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民诉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新民诉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新民诉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新民诉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2015年民事诉讼法的理解与适用

一、当事人程序利益与实体利益的协调

(一)本次司法解释,注重对当事人的程序利益与实体利益的协调

1、平衡双方当事人的程序权利

立法及以往司法解释对原告的撤诉,仅考虑到了撤诉一方的程序利益,而忽视了其他当事人的程序利益;此次司法解释在此方面作出了努力。第一审撤诉(司解第238条):法庭辩论终结后原告申请撤诉的,被告不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不予准许;第二审撤诉(司解第338条):原审原告在第二审程序中申请撤回起诉,经其他当事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并应当一并裁定撤销裁判。原审原告在第二审程序中撤回起诉后重复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再审程序(司解第410条):一审原告在再审审理程序中申请撤回起诉,经其他当事人同意,且不损害国家、公共、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并一并裁定撤销原判决。撤回起诉后,一审原告重复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平衡和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利益与实体利益

(1)举证时限制度

1)视为未逾期:司法解释第101条第2款:当事人因客观原因逾期提供证据,或者对方当事人对逾期提供证据未提出异议的,视为未逾期;

2)采纳逾期证据但予以程序性制裁。当事人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采纳。但应当予以制裁:训诫、罚款、承提对方当事人的费用。

3)证据失权适用的限制。司法解释第102条:当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证据,人民法院不予采纳;但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的,人民法院应当采纳。

(2)一审程序中当事人程序利益与实体利益的协调

司法解释第232条: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此为司法解释所增加),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二审裁定发回重审的案件,同理适用。

(3)二程序中当事人程序利益与实体利益的协调

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利益:第326条:当事人在一审中已经提出之诉讼请求,原审法院未作审理、判决的,二审法院可以根据自愿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发回重审;第327条: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或者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第一审程序中未参加诉讼,第二审法院可以根据自愿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发回重审。

尊重当事人程序处分权:第328条:二审中,原审原告增加独立的诉讼请求或者原审被告提出反诉的,二审法院根据自愿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双方当事人同意由第二审人民法院一并审理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一并裁判;第329条:一审判决不准许离婚的案件,上诉后,二审法院认为应当判决离婚,

可以根据自愿原则,就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问题一并调解,调解不成的发回重审。双方当事人同意由第二审人民法院一并审理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一并裁判。

3、再审程序中当事人程序利益与实体利益的协调:

司法解释第252条(兼顾实体利益的实现):再审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的案件,在符合一定的条件下,当事人可以申请变更、增加诉讼请求或者提出反诉。司法解释第405条(维护程序利益):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围绕再审请求进行。当事人的再审请求超出原审诉讼请求的,不予审理。

4.赋予当事人对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小额程序的异议权

司解第269条规定:当事人就案件适用简易程序提出异议,人民经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转为普通程序;异议不成立的,口头告知当事人;司解第281条规定:当事人对按照小额诉讼案件审理有异议的,应当在开庭前提出。人民法院经审查,异议成立的,适用简易程序的其他规定审理;异议不成立的,告知当事人,并记入笔录。

二、重复起诉的识别

重复诉讼之概念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前诉诉讼系属后,后诉构成重复诉讼;二是判决确定后,后诉构成重复诉讼。第一方面属于本来意义上的重复诉讼;而第二方面则属于既判力的消极作用即“一事不再理”,禁止就已生效的判决所确定的诉讼标的再行提起诉讼。

此次司法解释第247条就构成重复起诉的条件作出了规定:当事人就已经提起诉讼的事项在诉讼过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后再次起诉,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构成重复起诉:(1)后诉与前诉的当事人相同;(2)后诉与前诉的诉讼标的相同;(3)后诉与前诉的诉讼请求相同,或者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当事人重复起诉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对此条的理解如下:

(一)前后诉讼同一当事人:应当包括原诉当事人;诉讼担当人;诉讼参加人(主要是指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当事人的继受人;司法解释375条限制申请再审的权利,当然也应当包括受不得重复起诉的限制。

(二)诉讼标的:后诉与前诉的诉讼标的相同。

1、旧标的理论,在请求权竞合的情形下,难以识别,容易形成一次损害两次赔付的不合理局面;

2、新标的理论之两分肢说:(1)诉的声明;(2)原因事实存在原因事实为多个而诉讼请求为一且实质为一个诉讼标的的情况下,难以识别;

3、新诉讼标的之一分肢说:此即为诉之声明为诉讼标的,但在种类物给付中难以把握。

本司法解释采取的是实体诉讼标的说,即法律关系说或实体请求权说。

(三)后诉诉讼请求与前诉诉讼请求相同,或者后诉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与前诉诉讼请求矛盾)。

例如,在给付诉讼中,法院判决给付后,败诉方又提出确认法律关系不存在之诉,此即属于重复诉讼之情形。

司法解释第248条的规定,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发生新的事实的,当事人再次提起诉讼的,法院应当受理。包括:(1)本次司法解释第218条关于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因新情况、新理由,一方当事人起诉要求增加费用等诉讼请求的,应当受理;(2)民事诉讼法124条关于离婚案件、收养关系案件,在原判决生效六个月内无新情况、新理由,原审原原告再起起诉的不予受理。此项理解为:原审原告在六个月后提起诉讼的不受限制;原审被告在原判决作出后提起诉讼的不受限制。

三、诉讼主体制度相关问题

(一)当事人能力:此次司法解释明确了村民委员会和有财产的村民小组的当事人能力

(二)被监督护人至人损害案件中当事人确定问题

1、关于此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中的争议:(1)监护人为被告;(2)被监护人为被告;(3)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为共同被告;(4)被监护人为被告,监护人为第三人。

2、关于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第一款应当为监护人的侵权责任(应当以监护人为被告);第二款也应当理解为监护人的侵权责任,被监护人财产不足以赔偿的,监护人被充赔偿,但此并不能说明是监护人的补充责任。

3、由于侵权责任法采取分别立法的原故,导致诉讼无法满足侵权责任的程序要求,故为避免诉讼变得不确定或者更为复杂,新司法解释直接将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列为共同被告,也有利于判决的执行。

(三)当事人恒定主义(诉讼系属中,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发生转移对诉讼的影响)

本次司法解释增加了诉讼系属中争议的权利义务转移的情况下,当事人及裁判效力的解决问题。司法解释第249条规定:在诉讼中,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转移的,不影响当事人的诉讼主体资格和诉讼地位。人民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对受让人具有拘束力。受让人申请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予准许。受让人申请替代当事人承担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准许;不予准许的,可以追加其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在诉讼系属中争议权利义务发生转移的情况下,各国大致采取的原则有二:一是当事人恒定主义;二是当事人承继主义。德国法采当事人恒定主义,日本法采当事人承继主义。我国司法解释采当事人恒定主义为原则,当事人承继主义为例外,辅以对受让人的程序参与保障。

对此解释的理解:

(1)当事人恒定主义下,裁判对受让人产生约束,解决了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与裁判强制执行力的主观范围扩张问题,但缺乏对受让人充分的程序保障;此种立法原则,主要是意图解决司法成本、司法效率的问题。

(2)受让人可以申请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名义参加诉讼。

(3)例外情况下,经受让人申请,法院同意,可以采取诉讼承继主义,由受让人取代出让人诉讼地位。

(4)现行立法中有法定的诉讼承担,如自然人死亡、法人的合并与分立。

(四)共同诉讼人问题

司法解释54条、66条、71条等回归实体法之规则,确立了固有的必要共同诉讼和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

1、固有的必要共同诉讼:所有人都必须共同参加诉讼,不得遗漏,主要在遗产继承、共同财产、共有财产分割等;

2、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因连带责任关系,受害人可以起诉一人,也可以以共同诉讼的方式要求承担连带责任;

固有必要共同诉讼之司法解释规定:

(1)司法解释第59条:营业执照上登记的经营者与实际经营者不一致的,以两者为共同被告;

