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离平衡教案示例

电离平衡教案示例

电离平衡教案示例
电离平衡教案示例

电离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明确电解质的初步分类;

知道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温度、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电离平衡理论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重点

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从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的移动理论来认识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

教学难点

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从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的移动理论来认识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

教学方法

讲述法、比较发现法、实验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复习强弱电解质概念,强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复习化学键的知识。

设问:强弱电解质与其结构有没有关系呢?

新课进行:

一、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复习:强电解质、电解质、弱电解质、化合物、非电电解质

从氯化钠、硫酸钾、盐酸、硫酸、硝酸等为强电解质说起:

强电解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绝大多数为离子化合物和强极性共价化合物,如,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弱电解质:水溶液中不完全电离,绝大多数为含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如,弱酸、弱碱、水。

设问:碳酸钙与一水合氨分别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的建立

以醋酸为例:

33CH COOH CH COO H ++-

说明:醋酸的电离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一方面分子电离出离子,另一方面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当矛盾的过程势均力敌时,也可以建立平衡——电离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离子化)的速率与和离子重新结合生成分子(分子化)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①从电离开始:

33CH COOH CH COO H ++-(醋酸加水)

②从离子结合成分子开始:

33CH COO H CH COOH ++-(醋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

2.电离平衡的特征 “动”——动态平衡;

“等”——V 分子化=V 离子化;

“定”——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保持一定,溶液中各种粒子的浓度保持一定;

“变”——外界条件发生变化,电离平衡也要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讨论:

在氨水中,分别加入适量盐酸、NaOH 溶液和NH 4Cl 溶液,对NH 3·H 2O 的电离平衡各有什么影响?有关分子及离子浓度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加入适量盐酸,平衡如何移动?

②加入NaOH 溶液,平衡如何移动?

③加入氯化铵溶液,平衡如何移动?

说明:②、③平衡如何移动,取决于加入溶液的浓度。

强调:

①对弱电解质溶液的稀释过程中,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增大,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多,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小变大,再变小;

②电离均为吸热过程,升高温度,电离程度增大,离了数目增多,离子浓度增大。

新课的延伸:

①电离度的概念简介:与化学平衡中转化率性质相同的参数,适合于弱电解质建立平衡时,反映电解质的电离程度的大小,可以用于判断电解质的强弱,电离度的影响因素;

②对于+32324NH H O

NH H O NH OH ++-平衡体系,改变压强、加水稀释、升高温度,电离平衡如何移动?

教学小结:

总结电离平衡的建立、特征、影响因素;

练习电离方程式,强调多元酸的分步电离。

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电离平衡

一、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的建立

2.电离平衡的特征

“动”——动态平衡;

“等”——V分子化=V离子化;

“定”——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保持一定,溶液中各种粒子的浓度保持一定;“变”——外界条件发生变化,电离平衡也要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第二课时

新课的准备:

1.复习电离平衡的建立、特征及影响因素;

2.讨论对弱电解质溶液加水稀释后,各粒子浓度的变化情况;

3.请学生书写盐酸、硫酸、醋酸电离的电离方程式;

新课进行:

4.多元弱酸的电离

多元弱酸分步电离,每一步电离均有电离常数,各步的电离程度也不相同,其中第一级电离程度最大:K 1>K 2>K 3>……>K i

以磷酸电离为例:

3424

H PO H H PO ++- K 1=7.5×10-3

2244

H PO H HPO ++-- K 2=6.2×10-

8 2

344

HPO H PO ++-- K 3=2.2×10-13

强调:①多元弱碱电离与多元弱酸电离情况相似。②多元弱酸电离以第一级为主,只写第一级电离也可。

新课的延伸:电离平衡常数

1.电离平衡常数

说明: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一样,各离子浓度与分子浓度之间在一定温度下也存在着一定量关系。以一水合氨和醋酸电离为例。

强调:①电离平衡常数的意义:判断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②电离平衡常数受温度的影响(影响不大),与浓度无关。电离度与平衡常数影响因素不同比较。

教学小结:多元弱酸的电离。

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4.多元弱酸的电离

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其中第一级电离程度最大:K1>K2>K3>……>K i。

