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移动CM-IMS_综合接入设备IAD设备规范

中国移动CM-IMS_综合接入设备IAD设备规范

中国移动CM-IMS_综合接入设备IAD设备规范
中国移动CM-IMS_综合接入设备IAD设备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C M -I M S 设备规范 -综合接入设备(I A D )分册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C M -I M S E q u i p m e n t s -I A D 版本号:1.0.0

目 录

前言...................................................................................................................................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

4. 组网 (2)

5. 业务功能 (4)

5.1. 语音业务 (4)

5.2. 数据业务 (4)

5.3. 级联功能 (4)

5.4. 传真业务 (4)

5.5. 数图(digit map)功能 (4)

5.6. MODEM业务功能 (4)

6. 设备功能 (5)

6.1. 接入CM-IMS网络 (5)

6.2. 呼叫处理的要求 (5)

6.2.1. 对DTMF 码和FSK 的要求 (5)

6.2.2. 与IMS核心网交互完成呼叫业务 (6)

6.3. 媒体控制功能 (6)

6.4. 智能路由功能(可选) (6)

6.5. 媒体处理要求 (7)

6.6. 业务实现保证能力 (7)

6.6.1. IP 地址的获取 (7)

6.6.2. 防火墙的穿越 (7)

6.6.3. NAT功能 (7)

7. 协议要求 (8)

7.1. 信令控制协议 (8)

7.2. 媒体流协议 (8)

7.3. 网管协议 (8)

7.4. 其他协议 (9)

8. 容量、性能及可靠性指标 (9)

8.1. 语音的主观评定 (9)

8.2. 语音的客观评定 (9)

8.3. IP 语音QoS 管理 (10)

8.4. 其它语音特性指标 (10)

8.5. 同时并发呼叫数 (10)

8.6. 数据特性指标(可选) (10)

8.7. 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 (10)

9. 接口要求 (11)

9.1. 用户侧接口 (11)

9.1.1. Z /Za接口 (11)

9.1.2. 下行以太网接口 (11)

9.2.1. 以太网上行接口 (12)

9.2.2. Z/Za接口(可选) (12)

9.3. 维护管理接口 (12)

9.3.1. 串口维护接口 (12)

9.3.2. 网口维护接口 (12)

10. 硬件要求 (12)

10.1. 模拟用户接口的硬件要求 (12)

10.2. 信号音和铃流标准 (13)

10.3. DTMF 的音频标准 (14)

11. 软件要求 (14)

11.1. 软件基本要求 (14)

12. 业务开通要求 (15)

13. 网管要求 (15)

13.1. 网管接口 (15)

13.1.1.基本要求 (15)

13.1.2.功能要求 (16)

13.2. 统计与测量要求 (16)

13.3. 操作维护要求 (16)

13.3.1. IAD 的管理、排障和维护 (16)

13.3.1.1. 维护管理的方式 (16)

13.3.1.2. 维护人员管理 (17)

13.3.1.3. IAD 管理的特性 (17)

13.3.1.4. 维护管理的内容 (17)

13.3.2. IAD 软件升级和配置修改 (18)

13.3.3. IAD 在线保障 (19)

14. 安全要求 (20)

14.1. 组网安全要求 (20)

14.2. 安全配置要求 (20)

14.3. 设备安全防护要求 (21)

14.4. 设备网管安全要求 (21)

14.5. 设备业务安全要求 (22)

15. 环境要求 (22)

15.1. 环境温、湿度要求 (22)

15.2. 机房地面要求 (22)

15.3. 防尘要求 (23)

15.4. 抗电磁干扰的能力 (23)

15.5. 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要求 (23)

15.6. 安装应有抗地震措施 (23)

15.7. 运输和仓储要求 (23)

15.8. 噪声要求 (23)

16. 电源及接地要求 (24)

16.1. 电源要求 (24)

16.1.1. 直流电源要求(可选) (24)

16.1.1.2. 电压波动范围 (24)

16.1.1.3. 杂音电压指标 (24)

16.1.2. 交流电压要求 (24)

16.2. 接地要求 (25)

16.2.1. 接地方式 (25)

16.2.2. 上架IAD接地要求 (25)

16.2.3. 接地线截面积 (25)

16.2.4. 接地电阻值 (25)

16.3. 过流过压保护 (25)

16.3.1. 安全要求 (25)

16.3.2. 雷电冲击线路设备 (25)

16.3.3. 通信线路与高压线过近而产生感应电压 (26)

16.3.4. 与电力线接触引起的过电压 (26)

16.3.5. 过压自动恢复和过压告警 (26)

16.3.6. 防电涌破坏 (26)

16.3.7. 绝缘电阻 (26)

17. 附录 (26)

18. 编制历史 (26)

前 言

本标准依据ITU-T和3GPP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有关国内标准和中国移动其他企业标准,基于中国移动CM-IMS总体技术要求和实际需求而拟定,充分考虑了网络的平滑演进能力,为中国移动CM-IMS的技术试验、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本标准主要包括IMS综合接入设备(IAD)的以下几方面内容:组网要求、业务要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接口与信令要求、软硬件要求、同步要求、网管要求、环境要求、电源及接地要求。

本标准是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名称或预计的名称如下: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1] 中国移动CM-IMS_AG设备规范

[2] 中国移动CM-IMS_IAD设备规范

[3] 中国移动CM-IMS_IP PBX设备规范

[4] 中国移动CM-IMS_SIP GW设备规范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计划部提出,由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由标准归口部门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怡、刘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IAD在组网、业务、设备功能、性能、接口与信令、软硬件、同步、网管等方面的要求,为中国移动引入提供技术依据,供中国移动内部和厂商共同使用;适用于IAD 的技术试验、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表2-1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发布单位

[1] 中国移动CM-IMS

_CSCF_BGCF设备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2] 中国移动CM-IMS业务开通

总体技术要求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3] 中国移动CM-IMS业务开通

接口规范-接入设备分册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4] TS 23.228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3GPP

[5] TS 24.229 IP Multimedia Call

Control Protocol based

on SIP and SDP

3GPP

[6]YDN 065-1997邮电部电话设备总技术

规范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信令产业部

[7] YDN 034-1997 ISDN用户-网络接口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令产

业部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表3-1

缩略语 英文 中文

IAD Integrated Access Device 综合接入设备

IMS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P多媒体子系统

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网络地址转换

DTMF Dual Tone Multi Frequency 双音多频

FSK Frequency-shift keying 频移键控

4.组网

IAD,即综合接入设备,作为CM-IMS用户接入层设备,将用户的数据和语音等应用接入到分组交换网络中,在分组交换网络中完成相应功能,IAD 的用户模拟电话端口数1~几百个。IAD分为机架型和桌面型两种。

IAD 位于用户端侧,无需专门的机房,一般放置于离用户较近的地方,如家庭、办公室、小区或商业楼宇的楼道。

CM-IMS

IAD

SBC

...