(2)司法解释第63条:企业法人分立的,因分立前的民事活动发生的纠纷,以分立后的企业为共同诉讼人;

(3)司法解释第65条:借用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盖章的空白合同书或者银行账户的,出借人和借用人为共同诉讼人。

(4)司法解释第66条:保证合同约定一般保证,债权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被保证人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

(5)司法解释第67条: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被监护人与监护人为共同被告;

(6)司法解释第70条:在继承遗产诉讼中,部分继承人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他继承人为共同原告参加诉讼。

(7)司法解释第72条:共有财产权受到他人侵害,部分共有权起诉的,其他共有权人为共同诉讼人。

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

(1)司法解释第54条:以挂靠形式从事民事活动,当事人请求由挂靠人和被挂靠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该挂靠人和被挂靠人为共同诉讼人;

(2)司法解释第58条:劳务派遣案件中,当事人主张劳务派遣单位承提责任的,劳务派遣单位与接受派遣的单位为共同诉讼人。在此类案件中,一般是以接受劳务派

遣的单位作为当事人。

(3)司法解释第66条:因保证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债权人向保证人和被保证人一并主张权利的,应当列为共同被告。在此类诉讼中,应当以被保证人为当事人。

(4)司法解释第71条:原告起诉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要求承担连带责任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为共同被告。

四、立案登记制度

新司法解释第208条规定:原告起诉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且不属于124条规定情形的,应当登记立案。要弄明白立案登记制度,先分析我国关于起诉的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立案登记若干规定也于5月1日开始实施。

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原告起诉的法律条件所涉条文主要包括:第119条(起诉条件)、120条(起诉方式)、121条(起诉状应当记载的内容)、122条(立案调解);123条(对起诉的审查与受理);124条(不得提起民事诉讼的情形)。当事人的起诉只有符合上述法律规定时,才能被受理。

(一)起诉条件(诉讼成立条件)

起诉条件,是法律规定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所必须具备的要件,是法院立案的基础。从各国对起诉条件的规定来看,原告起诉需要具备条件:

1.起诉方式:原则上提交诉状

原则上起诉应当以书面诉状为之,例外也可以口头起诉。主要是方便民众诉讼,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实施。

2.必须法院提示必要起诉内容:(1)当事人明确(法定代理人);(2)诉讼请求明确;(3)诉因明确;(4)交纳诉讼费用或申请了费用救助;(5)诉状副本法院在收到原告起诉后,应当对上诉内容进行审查,符合规定的登记立案;不符合规定,命当事人补充;原告拒不补充的,裁定驳回诉状。

(二)诉讼要件

诉讼要件,是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条件。当原告的起诉不具备诉讼要件时,法院应当驳回原告的起诉。诉讼要件,是法院作出实体判决的前提,是关于程序进行的条件,法院得依职权探知。不过,在诉讼要件中如仲裁协议、诉讼费用担保等则属于当事人抗辩法院方予以审理,不得依职权探知。法院对于不具备诉讼要件而作出驳回原告起诉的裁判,当事人不服可以提起上诉、申请再审。

一般认为,诉讼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诉的提起、诉状送达符合法律规定;

2.受诉法院有管辖权(欠缺此项条件的,并不必须导致驳回诉讼,受诉法院应当移送管辖);

3.具备当事人能力及存在对立的对方当事人;

4.具备诉讼能力(欠缺此项条件者,诉讼中止予以补充);

5.属于法院对民事案件的主管

6.具备诉的利益(当事人适格)

7.不属于重复立案;

8.再诉禁止(既判力消极效力)

9.不存在仲裁协议

我国民事诉讼法所规定之起诉条件,将诉讼成立后的诉讼要件规定其中,加重了原告的起诉负担,不利于当事人诉权保障。

《民事诉讼法》119条、120条、121条为积极要件: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民事诉讼法》第120条:起诉提交起诉状;例外口头起诉。

《民事诉讼法》第121条:诉状记载的内容

1.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2.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和理由;

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民事诉讼法》第124条为起诉的消极条件:

1.属于行政诉讼的,告知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

2.有仲裁协议的,告当事人申请仲裁;

3.不属于法院处理的案件,告知向有关机关申请处理;

4.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告个知向其他法院起诉;

5.已生效的裁判,告知申请再审;

6.一定期限诉权受限的案件,不予受理;

五、证据与证明责任

(一)证明责任及其分配规则

1.新增证明责任之规定

新司法解释第90条规定:当事人对案件事实负有证明责任;证明不能的,承担不利后果。该条的理解是:一方面当事人对事实负有证明的负担;另一方面当事人负有收集提供证据的行为责任。

2.新增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法则

根据证明原理,采取“谁主张、谁证明”的证明责任分配法则,此是遵循了德国学者罗森贝克的法律要件分类说为学理基础:

(1)主张法律关系存在或者权利存在者,应当对产生该法律关系或者权利存的要件事实承担证明责任;

(2)主张法律关系变更、消灭或者权利障碍的当事人,应当就法律关系变更、消灭或者权利实现阻却的要件事实承担证明责任。

3.证明责任分配的例外规则

需要有法律或者司法解释的特别规定,主要涉及《侵权责任法》、《证据规定》等立法及司法解释之规定中。

4.证明责任分配之法官裁量

在法无明文规定之情形下,法官本着公平正义、诚实信用,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和案件的其他情况分配证明责任。

(二)无需证明的事实

1.自然规律、定理、定律;众所周知的事实;根据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根据已知和日常生活法则推定出的另一事实。此四项事实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反驳的除外。

2.生效裁判所确认的事实;生效仲裁裁决所确认的事实;有效公证书所证明的事实。此三项事实,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上述1、2两类事实,司法解释采取的规则存在差异,第二类事实相对方的证明负担较第一类事实的证明负担重,第一类事实只要使法官心证处于真伪不明状态即可,而第二类事实却要求相对方充分证明。从这一点来看,经过裁判的认定的事实,证明责任发生了转移。

3.当事人自认的事实

(三)证据的收集

1.当事人收集

(1)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证据保全,法院可以责令当事人提供担保;

(2)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申请;未经法庭通知,证人不得出庭作证,但双方当事人同意并经法院同意的除外。

(3)当事人申请鉴定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申请;鉴定机构由双方协商确定;当事人协商不成的,由法院指定。

(4)当事人申请专家辅助人出庭代其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或者对案件事实所涉及的专业问题进行说明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申请。

2法院辅助收集

(1)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无法收集到的证据,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书面申请人民法院收集:

1)证据由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无权查阅调取的;

2)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

3)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收集的其他证据。

(2)文书提出命令

1)书证在对方当事人控制之下,负有提出该证据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书面申请人民法院对方当事人提出。

2)后果:对方拒绝提出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申请人所主张的书证内容为真实。

3)证明妨害的适用:持有书证的当事人以妨碍对方当事人使用为目的而毁损或其他损害书证使用行为的,法院可以实施罚款、拘留等制裁措施。

3.法院依职权收集调查的证据

(1)涉及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2)涉及身份关系的;

(3)涉及公益诉讼案件的;

(4)当事人有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可能的;

(5)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程序性事项的。

4.举证期限

举证时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提示:失权制度的体系构建:(1)主张失权;(2)答辩失权;(3)证据失权。

(1)举证期限的确定:

1)由法院确定或者由当事人协商并经法院许可;由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的,一审普通程序不得少于15日,二审提供新证据不得少于10日;

2)提出反驳证据或者对证据来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进行补正的,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确定举证期限。

(2)举证期限的延长:当事人有正当理由(按期举证困难),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书面申请延长。准许延长举证期限的,应当通知其他当事人,且适用于其他当事人。

(3)视为未逾期举证的情形:当事人有正当理由未在举证期限内提出证据(与前述延期申请的规定在逻辑上不周延)或者对方当事人未提出异议。

(4)逾期提供证据法律后果

1)失权:当事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纳;

2)程序性制裁:

A.当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证据的,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的,应当采纳,并对其予以训诫、罚款;