电离平衡常数的求算方法

电离平衡常数的求算方法 ——有关K a和K b的求解方法小结 一、酸(碱)溶液 例1、常温下,mol/L的醋酸溶液中有1%的醋酸发生电离,计算醋酸的Ka= 练习1、已知室温时某浓度的HA溶液pH=3,完全中和30mL该溶液需要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20mL,则该溶液中HA的Ka= 2、已知室温时mol/L的HA溶液pH=3,则室温时mol/L的HA溶液中 c(A-)= 3、已知室温时,L某一元酸HA在水中有%发生电离,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该溶液的pH=4 B.升高温度,溶液的pH增大 C.此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约为1×10-7 D.由HA电离出的c(H+)约为水电离出的c(H+)的106倍 4、常温时, mol·L-1某一元弱酸的电离常数K a =10-6,上述弱酸溶液的pH= 二、涉及盐溶液的 例题1、在25℃下,将a mol·L-1的氨水与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平衡时溶液中c(NH4*)=c(Cl-)。则溶液显_____________性(填“酸”“碱”或“中”);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NH3·H2O的电离常数K b=__________。 例题2、NO2可用氨水吸收生成NH4NO3。25℃时,将amolNH4NO3溶于水,溶液显酸性,原因是___ 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向该溶液滴加bL氨水后溶液呈中性,则滴加氨水的过程中的水的电离平衡将______(填”正向”“不”或“逆向”)移动,所滴加氨水的浓度为_______mol·L-1。(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取K b=2×10-5mol·L-1) 练习1、常温下,向10 mL b mol·L-1的CH 3 COOH溶液中滴加等体积的 mol·L-1的NaOH溶液, 充分反应后溶液中c(CH 3COO-)=c(Na+),CH 3 COOH的电离常数K a = 2、在25 ℃时,将b mol·L-1的KCN溶液与 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溶液pH=7,则b (填“>”“<”或“=”);用含b的代数式表示HCN的电离常数 K a = 。 三、涉及图像的 例1、×10-3 mol·L-1的氢氟酸水溶液中,调节溶液pH(忽 略调节时体积变化),测得平衡体系中c(F-)、c(HF)与溶 液pH的关系如下图。 则25 ℃时,HF电离平衡常数为: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2 花的学校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2 花的学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给你们看一些美丽的图片,想看吗?(课件出示)一组美丽的花儿图片,你们觉得这些花儿怎么样?(漂亮)老师告诉你,这些漂亮的花儿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妈妈,有自己的学校。那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它们的学校?(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花的学校》。 (板书:2花的学校) 二、默读课文,读文质疑。 1.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2.汇报交流。(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导言:这些问题会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中逐步解决。你们知道吗?泰

戈尔写《花的学校》时,已年近不惑,但仍以纯真的童心感受世界。那质朴的语言闪耀着写作的快乐,奇妙的想象充满了童真童趣。现在让我们走进花儿学校,去感受这些奇思妙想。 三、重点突破,精读解疑。 1.指名学生读课文,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属于描写花儿很欢乐的?(一、二、六自然段) 2.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1)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哗啦啦、淅沥沥……)这样的词语是拟声词。“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谁能学一学这种声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自然段。) (2)(课件出示)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板书:跳舞狂欢跑出来)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什么句子?(拟人句)“跑出来、跳舞、狂欢”突出了什么?(花儿们的美丽、活泼、可爱、向上)(板书:美丽活泼可爱向上) (3)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引导学生自由想象说一说。这部分课文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天真烂漫) 3.指名读三、四、五自然段,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资料不错吧,请微信搜公众号关注:好老师好童学教学团队花儿们的学校是

2017新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识字2.姓氏歌》第二课时教案

识字2.姓氏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儿歌第二小节中的6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国、王、方”3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第二小节,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有关百家姓的小知识,培养学生对姓氏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中国姓氏文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反复地朗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姓氏、什么、张、胡、吴、徐、许,指名认读。 2.说说自己班上还有哪些不同的姓氏,师相机板书。 3.师过渡:我们中国的姓氏有很多,古人曾经编过一本书,叫《百家姓》,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第二小节,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小节。 (2)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正音,并出示词语卡片:中国、赵、钱、孙、周、郑、王、东方、上官,指名学生认读,强调:“赵、周”是翘舌音,“王、方”是后鼻音。 (3)全班齐读第二小节。 3.巩固识字。 (1)学生再次朗读第二小节,画出其中的姓氏,再读一读。 (2)指名学生交流第二小节中出现了哪些姓氏,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张贴相关卡片: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3)再次打乱顺序,指名学生认一认这些姓氏,并说说自己的家人或同学有哪些人是这个姓。 (4)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字形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并渗透一定的识字方法。如:“赵、钱、孙”都可以用第一小节的汉字组合法来识记;“周”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土”加“口”;“王”是“三”字中间加一竖。 4.了解单姓和复姓。 (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黑板上这些姓氏有什么不同。 (2)指名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中国的姓氏中,大部分是一个字,也有两个字的,如:东方、欧阳、上官等,这样的姓叫复姓。 5.游戏进一步巩固:师出示一张姓氏卡片,班上是这个姓氏的小朋友站起来,大声说:示例:我姓钱,金钱的钱。 6.朗读并背诵第二小节:生自由朗读第二小节,通过拍手读感受其中的节奏,练习背诵。 三、适当拓展,激发兴趣