SIP PC

/

图4-1 IAD接入CM-IMS的组网图

在CM-IMS网络部署中,IAD位于用户接入侧。

5.业务功能

5.1. 语音业务

IAD需支持与CM-IMS核心网交互完成呼叫业务,要求IAD能够支持单用户的多路呼叫,并具备呼叫保持、呼叫等待、呼叫转接、区别振铃(可选)、三方通话等功能。

IAD需支持与IMS核心网交互完成CM-IMS特色业务,主要包括:

统一Centrex业务、一号通业务、多媒体彩铃业务等。

5.2. 数据业务

对于桌面型IAD,要求提供下行以太网接口,要求IAD除具有本标准规定的语音特性外,还具有二层以太网交换机的特性。

5.3. 级联功能

对于机架型IAD,要求提供下行以太网接口用于IAD设备的级联。

5.4. 传真业务

IAD支持T.30传真、VBD透传传真和T.38传真。

5.5. 数图(digit map)功能

IAD设备支持数图功能,且容量要求不低于2Kbyte。

IAD支持本地和远程配置和修改数图功能。

5.6. MODEM业务功能

IAD应支持Modem业务。

6.设备功能

6.1. 接入CM-IMS网络

IAD设备应能支持将POTS终端接入CM-IMS网络并为其提供CM-IMS业务的能力。

IAD支持CM-IMS动态SBC发现机制,并通过发现的SBC向CM-IMS注册。

IAD设备应能支持代理注册功能,为挂接的用户发起代理注册到CM-IMS网络。

要求IAD必须支持Http Digest、SIP Digest、可选支持IMS AKA算法,完成IMS核心网对于用户的注册鉴权和会话鉴权功能。

IAD设备应支持终端订阅功能,可以向CM-IMS网络发起订阅流程,并支持接收CM-IMS 网络发来的notify消息。

IAD设备应该支持SIP会话能力,能够发起呼叫和接收呼叫,并支持媒体面的处理能力。

IAD与CM-IMS网络之间可选支持SIP协议的心跳机制。

IAD应支持通过上行SIP信令传输拍叉信号和业务选择键信号给CM-IMS网络。

IAD应支持用户数据的配置,如用户码号、用户鉴权数据等,应可逐用户配置,也可支持通配符配置。

IAD应能支持逐用户注册,机架型IAD应支持代理组注册和通配注册。

6.2. 呼叫处理的要求

6.2.1. 对DTMF 码和FSK 的要求

IAD具有DTMF检测、生成、传递和恢复功能:IAD能够识别出用户所拨的DTMF号码,转换为相应的数字,封装在信令中。具备恢复生成DTMF音的功能。

IAD支持FSK的生成。IAD具有主叫号码显示功能,具体参考《YDN 065-1997》。

IAD必须支持二次拨号。二次拨号有两种实现方式,带内方式和带外方式。

带外方式要求支持通过info消息上报。

其中带内方式又分为两种:

(1)将DTMF按照语音一样,打入RTP包,传到对端还原,这种方式在非G.711编解码以及网络条件不良好时,可能引起信息的丢失,不建议采用。

(2)采用RFC 2833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编解码无关,网络的影响也降低到最小程度。IAD必须支持采用RFC 2833的带内传送方式,同时可选支持带外传送方式。如果以后带外方式标准化或者RFC 2833的改进方案能够解决安全问题,遵循新的标准。

6.2.2. 与IMS核心网交互完成呼叫业务

IAD 能够检测用户线实际状态,完成用户向CM-IMS核心网的注册、重注册和解注册功能,并向IMS核心网订阅用户的注册状态。

IAD 能够根据呼叫处理上文,向用户放送各种信号音和铃流,包括振铃音、回铃音、忙音;或者在媒体资源服务器的配合下,向用户放送各种音源及通知音。

IAD 能够对呼叫的接续过程进行控制,包括会话的建立、修改以及释放。

6.3. 媒体控制功能

IAD应支持多种编码方式,G.711(包括PCMA和PCMU)、G.729ab和G.723编解码方式;能在IMS核心网的控制下,采用相应的编码方式,完成语音的编码、解码和打包、拆包。

IAD应满足所有模拟Z端口用户同时进行呼叫的媒体处理能力,不应存在资源消耗尽或不足的情况,媒体资源与Z接口比例应为1:1。

IAD支持视频回落功能。

6.4. 智能路由功能(可选)

IAD应支持智能路由功能, 系统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和费率选择不同路由, 支持路由备份和负荷分担。

6.5. 媒体处理要求

由于在IP 网上传输的时延较大,易于产生回声,IAD必须具有回声抑制功能。回声抑制支持G.168。回声抑制功能的能力不低于32ms。

IAD应具有静音检测能力以及对话音流进行静音压缩。

IAD应能产生舒适背景噪音。

IAD应设有输入缓冲,以消除网络时延抖动对话音质量的影响。IAD优选能根据网络情况动态地调整输入缓存的大小,在语音质量和话音延时中取得平衡。

IAD能够进行增益调整。

IAD需支持语音帧补偿。

IAD可支持打包时长10ms,20ms,30ms,并可动态调整。(可选)

6.6. 业务实现保证能力

6.6.1. IP 地址的获取

IAD 应能够支持IP 地址的静态配置和动态分配。

动态IP地址分配,应符合中国移动宽带接入用户认证要求。

IAD设备应支持PPPoE的认证方式。

6.6.2. 防火墙的穿越

通过配置,IAD 能够配置其语音业务信令流的端口,能够将语音业务媒体流的端口限制在一个较小的区间范围内,以保证能够在防火墙上开放相关的端口,实现穿越。例如,对于8口IAD,可以将媒体流的端口限制在一段(例如32 个连续端口)端口范围内。

6.6.3. NAT功能

IAD应支持NAT功能。

7.协议要求

7.1. 信令控制协议

IAD设备需要支持IMS标准的SIP协议,并符合以下要求:

被叫侧IAD的号码显示信息应当从呼入的INVITE消息中的from头域的sip uri中获取(sip uri中的username部分);

当用户去话时,IAD发送出的INVITE消息的Request-line中request uri应当满足如下要求:(1)若该request uri为sip格式且其用户名部分为全数字,要求其含有user=phone参数;

(2)若该request uri为tel格式,其应为一个全局可路由号码,否则,若该tel uri为一个本地号码,则应该包含phone-context参数(可选),指出该tel uri的有效范围。建议phone-context 参数的取值为tel uri的归属地市的区号(由此IMS域来做相应的号码补齐和号码翻译,将该tel uri变为一个全局可路由号码),具体请参见IETF RFC3966。

在呼叫等待业务中,要求被叫用户的IAD可以回复182消息来协助网络实现呼叫等待放音等功能;

其它业务中,要求被叫用户的IAD可以回复486消息。

要求IAD设备可以完成终端混音模式的三方通话;

要求IAD必须支持临时响应的可靠传输,即在发送的invite消息support头域中必须含有100rel参数;

要求IAD设备能够根据收到的INVITE消息中alert-info头域的info参数识别该呼叫来自群内或者群外,并向用户终端发送区别振铃信息(可选)。

7.2. 媒体流协议

IAD 应支持RTP、RTCP协议。

7.3. 网管协议

IAD设备提供连接OMC的能力。

IAD支持Telnet/SSH远程管理和维护。

7.4. 其他协议

对于两口或单口的IAD,下行以太网口,优选支持IEEE802.1 Q VLAN标准、IEEE802.1P QoS 标准、IEEE802.1 D网桥。

IAD 应支持DHCP协议,包括通过DHCP协议获取IP地址,及四口以下IAD内置DHCP Server为下行网口用户分配IP地址。

IAD 应支持FTP/TFTP动态软件升级。

IAD 应支持SNTP协议,以便同步网络时间。

IAD需支持DNS协议,以便在使用域名方式时能够正常使用。

8.容量、性能及可靠性指标

8.1. 语音的主观评定

语音的客观评定标准依据ITU-T P.861。

网络条件良好的情况,PSQM的平均值<1.5, PESQ的平均值>4.0,PESQ-LQ的平均值>4.1。

网络条件较差条件时(丢包率>=1%,网络抖动=20ms,网络时延=150ms),PSQM的平均值<1.8,PESQ的平均值>3.5,PESQ-LQ的平均值> 3.5。

