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 组织文化

第十二章 组织文化

第十二章 组织文化
第十二章 组织文化

第十二章组织文化

第一节组织文化的涵义、特征及功能

一、组织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一)组织文化的含义

关于什么是组织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诸如四部被人们誉为“当今管理人士必读的经典著作”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特雷斯.E.迪尔和阿伦.A.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一书没有明确地给企业文化下定义,但从全书的内容不难看出作者们的共识:企业文化是由五个因素组成的系统,其中,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和文化网络,是它的四个必要的因素,而企业环境则是形成企业文化惟一的而且又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成功之路》一书,详细地阐明了超群出众的企业所具有的八种文化品质,却没有给企业文化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作者所说的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的共有价值观与指导观念,是一种能使各个部分互相协调一致的传统,是给人们提供崇高的意义和大展宏图机会的活动,是进行道德性的领导等等。《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一书援引著名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观点,认为“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还应是一种文化,即有它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的一种文化”。《Z理论》一书的作者威廉。大内,也许是较为明确、集中而完整地给出企业文化概念的第一人。他说:“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此外,文化还包含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性、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激动、意见和行动模式的价值观。经理们从雇员们的事例中提炼出这种模式,并把它传达给后代的工人。”

总之,关于组织文化的含义,有着多种不同的说法和意见。较为全面的一种解释是: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组织文化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

(二)组织文化的特征

1.实践性。每个组织的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或依靠空洞的说教就能够建立起来的,它只能在生产经营管理和生产经营的实践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而形成。同时,组织文化又反过来指导、影响生产实践。因此,离开了实践过程,企图靠提几个口号或短期的教育来建设组织文化是不可能的。

2.独特性。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历史、类型、性质、规模、心理背景、人员素质等等因素。这些内在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组织经营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经营准则、经营作风、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等等。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独特性越明显,其内聚力就越强。因此,在建设组织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形成组织的个性特征。

3.可塑性。组织文化的形成,虽然受到组织传统因素的影响,但也受到现实的管理环境和管理过程的影响。而且,只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性,积极倡导新准则、精神、道德和作风,就能够对传统的精神因素择优汰劣,从而形成新的组织文化。

4.综合性。组织文化包括了价值观念、经营准则、道德规范、传统作风等等精神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单纯地在组织内发挥作用,而是经过综合的系统的分析、加工,使其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整体的文化意识。

二、组织文化的功能

组织文化在组织管理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

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组织文化能对组织整体和组织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使之符合组织所确定的目标。组织文化之所以会有导向功能,是因为一个组织的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

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当组织群体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与组织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时,组织文化将发挥导向作用。但这种导向是通过组织文化的塑造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心理,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自觉地把组织目标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二)组织文化的约束功能

组织文化的约束功能,是指组织文化对每个组织成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组织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软约束即是组织中弥漫的组织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

(三)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

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该组织员工共同认可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团结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组织文化是组织全体员工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它所包含的价值观、组织精神、组织目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内容,均寄托了组织成员的理想、希望和要求,关系到他们的命运和前途。组织成员由此产生了”认同感”,使他们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组织这个集体,将组织视为自己的家园,认识到组织利益是大家共存共荣的根本利益,从而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为己任,愿意与组织同甘共苦。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还反映在组织文化的排外性上。对外排

斥可以使个体凝聚在群体之中形成命运共同体,日本组织的竞争力强与弱与此不无关系。

(四)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

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是指组织文化具有使组织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发奋进取精神的效应。组织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它对人的激励不是一种外在的推动而是一种内在引导,它不是被动消极地满足人们对实现自身价值的心理需求,而是通过组织文化的塑造,使每个组织成员从内心深处产生为组织拼搏的献身精神。

积极向上的组织精神及文化传统本身,就是一把职工自我激励的标尺,员工通过它对照自己的行为,找出差距,可以产生改进工作的驱动力。同时,组织和团体内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行为准则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它能使人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及安全感,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美国明尼苏达采矿制造公司所以能涌现出许多革新能手和“地下”革新小组,正是因为这些职工深信,不仅公司领导支持他们这样做,其他职工也在这么做。该公司70年代末已有产品总数5万多种,每年还有100 多种新产品问世。

(五)组织文化的辐射功能

组织文化的辐射功能,是指组织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组织内发挥作用,对本组织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组织文化向社会辐射的渠道是很多的,但主要可分为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个人交往两种途径。一方面,组织文化的幅射功能可以树立组织在公众中的形象;另一方面,组织文化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美国的以“S”为标志的喜来登管理集团在全世界有

500多家饭店,该集团”一切从小处着眼,对顾客服务无微不至”的组织精神辐射到全世界,成为许多组织学习的榜样。

第二节组织文化的结构和内容

一、组织文化的结构

所谓结构就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研究组织文化的结构就是把组织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找出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揭示组织文化的结构有助于我们认识组织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对各个具体内容的研究。

(一)组织文化结构的层次性

对组织文化实质认识的差异性,使得对组织文化结构的认识也存在着差异性。

从文化的角度认识,一般认为组织文化分三个部分,一是组织文化的物化部分,二是以制度形式表现的部分,三是组织文化的精神文化部分。组织文化的这些组成部分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具有层次性,这些层次以一定的规律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国学者基本上持此观点。

从管理的角度看,一般认为组织文化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组织文化的显性部分,即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手段、管理的结果等;二是组织文化的隐性部分,即隐藏在显性内容背后的管理思想,包括组织的价值观、组织精神、道德规范等等。这种认识同样认为组织文化的两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有着层次之分。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管理的角度去认识,组织文化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作用,都有一定的层次之分。组织文化的这种层次性是我们认识组织文化的起点。

(二)组织文化的结构

研究组织文化的结构是把组织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来研究,从这种意义上说,组织文化不仅包括组织的精神文化,还包括精神文化的外化。这些组成部分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是物质层。它是凝聚着本组织精神文化的生产经营过程和产品的总和,还包括实体性的文化设施,如带有本组织文化色彩的生产环境、生产经营技巧、图书馆、俱乐部等。物质层是组织文化中的最表层的部分,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是从直观上把握不同组织文化的依据。

二是制度层。制度层是具有本组织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的总和,包括厂规、厂纪、厂服、厂徽,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交往方式、行为准则等。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中介层,它构成了各个组织在管理上的文化个性特征。

三是精神层。精神层是本组织职工共同的意识活动,包括:生产经营哲学、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美学意识、管理思维方式等。它是组织文化的最深层结构,是组织文化的源泉。它是组织文化比较稳定的内核。