高中化学必修一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教案(供参考)

学科教师辅导学案

③删除两边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化简各物质的系数成最简整数比。 ④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原子数是否守恒,电荷总数是否守恒。 B.离子反应实质法 ①分析反应物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易溶于水、易电离的反应物写出其电离方程式;难溶于水、气体、难电离的物质写化学式。 ②判断反应物存在形式的微粒哪些能相互作用生成沉淀、水、气体或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③综合上述两步写出离子方程式并配平。 知识点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1.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方法 2.书写离子方程式时的注意要点 (1)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要臆造。 (2)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拆开写。如NaHSO3应拆分为Na+和HSO-3。 (3)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易忽视符号“===”与“”、“↑”与“↓”的正确使用。 (4)注意几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少量SO2通入Ca(ClO)2溶液中,产物为CaSO4而不是CaSO3;向Fe(OH)3悬浊液中加入稀碘化氢溶液中,产物中的Fe元素应为Fe2+而不是Fe3+。 (5)注意“量”的条件,如漂白粉溶液通入少量CO2:Ca2++2ClO-+CO2+H2O===CaCO3↓+2HClO;通入足量CO2:ClO-+CO2+H2O===HClO+HCO-3。 (6)注意反应环境,不在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如实验室用NH4Cl固体和Ca(OH)2固体反应制取NH3的反应。 (7)注意操作顺序,操作顺序不同,离子方程式有时也不同。如AlCl3溶液逐滴加入到NaOH溶液和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AlCl3溶液中的反应。 (8)注意是否漏掉了离子反应,如Ba(OH)2溶液与NaHCO3溶液反应,既要写出OH-与HCO-3生成CO2-3的反应,又不能漏掉Ba2+与CO32-生成BaCO3的反应。 (9)看是否遵循守恒规律,离子方程式中一定符合两个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原子)守恒,如是氧化还原反应则还要遵循得失电子守恒。 【领悟·整合】 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还表示所有同一类的反应。例如:强酸、强碱之间的中和反应大都可以表示为:H++OH-=H2O。书写离子方程式时要注意:(1)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强酸、强碱、大多数可溶性盐)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2)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数均应相等。 精讲精练 【例1】已知白色PbSO4难溶于水,也不溶于HNO3,却可溶于醋酸铵饱和溶液中,其反应式为: PbSO4+CH3COONH4(CH3COO)2Pb+(NH4)2SO4在无色的(CH3COO)2Pb溶液中通入H2S气体,有黑色沉淀(PbS)生

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及数据处理41943

电导法测定醋酸电离常数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溶液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的概念; 2.测量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并计算弱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常数。 二、 三、 四、实验原理 电解质溶液是靠正、负离子的迁移来传递电流。而弱电解质溶液中,只有已电离部分才能承担传递电量的任务。在无限稀释的溶液中可以认为电解质已全部电离,此时溶液的摩尔电导率为Λ∞m,而且可用离子极限摩尔电导率相加而得。 一定浓度下的摩尔电导率Λm与无限稀释的溶液中摩尔电导率Λ∞m是有差别的。这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电解质溶液的不完全离解,二是离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Λm通常称为表观摩尔电导率。 Λm/Λ∞m=α(U++ U-)/(U+∞+ U-∞)若U+= U-,,U+∞=U-∞则 Λm/Λ∞m=α 式中α为电离度。 AB型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达到平衡时,电离平衡常数K a?,起始浓度C0,电离度α有以下关系:

AB A+ + B- 起始浓度mol/L:C00 0 平衡浓度mol/L:C0·(1-α) αC0 αC0 K c?=[c(A+)/c?][c(B-)/c?]/[c(AB)/c?]=C0α2/(1-α)=C0Λm2/[c?Λ∞m(Λ∞m-Λm)] 根据离子独立定律,Λ∞m可以从离子的无限稀释的摩尔电导率计算出来。Λm可以从电导率的测定求得,然后求出K a?。 Λm C0/c? =Λ∞m2K c?/Λm-Λ∞m K c? 通过Λm C0/c?~1/Λm作图,由直线斜率=Λ∞m2K c?,可求出K c?。 三、仪器与试剂 DDS-11A(T)型电导率仪1台;恒温槽1套;0.1000mol/L醋酸溶液。 四、实验步骤 1.调整恒温槽温度为25℃±0.3℃。 2.用洗净、烘干的义形管1支,加入20.00mL的0.1000mol/L醋酸溶液,测其电导率。 3.用吸取醋酸的移液管从电导池中吸出10.00mL醋酸溶液弃去,用另一支移液管取10.00mL电导水注入电导池,混合均匀,温度恒定后,测其电导率,如此操作,共稀释4次。 4.倒去醋酸溶液,洗净电导池,最后用电导水淋洗。注入20mL电导水,测其电导率。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本实验配制溶液时,均需用电导水。 2.温度对电导有较大影响,所以整个实验必须在同一温度下进行。每次用电导水稀释溶液时,需温度相同。因此可以预先把电导水装入锥形瓶,置于恒温槽中恒温。 六、数据记录及处理 第一次实验:实验温度:25.2℃,电导池常数K(l/A):0.94 m-1,Λ∞m=390.72 s.cm2/mol-1 表1 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

花的学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花的学校》是一首节选自泰戈尔《新月集》里的儿童诗,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顽皮活泼而具有细腻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后草地上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飞翔起来。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会写“落、荒”等 13个字,正确读写“阵雨、荒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3.抓住文中有新鲜感的表达,品读感悟积累语言,并尝试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 1.认读5个生字,会写13个字,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3.抓住文中有新鲜感的表达,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关了门做功课”“地下的学校”“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等充满奇特想象的词句。 2.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共计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识字学词;把握内容;通过朗读,想象花儿们“跳舞狂欢”的画面,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通过朗读,体会充满奇特想象的词句,体会想象的好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积累运用 1、出示词语 走过荒野吹着口笛互相碰触 跳舞狂欢簌簌地响扬起双臂 2、用上面的词语说一句拟人句 3、诗人泰戈尔以孩子的视角写《花的学校》时,已年近不惑,但仍以纯真的童心感受世界。那质朴的语言闪耀着写作的快乐,奇妙的想象充满了童真童趣。现在让我们走进花儿学校,去感受这些奇思妙想。 二、想象品味,关注表达 1、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出充满奇特想象的词句。 2、交流:哪些地方充满了奇特的想象? 3、相机出示第三、四、五段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①指名读 ②多神奇呀,花儿也有自己的学校,它们在地下的学校学些什么?(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学怎么生长,学怎么吸收营养........)看来花儿们的学习生活和我们的差不多。 ③如果散学前跑出来游戏,老师要罚站,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心情怎样?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 ④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导朗读 ⑤被罚站的滋味可不好受呀,花儿们最开心的是什么时候? 出示出示“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指名读,读出花儿的开心。 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为什么?(拟人)

《合欢树》第二课时教案

《合欢树》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体会深沉的母爱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内疚交织的感情。 二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三引导学生感悟现实生活中的母爱激发感恩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问中母爱的特殊性 二理解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采用作家王安忆曾说过的阅读史铁生散文的三步法,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从题目入手细细品读文本语言,然后交流欣赏本文的精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合欢树》的大致内容,这节课我们要一起通过品析文章语言来感悟文章的精华,体会一下是怎样的母爱使作者重新树立了信心走向成功的。 二幻灯片展示王安忆的关于史铁生的散文的阅读方法:首先要抓住文章中的原初面目的情感,然后体会文中理性的提炼然后思考文中的哲学意味。 三题目切入,牵一发动全身。提问:文章题目史合欢树,那么你从合欢二字会想到哪些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合家欢乐、团员、昌盛等”呢么文中有这种情感的流露吗?没有,相反更多的是生命的苦难,愁闷,甚至还有些绝望。提问:同学们下面就透过字里行间去品味母亲的深深的母爱吧! 四语言品析:提示:可以通过分析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或某个词语的妙处,来理解那种竭尽全力给儿子治病,激励鼓舞儿子生活勇气的深沉的母爱。 示例:“。。。。。。。白发”肖像描写写出了母亲因操劳而衰老。“母亲惊惶了几个月,。。。。一换药就说。。。。。”心理动作语言描写,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心痛,内疚。“。。。。。虔诚。。。。的希望”心理描写,恭敬而有诚意,表现母亲为我治病的急切心理“。。。。到处顶风冒雪”动作描写,“。。。。搞写作”语言描写表现母亲对我写作的支持。 小结:文中母爱的特点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那么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是怎样的变化呢?同学们抓住有关年龄标志的词语,继续品味相关语句。 语言描写:“。。。。。。没用”心理描写“。。。。。死痛快”明确一开始是不理解,后来作者成功了,母亲去世了。 “苦”苦字写出了母亲的艰难与伟大,以及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以及失去母亲的痛苦,所以极为悲伤。 五过渡:母亲去世了了,作者孤独时无处倾诉,成功是无人分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睹物思人情何何以堪。作者最魂牵梦绕的就是母亲亲手种植种植的那棵合欢树。 教师小结:一、不理解母亲的苦心二、深深的思念与愧疚 六听读感悟深入探究 (一)同学们关注表明光阴流转的词语,思考:合欢树的成长和我的成长历程有什么相似之处?母亲对合欢树的侍弄又与照管我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同学们自由结组讨论。师归纳小结,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

