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最低评标价法计算题解题步骤总结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最低评标价法计算题解题步骤总结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最低评标价法计算题解题步骤总结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最低评标价法计算题解题步骤总结

在商务部于2014年发布实施的《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实施办法》(试行)(商务部令2014年第1号,以下简称1号令)后,好多学员对关于计算题不知所措,为此,招标师在线专家倪剑龙在认真学习1号令基础上,对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最低评标价法计算题解题步骤进行总结,希望对学员有所帮助。

一、确定投标报价

1、以投标文件的投标函报价为准,确定开标价格。

二、确认修正后的投标报价(如有)(建议参考实务书P268对照理解)

1、算术性错误的修正

算术错误将按下列方法更正:

投标文件的大写金额和小写金额不一致的,以大写金额为准;投标总价金额与按分项报价汇总金额不一致的,以分项报价金额计算结果为准;分项报价金额小数点有明显错位的,应以投标总价为准,并修改分项报价。(参考2011年案例真题10*0.3=0.3)

如果投标人不接受对其算术错误的更正,其投标将被否决。(2014年《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标准文件》试行版第一章投标人须知24.2)

2、降价声明修正

在确保投标文件不被否决的情况下,对于投标人提出的投标报价降价声明进行折算,折算的基准价为该投标人的投标报价或存在算术性错误,经修正后的投标报价。

3、汇率折算,统一转换为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货币

为了便于评标和比较,如果投标报价中有多种货币,以开标当日中国银行总行首次发布的外币对人民币的现汇卖出价进行转换,以便计

算评标价。折算的基数为投标报价或经算术性错误修正和降价声明修正后的投标报价。

4、统一价格术语。

国外货物投标如果以EXW、FOB、CFR或CPT为价格术语的,应转换为CIF或CIP价格术语。相关公式为

国外运输费=FOB*国外运输费率

CIF=FOB+国外运输费+国外运输保险费=(FOB+国外运输费)/(1-国外运输保险费率*投保加成系数)

国外运输保险费=(FOB+国外运输费)/(1-国外运输保险费率*投保加成系数)*国外运输费率*投保加成系数=CIF*国外运输费率*投保加成系数

三、确认除付款条件偏差外的偏差修正基准价

偏差修正基准价=投标报价(如无需修正)+供货范围偏差(如有)或修正后的投标报价(含算术性错误修正和降价声明修正)+供货范围偏差

1、无供货范围偏差调整的评标基准价为前两大综合步骤修正后的投标报价

2、有供货范围偏差的,先调整供货范围偏差,其偏差调整计入评标基准价,调整的原则是:

供货范围偏离调整的原则是“只加不减”,即投标报价中如有缺漏项或供货数量不足,应对其评标基准价予以加价。缺漏项的,应按其他有效投标人该项的最高价加价;供货数量不足的,

应按投标中的单价补足数量。如果投标中超出了招标文件要求以外的内容,则评标时不予核减。

经过以上步骤修正后的投标价格是计算其他评标价格调整额的基准价。(投标报价有明确的分项报价,且该分项报价存在偏差的除外)

四、一般商务偏差调整和技术偏差调整(“只加不减”)

根据招标文件要求,对一般偏差进行调整

1、对于投标文件中有明确的分项设备报价,且设产品存在一般性偏差的,修正基准价为该产品的分项设备报价;

2、投标文件中没有单独列出该设备分项报价的,评标价格调整时按前三大步骤修正后投标总价计算。

五、对交货期、付款条件偏差的调整

交货期、付款条件偏差调整根据新的1号令,协会已经统一要求,在计算交货期、付款条件偏差时,除招标文件另有规定外,供货范围偏差应计入评标基准价予以调整。

六、其他调整(以招标文件规定为准)

七、计算进口环节税

进口环节税=进口关税+消费税+增值税

进口关税=CIF价格×进口关税税率

增值税=(CIF价格+进口关税+消费税)×增值税税

八、计算国内运保费(注意都是按含税货值计算)

1、货物为国内的国内运输费=出厂价(含增值税)*运输费率

2、进口货物的国内运输费=(CIF+进口环节税)*运输费率

3、货物为国内的国内运输保险费=出厂价(含增值税)*运输保险费率

4、进口货物的国内运输保险费=(CIF+进口环节税)*运输保险费率

九、汇总评标价格

有不同的价格条件,以货物到达招标人指定的到货地点为依据进行调整后的价格作为最后的评标价格

①关境外产品:CIF价+进口环节税+关境内运输、保险费+其它相关费用+偏差调整;

②关境内制造的产品:出厂价(含增值税)+消费税(如适用)+运输、保险费+其它相关费用+偏差调整;

例题:某国外集成设备甲投标价格大写为CIF北京壹佰零伍万美元,小写为150万美元,进口关税税率10%,免征消费税,增值税率17%,国内运费费率1%,运输保险费率为2%,其他杂费20.16万元人民币,评标时发现有配件A产品存在缺项(1件),有一项商务偏差,调整系数每项为1%,该配件A其他有效投标人的最高报价为2万美元(1件);招标文件(具体参考招标师在线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a314103785.html,)要求的是提供2件配件B产品,投标人只提供了1件,该产品投标人分项报价为1万美元(1件),其他有效投标人最高报价为3万美元(1件);配件C产品存在算术性计算错误,10(件)*3万美元(单价)=3万美元,有两项技术偏差,调整系数每项为1%,同时该投标人的投标

函明确声明投标总价降价2%,(经启动澄清,投标人均予以认可)开标当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为1美元对人民币6.72元,该招标文件规定,合同签订后预付款10%,签订后的三个月交货(每提前或延期交货一周在投标价格基础上减价或加价1%/周,不足一周视为一周),交货时付款85%,1 年质保期后付款5%,投标人在投标文件中提出:合同签订后预付款20%,四个月后交货,交货时付款75%,1年质保期后付款5%,提前或延迟付款部分按周利率0.3%(不足一周视为一周)计算现值差作为加价或减价,试计算评标价格。

