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地规划-宁波国家高新区

用地规划-宁波国家高新区

用地规划-宁波国家高新区
用地规划-宁波国家高新区

宁波新材料科技城核心区XCL01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

█法定文本

01、总则

1.1规划背景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一步加快《宁波新材料科技城核心区总体规划》的实施,深化总规对贵驷片生活服务区的功能提升与空间优化要求,以老镇提升和新村建设为抓手,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更好的协调各专业、各部门的需求和规划管理要求,特编制本控制性详细规划。

1.2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2)住建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年版)GB50180-93;

(4)《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4.11;

(5)《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准则》2014.11(在编);

(6)《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 - 2020)》(2015 年修订);

(7)《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8)《宁波新材料科技城核心区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

(9)《新材料科技城核心区总规深化研究》;

(10)相关专项(专业)规划;

(11)涉及城乡规划建设的其他法律、法规;

(12)其他相关的标准规范及规划文件等。

1.3规划范围

本次范围分为研究范围和规划范围两个层次。

研究范围为东、北至绕城高速,西至望海大道(世纪大道延伸段),南至骆兴东路——南二东路——明海大道——镇骆路的围合区域,总用地面积约5.58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为北至兴贵路,东至贵安路——规划河道,南至骆兴东路,西至望海北路的围合区域,总用地面积为2.56平方公里。

1.4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同《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5年修订)》一致,规划基准年为2015 年。

1.5规划成果

本规划成果包括法定文件、技术管理文件和附件三大部分。法定文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控制内容,包括法定文本和法定图件;技术管理文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技术控制内容,包括技术管理文本、图纸和地块图则;附件是对规划内容和规划过程的必要补充和说明。

1.6法律效力

本规划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生效,并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本规划由宁波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1.7其他规定

技术管理文件中相关规划内容的实施应遵守《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

02、功能定位、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结构

2.1功能定位

通过对上位规划和现状分析、相关分析,确定本区的功能定位为:

新材料科技城核心区北部生活便利、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人文突出的生活居住区和历史风貌区。

2.2发展目标

根据功能定位及用地布局,确定本区的发展目标为:

新材料科技城核心区重要组成部分;

集聚形成街道全新的公共服务中心,重筑街道新核心;

协调历史地段及周边区域的关系,展现老镇传统历史人文风貌。

2.3控制规模

本区总用地面积256.43公顷,除去水域11.85公顷,总建设用地244.58公顷。

根据新增居住用地的人口容量测算,本区的人口容量约4.8万人。

2.4规划结构

本区的规划结构可概况为:“两心两轴,绿脉串联”。

“两心”是指公共服务中心与老镇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是指贵驷街道新的公共中心,集聚为居民服务的各项设施及部门;老镇中心是贵驷街道原有的商业中心,保留并传承原有的商业氛围。

“两轴”是分别沿耕渔路及贵安路功能联系轴,通过道路及河流水系将各个节点串联起来,使得新城与老镇形成有机交融,并与南部启动区核心呼应,积极融入区域整体。

03、控制单元

3.1控制原则

控制单元提出总量控制、分量平衡、弹性开发的控制原则。通过严格控制单元建设总量,来控制整体的开发强度,而单元内各地块分量允许突破并相互平衡,由此来增加地块的开发弹性。

3.2单元划分

结合行政街道和社区界限范围、天然的地理界限如河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功能内在关联性、土地使用性质的同一性、主次干道围合的街坊、合理的交通分区等因素来划分控制单元。每个控制单元的用地规模老区以0.2~0.5平方公里为宜,新区以0.8~1.0平方公里为宜。

依据上述原则,规划将该地段划分为3个控制单元,单元编码为XCL01-01~XCL01-03。

3.3控制内容

控制单元的强制性内容包括控制单元的主要用途、居住人口控制规模、总建设容量、公园绿地面积、配套设施控制要求等。

本区总用地面积256.43公顷,总建设容量252.08万平方米,新建的建设容量214.46万平方米。在建设过程中,每个控制单元的总建设容量不得突破。

04、用地规划

4.1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101.54公顷,占规划总建设用地的41.52%。其中主要为二类居住用地,用地面积约100.47公顷。

规划商住混合用地23.54公顷,占规划总建设用地的9.63%。

规划本区耕渔路以西以中高密度住宅为主,耕渔路以东以中低密度住宅为主,按户均110平方米,每户2.6人计算人口,得出本区规划人口约为4.8万人。

4.2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规划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用地22.42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9.17%,人均公共设施用地4.67平方米。

规划公共服务设施按社区级配置,满足居民就近使用的需求。

4.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12.49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5.11%,主要为沿耕渔路两侧布局。

