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只有两种产品:呢绒和酒,生产一单位的呢绒英国需要投入100单位劳动,葡萄牙则需要90单位,生产一单位酒,英国需投入120单位劳动,葡萄牙需要投入80单位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共生产出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 英国在生产酒和呢绒上劳动投入都比葡萄牙多,但生产呢绒所投入的劳动是葡萄牙的1.1倍(100/90),酒却是1.5倍(120/80),表明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呢绒上的效率比酒要高,也就是说应该在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生产一单位的呢绒的产量需要放弃100/120的酒,生产1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单位的呢绒,生产呢绒机会成本小,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的酒,90/80大于100/120,因而英国在生产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葡萄牙的角度,生产呢绒的投入是英国的90%(90/100),在酒上67%(80/120),说明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就的生产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葡萄牙生产一单位的酒的产量需要放弃80/90的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单位的酒,生产酒机会成本小,而英国生产一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的呢绒,80/90大于120/100,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 现在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生产呢绒而葡萄牙生产酒,英国可以生产出的2.2单位的(220/100)呢绒,葡萄牙可以生产2.125单位(170/80)的酒。这样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产量都高于分工前。 假定英国以1单位的呢绒换取葡萄牙1单位的酒,那么英国可以多消费0.2单位的呢绒,而葡萄牙可以多消费0.125单位的酒。 结论:实行国际分工使两国可增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贸易增加了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双方都有利。 意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上强或弱,无论它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更多的产品。 多边贸易和多种产品 在现实生活中,国际贸易大多是由多个国家参加的,相互之间交换多种产品,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比较优势是否还起作用? 第一种情况:多个国家,两种产品的贸易 在多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贸易模式取决于各国各自的价格优势 假设5个国家参加国际贸易,各国生产一单位产品的成本如表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分工前分工后 呢绒酒呢绒酒英国的劳动投入 100 120 220 葡萄牙的劳动投入 90 80 170 总产量 2 2 2.2(220/100) 2.215(170/80)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只有两种产品:呢绒和酒,生产一单位的呢绒英国需要投入100单位劳动,葡萄牙则需要90单位,生产一单位酒,英国需投入120单位劳动,葡萄牙需要投入80单位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共生产出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英国在生产酒和呢绒上劳动投入都比葡萄牙多,但生产呢绒所投入的劳动是葡萄牙的 1.1倍(100/90),酒却是1.5倍(120/80),表明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呢绒上的效率比酒要高,也就是说应该在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生产一单位的呢绒的产量需要放弃100/120的酒,生产1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单位的呢绒,生产呢绒机会成本小,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的酒,90/80大于100/120,因而英国在生产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葡萄牙的角度,生产呢绒的投入是英国的90%(90/100),在酒上67%(80/120),说明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就的生产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葡萄牙生产一单位的酒的产量需要放弃80/90的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单位的酒,生产酒机会成本小,而英国生产一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的呢绒,80/90大于120/100,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 现在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生产呢绒而葡萄牙生产酒,英国可以生产出的2.2单位的(220/100)呢绒,葡萄牙可以生产2.125单位(170/80)的酒。这样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产量都高于分工前。 假定英国以1单位的呢绒换取葡萄牙1单位的酒,那么英国可以多消费0.2单位的呢绒,而葡萄牙可以多消费0.125单位的酒。结论:实行国际分工使两国可增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贸易增加了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双方都有利。 意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上强或弱,无论它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更多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林君泓1100800130二学位摘要国际投资理论包括如下八重理论分别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补充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在自由贸易与经济保护这对矛盾体中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方式才能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当前的经济危机更使我们有必要深刻思考什么样的贸易政策更符合中美两国的长远利益。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受贸易理论指导的历史和实践多次证明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自由贸易政策对参与贸易的国家是最有利的。自由贸易政策理论的提出源于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其中典型的代表为亚当?斯密AdainSnuth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ido的比较优势理论。此后的自由贸易政策相关理论都是围绕着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i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展开论述的。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亚当?斯密1776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对重商主义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斯密以家庭的例子推及国家指出一件商品如果在本国制造比在他国制造所花费的成本高就应放弃在本国制造选择从他国进口。这种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会同时提高两国的财富。他否定重商主义所认为的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认为国际贸易是正的非零和博弈。斯密不仅回答了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

