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鸿门宴》复习学案

《鸿门宴》复习学案

《鸿门宴》复习学案
《鸿门宴》复习学案

《鸿门宴》复习学案

编制:王青2014-1-6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旦日飨.士卒飨:犒劳

B范增说.项羽曰说:劝说

C妇女无所幸.幸:幸运

D素.善留侯张良素:一向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具.告以事具:全

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计

C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固:本来

D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原因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时与臣游.游:交往

B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感谢

D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遇:厚待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意料

B范增数.目项王数:数目

C若属.皆且为所虏属:这些人

D常以身翼蔽.沛公蔽:掩护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意.常在沛公也意:意图

B卫士仆.地仆:倒下

C披.帷西向立披:拨开

D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谢:道歉

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与.一生彘肩与:和

B拔剑切而啖.之啖:吃

C杀人如不能举.举:全,尽

D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继者

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为大王不取也窃:谦辞,私下

B沛公起如.厕如:到——去

C大行不顾.细谨顾:顾及

D大礼不辞小让.让:责怪

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人方.为刀俎方:正

B令张良留谢.谢:道谢

C会.其怒,不敢献会:恰逢

D沛公则置.车骑置:放置

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度:估计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过错

C素善.留侯张良善:与----友好,交好

D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内:接纳

10、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范增说.项羽曰秦王必说.见臣

B君安.与项伯有故沛公安.在?

C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D其意.常在沛公也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1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卫士仆.地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B则与.一生彘肩失其所与.,不知

C杀人如不能举.愿举.国为内臣

D大行不顾.细谨顾.计不知所出耳

1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荆轲顾.笑武阳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B沛公则置.车骑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B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愿举国为内.臣

C故幸.来告良妇女无所幸.

D如今人方.为刀俎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1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张良是时从.沛公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至鸿门,谢.曰

C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张良入谢.,曰

D君安与项伯有故.剑坚,故.不可立拔

1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欲王.关中此其志不在小.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秦地可尽王.也

C项伯杀人,臣活.之籍.吏民,封府库

D于是项伯复夜.去项伯东.向.坐

1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范增数目.项王常以身翼.蔽沛公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此亡秦之续.耳

C吾得兄.事之夜.缒而出

D越国以鄙.远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1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道.芷阳间行秦伯说,与郑人盟.

B既东.封郑朝.济而夕设版焉

C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皆白衣冠

...以送之

1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使使以闻.大王

B乃朝服

..,设九宾群臣怪.之

C箕.踞以骂曰吾得兄.事之

D既东封.郑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9、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亚父者,范增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大王来何操?

20、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沛公安在?

A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D夫晋,何厌之有?

21、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2、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A是寡人之过也

B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C具告以事

D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2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使子婴为.相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B珍宝尽有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贪于.财货,好美姬长于.臣

D今者.有小人之言今者.项庄拔剑舞

2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财物无所.取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此天子气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C臣为.韩王送沛公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具告以.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樊哙侧其盾以.撞

B且.为之奈何?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吾得兄事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立而.饮之

2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次进,至陛下日以.尽矣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劳苦而.功高如此

D得复见将军于.此因击沛公于.坐

28、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因.击沛公于坐

B沛公安.在君安.与项伯有故

C吾属今为.之虏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

29、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夫晋,何厌之.有?

B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C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军中无以.为乐

D仆所以.留者箕踞以.骂曰

30、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张良出,要项伯

3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是()A约为婚姻

..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C将军战河北

..

D则虽欲长侍足下

..,岂可得哉!

3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是()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B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

..之意

C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曰

D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

3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是()

A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

B愿大王少假借

..之

C群臣惊愕

..,卒起不意

D以次进,至陛下

..

3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是()

A诸郎中

..执兵皆陈殿下

B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C愿举国

..为内臣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35、下列各项均都表明沛公工于心计的一组是()

○1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2君安与项伯有故?

○3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4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5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6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A○1○3○5B○1○4○6C○2○4○5D○2○3○6

36、下列各项中均表明项羽政治上无知的一组是()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4项王默然不应

○4壮士!能复饮乎?

○5沛公安在?