高中化学《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第3 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第2 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 课本:化学反应原理 一、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鲁科版版化学选修4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二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本节内容在化学反应原理学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对第二章化学平衡理论的应用、延伸和拓展,为学习盐类水解等知识做好铺垫,体现了化学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电离平衡概念。能运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电离平衡常数并会运用电离平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学平衡理论的分析与应用,理解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平衡状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掌握有关电离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科学探究对化学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 四、教学难点 电离平衡常数的有关简单计算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讲练结合 六、设计理念 在教学方法采用六人一组的合作学习、科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以 学生为主体,概念从引入、分析到运用都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组织学生参与探究、合作学习。教学中充分发挥每位学 生的特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七、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1.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 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是什么? 【课堂引入】回顾化学平衡的建立,想一想电离平衡是如何建立的?电离

平衡的特点? 【新课讲授】以工业合成氨为例,回顾化学平衡的建立,让学生思考醋酸 的电离平衡如何建立,得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特点。 CH3COOH CH COO- + H+ 1.概念 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当弱电解质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称为电离平衡状态 3.电离平衡的特点: 【提出问题】如何定量的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怎样定量的表示弱电解质电离能力的强弱? 向学生引入电离平衡常数和电离度的概念。 【新课讲授】 一、电离平衡常数 1.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

PH值的计算,电离平衡常数

第九节:PH值的计算 一:讲义 1、水的离子积 1.定义 H2O H++OH--Q,K W=c(H+)·c(OH-) 2.性质 (1)在稀溶液中,K W只受温度影响,而与溶液的酸碱性和浓度大小无关。 (2)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温度升高,K W增大,反之则减小。 常温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为K W=1×10-14 要带单位。(高考要求) 2.pH=-lg[H+],pOH=-lg[OH-],常温下,pH+pOH=14(为什么要强调温度?) 3.pH值的适用范围是溶液的[H+]小于或等于1mol/L。(为什么?) 4.[H+]是电解质已电离出的H+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5.25℃时 类别条件近似计算 强酸与强酸pH值相差2或2以上,pH A<pH B(等体积混合) pH A+0.3(为什么?) 强酸与强酸(一元) 不等体积混合[H+]混=(C1V1+C2V2)/V1+V2强碱与强碱pH值相差2或2以上,pH A<pH B(等体积混合) pH B-0.3 强碱与强碱不等体积混合[OH-]混=(C1V1+C2V2)/V1+V2 强酸与强碱(常温下) pH酸+pH碱=14(等体积混合) pH=7 pH酸+pH碱>14(等体积混合) pH碱-0.3 pH酸+pH碱<14(等体积混合) pH酸+0.3 6.不同体积不同pH值溶液混合,若二者为强酸,则求出混合溶液的[H+],求pH值;若二者为强碱,则必须求出混合后溶液的[OH-]值再化为pH值。(为什么?解释)。若一强酸与一强碱,则求出H+离子或OH-离子后,求得[H+]化为pH值或求[OH-]再化为pH值。 二、例题解析 [例1]稀释下列溶液时,pH值怎样变化? (1)10mLpH=4的盐酸,稀释10倍到100mL时,pH=? (2)pH=6的稀盐酸稀释至1000倍,pH=? 小结:强酸每稀释10倍,pH值增大1,强碱每稀释10倍,pH值减小1。 (2)当强酸、强碱溶液的H+离子浓度接近水电离出的H+离浓度(1×10-7mol/L)时,水的H+离子浓度就不能忽略不计。所以pH=6的稀盐酸,稀释1000倍时:[H+]=(1×10-6+999×10-7)/1000=1.009×10-7pH=6.99 由此可知溶液接近中性而不会是pH=9。 [例2]求强酸间混合或强碱间混合溶后液的pH值。 (1)pH=12,pH=10的强酸溶液按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值。 (2)pH=5和pH=3的强酸溶液接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值。 [例3]求强酸强碱间的不完全中和的pH值。

