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治状况与经济的关系

法治状况与经济的关系

法治状况与经济的关系
法治状况与经济的关系

法治状况与经济的关系:

投资环境与法治状况

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

简政放权与企业生存状况

政府职能与企业生存环境

以上是制度层面经济与法治的互动与评价

宪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微观的角度: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看法治状况对企业成长发展的影响。可以举案例:微观研究

行政目标实现的司法控制机制。一个现实状况是越是清廉的法院,暴露出来的问题越多,越是腐败的法院,却反而听不到错案的发生。这类欺骗性的现象给司法公正或不公程度的测量带来很大挑战。另外,检察院系统的抗诉和上诉系统不能很好的运作,也不能完全提供真实的测量数据。

对有违法行为申诉人终结的法律界定,首先应当找到责任主体,一是固定申诉人的诉求,固定在法律上,二是找到法律的焦点,三是找到对焦点问题进行裁量的关键办案环节负责人对法律裁量的认定,出具承办人意见。四是以此为依据组织负责办案的单位进行论证,出具官方意见。五是排除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预的因素,按照有关规定作出说明。六是逐级

进行审批论证,直到最后的的单位终结程序。这部分被终结的案件不作为评价之用。除此以外的其他的当事人的申诉都出可以用来作为测度之用,一是可以测度公正性。二是可以测度法律救济途径的有效性和反应性。三是可以测度监督的有效性。方法是可以选取一个案例描画出当事人申诉的轨迹,时间长度,反映诉求与的部门等等详细的细节。

职业素质:内在变量外化的客观化的时候,职业教育和训练的年限与水平,工作量,对该法官的申诉。

如何出考题考出一个法官。例如考试的时候评价:给出一定的资料以后,有的考生能写出整个判决书的细节,甚至算出具体的判决的钱数,在说理部分还能引用法条,甚至做出学理性的解释。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实践操作经验大法官。有的没有参加过审判实践的考生,也许是一个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但是在答这个题的时候不会做出具体的答案。

道德素质:如何测度一个法官的道德素质,目前使用的单位民主测评投票的方式似乎只能测出这个人的人际关系,受到的影响一是这个单位的风气、导向,二是所处的岗位性质,三是性格,四是人际关系。如何把简单的票数与这些综合因素统一起来考虑,餐能准确价一个人的德。

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与司法公正结果的变量关系是一个重大关系,是司法改革效果评价的关键。如果法官道德素质不高、司法腐败盛行、整治力度没有控制力,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司法独立反而会损害司法公正。

德能勤绩廉这几个方面的标准确保需要在有次一级的测度标准来支撑和评价。

有时候在一个风气不正的单位人际关系好的其实是道德素质差的那个。

法学研究的定量化:司法改革统计学模型概述

《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张千帆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法治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互动

