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机化学知识小结

无机化学知识小结

无机化学知识小结
无机化学知识小结

无机化学知识小结

第一章溶液

一、常用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质量浓度ρb=m b/v (kg.m-3)

2、质量分数ωb=m b/m总(%)

3、物质的量浓度C b=n b/v (mol/L)

4、摩尔分数x b=n b/n总(%)

5、质量摩尔浓度(b B定义为溶质B的物质量n B除以溶剂A的质量)

B b=n B/m A(mol/kg) b B=m B/(m A ?m b)

二、在稀溶液中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单位为标准)

1、稀溶液的依数性(非电解质稀溶液)

定义:如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渗透压等性质与溶质的本质无关,仅取决于溶液的性质,即与溶质粒子的数目有关。

(1)蒸汽压下降(?p)kpa ?p=p A0X B=n B/(n A+n B)?P0A

P0A:为纯溶剂在一定温度下的蒸汽压(kpa)

X B:为B的摩尔质数P:为溶液在一定温度下的蒸汽压

拉乌尔定律:在一定溶液的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汽压近似地与溶质B的摩尔浓度成正比。

?P=Kb B(K为(P A0*M A)/1000)

(3)渗透压(范特霍夫定律)π

在一定温度下,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压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成正比,与

溶质额本性无关。

π=c B RT

Π是渗透压,c B 是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R 是摩尔气体常数【8.314J/(mol*l )】,

(4)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生理等渗溶液380--320mol/L)

第二章 化学平衡

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1、化学平衡的几个特点 (1)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2)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进行的最大限度,此时反应系统中的各物质浓度不再随时间而变化。这是化学平衡建立的标志。

(3)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平衡。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原来的化学平衡被破坏,直至新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化学平衡。

2、标准平衡常数

(1)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

1、稀溶液中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对于在理想溶液中进行的任一可逆反应

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其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A 】、【D 】、【E 】、【F 】分别表示物质A 、D 、E 、F 在平衡时的量浓度;

)()aq ((aq)(aq)f dD aA aq F eE +?+

括号内的表示物质的相对浓度;右侧为缩写,因为标准浓度、

2、气体混合物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对于任一理想气体的可逆反应

等表示物质在平衡时的分压,等表示物质的相对平衡分压。

因标准压力为1000kpa ,故不能省略分母项。 因此,对任一可逆反应

式中的表达式分别为平衡状态时各物质以其标准状态为参考量求得的相对分压或相对浓度。在实际化学平衡计算中,多采用标准平衡常数。 反应中纯固体、纯液体或稀溶液中的水不算进

3、多重平衡规则

在多重平衡系统中,如果某一平衡反应可以由几个平衡反应相加(或相减)得到,泽则该平衡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等于几个平衡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的乘积(或商),这种关系为多重平衡规则。

l

mol c /1=θ)()()(d )g (a g fF g eE g D A +?+ )(eq A P θp /)(eq A P θK

例 (1)反应1 (2)反应2

(3)反应3

由(1)+(2)=(3)得

4、化学平衡的计算

转化率(α)=(平衡时该物质已转化的量/反应前该物质的总量)╳100% 转化率(α)=(某反应物起始浓度--某反应物平衡浓度)/反应物起始浓度 转化率越大,表示反应经行的程度大。转化率与平衡常数有明显不同,转化率与反应系统的起始状态有关,而且必须明确指出是反应物中哪种物质的转化率。

第二节 化学平衡的移动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反应商Q 会随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在一定温度下达平衡时,其商为Q (对溶液来说)

其中C A 等表示A 在某一时刻物质的量浓度;等表示物质A 在某一时刻

的相对浓度。

Q 的表达式对于气体反应为

其中P A 等表示在某一时刻的分压,等为物质A 在某一时刻的相对分压。

θ1K θ2K θ3K θ

θθ2

13K K K ?=()()()()

aq fF aq eE aq dD aq aA +?+θ

C C A /θ

P P A /

用Q 与 的相对大小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1)当相等时,化学平衡。(2)当Q<时,平衡正向自发进行。 (3)当Q>时,平衡逆向自发进行。

归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向进行。 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一)、改变分压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当温度、体积不变时,改变系统中任意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分压,化学平衡将移动。如果增大反应物的分压或减小生成物的分压,反应商减小,平衡正向移动;若减小反应物的分压或增大生成物的分压,反应商增大,平衡逆向移动。 (二)、改变总压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对任一气相反应

设反应系统的体积变化时,系统的总压力改变x 倍,系统中各组分的分压也相应改变x 倍,此时反应商为:

式中:为气体组分的计量系数,反应物为负值,生成物为正值。为气体分子数增加反应;反之为气体分子减小的分压,若为0为气体分子不变的反应。

(1)当反应前后计量数不变,即,平衡不发生移动。

(2)当或<0,平衡发生改变。总压增大,平衡向气体分子总数减小

θk θ

k θ

k fF eE +?+dD aA )g (B v 0)(>∑g B v 0)(=∑g B v 0)(>∑g B v

的方向移动;总压减小,平衡向气体分子总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三)、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在定温定容的条件下,加入惰性气体,平衡不发生移动

2、在定温定压的条件下,加入的惰性气体,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加的方向移 动。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通过化学热力学可以导出温度与标准常数的关系式

式中:表示在温度T 下的标准平衡常数,为标准摩尔焓变(即为定压

热),R 为摩尔气体常数,取值为8.314,r 为反应。

(1)、当反应为吸热反应时,>0。当温度升高时,向吸热反应方向进行

(正);当温度降低时,向放热反应方向进行(逆)。

(2)、当反应为放热时,<0,当温度升高时,向吸热反应方向进行(逆);

当温度降低时,向放热反应方向进行(正)。 4、总结:

如果改变平衡系统的条件之一(如浓度、压力或温度),平衡就会向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第三章 酸碱平衡

第一节 酸碱理论的发展

1、酸碱的定义:凡是能够给质子(H +)的物质称为酸,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物质称为碱。

θk θm r H ?)/(l mol J ?θ

m r H ?θ

m r H ?