1、大小写修正,确认投标报价为105(万美元)

2、算术性错误修正10*3-3+105=132(万美元)

3、降价声明修正132*(1-2%)=129.36(万美元)

4、A产品供货范围偏差调整2(万美元)

5、B产品供货范围偏差调整1(万美元)

6、A产品商务偏差调整(129.36+2+1)*1%≈1.32(万美元)

7、C产品技术偏差调整10*3*2%=0.6(万美元)

8、其他杂费汇率转换20.16/6.72=3(万美元)

9、进口关税129.36*10%≈12.94(万美元)

10、进口增值税(129.36+12.94)*17%=24.19(万美元)

11、国内运费(129.36+12.94+24.19)*1%≈1.66(万美元)(注意是货值,不含偏差调整)

12、国内运输保险费(129.36+12.94+24.19)*2%≈3.33(万美元)(注意是货值,不含偏差调整)

13、交货期偏差调整(129.36+2+1)*5*1%≈6.62(万美元)

14、付款条件偏差调整

原招标文件规定的付款条件下折算至签订合同时的现值(三

个月是90天约13周,一年零三个月约65周=

129.36*10%+129.36*85%*(1+0.3%)-13+129.36*5%*(1+0.3%)-65 =124.02(万美元)

按投标人的付款条件下折算到签订合同时的现值(4个月120天约18周,一年零四个月约70周)=(129.36+2+1)*20%+ (129.36+2+1) *75%*(1+0.3%)-18+(129.36+2+1) *5%*(1+0.3%)-70=125.9(万美元)

现值差为125.9-124.02=1.88(万美元)

因此评标价为

129.36+2+1+1.32+0.6+3+12.94+24.19+1.66+3.33+6.62+1.88=187.9(万美元)

总结:机电产品计算最低评标价法口决

最低价法要牢记,一修(修正算术性错误)二统(统一价格术语CIF或CIP、统一货币计量)三供货(有缺项漏项的先行调整),供货之后算偏差,税收运费最后算,确保标准要一致(有不同交货条件的换算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下的评标价格),修正顺序别搞错,大写为准算报价,修正算术再降价,供货调整是惩罚,有报价时按报价,无报价时按最高,调整完后计总价,其他偏差要当心,有分项时按分项,无分项时按总价。

供应链管理课程考试试题和答案解析

试卷A 课程名称:供应链管理考试方式:完成时限: 班级名称:学号:姓名: 一、不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给分,每题1分,共20分) 1.供应链管理中有两个理念吸引许多跨国企业的青睐:() A. 轻资产运作 B. 快速响应 C. 协同运作 D. 运作高效率 2.供应链管理时代面临的市场竞争情况:() A. 产品生命周期日渐缩短 B. 产品种数飞速膨胀 C. 交货期变得越来越严格 D. 客户对产品和服务与日俱增 3.除了质量、成本和柔性,以下还有哪些是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的客户价值:() A. 交付能力 B. 交付数量 C. 创新 D. 服务质量 4.供应链管理关注的三个焦点是什么?() A. 库存 B. 信息 C. 不确定 D. 物流 5.库存在供应链中不同环节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生产库存和()。 A. 循环库存 B. 安全库存 C. 季节性库存 D. 投机库存的 6.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从根本上讲是由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 A. 外部环境的不可预测 B. 决策信息的可靠性 C. 需求预测能力的偏差 D. 管理者的决策质量

7.横向集成的供应链联盟具有以下4个特征:行为的战略性和() A. 合作的平等性 B. 范围的广泛性 C. 竞争的根本性 D. 联合的充分性 8.优秀供应链的4A特质:()和构建价值的能力。 A. 敏捷力 B. 适应力 C. 持续力 D. 协同力 9.收益管理的核心在于()。 A. 价格一致 B. 价格细分 C. 利润 D. 供应链 10.与功能性产品相匹配的供应链运作战略是()。 A. 响应型供应链 B. 柔性供应链 C. 有效型供应链 D. 功能性供应链 11.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作用主要有() A. 协调供应链运作 B. 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 C. 提高供应链市场反应能力 D. 增强企业的运作柔性和战略优势 12.供应链中的两大信息陷阱是() A. 信息拥有不完美 B. 信息拥有不对称 C. 信息传递不完美 D. 信息传递不对称 13.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有() A. 需求预测偏差 B. 订货批量决策 C. 价格波动 D. 短缺博弈 14.以下哪几点是外包业务的风险?() A. 供应链权力转移 B. 服务水平下降 C. 竞争隐患 D. 技术外溢 15.假设B公司的利润率为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B公司节省1元钱的采购成本, 公司若想考增加销售收入来获得同样的利润,则需要增加多少销售额?() A. 5元 B. 10元 C. 15元 D. 20元

计量经济学讲解习题二Word版

计量经济学练习题(二) 一、单选题 1、根据样本资料建立某消费函数如下:,其中C为消费,x为收入,虚拟变量,所有参数均检验显著,则城镇家庭 的消费函数为。 A、 B、 C、 D、 2、如果某个结构方程是恰好识别的,估计其参数可用。 A、最小二乘法 B、极大似然法 C、广义差分法 D、间接最小二乘法 3、某商品需求函数为,其中y为需求量,x为价格。为了考虑“地 区”(农村、城市)和“季节”(春、夏、秋、冬)两个因素的影响,拟引入虚拟变量,则应引入虚拟变量的个数为。 A、2 B、 4 C、5 D、6 4、消费函数模型,其中y为消费,x为收入, ,,,该模型中包含了几个质 的影响因素。 A、1 B、2 C、 3 D、4