政治发展状况直接决定法治发展的前途命运,政治指导思想决定法治建设指导思想、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促进了依法治国方略的转变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的论文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的论文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理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重视和实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一是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确立。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普遍增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二是全民接受依法治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法治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60年法治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从人治到法治”、“从法制到法治”,依法治国的精神理念得到传播和弘扬。依法治国在改变中国社会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人的观念,法治、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等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1985年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5个在全民中普及法律知识的决定,并已连续实施了4个五年的普法规划。目前,“五五”普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普及法律知识的对象是全体公民,重点是国家公务人员。对普通公民,普及法律知识的目的不仅是要让每个公民知法守法,更重要的是让广大公民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国家公务人员,要求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更加自觉地依法办事;对于全社会,则要求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 中国始终强调普及法律知识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省”、“依法治市”等活动,使法治建设融入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日常工作和公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水平,实现学法和用法的结合。当今中国,普及法律知识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动。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组织了20多次有关法治的集体学习,对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国家公务人员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举行了一系列法治学习,各级党组织和国家机关集体学习法律知识已形成制度。 三是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 1982年宪法突出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从1954年宪法第三章改为第二章,放在更加显著的位置。2004年修宪,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成为宪法原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法律规定县、乡两级人大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大代表、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人民政府副职领导人员,一律由差额选举产生。为了加强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其违法和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人身权是关于人身、人身健康、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等的权利,是享有其他基本人权的前提。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由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会议议程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会议议程 (9月24日-25日西南政法大学) 一、开幕式(9月24日8:30-9:00 维景酒店负二层长江厅) 主持人:张怡(西南政法大学教授、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致辞嘉宾: 1. 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2.张鸣起(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 3.陈忠东(重庆市法学会秘书长) 4.刘剑文(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 合影+小憩(20分钟) 二、大会主题发言(9月24日9:20-11:20维景酒店负二层长江厅) 主持人:徐孟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陈少英(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 主题发言(每人15分钟): 1. 单飞跃(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经济法学当代变迁中的经验与教训对财 税法学研究的启示 2. 熊伟(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财税法 学科发展、专业研究的评估与展望 3. 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教授):税收与市场经济 4. 陈乃新(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增值税法的本质以及税收法治保障发 展公平之研究——全面“营改增”背景下税制改革的重点 5. 徐阳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市破产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 长):税收债权理论反思——税务机关申请企业破产之正当性追问 6. 陈治(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财政可持续视野下预算控 制机制的失效与应对 自由交流(30分钟) 小憩(10分钟)

三、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理事会会议(9月24日11:30-12:20,维景酒店负二层长江厅) 主持人:贾绍华(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1. 理事会工作报告(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汤贡亮教授) 2. 监事会工作报告(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副监事长陈乃新教授) 3. 研究会财务预算及执行情况报告(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秘书长周序中教 授) 4. 增补理事、常务理事(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张富强教授宣读候选 人) 四、分会场研讨(9月24日14:00-18:00) (一)第一分会场:财税法基础理论与财政法治建设(地点:维景酒店负二层贵宾厅) 第一单元(14:00-15:50) 主持人:刘继虎(中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史正保(兰州商学院法学院教授) 主题发言(每人10分钟): 1. 胡天龙(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依宪治国背景下财税法学研究 的范式转型 2. 王惠(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社会契约论对于我国财税法学研 究之意义 3. 马晶(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财税法学研究中权利范式的生成与 深化 4. 王文婷(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讲师): 税法学方法论的迁徙--以对税法 规范生成的研究方法为中心 5. 陈国文(兰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亚当·斯密的宏阔视野对财税法作 为领域法学的启示 自由讨论(30分钟) 评议嘉宾(每人10分钟): 1. 豆星星(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 2. 丛中笑(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

健全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快经济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讨论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分析新时代条件下,法制建设如何具 备新的条件和优势以便加快经济的增长,最终采取新措施健全法制建设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经济发展法制建设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依法行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至今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经济体制的运行过程中,各类社会问题开始凸显,问题解决有赖于法律制度的健全,法律制度使得经济有法可依,要求经济有法必依。为了统筹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制建设。 一、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健全法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法制建设的目标是: 遵循宪法规定的原则, 加快经济立法, 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有关国家机关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经济发展是法制建设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支持力量,而法制建设则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制度依据和环境依托。法治环境的好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加强法制建设: 1、加强法制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1)市场经济秩序中各个领域和环节 (经济的管理与运行、资金的引进与配置、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经济利益的分配和保护)都需要法制作保障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序运行。(2)市场经济活动中,法律保证市场主体 的正当竞争行为和秩序,及时保护参加者的合法权益,有力制裁侵害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市场经济的有序、顺利发展。 2、加强法制建设,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发展 水平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除了人口数量、经济总量的扩张、GDP,法治更是最重要因素之 一。法制化水平象征政治经济水平,经济可持续发展更是法制化的体现。法制化水平高低是长期投资者的信心支撑,是实现经济率先发展的保障。只有加强法制建设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开、公平、透明、诚信、稳定的良好环境。 3、加强法制建设,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有力保障。法治是稳定的前提,而稳定和谐的 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现今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原因之一就是法治观念淡薄,依法行政和规范管理的能力不够。加强法制建设,引导和规范群众和各级干部的行为,畅通公民参与社会经济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渠道,增强主人翁意识,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适应社会改革发展的形势。 二、加快经济发展,法制建设应具备的要求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公平正义,保持安定有序。这要求法制建设: 1、法制建设应使社会充满活力,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 动得到支持,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目前经济领域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体

