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生物学习探究教案.doc

七年级生物学习探究教案.doc

七年级生物学习探究教案.doc
七年级生物学习探究教案.doc

七年级生物学习探究教案

学习探究教材分析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一起剖析探究活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学生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浓厚,对身边的事爱问为什么,也爱动脑、动手。学生可能把“探究”想得很复杂,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实际上他们平时对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在玩儿中就进行了探究,只是过程不够完整或结论不够科学并缺少理性认识。通过学习探究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会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乐于实践各种探究活动。由于学生实验能力还不强,所以独立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尚有一定难度。设计理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探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模拟科学探究的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技能性目标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性目标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并且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 cai课件(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教师活动引入创设情景:从生活中的问题,“台灯不亮了”,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以及查找原因的办法。评价学生的方案,及时给予鼓励。小结:我们讨论“台灯为什么不亮了”的问题就是在进行探究,探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由此引出课题。讲授新课引导阅读教材中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分析:小明的探究活动是怎么开始的?提出问题后要作出假设,为什么叫假设呢?要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再看看小明下一步是怎样做的。播放课件(1)小明对实验的设计。强调设计实验的原则:可行性原则;设置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学生活动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提出多种原因,小组讨论制定查找原因的方案,并且进行交流。

认真阅读“探究竟1”,了解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分析资料后回答:从提出问题开始,有了问题就有了探究的目标。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认真观看,听讲,积极动脑思考,及时提问,加深理解。

提示和建议从身边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参与意识。3

2019-05-14

学习探究教材分析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一起剖析探究活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学生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浓厚,对身边的事爱问为什么,也爱动脑、动手。学生可能把“探究”想得很复杂,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实际上他们平时对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在玩儿中就进行了探究,只是过程不够完整或结论不够科学并缺少理性认识。通过学习探究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会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乐于实践各种探究活动。由于学生实验能力还不强,所以独立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尚有一定难度。设计理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探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模拟科学探究的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技能性目标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性目标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并且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3.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 cai课件(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教师活动引入创设情景:从生活中的问题,“台灯不亮了”,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以及查找原因的办法。评价学生的方案,及时给予鼓励。小结:我们讨论“台灯为什么不亮了”的问题就是在进行探究,探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由此引出课题。讲授新课引导阅读教材中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分析:小明的探究活动是怎么开始的?提出问题后要作出假设,为什么叫假设呢?要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再看看小明下一步是怎样做的。播放课件(1)小明对实验的设计。强调设计实验的原则:可行性原则;设置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学生活动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提出多种原因,小组讨论制定查找原因的方案,并且进行交流。

认真阅读“探究竟1”,了解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分析资料后回答:从提出问题开始,有了问题就有了探究的目标。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认真观看,听讲,积极动脑思考,及时提问,加深理解。

提示和建议从身边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参与意识。3

2019-05-14

学习探究教材分析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

一。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一起剖析探究活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学生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浓厚,对身边的事爱问为什么,也爱动脑、动手。学生可能把“探究”想得很复杂,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实际上他们平时对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在玩儿中就进行了探究,只是过程不够完整或结论不够科学并缺少理性认识。通过学习探究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会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乐于实践各种探究活动。由于学生实验能力还不强,所以独立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尚有一定难度。设计理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探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模拟科学探究的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技能性目标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性目标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并且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3.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 cai课件(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教师活动引入创设情景:从生活中的

问题,“台灯不亮了”,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以及查找原因的办法。评价学生的方案,及时给予鼓励。小结:我们讨论“台灯为什么不亮了”的问题就是在进行探究,探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由此引出课题。讲授新课引导阅读教材中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分析:小明的探究活动是怎么开始的?提出问题后要作出假设,为什么叫假设呢?要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再看看小明下一步是怎样做的。播放课件(1)小明对实验的设计。强调设计实验的原则:可行性原则;设置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学生活动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提出多种原因,小组讨论制定查找原因的方案,并且进行交流。

认真阅读“探究竟1”,了解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分析资料后回答:从提出问题开始,有了问题就有了探究的目标。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认真观看,听讲,积极动脑思考,及时提问,加深理解。

提示和建议从身边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参与意识。3

2019-05-14

学习探究教材分析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一起剖析探究活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通过亲自

