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什么教学设计理念

有什么教学设计理念

有什么教学设计理念
有什么教学设计理念

有什么教学设计理念

答: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一教学设计理论1、现代教学理论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基本前提科学的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表现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措施符合教学规律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是教学摆脱险隘的经验主义,进而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生成性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3、系统科学原理(1)整体原理生成性教学设计也不是一盘散沙,它的设计是把多种因素的内部结构及“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程序性原

则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原则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反馈性原则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作者:李娟(高中生物云南保山生物二班)评论数/浏览数:1/4251发表日期:2009-07-2823:20:16一、教学设计理念本课以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为最终教学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构建,以“生物生活化、生活理论化、理论经常化”为具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部分模拟科学研究工作,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过程,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

奋的传导,其中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及其结构基础反射弧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知识,因此只需通过回顾即可,兴奋的传导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辅以课件可使其直观化,从而突破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也要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看清其结构,以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结合生活实际和临床实际等方面的有关常识,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我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策略是:将兴奋的传导形式、方向作实处理,将传导过程中能量的变换、影响兴奋传导的因素及人们对该过程的控制作虚处理,这样处理是根据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5分钟而定的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具有相对独立性,微观又不直观,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故拟通过多媒体课件,建立模型,对局部放大,变微观为直观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探究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及实质,并对二者作出比较,理解信息的传递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能量相互转化而实现的2、能力目标:模仿科学研究过程,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细胞间的传递方向3、情感目标:认识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形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四、教学重点:兴奋的传导五、教学难点:兴奋的传导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安定”说

明书、“金思力”说明书等七、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法八、教学设计思路导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即实现“生物生活化、生活理论化”让学生推选一位学生代表,老师与该生合作做一个“心慌慌”的游戏,然后分析游戏引入本节课题回顾:反射的概念、类型、结构基础及神经元的结构,为学习兴奋的传导做准备新课学习:首先,兴奋的传导: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②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然后,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及在细胞间的传递方向结课:人和动物体受到来自体内或体外的刺激时,都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细胞间以递质的形式传递九、教学流程设计环节一:导课:生物生活化教学活动首先从一个游戏切入,该游戏学生经常在课余玩,将之引入课堂,即生物生活化,且游戏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射现象,再加上师生共同完成,这样做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环节二:生活理论化在学生兴趣正浓时,简明精炼地分析游戏,引出反射的概念,将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实现了生活理论化,由此课件演示“人体神经系统组成图”,学生通过现察就会发现,人体的神经遍布全身,这样就为学生进一步地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在了解神经系统的全貌的前提下指出:各种反射活动的完成都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反射弧来完成的课件演示反射弧的示意图,回顾反射弧的结

构,并提请学生观察:反射弧是由一个个的神经元组成的,课件演示神经元的结构图,回顾神经元的结构,重点让学生注意图中神经元间的联系,课件演示神经元间的联系的示意图突触,以上各步演示是按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此时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神经纤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发生后又是怎样传到效应器的?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必需解决两个问题:①兴奋在一个神经内是怎样传导的?②兴奋在神经元间又是怎样传递的?经过这样的思考分析,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问题便得于顺理成章地提出,两个问题于此同时提出,以便通盘考虑环节三: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通过前面师生共同回顾,分析、蓄势,学生已十分想弄清兴奋的传导到底是怎样进行的,这时不急于讲述,而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请学生讨论、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们准备怎么办这样做,能使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好习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思路,最后归结为:在人工控制下对反射弧进行实验操作,体现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结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讨论形成后,首先课件演示神经纤维的模式图,学生可能会对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产生疑惑,这时可告诉学生,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是科学家用电位测量仪测出来的,是有实验依