5、同一统计指标按时间顺序记录的数据列称为 A、横截面数据 B、时间序列数 据 C、修匀数据 D、平行数据 6、判断模型参数估计量的符号、大小、相互之间关系的合理性属于()准则。 A、经济计量准则 B、经济理论准则 C、统计准则 D、统计准则和经济理论准则 7、对于模型,为了考虑“地区”因素(北方、南方),引入2 个虚拟变量形成截距变动模型,则会产生。 A、序列的完全相关 B、序列的不完全相关 C、完全多重共线性 D、不完全多重共线性 8、简化式模型是用所有()作为每个内生变量的解释变量。 A、外生变量 B、先决变量 C、虚拟变量 D、滞后内生变量 9、联立方程模型中,如果某一个方程具有一组参数估计量,则该方程为. A、不可识别 B、恰好识别 C、过度识别 D、模型可识别 10、如果联立方程模型中某个结构方程包含了所有的变量,则这个方程。 A、恰好识别 B、不可识别 C、过度识别 D、不确定 11、对于联立方程模型,若在第1个方程中被解释变量为,解释变量全部为先决变量;在第2个方程中被解释变量为,解释变量中除了作为第

统计学各章计算题公式及解题方法

统计学各章计算题公式及解题方法 第四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1.组距式数值型数据众数的计算:确定众数组后代入公式计算: 下限公式:M0=M+?1 ?1+?2×M;上限公式:M0=M??2 ?1+?2 ×M,其中,L为 众数所在组下限,U为众数所在组上限,?1为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前一组次数之差,?2为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后一组次数之差,d为众数所在组组距 2.中位数位置的确定:未分组数据为M+1 2;组距分组数据为M 2 3.未分组数据中位数计算公式:M M={ M (M+1 2 ) ,n为奇数 1 2 (M M 2 +M M 2 +1 ),n为偶数 4.单变量数列的中位数:先计算各组的累积次数(或累积频率)—根据位置公式确 定中位数所在的组—对照累积次数(或累积频率)确定中位数(该公式假定中位数组的频数在该组内均匀分布) 5.组距式数列的中位数计算公式: 下限公式:M M=M+M 2 ?M M?1 M M ×M;上限公式:M M=M? M 2 +M M+1 M M ×M,其中, M M为中位数所在组的频数,M M?1为中位数所在组前一组的累积频数,M M+1为中位数所在组后一组的累积频数 6.四分位数位置的确定: 未分组数据:{下四分位数:M M=M+1 4 上四分位数:M M=3(M+1) 4 ;组距分组数据: {下四分位数:M M=M 4 上四分位数:M M=3M 4 7.简单均值:M???=M1+M2+?+M M M =∑M M M M=1 M

8. 加权均值:M ???= M 1M 1+M 2M 2+?+M M M M M 1+M 2+?+M M = ∑M M M M M M =1M =∑M M M M =1M M M ,其中,M 1, M 2…M M 为各组组中值 9. 几何均值(用于计算平均发展速度):M ???=√M 1×M 2×…×M M M =√∏M M M M =1M 10. 四分位差(用于衡量中位数的代表性):M M =M M ?M M 11. 异众比率(用于衡量众数的代表性):M M = ∑M M ?M M ∑M M =1?M M ∑ M M 12. 极差:未分组数据:R =MMM (M M )?MMM (M M );组距分组数据:R =最高组上限?最低组下限 13. 平均差(离散程度):未分组数据:M M = ∑|M M ?M ???|M M =1M ;组距分组数据: M M =∑|M M ?M ???|M M =1?M M M 14. 总体方差:未分组数据:σ2 = ∑(M M ?M ) 2M M =1M ;分组数据:σ2 = ∑(M M ?M )2M M =1?M M M 15. 总体标准差:未分组数据:σ=√∑(M M ?M ) 2M M =1M ;分组数据:σ=√ ∑(M M ?M )2M M =1?M M M 16. 样本方差:未分组数据:M M ?1 2= ∑(M ?M ???)2M M =1M ?1 ;分组数据:M M ?1 2= ∑(M M ?M ???)2?M M M M =1M ?1 17. 样本标准差:未分组数据:M M ?1=√∑(M ?M ???)2M M =1M ?1 ;分组数据:M M ?1= √ ∑(M M ?M ???)2?M M M M =1M ?1 18. 标准分数:M M =M M ?M ???M 19. 离散系数:M M = M M ??? 第七章 参数估计 1. M M 2 的估计值: 2. 不同情况下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