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学生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浓厚,对身边的事爱问为什么,也爱动脑、动手。学生可能把“探究”想得很复杂,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实际上他们平时对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在玩儿中就进行了探究,只是过程不够完整或结论不够科学并缺少理性认识。通过学习探究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会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乐于实践各种探究活动。由于学生实验能力还不强,所以独立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尚有一定难度。设计理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探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模拟科学探究的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技能性目标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性目标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并且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3.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 cai课件(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教师活动引入创设情景:从生活中的问题,“台灯不亮了”,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以及查找原因的办法。评价学生的方案,及时给予鼓励。小结:我们讨论“台灯为什

么不亮了”的问题就是在进行探究,探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由此引出课题。讲授新课引导阅读教材中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分析:小明的探究活动是怎么开始的?提出问题后要作出假设,为什么叫假设呢?要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再看看小明下一步是怎样做的。播放课件(1)小明对实验的设计。强调设计实验的原则:可行性原则;设置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学生活动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提出多种原因,小组讨论制定查找原因的方案,并且进行交流。

认真阅读“探究竟1”,了解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分析资料后回答:从提出问题开始,有了问题就有了探究的目标。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认真观看,听讲,积极动脑思考,及时提问,加深理解。

提示和建议从身边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参与意识。3

2019-05-14

学习探究教材分析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一起剖析探究活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

法。学生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浓厚,对身边的事爱问为什么,也爱动脑、动手。学生可能把“探究”想得很复杂,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实际上他们平时对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在玩儿中就进行了探究,只是过程不够完整或结论不够科学并缺少理性认识。通过学习探究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会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乐于实践各种探究活动。由于学生实验能力还不强,所以独立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尚有一定难度。设计理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探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模拟科学探究的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技能性目标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性目标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并且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3.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 cai课件(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教师活动引入创设情景:从生活中的问题,“台灯不亮了”,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以及查找原因的办法。评价学生的方案,及时给予鼓励。小结:我们讨论“台灯为什么不亮了”的问题就是在进行探究,探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由此引出课题。讲授新课引导阅读教材中小明探究蚂蚁

食性的过程,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分析:小明的探究活动是怎么开始的?提出问题后要作出假设,为什么叫假设呢?要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再看看小明下一步是怎样做的。播放课件(1)小明对实验的设计。强调设计实验的原则:可行性原则;设置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学生活动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提出多种原因,小组讨论制定查找原因的方案,并且进行交流。

认真阅读“探究竟1”,了解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分析资料后回答:从提出问题开始,有了问题就有了探究的目标。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认真观看,听讲,积极动脑思考,及时提问,加深理解。

提示和建议从身边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参与意识。3

2019-05-14

学习探究教材分析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一起剖析探究活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学生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浓厚,对身边的事爱问为什么,也爱动脑、动手。学生可能把“探究”想得很复

杂,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实际上他们平时对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在玩儿中就进行了探究,只是过程不够完整或结论不够科学并缺少理性认识。通过学习探究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会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乐于实践各种探究活动。由于学生实验能力还不强,所以独立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尚有一定难度。设计理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探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模拟科学探究的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技能性目标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性目标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并且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3.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 cai课件(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教师活动引入创设情景:从生活中的问题,“台灯不亮了”,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以及查找原因的办法。评价学生的方案,及时给予鼓励。小结:我们讨论“台灯为什么不亮了”的问题就是在进行探究,探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由此引出课题。讲授新课引导阅读教材中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分析:小明的探究活动是怎么开始的?提出问题后要作出假设,为什么

叫假设呢?要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再看看小明下一步是怎样做的。播放课件(1)小明对实验的设计。强调设计实验的原则:可行性原则;设置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学生活动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提出多种原因,小组讨论制定查找原因的方案,并且进行交流。

认真阅读“探究竟1”,了解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分析资料后回答:从提出问题开始,有了问题就有了探究的目标。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认真观看,听讲,积极动脑思考,及时提问,加深理解。

提示和建议从身边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参与意识。3

2019-05-14

学习探究教材分析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一起剖析探究活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学生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浓厚,对身边的事爱问为什么,也爱动脑、动手。学生可能把“探究”想得很复杂,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实际上他们平时对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在玩儿中就进行了探究,只是过程不够完整或结论不够科学并缺少理性

