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种人类K-ras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的质量标准研究

一种人类K-ras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的质量标准研究

一种人类K-ras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的质量标准研究
一种人类K-ras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的质量标准研究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研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人类细胞癌基因的突变类型已如上所述,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1985以前,利用Southern印迹法,可以筛选出基因的缺失、插入和移码重组等突变形式。对于用该法法不能检测的突变,只能应用复杂费时的DNA序列测定分析法。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突变研究中的最重大进展,使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基因突变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是建立于PCR的基础之上,并且由PCR衍生出的新方法不断出现,目前已达二十余种,自动化程度也愈来愈高,分析时间大大缩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很提高。其中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m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和异源双链分析法(heteroduplex analysis,HA)。下面分别介绍几种PCR衍生技术及经典突变检测方法,可根据检测目的和实验室条件选择时参考。 PCR-SSCP法 PCR-SSCP法是在非这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和RNA分子依其大街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一个碱基的改变将影响其构象而导致其在凝胶上的移动速度改变。其基本原理为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而出刺同的迁移率。由于该法简单快速,因而被广泛用于未知基因突变的检测。用PCR-SSCP法检测小于200bp的PCR产物时,突变检出率可达70%-95%,片段大于400bp时,检出率仅为50%左右,该法可能会存在1%的假阳性率。应用PCR-SSCP法应注意电泳的最佳条件,一般突变类型对检测的灵敏度无大的影响,同时该法不能测定突变的准确位点,还需通过序列分析来确定。Sarkar等认为对于大于200bp的片段,用其RNA分子来做SSCP会提高其录敏度。应用PCR-SSCP检测点突变已见报道于人类大部分的肿瘤组织或细胞,如乳腺癌、食管癌、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检测的基因包括多种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也是检测抑癌基因p53突变最常用的方法,仅检测第5-8外显子即可发现85%以上的p53基因突变。由于该法简便快速,特别适合大样本基因突变研究的筛选工作。 异源双链分析法(HA) HA法直接在变性凝胶上分离杂交的突变型一野生型DNA双链。由于突变和野生型DNA形成的异源杂合双链DNA在其错配处会形成一突起,在非变性凝胶中电泳时,会产生与相应的同源双DNA不同的迁移率。该法与SSCP相似,所不同的是SSCP分离的是单链DNA,HA法分离的是双链DNA,也只适合于小片段的分析。但HA对一些不能用SSCP 检出的突变有互补作用,两者结合使用,可使突变检出率提高到近100%。

人类K-ras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说明书

人类K-ras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PCR-熔解曲线法)说明书 【产品名称】 通用名:人类K-ras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PCR-熔解曲线法) 英文名:Diagnostic kit for Mutations of Human K-ras Gene (PCR-Melting Curve Analysis) 【包装规格】 20测试/盒 【预期用途】 K-ras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短臂上,是重要的癌基因之一,编码一种21kD 的kras蛋白,参与细胞内的信号传递,主要包括PI3K/PTEN/AKT 和 RAF/MEK/ERK信号转导途径,这些转导途径是当前肿瘤靶向药物研究的热点,靶向药物通过抑制这些途径发生药理作用。K-ras基因第12和13密码子发生突变,将导致kras蛋白变异并处于持续激活状态,使药物失效。。据中国2010版《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在一项包含101例肺腺癌亚型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厄洛替尼单药一线治疗。K-ras突变者无一例缓解(0/18),而无K-ras突变者则有20例缓解(20/62,3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1)。因此,指南建议,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癌患者使用靶向药物前应进行K-ras基因突变状态的检测。 本试剂盒以人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切片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检测样本,用于检测肿瘤组织K-ras基因第12,13密码子的12种体细胞突变(表1),提供突变状态的定性结果。为临床肿瘤靶向药物的个体化用药提供辅助诊断依据,本品适用于进入个体化靶向治疗疗程前的患者使用。 【检验原理】 本试剂盒基于实时PCR平台,结合了特异引物、荧光探针和熔解曲线技术,定性检测DNA样品中K-ras基因12,13密码子是否存在突变。用一对K-ras基因特异引物,该引物可