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由外到内的分布就形成了组织文化的结构,这种结构不是静止的,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和作用。

首先,精神层决定了制度层和物质层。精神层是组织文化中相对稳定的层次,它的形成是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本组织的实际情况所影响,如世界经济状况的影响、组织管理理论的影响等等。精神层一经形成,就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决定因素,有什么样的精神层就有什么样的物质层。举例来说,美国的埃克森公司的价值观是:高度尊重个人的创造性,绝对相信个

人的责任感,但同时,默认在作出一项重要决定前要达成一致。这就决定在制度层方面表现为随便的衣着和沟通方式:没有等级标志;相互之间激烈争论等等。而另一家总部设在欧洲的麦迪公司,它的价值观是尊重资历、学识和经验,注重通过服务时间的长短,整体工作情况和个人的教育背景来评价职工,因此在制度层和物质层就表现为:一切都是规范化的正式的,大楼中各办公室都有正式标志;大厅中的静默气氛;人们在大厅中见面时周全的礼节;专门的经理人员餐厅;文件中使用正式的学术语,以及注意计划、程序和正式的会议文件等。埃克森公司和麦迪公司精神层的不同使他们的制度层和物质层表现为完全不同的内容。

其次,制度层是精神层和物质层的中介。精神层直接影响到制度层,并通过制度层而影响物质层,因此,制度层是精神层和物质层的中介。基于领导者和职工的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使他们制定或形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来实现他们的目的,来体现他们特有的精神层的内容。可见精神层对制度层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推行或实施这些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的过程中,组织的领导和职工又会创造出的工作环境、文化设施等,从而形成独特的物质层。可见,精神层对物质层的影响一定是间接的。制度层的中介作用,使得许多卓越的组织家都非常重视制度层的建设,使它成为本组织的重要特色。

第三、物质层和制度层是精神层的体现。精神层虽然决定着物质层和精神层,但精神具有隐性的特征,它隐藏在显性内容的后面,它必须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来体现。就领导者和全体职工来说,他们的精神活动也必须付诸实践,因此,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就是精神层的体现和实践。物质层和制度层以其外在的形式体现了组织文化的水平、规模和特色,体现了组织特有的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组织的工作环境、文化设施、

规章制度,就可以想象出该组织的文化精髓。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除了体

现精神层的作用以外,还能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情绪,直接促进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进一步成熟和定型。所以,许多成功的组织都十分重视组织文化中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建设,明确组织的特征和标志,完善组织制度的建设和规范的形成,从而以文化的手段激发职工的自觉性,实现组织的目标。

组织文化的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组织文化的完整体系。其中,组织的精神层是最根本的,它决定着组织文化的其他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在研究组织文化的时候,要紧紧抓住精神层的内容,只要抓住了精神层,组织文化的其他内容就顺理成章地揭示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对组织文化的研究重点都放在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

上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一些人把组织文化误解为就是组织精神的原因。

二、组织文化的内容

(一)组织文化的显性内容

研究组织文化的内容要结合组织文化的实质和特征,从组织文化的“三层结构”来分析。组织文化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为目的,它包括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它们都是以文化的形式出现的。符合这些条件的都是组织文化的内容。

从组织文化的形式看,其内容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所谓显性内容就是指那些以精神的物化产品和精神行为为表现形式的,人通过直观的视听器官能感受到的、又符合组织文化实质的内容。它包括组织的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行为等几部分。

1.组织标志。组织标志是指以标志性的外化形态,来表示本组织的组织文化特色,并且和其它组织明显地区别开来的内容,包括厂牌、厂服、厂徽、厂旗、

厂歌、商标、组织的标志性建筑等。在许多先进的组织中,都有一整套的组织标志,这些组织标志的形成是为了明显而形象地概括组织文化的独特色彩,使人们能很快地找出本组织和其它组织的区别。因此,组织标志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有助于组织文化其它方面的建设,有助于组织形象的塑造,有助于激发职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全体职工自觉地维护本组织的形象。因此现在许多组织都越来越重视组织标志的建设,组织标志已成为组织最表层但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是指职工在组织中办公、生产、休息的埸所,包括办公楼、厂房、俱乐部、图书馆等。过去组织往往只重视职工在严格的规章制度下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忽视了工作环境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当以人为本的组织哲学确立以后,工作环境就成了组织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组织领导爱护职工、保障职工权力的表现;另一方面,良好的工作环境能激发职工热爱组织、积极工作的自觉性。因此,以改善职工工作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是组织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3.规章制度。并非组织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组织文化的内容,只有那些以激发职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规章制度,才是组织文化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主管理制度。过去组织制定的往往是一些对职工的生产经营活动严格要求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对职工虽然能起到约束作用,使职工按既定的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这些规章制度无助于职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发挥,这仅仅是一种硬性的约束。组织文化的理论更侧重于软约束的作用,它要求在组织中建立起一套有利于领导和职工之间的沟通,有利于职工畅所欲言,鼓励职工发明创造的

民主管理制度和其他有关制度。组织的这些规章制度是组织以人为本的组织哲学的直接体现,是使职工自觉维护组织利益的重要手段。

4.经营管理行为。同样,并非组织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组织文化的内容。我们知道,文化包括精神性的行为,而组织文化所包含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在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哲学的指导下的领导行为,和以全体职工共同意志为基础的自觉的生产经营活动。如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生产中以“质量第一”为核心的生产活动、在销售中以“顾客至上”为宗旨的推销活动、组织内部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目标的公共关系活动等等。这些行为都是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具体实施,是他们的直接体现,也是这些精神活动取得成果的桥梁。再好的组织哲学或价值观念,如果不能有效地付诸实施,就无法被职工所接受,也就无法成为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总是在观念--实践--观念的过程中形成的,脱离了实践活动,组织文化就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实际作用。

组织文化的显性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上四个方面,它们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毕竟是精神的外化,还不是组织文化的根本内容,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

(二)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

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是组织文化的根本,是最重要的部分。它虽然隐藏在显性内容的背后,但它直接表现为精神活动,直接具有文化的特质,而且它在组织文化中起着根本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在研究组织文化的内容时,要牢牢抓住这些隐性内容,作为根本点和出发点。当然我们要避免把组织文化的内容仅仅局限于隐性内容的片面认识。

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包括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组织精神几个方面。这些内容都是在组织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内容的整合性使它直接影响组织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给组织带来高效率和高效益,使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