2.花的学校(优质教案)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落、荒”等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生字,认识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落、荒”等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生字,认识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某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二课《花的学校》,(课件出示)(2 花的学校),板书课题。(板书:2 花的学校) 3.齐读课题。 二、按照要求,自主预习 1.我们先来看看第2课要完成的预习任务。 (课件出示) (1)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及新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析多音字“假”的读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使用“”标画生字新词;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用“”画出精彩的语句;尝试读懂课文内容,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用“”把没弄明白的问题做上标记。 (3)学会和同伴交流学习收获,在相互检测、交流、评价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并能够将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应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去,逐步学会学习. 指名读预习任务。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2 手指 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手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学习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各手指的特点,学习描写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2.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善于从万物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课件) 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将之前所出示的内容补充完整。 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不同的特点;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4.指名说说课文描写五根手指的顺序。 预设:迅速看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五根手指的。 明确: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提出要探讨的问题。 (1)在中心句下画上记号,并朗读。 (2)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后明确:(1)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第1自然段的作用:总领全文,为下文分别描写五根手指的特点作铺垫,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2.教师总结第1自然段的内容,引出第2自然段的内容。 过渡:第1自然段中指出五根手指姿态不同,性格不同,各有长短。那么,五根普通的手指,在作者眼中究竟有什么样的长处和短处呢?现在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对大拇指的描写吧! 3.研读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大拇指短处与长处的词语,并说说大拇指的短处和长处各是什么。 明确:短处是形状不美;长处是最肯吃苦。 (2)作者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外形的? 明确:“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这句话从身体、头、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寥寥几语便使大拇指的姿态跃然纸上。 (3)作者在描写大拇指时,运用了“他”这个字,体会这样用词的效果。 明确:这个“他”字让大拇指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身体矮胖、头大而肥的人,并贯穿全文,突出了丰子恺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4)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长处的? (教师课件出示)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明确:这组句子运用排比句式,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要喷出来、血要流出来、重东西要翻倒、读书、进门时他“相帮扶住琴身”“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顶住”“翻书页”“揿电铃”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教师课件出示) 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明确:这两句再次列举具体事例:招呼人和给人搔痒,突出表现了大拇指的另一个长处——不图名利。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描写大拇指长处的句子。 朗读指导:要用恳切的语气,读出对大拇指的赞美之情,表现大拇指的性格特点。 4.研读第3~5自然段,了解其他手指的特点。 过渡:大拇指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已经从作者生动的描述中体会到了,那其他手指又有什么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案经典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第一节电解质和溶液的导电性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主要有酸、碱、盐、金属氧化物和水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主要有大多数有机物(如酒精、蔗糖)、非金属氧化物(如:CO2、SO2?)和某些非金属氢化物(如:NH3)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酸是共价化合物,其他的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重要区别是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和水。 归纳: 活泼金属的氧化物 大多数盐离子键—离子化合物 强电解质强碱 (完全电离)强酸 电解质 弱电解质弱酸极性键——共价化合物 (部分电离)弱碱 水 注意事项? ①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首先必须是纯净物)?②化合物不一定都是电解质? ③电解质须有条件: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④电解质必须是自身能够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 ○5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强碱和盐等离子化合物在固态时,阴、阳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所以 不能导电,但熔融状态下或溶于水时能够导电。酸在固态或液态(熔融状态)时只有分子,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也不导电,在水溶液里受水分子的作用,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能够导电。 [典型例题]【例题1】有下列物质:①烧碱固体②铁丝③氯化氢气体④稀硫酸⑤SO2⑥氨水⑦碳酸钠粉末⑧蔗糖晶体⑨熔融氯化钠⑩胆矾。请用序号填空: (1)上述状态下可导电的是________; (2)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 (4)属于电解质但在上述状态下不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 答案:(1)②④⑥⑨(2)①③⑦⑨⑩(3)⑤⑧(4)①③⑦⑩ 【例题2】下列关于强弱电解质及在水溶液中的存在说法正确的是 A、NaCl溶液中只有阴阳离子存在,没有分子存在