B.当事人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应当对当事人予以训诫

3)承担相就费用:当事人一方可要求逾期举证方对其增加的交通、食宿、误工等必要费用予以赔偿。

5.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不利证据排除规则

(1)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以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2)不利证据排除规则(调解豁免原则):在诉讼中,当事人为达成调解协议或者和解协议作出妥协而认可的事实,不得在后续的诉讼中作为对其不利的根据。

6.证明标准:

(1)一般案件的证明标准:新司法解释第108条规定,我国民事诉讼中一般案件的证明标准是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

(2)特殊案件证明标准:新司法解释第109条规定了当事人对于欺诈、胁迫、恶意串通事实的证明,采排除一切合理怀疑之证明标准,提高了这类事实证明的标准。

7.当事人的出庭义务

(1)义务:法院认为有必要,可以要求当事人本人到庭,就案件有关事实接受询问,并可以要求其签署保证书。

(2)后果: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拒绝到庭、拒绝接受询问或者拒绝签署保证书的,待证事实又欠缺其他证据证明的,该事实不予认定。

8.证人制度新规定(司法解释117条)

(1)证人出庭方式:依当事人申请出庭为原则,以法院依职权通知为例外(仅涉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案件);

(2)作证条件:1)人民法院通知其出庭,或当事人双方同意并经法院认可;

2)证人签署保证书。

9.鉴定人出庭义务

(1)出庭义务: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出庭的

(2)不出庭的后果:鉴定意见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当事人可以要求返还鉴定费。

10.单位出庭义务(司法解释115条)

(1)出庭义务:人民法院认为提供证明材料的单位有必要出庭作证的

(2)不出庭的后果:单位及制作证明材料的人员拒绝人民法院的核实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作证的,其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六、第三人撤销诉讼

(1)第三人参加诉讼制度

(2)第三人撤销诉讼;

(3)案外人异议之诉;

(4)案外人申请再审(遗漏当事人为再审事由)。

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通过恶意诉讼、虚假诉讼等手段,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形时有发生。其中,通过达成调解协议的方式进行诉讼欺诈,损害案外人的事例尤其突出。由于立法规定不明确,实践中出现滥用第三人撤销诉讼制度的案件,且呈现急剧上升趋势,形成了新了虚假诉讼。

域外立法对案外第三人遭受不利益判决有三种立法模式:一是德国的第三人另行起诉制度;二是我国台湾地区和法国的第三人撤销诉讼制度;第三是日本的第三人再审之诉制度。

有观点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并无提起撤销诉讼的必要: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本身就可不参加本诉而另行起诉;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也可不参加本诉。

(一)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性质

第三人撤销之诉是形成之诉,其目的是为未能参加程序而受裁判影响之第三人提供救济。因此,法院对第三人之诉的肯定判决,应当是改判或者撤销原判决。

(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当事人

民事诉讼法第56条中的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三)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对象

法律规定生效判决、裁定和调解书。裁定是否会能成为撤销对象值得讨论。

不适用的对象:

1、非讼程序中的审理的案件所作的判决、裁定;

2、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

3、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中未参加权利登记的当事人对代表人诉讼案件的

确定判决。

4、公益诉讼中受害人对公益诉讼案件的判决

(四)第三人撤销之诉提起的条件

1、程序条件

(1)不能归责于自己的原因未能参加诉讼(不知道诉讼而未参加,申请参加未获得

批准、知道诉讼,但因客观原因无法参加诉讼、因其他原因未参加诉讼的)

(2)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起

2、实体条件

(1)判决、裁定、调解书错误。是指判决、裁定的主文,调解书中处理当事人民事权利义务的结果错误。

(2)错误判决、裁定、调解书损害其民事权益。实质上是变更了法律关系,权利义务关系。

(五)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受理

不能采取立案登记制,采立案审查制。必要时可以询问当事人

(六)第三撤销之诉与再审的关系

原则:再审优先

1、已经启动再审程序的,不得启动第三人撤销诉讼

2、启动第三人撤销诉讼后,其他主体启动了再审程序,并入再审程序;

3、有证据证明原审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先行审理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裁定中止再审程序;

4、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后,其向执行法院提出执行异议被驳回的,不能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申请再审;

第三人向执行法院提出执行异议被驳回的,应当根据227条之规定申请再审;提起撤销之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

5、第三人撤销诉讼并入再审程序后的程序处理

(1)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对第三人的诉讼请求一并处理,所作判决可以上诉;

(2)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的,人民法法院可以调解,调解达不成协议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发回一审法院重审,重审时应当列明第三人。

(二)需要讨论的理论问题

1.第三人撤销诉讼之立法目的及性质

(1)避免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通过诉讼损害案外人权利,应当是针对当事人虚假诉讼、欺诈诉讼而设立的。这里既包括判决主文,也包括判决理由。而判决主文涉及既判力理论的问题;判决理由涉及争点效理论问题。

(2)第三人撤销诉讼其性质是形成之诉,是一种不同于再审的特殊救济程序,但其要达到受理的要求有相当的难度。

2.提起诉讼的主体。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原审遗漏的必须参加诉讼的共同诉讼人是否可以提起撤销诉讼的问题,法国法扩

大至该当事人。但是,我国第三人撤销诉讼却否定其提起撤销诉讼的适格性,规定在执行程序中提出异议后再申请再审或者按新司法解释422条申请再审。

3.第三人撤销诉讼的客体范围:判决、调解书、裁定。第三人撤销诉讼是对案外人实体权利进行救济的程序,那么裁定是否属于客体范围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涉及产体的裁定主要包括诉讼保全与先予执行,以及裁定赋予民事调解协议执行和实现担保物权的裁定。

4.关于第三人撤销诉讼的立案条件。是否按照立法所规定的实体条件进行审查立案?立法所规定的应当是一个撤销判决的条件,立案阶段尚难以审查和确定。但其与一般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有所区别,应当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审理程序。因生效判决可能是一审生效或者二审生效的,有人主张应当按照原生效裁判来适用审理程序。这是对第三人撤销诉讼理解上存在的误区,第三人撤销诉讼是新的诉讼,属于程序上的形成之诉,应当按照普通程序审理。

6.对调解书的裁判方式。是用判决?还是裁定?还是达成新的调解协议?

7.滥用第三人撤销诉讼的制裁:费用制裁(诉讼费用、罚款)(目前很地区法院对第三人撤销诉讼不收费或者按件收取,费用低廉,也是导致第三人撤销诉讼滥用的一个诱因),承担民事责任(按侵权对待)

第三人撤销诉讼与案外人申请再审如何协调?是否可以并用?撤销被驳回,是否可以申请再审?

七、公益诉讼制度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增加了公益诉讼制度,是作为对诉讼主体制度的一种完善,立法结构上是置于诉讼主体篇的,但由于其仅是一个条文框架式的立法,其存在诸多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公益诉讼提起的条件

2015年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对公益诉讼案件规定较一般民事案件更高的起诉条件,因而,在司法实践中不宜适用立案登记制度。新司法解释284条规定,提起公益诉讼的条件为:

1.有明确的被告:是指能与其他主体相区别的特定信息;

2.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下文将讨论具体的诉讼请求为何?);

3.有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初步证据。这个条件中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受损害是公共利益;二是提起诉讼时应当有初步证据。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这里重点是公益诉讼案件的管辖问题:根据新司法解释285条之规定,公益诉讼案件以中级法院管辖为基本原则,经高级人民法院同意可以交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地域管辖方面,是侵权行

为地和被告住所地;几个法院均有管辖权的,由先立案的法院管辖。

(二)几个讨论的问题

1.关于提起诉讼的主体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对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规定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但是,由于这一表述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有待实践中明确、统一。从目前立法情况看,有明确规定的主要是在两个法律规定中:一是《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二是去年修改通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7条明确规定“对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消费者协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此类案件可提起诉讼的主体包括:工商、质监、卫生和出入境检验、检疫。