1.组织哲学。组织哲学和其它哲学一样,是组织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一个组织全体职工所共有的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看法,用它指导组织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处理人际关系等,它是一种方法论,因此,组织哲学是对贯穿于组织各种活动的统一规律的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讲,组织哲学是组织最高层次的文化,它主导、制约着组织文化其它内容的发展方向。组织哲学的不同,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也必然不同,它是组织人格化的基础,是组织的灵魂和中枢。从根本上说,组织哲学是对组织总体设计、总体信息选择的综合方法,是组织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

从组织管理史角度看,组织哲学已经经历了“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泰勒是第一个提出建立组织哲学的人,他认为管理人员不应该是一个执鞭驱策别人的人,而应该提出一套新的管理哲学和方法,他的组织哲学着眼于工人操作的标准化,提出了操作标准和时间定额的概念和方法,确立了金钱刺激的原则。行为科学理论则使理性主义哲学开始向人本主义哲学转化,他们注重人或人的行为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注意主体在组织中的决定作用,形成了全面肯定人的需求、心理满足的“科学的人道主义”组织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新技术的发明和新科学的建立,理性和科学的方法再次被管理界视为根本的方法,西方现代管理学派确立了实行系统化、定量化、自动化管理的组织哲学。进入80年代,组织文化理论使组织哲学再次发生一场变革,形成了我们今天要大

力提倡的组织哲学,这就是以人为本,以文化的手段激发职工自觉性的人本主义哲学。

2.价值观念。观念,泛指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即意识。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评价标准,是对客观事物和人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组织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组织各项规章制度的价值和作用,组织中人的各种行为和组织利益的关系等等。价值观念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和行动指南,为职工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组织哲学的不同,导致了组织价值观念不同,以物为本的组织哲学,就会形成一切以有利于物的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而以人为本的组织哲学就会形成一切以有利于人的自觉性发挥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的不同就是价值观念的不同。它又会导致组织管理行为的不同,前者只重视通过硬性的管理手段,迫使职工高效率地工作,而后者则注重通过文化的手段激发职工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效率。因此,价值观念对职工的行为起着直接的支配作用,职工在共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就能自觉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是硬性管理所达不到的。

3.道德规范。“道德”在拉丁文中意即“风气”、“习俗”之意,在我国一般是指人的品质和人们的行为准则,而规范就是人们行为的依据或标准。道德规范可以理解为人们在品行方面的准则,而这种准则是自然形成的,它的实现也是靠人们的自觉行为,它的监督是靠舆论的力量。组织的道德规范是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风气和习俗,包括是非的界限、善恶的标准和荣辱的观念等等。道德规范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手段,它是和组织的规章制度相对应的,它们的区别就在于规章制度是显性的,是硬性的管理,

是靠约束力来保证实施的,而道德规范是隐性的,是软性的约束,是靠人们的自觉性来保证实施的。道德规范是通过影响职工的思想观念,确立明确的是非观念,从而导致职工的自觉行为,因此,组织道德规范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说道德规范是自然形成的,并不是说人不能影响或引导它。道德规范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组织哲学和价值观念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组织哲学和价值观念,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因此许多成功的组织都通过树立优秀的组织哲学和价值观念来引导组织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良好的组织道德规范有利于维护组织的经济秩序和安定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可见,道德规范也是组织文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友好相处、自觉工作、与组织共命运等,其核心作用还是激发职工的自觉性。组织文化以组织的道德规范为重要内容,是区别于其他管理理论的一个主要表现。

4.组织精神。组织精神是指组织群体的共同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它是组织的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综合体现和高度概括,反映了全体职工的共同追求和共同的认识。组织精神是组织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组织哲学、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由于这些影响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组织精神,如大庆的“铁人精神”、鞍钢的“孟泰精神”,日立制作所的“和”字精神等等。这些组织精神虽然千差万别,但其核心内容都是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发挥自觉性,明确责任感。主要包括:创业精神、奉献精神、主人翁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竞争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等。这些组织精神都是对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提炼和概括,并把它上升为一种精神。组织精神的这种概括性和精神性,使它具有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和强烈的

凝聚力。一方面它使职工更加明确组织的追求,建立起和组织一致的目标;另一方面,它又成为职工的精神支柱,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组织精神的这种鼓舞作用是组织文化的其他内容难以达到的。因此,现在许多组织都注意把本组织的组织文化加以总结和概括,挖掘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内核,并把它升华为一种精神,从而激励全体职工为之奋斗。组织精神的形成是比较容易的,而要真正使每个职工以组织精神为精神支柱却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实现的,这就需要领导者和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

以上就是组织文化的四个主要隐性内容。除此之外,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还包括组织的美学意识、组织心理、组织的管理思维方式等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中要加以注意的。

第三节组织文化的类型

组织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组织成长、变革、发展的长期实践中,在社会文化与组织文化的长期渗透与融汇之中形成的。因此,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生产实践过程,其组织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组织文化可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例如美国两位学者艾伦.迪尔和阿伦.肯尼迪,以美国企业组织为研究对象,从产业角度出发,对不同产业中的企业组织文化进行归类,把企业文化分成四种不同类型:硬汉、胆汁型文化,如建筑业、广告业等;努力工作、尽情玩乐型文化,如汽车销售等销售业中的企业组织;孤注一掷型文化,如石油开采业、航空业和电脑产业中的企业组织;按部就班型文化,如银行、电力等产业中的企业组织。日本学者河野丰弘教授以日本的企业组织为研究对象,在对大量日本企业组织文化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从企业组织的管理风格和灵活性的角度,把组织文化分为有活力的企业文化、追随独裁者且有活力的企业文化;官僚的企业文化、僵化的企业文化以及追随独裁者且僵化的企业文化。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把美国企业的文化称为A型文化,把日本企业的文化称为J型文化,而把美国少数几个企业(如IBM公司、P&G公司等)自然发展起来的、与J型具有许多相似特点的企业文化,称为Z型文化。达夫特教授依据文化与战略和环境之间的匹配,把组织文化分为:适应性/企业家精神文化;使命型文化;小团体式文化;官僚制文化。下面重点介绍后两种分类方法。

一、A型文化、J型文化和Z型文化

1980年,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出版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在该书中,他把美国、日本企业绩效的差异归结为文化的差

异,他把美国企业的文化称为A型文化,把日本企业的文化称为J型文化,而把美国少数几个企业(如IBM公司、P&G公司等)自然发展起来的、与J型具有许多相似特点的企业文化,称为Z型文化。进而他认为,美国企业要提高绩效,必须将其A型文化转变成Z型文化。

(一)A型文化的特点为:

1.短期雇用;

2.迅速的评价和升级,即绩效考核期短,员工得到回报快;

3.专业化的经历道路,造成员工过分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但对整个企业并不了解很多;

