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城站深基坑施工专项方案(OK)

大学城站深基坑施工专项方案(OK)

目录

1编制说明 (1)

1.1编制依据 (1)

1.2编制原则 (1)

1.3规范、标准 (1)

2工程概况及技术要求 (3)

2.1工程概况 (3)

2.2周边环境 (3)

2.3管线情况 (4)

2.4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 (5)

3 地质状况、水文特征及气候条件 (6)

3.1地质状况 (6)

3.2水文特征 (11)

3.3气候条件 (11)

4 施工总体部署 (13)

4.1施工管理目标 (13)

4.1.1质量管理目标 (13)

4.1.2安全生产管理目标 (13)

4.1.3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目标 (13)

4.1.4工期目标 (13)

4.2资源配备计划 (14)

4.2.1劳动力配制 (14)

4.2.2主要材料 (16)

4.2.3设备配置计划 (16)

4.3施工场地平面布置 (18)

4.4施工进度安排 (18)

5 重点难点分析及对策 (19)

6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案 (20)

6.1总体施工方案 (20)

6.2地下连续墙施工流程 (20)

6.3主要施工工艺 (22)

6.3.1导墙施工 (22)

6.3.2泥浆系统 (23)

6.3.3开挖槽段 (26)

6.3.4槽段检验 (28)

6.3.5清底换浆刷壁 (28)

6.3.6钢筋笼制作 (30)

6.3.7钢筋笼吊装 (31)

6.3.8吊装锁口管 (32)

6.3.9浇灌墙体混凝土 (32)

6.3.10顶拔锁口管 (32)

6.4地下连续墙质量控制标准 (33)

6.5防止绕灌及应急处理技术措施 (33)

6.6确保成槽稳定的措施 (34)

6.7地下连续墙防渗措施 (34)

6.8电缆管线处围护结构施工方案 (35)

6.8.1电缆管线与连续墙位置关系 (35)

6.8.2施工方案 (35)

6.8.3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38)

6.8.4应急预案 (38)

7基坑降水 (41)

7.1总体布局 (41)

7.2降水井计算 (41)

7.2.1大学城站土层的富水性及渗透系数 (41)

7.2.2大学城站基坑渗水量及井点计算 (41)

7.2.3降水井布置 (42)

7.3降水井及降水施工 (42)

7.4施工排水 (45)

8深基坑施工 (46)

8.1施工准备 (46)

8.1.1前期准备 (46)

8.1.2施工工艺流程 (46)

8.1.3总体安排 (46)

8.2土方开挖 (49)

8.2.1时空效应理论的应用 (49)

8.2.2土方开挖施工顺序 (49)

8.2.3土方开挖施工措施 (51)

8.2.4特殊地段土方开挖 (51)

8.2.5 爆破施工 (52)

8.3冠梁施工 (52)

8.4临时立柱施工 (54)

8.5支撑体系 (57)

8.5.1钢管支撑布置 (57)

8.5.2钢支撑组成 (59)

8.5.3钢支撑的加工、组装 (59)

8.5.4混凝土角撑施工 (63)

9.1监测项目 (65)

9.2监测网建立 (65)

9.3监测方法 (66)

9.3.1沉降监测 (66)

9.3.2地下水位监测 (66)

9.3.3基坑围护桩变形监测 (66)

9.3.4支撑轴力监测 (66)

9.4监测资料的分析、预测和信息反馈 (66)

10雨季施工措施 (68)

10.1雨季施工准备 (68)

10.2雨季土方开挖施工技术措施 (68)

11 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69)

11.1质量保证措施 (69)

11.1.1基坑开挖质量保证措施 (69)

11.1.2基坑内支撑质量保证措施 (69)

11.2安全保证措施 (70)

11.2.1管线悬吊保护保证措施 (70)

11.2.2基坑开挖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70)

11.2.3基坑围护支撑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71)

11.2.4装、卸渣土与运输安全保证措施 (71)

12文明施工、环境保护、职业健康体系及措施 (72)

12.1文明施工 (72)

12.2环境保护措施 (73)

12.3职业健康安全保证措施 (75)

13工期保证措施 (79)

13.1从组织管理上保障工期 (79)

13.2从资源调配上保障工期 (79)

13.3从综合保障上保障工期 (79)

13.4从施工工艺和技术创新上保障工期 (80)

13.5从经济措施上保障工期 (80)