电离平衡常数的求算练习

电离平衡常数的求算练习 1、(山东09.28)(14分)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氮、氧等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反应有重要意义。 (4)在25℃下,将a mol·L-1的氨水与0.01 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平衡时溶液中c(NH4+)=c(Cl-)。则溶液显________性(填“酸”“碱”或“中”);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NH3·H2O的电离常数K b=__________。10-9/(a-0.01) mol/L。 2、(山东12.29)(4)NO2可用氨水吸收生成NH4NO3。25℃时,将amolNH4NO3溶于水,溶液显酸性,原因是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向该溶液滴加bL氨水后溶液呈中性,则滴加氨水的过程中的水的电离平衡将______(填”正向”“不”或“逆向”)移动,所滴加氨水的浓度为_______mol·L-1。(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K b=2×10-5mol·L-1) a/200 mol·L-1. 3、(济南三月模考)室温下,a mol·L-1的(NH4)2SO4水溶液的PH=5,存在的平衡有:NH4++ H2O =NH3.H2O+H+,则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用含a较为准确的数学表达式,不必化简,近似计算) 4、室温下,将等物质的量的KCN、HCN溶于一定量水中,再加入适量稀盐酸,调整溶液pH=7,则未加入稀盐酸之前,c(CN-) c(HCN)(填“>”、“<”或“=”);若将a mol·L-1 KCN溶液与0.01 mol·L -1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溶液pH=7,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HCN的电离常数K a=。【答案】<;(100a-1)×10-7mol?L-1或(0.5a-0.005)×10-7/0.005 mol?L-1 5、(2008山东卷)碳氢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常温常压下,空气中的CO2溶于水,达到平衡时,溶液的pH=5.60,c(H2CO3)=1.5×10-5mol·L-1。若忽略水的电离及H2CO3的第二级电离,则H2CO3HCO3-+H+的平衡常数K1= 。(已知:10-5.60=2.5×10-6)

花的学校教案

2 花的学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裳”等生字,会写“荒、舞、够、臂”等字,理解“润湿”“碰触”“狂欢”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3.会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身边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这句诗吗?你知道这句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泰戈尔,印度著名的诗人。(课文后面有资料袋,生可自主积累)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他的另一首优美的诗歌——《花的学校》。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师出示生字卡片 1.读准下列字音。 荒、笛、罚、假、裳 2.交流、识记生字。 师出示田字格,引生认真观察并牢记生字的结构和笔画。 A.加偏旁记忆的字:由——笛青——猜 B.换偏旁记忆的字:汤——扬汪——狂劈——臂 C.注意这些字的结构: “落”是上下结构,草字头要写宽点; “舞、猜、臂”字横画较多,要注意书写均匀。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润湿、荒野、口笛、狂欢、簌簌地、衣裳、双臂、急急忙忙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润湿:潮湿润泽。 荒野:宽广平坦的地方 簌簌:文中是指风吹物体等的声音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请四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本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想象了哪些事物,它们是什么样的表现?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一部分诗的内容。 第一部分(1—2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 第二部分(3-5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放假了。 第三部分(6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部分(7-9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着妈妈扬起了双臂。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复述本诗的主要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节。 A.老师范读。 B.交流汇报这一节中优美的词句,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C.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位语言的精妙。 (a)句:润湿的东风走过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润湿)

数学教案-菱形教学示例第二课时

数学教案-菱形教学示例第二课时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 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 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

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 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 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 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明) 证明时让学生注意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 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 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 注意:(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案(最全版)

五、教学策略设计: 纳一巩固训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内容理论性强,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理论与实际、知识与技能并举,而本节内容既是化学平衡理论的延伸和拓展,又是水的电离与盐类水解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学好本章的前提和基础。 (2)本节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究和认识化学,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习了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知道这一原理也适用于其它平衡体系。通过引导学生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迁移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中,可有效突破本节重难点。 (2)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理解外加物质、温度、电解质浓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应用可逆反应的相关知识,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状态。 (2)分析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认识事物变化中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学习从现象到本质的 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及平衡移动的学习,初步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等辩证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创设问题情境一问题探究(分组讨论、分组实验)一展示交流一精讲归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类比迁移法等。 七、教学媒体:多媒体(PPT)、学生平板电脑等。 八、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和生生互评相结合。 九、教学过程 实施方案设计意图

