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上半年台湾省中西结合中医诊断学:肺与大肠病辨证2014-08-16考试题

2016年上半年台湾省中西结合中医诊断学:肺与大肠病辨证2014-08-16考试题

2016年上半年台湾省中西结合中医诊断学:肺与大肠病辨证2014-08-16考试题
2016年上半年台湾省中西结合中医诊断学:肺与大肠病辨证2014-08-16考试题

2016年上半年台湾省中西结合中医诊断学:肺与大肠病辨

证2014-08-16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目前医疗卫生行业作风建设存在的亟待解决的行为问题是一些医疗机构和部分医务人员

A.服务态度差,医疗质量、道德有待改进B.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待提高C.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等D.管理水平不高,技术水平低E.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2、患者,女,22岁,已婚。妊娠6个半月,面目四肢浮肿,皮薄光亮,按之没指,纳呆便溏,舌质胖嫩苔薄腻,脉滑缓无力。治疗应首选

A.茯苓导水汤

B.真武汤

C.天仙藤散

D.猪苓汤

E.白术散

3、女性,38岁。腰部冷痛重着,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选用

A.腰阳关B.膈俞C.肾俞D.次髎E.足三里

4、患者,女,35岁,低热日久,头晕眼花,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治疗时应

A.补气养心

B.益气养血

C.滋阴清热

D.利湿清热

E.补脾养心

5、逆行肾盂造影显示肾小盏杯口呈虫蚀状改变,杯口附近肾实质内有团块状造影剂与杯口相连的是____

A.肾结石B.肾实质肿瘤C.肾需肿瘤D.肾脓肿E.肾结核6、下列各项,不属低钾血症表现的是

A.肌无力

B.频发室性早搏

C.血气分析pH值低于正常

D.代谢性碱中毒

E.嗜睡

7、下列哪项不是引起抽搐的脑部疾病

A.脑炎

B.颅脑外伤

C.蛛网膜下腔出血

D.低血钙

E.脑肿瘤

8、治疗寒哮最常用的方剂是

A.定喘汤B.杏苏散C.射干麻黄汤D.大青龙汤E.清气化痰丸

9、妊娠早期卵巢变化的特征是

A.卵巢不断增大,黄体持续发育B.卵巢滤泡囊肿维持C.双侧卵巢黄体囊肿存在D.双侧卵巢妊娠黄体形成E.妊娠黄体功能在妊娠10周后由胎盘取代

10、症见肺胀外感风寒诱发,痰从寒化为饮,喘咳,痰多黏白泡沫,属

A.痰浊壅肺B.痰热郁肺C.外寒内饮D.阳虚水泛E.以上都不对

11、男性,30岁,脐周痛5小时,伴恶心、无呕吐和腹泻,此时来就诊。考虑为阑尾炎,1天后病人出现下列哪种情况更有助于诊断

A.尿镜检红细胞1~2个/高倍镜B.排便每日4~5次,便稀C.呕吐每日2~3次D.右下腹疼痛E.腹胀

12、患儿,男,1岁。夜间烦吵,多汗数月,体查:前囟2cm×2 cm,方颅,肋骨串珠明显。血钙、磷乘积下降,碱性磷酸酶增高。其病证应诊断为

A.结核感染B.营养不良C.佝偻病活动早期(初期) D.佝偻病后遗症期E.以上均非

13、鉴别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最好方法是

A.粪便隐血试验检查B.X线钡餐检查C.纤维胃镜检查D.五肽胃泌素胃液分析E.胃黏膜脱落细胞检查

14、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加减适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哪个证候

A.气阴两虚B.心阳虚弱C.正虚邪恋D.痰瘀互阻E.肺脾气虚

15、患者的权利中不包括

A.经济免责权B.平等医疗权C.疾病认知权D.法律诉讼权E.知情同意权

16、女,20岁,胸水检查结果为:外观呈红色,浑浊,比重1.021,粘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细胞计数为950×10 9/L。该患者诊断应考虑为__

A.重度营养不良

B.结核性胸膜炎

C.心力衰竭

D.肾病综合征

E.丝虫感染

17、高某,2周前患上呼吸道感染,口服药物治疗后症状减轻,但近日皮肤多处瘀点、瘀斑,牙龈出血,不伴发热。血象检查:白细胞0.9×109/L,血红蛋白130g/L,血小板38×109/L。应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上呼吸道感染B.白血病C.过敏性紫癜D.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再生障碍性贫血

18、下列哪种药物对心房纤颤无效

A.洋地黄毒甙B.地高辛C.奎尼丁D.胺碘酮E.利多卡因19、某男,72岁。症见喘息短气,呼多吸少,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无力。其病机为哪两脏功能失调

A.肺与脾B.肺与肝C.肺与肾D.脾与肾E.肝与肾

20、患儿,女,5岁。面色不华,已逾3个月,指甲苍白,纳食不佳,四肢乏力,

大便溏泻,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血常规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治疗应首选A.八珍汤B.大补元煎C.参苓白术散D.保和丸E.补中益气汤

21、中医学认为贫血病位所在及相关脏器是

A.病位在脾、胃,与肝、胆相关B.病位在肝、肾,与脾、胃相关C.病位在心、肺,与肝、肾相关D.病位在脾、胃,与肝、肾相关E.病位在肝、肾,与心、肺相关

22、记录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的医书是

A.《医林改错》B.《景岳全书》C.《医学正传》D.《丹溪心法》E.《伤寒明理论》

23、一妇女,29岁,于3年前经阴道自然分娩一健康男婴,现进行妇科查体,其宫颈正常,则形状应该是

A.纵椭圆形

B.梯形

C.横裂状

D.圆形

E.横椭圆形

24、某女,49岁。上腹部节律性疼痛10余年。现胃脘部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心烦,纳差,手足心热,大便于,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查胃镜示:胃溃疡。治宜

A.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B.化肝煎合左金丸C.黄芪健中汤加减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E.活络效灵丹合丹参饮

25、关于呼吸困难的叙述,错误的是

A.呼吸困难的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B.呼吸困难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节律与深度的异常C.严重时出现鼻翼煽动、发绀D.不需要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E.严重时出现端坐呼吸

26、五行学说指导诊断,面见青色,脉见弦象,病位是____

A.肝B.心C.脾D.肺E.肾

27、患儿7岁,发热,双侧腮腺肿大8天。刻下症见:头痛,呕吐,时有谵语。查体:体温39℃,颈有抵抗感。实验室检查:脑脊液蛋白定量20.mg/dl,细胞数16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应首先考虑的是