13.6推行P3软件管理保障工工期 (80)

13.7制定应急措施保障工期 (80)

14安全应急预案 (81)

14.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材料准备 (81)

14.1.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81)

14.1.2应急救援抢险队伍 (81)

14.1.3突发事件上报程序 (82)

14.1.4抢险队伍的器材、设备 (82)

14.1.5资金保障 (82)

14.2危险源分析 (83)

14.3应急措施 (84)

14.3.1基坑工程风险预防及突发事故应急抢险措施 (84)

14.3.2大型机械设备操作风险预防及突发事故应急措施 (86)

14.3.3火灾应急救援措施 (87)

深圳地铁环中线(5号线)5303A标土建工程

大学城站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

1编制说明

深圳地铁环中线(5号线)5303A标土建工程,针对目前的现状及现场所具备的条件,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期目标,对现场进行了多次调查,对施工方案、进度计划等进行了多次讨论研究,进行了多次方案比选,并且对工期进行了优化,确保该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中主要包括:基坑降水、基坑土方开挖和钢支撑施工等部分。

1.1 编制依据

(1)《深圳地铁工程5号线大学城站地质勘察报告》;

(2)《深圳市地铁5号线5303A标土建工程大学城站围护结构施工图》;

(3)国家和建筑行业现行有关地铁、市政工程的施工技术、安全生产、行业管理的规范;

(4)国家、部颁布的现行规范、规程和技术标准规则、标准、文件;深圳市以及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有关规定、规则和管理办法;

(5) 集团公司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标准。

1.2 编制原则

(1)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基本建设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规定;

(2)严格遵守合同规定的工程竣工及交付使用期限,有效地集中施工力量,按期交付使用,发挥投资效益;

(3)合理安排施工部署,充分考虑施工特点、重点和难点;

(4)综合平衡、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各工程的施工顺序和施工进度;

(5)遵循安全质量标准,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和设备配备。

1.3 规范、标准

(1)地下铁路、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

(2)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3)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5)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97)

(7)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北京)

(8)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北京)

(9)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 50214—2001)

(10)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JGJ 88—92)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北京)

(11)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深圳地铁工程施工场地围蔽做法》

(1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程》(GB50330-2002)

(1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2)

(16)《钢结构制作工艺规程》(DBJ08-216-95)

(1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18)《深圳地区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JG05-96)

(19)《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DBJ08-903-2003)

(20)《深圳地铁文明施工标准及管理规定》

(21)《深圳地铁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22)《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1)

(23)《深圳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

(24)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146—90)

(25)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工程概况及技术要求

2.1工程概况

大学城站是深圳地铁5号线工程第11站,位于南山区西丽留仙大道与丽山路交叉路口处,红花岭工业区南区与北区之间,为地下两层,岛、侧式站台车站,岛式站台宽8.5m,侧式站台宽5.0m,线间距16.7m。

大学城站设计范围起点里程YDK12+424.910,终点里程YDK12+823.680,中心里程YDK12+624.300,全长398.77m,标准段外包尺寸22.50m(宽)×13.29m(高)。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底板高程-1.76~-0.96m,基坑埋深16.0~17.8m。本基坑支护工程的安全等级为一级。

车站主体围护结构采用800mm厚地下连续墙,地连墙的嵌固深度满足基坑整体稳定、抗倾覆、抗管涌、抗隆起要求。主体结构基坑标准段竖向设三道水平钢管支撑,盾构井段设四道水平钢管支撑及一道倒换撑,支撑的水平间距不大于3.0m。地连墙的嵌固深度根据基坑底不同地层而取值不同。

地下连续墙基本幅宽6.0m,竖向受力钢筋迎土侧保护层厚度70mm,基坑侧保护层厚度50mm。地下连续墙接头采用接头管。所有钢管内支撑均采用Ф600 t=16mm Q235钢管,腰梁采用2I45C Q235组合工字钢。

大学城站共设置4个出入口通道和2座风亭(其中1号出入口为预留)。

路口附近建筑物较多,路口东北角为平山村住宅(2~9层);路口西北角现阶段为红花岭农贸市场,规划为众冠集团下开发的一个集商业、住宅一体的楼盘;路口南

侧为北辰精密仪器厂房。周边建筑距大学城站主体结构都较远。

2.3管线情况

车站所在留仙大道和丽山路地下管线分布较多,主要有雨水沟、污水管、燃气管、电力沟等,见表2-1。

主要控制车站埋深,对车站主体和附属结构埋深及施工影响较大的管沟有:

留仙大道北侧Φ600污水管,管外底埋深5.35m;

留仙大道北侧Φ200燃气管,管外底埋深1.6m;

留仙大道路中Φ500/700污水管,管外底埋深5.73m;

留仙大道南侧4700×2000污水沟,沟外底埋深5.05m;

丁字路口西侧、横穿留仙大道Φ1200雨水管,管外底埋深4.4m。

2.4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

=1.10。

(1)车站主体围护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γ

(2)车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3)施工阶段围护结构的最大变形:水平位移控制在0.25%H以内,地面沉降应控制在0.15%H以内。

(4)应有可靠的隔、防水设计,以满足施工与使用期间的隔、防水要求。

(5)基坑外放尺寸的原则:围护结构布置应满足建筑、车辆、设备等限界的要求,并按规范允许的结构受力变形、施工误差等要求进行放线施工。

3 地质状况、水文特征及气候条件

3.1地质状况

本车站地质构造主要表现为燕山期、加里东期花岗岩岩浆侵入作用,燕山期花岗岩与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在右线里程DK12+717.95m,左线里程DK12+692.29处呈侵入接触关系。混合花岗岩和花岗岩在风化作用下形成残积层,上部主要为山间洼地段冲洪积的粘性土层、砂层和圆砾层,地表为人工填土。道路表面为沥青路面。

本场地地质构造简单,勘察未发现断层,基岩中发育有构造节理,构造稳定性较好。

本站范围内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

4ml)、冲洪积层(Q

4

al+pl)、花岗岩残

积层(Q el),下伏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Mγ3)、燕山期花岗岩(γ

5

3),主要地层概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

4

ml)

按填土成份不同分为①

1、①

2

、①

5

3个亚层。

1

素填土:褐红、红褐、黄褐、灰褐色,可塑~坚硬,主要成份为粘性土,混砂砾,局部夹碎石,具高压缩性,厚2.1~7.3m,除钻孔ZD-DXC-26外,沿线路普遍分布,层底高程7.92~14.27m。

2

素填土:黄褐、灰黑色,松散~稍密,稍湿~饱和,主要成份为中粗砂,含少量粘性土,厚1.0~2.0m,呈透镜体状分布,仅钻孔ZD-DXC-09、ZD-DXC-30及ZD-DXC-32中揭露,层底高程10.04~12.01m。

5

杂填土:杂色,松散,稍湿~饱和,主要成份为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粘性土充填,局部夹碎块石,厚1.0~3.0m,呈透镜体状分布,仅钻孔ZD-DXC-14、ZD-DXC-18及ZD-DXC-26中揭露,层底高程12.19~14.28m。

(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

4

al+pl)

按照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分为④

2淤泥质粘土、④

4

粘土、④

5

粉质粘土、④

7

粉砂、

8细砂、④

9

中砂、④

10

粗砂、④

11

砾砂、④

12

圆砾9个亚层。

2

淤泥质粘土:黑色、灰色、灰白色,流塑。具中等~高压缩性,厚5.50m,呈透

镜状状分布,仅于SZM5-Zc-072钻孔揭露。层顶高程12.42m,层顶埋深3.00m。

4

粘土:黄褐色、红褐色、灰白色、灰绿色、灰色、灰黑色,流塑~硬塑。具中等~高压缩性,厚1.1~5.0m,呈透镜状状分布,仅钻孔ZD-DXC-01、ZD-DXC-04、ZD-DXC-13、ZD-DXC-14、ZD-DXC-32及ZD-DXC-39中揭露,层顶高程5.07~13.02m,层顶埋深3.20~10.50m。

