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地图_四年级作文

世界地图_四年级作文

世界地图_四年级作文

世界地图

今天,爷爷拿来了一张世界地图。世界地图上有七大洲和四大洋。世界的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还有南极洲。世界的四个大洋分别是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底部是南极,顶部是北极。我知道企鹅生活在南极洲,北极熊生活在北冰洋。我又看到了上面有许多蓝线和红线,我好奇地问爷爷。爷爷告诉我:这些蓝色线条代表国界、地界,还有红色线条代表铁路和洲界等。还有很多标记代表河流、湖泊还有水库等。看了这张地图,我又学了不少知识。名师

第1页共1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球体。 2、运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说明地球是球形:(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2)月食现象。 3、经纬线特点。 纬线经线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指示方向:南北方向。 长度:长度不一,赤道最长。长度: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除极点外,纬线圈都是圆。形状: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纬度经度 起止度数0度(0度纬线叫赤道)—90 度N/S 0度(0度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 度 代号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 如何区分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1、 赤道(0度纬线)以北为北纬N, 赤道以南为南纬S;2、纬 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纬度向南 递增为南纬S。 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1、本 初子午线(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E, 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W;2、经 度向东递增为东经E,经度向西递增 为西经E。 半球划分赤道分南、北半球20度W和160度E分东、西半球 4、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180°。主要的纬线:赤道、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5、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160°E.

6、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 7、利用经纬网定位。 参照《地理填充图册》第7页,第5题。要会判断A、B两点的经纬度。 8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什公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地理现象

运动转面对赤道面对北极面对南极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一天1、昼夜更替 2、时差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地球的公转 地球运动绕什么转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地理现象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的变化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 日期 3.21 6.229.2312.22 太阳直射点位置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七年级地理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区

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区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世界政区图和世界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示意图,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明确世界上的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明确区域划分的十三个分区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明确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识别国家之间的国境线,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别方位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常识,懂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4.通过对世界组织的介绍和阅读各国的有关数据,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激发学生的的竞争意识、进取心和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的教材分析 “世界的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教材分设了两个标题。实际上,“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是不可分的,把它们分开叙述的目的是为了强调重点不同。 世界的国家,着重国家的特征,强调国与国之间在领土大小、国家性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方面的差别。这部分的重点落实到如何看待一个国家: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材中“读一读”的两个标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特别强调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

“国界和领土”则强调国家的主权。如何划分国界或领土的争端在国际关系上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教材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来说明: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世界各地,便于分析和比较,按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把世界划分为13个地区。教材给出了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图,上面有13个地区的位置和范围。13个地区的名称、位置、范围必须熟记,并在图上落实,因为它是今后要讲的分区地理的基础。 世界国际组织,重点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教材在编排上,各标题各有分工,又互为联系,从分到合。这种编排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世界的国家,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可以让学生说出知道的国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读图,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到六个国家的位置,以及小国摩纳哥和地区格陵兰。对于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必展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反映各国经济状况的图表和数据,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异。讲清“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中“南、北”特指的地理位置的意义和所代表的经济地位上的含义。强调我国在国际交往所持的态度: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对于“国界”和“领土”这两个概念较为复杂,但又是本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最好用边指图边看书边总结的方法。充分利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明确: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巩固所学的国界和领土的概念,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去。

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

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 图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 【七大洲】 亚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0个国家和地区。人口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 非洲:面积约30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个国家和地区。人口亿,占世界总人口的%,居世界第三位。 北美洲:面积约2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人口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居世界第四位。 南美洲:面积约18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人口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居世界第五位。

南极洲:面积1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总面积的%,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极洲仅有一些来自其它大陆的科学考察人员和捕鲸队,无定居居民。 欧洲:面积约10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仅大于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人口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居世界第二位,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 大洋洲:面积约9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洲。共有24个国家和地区。人口2700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是除南极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 【四大洋】 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太平洋:世界海洋中面积最阔、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长度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为109900千米。总面积1786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条万米以上的海沟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为70710万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 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带。南北长大约万千米,东西窄,其最大宽度为 2800千米。总面积约为9166万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积的一半稍多一点。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处达9219米,位于波多黎各海沟处。

2017七年级地理世界地理复习提纲完整(包括地图)