(3)理解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第十章基因突变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和性质、特征 (2)掌握基因突变分子机理和诱变因素的作用方式 (3)理解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4) 掌握基因突变的修复途径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突变的概念、类型和性质 2.诱发突变的分子基础 3.诱发突变与人类癌症 4.生物体基因突变的修复机制 5.果蝇基因突变的检出 6.植物基因突变的检出 7.人类基因突变的检出 [解决方法] (1)通过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原因。 [解决办法] 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说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主要来源? [解决办法]讲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联系实际举例。 三、教学方法设计: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征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类别 1、基因突变:指在染色体上一定位点基因内部的化学变化引起的突变基因突变:指染色体上一定位点基因内部的化学变化引起的突变 2、类别 隐性突变:A a 显性突变:a A 自发突变—外界环境条件的自然作用或生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变化而产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在专门诱变因素影响引起的突变,为“诱发突变” 形态突变型—可见突变:指造成外形改变的突变型 至死突变型—能造成个体死亡或生命力明显下降的突变型 条件突变型—在一定条件下有致死效应 3.一般特征 ①突变的频率:指生物体在每一世代中发生突变的机率,或者在一定时 间内突变可能发生的次数。 高等植物 10-5— 10-8 细菌和噬菌体 10-4—10-10范围大、突变频率比动植物高 例如:氨基酸过程中三种疾病是由三种基因突变导致酶发生变化引起的,有一定的突变频率 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导致苯丙酮尿症;尿黑尿酸氧化酶缺乏会产生尿黑酸尿症;酪氨酸酶缺乏导致白化病 苯丙氨酸羟化酶 苯丙酮酸苯丙氨酸酪氨酸 积累尿黑尿酸氧化酶 酪氨酸酶 苯丙酮尿症尿黑酸黑色素

基因突变发现及其机理研究与应用

附件 中国人群血液肿瘤患者IDH1、IDH2、DNMT3A 基因突变发现及其机理研究与应用 一、项目基本情况 提名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曾云,张登峰,杨金荣,于明,邹阳,向国强,王燕梅 完成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 研究所、昆明医科大学 项目所属学科:医疗卫生 任务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云南省科技厅 学科分类名称:血液病学代码:320.2430. 所属国民经济行业:卫生和社会工作 计划名称和编号: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血液肿瘤患者IDH1基因的突变及其致病机理研究》(81060046) 2.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项目《DNMT3A在IDH1致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组高甲基化中的作用》(2014FB027)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2011年至 2017年 成果最早应用时间:2013年 推广应用单位:全国省内外十三所医疗单位 二、项目简介

血液肿瘤在病因学、病理学以及临床表现上都存在差异,是一大类异质性疾病,这为患者临床确诊和对症治疗带来许多难题。血液肿瘤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其中遗传因素对血液肿瘤的发病起着重要的作用。该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共35万元科研经费支持下,通过在中国西南群体中完成“中国人群血液肿瘤患者IDH1、IDH2、DNMT3A基因突变发现及其机理研究与应用”的系列工作,发现IDH1、IDH2、DNMT3A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尤其是复发难治AML患者,其他恶性血液病中罕见突变;在机理研究中发现IDH1参与的传统通路HIF-1α信号和细胞内ROS可能没有参与IDH1 突变致血液肿瘤的过程,而DNMT3A可能参与介导IDH1/2突变所致的基因组高甲基化。同时,该项目研究中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四个科学发现”,为这一类血液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该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如下: 1.IDH1 p.I99M 与 IDH2 p.R140Q 突变同时出现在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转化而来的AML患者中,且该患者预后极差。 2.国际首次在NK/T淋巴瘤(鼻型)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异型)患者中检测到IDH1基因突变p.R132G、p.R132H,两例患者预后极差,提示IDH1的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病人的发病,可能是其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该研究发现为这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3.在复发难治的Ph+的B-ALL患者中可检测到DNMT3A基因突变,且该患者预后极差。为这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为可能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靶点。 4.DNMT3A参与介导IDH1/2突变所致的基因组高甲基化。该研究将两种重要的血液肿瘤致病基因在功能上进行了关联,为下一步开