4.明确的控制;

5.个人决策过程,不利于诱发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6.个人负责,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负责人;

7.局部关系。

(二)J型文化的特点为:

1.实行长期或终身雇用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2.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

3.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

人才;

4.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5.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

6.对一件工作集体负责;

7.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

(三)Z型文化的特点为:

1.长期雇用制;

2.制定一种缓慢的评价和提升制度,目的是要培育职工的长期观点与协作态度;

3.扩大职业发展道路,有计划地实行横向职务轮换,以培养

人的多种才能;

4.主张在企业内部建设高度一致的文化,用自我指挥取代等级指挥,从而是彻底内在的控制;

5.找出可以让基层雇员参与的领域,实行参与管理;

6.提倡强化共同目标,使每个人都能自觉对集体作出的决定负责,从而避免紧张状态;

7.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

威廉.大内把一个国家的全部企业组织的文化看作一种统一的文化,主要是从跨文化的管理角度出发,但这种企业组织文化划分未免过于粗糙。

二、适应性/企业家精神文化;使命型文化;小团体式文化;官僚制文化

达夫特教授认为,组织的战略和外部环境对组织的文化影响很大。组织的文化应该体现出组织在其环境中有效运作所需要的一切。组织的文化与组织战略以及环境之间适宜的关系,能够提高组织的绩效。因此,他认为,依据文化与战略和环境之间的匹配,来进行组织文化的分类,是比较恰当的。他在其影响广泛的教材《组织理论与设计》(第六版)中,引用了一些学者如丹尼森等的组织文化分类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12-1 组织文化类型

(一)适应性/企业家精神文化

适应型/企业家型文化强调通过灵活性和变革以适应顾客需求,战略重点集中于外部环境上。

这种类型的公司并不只是快速地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而是积极地创造变化。革新、创造性和风险行为被高度评价并得到奖励。

适应型/企业家型文化的一个例子是3M公司,该公司的价值观重视个人的首创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所有的新雇员都要参加关于风险行为的课程,在课堂上他们被告知去追求实现自己的理念,即使这意味着冒犯自己的上司。市场营销、电子、化妆品公司也可以采用这种类型的文化,因为它们都必须迅速地行动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二)使命型文化

使命型文化集中关注于组织目标的清晰、愿景、特定目标的达成。使命型文化的特征是着重于对组织目标的一种清晰认知和目标组的完成,诸如销售额增长、利润率或市场份额提高,以帮助组织达到目标。管理者通过建立愿景和传达一种组织的期望来塑造雇员行为。因为环境是稳定的,他们可以把愿景转换成为可度量的目标,并且评价雇员达到这些设定目标的业绩。在某些情况下,使命型文化反映了一种高水平的竞争力和一种利润导向的方针确定模式。

(三)小团体式文化

小团体式文化主要强调组织成员的参与、共享和外部环境所传达的快速变化的期望。这种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是关心员工。只有这样做组织才可以适应竞争和不断改变的市场。时装业和零售业的公司也可以运用这种文化类型,因为这种文化可以发挥雇员的创造力,以对市场作出反应。

(四)官僚制文化

官僚制文化以内向式的关注、一致性导向来应对稳定的环境。在这种文化中,个人参与在某种程度上有所降低,但这被员工间高水平的一致性、简洁性、合作性所弥补。这种组织依赖高度整合性和高效率而获得成功。

图12-1所示的组织文化分类,把组织的文化与组织的形态结合在一起,并与环境的特性发生联系,较好地突出了组织文化的本质特性-----组织文化的适应性。

第四节组织文化建设

一、制约组织文化建设的因素

组织文化建设是组织内、外部环境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当我们进行组织文化建设时,应当首先明确影响组织文化的各种因素及其强度,以及每种因素的作用方式。

(一)经济体制

国家的经济体制既是影响组织经营管理制度的重要因素,又是影响组织文化发展完善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此任务相适应,我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围绕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国家从宏观上实施一系列相应的调控政策和措施。做为国民经济基本单位的组织,势必也要从经营战略基本构思上考虑如何配合与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组织文化建设必须围绕国民经济大环境的要求,为促进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服务。

(二)政治体制

当我们具体地观察每一个组织的文化特征时,就会发现:任何组织文化中都体现着一定的政治性,绝对超然的组织文化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亦即政治因素对组织文化有着普遍影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组织文化体现着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有机结合,重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和作用。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组织文化,归根到底是维护资本家集团的权益和地位的。当然,任何国度中的组织文化中都含有科学、合理、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因素。然而,当我们研究并着手实施组织文化建设时,则必须考虑如何体现当时的政治环

社会组织发展调研报告

社会组织发展调研报告 县社会组织发展调查与思考 我县的社会组织工作在重庆市民政局的精心指导下,在县委 县政府的的坚强领导下,以十*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以“服务大众、促进和谐”为主题,坚持培育发展与监 督管理并举的方针,以培育发展为重点,依法登记、分类规范、 加强服务指导与监督管理,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我县社会组织现状 (一)发展态势 近年来,我县社会组织发展较为迅速,截止到20__年底,共 有民间组织XXX个,其中社团组织XXX个,民办非企业单位XXX个。具体分布如下表: 表格略 (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及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 在我县的XXX个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有XXX个,占XX%。自全县开展创先争优以来,我县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也相应的 成立了领导班子,按照“一讲两评三公示”的要求,积极推动创 先争优活动。各党支部为提高党员的党性,积极采取外出学习、 相互交流的方式,不断提高组织成员的整体素质。如巴川中学积 极打造教师“健康工程”——实行“四个一”:每个工作日10:20全体党员集中到操场做一次课间操,每周分工会小组开展一次

XXX米跑,每月一次户外活动(远足、登山等),每期组织一次趣味运动会。一年来,共攥写心得体会XXX篇,发展规划XXX个,帮助就业XXX人,帮扶贫困学生XXX个,化解劳资矛盾XXX个。 (三)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情况 ***同志在十*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竞争力,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也是农民表达利益的渠道、推动村民民主管理的重要载体,实现了村民和市场经济的接轨。一年来,我县培育了2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为农民带来了XXX万元的经济收益。虽然我县的农村专业协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在培育上还是有一定问题的。如思想认识不到位,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育程度发展较慢;规范程度不高,没有形成利益分享、风险公担机制;规模小,能力也比较差,难于低于风险的侵袭。 二、社会组织的运行特点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社会组织的运行特点 社会组织并不是组织成员及物资设备的简单集合和组合,它是组织成员为了实现同一目标而协同努力的集体。因此我县的社会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兼谈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多年来,北京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发展。从2003年开始,市政府每年都把培育社会组织工作列入了折子工程之中。2007年12月,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首都社会建设,加快推进首都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步伐,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北京市成立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建设办公室。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建设办分别作为市委的派出机构和市政府的工作部门,实行合署办公。原市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发展办的职能也并入其中。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着力搭建宏观管理平台,研究制定首都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推动社会建设各项任务的分解落实和督促检查。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着力扩大载体,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着力加强“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着力加强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使社会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有序建设的阶段。 一、北京市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北京市和全国一样,社会组织官办的居多。这时候的社会组织由管理机关主办,要