最恶劣的环境下(丢包率>=5%,网络抖动=60ms,网络时延=400ms),PSQM的平均值<2.0,PESQ的平均值>3.16,PESQ-LQ的平均值> 3.0。

建议语音质量测试采用PESQ-LQ或PESQ。

8.2. 语音的客观评定

网络条件良好的情况,MOS>4.0。

网络条件较差时(丢包率=1%,网络抖动=20ms,网络时延=150ms),MOS>3.5。

最恶劣的环境下(丢包率=5%,网络抖动=60ms,网络时延=400ms),MOS>3.0。

8.3. IP 语音QoS 管理

RTCP包:

定时发送RTCP,检测包定时器设定为1-5s。

时延抖动:

IAD 处理时延抖动的缓冲时间不小于80ms。

8.4. 其它语音特性指标

IAD监视话机摘机不拨号的时间:10~20s;

IAD监视话机位间不拨号的时间:10s;

IAD监视话机久叫不应的时间:60s;

IAD播放催挂音时间:60s;

IAD播放忙音时间:40s;

IAD拍叉时长参数上下限范围:80-300ms;

IAD 应可以配置以上时长(可选);

8.5. 同时并发呼叫数

系统同时并发呼叫数应为IAD总用户数的100%。

8.6. 数据特性指标(可选)

可配置的VLAN ID号范围为0~4095,可配置许可和不许可VLAN,可配置的VLAN 网口的优先级为0~7。

8.7. 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

系统应达到或超过99.99%的可用性

4口及4口以下IAD,要求MTTR<3min,无故障连续工作时间MTBF>10000小时;

16及16端口以上IAD,要求MTTR<30min,无故障连续工作时间MTBF>30000小时;

IAD的上下行以太网口,FXS支持4000V的防雷设计;

支持不间断长时间通话至少48小时。

机架型IAD应支持双网口备份,在一个网口中断情况下,另一个网口能够无缝的接替工作。

IAD能够支持双归属,当一个SBC宕机,自动切换到备用SBC,能够继续提供业务,且当主用SBC恢复后,而且IAD空闲时,自动切换回主SBC。

IAD支持设备掉电时不丢失用户数据和设备数据,重新上电后无需再配置。

IAD下行FE口提供数据业务时,要支持通过VLAN区分数据业务流量和语音业务流量。

9.接口要求

9.1. 用户侧接口

9.1.1. Z /Za接口

IAD 应支持模拟电话Z/Za接口,其模拟电话Z/Za接口应符合《YDN065-1997》。

模拟电话Z/Za接口的数目作为IAD的用户端口数,是衡量IAD容量的最主要参数。

9.1.2. 下行以太网接口

IAD至少提供一个下行10M/100M Base-T自适应以太网接口。以太网口必须提供二层交换机功能,以便下行用户的接入。

对于10Base-T 以太网接口应符合标准IEEE802.3。

对于100Base-T 以太网接口应符合标准IEEE802.3u。

9.2. 网络侧接口

9.2.1. 以太网上行接口

IAD 网络侧至少两个10M/100M Base-T自适应以太网接口。

对于10Base-T 以太网接口,应符合标准IEEE802.3。

对于100Base-T以太网接口,应符合标准IEEE802.3u。

9.2.2. Z/Za接口(可选)

IAD上行接口可选支持Z/Za接口。

9.3. 维护管理接口

9.3.1. 串口维护接口

机架型IAD必须提供串口的方式进行本地的数据配置、加载等维护操作。

9.3.2. 网口维护接口

IAD 应能利用以太网口,通过Telnet、Web或网管的方式进行数据配置、加载等维护操作。

IAD可支持带内网管或带外网管方式。IAD须支持通过VLAN区分业务流与管理流。机架型IAD本地操作维护以太网口支持与上行业务网口分离。

10.硬件要求

10.1. 模拟用户接口的硬件要求

B—馈电,要求不低于-24V,电流不低于18mA。在用户线环阻1000Ω时(包括话机内阻300Ω),话机电流应不低于18mA。

O—过压保护,在用户电路处应有保护措施,在遇高压或大电流等意外情况(如雷击、电力线故障)时,力求用户电路不受影响,满足ITU-T K.20标准

R—振铃控制,初振铃不得小于0.4 秒。

S—用户监视和扫描,有用户摘机指示。

C—编译码和滤波,采用G.711A 律编码方式。

H—二、四线转换,采用三元件复合阻抗,用户电路的具体性能要求参见《YDN

065-1997》。

T-用户线路的特性测试(可选)

(1) 环路电阻

测量范围:0Ω-3000Ω

(2) 绝缘电阻(A-B,A-G,B-G)

测量范围:10Ω-9.99MΩ

(3)电容(A-B,A-G,B-G)

测量范围:0.01μF-9.99μF

10.2. 信号音和铃流标准

1、信号音的标准如下:

信号源为450±25Hz 或950±50Hz,谐波失真不大于10%,在零相对电平点,则连续信号的绝对功率电平分别为:长途通知音及呼入等待音:-20±3dB;其它为-10±3dB,各信号音的偏差分别不超过±10%。能提供催挂音。

相关的信号音定义请参照《YDN 065-1997》。

2、铃流标准:

振铃采用1s 送,4s 断,或1s 送,2s 断方式。初振铃的时间不小于0.4s,断续时间允许误差不超过±10%。

10.3. DTMF 的音频标准

IAD可接受的DTMF号码标准:

DTMF 号码由高低两个音组成,如下表所示:

表10-1 DTMF信号的频率组成

1209Hz 1336Hz 1477Hz 1633Hz

697Hz 1 2 3 A

770Hz 4 5 6 B

852Hz 7 8 9 C

941Hz * 0 # D 技术指标:

频偏:±2.0%内可靠接收,±3.0%以上保证不接收,±2.0%~±3.%内不保证接收

电平:双频工作时单频接收电平范围为-4~-23 dB

双频工作时单频不动作电平为-31 dB

双频电平差≤6dB

信号极限时长:30~40ms/位

信号间隔时长:30~40ms/位

相关的DTMF音标准及指标请参照《YDN 065-1997》.

