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华东师大一附中二00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

语文期末试卷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8题:

(1)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2)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3)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4)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5)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谈判,()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6)_________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________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7)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8)我们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9)①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②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③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④自动退出政治舞台,⑤没有别的选择。(10)所以,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11)我们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时间了。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作者_______。

2.句(5)()内应该填入的词是()

A.商量B.商讨C.商谈D.磋商

3.句(6)的空格中填入的关联词最适当的一组是()

A.如果甚至B.即使因而

C.如果当然D.只要因而

4.句(9)是一个多重复句,其第一层次划分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5.这段文字共有11句,如果分为三个层次,较恰当的一种划分是()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6.句(11)中“肯定”一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段文字的主旨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本段文字感情色彩体会正确的一项是:()

A.热烈而深沉的爱国立场,收回香港的坚定意志和不可动摇的决心

B.对晚清政府和李鸿章的切齿痛恨

C.对收回香港的焦虑和期待这情

D.对中国人民的热爱和不辜负人民信任的决心

(二)阅读下文,完成9-13题:

科研成果、技术发明,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有的甚至可以彪炳史册,但是在刚刚发明的时候却是不成熟的,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和商业。例如爱迪生发明的第一

个用贵金属为灯丝的电灯泡,法国的柯格诺特发明制造的与步行速度差不多的火车,这些技术发明后,都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熟化过程,才转化为实用技术。因此没有一系列的转化工作,技术发明是不能成为生产技术的。

我们将一项新产品或新工艺概念由产生,经过(a)、(b)、(c)、(d)到市场销售的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称为技术创新。

“创新”和发明不同,它的含义更广,它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某种新因素。一种新的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人们的经济活动中的时候才能成为“创新”。

对某一具体的技术创新,通常经过实验室研究阶段,开发研究阶段(也称“中试阶段”),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

从技术创新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如果(e)只在理论上和实验上下功夫,成果只停留在样品或样机上,而(f)只管现有的规模生产不进行技术创新,使技术更新换代,或者依赖引进国外成套技术和设备,那么中试阶段就会无人过问,无人投入,形成“中试空白”,造成科技与产业间的“断层现象”。

因此,(g)是国家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9.对技术创新“整个过程”的某些环节[即空格(a),(b),(c),(d)]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开发工程化商品化生产

B.开发研究商品化生产工程化

C.研究工程化开发商品化生产

D.开发工程化商品化生产研究答:___________

10.技术发明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依次填入空格(e)和(f)中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实业界科技界B.产业界理论界

C.理论界实业界D.科技界产业界答:__________

12.全文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分别是: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13.填入文中最后一段(g)中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重视开发研究,避免“中试空白”

B.不断进入技术创新,促使技术更新换代

C.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D.处理好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答: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4-21题:

①雨时断时续。我沿着莫干山上幽篁修竹间的小径漫行,沐浴着淋漓的春雨,端详着竹的风姿。

②一支支茁壮的新竹,拔地而起,高高地向上伸挺,一派箭破云雨的昂然气概;细看那层层的竹节处,还没有消退的白色霜衣,衬托着稚嫩的新绿,不由你不感到一股强劲的活力。在新竹伫立的根邻,有几墩老竹的根桩,它们毫不顾惜自己身躯的离去,乐于供人们享用,而根底连着深扎大地的竹鞭,稳健、坚实如故;地面上残留的,虽然只几簇断茎;却峻削如刀刃。爱偷食嫩竹的猪獾之类也不敢践踏。我走上了一处高岗,放眼看去,周围有更多的丛丛老竹,依然挺立;它们经年累月饱受风雨浸淋的身子,躯干上虽然像有薄薄的尘迹,可是毫不减苍翠的本色,那舒展的枝叶,潇洒自如,别有风致。忽然间,一阵急风急雨吹临,新竹老竹在飘摇之间,相依相偎,随俯随仰,府而复仰;那不绝的萧萧声,似叮咛,也似告诉;

呵,是抚慰,也是依恋!

③雨时断时续。弯弯的竹径看不见尽头,我依旧朝前徐徐而行。面对这苍茫的竹海,我端详,我寻思……古人爱竹,或以清逸,或以萧瑟,也以雅洁,更以()。那些记述、描绘、赞颂的篇章,至今读来,犹生美感,然而毕竟都是历史上的感受,过去时代的寄寓,比之于眼前的竹情竹趣,相去何远!

④第二天清晨,雨后放晴,我又在竹间小路上流连徜徉,沐浴着朝阳的光辉,呼吸着竹海的气韵……雨雾消散了,而缕缕氤氲,起自新竹,也起自老竹,起自竹的枝条、竹的叶尖,伴着嫩竹的悠悠清洒在褐色土地滋生的小草上。竹无分新老,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多形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变异万千。这变幻的色、跳跃的形,岂不是竹的欢舞,绿的喧闹吗?

