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第7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第7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第7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第7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7.1 引言

除了技术差距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外,迄今为止的贸易理论都是静态的。

也就是说,给定一国的要素禀赋、技术、偏好后,就可以决定该国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收入。然而,要素禀赋会随时间改变,技术会经常变化,偏好也会变化,这样该国的比较优势也就随时间发生变化。

7.2 生产要素的增长

通常,一国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会随时间而增长。同样,通过利用部分资源来生产资本设备,一国的资本存量将会增加。资本是人造的生产手段,如机械、工厂、办公楼、交通和通讯工具,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一国的生产产品和劳务的能力。

虽然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劳动和资本,但这里仍然假设所有的劳动和资本的单位都是同一类型的。当然,现实中还有其他可消耗的自然资源(如矿产)和新发现的或新投入使用的资源。

继续假设国家的经济增长是在不变规模收益下生产两种产品(X为劳动密集型,Y为资本密集型)获得的。

补充: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世界在不断地变化着,而国际贸易总是要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

①实际的投资可以扩大一国的实物资本存量;

②人口的增长为劳动力大军增添了新的成员;

③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

④新资源储量的发现会改变我们对一国资源禀赋的估价;

⑤土地的开拓能够改变可利用土地的数量;

⑥新技术会提高人们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

⑦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会改变对各种商品的需求。

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对贸易模式产生影响。

A随时间变化的劳动增长与资本积累

随时间变化的劳动和资本禀赋的增长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外移。外移的形状和程度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的增长比率。如果二者增长比率相同,生产可能性曲线将按两要素的增长比率同时向两个方向外移。结果,新旧两条曲线与任何源于原点的射线相交时,两个焦点的斜率相等。这就是所谓平衡增长的情况。

如果仅有劳动禀赋增长,由于劳动投入到两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资本,因此两种产品的产量均会增加。然而,产品X(劳动密集型)的增加将快于产品Y(资本密集型)的增加。

在仅有资本要素增长时情况相反。

如果劳动和资本以不同比率增长,外移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以类似地确定。

图7.1表明了假设的A国各类型要素增长的情况。左图说明假定A国的劳动与资本两要素都增加一倍的平衡增长的情况。在规模收益不变条件下,每一种产品的最大产量也增加

一倍。增长前后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相同,因此两条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或Px/Py在B点和B`点相等。这里B点和B`点都是与一条来自原点的射线的交点。

右图重复了A国在增长前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显示了另两条分别为仅有劳动增加一倍和仅有资本增加一倍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仅有劳动增加时,曲线更多地向测度劳动密集型产品的X轴方向扩展。仅有资本增加时,曲线更多地向测度资本密集型产品的Y轴方向扩展。

注意,当仅有劳动加倍时,X的最大产量并不也加倍。要让X加倍,必须使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都加倍。同样,当仅有资本加倍时,Y的最大产量也增加不到一倍。

当劳动和资本以相同比率增长时,两种商品的规模报酬不变,生产效率以及劳动和资本的回报率在增长前后都不变。如果依存率(dependency rate,依赖于总人口的比率)也不变,则一国的人均收入和福利也会保持不变。

如果仅有劳动增长(或劳动比资本增长快),则资本/劳动比率以及劳动生产率、劳动回报率、人均实际收入都会下降。

如果仅有资本增长,资本/劳动比率、劳动生产率、劳动回报率、人均实际收入都将上升。

图7.1 随时间变化的劳动和资本的增长

Y Y

0 140 275X

B 雷布津斯基定理

雷布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假定:在商品价格不变情况下,如果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产量增加,另一种商品的产量减少。

例如,如果A国的劳动增加,在Px和Py不变情况下,X(劳动密集型)的产量将以更大的幅度增加,而Y(资本密集型)的产量则下降。

图7.2 只有劳动增长时的雷布津斯基定理

80

70

60

20

10

0 50 130 270 X

图7.2说明了仅有劳动加倍前后,生产可能性曲线变动的情况。在增长前,一国以Px/Py=PB=1的价格,通过贸易确定在B点生产。在仅有劳动加倍,Px/Py仍为1时,A国将在新扩张了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M点生产。这样,X的产量增加一倍多而Y的产量则下

降了。劳动的加倍以及从Y的生产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和资本使得X的产量超过了一倍。

附录中有关于雷布津斯基定理的几何证明,这里给出直观的说明。因为商品价格在单一要素增加时保持不变,所以要素价格也必须不变。但是,仅仅在资本/劳动比率及两种商品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都不变时,要素价格才不变。

使增加的劳动充分就业,并保持两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不变的唯一方法是:降低商品Y的产量以转移出足够的资本(及小部分劳动)来吸收由于X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所有劳动。这样,在不变的商品价格下,X增加而Y减少。

事实上,X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的增加,因为有部分生产Y的劳动和资本也转移到X 的生产上来。这就是扩大效应(参见附录)。

总之,可以认为:为使Px和Py保持不变,工资率和利率必须是常量。但是在生产两种商品时,只有资本/劳动比率保持不变时工资率和利率才能不变。解决这种情况以及吸收所有新增加劳动的唯一办法是,减少使用资本/劳动比率过高的Y的产量,并将减少的资本和新增加的劳动用到资本/劳动比率较低的产品X的生产上。这样,X的产量增加,Y的产量下降,实际上X产量的增加快于劳动的增加。

相似地,只有资本增加时,Y的产量增加快于X的减少量。

如果一国的某种生产要素在国内不能转移,那么最终结果就会因该要素是否增加而不同(参见附录)。

补充:专栏:荷兰病与非工业化

开发一种新的出口资源会带来一些问题,其中一个便是所谓“贫困化问题”。如果某国已经在出口某种商品,而且该国出口的扩大会导致该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降低,那么这种出口的扩大会反而使该国的境况变得更差。

另一个问题就是曾被称为“荷兰病(Dutch disease)”的现象,即指荷兰开发了新的北海天然气资源以后出现的现象。1960年前后,荷兰发现了大量天然气资源,出口不断增加,国际收支顺差扩大,外汇储备增加,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是到了70年代,荷兰发生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情况在英国、挪威、奥地利、墨西哥等国也曾经发生过。

根据雷布津斯基定理,新兴的产业从传统工业产业吸引走了资源(劳动力),并且必须得到本可以投资于工业产业的资本,因此工业产业出现萎缩。另一种解释方式是,可出口自然资源的开发通过使国家挣得更多的外汇而导致本币在外汇市场上升值。而本国货币的升值使国外用户更难以购买本国所有的出口产品和服务。对于工业来说,这就是需求的下降,于是就导致产业的萎缩。这也印证了从实物交易模型中得到的同样的结果:如果某国出口更多的某种商品,该国必将减少另一种商品的出口或增加进口。也就是说,一国必须有所放弃才能使贸易恢复到原来的平衡。这种疾病就意味着非工业化。

产业实际上可以有两种途径得到扩张。第一,如果条件相反,自然资源的价格下降,而这一资源是产业的主要投入品(如石油),那么产业部门的生产和利润会有所上升而不是下降。第二,新的自然资源可以被征税,税收收入可以支付给工业生产部门以刺激其增长(如作为直接的生产补贴,或对实际的工业投资或出口销售进行减税)。

另外,单就资源从工业转移到自然资源产业而言,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工业发展是经济繁荣的关键。