么是以“二政府”的形式出现,要么就是依附于管理机关,靠管理机关的拨款生存。这些社会组织缺乏社会组织应有的民间性和独立性,它们也为政府部门服务,但是这种服务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在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的情况下,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平等独立的合作是无法实现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机构改革进程的加快,社会组织的发展,使得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逐渐增多。从目前情况看,我认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首先是政府部门要有合作的需求,其次是社会组织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另外,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也有很大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的权力和能力。当政府还具备对于社会事务大包大揽的能力的时候,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就不太可能实现。反之,如果当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实现之后,社会组织得到了广泛的活动和生存空间,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则才会逐步走向正轨。 北京市近些年来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组织能力进一步增强,一些群众自发成立的社会组织逐渐增多,政府职能转变步伐逐步加快,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提供了条件。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在推进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中做了许多卓有实效的工作。其中,中关村园区管委会、市工业促进局、市商务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关村园区管委会的30家社会组织全部是

社会组织案例研究分析2

社会组织案例分析2

————————————————————————————————作者:————————————————————————————————日期: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MPA课程 《非营利组织管理》 姓名:黄九阳 学号:1131309133 班级:z1313092 任课教授:徐家良

基层社会组织在社会稳定中的协同作用分析—静安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稳定工作案例分析 班级 Z1313092 学号 1131309133 姓名黄九阳 摘要:静安区是上海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社会管理关注点主要在基层。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核心主体之一,大力加强基层社会组织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发生,把各种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筑牢社会安全稳定第一道防线。 关键词:静安区,社会组织,社会稳定,协同作用 在当前社会转型和社会改革的大背景下,以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为我国现实生活中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基层社会组织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在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着力点和突破口。本文通过对静安区社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主要做法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一些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3年底,静安区共有社会组织454家,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317家,社会团体137家。从服务的主要领域来看,主要分布在社会服务(136家,含综治管理服务类)、教育(127家)、体育(22家)、职业及从业者组织(20家)、文化(19家)、工商服务业(13家)、科学研究(11家)、卫生(11家)等领域。户籍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约为15个。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静安区紧紧抓住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结合区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灵活运用“枫桥经验”,通过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推动综治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引导其有序参与基层社会稳定,在夯实群众基础、提升专业规范、汇聚社情民意等方面取得有益的探索。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社会组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一是社会组织建设制度环境逐渐完善。有关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以《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若干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架构的登记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以《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批法律和相关政策法规为框架的社会组织配套政策不断健全完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社会组织作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的重要内容,要求必须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二是社会组织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社会组织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缓慢,类别单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43.9万多个,同时,在各级民政部门备案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4万多个、城市社区社会组织20万多个。 三是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初步健全和完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为主,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共同配合的综合管理体制。行业协会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新型政社关系实践取得新进展,转制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进行新探索,基金会的管理方式和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自身建设得到加强。社会组织依法监管不断改进,年度检查、财务审计、信息公开和社会评估等规范措施稳步推进,行政管理、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自律的管理格局初步形成。 四是社会组织积极作用日益彰显。社会组织涉及和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参与公共管理、开展公益活动和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都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是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组织的法人治理机制初步建立,领导班子建设日渐加强,从业人员年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广泛执行,自律意识和诚信观念不断加强,逐步涌现出一批制约机制健全、管理运行科学、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高的社会组织。 二、社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速度很快,迄今为止已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体系,并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社会管理功能,但总体上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还有差距。

第九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练习

第九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文化 2、组织精神 3、组织素养 二、问答题 1、简述组织文化的功能。 2、简述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 三、论述题 1、试述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2、试述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 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2、组织精神:组织精神是指组织经过共同努力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 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组织精神是一个组织的精神支柱,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它反映了组织成员对组织的特征、形象、地位等的理解和认同,也包含了对组织未来发展和命运所抱有的理想和希望。 3、组织素养:组织的素养包括组织中各层级员工的基本思想素养、科技和文化 教育水平工作能力、精力以及身体状况等等。 二、问答题 1、答:整合功能,导向功能,适应功能,发展功能,持续功能。 2、答: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分析变革因素,制定改革方案;选择正确方案,实施变革计划;评价变革结果,及时进行反馈。 三、论述题 1、答:组织文化的塑造是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项艰巨、细致的系统工程。 (一)诊断———总结现有企业文化状况。掌握了现有企业文化状况的翔实资料之后,接下来便可以进行诊断,可以对企业中已有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道德风尚、企业制度等等因素进行评价,判断出哪些是恰当的,哪些是不恰当的,哪些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哪些是将为时代所淘汰的,等等。 (二)定格———确立企业价值观及整个企业文化体系。通过诊断,可以确立未来的企业价值观,并围绕所确立的价值观建立相应的企业目标、企业制度、企业道德、企业文化礼仪等,从而将企业文化的整个体系构建出来。为了便于广大职工记忆、流传和推广,我们还应该把企业价值观及企业精神用简明扼要、精炼确切的语言表述出来。