生贸易而且回答了如何进行贸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在于他所指的正的非零和的博弈仅存在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而对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悬殊的国家是否要进行贸易则缺乏解释能力。大卫?李嘉图1816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税赋原理》一书中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斯密的理论进行了完善。李嘉图认为国家之间不论经济发展水平强弱只要按照其相对的比较优势生产并交换产品同样能实现正的非零和的博弈。可以说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属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特殊情况。李嘉图的理论也有严格的假设前提即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存在差异。若去掉这个假设即若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完全一致的话李嘉图则回答不了两个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二、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己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即边际产业部门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1对外投资的产业。日本对外投资是按照比较成本原则以资源开发、纺织品、零部件等标准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则是逆比较成本的以美国拥有比较优势的汽车、电子计算机、化学产品、医药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由于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过早地移植到国外容易导致美国经济的空心化倾向。2对外投资的主体。日本根据国际分工原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格兰仕案例分析)(DOC)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首先,文章结构由以下四部分组成,一、比较优势理论二、先发优势理论三、后发优势理论四、格兰仕的案例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 作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贸易模式的产生原因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 接下来介绍一下比较优势理论的定义 定义 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即“良莠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商品,彼此都节省了劳动力,都得到了好处。 当然,该理论是有前提条件的 理论前提条件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2)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3)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的形式; (4)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5)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

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普遍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尽管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不失为指导一般贸易实践的基本原则。不仅如此,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除了可以用于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以外,还有较为广泛的一般适用性。 举个例子: 如大学教授一般都要聘请助教,专门负责对学生的日常辅导,负责批阅学生的作业,同时还要帮助教授做好讲授课程的有关准备工作。但我们知道,一位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完全可以在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兼顾这些工作,而且教授直接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们的收益一定会更大、更多。又如经验丰富的外科大夫除了能够给病人动手术以外,肯定还完全能够胜任对病人的护理,完全能够亲自为一个外科手术作各方面准备。但外科大夫往往都要专门聘请护士小姐。再如企业的高级资深管理人员,除了可以全面打理公司业务外,还能非常熟练地处理公司的日常业务档案,至于文件的打印,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等等,公司经理们更应是行家里手。但他们同样还是要专门聘请秘书和打字员。 凡此种种,还可以举出很多其他例子。究其原因,无非是

谈谈你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解

谈谈你对比较优势的理解 1776年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的代表作《国富论》中的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存在贸易的前提是两个国家之间都存在交易产品存在绝对优势才进行的,对于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和两种产品都处于弱势的国家就不可能发生国际贸易了,而李嘉图则对斯密理论进行了发展和修正,李嘉图认为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李嘉图的理论证明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由此可知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下面用实例来谈谈我对比较优势的理解,假设美国和中国都生产电视机和鞋子,且产品的品质都一样,不同的是生产成本。 从上面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电视机上还是在鞋子上,中国的制造成本均比美国底,就电视机和鞋子这两种产品来说中国都具有绝对优势,由电视机(4000)/鞋子(800)=5(电视机/鞋子)说明美国制造1单位电视机的成本等同于制造5单位鞋子的成本,同理中国制造1单位电视机的成本等同于制造7.5单位鞋子的成本。由此说明美国相对于中国来说单比较电视机和鞋子,美国在电视机上的制造的成本要低于中国在电视机上的制造成本。尽管中国在无论在电视机还是在鞋子上都有绝对优势,但相对的说中国在电视机上的优势比中国在鞋子上的优势要小,由此对美国来说在电视机上有比较优势,而在鞋子上处于比较劣势。相反的对中国来说,中国在鞋子上有比较优势,在电视上处于比较劣势。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比较优势是在两个行为主体在两件事情上的比较,而不是单纯的中国电视机与美国电视的制造成本的比较,中国鞋子和美国鞋子制造成本的单一比较。是把中国电视和鞋子相对于美国电视和鞋子两个行为主体在两件事情上的比较,得出中国在鞋子上有比较优势,而美国在电视机上有比较优势。从而得出一个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那么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美国在生产1单位电视的的机会成本是5单位鞋子的成本,中国在在生产1单位电视的机会成本是7.5单位鞋子的成本,美国生产1单位电视的机会成本比中国低,所以说美国在电视机上有比较优势。 接下来再来说明比较优势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利益同样用以上例子来说明,如上图所示,我们假设两国都生产自己比较优势专业化的产品,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即美国生产1单位电视机而少生产了5单位的鞋子,而中国少生产1单位的电视机而多生产了7.5单位的鞋子,中国和美国发生贸易,美国把电视机出口给中国,中国把鞋子出口给美国。我们把中国和美国生产的电视机和鞋子加起来,结果是电视机没生产,在实现了两国互相交易的基础上,同时还多生产了7.5—5=2.5单位的鞋子。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贸易带来的好处是贸易总产量增加了,说明比较优势带来的贸易利益确实存在。 最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绝对优势是自己的某种商品跟别人的一个比较,即处于绝对优势或劣势;而比较优势是自己多种商品之间的一个比较,选择生产绝对优势最大的商品(或绝对劣势最小的商品),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从而实现相对即比较利益。