7.3 技术进步

一些经验研究揭示了发达国家的实际人均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资本积累的

作用十分有限。然而,由于技术有几种类型,并且它们在每一种或同时在两种商品生产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速度,技术进步分析远比要素增长分析复杂。

对于我们的目的来说,使用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技术进步定义最为恰当。

在讨论中,假设技术进步前后具有不变的规模经济效应,并且技术进步一旦发生就一直持续下去。

A技术进步的类型

技术进步通常可以划分为中性的(neutral)、劳动节约型的(labor saving)和资本节约型的(capital saving)三种类型。所有技术进步都能够在给定的产量水平上既减少劳动又减少资本的使用。希克斯给技术进步作了如下分类。

①发生中性技术进步时,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同比例增加。因而资本/劳动的相对要素价格比率(工资率/利率)不变。也就是说,由于工资率/利率比率没有变化,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劳动替代资本(或者相反)的情况。因此,资本/劳动比率保持不变,所发生的只是在既定产量下现在只需要较少的劳动和较少的资本。

②发生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时,生产中的资本要素的生产率的增加大于劳动的生产率的增加。结果,由资本替代劳动,在工资率/利率比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劳动比率上升,由于对每单位劳动来说,现在使用更多的资本,因而这种技术进步被称为劳动节约型的。这样,要达到原有产量现在可使用较少的劳动和资本,但资本/劳动比率上升了(注:资本深化)。

③发生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时,劳动要素的生产率的增加大于资本的生产率的增加。结果,在工资率/利率比率不变的情况下,发生了以劳动替代资本及劳动/资本比率上升的情况。由于每单位资本使用更多的劳动,这种技术进步就被称为资本节约型的。这样,要达到原有产量现在只需要较少的劳动和资本,但劳动/资本比率上升了(注:资本浅化)。

补充(附录):希克斯技术进步的图解分析

希克斯运用等产量曲线对技术进步分类进行了解释。

所有的变化,无论何种类型,都可以由等产量曲线从原点到任意给定产出水平的移动来表示。这表明,在技术进步后,任意给定产量水平都可以用比以前更少的投入或要素将其生产出来。不同类型技术进步的差别在于,在相对要素价格(工资率/利率)不变下,对资本/劳动比率产生的效应各异。

图7.11 希克斯的中性、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K

8

4

2

O 2 4 8 L

O 1 4 8 L

K

8

4

1

O 3 4 8 L

如果资本/劳动比率不变,发生的是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如果资本/劳动比率增大,则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如果资本/劳动比率降低,则是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图7.11中的A1点开始,在技术进步前使用4单位资本和4单位劳动可以生产100X。发生中性技术进步后,同样生产100X只需要投入2单位资本和2单位劳动,在w/r=1条件下,保持资本/劳动比率=1不变(等成本曲线的绝对斜率)。

发生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时,同样的100X可以用3单位资本和1单位劳动生产,在w/r=1不变情况下,资本/劳动比率=3。而在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时,同样100X需要1单位资本和3单位劳动进行生产,在w/r=1的情况下,资本/劳动比率=1/3。

在B图A2点,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利率的比(即MPK/r)超过MPL/w,因此在X商品生产中发生资本替代劳动,此时利率/工资率比率将会上升,故而缓和资本/劳动比率上升的趋势。任何情况下,作为节约劳动的结果,在与工资率相比较中利率有可能上升。

另一方面,在C图中的A2点,MPL/w超过MPK/r,因而在X生产中,劳动替代资本。工资率/利率比率上升,这样就缓和了资本/劳动比率的下降趋势(即劳动/资本比率上升)。任何情况下,作为节约资本的结果,在与利率相比较中工资率有可能上升。

因此,在节约劳动或资本的创新数量上的一个大比例的增长,倾向于降低资本/劳动比率和工资率/利率比率。如果节约资本的创新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这一趋势就越强,因此对于劳动需要的增长就会更大。此时,对工资率/利率比率的影响取决于国内增长和国际贸易影响的净效应。

补充:中性技术进步对生产水平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这里要证明的是,一个部门的中性技术进步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强况下,引起该部门的产量增加和其他部门的产量减少。在补充图中,商品A的等产量线为AA,商品B的等产量线为BB,它们所代表的生产水平对应于给定的商品价格比率,各自的最优投入组合分别是EA和EB。假设部门A发生了中性技术进步,即等产量线AA移动到A`A`,在不变的要素价格比率下,新的最优点就是E`A。

然而,这一点并不是一个与不变的商品价格比率相容的位臵。事实上,在不变的要素价格比率下,相同数量的A(归因于技术进步,A`A`和AA代表相同产量)现在却有了一个较低的生产成本(等成本线C`C`低于CC)。同时,生产相同数量的B所需要的成本却没有变化。因此,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就不可能维持不变。

补充图中性技术进步对要素密集度和价格比率的影响

K

O L 为了使商品价格比率保持不变,要素价格比率就必须改变,以使生产等产量线BB代表的数量的B所需要的成本等于生产等产量线A`A`代表的数量的A所需要的成本。图中,这样做等同于找出一条新的等成本线C``C``,它同时与A`A`(在E``A)和BB(E`B)相切。这时,两个部门的资本密集度都降低了,PL/PK比率也有所下降(PK/PL上升)。

可以做出如下小结:如果一个部门出现了中性技术进步,在不变的商品相对价格下,那个部门相对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密集度在两个部门中都将下降,同时这一要素的相对价格上升。

B 技术进步和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随着生产要素的增长,所有类型的技术进步都使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外移的类型和程度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类型和速度。

这里我们仅讨论中型技术进步。非中型技术进步相当复杂,只能在更高级的教材中用数学方法处理。

当两种商品生产中的中型技术进步速度相同时,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按照技术进步发生的速度向所有方向均匀外移,这与生产要素平衡增长时的效应相同。这样,旧的和新的(技术进步后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当与从原点出发的射线相交时,各交点都有着相同的斜率。

图7.3显示了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技术进步发生前的情形,以及仅在X的生产中或仅在Y的生产中劳动和资本效率增加一倍以后的情形。

当仅有X的资本和劳动的生产率倍增时,对每一水平的Y的产出来说,X的产出都增加一倍。注意,当所有资源都用于生产X时,Y的产量保持不变,技术进步仅发生在X的

生产过程中。

图7.3 中性技术进步

Y

140

70

A A`

B B`

0 140 280 X

最后必须指出,在缺乏贸易的情况下,所有类型的技术进步都会增加国家福利,原因是有了较高水平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而劳动和总人口不变。在合理的再分配政策下,每人都可以比以前更富有。

案例研究7.1 国家与地区在要素禀赋上的相对变化

表7.1 不同国家或地区资源禀赋的占有率(%)

案例研究7.2 一些国家资本/劳动比率的变化

表7.2 1997年一些国家的人均资本存量(1990年价格,美元)

7.4 经济增长与贸易:有关小国的案例

A增长对贸易的效应

到目前为止,已经看到要素增长和技术进步的结果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对贸易量的影响取决于一国可进口商品和可出口商品量增长的速度,还取决于通过扩大贸易国民收入增长后消费方式的变化情况。

在相对商品价格不变条件下,如果一国可出口商品的增长速度高于可进口商品的增长速度,则增长会带来贸易规模的扩大,这被称为顺贸易(pro-trade)。如果相反则称为逆贸易(anti-trade)或中性(neutral)贸易。中性贸易条件下产量扩张会带来贸易的同比扩张。