关于女性社会组织建设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女性社会组织建设的重大意义 推进女性社会组织建设,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共同选择,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管理社会事务的伙伴关系。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专门就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做出部署,提出“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微观事务管理,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该整合的整合,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依托和充分发挥女性社会组织作用,将大量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职能向社会进行分离和转移,有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自我调节功能,拓宽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渠道,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 推进女性社会组织建设,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依托和充分发挥女性社会组织作用,将凡是适合市场、女性社会组织承担的,都可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市场和女性社会组织承担,可以使政府的无限责任变为有限责任,行政责任变为民事责任,也有利于加快解决公共服务产品短缺、公共服务市场不完善等问题,构建形成多层次、多方式、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推进女性社会组织建设,是贯彻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的需要。习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切实增强群团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社会组织具有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志愿性等特点,是最贴近公众、扎根于人民群众中的群众组织。依托和充分发挥女性社会组织作用,可以更好承担起引领妇女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把女性社会组织所联系的妇女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组织动员广大妇女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国梦”贡献半边天的力量;可以早发现、早预警、早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推动形成政府、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女性社会组织四元互动、多元融合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推进女性社会组织建设,是推动妇联组织改革创新的需要。面对党对夯实基层政权的新要求,面对社会已经进入“自组织”时代的新形势,妇联组织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工作思路、工作方式。依托和充分发挥女性社会组织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女性社会组织机制灵活、反应迅速、选择性强的独特作用,在女性社会组织最具活力、最擅长的领域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变“群众工作群团做”为“群众工作群众做”;有利于延长妇联工作手臂、扩大妇联工作覆盖面,推动妇女工作向社会末梢、最具个性化特点的人群覆盖和延伸;有利于妇联组织加快转型升级,主动克服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四化”倾向,推进妇联组织为核心、女性社会组织为有效补充的多组织社会协同的“枢纽型”组织建设,构建形成妇联组织社会化工作格局。 二、明确加强女性社会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推动女性社会组织发展,要树立开放包容的工作理念,以更加开放、更加合作的姿态,敞开怀抱接纳女性社会组织、充分信任依赖女性社会组织,共同面对公共议题、解决公共问题。要树立融合发展的工作理念,把促进女性社会组织建设与党的中心工作融合、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与基层民主政治改革融合、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在推动女性社会组织发展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满足和维护妇女群众的需求利益。要树立互助共赢的工作理念,坚持“谁为妇女儿童服务,我就为谁服务”的原则,加大对女性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团结凝聚,支持和服务女性社会组织发展,增强与女性社会组织的联络和工作渗透,实现女性社会组织发展与城市繁荣富强、妇女事业发展的合作共赢。 坚持以高端定位为引领。要通过3-5年的努力,逐步建成“枢纽型”女性社会组织工作体系,

社会组织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社会组织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一、总则 1、考核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精细化管理工作精神和要求,进一步实现薪酬的精准化分配,激发职工积极履职、力争上游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重绩效比贡献的文化氛围,全面促进本社会组织的优质高效运营和科学化管理,结合本社会组织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2、考核原则 1)本社会组织发展与职工进步的同步原则; 2)定性定量与过程结果的互补原则; 3)适度区分与凸显优秀的结合原则; 4)注重牵引与自我驱动的导向原则。 3、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社会组织主管及以下的所有在岗职工(包含正式职工、劳务派遣工、聘用职工等)。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1、本社会组织设置职工绩效考核领导小组作为考核工作的领导机构。 1)领导小组组成 组长:理事长 副组长:分管人力资源部负责人

成员: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 2)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对本社会组织职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发布、修订进行审议核准; (2)对职工绩效考核体系在各部门的落地、运行进行监察督导; (3)对各部门职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监督问责。 2、本社会组织职工绩效考核领导小组下设考核办公室,负责考核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部。 1)考核办公室组成 组长:人力资源部负责人 副组长:人力资源部负责考核的主管 成员:人力资源部及各部与考核相关的人员 2)考核办公室主要职责 (1)负责对各部门实施办法进行审核、备案; (2)对各部门职工绩效考核的组织、实施、效果进行检查与考核; (3)对职工绩效考核中的申诉进行受理、协调、仲裁; (4)负责统计汇总各部门上报的考核结果,并应用于本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 3、各部门负责组织职工的绩效考核在本部门的落地实施工作。 1)各部门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内部的考核实施小组,作为落地实施的组织机构。

浅析社会组织建设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浅析社会组织建设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以云南省为例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地成长,作为代表广大基层群众共同利益的组织形式,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反映民众的心声。但由于我国政府在管理体制上职能转换的问题,使得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受到限制。本文以云南省社会组织发展为例,分析了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并从摒弃固步自封,倡导解放思想;加强组织建设,承担社会职能;强化组织核心,发挥组织作用和借鉴西方检验,结合中国国情四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云南省;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引言 (1) 第一章相关概念阐述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1) (一)社会组织的定义 (1) (二)政府管理体制的含义 (2) (三)关于社会组织建设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 第二章社会组织建设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阐述 (3) (一)社会组织建设促进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 (3) (二)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有利于社会组织建设 (3) 第三章云南社会组织建设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现状分析 (4) (一)云南社会组织建设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面临的挑战 (4) (二)阻碍云南社会组织建设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影响因素 (4) 第四章促进云南社会组织建设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建议 (5) (一)摒弃固步自封,倡导解放思想 (5) (二)加强组织建设,承担社会职能 (5) (三)强化组织核心,发挥组织作用 (5) (四)借鉴西方检验,结合中国国情 (6) 结语 (6) 参考文献 (6)

2018年9月11日至13日,2018年云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培训示范项目培训班在丽江举行。来自云南省各州市民政部门和社会组织的200多人参与。家们通过集中授课、分组授课、互动答疑等教学方式,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评估、基金会项目运作与管理等知识,进行生动地讲解。据了解,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工作。为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组织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但是,当前社会组织面临着重大挑战,国家出台了多个政策法规,对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党建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正在征求意见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对社会组织发起成立、注册资金、行动规范、开展活动等方面要求更加严格。 第一章相关概念阐述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社会组织的定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府和企业之外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随之而来的有关这种组织形式的研究也不断涌现。但对于社会组织的概念陈述,学术界争议不断。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它是公共关系的三大构成要素。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特定目标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系统建立起来的共同活动集体。它有清楚的界限、明确的目标,内部实行明确的分工并确立了旨在协调成员活动的正式关系结构,比如,政党、政府、企业、商店、工厂、公司、学校、医院等。关于社会组织的定义,孙伟林(2009)将社会组织定义为“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为满足社会需要或部分社会成员需要而设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1]”王名(2010)则认为社会组织是指在政府与企业之外,向社会某个领域提供社会服务,并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特点的组织机构[2]。本文所指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它只是指人类的组织形式中的一部分,是在政府、市场之间发挥服务、沟通、公证、监督等作用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自愿组织、公益组织和慈善组织等。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_问题与建议