据的,同时简单介绍一下电位测量仪的用法,这也为后面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做准备,然后课件演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变化情况,此为重难点,此处动画演示分步进行,演示前提请学生仔细观察,请学生边观察边表述观察到的现象首先刺激导致电位变化,电位变化后又导致刺激部位与临近部位出现电位差,有了电位差,就出现电荷移动,有了电荷移动,就形成电流,这个电流仅在神经纤维局部形成,故叫局部电流,此演示可重复1-2次,然后让学生完整表述全过程,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完善,最后达成共识:兴奋即是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的,具体产生及传导情况如下:刺激—>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此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环节四:探究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问题解决之后,再次演示神经元间的联系示意图,并提请学生观察思考:神经元间并没有直接接触,根据电学原理,电流不可能传到下一个神经元,那么局部电流是怎样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的呢?这时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总结一下自然界信号传递的形式学生会想到:电、声、光、波、化学物质等,学生将理化知识应用于生物,体现了综合,随后追问学生此处最可能为哪一种形式,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后可初步认为:此处以化学物质的形式传递的可能性最大,这样通过质疑、讨论,使学生的

分析、判断能力得到具体的培养经过充分的讨论之后,演示局部电流传到突触后引起突触小体内小泡移动并释放递质,递质移动后与后膜接触又引起后膜电位的变化,一系列动画过程映证了学生的猜测,学生的猜测得到证实会使学生获得极大地满足,成就感油然而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观察此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基本理念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来《新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三个目标因此,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实、活、新、美、趣、实实,即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过程要稳固扎实,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注重实效,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活新编的北师大版教材内容丰富、灵活多变,并且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生活中的知识开放,比如说一年级的“观察与测量”、“统计”,和二年级的“方向与位置”,还有“猜测”等,让学生学习的是生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

学,学生不但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也充分体现出对学生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人性化目标

搭石优秀教学设计

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准“间隔、懒惰、俗语、清波漾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语言,感悟优美语句中包蕴的美好心灵,美丽画面。学习作者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扫清生字障碍,正确认读7个生字,识记“暴、惰、衡”字形。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体会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总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 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年前,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1980年,他写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通生字障碍。 1、生自由练习读文,读准生字词。 2、生词学生认读。指导暴、惰、衡的写法。 3、指名轮读课文,师随时正音。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了解搭石。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摆放”搭石的画面、“调整”搭石的画面、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2、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孩子们,如果你是刘章的乡亲,你能不能用书中的话语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抓住“方正、二尺左右”体会人们精心选择搭石,细心摆放搭石。 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日常生活会怎样? 扣住“脱鞋绾裤”反复朗读去感受。 3指导感情读第一自然段。 五、作业设计: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5搭石》第一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5搭石》第一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平衡、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写了哪些让我们感受到美的画面。 4.抓住重点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练习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初读课文,同学们用了哪些好方法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呢?(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答案) 出示课件: 注意力集中,一目十行,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暂时跳过…… 2.初读课文,同学们大概知道了什么? 3.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有着数不胜数的风景名胜,你认为什么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出示课件: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师生交流,畅所欲言。

5.在作者刘章的家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搭石(齐读课题) 6.设疑问难。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请教作者刘章? (预设归纳学生的话题: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为什么作者刘章认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 出示课文的中心句,导入新课,并且由课题引出问题,在“搭石”和“风景”之间划上联系的同时,也打上了问号,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检查预习。 1.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请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出示课件: 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1)指名读词语。 (2)通过读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①我仿佛看到了洪水很大。——哪个字让你有很大的感觉?(暴) ②我仿佛看到溪水涨得很快。——哪个字让你有很快的感觉?(猛) 师:同学们真棒!能用读词语抓关键字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出示课件: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说明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单位: 作者: 联系方式: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清思路,概括大意,理解人生的境界是由低级到高级,且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质疑思辨法,采取探究性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做事情时应有精神追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境界的人。 设计理念: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清晰。根据课标目标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结合单元教学目标,从学情出发,我拟定了本堂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理解作者观点。 (2)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设计理念: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容,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中职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学难点: 探究文中蕴含哲理性的语言,如“觉解”、“超道德价值”、“入世与出世”等等。 设计理念:由于本文是一篇哲学论文,容比较抽象,且疑点较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那里去,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先进行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对象是中职卫校的学生。这些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由于他们

