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行业监管体制改革论文

银行业监管体制改革论文

银行业监管体制改革论文
银行业监管体制改革论文

银行业监管体制改革论文

日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已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银行监管体制的重大变革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本文拟从分析设立银监会的重要作用入手,探讨银行业监管新体制运行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和应对我国银行业监管新体制的政策建议。

一、银监会各项职能的正面效应

(一)整合银行业监管力量,建立统一的监管框架。银监会成立以前,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属于典型的多元监管体制,人民银行有关监管司局负责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监督,中央金融工委负责对金融机构的干部监督管理,国有商业银行还有专门的外部监事会负责监督管理。由于多头交叉监管,一方面导致金融机构疲于应付各部门的监管,另一方面却可能出现监管“真空”。银监会的成立,有效地整合了各部门的监管力量,克服了多头监管的弊端,有利于形成统一全面的监管框架和对金融机构的全面监督管理。

(二)进一步确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单独设立银监会,不仅是为了将央行的双重职能予以分离,加强银行业的系统监管,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和加强中央银行自身的独立性,有利于提高相关货币政策决策机制的透明性,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我国央行具有监管和货币政策双重职能的时候,央行有动力予以救助以减轻其监管责任,但也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甚至诱发通货膨胀。将监管职能从央行分离,单设银监会的做法,将有效地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利于保持物价水平稳定。

(三)有利于提高银行业监管专业化水平,以应对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创新的浪潮。八十年代以来的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创新浪潮此起彼伏,对银行业监管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增加了新的监管对象——外资金融机构,并改变原有监管对象的行为,加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不仅增加了整个金融系统的复杂性,而且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由于不同业务的交叉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监管的难度也日益加大。因此,建立专业化的银行监管机构,使监管者的工作职责更专一、工作目标更明确、范围更集中,可以更好地防范金融机构的风险,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使监管效率大为提高。

二、银行业监管体制运行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应当指出的是,机构变革仅仅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组织保障,单纯的监管组织机构改变并不能代替深层次的改革。监管机构如何设置充其量只能算是第二位重要的问题,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监管技术和监管模式的变革才是深层次的根本性改革。《巴塞尔协议》关于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认为,有效银行监管的必要条件是:法律赋予的独立性,制约平衡机制,相对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以及相应的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从银监会的体制框架看,我们认为必须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银监会与中央银行的关系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管信息的共享问题。央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是金融机构经营行为、财务状况和风险控制情况、企业与个人的信贷行为。而这些信息来自于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在信息来源上,两个机构也许会存在一定的摩擦和障碍。因此,建立银监会与央行之间充分、及时的信息沟通机制至关重要。二是对出现流动性风险和退出市场的金融机构的资金救助问题。由于中央银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对出现流动性风险和退出市场机构提供资金支持问题,在银监会成立以后,牵涉到两个部门的协调与配合。银监会应当在对金融机构风险正确评价的基础上,及时审慎地向中央银行提出对高风险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中央银行资金支持的形式应当逐步向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靠拢,尽量减少直接发放信用贷款救助,而是通过再贴现形式或某一中介(如设立的风险救助基金、存款保险机构)来发放救助资金。否则,在救助问题上,可能出现央行拯救过度造成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或是拯救不足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建立中央银行与银监会之间的有关金融稳定的协调机制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二)银监会与证监会、保监会的业务分工与配合问题。随着金融创新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不同种类金融机构业务的日益交叉,金融业综合经营、混业经营将成为一种趋势。交叉性业务的出现,既可能导致监管重复,也可能出现监管缺位。因此,有必要对各个监管机构的职能明确分工,对交叉业务协调配合落实监管职责。

(三)银监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在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的问题上,地方政府与银监会应当在制度上明确监管的层次与次序。地方政府应当定位在大

股东的位置,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重大问题实施内部监督管理,银监会作为外部监管者应当以维护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为目标,要防止大股东侵犯存款人和其它债权人、小股东利益的做法。否则,有可能出现地方政府运用当地金融机构的资源发展地方经济,而将金融机构的风险向中央银行转嫁的风险。同时,银监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也是关系到银监会独立行使其监管职责的重要问题。

