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宜兴概况

宜兴概况

宜兴市

【概况】宜兴市地处江苏省南端、沪宁杭三角中心,东面太湖水面与苏州太湖水面相连,东南临浙江长兴,西南界安徽广德,西接溧阳,西北毗连金坛,北与武进相傍。滆湖镶嵌其间,三氿(西氿、团氿、东氿)相伴宜城两侧。地势南高北低,总面积1996.6平方公里(其中太湖水面242.29平方公里)。至年底,全市有镇14个、街道(园区)4个,行政村216个、社区居委会93个。年末户籍人口107.61万人,乡村人口48.37万人。全年出生7753人,出生率7.22‰;死亡8049人,死亡率7.49‰;人口自然增长率-0.27‰。计划生育率99.64%,独生子女率88.22%。户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含太湖水面)611人。有少数民族36个,约4000人。城市建成区面积70平方公里。宜兴市人民政府设在宜城街道陶都路8号。

2011年,宜兴市地区生产总值9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2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9494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494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17.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5%左右。在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中名列第五位,比上届上升一位。凭借产业发展的规模性及良好的成长性,蝉联中国产业百强县第五位。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成为四个获得金奖的县级市之一。

(吴艳)

【改革】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至年底,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23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基本形成步行15分钟可及的健康服务圈,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企业上市,引导企业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迈进。年内新增上市企业1个,融资16.47亿元,全市累计有上市企业18个。另有1个非上市企业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全市拟上市企业60个,形成重点上市梯队企业30个。围绕农民收入倍增、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积极探索农村改革。全年新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10个,累计690个,数量和质量在无锡和全省均处于领先地位。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330多公顷,65%的农民从土地流转中获得收益。改革村定员干部基本报酬发放办法,将原镇、村承租部分全部改由市财政承担,全年为镇、村减负1000余万元。全年社保扩面参保4.87万人,净增缴费2.13万人,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243.7%和152.1%,新办企业参保率达100%。城乡基本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8.8%。

(吴艳)

【农业】农业生产依托现代科技和先进设施,大宗农产品质优量增,粮食连续8年增产,养殖业产量创历史新高。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水平、利用效益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效农业面积占比达到47%,生物农业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各类农民合作组织销售农产品13亿元。农业园区建设加速,区域特色日趋鲜明。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69.08亿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56.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32%、19.59%;农业增加值42.47亿元,比上年增长16.97%;农业劳均劳动生产率40640元,比上年增长21.67%。全年水利建设总投入4.3亿元,农机总动力50.8万千瓦。油车水库基本建成,全市饮用水水源将实现“双保险”。

(吴艳)

【工业】全市有工业企业8585个,实现应税销售2797.35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工业总产值(现行价)2890.2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800.5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7%、24.4%。工业利税总额215.33亿元、工业利润150.6亿元、工业增加值6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61%、23.2%、12.3%。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完成装备投入62亿元。规模以上企业885个,完成规模工业产值245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增速居无锡首位。产值超10亿元企业突破50个,上市企业18个(其中工业企业17个)。高端线缆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光电子产业五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1400多亿元。落后产能加快退出,关停并转化工、铸造企业60多个,拆除排蜡窑245座。94个企业实施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规模工业万元产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4.7%。园区功能更趋完备,园区产出份额升至87%,特色产业占园区经济的比重超过60%。

(吴艳)

【建筑业】全市有各类施工企业527个,其中一级资质37个、二级资质154个。建筑业从业人员13万人,其中注册建造师2676人。全年建筑业生产总值265亿元,完成地税收入10.69亿元。承建高层建筑工程279个、大跨度结构工程18个、10万平方米以上小区及配套工程4个。全年建设工程项目中,参建国家鲁班奖2项、国家优质工程银奖2项;获国家钢结构工程金奖12项;获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奖10项、省建筑装饰优质工程(紫金杯奖)5项、省钢结构优质工程(紫金杯奖)9项。

(吴艳)