最新初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解题思路) (1)审—审题: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本题含义的相等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2)设—设出未知数:根据提问,巧设未知数. (3)列—列出方程:设出未知数后,表示出有关的含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已找出的等量关系 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答—检验,写答案:检验所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 检验后写出答案.(注意带上单位) 二、各类题型解法分析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归类汇集: 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和差倍分问题(生产、做工等各类问题), 等积变形问题,调配问题,分配问题,配套问题,增长率问题, 数字问题,方案设计与成本分析,古典数学,浓度问题等。 第一类、行程问题 基本的数量关系: (1)路程=速度×时间⑵速度=路程÷时间⑶时间=路程÷速度 要特别注意:路程、速度、时间的对应关系(即在某段路程上所对应的速度和时间各是多少)常用的等量关系: 1、甲、乙二人相向相遇问题 ⑴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总路程⑵二人所用的时间相等或有提前量 2、甲、乙二人中,慢者所行路程或时间有提前量的同向追击问题 ⑴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提前量⑵二人所用的时间相等或有提前量 3、单人往返 ⑴各段路程和=总路程⑵各段时间和=总时间⑶匀速行驶时速度不变 4、行船问题与飞机飞行问题 ⑴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⑵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5、考虑车长的过桥或通过山洞隧道问题 将每辆车的车头或车尾看作一个人的行驶问题去分析,一切就一目了然。 6、时钟问题: ⑴将时钟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尖端看作一个点来研究 ⑵通常将时钟问题看作以整时整分为起点的同向追击问题来分析。 常用数据:①时针的速度是0.5°/分②分针的速度是6°/分③秒针的速度是6°/ 秒 1.一列火车通过隧道,从车头进入道口到车尾离开隧道共需45 秒,当整列火车在隧道里需32 秒,若车身长为180 米,隧道x 米,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 2.火车匀速通过隧道(隧道长等于火车长)时,火车进入隧道的时间x与火车在隧道内的长度y之间的关系用图像描述大致是() 3.某列车通过250米长的隧道用25秒,通过210米长的隧道用23秒,若该列车与另一列长150米.时速为72千米的列车相遇,错车而过需要几秒钟? 4.一列匀速前进的火车,从它进入320m长的隧道到完全通过隧道经历了18s的时间,隧道顶部一盏固定的灯光在火车上,垂直照射的时间为10s,问这列火车的长为多少米? 5.在一段双轨铁道上,两列火车相向驶过,A列车车速为20米/秒,B列车车速为24米/秒,若A列车全长180米,B列车全长160米,求两列车从相遇到相离所要的时间。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复习题

1.试述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需求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2.讨论物流、商流、信息流的关系。 商流是物流的先导,物流是商流的基础,信息流伴随着商流和物流。 3.物流有何效用?又有何价值? 物流活动创造价值在于它在物资流转、运动过程中形成了时间效用、场所效用、形质效用。物流的价值可以归纳为:获得第三利润源泉(3rd profit resource)、降低成本(reducing cost)、提高资产使用效率(increasing asset efficiency)、满足需求(meet demands)、规避风险(avoiding risks)、增强竞争力(enhancing competitiveness)。或者物流的七次价值发现:物流系统功能价值的发现、物流经济活动价值的发现、物流利润价值的发现、物流成本价值的发现、物流环境价值的发现、物流服务价值的发现、物流国民经济价值的发现。 4.眼下有些个体户买辆运输车就自称为物流公司,对吗? 物流公司应该具备物流的功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配送),如果只有运输功能就是运输公司,只有仓储功能就是仓储公司,只有能实现时间效用、空间效用、形质效用的才是物流公司。 5.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区别? 6.物流的构成要素? 基础要素:与物流活动有关的“人、财、物”; 功能(活动)要素: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 7.商流与物流的关系: 1)商流:对象物所有权转移的活动; 2)物流:实物从供应方向需求方的转移,创造时间和空间价值; 3)都是流通的组成部分,二者结合才能有效地实现商品由供方向需方的转移。关 系密切、相辅相成; 4)物流是产生商流的物质基础;(谁先谁后、需求与实际操作的区别) 5)局部环节独立发生、全局上总是相伴发生。 8.物流的种类

计量经济学-李子奈-计算题整理集合

计算分析题(共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 1、下表给出了一含有3个实解释变量的模型的回归结果: 方差来源 平方和(SS ) 自由度(d.f.) 来自回归65965 — 来自残差— — 总离差(TSS) 66056 43 (1)求样本容量n 、RSS 、ESS 的自由度、RSS 的自由度 (2)求可决系数)37.0(-和调整的可决系数2 R (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1X 、2X 和3X 总体上对Y 的影响的显著性 (已知0.05(3,40) 2.84F =) (4)根据以上信息能否确定1X 、2X 和3X 各自对Y 的贡献?为什么? 1、 (1)样本容量n=43+1=44 (1分) RSS=TSS-ESS=66056-65965=91 (1分) ESS 的自由度为: 3 (1分) RSS 的自由度为: d.f.=44-3-1=40 (1分) (2)R 2=ESS/TSS=65965/66056=0.9986 (1分) 2R =1-(1- R 2)(n-1)/(n-k-1)=1-0.0014?43/40=0.9985 (2分) (3)H 0:1230βββ=== (1分) F=/65965/39665.2/(1)91/40 ESS k RSS n k ==-- (2分) F >0.05(3,40) 2.84F = 拒绝原假设 (2分) 所以,1X 、2X 和3X 总体上对Y 的影响显著 (1分) (4)不能。 (1分) 因为仅通过上述信息,可初步判断X 1,X 2,X 3联合起来 对Y 有线性影响,三者的变化解释了Y 变化的约99.9%。但由于 无法知道回归X 1,X 2,X 3前参数的具体估计值,因此还无法 判断它们各自对Y 的影响有多大。 2、以某地区22年的年度数据估计了如下工业就业模型 i i i i i X X X Y μββββ++++=3322110ln ln ln 回归方程如下: i i i i X X X Y 321ln 62.0ln 25.0ln 51.089.3?+-+-= (-0.56)(2.3) (-1.7) (5.8) 2 0.996R = 147.3=DW 式中,Y 为总就业量;X 1为总收入;X 2为平均月工资率;X 3为地方政府的