基因突变的群体行为

第八章基因突变的群体行为 一、教学大纲要求 1.掌握群体、亲缘系数、近婚系数、适合度及遗传负荷等基本概念。 2.掌握Hardy-Weinberg平衡律及其应用。 3.掌握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换算。 4.掌握亲缘系数和近婚系数的计算。 5.熟悉影响遗传平衡的的因素及近亲婚配的危害。 6.了解群体中的平衡多态现象。 二、习题 (一)A型选择题 1.不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是 A.群体的大小B.群体中个体的寿命 C.群体中个体的大规模迁移D.群体中选择性交配 E.选择 2.在一个群体中,BB为64%、Bb为32%、bb为4%,B基因的频率为 A.0.64 B.0.16 C.0.90 D.0.80 E.0.36 3.一对夫妇表型正常,妻子的弟弟是白化病(AR)患者。假定白化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这对夫妇生下白化病患儿的概率是 A.1/4 B.1/100 C.1/200 D.1/300 E.1/400 4.PTC味盲为常染色体隐性性状,我国汉族人群中PTC味盲者占9%,相对味盲基因的显性基因频率是 A.0.7 B.0.49 C.0.42 D. 0.3 E.0.09 5.基因频率是指 A.某一基因的数量B.某一等位基因的数量 C.某一基因在所有基因中所占的比例D.某一基因在所有等位基因中所占的比例E.某一对等位基因的数量 6.下列处于遗传平衡状态的群体是 A.AA:0.20;Aa:0.60;aa:0.20 B.AA:0.25;Aa:0.50;aa:0.25 C.AA:0.30;Aa:0.50;aa:0.20 D.AA:0.50;Aa:0;aa:0.50 E.AA:0.75;Aa:0.25;aa:0 7.某AR病群体发病率为1/10000,致病基因突变率为50×10-6/代。适合度(f)为 A.0.2 B.0.3 C.0.4 D.0.5 E.1 8.在一个遗传平衡群体中,甲型血友病的男性发病率为0.00009,适合度为0.3,甲型血友病基因突变率为 A.63×10-6/代B.27×10-6/代C.9×10-6/代 D.81×10-6/代E.12×10-6/代 9.选择对遗传负荷的作用是使之 A.无影响B.保持稳定C.不断波动D.降低E.增高 10.某群体经典型苯丙酮尿症的群体发病率为1/10000,一对表型正常的姨表兄妹婚配,他们后代罹患苯丙酮尿症的风险是 A.1/100 B.1/200 C.1/400 D.1/800 E.1/1600 11.近亲婚配可以使 A.隐性遗传病发病率增高B.显性遗传病发病率增高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包含了两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而基于前面已经学习了自由组合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学生们对于基因重组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知识点处理上应注重对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图形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集中于基因突变这个知识点,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加深对基因突变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模型.游戏等方法从分子水平(碱基对替换.增添.缺失)分析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内因,推导出基因突变概念。 2. 分析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时对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对性 状与子代的影响。 3.基因突变的产生外在原因.特点及意义。 4.掌握基因重组的概念.来源.意义,会辨别不同情况下的基因重组。 能力目标 1.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学会用图示形式表示发生基因重组的原因,培养学生的作图和识图能力。 2.借助示意图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判断.推理等能力。

3.通过游戏、模型演示推出基因突变概念的过程,锻炼学生们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引起基因突变的外部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珍惜爱护生命。 2.认同基因简并性保持生物性状稳定性的意义,以及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积极意义。 重点 1.基因突变发生的概念.原因及特点。 2.基因重组的来源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交叉互换后对应的的基因变化图。 难点 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 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方法为: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分析归纳法。 教学流程大体为: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探索──得出结论。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熟悉到陌生,我对教材做了调整,先学习基因重组,再进行基因突变的学习。 教具:多媒体.游戏纸条.磁条(制成基因碱基对)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研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人类细胞癌基因的突变类型已如上所述,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1985以前,利用Southern印迹法,可以筛选出基因的缺失、插入和移码重组等突变形式。对于用该法法不能检测的突变,只能应用复杂费时的DNA序列测定分析法。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突变研究中的最重大进展,使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基因突变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是建立于PCR的基础之上,并且 由PCR衍生出的新方法不断出现,目前已达二十余种,自动化 程度也愈来愈高,分析时间大大缩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很提高。其中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m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和异源双链分析法(heteroduplex analysis,HA)。下面分别介绍几种PCR衍生技术及经典突变检测方法,可根据 检测目的和实验室条件选择时参考。 PCR-SSCP法PCR-SSCP法是在非这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和RNA分子依其大街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 一个碱基的改变将影响其构象而导致其在凝胶上的移动速度改变。其基本原理为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而出刺同的迁移率。由于该法简单快速,因而被广泛用于未知基因突变的检测。用PCR-SSCP法检测小于200bp 的PCR产物时,突变检出率可达70%-95%,片段大于400bp时,检出率仅为50%左右,该法可能会存在1%的假阳性率。应用PCR-SSCP法应注意电泳的最佳条件,一般突变类型对检测的灵敏度无大的影响,同时该法不能测定突变的准确位点,还需通过

桑寄生及其夹竹桃科寄主植物强心苷含量相关性研究

桑寄生及其夹竹桃科寄主植物强心苷含 量相关性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李永华,卢栋,朱开昕,裴河欢,赵明惠,阮金兰【摘要】目的考察桑寄生及其寄主植物夹竹桃、黄花夹竹桃强心苷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寄生在夹竹桃、黄花夹竹桃寄主植物上的桑寄生与其寄主夹竹桃、黄花夹竹桃强心苷含量。结果夹竹桃寄主的桑寄生枝的强心苷含量为0.33mg/g,叶的强心苷含量为0.98mg/g,分别是寄主枝、叶强心苷含量的4.3%和15.6%;黄花夹竹桃寄主的桑寄生枝的强心苷含量为0.27mg/g,叶的强心苷含量为0.84mg/g,分别是寄主枝、叶强心苷含量的11.5%和84.0%。结论寄生植物会以不同量的形式累积其寄主植物的特征性成分。 【关键词】桑寄生;寄主;强心苷 桑寄生是中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等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等症[1]。桑寄生属半寄生性植物,具有广寄性特点,其寄主植物广泛,涉及多科多属多种,在野生状态下十分复杂[2]。由于寄主植物的不同,造成寄生药材的成分与功能差