如果一国可进口商品消费的增长快于可出口商品消费的增长,则消费效应带来更大比例的贸易扩张,这也是顺贸易。如果相反,则是逆贸易或中性贸易。

如此看来,生产和消费可以是顺贸易的、逆贸易的或中性的。

对于一国的生产来说,如果它使可出口商品增加比例大于可进口商品增加比例,则是顺贸易的生产。

对于消费来说,如果可进口商品消费增加的比例超过可出口商品增加的比例,则是顺贸易的消费。

贸易量的实际增长过程取决于这些生产和消费影响的净效应。若生产和消费都是顺贸易的,贸易量的扩大要比生产量扩大的更快。若生产和消费都是逆贸易的,则贸易量的扩大慢于生产量的扩大,甚至有可能下降。如果生产是顺贸易的,消费是逆贸易的,或者相反,此时的贸易量取决于两种相反力量的净效应。

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生产与消费都是中性的,这种情况下,贸易与生产同比例扩张。

由于要素增长和技术进步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和速度,并且生产和消费可以是顺贸易的、逆贸易的或中性贸易的。因而,取决于这些因素的贸易和福利增长的结果也就是各种各样的。

补充:经济增长的贸易效应

⑴生产增长的贸易效应

假定一个小国,特征是机会成本递增,并且在一组给定的国际价格水平下正处于均衡状

态。例如,法国生产和出口酒,进口电器。当经济增长时,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法国的生产者有机会在新的PPF线上选择一个使其利润最大化的点。总体上,他们有几种生产的可能性。

①按照两种商品相同的比例同时扩大两种商品的生产,

②同时扩大两种商品的生产,但其中一种商品的产量相对多于另一种,

③扩大一种商品的绝对产量,而减少另一种商品的绝对产量。

补充图1 增长的生产效应(法国)

电器

A

O 酒

补充图1中的A点是由两条虚线表示的新的小坐标的原点。

位于垂直虚线左边的点表示酒的新产量小于A点的产量,位于这条垂直线右边的点表示酒的新产量大于A点的产量;

位于虚线小横轴上方的点表示更大的电器产量,位于这条线下方的点则表示更少的电器产量;

位于A点右上方的点表示数量更大的两种商品的产量,位于原点与A点的连线上的点反映了与A点相同比例的电器和酒的产量,即电器和酒的产量之比是一个常数。

由于在该直线上超过A点的点都表示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竞争的产量以相同的比率增长,因而它们说明一种中性贸易生产效应(neutral-trade production effect)。

由增长引起的其他生产可能性可以很容易地划分为四个区域,他们由从原点出发的中性射线以及A点的两条小坐标分割而成。

区域Ⅰ表示那些两种商品产量都同时增加的可能的新生产点,但是在这里酒的产量变化要相对大于电器的产量的变化。由于酒是出口商品,因此这类增长就具有顺贸易生产效应(pro-trade production effect),它反映了经济能够获得相对更多的出口商品。

区域Ⅱ中的点代表那些酒的产量增加而电器产量减少的生产可能点。作为增长的结果,落入这个区域的新生产点被称为超顺贸易生产效应(ultra-pro-trade production effect),意味着增长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一国贸易意愿的效应。

位于区域Ⅲ的新生产点反映两种商品都有更高的产量水平,但其中电器的增长相对大于酒的增长。由于电器是进口竞争商品,因此反映这种生产变化的增长具有逆贸易生产效应(anti-trade production effect)。

最后,位于区域Ⅳ中的新生产点代表更多的电器产量和更少的酒的产量,被称为超逆贸易生产效应(ultra-anti-trade production effect)。

增长后实际的生产点将是新的扩大了的PPF线与国际价格线的切点,这个点必然会落入上面所述的某一区域中。

⑵消费增长的贸易效应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描述增长的各种消费效应。

补充图2 增长的消费效应(法国)

电器

ⅣⅢ

B

O 酒

补充图2中,位于虚线纵轴左边的点表示更少的酒的消费,右边的电则表示更多的酒的消费。

位于虚线横轴下方的点表示更少的电器消费,位于该线上方的点则表示更大的电器的消费。在连接B点与原点的直线上且超出B点的点表示两种商品都以与B点相同的比例进行消费的情形。这种位臵上的点反映了中性贸易消费效应(neutral-trade consumption effect),因为消费者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改变自己的相对消费结构。

其他效应可以用与生产分析相似的方法进行区分。

位于区域Ⅰ内的新消费点作为实际收入提高的结果,它反映了酒相对于电器而言有更大的消费增长。由于酒是出口商品,因此消费的变化可以理解为降低了该国相对出口的意愿。这种效应被称为逆贸易消费效应(anti-trade consumption effect)。

在区域Ⅱ中可以看到这类行为甚至更为极端的情况。在这里,酒的消费增加而电器的消费减少。这种反映被称为超逆贸易消费效应(ultra-anti-trade consumption effect)。

如果增长导致消费移动到区域Ⅲ,即虽然两种商品的消费均有增加,但其中电器的消费比酒的增加更多,这就出现了顺贸易消费效应(pro-trade consumption effect)。

最后,如果随着经济的增长,电器的消费增加而酒的消费实际上下降了(区域Ⅳ),就存在超顺贸易消费效应(ultra-pro-trade consumption effect)。

B 要素增长、贸易和福利的图示

图7.4的左图说明A国的劳动加倍,但贸易条件并不随着增长的贸易而变化。

在增长之前,A国在B点生产,以P=1的价格用X交换Y,并达到第三条无差异曲线的水平。当A国的劳动加倍时,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会外移。若A国太小以至于不能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它将在M点生产,在这一点与PM=PB=1线相切。如雷布津斯基定理假设,在M点,A国X的数量是B点的二倍,但是Y的数量有所减少。

由于X的产量增加而Y的产量下降,因此增长是顺贸易的。相似地,由于Y的消费增长快于X(由于Z点位于原点与E点的射线的左边),因而消费的增长也是顺贸易的。生产与消费都是顺贸易的,贸易量的增长也就比X产量增长的比例高(注:贸易三角形变大)。

注意,由于增长和贸易,A国的消费无差异曲线由直线PM与扩大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点M确定。两种商品的消费均随着增长和贸易而增加,因而两种商品均是正常品。如果Y是劣等品,则A国就会降低Y的消费量(如E`点)。同样,如果X为劣等品,A国就会

消费较少的X(如E``点)。

图7.4 要素增长与贸易:小国情况

Y150 Z

PM=PB=1

160

80 60

70 E

0 70 120 270 X 0 60 150

右图用提供曲线表示,A国在不变的贸易条件下显示了相同的贸易增长。也就是说,在增长前的自由贸易条件下,A国以Px/Py=PB=1的价格进行交换,在增长后的自由贸易条件下,A国以同样价格进行交换。图中直线表示贸易条件不变,也代表B国提供曲线的直线部分。正是因为A国非常小,因而它的要素增长前后提供曲线相交于B国提供曲线的直线部分,同时贸易条件保持不变。

注意,A国在增长后,由于其劳动力(和人口)增加一倍,而总消费量的增加小于一倍,因而情况恶化(比较增长后的Z点和增长前的E点)。如此看来,作为这种增长的结果,A 国的“代表性”公民的消费和福利有所下降。