A.结核性脑膜炎B.化脓性脑膜炎C.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胰腺炎D.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E.化脓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

28、首选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热哮证的方剂是

A.参苏饮B.大柴胡汤C.玉屏风散D.定喘汤E.射干麻黄汤

29、某女,经行风疹频发,至夜痒甚,肌肤枯燥,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数。主方为____

A.消风散B.四物汤C.八珍汤D.清经散E.当归饮子

二、多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为“血中气药”,能“上行头目,下调经水”的药物是

A.川芎B.延胡索C.姜黄D.莪术E.郁金

2、患儿1个月,出生以来,口腔内反复见白屑样物,拭之不去,形体瘦弱,面

白颧红,舌质嫩红,治疗应首选

A.百合固金汤B.养阴清肺汤C.养胃增液汤D.麦味地黄丸E.六味地黄汤加肉桂

3、晕动病临床表现应除外

A.在乘坐交通运输工具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发生

B.面色苍白、头晕

C.恶心、呕吐

D.剧烈头痛

E.心动过缓

4、强迫体位见于

A.各种疾病的早期B.极度衰弱C.意识不清D.急性肺水肿E.严重疾病晚期

5、若IVP:左肾功能及形态正常,右肾盂内可见一小的充盈缺损,此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肾癌

B.肾盂癌

C.输尿管癌

D.肾错构瘤

E.肾母细胞瘤

6、精血同源、藏泄互用指的是哪两脏的关系

A.肺与肾B.肝与肾C.脾与肾D.心与肝E.肝与脾

7、请问本病中医诊断为失眠,其分型为

A.气虚

B.脾虚

C.阴虚

D.心脾两虚

E.心胆气虚

8、患者,男,56岁。患慢性支气管炎10余年,近日来咳嗽加重,咽痒,咯稀薄白色痰,舌苔薄白,脉浮。治疗应首选

A.青霉素加麻杏石甘汤B.青霉素加参苏饮C.麦迪霉素加泻白散D.复方新诺明加二陈汤E.庆大霉素加清金化痰汤

9、二陈汤的功用是

A.清热化痰,理肺止咳B.润燥化痰,清热止咳C.燥湿化痰,理气和中D.清热化痰,宣肺止咳E.化痰熄风,理气燥湿

10、不会对病人造成伤害的情况是

A.强迫病人接受某种治疗B.医务人员专业知识低下C.拖拉或拒绝对病人的抢救D.病人不可逆昏迷用呼吸机维持,这时允许病人死亡E.对病人置之不理

11、患者,女,45岁,自汗日久且伴心悸不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其选方为

A.归脾汤

B.玉屏风散

C.桂枝汤

D.甘麦大枣汤

12、下列各项洋地黄毒性反应的处理措施,错误的是

A.停用洋地黄类制剂B.频发室早静注苯妥英钠C.缓慢心律失常选用氯化钾D.洋地黄特异性抗体治疗E.缓慢心律失常选用阿托品

13、患者,女,27岁。负压吸宫术后突然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汗、头晕、胸闷。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子宫穿孔B.栓塞C.人流综合征D.休克E.心衰

14、女,35岁。右上腹剧痛2小时。腹痛为阵发性,向右下腹、右大腿内侧放射,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尿色发红,无尿频、尿急、尿痛。月经规律。体检:体温37.3℃,右肋脊角叩痛(+),右腹直肌外缘平脐水平压痛(+)。尿常规隐血(+++),尿镜检RBC 6~10/HP。诊断首先考虑

A.消化性溃疡穿孔

B.输尿管结石

C.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D.膀胱肿瘤

E.宫外孕

15、七情多易导致

A.气血为病B.血分为病C.气分为病D.冲任为病E.以上都不是

16、首选用于治疗乳癌情志郁结证的方剂是

A.四逆散合开郁散

B.逍遥散合开郁散

C.逍遥散合香贝养荣汤

D.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

E.瓜蒌牛蒡汤合开郁散

17、下列不是相反的脉象的是

A.迟脉与数脉

B.浮脉与沉脉

C..细脉与大脉

D.滑脉与涩脉

E.紧脉与缓脉

18、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是____

A.原穴B.络穴C.八会穴D.背俞穴E.募穴

19、患儿,女,5岁。反复咳嗽2个月,咳嗽呈发作性,干咳痰少,夜间加剧,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口服氨茶碱能明显减轻症状。应首先考虑的是

A.寒性哮喘B.热性哮喘C.急性上呼吸道感染D.咳嗽变异性哮喘E.急性支气管炎

20、具有消肿、软坚作用的药物是

A.芦荟B.芫花C.大黄D.牵牛子E.芒硝

21、患者,女,38岁。结喉右侧可及3cm×3cm×3cm肿物,表面光滑,质韧,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应首先考虑的是

A.气瘿

B.肉瘿

C.血瘿

E.瘿痈

22、阴阳的相互转化是

A.绝对的B.有条件的C.必然的D.偶然的E.量变

23、针刺有升压、兴奋呼吸作用的穴位是()

A.人中

B.内关

C.神阙

D.百会

E.足三里

24、心肌梗死与心绞痛心电图鉴别最有意义的是

A.ST段压低B.ST段抬高,伴高耸T波C.异常Q波D.ST段降低,伴T波倒置E.R波抬高

25、若阴道检查:骶耻内径1lcm,胎头先露,有轻度颅骨重叠,胎方位LOP,胎头位于坐骨棘水平上1cm,宫口扩张4cm。以下哪项处理正确

A.产钳助产术

B.剖宫产术

C.左侧卧位协助转胎位

D.纠正骨盆倾斜度

E.人工破膜

26、五行学说指导诊断,面见青色,脉见弦象,病位是____

A.肝B.心C.脾D.肺E.肾

27、患儿7岁,发热,双侧腮腺肿大8天。刻下症见:头痛,呕吐,时有谵语。查体:体温39℃,颈有抵抗感。实验室检查:脑脊液蛋白定量20.mg/dl,细胞数16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应首先考虑的是

A.结核性脑膜炎B.化脓性脑膜炎C.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胰腺炎D.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E.化脓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

