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巍若干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成立争议案的讨论_CISG与UCC_中国合同法的比较

李巍若干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成立争议案的讨论_CISG与UCC_中国合同法的比较

若干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成立争议案的讨论

———CISG 与UCC Ξ

?中国合同法的比较

李 巍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在国际货物销售合同争议案中,关于合同是否成立的争议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中国国内这类案件较少发生。这是因为国际货物销售标的额巨大,如遇标的物行情变动,会给当事人利益带来重大影响,处于不利的一方将不惜以毁约来逃避不良交易,这必然招致另一方索赔。另外,国际交易的当事人处于不同的法律和文化背景,他们对于订约中的行为是否足以导致合同成立有不同的理解,这也是争议容易发生的另一原因。本文结合《联合国

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CISG,下简称公约)生效以来发生的几个典型案件,就合同成立中最具争议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和比较分析,以求深入理解公约及相关国内法。

一、开口价问题

一个没有规定价格或价格不明的要约是否为有效要约?对该项“要约”表示承诺是否

足以使合同成立?这就是学术界所称的“开口价条件”

(openpriceterms ),也是以下案例中当事人争议的焦点。美国联合技术国际有限公司(P.W )于1990年秋季与匈牙利国家航空公司(M )就出售飞机发动机进行谈判,P.W 将要售予M 的发动机型号视后者购买的飞机型号而定。在1990年11月9日的最早要约中,P.W 列出可供选择的3种型号飞机发动机的报价,PW4056(用于波音飞机),PW4152(空中客车)和PW4156A (空中客车),三种型号都属于PW4000系列。1990年12月,双方草拟的一份函件表明M 已选择了PW4000系列发动机用于即将购买的宽体客机,M 公司总经理在函件上签了字并电传给P.W 副总裁。1991年3月25日,M 通知P.W,声明将不购买PW4000发动机,P.W 公司主张,双方在12月份签字的函件说明已达成协议,遂向布达佩斯法院起诉告M 公司毁约,初审法院

判原告胜诉,后匈牙利最高法院推翻初审法院判决,判被告胜诉,合同不成立。〔1〕匈牙利

?

711?Ξ〔1〕普拉特与惠特尼公司诉匈牙利国家航空公司,匈牙利布达佩斯大都市法院判例1992年第3号。本案英文翻译

参见波尔?阿莫托,C1SG —开口价条件与统一适用:匈牙利法院的先前解释,《商业与法杂志》第13卷(1993),第1-29页。(Pratt&Whitneyv.MalevHungarianAirlines,Hungary,MetropolitanCourtofBudapest,1992CaseNo.3.G.

50.289/1991/32.)

CISG,《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UCC,《美国统一商法典》。

最高法院适用公约做出了这一判决,该判决牵涉到如何理解公约第14条和第55条。法院认定P.W 提出的要约中价格不明,PW4056指发动机的基本组合,而PW4152和PW4156A 都是指喷气发动机系统,除发动机外,还包括引擎舱和其他部件,而所报的价格仅指发动机,不包括其他部件。就是说在P.W 公司提出的报价单中并没有说明它要供货

的两种喷气发动机系统(PW4152和PW4156A

)的价格。根据公约第14条第1款,要约必须表明要约人受约束的意旨,必须十分确定(表明货物、数量、价格),由于该要约不确定,所以合同不成立。法院还认为公约第55条不能用于解决本案中的价格条款,因为喷气发动机系统没有所谓的“通常”价格(即市场价格)。

公约第二部分第14条1款规定:“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订立合同的建议,如果十分确定并且表明要约人在建议得到接受时承受约束的意旨,即构成要约。一个建议如果写明货物并且明示或默示地规定数量和价格或规定如何确定数量和价格,即为十分确定。”同时,公约第三部分第55条又规定:“如果合同已有效订立,但是没有明示或默示地规定价格或规定如何确定价格,在没有任何相反表示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应视为已经默示地采用订立合同时此种货物在有关贸易的类似情况下销售的通常价格。”表面上看,这两个条款自相矛盾。第14条规定了一个有效要约应具备的条件,即应规定货物、数量、价格或确定价格的方法。而第55条似乎说明,一个要约即使没有规定价格,也可以在受要约人做出承诺使合同成立后,按货物“通常价格”补充缺乏的价格条款,即缺乏价格的要约以及对该要约表示承诺,并不影响合同成立。著名的研究公约专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JohnO.Honnold 认为两者是不矛盾的。第14条1款意味着具备所述“三要素”(货物、数量、价格)的建议是十分确定的,这并不是说缺少其中一个要素是“致命的”,第14条不应解释为要求要约都必须具备“三要素”,即使要约没有规定价格,也可按照第55条规定补充价格条款,使合同得以成立,正如许多国家的货物销售法都规定了一个确定价