A○1○2○5B○1○4○6C○2○3○6D○3○4○5

37、下列各项均都表明张良善于周旋的一组是()

○1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2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5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A○1○2○5B○1○4○6C○2○3○6D○3○4○5

38、下列各项均能表明范增遇事急躁的一组是()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3范增起,出,召项庄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6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A○1○2○5B○1○3○4C○2○3○6D○4○5○6

39、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 项羽政治上无知:当曹无伤告诉他刘邦要在关中称王,范增劝说他要赶紧攻打刘邦时,项羽大怒决定攻打刘邦,可是听到刘邦在鸿门的一番谎话,怒气全消,还把自己的消息来源告诉刘邦。

B 刘邦头脑清醒,善于用人:当听说项羽要攻打他时,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接着低声下气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甘心为己所用。

C 张良处事机敏:当项伯让他一起逃亡时,借口替韩王送刘邦说“亡去不义”;当刘邦追问自己如何和项伯有交情时,耐心解释,消除刘邦的疑虑。

D 樊哙粗中有细:樊哙闯帐,怒斥项羽典型的一个赳赳武夫的形象,可是他的一番言语换一个角度重复刘邦前面的话语,让项羽感到内疚,思想上完全放松警惕,为刘邦要要逃却

徘徊不定时,樊哙说不必要拘泥小节。

40、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 刘邦处事果断:项伯让他亲自去鸿门,明知危险重重,却毫不犹豫亲赴险地;逃跑之时放弃车骑快速逃脱;回到军中立斩曹无伤。

B 刘邦能言善辩:刘邦入关后即“欲王关中”,张良问谁出的计策,他说是“诹生”;到鸿门把项羽要攻打他的原因归结到“小人之言”。把“欲王关中”的野心推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项羽的好感。

C 项羽妇人之仁:当项伯说“今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时,项羽就打消了杀刘邦的念头;在鸿门刘邦用甜言蜜语哄骗项羽之时,认为刘邦确实没有“欲王关中”的野心。缺乏对当时形式的正确分析。

D 范增眼光犀利,性格急躁:刘邦进入关中后一方常态,范增就知道刘邦“志不在小”因而劝项羽赶紧攻打,但鸿门宴上自己的计划失败,两次说项羽将“为所虏”的愤激讥诮之言,很难让项羽接受。

41、翻译下列句子

(1)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2)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5)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复习学案参考答案:

1、C 幸:君主对妻妾的宠爱。

2、D 固:交情。

3、C 谢:谢罪。

4、B 数:屡次。

5、D 谢:感谢。

6、A 与:给。

7、D 让:谦让。

8、D 置:放弃。

9、B 过:责怪。

10、C A 劝说/高兴 B 怎么/哪 C 对待 D 意图/心意。

11、C A 倒/谦称,我 B 给/亲附 C 全、尽 D 顾及/只是

12、A A 回头看 B 放弃/放置 C 估计/常态 D 责怪/过错

13、D A 交好/好好地 B 接纳/内部 C 侥幸/皇帝对妻妾的宠爱 D 正

14、B A 跟随/带领 B 谢罪,道歉 C 感谢/谢罪 D 交情/因此

15、D A 名词动用/形容词作名词 B 名词作状语/名词动用 C 使动用法/名词动用

D 名词作状语

16、C A 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 B 名词动用/动词作名词 C 名词作状语 D 名词动用/形容词作名词

7、 D A 名词动用 B 名词作状语 C 名词作状语 D 意动用法/名词动用

18、C A 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 B 名词动用/意动用法 C 名词作状语 D 使动用法/动词作名词

19、D 例句,判断句ABC 均为判断句,D 宾语前置句

0、D A 判断句 B 判断句 C 介宾短语后置句 D 宾语前置句

21、B 例句,被动句 A 判断句 B 被动句 C 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D 介宾短语后置句

22、A 例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A 判断句BCD介宾短语后置句

23、D 例句:定语后置句 A 被动句 B 被动句 C 判断句 D 定语后置句

24、D A 做/是 B 代词,代珍宝/动词,到 C 介词,引出宾语/介词,比 D 代词时间词后,表——时候。

25、B A 所字结构作宾语/所字结构作定语 B 语气词,表判断 C 介词,替/动词,出 D 介词,把/介词,用

26、D A 介词,用/连词,表承接 B 连词,那么/尚且 C 代词,他/代词,这件事 D 连词,表修饰

27、D A 介词,按着/同“已” B 动词,是/语气词,表反问 C 连词,却/连词,表并列 D 介词,在

28、D A 副词,于是/副词,趁机 B 哪/怎么 C 介词,被/介词,替 D 介词,用

29、C A 主谓之间取独/宾语前置标志 B 助词,舒缓语气/代词,他 C 连词,用来 D

固定结构,表原因/连词,表修饰

30、A B 倍——背 C 蚤——早 D 要——邀

31、D

32、D

33、C

34、C

35、D

36、D

37、B

38、D

39、A 项羽大怒决定攻打刘邦在范增劝说他要赶紧攻打刘邦之后,时间顺序颠倒。

40、D 两次说项羽将“为所虏”错,第一次是对项庄说的。

41、(1)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着他们一块送死。”

