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封建社会时期中外档案事业之比较

封建社会时期中外档案事业之比较

封建社会时期中外档案事业之比较
封建社会时期中外档案事业之比较

封建社会时期中外档案事业之比较

09档案班20号黄云凤

一、档案种类:

秦朝:秦始皇焚烧六国档案典籍,所以秦朝保存的前朝六国的档案较少,多为本朝积累的档案。秦朝档案种类按内容分主要有日常政务文书、律法档案、户籍档案、赋役档案、舆图等。

汉朝:汉朝档案除有政务文书外还有计簿、舆图、法令、工农业的技术档案等专门档案。

魏晋南北朝:最主要的档案是行政文书档案,此外还有在官员的人事档案、赋税徭役档案、军事档案、司法档案、谱牒档案等专门档案。

隋唐:档案主要有政务文书档案,此外还有记注档案、甲历档案、赋役档案、舆图档案、律法档案等,专门档案。

宋朝:档案种类有政务文书、赋役档案、律法档案等

元朝:文书档案等

明朝:明朝重视对元朝档案的收集,所以明朝保管的档案一部分为元朝的图籍、地图、簿籍、典籍、天文仪象、地理户口版籍等档案。

明朝政府也注重对本朝档案的积累,明朝的档案最主要的是文书档案。除文书档案外,明代还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档案,主要有:黄册和鱼鳞图册、军册、贴黄。

清朝:主要档案为政务文书档案

外国:

政府公务档案:包括政府在行政、财政、司法、立法、军事、外交等政府职能活动中形成的档案。

私人档案:包括行会、银行、公证机构等民间组织在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档案,如行会档案、金融档案、公证档案等。

宗教档案:教会形成的档案

殖民地档案:宗主国在管理殖民地的各种活动中形成的档案。

总结对比:中国的档案内容涉及行政、司法、赋役、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然上述种类丰富的档案的形成者基本上都是封建政府,民间机构或私人的档案比较少,技术档案等专门档案比较少。外国的档案除了政府公务档案还有私人档案、宗教档案、殖民地档案等,档案种类更为丰富。政府公务档案在内容上与中国基本一致。

中国为什么没有或很少政府外的档案,究其原因,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是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政府对民间的思想、文化进行严格控制,对民进稍具规模的就够都会严格管制,更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允许组织规模、权利超出一国范围,甚至凌驾于国家的宗教组织的存在,所以政府外的各种档案较少。而外国的国家管理较为松散,农业经济是大规模的农业经济(庄园经济),城市的迅速发展也产生了很多的民间组织,各种活动都较为庞大、复杂,这就产生大量的文件,也需要这些文件来支持活动或组织的后续发展及正常运转,这些文件就得以保存下来成为档案。

二、档案管理机构及档案管理人员

中国

秦朝:中央:三公:丞相府下设诸曹椽属各掌其文书档案;

太尉府下设曹属各掌军事档案

御史府下设御史中丞、御史丞、御史各掌文书档案事务,柱下御史为专门保管户籍、舆图等重要档案的官员。

九卿:除少府中尚书wie专掌文书档案官员外,其余机构各掌任内档案。

地方:郡:设门下主簿统领文书档案工作,下设主记室椽史、录事椽史、奏曹椽史等均主文书档案,其余各曹椽史各掌任内档案。

县:设功曹椽史(又称主吏)、狱椽、仓吏等分掌县的地方具体事务和档案,县下设乡、里、置啬夫、里正等基层治民官、并兼掌赋税、诉讼等档案。

秦朝依法治国,重视律法档案,建了专门的档案库保管律法档案,主管官吏为法官、法吏。

秦朝大量石刻档案分立各地自然保存

两汉:

中央:西汉初期,丞相府是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长官为丞相,丞相之下设长史,长史下设丞相史、丞相少史等官员具体掌文书档案工作。另设计相、主郡国上计事。还分设曹,各曹设椽史、令史保管本部门的档案。

随着相权削弱,太尉府总领朝政,府内设阁下令史、记室令史、令史管理档案。

御史府,为中央政府主管文书档案的重要机构,主管官为御史大夫。属官为御史中丞,在兰台掌图籍秘书,内领侍御史,侍御史下设十五人分曹掌管档案事务。

汉武帝后,尚书台成为主管文书档案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分曹治事、曹设尚书、尚书郎主管档案事务。

汉朝还在宫廷内设内朝重要文书官员如中常侍、侍中等,均为宦官文书官员,为列侯至郎中的加官,尚属兼任,汉武帝时设宦官充任中书令,掌皇帝文书。

在汉朝,除上述机关等中央机关各自管理保管本机构档案外,还设有专门的档案库保管档案如石渠阁、兰台、东观,西汉还有麒麟阁、天禄阁等,东汉有石室、宣明、鸿都等。还设宗庙保管列侯功臣的有关档案。

地方:汉代地方各级政府中都有相应的文书档案官吏,具体如下:

州:设治中、主簿,主簿统领门亭长、录事、记室等文秘承送机构,在军事系统官吏下设主簿、阁下记室、记室、舍人、门令史等档案官吏。

郡:文书主管官为主簿,具体掌档案事务的机构有主记室、主官为主记室史,简称主记,地位逊于主簿,主记室下设主记椽、主记史、记室史、录事、录书史等官吏,统称椽史。

县:设县丞主官文书档案工作,设主记室,下设书吏从事具体文书档案工作。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中央的档案管理机构主要有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各级地方则多设吏员管理档案。

中央:尚书省,主管官员为隶尚书事,内部分曹治事,曹设尚书,其下又分小曹,每曹设尚书郎,统领都令史、令史、书令史等,负责本部门文书的处理和档案工作。

中书省:曹魏时中书省主管官员为中书监、中书令(无所执掌,仅存清贵知名),下设通事郎;晋时,中书省主管官员为中书侍郎,下设舍人、通事;东晋合称通事舍人;南朝改称中书舍人。

门下省:长官为侍中。

三省制度的建立,形成了王朝中央文书档案工作的系统,对后世的文书档案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王朝中央除了三省等机关的档案管理人员外,还有主客令史、记室令史、主书、主簿、书佐、等职官分别负责档案的保管工作。

魏晋南北朝除了各中央机关保管了大批档案,还沿袭前制设有东观、兰台、宗庙等保管档案,各国还设有专门的户籍档案库,并设有专门的检籍机构,负责户籍档案的检查。

地方:州:治中从事、诸部从事、主簿、记室书佐、诸曹佐、司马、长史、掌书记;

郡:主簿、主记室、门下史、记室史、录事史、书佐、功曹史、功曹书佐等文书档案人员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文书档案机构数量较少,但是文书档案人员数量多,名目繁复。

隋唐:王朝中央三省为文书档案工作的最高管理机关,三省内部的档案机构组织体系如下: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其副职为中书侍郎,下设的文书档案官员主要有中书舍人(又称内史舍人)、起居舍人、右补阙;

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副职为黄门侍郎,下设的文书档案官员有给事中、起居郎、门下录事、符宝郎,门下录事下设主事、令史、书令史、甲库令史分掌具体事务;

尚书省:尚书省为文书的具体执行机构,下设吏、礼、工、兵、刑、户六部,各部均设有都事主管文书档案工作;此外还设有专门监督检查文书档案的勾官,一为主管官员,如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另外具体掌理人员有都事、主事令史、书令史;

翰林院:主管官员为翰林供奉、翰林学士,内设学士院,为翰林学士的教习机构,可算作档案教育机构;

宦官机构:具体有内枢密使和宣徽使,均有宦官掌管;

地方档案管理机构及人员:道的档案管理人员为参谋、掌书记;州的档案管理人员为录事参军事、参军事等;县的档案官吏有主簿,录事等。

总的说来,唐朝的档案管理人员分为有官品的官吏和无官品的一般档案管理人员,除上述档案管理人员外,还有主书、传制、翻译、修纂、校理、典书、楷书等一般档案管理人员。

在唐朝的文书档案监督检查制度——勾检制度下,除中书、门下外的中央、地方各级档案机构中的形成了以尚书省为中央领导机构的自上而下的勾检系统,具体负责监督检查档案的人员称为勾检官吏,名称多与一般的档案官吏名称一致。

除中央机关、各级地方政府中的档案管理机构、人员,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还分别设置甲库保管甲历档案,甲库是国家机关中现行档案的专职管理机构。

宋朝:

中央机关文书档案机构设置与官吏任用:

元丰改制前:中书门下(亦称政事堂)是文书档案最高主管机关,长官称“中书门下平章事”,副职为“参知政事”,下设文书档案机构有孔目房、勾销房,各房中文书档案官员有检证官。

元丰改制后:

中书省:主管文书档案工作的长官为中书舍人,下分上案、下案、制诰案、谏官案、记注案五案。文书档案机构有主事房、点检房、催驱房、班簿房、制敕库房。

门下省:文书档案主管官为给事中,下分上、下、封驳、谏官、记注五案,文书档案机构有通进司(给事中掌管)、银台司、章奏房、封驳房、发敕司、进奏院、登闻鼓院(由门下省属官司谏、正言掌管)、登闻检院(由谏议大夫兼管)。

尚书省:文书档案机构有开拆房、催驱房、制敕库房、都知杂房,由左、右司郎中和员外郎负责各房的文书档案工作;尚书省下设的六部也有负责文书档案工作的机构。

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负责文书档案工作的机构有教阅房、兵籍房、吏房;另外,还设有检详官专掌机要文书,设编修敕令所,一般由宰相衔的人掌领。

三司:为最高财政机关,负责文书档案工作的机构有都磨勘司、开拆司、发放司、勾曹司、催驱司。

翰林学士院:下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等。

宋朝还建立了一些大型的王朝中央档案库(如金耀门文书库、崇文院和秘阁,秘阁设直

秘阁、秘阁校理等官管理)和皇帝档案库(如龙图阁、天章阁等)专门保管档案。

地方机关文书档案机构设置与官吏:

路:下设帅、漕、宪、仓四司,四司中文书档案官员有主管机宜文字官、主管书写机宜文字官,主管文字关。

府、州、军、监:多设有孔目官负责文书档案工作,孔目官有都孔目官、副孔目官、节度孔目官、观察孔目官等多种名称。

县:主簿仍为文书档案主管官。

出上述机构及人员外,宋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全国各级机关档案专职机构——架阁库,中央机关架阁库主管官员多为进士及第者,一般的中央和地方架阁库的主管认为八、九品的低级官员,称管勾,具体掌管档案的吏员称守当官、守分等。其中六部档案在六部架阁库存放一定时间后集中到金耀门文书库。

宋代各级官府设置的文书档案官吏基本沿袭前代,官为任期制、吏为常任制,文书档案吏员有一定资格要求。新增加的书吏名称有押司和贴司,押司是一些中央和地方官府中掌案牍事务的吏员,贴司在押司之下,人数相对较多。

元朝:元朝的文书工作机构不太健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内的专门文书机构很少,一般设有承发司、经历司掌文书事宜,设照磨所作为文书档案工作的监察机构。

元朝各级官府中的文书档案人员都由本部门的首领官管束,首领官是文书档案工作的主管,高级首领官有辅助掌管的权利。首领官名称不一,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经历、都事、主事等有官品的首领官,一类是知事、照磨、管勾、架阁库管勾、提控案牍、都目、吏目、典吏等无官品的首领官,首领官下则是令史、译史、奏差、知印等档案管理吏员,吏员任期满无过错则有可能出职为官。

元朝沿袭宋、金架阁库制度,在各级官府中设置架阁库,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主管官为管勾。

明朝:明朝建立后,档案工作机构的设置由分散趋向统一,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洪武八年设照磨和管勾人员管、理档案。之后,中央各文书机构、军政机关纷纷建立档案机构,地方各级机关设置架格阁库、黄册库、案牍库等档案库。明朝档案库除了架阁库等地方档案库之外,还有一些王朝中央档案库,属大型的档案库,主要有:

大本堂——由秘书监掌管,保存前朝典籍图书和本朝档案;

后湖黄册库——保管全国赋役档案的专门档案库,先由户部侍郎兼管,后由南京通政使司户科给事中、户部清吏司主事主管,库内的档案管理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编制人员,有办事吏、库匠、监生;一类是大造黄册之年临时增加的人员,有匠、胥、监察御史、户科给事中、户部主事、督监生。

皇史宬——是皇家档案库的集中代表,收藏皇帝的实训、圣训和玉牒,皇史宬有专门监管人员,明代记载不详;

文渊阁库楼——收藏明王朝中枢机要档案,由内阁大学士统领;

古今通集库——保管皇帝赐封功臣、名将、藩王的诰封、铁券,还保存京官、外官的诰封底簿,具体管理人员不详;

总的看,明代档案库有很大发展,建筑技术上注重对档案的保护,规模大,不同档案库分别保管不同的档案,有些已具有专门档案库的性质。

清朝:清朝的档案管理机构可分为中央各行政机关和地方各级官府内部的文书档案机构。

(一)中央一级的档案管理机构主要有内阁、军机处和其它各部院。

1.内阁、军机处

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内阁和军机处的行政职能逐渐淡化,其

文书档案工作职能大大加强,成为中央两大文书档案工作系统,建立健全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工作制度,促进了档案工作的发展。

(1)内阁是清朝重要中枢机构之一,职能复杂,其中一项是兼管但修史和存贮档案图书;内设机构重多,其中涉及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典籍厅——为秘书部门,下设北厅收藏红本表章及各项图籍;

满本房——又称满本堂或满洲堂,负责管理内阁大库和黄史宬的收藏事宜,增修王公世爵谱册;

蒙古房——又称蒙古堂,管理蒙文实录、圣训;

副本库——专门收藏题本副本的档案库;

内阁大库——是清中央最重要的档案库,保存内阁和宫廷重要的档案文献,馆藏档案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内阁大库分为西库和东库,西库贮存红本,称红本库;东库藏实录、表章等,称实录库。内阁大库隶属内阁,日常工作由内阁典籍厅和满本堂分掌,典籍厅掌管红本及书籍表章;满本堂掌管实录、圣训、起居注史书及其它档案文献。内阁大库防范严密,由舍人省吏循例编目,其他官员难以窥见。

皇史宬——贮存清代实录、圣训、玉牒,副本库建立前负责收藏题本的副本,由满本房掌管,设内阁侍读学士二人,侍读四人掌管,另设守尉三人、守吏十六人。

(2)军机处,组织形式简单,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且都是兼任,涉及档案管理的机构具体如下:

办理军机满(汉)档案处——为临时性档案机构,军机处修补档案时设立,事毕即撤方略馆——掌纂修方略,又是军机处档案的保管地,方略馆总裁由军机大臣兼任,下设提调、收掌、纂修等官,由军机章京内派充。

2、中央其他各部院

清中央各部院档案工作发展程度不同,各衙门的档案工作机构的设置也因执掌繁简而不同,多数设置清档房、档房管理档案。

(二)地方各级政府内部档案管理机构

清朝地方政府分置省、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四级政府机关,各级政府机关内的档案机构设置无法知悉,档案工作则设书吏、典吏、幕友或主簿负责管理。

清朝档案管理人员有兼职和专职之分。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多为中央各行政机构的行政官员,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则有幕友和书吏。幕友是地方各级官府长官自行延聘的人员;书吏则是国家机关的正式雇员,广置于中央机关和地方各级官府之中,书吏因服务的衙门不同而名称各异,具体分为供事、经承、书吏、典吏、攒典,书吏名目虽多,但在公文往来中,常统称书吏、书办或经承,在地方政府中书吏要受幕友制约。

外国

封建社会初期:

庄园档案馆:庄园档案馆伴随土地分封制度和等级制度的实施而出现的一种私人档案馆,是庄园主的私有财产的一部分,具有继承性,可以世代相传。庄园档案馆沿袭了奴隶社会档案机构收藏“混合性”的特点,保管了庄园主在行政、司法、军队、外交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如国王授予的特权证书,记录农民租种土地的地籍簿册,庄园主家族的家谱、族规、婚约、和遗嘱等,同时还收藏一些贵重物品。

教会档案馆:伴随基督教会组织体系的建立和完备,各级教会组织设立相应档案馆保管本组织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的档案,馆藏档案种类具有综合性,涉及行政、思想、科学、文化、教育、艺术领域。教皇档案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负责保管教皇的命令、信件和账目,以及教皇特权和恩赐有关的文件。从13世纪起,教皇档案馆发展成为一种馆藏国际化的档案机构。在教皇档案馆之下,主教档案馆和修道院档案馆分别保管本辖区内形成的档案。

封建社会中期:

城市档案馆:城市档案馆是伴随着自治城市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档案机构,保管自治城市在行政、财政、立法、司法、军事和外交活动中产生的档案,包括国王发给城市的特许状、行政文件、法规条例、诉讼文件、外交文件以及地契、税册、账目等等。

国王档案馆:国王档案馆是王权加强和巩固的产物,集中保管国家和王室档案。如英国的藏卷馆负责保存国王和国家机关的现行文件,法国的宪典宝库保存法国王室12世纪以来的内政和外交文件。

社团档案馆:社团档案馆是一个综合概念,是行会档案馆、银行档案馆和公证档案馆等多种社团组织档案机构的总称,这些档案馆是封建社会中期伴随城市的兴起、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贸活动的频繁而出现的新型档案机构,保管这些组织在相应的业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此外,其他一些社团组织,如大学、医院和慈善机构也建立有自己的档案馆。

封建社会末期:

机关档案馆:机关档案馆是国家机器强化和部门分工细化的产物,机关档案馆是部门性档案馆,主要职责是保管机关或本部门的档案,为本机关服务。

殖民地档案馆:殖民地档案馆是殖民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的产物,保管殖民事务档案。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这些殖民地档案馆不复存在,但其馆藏大多得以保存。

总的来说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档案馆库类型多样,但总体性质基本相同,都是为所有者专有并只为所有者服务的保管机构,古代档案馆的特点受其性质所决定,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附属性。古代档案馆库都只是依附于特定所有者的内部机构,往往作为政府或宗教的附庸而存在,没有独立性,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

二是封闭性。古代档案馆库均不向社会公众开放,只有所有者或者所有者特许的人或机关才能利用馆藏档案。

三是世袭性或连续性。古代档案馆库可以世代相传,可以遵照法规或遗嘱继承,也可以按照帝位或爵位相传。

四是馆藏对象的混合性。古代档案馆库保存的不仅有档案,还包括图书、贵重实物或其它物品,大多是一种混和型的收藏机构。

五是门类的单一性。古代档案馆库都只属于档案保管机构,没有出现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档案教育机构等其它门类的档案机构。

六是分散性。古代档案管库大多各自为政,彼此之间既没有纵向的隶属关系,也没有横向的业务关系。

总结对比:

(一)从档案机构的类型和性质看。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和外国都没有专门的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只有档案管理机构,档案机构门类较为单一。当然双方的档案管理机构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历朝历代的档案管理机构基本上都属于官方的档案管理机构,带有明显的统治阶级属性,而外国的档案馆既有属于统治阶级的档案馆(如庄园档案馆、国王档案馆),又有带有私人性质的档案馆如(如社团档案馆),还有教会档案馆和殖民地档案馆,档案馆的类型更为丰富,阶级层次更多,当然这与双方得封建专制的集权的发展程度有关。

(二)从档案管理机构及其管理人员的设置情况看。中国各朝代基本上可分中央和地方两个级别。中央级的档案管理机构有两种形式,一是中央的行政、财政、军政等机构部门内设的档案管理机构或档案库,二是封建政府专设的保管档案的比较大型的档案库。上述两种类型的档案机构的档案管理的统领官员或中层的管理人员一般由有官品的政府官员兼职或专职管理,档案官员一般为任期制;而一般的负责具体档案事务的档案人员(吏员)则一般由属官聘任,且多为常任制。地方各级政府的档案机构及人员设置则较为简单,一般设一个