【房地产业】全市有房地产开发企业168个。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9.68亿元,增长47.9%,其中住宅开发投资49.86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94.3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3.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60.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1.0%。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86.5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6.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6.4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0.9%。商品房屋销售额78.62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住宅房屋销售额57.56亿元,比上年下降0.5%。年末市区普通商品房住宅每平方米均价6696元,比上年增长4.64%。

(吴艳)

【商贸流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61亿元,位列全省县级市第四,比上年增长17.4%。商贸服务业增加值170.94亿元,比上年增长30.6%。流通应税销售额550.72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商贸服务业入库税金6.17亿元,比上年增长43.16%,占全市地税收入的11.51%。全年销售成品油34.67万吨,比上年增长28.6%。至年底,全市有贸易市场79个,全年成交总额30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市场成交额超10亿元的有8个,比上年增加2个,其中融达建材市场、融达汽车城成交额均超50亿元。年内,商贸服务业六大重点项目完成工作量22.6亿元,红星美凯龙建成开业,万达广场、国际环保城二期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华地集团成为全市首个百亿级商贸企业。11月,宜兴再次被评为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县(市)商业十强,位列第5名。12月,市蛟桥河步行街被评为无锡市特色商业街区。

(吴艳)

【开放型经济】全年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外资项目共40个,合计新增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4.82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5.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1%,利用外资总量居无锡市第三。全市利用外资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服务业项目占主导地位,占新批项目数的90%。新增协议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的重大外资项目8个。新批独立研发中心项目2个。首次创办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3个。外资并购发展迅速,全年新批外资并购项目5个,协议注册外资近2700万美元。全年新核准境外投资项目14个,中方投资额累计1.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4.7%。全市新增服务外包企业7个,累计96个。全年服务外包企业完成业务执行金额265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4.7%。

(吴艳)

【交通运输】全年公路建设投资15.86亿元,新建、改建公路158公里;改造农村危桥95座、农村公路360公里。宁杭铁路客运专线综合客运中心土建施工完成总量的70%;公交客运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地面主体建筑封顶;芜申运河宜兴水上服务区建设完成工程总量的95%;G104国道丁山服务区投用。全年完成客运量693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5.94亿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183万吨,货运周转量17.68亿吨公里;水路货运量1027万吨,货运周转量8.32亿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4001万吨,货物操作量933万吨。春运、十一黄金周等长假安全发送旅客165.5万人次。公交实现镇村全覆盖。公交集散乘客496.6万人次。至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320公里,航道通航里程594公里。

(吴艳)

【邮电通信】全年邮政业务收入13553万元,比上年增长28.0%;电信业务收入135776万元,增长10.6%。互联网用户24.67万户,比上年增加4.57万户,增长22.7%。全市固定普通话机用户36.57万户,增长2.2%。移动电话累计174.22万部,增长13.4%。公用电话2.27万户,下降7.7%;大灵通、小灵通共1.34万户,下降51.4%。

(吴艳)

【城乡建设】以《东方水城发展战略规划》为引领,明确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及框架。重点工程进展顺利。东氿大厦、创意产业中心主体封顶,市文化中心建设高效推进,东氿公园、洑溪河公园等一批大型城市绿地景观建成开放,高铁站前区建设进度加快。庆源大道东延段、宜广线太华段按期通车,兴杨路、宜金线改线,云湖环路全线贯通。阳羡路、“平改坡”二期、王府周边区域等老城区改造工程实施到位。在全省、全国率先实现交通、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绿化、管理“七个城乡一体化”。周铁镇获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宜城街道南园村、新庄街道核心村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的新亮点。

(吴艳)

“陶都风深圳展”开幕式(马超摄)