2012年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在外国也称为现代型诉讼,其原有的审理普通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的基本原则、制度等受到了重大挑战。这类案件主要以下特点:

(1)当事人对抗的不平衡性。在这类案件中,加害方往往在资金实力、占有的社会资源、证据偏在等,其诉讼的实际地位要强于受害方;

(2)争点的共通性与利益的集合性。在这类案件中,通常是同一违法行为危及到很多人的利益而使得纠纷争点具有共通性。基于同样的事实,同样的利益诉

求;同时,现代型诉讼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不特定多数人的集合性利益,利益

诉讼求又往往具有同质性。

外国处理这类案件的主要诉讼制度包括:

(1)集团诉讼。是指一个或者数个代表人,为集团成员全体的共同的利益,代表全体集团成员提起的诉讼。此诉讼形式是英美法的制度,其适用的条件是:A、

集团成员人数众多,合并当事人存在实际上的困难;B、集团所有成员存在着

共同的法律问题或事实问题;C、集团诉讼代表人所提的请求或抗辩为集团其

他成员的请求或者抗辩的典型;D、代表人能够公正而且适当地维护全体集团

成员的利益。

(2)团体诉讼。是德国、日本采用制度。其是一种赋予某些团体诉讼主体资格和团体诉权(当事人适格),使其可以代表团体成员提起、参加诉讼,独立享有

有承担诉讼上的权利义务,并可以独立作出实体处分的制度。

(3)示范性诉讼。又称为试验性诉讼,是指双方当事人之间达成契约,约定选择某一具有相同的事实或者法律问题的诉讼为示范性诉讼。在示范性诉讼判决

确定之前,其他未起诉的当事人暂时不提起诉讼或者已经提起诉讼的中止诉

讼,接受示范诉讼判决的约束,此协议为示范性诉讼契约。

(4)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人数确定的诉讼代表人与人数不确定的诉讼代表人。

值得探讨的问题包括:

(1)行政机关因享有行政强制权利,在环境领域和消费领域均可采取除损害赔偿的一些强制措施,此作为公益诉讼的主体就存在问题,其只有在受损害利益主体不特定、不明确的情况下,才可以提起损害赔偿公益诉讼。

(2)检察机关是否能够提起公益诉讼。在立法确立公益诉讼制度前,检察机关已经探索了公益诉讼之实践,从目前的立法来看,检察机关不能提起公益诉讼,立法机关已经有明确的态度。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其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所享有的监督权。

(3)由于有关机关和有关组织均可提起公益诉讼,其各自提起公益诉讼的范围并无限制,这就涉及到了公益诉讼判决既判力主观范围的问题。

(4)受害者个人是否在公益诉讼裁判之后再提起侵权赔偿诉讼?

2.公益诉讼的范围

民事诉讼法第55条为公益诉讼所设定的条件:(1)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2)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目前立法明确规定的案件仅两类,有学者主张将“国有资产流失、反垄断、破坏自然遗产”等事项纳入公益诉讼的范围,我觉得在实践中进行一些探索,因为立法表述并不仅限于上述两类案件。

确定公益诉讼客观范围的依据:有人认为应当将公共利益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利益,此为公共利益的核心,如国有资产等;二为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此为公共利益常态化的存在形式,如不特定多数消费者、环境污染受害人的利益、因垄断经营受损害者的利益等;三为需要特殊保护的利益,此为公共利益的特殊存在形式,是社会均衡、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特殊保护的利益,如老年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的利益。3.公益诉讼之诉讼请求类型。《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八类民事责任形式:(1)停止分割;(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赔偿损失;(7)赔礼道歉;(8)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如果利益主体不确定,返还财产与损害赔偿在公益诉讼中就没有什么意义。涉及公益诉讼案件属于侵权案件,可以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恢复原状等责任。需要探讨的问题是,是否可以提出损害赔偿?若可以,如何证明所受损害?判决赔偿归属。有人建议归国家,有的建议设立专门的公益基金,用所获得的赔偿来支付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所需要的费用。

4.侵犯公共利益与侵害多数人利益诉讼制度的区分:我国确立公益诉讼制度后,如何与代表人诉讼制度相区分

5.审判程序规则。是否可以调解?与私益案件审理规则是否应当有所区别?

(1)案件受理费的问题;

(2)公益诉讼中是否可以适用一般诉讼中的原则:如处分原则、辩论主义、调解原则等;法官职权,证明责任分配等。新司法解释289条然已规定了可以调解、和解,但需要公告后方可制作调解书;原告在法庭辩论终结后撤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3)公益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

6.公益诉讼判决效力的问题。这类案件中涉及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交织,导致此类案件的判决效力存在多样性。集团诉讼中是全面扩张,被代表的当事人受裁判约束。在团体诉讼中,采用片面扩张。因团体并非受害人,其只能提起作为或者不作为以及确认之诉,无权提起损害赔偿诉讼,且此诉讼获得胜诉判决的,判决的效力仅具有片面的扩张效力,受害人受此判决约束。但关于损害赔偿诉讼,受害人授权团体诉讼的,无论胜诉或者败诉均受约束。则具体受害人可否提起损害赔偿诉讼,特别是公益诉讼中已提出过损害赔偿诉讼的情形。在公益诉讼案件中,判决既判力的主观范围应当予以扩张,因从法律规定多个主体可以对同一公益案件提起诉讼,如若不扩张,则势必会引起违反一事不再理原则。新民诉法司法解释291条对此予以作了规定,在公益诉讼判决生效后,其他依法享有原告资格的机关和社会有关组织就同一侵权案件另行提起公益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7.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之关系:根据新司法解释第288条之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不影响同一侵权行为的受害人依民诉法第119条提起私益诉讼。在两者并行提起的情况下,以及一个诉讼先决后而另一诉讼方提起的情况下,如何协调?笔者认为,公益诉讼主要是解决被告作为与不作为的问题;而私益诉讼更应当着眼于损害赔偿的问题。如若在私益诉讼已经诉请作为或不作为,公益诉讼再行提起无意义。关于这一条的理解应当把握原则:

(1)民事公益诉讼不影响依法提起私益诉讼。这种情形下应当注意的是公益诉讼中的损害赔偿与私益诉讼损害赔偿的冲突;

(2)民事私益诉讼的受理也不影响民事公益诉讼的提起。这种情形下应当注意的是,私益诉讼中停止侵害、排除妨碍等诉讼请求之间的冲突。一般情况下,如果通过私益诉讼解决公益诉讼中的请求问题,不再提起公益诉讼。

既判力的片面扩张:在公益诉讼判决后,受害人又提起私益诉讼的案件审理中,前诉判决效力采对受害人有利的对受害人生片面扩张的效力,以保护受害人;但加害人在私益诉讼中引前诉公益诉讼之判决反驳受害人损害赔偿的,不予准许。

九、实现担保物权特别程序

1.诉讼法与非讼法理人之别

(1)诉讼以纠纷存在为前提,以解决纠纷为目的,非讼以无争议为前提,以确定

某项法律事实为目的;

(2)诉讼采主张→辩论→判断的对审程序结构,非讼采形式审查的非对审程序结构;

(3)诉讼以当事人主义为立法原则,非讼以职权主义为原则;

(4)诉讼以层级救济为保障,以再审救济为特殊,非讼以原程序撤销为救济,无层级救济和再审救济的保障;

2.实现担保物权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实现担保物权审查程序属于非讼程序;

(2)担保物权实现程序适用的前提是基础合同和担保合同有效,且无争议。

(3)特别程序对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并不做出具有既判力的权威判断;

(4)如果在审查中,被申请人对主债权或者担保物权的真实性、合法性等提出异议的,如何处理?则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一种意见为被申请人的异议不影响法院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作出裁定;一种意见认为,提出异议后应当告知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向法院起诉,若不起诉的继续审查并作出裁定。本人认为:如果形成了实质争议,法院应当裁定终结程序。