档案管理主管官员,下面再设置诸多一般档案管理机构或吏员各司其职管理档案。地方政府的行政级别越高,政府内设的档案管理机构人员就越复杂且多。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各朝代的档案机构设置模式大体相同,名称上有所差别,有的还被接下来的朝代有所损益的继承发展。档案管理人员数量众多,名称繁复,既有官至一二品的高官级、也有一般的无官品的普通吏员,档案管理人员专职化更明显,分工更细。就整个封建社会时期来看,档案管理人员的地位是呈波动下降的趋势的,至于元朝时档案人员地为达到封建社会时的最高点则是由统治阶级为少数民族,尚无文化较为落后,且视“档案为神物”这一态度客观导致的,不能改变档案人员地位逐渐下降这一趋势。

总的来说,封建社会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档案管理机构是各自为政的,除了在一些朝代,政府部门内的档案库须向国家级档案库移交档案(如唐朝六部档案在六部架阁库存放一定时间后集中到金耀门文书库)外,基本上没有任何隶属关系,但有一定的业务往来关系,这一点与外国档案馆库的分散性有相似之处。而唐朝时在勾检制度下形成的遍及全国的勾检系统,尚书省为勾检系统的中央领导机关,形成的本官府与上下级勾检相结合的勾检方法,则体现了明显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与业务往来关系。勾检系统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点、线、面结合的档案管理的纵向网络,这在整个封建社会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档案管理制度的一大进步。

外国的档案馆的设置与其所处社会经济背景有很大关系,但很可惜,外国的档案馆的内部机构及人员的具体设置教材中未曾提及,这里无法详细比较。

(三)从馆藏对象看,有三种情况:一、中国各机构内设的档案馆多保管本机构内的档案,这一点与外国的机关档案馆是一样的;二、中国一些大型档案馆保存的也多为行政文书类的档案,此外还出现了专门档案馆,如唐朝的甲库就是专门保管甲历档案,外国也出现了银行档案馆、公证档案馆等社团档案馆专门保管各自在业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三,中国有些档案库除保存行政文书类档案也保存一些图书及重要的物品,外国的馆藏则更为混合,出保存档案还保存图书贵重实物或其他物品,而档案不仅包括行政文书类的,还包括经济、立法、司法、军事、外交方面的档案,如城市档案馆,档案馆的综合性更加强。

(四)中国的唐朝时期,翰林院内设的学士院对翰林学士出职有教育、培训和考察的职责,负担了一定的档案教育的责任,而外国则没有出现任何档案教育机构。外国档案馆库有世袭性或连续性,是所有者的私人财产,可遵照法规或遗嘱继承,也可以按照帝位或爵位相传,中国的档案馆多属政府职能部门,属统治阶级管理,但它不属于任何私人所有不是私有财产的一部分,不存在继承性。此外中国的档案管理机构如同外国档案馆库一样有一定的附属性和封闭性。

三、档案管理与管理制度

中国

秦朝:秦始皇不重视史官记注和焚烧六国档案典籍,为秦朝档案收集和保管、利用的一大缺失。秦朝没有制定明目确定、条例清楚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但文书档案工作作为行政机构职能的重要部分,依着秦王朝对封建政务的高效率的要求,也建立了一套在文书档案制成材料、管理、传递、保管上有着高效率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尤其在律法档案的保管上更为严密。

两汉:汉朝重视对前朝档案的收集与本朝档案的积累,修筑多种档案库保管档案。汉朝建立了相应的文书制度规范文书工作,但对档案管理的主流程则未有明确制度。

魏晋南北朝:各国重视对档案典籍的收藏、然社会动乱对档案典籍造成极大破坏。

文书档案的制成材料出现变革,纸质档案逐渐增多,公文用纸制度逐渐成形,黄纸成皇

帝专用纸;文书档案工作制度亦出现变革:文书装订形式普遍采用卷轴式;用印制度发生变化;公文处理程序出现变革。

隋唐:文书档案工作在各文书档案机构分工合作下形成了一套系统而严格的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其中关于档案管理的制度有文书归档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移交制度。而作为专职档案管理机构的甲库在档案管理人员的铨选、档案收集入库、档案的监督检查、档案查阅利用上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制度,以相应律法来保障制度的落实和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唐朝还有专门的文书档案监督检查制度——勾检制度,整个勾检制度过程包括登记、检查、复查三个步骤,并在此制度下形成了自中央到地方遍及全国行政机关的勾检系统。

宋朝:宋代文书档案工作在继承前代基础上更趋完善,文书工作制度数量多,名目清晰,这里暂不赘述,只浅述档案工作的管理制度。宋朝档案管理制度的典型代表是架阁库管理制度,

架阁库在档案集中、编录、立卷、登记编号、分类、鉴定销毁、供检利用、移交、保护等管理环节上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并通过律令中的禁令和赏格两方面来保证实施。

元朝:元朝的文书和管理工作已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在此基础上,并在文书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立的档案管理制度,主要有照刷磨勘文卷制度(同时也是文书管理制度)、架阁管理制度(在档案归档、编目、存贮、检用方面予以详细规定)、区别文字分别架阁制度(中书省设架阁库、蒙古架阁库、回回架阁库,区分文字,分别价格,设蒙古、回回架阁库管勾专管)、当面交卷制度。此外,为保护档案的安全,元朝还以法律的方式指定了一些保护性措施。

明朝:明朝档案管理制度严密、完备,主要体现为后湖黄册库和皇史宬两座档案库的管理上。

后湖黄册库主要收藏赋役档案,明朝黄册制度在历代政府管理赋役档案实行的定期造籍,逐级上报、分级管理的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内容、编制以及上报方法比之历代更为严密。黄册档案的管理在用纸规格、抄写规格、装订、放置、查阅等发面有一整套详细规定,有严格的晾晒制度和保密制度。

皇史宬作为皇家档案库档案移交、保管调阅等方面有严格的手续、制度。

清朝:清朝档案工作各自为政,各衙门档案管理的封闭性很轻,情况不一,缺乏统一的制度,只能从不同衙门的具体做法上找出一些带普遍性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清朝档案管理从文书的立卷归档、整理、编目、保管,到查询利用,都制定有相应的制度和防范性措施,具体有:

一案一卷制度、按照文种、时序(或问题)分类整理的方法、编目登记制度、档案的汇抄制度、档案的清查和缮修制度。

《清律例汇纂大成》为上述档案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提供了法律保障,以保证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的顺利展开。

外国

与封建社会相比,封建社会时期的档案管理活动有了初步发展。档案管理各个环节开始超越简单的做法和手段,逐渐形成了初步系统的制度和方法。这些发展在档案整理和分类、编目和鉴定、保管和利用等几个都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一)整理和分类

档案整理和分类在整个封建社会经历了一个从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的阶段式跃进过程。

封建社会初期,除继续沿用古罗马的“二元主义”分类法之外,欧洲一些王国根据档案内容的机密和重要程度,将档案分为“闭式文件”和“开式文件”。这种整理和分类方法相对比较简单。

封建社会中期是,“二元主义”分类法应无法适应档案管理的需要逐渐被淘汰,当时出现的一些新型档案馆开始采用新的分类标准。如城市档案馆按照城市的各个部门来划分档案的类别,每一类内再按照年代或地区进行整理,这被看成后来通用的“机构—年代”分类法的雏形。国王档案馆开始将档案的事由(即主题或内容)演变成整理和分类的重要标准之一。

封建社会后期,欧洲各国出现多种档案整理和分类方法并存的局面,既有同时按照业务部门和时间来分的,也有同时根据地区和事由来分的,这些方法大多存在同一分类级别标准不一致的局限。随着档案学理论的萌芽,德国和意大利的一些档案学者开始系统研究档案的整理和分类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当时影星较大的理论观点主要有四种。一是德国档案学者拉明根在1571年出版的专著《总结报告——怎想才算是一个完美的登记室》中提出的事由分类法,要求将档案分为君主、外交和臣民三大类。二是意大利档案学者波尼法西奥在1632年出版的专著《论档案馆》中提出的系统分类法,要求将档案按照地区—事由—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系统分类。三是德国档案学者木尔茨提出的实用归纳分类法,要求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概括出档案分类的一般性类别。他在1692年出版的专著《办公厅和档案馆的权利》中提出,档案的类别可以归纳为教会的、政治的、司法的、国库的等等。这种思想实际上是是有原则的表现。四是德国的档案学者坤特提出的合理演绎分类法,要求运用纯逻辑推理的方法预先拟定出一个适用各种档案的具体类别。他在1783年出版的专著《论总档案馆的建立》中提出了制定一个适用于各个机关档案分类的通用标准分类法的设想,在德国档案界引起强烈反响,为后来的德国档案学者所赞同并发展,但这种通用分类法在当时的条件下行不通。

(二)档案编目和鉴定

1.编目

封建社会,特别是中期以后,档案编目有了明显的进步。编目方法更加完备,登记的项目更加齐全,而且出现了比较正规的书本式目录。欧洲各国中档案编目开展的较早、做的较好的主要有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意大利那不勒斯王国档案馆从1284年开始编制档案目录,登记项目包括档案文件标题、文种、日期等等,开创了早期较完备的编目方法。法国进一步完善了意大利那不勒斯王国档案馆的编目方法并应用于宪典宝库,按字母顺序编制法国第一本财产法规和登记簿目录。英国也开展类似的编目工作,1323年管卷大臣斯蒂普顿在对国王档案馆的档案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编出了较为详细的案卷目录,后是1601年拉巴德主管国王档案馆期间又为馆藏全部档案编制了索引。

2.鉴定

封建社会特别是中期以后,档案鉴定开始萌芽,14世纪,欧洲的一些自治城市出现了淘汰公文的做法。这种做法一般是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用来审阅庞杂的档案文件,将其中有价值的文件加以保存,把无用的或重发的文件进行淘汰。但由于封建社会档案文件的所有者同样是形形色色且互无联系,淘汰公文的做法还无法成为一项制度普遍推广。正规的档案鉴定还是从近代法国档案工作改革才开始形成。

(三)档案保管

封建社会初期,档案保管还是比较分散的。庄园档案馆保管档案的场所比较分散,主要有阁楼、地下室、密室等,教会档案馆的档案则保存在教堂或主教住所。档案装具也多种多样,主要有箱子、口袋、橱柜等。