11.软件要求

11.1. 软件基本要求

(1)配置数据与处理程序应有相对的独立性,配置数据的任何变更都不应引起运行版本程序的变更。

(2)软件应有容错能力,一般小的软件故障不应引起各类严重的系统再启动。

(3)软件设计应有防护性能,某一软件模块内的软件错误应限制在本模块内,而不应造成其它的软件模块错误。

(4)具有软件运行故障的监视功能,一旦软件出现死循环等重大故障时,能自动再启动,并上报即时故障报告信息。

(5)当软件升级时,应不影响硬件结构。

(6)系统软件能在线升级。

软件功能要求

(1)有完善的各类协议处理功能和代码转换功能;

(2)具有网管子系统及处理相应业务的功能,要求具有输入业务量、输出业务量控制功能;

(3)要求具有对各种硬件设备测试的功能;

(4)要求具有对软件、硬件运行故障监视的功能,有完善的故障告警及故障后处理功能;

(5)要求具有完善的维护管理功能,具有配置的维护管理、软件维护管理、设备维护管理等功能。

(6)要求具有故障诊断和故障定位功能,并能上报故障信息。

(7)有完善的网络业务保证功能,IAD支持数据链路层的802.1P/Q标准和IP层的TOS/DSCP Qos标准。

12.业务开通要求

IAD设备要支持《中国移动CM-IMS业务开通总体技术要求》和《中国移动CM-IMS业务开通接口规范-接入设备分册》中关于业务开通功能和接口方面的要求。

13.网管要求

13.1. 网管接口

13.1.1.基本要求

IAD需要提供连接OMC的能力,以接受OMC的管理。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v1.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目录1总则1 1.1.概述1 1.2.适用范围1 1.3.起草单位1 1.4.解释权2 2应用体系架构3 2.1.两级架构3 2.2.统一信息平台的组成4 2.3.总体技术要求5 3展示平台6 3.1.域名规则6 3.2.登录流程7 3.3.访问安全控制7 3.3.1.认证8 3.3.2.加密9 3.3.3.授权9 3.4.个性化展现经管9 3.5.内容应用聚集10 3.6.系统性能要求10 4网络和接入平台11 4.1.全国互联广域网组织结构11 4.1.1.全国互联广域网拓扑结构11 4.1.2.广域网互联承载网络的选择12 4.1.3.全国互联广域网的路由13 4.1.4.全国互联广域网的网络安全13 4.2.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结构13 4.2.1.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局域网13 4.2.2.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接入15 4.3.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结构16 4.3.1.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局域网16 4.3.2.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接入18 4.4.IP地址规划19 4.4.1.IP地址规划原则19 4.4.2.IP地址规划方法20 4.4.3.IP地址规划要求21 5安全经管平台21 5.1.网络经管及网络安全21 5.1.1.网络系统经管21 5.1.2.网络安全22

5.2.系统经管及系统安全23 5.2.1.系统经管23 5.2.2.系统安全24 5.2.3.数据经管和安全25 5.2.4.防病毒26 6系统和环境要求27 6.1.系统要求27 6.1.1.主机设备27 6.1.2.操作系统27 6.1.3.存储备份设备28 6.1.4.网络设备29 6.1.5.数据库31 6.1.6.展示平台软件33 6.1. 7.开发工具34 6.1.8.系统文档34 6.2.机房环境要求35 6.2.1.机房环境条件35 6.2.2.接地要求36 6.2.3.空调及电源36

运营商发展融合通信举措及分析

运营商发展融合通信举措及分析 从移动互联网环境分析出发,基于新形势下运营商所面临的挑战,探讨了运营商面对市场竞争所采取的应对手段、相应举措和构建的产品体系,详细分析了企业融合通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视频业务、企业云呼叫中心这4个重点产品方向,最后,对运营商的融合通信业务发展做出展望。 融合通信企业信息服务云呼叫中心 Countermeasure and Analysis on United Communications for Operators WANG Hong-tu,SU Chang,GUO Hua Considering both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operators under new circumstances,methods,countermeasure and product system adopted by operators in market competition were discussed. Then,four key product directions,including enterprise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information service and video service and cloud call center,were analyzed in depth. Finally,the development of united communication service for operators was looked forward. unified communicati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rvice

中国XX业务支撑网4A安全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网 4A 安全技术规范 版本号:1.0.0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布 ╳╳╳╳-╳╳-╳╳发布 ╳╳╳╳-╳╳-╳╳实施 QB-W-016-2007

目录 1概述 (7) 1.1范围 (7)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7) 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7) 2综述 (8) 2.1背景和现状分析 (8) 2.24A平台建设目标 (9) 2.34A平台管理范围 (10) 34A管理平台总体框架 (11) 44A管理平台功能要求 (14) 4.1帐号管理 (14) 4.1.1帐号管理的范围 (14) 4.1.2帐号管理的内容 (14) 4.1.3主帐号管理 (14) 4.1.4从帐号管理 (15) 4.1.5密码策略管理 (15) 4.2认证管理 (15) 4.2.1认证管理的范围 (16) 4.2.2认证管理的内容 (16) 4.2.3认证服务的管理 (16) 4.2.4认证枢纽的管理 (16) 4.2.5SSO的管理 (17) 4.2.6认证手段 (17) 4.2.7提供多种手段的组合使用 (17) 4.3授权管理 (17) 4.3.1授权管理的范围 (17) 4.3.2授权管理的内容 (18) 4.3.3资源管理 (18) 4.3.4角色管理 (18) 4.3.5资源授权 (19) 4.4审计管理 (20) 4.4.1审计管理范围 (20) 4.4.2审计信息收集与标准化 (21) 4.4.3审计分析 (21) 4.4.4审计预警 (22) 4.54A管理平台的自管理 (23)

4.5.2权限管理 (23) 4.5.3组件管理 (23) 4.5.4运行管理 (23) 4.5.5备份管理 (23) 4.64A管理平台接口管理 (24) 4.6.1帐号管理接口 (24) 4.6.2认证接口 (24) 4.6.3审计接口 (24) 4.6.4外部管理接口 (25) 54A管理平台技术要求 (25) 5.1总体技术框架 (25) 5.2P ORTAL层技术要求 (27) 5.3应用层技术要求 (27) 5.3.1前台应用层技术要求 (27) 5.3.2核心数据库技术要求 (28) 5.3.3后台服务层技术要求 (30) 5.3.4单点登录技术要求 (32) 5.3.5安全审计技术要求 (33) 5.4接口层技术要求 (35) 5.5非功能性技术要求 (35) 5.5.1业务连续性要求 (35) 5.5.2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要求 (38) 5.5.3性能要求 (38) 5.5.4安全性要求 (38) 64A管理平台接口规范 (40) 6.1应用接口技术规范 (40) 6.1.1总体描述 (40) 6.1.2登录类接口(①) (41) 6.1.3认证类接口 (42) 6.1.4帐号/角色接口(④) (43) 6.1.5审计类接口 (48) 6.2系统接口技术规范 (51) 6.2.1总体描述 (51) 6.2.2登录类接口(①) (52) 6.2.3认证类接口 (53) 6.2.4帐号接口(⑤) (55) 6.2.5审计类接口 (59) 6.3外部管理接口技术规范 (61) 7BOSS系统3.0的改造要求 (62)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文档编号: 中国移动PTN资源自动分析优化功能需求规范书 文档版本:Version 1.0 版权声明:版权归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所有,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全部或部分使用和传播本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20年4月 发布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前言 本技术规范根据中国移动PTN网络维护效能提升管理需求而制定,随着网络管理需求的不断深化,本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将会修改和完善。 本技术规范的解释权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本技术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 集团公司:邓春胜、邓宇 省公司:田志坚、黄垣森、杨彬、张剑、夏志超、李勇、娄文科、梁静海、张跃明、彭鹏、党志俊