28、首选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热哮证的方剂是

A.参苏饮B.大柴胡汤C.玉屏风散D.定喘汤E.射干麻黄汤

29、某女,经行风疹频发,至夜痒甚,肌肤枯燥,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数。主方为____

A.消风散B.四物汤C.八珍汤D.清经散E.当归饮子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 导语:平常我们有点小毛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生病的时候是非常难受的,肺与大肠相表之间的关系里很多人都弄不明白。很多人对于这个名词可能还 平常我们有点小毛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生病的时候是非常难受的,肺与大肠相表之间的关系里很多人都弄不明白。很多人对于这个名词可能还不是非常的了解,建议大家平常多去了解一下这些基本常识,然后自己生病的时候就能早点知道了,希望大家通过小编的介绍,大家能够有所认识,从而早点治疗。 咳嗽有寒热之别,千万不能"一视同仁"。受寒后,鼻塞流涕,或者稍微有些发冷打颤,这种病应该服生姜、葱白,一日两次,不宜长服;患热咳的人,晚上咳得尤其厉害,喉咙发痒,还会有口渴之感,这种病应该服一些淡盐汤水。这种方法十分灵验,病初服用很快就会治愈,也可以长期服用。 生命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空气,一是食物。人体内负责运化空气的是肺,负责传导食物的是大肠。所以,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肺经起于胃中脘的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入属于肺脏;又从肺系的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的中府、云门二穴,下循上臂内侧进入寸口的经渠、太渊二穴。 其支脉从列缺穴走向食指内侧,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接。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沿食指桡侧,通过合谷、曲池等穴,向上会于督脉的大椎穴,然后进入缺盆,联络肺脏,通过横隔,入属于大肠。在五行里,肺与大肠同属金,肺属阴在内,大肠为阳在外。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水谷,传导糟粕。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经的邪气容易进入肺经,肺经的邪气也可以表现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至今仍为经络辨证的主要依据。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这样,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如肺脏病证,常在肺俞、中府等穴位出现压痛感;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就是由于肝经循行于胁肋、少腹的缘故。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1.十二经脉病

证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与三阳经。各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它们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手足三阳经病证具体临床表现:1.手太阳小肠经病证——噫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2.手阳明大肠经病证——齿痛,颈肿,喉痹,目黄,口干、大便秘或泄,鼽衄、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3.手少阳三焦经病证——耳聋、心胁痛,汗出,噫肿喉痹,目锐眥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4.足太阳膀胱经病证——寒热、鼻塞,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结,踹如裂,足小趾不用。 5.足阳明胃经病证——发热以身前较甚,鼻痛、鼽衄,齿痛,咽痹,颈肿,口喎,膝膑肿痛,循乳部、气街、股、伏兔、胫外廉、足面皆痛,足中趾不用。

《中医诊断学》课后习题

绪论 一、简答题 1、xx中医诊断学? 2、试述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意义。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些? 4、四诊和诊病、辨证的关系怎样理解? 5、如何理解中医诊断学的整体察病: 6、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疾病时要强调四诊并重? 7、怎样理解病证合参的诊断原则? 8、明、清时期对于伤寒、温病的辨证有哪些成就? 第一章问诊 一、名词解释: 壮热,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自汗,战汗,除中,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泻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余沥不尽。 二、简答题 1、写出正确的和错误的主诉各一个,错误主诉应指出错误所在? 2、背诵“十问歌”的内容。 3、xx恶寒、畏寒?各有何意义? 4、阐述恶寒发热的机理。 5、怎样根据恶寒发热辨别外邪的性质?

6、但寒不热有几种类型?各有何意义? 7、简述壮热的表现及机制? 9、简述xx潮热的特点及意义。 10、气虚发热有何特点?其机制如何? 11、你如何理解“阳加于阴谓之汗”的意义? 12、怎样根据表证出汗情况辨别外邪的性质? 13、何谓绝汗?怎样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14、简述半身汗出的点及其临床意义。 15、简述十二类疼痛性质的名称、特点和意义。 16、怎样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 17、何谓头晕?怎样辨析头晕的临床意义? 18、xx心悸?怎样鉴别惊悸和怔忡? 19、xx耳鸣、耳聋、重听? 20、怎样鉴别耳鸣的虚实性质? 21、何谓目眩?怎样辨析目眩的临床意义? 22、xx失眠?简述失眠的临床分类。 23、xx嗜睡?怎样辨析嗜睡的意义? 24、口渴欲饮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何意义? 25、食欲减退有何意义? 26、何谓厌食?怎样辨别厌食的临床意义? 27、简述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中医诊断学——第十单元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细目一辨六经病证 要点一太阳病的辨证要点 1.太阳经证 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太阳伤寒证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 喘。 2.太阳腑证 太阳蓄水证 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 浮数。 太阳蓄血证 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 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要点二阳明病证的辨证要点 1.阳明经证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2.阳明腑证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要点三少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少阳病证 心烦欲呕,脉弦。 要点四太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腹满而吐,食不下,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太阴病证 脉沉缓或弱。 要点五少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 1.少阴寒化证 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2.少阴热化证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要点六厥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要点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1.传经 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 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称为“循经传”; 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称为“越经传”;

中医诊断学病案分析

1.女,32岁,3天前出现呕吐清水,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畏寒肢冷,舌淡,苔少,脉沉细。宜诊断为 A.寒饮停胃证 B.胃阳虚证 C.胃气虚证 D.寒滞胃肠证 E.胃阴虚证 答案:1.B 2.女,40岁。失眠3年余,面唇淡白无华;入睡困难,多梦健忘,心烦心悸,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临床辨证是 A.心阴虚证 B.肝阴虚证 C.心血虚证 D.肝血虚证 E.胆郁痰扰 答案:2.C 3.女,52岁。心悸胸闷已2年。近日心悸加剧,且胸部闷痛,入夜加重,伴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迟。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心脉痹阻证 D.气虚血痰证 E.心血虚证 答案:3.B 4.男,22岁。心烦失眠1周,近因面临分配工作,心情烦躁,近1周入夜难眠,手足心自感发热,入夜咽干欲饮,舌红苔薄而干,脉细数。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阴虚证 B.肝阴虚证 C.肝火上炎证 D.心血虚证 E.心火亢盛证 答案:4.A 5.男,70岁。患有“冠心病”10年。今上午突然心痛剧作,面色青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淡苔白润,脉微欲绝。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阳虚证 B.心脉痹阻证 C.心气虚证 D.亡阳证 E.心阳暴脱证 答案:5.E 6.女,60岁。患“高血压”8年余,近来,自感心前区闷痛,时有心悸,短气,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沉弦。临床辨证是 A.心脉痹阻证 B.痰阻心脉证 C.肝气郁结证 D.血瘀心脉证 E.心气虚证 答案:6.B 7.女,55岁。心悸,胸闷,气短已3年,活动后加剧,面包淡白,神疲乏力,语声低微,入夜不能安睡,舌淡苔自,脉弱。临床辨证为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气虚证 D.血虚证 E.心阴虚证 答案:7.A 8.女,50岁。近来因工作劳累过度,时感气短乏力,近日与他人争吵后感到心前区胀痛,且放射到左肩背部,伴心悸失眠,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临床辨证为 A.心气虚证 B.肝气郁结证 C.气滞血瘀证 D.气滞心脉证 E.寒阻心脉证 答案:8.D 9.男,60岁。心前区疼痛多年,每逢秋冬季加重,今年入冬以来时感心前区刺痛,且放射至左肩背部,经常心悸,胸闷,舌质紫黯,脉沉涩。临床床辨证为 A.痰迷心窍证 B.血瘀心脉证 C.心阳虚证