谈谈你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解

谈谈你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解 1 / 1 谈谈你对比较优势的理解 1776年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的代表作《国富论》中的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存在贸易的前提是两个国家之间都存在交易产品存在绝对优势才进行的,对于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和两种产品都处于弱势的国家就不可能发生国际贸易了,而李嘉图则对斯密理论进行了发展和修正,李嘉图认为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李嘉图的理论证明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由此可知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下面用实例来谈谈我对比较优势的理解,假设美国和中国都生产电视机和鞋子,且产品的品质都一样,不同的是生产成本。 从上面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电视机上还是在鞋子上,中国的制造成本均比美国底,就电视机和鞋子这两种产品来说中国都具有绝对优势,由电视机(4000)/鞋子(800)=5(电视机/鞋子)说明美国制造1单位电视机的成本等同于制造5单位鞋子的成本,同理中国制造1单位电视机的成本等同于制造7.5单位鞋子的成本。由此说明美国相对于中国来说单比较电视机和鞋子,美国在电视机上的制造的成本要低于中国在电视机上的制造成本。尽管中国在无论在电视机还是在鞋子上都有绝对优势,但相对的说中国在电视机上的优势比中国在鞋子上的优势要小,由此对美国来说在电视机上有比较优势,而在鞋子上处于比较劣势。相反的对中国来说,中国在鞋子上有比较优势,在电视上处于比较劣势。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比较优势是在两个行为主体在两件事情上的比较,而不是单纯的中国电视机与美国电视的制造成本的比较,中国鞋子和美国鞋子制造成本的单一比较。是把中国电视和鞋子相对于美国电视和鞋子两个行为主体在两件事情上的比较,得出中国在鞋子上有比较优势,而美国在电视机上有比较优势。从而得出一个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那么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美国在生产1单位电视的的机会成本是5单位鞋子的成本,中国在在生产1单位电视的机会成本是7.5单位鞋子的成本,美国生产1单位电视的机会成本比中国低,所以说美国在电视机上有比较优势。 接下来再来说明比较优势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利益同样用以上例子来说明,如上图所示,我们假设两国都生产自己比较优势专业化的产品,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即美国生产1单位电视机而少生产了5单位的鞋子,而中国少生产1单位的电视机而多生产了7.5单位的鞋子,中国和美国发生贸易,美国把电视机出口给中国,中国把鞋子出口给美国。我们把中国和美国生产的电视机和鞋子加起来,结果是电视机没生产,在实现了两国互相交易的基础上,同时还多生产了7.5—5=2.5单位的鞋子。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贸易带来的好处是贸易总产量增加了,说明比较优势带来的贸易利益确实存在。 最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绝对优势是自己的某种商品跟别人的一个比较,即处于绝对优势或劣势;而比较优势是自己多种商品之间的一个比较,选择生产绝对优势最大的商品(或绝对劣势最小的商品),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从而实现相对即比较利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