⑤我在竹径上流连,寻思,端详……新竹和老竹本是同根生,它们在共生中交替,协调中生灭。就这样,竹,生命的律动昭示着和谐的美。新老原无常,在流逝的时间里,会转化,更有消失。然而,亘古以来,在这竹的世界,生命延续的历程里,又有多少的抚慰,多少的依恋,还有那舒情的欢舞,快意的喧闹,它们代代相传,绵绵相继,至于永远。

14.文中与“竹”字意义相同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

15.把文中划线的双重否定句改成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对第②段中详写老竹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竹比新竹有更多值得赞颂之处。

B.新竹毕竟还稚嫩,少用些笔墨即可。

C.也许作者是个老年人,出于自身心境而为之。

D.新老并存,老竹容易被忽视,应多用些笔墨。

17.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气宇轩昂B.虚怀有节C.翠绿可爱D.虚怀若谷

18.“眼前的竹情竹趣”具体指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

19.对文章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B.①②

⑤⑤

④③④

C.①D.②③

②③⑤①

④④⑤

20.文中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描绘的新竹、老竹相互抚慰,依恋的图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图景象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2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8题:

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

?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___________________。

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余方心

?

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解释加点的字

(1)适( ) (2)动( )

2.句子中“而”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其它三句的是( )

A .徐而察之

B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 .废而为丘墟

D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3.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至莫夜月夜

B .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C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D .召有司案图

4.词性活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 )

A .乃使其从者衣褐

B .粪土当年万户侯

C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加点词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固笑而不?

信也

B .臣之妻?

私臣

C .其后秦伐赵,?

拔石城

D .自以为得?

?实其

6.与“如乐作焉”的“焉”字用法相同的是:( )

A .且焉置土石

B .叫人焉得不伤悲

C .微波入焉

D .硿硿焉

7.补出文中空缺的一句话并翻译:

补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段文字选自课文《石钟山记》,作者是______________,与其父亲、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为“唐宋八大家。”

课文中揭示主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9-15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捶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捶,请得自杀。”即以头击

?

楹流血满面,帝令小黄门(太监)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

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

莫不震惊。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及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蔽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宣悉以?

班诸吏( )

(2)即以头击?

楹,流血被面( )

(3)因?

敕强项令出( )

10.“大言数主之失”的“数”字和下列句中的“数”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B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D .范增数目项王。 答:_____________

11.“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一句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A .皇帝命令小太监扶着他,使得董宣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肯,于是就强迫他磕头。

B .皇帝命令小太监扶着他,要董宣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听从,于是就强迫他磕头。

C .皇帝命令小太监坚持董宣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听从,于是就强迫他磕头。

D .皇帝命令小太监牵着他,要他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听从,于是就强迫他磕头。 答:_______

12.短文中湖阳公主提到的“文叔”是指:

A .汉武帝刘彻

B .汉高祖刘邦

C .汉光武帝刘秀

D .汉景帝刘启 答:__________

13.“枹鼓不鸣董不平”一句的意思是:

A .董少平敢于打击横行不法的豪强,所以社会秩序安定,人们不用到洛阳令署门去击鼓鸣冤。

B .即使鼓槌不响,董宣也了解情况,能明判是非和罪恶。

C .如果鼓槌不响,董宣怎么能为民作主,主持公道惩办豪强呢?

D .即使鼓槌不响,董宣也能秉公判案,为民伸冤。 答:________

14.“宣悉以班诸吏”一句中“悉”字和下列哪项“悉”字的意义用法相同。

A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 .子其悉心雪耻,毋怠。

C .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D .越王悉召群臣议。 答:______

15.这段短文主要是赞颂:

A .董宣为官清廉,执法严明,不畏权贵,敢于打击豪强,具有宁死不屈的精神。

B .董宣具有硬骨头的“卧虎”精神。

C .董宣一生公正不阿,一世清贫,具有大义凛然的斗争精神。

D .董宣具有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无畏精神。 答:__________

三、作文:(40分)

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每天都会与上海人打交道,日子久了,难免生出许多感慨来;请以“呵,我们上海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700字。

高一年级语文期终考试试卷答案

一、

(一)1.《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邓小平

2.B 3.A 4.D 5.C 6.不行。强调了“不能拖延更长的时间”

7.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8.A

(二)

9.A 10.技术发明被应用于人们的经济活动11.D

12.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13.C

(三)

14.篁15.你一定会感到一股强劲的活力。16.D 17.B

18.“新作老竹在飘摇之间相依相偎。随俯随仰,俯而复仰;那不绝的萧萧声,似叮咛,也似告诉;呵,是抚慰,也是依恋。

19.A

20.就这样,竹,生命的律动昭示着和谐的美。

21.(象征意义的回答可宽泛些)

老年人、青年人相互沟通、理解;或老干部、新干部相互尊重、支持;尊老爱幼的社会新风尚。

二、文言文:

.原句或曰此鹳鹤也

译文有人说这就是鹳鹤吧

8.苏轼、苏洵、苏辙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