粉质粘土:红褐、黄褐、褐灰、灰褐、灰黑、灰白色,可塑~坚硬。具中等~5

高压缩性,厚0.70~4.20m,呈透镜状状分布,分布于电缆通道、1号出入口、钻孔

ZD-DXC-17、ZD-DXC-19、ZD-DXC-29、ZD-DXC-37、右线里程DK12+424.91~509.95m、

DK12+640.0~692.165m、左线里程DK12+424.91~590.96m及DK12+667.385~718.305m。

层顶高程0.70~4.20m,层顶埋深3.00~7.70m。

粉砂:灰黑色,中密,稍湿~饱和。含少量粘性土,厚0~2.70m,呈透镜状分7

布,仅ZD-DXC-26钻孔揭露。层顶高程12.98m,层顶埋深2.50m。

细砂:灰色、灰黑色,松散,稍湿~饱和。厚0~3.60m,呈透镜状状分布,在④

8

钻孔SZM5-Zc-071中揭露。层顶高程12.32m,层顶埋深3.30m。

中砂:灰黑、灰褐、褐、黄褐、灰白色,稍密~中密,稍湿~饱和。含少量粘④

9

性土,厚1.50~5.90m,呈透镜状分布,在SZM5-Z1-021、ZD-DXC-05、ZD-DXC-11及

ZD-DXC-35钻孔中揭露。层顶高程7.73~12.80m,层顶埋深2.10~6.50m。

粗砂:褐黄、黄褐、青灰、灰褐、灰、灰白色,松散~中密,稍湿~饱和。含10

少量粘性土,局部含石英砾石。厚1.20~3.50m,呈透镜状分布,在ZD-DXC-03、

ZD-DXC-08、ZD-DXC-09、ZD-DXC-16、ZD-DXC-18、ZD-DXC-30、ZD-DXC-32、ZD-DXC-34

及ZD-DXC-40钻孔中揭露。层顶高程8.54~12.47m,层顶埋深3.00~6.90m。

砾砂:黄褐、红褐、灰褐、灰、灰黑、灰白色,松散~密实,稍湿~饱和,含11

少量粘性土,局部含石英砾石。厚0.60~8.30m,呈透镜状状分布,分布于1~4号出入

口、钻孔SZM5-Zc-071、ZD-DXC-06、ZD-DXC-20、右线里程DK12+432.08~562.735m、

DK12+613.94~666.245m及左线里程DK12+616.89~744.285m。层顶高程5.94~12.45m,

层顶埋深2.40~8.80m。

圆砾:褐黄、黄褐、灰黄、灰褐、褐灰、灰白色,松散~密实,稍湿~饱和,④

12

含少量粘性土。厚0.60~8.30m,呈透镜状状分布,分布于电缆通道、钻孔ZD-DXC-04、

ZD-DXC-14、ZD-DXC-22、ZD-DXC-29、ZD-DXC-33、右线里程DK12+509.95~743.93m及

左线里程DK12+458.085~640.950m。层顶高程6.05~12.95m,层顶埋深2.50~9.20m。

(3)残积层(Q el)

由混合花岗岩、花岗岩风化残积形成,按照其大于2mm颗粒含量(%)可分为⑦

1

砂质粘性土2个亚层。

砾质粘性土和⑦

2

砾质粘性土:褐红、红褐、黄褐、褐黄、灰白、浅肉红色,软塑~坚硬,由花1

岗岩风化残积形成。具中等~高压缩性,厚1.80~15.50m,分布于1号风亭、钻孔

ZD-DXC-15、ZD-DXC-16、ZD-DXC-21、右线里程DK12+717.95~823.68m及左线里程

DK12+718.305~823.68m。层顶高程-3.99~14.27m,层顶埋深2.50~20.00m。

2

砂质粘性土:褐红、红褐、褐灰、灰黄、褐黄、黄褐、灰白、浅肉红色,可塑~坚硬,由花岗岩风化残积形成。具中等~高压缩性,最大揭露厚度1.10~11.00m,呈透镜体状分布,分布于电缆通道、1~2号风亭、3~4号出入口、钻孔ZD-DXC-04、ZD-DXC-05、ZD-DXC-22、ZD-DXC-25、右线里程DK12+424.91~536.755m及左线里程DK12+424.91~531.445m、DK12+590.96~768.99m。层顶高程3.75~12.74m,层顶埋深

3.60~12.10m。

(4)燕山期花岗岩(γ

5

3)

燕山期花岗岩与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在右线里程DK12+717.95m、左线里程DK12+692.29处呈侵入接触关系,小里程方向为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大里程方向为燕山期花岗岩。褐黄、褐红、灰白、灰黑、灰褐、黄褐、肉红、浅肉红色,中粗粒结构,

块状构造。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及暗色矿物。本次钻探揭露按风化程度可分为⑧

1

风化花岗岩、⑧

2强风化花岗岩、⑧

3

中等风化花岗岩和⑧

4

微风化花岗岩4个亚层,分述

如下:

1

全风化花岗岩:岩芯呈土状,具高压缩性,最大揭露厚度10.0m,分布于钻孔ZD-DXC-35、ZD-DXC-38、ZD-DXC-44、ZD-DXC-47、ZD-DXC-48、右线里程DK12+717.95~770.175m、DK12+796.310~823.680m及左线里程DK12+692.29~769.22m。层顶高程-6.28~6.57m,层顶埋深10.50~22.50m。

2

强风化花岗岩:岩芯呈土状、土夹碎块状,具中等~高压缩性,最大揭露厚度8.90m,分布于钻孔ZD-DXC-35、ZD-DXC-41、ZD-DXC-47、右线里程DK12+7717.950~823.680m及左线里程DK12+692.290~823.680m。层顶高程-9.62~1.37m,层顶埋深15.2~25.6m。

3

中等风化花岗岩:岩芯呈碎块~长柱状,节理裂隙很发育,厚0.80~2.60m,在钻孔ZD-DXC-33、ZD-DXC-37、ZD-DXC-46有揭露。层顶高程-15.55~-7.63m,层顶埋深24.5~31.4m。

4

微风化花岗岩:岩芯呈碎块状~长柱状,节理裂隙较发育,最大揭示厚度10.0m,在钻孔ZD-DXC-33、ZD-DXC-41、ZD-DXC-46、ZD-DXC-47、ZD-DXC-48、右线里程DK12+717.950~823.680m及左线里程DK12+744.285~823.680m有揭露,层顶高程-18.15~5.67m,层顶埋深11.4~34.0m。

(5)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Mγ3)

褐灰、褐黄、灰白、灰黑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

按风化程度可分为(16)1全风化混合花岗岩、(16)2强风化混合花岗岩、(16)3中等风化混合花岗岩、(16)4微风化混合花岗岩4个亚层,分述如下:

(16)1全风化混合花岗岩:岩芯呈土状,除石英外,各种矿物均已经风化为粘土,具中等~高压缩性。厚1.20~10.90m,在电缆通道、1号和4号出入口、钻孔SZM5-Zc-071、ZD-DXC-04、ZD-DXC-05、ZD-DXC-32、右线里程DK12+327.950~380.735m、DK12+405.950~717.950m及左线里程DK12+484.095~590.960m有揭露。层顶高程-5.35~6.82m,层顶埋深8.80~20.20m。

(16)2强风化混合花岗岩:岩体呈土状、土夹砂砾、碎块状,具中等~高压缩性。最大揭示厚度15.70m,在电缆通道、2号风亭、3号出入口、钻孔SZM5-Zc-071、ZD-DXC-04、ZD-DXC-15、ZD-DXC-19、ZD-DXC-32、右线里程DK12+509.950~717.950m及左线里程DK12+505.455~692.290m有揭露。层顶高程-5.83~6.48m,层顶埋深9.00~21.20m。

(16)3中风化混合花岗岩:岩体呈碎块~长柱状,节理裂隙发育,节理裂隙面上可见矿物风化,最大揭示厚度7.30m,在1号和4号出入口、2号风亭、钻孔SZM5-Zc-071、ZD-DXC-04、ZD-DXC-05、ZD-DXC-07、ZD-DXC-08、ZD-DXC-13、ZD-DXC-32、右线里程DK12+536.755~717.950m及左线里程DK12+505.455~561.840m、DK12+590.960~667.385m有揭露。层顶高程-11.99~2.52m,层顶埋深11.80~26.90m。

(16)4微风化混合花岗岩:岩体呈短柱状、长柱状,节理裂隙较发育,最大揭示厚度8.40m,在钻孔SZM5-Zc-071、SZM5-Zc-072、ZD-DXC-01、ZD-DXC-04、ZD-DXC-05、ZD-DXC-14、ZD-DXC-19、ZD-DXC-29、ZD-DXC-30、右线里程DK12+424.910~562.735m及左线里程DK12+424.910~531.445m有揭露。层顶高程-11.23~4.14m,层顶埋深10.60~26.10m。

大学城站地质剖面示意图见图3-1。

图3-1大学城站地质剖面示意图

3.2水文特征

深圳市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气候和降雨量随冬、夏季风的转换而变化。每年5-9月为雨季。大气降水、海水及地表水渗透补给地下水。