(2)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3)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之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4)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5)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完整版)鸿门宴学案学案及答案

《鸿门宴》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欣赏本文波澜横生,扣人心弦的情节。。 4.学习运用对照烘托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有关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学时 主要任务: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现象。 一、课前尝试 (一)学法指导 1.借助课本注释和导学了解本文作者和写作背景。 2.借助课本和工具书,疏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飨.鲰.生毋內.诸侯卮.酒百余骑. 戮.力玉玦.瞋.目有郤.参乘 .. 彘.肩樊哙.跽.须臾.刀俎. 桮骊.山芷.阳度掳 2.文学常识填空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史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通史。鲁迅赞誉它为“。” 二、课中任务 (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豪——毫秋豪不敢有所近 10.采——彩皆成五采 (二).一词多义

鸿门宴导学案

《鸿门宴》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对文章思路的把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走近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资料: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鸿门宴”的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鸿门宴故事就是在这个地方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二、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飨士卒()美姬()卮酒()郤()鲰生()玉玦()目眦()跽()戮力()参乘()()彘()啖()刀俎()樊哙()数()目项王嗔()目桮杓()() [文本研习] 一、诵读并翻译:(关注关键字词及句式)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句式:)急击勿失!” 段解: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句式:),素()善()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3、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2、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讨论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

《鸿门宴》导学案答案

《鸿门宴》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 注音 欲王wàng关中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崤xiáo山 好hào美姬jī鲰zōu生说shuì我孰与君少长zhǎng 奉卮zhī酒为寿从百余骑jì戮lù力而攻秦范增数shuó目项王樊哙kuài 举所佩玉玦jué交戟jǐ之卫士瞋chēn目目眦zì尽裂 按剑而跽jì沛公之参乘shèng 赐之彘zhì肩切而啖dàn之 如恐不胜shēng 人方为刀俎zǔ何辞为wéi 道芷zhǐ阳 2 根据标题和情节发展,本文可分为宴前、宴中和宴后三个部分,请将每个部分分出若干小情节并分别拟出小标题。 示例:第一段:1、无伤告密2、范增说羽 明确:1、宴前(开端、发展)(1-2):无伤告密、范增说羽、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私约、项王许诺 2、宴中(高潮)(3-4):沛公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3、宴后(结局)(5-7):沛公出逃、张良入谢、项王受璧、亚父破斗、沛公除奸 二文言知识 1 解释下面的重点词语。 (1)劝说(2)一向(3)到(4)逃离(5)固( 本来)不如也(6)秦时与臣游( 交往) (7)所以( ……的原因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偏义复词,进入)与非常也。 2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1)言①说,动词②话,名词 (2)幸①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动词②幸亏,特意,副词 (3)当①正当……时候,介词②对等,比得上,动词 3 指出并解释下面个句中的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4 指出并解释下面的古今异义现象。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2)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情况今义:副词,很、非常)(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5 指出并解释下面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用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做王) 3)籍吏民(籍,造户籍册或登记) (2)名词用作状语 4)项伯乃夜驰之/于是项伯复夜去(夜,连夜) 5)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 6)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 (3)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7)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 (4)形容词用作动词 8)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 9)秋毫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 (5)形容词用作名词 10)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老交情)

鸿门宴学案及其答案 超详细!

《鸿门宴》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学习重点】掌握1-2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掌握“为”、“之”的用法。 【学习难点】掌握1-2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自主学习法探究讨论法 【学习过程】 【背景介绍】 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并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结果,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破武关入秦,抢先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想称王关中,勃然大怒,率四十万大军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鸿门宴”的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鸿门宴故事就是在这个地方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预习检测】 1、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史称“太史令”,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后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