封建社会中期,档案保管出现了相对集中的趋势。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保管档案的场所相对固定,甚至出现了专门的档案建筑;二是教会档案馆的档案逐步集中并统一保管。

总结对比: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各朝代的档案管理活动从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鉴定、销毁、利用等环节都各自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管理流程,档案管理的专职化加强,分工细化,有的甚至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完备的管理制度来保障档案管理活动顺利进行,

虽没有专门的档案法律但其他法律中也散见一些档案保护的法律法规。针对档案管理人员本身的管理也采取了官府职官在编与属官私人招聘,逐级管理的管理方法。从纵向看,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档案管理活动随着封建专制集权制度的发展,封建政府行政管理的体制以及都前代档案管理的批判继承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也日趋完备。就如对赋役档案的管理,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沿革已经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分级管理的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这不仅体现在对档案本身的管理,也体现在管理赋役档案的档案机构自身的管理上。

封建社会时期,西方基本上是多个国家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而且国家的内部管理也比较松散,这就决定了西方不可能像实行高度专制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中国那样,建立起覆盖全国的一整套的档案工作体系、严格的档案管理流程及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与法规,但这是就整个西方而言。而在一国范围之内,各国或许因国内的各大庄园或自治城市的高度自治而有各自的管理方案,档案管理自然又不同之处,但就一个独立的档案馆来看,档案管理活动在编目、鉴定、保管、利用等方面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方法,是环环相扣的,而是否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因教材没有文字表述,这里无法比较。但从档案学理论的萌芽时期德国和意大利两国的档案学者对档案管理在分类整理方面的探索及理论成果看,两国在档案整理分类的工作方法是比较系统有效的,才有可能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

简而言之,中国封建社会的档案管理水平是非常高的,但却仅仅停留在管理上,而未能上升到理论高度,西方在封建社会末期档案管理却做理论联系实际,档案工作取得质的飞跃。

四、档案的利用

中国

秦朝:秦朝对档案的利用主要是政务方面的利用,例如利用户籍赋税档案协助人口及赋税工作的,利用舆图等档案帮助规划地域,利用政务文书档案来提高政务效率。此外,秦朝依法治国的方案,决定了大量律法档案在维护秦朝统治中的重要作用,而秦朝律法档案的利用突出表现为以法为教的国策,即以律法档案为教育内容的制度,形成“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否定法教外的一切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垄断式教育,从孔子打破“学在官府”开私学之风历史发展看,这种垄断式教育可算是一种历史的倒退。私人利用档案基本没有。

两汉:两汉对档案的利用主要有政务活动方面的利用和文化学术方面的利用。

政务方面的利用主要有:收集的秦朝档案成为指定汉代各项制度的直接依据,为统治者提供借鉴和经验、利用舆地图以定国界和户口数目、律法档案的利用、官员人事调整的依据。

文化学术利用主要有:官方编纂史书和从事各种著作,推动了学术尤其是史学的发展;技术档案为生产活动提供技术经验;一些官员也利用档案著述。

两汉时,档案利用的范围是十分狭窄的,仅允许一部分被指定的官员参阅,同时规定严禁私抄诏书,档案利用工作上的御用性和封锁性是十分明显的。

魏晋南北朝:各国重视利用档案修史,私家修史盛行。

隋唐:隋唐官方主要利用档案修史并开历史上正是设馆修史制度之先河,修纂本朝日历和实录,编纂典章制度、政书指导政务,利用谱牒修纂。

私家个人利用档案修史因力量有限数量较少。

宋朝:官方利用:利用档案编史修志有显著发展,编修机构增多、编修范围扩大;中央一些重要机构都设有编修司,负责本机构档案文件的汇编。

私人利用:利用档案修纂地方志,宋朝的地方志具备完整的体例,成为后世志书的定型,地方志扩展到人文方面。一些学者开始主义器物(金、石)古文字的研究和整理,形成了金石学并取得成就,开始了对自然科学类档案的研究与利用。

元朝:元朝对档案的利用也可分官方利用和私人利用

官方利用:利用宋、辽、金的起居注、日历、实录、国史等档案编修宋、辽、金三史;设实录院和国史馆编修本朝实录和国史;利用档案编纂典章制度等政书。

私人利用:元朝档案管理严密,非但官府公文档案不准私人查阅,而且实录、国史等官方编纂过的史料也被视为禁密,因此私人利用档案修史数量非常少,至今仅有几种奏议汇编存世。

明朝:明统治者对档案的利用分为官方利用和私人利用。

明朝统治者对档案的利用主要有:政务利用,用于解决军政及其它社会问题、革除吏弊、奖惩官员、考察被封官员情况;档案汇编,利用档案编纂皇帝实录、大诰以及典章制度;图解编纂,利用档案纂修方志。

私人利用:编纂方志。

清朝:清朝对档案的利用主要分三个方面:

(一)档案的汇编与公布

清朝在档案汇编方面成绩显著,清政府一直把档案的汇编与公布作为强化统治的手段。清朝档案汇编主要有:则例汇编、实录汇编、典章制度汇编、军事档案汇编、谕旨汇编。

(二);利用档案修史

(三)编修志书

前述档案汇编与利用档案修史多为官方主持,而编修志书则在清廷提倡下,大力盛行,既有各级地方政府主持编修的省志、县志等,连最基层的乡村也有乡志、镇志或里志等;许多私人学者也参与志书的编撰,甚至对方志编纂的体例和方法进行理论研究,著名的有章学诚,他提出了一套自己的修志理论,创立了方志的完整体例。方志种类既有一般的记述地方情况的方志,也有专门记载山、水、寺庙、书院的志书。

外国:

档案利用基本延续了奴隶社会的特点。一方面,档案利用的性质和特点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档案利用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和特权性,利用对象单一,仅限于统治阶级或档案所有者。档案利用仍只是少数人享有的一种特权,尚未成为公众普遍享有的一种权利,仍是一种封闭性利用。另一方面,利用档案的首要目的仍然是巩固统治地位、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档案发挥作用的领域也包括行政管理、经济生产、外交事务、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等。

封建社会档案利用也有其进步性,档案利用开始从封闭像开放过渡。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和发展,档案利用在历史学家的强烈呼吁、档案人员的推动下延伸到历史研究领域。少数档案馆开始允许历史学家利用馆藏档案。但这些历史学家必须得到特别许可,而且利用档案得出的研究成果一般不允许公开发表。档案馆真正面向公众开放,则是到了近代法国档案工作改革之后才实现的。

总结对比: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和外国的档案利用既有共性,也有不同点。先说说二者的共性,中国和外国的档案利用都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和特权性。一是档案利用的目的,中国和外国档案利用的首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二是档案的利用主体仅限于统治阶级或档案所有者,是一种封闭性的利用,中国对于馆藏档案在整个封建社会更是保持“重保管轻利用”的态度。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和外国档案利用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利用领域有所差别。中国档案利用主要表现在政务方面和文化方面,历朝历代这两方面的利用形式本质上不变,只是利用方式有所扩展,同种性质的利用成果(如档案汇编、史书、志书)在类型上有所增加与体例上更加完善,至于宋代的文人对金石档案的探索这样涉及科技方面毕竟是少数;而外国档案利用的领域则更为广阔,那么外国档案利用的方式就更为多样化,档案利用的成果从内容上到形式上更丰富。二、魏晋南北朝是档案大量流失,促进了私人修史的

盛行,还有像宋朝司马光、郑樵等参与私人修史,但他们本身曾担任过官方的档案职官,以及其他的一些私人收集档案仍后编史修志的,虽然属于私人利用档案,但这种利用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属于档案的开放利用范畴,封建档案馆是未参与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的。外国的档案利用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和发展开始从封闭向开放过渡,在档案人员推动下,历史学家在得到特别许可时可在少数档案馆利用馆藏档案,且利用档案得出的研究成果一般不允许公开发表。虽然这种档案的开放利用是有一定的限制条件,离真正的向公众开放有一定距离,但这也是外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档案利用工作,在档案人员的档案开放利用的主观意识、档案馆在档案提供利用工作上的一大进步,这是与中国的私人利用档案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五、档案学思想和档案学理论

中国:中国从秦朝到清朝近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经历了从秦、西汉、东汉……到清朝,共计十多个朝代,历朝历代在档案、档案机构、档案人员、档案工作实践、档案管理制度上或有所创新或有所损益的继承发扬,促进了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档案事业逐渐发展及档案事业体制的逐步完善,但直至清朝章学诚的档案学思想的提出,中国封建社会档案事业才称得上走向全面发展,档案事业体制的框架才最终形成。但这个发展也只能是星星之火,未能形成燎原之势。

章学诚是一个史学家、方志学家,他在长期的修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档案史料的重要性,因而十分重视对档案史料的收集、利用、管理等工作的研究,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了他的档案学思想。但他不是一个档案工作者也不是一个专门的档案学家,没有专门论述档案的史著,他的档案思想融合在他的史学理论和方志学理论中。

章学诚的档案学思想包括四个方面:有关档案及其作用的论述、关于“州县立志科”的设想、关于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关于档案史料编纂的思想。这些思想源于章学诚长期作幕为人修书的切身实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系统性,有许多可供总结借鉴之处,尽管它们有着某些局限性,但仍是我国档案学历史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外国:档案学理论来源于档案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升华,是档案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档案学理论萌芽的时间据史料考证是欧洲封建社会末期,以德国、意大利的档案学者为代表下面将简要论述以下这些代表学者及其理论:

(一)亚克伯·冯·拉明根,被誉为欧洲档案学的“鼻祖”。拉明根在1571年出版的《总结报告——怎样才算是一个完美的登记室》一书中提出了按君主、臣民和外交三个项目分类的档案分类原则。这种分类方法属于事由原则,表明拉明根开始把政权机构的职能和文件类别对应起来。同年他又出版了《论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一书,首次尝试从理论上阐述登记室在机关组织中的地位。他认为登记室应当是与办公室和财务室并列的职能机构,应当是“君主的心脏、安慰和珍宝”。