本场地地下水按赋存条件主要分为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

孔隙水主要赋存在第四系素填土、砂层、圆砾层、残积层和全风化岩中,砂层、圆砾层中地下水略具承压性。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混合花岗岩、花岗岩强风化层~中等风化层中,略具承压性。本次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2.2~7.2m,水位高程7.17~13.32m,水位变幅0.5~2.0m。

地下水总的径流方向为由北东向南西。

地下水的排泄途径主要是蒸发和以径流方式流入大沙河。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渗透。

本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侵蚀性CO

弱腐

2

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地下水总矿化度为0.111~0.194g/l,为淡水。

3.3气候条件

深圳市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气候和降雨量随冬、夏季风的转换而变化。冬季无严寒,夏季湿热多雨,一年内有冷暖和干湿季之分。具有雨热同季,干凉同期的特点。但降水和气温的年季变化较大,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也较多。深圳地区主要气候要素如下:

(1)气温:

①年平均气温22.4℃,1月为14.3℃,7月为28.3℃;

②极端最高气温38.7℃;

③极端最低气温0.2℃。

(2)风向频率:

常年盛行南东东风,频率17%;北北东风,频率14%;其次为东风,频率13%和东北风,频率11%;随季节和地形等不同,风向频率也不同。

(3)风速:

①年平均风速 2.5m/s;

②极端最大风速 40 m/s。

(4)降雨量:

①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933.3 mm,雨季(5~9月)平均降雨量 1516.1 mm。

②一日最大降水量 412mm(1964年10月12日);

③年降水日数 144.7天,连续最长降水日数20天。(5)年平均气压:101.08 kPa。

(6)相对湿度:

①平均相对湿度 79 % ;

②最小相对湿度 11 %;

③最大可达 100 %;

(7)年平均蒸发量:1755.4 mm。

4 施工总体部署

4.1 施工管理目标

4.1.1质量管理目标

分项工程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5%以上,主要分项工程质量优良率100%,整个工程达到省部优质工程标准。

4.1.2安全生产管理目标

工程安全目标:安全生产目标必须实现“六无”:

?无因工死亡事故,年重伤率不大于万分之五;

?无拆迁工程事故和设备安装工程重伤以上(含重伤)事故;

?无触电、物体打击、高空坠落等事故;

?无重大机电设备事故、重大交通事故及火灾事故;

?无因施工造成地表沉陷及由此导致交通中断、通讯中断、电力中断、漏水、漏气、周边建(构)筑物的破坏等重大事故;

?无l0人以上集体中毒事故。

4.1.3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目标

文明施工、工程弃碴、污水排放、粉尘污染、机械噪音控制及生活建筑垃圾处理等均严格按照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要求及规定执行。保证周边管线、房屋、道路、水系不受施工影响。

4.1.4工期目标

根据地铁公司和市政府对5号线工期要求,BT项目建设指挥部组织专家进行全线工期总策划,以“洞通”、“轨通”、“电通”、“设备总联通”为全线节点工期目标,并根据总合同工期要求确定了全线关键里程碑工期。

针对大学城车站,主要里程碑工期如下:

(1)2009年10月31日:明挖车站及区间主体结构完成

(2)2010年2月28日:土建工程贯通

(3)2010年6月30日:车站出入口、通道及风道等附属结构完成

按照关键里程碑工期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工期目标,进行合理的组织,加大投入,及时组织人力、机械进场。

计划工期安排如下:

大学城站2008年3月20日开始施工地下连续墙;2008年12月23日开始基坑开挖及支撑施工,竖向分七层,纵向分二十七段,由基坑东西两端同时向中间开始土方开挖,支撑随挖随撑,每天开挖土方1000m3,基坑开挖方量211500m3,共需 210天,

至2009年7月

20日土方开挖及支撑全部完成。 4.2 资源配备计划 4.2.1劳动力配制

大学城站管理人员配备22人,作业工人配备约226人,全员248人,随着施工进度情况,人员作动态调整。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施工要求,承担本项目施工任务的人员由参加过深圳、广州地铁、北京地铁施工具有丰富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组成。现场管理组织机构及各工种作业人员配备分别见图4-1及表4-1所示。

图4-1 管理组织机构图

表4-1 大学城站人员配备表

4.2.2主要材料

表4-2 大学城站主要材料计划表

4.2.3设备配置计划

设备配备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单项施工技术要求和施工作业条件以及现有设备情况确定设备选型;按照施工进度计划指标配备设备台数,生产能力留有余地。

主要施工设备投入见表4-3所示。

表4-3 主要设备配置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