2、共轭酸碱:酸给出质子后变成其共轭碱,碱接受质子后变成其共轭酸。其通式为:酸≒碱+质子。

在酸碱质子理论中没有盐的概念,电离理论中的盐,在质子理论中都是离子

酸或离子碱。

3、酸碱反应的实质:两对共轭酸碱的质子传递效应。

质子论把电离理论中的弱酸、弱碱的电离,水的自偶电离,

酸碱中和,离子的水解都归为质子传递反应,同时把一些

非水质子溶剂中的反应也归为质子传递效应。

强酸→弱碱强碱→弱酸(箭头后表示前者的共轭物)

4、酸碱强度:在同一弱碱中,不同酸碱的强弱取决于酸碱本性。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强,酸性强;碱接受质子的能力强,碱性强。

5、酸碱电子理论:(1)、酸碱定义:凡是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都称为酸;凡是能够给出电子对的物质都称为碱。酸是电子对的受体,碱是电子对的给体。

(2)、反应类型:酸碱加合反应(Ag++cl-==AgCl)

碱取代反应

[Fe(SCN)6]3-+3OH-==Fe(OH)3+6SCN-

酸取代反应

[Cu(NH3)4)2++4H+==Cu2++4NH4+

双取代反应

HAc=NaOH==NaAc+H2O

第二节强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按是否为完全解离可分为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与溶液中溶质质点的数量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质无关。

第三节 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1、水的质子自递平衡和溶液的PH

水的电离平衡为

平衡表达式为:

2、一元弱酸(碱)的质子传递平衡

(1)、解离常数:以一元弱酸HAc ,NH 4为例

平衡常数为酸的质子传递平衡常数,简称酸常数,同理,平衡常数为

碱的质子传递平衡常数,简称碱常数。其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两者相乘为水的离子积。

(2)、解离度:弱酸、弱碱在溶液中的解离程度可用解离度表示。用α表示。 α=(已解离的分子/解离前的分子总数)╳100%

解离度的大小除决定于电解质的本性外,还与外界因素如溶剂、温度、溶液的浓度等有关。同一电解质溶液,浓度越稀,解离度越大。

-

++?OH H O H 2141000.1]][[--+?==OH H K W θθa K θ

b K

(3)、一元弱酸(弱碱)的质子传递平衡的就是计算

设一元弱酸的浓度为cmol/L ,当

时,忽略水的质子自递平衡,只考虑弱酸的质子传递平衡,则:

(4)、稀释定理

解离常数与解离度的关系

设一元弱酸HA 的起始浓度为c mol/L ,解离常数为

解离度为 α

HA H ++A - 相对起始浓度 c 0 0 相对平衡浓度 c-c α cα c α

θθw a K K c 20≥?θa K ?

3、两性物质的质子传递平衡

酸碱质子理论中,把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称为两性物质,常见的两性物质有三种类型:

①两性阴离子,如HCO3-、H2PO4-、HPO42-;

②阳离子酸和阴离子碱组成的两性物质(弱酸弱碱盐),如NH4Ac;

③氨基酸型两性物质(以NH3+—CHR—COO-为代表)。

两性物质水溶液的酸碱性,可根据酸常数和碱常数的相对大小来判断,若酸常数大于碱常数,水溶液成酸性;若酸常数小于碱常数,水溶液成碱性。

4、酸碱质子传递平衡的移动

1、同离子效应: 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加入与该电解质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 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从而降低弱电解质解离度的现象。

同离子效应对弱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度影响较大。

2、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其它强电解质时,该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将会稍有增大,这种影响称为盐效应。

需要指出的是在产生同离子效应时,必然伴随盐效应,但稀溶液中,盐效应的影响比同离子效应要弱得多,一般将盐效应的影响忽略不计,只考虑同离子效应。

第四节缓冲溶液

1、缓冲溶液的组成及作用原理

缓冲溶液的组成:由一对共轭酸碱组成。组成缓冲溶液的一对酸碱称为缓冲或缓冲系。

缓冲溶液:是一种能抵抗少量强酸、强碱和水的稀释而保持溶液pH 值基本不变的溶液。如: HAc -NaAc; NH3-NH4Cl; Na2CO3-NaHCO3 2、缓冲溶液pH 的计算

缓冲范围: 该式称为缓冲溶液的有效pH 范围

3,简

称缓冲范围。

冲能力越大。

3、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可能有计算题)

需要制备某一特定pH 值的缓冲溶液时,应按下列原则和步骤进行: 1.计算所需缓冲对的量 2.选择合适的缓冲对 3.总浓度要相宜 4.计算所需缓冲对的量 5.用仪器进行校正

第四章 沉淀溶解平衡

第一节 溶度积原理

1

±=θ

a pK pH

1、溶度积常数

溶度积常数与其他化学平衡常数一样,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本性和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

2、溶度积与溶解度(可能计算题) (一)AB 型难溶强电解质

设AB 型难溶强电解质的溶解度为s mol/L ,则 AB(s)?A ++B -

平衡浓度

s s

(二)AB 2或A 2B 型难溶强电解质

AB 2(S)?A

2++2B - 其平衡浓度为s 。S 为溶解度

(三)AB 3型或A 3B 型

AB 3(s )?A 3++3B - 其平衡浓度分别为s ,3s ,s 为溶解度

(四)、A m B n 型难溶强电解质

A m

B n (s)?mA n++nB m - 其平衡浓度为ms ,ns ,s 为溶解度

()-

+

+?m n n m nB

mA

s B A ()n

m m

n n m sp B A B A K ]

