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谐运动的描述教案

简谐运动的描述教案

简谐运动的描述教案
简谐运动的描述教案

简谐运动的描述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目标:

1.知道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的含义。

2.理解周期和频率的关系。

3.知道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并正确理解与振幅无关。

重点难点:振幅、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理解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与振幅无关。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讲授、讨论,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具:弹簧振子,音叉,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上节课讲了简谐运动的现象和受力情况。我们知道振子在回复力作用下,总以某一位置为中心做往复运动。现在我们观察弹簧振子的运动。将振子拉到平衡位置O的右侧,放手后,振子在O点的两侧做往复运动。振子的运动是否具有周期性

在圆周运动中,物体的运动由于具有周期性,为了研究其运动规律,我们引入了角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为了描述简谐运动,也需要引入新的物理量,即振幅、周期和频率。

2.新课讲授

实验演示:观察弹簧振子的运动,可知振子总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说明振

子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一个概念—

—振幅。

(1)、振幅A: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我们要注意,振幅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不是最大位移。这就意味着,振幅是一个数值,指的是最大位移的绝对值。

【板书】2、振动的周期和频率

(1)、振动的周期T: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

振动的频率f: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2)、周期的单位为秒(s)、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z)。

实验演示:下面我们观察两个劲度系数相差较大的弹簧振子,让这两个弹簧振子开始振动,用秒表或者脉搏计时,比较一下这两个振子的周期和频率。演示实验表明,周期越小的弹簧振子,频率就越大。

【板书】(3)、周期和频率都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两者的关系为:T=1/f 或 f=1/T 举例来说,若周期T=,即完成一次全振动需要,那么1s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就是1/=5s-1.也就是说,1s钟振动5次,即频率为5Hz.

【板书】3、简谐运动的周期或频率与振幅无关

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注意听):敲一下音叉,声音逐渐减弱,即振幅逐渐减小,但音调不发生变化,即频率不变.

【板书】振子的周期(或频率)由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决定,称为振子的固有周期或固有频率.

例如:一面锣,它只有一种声音,用锤敲锣,发出响亮的锣声, 锣声很快弱下去,但不会变调.摆动着的秋千,虽摆动幅度发生变化,但频率不发生变化.弹簧振子在实际的振动中, 会逐渐停下来,但频率是不变的.这些都说明所有能振动的物体,都有自己的固有周期或固有频率.

巩固练习:

1.A、B两个完全一样的弹簧振子,把A振子移到A的平衡位置右边10cm,把B振子移到B的平衡位置右边5cm,然后同时放手,那么:

A.A、B运动的方向总是相同的.

B.A、B运动的方向总是相反的.

C.A、B运动的方向有时相同、有时相反.

D.无法判断A、B运动的方向的关系.

作业

动手作业:同学们自己制作一个弹簧振子,观察其运动.分别改变振子振动的振幅、弹簧的劲度和振子的质量,其周期和频率是否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第2节运动的描述 新《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知道机械运动,能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因此,新教材中首先出示了一组有趣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列举了许多机械运动的例子,说明了运动的普遍性。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理解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即它们位置的改变),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简单的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文本、图片或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为什么飞行员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可能吗?让学生在惊奇中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激起学习的兴趣。 情景导入 展示物体运动的图片,感受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树木等随地球而转,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乃至整个银河系及宇宙,也都不停地运动。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推进新课 一、机械运动 教师引导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八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机械运动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其中B、C、D三个选项中的物体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而A选项不是。 答案:A 二、参照物 现象探究当你在路边站立时,你认为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而当你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感觉路边树木在向后退,认为树木是运动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讨论交流:人通常是以地面为“标准”,相对于地面,树木没有位置的变化,认为是静止的;而当人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不自觉地选择汽车为“标准”,树木相对于汽车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感觉树木在运动、向后退。 探究归纳: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强调关于参照物问题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的描述》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定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学习参照物这个知识点,学生能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正确的认识并会做出说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并会根据参照物的选定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可能不同。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节日燃放的烟花、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布朗运动。解释说明:无论从宏观世界还是到微观世界,宇宙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着,而如何正确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而引出今天的课程——运动的描述(板书)环节二:生成新知 (一)机械运动 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动现象。 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 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 同学们讲得非常通俗。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动的水、游动的鱼、飞翔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教师总结:这样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运动叫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 给出一个说法: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而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这样的说法严谨吗?引出——参照物这个知识点。(板书) 给出一个图片: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你觉得你的列车开始缓缓的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的列车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你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里,而旁边的列车却向相反方向开走了。这是怎么回事? 由此引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提问:同学们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1:有。比如老师站在讲台上,如果以教室的墙壁作标准,老师就是静止的,如果选择太阳作标准,老师就是运动的,因为老师站在地球上不动,但地球在绕着太阳转动。 生2:我们大家都一样,如果以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作标准是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作标准都是运动的。 同学们讲得都很好。可见,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视频播放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