(人教版)《鸿门宴》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使用者班级:姓名: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使用时间:20XX年9月15日编印者:李金艳审定者:陈静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军、击、内、如、信、谢、意、坐、举、胜、斗、置”等重点实词, 掌握文中词类活用,成份省略及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本文重点虚词。 2.学习作品中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行动展示人 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方法: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分析古人对刘邦和项羽的评价; 3,从这场斗争中,我们有怎样的人生借鉴; 三,教学过程: (一)课文及文学常识,背景简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无数英雄随着时光流逝而一去不返,可是他们却给后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后人代代咀嚼和品味,一个个故事凝成了厚重隽永的华夏文化哺育着后人.两千年前,项羽和刘邦的一次宴会,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典故,而且宴会上成败得失还不断启示着后人.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学习脍 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鸿门宴》. 《史记:导入》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郑板桥评论:“《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 “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关键。他以自己的坦率、磊落、骄矜、粗疏,轻纵了敌手,以致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鸿门宴》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陈涉起义后,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同为楚

《鸿门宴》导学案含答案

《鸿门宴》复习学案一、复习目标 (1)、复习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2)、复习文中人物形象。 二、文学常识回顾: 司马迁,西汉着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着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字音。 飨士卒()美姬()卮酒()郤()鲰生()玉玦()目眦()跽()戮力()参乘()()彘()啖()刀俎()樊哙()数()目项王嗔()目桮杓()() 四、课文翻译。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句式:)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句式:),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句式:),欲

《鸿门宴》精品教案

《鸿门宴》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3、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读文与读史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性认识性格决定命运,领导的个人决策与政治集团的利益息息相关。 【学习重难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课前导读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何!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时壮大的场面。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却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言为心声,可见两人都觊觎帝位的野心。但我们会发现,两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 二.作家作品 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进一步了解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汗将李陵辩解,触弄了汉武帝,获罪入狱,被处以宫刑。三年后出狱,发愤著书,历经10年艰辛写成《史记》,又称《太史公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背景介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 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题目解说 “鸿门”,即项羽率军屯兵的地点新丰鸿门,“鸿门宴”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项羽、刘邦谁能夺得天下,这次宴会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 四.基础知识 1.本文的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鸿门宴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作出合理评价 教学重点:项羽、刘邦形象的探讨、总结 教学难点: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之同情,树立正确的英雄史观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前人对项羽、刘邦的评价资料 教学过程 致欢迎词:大家热烈鼓掌欢迎各位老师来到我们班听课。 一、导语设计 经过前节课的情节梳理,我们知道《鸿门宴》故事一波三折、跌宕生姿,引人入胜。当然,鸿门宴也像道人物画廊展示了那些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评里面最为主要的两个人物:刘邦和项羽。 二、文本观照:剖析性格 上节课布置大家思考《鸿门宴》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下面有没有同学主动起来,给大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项羽或是刘邦。 若学生无法下手,则提供以下分析思路。

要立体全面的去认识历史人物,仅仅靠一篇《鸿门宴》就显得较缺乏,下面补充几则材料,帮助大家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三、材料提供、写作展示 关于项羽的资料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项羽本纪》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解说: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缺乏忍辱负重的胸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咏项羽》解说:活着的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是一种“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豪气赞美与欣赏之情。 (1)关于刘邦的资料 月余,卒骂高祖,高祖怒。城降,令出骂者斩之,不骂者原之。 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高祖本纪》 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苏辙 刘邦是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毛泽东解说:后世对刘邦的评价较高,但他性格上也有一些缺陷,刻薄寡恩,诛杀功臣,且手段较为残忍,毫无仁爱之心。 教师引导:结合课文《鸿门宴》你所感受到的二人形象,项羽和刘邦哪一个是你心目中的英雄请以《我心目中的英雄——楚霸王(汉王)》为题,写150左右短文。给大家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每组最少推荐两名同学上来展示。请组长

鸿门宴优秀详细教案

《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朗读课文,重点字词正音,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1)导入: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2)明确学习任务: ①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②疏通文意 ③掌握课文中所出现的文言知识 ④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⑤人物形象分析 (3)作者简介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完整版)《鸿门宴》预习学案

鸿门宴》导学导练 、课内阅读(86 分)一)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1-5 题。(19 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 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3 分,每3 字1 分)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旦.()日飨.()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③范增说.()项羽曰④好.()美姬⑤皆为.()龙虎⑥未得与项羽相.()见⑦使子婴为.相() 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 分,①旦日飨.士卒() 3.解释下列多义词。(7 分,每空⑴军①沛公军霸上(()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军() ⑵相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 ⑶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⑷在 ①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⑸于 ①使人言于项王曰(() ③长于臣( 4 .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译文: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 5 .根据文段内容填空。(4 分,每空1 分) 本段文字交待了刘、项双方的对比,表明项羽一 方,。但此时双方此时本应“戮力攻 每词0.5 分) ②范增说.项羽曰() 0.5 分) )②为击破沛公军 )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②使子婴为相 )②皆为龙虎 ) )②此其志不在小 )②贪于财货 ) 4 分,每句2 分)