认识。通过学习探究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会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乐于实践各种探究活动。由于学生实验能力还不强,所以独立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尚有一定难度。设计理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探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模拟科学探究的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技能性目标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性目标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并且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3.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 cai课件(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教师活动引入创设情景:从生活中的问题,“台灯不亮了”,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以及查找原因的办法。评价学生的方案,及时给予鼓励。小结:我们讨论“台灯为什么不亮了”的问题就是在进行探究,探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由此引出课题。讲授新课引导阅读教材中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分析:小明的探究活动是怎么开始的?提出问题后要作出假设,为什么叫假设呢?要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再看看小明下一步是怎样做的。播放课件(1)小明对实验的设计。强

调设计实验的原则:可行性原则;设置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学生活动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提出多种原因,小组讨论制定查找原因的方案,并且进行交流。

认真阅读“探究竟1”,了解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分析资料后回答:从提出问题开始,有了问题就有了探究的目标。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认真观看,听讲,积极动脑思考,及时提问,加深理解。

提示和建议从身边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参与意识。3

2019-05-14

学习探究教材分析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一起剖析探究活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学生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浓厚,对身边的事爱问为什么,也爱动脑、动手。学生可能把“探究”想得很复杂,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实际上他们平时对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在玩儿中就进行了探究,只是过程不够完整或结论不够科学并缺少理性认识。通过学习探究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会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乐于实践各种探究活动。由于学生实验能

力还不强,所以独立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尚有一定难度。设计理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探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模拟科学探究的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技能性目标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性目标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并且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3.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 cai课件(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教师活动引入创设情景:从生活中的问题,“台灯不亮了”,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以及查找原因的办法。评价学生的方案,及时给予鼓励。小结:我们讨论“台灯为什么不亮了”的问题就是在进行探究,探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由此引出课题。讲授新课引导阅读教材中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分析:小明的探究活动是怎么开始的?提出问题后要作出假设,为什么叫假设呢?要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再看看小明下一步是怎样做的。播放课件(1)小明对实验的设计。强调设计实验的原则:可行性原则;设置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学生活动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提

出多种原因,小组讨论制定查找原因的方案,并且进行交流。

认真阅读“探究竟1”,了解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分析资料后回答:从提出问题开始,有了问题就有了探究的目标。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认真观看,听讲,积极动脑思考,及时提问,加深理解。

提示和建议从身边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参与意识。3

2019-05-14

学习探究教材分析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一起剖析探究活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学生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浓厚,对身边的事爱问为什么,也爱动脑、动手。学生可能把“探究”想得很复杂,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实际上他们平时对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在玩儿中就进行了探究,只是过程不够完整或结论不够科学并缺少理性认识。通过学习探究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会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乐于实践各种探究活动。由于学生实验能力还不强,所以独立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尚有一定难度。设计理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探究。根据学生的认知

规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模拟科学探究的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技能性目标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性目标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并且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3.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 cai课件(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教师活动引入创设情景:从生活中的问题,“台灯不亮了”,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以及查找原因的办法。评价学生的方案,及时给予鼓励。小结:我们讨论“台灯为什么不亮了”的问题就是在进行探究,探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由此引出课题。讲授新课引导阅读教材中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分析:小明的探究活动是怎么开始的?提出问题后要作出假设,为什么叫假设呢?要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再看看小明下一步是怎样做的。播放课件(1)小明对实验的设计。强调设计实验的原则:可行性原则;设置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学生活动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提出多种原因,小组讨论制定查找原因的方案,并且进行交流。

认真阅读“探究竟1”,了解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基本方法与过程。

分析资料后回答:从提出问题开始,有了问题就有了探究的目标。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认真观看,听讲,积极动脑思考,及时提问,加深理解。

提示和建议从身边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参与意识。3

2019-05-14

学习探究教材分析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一起剖析探究活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学生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浓厚,对身边的事爱问为什么,也爱动脑、动手。学生可能把“探究”想得很复杂,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实际上他们平时对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在玩儿中就进行了探究,只是过程不够完整或结论不够科学并缺少理性认识。通过学习探究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会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乐于实践各种探究活动。由于学生实验能力还不强,所以独立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尚有一定难度。设计理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探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模拟科学探究的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励学生自主

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技能性目标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性目标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并且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3.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 cai课件(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教师活动引入创设情景:从生活中的问题,“台灯不亮了”,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以及查找原因的办法。评价学生的方案,及时给予鼓励。小结:我们讨论“台灯为什么不亮了”的问题就是在进行探究,探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由此引出课题。讲授新课引导阅读教材中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分析:小明的探究活动是怎么开始的?提出问题后要作出假设,为什么叫假设呢?要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再看看小明下一步是怎样做的。播放课件(1)小明对实验的设计。强调设计实验的原则:可行性原则;设置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学生活动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提出多种原因,小组讨论制定查找原因的方案,并且进行交流。