(二)巴尔塔萨·波尼法西奥,是意大利档案理论先驱。他在档案领域的代表作为163 2年出版的《论档案馆》,他在书中首先引用大量史料论证了档案馆的悠久历史,将其上溯到人类起源;其次介绍了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甚至古代中国和秘鲁的档案馆,强调档案馆的神圣和不可侵犯;最后着重阐述了档案的系统分类。他认为顺序是档案馆的“灵魂”,这种顺序必须通过分类来体现,即依次按地区、事由和时间来分类。

档案理论萌芽时期以德国和意大利两国的档案学者为代表,只是就档案学的一些最基本问题展开了初步的理论探讨,这些理论问题主要涉及档案的价值、档案的整理和分类、档案馆的地位和性质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都是档案专业的基点,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总结对比:

中国档案理论研究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也就是清朝才由身为史学家、方志学家的章学诚提出了一些档案学思想,且这些思想还是融合在其史学和方志学理论之中,而从这些思想本身看这些思想提出的最主要目的还是突出档案作为重要史料的作用。章学诚的档案学思想观点有着某些历史局限性,但仍然是我国档案学历史遗产的难得的一份精神财富,是值得我们去批判和继承的。由此可知中国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中,档案工作仍停留在实践操作层面,即使是形成的一整套基本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也主要服务于档案管理实践,而没有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总而言之,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有专门的档案工作者,没有专门的档案学者;档案工作虽逐步独立于文书工作之外但仍然是行政管理的重要部分;档案学的理论研究融合于史学、方志学的研究,档案学还未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社会历史时期这一角度看,外国同样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档案学理论萌芽。不同于中国的档案学理论研究主体的、研究成果的分散性,外国的档案学理论萌芽有一批素质高、专业强的专门理论研究人才队伍,产生了数量多、质量高的档案学专著,而从档案学理论本身看,外国的理论观点主要涉及档案的价值、档案的整理和分类、档案馆的地位和性质三个方面,抓住档案专业的基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档案学已经被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而且从当时的历史情况看来,档案学理论研究是能够得到发展进步的。外国档案学理论萌芽时期的理论研究起点高、后劲足,当时提出的事由分类法、系统分类法,对后世的档案工作实践、档案学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理论本身的研究价值也相对要更高点。

虽然中国和外国的档案学理论研究取得明显成果是在封建社会末期,但具体考证下来,中国公元前5世纪就已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却直到18世纪才产生档案学思想,而欧洲在公元476年才步入封建社会,却在16、17世纪就产生了档案学理论萌芽,而且理论研究的起点高、后劲足。中国有着更为悠久的档案实践历史,那为什么档案学理论的萌芽为什么为在西方出现呢?下面将针对这一问题作简要论述。

一、从经济上看,中国封建社会主要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即小农经济,手工业发展缓慢,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出政府外产生的档案非常少,档案难以体现或产生的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人们对档案的需求少,档案理论研究自然就缺乏动力。而外国的农业经济属于庄园经济类型的大农业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后,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城市迅速崛起发展,产生大量档案,档案直接作用于各项社会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人们就有了思考、探讨如何更好的管好档案、用好档案的动力,这就促进了档案理论的研究。

二、从档案管理上看,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政府都是档案事业管理尤其是具体的档案管理的重心。在中国的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档案管理工作是作为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的,无论是档案本身还是档案管理都是被政府严格控制的。档案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封建政府中在编或无编制的封建官吏,且人员众多,分工过分细化,档案管理人员很少能够接触到档案管理活动的全貌,缺乏进行理论研究的全面的实践基础,又没有前人的理论积累,难以进行理论研究。身为封建官吏,“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君臣思想,谨记本职工作(管理档案),加上封建档案管理又是“重保管轻利用”,尤其像元朝“视档案为神物”就算是档案管理人员使用档案也有所限制,更不用说去研究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国的档案管理人员无论档案管理体制、工作环境还是自身的主观意识上都不被允许或自我允许去进行档案理论研究。

外国的封建专制集权没中国那么集中,国内各行政区划相对独立、自成一体,档案管理工作相对的有个较为宽松的环境,档案管理人员受体制、制度的约束没那么严,在工作上有较高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加上文艺复兴运动起到的思想解放作用,人们开始从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了对人、对自然、对社会的探索和研究。这也推动了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

三、从教育上看,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教授的都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文人学子接受的都是要忠君爱国的思想教育,学的是如何能够金榜题名,明清之后更是实行八股取士,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上都严重影响了文人学子自我学习、自我研究的治学精神的培养,此外封建社会也缺乏档案教育,系统专业知识的缺乏和研究精神的缺失,使中国的档案理论研究缺少了最重要的因素——档案研究学者。

外国在奴隶社会时期档案教育就已经萌芽,到封建社会时档案管理活动以日趋完善,档案管理人员在从业前就能够接受到档案教育,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在资本主义萌芽尤其是文艺复兴后,随着国家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多城市都已经建立了大学,教授各种专业知识,或许这些大学都为设立档案这门学科,但很多档案工作者都有机会在大学学习档案以外的其他专业的知识,获得各种专业知识,解放思想,进行理论修养的熏陶,培养研究精神,这都有利于他们在日后从事档案管理工作。

四、造纸术传到西方后,纸质档案大量产生,引起了档案机构、档案管理活动,档案人员的一系列变化,这也为西方档案理论的萌芽创造了条件。

档案职称考试练习题中级《档案工作实务》外国文件与档案管理

第四章外国文件与档案管理 1、从界定文件形成者范围和定义目的的角度,来归纳综述当代各国的文件定义,可将其划分为(多选题) A专指型 B扩展型 D综述型 C泛指型 2、专指型的文件定义专指公共文件,将文件形成者仅仅界定为“政府部门”或“公私机构”。(判断题) 3、扩展型的文件定义扩展到公私机构的文件,将文件形成者界定为任何公私机构。(判断题) 4、泛指型的文件定义是既指所有公私机构又指个人活动中形成的文件,即指一切公私文件。(判断题) 5、美国档案学者谢伦伯格的档案学代表作是(单选题)(注:在做这题时,同时要搞清楚其他三本书的作者。) A、《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 B、《档案术语词典》 C、《档案管理》 D、《档案管理手册》 6、文件管理是指对文件在其形成、保存、利用和处置过程中进行的经济而有效的全面管理。 7、各国对文件管理的表述一般都以自己国家的特点来制定,而不是都以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为基础。 8、各国关于文件管理含义的表述具有三个共同点: A、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 B、文件生命周期的阶段性 C、经济和有效 D、从历史角度出发 9、文件管理职能包括两方面:一是现行机关的文件管理职能,二是文件中心的文件管理职

能。 10、半现行文件管理职能也就是文件中心的文件管理职能,可分为四项内容:(多选题) A、文件的接收 B、文件的登记入库 C、文件的利用 D、文件的处置 11、文件管理职能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多选题) A、文件形成阶段 B、文件的使用和管理阶段 C、文件处置阶段 D、文件整理入库阶段 12、以文件生命周期为基础,分阶段论述文件管理职能的优点是根据文件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使文件得到最为适宜的保管,尽可能地发挥文件的作用。 13、从档案馆参与的角度来论述文件管理职能,主要是强调档案馆和档案人员对公共机关的文件形成、保管和处置具有检查、监督和指导作用。 14、美国1976年颁布的_____,对文件管理的职能作了六项规定(单选题) A、《联邦文件管理法》 B、《美国文件管理法典》 C、《联邦电子文件管理软件应用系统设计标准》 D、《美国资讯自由法》 15、外国文件中心是一种不同于登记室的文件管理机构,它不是机关的内部机构,往往独立于机关之外,属档案系统。 16、文件中心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单选题) A、英国 B、澳大利亚 C、美国 D、德国 17、在联邦制国家,文件中心分联邦文件中心和非联邦的文件中心,它们都负责保管半现行文件。在中央集权制国家,有中央级和地方级文件中心之分。 18、文件中心不是国家体制或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的必然产物,而是文件生命运动规律的体现。

有关档案学的书籍和网址

有关档案学的书籍和网址 三十本书籍: 一、工具书类: 1.吴宝康:《档案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出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档案学论著目录》(1911-1983),档案出版社 4.《档案学论著目录》(1984-1994),档案出版社 5.来新夏:《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南开大学出版社 二、档案学理论类 1.吴宝康;《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档案学概论》,赵越,辽宁大学出版社 4.《档案学概述》,丁永奎,档案出版社 5.《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研究》,黄霄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三、科技档案管理学类 1.《科技档案管理学》,吴建华,南京大学出版社 2.《科技档案编研的理论与方法》,贺真,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科技档案信息传播学引论》,颜祥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新编科技档案管理学》,赵鸿飞,辽宁大学出版社 5.《科技档案管理学》(修订版),王传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四、中国档案事业 1.《中国档案史讲义》(初稿),赵践,中国人民大学校内用书,1961 2.《中国档案史讲义》,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档案史教研室编,1979年 五、外国档案事业史 1.《世界档案史简编》,李凤楼等,档案出版社 2.《外国档案管理》,韩玉梅,档案出版社,1994 3.《外国现代档案管理教程》,韩玉梅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外国档案管理》,韩玉梅,黄霄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外国档案工作纵横论》,黄霄羽,档案出版社 6.《世界档案-历史?现状?理论》,延艺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7.《外国档案事业史》,黄霄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8.《外国档案管理概论》,韩玉梅,档案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9.《外国档案管理参考资料》,档案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10.《世界档案大事记》,牛创平,档案出版社 11.《日本档案工作译文集》,陕西省档案学会,档案出版社

档案法规知识基础-测试(87分)

试卷提交时间:2016-06-01 19:46:10.183 试卷得分:87.0 1、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行政不当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虽然合理但却不合法的行为。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2、题型:判断题分值:1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按照国家规定,随时向档案馆移交档案。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3、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行政规章分为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两种。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4、题型:判断题分值:1 外交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30年。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5、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行政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的地位对等。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6、题型:判断题分值:1 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5年即向有关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7、题型:判断题分值:1 我国第一个贮藏专门档案的机构是隋唐时期的甲库。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8、题型:判断题分值:1 各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向档案馆报送各种地方政策、法规汇编,年鉴,志书,大事记等反映地方特色的出版物。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9、题型:判断题分值:1 向档案馆出卖档案的单位和个人,对其档案享有优先利用权。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0、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行政规章是指由有制定权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法规,依照一定的法定程序,制定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行政规性文件。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1、题型:判断题分值:1 对档案犯罪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应当严格遵循罪行法定原则。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2、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行政法规的效力所及的围不仅包含我国的公民,而且包括在我国境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3、题型:判断题分值:1 我国对抽象档案行政行为监督的要点着重于它的合法性、现实性、协调性、合理性和严肃性五个方面。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4、题型:判断题分值:1 《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自2006年9月19日起施行。