[][-+=θ

(五)溶解度与溶度积的换算关系 1、仅适用于溶解度很小的难溶强电解质

2、仅适用于溶解后解离出的离子在水溶液中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的难溶强电解质,不适用易水解的难溶强电解质。

3、仅适用于溶解后一步完全解离的难溶强电解质。 补充:溶度积规则

在任意情况下,某难溶强电解质任意中,其混合任意中离子相对浓度的幂的乘积称为离子积,用Q 表示。

在一定温度下,Q 的数值不确定,仅仅是

q 的一个特例。

在任何给定的溶液中,当Q=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当Q<时,溶

液不饱和,无沉淀析出;反之,溶液过于饱和,沉淀从溶液中析出。 第二节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有可能计算题)

1、沉淀的生成:只要满足离子积大于溶解平衡常数就行。

2、沉淀的溶解

(1)难溶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的溶解

θaq K θaq K θ

aq K -

++?nOH M s OH M n n )()(

(2)难溶金属硫化物沉淀的溶解:了解一下,可参考《无机化学》的73页 3、分步沉淀:可参考《无机化学》的74页例5-8 4、沉淀的转化

(1)溶解度大的沉淀转化为溶解度小的沉淀

根据转化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判断转化的可能性。沉淀转化的平衡常数

越大,此种转化将进行的越完全,>1,转化可以进行,≥106,一般认为

完全转化。

(2)溶解度小的转化为溶解度大的沉淀

由溶解度较小的沉淀转化为溶解度较大的沉淀,由于转化反应的<1,这种

转化比较困难。当两种沉淀的溶解相差不是太大,控制一定条件,还是可以实现的。

5、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

(1)同离子效应:在难溶强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难溶强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使难溶强电解质的溶解度减小的效应,称为同离子效应。 (2)盐效应:在难溶强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不含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使难溶强电解质略有增大的效应,称为盐效应。

在产生讨论组效应时,也产生盐效应。由于稀溶液中,同离子效应的影响较大,盐效应的影响较小,当两种效应存在时,以同离子效应的影响为主。 要使沉淀完全,往往加入过量沉淀剂,一般沉淀剂过量20%~50%即可。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θK θK θ

K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是反应前后有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的反应。也可定义为氧化还原电对之间电子的传递反应。

2、氧化值

氧化值的规则:1、在任何形态的单质中,元素的氧化值为0。2、氢在化合物中的氧化值一般为+1,但在金属氢化物中,氢的氧化值为-1。3、在化合物中,氧的氧化值一般为-2,但在过氧化物中,氧的氧化值为-1,在超氧化物中,为-1/2,。在氟氧化物中,为+2。4、在所氟化物中,氟的氧化值为-1。5、在中性分子中,所有元素的氧化值的代数和为0。6、在离子化合物中,单原子离子,元素的氧化值等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多原子离子,所有元素的氧化值代数和等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3、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1)氧化值法:氧化剂的氧化值降低的总数必须等于还原剂的氧化值升高的总数。

(2)离子-电子法: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可能有一道题,步骤和方法请看书本85页的例题6-4、6-5。)

第二节电极电势

1、原电池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原电池的符号(可能有一道题)

原电池的书写有以下规定:【1】一般负极写在左边,正极写在右边。电解质溶

液依次写在中间,金属电极材料写在左右两边的外侧,最外侧标明正负极。【2】用单垂线“|”表示不同物相之间的界面,同一相内不同物质用逗号隔开。【3】用双垂线“||”表示盐桥。【4】组成电池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要注明各物质的状态(s ,g ,l ),溶液要注明浓度C ,气体要注明压力(p ),此外还要注明外界压力和温度(标准压力、298.15K 常可省略)。

例cl 2(100kpa)+2Fe 2+(1.0mol/L)?2cl --(2.0mol/L)+2Fe 3+(0.1mol/L)的原电池符号为

(--)Pt | Fe 2+(1.0mol/L),Fe 3+(0.1mol/L) || cl --(2.0mol/L) | cl 2(100kpa) |pt(+) (3)常用电极的类型

【1】、金属--金属离子电极【2】、气体--离子电极【3】、氧化还原电极 【4】、金属--金属难溶盐电极(请看课本第89页) 2、电极电势

(1)概念:金属和其盐溶液之间形成双电层结构而产生的电势差叫做金属的平衡电极电势,简称电极电势,用符号E (M +/M )表示,单位为V (伏)。 (2)标准氢电极:在298.15K 下,氢气分压为1000kpa 。氢离子浓度为1mol/L ,这样的电极叫做标准氢电极(可简写为SHE 、NHE ),其标注准电极电势

(3)标准电极电势

原电池电动势是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间的电势差,等于正极的电极电势减去负极的电极电势,可表示为

V

H H E 0000.0)/(2=+θ()()

-+-=E E E MF

如果要确定某电极的相对电极电势值,可把该电极与标准氢电极组成原电池,由于标准氢电极为0伏,这样根据测量的该原电池的电极电势,即可确定待测电极的相对电极电势。若构成原电池的两电极均为标准态,则测得的电动势就为标准电动势,用符号

表示

在标准状态下,以标准氢电极为比较标准而测得的相对电极电势就称为某电

极的标准电极电势,用符号表示,单位为V 。

使用标准电极电势时应注意的问题请看课本91页。 第三节 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 1、能斯特方程式

对于任意一个电极反应:

由热力学推导,其电极电势的内斯特方程式为:

当T=298.15K

时,代入相关常数,得:

2、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氧化型浓度愈大、还原型浓度越小,E 值越大;还原型浓度愈大、氧化型浓度越小,E 值越小。但在一般情况下,直接加大或减小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浓度对电极电势影响不会很大,电极电势的大小主要还是决定于体现电极本性的标准

θMF

E θθθ)

