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语文七级必修教学案例)

《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语文七级必修教学案例)

《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语文七级必修教学案例)
《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语文七级必修教学案例)

2⒈《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⒉⒈《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

主备教师授课教师教学课时二课时

参与教师授课班级教学方法讨论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

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

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二、简介作家作品:《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

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

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

《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

最早的笔记小说。全文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个门类。

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三、学生朗读课文:自读、齐读

四、结合注释。弄懂课文大意。

五、分析讲解《期行》:⒈请一名同学讲述有关诚信的故事。⒉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大意。重点词语教师予以点拨。①通过讨论,理清故事情节。②同桌互述故事,推荐优秀者上讲台表演。③要求表演的学生注意语气、神态,力求绘声绘色,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认真点评六、探究主旨:《期行》让人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了?要点提示: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的人七、朗读:①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②《期行》这篇文言小说短小精悍,全文不足一百五十字字,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你能否就文中一两个人物的言行,谈谈自己的看法③学生自由探究,可能大多数学生会赞赏元方的做法,斥责友人的无礼。如果学生说陈太丘、元方也有做得不妥的地方,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八、作业: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乘船》

二、分析理解课文:分小组学习《乘船》,教师巡视指导

⒈词语学习小组:负责解释本文有关词语。

⒉课文翻译小组:负责翻译理解全文。

⒊课题探究小组:负责探究分析本文主题思想。三、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每组抽一人进行讲解,教师补充。⒈教师提问:①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中的避是什么意思?②幸尚宽--中的幸是什么意思?③王欲舍所携人--的舍与太丘舍去。的舍意思一样吗?宁可以急相弃邪?是设问还是反问?

④翻译句子:每组推一人抽题答读原句,说译文ⅰ幸尚宽,何为不可ⅱ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ⅲ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ⅳ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ⅴ共答题--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让人们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呢?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四、小结全文:《世说新语》的故事篇幅都很短小,但能通过人物的片言只语或行为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鲜明生动。《期行》中的友人,下车引之。“元方人门不顾”《乘船》中的一人求助的动作描写,简直像几幅漫画,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用笔画出来吗

五、作业:翻译理解全文。

龚继方

8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8 《世说新语》二则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学习课文摹景状物的方法。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并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1.分析理解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深入体会元方批评父友无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趣入题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同样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喜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关于背景,鲁迅曾指出:“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义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形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

《世说新语》教师导学案

《世说新语》阅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学习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自主阅读《世说新语》,交流学习收获。 【自主学习?知识链接】 刘义庆(公元403年一一公元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爵临川王,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该书在魏、晋是当时盛行的小说集大成之作,对后世的小说和笔记小说发展影响很大。 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它是一座非常丰富、值得珍视的宝库,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无价宝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补辨证正史的阙失,治文者可以从中考察某一时代的文坛风气、文学作品的源流嬗变,治专门史者可以从中挖掘资料,文艺创作者可以从中寻找素材。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 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三步学习法: 1.认读:辨读字词,朗读课文。 2?品读:理解文意,推究主旨。 3.创读:审美评价、延伸创造。 【教学过程】 一、自学展示 内容:疏通文言文大意,感知文章的主旨。方法: 1.用圈点勾画标出文章要点。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

白雪纷纷何所似刘义庆(世说新语)