(整理)《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doc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纪律,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3、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4、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5、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6、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7、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纪律和法律的有关知识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教师板书课题: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1分钟) 二、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己看学习目标(2分钟) 三、先学:(时间:10-15分钟) 教师在学生自学期间不要打扰学生的学习确保学生能充分的自学,自学中先学简单容易的,对于有疑问的做出标记但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可以提醒督促 学生认真看课本72页-82页的内容,根据下列学习引导自学(时间:10-15分钟) 学习指导 1、纪律是为了维护()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共同遵守的()。 2、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离不开严明的()。另一方面,()是对()的保障。 3、()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4、法律有哪4个显著的特征()( )( )( ) 5.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 )违法,而违法( )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两者的()不同,()不同,()不同。 6.法律的作用( ) 7、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 )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8、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青少年要树立( )的意识. 积极学习( ),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9、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 (1)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 )治与( )治。

王学求: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

王学求: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创新二字不断见诸报端,但是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新二字从科学的观念变成了具体的行动,越来越接地气,成为大众化的诉求与目标。为了使广大读者更确切地理解创新的涵义,《经济》记者专访了河北省廊坊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河北省主委、国土资源部物化探研究所应用地球化学室主任王学求。 《经济》:创新一词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我们也不断地看到身边各种各样的创新事例。但是,创新的真正涵义是什么?恐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您是怎么看待创新的? 王学求:创新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是原始性的,当然,从来没有过的原始性创新更好。比如说过去没有汽车,后来造出汽车来了,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产品,那就是创新。电视机、手机,都是从无到有,刚出现时都是创新。后来,不断地出新型号,增加新功能,也是创新。这是不同层次的创新,型号、功能的创新虽然意义不如产品创新来得重大,但往往是这些创新的积累,带来质的飞跃。因此,这个层面上的创新,其意义同样不可估量。 在经济领域里讲,创新的结果就是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消费。现在,为什么很多人到外国去买东西,因为中国的许多产品还是有差距,有些人有高端产品方面的需求,咱们或者没有这样的产品,或者有但是质量不如对方。我们不必为这个而自卑,应该感到这是我们创新的空间。只有方方面面都创新,才能使经济发展再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家要建立研究中心、企业要建立技术中心。创新需要国家的支持,但最根本还是企业的努力。国外的技术性创新都是在企业。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很多企业就没有什么研发能力,谈不上什么技术含量,也就没有什么眼光。创新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建立其中的链条,就是和科研院所、大学联合起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使这个系统工程产生的知识在企业能够转化为应用技术。建议中央出台一些鼓励措施,包括确定科技人员可以获创新效益的百分之多少。但问题是政策能否真正落实。企业能不能把创新效益按比例分给技术人员?有政策鼓励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去,保留现在工资待遇三年不变,位置不变,但创新总是有风险的,如果失败了,是否还能回到原单位?如果没有这个退路的话,就很少有人敢去冒险;可如果总有这个退路存在,还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吗? 《经济》:我国人才流动机制不够完善,缺少灵活性,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创新的积极性。据您看,导致人才流动机制不灵活的原因在哪? 王学求:应该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人保守的惯性,他不愿意冒风险。就是说在创新的理念上与国外还是有差距的。另一方面是资本市场也就是企业家对创新缺少投入,这不仅仅是眼光问题,也是理念问题。