认真阅读“探究竟1”,了解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分析资料后回答:从提出问题开始,有了问题就有了探究的目标。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认真观

看,听讲,积极动脑思考,及时提问,加深理解。

提示和建议从身边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参与意识。3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教案 学科:生物 班级:七年级(上) 教师 2017—2018年第一学期

《致同学们》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二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 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 (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教学反思: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 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生物的图片、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讲授: 引入:展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

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二)课堂作业: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三)板书设计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 废物。[尿液,汗液和呼出的气体等。];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二、应用:珊瑚机器人钟乳石不是生物,因为它们不具备生物的特征。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教案 一、学情:七年级的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及认知的特点,往往聪明活泼好动,思维非常的敏捷,但也存在抽象思维略显不足的情况,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因此,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生物学的任务。 二、教材:《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法 导课:复习引入,体现温故知新。 2突破重点与难点: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四、说学法 、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当堂巩固。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PPT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先来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师提问:心脏由哪几个腔构成?分别和哪些血管相连接?(房连静脉,室连动脉,左室主动,右室肺动,左房肺静,右房上下) 提出问题: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血液在心脏里的流动过程,那么血液又是怎样在全身流动的呢,这种循环流动又有什么意义呢?引出新课,这节课我们来探究学习血液循环的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资源目录 4.1.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2、3 4.1.2人的生殖3、4 4.1.3青春期5、6 4.2.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6、7、8、9 4.2.2消化和吸收10 4.2.3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11、12、13、14 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14、15、16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16、17 4.4.1流动的组织──血液18 4.4.2血流的管道──血管19、20、21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21、22、23 4.4.4输血与血型24、25、26 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26、27、28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28、29、30 4.6.2神经系统的组成31、32、33、34 4.6.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35、36、37 4.6.4激素调节38、39、40、41 4.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1、42、43 4.7.2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44、45 4.7.3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45、46

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人类的起源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认识观察现代类人猿 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 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 流。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 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 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 同点。 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 作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 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与神创论 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 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观和 唯心观点的斗争。 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看录像,启 发学生发现问题、思索、回答,并 补充。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方式、捕食 等方面大胆进行想像,并进行适当 的补充。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了解生物特征 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 2.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节认识生物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七年级生物教案)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七年级生物教案 ●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二节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情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 生:由于心脏的作用。 师:对,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二)、进行新课 【展示模型】揭开人体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脏,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 【学生总结】人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与本人拳头差不多。 【结构展示】把心脏模型解剖开,让学生观看。 师:心脏的内部结构到底怎样呢?引入正文。

【观察讨论】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学生体验】取一个新鲜的猪心脏,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与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这与心脏的功能有何关系。观察连接心房和心室的血管,联系所学动脉、静脉的知识,了解其特点。有的女生胆子小,不敢用手摸,应鼓励。对学生的疑问注意引导分析,不要盲目地进行解释。有异议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观察血管时,可对学生适当提示,以巩固动脉、静脉概念。 【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 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学生体验】:学生4人一组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设计实验,列表或绘制曲线图表示运动与心率的关系 【讨论】:为什么人的心率在运动状态下比在平静状态下高? 【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全册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B) 教师寄语: 探索人类起源,开创世界未来。 教材分析: 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许多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为此本章注意突出有关的基本观点,即人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森林古猿,并指出可以用古人类的化石和遗物作为证据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本节内容具有开放性,指出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目前仍有许多争议,这是正常的。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故本节重难点是人类的起源、证据、进化的过程。本节内容常以选择或简答的形式考察人类起源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人类起源于古代的森林古猿,能说出人类起源的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及探究活动,找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证据,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我是从哪里来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请阅读课本1---5页回答以下问题:

4、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为人类呢? 二、合作探究 (一)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 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2页插图并结合课前查找的有关类人猿资料,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比较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及不同之处,完成下列问题: 1、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2、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 三方面不同。现在,人类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数量日益减少,为什么?。 4、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证据是。 (二)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4?5页,各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分析总结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的证据。(每组选一人阐述本组观点,其他组成员补充。) 提示: 1、设想当时森林古猿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环境的改变如何迫使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3、森林古猿下地生活中又遇到了哪些问题? 三、拓展创新 1、现代的类人猿(如黑猩猩)还能再进化成人吗?请结合有关知识回答。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最新最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第八章人体的营养 第1节人类的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记叙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举例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②学会收集、整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③学习用列表法比较、概括、总结知识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关注、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说明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难点 ①用化学方法检测蛋白质和维生素C。 ②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③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方法探究实验 课型探究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利用多媒体展示二组图片,一组是非洲难民孩子骨瘦如柴,无力行走,在地上卷曲等;另一组是现在我国部分儿童少年过度肥胖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有的人骨瘦如柴?有的人肥胖得迈不动脚?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二组图片提出问题,且作出初步的结论? 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结论:(1)两组图片上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能是营养问题。(2)这两组图片中儿童少年是不是得了营养方面的病?一是营养不良,一是营养过剩。(3)是不是与生活环境有关?一个生活环境艰难,一个生活环境优越。 总结并引出课题:是的,他们如此强烈的反差却是因为同一原因,就是都与营养相关,都是营养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健康,就是科学营养。科学营养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这就是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套教案

《致同学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听、看,然后分析找出具有生命的物体,进而知道生物学研究的范围。 2、通过分析身边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养成关注生物学的良好习惯。 4、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的基础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了解有关生物学的信息。 教学难点:学生思维、表达能力训练。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 2、学生课前查找相关的生物技术。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法和启发法以及多媒体配合完成。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步骤

板书设计: 致同学们 1、有生命的:小树、小动物等 无生命的:太阳、雨露等 2、生物学生命现象 生命活动规律 教学反思: 本节亮点:1、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为了调动学生以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所以我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放点音乐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2、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并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另外,引入媒体中有关生物科技发民展方向及我国领先的生物技术方面的信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3、本节课在课前把学生分成六组,暂定一个人为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再作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课前布置内

容让学生调查,然后让每一个小组成员记录,汇总,组长汇报。这样有利于学生按表行事,避免课上盲目回答。 本节不足:授课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在某些问题处理上,教师对有些问题解决不够彻底,对学生思维的拓展的引导还不够深入,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能急于将答案直接给出,这样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这些还有待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需要特别注意。 调查表 1、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的生物产品有哪些?(提示:可从衣食住行、农林牧渔、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等方面考虑) 我们小组调查的结果是: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血液循环教案1

《血液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两条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 2、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即循环的意义。 3、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 情感目标: 1、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民主生活的体验。 2、通过血液循环的发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教学重难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 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组织教学。血液循环是一个动态过程,将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在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建立思维通道,发展认知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条件,在有多媒体设备的班级选用电脑课件,其他班级选用动态投影。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问: 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及时纠正错误) 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提问:3、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 (回答:从静脉到心房再到心室再到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下面我们通过观察录像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二、指导学生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能观察毛细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倒像,沿写流方向逐渐分支的血管是动脉,逐渐汇合的血管是静脉。 三、演示录像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 指导观察:(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四、利用挂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人的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见板书设计)。 五、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 (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D、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是什么?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 (2)指导学生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能观察毛细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3)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吸收的,细胞生命活动产生有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即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静脉血 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 (4)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六、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1)学生举一反三地分析: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是来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静脉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当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部毛细血管紧贴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气,肺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这二者的壁都很薄,气体很容易透过,遵循物质(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肺泡里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第8章人的生殖与发育 第一节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识别卵子和精子,描述受精过程 3、描述胚胎发育过程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说明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是重要的生殖过程 2、说明睾丸产生精子和卵巢产生卵子 教学难点: 说明睾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描述胚胎发育过程以及胚胎发育的条件和场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

一、、引入:你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吗? 二、、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来源,教师总结引入课题 三、学生活动: 1、观察图8—1和图8—2小组讨论说出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讨论:为什么说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 3、分组讨论精子和卵子排出的路线,然后每组代表上黑板画出示意图 4、显微镜观察动物的卵子和精子玻片标本 5、阅读课文讨论:(1)精子和卵子是在什么地方相遇的? (2)什么是受精作用(3)精卵结合而成的细胞叫什么? 6、学生自学课文内容,了解常用节育方式提出心中的问题或疑惑 7、学生讨论:(1)新生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2)精卵结合后在什么地方发育? (3)为什么回有“十月怀胎”之说?(4)人是从什么地方分娩出来的?(5)母体是通过什么结构向胎儿提供营养物质的? (6)你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四、教师活动: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予补充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六、练习:课本第6页:自我评价1、2、3、4 (请学生讲解) 思维拓展(学生讨论) 板书设计: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七年级生物学科 2013年—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计划 青州经济开发区初中 姓名:牛青林