白雪紛紛何所似劉義慶(世說新語) 謝太傅1寒雪日內集2,與兒女3講論文義4。俄而5雪驟6,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7曰﹕「撒鹽空中差8可擬9。」兄女10曰﹕「未若11柳絮因風12起。」公大笑樂。 作者簡介 劉義慶(公元403-444),出身於南朝劉宋宗室,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襲封臨川王,先後擔任過荊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職。他愛好文學,門下招聚了一批在當時負有盛名的文士。《世說新語》便是劉義慶與他的門客共同編篡而成的。 《世說新語》又稱《世說》,是一本筆記小說集。全書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每門少則幾篇,多則數十篇乃至上百篇。內容主要記錄了漢末、魏、晉時期士大夫的言談和軼聞趣事,反映了當時士族的精神面貌和社會風尚。全書語言精煉,善於通過言語和行為的描寫,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此書對後世筆記小說影響甚大,在中國小說中自成一體。書中不少故事,或為後世戲曲小說所取材,或成為詩文常用典故和成語。 本篇選自《世說新語》第二門《言語》,收錄的都是時人雋語的故事。 賞析重點 本文敘述了謝安與晚輩吟詩詠雪、家庭和樂的情景,故事中特別顯出謝道韞敏捷的才思。 一個寒牛的下雪天,謝安一家人聚會,與後輩談論寫詩作文的道理。不一會兒,雪越下越緊,謝安興致盎然地說:「這白雪紛紛揚揚的像甚麼呢?」侄子胡兒說:「抓起鹽來,撒向空中,紛紛落下,大致可以比擬。」侄女謝道韞說:「那還不如說成是柳絮隨風飄起。」謝安聽後哈哈大笑,十分高興。 一家人老老少少聚在一起談天說地,本就是一個其樂融融的溫馨場面,而集會的主題竟然是談詩論文,那就更是一件風雅盛事了。謝安即興出題,想考一考後輩的才學,而謝朗和謝道韞爭相回答,顯然令他非常滿意,以至「大笑樂」。本篇雖只寥寥幾筆,而人物的精神面貌卻已歷歷在目,兩個年輕人以言語逞能,謝安老懷大慰,聲情笑貌,都躍然紙上。謝氏家族作為東晉顯赫一時的高門望族,人才輩出、滿門風雅的盛況,亦鮮明可睹。 「撒鹽空中差可擬」一句,在描寫雪的顏色、形狀都極為形似,但忽略了鹽是具有一定重量的顆粒,不能飛揚﹔撒鹽空中後落下來的情景,不能與白雪漫天飛舞的形態相比。謝道韞以「柳絮」比雪,二者都是白色,而且輕盈柔軟,趁風而起,靈動飄忽﹔這一比擬,盡顯雪花輕揚飛舞的神韻,同時也創造出一種優美的意境。論自然,論情致,論韻味,要比擬「白雪紛紛」,「柳絮因風起」就比「撒鹽空中」好得多了。 1謝太傅:甲謝安,東晉著名的政治家,死後獲贈號太傅,故後世稱他為謝太傅。 2內集:家人聚會。 3兒女:指家族內的後輩,下單指自己的兒子、女兒。 4文義:文章義理。 5俄而:一會兒。 6驟:急速。雪驟謂大雪紛飛。 7胡兒:即謝朗,字長度,小名胡兒。謝安之兄謝據的長子。官至東陽太守。 8差:差不多,大略。 9擬:比擬。 10兄女:即謝安長兄謝弈的女兒謝道韜,是古代著名的才女。 11未若﹕不如,比不上。 12因風:趁著風。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世语新说〉两则》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 1、学习要专心,观察事物要细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2、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分析: 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刘义庆(公元403年~444年),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 主备*** 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清故事情节。 3.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学习过程】 一、学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谢太傅.()俄.而()雪骤.()差可拟.() 柳絮.()无奕.()王凝.之()谢道韫.() 【2】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二)合作学习 【1】听读课文(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 节奏示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小组合作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角色分配:谢安、谢朗、谢道韫、旁白。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沉醉其中读出韵味。 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解决不了的在小组内讨论。听朗读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 【2】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3】“笑乐”该如何理公大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4】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二、展 1、组内展示 2、全班展示 三、点 1、学生点评 2、教师点评 四、练 1、当堂练习,翻译句子。 a.白雪纷纷何所似? b.撒盐空中差可拟。 c.未若柳絮因风起。 2、当堂检测【背诵课文,听写词意】 3、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咏雪》学习,了解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絮之才。谢道韫的咏雪一定会有很大的触发,希望同学们以后写景咏物,也要做到情景交融,富有意境。 【课后反思】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及《世说新语》简介