格机制那样,公约第55条解决了“开口价”问题。

〔2〕以另一位来自美国的研究公约专家冯斯沃瑟(Farnsworth

)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首先,第55条并没有解决开口价问题,第55条明确规定只有合同已经有效成立时才可以按照第55条补充合同缺少的价格条款,而按照第14条1款的要求,除非要约中规定了价格或确定价格的方法,否则合同就不成立。其次,第55条属于第三部分,处理当事人之间已经成立合同的权利义务,第92条允许缔约国加入公约时宣布不受第二部分约束,但是受第三部分约束,第55条仅适用于对二部分作出保留的缔约国的当事人订立的合同。如果依据作出保留的国家法律认定合同已经有效成立,但是缺少价格条款,当事人的所在国批准的公约第三部分又适用于该合同,第55条这时可以适用。第三,一个缺少价格条款的合同是否已经成立,是否可援用第55条补充合同中的开口价,取决于当事人营业地所在国是否批准了公约第二部分。如果第二部分没有被批准,法院将依据国内法确定合同是否成立,若合同已经成立,第55条可以作为补充价格条款的依据。如果一个?

811?《比较法研究》 2004年第3期

〔2〕约翰?霍纳尔德:《1980年联合国公约调整的国际销售统一法》,克鲁维尔公司1982年版,第163页,第338页。

[JohnO.Honnold,UniformLawforInternationalSaleUnderthe1980UnitedNationsConvention

(Deventer/Boston:Kluw 2

er )1982pp.163-164,p.338.]

国家批准了整个公约(包括第二部分),即使第14条阻止一个没有规定价格的合同有效成立,第55条也不会对其生效。立法历史证明这后一种观点有充分的根据和说服力。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秘书处评论指出:“第14条第1款规定,一个订立合同的建议,如果明示或默示地确定了价格或规定了确定价格的方法就是十分确定的,足以构成要约。因此,只有当事人一方的营业地位于一缔约国,该国批准接受了第三部分,没有批准第二部分,并且该缔约国的法律规定,即使合同没有明示、默示地规定价格或确立价格的方法,合

同亦可成立,第55条才可以生效。”〔3〕还应看到,第14条第1款关于要约确定性的“三要

素”并不十分严格,因为它可以默示地决定,也可根据公约第8条从当事人声明、行为中推定。

作为原告营业地所在国的美国,其法律制度拒绝任何关于缺少价格规定导致合同不能强制执行的主张,只要当事人的主导意旨是达成了有约束力的协议,合同就可成立。UCC 第2-305节规定:“只要当事方确有订立买卖合同的意图,即使售价未定,合同也可成立;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应为交货时的合理价格。”这一条款适用于合同没有规定价格,以及事后当事人之间未能就货物价格达成协议的情况。这里“合理价格”应根据卖方向第三方销售同样货物的价格等事实确立。显然,前述P.W 诉M 公司一案适用UCC 对原告是有利的。中国法承认在缺少价格条款时合同也可以成立。中国《合同法》第159条规定,买方应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价款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适用第61条、第62条的规定。第61条允许合同成立后在没有规定价格时当事人可通过协议补充;若达不成协议应按交易习惯确定;或者依据第62条,按照合同订立时履行地时价履行,或者按照政府指导价履行。不过对本文讨论的案件而言,若适用中国合同法也难以确定喷气发动机的价格,因为这种货物不存在时价或政府指导价,还是UCC 第2-305

节规定的按“合理价

格”确定更具操作性。二、合同形式以及对公约保留的效果

卖方加拿大GPL 公司证明其在1992年5月与美国俄勒冈州路易斯安那太平洋公司(LP 公司)通过电话达成一项出售雪松木板的协议(此时货价正上升),GPL 称在货价下跌时,双方口头重新商定了某些条款,然后该公司寄送给对方一份确认书,要求买方签字后寄回确认书副本。而LP 公司没有照此办理,反而声明其从没有购买木板,不承认曾收到确认书。在6月份LP 公司收到卖方交付的几批木板后,拒绝GPL 公司再交货,后者向俄勒冈州法院起诉请求确认销售合同成立。法庭上LP 公司主张GPL 公司的请求与UCC 第2-201节第1款不符,该交易超过500美元,应采用书面形式,GPL 公司应收回其请求。GPL 公司主张其请求符合第2-201节第2款的规则,买方收到了确认书后没有在10日内提出反对,标的为74万美元的合同已成立。本案初审法院判决支持原告GPL 公司的诉讼请求,认定GPL 公司向被告LP 公司寄送确认书的约定足以启动UCC 第2-201节第2款

?

