2.大众教育:19 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二、城市化: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P25图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一、根本原因: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两大军事集团: 1882年组成的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20世纪初建立的三国协约(英、法、俄)。 三、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一战开始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四、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后来加入协约国集团) 五、进程: ①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 ②欧洲战场分东线、西线、南线三条战线; ③后来,战争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 ④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屠场”之称; ⑤美国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 八、影响:①规模空前,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入战争。 ②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③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④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九、重要插图:P44一战前后的欧洲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依然很落后。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要求,反而要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十月革命 1.背景:①前线俄军遭遇惨败②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 ③临时政府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 ④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五单元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 第14课文艺复兴 1、兴起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兴起的直接原因:教会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3、兴起:14世纪中叶,意大利(佛罗伦萨、威尼斯)。 4、传播:1 5、16世纪,向西欧扩展(英国)。 5、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6、实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希腊罗马文化,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7、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15课新航路开辟 1、原因:(1)根本原因:商品经济日趋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社会根源:欧洲对东方财富的狂热追求;(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传统商路(地中海沿岸)。 2、条件:(1)欧洲地理学的发展,盛行地圆学说;(2)航海技术的进步(掌握了罗盘技术);(3)造船技术的进步;(4)王室的资金支持。 3、航海家及其成就 西线:西班牙东线:葡萄牙 (1)迪亚士:非洲好望角 (2)哥伦布:发现美洲 (3)达·伽马:到达印度 (4)麦哲伦:环球航行 (1)第一位横跨大西洋的欧洲人:哥伦布 (2)第一位横跨太平洋的欧洲人:麦哲伦 (3)完成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的船队 新 航 路 的 开 辟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①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②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③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逐步确立。 ★文艺复兴(发现“人”)和新航路开辟(发现“世界”)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1、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 2、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 3、作用: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不同点: 1、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的开辟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16课 早期的殖民掠夺 1、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 2、时间:新航路开辟以后 3、殖民国家: (1)最早殖民的国家:葡萄牙、西班牙(16世纪称霸) ①葡萄牙: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据点和商站,进行劫掠式贸易。 (1553年,明朝后期攫取中国澳门居住权。) ②西班牙:美洲,建立殖民大帝国。 拥有一支横行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无敌舰队”。 (2)荷兰、法国(17世纪崛起) 荷兰:称“海上马车夫”,一度控制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 (美洲:新尼德兰。1624年,明朝末年占领中国台湾。) (3)英国的殖民扩张(占领中国香港)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促使其开拓海外市场。 ②逐渐成为海上霸主:1588年,在英吉利海峡,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③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在世界各地夺取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4)各国争霸目的:为了争夺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 4 5、早期殖民掠夺的影响:①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②把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6、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殖民掠夺和三角贸易。——本质: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教学设计):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6课三国鼎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 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 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8.教师归纳: 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②经济上:开荒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 ④重用人才。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点速记宝典: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

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知识框架】 早期殖民掠夺 【重点梳理】 1.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背景中世纪晚期,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便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殖民掠夺概况(1)葡萄牙人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从而控制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并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 (2)16世纪,西班牙凭借强大的海军舰队“无敌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西班牙殖民者使用武力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还在当地开发种植园,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 2.英国的殖民扩张 开始1588年,英国海军在英吉利海峡与“无敌舰队”进行了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海战,“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灭。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殖民掠夺方式(1)建立种植园: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英国殖民者在此建立大种植园,生产英国工业所需要的棉花、烟草、蓝靛、糖等原材料 (2)三角贸易: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英国殖民者也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18世纪,英国商船从英国各地的港口出发,将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物品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再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英国。这个航程的路线呈三角形,故这个以贩卖黑奴为中心的贸易被称为“三角贸易” (3)影响:种植园和黑奴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 3.荷、法、英殖民争霸 荷、法的殖民扩张(1)荷兰一度控制着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因而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进入17世纪,荷兰加入殖民掠夺行列,入侵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马六甲和锡兰;一度强占了中国的台湾;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了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 (2)17世纪下半叶,后崛起的法国也加入了殖民争霸的行列,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了法属殖民地 殖民争霸为争夺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从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与荷兰、法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凭借强大的实力最终战胜了荷兰和法国,在世界各地夺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