教学大赛一等奖 11、鸿门宴·教案设计

11、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照手法的运用。 2.继续学习比较阅读法,增强学生读史的兴趣。 3.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诗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解题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精深。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

人教版必修一《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教学重难点 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3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诵析《垓下歌》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注释: 1.骓(音zhuī):毛色青白间杂的马。逝:行。 2.虞:项羽宠爱的的侍姬。若:你。 今译: 空有拔山的气力啊, 空有盖世的豪气! 时运不济呵, 骏马再也难奔驰! 骏马难奔呵, 不可期! 虞姬虞姬呵, 我当如何安排你! 背景简介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课文学习三步法: 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 1、基础知识点: ⑴、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项羽” 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i)击破沛公军” ⑵、古今异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固”,本来。 ⑶、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⑷、活用: “军霸上”、“王关中”(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从百余骑(从:使动用法,使……从;骑:一人一马。) 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 “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道,音jiàn) ⑸、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辞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

《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 年级:高一班级:学生: 【课前预习任务】 朗读课文至少两遍,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鸿门宴》预习学案。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2、关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人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表,8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经典点评 板桥评论:“《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 “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军主力,扭转反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破军。此时的项羽,豪气满天,“已破军,项羽召见诸侯,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垓下之战当四面楚歌之时,项羽仰天长叹“天亡我也”。这是怎样的痛断肝肠!项羽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4、背景知识 《鸿门宴》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涉起义后,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邦也先后起兵反。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仍号楚怀王。项,同为楚怀王所辖的主力军。项梁死,项分别战于黄北。楚怀王曾与诸将相约,谁先入关,就是关中王.项羽在巨鹿一带消灭军主力,邦则从黄河以南打进函谷关,攻下。 邦攻下后,吞并霸上,遣将把守函谷关,不纳诸侯,欲称关中王。项羽听说后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鸿门宴也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它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这次宴会隐含杀机,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鸿门宴”一词今天也成了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的代名词. 5、文化常识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设计 精华

《鸿门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及相关作家作品。 2、放录音或范读课文,准确认读,扫清语言障碍。 3、诵读课文,能理解文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请学生欣赏两首关于主人公的诗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 提示(一):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

(完整版)《鸿门宴》预习学案

《鸿门宴》导学导练 一、课内阅读(86分) (一)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1-5题。(19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3分,每3字1分)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范增说.()项羽曰④好.()美姬⑤皆为.()龙虎⑥未得与项羽相.()见⑦使子婴为.相()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分,每词0.5分) ①旦日飨.士卒()②范增说.项羽曰() 3.解释下列多义词。(7分,每空0.5分) ⑴军 ①沛公军霸上()②为击破沛公军 ()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⑵相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②使子婴为相 () ⑶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②皆为龙虎 ()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⑷在 ①沛公兵十万,在霸上()②此其志不在小 () ⑸于 ①使人言于项王曰()②贪于财货 () ③长于臣() 4.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每句2分)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译文: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 5.根据文段内容填空。(4分,每空1分) 本段文字交待了刘、项双方的对比,表明项羽一 方,。但此时双方此时本应“戮力攻秦”,而曹无伤的告密,。 (二)阅读文章第二段,完成6-12题。(33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6.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每字0.5分) ①鲰生说.我曰()②沛公奉卮.酒为寿()③要.项伯()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每词0.5分) ①张良是时 ..从沛公()②亡去不义 .. ()

高中语文部编版《鸿门宴》教案教学设计

《鸿门宴》 一、《鸿门宴》解读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 1.说一说《鸿门宴》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从这个故事中,你认为若能成大事需要的是什么?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鸿门宴》,完成下题。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军霸上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豪不敢有所近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学案

《鸿门宴》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掌握“军”、“王”“小”“为”“如”“善”“幸”“故”“从”“击”“内”“采”“无所”“孰与”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熟读并能准确翻译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学习重难点】 1、掌握1-2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2、掌握1-2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探究讨论法 【知识衔接】 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 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 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 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 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 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