计算题答题方法

高考政治常见计算题及其解题方法 近几年高考,经济常识计算题的数量逐年增加,内容涉及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纸币的发行量与通货膨胀、企业利润、股票价格、个人所得税、存款利息、汇率等,这些试题难度系数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学生在这一块知识比较容易出错,一来自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靠,另外来自于学生没有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学生对此块知识模糊不清,做题感到紧张。为此在高考中花去大量时间去解这一道题而本末倒置,影响后面答题的速度。虽然此处只有4分,但要求我们势在必得。因为突破这些计算题往往成为我们学生提升高考成绩的重要环节。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收集整理,现将经济常识中涉及计算的十多个知识点,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股票价格、经济效益与利润、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银行利息、恩格尔系数、汇率等进行归纳,并作简要举例分析。 1.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题 例(2008年高考政治海南卷第2题)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A. 5小时 B. 7小时 C. 7.5小时 D. 8小时 [解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同样条件下,大多数商品生产者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2008年甲企业生产每件M商品所用时间为6小时÷(1+20%)=5小时;2008年甲企业所生产的M 商品数量为10万件×(1+20%)=12万件;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5小时×12万件+10小时×8万件)÷(12万件+8万件)=7小时。答案为B。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计算 (1)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例】(2008年北京文综,33)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他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A.0.75元 B.0.80元 C.0.85元 D.1.25元 【解析】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现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为1/(1+25%)=0.80元,故选B。 【解题技巧】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则有公式:现在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原来的单位商品价值量/(1+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依据该公式,只要已知其中两个量,则可以求出另一个量。 〖变式题〗2009年某部门生产某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8元,如果2010年该部门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5元,那么该部门2010年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比2009年提高了() A.50% B.35% C. 60% D. 45% 【解析】2009年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8元,2010年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5元,依据上面的公

小升初应用题解题技巧

小升初应用题大全,可分为一般应用题与典型应用题。 1.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1买5支铅笔要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解(1)买1支铅笔多少钱÷5=(元)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16=(元) 列成综合算式÷5×16=×16=(元) 答:需要元。 例2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解(1)1台拖拉机1天耕地多少公顷90÷3÷3=10(公顷) (2)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10×5×6=300(公顷) 列成综合算式90÷3÷3×5×6=10×30=300(公顷) 答:5台拖拉机6天耕地300公顷。 例3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解(1)1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100÷5÷4=5(吨) (2)7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5×7=35(吨) (3)105吨钢材7辆汽车需要运几次105÷35=3(次) 列成综合算式105÷(100÷5÷4×7)=3(次) 答:需要运3次。 2.归总问题 【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791=(米)

计量经济学分析计算题Word版

计量经济学分析计算题(每小题10分) 1.下表为日本的汇率与汽车出口数量数据, X:年均汇率(日元/美元) Y:汽车出口数量(万辆) 问题:(1)画出X 与Y 关系的散点图。 (2)计算X 与Y 的相关系数。其中X 129.3= ,Y 554.2=,2 X X 4432.1∑ (-)=,2 Y Y 68113.6∑(-)=,()()X X Y Y ∑--=16195.4 (3)采用直线回归方程拟和出的模型为 ?81.72 3.65Y X =+ t 值 1.2427 7.2797 R 2=0.8688 F=52.99 解释参数的经济意义。 2.已知一模型的最小二乘的回归结果如下: i i ?Y =101.4-4.78X 标准差 (45.2) (1.53) n=30 R 2=0.31 其中,Y :政府债券价格(百美元),X :利率(%)。 回答以下问题:(1)系数的符号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2)为什么左边是i ?Y 而不是i Y ; (3)在此模型中是否漏了误差项i u ;(4)该模型参数的经济意义 是什么。 3.估计消费函数模型i i i C =Y u αβ++得 i i ?C =150.81Y + t 值 (13.1)(18.7) n=19 R 2=0.81 其中,C :消费(元) Y :收入(元) 已知0.025(19) 2.0930t =,0.05(19) 1.729t =,0.025(17) 2.1098t =,0.05(17) 1.7396t =。

问:(1)利用t 值检验参数β的显著性(α=0.05);(2)确定参数β的标准差;(3)判断一下该模型的拟合情况。 4.已知估计回归模型得 i i ?Y =81.7230 3.6541X + 且2X X 4432.1∑ (-)=,2 Y Y 68113.6∑ (-)=, 求判定系数和相关系数。 5.有如下表数据 日本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的关系 (1)设横轴是U ,纵轴是P ,画出散点图。根据图形判断,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拟合什么样的模型比较合适? (2)根据以上数据,分别拟合了以下两个模型: 模型一:1 6.3219.14 P U =-+ 模型二:8.64 2.87P U =- 分别求两个模型的样本决定系数。 7.根据容量n=30的样本观测值数据计算得到下列数据:XY 146.5= ,X 12.6=,Y 11.3=,2X 164.2=,2Y =134.6,试估计Y 对X 的回归直线。 8.下表中的数据是从某个行业5个不同的工厂收集的,请回答以下问题:

小学计算题的快速解题技巧和思路

小学计算题的快速解题技巧和思路 一、巧算与变通 【例1】有父子5人,年龄和为79岁,长子的年龄比父亲的1/2少7岁,次子年龄的3倍比父亲少3岁,三子年龄的6倍比父亲多6岁,幼子的年龄是父亲的1/21。则父亲今年的年龄是( )。 A.36 B.42 C.48 D.84 【思路分析】由题干中两个分数可得,父亲的年龄既是2又是21的倍数,排除A、C,再由题干中“有父子5人,年龄和为79岁”可知,父亲的年龄不可能为84,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B。 【例2】一个四位数分别能被15、12和10除尽,且被这三个数除尽时所得的三个商的和为1365,问四位数中四个数字之和是多少? A.17 B.16 C.15 D.14 【思路分析】这个四位数可以被3整除,则四个数字之和一定能被3整除,只有C符合。 【例3】今天星期六,再过2020天是星期几? 【思路分析】这是余数问题的经典应用。星期数变化有一个规律,一个星期七天,每过七天星期数不变,2020÷7=288……4,表示2020包含288个整的星期,对星期数没有影响,余数为4,星期六往后推4天,则再过2020天是星期三。 二、数学常识秒杀 【例1】一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度之和为14,假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数值相等,那么该三角形的面积为()。 A.20 B.22.5 C.24 D.24.5 【思路分析】直角三角形具有特殊性质,可运用勾股定理,常见的勾股数有6,8,10。运用这个数学常识即可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6,8,10。经验证满足题干条件,周长与面积数值相等。所以很快就能得出答案为C。