(5)关于对法院裁定的救济。法院关于担保物权的裁定错误的,应当如何救济呢?有的主张向原审法院申请复议方式救济;有的主张通过起诉救济;有的主张通过再审救济。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374条规定,向作出裁判的法律提出异议,有理的,予以撤销或改变原裁判。

新司法解释第371条:人民法院应当就主合同的效力、期限、履行情况,担保物权是否有效设立、担保财产的范围、被担保的债权范围、被担保的债权是否已届清偿期等担保物权实现的条件,以及是否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等内容进行审查。被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一并审查。

新司法解释第372条:

1.无实质争议,实现担保物权条件成就的,裁定准许拍卖、变卖担保财产;

2.有部分实质争议的,可以就无争议部分裁定准许拍卖、变卖担保财产;

3.有实质争议,裁定驳回申请,并告知申请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再审诉权

(一)再审程序的启动

1.原审当事人;

2.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被驳回者;

3.原审遗漏的必须参加诉讼的共同诉讼人

(二)处分权、辩论权的行使

1.新司法解释:252条之规定“再审裁定撤销原判决、裁定发回重审的案件,当事人

变更、增加诉讼请求或者提出反诉,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1)原审未合法传唤缺席判决,影响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

(2)追加新的诉讼当事人的;

(3)诉讼标的物灭失或者发生变化致使原诉讼请求无法实现的;

(4)当事人申请变更、增加诉讼请求或者提出的反诉,无法通过另诉解决的。

2.新司法解释第405条: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围绕再审请求进行。当事人的再审请求超出原审诉讼请求的,不予审理;符合另案诉讼条件的,告知当事人可以另行起诉。

新司法解释的解读:

法检两机关在再审方面应当遵循的原则:当事人申请再先行,而后检察监督原则。这即所谓的“穷尽审判救济渠道,检察监督为补充”:一是检察机关原则上在当事人申请或者法院依职权后,作为辅助的救济途径;二是当事人放弃了程序上的权利,检察机关不得以公权力支持当事人的再审救济。

(一)法院裁判3+1终局模式

(二)检察机关再审检察建议:法院审查立案制。司法解释第419规定:人民法院收到再审检察建议后,应当组成合议庭,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条件的,决定不予再审,并书面回复人民检察院。

(三)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有限性(申请一次原则)

1.以下情形,当事人申请再审不予受理:(1)再审申请被驳回后再次提出申请的;(2)对再审判决、裁定提出申请的;(3)在检察机关对当事人申请作出不予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或者抗诉决定后又提出申请的。前两款可以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请抗诉或者提出检察建议。

2.检察机关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而再审后作出的裁判,当事人不得申请再审或者申请抗诉、检察建议。

3.法院同意撤回再审申请或者按撤回再审申请处理的,再审申请人再次提出再审申请的,法院不予受理。

(四)再审案件审理范围的问题

1.原则:司法解释第405条: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围绕再审请求进行。当事人的再审请求超出原审诉讼请求的,不予审理;符合另案诉讼条件的,告知当事人可以另行起诉。

2.例外:司法解释第252条:再审裁定撤销原判决、裁定发回重审的案件,当事人申请变更、增加诉讼请求或者提出反诉,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1)原审未合法传唤缺席判决,影响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

(2)追加新的诉讼当事人的;

(3)诉讼标的物灭失或者发生变化致使原诉讼请求无法实现的;

(4)当事人申请变更、增加的诉讼请求或者提出的反诉,无法规通过另诉解决的。十一、执行法的几个问题

(一)执行主体

1.执行机关

(1)执行权的性质与构造

(2)执行机关:一元化与二元化;

2.执行当事人(执行文执行力的主观范围的扩张)

(1)执行力的主观范围扩张与当事人适格

(2)许可执行之诉与债务人不适格之诉

(二)执行程序的启动

1.执行文制度:执行文获取之程序与意义,满足执行效率性的需要。

2.执行时效制度:司法解释第483规定:申请执行人超过申请执行时效期间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执行人对申请执行时效期间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经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不予执行。被执行人履行全部或者部分义务后,又以不知道申请执行时效期间届满为由请求执行回转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三)执行救济制度

执行异议之诉

(一)新司法解释之解读

1.提起异议之诉的条件

除符合民诉法119条之规定外,新司法解释第305条还规定了以下条件:

案外人异议之诉:

(1)案外人的执行异议申请已经被人民法院裁定驳回;

(2)有明确的排除对执行标的执行的诉讼请求,且诉讼请求与原判决、裁定无关;(3)自执行异议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提起。

当事人:案外人为原告,执行申请人为被告;被执行人反对案外人异议的,列为共同被告;被执行人不反对案外人异议的,列为第三人。(307条)

执行申请人异议之诉:

(1)依案外人执行异议申请,人民法院裁定中止执行;

(2)有明确的对执行标的继续执行的诉讼请求,且诉讼请求与原判决、裁定无关;(3)自执行异议裁定送达之日起15日内提起。

当事人:执行申请人为原告,案外人为被告;被执行人反对执行申请人主张的,列为共同被告;被执行人不反对案外人异议的,列为第三人。(308条)

2.证明责任承担问题

上述两类异议之诉,均由案外人就其对执行标的享有足以排除法院执行的实体权利的事实承担证明责任。

需要讨论问题:

1、异议之诉之事由

2、.案外人异议之诉中的确权问题(新司法解释第312条)

(二)债务人异议之诉

(1)债务人异议之诉的性质;

(2)债务人异议之诉之目的及异议事由

(三)分配表异议之诉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 在1991年现行《民事诉讼法》颁布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大量的与民事诉讼法有关的司法解释,其中重要的司法解释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528次会议讨论通过)法发〔1992〕22号(以下简称《民诉若干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1998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92次会议通过自1998年7月18日起施行)法释〔1998〕15号(以下简称《执行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2001年12月21日公布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证据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2003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80次会议通过2003年9月10日公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简易程序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2004年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21次会议通过)(以下简称《民事调解规定》); 其他比较重要的司法解释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经济审判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1994年12月22日发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年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579次会议讨论通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02次会议通过自1998年9月15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1993年1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602次会议讨论通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经济纠纷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之一(1993年1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602次会议讨论通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1998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95次会议通过自1998年7月11日起施行)

民事诉讼法解释全文

2015最新民诉法司法解释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法释〔2015〕5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已于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5年1月30日 目录 一、管辖 二、回避 三、诉讼参加人 四、证据 五、期间和送达 六、调解 七、保全和先予执行 八、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九、诉讼费用 十、第一审普通程序 十一、简易程序 十二、简易程序中的小额诉讼

十三、公益诉讼 十四、第三人撤销之诉 十五、执行异议之诉 十六、第二审程序 十七、特别程序 十八、审判监督程序 十九、督促程序 二十、公示催告程序 二十一、执行程序 二十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二十三、附则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根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结合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解释。 一、管辖 第一条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包括争议标的额大的案件、案情复杂的案件,或者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第二条专利纠纷案件由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第三条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住所地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不能确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注册地或者登记地为住所地。 第四条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第五条对没有办事机构的个人合伙、合伙型联营体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注册登记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注册登记,几个被告又不在同一辖区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第六条被告被注销户籍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确定管辖;原告、被告均被注销户籍的,由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七条当事人的户籍迁出后尚未落户,有经常居住地的,由该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其原户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八条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被监禁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一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监禁地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九条追索赡养费、抚育费、扶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条不服指定监护或者变更监护关系的案件,可以由被监护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一条双方当事人均为军人或者军队单位的民事案件由军事法院管辖。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2017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2017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在2015年2月4号正式实施,具有几大亮点。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民事诉讼法2017司法解释有什么新的改变。 目录 一、管辖 二、回避 三、诉讼参加人 四、证据 五、期间和送达 六、调解 七、保全和先予执行 八、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九、诉讼费用 十、第一审普通程序 十一、简易程序 十二、简易程序中的小额诉讼 十三、公益诉讼 十四、第三人撤销之诉 十五、执行异议之诉 十六、第二审程序 十七、特别程序 十八、审判监督程序 十九、督促程序