税收法治建设情况报告

2020年,认真贯彻落实市局和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以加强征收管理、提高执法效能、规范执法行为、落实减税降费措施为目标,大力推进依法治税,确保税收法治建设工作有效落实。现将2020年税收法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0年度税收法治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依法全面履行税收工作职能 在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营改增”全面实施以及国家连续出台各项减税降费措施等因素影响,攻坚克难,积极开展税源调查,不断强化税收征管,采取多种有效手段组织收入,全力完成税收任务,保持了税收收入稳中向好的势头。2020年全年共组织入库全口径预算内收入5.1亿元,同时征收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4亿元,圆满完成了各项收入任务。 (二)提高税收制度建设质量 1.积极推进“三项制度”建设。2020年,按照上级局的要求, 认真开展了“三项制度”建设工作,将市局编印的《税务执法“三项制度”工作手册》发放到每位执法人员手中,并认真组织了全员培训。按照推进方案要求开展好相关工作,特别是在执法公示方面,我们积极公开税收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事项,进一步对税收行政审批事项名称、依据、权限、程序、时限进行梳理,并向社会、纳税人公布。为提高受理效率,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同时认真落实减税降费优惠政策。更大限度的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流程。 2.优化纳税服务。把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作为“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限时办结、首问负责制、“一窗式”服务、绿色通道、预约服务等服务模式,建立内部运转协调机制,由综合受理岗工作人员统一受理、统一送达。实现“最多跑一次”的服务承诺,避免纳税人来回奔波,最大限度的方便纳税人,不断提高纳税服务质效。 3.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措施。2020年,能够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普惠性优惠措施和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等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共计减免税费5300万元。通过户外宣传板(屏、条幅)、电视、微信、短信进行广泛宣传,并结合上门服务、送达《致纳税人的一封信》、办税服务厅现场讲解、纳税人学堂、纳税人座谈会、发放《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手册》和《减税降费政策选编》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纳税宣传辅导,让广大纳税人及时知晓并享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理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重视和实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一是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确立。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普遍增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二是全民接受依法治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法治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60年法治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从人治到法治”、“从法制到法治”,依法治国的精神理念得到传播和弘扬。依法治国在改变中国社会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人的观念,法治、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等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1985年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5个在全民中普及法律知识的决定,并已连续实施了4个五年的普法规划。目前,“五五”普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普及法律知识的对象是全体公民,重点是国家公务人员。对普通公民,普及法律知识的目的不仅是要让每个公民知法守法,更重要的是让广大公民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国家公务人员,要求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更加自觉地依法办事;对于全社会,则要求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 中国始终强调普及法律知识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省”、“依法治市”等活动,使法治建设融入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日常工作和公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水平,实现学法和用法的结合。当今中国,普及法律知识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动。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组织了20多次有关法治的集体学习,对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国家公务人员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举行了一系列法治学习,各级党组织和国家机关集体学习法律知识已形成制度。 三是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 1982年宪法突出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从1954年宪法第三章改为第二章,放在更加显著的位置。2004年修宪,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成为宪法原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法律规定县、乡两级人大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和省、自治区、

动物精神与经济发展规律之间的关联性

动物精神与经济发展规律之间的关联性 上周末参加在诺贝尔奖经济学家中国峰会,被安排进中国青年学者与“新科状元”罗伯特?希勒对话的单元。我以他的近著《金融与好的社会》为由提问道:“过去20年,金融创造了好的美国社会了吗?如果是,为何2013年美国1%的富人获取了93%的财富增长呢?”希勒回答大体是,总体上看金融还是推动了社会的美好,但像2013年那样的现象是不正常的(unusual),没想到的。 是的,经济学分析有太多的“没想到”与“不正常”,甚至“没想到”比率远远高于“想到”的概率,如同希勒的另一部著作《动物精神》中所说:“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人士在理性预期和有效市场理论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以致根本未能考虑经济危机最重的动力机制。” 诺奖会的第二天,我又参加了主题是“新兴市场的货币危机”研讨会。会议去了不少著名经济学家和金融业内人士。研讨会内容扎实,讨论热烈,主讲人均做了充分的数据准备与模型积累。然而,有意思的是,诸位参与者对许多基本认知都未达成共识(比如过去20多年到底发生了多少次危机),惶论对危机的预测呢? 归根到底,不少经济学家过于迷恋数据,过于依仗于“人是理性的”古典经济学假设,而没有足够考虑到以人们的非理性