目录 PTN资源自动分析优化功能需求规范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PTN资源分析优化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功能需求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 物理资源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逻辑资源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流量监控及资源预警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资源优化分析报告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CMCC_v22_中国移动条码识别业务终端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 中国移动条码识别业务终端技术规范 C h i n a M o b i l e B a r c o d e R e c o g n i t i o n S e r v i c e T e r m i n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版本号: 1.1.0(报批稿) ╳╳╳╳-╳╳-╳╳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发布

1. 适用范围 (44) 2. 引用标准 (44) 3. 相关术语 (44) 4. 缩略语解释 (44) 5. 业务描述 (55) 5.1. 业务定义 (55) 5.2. 业务模型 (55) 6. 终端功能要求 (55) 6.1. QR码符号取景及采集 (55) 6.2. 终端解码 (66) 6.2.1. QR码符号到数据字符 (66) 6.2.2. 数据字符到应用信息 (77) 6.3. 打开和保存文件 (88) 6.3.1. 保存文件 (88) 6.3.2. 打开文件 (88) 7. 终端业务应用要求 (88) 7.1. 属性操作要求 (88) 7.2. 应用操作要求 (1010) 7.2.1. 名片应用 (1010) 7.2.2. 短信应用 (1010) 7.2.3. 邮件应用 (1010) 7.2.4. 文本应用 (1111) 7.2.5. 业务营销应用WAP业务 (1111) 7.2.6. 业务营销应用SMS业务 (1212) 7.2.7. 业务营销应用IVR业务 (1212) 8. 终端异常处理要求 (1313) 8.1. 终端解码异常事件处理要求 (1313) 8.2. 其它异常事件处理要求 (1313) 9. 终端性能要求 (1313) 10. 终端界面要求 (1414) 11. 终端硬件要求(推荐) (1414) 11.1. 摄像头 (1414) 11.2. CPU (1414) 11.3. 存储器 (1414) 12. 编制历史 (1414) 附录A 中国移动条码识别业务终端界面规范 (1515)

中国移动xx公司公司职位职等管理办法

中国移动浙江公司职位职等管理办法(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一)通过有效的职位管理,满足公司运营管理实现的需要,促进运作流程和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 (二)规范职位和职等管理,通过职位宽带化,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通道。 第二条原则 (一)满足战略、架构与业务流程需要原则。职位职等的设置与管理应在满足公司经营发展战略需要的前提下,依托组织架构的框架,致力于保障业务流程的实现与优化。 (二)动态管理原则。根据公司运营发展和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变化,对职位职等和任职人员进行动态跟踪与调整,不断探索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与思路。 (三)效率优先,兼顾人员现状原则。职位职等的设置与管理应以运作效率的提升为目标,同时考虑现有人员状况。 (四)双因素原则。职位职等管理中同时体现职位价值因素与人员贡献度因素。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不含离岗退养员工)职位职等的管理,其中省公司党组及分公司党委管理中层只纳入职位族经理条线及相应主族和子族,不纳入职位系列及职位水平等级,仍按原职务系列管理。 第四条职责与分工 省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职位职等管理相关制度及办法的制定与管理,并对职位职

等管理工作进行指导。 各市分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职位日常管理与指导。 第二章职位体系及定义 第五条职位 职位即岗位,是一定的任务和职责的有机组合。每个职位应有唯一的职位名称。不同的员工可以从事同一个职位。省公司统一制订下发公司典型职位。 第六条职位条线 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能力要求相似性,公司职位分成综合、市场、技术、经理四大职位条线。 第七条职位主族 根据职能相似性,每一职位条线分成相应的职位主族,具体十三主族为: (一)综合线分成战略运营、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党群工会、风险管理、行政后勤六个职位主族: 1、战略运营:负责战略研究与管理、组织绩效等涉及公司战略运营方面的工作,以及创新管理、流程管理、知识管理、咨询项目管理、企业责任管理等涉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 2、人力资源:负责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营等方面的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岗位管理、招聘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档案管理等工作。 3、财务管理:负责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制定、决策执行以及相关事务性工作。

中国移动网络门户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网络门户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W-028- 中国移动网络门户系统技术规范(第一版) NMS Port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版本号 1.0.0 -××-××发布 -××-××实施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发布

目录 1 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引用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系统概述与建设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总部-省”两级架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组网与设备配置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系统功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 单点登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1 基本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2 具备4A的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3 对于未接入4A的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 接入服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1 B/S与C/S应用统一接入..............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2 公网接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3 移动接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 界面集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1 界面集成的技术方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2 界面集成的基本功能—展现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3 界面集成的基本业务需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华为融合通信解决方案 V3.0 技术白皮书

华为融合通信解决方案V3.0 技术白皮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16年04月 版权所有?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6。保留一切权利。

目录 1融合通信发展的业务驱动 (1) 2企业建设融合通信面临的挑战 (1) 2.1融合通信有效的从传统TDM平滑演进到全IP化协作 (1) 2.2如何确保融合通信的信息安全并简化运维工作? (2) 2.3融合通信如何有效提升业务运作效率实现CEBP? (2) 2.4在融合通信建设中如何结合运营商网络构筑整体低成本优势? (2) 2.5如何用融合通信满足BYOD/移动办公需求? (2) 3华为融合通信概述 (3) 3.1华为融合通信如何应对挑战 (3) 3.1.1把运营商领域的技术优点和轻量化优势带给企业 (3) 3.1.2为不同容量的市场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方案 (3) 3.1.3保护客户投资,从TDM到全IP均可适应,伴随客户成长 (3) 3.1.4固定和移动的多终端一致用户体验 (4) 3.1.5端到端的安全和质量保障 (4) 3.1.6 SIP为基础的开放架构,实现CEBP (4) 3.2华为融合通信的核心理念 (5) 3.2.1全媒体融合 (5) 3.2.2移动/BYOD能力 (5) 3.2.3开放协作能力 (5) 4华为融合通信架构与主要产品组合 (6) 4.1华为融合通信是电信级政企UC架构 (6) 4.2呼叫管理 (6) 4.3业务应用 (7) 4.3.1 eServer应用服务器 (7)

4.3.2 Meeting MS多媒体会议应用服务器 (7) 4.3.3 MAA移动接入应用服务器 (7) 4.3.4 UMS (8) 4.3.5 Audio Recorder (8) 4.3.6 CDR话单与计费 (8) 4.3.7个人Portal (9) 4.4融合通信业务开放eSDK (9) 4.5融合通信管理应用 (9) 4.5.1 BMU业务管理模块 (9) 4.5.2 eSight统一网管 (10) 4.6 SIP软交换 (10) 4.6.1统一会话服务器USM (10) 4.6.2 U1900系列大中型SIP软交换网关 (11) 1. 统一网关U1981 (11) 2. 统一网关U1980 (12) 4.6.3 U1900系列中小型SIP软交换网关 (13) 1. U1960 (14) 2. U1911 (14) 4.6.4 IAD (14) 4.7终端系列 (15) 4.7.1 Desktop Client (15) 4.7.2 Mobile Client (15) 4.7.3 IP 话机系列 (16) 5华为融合通信典型解决方案 (16) 5.1融合通信解决方案 (17) 5.2融合会议解决方案 (17) 6华为融合通信的关键优势 (18) 6.1电信级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 (18) 6.2丰富的UC业务特性 (19)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文档编号: 中国移动PTN故障智能辅助定位 功能需求规范书 文档版本:Version 1.0 版权声明:版权归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所有,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全部或部分使用和传播本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 发布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前言 本技术规范根据中国移动PTN网络维护效能提升管理需求而制定,随着网络管理需求的不断深化,本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将会修改和完善。 本技术规范的解释权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本技术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 集团公司:邓春胜、邓宇 省公司:党志俊、娄文科、田志坚、黄垣森、杨彬、张剑、夏志超、李勇、梁静海、张跃明、彭鹏