刘义庆及《世说新语》简介 刘义庆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著名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篇。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录》,今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神鬼怪异之事。 《世说新语》简介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所以为和刘向的区别,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 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世说新语》通行本为 6卷,36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36门。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全)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2.《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音乐的性质)来划分的。 3.《诗经》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4.《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国风 5.“在水一方”象征着: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际遇。 6.屈原的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7.《湘夫人》选自《九歌》,《九歌》是楚地民间祭神的乐歌,共有11篇。 8.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四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 10.《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11.“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不把诗学好,就无法与人沟通、交流。 12.先秦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儒家、墨家 13.提出“兼爱”“非攻”思想的是:墨家。 14.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出自:《孟子》 16.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语出:《道德经》 17.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是:老子 18.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孟子

19.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庄子》 20.先秦诸子中,文章写得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形式来说理的是: 《庄子》 21.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22.先秦诸子散文主要以(议论 )为主。 2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 顶真 )的修辞手法。 24.“欲摘故纵,请君入瓮”是( 孟子 )惯用的论辩手法。 25.被称为“上古之书”的中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尚书》 2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7.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史记》。 28.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李将军列传》 29.“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提出来的。 30.《上邪》是汉乐府中一首情歌,开头采用了(呼告)手法,“上邪”的意思是“天啊”。 31.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 古诗十九首 32.《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南朝梁(萧统)编集的《文选》。 33.《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是:游子羁旅之情;思妇感伤之怀。 34.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35.“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使用了(比兴)手法,以鸟兽眷恋乡土的本性比拟怀恋故乡的感情。 36.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 37.“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语出: (南朝)江淹的《别赋》 38.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是:陶渊明。

世说新语两则 优秀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背诵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教学《咏雪》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

世说新语教案导学案及答案.doc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8(《世说新语》二则)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作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美德。 【重点难点】 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意思。 3.通过语言描写表象人物个性特征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突出的文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表现了陈纪聪敏过人、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的品质,说明了“礼”与“信”的重要性。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 2.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这个故事出自一部叫做《世说新语》的古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的两篇短文。 二、检查预习 ⒈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雪骤(zhòu)撒(sǎ)盐差(chà)可拟(nǐ) 柳絮(xù)无奕(yì)尊君在不(fǒu)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约定行:同行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过了乃:才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丢下、舍弃去:离去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惭愧引:拉顾:回头看 ⒊翻译句子。 ⑴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⑵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 ⑶撒盐空中差可拟。 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刘义庆本是宋武帝刘裕之侄,刘裕大弟弟长沙王刘道怜的第二个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因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儿子,刘义庆便被朝廷过继给刘道规为后,因此袭封为临川王。 史称刘义庆自幼聪敏过人,受到伯父刘裕的赏识。刘裕曾夸奖他说:“此我家之丰城也。” 刘义庆年轻时曾跟从刘裕攻打长安,回来后被任命为东晋辅国将军、北青州刺史,徙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刘宋建立后,他以临川王身份历任侍中、中书令、荆州刺史等显要职务。当时“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因为刘义庆被认为是宗室中最优秀的人才,所以朝廷才委派他承担如此显要之职。后又改授散骑常侍、卫将军、江州刺史、南兖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等一系列重要职务。 刘义庆为人“性简素,寡嗜欲”,“受任历藩,无浮淫之过,唯晚节奉养沙门,颇致费损。” 刘义庆性爱文艺,喜与文学之士交游。在他的周围,聚集着一大批名儒硕学。他自己也创作了大量丰富著作,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又曾仿班固《典引》作《典叙》,记述皇代之美;此外还有《集林》200卷,《世说新语》10卷。其中,最著名当然是那部千古流传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所创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此书不仅保留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而且语言简炼、文字生动鲜活,又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自问世以来,便得到历史文士阶层的喜爱和重视,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刘义庆也因为此书而名垂千古。 刘义庆在公元444年去世,终年42岁,谥为临川康王。 刘义庆生有5个儿子,均有功名:长子刘烨(一作晔),嗣封为临川王;次子刘衍,官任太子会人;三子刘镜,官任宣城太守;四子刘颖,任前将军;五子刘倩,官任南新蔡太守。临川哀王刘烨,官至通直郎,后被太子刘邵杀害。刘烨生子刘绰,字子流,承嗣为临川王,官至步兵校尉,顺帝末年因谋反被杀,临川王国也被废除,后裔不明。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w ww.5 Y K https://www.doczj.com/doc/a28080663.html, 22、《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中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归纳主旨。重点讲解文中的疑难字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学习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期行》 一、导入: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著名的传世名作。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古代小说的源头在哪里?六朝时期风行一时的笔记体小说就是古典小说的摇篮。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简介《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 二、示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一 内容:生字词,课文。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读课文:

《世说新语 二则》导学案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 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两则短文都是记叙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咏雪》记叙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的一次家庭聚会,谢道韫以絮喻雪,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陈太丘与友期》讲的事汉末名士陈元方七岁时,直言责父友的故事。两则故事围绕家庭生活和亲情展开,语言文字虽是文言,但浅显易懂,读者会在作者客观的叙述中,感受到少年的智慧美,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语。 2、背诵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

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理,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家、作品。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乘船》选自“德行”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士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的一批文人编写的。 三、朗读课文《乘船》,疏通文意,解决文中疑难字、词。 以课下注解的词语为重点,借助学过的翻译方法,

《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七年级(上)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七年级(上)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讲论文义。俄而 ..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与儿女 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内集:家庭聚会。 2.儿女:家中年轻一辈。2.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3.欣然:高兴的样子。 4.拟:相比。 5.差:大致,差不多。 6.未若:比不上。 7.聚:急速。 8.因:因为。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⑴文章第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儿女;事件:讲论文义 ⑵《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⑶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⑷主题:本文通过一日大雪,谢太傅与儿女共同讲论文义,赞扬了谢道韫的聪敏过人。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行,出行。 2.日中,正午时分。 3.至:到。 4.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5.戏:玩耍,游戏。 6.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7.已去:已经离开。 8.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9.信:讲信用。10.惭:感到惭愧。11.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12.顾:回头看。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⑴主题:本文通过元方斥责父亲朋友失约的事,反映了元方聪敏、机智的性格。告诫人做人要重礼守信。⑵文章中陈太丘之友与元方的性格? 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1

世说新语2则

5 世说新语二则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和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能辨析一些形近字、反义词和近义词。 2.阅读浅易得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文词语。能借住注释工具理解基本内容。 3.了解古代机智聪颖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和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用法以及让学生积累相关联的词语。 2.诵读课文、掌握文言文的词语 三、教学难点 1. 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四、教学准备 练习册 PPT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提问)同学们都应该听说过《司马光砸缸》这个小故事,其实除了司马光,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到底是谁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生1:...... 生2:...... 师:你认识中的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生1:...... 生2:...... ...... 师:…… (二)新课 环节一:学习生字和词语。 1.学生初识,并试读,抽读,纠错。 2.学生教读,教师纠错,学生边读边记。 3.师教识生字词语:书写、形近字、组词、释义、造句。

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③讲论文义(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⑤欣然(高兴的样子) ⑥未若(不如,不及) (2)重点句子翻译: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明确: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体会写法 1.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明确: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明确:“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丰富,有美感,这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 4.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明确: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目标导学三:想象拓展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几句咏雪的名句。 明确:“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2.尝试运用比喻、想象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示例: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颗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8.《世说新语》二则 导学案