商业用地提供较高兼容性,即以商务办公、商业金融业为主要功能,兼具酒店、会议中心、企业会所、酒店式公寓、公寓式办公等商业混合功能。

4.4其他用地

其他用地还包括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及水域等。具体内容详见相关章节。

0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1规划依据

公共服务设施,或称配套公建,根据城市社区管理和空间布局体系,城市社区配套设施遵循“分级配套,共建共享;分类实施,公益优先;因地制宜,弹性指导”的原则。

5.2规划内容

本区公共服务设施规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贸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以及市政公用七项设施。

06、绿地及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6.1绿地系统

规划利用自然水体打造生态公园,提供居民就近散步、健身和休憩的场所。规划绿地27.48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11.23%,其中公园绿地22.25公顷,防护绿地5.23公顷。

规划贵驷公园是本区的景观中心,位于片区西部,临近中大河水系,公园以软质景观为主,并配有必要的活动场地和健身设施,以方便居民或游客驻留和活动。公园的绿地率应达到65%以上,硬质铺地的覆盖率控制在20%以内。允许建设少量公共服务类建筑。

6.2水体系统

规划水域面积11.85公顷,水面率达4.6%。

本区河网水系有中大河、爱登港、矸桥港和民联港等河道。其中中大河最小控制宽度为30米(局部15米),爱登港最小控制宽度为20米(局部35米),矸桥港、民联港等河道为10米。

6.3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公共活动的聚集点。本区公共开放空间主要有三个层次:区域公共空间廊道、区域开放空间节点和社区公共空间。

6.3.1区域公共空间廊道

滨水绿廊:区域开放空间廊道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骨架,是规划区内公众性最强的部分。规划沿中大河形成的滨水生态景观轴,是本区最主要开放绿廊,传递自然生态和健康活力。同时,沿矸桥港及爱登港绿廊也是本区重要的公共空间廊道。

沿望海大道绿带:区域中重要的绿色生态防护绿带,具有一定的防护和景观效应。

6.3.2区域开放空间节点

公共景观中心:街道服务中心、文体中心及沿河形成的整体公共开放空间,是本区居民休闲、运动及交流的中心。

6.3.3社区公共空间

居住社区的公共绿地将形成公共空间系统中层级最低,但也最贴近居民的公共开放空间,便于老人和小孩就近户外活动。

6.4步行系统

组织公共开放空间的步行系统,形成完整的步行空间体系,有助于公共空间及配套设施的连结,并为居民提供散步健身游憩的步行空间。

商业街区提供休闲的商业步道,道路断面应设有宽敞的人行道和舒适的街道设施。

城市道路人行道,交叉口应清晰的标识地面人行过街通道,必要时需设置“交通安全岛”人行道应设置盲道和无障碍通道。

07、道路交通规划

7.1道路等级

本区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

7.2交通设施

(1)公交场站

规划范围内设置三处公交首末站,三个首末站均为规划新建,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考虑充电桩的设置。

(2)公交停靠站

区内设置公交停靠站33对。

(3)社会停车场库

规划范围共布置7个小汽车公共停车场库。规划社会停车场库总停车位787个。

08、防灾规划

8.1消防

(1)消防站布置

本区近期依托启动区内消防站,远期在研究范围内设置1座普通消防站,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

(2)消防规划

消防水源以城市市政给水管网供水为主,积极利用河道等天然水体资源、高层建筑、大型公建等消防用水量大的建筑应修筑人工水池确保消防用水。

市政道路室外消火栓间距不超过120米,保护半径为150米。消火栓的设置应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在地块开发和道路建设时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8.2抗震

(1)设防标准

参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区划规定。

(2)规划要求

一般工业与民用新建或扩建工程按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规定的地震动参数值进行抗震设防。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其建设场地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新建的各类建筑应按国家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进行设计和施工,由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

8.3地质灾害防治

根据《宁波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本区为地面沉降低易发区。

8.4综合防灾

根据《宁波市中心城综合防灾规划》,望海大道、绕城高速为救灾干道,明海大道为疏散主干道,耕渔北路和镇骆路为区域疏散通道,其余区内主要道路为区内疏散通道,主要包括兴贵路、南二东路、耕渔北路、骆兴东路和兴民北路等。

区域的防灾、避难场地应结合区内绿地以及城市广场建设,并保证区域中心避难通道畅通,结合绿地、广场等设置1处避难场所,1处集结点。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 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数据库】中国商业报告库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新技术 【地区分类】北京 【文献出处】北京经济报 【标题】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0文献)(10850)【正文】为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及中共北京市委八届四次会议的精神,抓住国务院决定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扩大,在首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以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为标志,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199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8.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15.7%增加到22.7%,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7%增加到6.9%。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6%,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二)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北京是全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地区,科技水平和科研成果居全国领先地位。北京地区独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拥有量均居全国第一,1