(四)银监会的内部制度建设问题。尽管已经搭建机构的组织架构,但银监会的独立性、监管理念、监管文化、激励机制与监管技术等问题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如何才是决定银监会体制是否能有效运转的关键因素。现在可以肯定的是,银监会的设立已经打破了原有多头监管的体制,原有的监管理念、监管文化也势必要经历改革扬弃的过程。

三、实施深层次制度变革,完善银行业监管体制的政策建议

(一)实现监管的独立性。我们在加快金融机构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尽快建立可信赖的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就是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准和一定规模的现场检查队伍,负责组织对各地区之间的机动交叉检查。其目的是避免目前监管当局的分支机构的监管者与当地的被监管对象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造成监管的弱化。尽管理论上我们可以建立对监管者定期的异地轮换制度,但考虑到人员流动的高昂成本,实际工作中很难行得通。相反,可替代的制度安排是建立强有力的现场检查队伍,实行异地交叉检查,这应是体制约束下的最优方案。

(二)分阶段逐步设立银监会的分支机构。在省一级建立一支业务精良、规模强大的监管队伍。待今后随着监管业务的发展,再根据需要逐步延伸到地市或县一级机构。这样,将有效地减小机构变更带来的不必要的震荡和机构设置过多导致的高昂成本。

(三)更新监管理念,真正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合规性监管向风险为基础的监管转变,从不透明的监管向高透明度的监管转变,从仅以审慎为目标向审慎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双目标转变。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监管只注重对金融机构合规性的监管,对风险的监管相对比较弱,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机构受条条框框限制,金融创新不足,但另一方面经营中的风险却被忽视,金融风险不断积累放大。风险监管的理念就是要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借鉴国外风险监管的评级制度,将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结合,把工作重心放在对金融机构风险的识

别、评价与管理上。其次,要提高金融监管的透明度,在不涉及商业秘密的前提下,要定期向公众公开金融机构的一些财务经营和统计资料,进而通过市场约束规范和制约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这也是修改后的《巴塞尔协议》的基本要求。增强监管透明度,既有利于增进外部监管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也有利于约束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行为,强化可置信的监管威慑力,而且透明度较高的金融监管可向公众表明监管机构对当前金融运行情况的判断和政策取向,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公众的投资和理财行为,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四)建立银监会与中央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和金融稳定的协调机制,尽快理顺银监会与中央银行的业务合作关系。及时、准确、全面的金融信息统计是掌握金融运行的基础,要尽快建立统一、独立的金融信息系统,形成集中、统一、高效的金融信息来源,防止数据统计的重复计算或统计遗漏,使之更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独立性。并通过定期报送制度或系统共享等方式实现银监会与中央银行之间的监管信息共享。其次,要建立金融稳定的协调机制,协调金融机构风险与金融系统风险之间的关系,降低摩擦成本。可以考虑在中央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建立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定期联系会议制度,对金融运行的重大问题进行及时磋商。具体操作上,可考虑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通报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政策执行情况及其取向,加强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之间的协调。尤其是对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的问题,必须要制定科学权威的规章制度以确保银监会与中央银行的良好合作,及时有效地对高风险金融机构实施救助,保证经济金融的稳定。

最新浅谈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金融机构下乡的主要目的资金短缺以及政府金融机构控制的条件下动员农村储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发展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自1978年起逐步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一时期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背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基本体制背景,二是金融资金逐步有缺转余。但是,在农村经济固有特征的影响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也非常缓慢,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有必要深入的了解制约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并采取多种途径,多管齐下,从而达到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金融;城乡发展;基本体制 自1979年以来,我国进行了长达30年之久的金融体制改革与建设,在这几十年时间里,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以资金由缺转余的基本情况为依据,以政府主导的金融发展的基本体制为背景,系统的阐述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一、资金短缺情况下的储蓄动员机器 1996年以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储蓄动员机器的角色,1996年正处于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金融安排通常偏向于城市,也就是重工业型的发展策略,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1978年以后。[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步确立了起来,而此时也正是我国资金短缺的关键时期,为了进一步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作为金融中介的