程度或被误导的程序。简而言之,就是忽略了“动物精神”。 什么是“动物精神”?凯恩斯最早在1936年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最早提出,谈及受动物精神的非理性行为是导致1930年代大萧条的重要原因。上世纪中叶,科学行为主义的兴盛、经济的专业化趋势以及古典经济学理念的复活,动物精神被丢进了思想史的垃圾桶。 作为行为金融学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希勒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激活了动物精神。在与乔治?阿克洛夫合著的《动物精神》一书中,他用拉丁文spiritus animalis的词源诠释道,所谓动物精神,就是与心智有关的基本精神力量和生命力。接着他用“信心、公平、腐败和反社会行为、货币幻觉以及故事”五个方面得出结论:“动物精神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在希勒看来,动物精神的五大要素对解释经济大萧条的逻辑非常有帮助。经济萧条以及萧条发生之后的诸多腐败加剧、社会不公平的故事,导致了社会信心的崩盘。诸多悲惨的故事使人们对货币的消费力产生某种幻觉,最终导致了各类银行危机、货币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 并不是只有希勒在呼吁重拾动物精神。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藩在2013年新著《动荡的世界:风险、人性与未来的前景》一书反思2008年金融危机的源起,同样呼吁将动物精神纳入到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书中罗列的恐惧、狂热、竞争动机、

加强政府法制建设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实现的关键和核心。政府法治机构作为政府在法制建设事业方面的参谋和助手,在推进依法行政这一进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必将为我县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我县XX年经济社会科学赶超新局面的开创推波助澜,为我县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全面又快又好鼓旗扬帆。 一、明确岗位职责,剖析政府法制现状。 牢记岗位工作,把握全面突出重点。我县法制科有着明确的职责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对县、乡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法律咨询等政府法制工作进行整体规划、综合管理、监督检查、统一协调、指导服务,促使政府系统的管理活动做到规范化、法制化;负责制定规范性文件工作;负责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负责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负责法律咨询、服务和培训工作;负责提案工作;其它方面工作。根据市政府法制工作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发挥政府规范性文件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切实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调解工作;推动政府法制宣传信息工作再上新台阶;推进仲裁事业持续稳步发展等

各项法制工作深入推进。 肯定当前成绩,清醒认识存在问题。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县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行政机关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法制观念逐步增强。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行政法制宣传和培训等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一是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传统思维模式上;二是仍然停留在争相要求形成有利于本部门或本行业的行政法规体系的认识上;三是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性,有的地方和部门行政管理仍然存在着随意;四是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与依法治县、依法行政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二、提高业务能力,强化行政执法能力。 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我们法制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一方面,要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切实抓好政治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搞好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同时,要刻苦学习,攻读法律书本,熟悉多方面的行政管理业务;在工作中交任务、压担子,锻炼培育自己,真正成为既有较高法律素质,又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政府法制工作人员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进一步增强

税收的法治化现代化

税收的法治化现代化

税收的法治化现代化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社会管理教研部 472000) [摘要]税收的法治化和现代化是国家法治化和现代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税务活动中“税法至上”、“限制税收权力”和“保障公民财产自由和完整”是税收法治的核心价值。税收法治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税收立法的民主性、税法的稳定性和税法逻辑的严密性;二是税收执法的严格性、刚性;三是税收司法的独立性,即在税收执法监督、税收司法解释等方面其主体权力是由代议机构(立法组织)间接授权,独立行使税收司法权力而不是对某个领导或组织负责,以此来保障税收司法的公正性;四是税收执法的保障性(税收执法过程中财力、物力、环境等)、五是税法遵守的普遍性(即具有广泛民意的良性税法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与遵守)、六是纳税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方便性;七是从程序上、实体上切实有效地保障纳税主体的财产权利不受侵害。 [关键词]税收法治化税法现代化税法程序化 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也是国家行政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法治化既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法治