C 技术进步、贸易和福利

在上一节已经看到,中性技术进步使得两种商品生产在相对价格不变条件下以相同的比例增长。如果每种商品的消费也成比例增加,那么贸易量会在不变的条件下也以不变的比例增加。

这就是说,生产和消费的中性增长带来贸易的同比例增长。在中性生产和顺贸易消费的条件下,贸易量会比生产增长的比例更高。在中性生产和逆贸易消费的条件下,贸易量会比生产量增长的比例低。然而,无论贸易量如何,代表性公民的福利也会在劳动和人口不变以及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长。

只有在可出口商品生产中的中性技术进步是顺贸易的。如果A国仅在X生产中发生中性技术进步,那么它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会仅沿着X轴增长。在不变的贸易条件下,A国将达到比Ⅶ更高的水平的无差异曲线,并且贸易量也比图中增长更多。更重要的是在人口和劳动不变的情况下,现在代表性公民的福利提高了。

如果仅Y发生中性技术进步,A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将沿着Y轴扩张。如果贸易条件、偏好和人口都保持不变,贸易量将下降,但国家的福利将上升。

所以,在两种商品生产中,中性技术进步发生不同速度的变化会引起贸易量的上升或下降,但福利却总是增加的。通常,非中性技术进步的情况也是如此。总之,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会增加或降低贸易量,但总是会增加小国的社会福利。

案例研究7.3 资本增加、技术进步及效率提高带来的工人产量增加

表7.3 资本增加、技术进步及效率提高带来的工人产量增加(1965-90年,%)

7.5 增长与贸易:大国的情况

A增长与国家的贸易条件和福利

如果不考虑增长的原因和类型,在不变价格下只要增长使国家的贸易量增加,那么它会使贸易条件恶化。反之,在不变价格下,增长若使国家的贸易量减少,则贸易条件会改善。这就是经济增长的贸易条件效应(terms-of-trade effect)。

经济增长对国家福利的效应取决于其对贸易条件效应和福利效应的净效应。所谓福利效应(wealth effect),即增长改变了每个工人或每个人的人均产出量。正的福利效应增加国家福利,负的福利效应使国家福利下降或不变。

图7.5 增长与贸易:大国情况

Y

Y

如果福利效应是正向的,而且增长和贸易的结果使该国贸易条件得到改进,一国的福利无疑会增加。

如果增长和贸易条件都不尽如人意,国家的福利无疑会较少。

如果福利效应和贸易条件效应二者变动方向相反,那么国家的福利有两种相反力量的相对强度决定是恶化、还是改善或者保持不变。

例如,如果A国仅有劳动增长一倍,福利效应自身会降低A国的福利。进一步,由于在PM=PB=1价格下,这种类型的增长会增加A国的贸易量,但它的贸易条件会恶化。所以结果是,A国的福利由于这两种原因而下降,如图7.5所示。

伴随着经济增长和贸易,贸易条件从PM=PB=1恶化到PN=1/2,A国的产量确定在N 点,消费由无差异曲线Ⅳ上的T点确定。由于A国即便是小到不能影响贸易条件时福利也下降,那么现在它是可以影响贸易条件并使这个条件恶化的情况,所以他的福利下降的就更多。因为无差异曲线Ⅳ比无差异曲线Ⅶ的水平更低。

右图以提供曲线反映了这种增长类型对贸易量和贸易条件的影响,这里既包括了(对贸易条件)不发生影响时的情况,也包括了发生影响时的情况。

B 不幸的增长/贫困化增长

即使福利效应自身可以增加国家福利,贸易条件有可能下降很多,以至于使国家福利出现净减少。这种情况即所谓“不幸的增长/贫困化增长(immisering growth)”。

在图7.6中,A国仅在X生产中使资本和劳动增加一倍,两条生产可能性曲线分别表示中性技术进步发生前后的情况。由于A国在劳动力和人口不变时产量上升,福利效应会在不变价格增加A国的福利。然而,由于这种类型的技术进步会增加贸易量。因此,A国的贸易条件会恶化。随着贸易条件的急剧恶化,A国将在C点生产,消费点在无差异曲线Ⅱ上的G点(低于A国在经济增长前自由贸易时的无差异曲线Ⅲ)。

图7.6 不幸的增长

0 140 280 X

不幸的增长更有可能在A国的下面情况下发生:

①增长使A国的出口在贸易条件不变下大大增加,

②A国是大国,出口增加过多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③B国对A国出口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非常低,因而A国的贸易条件会大大恶化,

④A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很强,以至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将引起国家福利的较少。

不幸的增长理论在现实世界中似乎并不十分流行,它更有可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即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时出现恶化,但生产的增长有可能弥补这一点,因而各国的真实人均收入和福利一般仍会提高。如果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在近几十年没有增长这么快,它们的真实人均收入会比现在增加得更快。

C 有助于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图示

现在分析当A国仅有资本增加一倍,因而福利效应使国家福利增加的情况。结果,与仅有Y发生中性技术进步时类似。由于在不变价格下,这种类型的经济增长会减少贸易量,A国的贸易条件可能会改善。随着福利效应和贸易条件效应都有好转,A国的福利肯定会改善。

图7.7的左图显示了A国在经济增长前以及仅有资本倍增后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PB=1的不变相对价格下,A国由于劳动和人口没有变化,这种经济增长会增加A国的福利。

进一步,由于A国在不变价格下的贸易量下降,A国的贸易条件也改进了,从PR=PB=1变成PS=2。在PS=2时,A国由于财富和贸易条件两种效应的结果,一国的福利有所增加。

右图用提供曲线表明,当A国在影响和不影响贸易条件时这种类型的经济增长对贸易

量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图7.7 增长改进了A国的贸易条件和福利

0 X

7.6 增长、改变偏好与两国的贸易

A经济增长与两国的贸易

图7.8表明各类型的经济增长对一国或两国贸易量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假设两国都是大国,标有1和2的提供曲线分别是A国和B国最初的曲线。标有1*和2*的提供曲线分别是两国在各种类型经济增长后的曲线。

然而,A国在各平衡点的贸易条件可由该点Y的贸易量除以X的贸易量得出。要得到B国在各点的贸易条件,只需用与此相反的方法即可。

图7.8 发生在两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

Y1* PB=1

1 2*

E4

E3

1` E1 E2 2

E5

E7 E6 2`

0 X

如果A国的劳动增加一倍,它的提供曲线沿着顺时针方向从曲线1转到曲线1*。在这种情况下,A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到Px/Py=1/2,B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到Px/Py=2。

如果经济增长仅在B国发生,并且它的提供曲线从曲线2逆时针转到曲线2*,得到均衡点E3。这时,B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到Px/Py=1/2,A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到Px/Py=2。

由两国的经济增长以及提供曲线1*和2*,得到均衡点E4。贸易量扩大,但两国的贸易条件仍为1。

如果A国的资本增加一倍,提供曲线逆时针由1转到1`,得到均衡点E5,A国的贸易条件上升为2而B国的贸易条件会下降到1/2。

如果相反,B国的劳动增加一倍,提供曲线顺时针转到2`,得到均衡点E6。B国的贸易条件就会因而增加到2,而A国的贸易条件降低到1/2。

如果两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提供曲线分别由1和2转到1`和2`,两国的贸易条件都保持在1的水平不变。