911?若干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成立争议案的讨论 李 巍

〔3〕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草案评论》

(下简称秘书处评论),公约草案第51条(正式文本第55条)第2段,维也纳会议正式记录第45页。

规则的适用。俄勒冈州上诉法院以意见不一致的方式维持初审法院判决。多数法官认为

GPL 公司向LP 公司寄送的文件中标明“确认书”

(confirmation ),说明该文件意在确认事先已经存在的合同,这一事实满足了作为美国《欺诈行为法》例外的UCC 第2-201节第2款适用的各要件。买方LP 公司收到确认书后没有在10日内提出反对,标的74万美元的合

同已经成立,GPL 公司可以强制实施合同请求。

〔4〕在英美国家,口头合同的效力受《欺诈行为法》的约束。英国议会于1677年通过了

《欺诈行为法》

(StatuteofFrauds ),基本精神是:如果一个协议或约定没有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并经过承诺人签字,当事人就不应该依据该协议被起诉。从订立之日起一年之内不履行的协议应采取书面形式,并经当事人签字。《欺诈行为法》的目的是防止当事人滥用“契约自由”权利,以虚假的证据证明某种协议存在,并强加给对方。它原来规定在英国《1893年货物买卖法》中,1954年修订时取消了这一内容,但是美国《统一商法典》对此加以了保留。按照UCC 第2-201节第1款规定,标的物价金超过500美元的货物销售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并由被请求执行的当事人或其代理人签字,否则,合同不得通过诉讼强制执行。不过,第2-201节第2款又提出一项例外,规定“商人之间,如果一方寄送足以对抗自己的用以确认合同的书面文件,且书面文件在合理时间内由另一方收到,且收到方有理由知道其内容,则收到方如果未在收到后10天内以书面形式拒绝其内容,该书面文件在对抗收到方时即满足本条第1款要求(即书面形式要求)。”第2款的规定意在限制商人滥用法律,以牺牲对方利益为代价去投机。商人习惯上通过寄送确认函确认事先达成的口头协议,一方在寄送的确认函上签了字,就形成了可以对抗自己的约束力,这样的函件对接受者无约束力,因为他没有在上面签字。法律的滥用表现在不受约束的接受者可能在收到确认函后视行情决定是否履行确认书,是否在上面签字,第2款正是为了约束接受者这种投机行为,要求他若反对确认函必须在10日内书面提出,否则视为同意确认函。俄勒冈州初审法院正是依据这一规定认定原告GPL 公司发出确认书的行为导致合同成立。

本案当事人双方最初都是援用UCC 第2-201节提出控辩,法庭据此认定当事人默示地同意UCC 为处理本案的准据法。不过庭审中原告律师曾主张要求确认的合同应适用公约而不是UCC 。的确,公约第11条规定“销售合同不需要书面订立或书面证明,在形式方面也不受任何其他条件限制”,并且美国在加入公约时没有依据公约第96条对公约

第11条及其他相关条款作出保留,这样,如同本案的美国当事人(GPL

)与营业地位于公约缔约国同样没有作出上述保留的加拿大当事人(LP 公司)之间订立的销售合同或争议,完全可以适用公约第11条而不是《欺诈行为法》来解决,结果是标的超过500美元的本案交易,只要能认定口头协议存在,合同就成立,公约可以有效地对抗本案被告依欺诈行为法提出的辩解。但是俄勒冈州初审法院认为,原告先适用UCC,后主张适用公约属于交叉指定(cross-assignment ),其关于适用公约的要求提出得太晚而没有被接受。

假定本案其他条件不变,只是把原告换成中国A 公司而不是GPL 公司,并且双方同意适用公约而不是UCC 来解决争议,结局如何呢?这涉及到对公约第11条作出保留的?

021?《比较法研究》 2004年第3期

〔4〕GPL 木材加工有限公司诉路易斯安那太平洋公司(1995)联邦判例报告第二审第470卷,第894页。[GPLTreat 2

ment,Ltd.v.Louisiana-PacificCorp.,p.8942d470(or.Ct.App.1995).]