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法律至上”是法治的基本特征,“限制公共权力”和“保障公民自由”是法治的核心价值。税收法治既具有法治的一般含义,又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公正”、“平等”、“公开”是税收法治的最基本要求,税收法治以“制约税收权力”为核心,是实体价值和形式价值的有机统一体。从具体内容上看,税收法治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税收立法的民主性;税法的稳定性和税法逻辑的严密性;二是税收执法的严格性、刚性;三是税收司法的独立性;四是税收执法的保障性;五是税法遵守的普遍性(即具有广泛民意的良性税法得到公民的认可与遵守);六是纳税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方便性;七是从程序上、实体上切实有效地保障纳税主体的财产权利不受侵害。 从政治基础上讲,税收法治的政治基础是政府的法治化。征税、用税的都是政府,如果没有一个法治的政府,就不可能有法治税收。从经济基础上讲,自由、自主、平等、开放的市场经济是税收法治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以自主的企业制度和平等的经济关系为基础,拥有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法规,是一种开放经济。它的内在要求在一定意义上只能由法治来提供、来实现。市场力量是决定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税收法治的经济基础。 一、税收法治的内涵 税收法治是指通过税收立法、税收执法、税收司法和税收法律监督等一系列税收法律制度的创建,使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的税务行为

浅谈经济发展与我国法制建设

浅谈经济发展与我国法制建设 [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在不断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的问题不断的凸显,处理好经济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根据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结合现阶段我国法制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了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经济发展;法制建设;关系研究 引言 所谓法制建设,就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原则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在民主条件下,人民拥有绝对的主权,即超越立法者与政府的最高权利。虽然目前世界各个国家的民主存在某些细微的差异,但是民主政府却有别于其他政府的民主形式。民主实际上是由全体公民(原则上直接或间接选出代表)行使权力。民主是保障人民自由的一种方式,它是自由的具体化表现。民主应该是以多数决定,但同时以尊重个人和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所有民主国家都是在尊重大多数人意愿的情况下,尽量保障个人和少数人的基本权利。真正的民主国家,是不以国家政府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为准则,而是将政府集中起来的权力分散到各个地区。同时,地方政府即权利的实施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的工作情况的公开化。所谓经济建设,即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1]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一、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经济体制有着属于自己的特征、运行机制和功能,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法制建设的发展,经济的建设如果单单依靠法制建设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须培养良好的经济关系,这就要求有关人员需要通过法制建设和培养市场经济体系,以法律的稳定性、强制性等特质,保证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法制的建设应该要与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法制的建设,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法制建设也是一句空话。本文简单谈谈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1.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建设是以法律为界限的法制经济,它实质上要求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及调整经济体系。在计划经济基础下,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关键是依靠行政手段加以协助和调整,指导性经济计划就拥有法律效力,属于企业跟着政府走,听政府的指令。市场经济实际上是分权决策,大多数的个人、公司等多种机构和组织,不但是独立的经济主体,同时又是独立的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学设计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增强规则意识教学设计 执教者——饶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人的行为要受到自然规律社会规则的制约。了解规则的保护和约束作用。正确认识和理解纪律与法律,并了解纪律与法律的异同。认清职业活动中违背规则的危害,知道遵守规则要克服不良心理,涵养高尚道德。 2.过程与方法: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的意义和作用,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在可能违规时调整好自己的不良心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严守规矩的意义,增强规则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纪律与法律的异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如果我们学校如果没有纪律和规则制度,老师想来上课就来上课,学生想听课就听课,每个同学在课堂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我们的校园秩序和教学秩序会怎么样呢? 目的:引出学生回答,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规矩、没有规则是行不通的。 【新课内容】 (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课的第一部分一、增强规则意识(板书)规则与秩序(课件中体现)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阅读书中的第一个案例故事,教师展示多媒体上的问题,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缰绳在驭马中起什么作用? (2)课堂纪律在保证教学效果上有什么作用? 2、通过本案例,引出当今社会必须讲规则与秩序。无论我们在哪个单位工作学习或是做什么事情,都要讲规则与秩序。我们具体看下我们第一部分要学习的内容。 3、学习本章节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1)规则受哪几方面的制约? (2)规则的作用? 4、教师归纳总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团队有章程,单位有纪律,社会有道德。这些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二)一个团队要有铁的纪律,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要有强有力的法律做保障,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部分纪律与法律(出示多媒体) 1、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来自主学习本章节内容,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纪律? (2)怎样理解纪律? (3)法律规则的特点? 教师讲解。 2、根据本章节所学的内容学习本章节案例故事。学生阅读案例,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回答问题。 (1)本案中,港务处依据什么对王某作出停职检查的处理? (2)法院依据什么裁决这一劳动纠纷? (3)纪律与法律的异同? 3、教师总结并重点讲解,纪律与法律的异同。 (三)我们同学既然学习了纪律与法律的知识,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我们如何做呢?就是我们第三部分所要学的内容。做遵纪守法的人(出示多媒体) 1、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阅读案例故事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并回答问题。 (1)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是如何造成的?怎样才能避免? (2)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案例中悲剧的发生,是因为没有遵守工作纪律。