《外国档案管理》笔记整理

第一章外国文件管理理论 第一节文件定义 文件定义的类型 (一)划分方式 主要是从界定文件形成者范围和定义目的的角度来划分的: 1.专指型 专指公共文件,把文件形成者界定为“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美、加、澳大利亚、非洲诸国的文件定义均属此类。 2.扩展型 扩展了文件形成者的范围,界定为任何公私机构,如谢氏的定义。这种类型一般在档案学著作中出现较多,不会出现在档案法规中,而专指型则相反。 3.泛指型 指一切公私文件,即把文件形成者界定为“一切机构、组织和个人”,如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档案术语词典》和国际档案理事会的《档案术语词典》。 (二)特点 1.专指型文件定义: ⑴强调文件及其形成者的“公共性质”,机构活动的“公务性质”,严格排除私有性质的文件。 ⑵强调文件的“法律效力”或“行政效力”,使定义具有法律约束力。 ⑶多见于各国文件或档案法规中。 ⑷由于定义是要贯彻执行的,内涵明确,通俗易懂,易于掌握。 2.扩展型文件定义: 扩大了范围,采用该类定义的国家一般把个人形成的文件视为私人手稿,对其另下定义。 3.泛指型文件定义: ⑴文件形成者的范围最广泛,泛指一切公私机构和个人。 ⑵所含文件种类和类型最为齐全,把文件物质形态等方面的特征高度概括为“不管其形式、载体和记录方式如何。”(电子文件) ⑶使用了“信息”或“信息材料”作为定义的属概念,从而突出了文件的信息属性,把文件纳入了信息资源领域,体现了时代特征。

第二节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文件管理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西方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文件从形成到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运动过程,研究文件属性与人的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对文件产生、运动、变化过程和规律的客观描述和科学抽象。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 文件从其形成到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根据文件的不同价值及其作用形式可将这个完整过程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文件在每一个阶段因其特定的功用和价值而与管理形式、保存场所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关系。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 (一)准确揭示了文件生命的运动规律,为文件和档案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有利于针对不同阶段文件的价值特点,采用适宜的存放和管理形式。 现行阶段:一般保存在形成机关内部,由制作或承办人员或行政官员负责管理;半现行阶段:保存在过渡性机构,该机构有三种功能,其一是继续发挥半现行文件的原始价值,为形成机关服务;其二是必要时,经形成机关同意,将半现行文件提供给其他机关或个人利用;其三是储存具有第二价值的文件,为移交档案馆永久保存做准备。非现行文件则销毁或移交档案馆永久保存。 (三)为实现文件与档案管理的一体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一阶段的文件质量将直接决定后一阶段档案的质量,有必要把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工程,实现管理一体化。 第三节文件与档案的关系 一、档案源于文件 档案由文件转化而来,或文件是档案的前身。

外国档案馆

一、档案馆的起源。 档案馆库是国家机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世界上所有各种类型的档案机构中历史最为悠久。近两个世纪的考古发现证实,最古老的档案馆库起源于人类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时期。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以及古代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地区,自然也是最早产生档案馆库的地方。这些地方具备了档案馆库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了最早的文字记录——书写在纸草、羊皮纸和刻在泥板等原始载体上的文书,以及管理这些文书的工作。这是档案馆库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二是奴隶主阶级为了进行统治,为了治理国家,必须设机构保存能够证明其至高无上权力、能够使奴隶手无寸铁的凭证或证据。 二、奴隶制时期的档案馆库。 奴隶制时期包括自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代埃及形成为奴隶制城邦国家,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各国考古工作者在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进行了长期的反复的大量的考古发掘,证实在长达数千年的奴隶制时期存在过各种古代档案馆库,它们是:法老或王宫档案库、神庙档案馆、宰相档案库、私人档案库、王国图书档案馆、城邦档案馆、预言书档案馆、贵族档案馆、平民档案馆、国家档案馆、皇帝档案馆。这些档案馆库都是适应不同地区各个奴隶制国家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其中的皇帝档案馆是奴隶制末期规模最大、内部机构最健全的一种档案馆。公元前30年到公元476年是罗马帝国时期,这个时期的皇帝成了终身执政官和保民官,统管国家军事、外交和内政等一切国家事务。皇帝档案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取代了国家档案馆。到公元4世纪,该馆在向拜占庭搬迁时已设有皇帝诏令、奏章、来往书信和内务文件四个档案部,分别收藏这四大类档案,每部设专人管理并处理相关事务。皇帝档案馆是奴隶制时期档案馆库发展到最高水平的标志。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档案馆。 封建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个漫长的历史时代。从世界范围来说,各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差别很大,从发展状况来看,各个封建国家有极不相同的兴衰史。各种档案馆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封建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大体有7种类型的档案馆:封建庄园档案馆、教会档案馆、城市档案馆、国王档案馆、社团档案馆、殖民地档案馆和机关档案馆。这些档案馆从总体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各个发展时期的基本特征,当然它们并非在同一个国家都同时存在。其中,社团档案馆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各种行会(公会)档案馆、银行档案馆、公证档案馆、大学档案馆等。行会档案馆是城市商业、手工业发展的产物,是手工业者行会和商业同业公会保存档案的机构。银行档案馆是1364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出现首家银行后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档案馆。公证档案馆起源于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的欧洲,负责收藏公证人和公证机构活动中形成的公证档案及有关资料。大学档案馆是高等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欧洲的第一所大学于11世纪末首先出现于意大利,随后法国和英国在12世纪创办了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到14世纪欧洲已拥有四十多所大学,学术中心从教会真正转移到了城市大学,因而也就陆续出现了大学档案馆。 城市档案馆最先出现在11世纪-15世纪的欧洲。它是随着欧洲自治城市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馆,主要收藏城市公共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包括国王发给城市的自治特许状、特许证书等。 四、古代档案馆库的性质和特点。 古代档案馆库,无论是奴隶制时期的,还是封建社会时期的,也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从宏观上说,其性质都基本相同。这就是说,它们都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种特殊武器库,如前所述,是保存“剑”的“鞘”。因此,古代档案馆库都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附属性。上古时代和中世纪的档案馆库都隶属于它们的拥有者,都是拥有者的内部机构,

档案法规知识基础-测试

档案法规知识基础-测试 试卷提交时间:2014-05-22 21:21:00.947 试卷得分:77.0 1、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行为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2、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行政不当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虽然合理但却不合法的行为。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3、题型:判断题分值:1 修改后的《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一次提出了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永久档案实行分级管理的规定。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4、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行政法规的制定是一种从属的立法行为。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5、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法规是档案政策的具体化和固定化。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6、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法规是增强全社会档案法制意识,有效保护档案资源的有力武器。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7、题型:判断题分值:1 规性档案行政文件是指不在国家立法体系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为了贯彻档案法律、法规和规章而制定的,对人们的档案行为提供规,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作为档案行政执法的间接依据,并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行为规。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8、题型:判断题分值:1 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已有。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9、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行政规章是指由有制定权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法规,依照一定的法定程序,制定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行政规性文件。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10、题型:判断题分值:1 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一级档案需要出境的,必须经国家档案局审查批准。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11、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行政法规是由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宪法和档案法律,依照法定的程序制定发布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规性法律文件。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2、题型:判断题分值:1 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和《档案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档案以及这些档案的复制件,禁止私自携运出境。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3、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行政执法主体必须是组织,而不是个人。 正确 错误

外国档案管理三套试卷

外国档案管理1 一、填空题: 1.外国档案界大多认为档案起源于( 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 )。 2.德国早期的档案学者(亚克伯·冯·拉明根)在其著作《论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一书是提出,登记室是“君主的心脏、安慰和珍宝”。 3.最早实行档案开放原则的国家是(法国)。 4.文件和档案是同一事物在其不同运动阶段上(价值形态)变化的体现。 5.行政官员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档案学者(詹金逊)。 6.(戴维·比尔曼)被誉为是“当代论述电子文件最富于想象力的学者”。 7.现代档案事业管理体制已经定型为集中式与(分散式)两大类型。 8.档案领域开始国际合作的真正起点是(1910)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图书与档案人员国际大会。 二、名词解释: 1.主体模式 是指国家没有设立档案事业领导中心,国家档案事业系统的组成以档案馆为主体,各类档案机构各自为政;国家档案事业大多通过档案法规来约束或档案学术机构来协调。这种模式的典型主要有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2.国际档案理事会 国际档案理事会(ICA——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是一个由档案机构和档案人员组成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非政府间国际专业组织,也是档案发展方面惟一的国际性咨询机构。 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有咨询性的合作关系,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与其他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进行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3.限制利用 是指由国家规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拒绝或限制档案向公众开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限制利用的对象不是统治者或档案所有者,而是社会上的普通公众。 三、简答题 1.档案载体的第一次变革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1.对档案自身的影响: 对于档案自身,纸张的发明和应用,既推动档案的载体材料趋向统一,又导致档案数量的急剧增加。 2.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对档案工作,纸张的产生和应用导致档案数量的急剧膨胀,使档案管理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3.对档案机构、档案人员和档案学理论的影响: 首先,档案数量的大幅增长推动了档案机构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其次,档案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也推动了档案人员的专职化。 最后,档案数量的大幅增长还推动了档案学理论的萌芽。 2.简述迈斯奈尔关于档案鉴定的六条原则。 ①决定必须尽可能当机立断。暂时保留的决定很可能意味着永久保存。 ②过激的行为必须避免。既不要过于谨慎的保存,也不要过于随便的抛弃。 ③不要使用过于抽象的概念作为价值标准。 ④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凡16世纪以前的案卷不允许销毁。 ⑤供某种暂时目的所用的案卷,一旦目的达到,一般是要销毁的。 ⑥关于一个永久性机构成立经过的案卷一般是要保存的。