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现代研究进展

内容摘要:1理论探讨在《内经》的《灵枢·本输》和《灵枢·本脏》中分别载有“肺合大肠”,这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雏形。另有《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出大指之端”;“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可见,《内经》中采用经脉络属较合理的解释了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内经》以降,该理论又在临床实践和各家学术争鸣中不断完善与发展,至明清时期基本定论。今人对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之理论研究焦点多集中于何为中医的“肺”与“大肠”,以及“肺”到底与何为表里。 1理论探讨 1.1中医“肺”与“大肠”是什么中医“肺”、“大肠”到底为何?目前有三种观点:第一,与西医解剖脏器等同。胡剑北[1]认为中医肺与人体解剖学的肺同名同脏,其理论与肺脏形体密切相关。第二,基于解剖脏器的功能单元。很多学者认为中医的肺与大肠是基于解剖脏器形态基础之上的,又通过思外揣内、推演络绎等方法总结归纳出的有中医整体特色的功能单元。第三,超越解剖脏器的人体功能划分[2]。张启明[3]对古代医案22459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中医肺直接相关的西医学组织器官主要是呼吸系统和支配该系统的神经系统。另外,泌尿系统、免疫器官、皮肤、心、肝、食管、胃、甲状腺、血液等与中医肺间接相关。具体包括:与中医肺直接相关的西医学组织器官主要有气管、支气管和肺;鼻、咽、喉、胸膜、纵膈、膈肌、腹肌、肋间肌大脑皮层、呼吸中枢、咳嗽中枢、迷走神经、膈神经、脊神经与中医肺直接相关;泌尿系统、免疫器官、皮肤、心、肝、食管、胃、甲状腺、血液与中医肺间接相关。 1.2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什么对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争议还有:“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什么?今人对其阐释与发挥则往往从大肠入手,探讨肺到底与何为表里?目前说法不同,甚至有颠覆前人观点,另创新说之势。如,认为肺与大小肠相表里[4],肺与食管相表里[5],肺与气管相合[6],甚至否定肺与大肠之间存在表里关系,认为脏腑关系问题本就存在着某些不确定性,脏腑相合的配置关系也不一定一成不变的[7]。这些观点从某种角度来讲,也许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立论依据却不够充分。中医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是古人在长期的临床病理观察之基础上,通过推演而总结出的。因此,“肺与大肠相表里”亦不例外。古人在实践中发现并总结出脏腑表里关系的同时,也就把这种关系转化成了分析病症发生机理,指导治疗疾病的抽象原则。此时,理论本身已经失去了实体性,而是作为宏观概念而存在,应用并指导着临床。 2实验研究 2.1动物模型有关“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经典动物模型经历了王今达的肠系膜上动脉结扎模型,冯学瑞的直肠全结扎模型,韩国栋的体外直肠不全结扎模型,天津南开医院的次碳酸铋过度收敛模型以及韩国栋的内毒素模型5个阶段[8]。另有,韩春生[9]以大剂量次碳酸铋灌胃加lps雾化吸入,将疾病模型与中医证候相结合,造成“肺热腑实证”动物模型。王月兰[10]等通过建立家兔肺心病模型,观察模型复制前后家兔心电、胸腔阻抗图、肺阻抗图、膈肌放电以及肠电的变化,证明本模型对探讨肺与大肠的关系是可行的,为进一步建立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实验动物模型提供实验依据。 2.2物质基础胚胎源:肺、气管由肠的前肠发展而来,呼吸道上皮和腺体由原肠内胚层分化而成[11]。肺表面活性相关蛋白a(sp-a)这种肺部功能性蛋白在肠道组织中的表达被看成是肺肠具有共同胚胎起源的后果[12]。 黏膜免疫:靳文学[13]等从黏膜免疫系统siga、归巢机制角度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