【公用事业】全社会用电量87.77亿千瓦时、供电量80.82亿千瓦时、售电量75.08亿千瓦时,实现电费收入53.97亿元,平均电价每千瓦时0.719元。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4台25万千瓦混流可逆式水泵水轮发电机组全年启动3021次,保持高频次启动状态。全社会供电最高负荷164.7万千瓦,网供最高负荷159.7万千瓦。全年供水量9226万立方米,售水量7450万立方米,综合产销差率19.25%。氿滨水厂10万吨级深度处理工程启动。成功启用西氿备用水源,保障了干旱天气下全市正常用水。全年供气量2.94亿立方米,日供气量、用气量80万立方米;主城区天然气管道气化率65%。全市居民用户累计接入天然气管道10.5万户,工商用户累计1200户。

(吴艳)

【环境保护】以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整治为重点,深化太湖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深入开展民生环保专项行动,推进污染减排,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城区和国省市道新增大量绿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通过省级预评估,城区和集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5.8%、85.5%,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率100%,城乡环境进一步美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一期工程通过省级验收,启动“陶都美丽乡村”建设3年行动计划,全年整治村庄80个,撤并自然村40个,农村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95以上,公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率位列全省县级市第二。继续实施太湖生态清淤、小流域综合整治、封堵入湖河道两侧排污口、打捞太湖蓝藻等有效举措,确保饮用水安全和太湖安全度夏,主要水功能区和入湖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太湖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进一步减轻。全市9条省定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均达考核要求,列入小康断面考核的11个断面和列入国家生态市考核的41个水域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7月,宜兴市被环保部授予“国家生态市(区、县)”称号。

(吴艳)

【金融保险】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291.7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3.41亿元,其中储蓄存款546.8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3.17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达43966元。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938.5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4.4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641.22亿元、中长期贷款283.87亿元。全市有保险公司41个。全年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财产险收入7.42亿元,比上年增长21.6%;人寿险收入1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全年各项赔付支出9.74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其中:财产险3.88亿元,比上年增长28.5%;人寿险5.86亿元,比上年增长50.3%。

(吴艳)

【旅游】全年旅游总收入120.44亿元,比上年增长27.4%,接待国内游客1244.2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19.78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5.81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0.66亿元。有序开展中国陶都陶瓷城、兴望文化园创建国家等级景区;加速推进善卷洞、大觉寺二期等大型涉旅项目建设;云湖国际会议中心建成投运;茶博馆纳入市民“旅游一卡通”范围;组织各类旅游推介活动。西渚镇、华东百畅生态园分别成功创建全国旅游特色景观名镇和江苏省自驾游基地。开通“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宜兴旅游直通车”。完善旅游网,开设旅游微博,挖掘新兴客源市场。举办杨梅节、观蝶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全市拥有四星级以上宾馆4个、旅行社26个。5月1日起,国家4A级风景区龙背山森林公园和宜园风景区免费对外开放。

(吴艳)

【科技】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质态显著优化。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8671人。全年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504项,其中国家级52项,省级296项。受理专利申请5500件,累计16631件;专利授权3600件,累计9625件。全市各级各类科技研发机构158个。全年科技投入17338万元。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27只;新增“三创”载体21万平方米,累计14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累计达7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9.0%。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加速汇聚,全年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41个,合作项目投资资金超10亿元。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增强,全年完成全社会研发投入24.99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55%;企业研发机构全年开发新产品141种,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92亿元。

(吴艳)

【教育】全年教育事业投入15.8亿元,比上年增长41.1%。全市共有普通高中9所,招生5564人,在校学生17736人;普通初中34所,招生9855人,在校学生30299人;小学67所,招生10823人,在校学生62953人;幼儿园41所,入园7841人,在园幼儿24181人。中等技术学校1所,招生1476人,在校学生5169人;职业高中学校3所,招生1750人,在校学生5663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招生23人,在校学生146人。教育工作成绩优异,全市6892人参加高考,本科录取4956人,本科录取率71.9%。普通类本二以上达线率46.1%,本二以上进线人数列无锡市第一。创建7所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3家省优质幼儿园,加固中小学校舍5.1万平方米。加强学生上、下学接送监督管理。0~3岁婴幼儿早教工作有