()(-+-=E E E MF θ

E d ne Ox Re ?+-

电极电势值。但当氧化型、还原型的那个受其他平衡的影响变化较大或在反应式中的其他相关物质的系数较大时,电极电势的变化较大。

规律:降低氧化型物质浓度或增大还原型物质浓度,电极电势减小;反之,电极电势增大。

3、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对于H +位于氧化型一端的电极反应,增大H +的浓度,电极电势值增大,反之,电极电势值减小。

当大多数含氧酸或含酸盐作为氧化剂是,溶液酸度的提高总是是电对的E 值增大,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氧化能力。反之,一些较低氧化态的含氧酸及其盐,或氢氧化物的还原能力总是随着溶液碱性的加强而增强。 4、沉淀生成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若(氧化型)<(还原型),则氧化型物质浓度降低得多,电对的电极电势也降低;反之,(氧化型)>(还原型),则还原型物质浓度降低得

多,电对的电极电势会升高。 5、配合物生成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由于难溶化合物或配合物的生成使氧化型的离子浓度减小时,电极电势值会变小,氧化型物质的氧化能力减小,还原型物质的还原能力加大。若难溶化合物或配合物的生成使还原型的离子浓度减小时,电极电势会变大,氧化型物质的氧化性加大,还原型物质的还原性减小。 第四节 电极电势的应用 请看课本第95--101页 课本重点例题

θsp K θsp K θsp K θ

sp K

24页3、4、6题

37页6、9题

65页复习思考题第三题,习题第三题66页4、5、8题

80页习题1、4、5题

81页第8题

102页3、4题

103页第5题第1、2小题

考研无机化学_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存在的状态………………………………………………………………2 一、气体 .......................................................................................................... 2 二、液体 .......................................................................................................... 3 ①溶液与蒸汽压 ................................................................................................ 3 ②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的下降 ................................................................... 3 ③渗透压 .......................................................................................................... 4 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 4 三、胶体 .......................................................................................................... 4 第二章 化学动力学初步……………………………………………………………5 一、化学反应速率 ............................................................................................ 5 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 6 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6 2、温度 ............................................................................................................ 7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8 一、热力学定律及基本定律 .............................................................................. 8 二、化学热力学四个重要的状态函数 ................................................................ 9 4、自由能 ....................................................................................................... 10 ①吉布斯自由能 .............................................................................................. 10 ②自由能G ——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 11 ③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θ m f G ? (11)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高教版)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高教版) 注:加黑字体为知识点,加下划线为补充内容。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1 第一节:物质的聚集状态 1 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 2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3 第二节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3 第三节化学平衡 3 第四节化学平衡的移动4 第五节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利用4 第三章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 4 第一节强电解质溶液 4 第二节水的解离和溶液的ph 4 第三节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5 第四节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5 第五节盐类的水解 5 第六节沉淀-溶解平衡 6 第七节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6 第四章氧化和还原 6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6

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7 第三节电极电势7 第四节电极电势的应用7 第五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7 第六章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8 第一节共价健理论 8 第三节分子间力与分子晶体8 第四节离子键与离子晶体8 第五节离子极化8 第六节其他类型晶体9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 9 第一节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9 第二节配位化合物的结构9 第三节配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状况9 第四节熬合物10 第八章主族金属元素(一)碱金属和碱土金属10 第一节化学元素的自然资源10 第二节碱金属11 第三节碱土金属11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聚集状态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

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8.314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气体混合物 1、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气体在同一容器中混合时,每一种气体称为该混合气体的组分气体。 2、混合气体中某组分气体对器壁所施加的压力叫做该组分气体的分压。 3、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4、(Dlton)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5、流体 6、固体 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 1、系统是人们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那部分物质世界,即被研究的物质和它们所占有的空间。系统的边界可以是实际的界面也可以是人为确定的用来划定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划定范围的目的是便于研究。 2、环境是系统边界之外与之相关的物质世界。 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 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

审计学知识点归纳总结(20200930100756)

第一章审计概论 第一节:审计的定义和特征 1审计的定义: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或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管活动 (1)审计主体:审计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 (2)审计授权者:泛指国家审计机关、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授权,单位主管领导和相关领导的授权,是针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的 (3)审计客体: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用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表现的全部或一部分经济活动 (4)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据以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主要包括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企业内部的预算计划、经济合同等 (5)审计目的:社会审计的目的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6)审计本质: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管、评价、鉴证活动 2审计的特征: (1)独立性:机构独立、业务工作独立、经济独立 (2)权威性:权威性是审计机构正常发挥作用的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决定了其权威性 第二节: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西周时期就有了审计萌芽的思想 秦汉时期是我国审计的确立阶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 “上计”制度日趋完善 审计地位提高,职权扩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982 年12月4日五届人大通过新宪法,明确规定了设立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 1983 年9月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1988 年1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