是医学专业,毕业后将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我一直把本文作为卫校学生的重点授课篇目之一。 教学方法: (一)教法 设计理念:现代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以下三种教法。 (1)讲授结合法。 设计理念: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要想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四种境界,就要重视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以“质疑思辨法”为主,结合探究讨论等方法。 设计理念:在本节课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3)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理念: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二)学法 (1)掌握质疑思辨法。 (2)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 (3)学会融会贯通,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设计理念:对于中职生来讲,学法的指导以及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自主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叶老也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上,我设计了以上三种学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搭石》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2、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表现美的。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课题) 一、复习,了解“搭石”是普通的石块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齐读课题。打开书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知道什么是搭石? 生回答,课件出示: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请同学们齐读句子,读的时候表示搭石特点的词适当读重音,让别人一听就知道搭石是什么样子的。(生齐读句子)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什么是“搭石”,回顾上一节的内容,也引出本课的学习。】 二、质疑: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搭石是一些天然的石头,在农村实在是太普通了。然而,作者却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生接)一道风景。”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风景) “一道风景”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 出示2幅图(一幅景物风景、一幅人物风景),这就是一道道风景,美吗?(美丽的画面就是一道风景,这风景可以是山水虫鱼、风花雪月,也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让你读这句话,你会强调哪个词?(一道风景) 请学生读,齐读。 【设计意图:“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是本课的中心句,统领全文。在学生一向理解中,“风景”指风光景物,忽略了人物的风景,而这恰恰是本文的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以要先打开学生的思维,为理解全文铺垫。】 读完了这句,你有疑问吗? 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学生的质疑能力很重要,有疑才有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阅读,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感悟:“搭石”是一道风景。 (一)自由朗读。 师:是呀,这么普通的石头到底美在哪里呢?有疑则有进,请同学自由读课文2、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用“”画出体现美的句子。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要舍得给时间学生进行个性阅读,从中获得感受。】 (二)分享交流。 师:搭石的美在哪?请你把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课件做好超级链接,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相关段落)

《故宫博物院》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故宫博物院》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篇典范的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现代说明文。文章相对浅白,怎样在教学中做到既讲习应该讲习的基本内容、又适度发掘有价值的教学因素,这就值得深究了。 阅读学习说明类文章,读懂当然是基本目的,但这个“懂”必须是语文课程范畴的“懂”,因此,本文的教学绝不能自觉不自觉地以了解、增进故宫有关知识作为教学目的(关于故宫的知识、资料图片可适当引介,但终究只是个“引子”而已)。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和对话指向——绝非仅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本表达的内容(文本的原生价值),更在于让学生学习文本表达相应内容时所采用的言语手段(文本的教学价值),指向其言语形式。叶圣陶先生指出:“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故,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必须坚决地站在语言文字立场之上展开。学习说明性的课文,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和语言表达,关注作者思考问题所表现出的科学的思想态度,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中提出的相应要求,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获取主要信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等。 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当然应该教,应该渗透,但是怎么教、怎么教更好呢?“只要是学习一篇说明文,就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这样一来,说明文的学习还有什么美感可言?”(《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2期《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学生在本单元前两篇经典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的学习中,对说明文基本的文体知识已有较充分的把握和训练,如果再按部就班地按照相关套路设计这篇课文的学习,难免有些枯乏,很可能滑向一种简浅的重复和浪费,既不合乎学情,也不符合教材编者意图,更体现不出单元教学统摄下的篇目教学侧重点。 基于以上考虑,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主要进行两方面的教学活动—— 开展两大板块活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学生对课文进行比较充分的预读。 一是“理读”,理清文章脉络。主要包括两点,一是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文章结构,二是交流预读时填写的故宫平面图并作解说,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作为现代意义的科技说明文,必须用西方意义上的理性分析的解读方式”(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而“这些课文要用什么方法阅读呢?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意思的路子,至少也可以作为阅读方法的一个选项”(王晓春《语文课什么是好》)。通过划分段落层次,学生不难看出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故宫平面图课本上虽有一幅简图,但显得太“小气”,填起来不方便不醒目,因此我另行设计刻印了一份平面图,要求学生按照课文提供的脉络线索在预习期间完成,课上以导游身份进行解说。 这一方面主要体现的是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获取主要信息”的教学要求。 二是“细究”,揣摩言语手法。这里包括三个板块—— 其一,分析解说技法的把握,学习“分解说明层次清晰”:引介什么是“分解说明”技法,