随着两国商品生产中的均衡增长或中性技术进步,两国的提供曲线都会外移,并且更接近于测度可出口类商品的X轴。在这种情况下,贸易量会增加。

一国贸易条件不变或改善,另一国则恶化,这取决于各国提供曲线的形状以及每条曲线旋转的程度。

B 两国偏好的变化与贸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经济会增长,一国的偏好也会发生变化。

正如前面看到的,经济增长通过影响生产可能性曲线而影响提供曲线。类似地,偏好的变化会通过影响无差异曲线图影响提供曲线。

如果A国对Y的需求增加了,A国将愿意为每单位进口的Y提供更多的X。换句话说,A国对任意给定的X的出口数量愿意接受更少的Y。这就造成了A国的提供曲线按顺时针从1转到1*,从而引起贸易量的增加和A国贸易条件的下降。

如果B国对X的偏好增加,其提供曲线会逆时针从2转到2*,从而引起贸易量的增加和贸易条件的下降。

如果偏好向相反方向改变,提供曲线会向反方向变动。

如果两国的偏好都变化,那么两条提供曲线均旋转。贸易量和贸易条件的变化取决于两国偏好的变化类型和程度。

总之,随着两国发生经济增长和偏好的改变,两国的提供曲线都会变化,从而改变贸易量和贸易条件。不论原因如何,只要提供曲线转向可出口商品的轴,就会在不变价格下扩大贸易并恶化贸易条件。提供曲线向相反的轴变化,会在不变价格下减少贸易量并改善贸易条件。如果某国提供曲线的变化已定,其贸易伙伴国提供曲线的曲率越大,该国贸易条件的改变越大。

案例研究7.4 不同国家和地区比较优势的变化

表7.4 不同国家或地区比较优势的变化(%)

案例研究7.5 主要工业国的增长、贸易和福利

表7.5 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和贸易条件的增长:1984-2001年(%)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识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识 14国贸蔡琴 学号:144171901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同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2014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其中出口14.39万亿元,增长4.9%,进口12.04万亿元,下降0.6%,贸易顺差2.35万亿元,扩大45.9%。按美元计,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30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出口2.3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1%,进口1.9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4%。贸易顺差3824.6亿美元,同比扩大47.3%。外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的国际经贸人才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人数不多,因此大批量的培养国际经贸人才已成为我国人才培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对本专业的认识与看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专业培养的学生应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基本技能。学生毕业后可在外向型企业、外贸公司、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相关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WTO方向)本科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和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与WTO规则,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对外贸易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管理、调研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适应WTO运作规则,具备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和电子商务运用技能的,能系统掌握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情况、业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我们掌握的课程很多,具体课程如下:主干学科: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外贸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国际贸易电子化实务、商务沟通与函电(英)、国际投资学、国际贸易模拟等。 此外还需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如: 1. 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未来发展趋势? 作为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各国之间商品、服务的交换和国际资本、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和影响,以及各种国际交易活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等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支撑。 2、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本专业涉及现代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保证学生掌握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的基础知识,还有利于本专业的学生继续深造;同时,本专业还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服务与技术贸易、国际税收学、国际商法、国际保险、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等专业核心课。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保证学生具有非常深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科功底,还有利于学生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 3、长安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力量怎么样?科研实

力如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导1人,硕导10人,博士后2人,12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拥有产业经济学、资产评估学硕士点。大部分教师有在国外学习和研究的经历,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该系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从2011年至今,获“国家社科基金”4项,省部级基金项目20余项,2012年被评为长安大学科研先进集体。 4、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乐观、进取、诚信、乐于团队协作并有良好外语基础的学生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更高的契合度。多门双语课程的开设及与来自于数十名外籍学生的同堂上课,给国内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外语训练的机会,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对多文化的包容性。课程授课方式的多元化如课堂讨论、组队合作完成作业等方式的采用训练了学生在团队协作、自我表达、独立思考方面的能力。凡是对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结算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选择本专业,并能在读研继续深造时找到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研究方向。 5、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会使用经济管理类软件,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外语水平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当然,兴趣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

04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二节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三节经济增长对贸易差额的影响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能分析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并能分析清楚两者各自在几个方面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重点 1、外贸与资源优化配置 2、外贸乘数原理 3、生产要素增长及技术进步对外贸的影响 4、哈罗德的三个命题 三、教学难点 生产要素增长及技术进步对外贸的影响 四、教学时数:4.5 从外贸由生产决定以及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来看,外贸对经济增长只起辅助作用,但作用大小因国而异。一国经济发展是项系统工程,其中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资本积累、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基础设施、劳动者素质等都是重要因素。 第一节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主要内容: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三方面影响: 优化配置资源、平衡国民经济、倍增国民收入 一、对外贸易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注意图中三点四线及贸易三角形) E点:原生产与消费均衡点P d 线:国内相对价格线 E'点:新生产点P w 线:国际相对价格线 C点:新消费者u 1 线:原社会无差异曲线 △CFE':贸易三角形(Trade Triangle)u 2 线:新社会无差异曲线它的经济含义是: ①水平的一条边FE'表示X2X3数量的X商品。 ②垂直的一条边CF表示Y2Y3数量的Y商品。 ③斜边CE'表示X商品和Y商品的相对价格。 因为斜边CE'就是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P w,所以出口X2X3的X商品,进口 Y 2Y 3 的Y商品可以达到贸易平衡。

Y 图1 对外贸易与资源优化配置 图1描述了自由贸易条件下一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均衡状况: 开放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是指国内生产在E'点生产的X商品和Y商品的数量组合是最优的,国内生产资源的配置是最合理的。国内消费者在C点消费,满足了消费效用极大化的要求。通过X商品的出口和Y商品的进口,开放经济中两种商品的供给都等于需求,进出口商品的数量也是确定的。 必须强调的是,以上的均衡状态是建立在既定的国际商品相对价格基础上的,这种均衡是静态的局部均衡。 小结: 自由贸易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而导致经济增长的过程: 一个国家从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增加了相对有利的商品的产量,减少了相对不利的商品的产量,通过出口相对有利的商品,进口相对不利的商品,总消费量增加,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提高。 二、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平衡的作用 开放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平衡的条件是:I+X=S+M,即S-I=X-M。 S-I为储蓄投资差额,X-M为贸易差额。如果S>I,说明国内投资不足,需求不足,有些产品积压,这时可以增加出口使得国民经济恢复平衡。如果S<I,说明国内投资过大,需求过大,有些商品不足,此时可以增加进口来使国民经济重新平衡。 小结: 国民经济的不平衡如果是由储蓄和投资不平衡引起的,即国民经济内部不平衡,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调整进出口加以调节,使国民经济达到平衡。 三、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 对外贸易乘数(Foreign Trade Multiplier)原理是由凯恩斯的追随者,马克卢普(F. Machlup)和哈罗德(R. F. Harrod)等人在国内投资乘数原理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