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汇编)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2年,弹指一挥间,但缔造了一段辉煌的法治篇章。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该纲领提出:“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国民党旧法统的灭亡。国民党旧法统的废除,宣告了国民政府政权的彻底终结,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排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为了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195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诞生,奠定了新中国立国、治国的最根本的法律基础,也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新中国的法治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也历经曲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确立法律的地位和权威。1982年宪法作出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法律的地位和权威通过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与保障,并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现行基本法律相继出台。同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还制定颁布了涉外经济法律法规。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019年全国两会精神之经济发展形势解读——党课讲稿(19页)

2019年全国两会精神之经济发展形势解读 (党课讲稿) 前言 2019年两会对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而实现上述发展要求的核心载体是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2019年的宏观调控形成了新架构,这个新架构当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就业优先政策正式纳入宏观政策体系之中,并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协调,这也是今年宏观调控的新亮点。此外,在宏观调控的选择上,我们选择了逆周期调节作为宏观调控的方向。2019年的宏观调控,既要注重结构性调控的基本特点和相关要求,又要注重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阶段所形成的总量性调控的相关战略安排和战略部署。 2018年经济运行形势十分复杂。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由于经贸摩擦,中美两国在贸易上和经济上都遭遇了一系列波动和压力。与此同时,我国国内经济运行中很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也在不断积累。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指向很多,有些指向落点比较清晰、比较表面化,比如供给与需求在时点上的错位或在功能上的错位或在审美上的错位。因此,虽然供给在总量上可以匹配需求,但由于这些错位的影响,致使某些具体环节会出现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一方面形成供给过剩,另外一方面形成

有效需求不足。这是一种结构性失衡,属于结构性问题。但是这种问题比较表象化,相对来讲通过强化市场功能、激励生产主体就可以有效解决。但是,在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失衡。这种结构性失衡往往与发展策略的某些核心政策绑定在一起。从经济运行情况来看,这种内在的风险积累、内在的结构性问题的积累还是占有相当高比重的。 当然,除了结构性问题以外,总量性问题的表现也是相对突出的。什么是总量性问题?结构性问题是在供给和需求基本平衡、总量能够实现平衡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错位或结构性差异。而总量性问题往往是需求和供给之间无法形成均衡,也就是说供给赶不上需求,或者需求无法满足供给,这两个方向都会产生总量性风险。在经济下行阶段往往表现为需求无法满足供给,或者需求小于供给。所以,如果想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解决总量性问题,核心内容有两个:第一,对供给进行一定程度的去产能安排,通过去除过剩产能,保留优势产能,从而强制性地让供给和需求走向新的均衡;第二,有效提升需求,使需求与供给规模有效匹配。提升需求的有效方法,一是扩大消费;二是扩大投资。从我们的落点来看,一方面希望消费能够形成自我拉升,在消费升级推动条件下,形成加速度式增长;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对投资进行有效呵护,甚至对投资进行有效的直接支撑,以满足需求的扩张,使需求能够和供给有效匹配。 当前的问题,就像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周期性、结构性