各种金融组织,不得不延续传统的储蓄动员功能。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在该时期,我国的绝大多数资金都集中于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主导的金融机构下,不仅如此,这些资金也在逐步的转移到国有工业部门,以期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政府的指导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逐步扮演起第二财政的角色,也就是说,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就是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储蓄,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资源。[2] 二、资金形势的方向性转变 金融机构下乡的主要目的资金短缺以及政府金融机构控制的条件下动员农村储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正因如此,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逐步成为了城市向农村吸取资金的管子,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与农村的存款余额相比,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余额相对较少,且有持续减少的趋势。不仅如此,自1995年开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差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绝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为了保留成本,提高自身效益,逐步退出农村市场,在这一时期只有农村信用社还在苦苦支撑。此时的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唯一一家金融机构,它的贷款额还是远远低于农村信用社存款的数额。[3] 三、资金充足下的政策调整 1996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发展资金非常充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内部的流动性也得到了不断的增强,在这一时期,资金空转的现象普遍存在,并引发了一定的争议。虽然,该时期,我国并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陷入到流动性危机当中,但我国资金供求失衡现状却愈演愈烈。不仅如此,这一时期,我国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过剩和农村流动性危机的现象并存,极大的阻碍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金融专业论文分析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设计 题目:我国国有银行上市问题分析 入学年月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 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动因 (2) 1.1外在动因 (2) 1.1.1.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是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2) 1.1.2.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外在要求 (3) 1.1.3.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4) 1.2.内在动因 (4) 1.2.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需要 (4) 1.2.2.提高资本充足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 (4) 1.2.3.应对加入WTO挑战的需要 (4) 2.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模式选择 (6) 2.1国有商业银行的两种上市模式 (6) 2.1.1.“分拆上市,反向收购”模式 (6) 2.1.2.“整体上市,分步实施”模式 (7) 2.2.“整体上市,分步实施”模式的实施步骤 (7) 2.2.1.按国有独资公司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更新 .. 7 2.2.2.将国有银行改造成银行集团公司 (7) 2.2. 3.寻找股东伙伴,解决国有银行集团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 .. 8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面临两大基础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8) 3.1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面临两大基础性问题 (8) 3.2两个基础性问题的解决对国有商业银行成功上市的重要性 (8) 3.2.1.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是国有商业银行成功上市在制度层面上的关键 因素 (8) 3.2.2.不良资产问题是国有商业银行成功上市在经营层面上的关键因素 (9) 3.3.解决两大基础性问题的根本思路 (9) 3.3.1.对国有商业银行现有资产进行全面评估,由政府以特殊国债形式 收购不良资产 (9) 3.3.2.构筑全新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10) 4.结语 (11) 5.参考文献 (11) 6.致谢 (12)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当代中国经济》试题