异,在国外已见研究报道[3,4]。在国内,伍朝筼等[5]对寄生在马桑树上的马桑寄生成分分析发现马桑寄生含有马桑树特征性马桑内酯,周芳等[6]对以夹竹桃为寄主的桑寄生与红花寄生强心作用实验研究发现红花寄生对离体蛙心具有夹竹桃样的强心作用而桑寄生则无强心作用。《中国药典》对桑寄生药材质量规范要求为不得检出强心苷。本文通过对以夹竹桃、黄花夹竹桃寄主植物上的桑寄生强心苷含量进行检测分析,一方面考察桑寄生及其夹竹桃、黄花夹竹桃寄主植物强心苷含量的关系,另一方面为桑寄生药材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岛津UV- 25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KQ-400KDE型高功率数控超声波清洗仪(江苏昆山超声仪器有限公司);地高辛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供含量测定用,批号为100080- 200306);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超纯水。 1.2 材料实验材料于2007-11分别采自广西南宁、钦州等地,经广西中医学院邓家刚教授鉴定寄生植物为广寄生Taxillus chinensis (DC.) Danser,寄主植物分别为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和黄花夹竹桃Thevetia peruviana,将采集样品材料清洗干燥,枝叶分开粉碎(60目)后备用。 2 方法与结果 2.1 标准曲线的制备采用比色法进行测定[7]。精密称取105℃干燥至恒重的地高辛对照品10 mg,置25 ml 容量瓶中,用60%乙醇

B-raf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PCR-毛细管电泳法)标准化操作流程

B-raf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 标准化操作流程 1、预期用途 该产品用于定性检测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石蜡包埋病理组织切片DNA的B-rafV600E 基因突变。B-raf 基因是一种癌基因,编码一种丝/ 苏氨酸特异性激酶,是RAS/RAF/MEK/ERK/MAPK 通路重要的转导因子,参与调控细胞内多种生物学事件,如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等。B-raf 基因位于7p34,长约190kb,转录mRNA 长2.5kb,编码783 氨基酸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94000-95000 Da。 研究表明,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如恶性黑色素瘤、结直肠癌、肺癌、甲状腺癌、肝癌及胰腺癌等均存在不同比例的B-raf 突变,B-raf 突变主要发生在Exon15 上的激活区的第1799 氨基酸上(T 突变为A),导致编码的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缬氨酸(V600E),该突变能使B-raf 激酶活性提高,V600E 突变能模拟T598 和S601 两个位点磷酸化作用,使BRAF 蛋白激活。近来研究表明,对于野生型Kras、但存在B-raf 基因V600E 突变患者,抗EGFR 单抗治疗无效。2010 年版《NCCN 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已明确指出“如K-ras 基因无突变时,需检测B-raf 基因突变,如果后者存在V600E突变,则不应该给予抗EGFR 单抗治疗。” 2、仪器配置要求 移液器,振荡器,微型离心机,生物安全柜,高速冷冻离心机,定性PCR仪,荧光定量PCR仪(ABI7500,LightCycler? 480,MX3000P,CFX-96等),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基因分析仪(ABI3130,ABI3500DX)。 3、耗材要求 无菌带滤芯吸头、吸水纸,离心管(1.5ml,0.5ml,0.2ml)、PCR反应管(配套荧光定量PCR仪型号)及无粉一次性乳胶手套,基因分析板。 4、责任人 基因扩增实验室室长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 5、执行人 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有合格的操作技能的检验专业技术人员。 6、检测原理 本产品选取人类基因组B-raf 基因Exon 15 上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对扩增后的PCR 产物片段进行测序分析。使用尿苷酶(UNG)防污染体系,经加热可以选择性地降解U-DNA,以防止先前PCR 扩增产物的污染。 7、试剂来源 北京鑫诺美迪基因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8、样本要求 8.1用量:每例标本切5张(10μm)白片,连续切片,不漂洗脱蜡,直接封存于1.5ml EP管中; 8.2质量:为确保DNA提取成功率,必须选择2年以内的石蜡标本; 8.3标本收集方法:石蜡包埋病理切片样品应确定含有肿瘤病变细胞,为了保证切片组织中