《正确解释情绪》教学设计及反思【DOC范文整理】

《正确解释情绪》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正确解释情绪 解读 理念关注学生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积极情感。 解读教材内容标准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绪。 能力目标培养自我调控、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比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知识目标了解青少年时期情绪的特点,明白情绪需要个人的主动调控;知道调控情绪的有效方法。 教学资源录像、图片、自身及学生资 教学重点如何排解不良情绪,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是本课时的教学难占八、、 解读学生刚进初一的学生,生活圈不断扩大,接触的人和事

越来越多,但他们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容易冲动、易 变、不稳定、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这使得不少学生成为不良情绪的俘虏,使他们不能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生活因此受到干扰,经常会因情绪失控而伤害他人和自己,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甚至违反校纪国法,所以正确引导他们主动调控情绪,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克服消极情绪,使他们能顺利度过"危机时期",确实是当务之急。 解读方法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讲解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准备1、调查学生最近最快乐的两件事和最烦恼的 两件事。2、学生查找青少年因情绪冲动而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的事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达 成 导入引入课题1、师生问候时老师因紧张出错,请求学生的 帮助。 老师实践学生提供的方法。 老师引导:如果老师不调控紧张的情绪会有什么后 果?1、学生给老师提供放松的方法。 思考:这个小活动说明了的道理。本环节起激趣作用, 快 速抓住学生心理,也让学生掌握一点实用的调控情绪的方法并能 认识到老师也需要关怀,从而构建起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搭石》优秀教学设计

《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石头,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小溪间的搭石,你们可知道?(老师一边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一边介绍美景,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作者刘章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和一颗感受美的心灵,他将把我们带到他的家乡认识搭石,并引领我们通过平凡的搭石感受到人性的美。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整理预习成果,对照要求自评。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词、句等,没解决的提出请教;已解决的提醒注意。 (CAI 出示: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便于学生在自主识字的基础上,组内互相检查,做到人人参与,字字落实。)