后果。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保留”的解释是:一缔约国在参加条约时声明保

留,意在将该条约的某些规定在对该国适用时排除或改变其法律效果。〔5〕对公约第11

条保留的后果就是排除其法律效果,因为公约第12条规定,当合同或其争议涉及做出保留的缔约国的当事人时,“公约第11条、第29条或第二部分中准许销售合同及其更改,根据协议终止,或任何要约承诺等其他意旨表示得以书面以外形式作出的任何规定”对该合同不适用。就是说即使当事人同意适用公约解决本案争议,第11条也不适用。那么这个空白用什么法律来填补?用什么法律来解决本案这样因合同形式问题引起的合同是否成立的争议?在1980年维也纳会议讨论公约草案时,一种意见是如果一个缔约国对公约第11条作出保留,其本国法中关于货物销售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的规定适用于所有该国当事人与另一国家当事人订立的货物销售合同,否则就没有必要作出保留。以约翰?霍纳尔德(JohnO.Honnold )为代表的主要西方国家的代表反对这种观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使这类国家关于销售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的法律适用的范围比目前可能的适用范围更广泛。因为即使没有公约,书面形式的要求也未必适用于所有涉及这类国家当事人的销售合同。正确的做法是:“当第11条不适用时,处理该合同争议仍然要像没有公约时那样,依据国际私法规则确定应适用的准据法,只有当裁判庭发现,依据国际私法规则,解决争议应适用的法律是作出声明保留的国家法律时,这个国家法律中关于销售合同必须采

取书面形式的要求才适用。”〔6〕假定本案是中国当事人与加拿大当事人发生的合同争

议,中国是作出第11条保留的国家,加拿大不是,根据国际私法规则如选用中国法为准据法,其国内法中关于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要求的规定应适用,〔7〕如果确定适用加拿大的法律,其国内法中关于合同可以采取任何形式的规则应得到适用。

笔者认为,霍纳尔德教授的观点有其合理性。经由国际私法规则指引选择适当准据法来填补法律空白,体现了国际争议解决法律适用问题上对他国法律的尊重和国际礼让,也符合公约第7条第2款关于填补法律空白的规则。不过霍纳尔德教授的观点没有考虑到作出声明保留的国家的国内法中关于销售合同应采取书面形式要求的性质。如果这种法律属于任意性法律,比如像UCC 第2-201节的规定,可以依据国际私法规则排除其适用,如果是强行性法律,情况就不一样。假设中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仍有效,其中第7条关于涉外经济合同应采取书面形式的规则就是一项强制性规定,当时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明确将未采取书面形式的合同归于无效合同(第三部分第52条),这样,即使仲裁庭裁决中方为一方当事人的口头销售协议为有效协议,并请求中国司法机关执行这一裁决,中国司法机关也可依据《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公约》第5条第2款的规定,以违反公共政策为由拒绝执行该裁决。幸运的是,这样的结果已不大可能发生,《涉外经济合同法》已经被目前的《合同法》取代,而现行《合同法》第10条规定与公约第11条不冲突,即使依据国际私法规则适用中国《合同法》,口?

121?若干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成立争议案的讨论 李 巍

〔5〕〔6〕〔7〕此处假设中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仍有效。中国目前的《合同法》第10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

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即不要求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这一规则已经与公约第11条基本吻合,但是中国并没有撤销对第11条的保留,这项保留目前仍适用。

约翰?霍纳尔德,同注[2],第156页。

李浩培:《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125页。

头的货物销售协议也会被认定有效。

三、反要约与“格式之战”

下例中的合同争议产生于对要约有添加、修改的答复(反要约),我们看看它对于合同成立的影响。1989年2月位于纽约的Chilewich 公司(C 公司)通过其英国的代理与前苏联对外经济协会签订了一份向后者供应鞋类的合同,合同规定“所有合同产生的争议排除法院管辖,而由位于莫斯科的苏联工商总会仲裁”。为履行该合同,C 公司与其当时的供货商意大利Filanto 公司(F 公司)进行了协商。1990年3月13日,C 公司向F 公司寄送了协议备忘录,确认由F 公司供应25万双靴子给C 公司,备忘录中并入了与苏联订立的合同中的仲裁条款。F 公司没有立即答复C 公司。C 公司于1990年5月11日开立了以F 公司为受益人的信用证。1990年8月7日,F 公司签署并寄送了C 公司寄来的协议,附信中声明其不受C 公司与苏联订立的合同条件(包括仲裁条件和权利要求程序)约束。8月29日,C 公司通过其代理电告F 公司,表示不同意F 公司附信中的内容。后来双方因履行第二批交货发生争议,C 公司拒收尚未履行的交货。F 公司以C 公司违约为由,向纽约联邦