《当代中国经济》 简答题 1简述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 答: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与体制类型,市场经济就就是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类型,有其自己的规定性,这主要包括:(1)从市场经济的决策结构瞧,它就是以分散决策为基础的。(2)从市场经济的信息结构来瞧,具有横向传递为主的信息结构。它通过价格体系传递信息,指导决策,引导资源流动。(3)从市场经济的动力结构瞧,市场经济具有双重动力结构。(4)从利益结构瞧,市场经济存在多元化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尽管存在利益上的差异与目标函数上的差异,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够相互制衡。(5)从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瞧,市场经济中收入或产品的分配就是同生产要素的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区别何在? 答:中国经济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就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必然强调连续性、稳定性与渐进性。而苏东激进式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根本否定,就是在彻底推倒原有的宪法制度的基础上引人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法制度,因而,它的方式必然就是激进的、全面的、整体性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新的私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必然会出现制度的断层,从而也就无法避免经济与政治秩序的混乱与生产的停滞与下降。这就是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所在。 3简述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点。 答: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第二,出现了不同产权交融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第三,各种所有制内部经营模式多样化。第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4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以下基本内容:第一,现代企业的法人财产制度。第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第三,有限责任制度。第四,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5简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基本目标。 答: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6、简述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革对我国储蓄结构的影响。 答:一国的储蓄结构就是在一定国民收入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国民收入生产出来之后,要经过分配再分配最终形成企业、个人与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储蓄主体储蓄倾向一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与个人或家庭之间分配的比例不同,储蓄结构也就不同,就就是说储蓄倾向既定条件下,国民收入按何种比例在三者之间进行分配,直接决定储蓄的部门结构。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储蓄结构由原来的政府储蓄为主转变为家庭与企业储蓄为主。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与储蓄形式结构(即不同储蓄形式的构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实际上,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就是决定储蓄形式结构的一个基础性因素。随着国民收入分配向微观方面倾斜,从而引致金融资产的多样化与储蓄形式的多样化。 7、简述我国企业融资结构及存在的问题。 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储蓄结构与投资结构的调整,我国金融机构趋于多元化,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应运而生,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步拓宽,融资结构不断改善,直接融资获得了较快发展,特别就是近几年来,企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规模越来越大,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尽管我国直接融资得到了一定发展,融资结构有了一定改善,但还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无论与发达国家比,还就是与一些发展中国家比,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比重都偏低。不仅如此,而且我国的企业融资过分依赖外源融资,企业内源融资

大学生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机遇和挑战的论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际遇与挑战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是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成就都离不开计划经济。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这使得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对这种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才是必由之路。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要从根本上改革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成为必须探索的重大问题,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领导我国各族人民经过14年的探索,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它经历了漫长的理论变革和实践发展过程,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我国迎接各种挑战,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至今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还要继续。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国要立足当前并结合中长期发展目标,不断深化改革,抓紧推进一些重大领域和关键领域的改革,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改革任重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发展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提高公有资产的质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调整和完善战略结构,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支柱作用。要进一步支持和扶助各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支持人们自主创业。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改善引进结构,迈更大的步伐走出去。完善宏观管理,健全市场体系。金融体制、财政体制、税收体制、医疗卫生体制、教育体制等方面问题很多,更需要深入细微的进行改革。我们改革取得了重要经验,但在许多重要方面认识还是初步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开放方针,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经济体制,才能进一步促进生

2020年(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 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壹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壹、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壹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当下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和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壹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壹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壹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

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之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始于1978年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大体上能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拆分原来的“大壹统”银行体系,建立中央银行制度。首先,恢复和设立了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于1979年恢复成立或独立运营。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统壹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中国银行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壹运营和集中办理全国的外汇业务;建设银行全要办理拨改贷业务,此外仍利用自己吸收的存款发放基本建设贷款,重点支持企业为生产国家急需的短线产品而进行的挖潜改造工程,且发放城市综合开发和商品房建设贷款。这样,建设银行逐渐由完全办理财政业务,逐步过渡到既办理财政业务又办理金融业务,且金融业务比重越来越大的专来银行。1984年1月1日,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中国工商银行已成为以人民币资金为主和城填金融业为主的、提供多功能服务的中国最大的专业银行。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发展是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分担原来“大壹统”银行所承担的大部分具体金融业务,人民银行就无法专门发挥中央银