998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3.7万人,签定技术合同金额81.6亿元,专利授权3800项。中关村地区是北京市智力资源和科技人员最密集地区,拥有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68所,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各类研究机构213家,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的36%。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成长起以联想、方正、四通为代表的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相互渗透中,初步形成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企业为产业化主体,以民营科技企业为先导的“产、学、研”互为联动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行业发展重点突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等行业。据统计,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中,电子信息产业占70.4%,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占13.3%,新能源产业占7.9%,新材料产业占3.7%,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占2.2%,环保设备产业占1.3%,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行业占1.2%。 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国有、集体、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私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态势。按销售收入划分,1998年国有经济占44.8%,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占34.3%,股份制企业占4.7%,集体经济占4.1%,其他类型企业占3.1%。 (四)企业发展水平提高,重点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襄樊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进展规划 (2009-2011) 前言 襄樊高新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2005年2月,襄樊市委、市政府决定,报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将原高新区与原省级汽车产业开发区合并,组建新的国家级襄樊高新区。两区合并后,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突出产业特色,壮大经济规模,奋力承担起襄樊市委、市政府给予的市区经济龙头重任,向中国新车城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2004年襄樊高新区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汽车动力及关键部件产业基地;2006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07年被授予“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环境十佳高新区”荣誉称号;2008 年6月被中国社科院等权威机构授予“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荣誉称号;2008年12月,被国家劳动人力资源部、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治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新时期下,作为湖北省仅有的两家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襄樊

高新区面临着迅速扩大经济总量、壮大产业实力的紧迫任务,承担着推进自主创新、带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加快进展步伐、转变进展方式,提高进展质量和效益,努力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成为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依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进展规划纲要》、《湖北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规划》、《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十一五”以来襄樊高新区产业进展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进展现状 1、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近年来,高新区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全地域税收、出口创汇等要紧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年均增幅都远远超过全市平均增幅。其中,工业总产值由2003年的126.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520亿元,年均递增32.6%,高于全市同期26.9%的增幅,占全市的比重由200

青岛高新区规划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 一、规划背景 伴随经济全球化,新一轮城市竞争演变为全球科技枢纽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的竞争。国内城市纷纷整合自身资源,转变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海东滩、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等一批新城应蕴而生。 青岛处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边缘,面临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的南北夹击。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深圳、上海、苏州等城市相比,已形成明显差距,与大连等城市的领先优势逐步减弱。 面对当前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趋势,为尽快进入国家战略视野,融入全球产业版图,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确定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城市发展战略,利用胶州湾北部盐田改造建设高新区,促进城市空间拓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拉开城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序幕。 二、规划范围、依据及原则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以盐田改造为基础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约63.44 平方公里。考虑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将周边部分用地一并纳入,进行控制与引导。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年1月1日起实施)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年4 月1 日起实施) 3、《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4、《胶州湾及临近海岸带功能区划》(2004 年) 5、《青岛市滨海城市组团—红岛组团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2006 年) 6、《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 2003 年) 7、《青岛市胶州湾北部新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城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2008 年) 8、青岛市近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文件 (三)规划指导思想 1、高标准、高起点建设 从全球战略角度出发,以世界先进水平为标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使青岛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研发基地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我国科技开发力量与国际高新技术前沿的接轨区,成为国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的密集区。 2、统一领导、统筹规划 规划建设胶州湾北部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关系到青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全局,必须坚持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按照国家级重点园区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新城要求进行规划建设,逐步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为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造坚实基础。 3、功能合理、产业衔接 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要高度重视各产业园区的功能合理布局和产业链的科学衔接,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避免各园区间功能重复和产业趋同,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城。 4、梯次开发、分片管理 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各片区的实际情况,分片管理;要以项目引进为龙头,梯次开发,务求实效;避免不顾客观条件,一哄而起,遍地开花。 5、多方参与、利益共享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1) 2009年至2011年是荆州高新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新挑战,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以及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明确新思路,提出新目标,制定新措施,超常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跻身于全国省级高新区前列、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工业重心也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为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荆州高新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97亿元,同比增长51.8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22.85亿元,同比增长45.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16亿元,同比增长37.7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54%;规模企业达到150家,同比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亿元,同比增长62.79%;财政收入5.34亿元,同比增长26%。主要经济指标绝对值和增幅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第四,在全市名列第一。引进项目110个,总投资额为75.5亿元,到位资金24.6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0个、过1000万元的项目61个,建成投产项目62个、投资额达30亿元,在建项目达84个、投资额过100亿元。高新区经济规模迅速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产业带动作用日趋凸显。