【例2】某草莓种植基地利用恒温库储存草莓准备反季节销售。据测算,每储存1斤草莓可增加收入2.5元。小王去年收获草莓5吨,当时市场价为每斤3元,如果都利用恒温库储存,小王的草莓收入可以达到( )。 A.27500元 B.32500元 C.45000元 D.55000元 【思路分析】此题运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快速解题。1吨=1000千克,1千克=1公斤,1公斤=2斤,所以1吨=2000斤,计算5.5×5×2000=55000元。如果没有此类常识,很多考生就会误选为A 选项,正确选项为D 。 三、速解时钟问题 【例1】小红上午8点多钟开始做作业时,时针与分针正好重合在一起。10点多钟做完时,时针与分针正好又重合在一起。小红做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思路分析】从开始做作业到完成作业,分针比时针多走了2圈即720度,所以t =5.5720=1110130 。 【例2】9点过几分时,时针和分针离“9”的距离相等,并且分别在“9”的两边? 【思路分析】从9点整到时针和分针与“9”等距离的状态,路程和为270度,所以t = 5.06270 =5.6270=13540=13 741。 小结:不管是时钟的追及问题还是相遇问题,根据已知条件,如果知道路程差,我们就找对应速度差求解,若能知道路程和,我们就找速度和来解题。 四、必看蒙题技巧 【例1】(1+1)+(2-1)+(3+1)+(4-1)+…+(50-1)的值是( )。 A.1200 B.1250 C.1275 D.1280 【思路分析】常规方法:题干2+1+4+3+…+49=1+2+3+4+…+50=1275。 蒙题方法:题干中有25个奇数、25个偶数,所以加起来的和一定是奇数,四个选项中只有C 为奇数,所以选择C 。

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步骤

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及解题步骤 1、剧院共有500个座位,一年级197人,二年级201人。 (1)剧院能同时容纳两个年级看电影吗? 197+201=398(人) 398<500 答:剧院能同时容纳两个年级看电影。 (2)假如有空位,还空几个座位? 500-398=102(个) 2、商店卖出340袋大米,卖出的面粉比大米多54袋,卖出面粉多少袋? 340+54=394(袋) 3、洗衣机568元,比录音机贵280元,录音机多少元钱? 568-280=288(元) 4、小东立定跳远跳了140厘米,小黑比小东多跳30厘米,小强比小东少跳38厘米。 (1)小黑跳了多少厘米? 140+30=170(厘米) (2)小强跳了多少厘米? 140-38=102(厘米) 5、三年级捐435元,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捐78元,五年级捐的比四年级少27元。

(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捐多少钱? 435+78+435 =513+435 =948(元) (2)五年级捐了多少钱? 435+78-27 =513-27 =486(元) 6、六.一儿童节到了,同学们在折千纸鹤。小黑折了203只纸鹤,小明折的比小黑多47只,小王折的比小黑少20只。 ①小明折了多少只千纸鹤? 203+47=250(只) ②小黑和小王大约一共折了多少只? 203-20=183(只) 203+183≈400(只) 200200 7、光明小学女生有496人,男生比女生多64人,男生有多少人?学校一共有多少人? 496+64=560(人) 496+560=1056(人) 8、有一桶油,第一次倒出125千克,第二次倒出的比第一次少30千克,两次一共倒出多少千克?

供应链管理习题和答案

专科物流专业《供应链管理》练习题 姓名 学号 班级

练习题一 1. 供应链运行绩效的评估() A.涉及到的是供应链上的部分企业 B.涉及到了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 C.只涉及到核心企业 D.只与上下游企业之间有关系。 2.下列不属于供应链环境管理下的库存问题的是() A、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 B、供应链的战略与规划问题 C、供应链的运作问题 D、信息类问题 3.不属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是哪个() A.计划期 B.成长期 C.成熟期 D.衰退期 4.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缩短采购提前期,提高供货的柔性 B.加快资金周转 C.通过缩短供应链总周期,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的目的 D.减少供应商数目 5.()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 A. 宏观物流 B.社会物流 C. 微观物流 D.企业物流 6.下列不属于QR对厂商的优点的是() A. 更好的为顾客服务 B. 降低了费用 C. 生产计划准确 D.增加了收入 7、下列不是供应链特性的是() A.供应链是交错链状的网络结构。 B.供应链是企业的主体部分。 C.供应链是一条增值链。 D.供应链的网络结构是由顾客需求拉动的。 8、属于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的方法有() A.减少成本 B.中心化(集中式)策略 C.改进服务质量 D.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

9.TOC理论对供应链的启迪是企业的经营业绩应该是加强链条中()。A.最强的一环 B.最薄弱的一环 C.所有环节 D.部分环节 10. 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第一步必须明确战略关系对于企业的必要性,企业必须评估潜在的() A、利益与风险 B、成本与风险 C、资金与风险 D、投资与风险 11. 下列不属于供应链环境管理下的库存问题的是() A、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 B、供应链的战略与规划问题 C、供应链的运作问题 D、信息类问题 12.供应链管理中提到的客户主要是指() A、只是指最终的消费者 B、与企业内部的部门无关 C、可以指代供应链上的每个相关企业和部门 D、只指代渠道分销员 13.对于供应链下库存管理的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联合库存管理比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方式更优越 B、制造商管理库存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合作企业合作关系 C、联合库存管理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 D、自动库存补充方法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 14.在大多数的跨国公司中,选择供应商的基本准则“是() A、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并重的原则 B、数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并重的原则 C、价格、质量、成本与服务并重的原则 D、质量、价格、成本与服务并重的原则 15.供应链管理的初级阶段,典型的供应链策略主要是指() A、企业资源计划与准是制 B、高效客户响应和准是制; C、高效客户响应和快速响应 D、企业资源计划与快速响应。 16.稳定的供应链指的是() A、基于相对稳定、单一的市场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 B、供应链的容量能满足用户需求时的供应链 C、体现供应链的市场中介功能 D、基于相对频繁变化、复杂的需求组成的动态供应链