运动描述教案.doc

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和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轶闻故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真的能抓住这颗高速飞行的子弹吗?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0-15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2.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3.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我们的教室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4.什么是机械运动? 5.什么是参照物?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 3.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世界上没有不动的物体()

1. 曲线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2.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3.学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有关位移和速度的合成、分解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曲线运动. 2.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解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3.通过红蜡块运动的实验,观察并分析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曲线运动是物体运动的普遍形式,注意观察身边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思考产生不同运动的原因,体验分析实际问题的乐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多媒体、板书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曲线运动的位移 探究交流:图中做飞行表演的飞机正在螺旋上升,为了描述飞机的位移,选择平面直角坐标系可以吗?如果不可以,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坐标系?

【提示】飞机不是在一个平面内运动,所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无法描述它的位移.描述飞机的位移需建立三维坐标系. 1.基本知识 (1)曲线运动 质点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2)建立坐标系 研究在同一平面内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时,应选择平面直角坐标系. (3)描述 对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位移应尽量用坐标轴方向的分矢量来表示. 2.思考判断 (1)人造卫星围绕地球的运动是曲线运动.(√) (2)研究风筝的运动时,可以选择平面直角坐标系.(×) (3)当物体运动到某点时,位移的分矢量可用该点的坐标来表示.(√) 二、曲线运动的速度 探究交流 在砂轮上磨刀具时,刀具与砂轮接触处的火星沿什么方向飞出?转动雨伞时,雨伞上的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由以上两种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一、教学目标(三维) 1.知识与技能:(1)理解 ..质点的概念,并能明确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 (2)知道实际选取参考系时的原则;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 同;能在具体问题中分辨出参考系是何物体;没特别说明时,参考系就是指地球或大地 (3)知道坐标系的概念,知道并能够运用坐标系定量、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和位置的变化2.过程与方法:(1)领悟质点概念的提出和分析、建立的过程,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 (2)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初步掌握科学抽象这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3)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认识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探究体验,使之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并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3)体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会在研究问题中突出主要矛盾 ....的哲学价值观,并渗透德育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坐标系的建立(后续)教学策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难点:理想化模型的建立、判断及相应的思想方法;运动相对性题目教学策略:通过问题的讨论,在原有认知水平上进一步深化拓宽,达到攻克难点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创设情景(大量贴近实际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观察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总结归纳”为教学结构,采用“交流—互动”的探究模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资源1.演示器材:模型小汽车、乒乓球 2.图片资料:“神舟”5号发射、返回过程、GPS定位器、飞机空投、火车五、板书设计 §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质点(没有大小、形状但有质量的点) (2)实物简化为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3)质点是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不存在(理想模型:抓住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2、参考系: (1)定义: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 (3)选择的原则: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 3、坐标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一维坐标系(直线坐标系)、二维坐标系(平面坐标系)、三维坐标系(立体坐标系)

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涟源金石中学八年级(上)综合组物理科导学案编号:128180102 主备人:金茜备课组长:审核: 课型:预+展班级:姓名: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学习目标】 1.知道参照物和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基础知识】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 ,这个作为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如图所示,以司机为参照物,在车上的乘客是的;以路边站着的人为参照物,车上的乘客是的。 4.写出下表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参照物。 运动参照物 地球绕太阳公转 太阳东升西落 “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 车中乘客说“房屋、树木在后退” 地球同步卫星静止在高空中 【展示提升】 1.填空题某人坐车看到路边的树木正向南运动,此人是以为参照物;若他以地面为参照物,则车正在向运动。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和。 2.选择题 ①.下列描述的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地球绕着太阳转动 B.乌云遮住了太阳 C.树木在不停地生长 D.蚂蚁在地上爬行 ②.以下关于“静止”的说法中,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A.地球同步卫星看上去是“静止”的 B.空中加油机的飞行员看到被加油的战斗机是“静止”的 C.法国飞行员在空战中,伸手抓住“静止”的子弹 D.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船中的宇航员感觉飞船是“静止”的 3.问答题 ①.分析教材图1.2-4中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②.观察教材图 1.2-5,说一说甲、乙两图中的人与战机选什么样的参照物是运动的,选什么样的参照物是静止的? 【当堂反馈】 1.★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A.参照物只能是静止的物体 B.参照物只能是运动的物体 C.参照物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运动的物体 D.对于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机械运动的情况一般也不同 2.★A、B两列火车同向并列停在车站内,当B车启动时,A车内的乘客感觉错误的是() A.看车站自己是静止的B.看B车自己在向前运动 C.看B车自己在向后运动D.看车站上流动售货车自己是运动的