财政局2020年法治建设工作总结.docx

一年来,县财政局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的领导下,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努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根据《关于报送2020年度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评价工作数据资料的通知》要求,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依法行政组织保障和能力建设 一是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情况。XX县局已制定部门年度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工作计划并且召开了班子会议研究本单位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同时已在第一季度向XX县人民政府报告上一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并向社会公开。二是领导干部法治能力建设、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推进情况。XX县局已组织3次本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学法,同时组织领导干部参加年度法律知识考试,未出现缺考或成绩不合格情况。三是重点领域监管职责落实情况。目前,XX县局涉及到的重点领域监管职责均已落实到位。四是单位工作人员法治能力建设情况。XX县局按规定应领证的正式在编人员平均持有执法证件率在91%以上。同时本单位行政执法人员培训严格按照《XX县财政局行政执法人员年度培训计划》执行。XX县局已组织本单位公务员参加年度法律知识考试,未出现缺考或成绩不合格情况。五是普法责任制落实情况。XX县局已建立本系统普法责任制有关制度或机制,并积极组织实施、开展专项普法。六是法制机构履职及能力建设情况。XX县局已严格按照工作进度安排进行相关的满意度调查配合推广和法制信息宣传。 二、完善依法行政制度 依法制定和发布行政规范性文件,做到依据、内容和制定程序合法,制定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有效。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认真的合法性审核,严格把好财政行政规范性文件政策关。按时做好行政规范性文件上报备案工作,同时应上级要求,及时对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我们严格按照XX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浙政令[2010]275号)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并且认真执行规范性文件报备制度,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事前监督,强化源头控制。目前未发现被纠错的规范性文件。 三、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规范局党委会议议事程序,充分发挥局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局实际,制定了党委议事规则、工作规则等制度。提高我局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一是重大行政决策情况。XX县局已严格按照《XX县财政地税局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意见稿)》执行。同时,XX县局已经制定并公布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组织开展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集体讨论情况记录和归档机制。二是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行情况。已与XX诚意律师事务所签订法律顾问合同,聘请该事务所两名律师作为XX县局的法律顾问;XX县局已建立《XX县财政局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在政府法律顾问信息服务系统中,XX县局已按要求完成信息录入登记和日常登记管理。三是行政机关合同管理情况。XX县局已按规定对行政合同进行合法性审查,2020年度共对14件行政合同进行合法性审查,并提出相应的合法性审查意见。 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一是行政程序制度落实情况。XX县局已严格根据《XX省行政程序办法》贯彻实施。二是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落实情况。XX县局已出台《XX县财政地税局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意见稿)》,相关的行政执法决定均已经法制审核。三是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落实情况。XX县局已配置3台执法记录仪,已及时推行音像记录。四是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落实情况。XX县局已按照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落实到位。五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和诉讼相关情况。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已落实到位,且未发现行政复议案件被纠错

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2年,弹指一挥间,但缔造了一段辉煌的法治篇章。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提出:“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国民党旧法统的灭亡。国民党旧法统的废除,宣告了国民政府政权的彻底终结,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排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为了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195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诞生,奠定了新中国立国、治国的最根本的法律基础,也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新中国的法治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也历经曲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确立法律的地位和权威。1982年宪法作出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法律的地位和权威通过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与保障,并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现行基本法律相继出台。同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还制定颁布了涉外经济法律法规。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一批民商、经济、行政、社会领域的法律法规相继制定。这一时期,我国共制定、修改法律190条,行政法规353条,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个法律部门已经齐全,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从此,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主要内容、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奋斗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