二十、公示催告程序 二十一、执行程序 二十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二十三、附则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 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根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结合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解释。 一、管辖 第一条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包括争议标的额大的案件、案情复杂的案件,或者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第二条专利纠纷案件由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 民法院管辖。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第三条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住所地是指法人 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不能确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注册地或者登记地为住所地。 第四条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第五条对没有办事机构的个人合伙、合伙型联营体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注册登记地 人民法院管辖。没有注册登记,几个被告又不在同一辖区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第六条被告被注销户籍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确定管辖;原告、被告均 被注销户籍的,由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七条当事人的户籍迁出后尚未落户,有经常居住地的,由该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 经常居住地的,由其原户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民诉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8〕13号) 为了依法及时有效地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2007年10月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结合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实际,对执行程序中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作出如下解释: 第一条申请执行人向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的,应当提供该人民法院辖区有可供执行财产的证明材料。 第二条对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执行案件,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发现其他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已经立案的,不得重复立案。 立案后发现其他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已经立案的,应当撤销案件;已经采取执行措施的,应当将控制的财产交先立案的执行法院处理。 第三条人民法院受理执行申请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执行通知书之日起十日内提出。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应当审查。异议成立的,应当撤销执行案件,并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当事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管辖权异议审查和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相关资料: 裁判文书1篇) 第四条对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案件,申请执行人向采取保全措施的人民法院以外的其他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的,采取保全措施的人民法院应当将保全的财产交执行法院处理。 第五条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法院的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的规定提出异议。 执行法院审查处理执行异议,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裁定。 (相关资料: 裁判文书4篇) 第六条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申请复议的,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第七条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申请复议的书面材料,可以通过执行法院转交,也可以直接向执行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交。 执行法院收到复议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复议所需的案卷材料报送上一级人民法院;上一级人民法院收到复议申请后,应当通知执行法院在五日内报送复议所需的案卷材料。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最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一、管辖 二、回避 三、诉讼参加人 四、证据 五、期间和送达 六、调解 七、保全和先予执行 八、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九、诉讼费用 十、第一审普通程序 十一、简易程序 十二、简易程序中的小额诉讼 十三、公益诉讼 十四、第三人撤销之诉 十五、执行异议之诉 十六、第二审程序 十七、特别程序 十八、审判监督程序 十九、督促程序 二十、公示催告程序 二十一、执行程序 二十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二十三、附则 |一、管辖 第一条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包括争议标的额大的案件、案情复杂的案件,或者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第二条专利纠纷案件由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第三条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住所地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不能确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注册地或者登记地为住所地。

第四条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第五条对没有办事机构的个人合伙、合伙型联营体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注册登记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注册登记,几个被告又不在同一辖区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第六条被告被注销户籍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确定管辖;原告、被告均被注销户籍的,由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七条当事人的户籍迁出后尚未落户,有经常居住地的,由该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其原户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八条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被监禁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一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监禁地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九条追索赡养费、抚育费、扶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条不服指定监护或者变更监护关系的案件,可以由被监护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一条双方当事人均为军人或者军队单位的民事案件由军事法院管辖。 第十二条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诉时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三条在国内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婚姻缔结地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婚姻缔结地或者一方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四条在国外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国籍所属国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一方原住所地或者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五条中国公民一方居住在国外,一方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国内一方住所地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国外一方在居住国法院起诉,国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受诉人民法院有权管辖。 第十六条中国公民双方在国外但未定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的,应由原

新民诉法的司法解释

脱水版:民诉法新司法解释的7项关键突破 天同律师事务所发布于2015年2月6日 11:48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今日终于公布了,我们看到的是23章552条近6万字的史上最长司法解释,它还是史上参与起草部门最广、参与起草人数最多的司法解释! 天同诉讼圈(微信号:tiantongsusong)对这份6万字的司法解释进行脱水,整理出其中的7项21点关键突破,以方便法律人最快掌握这部分量十足的司法解释。 整编/天同诉讼圈王大莹哲哲哲王昱淇施小杨 突破一: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 1.明确立案登记制 司法改革中备受关注的立案审查变为立案登记制在本次解释中有所体现,解释中规定:人民法院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诉状时,对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且不属于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情形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 2.规定诉讼过程中的撤诉条件 司法解释规定了在二审和再审程序中,原审原告申请撤回起诉,经其他当事人同意,且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准许撤诉的,应当一并裁定撤销一审裁判。但原审原告撤回起诉后重复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细化反诉的构成要件

司法解释细化了反诉的构成要件,在当事人适格问题上,反诉的当事人应当限于本诉的当事人的范围,且当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或者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事实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司法解释还以反面列举的方式排除了反诉的适用情形,即当反诉应由其他人民法院专属管辖,或者与本诉的诉讼标的及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理由无关联的,裁定不予受理,告知另行起诉。 4.确定“一事不再理”的认定标准 根据新司法解释的规定,以下三种情况构成重复起诉: (1)后诉与前诉的当事人相同; (2)后诉与前诉的诉讼标的相同; (3)后诉与前诉的诉讼请求相同,或者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 且在其他条文中也规定了一事不再理的情形,如原审原告在第二审程序中撤回起诉后重复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一审原告在再审审理程序中撤回起诉后重复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5.细化变更/增加诉讼请求的条件 司法解释细化了当事人变更/增加诉讼请求的条件,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若原审原告在二审中增加诉讼请求,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就新增加的诉讼请求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若双方当事人同意由第二审人民法院一并审理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一并裁判。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2017全文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2017全文 民事诉讼法司法于2012年8月31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 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与2015年2月4日起施行。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 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欢迎大家阅读。 一、管辖 第一条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包括争议标的额大的案件、案情复杂的案件,或者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第二条专利纠纷案件由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 民法院管辖。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第三条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住所地是指法人 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不能确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注册地或者登记地为住所地。 第四条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第五条对没有办事机构的个人合伙、合伙型联营体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注册登记地 人民法院管辖。没有注册登记,几个被告又不在同一辖区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第六条被告被注销户籍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确定管辖;原告、被告均 被注销户籍的,由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七条当事人的户籍迁出后尚未落户,有经常居住地的,由该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 经常居住地的,由其原户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八条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 院管辖。被告被监禁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一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监禁地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九条追索赡养费、抚育费、扶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可以 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集

最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528次会议讨论通过)为了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和审判实践经验,我们提出以下意见,供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执行 一、管辖 1、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是指争议标的额大,或者案情复杂,或者居住在国外的当事人人数众多的涉外案件 2、专利纠纷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第(二)项、第二十条的规定,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案情繁简、诉讼标的金额大小、在当地的影响等情况,对本辖区内一审案件的级别管辖提出意见,报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4、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的住所地是指法人的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5、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 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6、被告一方被注销城镇户口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确定管辖;双方均被注销城镇户口的,由被告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7、当事人的户籍迁出后尚未落户,有经常居住地的,由该地人民法院管辖 没有经常居住地,户籍迁出不足一年的,由其原户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超过一年的,由其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8、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的,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被告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一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监禁地或被劳动教养地人民法院管辖 9、追索赡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10、不服指定监护或变更监护关系的案件,由被监护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11、非军人对军人提出的离婚诉讼,如果军人一方为非文职军人,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离婚诉讼双方当事人都是军人的,由被告住所地或者被告所在的团级以上单位驻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12、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诉时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13、在国内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婚姻缔结地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婚姻缔结地或一方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14、在国外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国籍所属国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一方原住所地或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15、中国公民一方居住在国外,一方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国内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 如国外一方在居住国法院起诉,国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受诉人民法院有权管辖 16、中国公民双方在国外但未定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的,应由原告或者被告原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17、对没有办事机构的公民合伙、合伙型联营体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注册登记地人民法院管辖 没有注册登记,几个被告又不在同一辖区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18、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如果合同没有实际履行,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又都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的,应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19、购销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对交货地点有约定的,以约定的交货地点为合同履行地;没有约定的,依交货方式确定合同履行地;采用送货方式的,以货物送达地为合同履行地;采用自提方式的,以提货地为合同履行地;代办托运或按木材、煤炭送货办法送货的,以货物发运地为合同履行地 购销合同的实际履行地点与合同中约定的交货地点不一致的,以实际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