七年级生物备课 1、当前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本学期,初一的新生是没有经过考试就进来的,到目前为止本人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十分了解。本人承担七年级3个班级的生物学教学任务,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济南版生物学新教材。新课程,新教材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学校在全面抓教育教学质量的理念给于我教好学生以强大的自信心,加上大多数学生对生物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生物教具为生物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2、本学期课程内容分析 本册包括2个单元7章,23节内容(其中第二单元第4章只有1节内容)。 第一单元《认识生物》包括了“生物课程内容标准”中的第2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所要求的全部内容以及第1个主题“科学探究”和第3个主题“生物与环境”的部分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安排考虑到学生是刚开始学习生物学,要让学生初步树立什么是生物的概念,初步学会探索生命奥秘大致过程的科学方法;初步认识生物体的结构概况,以及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为后面《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和《生物圈中的人》等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涵盖了“生物课程内容标准”中第4个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6个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全部内容以及第8个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的大部分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安排充分体现了“人与生物圈”的主题思想,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主线。

从具体内容看,每一节的内容就是一个小的知识单元。节以下的标题(四级标题)就是具体的知识点。在每一节和具体知识点的引言部分,都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命现象或生活经验或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好本知识点的信心。然后,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如“观察与思考”或“分析与讨论”或“实验” 等)探索有关生命现象及其规律,从而得出结论。 由此可见,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看,本册教科书的知识内容体系是系统的,层次是清楚的、鲜明的。 3、本学期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任务]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七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 1)获得有关生物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2)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能力: 1)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的内容,本课时主要讲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前面已经学习了人体怎样获得养料和氧气的,而人体内的物质都是通过血液循环来运输的,所以在血管和血液的学习内容后安排本节 是非常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血液怎样流动起来的?心脏就像一个泵,对血液循环起动力作用,推动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所以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势必成为学生想探究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承接了前面的教学内容,又为后面的“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是本章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的内容。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特征,说出各结构是否相通、与何种血管相连;理解和描述心脏泵的功能,说出心脏各室收缩或者舒张时辨膜的并闭情况和血液的流向。 【能力目标】 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学会学习;利用模具、多媒体演示认识心脏的结构及功能,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同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这一生物学观点;再有进一步认识心脏的重要性,加强健康教育 【教学重点】 心脏的结构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教学难点】 心肌壁的厚薄与功能相适应;心脏瓣膜的开闭与血流方向的关系。 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课本“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收集心脏病的预防和保健等方面的知

识 2.准备心脏结构模型、多媒体课件和课后练习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血流的管道——血管,由不同类型的血管和心脏构成封闭的管道系统: 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如果在管道系统中把心脏排除在外,只有各种血管组成封闭的管道,血液在其中能否正常循环流动? (出示由两组输液管连接成的封闭管道,装入滴有少许红墨水的水) 生:不能流动。 生:能流动。 师:演示将封闭的管道平放、竖立,观察液体能否流动。 生:不论怎样放置,液体都不能自动地在管道内循环流动。 师:如果要想使管内液体流动起来,但又不能改变管道的位置,能否做到? 生:用手交替压缩输液管的回血管,管内液体循环流动起来。 师:请思考,通过上述过程,联想在人体内血液循环过程中,心脏起什么作用? 生:平时我们能够感受到心脏的跳动,特别是剧烈运动后,心跳更加剧烈。 生:心脏通过收缩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推动着血液在管道系统中循环流动。 师:对,心脏在血液循环流动过程中,就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为整个循环过程提供动力,同时也象抽水机的泵,保证了血液能够从低处流向高处。心脏为什么能够提供动力?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和认识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请同学们尝试通过观察揭开心脏之迷。 (下发观察材料和提纲,通过观察解决相关问题。) 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羊的心脏,借此来了解人的心脏的结构。 师:请各组汇报各自的观察结果,注意按照科学观察的方法和顺序进行。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1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知识与技能: 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 .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 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难点: .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多媒体课件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自从人类第一次冲出地球、飞向太空、登上月球,接连向火星、木星、土星发出探测器以来,至今仍未发现生命。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只有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 师:对,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郭沫若老先生在《女神》中对地球的赞美,从中去思考人与地球上生物圈的关系。 生:(一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师:我们人类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并进一步探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孩提时代你们向爸爸妈妈提出的问题。也许爸爸妈妈的回答给你幼小的心灵以暂时的安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又有了新的困惑。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你们的这些困惑。“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 二、小组讨论,探究新课 师: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解的。在这方面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生:(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 师:说到人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和他