无机化学总结

无机化学总结 在学习方法上要求: 一、要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1 基础知识,例如元素名称,符号,周期表,重要的方程式,重要单质的制备、 性质及用途,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性质及用途; 例如:重要的氧化剂:KMnO4、K2Cr2O7、PbO2、H2O2、Cl2、NaClO、KClO3等 还原剂:SnCl2、H2C2O4、Na2SO3、H2S、KI、 沉淀剂:C2O42-、CrO42-、S2-、CO32-、OH- 配合剂:NH3、H2O 、CN-、SCN-、S2O32- 显色剂等; 2、一些重要的基本理论:如:化学键理论: ①VBT:经典的价键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理论、 ②CFT: ③MOT: 原子结构理论 酸碱理论 氧化还原理论 3、各种概念的具体定义,来源,使用范围;各种定律、定理、规则及使用条件 等;例如:PV=nRT 使用条件为高温低压;配合物的定义、K稳的定义等。 镧系收缩、 4、一些伟大科学家的重要贡献; 例如:1893年瑞士年仅26岁的化学家维尔纳(Wrener,A)提出PV=nRT 使用条件为高温低压理论,成为化学的奠基人。 Pauling 阿累尼乌斯(Arrhenius,S.) 5、一些科学方法,例如测定分子量的方法(四种)、测定原子量的方法;使自己 在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方法上得到提高。特别是实验方法,动手操作能力上得到提高。 6、掌握学习方法。例如:演绎法,归纳法。 按照自己的习惯,建立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要系统总结所学过的知识 1、整个无机化学:一个气体定律(四个定律)两个基础知识(热力学、动力学)三个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合平衡)及各种元素的性质。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一、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常见分子(或物质)的形状及键角 (1)形状:V型:H2O、H2S 直线型:CO2、CS2 、C2H2平面三角型:BF3、SO3 三角锥型:NH3正四面体型:CH4、CCl4、白磷、NH4+ 平面结构:C2H4、C6H6 (2)键角:H2O:104.5°;BF3、C2H4、C6H6、石墨:120°白磷:60° NH3:107°18′CH4、CCl4、NH4+、金刚石:109°28′ CO2、CS2、C2H2:180° 2、常见粒子的饱和结构: ①具有氦结构的粒子(2):H-、He、Li+、Be2+; ②具有氖结构的粒子(2、8):N3-、O2-、F-、Ne、Na+、Mg2+、Al3+; ③具有氩结构的粒子(2、8、8):S2-、Cl-、Ar、K+、Ca2+; ④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粒子: 阳离子:Na+、Mg2+、Al3+、NH4+、H3O+; 阴离子:N3-、O2-、F-、OH-、NH2-; 分子:Ne、HF、H2O、NH3、CH4 ⑤核外电子总数为18的粒子: 阳离子:K+、Ca 2+; 阴离子:P3-、S2-、HS-、Cl-; 分子:Ar、HCl、H2S、PH3、SiH4、F2、H2O2、C2H6、CH3OH、N2H4。 3、常见物质的构型: AB2型的化合物(化合价一般为+2、-1或+4、-2):CO2、NO2、SO2、SiO2、CS2、ClO2、CaC2、MgX2、CaX2、BeCl2、BaX2、KO2等 A2B2型的化合物:H2O2、Na2O2、C2H2等 A2B型的化合物:H2O、H2S、Na2O、Na2S、Li2O等 AB型的化合物:CO、NO、HX、NaX、MgO、CaO、MgS、CaS、SiC等 能形成A2B和A2B2型化合物的元素:H、Na与O,其中属于共价化合物(液体)的是H 和O[H2O和H2O2];属于离子化合物(固体)的是Na和O[Na2O和Na2O2]。 4、常见分子的极性: 常见的非极性分子:CO2、CS2、BF3、CH4、CCl4、、SF6、C2H4、C2H2、C6H6等 常见的极性分子:双原子化合物分子、H2O、H2S、NH3、H2O2、CH3Cl、CH2Cl2、CHCl3等5、一些物质的组成特征: (1)不含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铵盐 (2)含有金属元素的阴离子:MnO4-、AlO2-、Cr2O72- (3)只含阳离子不含阴离子的物质:金属晶体 二、物质的溶解性规律 1、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限于中学常见范围内,不全面) ①酸:只有硅酸(H2SiO3或原硅酸H4SiO4)难溶,其他均可溶; ②碱:只有NaOH、KOH、Ba(OH)2可溶,Ca(OH)2微溶,其它均难溶。 ③盐:钠盐、钾盐、铵盐、硝酸盐均可溶; 硫酸盐:仅硫酸钡、硫酸铅难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其它均可溶;

审计学知识点整理

审计方法演进: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要素: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财务报表(鉴证对象)、财务报表编制基础(标准)、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 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2.完整性:确认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3.准确性: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4.截止:确认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5.分类:确认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1.存在:确认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2.权利和义务:确认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3.完整性:确认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将没有发生的交易、事项,或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的交易和事项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2完整性:如果应当披露的事项没有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认定的含义: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 管理层的认定: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上的认定有些是明确表达的,有些则是隐含表达的。明确的认定:1.记录的存货是存在的2.存货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隐含的认定:1.所有应当记录的存货均已记录2.记录的存货都由被审计单位拥有 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1.发生: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3.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4.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1.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2.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3.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1.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1.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索有关.如经济萧条。2.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考虑的结果直接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认定层次上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无机化学_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上)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存在的状态 一、气体 1、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理论 ①气体由分子组成,分子之间的距离>>分子直径; ②气体分子处于永恒无规则运动状态; ③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可忽略,除相互碰撞时; ④气体分子相互碰撞或对器壁的碰撞都是弹性碰撞。碰撞时总动能保持不变,没有能量损失。 ⑤分子的平均动能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①假定前提:a 、分子不占体积;b 、分子间作用力忽略 ②表达式:pV=nRT ;R ≈8.314kPa 2L 2mol 1-2K 1- ③适用条件:温度较高、压力较低使得稀薄气体 ④具体应用:a 、已知三个量,可求第四个; b 、测量气体的分子量:pV=M W RT (n=M W ) c 、已知气体的状态求其密度ρ:pV=M W RT →p=MV WRT →ρMV RT =p 3、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①混合气体的四个概念 a 、分压:相同温度下,某组分气体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体积时的压力; b 、分体积:相同温度下,某组分气体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压力时的体积 c 、体积分数:φ= 2 1 v v d 、摩尔分数:xi= 总 n n i ②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a 、定律:混合气体总压力等于组分气体压力之和; 某组分气体压力的大小和它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或摩尔数成正比 b 、适用范围:理想气体及可以看作理想气体的实际气体 c 、应用:已知分压求总压或由总压和体积分数或摩尔分数求分压、 4、气体扩散定律 ①定律:T 、p 相同时,各种不同气体的扩散速率与气体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2 1 u u =21p p =2 1 M M (p 表示密度) ②用途:a 、测定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b 、同位素分离 二、液体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请各位同学按照下列知识点仔细阅读教材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法约尔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关系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亚当·斯密管理思想 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马萨诸塞车祸 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欧文的人事管理 ?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有人因此称他为“人事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 ?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甘特等 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功利主义道德观 基本观点: ?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社会契约道德观 基本观点: ?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合乎道德的管理的特征 以社会利益为中心 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