地区法院起诉,被告C 公司请求法院中止诉讼程序,主张该案应由当时的俄罗斯仲裁。

〔8〕要解决原告F 公司指控的C 公司违约问题,先要确定当事人之间的合同是否成立。F 公司的营业地所在国(意大利)与C 公司营业地所在国(美国)都是公约缔约国,当事人没有就法律适用问题达成一致,且争议发生时公约已经生效,受案法院决定适用公约处理该案。法院认定:被告C 公司签字的于1990年3月13日寄送给F 公司的协议备忘录是一份要约,F 公司收到了要约,清楚地了解C 公司反复提请其注意的在俄罗斯进行仲裁的条款,如果他不同意要约中这个重要条件,应在合理时间内发出通知拒绝该要约。事实上,F 公司直到5个月后(8月7日)才在签署协议备忘录的同时附信反对要约中的仲裁条款。在此之前,F 公司已经收到了C 公司开立的信用证(信用证中仍列明在俄罗斯仲裁的条款),要约人已经开始履约。主审法官援用公约第18条(1)指出:“受要约人声明或做出其他行为表示同意一项要约即是承诺。虽然缄默与不作为不等于承诺,但法院有责任考虑当事人在订约中的行为以确定其意旨(见公约第8条)。整个订约过程显示,F 公司有责任及时通知C 公司反对其提交的协议备忘录中的仲裁条款。”受要约人(F 公司)没有及时反对该条件,接受了信用证,合同已经按要约人提出的条件得以成立。从被告答辩中陈述的另一事实看,法院的裁决也是正确的。这就是在C 公司收到F 公司1990年8月7日来信后,通过其代理于8月29日发出电传通知F 公司,表示不能接受来信中对要约的修改,F 公司承认收到了电传,却没有继续磋商,它于9月15日接受了C 公司第一批交货的行为,依公约第18条(1),表明其同意受C 公司要约中仲裁条件的约束。

如果把F 公司8月7日的附信看作一项有效的反要约,之后发生的订约过程相当于?

221?《比较法研究》 2004年第3期

〔8〕费兰多SPA 公司诉切尔维茨公司(1992),联邦判例报告补编第789卷,第1229页。参见雷奥左斯特:《国际商

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60-561页。[FllantoSPAv.ChillewichInternationalCorpFederalSupplement,Vol.789,p.1229(1992)]

我们常见的“格式之战”。它表现为当事人对标准合同中的正面条款(货物、数量、价格)无异议,且合同很可能已经履行,而对于争议解决等属于合同背面的条款,存在分歧,当事人可能各提出自己的争议解决条件或者一方反对另一方的条件,一旦争议发生,就要决定以哪一方的主张为准,在当事人没有履行时还要考虑合同是否成立。这个问题上公约与UCC 规则有很大的不同。公约是严格依据“要约→承诺→合同成立”的公式来解决格式合

同冲突,当承诺与要约相符时合同成立;当声称的承诺对要约有实质性添加、修改时(“

争议解决条款”的添加、修改,属于公约范围内的实质性修改),构成反要约,只要要约人不认可,合同就不成立。这是指当事人仅处于磋商状态,尚未发生履行实质交易(合同中正面条件)的行为。如果要约与声称的承诺存在格式合同冲突,而当事人又履行了合同中的正

面条件(如本案例所示),公约的逻辑是“最后一枪为胜利者”

(last-shotrule ),即一方最后提出不同于另一方的条件或主张后,如果该主张没有被另一方及时反对,视为另一方已经同意该条件。

UCC 在解决格式合同冲突时,不是从僵化的公式出发,而是关注格式合同背后是否存在真正的协议,当事人是否就主要交易条件达成一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法院将维持真正的协议,使合同成立,个别冲突的条件另当别论。它的理念是商人很少关心和阅读合同背面的一般条件,视为陈词滥调,如果一方发出订单,另一方发出确认书,只要双方文件中的正面条款相符(货物、数量、价格),即使合同背面条款不符,合同仍可成立。UCC 第2-207节的规定集中反映了这一理念,它的内容可概括为:(1)在合理时间内发出的承诺表示或书面确认只要确定并及时,即使与原要约或原同意的条款有所不同或对其有所添加,仍具有承诺效力,除非承诺中声明以要约人明确同意这些不同或添加条款作为承诺生效的条件。(2)如果承诺中与要约不同的条款是非实质性条款,除非要约人在合理时间内明确反对,否则,该不同条款是合同一部分。(3)如果承诺中与要约不同的添加、修改是实质性条款,要约人即使没有明确反对,这些条款也不得作为合同一部分,但是不影响当事人

就重要交易条件达成的协议生效,合同仍然成立。

〔9〕本案中原告F 公司及律师正是基于他们头脑中美国《统一商法典》的思维定势,主张其8月7日签署并寄回给C 公司的协议备忘录及附信是UCC 第2-207节所述的对要约内容有实质性修改的承诺,是反要约,即使合同成立,涉及该实质修改的部分(在俄罗斯仲裁条款)不应成为合同的内容。只是法院决定适用公约而不是UCC,再考虑整个订约过程,最终没有支持原告,而认定原告受C 公司提出的仲裁条款约束,该合同争议必须在莫斯科仲裁解决。

四、确认书的效力

本文第二部分引述的GPL 公司诉LP 公司一案还涉及确认书的效力,这是一个表面?