浅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策略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迅速。党中央与国务院先后颁布了系列化的政策与方针,逐渐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与制度,改善农村的金融环境,改变农村的新面貌。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建设社会新农村的概念,就具体要求而言,与农村建设存在很大区别,主要与农村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等有关,但是以首要性而言,经济建设的基础地位较为明显,因此需重视新农村建设,以加快农村的发展速度。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需增加资金成本的投入,以有利于农业振兴、农村发展与农民收入。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金融市场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已经具备可持续、广覆盖、多层次等的特点,完善金融体系,促使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等逐渐覆盖农村,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持续发展,为三农提供良好的服务。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与数量,推动农村的金融机构发生变革。农村金融严重影响农村建设,特别是农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与支持方面。2015年底,我国的村镇银行数量达到1377家,包括1311家开业与66家筹建,共覆盖31个省,1232个县,覆盖率为65.9%;村镇银行资产在10015亿元左右,负债额为8701亿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资金额和农民需求存在较大出入,对农村金融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机构为农村业务提供的资金额骤减。虽然,金融机构近些年对农村的投入在不断的加大,但是,由于其信贷的占比不高,直接导致了农村信贷的支持力度不足。有的金融机构在农村吸入了很多的资金,但只有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资金用在了三农的建设。还有一小部分的银行存在着对农业资金只存不贷的问题,使大量的农业资金得不到充分的应用,产生了不必要的损失。 2.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我国农村的金融体制调控相对较为落后,且没有制约,从宏观入手,农村的金融体制属于城乡经济结构失衡的二次结构的一种体现,这就导致信贷资源配置问题的出现。 3.农村的金融环境有待改善。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并没有构建起金融的生态环境。主要是因为农村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企业与农户的诚信度不够,缺乏完善的农村信用的主体行为的约束机制和监管机制,导致了农村地区恶意逃避债务的现象频繁发生。由于,农村的法制不健全,金融机构资产得不到十分有效的保障,这样就降低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所有农村的金融秩序的稳定。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实施的解决策略 1.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需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基础,以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需求。农业银行在发展过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 小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 摘要: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如既往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展开详细论述。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1.1、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1.1.1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 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了60%。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0.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9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所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1.1.2在就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改革以来,我国在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就业总量几乎成倍增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1.1.3在国际收支方面,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 改革以来,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条件下,由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顺差呈现出飞跃式的增长。由1982年的62.9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

金融市场体制改革发展论文

金融市场体制改革发展论文 改革开放以前,为了执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我国全面实行了计划体制,金融业也不例外.正规的金融市场被取缔,金融机构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既充当中央银行,又是唯一一家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改革开放以后,原有的一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渐渐恢复,还开设了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到1997年底,全国单是银行、保险系统的总行、总公司已有12家,机构总数已达171601家,职工总数已达2187331人(《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667页)。但是,量的扩张并不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了,恰恰相反,改革开放以后重建的金融体制带有很多计划经济的残余,还十分不完善。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金融体制的内在缺陷更加明显,建立与市场经济和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也显得更加迫切。 一、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说,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是实物经济发展的结果和需要,是为实物经济服务的,我国发展金融市场、设计金融体制也必须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现代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个:一是通过要素积累,增加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这三大投入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二是经济结构转移、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换;三是技术变迁.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中自然资源是先天给定的,在