序推进。创办无锡市首个免费幼儿园。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阶段升学率98%以上,高考录取率在93%以上,优质高中正取生分配比例50%,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率达93%。

(吴艳)

【文化】确定“崇文厚德,和谐奋发”为城市精神表述语。宜兴再次被评为省文明城市,官林镇、万石镇创建成全国文明镇,和桥镇北庄村创建成全国文明村。宜兴市被授予“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非遗保护成效显著,宜兴紫砂工艺厂成功入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发挥宜兴“书画之乡”的文化优势,全年市美术馆主办书画、摄影展览50余场,接待观众近30万人次。举办“陶都风”——宜兴陶瓷艺术深圳展、中国宜兴陶艺北京汇报展等高规格艺术展。结合全市中心工作和阶段性重点工作,各类媒体开展主题宣传。年末共有市级艺术表演团体1个,市级文化馆1个,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站18个。开展各类群众性活动,全年为农村送戏201场、电影3536场、图书9000册。市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图书馆复查验收,藏书36.5万册,年接待读者6万人次。

(吴艳)

【卫生】全市拥有卫生机构401个(医院18个、卫生院14个),卫生机构床位4825张,卫生技术人员6725人(执业医师2503人、执业助理医师227人、注册护士2552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全面落实;0-3岁婴幼儿早教工作起步良好,国务院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项目在宜试点;妇幼保健所、新中医院落成投用;市人民医院升格为三级医院。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于1月和7月开始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构建了全新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年门诊、急诊302.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4%;收治住院病人11.08万人次,床位使用率105.05%,分别比上年增长7.68%和12.75%。业务收入1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8%。全年无偿献血1.72万人次,采集血液量540万毫升。家庭健康医生责任制工程启动。

(吴艳)

【体育】全面推进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城市10分钟体育圈,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延伸至1000人以上的自然村。全市体育人口比例达53.8%,有体育协会15个。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51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07人。全年举办各级各类群众体育活动230项(次),参与人数20万人。年内,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10项(次);宜兴籍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成绩拔尖,在省县组田径比赛中,宜兴市总分列全省第五名,创造20年来最好成绩。丁俊晖成为2011年无锡市唯一一位世界冠军。全年体育产业产值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体育彩票销售3.54亿,比上年增长62.43%。市体育局蝉联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12月,宜兴被省体育局确定为率先实现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市。

(吴艳)

【人民生活】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新增就业2.41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归零。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9494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4949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8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3.4平方米。全市养老保险参保79.16万人、医疗保险(不包括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39.3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4.7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24.5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22.66万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9.3%。全市新增汽车2.74万辆,累计14.23万辆。新开工保障性住房超20万平方米,1003套经济适用房全部分配到位,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宜兴继2009年、2010年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后,2011年12月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是全国四个获得金奖的县级市之一。“平安宜兴”、“法治宜兴”建设深入推进,创造市领导接访包案、社区矫正、青少年“四帮一”教育活动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宜兴经验”,有力地维护宜兴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

(吴艳)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升全国第五】11月,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结果揭晓,宜兴升为全国第五位。本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采用2010年县域经济公开性、综合性、可比性、可行性的核心数据,按照“公开、客观、可比”的评价原则进行评价,宜兴绝大部分参评指标均达到最高或最优级。其中,竞争力动态为“相对稳定”,竞争力等级、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县域相对绿色指数均为最高级“A+级”。

(吴艳)

【蝉联“中国产业百强县”第五位】5月,在北京召开的2011(第二届)中国产业发展大会上,宜兴蝉联“中国产业百强县”第五位。中国产业发展大会由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院、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经济战略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为强调县区是发展产业的主要载体,主办单位特别成立中国县区产业发展能力研究评价课题组,把县区层级作为研究评价对象,通过近30项指标对县区产业发展能力进行监测和分析。宜兴坚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大力实施支柱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块状化的“四化联动”战略,打造先进制造业新高地。2011年,全市线缆产业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0%以上;环保产业产销规模水平稳居全国县级市第一。到“十二五”末,全市高端电缆、节能环保、新能源、光电子4大产业将分别打造1000亿元级新兴产业基地,实现产业发展的新跨越。