垄断竞争与规模经济下的国际贸易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6.1 概述 到此为止,我们的模型都是以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为基础的。容易证明,规模报酬不变的技术其平均成本不变。这种技术特点是不存在固定成本。但是,二战之后,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固定成本(研发成本)在总成本之中的比重越来越重要,规模报酬递增取代了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在规模报酬递增技术的行业中,双倍的投入获取的是超过双倍的产出。我们举例子说明。 假设世界上只有美英两个国家,两国的生产技术完全相同,最初两国都生产10件这种产品,那么全世界需要花30个小时来生产20个单位的该产品。但如果该产品只由一国来生产,则只需要25个小时。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两国在贸易前都生产两种产品,那么专业化生产并进行贸易可以使得两国都能消费更多的产品。事实上,正如后面我们要证明的:国际贸易还增加了可供消费的商品种类。 6.2 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 我们首先区分两种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科研和发展成本等)会越来越少。 具有规模内部规模经济的一般都为大企业、大公司,多集中于设计、管理、销售成本较高的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如汽车、飞机、钢铁、电脑软件行业等。 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其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著名经济学家Alfred Marshall所提出的“行业地区”现象——即无法用自然资源来解释的行业的地理集中。现在有关外部规模经济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位于加利福尼亚的硅谷半导体工业区。 Marshall认为有三个原因促成了外部规模经济的形成: 一.专业化供应商 许多行业需要专门的设备和配套服务,然而单个公司不可能提供足够大的服务需求。但行业的地区集中完全可以提供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使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供应商得以生存。这反过来使得该行业中厂商能够容易获得一些关键的设备和服务。例如洪城大市场及其托运车队。 二.劳动市场共享 厂商的集中能够为拥有高度专业化技术的工人创造出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一般来说,厂商可以较少面临失业问题,而工人的失业风险也很小。 三.知识外溢。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 -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贸易保护主义演进及中国应对策略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6级11班 闫国庆 国际商务系 06012564 柳文丽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

毕业论文(设计)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的学术成果或者他人为获得高等院校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论文(设计)中不涉及任何知识产权纠纷。否则,本人将承担一切责任。 学生签名: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摘要 纵观国际贸易的发展史,不论是在自由贸易时期、垄断时期,还是经济全球化时代,贸易保护都是一种事实上的常态,活跃于国际经济贸易的各个历史舞台。每一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都通过不同的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制度体现了贸易保护的特定功能与历史作用,清晰地展现了贸易保护制度在理论上从重商主义到新贸易保护主义、在政策上从单纯的贸易保护到有保护的自由贸易、在制度形式上从关税制度到非关税制度、在制度范围上从一国内的措施到国家之间的协调机制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客观历史过程。历史的规律为我们把握现实与未来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研究历史,认清现状,对于我国政府和企业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和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贸易保护制度客观存在的现实,认真探讨应对贸易保护制度的措施。 本文总结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理论产生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对该理论的实施内容和保护手段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然后,剖析了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的特点,探讨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遭受到的贸易摩擦的类型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中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加强国内立法和执法等措施。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演进;应对策略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中文摘要:一国对外贸易能否促进该国经济增长.以及如何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 一直是经济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改茧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同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究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对外 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究竟是如何呢?本文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理论研究和 实证研究回顾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的分析万法,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了 经济增长的结论。同时,文章还针对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现状,结合 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有效提高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多人开来已经是个毋庸置疑的真理了。的确,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经济与经济增长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1978年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经济伴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而高速增长。1978年至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24.1亿元猛增至104790.6亿元,增长了约28.9倍,年均增长率可达到14.6%。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379元猛增至8184元,增长了约21.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9%。同期,由于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1978年,贸易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8%;到了2002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至49.0%,提高了约五倍。这些数值反映了对外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支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对外贸易的形式与特点也发生了变化。由建国初的机械产品进口和初级产品进口逐渐升级为改革开放初的加工贸易也补偿贸易为主再到新世纪以来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贸易形式。可以说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引领者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强的研究价值。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依据。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不能只着眼于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与相关的统计数字。对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也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对象。其中重点理论依据有马克思提出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交换与生产的关系”。马克思说:“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与结构决定的。可见,交换就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由生产直接决定。”从本质意义上讲,生产决定交换,但如果从再生产过程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的交换不仅仅是一个消极的被决定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交换也能对生产发生反作用,有时会对生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生产与交换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和影响,一直他们被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动态生产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模型,对以后的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作为最早涉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问题的古典经济学家斯密认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是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斯密的这些论述包含了国际贸易具有带动经济增长作用的最初思想。其“剩余产品出口”理论更是着眼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他首先假定一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存在着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这些多余的资源可以用来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这样对外贸易为一国提供了利用过去未能充分利用的土地和劳动力机会,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而且,这种剩余产品的生产不需要从其他部门转移资源,也不比减少其他国内经济活动,因而出口所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的本国需要产品,也没有机会成本,因而必然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大为李嘉图创立的比较成本理论,论证了贸易静态利益的基础。实际上在他的著作中,也包含着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思想。他认为,对外贸易是实现英国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并指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随着人口的增加,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会因土地收益的递减规律的作用而逐渐昂贵,工资(劳动力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资上涨将使利润下降,从而妨碍资本积累。通过对外贸易,如果转移从外国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就会阻止在本国发生作用的土地收益递减化倾向,促使经济增长。以上是近代几位经济学家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几种论证。分别站在生产与交换;生产力提高与剩余产品出口;资本积累与边际成本的角度论证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微观分析。而现代的一些经济学家则更多的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罗伯逊的发动机命题也纷争。受古典经济学家上述观点和理论的启发,后来额度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贸易对经济的带动问题。其中较为著名的是d h 罗伯逊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for growth)命题。20世纪50年代,r 纳克斯对这一学说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纳克斯在分析19世纪国际贸易的性质时指出,19世纪的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加以最适当配置的手段,他实际上是通过对外贸易把中心国家的经济成长传递到其他国家,即中心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引起的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大量需求引发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因此,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理论认为,①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这个国家有了提高其进口水平的手段。进口中包括资本货物的进口,而资本货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是特别重要的。资本货物的进口使这个国家取得了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的效益,他是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②出口的增长趋向于使有关国家把资金投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的领域,即他们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劳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是经济学中争议颇多的议题之一。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对经济增长方面。 一、实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概说 在经验实证方面,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受到众多经济学者的关注,相关文献极多。我们这里仅从方法和结果两个方面作一个大略区分: 1. 实证方法 早期的研究集中在贸易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主要是探讨出口是否促进经济增长,大多采用建立在H-O理论基础上的贸易模型进行分析,论证贸易为各国带来的贸易利益,其中既有多国比较研究,也有单个国家的经验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相关研究的焦点转向了注重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上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构建一些包含政策变量的贸易开放程度指标,取代或补充传统上采用贸易依存度的做法,如利默(E. Leamer, 1988)的开放指数、安德森和尼律(J. Anderson and P. Neary, 1994)的贸易限制指数等。二是尝试将一些反映贸易政策的变量或开放程度指标放进贸易模型当中,探讨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爱德华兹(S. Edwards, 1998)、帕吉克(L. Patrick, 1998)等人的研究是这种研究方法的代表。 此外,学者们对贸易模型构建、指标选取和回归方法与技巧也作了许多改进,如运用协整分析来研究贸易与增长的关系,依然有许多支持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结果。 2. 实证结果 早期关于贸易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的研究,大多研究得出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结论。在这些研究当中,颇具影响的、以各种方法得到的实证结果可见于如鲍德温(R. Baldwin 1963)、基辛(D. Keesing 1974)、米切里(M. Michaely 1977)、克鲁尔格(A. Krueger 1978, 1980)、巴拉萨(B. Balassa 1978,1982)、费德(G. Feder 1983,1985)、邹(P. Chow 1987)、雷安(R. Ram 1987) 和爱德华兹(S. Edwards 1993)等人的著述。弗兰克尔和罗默(Frankel and Romer, 1999)认为贸易与收入之间有积极的相关关系。 但也有一些学者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认为,并不能得出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结论,如纳克斯(R. Nurkse 1961)、普雷维什(A. Prebisch 1962)、辛格(H. Singer 1964)等较早的研究。晚一些的有庄格与马歇尔(W. Jung and P. Marshall 1985),他们根据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格朗爵式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得到的结果认为,过去大量文献所肯定的关于出口与经济增长相关的结论是值得怀疑的。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G. Grossman and E. Helpman 1990, 1991)等人的内生经济增长分析的结论之一是,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并非必定有一种相互促进关系。罗吉格斯和罗吉克(F. Rodríguez and D. Rodrik 2000)在考察了一些主要的相关研究后认为,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证据不足。 二、实证研究的发展阶段 1. 实证研究的起始阶段 有关贸易促进增长的实证分析在60年代以前主要是收集一些典型国家的有关数据进行简单的对比研究。从60年代末开始,以埃默里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展开对贸易促进经济增长课题的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简介(本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简介(本科) 国际经济与贸易(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或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rade )大学专业,该专业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国,中国的经济运行环境必将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将遇到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必然发生变化,实际上当前我国的国际经贸人才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为数更少。部分企业与外商的交往、谈判,靠临时借用不懂专业的翻译人员。部分企业的产品出口靠代理商,使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受到一定的制约。入世后,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贸人员不仅具有日常生活所需的听、说、写、译的外语能力,还应懂得国际外贸知识、国际贸易谈判规章和国际经济法律、营销技术、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等。随着与国外贸易往来的进一步增大,大批量地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经贸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总之,入世,对中国高等学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既提出挑战又给予很大的发展机遇,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但要求会更高。 目前我国的国际经贸人才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人数不多,在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地球村的出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与国外的贸易往来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大批量的培养国际经贸人才已成为我国人才培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