《世说新语》二则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 3.感受古人生活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与方正. 4.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并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第一课时《咏雪》 自主学习 1.补充知识卡片.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 2.先扫码听读,标出朗读停顿,给加点的字注音,再自己朗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内集:儿女:俄而:骤: 何所似:差可拟:未若:因: 即:大兄: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交代了咏雪的人物、时间、环境;接着叙述咏雪的事件,总共一问二(填数字)答;最后补述,交代兄女的身份. 5.活动:朗读接力赛.每个小组接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小组. 评选标准:①准确流利,读准字音和停顿;②注意说话语气,读出感情,有感染力. 合作探究 一、比较下面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自己在文中找再找几组并与现代汉语词语比较. 与儿女 ...? ..讲论文义未若柳絮因.风起雪骤白雪纷纷何所似 儿女 ...? ..应孝敬父母事出有因.暴风骤雨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 因.地制宜 二、文章从一开始就交代了故事背景,即“寒雪”天气,但文章中又丝毫没有“寒雪”天气的凛冽,反而由“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特殊的家庭气氛,请说说这是怎样的一种家庭氛围? 融洽、欢乐、轻松、温馨. 三、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倘若你也在现场,你会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呢,请仿照文中的句式写出来? “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案

咏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正确朗读短文,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

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我准备了几个智慧少年的故事,看看大家是否了解。(播放图片) 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多媒体显示) 三、诵读 1、生自读 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言习惯,看在那些地方需要停顿。 2、字音学习 3、断句分析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无标准答案)-新人教版

8 《世说新语》二则 知识目标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 然、拟、未若”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义。(重点)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难点) 情感目标学习古人的智慧,培养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师活动 学法指导一: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方法: 1.主语和谓语之间(优先停顿)动词和宾语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可以不停顿),以使语意明确。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优先停顿)。句首发语词即指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又没实在意义,只是充当语气助词作用的虚词,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 3.句首关联词后要停顿(优先停顿)。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第1课时《咏雪》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李白把天上的月亮化作“白玉盘”,可有人却比作大饼,或许是因为饥饿的缘故吧,不过其中的审美情味相差可就太远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世说新语》中的一篇《咏雪》,此文也是与拟物有关,看看两个孩子对于“雪”有着怎样不同的比喻,谁的更有韵味?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 【目标导学一知识卡片】 1.作者名片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文体知识 古代小说就是相对于非现代小说类而言的小说著作。它的特点:一是来自民间:二是内容庞杂,包罗万象;三是形式短小;四是雅俗共赏。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将古代小说分为六类:志怪、

【精品】《世说新语》及翻译

《世说新语》及翻译 1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① 。朗曰:“ 幸尚宽,何为 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② !”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① 避难( nàn ):这里指躲避汉魏之交的动乱。辄:立即;就。 ② 疑:迟疑;犹豫不决。纳其自托:接受了他的托身的请求,指同意他搭船。 【译文】 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说:“ 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 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 船人。华歆说:“ 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 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 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 王朗的优劣。 2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 可令二子来!”② 于是敕见③ 。毓面有汗,帝曰:“ 卿面何以汗?” 毓对曰:“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④ 。” 复问会:“ 卿何以不汗?” 对曰:“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⑤ 。”【注释】 ① 钟毓( yù )、钟会:是兄弟俩。钟毓,字稚叔,小时候就很机灵,十四岁任散骑侍郎,后升至车骑将军。钟会,字士季,小时也很聪明,被看成是非常人物,后累迁镇西将军、司徒,因谋划反帝室,被杀。令誉:美好的声誉。 ② 钟繇( yáo ):任相国职。 ③ 敕( chì):皇帝的命令。 ④ 战战惶惶:害怕得发抖。浆:凡较浓的液体都可叫做浆。按:惶、浆二字押韵。 ⑤ 战战栗栗:害怕得发抖。按:栗、出二字亦押韵。 【译文】 钟毓、钟会兄弟俩少年时就有好名声,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他们俩,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 可以叫两个孩子来见我!” 于是下令赐见。进见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道:“ 你脸上为什么出汗?” 钟毓回答说:“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文帝又问钟会:“ 你为什么不出汗?” 钟会回答说:“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3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①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② 。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 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 问会何以不拜,会曰:“ 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 ①“ 钟毓” 句:这一则故事与本篇第 4 则孔文举二子偷酒事略同,大概是同一件事,只是传闻各异。因:于是;就。 ② 托寐( mèi ):假装睡着了。 【译文】 钟毓兄弟俩小时候,一次正碰上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一块去偷药酒喝。他父亲当时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