运动的描述教案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 的变化;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认识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观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 演示用:投影仪、电池、电池组(三节)、小灯珠、导线若干、手电筒等、电压表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电压表并能准确读数 难点:指导学生按要求正确连接电路并用电压表测量电压值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探究:什么是机械运动呢? 1.春天,风筝在空中迎风摆动;2,夏天,蚊虫在灯下飞舞;3.秋天,落叶纷纷飘落;4.冬天,雪花漫天飘洒;5.昨天,“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 6.今天,你上学的路上,路旁的树木不断被甩在身后 7.此时,钟表的秒针在不停地“走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运动(如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仔细体会与比较上面列举的物体运动的例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二)进行新课: 一、机械运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 运动的描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2节运动的描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认识运动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了解运动的有关知识,感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精彩纷呈的特技运动效果。 重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难点:利用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如图所示,图中的小明和小丽同司机有不同的看法。 请你思考:小明和小丽与司机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机械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16~1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下图所示的四个实例:甲:正在飞奔追赶猎物的猎豹;乙:天空中下落的流星;丙:小明骑车上学;丁:月亮每天都在绕地球转动。总结这四个实例,它们共同的规律:位置发生(选填“发生”或“没有”)改变,都是机械运动。 知识板块二参照物 自主阅读教材P17~1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2.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小强连续拍了两张照片,如下图甲、乙所示,黑蜗牛相对于水杯的位置发生了改变,白蜗牛相对于水杯的位置不变。以水杯为参照物,黑蜗牛是运动的,白蜗牛是静止的。 4.如图所示是特技跳伞运动员在离地面3 000 m的高空表演时形成的一定造型。以A运动员为参照物,B运动员是静止(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知识板块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自主阅读教材P1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我国已全面掌握大型加油机的空中加油技术。如图所示,位于上面的是加油机,位于底下的是受油机。要实现空中加油,两架飞机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1:受油机相对于加油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静止。 问题2:受油机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运动。 对学:分享独学1~5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方案做一做:把课本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问题1:选择桌子作为标准,尺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答:运动的。 问题2:选择课本作为标准,尺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答:静止的。 问题3: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问题4: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为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一)物体和质点(subject and mass point) 1 质点: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 2 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理想化模型:指抓住问题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近似的一种思想) 活动与交流 1.研究火车的各种运动情况时,哪些情况下需要考虑火车的长度?哪些情况不需要? 2.研究地球自转和地球绕太阳公转时,是否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 讨论交流 1.同一物体有时看做质点,有时又不能看做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研究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时,可把火车看做质点,不考虑火车的长度,而研究火车通过某一座桥时,这时就不能把火车看做质点 2.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任何转动的物体,在研究自转时,都不可简化为质点.所以在研究地球自转时,不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地球不能当做质点来处理. 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但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时,由于地球的直径比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小得多,地球上各点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可以看做是相同的,即地球的大小可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当做质点来处理 3 物体看成质点条件 a)当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都相同时,物体上任何一点的运动情况都能反映物体的运动,物体可看成质点 b)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可看成质点 c)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时可以当做质点,有时不能当做质的质点 实例分析 在下列运动中,研究对象可当做质点的有 A 远洋航行的巨轮 B 研究飞行中直升飞机上的螺旋浆的转动情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描述》公开课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运动的描述》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例,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重点:参照物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教学策略 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实例(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理解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即它们位置的改变),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简单的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word文档良心出品

【教学目标】 1. 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 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和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轶闻故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 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 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 国飞行员真的能抓住这颗高速飞行的子弹吗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但要独立完成: 1. 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2. 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3. 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我们的教室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4. 什么是机械运动? 5. 什么是参照物? 7 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 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 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 正。 1.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 ________________ 2.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 3.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世界上没有不动的物体( 1.2运动的描述 教学设计 7分钟。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 P10-15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 叫做机械运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运动的描述教案