2、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加快以“五园两中心”(机械工业园、电子工业园、化工工业园、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生物医药工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的产业平台建设,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凸显,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同时大力实施创业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业中心孵化能力,成功孵化了以高新技术企业荆鹏软件、明德科技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引外援”和培育“本土明星”,已初步形成了先进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加工为主)、新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纺织印染、生物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现有的150家规模以上企业,先进制造产业48家、新材料产业30家、纺织印染产业20家,特色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3、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内现有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公共技术共享服务平台2个,留学生创业园1个,博士园1个,高新技术企业9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126家。2008年批准立项的科技项目32个,其中国家项目13个,省市项目19个;获专利权的21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的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的企业1家,近60个科技研发项目通过科技查新报告,20多家企业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各类创新活动踊跃、创新资源不断聚集,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4、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园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水、电、气、通讯等逐步配套完善,工业区工业用地达到了“五通一平”,投资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对进区办理各项手续的项目和企业实行审批环节代办制,对正在建设的项目进行建设环节包办制,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中国·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The Songshan Lake Hi-tech Industrial Park Plan of Dongguan in China 说明书 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2年8月

目录 一、项目提出·现状概况 1.项目提出 2.现状概况 二、科技产业·生态 1.科技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包容性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技产业园 三、现状·未来 1.东莞产业发展概况 2.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 3.从“人”字到“个”字—市域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4.东莞主城区“三位一体”的空间结构及职能分工 5.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典型范例 四、选址·定位 1.优越性 2.前瞻性 3.目标与定位 4.综合生态新城基本条件 5.产业发展特征 五、构思·设计 1.规划原则 2.总体构思 3.发展规模 4.形态与结构 5.生态功能布局 6.用地功能分区 7.用地规划 8.景观设计 9.交通体系 10.绿地系统 11.配套设施 12.形象策划 六、安全体系 1.环境保护 2.生态安全 3.综合防灾 4.环卫规划 七、信息化规划 八、市政工程专项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2.污水工程规划 3.雨水防洪工程规划 4.电力工程规划 5.电信工程规划 九、分期开发指引 十、近期建设规划 十一、开发模式 1.开发指引 2.分期开发 3.管理模式 4.融资渠道 5.开发模式 十二、附件 附件1: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函[2001]444号)“关于同意扩大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 附件2: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环境影响的评价大纲环评结论及专家评审意见 附件3: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纲要评审意见

高新区规划

城市概况 1992年2月前,苏州高新区无独立的行政辖区。 1992年3月,新建的苏州河西新区开始代管原属苏州市郊区横塘乡的永和、星火、曙光、落星、何山、狮山6个行政村。区域范围:东濒京杭大运河;南抵向阳河、横塘乡北界;西达狮子山、何山;北接吴县枫桥镇南界。区域面积6.8平方公里。 1993年4月2日,苏州河西新区改称苏州新区。苏州新区代管的区域范围扩大至原吴县枫桥镇的徐何、典桥、金庄3个村,木渎镇的兴隆、新升、明星、石城4个村和郊区横塘乡的黄山村。区境四至:东濒京杭大运河;南接向阳河、横塘乡北界和吴县木渎镇长浜、沈巷等村;西临木渎镇白塔、南浜、金山3村和吴县枫桥镇支英村;北连枫桥镇支津、毛家、木桥、合利4村。区域面积16.8平方公里。 1994年6月10日,吴县的枫桥镇,木渎镇的兴隆等4个村和郊区横塘乡的永和等7个村划归苏州市管辖。由苏州新区管理委员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辖区范围:东与京杭大运河相临;南与向阳河、横塘镇北界和吴县木渎镇长浜、沈巷、天平诸村接壤;西与吴县藏书乡的五峰、天池、篁村3个村和郊区浒墅关经济开发区的鹿山、石羊2个村相连;北与浒墅关经济开发区的五图、塘西、红星、长亭4个村毗邻。境域面积52.06平方公里。 2002年9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新区、虎丘区、相城区、吴中区等进行了区划调整,将虎丘区虎丘镇和白洋湾街道以及横塘镇的部分村划出,由相城区和吴中区划入通安镇和东渚镇、镇湖街道,建立苏州高新区、虎丘区,2003年12月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横塘镇和枫桥镇改为横塘街道和枫桥街道。 区划调整后的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东临石湖和京杭大运河,与沧浪区友新街道,金阊区三元街道、白洋湾街道以京杭大运河为界,与金阊区虎丘街道,相城区黄桥街道的青台、民安、大庄、陈旗、下庄5个村毗邻;南与吴中区越溪街道的莫舍、张宅、吴山、张桥4个村,木渎镇的金山、天平2个村,藏书镇的五峰、天池、篁村、官桥等村,光福镇的枫浜、浩度、安山等村接壤;西及西北濒太湖;北与相城区黄埭镇的长泾、潘阳2个村,东桥镇的方桥、埝桥、桑浜、罗埂、矫埂等村,望亭镇的堰头、华阳、巨庄、吴泗泾、孟河等村毗邻。行政面积223.36平方公里,2010年末区域总人口72.51万,其中常住人口33.57万,暂住人口38.16万,外籍人口0.78万。下辖狮山、枫桥、横塘、镇湖4个街道及浒墅关、通安、东渚3个镇,下设科技城、浒墅关经济开发区、苏州西部生态城、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高新区管委会、虎丘区人民政府驻地在运河路。 自然条件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地势西高东低,吴淞标高4.88m-5.38m,土质粘性,地耐力强,地质稳定。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17.7摄氏度。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1997年-2000年产业规划) (送审稿)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规划组 一九九七年三月 前言 发展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办好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把深圳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需要,是实现深圳市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9月,深圳市政府根据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决定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高新区)扩大到平方公里,实行“一区多园”的管 理体制,并得到国家科委的批准。高新区的建立和发展迫切要求进行新的统一规划。根据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的要求,在高新区规划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产业规划组从1996年10月开始编制《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1997年~2000年产业规划)》。本规划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次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力争做到高新区产业规划与深圳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相吻合,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吻合;做到规划是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对高新区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高新区产业规划是高新区总体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按照本规划,从现在起到2000年,高新区将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为2000年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出现在深圳湾畔。