计量经济学计算题总结

计量经济学计算题总结 1、表中所列数据是关于某种商品的市场供给量Y和价格水平X的观察值: ①用OLS法拟合回归直线; ②计算拟合优度R2; ③确定β1是否与零有区别。 2、求下列模型的参数估计量,

3 、设某商品需求函数的估计结果为(n=18 ): 解:(1) 4 、

5、 模型式下括号中的数字为相应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标准误。又由t分布表和F分布表得知:t0.025(5)=2.57,t0.025(6)=2.45;F0.05(3,6)=4.76,F0.05(4,5)=5.19, 试根据上述资料,对所给出的两个模型进行检验,并选择出一个合适的模型。

解:(1 )总离差平方和的自由度为n-1,所以样本容量为35。 (2) (3) 7.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 其中,Y 为需求量,X1为消费者收入,X2为该商品价格。 (1)解释参数的经济意义。 (2)若价格上涨10%将导致需求如何变化? (3)在价格上涨10%情况下,收入增加多少才能保持需求不变。 (4)解释模型中各个统计量的含义。 220.611 4384126783 /(1)10.587/(1)ESS R TSS RSS n k R TSS n ===--=-=-ESS/k 解:(1)由样本方程的形式可知,X1的参数为此商品的收入弹性,表示X2的参数为此商品的价格弹性。 (2)由弹性的定义知,如果其它条件不变,价格上涨10%,那么对此商品的需求量将下降1.8%。 (3)根据同比例关系,在价格上涨10%情况下,为了保持需求不变,收入需要增加0.46×0.018= 0.00828,即 0.828%。 (4)第一行括弧里的数据0.126、0.032是参数估计量的样本标准差,第二行括弧里的数据3.651、-5.625是变量 显著性检验的t 值,t 值较大,说明收入和价格对需求的影响显著. 分别是决定系数、调整的决定系数、方程显著性检验的F 值,这三个统计量的取值较大,说明模型的总体拟合 效果较好。 8、 现有X 和Y 的样本观察值如下表: X 2 5 10 4 10 Y 4 7 4 5 9 假设Y 对X 的回归模型为: 试用适当的方法估计此回归模型。

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含答案)

高中化学计算题常用的一些巧解和方法 一、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所谓“差量”就是指一个过程中某物质始态量与终态量的差值。它可以是气体的体积差、物质的量差、质量差、浓度差、溶解度差等。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例1】把22.4g铁片投入到500gCuSO4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取出铁片,洗涤、干燥后称其质量为22.8g,计算 (1)析出多少克铜? (2)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多大? Cu 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为FeSO4溶液,不能轻解析“充分反应”是指CuSO4中2 率地认为22.8g就是Cu!(若Fe完全反应,析出铜为25.6g),也不能认为22.8-22.4=0.4g 就是铜。分析下面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每溶解56gFe,就析出64g铜,使铁片质量增加 8g(64-56=8),反过来看:若铁片质量增加8g,就意味着溶解56gFe、生成64gCu,即“差量” 8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也可是物质的量)成正比。所以就可以根据题中所给的已知“差量”22.8-22.4=0.4g 求出其他有关物质的量。 设:生成Cu x g,FeSO4 y g Fe+CuSO4 =FeSO4+Cu 质量增加 56 152 64 64-56=8 y x 22.8-22.4=0.4 www.k@s@5@https://www.doczj.com/doc/a314103785.html, 高考资源网 故析出铜3.2克 铁片质量增加0.4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溶液的质量必减轻0.4g,为 500-0.4=499.6g。 【巩固练习】将N2和H2的混合气体充入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反应器内,达到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26%,若温度保持不变,则反应器内平衡时的总压强与起始时总压强之比为 1∶______。 解析: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在温度、体积一定时,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所以只要把起始、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多少mol表示出来即可求解。 方法一设起始时N2气为a mol, H2为b mol,平衡时共消耗N2气为xmol N2+3H22NH3 起始(mol) a b ?0 变化(mol) x 3x 2x 平衡(mol) a-x b-3x 2x 起始气体:a+bmol 平衡气体:(a-x)+( b-3x)+2x=(a+b-2x)mol