关于基因变异的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关于基因变异的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摘要:高通量、高分辨率基因组学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人类基因组中长度在 1Kb~3Mb的亚显微水平结构变异检测方法的发展,这些结构变异主要包括基因拷贝数变异、倒置、插入、缺失、重复及其它基因重排,而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技术达不到如此高的分辨率,该文先主要介绍基因变异的具体概念及几种分类标准,然后就本人所了解详细介绍突变分析技术及其具体原理,如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寡核苷酸杂交、荧光原位杂交(FISH)、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异源双链体形成分析(HA)、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体外蛋白截短实验(PTT)、定量多重PCR技术(QM-PCR)和DNA序列分析(DNA sequencing)等十大分析技术。并且,进一步以实例来介绍下这些技术在临床上的运用。最后,简单分析各个技术的优缺点,讨论下自己对于突变研究方法的一点简单想法和展望。 关键词:基因变异检测技术临床疾病 人类遗传变异被Science杂志评为2007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类基因组存在大量变异,研究这些变异不仅有助于揭示许多复杂疾病和个体性状的遗传学机制,也加快了个性化用药的步伐,而关于基因变异的研究方法则印证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原理,根据不同变异类型,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技术。这面就基因变异和技术做一具体综述。 基因变异 根据发生突变的碱基数目,遗传变异可分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和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SVs)。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是指基因组内DNA中某一特定核苷酸位置上存在转换、颠换、插入、缺失等变化,而且其中至少一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频率不小于1%,它是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tmorphism,RFLP)和微卫星多态性(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这两种遗传标记之后,成为第三代分子标记。而结构变异则指1Kb以上的DNA碱基的改变,进一步分为大于3Mb的显微水平结构变异和大小在1Kb~3Mb之间的亚显微水平结构变异。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知道广义突变包括染色体畸变,狭义突变专指基因DNA 水平的改变,而本文关于基因变异的综述主要是从突变的狭义角度出发。理论上导致基因突变的原因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诱导性(induced)突变,包括物理因素,X-ray或其他高能射线;化学因素,如碱基相似物、烷化剂的使用等;生物因素,如病毒基因的插入等。另一类是指自发性(spontaneous)突变,DNA 复制过程中的配对错误。如DNA氧化损伤是细胞自发突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各种DNA氧化损伤产物中,8-羟基鸟嘌呤(8-OhdG)性质稳定,常作为生物标志应用于细胞DNA氧化损伤程度的评估,并且作用机理主要是由于8-OhdG倾向与腺嘌呤(A)配对,导致G>T突变。 根据基因突变的形式,又可以将突变类型分为点突变(point mutation)、框内突变(inframe mutation)和DNA大片段缺失或复制(large deletion or duplication)。 一、点突变,指只有一个或几个核苷酸的改变,是突变中最多见的形式。 1、根据碱基替换可分为同义突变(samesense mutation)、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和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其中同义突变是指碱基替换后,虽然密码子发生改变,但编码的氨基酸没有改变(遗传密码的兼并性),亦称静止

基因突变的鉴定

基因突变的鉴定 (2010-07-05 17:37:50) 转载▼ 标签: 杂谈 一.植物形态突变的鉴定 经人工诱发或自然发生的变异是否属于真实的基因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突变频率的高低等,都应进行鉴定。 1.真实遗传变异的鉴定 变异有可遗传的变异,有不可遗传的变异。基因本身发生化学性质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因环境条件而导致的表现型变异是不遗传的。所以,在诱变处理材料的后代中一旦发现与原始亲本不同的变异体,首先要鉴定它是否真实遗传。例如,在农作物诱变育种过程中,某种高杆植物经理化因素处理后,在其后代中发现个别矮杆植株,这种变异究竟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呢?还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呢?二者如何鉴别呢? 把变异体与原来的亲本种植在土壤条件和栽培条件均匀一致的环境下,若变异体与原始亲本的表现大体相似,即原来的变异消失了,说明它不是遗传的变异;反之,若变异体与原始亲本不同,仍然表现为矮杆,说明它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如何鉴别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利用杂交试验的方法,可以区分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以上例而言,让矮杆突变体植株与原始亲本杂交,若F1表现高杆,F2中既有高杆,也有矮杆植株,说明矮杆突变是隐性突变。若是显性突变情况又如何呢?F1表现为矮杆,F2中矮杆:高杆为3:1。 3.利用花粉直感现象估算配子的突变率 为了测定玉米子粒非甜籽变为甜粒(Su→su)的基因突变频率,以甜粒玉米纯合体作母本,用经诱变处理过的非甜粒纯合体的花粉授粉。 susu×SuSu 在正常情况下,非甜(Su)对甜(su)为显性,授粉后的果穗应该完全是非甜粒种子,假如在果穗上发现甜粒种子,就可以认为是Su花粉经诱发处理以后发生了Su→su突变,并可计算出突变频率。

桑寄生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XXXXXXXX有限公司原料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1品名: 1.1中文名:桑寄生 1.2 汉语拼音:Sangjisheng 2代码: 4 取样文件编号: 5 检验方法文件编号: 6 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 7 质量标准:

7 检验操作规程: 7.1 试药试剂:甲醇、水、稀硫酸、乙酸乙酯、槲皮素对照品、0.5%氢氧化钠溶液、甲苯(水饱和)、甲酸乙酯、甲酸、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乙醇、乙醚、醋酸铅饱和溶液、硫酸钠饱和溶液、三氯甲烷、碱性3,5-二硝基苯甲酸溶液。

7.2 仪器设备:显微镜、电子天平、回流装置、水浴锅、硅胶G薄层板、紫外光灯。 7.3性状:取本品适量,自然光下目测色泽,嗅闻气味。 7.4 鉴别: 7.4.1取本品横切面制片显微镜(10×10)观察组织结构特征。 7.4.2取本品粉末5g,加甲醇-水(1:1)60ml,加热回流1小时,趁热滤过,滤液浓缩至约20ml后,加水10ml,再加稀硫酸约0.5ml,煮沸回流1小时后,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30ml,合并乙酸乙酯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槲皮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7)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用0.5%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水饱和)-甲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7.5 检查:强心苷:取本品粗粉10g,加80%乙醇5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热水10ml使溶解,滤过,滤液加乙醚振摇提取4次,每次15ml,弃去乙醚层,取下层水溶液加醋酸铅饱和溶液至沉淀完全,滤过,滤液加乙醇10ml,加硫酸钠饱和溶液脱铅,滤过,滤液加三氯甲烷振摇提取3次,每次15ml,合并三氯甲烷液,浓缩至1ml。取浓缩液点于滤纸上,干后,滴加碱性3,5-二硝基苯甲酸溶液(取二硝基苯甲酸试液与氢氧化钠试液各1ml,混合),不得显紫红色。 7.5.1二氧化硫残留量照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附录58)测定,不得过150mg/kg。

Braf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说明书

人类B-raf基因V600E突变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说明书 【产品名称】 通用名:人类B-raf基因V600E突变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 英文名:Diagnostic kit for V600E Mutation of Human B-raf Gene(Fluorescence PCR Analysis) 【包装规格】 20测试/盒 【预期用途】 B-raf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长臂上,是一种癌基因,属RAF基因家族,有18个外显子,编码一种含783个氨基酸的B-raf蛋白,是EGFR通路RAS/RAF/MEK/MRK/MAPK中重要的转导因子,参与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等多种生理过程。 针对EGFR的肿瘤靶向药物通过抑制该途径发生药理作用。研究表明在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B-raf基因突变,其中第15外显子上V600E点突变最常见,约占所有突变的90%以上,该突变导致B-raf蛋白被异常激活,从而使患者接受EGFR-TKI药物和EGFR单抗类药物治疗失效。据中国2010版《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建议,对K-raf基因检测正常的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癌患者,应进一步检查B-raf基因的突变状态,以指导靶向药物治疗方案。 本试剂盒以人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切片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检测样本,用于肿瘤组织B-raf 基因V600E点突变的定性检测,为临床肿瘤靶向药物的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本公司尚无临床实例证实B-raf 基因突变与靶向药物的相关性,其相关性主要来自文献报道,因此本试剂盒检测结果仅用于辅助临床医生对肿瘤患者制定用药方案。 【检验原理】 本试剂盒基于实时荧光PCR平台,结合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ARMS)技术、野生型基因扩增抑制技术和多重PCR技术检测B-raf基因V600E突变。ARMS技术是指PCR引物的3’端末位碱基必须与其模板DNA互补才能有效扩增,通过设计特异性ARMS引物,对存在V600E突变的B-raf基因靶序列进行PCR扩增放大,并利用FAM基团标记的Taqman 探针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因为采用了野生型基因扩增抑制剂,使ARMS体系能够耐受更高浓度的背景野生型B-raf基因,降低了试剂盒对基因组样本的DNA浓度要求,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为质控扩增体系的有效性,试剂盒设置了内质控和外质控,内质控基因是人类基因组的一个保守片段,长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学案 学校:利川市第二中学 班级:211 执教者:余辉 一、 基因突变的概念: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 、 和 ,而引起的 的改变。 例1:(2016海南卷.25)依据中心法则,若原核生物中的DNA 编码序列发生变化后,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变,则该DNA 序列的变化是( ) A .DNA 分子发生断裂 B .DNA 分子发生多个碱基增添 C .DNA 分子发生碱基替换 D .DNA 分子发生多个碱基缺失 例2: (2018?烟台模拟)如图为人WNK4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已知WNK4基因发生一种突变,导致1 169位赖氨酸变为谷氨酸。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 ) A .①处插入碱基对G —C B .②处碱基对A —T 替换为G —C