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自律 超越法律 视人为目的 重视利益相关者利益 影响管理道德因素的个人特性 管理者的个人特性对组织的管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影响 ?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 ?自信心 ?自控力 影响管理道德因素的组织结构 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 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 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 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社区福利投资 社会慈善事业 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具体表现 ?跨国服务贸易增长迅速 ?国外直接投资(FDI)发展迅猛 ?同国旅游人数快速增加 ?跨国并购进程加快 全球化下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球化的一般环境 ?政治与法律环境 ?经济和技术环境 ?文化环境 全球化的任务环境 ?供应商 ?销售商 ?顾客 ?竞争对手 ?劳动力市场及工会 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 ?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方式主要有:出口、非股权安排和国际直接投资 全球化组织模式考虑的因素 “全球一体化压力”和“本地化反应压力”

大学无机化学方程式整理

第一章氢及稀有气体 1.氢气的制备 实验室:Zn+2HCl=ZnCl2+H2↑ 军事上:CaH2 +2H2O → Ca(OH)2 + 2H2↑ 2.稀有气体化合物 ①第一个稀有气体化合物:Xe + PtF6 → Xe+[ PtF6] (无色)(红色)(橙黄色) ②氙的氟化物水解: 2XeF2+2H2O →2Xe↑+4HF+ O2↑ 6XeF4 + 12H2O == 2XeO3 + 4Xe↑+3O2↑ +24HF XeF6+3H2O →XeO3+6HF ③氙的氟化物为强氧化剂: XeF2 + H2─→ Xe + 2HF XeF2 + H2O2─→ Xe + 2HF + O2↑ 第二章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元素 一、碱金属与碱土金属(铍、镁除外)元素溶于液氨,生成溶剂合电子和阳离子成具有导电性的深蓝色溶液。 碱金属M(S) + (x+y)NH3 M+(NH3)x + e-(NH3)y 碱土金属M(S) + (x+2y)NH3 M2+(NH3)x +2e-(NH3)y 二、氢化物

氢化物共分为离子型、共价型、过渡型 离子型氢化物是极强的还原剂:TiCl 4+4NaH Ti +4NaCl +2H 2↑ LiH 能在乙醚中同B 3+ Al 3+ Ga 3+ 等的无水氯化物结合成复合氢化物,如氢化铝锂的生成。 4LiH + AlCl 3 乙醚 Li[AlH 4] + 3LiCl 氢化铝锂遇水发生猛烈反应Li[AlH 4]+4H 2O=LiOH↓+Al(OH)3↓+4H 2↑ 三、 氧化物 1、正常氧化物 碱金属中的锂和所有碱土金属在空气中燃烧时,分别生成正常氧化物Li 2O 和MO 。其他碱金属正常的氧化物是用金属与他们的过氧化物或硝酸盐相作用制得。 Na 2O 2+2Na=2Na 2O 2KNO 3+10K=6K 20+N 2↑ 碱土金属氧化物也可以由他们的碳酸盐或硝酸盐加热分解得到。 CaCO 3 CaO +CO 2↑ 2Sr(NO 3)2 2SrO +4NO 2+O 2↑ 1、 过氧化物与超氧化物 过氧化物是含有过氧基(—O —O —)的化合物,可看作是H 2O 2的衍生物。除铍外,所有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都能形成离子型过氧化物。 2Na +O 2 Na 2O 2 除锂、铍、镁外,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都能形成超氧化物。 K +O 2=KO 2 2、 臭氧化物 300℃~500℃ 高温 △

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共10页

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1、知道典型的溶解性特征 ①加入过量硝酸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沉淀:AgCl,原来溶液是Ag(NH3)2Cl;后者是硅酸沉淀,原来的溶液 是可溶解的硅酸盐溶液。生成淡黄的沉淀,原来的溶液中可能含有S2-,或者是S2O32- ②加入过量的硝酸不能观察到沉淀溶解的有AgCl,BaSO4;BaSO3由于转化成为BaSO4而不能观察到沉淀的溶 解。AgBr,AgI,也不溶解,但是沉淀的颜色是黄色。 ③能够和盐反应生成强酸和沉淀的极有可能是H2S气体和铅、银、铜、汞的盐溶液反应。: ④沉淀先生成后溶解的:CO2和Ca(OH)2;Al3+和氢氧化钠;AlO2-和盐酸;,氨水和硝酸银。 2、操作不同现象不同的反应: Na2CO3和盐酸;AlCl3和NaOH,NaAlO2和盐酸;AgNO3和氨水;FeCl3和Na2S;H3PO4 和Ca(OH)2反应。 3、先沉淀后澄清的反应: 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溶解: AgNO3溶液中滴加稀氨水,先沉淀后澄清: NaAlO2溶液中滴加盐酸,也是先沉淀后澄清: 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先沉淀后澄清:; 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先沉淀后澄清:; KAl(SO4)2与NaOH溶液:; 4、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最终能生成沉淀的物质:苯酚钠溶液、硅酸钠溶液、偏铝酸钠溶液(这三种都可以与 少量硝酸反应产生沉淀)、饱和碳酸钠溶液。 苯酚钠溶液:; 硅酸钠溶液:; 饱和碳酸钠溶液:; 偏铝酸钠溶液:; 5、能生成两种气体的反应: HNO3的分解:; Mg与NH4Cl溶液的反应:; 电解饱和食盐水:; C与浓HNO3加热时反应:;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 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 有机化学 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胶体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 分析化学 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和光化学分析、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