(吴艳)

【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12月,宜兴荣获201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这是宜兴继2009年和2010年后第三次获此殊荣,并成为四个获得金奖的县级市之一。此次推选活动不仅强调市民的主观感受,还增加了民生建设与保障等方面的评选指标,进行全方位观察和分析。自9月活动启动后,全国评选活动组委会在全国选出66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和50个县级城市,并委托专业机构入户现场调查。截至11月底,共采集调查样本2.2万个,全国共有3700万人次参与问卷调查。

(吴艳)

【获“国家生态市”称号】2006年,宜兴在创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后,确立创建国家生态市目标。几年间,市委、市政府坚持走环境优化发展之路,建成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工程,建立覆盖各镇(园区、街道)、城乡一体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体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体系和安全饮用水供给体系;科学治太取得明显成效,综合整治入湖河道,推进控源截污、河道清淤、生态修复、蓝藻打捞等重点工程;注重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实施屋面立面出新、垃圾清运、户厕改造、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推进环境优美镇和生态镇村创建,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依托自然优势,加强山体、水体修复,推进城乡绿化,塑造山水园林城市形象;注重宣传发动,培育生态文化,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2008年,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通过省级考核。2009年,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组到宜兴考核验收,认为宜兴全面达到了国家生态市的5项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要求,同意通过验收。之后,全市进一步加快工业污染减排,大力整治劣质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1年7月,在第一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上,宜兴市被环保部授予“国家生态市(区、县)”称号。

(吴艳)

【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城市第十六位】全市的科技三项经费由1999年的300万元迅速增加至2010年的1.4亿元。“十一五”期间专利授权量达4708件,在江苏县级市中名列前茅。早在2000年,宜兴就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设立200万元的创新基金,此后以每年200万元的数额递增,并建立机制保证创新基金正常高效运行。2005年起,制订出台《关于吸引留学人员来宜工作或创业服务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吸引和用好优秀人才的若干意见》,实施各项优惠政策,加快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出台《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规定全市的高新技术发展基金和市科技三项经费增幅必须高于市财政收入的增幅。“十一五”期间,全市承担实施的15项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获得科技资金资助1.54亿元,带动企业投入16.97亿元,实现1元资助带动11元投入。通过推进“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提升企业投入研发的热情。“十一五”期间,全市企业研发投入超60亿元。企业研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十一五”初期的1.7%增长到2011年的2.25%,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求发展的意识普遍增强,至2010年,由企业组建的研发机构达132个。这些机构拥有科研项目(产品)380项(种),当年开发新产品150种,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60亿元。创新的力量催生新能源产业园、投影光电产业园、软件园等10个高新产业主题园区,促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科技、软件与服务外包等创新型先导产业的培育,以及国家“火炬”计划非金属材料、电线电缆、环保装备与服务等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促进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10月,《福布斯》发布“2011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城市”,宜兴在25个城市中排名第16位,比上一届提升4位。

(吴艳)

【“远东”品牌价值蝉联国内线缆行业第一位】“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研究始于1994年,主要针对国内竞争行业消费类品牌,目的是研究品牌价值内涵及发展规律,推进企业创建自主品牌。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企业品牌的发展,推出的“万能达”牌电线电缆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产品;“远东”牌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远东”牌中高压交联电缆获第十一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被世界名牌产品交流中心评为中外名牌产品;远东高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产品获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自主创新产品新锐奖;自主研发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高层建筑吊装电缆等十多种新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月,在第二届品牌江苏高峰论坛上揭晓“2011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前百名榜单,“远东”品牌价值100.28亿元列第28位,蝉联国内线缆行业品牌价值第一位,成为国内线缆业首个价值超100亿元的品牌。

(吴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