2、指名、开火车读生字、词语。引导学生提出学有困难的字词,难点在“涨”和“间”是多音字,“俩”跟“两”有区别,要提醒学生读准确。 3、指名分段读课文。朗读和评价的要求:读正确、流利。若学生将“一行人”读作了“ yí háng rén ”,应暂停在这一段,引导学生反复读,指几名读“ yí xíng rén ”的学生和读“ yí háng rén”的学生辩论,联系上下文根据意思判断读音为“ yí xíng rén ”。 (师不要越俎代庖,若学生能统一认识,进入第5环节;若学生不能统一认识,则进入第4环节。) 4、师:大家对搭石,对课文的了解还不够)小组内分段轮读课文,讨论:围绕“搭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5、师:大家对搭石,对课文的认识较深入。文中哪里集中描述了“什么是搭石”?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边读边标记相关词句,表明“我已明白什么是…搭石?了。” 2、全班交流,互为补充纠正。 3、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此段,边读边想象;如果是自己过搭石,什么情形?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此段,描述自己想象的内容。 (捕捉学生发言中让人感觉到美的词句加以品味。) 5、小结: 下节课我们继续阅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从更多的地方感受到美! 四、课堂练习 1、近义词: 间隔──距离谴责──指责必须──一定协调──和谐 2、反义词: 懒惰──勤快 3、多音字: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为什么要开这两门课? 所谓教材,是指教学的材料。而教科书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历史教材还有许多种类,如原始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画、历史照片、文物及模型、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图册、历史练习册、声像资料等。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用教材”的起点是教材分析,终点是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材分析的意义 1、清理知识障碍 2、制定教学目标 3、确定重点和难点 4、拓展教学内容 5、选择教学方法 讲课的关键是组织好教学内容,体现在文字上就是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的第一步就是做历史教材分析,它是备课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案的前提。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二、历史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我们不能把历史等同于历史教材,不能把历史教学等同于教历史教材。 历史教学要以历史教科书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应该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复述历史教材中的文字。 三、分析历史教材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一)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 (二)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 历史教材分析的重点是梳理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代典章制度、历史发展线索等历史概念组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只有清楚地认识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才有可能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经验,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在分析教材时,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先掌握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再深入钻研每部分教材。也可以先分析每一节课的结构,再分析单元结构和整本书的结构。 1、分析、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结构 两步:第一步是阅读课文,搞清楚这节课讲了那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步就是要具体分析这几个问题,分析每个“目”内部的关系及“目”之间的关系。 一课书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并列关系的结构;因果关系的结构;专题类型的结构。 2、分析、梳理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个单元一般讲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单元的知识结构取决于整本书的编写体裁。历史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通史或专题史形式。也有通史与专题史并用的。分析单元结构的方式和前面讲过的课的分析相似。 3、分析、梳理一本书的知识结构 一本书的知识结构就是由几个单元构成的历史纵向发展线索。目录呈现了全书的知识结构。只要了解每一课在纵向线索中的位置,教材的分析就能够到位。

《搭石》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体会动作,感受蕴含在搭石上的美。 3.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知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体会动作,感受蕴含在搭石上的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2张图片,猜在哪里?外滩。这就是我们咸宁市的照片,有着高楼大厦,有着繁华的夜市,有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的超市,还有着便捷的交通。 生活在城市里方便吗?方便。 2.但有一个人,就是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他去了大城市之后,反而更喜欢他落后、不方便的农村了,知道为什么吗?不知道。 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明白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 二、精读课文: 1.搭石只是普通的、毫不起眼的石头,可在作者的眼里,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这句。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由搭石构成的风景,体会这风景中所蕴含着的美吧! 2.请大家自由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用“~~”划出你认为美的“风景”,圈出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动词,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美。 (生默读时,师板书: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就是很好的读书方法,以后在阅读中要多运用。】3.生默读第2自然段后反馈: 先读一读你划的内容,再说说你圈出的动词,说说为什么圈这个动词,最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1)预设第2句: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①生反馈。说出“谴责”。 “谴责”是什么意思?严正申斥、严厉斥责。 ②乡亲们为什么会去严厉地斥责那些没摆搭石的人?【贴纸条:为什么】 因为他们怕别人踩凉水。 ③他们这样的行为说明了什么?【贴纸条: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们有爱心、关心别人、无私、助人为乐、有正义感、为他人着想……【贴纸条:爱心、关心、无私、助人为乐、有正义感、为他人着想……】 ④这里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句的?我们来归纳一下方法。 【贴纸条:划“风景”、圈动词、体会美】 理解动词或其它字词哪些方法?(释义、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还有哪些方法?【贴纸条:表演、想象、联系实际】