生产中大规模增加自然资源比较困难。劳动力的增长受到人口出生率的限制,"各国、劳动力变动的差异不大,一般年增长率在:1%一3%之间。唯一对经济增长率有大的影响的是资本积累的变化,各国在要素投入增加方面的主要差异就:是资本积累率的不同、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式实现。将投入要素由低效率的部门向高效率的部门重新配置,同样数量的投入要素的产出能在此而增加。在经济增长的的三大源泉中技术变迁是最关键的。技术创新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不会下降,从而维持经济长期增长。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迟早会停滞下来的,而且市场竞争会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资源耗竭之前就早早失去活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则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既定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技术变迁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现代技术创新从科学研究、控制实验到新产品试制、投产,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本投入,同时,许多先进的技术需要资本设备作为其载体,技术创新往往体现在资本设备性能改良上。技术的升级实质上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的,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而一个社会资本的积累和配置效率决定于资本市场的效率;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规模与资金的投资回报率正相关。资本积累的高回报取决于资本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现代金融体系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积累资本,配置资本,资本的配置效率依赖于金融体系。的效率。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论新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作为一个拥有八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的进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创造性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以此为基础,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经济体制的发展对农业主体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民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农业经济发生较大的变化。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如何发展,如何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思考这个问题。农民在实践过程中不经意地创造了历史: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将土地包产到户,为此还写下了“生死协定”,由此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党和国家对小岗村这种做法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允许进行试验。随后,中央在安徽省和四川省进行了试点,并对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进而上升为国家政策。1984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随后这种新型的农村经济体制在全国广泛地推行,并逐渐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本、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3.05亿吨增加为3.79亿吨,畜牧业、水产业快速发展,粮食和副食供应能力大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开始“异军突起”,农业劳动力开始大量向非农业领域转移。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意义在于,这种体制彻底改变了农村的分配形式,多劳多得取代了平均分配,农民在生产经营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长期以来被僵化体制压抑束缚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巨大的生产能力彻底释放出来,农民的温饱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迅速改变。 完善农业市场化发展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浅谈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级财务管理张宇刘金剑2009级会计文建 【内容摘要】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为重要,它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持农村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我国现行农村金融体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试阐述相应对策,以期能够对我国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农村金融监管信用担保体系信用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金融作为农村资金的媒介、融通和连接投资储蓄的桥梁,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个运行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不仅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筹集和分配资金,组织和调节农村领域的货币流通,而且在宏观上可以作为国家调控农业经济的一个杠杆,促进农业的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我国现行农村金融体系还很不完善,尚不足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对此,构建一个功能完备、高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农村金融有自己的显著特点。 首先,农村金融需求具有散、大、频的特点。所谓“散”就是指农村迫切需要金融支持的客户广泛地分散在面积广阔的乡村,每个客户一次需求的金融支持量较小。所谓“大”是指由于我国农民众多,需要金融支持的客户数量大,致使需要给予其支持的资金总量也相对较大。而我国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拥有的资金总量远远不能满足“三农”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所谓“频”就是农村一年四季都有种和收的问题、养殖和销售的问题、买和卖的问题。因此,一个农村客户一年之中可能出现贷款和还款都很频繁的情况。 其次,农村金融工作具有繁、难、低的特点。所谓“繁”就是面对众多小的贷款和还款客户,农村金融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所谓“难”就是众多农村小客户文化水平较低,对我国金融法规和贷款还款的工作程序的并不够了解,农村金融工作者在办理存款和贷款业务时要花费很多时间给客户做宣传、讲解,从而增加了工作的难度,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农村贷款客户居住分散,农村金融工作者难以弄清贷款客户的诚信资料和财务能力。所谓“低”就是每笔贷款金额较小,贷款成本高、效益低,从而整个农村金融的盈利率低,农村金融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水平长期较低。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以及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且初步形成了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导的正规金融与民间非正规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但是现行农村金融体系仍存在很多问题,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不完备,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突出,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农村金融监管不到位,以及农民贷款难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仍然存在。 于是,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健全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对于加快农村金融事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经济体制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中国经济体制论文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摘要: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一要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二要必须理顺所有制关系,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采用多种经营方式;三要加强经济理论研究,防止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片面化、教条化;四要注意清除小生产思想的影响,代之以崭新的现代化思想、观念和习惯。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回顾;反思 新中国成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规划、实施了体制改革的第一冲击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开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局面。纵观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一、要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主要特点是出现集权和分权的反复。因此,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要准确把握中央和地方分权的原则,必须适度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责权限。经验表明:集权有利于国家自觉的组织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有效地实行计划经济。只有适当集权,才能统一,才能保证重

点建设,才能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别,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分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但是,集权过多或分散过头,都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在集权和分权、中央和地方关系问题上,虽经多次反复,但不是集中过多,影响了地方的积极性,就是分散过头,削弱了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集中统一。现在,我们应当吸取以往改革的教训,避免走两个极端。在这个问题上,既不允许存在损害国家全局利益的地方利益。也不允许存在损害国家全局利益的部门利益。在新形势下,必须更好地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方针。总的原则应当是:既要有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又要有统一指导下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既要有维护国家调控权的集中,又要有在集中指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必须加强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中央权威。宏观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中央在制订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方合理的利益和要求,地方要自觉服从和顾全大局,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必要权力,调节好本地区的经济活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处理集权和分权关系问题上,往往只注意到中央和地方行政权力的划分,而没有处理好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国家把应该由企业管的事情包了起来,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反而把自己陷于繁锁的事务之中。企业本身在产供销、人财物方面无权做出决策,只是各级行政机关的附属,这就严重束缚了生产