中医诊断学病位辨证脏腑辨证总结大全

精品文档 . 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闷痛+①瘀阻心脉:刺痛伴舌质晦暗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②痰阻心脉:憋闷伴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滑③寒凝心脉:痛势剧烈突然发作遇寒加剧得温痛减伴形寒肢 心 小肠 肺 大肠 脾 胃 肝 胆 肾 膀胱 血虚 面睑唇舌色淡白脉细 心悸失眠多梦+ 眩晕视力退肢麻 阴虚 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尿黄便结 心悸心烦失眠+ 干咳无痰痰少而黏+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 眩晕目涩胁肋隐痛+ 腰酸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 气虚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动则诸症加剧为主要表现 心悸怔忡+ 咳喘痰稀+ 纳少腹胀便溏+气虚 胃脘痞闷隐痛喜按纳少+气虚 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滑精带下量多清稀+肾气不固 出血+不统血 眩晕泄泻重坠脾虚气陷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甚肾不纳气 阳虚 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咣白气虚舌淡共见 心悸怔忡或心胸疼痛+ 大便失禁+|肠虚滑泻证 腹胀腹痛大便清稀+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阳虚 头目胀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头重脚轻+肝阳上亢 腰膝冷痛性欲减退夜尿多+ 下半浮肿虚水泛 实热 发热口渴便秘尿黄出血舌红苔黄脉数 心烦失眠舌赤生疮吐衄尿赤+(心火亢盛证) 小便赤涩疼心烦舌疮+()小肠实热证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红肿疼痛+(肺热炽盛证 腹满硬痛便秘脉沉数或沉迟 +(肠热腑实 证) 胃脘灼痛消谷善饥+实热 头目胀痛胁痛烦躁耳鸣+肝火炽盛证 湿热 脘腹胀闷、下利尿磺、舌苔黄腻 腹痛泄泻+ 腹胀纳呆便溏+ 尿频急尿道灼痛尿短黄 痰热 痰黄稠咳吐不爽 发热口渴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烦躁不宁失眠多梦狂躁神昏谵语+(痰火扰神) 咳嗽气喘息粗+痰热壅肺 惊悸失眠胆怯易惊+胆郁痰扰 燥 干燥不润 干咳无痰黏+ 阻 滞 实寒 恶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紧 冷痛恶心呕吐+寒滞胃脘 少腹前阴颠顶冷痛+|寒凝肝脉 气滞 胀闷胀痛窜痛脉弦 面黄体瘦排虫+虫积肠道 胃脘胀满嗳腐 吞酸食滞胃脘 情志抑郁胸胁少 腹胀痛脉弦 特殊 心阳虚脱证:心悸胸痛神志模糊或昏迷与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 痰蒙心神: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与独语喉有痰声口吐涎沫面色晦暗胸闷呕恶 瘀阻脑络:头痛头晕与固定刺痛肿块出血与肤色舌色青紫 风寒犯肺:咳嗽痰稀色白+恶寒发热鼻塞清涕头身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寒痰阻肺:咳嗽气喘痰多色白+痰稠易咯肢冷 风热犯肺:咳嗽痰黄稠+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浊涕口干微渴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风水搏肺:骤起面睑浮肿+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或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脉浮数 饮停胸胁 肠燥津亏:大便燥结难下+口渴尿少便干口鼻唇舌皮肤干燥 寒湿困脾:脘腹痞闷纳呆腹胀便溏身重+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量多或身目发黄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表现为肺失宣降和大肠传导功能失调 ①肺失清肃,传导受阻:肺热壅盛,灼伤津液,腑气不通而大便秘结,称为实热便秘。肺气虚弱,肃降无权,大肠传导无力,而大便艰涩,名为气虚便秘。若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肠道失润,传导不利而大便不通,又为津枯便秘。在治疗上可辅以宣肺、补肺、润肺之品,常有助于便秘的解除。 ②传导失常,肺失宣降: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可导致肺气失于宣降。如大肠实热,腑气壅滞不通,可以导致肺失宣肃,而出现胸闷、咳喘、呼吸不利等。在治疗上,只要通其腑气,使大便通畅,则不治肺而喘自平。 1.便秘是临床常见病,难治而易复发,治疗上多考虑气虚、血虚、阴虚等。实质便秘病因标在大肠,本在肺脏。因大肠与肺相表里。 2.肺主肃降,在大肠主传导糟粕。如肺的肃降不足,则大肠传导不足,而形成便秘。肺主津液、通调水道,在大肠主津液吸收。如果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失常,则大肠津液吸收失常,而形成便秘。 3.肺在五行属金,主燥。先天宣发有余,肃降不足,因金燥为上,主宣发。宣发主阳气,肃降主阴津,也就是说,肺与大肠先天阴津就不足,阴津不足而生虚热,从而便秘。这是根源所在。 4.因而,在治疗便秘上,特别是年久便秘,治法当以肃肺生津、滋阴清热、宽肠通便为主。 【方名】半空雪自拟《肃肺养阴通便汤》 【主治】:便秘 【理法】:肃肺生津、滋阴清热、宽肠通便 【方药】:瓜蒌仁30g 杏仁15 g 苏子15g 莱菔子15g 槟榔12g 枳实10 g 二丑5g 麦冬15g 知母(盐炒)13 g 胡桃肉12g 麻黄3--5g 【方解】:瓜蒌仁、杏仁、苏子为君药,归肺、大肠经。主肃肺 降气,润肺清热,宽肠通便。莱菔子、槟榔、枳实、 二丑、麦冬为臣药。莱菔子归肺而降气、消食化积通 便,槟榔归大肠而行气消食化积通便,相须为用。枳实 破气消食化积,又能升清,抑制降气太过。二丑、麦冬 微寒抑制诸药辛温太过。知母主滋阴清热、滑肠(见日 华子本草)盐炒味咸,咸味厚降,引药下行,又可入 肾,加强胡桃肉的功效。胡桃肉,主肾不纳气,加强诸 药肃降之功,上有来源,下有接引,又可通便。麻黄, 归肺经,是引经药,不可少。 2. 最近看了不少荨麻疹的案例,发一个典型案例上来,大家讨论!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歌诀(便于打印)