无机化学 第一章:气体 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 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nRT PV = R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R =8.31411--??K mol J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 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73.15K STP 下压强为101.325KPa = 760mmHg = 76cmHg) 第二章: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1、 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 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2、 状态是系统中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状态函 数的变化量只与始终态有关,与系统状态的变化途径无关。 3、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与其他部分有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 分叫做相。相可以由纯物质或均匀混合物组成,可以是气、液、固等不同的聚集状态。 4、 化学计量数()ν对于反应物为负,对于生成物为正。 5、反应进度νξ0 )·(n n sai k e t -==化学计量数 反应前反应后-,单位:mol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0、 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称为热。热能自动的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 物体。系统的热能变化量用Q 表示。若环境向系统传递能量,系统吸热,则Q>0;若系统向环境放热,则Q<0。 1、 系统与环境之间除热以外其他的能量传递形式,称为功,用W 表示。环境对系统做功, W>O ;系统对环境做功,W<0。 2、 体积功:由于系统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称为体积功。 非体积功:体积功以外的所有其他形式的功称为非体积功。 3、 热力学能:在不考虑系统整体动能和势能的情况下,系统内所有微观粒子的全部能量之 和称为热力学能,又叫内能。 4、 气体的标准状态—纯理想气体的标准状态是指其处于标准压力θ P 下的状态,混合气体 中某组分气体的标准状态是该组分气体的分压为θP 且单独存在时的状态。 液体(固体)的标准状态—纯液体(或固体)的标准状态时指温度为T ,压力为θP 时的状态。

审计知识点总结

审计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起源的根本点在于两权的分离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几个词语:宰夫,御史大夫,上计律。 2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意大利的合伙企业制度,形成于英国股份制企业制度(编制的会计报表主要是提供给企业股东),发展和完善于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编制的会计报表主要提供给债权人)。 3法律规章制度分三个层次 (1)法律法规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法》 (2) 准则会计准则审计准则 (3)规章制度(略) 4审计的特点 (1)独立性审计最本质的特征。表现在·经济独立·组织独立·工作独立 (2) 公正性(3)权威性 5审计的职能 经济监督经济鉴证经济评价重点在于鉴证 6审计的对象(略) 7审计的总目标(1)合法性即会计报表的编制要符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2)公允性即会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的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3)管理当局的认定(5个) ·存在或发生的认定·完整性的认定·权利和义务的认定·估价和分摊的认定·表达与批露的认定 8,具体目标 (1)存在性(2)完整性(3)金额(4)所有权(5)披露 (审计的目标具体在课本第9到12页) 第二章 1我国审计是行政性的须向国务院负责我国最高审计机关是审计署 2审计分三类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审计) 3审计的法定业务四个 (1)(1)审计会计表报,出具审计报告(2)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表报(3)办理企业的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 关报告(4)办理法律行政法规的其他审计业务,出具相应的审计报 告 第三章 1重要性水平(p38) 指允许错报的最大差额重要性水平越高,意味着他允许错报的金额就越大,所需的审计证据就越少。即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可能有道小计算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 有机化学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胶体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 分析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和光化学分析、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 无机化学 第一章:气体 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 8、314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73、15K STP下压强为101、325KPa =760mmHg =76cmHg) 第二章: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1、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第一篇: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气体 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 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nRT PV = R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R =11--??K mol J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气体在同一容器中混合时,每一种气体称为该混合气体的组分气体。 2、混合气体中某组分气体对器壁所施加的压力叫做该组分气体的分压。 3、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 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4、Dlton 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第三节:气体分子动理论 1、气体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⑴气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很小的微粒,彼此间距离比分子直径大许多,分子体积与气体体积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⑵气体分子以不同的速度在各个方向上处于永恒的无规则运动之中。 ⑶除了在相互碰撞时,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很弱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 ⑷气体分子相互碰撞和对器壁的碰撞都是弹性碰撞。碰撞时总动能保持不变,没有能量损失。 ⑸分子平均动能与气体的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2、在一定温度下,每种气体分子速度的分布是一定的。除少数分子的速度很大或很小外,多数分 子的速度都接近于方均根速度rms V 。当温度升高时,速度分布曲线变宽,方均根速度增大。 M RT V rms 3= 。 3、分子量越大扩散越慢。 第二章: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1、系统是人们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那部分物质世界,即被研究的物质和它们所占有的空间。系统 的边界可以是实际的界面也可以是人为确定的用来划定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划定范围的目的是便于研究。 2、环境是系统边界之外与之相关的物质世界。 3、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 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4、状态是系统中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状态函数的变 化量与系统状态的变化途径无关。 5、当系统的某些性质发生变化时,这种改变称为过程。系统由始态到终态所经历的过程总和被称 为途径。 6、⑴定温过程:始态和终态温度相等且变化程中始终保持这个温度。 定温变化:始态和终态温度相等但对变化过程中的温度不作要求。 ⑵定压过程:始态和终态压力相等且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个压力。 定压变化:始态和终态压力相等但对变化过程中的压力不作要求。 ⑶定容过程:始态和终态体积相等且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个体积。 ⑷循环过程:系统由始态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有回到原来的状态。 7、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与其他部分有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分叫做 相。相可以由纯物质或均匀混合物组成,可以是气、液、固等不同的聚集状态。 8、只含有一个相的系统叫做均相系统或单相系统。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系统叫做非均相系统或 多相系统。 9、化学计量数()ν对于反应物为负,对于生成物为正。 0、反应进度ν ξ0n n t -=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1、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称为热。热能自动的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系统的热能变化量用Q 表示。若环境向系统传递能量,系统吸热,则Q>0;若系统向环境放热,则Q<0。 2、系统与环境之间除热以外其他的能量传递形式,称为功,用W 表示。环境对系统做功,W>O ; 系统对环境做功,W<0。 3、体积功:由于系统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称为体积功。 非体积功:体积功以外的所有其他形式的功称为非体积功。 4、热力学能:在不考虑系统整体动能和势能的情况下,系统内所有微观粒子的全部能量之和称为 热力学能,又叫内能。