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分析指导老师:陈平路教授学生:李勤学号:M201373450 院、系班级:2013级FMBA1308班

目录 1 中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1 2 金融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 3 制造的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 4 人名币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7 5 总结,,,,,,,,,,,,,,,,,,,,,,,, 8

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经济的增长,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1978 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仅为206.4 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 2 %;2000 年我国的出口贸易总额上升为2492 亿美元,2001 年进出口总额为5096.5 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2002 年猛增20% 以上,达到6207. 7亿美元;2003年出口总额达到8509. 9亿美元,净增数2300 多亿,比2002年翻一番;2004 年的进出口总额为11547. 7 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55 倍,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上升到500,成为第三贸易大国,仅次于美国、德国。2005年进出口额达到14221.2 亿美元,相当于2001年的 2.8 倍,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00; 进口6601.2 亿美元,增长17.6%。2006年1-9 月进出口总值为12726.1 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其中:出口6912.3 亿美元,增长26.500; 进口5813.8 亿美元,增长21.700; 进出口顺差1098.5 亿美元,增长60.4%。自2002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已连续 4 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继续稳居全球第 3 位。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文章基于中国1980-2010年GDF和进出口的相关数据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和经济运行的轨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出口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出口每增长1%中国GDP各增长约0.714%;同时,经济增长与进口之间也是正相关的关系,弹性为0.0286%,进口每增长1%中国GDP各增长约0.0286%。因此,可以看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都促进经济的增长。本文以中国制造,金融等行业为例,一个代表了现在最高进出口贸易额,一个代表了未来发展,例子很具有代表性。同时配以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来说明国内政策和全球化政策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研究进出口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进口贸易出口贸易经济政策经济增长 1 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经济增长举世瞩目。根据统计数据将进出口贸易和中国GD戌曾长趋势制成折线图,分别为图 1 和图 2 所示。从折线图上可以看出,从1980年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值和GDP总体保持增长的趋势。从1980年到2010年,中国商品出口额从181.2 亿美元增长到1577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5.5%;同期,中国商品进口额从200.2 亿美元增长到13949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4.7%。从1980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我鉴定(完整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我鉴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我鉴定 第一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 通过寒窗苦读终于圆了我的大学梦,在大学里我再次努力谱写着我人生精彩的篇章,作为一名本科生,不管是思想上、学习上还是其它我都积极进取。以下是我的大学本科生的: 在思想政治方面,本人具有优秀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及其它各项法律规定。同时我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 在专业学习方面,我学习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胜任外向型经济工作和适应国际竞争的专门人才。通过四年学习,我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英语函电、电子商务、会计学、财政与税收等专业课程。其中四门学位课程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同时顺利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学业平均成绩超过75分即将取得东南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本人学习态度端正,由于大学的授课和高中时有很大区别,这就要求在课下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而我也非常喜欢去图书馆学习,迄今为止大学阶段已看

课外书籍一百多本。大学以前,一般学生都是死读书的典范,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进入大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也在不断地成熟。毫不夸张地说,大学四年没有安心地在图书馆好好看基本书,那就绝对没有真正意义上读过大学。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个改变人思想的地方。本人还注重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每逢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完成实践报告。 在综合能力方面,本人大学四年来一直担任班级组织委员。尽管有时候会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更累一些,但我自己对此很是满意。毕竟在这锻炼中提升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包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做人与处世的能力等等。另外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工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我的爱好也比较广泛,对体育方面都比较感兴趣。曾代表班级参加校首届体育知识竞赛并获得了三等奖。课余生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最大的爱好是踢足球。在去年的校首届足球联赛中,我作为主力参加了国贸专业队,并在六场比赛中打入了五球,其中包括联赛首球和决赛第一球,最终我们专业夺得了冠军。 在操行品德方面,各方面表现也很出色。在生活上,我崇尚简单质朴的生活,不铺张不浪费,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我的时间观念也比较强,约好的时间总会提前到达。小时候的生活也锻炼了我的吃苦耐劳精神,自理自立的能力。我热心待人,诚实守信,具有创新和开拓意识,勇于挑战自我,有思想。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我与同学关系极其融洽。四年来,我不断的自我反省,努力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第1至8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习题 (一)选择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D ) A 一国的资源配置问题B两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C地区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D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2. 一个人在作出选择时,(C ) A如果边际收益非常大,他或她就不用考虑机会成本 B进行最小机会成本的选择 C比较该选择活动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D只有当总利益非常大时,他或她才会选择使用其稀缺的资源 3.机会成本(C ) A由自己支付,而与他人无关 B对劳务而言是零,因为劳务不会持续太久;对物品而言是正的,因为物品具有长久性 C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而放弃的评价最高的选择 D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放弃的所有选择 4.如果两个人在商品的生产中具有不同的机会成本,那么他们能够从专业化与交换中(D ) A都受损B一人受益,一人受损 C既不受益,也不受损D都能够受益 5. 沿着外凸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向下移动时,随着一种物品产量的增加,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将(B )A保持不变B增加 C减少D无法确定 6 .一个国家(C ),能够在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之外的点上进行消费。 A没有任何时候B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C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D所有生产要素全部投入生产的时候 7.供给曲线除了表示不同的价格水平所提供的商品数量外,还可以被认为是(D ) A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曲线B边际收益曲线 C供给的最高价格曲线D供给的最低价格曲线 8. 在封闭条件下,一国生产技术的改进降低了棉花的生产成本,那么棉花的价格(),棉花的生产数量( C ) A上升;增加B上升;减少 C下降;增加D下降;减少 9 .对于两国贸易模型来说,国际均衡价格一定处于两国贸易前的(C ) A最低相对价格水平之下B最高相对价格水平之上 C相对价格水平之间D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0 .经济学家作出这样的假设:作为一种目标,消费者总是在追求(A ) A其效用最大化B其收入的最大化 C其边际效用的最大化D以上选项均不对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狭义和广义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是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在理论体系上,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以商品贸易作为研究对象,但也涉及一些国际要素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国际贸易结构分析 导读:国际贸易水平_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国际 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与中国的对策探讨,浅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