教材分析在教学设计及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

教材分析在教学设计及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 教材分析是一个老师工作的重心,它是教师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 新的课程改革,确立了以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从教育实际出发,确立教师对教材分析的主导地位,提高教师主动分析教材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新教材改革的今天更需要老师对教材有更新的认识。那么,教材分析在教学设计及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到底如何呢? 一、教材分析的涵义 教材分析不在是就事论事的狭义的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而是对于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分析,这样才可以把握教学设计的逻辑与方向。现代教材分析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教学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分析,对教学环境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环境分析是指学校内外部的环境分析。其中,学校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师资、办学条件等的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有关社会、知识与信息、科技发展等的分析。教学是针对本校、本年级、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的,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各有不同。进行教材分析时,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首先进行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学校内外环境的分析越客观、越准确,对我们的教材分析就越有帮助。这样,不仅对教学背景有了准确的把握,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整合教材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分析,对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的出发点与过去不同,过去强调的是学科体系构建,从学科体系的逻辑程序分析教材。现在是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强调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有效有意义地建构。 二、教材分析的步骤 1.仔细研读课程标准: 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等。因此,在分析教材时应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的要求为目的。认真研读课标是正确进行教材分析的前提。 2.通读教材整合内容 通读教材,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文字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体系和知识体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才有利于分析、处理教材。教师熟悉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就可以容易地串起教材的线索。 3.内容分析教学设计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反映在教材分析内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分析、处理教材。教材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本校、本年级甚至本班学生的教学;为了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所以,教材分析一定要放在学校实际情境下,弄清教材要素、对象、过程和特点,教材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分析教材在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和思想品德成长方面的深层次的结构体系,抓住重难点这个教学网上的结与纲,科学正确地选择、整合教学内容。 三.教材分析的方法 1、知识分析法:以分析教材知识为主的方法。

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教学思路】 先引导学生理解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接着,借助插图,由扶到放,让学生通过朗读、演示、讨论等多种形式,理解讲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作用的词句并了解它们尾巴的功能。最后,诱导学生瞻前顾后,弄懂壁虎尾巴能帮助爬行和保护自己的功能,以及可以再生的特点。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它是一篇童话,主要讲了一件小壁虎借尾巴的事,按着小壁虎挣断尾巴、借尾巴、又长出新尾巴的过程来写的,向孩子们介绍了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本课是以连环画形式的呈现,课文中没有生字注音。本节课的阅读是给以后学生无拼音阅读打下基础。因此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很重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加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再加上画面的提示,在阅读过程中应该会比较快的掌握。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激发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到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的作用,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功能,课文浅显易懂,线索明了,人物对话角色鲜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良好语感的最佳范例。 【教法分析】 本课的教学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落实两个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 “一个特色”培养学生自读会读。遵循哪四个原则呢? 1.“三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 2.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创设情景。 3.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 4.课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研究这一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目标上落实两个结合,即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握科普童话教学特点,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本课的教法主要用导学法即“讲——扶——放”、直观法、朗读式教学法。学法是自读、读中思考、读中讨论、举—反三,贯彻“自读、会读”这一

落花生教学设计理念

《落花生》教学设计及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初步学习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法。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初步学习分清文章的主次,领悟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树立不求名利,只求于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理解重点段来深入理解全文的阅读方法。 教法学法 (一)教师教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自读字悟、小组讨论、交流、朗读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一猜谜解题,揭示题目 师: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猜一个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谁能猜出这是什么? 师:对,是落花生。(课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题)。

师:同学们,课前你们已经查阅了有关花生的资料,请介绍你对花生生长的特点和用处的了解吧。 师:可是这篇课文的内容偏偏不是介绍这些,到底写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一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都写了哪些内容?哪一部最 详细? 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两点: 课件出示:按要求自由阅读:一是把课文读通,遇到生字新词要多读几遍,还要注意文中的多音字;二是想想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情? 2、学情检查。 (1)词语:居然、榨油、便宜、爱摹、体面、吩咐、分辨(课件) (2)、指名说,随机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知道“议花生”是详写,其它是略写。 三品读重点,质疑问难 1、师: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2、学习父亲的两次议论。 师: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a、学习父亲的第一次议论。 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可贵之处的?抓住关键词语来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指名读,评价,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语: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用几个词语概括,指名说,并板书 b、学习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师: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用——勾划出来。谁来读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指名读,学生体会。 3、师:作者“我”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在文中用~勾划出来。 4、师: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话?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搭石教案(公开课)