七年级地理世界地理复习提纲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记清楚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半球地图世界地图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亚洲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周边的海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 3、大洲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4、看课本P3图“亚洲地理分区”,认识亚洲6个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着重了 解不同分区的一些主要国家,如东亚:中国、日本等 5、亚洲地势特点: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的河流特点: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 的海洋。 6、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峰;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高原, 誉为“世界屋脊”(区别于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贝加尔湖—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里海(咸水湖)—世界最大的湖泊(区分于世界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比利尔湖);阿拉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的群岛 7、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 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各种气候的特点: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季和雨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少 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小学四年级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精选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精选教 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精选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 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 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 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 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 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 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 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小学四年级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精选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综合能力训练___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含参考答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导学引路】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经线和纬线 利用经纬网定位 本节内容涉及很多新名词和概念,如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经纬网等,多为空间概念,抽象难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学习时一要多观察,利用直观用具(地球仪)和图像进行观察、比较,对这些空间概念从直观上进行感知,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二要多动手,积极参与实验、制作、识别、描画等活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三要多动脑,认真思考教材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事实或结论,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四要多交流,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相互提问、知识竞赛、趣味训练等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五要多感悟,善于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地理概念和现象;六要多归纳,及时分析、归纳地理现象中的规律,如纬度数值向北递增是北纬,向南递增是南纬;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是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综合能力训练】 一、填空题 1、请举出两个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 。 2、地球仪的用途是, 。 3、纬线是;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 4、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字母“”表示;赤道以南称,用“S”表示。 5、地球上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 分界线是。

6、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它可以用来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 7、180°经线以东是经;0°纬线以北是纬。 二、选择题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57千米 B、6378千米 C、6371千米 D、4万千米 3、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A、180° B、0° C、160°E D、20°W 4、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 A、60°W B、60°E C、120°W D、180° 5、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以北是北半球。该点是 A、经度0°、纬度0° B、经度180°、纬度0° C、东经160°、纬度0° D、西经20°、纬度0° 6、赤道是 A、划分经度的起点 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90°纬线 7、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 C、20°E和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 8、经度和纬度都是0°的地点位于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三、综合题 1、读右图,回答问题 (1)A、B两点的经纬度是 A、; B、。 (2)在图中填注C、D两点 C(17oE,14oN)D(20oE,15oN) (3)图中范围按东西半球划分,属于 半球;按南北半球划分,属于半球。 (4)根据经纬线指示的方向,可以判断B点位于A点的。 2、读下图,回答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 发现》教案《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讲述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xx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 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xx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 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二 重庆市九龙坡区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适用性研究课题组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区_1.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教案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区教学目标 1.通过读世界政区图和世界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示意图,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明确世界上的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明确区域划分的十三个分区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明确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识别国家之间的国境线,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别方位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常识,懂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4.通过对世界组织的介绍和阅读各国的有关数据,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激发学生的的竞争意识、进取心和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的教材分析 “世界的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教材分设了两个标题。实际上,“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是不可分的,把它们分开叙述的目的是为了强调重点不同。 世界的国家,着重国家的特征,强调国与国之间在领土大小、国家性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方面的差别。这部分的重点落实到如何看待一个国家: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材中“读一读”的两个标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特别强调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

“国界和领土”则强调国家的主权。如何划分国界或领土的争端在国际关系上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教材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来说明: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世界各地,便于分析和比较,按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把世界划分为13个地区。教材给出了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图,上面有13个地区的位置和范围。13个地区的名称、位置、范围必须熟记,并在图上落实,因为它是今后要讲的分区地理的基础。 世界国际组织,重点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教材在编排上,各标题各有分工,又互为联系,从分到合。这种编排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世界的国家,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可以让学生说出知道的国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读图,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到六个国家的位置,以及小国摩纳哥和地区格陵兰。对于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必展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反映各国经济状况的图表和数据,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异。讲清“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中“南、北”特指的地理位置的意义和所代表的经济地位上的含义。强调我国在国际交往所持的态度: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对于“国界”和“领土”这两个概念较为复杂,但又是本节要求学生重点掌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2.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由“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引出海陆变迁的地理现象,激起学生探究这一地理现象的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认识世界地图 自主探究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变迁 学生读课本图2.13,2.14,2.15,结合P37页活动,思考以下问题: 1.(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 (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域海底会出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3)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点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迁;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学生再搜集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 例:(1)旅游者在峨眉山山顶发现大量的贝壳化石。 (2)南京雨花台盛产美丽的雨花石。 (3)渤海海底发现了约达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 合作探究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1.学生读世界地图,思考: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说明:教师可先不要求学生急着回答,可先让学生读课本P39页图2.16,了解两种观点,表明各自的立场,教师作统计。(正确观点: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1页的材料,向学生介绍魏格纳的事迹及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魏格纳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在6500万年前,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而且这种分布状况还在缓慢变化。 3.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课本P40页活动,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证据:南美洲与非洲形状相互吻合表明它们有可能原来是一块大陆;南美洲与非洲相吻合,部分古老地层的一致性以及动物分布的一致性可证明以前它们是一块大陆。 4.学生读课本P40页图2.18,了解大陆是怎样漂移的。 教师提示:图2.18中三幅图片的顺序不能记错。 5.拓展思考:为什么大陆会漂移?(不要求学生回答,可先思考为下节课作准备)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017七年级地理世界地理复习提纲完整(包括地图)