(完整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难点: 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生物视频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学生观看、思考。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并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 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观察?学生总结:①应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②观察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③观察越细致越接近真实;④合作交流能综合各种信息,更快的获知真相。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①有明确的目的;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习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 2.什么是生物 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图片(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 之处。 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 3.生物的特征 ①教师出示图I-1,I-2,I -5图片中的阳光下生长的小麦,捕食大马哈鱼的海豚,猎 豹追赶羚羊等都是生命现象,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②教师提问: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学 生回答: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教师提问: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学生回答: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教师给予掌声鼓励。 教师陈述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 ③教师提问:生物还有什么共同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学生回答: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教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学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 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④教师讲述: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 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请大家看图I-4 。学生讨论后组长回答: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教师提问: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学生回答: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⑤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6 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1回答:“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学生2回答:“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教师讲解: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⑥教师出示I-7种子的萌发和I-9在生长的蘑菇图片,以及I-8破壳而出的幼鳄图,学生讨论。讨论后回答。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 可以繁殖。”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 样繁殖。学生思考后回答。繁殖方式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⑦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 征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 《致同学们》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用具: 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 (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教学后记: 课堂上学生气氛还算活跃,对很多新的生物学知识都很好奇,要注意调节学生的积极性,因为生物课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时间学生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多举些有趣的事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的生殖》教案

《人的生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⑴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⑵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技能目标:⑴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 ⑵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 情感目标: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敬爱父母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难点:⑴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 ⑵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敬爱父母的感情。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材料和相关用具 2、学生 课前预习:①请教家长:我是怎样来到世上的? ②请教母亲怀孕时间是多久?怀孕时有什么感觉? ③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谈谈酒精、烟草和某些药品为什么会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有哪些表现。 教学过程: 引入:生殖系统 生殖过程:自然界生物生殖的图片,例如花、海马等 其实所有生物都有生殖现象,人类也同样有。生殖是自然界很普遍的现象。新生命的诞生更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要正确的看待生殖。 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又是怎样来到世上的呢?课前老师让大家问问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是怎么说的? 哪一个答案比较准确呢?那么,我们怎么会在妈妈的肚子里?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一天天长大的呢?这恐怕有些父母说不清楚的。也有些父母认为生殖问题太敏感而回避回答,这是不正确的。其实,人的生殖同被子植物的开花结果相类似,也是由雌雄生殖细胞相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通过这节课,你会知道人是怎么来到这个世上的。回家后可以给父母讲讲,将来也可以给你的孩子讲讲。 大家互相观察,男女同学外观上有什么明显差别?

看看这两幅相片,猜猜哪个是小男孩,哪个是小女孩(出示两张七八个月大的小孩相片)。小时候男孩、女孩外貌差别不大,人们主要靠什么确定其性别呢? 男女最本质的区别是生殖器官的不同。大人和小孩的也不同。这是人体男性的生殖器官和女性生殖器官的图片,请大家观察这两幅图片,然后分别完成课本图和课后,等一下同学们上来回答。老师这里有一些纸条,分别是一些器官的名字和功能,待会我请两个组的同学按照序号把相对应的答案贴到黑板上来。最后一道题就让一些同学把答案跟大家分享一下。现在请大家开始。我们待会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快? 在男女生殖系统中,产生和输送生殖细胞的器官分别是什么?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子宫的名称和它的功能有关吗?为什么? 了解了生殖系统后,我们来一起看一下生殖过程究竟是怎样的?接下来老师会播放一段关于生殖过程的录像,请大家观看录像后,完成课前老师发下去的纸条,看哪位同学完成的最快,现在请大家先看清楚纸条上要求回答的问题,可以相互讨论→录像(生殖过程)把答案用投影展示出来,请大家根据生殖过程想想:人们常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种说法准确吗?你们问过妈妈后,结果是否符合呢? 完成第三题后提问:母亲在怀孕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为什么酒精、烟草和某些药物会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对母亲来说,生育不容易;对父母来说,养育子女更辛苦。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作业: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