321?若干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成立争议案的讨论 李 巍

〔9〕中国《合同法》规定允许使用格式合同,但是规定提供格式合同一方拟定的免除自己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

对方主要权利的格式条款无效(第40条)。这在消费类合同中可能有利于保护消费者,若适用于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则使格式合同中与对方不一致的条件因未引起对方注意而归于无效。

上单纯实则疑惑不定而必须加以澄清的法律问题。确认书(confirmation

)作为国际贸易术语,“是指买卖双方通过洽谈协商达成交易后,由一方向对方发出的确认按商定条件售出

或购进货物的书面通知。”〔10〕对经口头或往来函电协商达成的交易加以确认,是确认书

的通常含义或主要用途,如果确认书的内容与双方事先协商成交的条件相同,确认书可以作为简式合同备案,有法律约束力。实践中这种确认书的使用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同GPL 公司诉LP 公司一案所示,一方发出确认书确认事先达成的交易并要求对方签字,而另一方置之不理,甚至不认账,声明双方没有协议。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处理,只要依据关于合同成立及合同效力的准据法进行审查,认定当事人已经通过协商达成了协议(即使是

口头协议也合法有效),另一方否认协议的行为构成毁约,应承担毁约责任。〔11〕另一种情

况是一方发出确认书,另一方并不否认先前达成的交易,而是在收到的确认书上添加了未经协商的新内容,再寄回给发出确认书的一方,或另发出确认书添加、修改原先成交的内容。争议因所添加、修改的内容而产生。

下面引用一个较早发生的美国判例来说明此类争议。Marlene 公司(M 公司)作为买方与卖方Carnac 公司(C 公司)口头达成了购买一批纺织物的协议,口头成交后,M 公司向C 公司寄送了购买订单,确认先前的协议,C 公司向M 公司寄送了格式确认书。C 公司的确认书中包含了一个事先未曾协商过的,也是M 公司订单中没有的仲裁条款。双方当事人都履行了合同。后来C 公司认为M 公司违约而提起仲裁,而后者向纽约法院起诉,要

求中止仲裁程序。〔12〕法院适用UCC 第2-207节认定C 公司确认书中包含的仲裁条款无

效。因为按本文第三部分引述的UCC 第2-207节规定,在合理时间寄送的承诺表示或确认书,只要确定并及时,即使与原要约或原同意的条款有所不同或对其有所添加,仍具有(对原要约或原同意的条款)承诺效力。如果确认书中的添加修改属于非实质性的,应为合同一部分,除非要约人在合理时间内明确反对;如果确认书中添加修改的内容属于实质性的,即使要约人没有明确反对,该添加修改也不得作为合同一部分,但不影响当事人因寄送的承诺或确认书有效而使合同成立。本案中C 公司确认书中添加的仲裁条款显然是对原同意的交易条件实质性的添加,是无效的,但当事人已经达成的并且已履行的合同仍有效。

笔者把这个案件交给学生讨论,要他们考虑适用公约该如何处理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得出了错误结论,想当然地认为:C 公司发出的对原交易内容有添加的确认书就是公约第19条第1款所定义的反要约,M 公司收到C 公司寄来的确认书后没有及时加以反对,并且合同已经履约,按照“最后一枪为胜利者”的规则,相当于M 公司以履行的行为同意了C ?421?《比较法研究》 2004年第3期

〔10〕〔11〕〔12〕马林工业公司诉卡耐克纺织有限公司(1978),联邦东北地区法院判例报告第二审第239卷,第380页,或纽约州

法院判例报告第二审第410卷,第408页。[MarleneIndustriesCorp.v.CarnacTextiles,Inc.,45N.Y.2d327,380

N.E.2d239,408N.Y.S.2d410(1978).]