搭石教案(公开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家乡的淳朴民风,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21课搭石,请大家齐读一遍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璋爷爷的故乡。大家看!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听,小鸟唱着欢快的歌儿,小溪也弹奏出最美的琴声为它伴奏。溪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天空、白云。同学们觉得美吗?(太美了!)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丽,最难忘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二、复习第一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让我们来读读第一自然段,那么谁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搭石?(以读代答!) 师:是呀!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就是搭石,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都必须踩着搭石过小溪。那么,这看似平常的石头,却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你能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一个关键句吗? 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过渡:大家都知道什么样的地方才称得上风景?(北京颐和园、长城、故宫、杭州西湖。)对,这些都是名胜古迹。而这小小的搭石也能称得上一道风景,一定有它独到的美丽。让我们读一读2—4自然段,去细细地寻找,精心地品味吧! 三、品读文本,感受这边风景独好。 示课件: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寻找表现“搭石美”的句子,用“~~~”画下来,说说美在何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交流讨论: 我们常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老师要看看哪位同学有一双慧眼,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谁能把表现“搭石美”的句子与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课件: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地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美?(协调有序) (2)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配合得适当,很整齐,有顺序。) (3)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协调有序吧!(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但是家乡有一句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让我们加快点节奏好吗?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对,没人指挥,却配合得那么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4)此时,耳边传来“踏踏的音乐声”,不仅使我们感叹:这边风景独好。你还从哪里体会到这“画面美”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水光人影两相和”的情景。 (5)指导朗读: (6)课件展示:轻波漾漾图、人影绰绰图。(配音乐) (7)读小诗。 师过渡:这样的画面太美了,好象一幅精美的画,又好象一首清丽的小诗。让我们美美地来读一读这首小诗吧!(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师小结: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我们看得见的美,那还有看不见的美,你找到了吗?

《方向与位置》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集体备课 单元学习目标 1.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通过描述物体所在方向的活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在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辨认地图上的方向。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但是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东南西北方向的这一要求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重要的是学好这部分内容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很有帮助,而且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内容分析 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感性经验密切相连。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需要反复实践。为此,课本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经验。教材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1.借助现实情境中辨认方向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初步形成方向感。 2.重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安排了多个实践与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辨认东、南、西、北,并充分体会物体间的相对位

置关系,以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如在“东南西北”中,借助在操场上辨认方向的实践活动场景,通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帮助学生找到辨认方向的经验性方法。 3.在“地图”与“现实空间”的联系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从在学校的操场上认识方向,到在地图上认识方向,学生需要在头脑中多次把观察到的景象与地图上的内容联系起来。这个不断联系想象的过程,就是一个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过程。 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建议学习课时数为2课时。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东南西北》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小学生在生活中知道太阳从东方升起,但并分不清具体四个方向;小学生看到过地图或交通路标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并不知道它与生活空间中的东、南、西、北之间的联系。解决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鉴于以上考虑,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活动:在操场上认识东、南、西、北,绘制地图,利用地图认识东、南、西、北,室内辨别东南西北。以增强方向感,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解读新课标 写好教学设计 赵长发

解读新课标写好导学案 薛店一中九年级品德赵长发 新课改,新课标,新理念,只有解读好新课标,掌握新的教学设计,出好学练测,才能准切把握好课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我们学校在导学法的基础上,推行“三环四部教学法”。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师生和谐发展的理念。在课堂中贯穿预习、研讨、检测三个环节,通过老师的导学、释疑、训练、把关,学生的自学、探讨、练习、检测为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的质的飞跃。 这一方法与新课改的理念相符,要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要设计好教学设计。这包括教案和学练测。教案理清上课的思路,设计好上课的各个环节。学练测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组织课堂教学,因此好的教学设计关乎新方法的运用,关乎课堂质量,必须认真写好教学设计,才能为实现课堂质量飞跃做好铺垫。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觉得教学设计与学练测编写需要对新课标有准确的把握和理解,课堂教学要在有限的时空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优质高效地达到预定目的,完成预期任务,需要精心细致的设计和周密的安排。 面对新课改,特别是《思想品德》教材,许多老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新教材,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找不到感觉,这主要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进行构造和选择具体教学方案的过程。这就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合作为导向,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起点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老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物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 ,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学有所思. 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⑴以学生的角度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⑵对于社会生活有意义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老师应按照学生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能够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符合,也能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心理发展相符合.⑶赋于学生已有经验和意义.进入初中以前,学生的经验已很丰富,我们要利用这一经验.⑷老师要正确理解自身在思想品德教学及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做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才能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 二、设计要讲究教法,灵活运用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要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运用有效载体,通过情境体验、小组讨论等,体现教学方法的层次多样性和形式灵活性。教师既要熟练掌握讲