第一部分目的和依据 一、规划的目的 本规划是在《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和《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订的,其目的在于: (一)确立高新区的发展目标 高新区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 (二)确立高新区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高新区应成为我市大规模、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企业运行机制的试验区;科技成果的转化区;国内、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教育区。 (三)确立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 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区的重点支柱产业。 二、高新区的现状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深圳经济特区西部,北起广深高速公路,南到滨海大道,西临麒麟路、南油大道,东至沙河西路,面积平方公里。北 环大道和深南大道横贯其中,将高新区自然分割为南、中、北三个区域。 (一)北区 北区位于广深高速公路和北环大道之间,包括第五工业区和松坪山生活区。总面积平方公里。 1.第五工业区

深圳高新区北区产业升级改造实施方案

深圳高新区北区产业升级改造实施方案 (修订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深圳高新区北区产业优化升级,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建设产业更高端、资源更集聚、空间更广阔、交通更便利、环境更优美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及市政府关于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要求,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一)高新区北区是指北环大道以北、南海大道以东、广深高速以南、沙河西路以西围合的区域,总面积2.58平方公里。20多年来,高新区北区为推动我市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面临以下发展瓶颈和突出矛盾: 1、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农副产品、食品加工,玻璃、塑胶制造,化工生产等低端传统产业用地占高新区北区产业用地的四分之一,且半数以上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2、产业空间布局不优。产业用地平均容积率仅为 1.98,大部分早期建设的工业厂房低矮陈旧,无法满足新型总部企业办公、研发需要,也不能适应创新创业活动需求。 3、公共技术支撑不强。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检测机构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数量少,使用效率低。 4、公共配套设施不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园、员工宿舍等公共服务设施亟待完善,餐饮、购物、休闲等商业服务设施严重不足。 5、交通承载能力不足。北向道路阻断,内部循环不畅,拥堵节点较多,公共交通运力严重不足,目前尚无建成地铁站点,难以满足片区工作、居住人员出行需求。

(二)为给产业战略升级提供空间支撑,南山区政府提出加快推进高新北整体更新,助力南山区成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核心区、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在市政府的指导下,2016年8月31日,南山区政府与深投控公司签订了《高新区北区升级改造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深投控公司为统筹主体,同时提出“政府主导、统一规划、产业升级、投控统筹”的整体思路。南山区政府负责对高新区北区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园区产业升级政策,深投控公司作为高新区北区的整体运营商,代表南山区政府统筹实施具体工作。 二、总体目标 高新区北区产业升级改造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立体布局、复合更新的原则,通过片区统筹来实现产业升级、空间倍增和产城融合的总体目标,将深圳高新区打造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全国高新区“二次创业”探索集约型发展道路并发挥示范作用。 (一)产业升级。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到2020年,高新区北区每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创造工业总产值力争超过20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比2014年翻一番。 (二)空间倍增。通过拆除重建和综合整治等多种模式,高新区北区建筑面积由310万平方米增加到660万平方米。产业用地平均容积率由1.98提高到5,产业用房和产业配套用房建筑面积倍增。 (三)产城融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园、休闲绿地面积由8万平方米增加到16.5万平方米,商业服务面积由3万平方米增加到不低于36万平方米,员工宿舍、保障性住房、公寓面积由43.2万平方米增加到148万平方米,住户由9千户增加到2.8万户。 三、政策要点 在高新区北区产业升级改造中,根据产业布局、更新规划和企业需求,