档案管理专业基础知识

档案管理专业基础知识 档案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一: 一、立档单位 形成全宗的单位,称为立档单位,又称“全宗构成者”。构成立档单位的主要条件有: 1、可以独立行使职权,并能主要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行文; 2、是一个会计单位或经济核算单位,自己可以编造预算或财务计划; 3、设有专门管理人事的机构或人员,并有一定的人事任免权。 二、国家档案全宗的含义 国家档案全宗是指归档国家所有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一切档案财富的总和。国家档案全宗(国家全部档案)这个概念,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它的实质,二是它的构成。 国家档案全宗的实质,是解决档案的所有权和国家档案管理原则的问题。国家档案全宗的构成有以下三部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档案 2、革命历史档案 3、旧政权时期的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档案,包括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的各个机关、部门、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以及由国家征集或个人捐赠的某些著名人物形成的档案。革命历史档案,主要是从1919

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革命活动家所形成的档案。旧政权时期的档案,包括历代王朝、中华民国、北洋军伐和日伪时期所有机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反动党、团、会道门的档案,以及社会组织、私营企业、私立学校、官僚资本企业和国家所接收的外国在华的侵略性机关、团体、企业单位的档案。 三、档案工作的内容 档案工作,简单地说就是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服务的工作。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这是关于档案工作的传统的划分法,通常称为档案工作“七个环节”。档案业务六项工作解释: 1、档案收集工作,就是把分散在各机关内部职能部门和个人手中的文件材料,按照规定集中保存起来。收集工作是为了解决文件形成后的分散状态与利用要求集中的矛盾,它是档案工作的起点,是档案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实现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一项重要和基本的内容。 2、档案整理工作,是为了解决档案的零乱状态与系统查找的矛盾。就是把收集来的零散的不系统的文件材料进行分类、组合、排列和编目,使整理出的档案能够反映历史活动的真实面貌,便于保管和利用。 3、档案鉴定工作,是为了解决档案庞杂和只需要保存有价值的档案的矛盾。就是根据档案对今后各方面可能起的作用,通过

档案法规知识基础题目及答案

档案法规知识基础 一、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各种档案。 错误 2、档案违法行为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正确 3、修改后的《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一次提出了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永久档案实行分级管理的规定。 正确 4、档案行政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的地位对等。 错误 5、涉及国家机密和特殊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30年。 正确 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介绍信或者工作证、身份证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开放的档案。 正确 7、禁止出卖属于公民所有的档案。 错误 8、《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自1987年9月5日起施行。 错误 9、档案行政规章是指由有制定权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法规,依照一定的法定程序,制定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正确 10、出卖或者违反国家规定转让、交换以及赠送档案的,对责任人员,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正确 11、档案行政执法主体必须是组织,而不是个人。 正确

错误 13、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保存的文物、图书资料同时是档案的,应当移交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错误 14、《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自2006年9月19日起施行。 错误 15、擅自销毁档案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正确 16、档案行政法规的制定是一种从属的立法行为。正确 17、《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适用于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军队系统、民主党派、企业事业单位可参照执行。正确 18、档案法规是增强全社会档案法制意识,有效保护档案资源的有力武器。正确 19、因工作不负责任或者不遵守档案工作制度,导致档案损毁、丢失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正确 20、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已有。正确 21、地方性档案法规的效力低于本级政府制定的档案行政规章。错误 22、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档案行政法律关系必须的当事人。正确 23、对档案违法犯罪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应当严格遵循罪行法定原则。正确 24、制定法律法规必须遵循法制统一的原则。正确 25、档案行政法规的效力所及的范围不仅包含我国的公民,而且包括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正确 26、我国对抽象档案行政行为监督的要点着重于它的合法性、现实性、协调性、合理性和严肃性五个方面。正确 27、档案工作标准是一种业务规范,均具有强制性。错误 28、档案法规的效力是指其在一定范围内对某些主体和行为具有的规制力和约束力。正确 29、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永久保管档案分一、二、三级管理,分级的具体标准和管理办法由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错误

档案收集与档案整理

第一章档案概论 档案的定义: 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声像及其他各种方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档案的差不多含义: 1.档案是各种组织和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活动中积存而成的。 2.档案是保存备查的历史文件 3.档案信息的记录方式和载体是多种多样的 4.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档案的形成者的类型:官方性质的种种机关单位,半官方的或非官方性质的社团组织;某些个人。 档案来源于一定的差不多单位,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活动。复杂的社会实践,决定了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档案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一定的来源与内容的档案材料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需要具备的条件: 1.办理完毕(或叫处理完毕)的文件才能作为档案。(所谓办理完毕是相对而言的,要紧是指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 2.对日后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等活动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有必要作为档案保存

3.按照一定的规律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档案的信息和载体是构成档案的两上差不多因素。 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这是档案的要紧特点和本质属性 1.档案不同于一般的历史遣物,它是以具体内容反映其形成机 关或人物特定活动的历史记录物,具有专门强的记录性。2.档案不同于一般的信息资料,它是特定的形成者在当时当地 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转化物,因而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档案则以兼具原始性和记录性二者于一体的特点,区不于其他资料 档案的一般属性:知识属性和信息属性 1.档案是贮存和传播知识的一种形式 2.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料 档案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的结晶,它记载了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大量有知识价值的事实、数据、成果和理论 档案不仅有贮存的功能,当它被人们利用时又能够发挥传播知识的功能。 档案信息又具有自身的某些特性,要紧表现为原始性和回溯性信息可分为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对原始信息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即成为加工信息。

档案学推荐阅读书目

99~02级博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国内著作及教材: 吴宝康,《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吴宝康、丁永奎,《当代中国档案学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裴桐等,《当代中国的档案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曾三档案工作文集》,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 李统祜、徐绍敏,《档案法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汇编》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陈兆祦、王英玮,《文件与档案管理》, 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 陈永生,《档案学论衡》,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版 周学恒主编,《中国档案事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张辑哲,《维系之道—档案与档案管理》,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韩玉梅主编,《外国档案管理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陈智为等,《档案行政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吴宝康,《论新时期档案学与档案事业》,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版 陈智为、王英玮,《档案文化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何嘉荪、傅荣校,《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国档案出版社 冯惠玲、张辑哲主编,《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冯惠玲主编《电子文件管理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记忆――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论文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健主编,《电子时代机构核心信息资源管理》,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2月版 译著及译文集: 缪勒等[荷兰],《档案整理与编目手册》,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印 T. R谢伦伯格[美],《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 布伦内克[德],《档案学――欧洲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历史》,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印 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档案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彼得.凡尔纳主编,《现代档案与文件管理必读》,中国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九届国际档案大会报告集》,中国档案学会学术部、《档案学通讯》编辑部编印 《第十届国际档案大会报告集》,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版 《外国档案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 陈兆祦等,《六十国档案工作概况》, 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戴维. 比尔曼[美]《电子证据――机构电子文件管理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外档案法规的比较

中外档案法规的比较 摘要:任何社会在其运做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定的记录资料,这些资料反过来有影响着社会的进程,这些资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档案。档案对于一个社会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档案是一个社会的财富,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对档案非常重视,都制定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档案相关法规,即我们所说的档案法。各个国家的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所制定的档案法也有很大的差别。 关键词:档案法规中外档案档案立法立法原则 档案法规的概念是指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之外,还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中的有关条款和档案工作的条例、通则、规则、办法、章程等。档案法规是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性文件,同时也是调整档案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可是对于我自己来说,档案法规则是规范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的法律和法规。由于国家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等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各个国家的档案法虽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差别还是很明显的。但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档案法,一类是联邦制国家的档案法。前者如前苏联,越南等国家的档案法,而后者如美国,英国等国的档案法。我国的档案法则属于前者。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外档案法规的相同之处,和立法方面的相通之处。(1)中外档案立法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档案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沉淀,是一个国家宝贵的财富资源,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封建社会,档案被看作是君主个人的财产,拥有绝对所有权,档案也只对及其有限的几个人开放。法国是最早制定独立的档案法规的国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急需对封建的,分散落后的档案工作进行改革。于是由法国国民制宪议会制定和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档案法----穑月七日档案法。这部法律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概括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府的大部分档案政策,主要对档案整理的基本原则,档案馆及其档案馆网的建设等等方面。美国的档案法规建设没有法国那样经过百年的发展,但是作为现今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其档案法规的建设也具有代表性意义。与其它国家不同的是美国至今没有一部确定的法律叫做《档案法》,而是通过不同的法律规范来解决档案工作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于1918年颁布了《列宁档案法令》,确定了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原则,并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档案全宗,是社会主义国家档案立法的典范。其它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仿照前苏联制定了适合自己国家的档案法,我国的档案工作曾深受其影响。旧中国的档案工作非常落后,没有成为一项国家事业,也没有颁布一部档案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档案工作和档案立法的建设,制定颁布了216个档案工作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中外档案法都给档案下了法定的定义 从法律的角度对档案作了规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虽然各个国家的文字表述不同,但是其所包含的基本要点还是一致的。我国档案法第二条说:“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象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如《法兰西共和国档案法》中

外国档案管理

一、填空题: 1.外国档案界大多认为档案起源于( )。 2.德国早期的档案学者()在其著作《论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一书是提出,登记室是“君主的心脏、安慰和珍宝”。 3.最早实行档案开放原则的国家是()。 4.文件和档案是同一事物在其不同运动阶段上()变化的体现。 5.行政官员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档案学者()。 6.()被誉为是“当代论述电子文件最富于想象力的学者”。 7.现代档案事业管理体制已经定型为集中式与()两大类型。 8.档案领域开始国际合作的真正起点是()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图书与档案人员国际大会。 二、名词解释: 1.主体模式 2.国际档案理事会 3.限制利用 三、简答题 1.档案载体的第一次变革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2.简述迈斯奈尔关于档案鉴定的六条原则。 3.试析宏观鉴定论的共同点及不足之处。 四、综合论述题 1.试述《荷兰手册》的主要贡献及其局限性。