如何证明盐酸是强酸,而醋酸是弱酸呢?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事 实来说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首先请学生完成实验来感受 CH 3C00H 和HCI 电离程度的差异。可选药品有: O.1mol/L CH 3C00H 、0.1moI/L HCI 、蒸馏水、镁条等。可选器材有: pH 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等。 从宏观上让学生感知醋酸的电 离 是不完全的。让学生在愉快 的氛围中探索新知,切身感受 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到成 功的喜悦。培养学生严谨实验、 细致观察,探索问题真相,得 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教师讲解醋酸部分电离的原因,分析醋酸达到电离平衡的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平衡的特征, 提出思考:如何证明醋酸电离平 衡的存在? 请学生设计实验证明醋酸电离平衡的存在。 可选药品有:O.1mol/L CH 3COOH 、CH 3C00Na 固体、冰醋酸、 蒸馏水等。可选器材有:pH 传感器等。 引导学生利用平衡移动的原 理,间接证明醋酸电离平衡的 存在,从微观上证明醋酸的电 离是可逆的,并为探究温度及 加水稀释对醋酸电 离平衡的影 响做好铺垫。 教师做演示实验,进一步探究温度及加水稀释对醋酸电离平衡的 影响,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主得出相关结论: (1) 弱电解质电离吸热,升咼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2) 加水稀释,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越稀越电离; 讨论交流得出外界条件对电离 平衡的影响。 总结: 一、 感受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差异: 在浓度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1) 溶液pH 值不同; (2) 与Mg 反应,产生氢气速率不同; (3) 溶液导电性(电导率)不同; 二、 证明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存在: (1) 浓度:稀释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正向移动,稀释促进电离; (2) 温度:电离吸热,升温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升温促进电离; (3) 冋离子效应:加入与弱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相冋的离子, 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课堂训练1、2 从个别到一般,总结归纳本节 的学习重点,便于学生系统理 解和形成知识网络。课堂训练 利于巩固和检验学生学习效 果。 弱电解质电离的拓展: 电离平衡是一种特殊的平衡,所有化学平衡的知识也适合于电离 平衡。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迁移的方法,思考下列问题: (1) 写出醋酸电离的平衡常数的计算式,即醋酸的电离常数; (2) 探讨温度对醋酸电离常数的影响; 适度拓展,引导学生在“电离 平衡”和“化学平衡”之间建 立联 系。利用已有的平衡常数 的概念, 采用类比迁移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 习电离平衡常数的 相关知识。 十、板书设计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 电离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当弱电解质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 时,电离过 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2. 电离平衡的特征: “等”、“动”、“定”、“变”。

下表是几种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

下表是几种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K sp (25℃)。 回答下列问题: I.(1)由上表分析,若①CH3COOH ②HCO③C6H5OH ④H2PO均可看作酸,则它们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须填编号); (2)写出C6H5OH与Na3P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25℃时,将等体积等浓度的醋酸和氨水混合,混合液中:c(CH3COO-) c(NH4+);(填“>”、“=”或“<”) (4)25℃时,向10mL 0.01mol/L苯酚溶液中滴加VmL 0.01mol/L氨水,混合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若混合液pH>7,则V≥10 B.若混合液pH<7,则c(NH4+)>c(C6H5O-)>c(H+)>c(OH-) C.V=10时,混合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于10mL 0.01mol/L苯酚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D.V=5时,2c(NH3·H2O)+ 2 c(NH4+)= c(C6H5O-)+ c(C6H5OH) (5)如左上图所示,有T1、T2两种温度下两条B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 T1 T2(填>、=、<); ② 讨论T1温度时BaSO4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Na2SO4可使溶液由a点变为b点 B.在T1曲线上方区域(不含曲线)任意一点时,均有BaSO4沉淀生成 C.蒸发溶剂可能使溶液由d点变为曲线上a、b之间的某一点(不含a、b) D.升温可使溶液由b点变为d点 II.平衡常数的计算: (1)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mL某未知浓度的醋酸溶液,滴定曲线右上图。其中①点所示溶液中c(CH3COO-)=2c(CH3COOH) ③点所示溶液中存在:c(CH3COO-)+c(CH3COOH)=c(Na+) 则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Ka= 。 (2)水解反应是典型的可逆反应。水解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称为水解常数(用K h表示),类比化学平衡常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