目录 前言 (2) 目录 (3) 1.概述 (4) 2.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 2.1术语和定义 (4) 2.2缩略语 (4) 3.功能需求 (5) 3.1告警相关性分析 (5) 3.1.1告警根源性分析 (5) 3.1.2告警相关性原则 (6) 3.2业务相关性分析 (6) 3.3故障辅助分析及定位 (6) 3.3.1用户界面 (7) 3.3.2故障定位手段 (7) 3.3.3故障定位结果 (8)

1.概述 研究各种典型场景下PTN网络故障诊断定位方法,包括业务故障、光缆故障、设备故障、时钟故障、DCN故障、业务性能劣化等,开发出故障智能辅助定位工具,实现一键式故障智能诊断及故障原因智能输出,并给出常见故障处理建议,提高运维人员现场维护效率及能力。该辅助定位功能具备以下模块: ―告警相关性分析 ―业务相关性分析 ―故障智能分析和定位 2.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网元管理系统 Element Management System 简称EMS,由设备供应商提供,是为了管理一个或多个传送网网元所使用的软硬件系统。网元管理系统管理由单一设备供应商提供的网元。 2.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xx公司各部门职责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 部门职责 2006年12月

目录 综合部 (3) 发展战略部 (5) 计划建设部 (9) 财务部 (12) 人力资源部 (18) 市场经营部 (22) 客户服务部 (28) 集团客户部 (35) 网络部 (42) 物资供应部 (49) 审计部 (51) 党群工作部 (54) 纪检监察部 (56) 奥运项目管理部 (59) 客户服务中心 (63) 数据业务中心 (71) 业务运营支撑中心 (81) 网络优化中心 (87) 网络运行支撑中心 (94) 工程建设中心 (100) 传输中心 (107) 培训中心 (115) 行政物流中心 (119) 分公司 (128) 工会 (132)

综合部 综合部是公司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并支持各职能部门和各生产中心的工作,负责为公司领导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服务和支持。部门职责如下: 1、根据公司总体战略目标,完成部门关键绩效指标及工作目标; 2、负责公司文秘工作,包括公司重要文件和综合管理制度等的起草、收发文管理、公司会议议定情况的监督执行等; 3、负责公司OA系统的应用管理; 4、负责公司公共关系管理工作,包括政府、媒体、合作伙伴、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等关系的沟通和维护; 5、负责公司企业宣传管理,包括公司企业形象宣传,公司新闻发布,信息披露,公司杂志、报纸、简讯的编制发行,公司网站日常管理,行业媒体宣传等工作; 6、负责公司承办、主办的有限公司会议和内部重要会议的会议管理; 7、负责公司来访和出访活动的管理,含公司人员出国(境)活动管理; 8、负责公司内部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查阅等工作; 9、负责公司信访管理工作;

中国移动浙江公司移动室外UPS技术规范

浙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户外通信用一体化UPS电源系统技术规范书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

一、概述 (1) 本文件为浙江移动户外通信用一体化UPS电源系统设备招标文件的技术规范书。 (2) 本技术规范书的编制依据是根据中国信息产业部“通信局(站)电源系统的总技术要求”等有关规定编制。 (3) 参与选型及报价的设备必须符合本技术规范书的要求,如相关要求低于本技术规范书的要求应论述其理由。 (4) 设备必须具有入网证,并能提供设备技术数据和电原理图及安装图。 (5) 本技术的解释权属于浙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二、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户外通信用一体化不间断电源——UPS的技术要求、标志、包装、运输存储。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各类户外干放、直放站、微蜂窝等通信用静止型不间断电源。 三、定义 户外通信用一体化UPS电源系统在构成上,主要有五部分组成,包括户外专用UPS主机、蓄电池组、输入输出配电、防雷保护和一体化户外机柜。几部分相互配合,实现在市电正常时使用市电能量向通信设备提供纯净稳压的交流电,市电故障时使用蓄电池能量向通信设备提供纯净稳压的交流电。各部分可集成安装在一体化机柜内或蓄电池组独立安装。 参与报价设备厂家需详列一体化电源柜体尺寸、质量,电池柜尺寸、质量以及各组成部分主要技术指标。 四、一体化户外机柜技术要求 1、柜体采用热镀锌钢板、需防锈处理,表面喷塑。满足室外安装和室外工作的防雨、防尘、 防潮、防盗要求,外观美观。 2、防护等级:IP55。 3、温度范围:-25℃~+55℃。 4、湿度范围:5%~95%。 5、挡阳棚要求:能够挡住30度角的太阳光。 6、安装/维护方便:提供多种可选安装配件,可以满足抱大杆、抱小杆、壁挂和落地等多 种安装要求。 7、振动运输实验:按照GB/T14715-93中5.3.2条 高低温储存实验:贮存条件:YD/T1059-200 测试标准:YD/T1059-2000 8、内部合理布局,可满足UPS立式、卧式等各种安装方式。电池仓外置时,其电池仓柜体 需满足上述要求。

融合通信业务介绍

融合通信(IMS)整合了电话网和数据网资源,可以让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终端都获得一致的通信服务。目前的主要应用有协同办公、融合话音和多媒体会议等。 IMS(IP Multimedia Core Network Subsystem)是IP多媒体网络子系统的简称,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它能够满足终端客户多样化的多媒体业务需求。IMS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一、业务功能 CS域用户(移动手机用户) CM-IMS域用户(IMS固话用户) (一)桌面多媒体电话 统一Centrex的多媒体桌面电话业务为Centrex集团的用户提供了基本音视频呼叫、补充业务和传真业务等功能。 1、统一Centrex基本业务包括基本的语音和视频通话功能,以及群内呼叫、群外呼出、群外呼入,补充业务包括IP电话、多媒体彩铃、主叫号码显示、主叫号码显示限制、前转业务等。具体支持的功能如下: 2、通过对接入PBX的配置,可实现“一路多呼”功能。 3、传真:暂不开放。

(二)融合VPMN业务 融合VPMN业务指的是CS域用户(移动手机用户)和CM-IMS域用户(IMS固话用户)可以组成跨省、跨域、多终端接入的VPMN集团,享受固定和移动用户间的长短号互拨及资费优惠等融合业务特征。本文中Centrex的融合V 网集团就是指由CS用户和CM-IMS用户共同组成的跨省、跨域的VPMN集团(跨省VPMN集团暂不支持)。 (三)统一Centrex融合总机 统一Centrex融合总机业务可以提供电话号码查询、转接来话、解答用户问题等服务。企业内部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话务员坐席。 (四)融合一号通 基于CM-IMS的融合一号通业务是指用户通过向中国移动申请,将一部手机(GSM手机或TD手机)号码或IMS终端号码设置为该业务的主号码,并可设置一到三部手机号码或IMS终端号码为去话时的绑定号码和来话时的绑定号码,实现去话时来电显示为主号码,来话时绑定终端同振或顺振的CS域和IMS域融合类业务。 一号通去话: 当用户使用融合一号通主号码或者任一去话时的绑定号码发起呼叫时,被叫终端的来电显示应为主号码(手机或IMS终端的号码)。