当代中国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当代中国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丁元竹 ?2012-11-21 15:40:34 来源:《开放导报》()2012年3期 【容提要】改革和创新社会体制,并使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必须跨越的门槛。基于对历史和逻辑的认识,本文提出了三点基本思路:建立在合理利益和公正决策边界下公众参与的当代中国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目标模式;通过顶层设计和创新,建立中国社会体制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制度环境;以及通过优化利益格局,再造微观主体,创新运行方式,建构中国社会体制运行机制。 【关键词】社会体制/历史发展/逻辑演变/改革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社会体制改革的学术与实践价值 本文试图从社会体制(social system)的改革和创新入手,探索适应当代中国市场体制需要的社会体制。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非常具有启迪意义。中国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对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认识基础之上的。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及其理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的。从激活市场的微观机制入手开启改革,到建立和完善市场微

观机制所需要的宏观环境,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积极作用,中国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产权改革和价格体制改革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从认识社会体制入手来解释中国社会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诸如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等,不失为研究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视角,对丰富中国社会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对社会发展来说,没有什么比公平正义更为重要了。中围成功实施追赶战略60年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面临人力资源和产业瓶颈的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经历和饱受煎熬的制度性痼疾在中国也开始显现,诸如生态环境压力、卫生医疗改革、老龄化加速压力等。2011年下半年发生在华尔街的示威游行提出的口号,以及几年前美国学者诸如贾德?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提出的为当代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共同关注、反复讨论的问题①,即,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治理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公平发展?这些都需要中国的学术界、决策部门和决策咨询机构深思。进一步说,中国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既遇到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历史上曾经遇到的问题,又遇到了自身历史和环境特征造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还遇到了全新的国际环境和科技革命,在这样的背景下,完全模仿和照搬不行,完全另辟蹊径也不现实,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这需要中华民族有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改革和创新社会体制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社会体制改革是当代中国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体制改革或社会体制改革滞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都会步履维艰。改革是为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商业文化·财金视点 2008年1月 92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金露露 (郑州大学商学院,郑州,450001) 摘 要:目前在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中,资金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许多农户因缺少资金 , 家庭经营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 高利贷普及。因此 , 正确认识和深入研究当前农村金融问题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 使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合理、更有效率 , 以及稳定农产品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农村金融改革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8)01—0092—02 一、农村金融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一)农村金融改革进度慢 与城市相比,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起步较晚, 且步伐较小,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基本还处于机构设置不灵活、业务单一、管理粗放、风险突出等问题的金融改革初级阶段, 其改革进度远远滞后于城市金融, 与城市金融体系很难接轨。 (二)农村金融资金投入不足 2007年末, 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613%, 全国为 69102%, 比全国低12172个百分点;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长率为9172%, 全国为15166%, 相差519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农村金融的资金投入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目前农村的资金需要量则远高于其投入量, 说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并不能充分服务于农村经济。 (三)网点覆盖面小 , 业务发展单一 2007年末, 全国银行业机构网点约1715万个, 平均每万人1134个; 而农村银行网点仅为217万个, 平均每万人0136个。在覆盖范围如此狭小的情况下, 我国农村金融在业务上还只能提供基本的存、贷、汇 “老三样 ”服务, 农村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业务品种缺乏, 服务方式单一, 结算手段落后, 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风险程度高 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普遍不高。2007年末, 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613%, 农业发展银行不良贷款率5411%, 农村信用社目前按照四级分类统计不良贷款率为1619%, 整体比城市金融机构高20多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 基本都是负数; 三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严重; 农村金融机构案件数量普遍偏高, 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案件数量就占整个银行业的一半以上。 (五)工作人员素质低 , 管理水平不够 我国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员工文化程度低, 高素质人才匮乏, 年轻员工占比低, 年龄趋于老化, 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和队伍素质问题日渐突出。其中, 抽样调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本科学历占比不到 1%,平均年龄接近 40岁。在管理上, 农村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缺陷, 内部控制薄弱, 经营机制不灵活, IT 覆盖率较低, 辖内尚未联网, 并且农村信用社至今还在实行贷款 4级分类。 (六)经营环境差 在竞争环境方面, 农村金融一般是低水平竞争,且恶性 竞争比较严重; 在信用环境方面, 农村尚未建立征信体系, 逃废债现象严重, 执法环境差, 信用环境建设落后; 在监管环境方面, 农村金融主要按照行政区划设置, 行政干预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二、农村金融改革建议 (一)完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 国际上,几乎所有取得农村金融改革成功的案例都是在改革之前制定了农村金融法,并在改革中不断调整法律使之与农村金融相适应。《泰国农业和农业合作社银行法》1966年立法,经过1976年、1982年、1999年三次修改。泰国农业和农业合作社银行依据该法案于1966年11月1日在原合作社银行基础上建立。该法为泰国农业和农业合作社银行长期稳定发展点定了良好的基础。泰国农业和农业合作社银行与中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非常相似,也是经过了改革才发展起来的,这对于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印度国家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经营管理的依据是1981年制定的《国家农业和农村发掌银行法》。法律对农村发展银行的外部制度安排和内部经营管理进行了全面的规定,是农村政策性经营重要的制度保障。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菲律宾等开展农业保险较早的国家,都以专门的法律对其地位和运作规则进行了特别规定。 市场与法律之间存在一个正相关的均衡,要市场化程度越高与之相对称的法律体系就应越健全。中国的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离开法律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建设一个有效的、安全的、结构合理的、稳步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我们进行改革都必须坚持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在总体思路上要从机构观转化成市场功能观。要坚决纠正那种把着眼点放在一个农村金融机构或者几个农村金融机构的狭隘观点,还要坚决纠正一阵风似的应付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的改革而否定以前改革成果的做法,防止走回头路。要对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运作机制、功能作用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因势利导建立农村金融市场长效机制。 (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农村金融改革中政府的定位十分重要,恰如其分的政府定位关系到农村金融改革的成败。政府多走一步或者是少走一步都会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雷区。必须明确政府在农村金融改革中的定位。政府在农村金融改革中定位不准,越权或者是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都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