(完整word版)计量经济学习题与答案

期中练习题 1、回归分析中使用的距离是点到直线的垂直坐标距离。最小二乘准则是指( ) A .使∑=-n t t t Y Y 1 )?(达到最小值 B.使∑=-n t t t Y Y 1 达到最小值 C. 使 ∑=-n t t t Y Y 1 2 )(达到最小值 D.使∑=-n t t t Y Y 1 2)?(达到最小值 2、根据样本资料估计得出人均消费支出 Y 对人均收入 X 的回归模型为 ?ln 2.00.75ln i i Y X =+,这表明人均收入每增加 1%,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 ( ) A. 0.75 B. 0.75% C. 2 D. 7.5% 3、设k 为回归模型中的参数个数,n 为样本容量。则对总体回归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的F 统计量与可决系数2 R 之间的关系为( ) A.)1/()1()/(R 2 2---=k R k n F B. )/(1)-(k ) R 1/(R 22k n F --= C. )/()1(22k n R R F --= D. ) 1()1/(22R k R F --= 6、二元线性回归分析中 TSS=RSS+ESS 。则 RSS 的自由度为( ) A.1 B.n-2 C.2 D.n-3 9、已知五个解释变量线形回归模型估计的残差平方和为 8002=∑t e ,样本容量为46,则随机 误差项μ的方差估计量2 ?σ 为( ) A.33.33 B.40 C.38.09 D. 20 1、经典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时,下列哪些假定是正确的( ) A.0)E(u i = B. 2 i )V ar(u i σ= C. 0)u E(u j i ≠ D.随机解释变量X 与随机误差i u 不相关 E. i u ~),0(2 i N σ 2、对于二元样本回归模型i i i i e X X Y +++=2211???ββα,下列各式成立的有( ) A.0 =∑i e B. 0 1=∑i i X e C. 0 2=∑i i X e D. =∑i i Y e E. 21=∑i i X X 4、能够检验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有( ) A.简单相关系数矩阵法 B. t 检验与F 检验综合判断法 C. DW 检验法 D.ARCH 检验法 E.辅助回归法

计量经济学计算题解法汇总

计量经济学:部分计算题解法汇总 1、求判别系数——R^2 已知估计回归模型得 i i ?Y =81.7230 3.6541X + 且2X X 4432.1∑ (-)=,2Y Y 68113.6∑(-)=, 2、置信区间 有10户家庭的收入(X ,元)和消费(Y ,百元)数据如下表: 10户家庭的收入(X )与消费(Y )的资料 X 20 30 33 40 15 13 26 38 35 43 Y 7 9 8 11 5 4 8 10 9 10 若建立的消费Y 对收入X 的回归直线的Eviews 输出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 Y Adjusted R-squared F-statistic Durbin-Watson (1(2)在95%的置信度下检验参数的显著性。(0.025(10) 2.2281t =,0.05(10) 1.8125t =,0.025(8) 2.3060t =,0.05(8) 1.8595t =) (3)在90%的置信度下,预测当X =45(百元)时,消费(Y )的置信区间。(其中29.3x =,2()992.1x x - =∑) 答:(1)回归模型的R 2 =,表明在消费Y 的总变差中,由回归直线解释的部分占到90%以上,回归直线的代表性及解释能力较好。(2分) 家庭收入对消费有显著影响。(2分)对于截距项,

检验。(2分) (3)Y f =+×45=(2分) 90%置信区间为(,+),即(,)。(2分) 注意:a 水平下的t 统计量的的重要性水平,由于是双边检验,应当减半 3、求SSE 、SST 、R^2等 已知相关系数r =,估计标准误差?8σ=,样本容量n=62。 求:(1)剩余变差;(2)决定系数;(3)总变差。 (2)2220.60.36R r ===(2分) 4、联系相关系数与方差(标准差),注意是n-1 在相关和回归分析中,已知下列资料: 222X Y i 1610n=20r=0.9(Y -Y)=2000σσ∑=,=,,,。 (1)计算Y 对X 的回归直线的斜率系数。(2)计算回归变差和剩余变差。(3) (2)R 2=r 2==, 总变差:TSS =RSS/(1-R 2)=2000/=(2分)

常见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常见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肖素娟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计算题,其主要功能是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同时也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知识的系统性。一般情形下计算题的题目较长,所含信息较多,不容易找到正确的方向,因此有不少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不愿意动手做题。其实化学计算题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以下就高一化学常见计算题的解题方法的小结,包括了关系式法、差值法、分析讨论法、平均值法、公式法。 1.关系式法 所谓关系式法,就是根据化学概念、物质组成、化学反应方程式中有关物质的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式,然后根据关系式进行计算。利用关系式的解题,可使运算过程大为简化。 其中包括守恒法。所谓“守恒”就是以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守恒关系如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运用守恒法解题可避免在纷纭复杂得解题背景中寻找关系式,提高解题的准确度。 例1、有一在空气中放置了一段时间的KOH固体,经分析测知其含水2.8%、含K2CO337.3% 取1g该样品投入25mL2mol/L的盐酸中后,多余的盐酸用1.0mol/LKOH溶液30.8mL恰好完全中和,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到固体的质量为多少? 【解析】本题化学反应复杂,数字处理烦琐, 所发生的化学反应:KOH+HCl=KCl+H2O K2CO3+2HCl=2KCl+H2O+CO2↑ 若根据反应通过所给出的量计算非常繁琐。 但若根据Cl—守恒,便可以看出:蒸发溶液所得KCl固体中的Cl—,全部来自盐酸中的Cl-,即:生成的n(KCl)=n(HCl)=0.025L×2mol/L m(KCl)=0.025L×2mol/L×74.5g/mol=3.725g 例2将纯铁丝5.21g溶于过量稀盐酸中,在加热条件下,用2.53gKNO3去氧化溶液中Fe2+,待反应后剩余的Fe2+离子尚需12mL0.3mol/LKMnO4溶液才能完全氧化,则KNO3被还原后的产物为 ( ) A、N2 B、NO C、NO2 D、NH4NO3 【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相等,Fe2+变为Fe3+失去电子的总数等于NO3-和MnO4-得电子的总数 设n为KNO3的还原产物中N的化合价,则 (5.21g÷56g/moL)×(3-2)=0.012L×0.3mol/L×(7-2)+(2.53g÷101g/mol)×(5-n) 解得 n=3 故KNO3的还原产物为NO。答案为(B) 2.差值法 差值法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变化找出所谓的理论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 差值法解题方法:此法将“差值”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按化学方程式列比例或解题完全一样。 例1、将质量为m1的NaHCO3固体加热分解一段时间后,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2. (1)未分解的NaHCO3的质量为___________。 (2)生成的Na2CO3的质量为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