中国《合同法》第33条特别规定,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形式订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签订

确认书,合同于签订确认书时成立。这是指当事人在往来函电中做出保留,要求最后的成交条件“以签定确认书为准”。如果声称的承诺或对要约的答复中有这样的保留,该承诺不是一个有效承诺,不能导致合同成立,只有在双方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在此之前即使当事人认为已经成交也没有合同,同时一方寄送的确认书另一方不认可合同也不成立。

薛立亚、张慧敏、赵慧先、李英哲编:《英汉经济综合词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版,Confirmation 词条。

公司确认书中的添加,合同成立,仲裁条款有效。显然,这是对公约第19条的误用。我们知道,第19条所指的“反要约”是“对要约表示承诺,但是载有添加、限制或更改的(对要约的)答复”,即声称的承诺中对要约内容有添加、限制或更改。前述案例中C 公司与M 公司交换的格式订单和确认书并不是要约与承诺的交换,除了先前达成的口头协议外并没有新的交易产生。C 公司向M 公司发出的确认书也不是对要约的答复或对要约内容有添加的“承诺”表示,而是对已经成立的口头协议加以确认。结论是,整个第19条关于反要约的规则对此并不适用。因为在C 公司与M 公司交换格式订单和确认书之前,合同已经口头协商成立,并且如果当事人所在国没有对第11条做出保留,口头协议已经生效。公约并没有类似于UCC 第2-207节中关于确认书对先前达成的交易条件有何影响的规

定,〔13〕因此结合本案情况,C 公司发出的对原交易条件有添加的确认书只能认定为修改原口头协议的单方面的建议,这种单方面修改合同的建议不是要约,因为要约是订立合同的建议(公约第14条)。所以,公约第18条关于受要约人可以做出某种行为表示同意一项要约的规则不适用,不能说M 公司以履行的行为同意C 公司单方面修改合同的建议。关于修改合同的问题公约第29条做了规定,它强调合同需要双方当事人协议才可更改或终止。本案中我们只能认定在双方交换的格式订单和确认书中都有的条件是原来双方协商同意的合同内容,C 公司单方面提出的对原合同的添加应该取消,因为当事人此后采取不同争议解决方式的客观证据表明,他们并没有就添加的内容达成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实践中还存在另外一种确认书,这就是对要约的答复。例如:美国买方向法国卖方发出一份购买订单,订购特种型号的钢板,订单中没有仲裁条款,卖方迅速发出确认书,同意要约中的条件,但是其格式确认书中包含一个仲裁条款。此例中卖方发出的确认书显然属于公约第19条所指的反要约,应依据第19条规则处理,本文第三部分已经讨论过这一问题,不再赘述。不过把这个例子稍做改动结论就不一样,假如上述美国买方向法国卖方发出订单中要求“立即发货”,卖方收到订单后很快发运了货物,在此之后又寄送了一份确认书,确认书中并入了买方的订单,增加了一个买方订单中没有的仲裁条款。这种情况下,依据公约第18条第3款,卖方发运货物是以履行的行为方式对买方发出的要约(订单)表示承诺,并且该承诺于卖方做出发货行为时生效,合同此时成立。而卖方发货后寄送的确认书是对已经达成的交易表示确认,其中添加的仲裁条款是对先前协议的修改建议,需经美国买方明确同意才生效。

(责任编辑:幸颜静)

?521?若干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成立争议案的讨论 李 巍

〔13〕UCC 第2-207节认为此类确认书仍具有对原要约或原同意条款的承诺效力。

《民法典》关于买卖合同的10大变化

《民法典》关于买卖合同的10大变化 一、增加了买卖合同内容的列举 第五百九十六条 【买卖合同条款】买卖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标的物的名称、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包装方式、检验标准和方法、结算方式、合同使用的文字及其效力等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0315] 第一百三十一条【买卖合同的内容】买卖合同的内容除依照本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以外,还可以包括包装方式、检验标准和方法、结算方式、合同使用的文字及其效力等条款。 二、明确了出卖人无权处分时,买受人的救济途径 第五百九十七条 【无权处分效力】因出卖人未取得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的,买受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请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 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或者限制转让的标的物,依照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0315] 第一百三十二条【标的物】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 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或者限制转让的标的物,依照其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发布日期:2012.05.10)

第三条【无权处分·买卖合同效力】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三、在无另外约定的情况下,货交承运人后,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买受人承担 第六百零四条 【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负担的基本规则】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0315] 第一百四十二条【标的物的风险负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发布日期:2012.05.10) 第十二条【特定地点风险转移规则】出卖人根据合同约定将标的物运送至买受人指定地点并交付给承运人后,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买受人负担,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未经特定的标的物风险负担】当事人对风险负担没有约