2020年(财务知识)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财务知识)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从高新区的设立和发展见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作业 学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学院:机械电子信息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姓名:易万福 班序号:072084班07号 学号:20081001036 壹、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1978年12月第十壹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俩省于对外开放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兴办了、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建议,党中央、国务院于1984年5月正式决定开放天津、、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首批兴办了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近30年来,我国已批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的工业园区54个。 随后,为了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1988年我国批准兴办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壹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至今国家已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4个。(1990年,为了发展国际贸易,中央政府批准于沿海港口城市划出特定区域兴办15个保税区。1992年为了推动中国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和双边经济合作,于我国部分边境地区兴办了14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为了促

进出口加工业的上规模上层次,国家从2000年开始陆续批建了58个出口加工区。这些开发区是中央政府批准兴建的,称为国家级开发区,至2006年底共有223个国家级开发区。另外从1992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陆续批设了数量众多的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称为省级开发区,这些省级开发区构成中国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06年底,中国的省级开发区达到1345个。从2007年开始,中国开始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兴办开发区----境外经贸合作区(OverseasEconomicandTradeCooperationArea),至今已批准19个,旨于帮助中国的企业走出国门,开展海外投资,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 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壹次创业” 经过十年建设,到2001年,高新区通过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了区内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联想、四通、方正、华为等已经成为国内乃至海外知名的高新技术大企业。多数高新区己经成为带动所于地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有些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己占所于城市工业增加值的40%之上。能够说,高新区己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亮点。 高新区紧紧把握当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益发展科技产业,对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于产业规模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己由十年前的1%左右提高到10%之上,其中50%左右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