C.③处缺失碱基对A—T D.④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 思考:基因突变是否一定引起性状的改变? 思考: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它一定都能遗传给后代吗?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 诱发突变: 自发突变: 三、基因突变的特点 问题1:我们知道DNA的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在什么时候容易出现差错呢? 问题2:DNA复制一般是高度准确的(碱基互补配对),由复制差错引起的基因突变频率高吗? 问题3:是否只有有性生殖的生物才会发生基因突变?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能否发生基因突变?病毒能否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否具有普遍性? 问题4:基因突变的低频性和普遍性矛盾吗? 问题5: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DNA分子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这说明了基因突变的什么特点? 例3:(2018?衡水模拟)如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B.Ⅰ、Ⅱ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变 C.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基因突变频率较高,主要是由于间期时间相对较长D.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b、c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 问题6:基因突变通常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是定向的还是不定向的?环境能否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 问题7:经过漫长的进化,生物的性状只有与环境相适应才被保留,如果基因突变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往往对生物是有利还是有害? 例4:(2018·揭阳一模)具有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基因的个体(即杂合子)并不表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症状,因为该个体能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血红蛋白,并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主要流行于非洲疟疾猖獗的地区。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_必修二_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测试题及答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一、选择题 1.人类发生镰刀型贫血症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突变,突变的方式是基因内()A.碱基发生替换 B.增添或缺失某个碱基对 C.增添一小段DNA D.缺少一小段DNA 2.若一对夫妇所生的子女中,性状上差异甚多,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环境影响 D.染色体变异 3.现有三种玉米籽粒,第一种是红的,第二种是白的,第三种也是白的,但如果在成熟时期暴露于阳光下籽粒变成红的。第三种玉米的颜色是由哪种因素决定的()A.基因 B.环境 C.基因和环境 D.既不是基因也不是环境 4.下列不属于多倍体特点的是() A.茎秆、叶、果实、种子都较大 B.发育迟缓 C.营养物质含量增多 D.高度不育 5.人工诱导多倍体最常用的有效方法是() A.杂交实验 B.射线或激光照射萌发的种子或幼苗C.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花药离体培养 6.遗传病是指() A.具有家族史的疾病 B.生下来就呈现的疾病 C.由于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而引起的疾病 D.由于环境因素影响而引起的疾病 7.21三体综合征属于() A.基因病中的显性遗传病 B.单基因病中的隐性遗传病 C.常染色体遗传病 D.性染色体遗传病 8.无子西瓜之所以无子,是因为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 A.数目增加,因而不能形成正常的卵细胞 B.数目减少,因而不能形成正常的卵细胞 C.联会紊乱,因而不能形成正常的卵细胞

D.结构改变,因而不能形成正常的卵细胞 9.人类基因组是指人类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其主要内容包括绘制人类基因的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和转录图。科学家应对多少条染色体进行分析() A.46条 B.23条 C.24条 D.22条 10.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基因突变包括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②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时,碱基排列发生差错,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产生基因突变 ③生物所发生的基因突变,一般都是有害的,但也有有利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1.下列变异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A.外祖父色盲,母亲正常,儿子色盲 B.杂种红果番茄的后代出现黄果番茄 C.纯种红眼果蝇的后代出现白眼性状 D.用花粉直接培育的玉米植株变得弱小 1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会导致生物发生遗传物质的重组,在下列叙述中与遗传物质重组无关的是() A.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发生局部的互换 B.卵原细胞形成初级卵母细胞时DNA复制 C.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在配子中自由组合 D.受精作用时,雌雄配子的遗传物质相互融合 13.如果将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病的患者血液,输给一个血型相同的正常人,将使正常人() A.基因产生突变,使此人患病B.无基因突变,性状不遗传给此人 C.基因重组,将病遗传给此人D.无基因重组,此人无病,其后代患病 14.下列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A.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 B.染色体增加了某一段 C.染色体中DNA增加了碱基对 D.染色体中DNA缺少了一个碱基 15.用基因型DdTt的个体产生的花粉粒,分别进行离体培育成幼苗,再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成为二倍体。这些幼苗成熟后的自交后代是()