脏腑辨证歌诀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脉弦滑略数) 9《胆热壅滞证》 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10《肝胆虚烦不寐》 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 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 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 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 心气心阳阳虚脱,心悸心慌自汗多, 胸闷气短动尤甚,倦怠乏力共性和; 面白舌淡脉虚弱,此是气虚养心瘥; 晄白憋闷形肢冷,阳虚保元起沉疴; 大汗肢厥脉微绝,参附龙牡救阳脱。 2《心血虚证、心阴虚证》 心血心阴亏虚证,心悸失眠与多梦, 萎黄眩晕多健忘,此是血虚无热征, 唇舌淡白脉细弱,四物龙牡朱砂等; 心阴虚证见心烦,颧赤潮热口咽干, 舌红少津脉细数,补心朱砂安神丸。 3 心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生脉散; 心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八珍汤; 心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补阴阳。 4《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口舌疮,心烦失眠肤生疡, 苔黄脉数舌红绛,小便赤涩移小肠, 热移小肠导赤散,清心泻火泻心汤。 5《痰火扰心证》 痰火扰心神志狂,轻者失眠笑无常, 胡言乱语面目红,打人毁物力倍常, 舌红黄腻脉滑数,礞石铁落温胆汤。 6《痰迷心窍证》 痰迷心窍证属阴,情志不遂痰蒙心, 神识痴呆情抑郁,胸闷痰多喉中鸣, 脉滑舌淡苔白腻,开窍导痰定痫丸。 7《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胸憋闷,痛引肩背左臂甚, 心悸时痛如针刺,舌质紫暗与面唇, 细涩结代苔多腻,薤白血府逐瘀寻。 8《小肠气滞证》 小肠气滞腹痛急,痛引腰背腹胀气, 矢气则舒疝牵阴,肠鸣止痛理气机, 薄白沉弦或沉紧,天台乌药功效奇。 1《脾气虚证》 纳少乏力脾气虚,气短懒言困四肢, 面黄苍白舌质淡,脉弱参苓术草宜; 食后腹胀便溏泻,脾不运化加半橘; 久泻久痢脱垂症,气虚下陷补中宜; 出血诸疾脾失统,引血归脾功效奇。 2《脾阳虚证脾胃虚寒证》 脾阳虚证阳气衰,胀满冷痛并纳呆, 喜温喜按四肢冷。便溏水肿或白带, 泄泻理中温阳法,水肿实脾利水来。 (舌淡胖,苔白或滑,脉沉细迟无力) 3《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色晦暗,纳呆呕恶口中粘, 脘腹痞闷大便溏,头身沉重体困倦, 淡胖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平胃散。 4《湿热蕴脾证脾胃湿热证》 面目发黄色如橘,脘腹胀满不思食, 恶心呕吐厌油腻,口苦发热尿黄赤, 大便不调脉濡数,茵陈甘露清利湿。 (皮肤发痒,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 舌红苔黄腻,口苦口粘) 5《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脘灼痛,嘈杂似饥不欲食, 干呕呃逆形体瘦,口燥咽干大便实, 舌绛少津脉细数,滋阴益胃诸症辞。 6《胃阳虚证胃虚寒证》 胃脘隐痛呕清水,喜温喜按面白苍, 神疲乏力手足冷,脉弱无力舌淡光, 温中补气补虚法,方用黄芪建中汤。 (得食痛减,舌淡苔白,食少脘痞, 口不渴) 7《胃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口咽干,手足心热凉指端, 胃脘灼热隐痛缓,神疲乏力身畏寒, 舌红少苔脉细弱,黄芪建中益胃联。 (胃脘隐痛,时作时止,纳少嗳气, 自汗盗汗)(或四君子汤合益胃汤.或 理中汤合沙参麦冬汤) 8《胃热亢盛证胃实热证胃火》 胃火实热见吞酸,喜冷嘈杂食不完, 齿衄牙龈肿溃烂,口臭溲赤大便干, 舌红黄燥脉滑数,清胃凉膈玉女煎。 (拒按) 9《寒邪犯胃证胃实寒证胃寒》 胃寒冷痛在胃脘,遇寒加重得温减, 痛势急剧形肢寒,痞胀呕恶吐后缓, 苔白沉紧或脉弦,温胃散寒良附丸。 10《胃腑血瘀证》 胃腑血瘀脘刺痛,不移拒按夜里重, 吐血色暗柏油便,面色黧黑唇色暗, 舌质紫暗脉细涩,丹参膈下失笑散。 (加:九香虫三七红花乳没生大黄刺 猬皮) 11《肝气犯胃肝气不和》 肝气犯胃脘胀满,疼痛连胁嗳吞酸, 嘈杂呃逆欲呕吐,舌苔薄黄脉象弦, 情志郁闷烦易怒,左金沉香降气散。 12《食滞胃脘伤食证》 食滞胃脘脘胀痛,嗳腐吞酸厌食重, 呕吐便臭如败卵,脘腹胀满疼拒按, 舌苔厚腻脉弦滑,保和枳实导滞丸。 1《肺气虚证》 咳喘无力肺气虚,体倦气短不足息, 面白自汗易感冒,懒言气怯声音低, 舌淡苔白脉无力,补肺汤可补肺气。 2《肺阴虚证》 肺阴虚证咳痰少,潮热咳血咽干燥, 颧红盗汗五心烦,形体消瘦午后潮, 舌红少津脉细数,固金扶羸治虚劳。 3《痰浊阻肺证》 痰浊阻肺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咳,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探究 关键词:肺与大肠相表里;现代研究;生理病理;治则;临床中图分类号:R223.1文献标识码:B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脉互相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在生理与病理方面互相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下降,大肠才能传递糟粕,大便得以通畅。二者在人体十二经脉和脏腑表里的互相联系上极为密切,而源于《内经》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也在现代生理、病理及临床实践中经不断探索研究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和拓展,成为中医脏腑表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就近年对这一-古老理论的现代生理、病理及治则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历代医家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生理病理阐述颇详。最早说明这种关系的当数(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络肺下膈属大肠....以后许多医家无不师从《灵枢》在生理病理上加以发挥、验证,如《素灵微蕴》:“肺与大肠表里同气,肺气化精,滋灌大肠,则肠滑便易";《医精经义》:“大肠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皇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五》:“大肠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于大肠,故上则为气喘争。故大肠之病,亦能上逆而反遗于肺"。《证因脉治.卷三》:“肺气不清,下遗大肠,则腹乃胀"。肺与大肠一脏一腑,一阴一阳,经络相关,表里络属,是中医理论脏腑联系最为密切的器官。肺主治节,是大肠按正常规律传导的条件;肺主宣发,是大肠得以濡润的基础;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的动力;肺主通调水道,是大肠润燥的枢纽。一但发生病变,肺肠之病可以相互传变.累及,恶性循环。 2“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研究 2.1生理研究2.1.1免疫相关:身体各处的黏膜在免疫过程中生理上相互影响,病理上彼此传变。周氏等认为胃肠和呼吸道的黏膜两者都是公共黏膜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当一处黏膜发生病变时,可以通过黏膜免疫的途径影响传变至另一处,即肠道相关淋巴样组织(GALT)与支气管相关淋巴样组织(BALT)以及其他部位黏膜的淋巴样组织共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免疫应答网络,共同调节人体几百平方米黏膜的免疫应答。肺.与大肠表里就是通过黏膜免疫细胞的迁徙而使公共黏膜免疫系统中和外界接触最多,黏膜面积最大的消化和呼吸道黏膜在免疫过程中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彼此传变。 2.1.2神经相关 2:大脑参与肺肠的联系和调控。因为神经系统除具有传统功能外,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而免疫系统也是机体的一个重要的感受和调节系统。亦即气道的神经调节系统除了经典的胆碱能和肾上腺能神经系统外,还存在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系统,肠道除了消化作用,还是一个巨大的内分泌器官,一些神经肽素物质过去一致认为主要存在于肠胃神经系统和脑内,如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P物质等,它们通过相应受体介导,调整胃肠运动及内分泌功能。实际上这些物质的受体和免疫阳性纤维,广泛分布于气道、肺血管及肺泡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脑参与了肺肠相关的联系和调控。