中国移动机顶盒软探针北向接口技术规范v1.0.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机顶盒软探针北向接口技术规范 T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S e t To p B o x S o f t P r o b e a n d N o r t h -I n t e r f a c e 版本号:1.0.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 ╳╳╳╳-╳╳-╳╳发布 ╳╳╳╳-╳╳-╳╳实施 QB-╳╳-╳╳╳-╳╳╳╳

目录 1前言 (2) 2范围 (2) 3规范性引用文件 (2) 4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 5软探针与监测平台接口 (3) 6接口协议定义 (4) 6.1.BOOT接口(IF1) (4) 6.1.1.BOOT请求 (4) 6.1.2.BOOT响应 (6) 6.2.PERIODIC接口(IF2) (9) 6.2.1.PERIODIC请求 (9) 6.2.2.PERIODIC响应 (11) 6.3.PROGRAM INFO接口(IF3) (12) 6.3.1.PROGRAM INFO请求 (12) 6.3.2.PROGRAM INFO响应 (15) 6.4.ALARM接口(IF4) (16) 6.4.1.ALARM请求 (16) 6.4.2.ALARM响应 (20) 6.5.CONNECTION REQUEST之网络测试接口(IF5) (21) 6.5.1.网络测试任务下发 (21) 6.5.2.网络测试数据上报请求 (23) 6.6.常量表 (25) 6.6.1.EventCode (25) 6.6.2.AlarmCode (25) https://www.doczj.com/doc/a43156322.html,workTestCode (26) 6.6.4.ProgramInfoCode (26) 6.6.5.Result (26) 6.6.6.OperationCode (27)

中国移动公司班组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中国移动xx公司班组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夯实公司发展基石,提升班组基础管理水平,公司决定开展班组建设工作。一、班组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班组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需要,是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需要。 二、班组建设的理念和目标 班组建设的理念是制度为先,员工为本,文化为魂。班组建设的目标是建设易于操作、科学有效的班组管理制度,培育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的班组长人才队伍,打造激情焕发、高效执行的班组活力文化,实现公司基础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班组的界定 通常意义上,班组指的是由一定数量员工和管理人员组成的,通过一系列制度保障的,在一定目标指引下和人际氛围中互相协作的工作集体。 班组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班组是公司最基层的组织;班组成员没有下属;班组成员向同一个上级汇报;班组长期、持续存在;班组成员不少于三名。 区(县、市)分公司:部室、区域经营部、营业厅(主厅、辅厅或15人以上的营业厅)为单位设立班组; 市分公司职能部门:部门、二级部室、中心或行政班组为单位设立班组。 四、班组建设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班组建设以工会、综合部、人力资源部、企业发展部、党群工作部为主要牵头单位,各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责、共同推动整体工作开展。 (一)领导小组 公司成立班组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公司领导班子组成,公司总经理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公司工会主席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其成员由综合、企发、人力、网络、市场、党群、工会部门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班组项目工作组,工会主席担任项目工作组组长,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工会副主席担任项目工作组副组长,工作组成员由工会、综合部、人力资源部、企业发展部、党群工作部等1 2个部门相关管理人员共同构成。 (二)规划和组织部门 工会、综合部、人力资源部、企业发展部、党群工作部是班组建设的规划和组织部门。职责分工如下: 工会是班组建设的牵头协调部门,依据班组建设的总目标,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发挥在班组建设中的工作优势,协调项目组工作进展,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各阶段班组建设活动,并组织开展总结、表彰、推广班组建设先进典型的活动。 综合部是班组建设的宣贯部门,负责宣传发动,安排经验交流、统筹管理建设经费、核拨班组建设专项经费。 人力资源部是班组建设硬环境搭建的策划部门,负责制定班组管理制度并实施考核,核定班组建设制度与班组长任职资格和相关待遇,负责班组长培训教材开发和班组长培训组织的实施,建立与公司人力资源政策相配套的,促进班组长成长与职业发展的选、用、育、留的人才管理机制。 企业发展部是班组建设的战略规划部门,负责拟定班组建设发展规划及目标,并督导班组建设目标的落实;负责项目组的合作伙伴选择,负责班组创新管理、Qc质量管理、积分激励计划、知识管理等基础管理工作的落地和推进。 党群工作部是班组建设的文化推动部门,负责指导班组文化建设,重点负责开辟并管

什么是融合通信

1、什么是融合通信 融合通信,Unified Communication,简称UC,也常翻译为统一通信。融合通信是指,把计算机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融合一体的新通信模式,融合计算机网络与传统通信网络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实现电话、传真、数据传输、音视频会议、呼叫中心、即时通信等众多应用服务。 融合通信就是把计算机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融合一体,让人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设备、任何网络,获得数据、图像和声音的自由通信。 融合通信是传统通信与IT、互联网三大领域逐步发展、自然融合的结果,是基于统一平台、面向各种终端和接入方式的新型社交网络沟通平台。其融合的内容包括通讯录、话音、短信、视频会议、传真等通信功能;IM、状态、空间、微博、SNS等互联网应用,以及桌面软件、企业信息系统等融合。 2、融合通信的背景 All IP进程的持续深入为融合通信奠定了良好技术基础,来自用户的多业务、全方位通信诉求成为融合通信迅猛发展的最大驱动力,促使整个融合通信产业呈现高度繁荣态势。此后,3G网络的全面覆盖,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交应用绽放勃勃生机,则为融合通信进一步深入演化奠定了基础。 从企业机构的通信业务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通信,主要以有效协同工作为目标;二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通信,一般以联络中心/呼叫中心的形式存在,并与企业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密切配合,以便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满意度和

忠诚度,由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不论是企业内部通信,还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通信,都将是融合通信的巨大应用领域。 3、运营商为什么重视融合通信 融合通信业务是指基于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信息通信技术开展的全业务服务,目前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都纷纷地将融合通信业务定位为业务和技术发展的核心方向。 四大原因: 一方面,随着IP技术的迅猛发展,日益开放的电信业务市场不断涌入新的竞争者,传统的语音业务特别是固网语音收入增幅减少甚至下滑,这迫使运营商特别是固网运营商不得不通过融合通信寻找新的业务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随着部分运营商进入融合通信业务领域以及一些传统IT公司、IT服务商不断地推出大量的基于IP网络的融合通信业务,电信运营商为了在竞争中不落后于拥有融合通信业务提供能力的IT公司和IT服务商,迅速地进入融合通信业务领域,在增强自身融合通信业务提供能力的同时向IT服务能力渗透。其三是,广大客户完全不满足基于单业务提供的上一代电信业务,需要能够为其提供融合通信和IT 以及业务流程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其四是,电信运营商具备强大的基础网和业务网是融合通信最坚实的基础。“融合通信”在各大电信运营商开展对中心企业信息化业务和服务中已经得到最大地体现,为了满足客户特别是政企和商企客户这种“全业务”需求,电信运营商率先提升其业务网构架和搭建业务平台为各类客户提供融合通信业务、IT业务和ICT业务。本

中国移动室内分布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室内分布系统 技术规范 四川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2001年7月