高新区空间规划文本

淄博市高新区空间规划(2015—2030年) 文本 (初稿)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形势 (4)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态势 (4) 第二节国土开发利用现状 (5) 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6) 第四节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8) 第三章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目标 (9) 第一节区域功能定位 (9) 第二节总体战略目标 (10) 第三节主要规划指标 (11) 第四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13) 第一节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13) 第二节优化国土利用结构布局 (14) 第三节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16) 第五章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与保育生态空间 (19) 第一节严格控制生态保护红线 (19) 第二节构筑生态空间保育格局 (21) 第三节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22) 第六章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与保护农业空间 (23) 第一节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23)

第二节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25) 第三节加强农业空间合理保护 (26) 第七章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与优化建设空间 (27) 第一节精明管理城镇开发边界 (27) 第二节分类管控生产生活空间 (29) 第三节完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32) 第八章构建基础设施体系与健全保障空间 (34) 第一节完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 (34) 第二节统筹水利能源电力设施 (36) 第三节构建生命安全保障体系 (38) 第四节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39) 第五节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0) 第九章近期规划安排 (41) 第一节明确近期规划目标 (41) 第二节安排近期实施重点 (41) 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4) 第一节加强协同联动 (44) 第二节加强基础保障 (45) 第三节加强监测监管 (46) 第十一章附则 (48) 附表 (49) 附表1高新区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表 (49)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提纲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四五” 产业发展规划 (提纲)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20年12月

目录 前言 (3)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4) (一)发展基础 (4) (二)面临形势 (4) 二、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4) (一)发展思路 (4) (二)发展原则 (4) (三)发展目标 (4) 三、产业布局 (4) 四、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4) (一)大健康 (4) (二)大数据 (4) (三)新材料 (4) (四)新能源 (4) (五)高端装备制造 (4) 五、重点任务 (4) (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4) (二)科技企业培育建设工程 (4) (三)创新创业服务优化工程 (4) (四)产业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4) 六、环境影响评价 (4) 七、保障措施 (5) (一)加强组织领导 (5) (二)强化政策支撑 (5) (三)优化营商环境 (5) (四)加大资金投入 (5) (五)创新开放合作 (5) (六)落实规划任务 (5)

前言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形势 二、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产业布局 四、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一)大健康 (二)大数据 (三)新材料 (四)新能源 (五)高端装备制造 五、重点任务 (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二)科技企业培育建设工程 (三)创新创业服务优化工程 (四)产业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六、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七、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强化政策支撑(三)优化营商环境(四)加大资金投入(五)创新开放合作(六)落实规划任务

国家高新技术“十五”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 一、形势与任务 在新的世纪里,智力资源的富集、优化和开发将会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我国必须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这种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使人类的发现或发明能够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前,鉴于科技园区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地位,加速其规划与发展,已成为各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措施。 (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 我国高新区自1991年建立以来,已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充分显示了高新区的优越性。 1.超常的发展速度。按53个国家高新区统计,200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9209亿元,是1991年的105倍,平均增长率为67.8%;是1995年6倍,平均增长率为43.2%。 2.巨大的经济效益。2000年利税总额是1991年88.8倍,1995年的6倍,达到1057亿元。人均工业产值为31.6万元,是1991年的5.1倍,1995年的2倍,是2000年全国平均值的10倍多。 3.突出的社会效益。在高新区内创造了251万个就业岗位,拉动区外就业人数为直接就业人数的5倍。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迅速提高。1999年,苏州占46%、吉林39%、绵阳31%、北京27%、南京27%、西安22%、武汉21%、深圳11%,有效地改变着当地的产业结构。 4.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至2000年底,共有高新技术企业达2.1万家,其中,技工贸总收入亿元以上的达1252家,过10忆元的143家,百亿元以上的6家。联想、四通、北大方正和深圳华为等为代表的著名高技术企业在高新区迅速崛起。 5.开发了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区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份额达70%以上,近600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在高新区实现产业化,许多高技术产品出口国外,参与国际竞争。2000年出口创汇186亿美元,是1991年的103倍,1995年的 6.3倍。