中医诊断学 八纲辨证

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得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得概念: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得总纲领, 四诊所获得病情 病理性质——寒热 最基本得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 邪正盛衰——虚实 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 执简驭繁 二、八纲辨证源流 《内经》无“八纲”之名,但已见散在内容,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得辨证关系, 《伤寒杂病论》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 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解放后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使八纲得到普及。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 表——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二)何谓表里辨证: 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得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得意义: 1、辨别病位 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 里证——病较深重 2、辨别病势得进退——外感病 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 1、定义: 六淫 皮毛正气

疫毒 口鼻 (卫气) 所表现出表证证候得概括,主要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 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 3、病机要点: 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 外邪客于 皮毛肌腠 正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脉浮 卫气内通于肺—肺失宣发 肺气上逆—咳嗽 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 4、表证特点: (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得因素可查; (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 (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5)表证就是正气抗邪于外得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得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得病变就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 (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 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一一脏腑辨证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 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 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 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 (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 (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 细,阿胶鸡子最容恰。 (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 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 腻,黄连温胆最有灵。 (脉弦滑略数) 9《胆热壅滞证》 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舌红苔黄脉弦 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10《肝胆虚烦不寐》 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舌淡苔白弦细 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舌苔白滑脉迟 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 心气心阳阳虚脱,心悸心慌自汗多,胸闷气短动尤甚,倦怠乏力共性和;面白舌淡脉虚 弱,此是气虚养心瘥; 晄白憋闷形肢冷,阳虚保元起沉疴;

关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与治疗便秘

关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与治疗便秘 1.肺与大肠的生理关系: 肺之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而大肠如传导之府,凡经小肠泌别之糟粕,由大肠传导而下。使糟粕变为有形之类块,定时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大肠者,传导之宫,变化出焉。”《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其支者,以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又曰:“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由此可以看出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两经的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这从经络上一脏一腑,一阴一阳,表里相对,密切相关。 1.1 肺主宣发,是大肠得以濡润的基础这使大肠不致燥气过而便秘,犹如“河道不枯,舟能行之”,大便自然通畅无碍,顺利导下。 1.2 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功能的动力肺藏魄,肛门又称“魄门”,魄门为肺气下通之门户,故可谓“肺上开窍于鼻,下施于魄门”。 1.3 肺之通调,是大肠主燥气的条件由于肺气的宣发肃降,肺又能通调水道,有促进水液代谢和维持水液平衡的作用,故又称“肺为水之上源”,从而使大肠水分不致过多,保证大肠的“燥化”功能,大便不至因水谷不分,完谷不化,而成溏泻。 2.肺与大肠的病理关系: 2.1 肺热壅盛,大肠燥结临床常见高热病人,面部红赤,呼吸气粗,或咳嗽喘促,或咳吐黄稠粘液,甚或神昏谵语,而兼见阳明热盛之腹部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等大肠燥结之象,若单纯清肺热,或单纯泻大便,效果均不理想,而余用清热兼泻阳明,则可迅速奏效。 2.2 肺阴不足,肠枯便秘临床上因久咳耗伤肺阴,或脾虚不能为胃为其津液而上输入肺,肺不布津(母病及子);或热病后期,或产后耗伤肾精,肺肾阴虚(子病及母)等,常见干咳少痰,口干咽燥,口渴思饮,皮肤不泽,毛发憔悴,手足心热,而兼见大便秘结,行便困难。此时,养阴润燥,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滋养肺阴,即可润肠通便,大便通利,肺之宣降才能得以恢复。否则单纯滋养肺阴,大便不得通利。或单纯润肠通便,肺气不得宣降,均会效果不理想。 2.3 肺气不足,大肠虚秘慢性疾病,久治不愈,或失于调养,或久咳耗伤肺气,肺气不足,失于肃降,使大肠传导失职,而致大肠虚秘。此时倘若单纯通泄大肠,效果不佳,且通后复秘,亦易伤正气。若采用:“塞因塞用”之法,补肺降气,以助大肠传导之功,每每可以获效,常见老年人或体弱之人,肠蠕动减慢,即属此类证候。 2.4 肺气上逆,大肠气秘哮喘之人,胸闷气逆,张口抬肩,喘息不得卧,另耗气伤阴,肺气上逆,失于宣发,津液不得濡润大肠,大肠枯燥,传导不利,易肺气失于肃降,大肠传导受阻,而致大肠“气秘”。此时除宣肺平喘外,兼降气通利大肠,以促大肠传导之功能,可收到满意效果。 2.5 肺失通调,大肠泄泻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一旦肺脾肾三脏气虚,水合精微失于运化,肾失于气化,肺失于通调,使水液代谢失常,清浊不分,大肠失于燥化,而泄泻,临床常见脾肾阴虚,肾不纳气之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 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 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 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 (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 (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 (脉弦滑略数) 9《胆热壅滞证》 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10《肝胆虚烦不寐》 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 心气心阳阳虚脱,心悸心慌自汗多,胸闷气短动尤甚,倦怠乏力共性和;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 平常我们有点小毛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生病的时候是非常难受的,肺与大肠相表之间的关系里很多人都弄不明白。很多人对于这个名词可能还不是非常的了解,建议大家平常多去了解一下这些基本常识,然后自己生病的时候就能早点知道了,希望大家通过的介绍,大家能够有所认识,从而早点治疗。 咳嗽有寒热之别,千万不能"一视同仁"。受寒后,鼻塞流涕,或者稍微有些发冷打颤,这种病应该服生姜、葱白,一日两次,不宜长服;患热咳的人,晚上咳得尤其厉害,喉咙发痒,还会有口渴之感,这种病应该服一些淡盐汤水。这种方法十分灵验,病初服用很快就会治愈,也可以长期服用。 生命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空气,一是食物。人体内负责运化空气的是肺,负责传导食物的是大肠。所以,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肺经起于胃中脘的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入属于肺脏;又从肺系的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的中府、云门二穴,下循上臂内侧进入寸口的经渠、太渊二穴。 其支脉从列缺穴走向食指内侧,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接。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沿食指桡侧,通过合谷、曲池等穴,