目录 一、建设室内分布系统的必要性 (1) 二、中国移动室内覆盖目标要求 (1) 三、室内分布系统技术 (1) 1、室内分布系统的含义与作用 (1) 2、室内分布系统的信号源 (2) 2.1. 直放站 (2) 2.2. 宏蜂窝或微蜂窝 (3) 3、无源室内分布系统 (4) 3.2. 电缆式 (4) 3.2. 泄漏电缆式 (5) 3.3. 光纤式 (6) 4、有源室内分布系统 (7) 5、电梯覆盖的解决方案 (8) 四、900/1800M在室内分布系统中的应用 (10) 五、室内分布系统选型要求 (11) 1、厂商资质要求 (11) 2、各配件、器件、缆线技术指标 (11) 2.1. 无源天馈分布设备 (11) 2.2. 室内覆盖有源天线分布设备(系统指标) (14) 2.3. 干线放大器 (15) 3、具备或部分具备系统监控 (15) 4、设计施工能力 (16) 六、室内分布系统验收标准 (16) 1、安装工艺要求 (16) 1.1. 有源设备安装 (16) 1.2. 室内天线安装 (16) 1.3. 馈线及相关设施 (16) 1.4. 无源器件安装 (17) 1.5. 接地 (17) 1.6. 标签 (17) 2、网络质量要求 (18) 2.1. 覆盖达标 (18) 2.2. 质量标准 (18) 2.3. 网络运行指标 (18) 2.4. 监控系统 (19)

一、建设室内分布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通信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移动的GSM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自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以来,一直以极高的速度发展。截至2000年底,全国GSM移动用户数量已突破6000万,网络规模容量及用户数已居世界第三位。与此相适应,中国移动的网络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网络覆盖日益完善。 在此基础上,室内覆盖已成为今后网络覆盖的重点。完善室内覆盖,是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是竞争的需要。随着网络的发展,用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几年前用户满足于能够打电话,现在则要求随时随地可以通话,室内话务已占相当大的比重。在此情况下,必须加强室内覆盖,满足用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另外,竞争对手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具备相当规模,并且具有资费优势,与其相较,中国移动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网络质量,实现室内覆盖是体现差异,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室内分布系统是实现室内覆盖的主要方法,作好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二、中国移动室内覆盖目标要求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在2001年西安网络工作会议中对室内信号覆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加强城市室内覆盖建设不仅是吸收话务量、提高通话质量的有力手段,还应该认识到,室内覆盖站址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及早抢占,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各省要结合2-3年的无线网络规划,确定必须建设室内覆盖的建筑,力争在2001年完成建设。2001年要求以下重要场所实现覆盖(即室内面积95%以上信号强度大于-94db):移动用户在10万户以上城市的政府办公场所、新闻中心;飞机场候机楼、火车站候车厅;地铁;三星级以上酒店(北京、上海、广州为四星级)、高档商业办公楼、娱乐中心;营业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场;其他移动运营商有覆盖的场所;话务量大或用户投诉多的地方。” 三、室内分布系统技术 1、室内分布系统的含义与作用 室内分布系统是一套无线信号传播设备的总称,它利用电缆或光缆,辅以功分器、耦合器,将信号

中国移动业务处理流程大全

6. 营业厅主要业务服务流程管理(见附件二) 6.1 新开户流程 6.1.1向客户介绍功能、业务、缴费方式等,建议用户仔细阅读客户服务手册。 6.1.2实行“免填单”服务,由营销代表填写资料。私人开户需提供机主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单位开户需提供单位证明和营业执照正本及复印件;代办人需提供身份证明。 6.1.3私人用户需提供当地开户的银行存折、帐户户主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对公帐号托收的,需提供对公帐号单位证明和营业执照正本及复印件和印鉴卡正本及复印件,营销代表应致电开户银行证实帐号的真实性。 6.1.4 缴纳预存款XXX元(对公帐号除外),SIM卡卡费;开通国际漫游的需缴纳预存款XXX元。营销代表唱收唱付,双手交接现金。 6.1.5 建议客户设置服务密码。 6.1.6 提醒用户索取收费凭证,预存款提供收据 6.1.7 客户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容量的SIM卡,应向客户介绍SIM卡的功能和使用注意事项。营销代表双手递交单据。 6.1.8 整个过程中可主动向客户推介新业务,新产品。 6.2 移动话费收取流程 6.2.1 营销代表要提醒客户索取收费凭证,唱收唱付,双手交接现金和票据。

6.2.2 整个过程可主动向客户推介新业务、新产品。 6.3 预销号流程 6.3.1 用户销号请在移动公司指定的专门营业厅办理,由客户经理为用户办理销号业务,客户经理应了解用户销号的原因。 6.3.2 营销代表一定要做好销号挽留工作,客户坚持要销号时指导客户使用移动公司的其它品牌,客户更可以享有优先选号的权利。 6.3.3私人用户请携带机主本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单位用户请经办人携带单位证明和营业执照正本及复印件;请私人用户亲临营业厅办理销号,不能由他人代办。 6.3.4 实行“免填单”服务,由客户经理为用户填写资料。客户经理了解用户销号的原因。 6.3.5 用户开通了国际漫游或之前3个月的平均话费超过XXX元,除交清当月话费外,还需要预交XXX元话费。 6.3.6三个月后,用户本人持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到各专门营业厅办理正式销号并退还多交的话费或补交清话费。 6.4 正式销号流程 6.4.1 适用范围:所有营业厅。 6.4.2所需证件:手机机主身份证及复印件。 6.4.3核查用户资料,如果号码已被销号,营销代表直接做“销号费用回收”就可以了,不用再做注销复装这一步。 6.4.4 核查用户资料,如果号码是“待销停机”状态,可直

国内融合通信的发展建议分析

国内融合通信的发展建议分析 分析内外部环境对通信行业施加的影响,对移动互联网和通信网技术的发展进行剖析,给出融合通信可能存在的发展模式和趋势。结合融合通信的核心准则,分析海外运营商在发展融合通信上的经验和教训,结合融合通信业务的特征需求,给出国内运营商在融合通信上的发展策略与目标定义。同时提出融合通信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融合通信OTT 移动互联网差异化服务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of Rich Communication Suite in China XIAO Qing-hua (Huaxin Consulting Co.,Ltd.,Hangzhou 310014,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on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was analyzed,and then the possible developmental mode and trend of rich communication suite (RCS)were described.

According to the core rules of RCS,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operators abroad in RCS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requirements of RCS business,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arget definition of domestic operators in RCS development were presented. In addition,some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RCS development were given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ere presented. rich communication suite (RCS)OTT mobile Internet diversified service 1 融合趋势 先回顾一组数据:2014年春节,全国移动通信的拜年短信量首次下滑,其幅度甚至达到42%,而在2015年同时期再次下滑25%以上[1],其“罪魁祸首”就是以微信为代表的OTT(Over The Top,过顶)产品。而随着微信电话本3.0的推出,以及前不久国务院李克强总理提出“提网速降资费”的要求,网络速度与价格形成左右互搏的局面更加明显,运营商对融合通信的需求也更为迫切。 所谓RCS(Rich Communication Services,融合通信),是指将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相结合的一种系统架构,通过终端、APP等形式进行融合,为用户提供一个使用简单、功能多样的通信环境[2],其价值在于降低通信成本、加强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