在我国,社会组织的主体是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类组织,也曾被统称为民间组织、民间 非营利组织。现代政治学、社会学认为,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共同构成当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是构成和谐社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文/孙伟林 第三,加强以党和政府为主导的维权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协调的质量。 政府应加强对三方协调的领导,吸纳工商联、个体和私企协会进入企业代表的组织,提高其代表的广泛性。与此同时,完善各级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并建立工会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关于职工权益的事项。在部署工作、检查监督、考核评估等环节形成联动机制。应通过制度安排,赋予工会参与涉及职工利益的各种决策听证的权利,完善政府决策程序。 第四,强化劳动保护立法和劳动执法,解决无法可依、有法难依和有法不依的问题。 我国劳动立法和执法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劳动立法在很多重要领域仍然是空白,如《就业促进法》、《劳动关系调整法》等劳动领域不可缺少的法律至今没有出台。二是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往往可操作性较差。三是有法不依,致使劳动违法成为普通现象且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当前,除了要进一步加大立法力度,还特别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从法律规定上加大对劳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并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二是进一步强化劳动执法,切实解决劳动监察机构力量不够、难以应付日益增多的劳动违法案件的问题。应在制度安排上支持工会参与涉及职工利益问题的调查处理,赋予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处理权,直接参与侵犯职工权益案件的处理。 第五,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建设,解决基层工会工作过分薄弱的问题。 强有力的企业工会,是推动企业尊重员工、公正对待员工的最重要的力量。构建互利合作的劳动关系,前 提条件就是工会必须成为与资方对等的、代表劳方利益的主体。工会不一定采取与资方对抗的办法来维护职工利益,但工会必须强大到足以使资方不得不把其当作“合作”的对象。 为此,一是要进一步推进企业工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的组建,把基层工会组建纳入党建工作规划、目标任务和整体考核评估体系之中。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行上级工会指导下的企业工会负责人由职工直接选举的办法。三是进一步强化对工会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维护力度,对阻挠工会开展工作、对工会工作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四是进一步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完善的行政救助和司法救助制度。 第六,广泛宣传工人阶级的地位作用和重大贡献,在全社会树立互利合作的和谐劳动关系理念。 要在各种宣传媒体开设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专题栏目,不断提高各级党政对党的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工厂企业、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关注度和认知度,推动社科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加强对新时期工运理论与应用实践的研究和教育。要让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决策层认识到,不加快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仅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也不会有企业的健康成长,更不会有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柳可白等:《当代工人阶级地位与作用》,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工运研究所郭跃等:《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几个重大问题》) (作者: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海南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 笔谈 Penconversations

社会组织宗旨规范

社会组织宗旨规范 一、总体思路 1、国家层面 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坚持党的领导,爱党、爱国、爱中华、爱领袖、爱人民,自觉先进性学习;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团结、凝聚社会各界人士,紧紧围绕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促进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贡献力量。 2、本社会组织层面 为政府、社区、街道、学校、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会员及会员单位提供服务。 二、制定本单位宗旨的原则 1、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为原则 社会组织宗旨须遵循民间性、志愿性、自治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等组织特征,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在各个阶层利益团体之间协调解决利益冲突,释放和化解矛盾,以此维护社会秩序为原则。 2、以实现在社会管理中的创新作用为原则 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创新者。宗旨的制定以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为原则,不仅有利于加强社会组织的管理和规范,还有利于

缓解登记管理机关等部门的管理压力,更有利于社会组织实现专业化的长远发展。 3、立足于改善民生,繁荣社会建设的各项事业为原则 社会组织宗旨建设原则,势必要求关乎民生的社会事业的发展,包括教育、卫生、体育、文化、就业、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有序和健康发展。发挥其自身优势,既可以有效地缓解人民群众社会公共需求快速增长造成的压力,又可以推动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4、以推动社会制度变革与倡导价值功能为原则 从文化方面而言,社会组织宗旨建设原则,还兼具有推动社会制度变革与价值倡导的功能,在促进专业发展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社会制度的改良和变革,并倡导着进步与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念。 三、实施本单位宗旨的路径 1、以全面促进社会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 社会建设的一头连接政府职能,另一头连接社会组织,它是政府与社会合作的核心内容。宗旨实施以社会建设为抓手,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2、以是否有利于社会建设为标准,进一步改进实施方式 凡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建设的宗旨实施方式,管理机关须给予更多理解、宽容和支持;凡是不利于社会建设发展的,管理机关在既有法律框架下要从严把关。现阶段实施宗旨须以服务意识,增强服务项目和服务能力为导向不断改进。

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

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发〔 2011 〕 n 号)精神,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紧密结合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方向要积极、步骤要稳妥”的要求,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重点培育、优先发展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群众生活类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推动社会组织走出规范发展的路子,促进我省新的社会治理结构逐步形成,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循序渐进,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坚持去行政化、去垄断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民间化、自治化;坚持宽进严管,引入优胜劣汰竞争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发展,在发展中加强规范。 (三)总体目标。到2015 年,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数量稳步增长。社会组织数量每年增长1 。%以上,到2015 年,全省社会组织总量达到5 万个以上,平均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5 个以上,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达到每万人8 个以上,初步形成发展有序、门类齐全、层次多样、覆盖广泛的发展格局。质量显著提升。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组织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服务功能

更加完善。到2015 年,8 。%以上的社会组织具备现代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作用明显发挥。到2015 年,大部分社会组织能够承担政府转移、委托、授权的职能,能够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基本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等多样化的需求,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促进社会慈善、扶贫救助、经济服务、科学技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社会信用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服务更加健全。社会组织服务领域更加广泛,逐步实现专业服务标准化,社会服务多样化,推进社会组织品牌项目建设,社会服务层次全面提升。监管逐步规范。在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同时,严格依法监管,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到2015 年,基本形成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党建保障有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组织健全、机制创新、服务领先的社会组织党建模式。 二、改革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 (一)管理体制改革。除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前置审批的以外,2012 年7 月1 日起,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均改为业务指导单位,实现自愿发起、自选会长、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主会务和无行政级别、无行政事业编制、无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无现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兼职,推进社会组织民间化、自治化、市场化改革进程。放宽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申请成立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直接审查登记。指导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及时成立党组织和群团组织。 (二)分类登记办法改革。 1 .行业协会商会改革。放宽行业协会商会准入条件,允许一业多会,允许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小类标准设立行业协会,允许按产业链各个环节、经营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一、填充题 1.哈默和钱皮曾在《公司再造》一书中把“3C”力量即顾客、竞争、变革看成是影响市场竞争最重要的三种力量,并认为三种力量中尤以________最为重要。 2.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 3.按照变革的程度与速度不同,可以分为渐进式变革和激进式变革。4.按照工作对象不同,可分为以组织为重点变革、以人为重点的变革和以技术为重点的变革。 5.战略性变革是指组织对其长期发展战略或使命所做的变革。如果组织决定进行业务收缩,就必须考虑如何剥离非关联业务;如果组织决定进行战略扩张,就必须考虑购并的对象和方式,以及组织文化重构等问题。 6.人员的变革是指员工在态度、技能、期望、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7.结构的变革包括权力关系、协调机制、职务与工作再设计等其他结构参数的变化。 8.组织变革的阻力来自个人阻力和团队阻力,其中个人阻力包括利益的影响和心理的影响;团队阻力包括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和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 9.组织要想在动荡的环境中生存并得以发展,就必须顺势变革自己的任务目标、组织结构、决策程序、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只有如