目录 一、理论篇 FDI与国际贸易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1 从国民财富实质谈网络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4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测度及方式创新 6 国际贸易水平_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 8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30 复杂网络视角下中国国际贸易地位的探究_37 国际贸易_外国直接投资_技术进步和收入分配差距 43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与中国的对策探讨_ 48 国际贸易的全成本分析_基于政府视角的考察 50 国际贸易对污染_收入关系的影响研_省略_跨国家SO_2排放的面板数据分析 56 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商务英语应用分析 64 国际贸易结构分析_贸易品的技术分布 66 国际贸易水平_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 77 国际贸易谈判中商务英语的沟通技巧 99 国际贸易与城市化的相关性及其贡献的计量研究 101 二、发展篇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108 国际贸易中涉外贴牌生产中的商标侵权问题研究 110 环境保护_国际贸易与中国产业升级之路 118 基于产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126 基于回归分析的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影响研究_129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趋势131 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防范对策_ 138 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评述 140 浅析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发展_ 146 浅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148 外国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效应_基于我国行业数据的分析 151 我国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转移的实证分析 157 我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理阐释及经验证据 163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综述171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国际贸易政策内生性理论分析 175

国际经济贸易知识

1.1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1.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 2.国内贸易不会增加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因为国内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一些人之所得就是另一些人之所失。 3.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 4.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要在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1.2.评价 1符合时代的需要,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2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实行保护政策,发展出口工业等有一定参考价值。 3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 4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5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则减少财富。 1.3早期的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海尔斯和斯塔福德。晚期重商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 2.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代表作是《国富论》。 2.2绝对成本论主要内容 1两国贸易的基础在于绝对成本差异 2绝对优势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3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4绝对优势来源于有利的自然禀赋或获得性优势 5贸易模式是两国各自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3、绝对成本论评价(1)进步意义:现实积极作用: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为自由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①证明了国际贸易是实现专业化分工利益的重要途径。②以绝对优势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2)局限性:①不带有普遍意义,无法解释没有绝对成本优势时贸易产生的原因;②只能解释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却无法为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1.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代表作是《政治经济与赋税原理》 3.2.比较优势理论内容 1)在2×2×1的国际环境中,即使其中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劳动成本,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劳动成本优势,两国照样可以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 2)双方各自选择自己比较成本低的产品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尽力扩大生产、加强出口贸易,照样可以保证贸易双方的互惠互利。即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3.3.比较优势理论简评 积极意义:1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对亚当·斯密理论继承和发展,继承了绝对成本说的科学成分,更为重要的是用比较成本观念代替了绝对成本的概念,使自由贸易政策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我介绍(完整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我介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我介绍 虽然是经济学专业,但一直在机械行业方向工作,对于机械行业有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认同市场的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不同,对市场细分,目标市场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对工作的实际学习,提升,对公司的经营流程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可以满足一般以上难度的贸易工作。具备自我解决各种贸易领域问题的能力,对各种问题存在着自我的理解和分析。 财经财务分析、应用写作、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实务、管理学、公共关系商务谈判、物流管理、经济贸易、市场调查、统计学等。熟悉各种搜索引擎,擅长使用offie软件。了解语言、spss软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办事认真,工作责任心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吃苦耐劳;为人诚实可靠,值得信赖。有强烈的上进心。 第三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自我介绍 下面就一起来分享以下这一份由好范文为大家提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自我介绍范文,欢迎大家参考。 您好,我叫xx,今年23岁,来自xx,是xx大学好范文,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 从进入大学开始,我就决心以后从事外贸工作。因此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非常认真的学习了专业知识,现在对外贸业务员的工作流程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另外,我最大的优势是外语好,在校期间通过了国际日语2级和大学英语6级考试,可以在工作中熟练的使用日语和英语。我还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曾经利用假期去从事过销售工作,锻炼了销售能力。 在为人方面,我诚实善良、开朗自信,能够吃苦。在生活中,我尊敬他人,能够和别人友好相处。现在我唯一的不足就是应届毕业,还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但我擅长学习新知识,并且对工作有高度责任感,能够全身心的为工作奉献。所以,希望您给我这个机会,我有充足的信心在很短的时间内胜任这份工作,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好帮手! 第四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经济与贸易(international eonomis and trade 或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rade )大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具有国际贸易业务操作能力,能在涉外经济

第一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早期关于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主要论点 1. 斯密的剩余出路说 斯密的贸易理论包括两个重要部分,一是“绝对利益说”,另一个是“剩余出路说”(vent for surplus)。前者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基点,后者则隐含着规模收益递增的条件。 斯密的剩余出路说认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增加了国民财富。 假定一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存在着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这些多余的资源可以用来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这样贸易就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斯密写道,对外贸易可以“给国内消费不了的那一部分劳动成果开拓一个比较广阔的市场。这就可以鼓励它们去改进劳动生产力,竭力增加它们的年产物,从而增加社会的真实财富与收入”。[1]这种剩余产品的生产不需要从其他部门转移资源,也不必减少其他国内经济活动,因而出口所带来的收益及换回的本国所需要的产品,也没有机会成本,因而必然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不仅通过扩大生产使国民财富增加,而且还增加了消费者的利益,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2. 马歇尔的规模经济论 马歇尔(A. 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1938)中,明确提出“规模经济”概念。马歇尔把分工及生产专业化与规模经济联系起来。马歇尔指出了大规模生产的好处,认为报酬递增是由于企业扩大其不动产而获得了种种新的大规模生产经济,从而在相对低廉的成本上增加了产量,同时他系统论证了大规模生产对工业的意义。他把组织作为除资本、劳动、土地之外的第四要素,发现随着生产集中会产生平均成本递减的利益,产业组织因而有追求规模扩大的动机。他说:“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但最后一项与其他两项相比,正在迅速失去重要性”。[2]换言之,经济规模主要是生产规模,核心内容是技术设备的经济规模。这一思想,后来成为新古典经济学谈论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依据。 依此,马歇尔把规模经济归结为两类,即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他写道:“我们可把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是有赖于这工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第二是有赖于从事这工业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我们可称前者为外在经济,后者为内在经济。”[3]显然,马歇尔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划分规模经济的种类的,所谓“外在”和“内在”都是相对于企业而言的。 马歇尔虽然提出了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这一对概念,但他把论述的重点放在内在经济。至于外在规模经济,马歇尔并没有对这一概念给出系统而明确的界定和阐释。马歇尔把内在经济的形成机理描述为:如果厂商的成本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且是可逆转的(reversible),那么随着产量的增加,将导致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趋于下降;随着产量的减少,平均成本又会回复到原有水平(亦即是可逆转的)。这种产量的增加所带来的成本节省而产生的经济效率,他称为厂商的内在经济或内在规模经济。将马歇尔的内部规模经济的观点与国际贸易联系起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19页。 [2]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91页。 [3]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79-280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