考研无机化学_知识点总结

内容概要: 一.无机化学(理论部分)知识点应用归纳 1、无机物(分子或离子)构型: (1)简单分子(或离子): (2)配合物: 2、物质的熔、沸点(包括硬度): (1)晶体类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2)离子晶体: (3)分子晶体 (4)金属晶体:金属键(与价电子、价轨道有关) 3、物质的稳定性: (1)无机小分子: (2)配合物: 4、物质的磁性: (1)无机小分子:MO (掌握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图) (共价双原子分子) (2)配合物: 5、物质的颜色: (1)无机小分子:极化理论 (2)配合物: 6、无机物溶解度: (1)离子晶体: (2)共价化合物: 7、物质的氧化还原性:影响因素 (1)溶液酸、碱度 (2)物质的聚集状态 8、化学反应方向:

(1)热力学数据: (2)软硬酸碱理论 9、分子极性、键的极性、键角、键长等: 10、推导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级组取值, 选择—组合理量子数:四个量子数取值规则 11、溶液中有关质点浓度计算: 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解离平衡: 利用多重平衡规则,K是关键 12、常见的基本概念: 对角线规则;惰性电子对效应;Lewis酸、碱;质子酸、碱;缓冲溶液;屏蔽效应;钻穿效应;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镧系收缩;电负性;电离势;电子亲合势;晶格能;键能;有效核电荷及求法等。 二.无机化学(元素部分) (1)结构 (2)性质: 重点是化学性质

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1、熟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电子排布和周期表的关系,化合价和最外层电子数、元 素所在的族序数的关系(包括数的奇偶性),微粒的半径大小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非金属氢化物的稳定性、酸性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熟悉常见的分子或单质、化合物的物质结构(水、氨气、二氧化碳、金刚石、二氧化硅的结构特点,相同电子数的微粒(10电子,18电子,H2O2和H2S,CO、N2、C2H4,O2、CH4))。 2、知道典型的溶解性特征 ①加入过量硝酸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沉淀:AgCl,原来溶液是Ag(NH3)2Cl;后者是硅 酸沉淀,原来的溶液是可溶解的硅酸盐溶液。生成淡黄的沉淀,原来的溶液中可能含有S2-,或者是S2O32- ②加入过量的硝酸不能观察到沉淀溶解的有AgCl,BaSO4;BaSO3由于转化成为BaSO4 而不能观察到沉淀的溶解。AgBr,AgI,也不溶解,但是沉淀的颜色是黄色。 ③能够和盐反应生成强酸和沉淀的极有可能是H2S气体和铅、银、铜、汞的盐溶液反应。: ④沉淀先生成后溶解的:CO2和Ca(OH)2,Al3+和氢氧化钠,AlO2-和盐酸,氨水和硝酸银 3、操作不同现象不同的反应: Na2CO3和盐酸;AlCl3和NaOH,NaAlO2和盐酸;AgNO3和氨 水;FeCl3和Na2S;H3PO4和Ca(OH)2反应。 4、先沉淀后澄清的反应: 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溶解: ; AgNO3溶液中滴加稀氨水,先沉淀后澄清: ; NaAlO2溶液中滴加盐酸,也是先沉淀后澄清: ; 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先沉淀后澄 清:; 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先沉淀后澄 清:; KAl(SO4)2与NaOH溶 液:; 5、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最终能生成沉淀的物质:苯酚钠溶液、硅酸钠溶液、偏铝酸钠溶液(这 三种都可以与少量硝酸反应产生沉淀)、饱和碳酸钠溶液。 苯酚钠溶液:; 硅酸钠溶液:; 饱和碳酸钠溶液:; 偏铝酸钠溶液:; 6、能生成两种气体的反应: HNO3的分解:; Mg与NH4Cl溶液的反应:; 电解饱和食盐水:;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篇: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气体 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 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nRT PV = R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R =8.31411--??K mol J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 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 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73.15K STP 下压强为101.325KPa = 760mmHg = 76cmHg) 第二章: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1、 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 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2、 状态是系统中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状态函 数的变化量只与始终态有关,与系统状态的变化途径无关。 3、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与其他部分有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 分叫做相。相可以由纯物质或均匀混合物组成,可以是气、液、固等不同的聚集状态。 4、 化学计量数()ν对于反应物为负,对于生成物为正。 5、反应进度νξ0 )·(n n sai k e t -==化学计量数 反应前反应后-,单位:mol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0、 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称为热。热能自动的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 物体。系统的热能变化量用Q 表示。若环境向系统传递能量,系统吸热,则Q>0;若系统向环境放热,则Q<0。 1、 系统与环境之间除热以外其他的能量传递形式,称为功,用W 表示。环境对系统做功, W>O ;系统对环境做功,W<0。 2、 体积功:由于系统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称为体积功。 非体积功:体积功以外的所有其他形式的功称为非体积功。 3、 热力学能:在不考虑系统整体动能和势能的情况下,系统内所有微观粒子的全部能量之 和称为热力学能,又叫内能。 4、 气体的标准状态—纯理想气体的标准状态是指其处于标准压力θ P 下的状态,混合气体 中某组分气体的标准状态是该组分气体的分压为θP 且单独存在时的状态。 液体(固体)的标准状态—纯液体(或固体)的标准状态时指温度为T ,压力为θP 时的状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