基础夯实 1.(北京市重点中学12~ 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点一定是体积、质量都极小的物体 B.当研究一列火车全部通过桥所需的时间,因为火车上各点的运动状态相同,所以可以将火车视为质点 C .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转动,所以无论研究哪方面,自行车都不能被视为质点 D .地球虽大,且有自转和公转,但有时可被视为质点 答案:D 2.(江苏苏北教育联合体12~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国庆长 假期间,小马和同学乘火车旅行,他乘坐的火车在某火车站停靠时,另一列货车正好也停靠在车站,小马正好奇地看着货车时,发现自己乘坐的火车在“后退”。疑惑间他看到了车站的站牌,发现自己乘坐的火车并没有运动,而是货车向前方开动了。小马和同学就这个话题进行了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马发现自己乘坐的火车在“后退”是以向前开动的货车为参考系 B.发现自己乘坐的火车并没有运动,是以车站的站牌为参考系 C .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往往是不同的 D .参考系必须选取地面 答案:ABC 3.研究下列现象,涉及的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是( ) A .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时 B.研究撬棒用力大小与支点位置关系 C .研究旋转的乒乓球旋转方向 D .研究旋转的电扇扇叶所受阻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答案:A 解析: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时,由于地球的半径远小于日 地之间距离,所以地球可看做质点,支点位置影响撬棒用力大小,撬棒不可以看做质点,研究乒乓球如何旋转,不能看做质点,扇叶所受阻力与扇叶形状大小有关,不能看做质点,选A。 4.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电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为大家带来了快捷和便利。而观光电梯是适应人们的进一步需求而产生的,乘坐人员可以观看电梯外面的景色,享受现代设备带来的视觉感受。正在乘坐电梯下楼的一位同学看到身旁的大楼拔地而起,大声惊叫:“楼不是静止的吗?怎么动起来了?”对于大楼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楼只能是静止的,不可能运动 B.楼实际在运动,不可能真的静止 C .看到楼在运动是以乘坐的电梯为参考系 D .看到楼静止是以地面(或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 答案:CD 解析:电梯向下运动过程中,距离地面越来越近,以电梯为参考系,感觉大楼是上升的,我们平时所说大楼是静止的,通常是以地面为参考系,A、 B 错,C、D 对。 5.(河北正定中学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欢迎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启动仪式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把在中国的土地上点燃的第一支“祥云”火炬交给中国著名田径运动员刘翔。观察下图中的旗帜和甲、乙两火炬手所传递的圣火火焰,关于甲、乙两火炬手相对于静止旗杆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旗杆和甲、乙两火炬手在同一地区)()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导学案终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导学案 【学习目标】1.本节知识点及要求 (1) 掌握质点的概念,能够判断什么样的物体可视为质点 (2) 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并能判断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情况 (3) 认识坐标系,并能建立坐标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 2.重点 (1) 质点模型的建立 (2) 参考系的重要性 3.难点 把实际物体抽象成质点,体会这种研究方法 【导学提纲】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也就是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质点我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突出“物体具有___质量____”这一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称为质点。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_决定的。 3.参考系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种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学习探究】 本章章首语中有一句最核心的话:“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雄鹰拍打着翅膀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雄鹰、足球都在做机械运动。当我们要详细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时就有些困难?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质点的概念,其实“质点”,就是其中“物体”的一种最简单模型;而“参考系、坐标系”是确定位置及其变化的工具。 一、质点:在某些情况下,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不考虑其形状和大小,把物体看成是一个具有质量的点,这样的物体模型称为“质点”。 注意: 1.“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了物体的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它是实际物体的近似,是一种最简单的模型(以后还会遇到更多的模型)。 2.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一般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能把物体抽象成质点 (1)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如沿斜面下滑的木块可看成质点。 (2)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大小相对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可忽略,地球上各点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可以看做是相同的,即地球的大小可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当做质点来处理。

1.2《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1.2《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导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看课本图1.2-1、图1.1-2,与同学讨论交流甚或中你还见过哪些运动现象?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在物理学里,我们把叫做机械运动。(把______________叫做静止) 三、参照物 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请同学们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请你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请同学们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结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即: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请阅读课文第17页想想议议,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5、讨论并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1) 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或路边不动的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在不断地,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2)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3) 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6、请看课本第18页图1.2-4。 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参照物它