此,组织才能有效地把握各种机会,识别并应对各种威胁,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 10.竞争是导致团体内部和团体之间发生冲突的最直接因素,组织变革的主要目标是要在效率目标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竞争来降低组织的交易成本。 11.变革中主要的压力因素有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 12.人员变革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成员之问在权力和利益等资源方面的重新分配。 13.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解冻、变革、再冻结三个阶段。 14.变革中再冻结的目的是要能通过对变革驱动力和约束力的平衡,使新的组织状态保持相对的稳定。 15.组织存在两种能够产生不同结果的冲突,分别是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 16.组织中只有当目标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重要性时,潜在的压力才会变为真实的压力。 17.常见的组织冲突来源于组织目标的不相容、资源的相对稀缺、层级结构关系的差异以及信息沟通上的失真等。 18.建设性冲突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利益角度出发,对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意见等。破坏性冲突是指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组织资源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员工发生相互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从而导致组织效率下降,并最终影响组织的发展。 19.组织中的管理人员是以直线主管或参谋两类不同身份出现的,直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文化建设

关于组织(a) a1.组织机构名称:【请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2.贵组织属于以下何种类型?( ) 【单选,请在括号中填写相应的数字】A.经济类社会组织,包括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等经济类组织,如商会,以及直接为农业及农村发展服务的组织 B.科学研究类社会组织,包括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C.社会事业类社会组织,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环境保护 D.慈善类社会组织,从事社会福利、救灾救助、社会保障及社会事务的组织 E.综合类社会组织,包括从事各种法律研究、咨询、援助、代理的组织,各类宗教及宗教交流组织,职业协会、专门行业从事者组织,国际及涉外组织,以及校友会、友好协会,及其他未列明组织 a3.贵组织目前工作人员的数量有多少?【请填写】全职工作人员量___________________人 兼职工作人员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人 a4.贵组织主要活动于以下哪些范围?( )【请在括号上填写】 A.鄞州 B、江东 C、江北 D、海曙 E、北仑 F、镇海 G、东钱湖度假旅游区H、科技园区 I、大榭开发区 a5. 贵组织的主要支出有哪些?( ) 【可多选,请选择相应数字】 A.行政办公支出 B.工作人员工资福利支出 C.业务活动支出 D.设备和器材支出 E.公共服务支出 F.其他支出【请说明】_____________ a6.贵组织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 【可多选,请选择相应数字】

A.行政干预太多,体制不顺 B.缺乏人才 C.缺乏资金 D.缺乏国家政策 E.缺乏社会支持 F.组织自身能力有待提高 G.其它【请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7. 政府对组织的扶持有哪些?( ) 【可多选,请选择相应数字】 A.提供资金支持 B.免费或优惠提供办公场所 C.精神鼓励(表彰) D.提供政策支持 E.解决工作人员编制 F.其他【请说明】_________ 组织参与社会文化建设(b) b1.组织已承担及未来还能承担的社会文化建设有哪些? 已承担的职能未来还可承担的职能 b2. 贵组织提供社会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 ) 【可多选,请选择相应数字】 A.提供有偿服务 B.社会捐赠 C.会员费 D.政府采购或政府拨款 E.商业赞助 F.项目收入 G.其它收入【请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3. 贵组织承接政府社会文化建设主要面临哪些困难?【可多选】

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a311028846.html, 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现就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主体组成的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目前社会组织工作中还存在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支持引导力度不够、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足等问题,从总体上看社会组织发挥作用还不够充分,一些社会组织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

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全面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按照党中央明确的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功能定位,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注重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示范带动,支持群团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增强联系服务群众的合力,确保社会组织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林明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加快转型以及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社会组织逐步兴起,影响作用日益扩大。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应有作用,实现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的要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状况及其作用 社会组织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非营利、独立性和志愿性为特征,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社会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的新情况。一是数量猛增。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年底,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经超过了万个,其中社会团体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万个,基金会个,比年增长了倍,年均增长。另据一些研究机构分析,我国目前各类社会组织多达万个,剔除不需注册的人民团体等至少也有万个。二是总体实力逐步增强。据民政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社会组织总资产规模已超过亿元,年底,参加年检的家全国性社会组织总资产达亿元;社会组织吸纳就业万人,注册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和义工达万人。三是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由初期的社会慈善、扶贫救助为主拓展到工商服务业、农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法律、职业及从业者组织等十几个领域,其中慈善组织和基层社会组织发展较快。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社会组织为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互动,提供了组织平台,成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践社会良性治理的重要载体。在经济领域,行业协会、商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在政治领域,社会组织在扩大人民民主、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增强社会自治、协调利益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文化领域,学术团体和民办文化服务机构,聚集了成千上万专家学者、专业人才,通过广泛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普及应用,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在社会公益领域,社会组织积极从事减贫济困、救灾防灾、安老抚幼、扶弱助孤、助学助医等公益活动,弘扬了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了社会和谐。在社会管理领域,社会组织配合政府职能转变,承接部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使社会多样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在对外交流合作领域,社会组织在配合我国政府外交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促进祖国统一、树立我国良好形象,共建和谐国际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是与全球社会组织相比,发展数量总体偏少,发达国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的数量一般超过个,而我国目前万人拥有的社会组织数量仅为个,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二是经费紧张、人才缺乏、能力较弱。美国年捐款额达到亿美元,占的,有亿多人作为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我国总量为美国的,但社会组织动员社会资金规模仅为美国社会组织的。经济活动规模、吸纳就业能力和国民经济贡献度不大。 (二)社会组织功能不清、不健全。社会组织行政化色彩浓厚,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不到位。相当一部分社会组织,法人自主性不强,群众代表性不够。部分社会组织行为不规范,自律和活力不足,社会公信度不高。此外,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不强。如,在美

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

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摘要:加强农村各种社会组织建设,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有着独特的、不可比拟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弥补农村公共服务的不足、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社会组织建设,要树立政府与农村社会合作共治的理念,提高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要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协同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a unique, incomparable role on strengthening and innovating social management. it can promote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maintain rural society stability, make up the shortage of rural public service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the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rural community cooperative governance concept, improve a farmer participate in social competence, integrate social resources, make social coordination play a role. keywords: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rural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