乌鲁木齐高新区北区二期控制性规划文本

乌鲁木齐高新区北区二期 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及规划管理的科学性,确保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得以持续进行,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在贯彻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北扩分区规划、米东新区规划的意图下,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区规划,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区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由文本、说明书和规划图件三部分组成,文本与图件一并使用。规划文本适用于工业区区面积约3.3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各地块和各类用地的土地使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新建及改、扩建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第三条规划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起执行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2020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建设部制定 《乌鲁木齐市城市北扩分区规划》2004年编制 《乌昌地区米东新区开发建设规划》2005年编制 《乌鲁木齐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编制第四条文本涉及的控制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现有的相关标准、规范,结合高新区用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第五条本细则经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解释权属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区管委会。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第六条依据市委、市政府“城市北扩、东延西进”、“建经济强市、创旅游名城”、“中心体现繁荣,城郊体现实力”发展思路,本着“有利于产业优势集聚、有利于区域资源共享、有利于人居环境改善”的原则,按照把乌鲁木齐建成中国西部制造业基地的构想,延续乌鲁木齐高新区北区一期建设思想,将二期作为一期的延伸,与一期一同建设成为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第七条结合乌鲁木齐市的实际发展水平,对规划区现有的土地资源、社会资源等加以重新组合,使控制性详细规划成为指导城市开发、城市形象建设的引导性文件和决策依据。确定规划的具体目标为:强化片区功能;提高区域环境品质;建立高效的交通系统;创造独具特色的区域形象;完善城市建设控制指标体系。 第三章规划功能分区和规划布局 第八条用地分为一类工业区、二类工业区、仓储区、办公研发区和生态绿化区。

杭州市滨江区的总体规划

杭州市滨江区的总体规划

滨江区的总体规划 滨江区面积73平方公里,位于钱塘江南岸,是未来的杭州市城市副中心,目前正在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骨干,集教育、商贸、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科技、多功能、园林化的科技新城”。滨江区辖西兴、长河、浦沿3个街道、28个行政村、7个社区。 目前总人口约2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2万人,来杭创业者及流动人口约8万人。2010年滨江规划人口为23万;2020年钱江两岸包括滨江区和钱江新城的规划总人口,将增至92万。 从规划看,未来的滨江区将形成西、北部沿钱塘江边为公共服务设施、研发居住综合带,中部为产业园区带,南部为研发居住带和生态保护带的城市形态,呈沿钱塘江平行发展的城市空间形态,在用地布局上规划形成“一心、四轴、二区、六片、三基地”的布局结构。 “一心、四轴、二区、六片、三基地”的布局结构如下: 一个公共中心,即高新开发区(滨江)东部的区级中心。 四条发展轴,即沿钱塘江、中兴路、四季大

道、彩虹大道四条发展轴线。 二个产业园区,即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江园区,浦沿工业园区。 九个居住片,即本域内的九大居住片。 三个研发中心,即以现状高新软件园为基础的研发中心,东部公共中心南部研发中心,沿白马湖西侧研发中心。 城市道路交通 1、快速路系统:中兴路~杭州萧山机场快速路、彩虹大道(东西向);四季大道、风情大道(南北向) 2、主干路系统:主干路:火炬大道、江晖路、中兴路、滨康路、滨兴路 3、次干路系统:闻涛路、东信大道、浦沿路、海纳路、信诚路、创业路、长河路、江虹路、西兴路、滨宁路。 4、公共交通发展战略:突出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建立一个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其它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方便、快捷、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管理良好、环保舒适的多层次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逐步改善居民出行结构。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襄樊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1) 前言 襄樊高新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2005年2月,襄樊市委、市政府决定,报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将原高新区与原省级汽车产业开发区合并,组建新的国家级襄樊高新区。两区合并后,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突出产业特色,壮大经济规模,奋力承担起襄樊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市区经济龙头重任,向中国新车城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2004年襄樊高新区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汽车动力及关键部件产业基地;2006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07年被授予“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环境十佳高新区”荣誉称号;2008 年6月被中国社科院等权威机构授予“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荣誉称号;2008年12月,被国家劳动人力资源部、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新时期下,作为湖北省仅有的两家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襄樊高新区面临着迅速扩大经济总量、壮大产业实力的紧迫任务,承担着推进自主创新、带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加快发展步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

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成为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湖北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规划》、《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十一五”以来襄樊高新区产业发展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近年来,高新区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全地域税收、出口创汇等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年均增幅都远远超过全市平均增幅。其中,工业总产值由2003年的126.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520亿元,年均递增32.6%,高于全市同期26.9%的增幅,占全市的比重由2003年的38.7%上升到2008年的48% ;固定资产投资由8亿元增长到80.2亿元,年均递增58.5%;全口径税收由10.9亿元增长到21亿元,年均递增14%;出口创汇由2829.7万美元增长到17亿元,年均递增54.5%,远远高于全市32.7%的增幅,占全市的比重由30.8 %上升到66.7%。 2、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经过16年的建设发展,襄樊高新区形成了“一大产业、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总体规划说明书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总体规划说明书 1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与总 则 ..................................................................... .. (4) 1.1 规划背景...................................................................... (4) 1.2 规划依据...................................................................... (9) 1.3 规划期限...................................................................... (9) 1.4 规划区范 围 ..................................................................... (9) 1.5 规划内容...................................................................... (9)