运动的描述教案

课题:运动的描述 一、教案背景 关于运动,学生刚刚接触,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机械运动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 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 教材分析: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最普遍现象、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来逐步展开,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学生分析:学生已学习了“组成宇宙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的知识,对“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等概念已经有了相当好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方案

2.运动的描述 教学设计思想 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如:乘坐车辆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错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宗旨是要充分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采用“类比”的方法,促使学生把生活实际中认识“判定高于矮”的方法、手段“迁移”到物理课堂上,使学生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找到判定运动和静止途径。我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会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②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重点与难点 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 三.教学过程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1)运动的分类;(2)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运动的分类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物理学中用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描写物体的运动。 观察课件上的四幅图片教师提问:图中的物体的运动路线有什么区别?可否根据物体运动的不同路线对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当然这里是根据运动的路线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物体在运动中的快慢进行分类,这在下节课内容我们将学习。 2.参照物 【问题导引】:现在我们坐在教室里,那我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 “静止,平时我们认为我们没有动就是静止。但是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本身自转又公转,那我们岂不又是运动的?” 提问:那我们坐在教室里究竟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呢?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描述教案 教科版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教科版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参照物。 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重点与难点 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这一节的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设计及实施 (一)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播放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的MTV,并将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定格在画面中。 设疑:“小小竹排江中游”我们是看见过的,那“巍巍青山”怎么会两岸走呢?此问题不用学生回答,只用此引入课题。 (二)过程实施 (1)运动的分类 教师讲解: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物体运动大都是机械运动,运动的特点都是物体位置随时间不断的发生改变,从一处到另一处,并经过一定的路线。请同学看课本23页图2-2-5,a、b两幅图中运动路线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 总结:根据运动路线的情况,可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参照物 复习:什么是机械运动? 学生回答: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教师讲解:根据机械运动的定义,物理学上首先用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播放列车开动的视频。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看到一列火车在动,实际上不是这列火车在动,是另一列火车开动了。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设疑: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此题不用学生回答。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做课本24页的实验探究:动与静。并回答实验中所提的问题。 总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教师讲解: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提问:在视频中对于火车,人眼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提问:歌词中所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是怎么回事。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有了参照物,不但可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还可以判断物体是如何运动的。以火车为例,可说明火车是向哪个方向运动的。

201x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 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导学 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简单的运动 2.理解参照物。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 3.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设计] 1.从生活中我们“熟知”的运动和看起来不动的物体入手,导入运动的绝对性。 2.进一步分析我们常说的“不动”的含义,导入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过程] 一、引言 夜晚,我们常看到一颗流星在天际间划过……。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运动。物体的运动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二、新课教学 【运动的绝对性】 夜空划过的流星、地面飞奔的猎豹、叶面上爬行的蜗牛……,它们都在运动。平时我们看起来不动的物体,如山脉、房屋、小桥等,它们是否在运动呢?(讨论)它们也在运动。它们随地球在运动。整个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运动具有绝对性。 【机械运动】 夜空中的慧星、飞奔的猎豹、爬行的蜗牛、行驶的骄车、流动的河水等,它们的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的位置随时间在不断地变化。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机械运动是运动的一种形式。也是运动中最简单的运动,是学习其它运动的基础。 【参照物】 要判断物体的运动是否是一件简单的事。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图1 如图1所示,江中小船上的人是运动还是静止 的呢? 要对上面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先来看下

图情景中的对话。乘客问:“我动了呢?”司机说:“你滑动。”而路边的小孩却说:“运动得真快啊!

” 他们谁说得对? 都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选的标准不同。图2 司机所选的标准是以车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来说位置没有改变,所以是静止的。而小孩是以地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在不断地改变,所以说乘客与车运动得真快。 现在回顾图1问题,同学们试着说一说。 可见,人们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如果物体相对于标准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标准的位置没有变化,就说物体是静止的。这个在研究机械运动中,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怎样选择呢?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一般来说,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以就近、可见为原则)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判定的结论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如图3所示,是联合收割机在田地里正在收割的情景。收割机 和运输车辆的运动或静止情况如何判定呢? 以田地为参照物,收割机和车辆是运动的;以车辆(或收割机) 为参照物,那么收割机(或车辆)是静止的。 【想想议议】 图4甲、乙两图中的人和飞机,在选什么样的参照物是运动 的?选什么样的参照物是静止的? 试着说一说。 三、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做好复习。 教学反思: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初中运动的描述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初中运动的描述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1、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