一、填空题 1.()是奴隶制时期档案馆库发展到最高水平的标志。 2.()是德国档案学家迈斯奈尔最著名的论断。 3.法国在档案工作改革中颁布的()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档案大法。 4.美国档案事业的总体特色是() 5.()被称为尊重全宗原则的出生证。 6.英国档案学家詹金逊在档案学上的代表作是()年出版的《档案管理手册》。 7.1821年成立的()是世界上第一所高等档案教育机构,被誉为“第一代档案学院”。 二、名词解释 1.中心模式 2.登记室原则 3.文件连续体理论 三、简答题: 1.简述古代档案馆库的性质和特点。 2.简述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关系。 3.简析外国档案教育的共同特点。 四、综合论述题: 1.综合评述文件中心的性质、任务及其优越性。

外国档案事业史思考题

填空题:8*2 简答:4*8 论述:2 1.法国档案工作改革的意义 A.揭开了世界档案史近代时期的序幕。具有彻底反封建色彩的工作改革完全改变了档案工作的封建性质,第 一次使档案工作发展成为国家的一项独立工作,标志着档案史新时期——近代时期的开端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档案馆。 C.首创了国家档案和档案事业集中管理原则。通过国家档案馆和各省档案馆的设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 档案馆网络体系,使公共档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集中管理;后来设立法国档案局对全国档案事业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成为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首创者 D.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档案法规——“穑月七日档案法”,开创了一个国家以法治档的历史 E.率先实行档案开放原则。不仅使利用者有古代时期一种统治阶级的才能享受的特权变成普通公民的权利, 扩大了利用对象的范围,而且彻底改变了档案馆封闭和机密性质,推动档案馆发展成为一种服务大众的科学文化机构 2.现代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两种类型 A.分散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分散式,指的是国家不设立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统一掌握全国的档案工作,中央和地方的档案工作实行分权管理、各司其职原则。换句话说,就是中央档案机构无权过问地方档案事务,地方档案机构不受中央领导。从国外范围看,分散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也具体表现为英国型、美国型、瑞士型三种代表 B.集中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集中式,指的是全国的档案事业统一接受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地方档案机构接受中央档案机构的领导、指导和监督。从国外范围看,集中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也具体表现为俄罗斯型、法国型、北欧型三种代表 C.两种体制的优缺点及发展新特点 各个国家的档案事业是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都有关系。 集中式体制的优点在于便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档案工作实现统一规划和有序管理(档案法规实施、档案行政职能的贯彻执行、档案机构的合理布局)。二是有利于建立和协调各类档案机构之间的关系(档案机构的职责分明,馆藏建设的优化、业务关系)。三是有利于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有序组织对档案工作的好处,利于标准化,而标准化是现代化的前提) (缺点:扼杀了各个层次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封建社会时期档案载体的变革及其影响 变革:纸张的发明和传播 影响: A.对档案自身的影响:既推动档案的载体材料趋向统一,又导致档案数量的急剧增加 B.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更加丰富和复杂。一方面,开始产生一些新的管理环节,主要有档案鉴定、统计和保 护等方面。另一方面,原有档案管理环节得到丰富和发展,主要包括档案收集、整理和编目 C.对档案机构、档案人员和档案学理论的影响。a档案机构类型的进一步丰富:庄园档案馆、教会档案馆、 城市档案馆、行会档案馆、银行档案馆、公证档案馆、机关档案馆、殖民地档案馆。b档案人员的专职化:与图书管理分化的专职档案人员。c档案学理论的萌芽:档案机构和档案管理活动的发展推动了档案学理论的萌芽 4.奴隶社会时期的档案载体类型 ①石刻档案②泥板档案③纸草档案④棕榈叶档案⑤羊皮纸档案⑥蜡板档案⑦金属档案⑧桦树皮档案⑨木简档案 5.简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在20世纪文件数量急剧增长的专业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从20世纪40-50年代西方档案学者对文件中心的理论解释起步,后来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到文件的整个运动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的全面管理,成为西方档案学理论的重要支柱之一。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意味着现代档案学的成熟,为当时已存在的(美国)文件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 A.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三个基本点) 第一、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这一基本点包括两层含义:①这里的文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产生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记录,无论其载体形式和记录方式如何。②文件的运动过程具有整体性,文件从其最初产生到最终归宿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档案法规知识基础测试题2017

试卷提交时间:2017-08-20 12:58:30.973 试卷得分:95.0 1、题型:判断题分值: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各种档案。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2、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行政不当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虽然合理但却不合法的行为。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3、题型:判断题分值:1 修改后的《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一次提出了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永久档案实行分级管理的规定。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4、题型:判断题分值:1 《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适用于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军队系统、民主党派、企业事业单位可参照执行。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5、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法规的效力是指其在一定范围内对某些主体和行为具有的规制力和约束力。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6、题型:判断题分值:1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同法律、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本市的地方性档案法规。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7、题型:判断题分值:1 不服行政处分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8、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法规是档案政策的具体化和固定化。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9、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法规是增强全社会档案法制意识,有效保护档案资源的有力武器。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0、题型:判断题分值:1 向档案馆出卖档案的单位和个人,对其档案享有优先利用权。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11、题型:判断题分值:1 涉及国家安全等国家重大利益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30年。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2、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政策对档案法规来说,具有监督性和指导性的作用。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3、题型:判断题分值:1 制定法律法规必须遵循法制统一的原则。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4、题型:判断题分值:1 对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不服的,行政复议机关是该局自身。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5、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管理系统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档案管理系统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档案管理自历史发展以来,比较著名的是商代以甲骨文写作的方式来记录档案,周朝以刻石板的方式记录档案,之后题铭档案以竹简的方式记录档案等,历史发展中,档案均以实物记录的方式来保存,造纸术诞生之后,档案的载体变得轻薄,纸质档案也因此留用了很长时间,一直延用到现代时期[1]。 一个企业在日常管理中,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将产生大量的资料文档,当今时代,仍存在中小型企业采用人工记录的方式来实现员工档案的划分与管理,依靠人工管理的方式,效率较低,且管理弊端众多,纸质文档在转移修改的过程中易丢失、易重复、易混乱,纸张的存储也大量耗材,空间占用量大,文档的生命周期不好控制,且安全性极差,基于此类情况,有的企业采用比较基础的信息管理软件来处理信息与数据,随着国民经济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各个行业都倾向于使用现代化的手段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来提高工作效率,于是出现了各类用于企业管理的计算机软件如生产管理系统(ERP)[2],信息化管理具备运行速度快,存储容量大等优点,为企业提供了高效的处理效率,因此,建设一个科学高效的员工档案管理系统刻不容缓,可用于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为现代化管理提供必要的管理依据,提供协同的工作平台。传统的手段也必然会被更加科学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所取代,一个完整的员工档案管理系统能够较好的管理好企业里众多员工的不同信息,使得员工复杂多样的信息变得井井有条,具有人工管理无法相比的优点,也能降低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人力、物力,可以方便的实现迅速检索、增删改、保密、低成本、高寿命等功能,确保员工档案管理的通畅性。 再者,企业所管理的员工档案对一个企业乃至每位员工都至关重要,因此,开发一套功能完善、设计合理、安全性高、符合用户体验的员工档案管理系统很有必要,是企业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正规化、高效化的体现,当然最重要是符合公司使用者的需求,使不管是企业员工还是高层领导都能够方便的操作系统来实现自己想要的功能,帮助企业生产、管理更合理、更科学[3]。

档案管理学名词解释全集

《档案管理学》名词解释汇集 1、档案: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一定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记录。 2 、立卷:就是把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组成一组有联系的案卷。包括:组卷、拟写案卷标题、卷内文件排列与编号、填写卷内目录与备考表、封面的装订等。 3、档案收集工作:档案收集就是把分散在各机关、各单位和个人手中的档案,以及散失在外国的历史档案,按照国家规定,有计划地分别集中到务有关档案室和档案馆的过程,叫档案收集工作。 4、档号:档案编号的简称。是以档案的类别及其相互关系编写的代号,包括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和张号,档案的编号是整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遵循科学性和稳定性的原则。 5、联合全宗:在档案整理过程中区分全宗时的补充形式。一些档案特别少的全宗,不便于单独按全宗管理和统计,就可以把它们中性质相近的划为“全宗汇集”。具有不稳定性。 6、档案鉴定: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判定的档案的真为和价值,在机关工作中主要指判定档案的价值,确定不同的保管期限;找出不需保存和已过期限的档案材料加以销毁 7、档案保管期限表:用表册的形式标明档案的来源、内容、形式和保管期限的一种指导文件。它是鉴定档案价值和确定保管期限的标准,是保证和提高鉴定工作的质量、加快鉴定工作速度的依据。 8、档案工作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的技术设备、服务手段的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来加强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提高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的工作。主要包括:档案库房设施现代化、档案工作管理科学化、标准化、档案存贮缩微化、档案复制和利用手段现代化、档案工作人员专业化等 9、档案鉴定: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判定的档案的真为和价值,在机关工作中主要指判定档案的价值,确定不同的保管期限;找出不需保存和已过期限的档案材料加以销毁。 10、档案工作的标准化: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的指由档案事业管理机关会同国家标准化管理机关经及各有关部门共同协商,对档案事业各个方面和工作各个环节,制订出科学的、统一的规则和技术规范 11、档案整理: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将零散的和需要进一上年步系统化 的档案,进行基本的分类、组合和编目,使之系统起来,具体内容有:区分全宗,全宗内的分类、立卷、卷内文件的排列与编号、案卷目录的编制。 12、档案保管期限表:用表册的形式标明档案的来源、内容、形式和保管期限的一种指导文件。它是鉴定档案价值和确定保管期限的标准,是保证和提高鉴定工作的质量、加快鉴定工作速度的依据。 13、档案鉴定委员会:.是鉴定档案馆档案成立的专门机构,一般由档案馆长、档案局人员和被鉴定档案机关人员组成,负责档案鉴定的有关事宜。 14、全宗汇集:是档案整理工作中全宗的补充形式之一。适用于两个机关名义上是合署办公,实际上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其档案又混在一起无法区分的,可以成立“联合全宗”,是档案整理工作中的应急措施。 15、立卷类目:要机关内实际文件尚未形成之前,根据以往机关活动和文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