最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共552条(1~374条)

最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共552条(1~374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已于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 2015年1月30日 法释〔2015〕5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2014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 目录一、管辖二、回避三、诉讼参加人四、证据五、期间和送达六、调解七、保全和先予执行八、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九、诉讼费用十、第一审普通程序十一、简易程序十二、简易程序中的小额诉讼十三、公益诉讼十四、第三人撤销之诉十五、执行异议之诉十六、第二审程序十七、特别程序十八、审判监督程序十九、督促程序二十、公示催告程序二十一、执行程序二十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二十三、附则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根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结合人民法院

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解释。 一、管辖 第一条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包括争议标的额大的案件、案情复杂的案件,或者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第二条专利纠纷案件由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第三条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住所地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 在地。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不能确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注册地或者登记地为住所地。 第四条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 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第五条对没有办事机构的个人合伙、合伙型联营体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注册登记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注册登记,几个被告又不在同一辖区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第六条被告被注销户籍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确定管辖;原告、被告均被注销户籍的,由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

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

1、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双方和其他诉讼与人参 加下,依法审查和解决民事纠纷案件和其他案件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诉讼法律关系的总和。2、民事诉讼法,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和关 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与 人民检察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形成的,并受民事诉讼法律规范调整的,以诉讼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一种社会关系。 合议制度:由若干名审判人员组成合议庭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的制度。 回避制度:为了保证案件的公开审理,而要求与案件有一定的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不得参加本案审理活动或诉讼活动的审判制度。 公开审判制度: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审判过程及结果应当向群众、社会公开的制度。 两审终审制: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后即告终结的制度。 主管:确定人民法院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之间解决民事纠纷的分工和权限。 4、民事诉讼的管辖,各级人民法院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 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5、级别管辖,划分不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6、地域管辖,确定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各自的辖区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7、专属管辖,法律强制规定某些案件只能由特定的人民法院管辖,其他法院无权管辖。 8、协议管辖,双方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前或纠纷发生后,以书面的方式约定管辖法院。 共同管辖:对同一诉讼依照法律规定两个或以上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指定管辖:上级人民法院在法律规定的情形下,对某个具体的案件,指定其辖区内某个下级人民法院予以管辖。移送管辖: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受诉人民法院发现自己对该案无管辖权,而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9、管辖权异议,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依法提出该人民法院对本案无管辖权的主张和意见。 10、支持起诉,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与他人发生纠纷,而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 11、共同诉讼人,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二人以上,诉

2015新民诉法司法解释重点解读

2015新民诉法司法解释重点解读: 2015年2月4日上午10时,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司法解释》)。《民诉法司法解释》历经两年的起草和论证,五次最高院审委会的讨论,共形成23章552条的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史上条文最多的司法解释。《解释》将自2015年2月4日起正式施行。 一、《民诉法司法解释》遵循的原则 第一,坚持依法原则 确保《民诉法司法解释》符合民事诉讼法修改的立法精神,严格按照新民事诉讼法的条文规定,在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权限范围内作出解释。 第二,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起草小组妥善处理了统一制定和单独制定的关系:一是确立了新民事诉讼司法解释的起草应当坚持“搞批发,不搞零售”的工作思路,即对1992年发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92年民诉意见)进行全面修订,对此前有关民事诉讼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梳理、整合,对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存在问题的部分条文在本解释中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以制定统一的司法解释,便于法官、律师和当事人查阅、理解与适用;二是将民事诉讼法主要内容以及涉及当事人重大权利义务的内容写入统一的司法解释之中;三是对于统一司法解释难以涵盖的,确实需要单个司法解释予以明确的内容,可以另行制定更为细化的单个司法解释。如立案、证据、执行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再单独制定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的原则 一是突出对2012年民事诉讼法新增加和修改的重要制度的落实,明确适用标准,细化具体程序;二是突出对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对于一些内部操作规范和诉讼文书样式的内容,原则上不规定在解释中,另行通过诉讼文书样式的修改和制定规范性文件加以解决;三是突出法律适用标准的统一,只针对民事审判执行中争议大,适用标准不一的内容进行解释,严格控制解释的条文数量,避免大而全,对于无害条款不作规定。 第四,坚持注重听取意见、汇集多方智慧的原则

民诉法解释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已于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目录 一、管辖 二、回避 三、诉讼参加人 四、证据 五、期间和送达 六、调解 七、保全和先予执行 八、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九、诉讼费用 十、第一审普通程序 十一、简易程序 十二、简易程序中的小额诉讼 十三、公益诉讼 十四、第三人撤销之诉 十五、执行异议之诉 十六、第二审程序 十七、特别程序 十八、审判监督程序 十九、督促程序 二十、公示催告程序

二十一、执行程序 二十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二十三、附则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根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结合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解释。 一、管辖 第一条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包括争议标的额大的案件、案情复杂的案件,或者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第二条专利纠纷案件由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第三条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住所地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不能确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注册地或者登记地为住所地。 第四条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第五条对没有办事机构的个人合伙、合伙型联营体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注册登记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注册登记,几个被告又不在同一辖区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第六条被告被注销户籍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确定管辖;原告、被告均被注销户籍的,由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七条当事人的户籍迁出后尚未落户,有经常居住地的,由该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其原户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八条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被监禁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一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监禁地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九条追索赡养费、抚育费、扶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质疑之一百九十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质疑之一百九十 开封楚女randan46201@https://www.doczj.com/doc/a313521083.html, 【条文】 《民诉法解释》第374条: 适用特别程序作出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作出该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提出异议。人民法院经审查,异议成立或者部分成立的,作出新的判决、裁定撤销或者改变原判决、裁定;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 对人民法院作出的确认调解协议、准许实现担保物权的裁定,当事人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裁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利害关系人有异议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修改】 对适用特别程序作出的判决、裁定,当事人认为有错误或者利害关系人认为损害自己合法权益的,可以向作出该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提出异议。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异议成立的,作出新判决、裁定,撤销原判决、裁定;认为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 对确认调解协议、准许实现担保物权的裁定,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有异议的,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支持异议的理由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理由】 (一)特殊程序案件出现新情况时,《民事诉讼法》第186条、第190条、第193条已作规定,无须解释。但对原判决错误的,《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救济途径,有解释必要。 (二)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有异议,都应当参照《民事诉讼法》第199条、第205条等相关规定。 (三)特殊程序案件只存在“是”与“否”的判断,不存在申请或者请求部分成立从而改变原判决、裁定的情形(仅调解确认裁定可能存在这种情形)。 (四)确认调解协议的裁定,涉及当事人之间的实体问题。实现担保物权的裁定,可能涉及抵押权人的优先受偿权,从而可能损害第三人利益。 (五)特殊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以非讼性为本质属性。人民法院依职权对非讼案件作出的判决和裁定,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不得上诉或者申请再审,人民检察院不得提出抗诉或者再审检察建议。否则,不仅违背诉讼基本原理和规律,更会导致非讼程序诉讼化、诉外纠纷解决机制诉讼化。 【案例】A与B双方订立房屋买卖合同后,房价大幅上涨,出卖人A反悔。出卖人A与其亲属C伪造已先行将房屋出售给C的房屋买卖合同,C以A未履行双方的房屋买卖合同为由向法院起诉A。A在审理中同意将房屋过户给C,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经司法确认后将涉诉房屋过户至C名下,导致A与B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法履行过户手续。