第二章发展环境和条件分 析 ..................................................................... . (9) 2.1 发展基础...................................................................... (9) 2.2 制约因素分析...................................................................... (10) 2.3 外部机遇与挑 战 ..................................................................... ............................................. 10 第三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 .. (10) 3.1 发展目标...................................................................... . (11) 3.2 区域发展战略...................................................................... (13) 3.3 产业选择...................................................................... . (15)

(发展战略)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

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13-2015年)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13年8月

目录 一、发展基础 (4) (一)园区发展势头良好 (5) (二)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6) (三)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7) (四)创新环境日益完善 (7) 二、战略定位、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8) (一)战略定位 (8) (二)基本思路 (10) (三)总体目标 (10) (四)产业定位及发展思路 (11) 三、主要任务 (12) (一)突出创新核心,打造宿迁区域创新高地 (12) (二)突出主导产业,推动高新区跨越发展 (15) (三)突出企业创新,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24) (四)突出创业环境,加快建设创新服务体系 (26) 四、空间布局规划 (29) (一)完善高新区总体布局,实现集约高效和谐发展.29 (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全力打造宿迁科技城 (32) (三)夯实产业承载功能,重点推进三大园区建设 (34) (四)完善综合配套功能,创造最适宜人居环境 (35) 五、保障措施 (36) 1、加强组织领导 (36) 2、加大资金投入 (36) 3、创新人才政策 (37)

4、加强专利服务 (37) 5、完善软硬环境 (38) 六、进度安排 (38) 七、任务分解 (39) (一)园区总体建设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39(二)重大载体和平台建设目标 .. (40) (三)考核指标目标 (42)

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 (2013-2015年) “十二五”时期是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对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区实现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科技部有关高新区的发展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型园区建设的总体部署,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江苏宿豫经济开发区)位于宿迁市区东南部,京杭大运河的东畔。2001年3月启动建设,2006年5月获批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09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2010年被省经信委批准为省级新材料产业园和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园,2011年被批准为省级光伏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并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12年1月获省环保厅、商务厅、科技厅批复,同意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2012年9月获省商务厅、省知识产权局批准为江苏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12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近年来,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紧围绕建设“六大百亿级产业”和“千亿级运河产业带”,按照“做大企业、做

深圳高新区介绍

根据《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覆盖的空间范围包括深圳湾、留仙洞、大学城、福永北-沙井南、光明、石岩、观澜、龙华、坂雪岗、宝龙、碧岭、坪山(深圳出口加工区)、葵涌、大鹏等园区以及市政府划定的其他高技术产业发展区域,面积185.6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76.1平方公里。规划期至2015年。 根据深圳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各园区发展现状和区位特点,将深圳高新区划分为重点发展区、提升改造区、控制整备区,正确处理产业现状与产业规划的关系,正确处理重大项目引进与中小企业培育的关系,正确处理企业需求与产业布局的关系,正确处理技术辐射带动极与经济增长极的关系,实现各园区专业化均衡发展。 1、重点发展区 --深圳湾园区 园区面积: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面积3.2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基础研发、技术转移和企业孵化、境内外科技与商务合作、创业与投资活动、高技术服务的示范引领区,深圳软件产业基地。 产业导向:重点发展通信、数字视听、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环保节能产业。建设软件产业专业园,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产业。 --留仙洞园区 园区面积: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1.2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深港创新圈基地,港澳名牌大学办学试验区,科研机构聚集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区。 产业导向:重点引进和深圳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促进港澳大学和科研院所一流师资向园区聚集,建立国际化、多功能、综合性的大学科教区。 --大学城园区。 园区面积: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其中教学科研用地2.5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区,技术转移和企业孵化的承载区,高等教育开放办学和国际院校合作的试验基地。 产业导向:建设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医学院和大学城大学科技园,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促进一流师资向园区聚集,依托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产学研基地。 --坂雪岗园区 园区面积: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2.7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国际知名的通信技术研发生产基地,国内领先的计算机技术研发生产基地。 产业导向:重点发展通信及其配套产业,大力发展计算机产业。适当发展汽车电子、办公自动化、仪器仪表等高技术产业。 --光明园区 园区面积:规划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8.3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深港创新圈互动基地,光明新区高技术产业核心发展区,化合物半导体和新能源等产业产品研发、制造和相关配套产业基地。 产业导向:重点发展化合物半导体、新型平板显示、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重点建设光电企业加速器、综合类企业加速器和LED产业园,鼓励发展环保产业,适当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数字视听产业。 --观澜园区 园区面积:规划面积7.1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3.1平方公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