人类EGFR基因突变荧光PCR检测试剂盒说明书

人类EGFR基因突变荧光PCR检测试剂盒说明书 【产品名称】 通用名称:人类EGFR基因突变荧光PCR检测试剂盒 英文名称:Shuwen? Human EGFR Gene Mutation Detection Kit for Real-Time PCR 【包装规格】 7测试/盒 【预期用途】 EGFR是一种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受体,具有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TK)活性,是原癌基因c-erbB-1(HER-1)的表达产物。EGFR 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有:PI3K-PDK 通路,RAS-RAF-MEK-ERK-MAPK 通路,PLC-γ 通路,JAK-STAT 通路。通过这些途径,将胞外信号转化为胞内信号,从而有效应对外界的信号刺激,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抑制细胞的凋亡。EGFR异常调节通过多种机制促进细胞恶性转化,包括受体的过度表达、突变、生长因子-受体自分泌环的活化以及特定的磷酸酶失活,其中涉及肿瘤发生和进展的机制中最常见的是EGFR的基因突变和过度表达。 EGFR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短臂7pl2-14区,由28个外显子组成。其突变主要发生在EGFR酪氨酸激酶的ATP结合位点的编码区(第18-20外显子),研究表明,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例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埃可替尼等)疗效与EGFR基因的突变有密切的相关性。目前已经报道大约有30种突变与吉非替尼的药物反应相关,主要是19外显子上的缺失突变和21外显子上的L858R的点突变。外显子19上747-750位氨基酸的大约20种缺失约占所有突变的45%,其中以两种delE746-A750(2235_2249del15和 2236_2250del15)最为常见,占到外显子19缺失总数的75%;外显子21上L858R的点突变占所有突变的45%左右;外显子18的3种点突变(G719X)约占5%;外显子20的突变占1%左右。另外研究发现外显子20上的T790M突变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的耐药性相关。 本试剂盒以肿瘤DNA为检测样本,提供EGFR基因突变的定性检测。本试剂盒仅为临床医生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具体临床应用时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不能以本试剂盒检测结果作为临床诊断的唯一依据。 【检测原理】 本试剂盒结合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技术,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DNA样品中的EGFR突变基因。利用特异性引物对突变靶序列进行扩增,同时阻滞野生型的扩增,通过TaqMan探针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使得突变基因得到扩增而野生型基本不扩增,从而达到高检测特异性和高灵敏度。 【主要组成成分】 本试剂盒具体包含组分如表1 表1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练(七)实用类文本阅读(国家森林防火人类基因突变)(含解析)

限时练(七) 实用类文本阅读(国家森林防火·人类基因突变) (建议用时:30分钟)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1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范围的人口膨胀,工业化进程加快,森林中人类的活动影响加剧,森林火灾发生的危险性提高,森林资源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防御和控制森林火灾也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森林火灾的发生有很多深层次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全世界每年发生森林火灾几十万次,受灾面积达几百万公顷,约占森林总面积的0.1%。特别是进入80~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火灾有上升的趋势,如1987年中国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火灾,过火面积133万hm2;1997~1998年印度尼西亚长期干旱以后的热带雨林大火烧掉了上百万公顷的森林,这些森林火灾给相关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各国的森林防火费用不断增加,而森林火灾面积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森林火灾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导致气温升高。严重的森林火灾还会引起土壤的荒漠化,并对全球的经济产生影响。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森林防火工作,不断提高林火管理技术。 (摘编自《国外森林火灾应急管理系统研究与借鉴》) 材料二: 图一:2009-2018年中国森林火灾次数统计表

图二:2004-2016年中国森林火灾成因比例 材料三:随着春季到来,全国陆续进入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关键期。记者3月中旬到凉山州采访时注意到:县、乡镇、村各级干部都已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森林防火上;沿途的重要出入路口,都能见到戴着红袖章的巡护人员在工作。 尽管如此,部分地区还是存在基础设施跟不上防火形势的问题。一些森林消防队员表示,发生较大规模森林火灾的地区,森林内往往缺少防火隔离带和防火通道,一旦发生火情,火借风势就容易快速蔓延,增加扑灭难度。 中央党校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曹海峰表示,中国森林消防技战术水平比以前有了长足进步,不过在一些高精尖技术的应用上还有提升空间,航空消防飞机数量总体较少,覆盖范围比较有限。另外,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火灾的应用上也有提升空间。 (摘编自《瞭望·森林防火仍需警钟长鸣》) 材料四:今年的清明节,很多人自发地祭奠和追思那些在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中牺牲的消防指战员和扑火人员,为这些新时代的英雄献上鲜花与敬意。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不能不从人为因素入手,来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和由此造成的损失。 与人为引发森林火灾相关的罪名有放火罪和失火罪。除极少数火灾是人为故意纵火外,大多数人为引发的森林火灾当事人都没有主观故意。但这也构成失火罪,刑期是三年以上七年以下。 数据显示,将近20%的森林火灾是由于上坟烧纸引起,每年的清明时节,既是祭扫的高峰期,也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如何引导和教育民众摒弃传统祭扫陋习是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据显示,人为引发森林火灾最主要的原因是山区居民烧荒、烧炭,这种情况占了31%还多。为此,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帮助山区居民脱贫脱困,过上好的生活,也是当务之急。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森林防火任重道远》)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09年到2016年,中国森林火灾次数总体呈现递减趋势,我国森林防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B.中国森林火灾次数在2017年略有上升,2018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 478起,同比2017年下降约23%。 C.从图2可以看出森林大火的成因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占绝大部分,所以控制火灾的关键是做好人的工作。 D.2004-2016年,导致森林失火最多的人为原因是烧荒烧炭、上坟烧纸、野外吸烟,它们属于非生产性用火。 解析:D项,“烧荒烧炭、上坟烧纸、野外吸烟,它们属于非生产性用火”错误,“烧荒烧炭”是生产性用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