向上会于督脉的大椎穴,然后进入缺盆,联络肺脏,通过横隔,入属于大肠。在五行里,肺与大肠同属金,肺属阴在内,大肠为阳在外。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水谷,传导糟粕。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经的邪气容易进入肺经,肺经的邪气也可以表现在大肠经上。 卫气在皮肤下,它是人体的绝缘体和保护者,是我们与外部环境的缓冲带,是我们抵抗虚邪贼风的前沿阵地。如果卫气虚弱,寒、暑、热、燥、湿、风等外邪就会突破人体这一前沿阵地进入第二道防线--镇守于外的阳经。一旦外邪进入了大肠经,就会出现感冒发烧和"上火"等症状,有的人会喉咙、牙齿疼痛,有的人会出现痤疮、雀斑、酒糟鼻,有的人会腹胀、腹泻、便秘、上肢不遂。如果这时候没采取措施阻止外邪的进攻,外邪就会长驱直入进入人体的内部--手太阴肺经。这时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肺部疾病,这就是为什么感冒发烧不及时治疗就会转成肺炎的原因。 《内经》说"上医治未病",就是说高明的医生会在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上击退疾病的进攻。万一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就要在第二道防线坚决阻击。一旦感冒发烧,我们吃一些解表的药、多喝一些白开水,出一身汗,感冒立刻就会痊愈。有的人会喝一些辣椒做成的热汤和红糖姜水,因为这些汤能调动人体内的阳气驱除风寒。但是,如果是因为中暑导致的感冒发烧,则应该吃一些

中医(专长)-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第九单元病性辨证 细目一辨阴阳虚损证候 (一)阳虚证与阴虚证 1.阳虚证 临床表现:畏寒,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溏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数)无力。可兼神疲、乏气、气短等气虚表现。 2.阴虚证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二)亡阳证与亡阴证 1.亡阳证 临床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精神淡漠,肌肤不温,四肢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2.亡阴证 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黏如油,身热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无力。 病因病机汗液神 情 呼 吸 肌肤舌脉 亡阴阴虚 汗吐下太过、 大出血等 阴液极度衰竭—阴竭阳 浮 热汗如珠如油, 质粘味咸 烦 躁 急 促 面赤颧红身灼 肢温皮肤皱瘪 舌红而干,脉 细疾促 亡阳阳虚 汗吐下太过、 大出血等 阳气极度衰微—温煦、 固摄、推动无权 冷汗淋漓,质稀 味淡 淡 漠 微 弱 面色苍白肌肤 不温手足厥冷 舌淡而润,脉 微欲绝 (1~2题)备用共选答案 A.实热 B.实寒 C.虚热 D.虚寒 E.真寒假热 1.阴偏衰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 2.阴偏盛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 『正确答案』C、B 『答案解析』1.阴偏衰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虚热。2.阴偏盛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实寒。 细目二气虚类证辨证 (一)气虚证 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舌淡嫩苔白,脉虚。或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 辨证要点:本证以元气不足,机能减退为主要病机;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为主要表现。 (二)气陷证 临床表现 头晕眼花,气短乏力,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或便意频频,形体消瘦,或内脏下垂,或脱肛、阴挺,舌淡苔白,脉弱。

肺与大肠相表1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临床应用. 沈斐斐 (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46) 摘要本文通过收集临床治疗的相关资料,充分地证明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肺肠系疾病治疗中的要地位。 关键词“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应用 1概述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脏腑表里学说之一- ,手太阴经络肺属大肠,手阳明经络大肠属肺。这种表里关系为中医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的治疗体系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肯定。 2临床应用 2.1脏病治腑 关瑞锋川用通利清泄大肠的方法治疗30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痰热壅肺型的病人,显效22例(73.3%),有效5例(16.7%),无效2例(6.7%),死亡1例(3.3%). 病人肺功能明显改善。赵聚凯(21根据肺气喜降恶逆,大肠以通为顺的特性,运用泻下法治疗肺系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咯血、渗出性胸膜炎等取得了- -定的疗效。《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五》日:“大肠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于大肠,故上则为气喘争....故大肠之病,亦能上逆而反遗于肺。”历代医家如任石山,陆祖恩等用大黄治疗咳嗽者;基于当归的润肠通便作用治疗“咳逆上气”;针刺商阳,合谷,扶突等大肠经穴治疗肺系疾病等都是缘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腑气不通,大肠积滞不行,浊气上逆于肺,则肺失宣降。这种肺病从肠论治的方法为现代肺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恩路。 2.2腑病治脏 牛洽君团等人治疗91例功能性便秘,治疗组68例,对照组23例,分别给予补气宜肺汤和中成药嘛仁丸,三天后观察治疗组近期治愈率23例(33. 83%),显效35例(51 .47%).有效 10例(14.70%),无效0例,向对照组近期治愈率2例(8.68%).显效9例(39. 13%).有效10健(43.47%),无效2例(8.68%)。很明显治疗组的效果更突出。王武强[41认为肺为娇脏,外邪侵袭,肺先受之,失其宣发肃降,影响脾的升清而导致泄泻,故其采用解表宣肺的方法治疗小儿泄泻52例,取得显著疗效:痊愈36例(69.2%); 好转13例(25%); 无效3例(5.8%); 总有效49例(94.2%)。张书生[91根据“肺主一一身之气,肺失宣肃则-一身之气皆滞”的理论,在治疔肠易激综合征时皆从肺而治,患者症状大大改善。《医经精义》日:“大肠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肺气壅塞,失于肃降,气不下行,津布下达,引起腑气不通,大肠失于漏润,肠燥便秘。这就不难解释肠道疾病的患者常常会出现咳嗽短气等肺部症状,临床上通过调畅肺的宣发肃降来恢复大肠的传导,燥化的治疗方法确实有相当的疗效。 2.3脏腑同治 汪丙柱6治疗5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对照组26 例,单用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吸入治疗,治疗组32例,给予补肺 通腑汤内服联合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吸入治疗,剂量同对照组。 治疗6个月治疗组肺功能恢复较好,呼吸困难改善较好,急性 加重发作情况明显减少。 于雪峰[1运用肺肠同拾法(清肺通腑颖粒)治疗36例侵 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显效24例(66.67%),有效11例 (30.55%},无效土例{0.27%),总有效35例(97. 22%)。 杨胜兰[0n等人用开宣肺气与通腑导浦法治疗30例小儿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