新民诉司法解释法定再审事由实务解读图文稿

新民诉司法解释法定再审事由实务解读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2015年2月4日,被称为史上最长篇幅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解释》)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最高人民法院自1992年7月14日颁布《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之后,第一部针对《民事诉讼 长期以来,我国民事诉讼实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当事人提交证据没有明确的时限要求,且在各个诉讼程序中均有权提交证据;而法院出于尽可能查明案件事实的考虑,亦不会对此进行严格限制。这就造成部分当事人利用这样的制度缺陷搞证据突袭,客观上干扰了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也影响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审判效率的提高。 为解决这一制度缺陷,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规定了相对化的举证时限和证据失权制度,并在第44条将法定再审事由中的“新的证据”明确为是“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这是最高法院第一次通过司法解释对再审新证据作出解释。

2008年11月,最高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审判监督司法解释》)中,进一步明确规定如下四种证据属于法定再审事由中的“新的证据”:(一)原审庭审结束前已客观存在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二)原审庭审结束前已经发现,但因客观原因无法取得或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提供的证据;(三)原审庭审结束后原作出鉴定结论、勘验笔录者重新鉴定、勘验,推翻原结论的证据。(四)当事人在原审中提供的主要证据,原审未予质证、认证,但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然而,前述两个司法解释更多的是从证据的形式要件,即相关证据的出现和提出时间,对再审新证据作出界定,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再审新证据的认定标准问题。司法实践中对于何为新的证据、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认定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仍争议不断。 此次颁布的《民诉解释》涉及再审新证据的条文共两条,分别是第387条、第388条。这两个条款并没有沿用此前司法解释的处理方法,从证据的形成、发现和提交时间的形式要件来定义再审新证据,而是回归到法律条文的字面涵义本身,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在原审中已经提交、质证并作为裁判根据的证据,都属于新的证据。 对于是否应当采信作为《民事诉讼法》第200条第1项规定中的“新的证据”,《民诉解释》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考量: 首先,从实质要件看,必须是能够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基本事实或者裁判结果错误的证据,才属于法定再审事由中的新的证据。这主要是从新证据的重要性,以及和原审主要讼争事实的关联性上考量。再审

2015民诉法司法解释解读

经过历时两年的论证起草和5次审委会讨论,最高人民法院有史以来制定条文最多、篇幅最长的司法解释——《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2月4日起正式施行。 “2012年8月3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此后最高法便着手制定新民诉法司法解释,并确立了'搞批发,不搞零售’的思路,即对1992年发布实施的民诉法司法解释进行全面修订,以便于法官、律师和当事人查阅与适用。”最高法审委会专职委员杜万华说,《民诉法司法解释》分23章,共552条,最高法在起草过程中召开各类座谈会共150多场,使得这部司法解释成为内容最为丰富、参加起草部门和人员最多的司法解释。 保障诉权 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规范撤诉行为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的要求,依法保护起诉权,建立立案登记制,《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诉状时,对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的起诉条件,且不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情形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需要补充必要相关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在补齐相关材料后,应当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民诉法司法解释》还依法保护和规范当事人一审、二审、再审各个阶段申请撤诉行为,增加规定反诉构成的要件,明确规定因重复起诉不予受理的判断标准,对当事人在诉讼中变更或者增加诉讼请求作出细化规定。”杜万华说。 法庭纪律 未经许可现场传播审判信息,法院可强制删除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个别诉讼参与人未经准许进行录音、录像、摄影和利用邮件、博客、微博客、微信等方式报道庭审活动现象;出现了个别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冲击、哄闹法庭,在法庭上公然殴打对方当事人,辱骂法官的现象,引发舆论关注。 对此,《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未经准许进行录音、录像、摄影的,未经准许以移动通信等方式现场传播审判活动的,人民法院可以暂扣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进行录音、录像、

【司法考试】最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附民事诉讼法全文)(共88页)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8年11月1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53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8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53次会议通过法释〔2008〕14号) 为了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规审判监督程序,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2007年10月28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国民事诉讼法》,结合审判实践,对审判监督程序中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作出如下解释: 第一条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的期限,以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所列明的再审事由,向原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中华人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最后一段:“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

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提出”这一法条,使枉法断案的法官生存的土壤更肥沃,使他们的生存有了法律保障 第二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的申请再审期间不适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 第三条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再审申请书,并按照对方当事人人数提出副本。 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再审申·1请书是否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再审人与对方当事人的、住所及有效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职务及有效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 (二)原审人民法院的名称,原判决、裁定、调解文书案号; (三)申请再审的法定情形及具体事实、理由; (四)具体的再审请求。 第四条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明及相关证据材料。 第五条案外人对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定的执行标的物主权利,且无法提起新的诉讼解决争议的,可以在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或者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利益被损害之日起三个月,向作出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在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的规定处理。

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2017

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2017 民事诉讼法经过多次修改,它的司法解释是怎样的呢?下面由YJBYS小编来为大家讲讲。 (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目录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第二章管辖 第一节级别管辖 第二节地域管辖 第三节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第三章审判组织 第四章回避 第五章诉讼参加人 第一节当事人 第二节诉讼代理人 第六章证据 第七章期间、送达 第一节期间 第二节送达 第八章调解

第九章保全和先予执行 第十章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十一章诉讼费用 第二编审判程序 第十二章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一节起诉和受理 第二节审理前的准备 第三节开庭审理 第四节诉讼中止和终结 第五节判决和裁定 第十三章简易程序 第十四章第二审程序 第十五章特别程序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选民资格案件 第三节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 第四节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第五节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第六节确认调解协议案件 第七节实现担保物权案件 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 第十七章督促程序 第十八章公示催告程序

第三编执行程序 第十九章一般规定 第二十章执行的申请和移送 第二十一章执行措施 第二十二章执行中止和终结 第四编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第二十三章一般原则 第二十四章管辖 第二十五章送达、期间 第二十六章仲裁 第二十七章司法协助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第三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第四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 第五条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 外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

新民诉法司法解释(加注释

《新民诉法司法解释》评注,切勿再凭记忆和经验办案 编者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新的司法解释修改尺度之大,令人瞠目,如果作为一个法律人还不对新民诉法司法解释进行学习,还是凭着以前的记忆和经验来办案,可能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5〕5号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此司法解释共552条,几乎是?民事诉讼法?条文的两倍,史上最长司法解释,它还是史上参与起草部门最广、参与起草人数最多的司法解释。 新的司法解释对于管辖、证据、第三人撤销之诉、执行异议之诉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其中对于诉讼费的承担由败诉方承担,在胜诉时法院先退还给预交人,证人不签署保证书不得作证,作证有费用补偿,虚假作证应当处罚等都是新生事物,而对于执行的规定的修改也很多,其是对于查封、冻结期限的修改:银行存款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查封、扣押动产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查封不动产、冻结其他财产权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年更是不得不知的规定。 新规定修改尺度之大,令人瞠目,而不管你是律师还是法官,如果还不对新民诉法司法解释进行学习,还是凭着以前的记忆和经验来办案,当事人认为你不懂法的面子事小,但可能造成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新法才刚刚实施,小编花了一晚时间通宵学习,并摘取了若干重大的新规定或修改变化的规定,并从律师办案的角度加以评注,算是预习功课,抛砖引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摘评) 第十八条合同约定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 合同对履行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的,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交付不动产的,不动产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其他标的,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即时结清的合同,交易行为地为合同履行地。 合同没有实际履行,当事人双方住所地都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评注:解决了大量没有书面合、只有送货单的追偿货款的买卖合同纠纷的的管辖问题,再也不用跑到被告所在的外省去起诉了。 第三十一条经营者使用格式条款与消费者订立管辖协议,未采取合理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消费者主张管辖协议无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评注:以后帮公司起草与消费者作为对方的合同时得注意了:把约定仲裁和管辖法院的条款用粗体字醒目标明,最后就放在让对方签名的地方,否则约条款可能被认定无效。 第三十四条当事人因同居或者在解除婚姻、收养关系后发生财产争议,约定管辖的,可以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确定管辖。 评注:以前起草这类协议时,一直郁闷这是究竟是身份或还是财产关系?能否约定管辖,现在于法有据了。 第四十三条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申请其回避:……(五)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持有本案非上市公司当事人的股份或者股权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