壶口瀑布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篇写景散文,主要写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色,引发了作者澎湃的激情,使作者深深陶醉,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 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4、积累语言,了解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黄河外形的厚重、精神的厚重、文化的厚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积累语言,了解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设计理念] 《壶口瀑布》这篇课文的教学是有难度的: 1、我们面对的学生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孩子,对于黄河的了解实在有限。即便是查找资料,也多是苍白和空洞的,时空的距离让学生的心理体验产生了难度; 2、本文语言精美,含义深刻,所承载的信息含量之大,文化含量之厚重让学生的理解产生了难度,难以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3、如何将对文本的理解与写法的感悟结合,如何将教师的讲授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如何划分课时,确定教学目标也是教师难以把握的。 为此,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1、纵向深入与细节品味相融合 以文中第三段出现的“厚重”一词深入,由瀑布外形的厚重,到黄河精神的厚重,最后上升到历史文化的厚重。在这样一个纵向深入的过程中,我引领学生抓住细节,品味语言。在指导方法上,重点用到了以下5种方法:(1)、比较法: 如抓住两组词语: “跌落”对“升腾”,体会瀑布既有气吞山河之势,又有曼妙绝伦之美,“刚柔并济”四个字便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将比较体会上升到配乐比较朗读,给学生以更加清晰、深刻、完整的印象。 “寂静”对“活跃”,体会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巨大的声响,进而体会“先声夺人”。 (2)、调动感官(如第三段的教学)

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 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美 文阅读网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欢迎参考~ 篇一: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在语法教学与评价方面,存在这样两种 现象------一是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年纪偏大的老师仍抱着旧的观 念和经验不放,一味地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遇到某个新问题、 小问题纠缠不放;新教师或年轻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不要教语法或 淡化语法教学,更不研究语法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只是 将教科书上的语法练习轻描淡写地过一遍。二是体现在测试性评 价中,无论形成性的评价还是终结性的评价,近几年从上至下的 考试命题,语法知识和客观题所占比例明显降低。因为考试这个 指挥棒,近几年的学生在口、笔头英语表达方面,其准确性也明 显滑坡。 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小组于对试验搞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程晓堂教授(北师大教授,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小组主要成员)就 “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做了说明,其中有 这样几段话: 将“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修改“现代外语教育理

念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提倡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等各种强调学 习过程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 主要是对有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表述做了一些调整。实验稿 明确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并要求教师“尽量采用任务型的 教学途径”。修订稿则是“倡导注重过程的语言教学途径”,建 议“要积极尝试和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等注重语言学习过程的教 学途径和方法”。修订稿鼓励教师积极尝试和使用其他符合新课 程理念和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外语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任务型教学 把握不好,以及过于强调用某一种方法,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 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教学方法的多 样性。同时我们应该领悟到:语法肯定是要教的,也是测试评估的 一个内容。因为“语法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杂乱 而毫无章法的散沙。”英语教学在我国是外语教学,我们要快捷、准确的学好这门语言,一定要学好语法。 因此,我想我们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策略: 1、重视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但不能轻视语言知识教学; 2、在情境中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语法,使语法教学将形式 与意义、结构与功能、学习与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 3、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4、测试评价中适当增加客观题的比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