2017七年级地理世界地理复习提纲完整(包括地图)

七年级地理世界地理复习提纲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记清楚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半球地图世界地图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亚洲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周边的海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 3、大洲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

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看课本P3图“亚洲地理分区”,认识亚洲6个分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着重了解不同分区的一些主要国家,如东亚:中国、日本等5、亚洲地势特点: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的河 流特点: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6、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珠穆 朗玛峰—世界最高峰;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高原,誉为“世界屋脊”(区别于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贝加尔湖—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里海(咸水湖)—世界最大的湖泊(区分于世界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比利尔湖);阿拉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的群岛 7、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 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 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各种气候的特点: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季和雨季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的发现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主备人:何全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4、对比阅读主题丛书中P192《琴纳与牛痘》 教学重难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二、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四、整理总结 魏格纳能够成功靠的是什么? 五、评价体验 谈谈你从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启 发? 六、拓展延伸 魏格纳,我想对你说: 七、对比阅读 1、请认真阅读主题从书中P192《琴纳与牛痘》这篇文章。 2、琴纳是18世纪(英)国的医生。 3、琴纳通过对天花受害者的观察分析,首先发现了什么问题:(挤奶得过牛痘的女工不会得天花) 4、针对发现问题,琴纳提出了什么猜想?(得牛痘之后对天花就会免疫) 5、最后,琴纳通过(种牛痘待小孩感染之后再接种天花病毒)的方法证明了上述猜想,人类由此获得了抵御天花的有效方法——(种牛痘) 6、这两篇课文有哪些异同?

地理教案-大洲和大洋.doc

地理教案-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教学建议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

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

小学四年级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 ____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病房洁白宁静,就连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也是脚步轻轻。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他常常耐着性子,面对墙上的地图呆呆地出神。实在无聊了,魏格纳就站起来,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借此消磨时光。他画完了大洋洲,又画南极洲;画完了非洲,又画南美洲。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精神大振,仔细端祥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第二天一早,他叩开了著名科学家柯彭教授的大门,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他。教授肯定了他的假想有道理,并说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证明。教授劝他打消念头,不必为此枉费心机。 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r>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一次,他看到一份材料,里面提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有一定的相似性。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这个重要的发现大大鼓舞了他。他充满信心,又做了很多考证工作。 ____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七年级地理地球地图考试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与地图)测验 一、选择题(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 案 1.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经线都与本初子午线平行 B .纬度越低,纬线越长 C .经线和纬线都长度相等 D .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2.地球仪上,0°纬线和0°经线相比 A .两者等长 B .0°纬线稍长 C .0°经线稍长 D .0°经线约为0°纬线的一半长 3.在地球表面,纬度30°、经度110°的地方一共有 A .一个 B .二个 C .三个 D .四个 4.实际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A .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 B .0°和18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 C .西经20°和东经160°所组成的经线圈 D .东经20°和西经160°所组成的经线圈 5.一艘科学考察船计划9月份从A 点(20°N 、20°E )出发,到达与A 点纬度相同,经线正好相对的B 点进行科学考察,则B 点的经度是 A .160°W B .20°W C .160°E D .20°E 6.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有极昼极夜现象,以北为温带地区,这一点地理坐标应是 A .23.5°N ,180° B .66.5°N ,0 ° C .66.5°S ,20°W D .66.5°S ,160°E 7.左图中P 点位置,同时符合 ①东半球; ②北半球; ③热带三个条件的是 8.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 学号: 班次: 姓名:

A.地球是个球体 B.地球不停地自转 C.地球上有昼夜长短的变化 D.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 9.某地位于东经170°,南纬20°,有关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位于东半球 B.该地处于北半球 C.该地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D.该地属于五带中的南温带10.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下列说法中可信的是 A.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此时已是冬季 B.我国的河流都已经结冰C.南极有极昼现象 D.哈尔滨比广州的白昼短 11.下列节日中,当地昼夜悬殊最大的是 A.三月八日妇女节 B.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 C.七月一日党的生日 D.九月十日教师节 12.判读比例尺大小的正确方法是 A.比例尺是个分数,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大 B.图上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就愈大 C.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愈小,选用的比例尺就愈小 D.1/50000的比例尺比1/500000的比例尺小 13.在1:10000000的中国政区图上,测量长江的长度为63厘米,那么长江在地面上的长度为A.62000千米 B.630千米 C.620000千米 D.6300千米 14.一幅残破地图,比例尺已失去,但知地面上A、B两地相距120千米,图上两地相距为12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为 A.1:10000 B.1/100000 C.1:10000000 D.1/1000000 15.两架飞机,东西相距一万千米,同时从赤道起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高度一直向北飞行,其结果是 A.两架飞机各绕地球一周回到原地B.两架飞机距离保持不变C.两架飞机在北极上空相碰 D.两架飞机距离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 16.关于地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绘制学校平面图宜采用小比例尺B.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来辨方向 C.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D.地形图上的绿色部分都表示海洋 17.关于图例和注记的解释,正确的是 A.图例是用来表示各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B.注记是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符号 C.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的规定 D.在地图上,所有城市都是用一样的符号

四年级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内容

四年级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内 容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四年级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内容,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病房洁白宁静,就连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也是脚步轻轻。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他常常耐着性子,面对墙上的地图呆呆地出神。实在无聊了,魏格纳就站起来,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借此消磨时光。他画完了大洋洲,又画南极洲;画完了非洲,又画南美洲。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精神大振,仔细端祥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第二天一早,他叩开了著名科学家柯彭教授的大门,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他。教授肯定了他的假想有道理,并说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证明。教授劝他打消念头,不必为此枉费心机。 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一次,他看到一份材料,里面提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有一定的相似性。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这个重要的发现大大鼓舞了他。他充满信心,又做了很多考证工作。 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四年级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七大洲与四大洋

上图可以看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在判断南北半球时,极点周围是陆地的是南半球,极点周围是海洋的是北半球。教材内容详解 学习目标上图可以看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在判断南北半球时,极点周围是陆地的是南半球,极点周围是海洋的是北半球。教材内容详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学习大洲大洋在地图上的分布、培养阅读地图和空间想象能力。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图上查找、搜寻信息及分析处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加林登月,培养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快乐点击 1.世界海陆分布 (1)海陆分布概况 读图2.1-1可知: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大,占71%;陆地面积小,占29%。概括地讲,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半球的海陆分布 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为地球,这反映了从古到今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 (4)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人类对地球海陆面貌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早期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陆地上人类足迹和视野所及的非常狭小的天地。那时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往,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在古希腊的世界地图上,古希腊是世界的中心,而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疆 土称“中国”。 在人类文明史上,记载着人类探险与认识世界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公元前2世纪,中国汉代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13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为亚欧的交往竖起了一块路标。 15世纪初,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足迹远及现在的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 海岸,并且留下了著名的航海图。 15世纪末,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地理大发现。 16世纪,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完成了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 直到近代,人类才有了正确反映地球上海陆面貌的世界地图。 2.七大洲 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看,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分隔成几块面积广大的大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岛屿。 (1)大陆、半岛、岛屿、大洲的概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xuǎn zépíng tǎn qīng xiéwǎng fèi xīn jī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选择划线的字正确的读音。 地质________(zhǐzhì)兴奋________(xìng xīng) 转移________(zhuǎn zhuàn)破旧________(pè pò) 静谧________(nìmì)比较________(jiǎo jiào) 召开________(zhāo zhào)崭新________(zhǎn zàn) 3.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不可想象,不能理解。________ ②白费心思。________ ③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________ 4.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不可惜随________而安 ________人注意 消________时光枉________心机坐________不安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中写了________年的一天,________因为生病住院,因此发现了: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________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________,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后来,他作了题为“________”的演讲,提出了关于________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6.根据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内容填空。 故事发生在________年,是按________顺序来叙述的。 7.阅读《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文段,回答问题。

小学四年级语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 ____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病房洁白宁静,就连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也是脚步轻轻。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他常常耐着性子,面对墙上的地图呆呆地出神。实在无聊了,魏格纳就站起来,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借此消磨时光。他画完了大洋洲,又画南极洲;画完了非洲,又画南美洲。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精神大振,仔细端祥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第二天一早,他叩开了著名科学家柯彭教授的大门,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他。教授肯定了他的假想有道理,并说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证明。教授劝他打消念头,不必为此枉费心机。 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R>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一次,他看到一份材料,里面提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有一定的相似性。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这个重要的发现大大鼓舞了他。他充满信心,又做了很多考证工作。 ____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