CISG与我国合同法有关合同成立规则的比较与评析

CISG与我国合同法有关合同成立规 则的比较与评析 CISG与我国合同法有关合同成立规则的比较与评析2010年04月08日星期四21:14CISG与我国合同法有关合同成立规则的比较与评析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它是通过一方提出要约,另一方对要约表示承诺后成立的。一个合同往往不是一次意思表示就可以达成,在一方提出要约后,对方往往还会提出反要约,经过反复磋商,最后双方取得一致意见,合同才能成立。在磋商的过程中,要约与承诺是两个重要的法律步骤。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CISG)的第二部分(合同的订立),第14-24条对此进行了规定。 我国1999年正式生效的合同法,则同样在第二章(合同的订立),第9-42条对于合同的订立等相关事项进行了规定。 对这些规定进行一些纵向的评析和横向的比较,有助于为理解并解决中国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可能碰到的一些法律问题做好充分的铺垫。本文试就一些基本的法律问题,对于CISG与我国合同法有关合同成立规则进行比较与评析。 一.要约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而言,要约是一方当事人以订立合同为目的向对方所作的意思表示。提出要约的一方称为要约人或发价人,在实践中也称为发盘人,对方则称为受要约人或被发价人或受盘人。要约可以用书面提出,也可以用口头提出。 我国《合同法》第14条对于要约的概念做出了相关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内容具体确定;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综上,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首先,要约是一种意思表示。要约既不是事实行为,也不是法律行为,只是一种意思表示。其次,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的目的,是希望与相对人订立合同;若无此目的,即不构成要约。 1.要约的要件(构成要约的条件) 依照CISG第14条的规定,符合下列三个条件,即构成要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学习心得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心得 近日股份公司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通过学习让我对合同法的理论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一些合同签订后产生的纠纷有了更形象的认识,相信在以后合同签订工作中我会受益匪浅。 合同法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我们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合同无所不在。有交易的产生常常伴随着合同的成立。所谓合同,又叫契约,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是债发生的最重要、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所谓债是发生在特定主体之间的,以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法律关系,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是债务人。在债的法律关系中、债的主体、客体和内容都是待定的。债的主体是指债的当事人,具有特定性和相对性债的客体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债的内容则是主体所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由合同引起的债叫合同之债。但无论是债的关系或合同关系,均须纳入法的调整范围之中。 作为公司的中层干部,我们应该了解一些合同法的理论和知识,这对我们来说不无裨益,工作中,我们会签订一系列的合同,知道合同法中违约责任作为一种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当事人是需要承担这种民事责任的。

通过《合同法》的学习,使我了解到,在我国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的法律,它主要规定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及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保全、违约责任等问题。《合同法》是一门非常实用的部门法,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买卖合同,赠与合同,租赁合同,承揽合同,运输合同等等社会生活中非常的各种合同,解决是现实中各种基本的复杂法律关系,通过合同的规范从而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通过《合同法》的学习,给我最大的收获我感觉就是对合同类型的案例的分析思维的改善以及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比如关于合同效力方面的案例,我懂得合同效力方面的案例主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合同是否有效的案例;二是无效合同的案例。前者就是判断合同是否有效,主要是对合同的生效要件的理解和运用;后者是针对合同无效的具体原因,包括合同主体不合格的案例、合同内容不合法的案例、因受胁迫、欺诈而订立合同的案例、形式不具备法律要求而导致合同无效的案例以及代理人违法代订合同因而无效的案例。根据案情,运用合同有效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认定合同是否有效。有效合同,应当履行,否则,构成违约,违约方要承担违约责任。如果是无效合同,要弄清无效的原因是什么?属于哪一种无效合同?无效的合同,不得履行,已经开始履行的要停止履行,当事人不履行的,不承担违约责任。对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写 主编:胡康生 副主编:王胜明孙礼海 撰稿人:姚红何山贾东明杨明仑武再平郑淑娜陈佳林段京连李文阁王瑞娣 贾红梅杜涛郝作成石宏严冬枫 目录 总则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二章合同的订立 第三章合同的效力 第四章合同的履行 第五章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第六章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第七章违约责任 第八章其他规定 分则 第九章买卖合同 第十章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第十一章赠与合同 第十二章借款合同 第十三章租赁合同 第十四章融资租赁合同 第十五章承揽合同 第十六章建设工程合同 第十七章运输合同 第十八章技术合同 第十九章保管合同 第二十章仓储合同 第二十一章委托合同 第二十二章行纪合同 第二十三章居间合同 附则

总则第一章一般规定 本章共八条,对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合同法的调整范围以及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作了规定。 第一条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是对于合同法立法目的的规定。 合同法是民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市场交易的基本法律,它涉及到生产、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订立的合同大约有40亿份。法院每年受理的合同纠纷案件,大约300万件。因此,制定一部统一的、较为完备的合同法,规范各类合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及时解决经济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三部合同法。这三部合同法对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国内经济、技术和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这三部合同法的一些规定不能完全适应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国内经济合同、涉外经济合同和技术合同分别适用不同的合同法,有些共性的问题不统一,某些规定较为原则,有的规定不尽一致;第二,近年来,在市场交易中利用合同形式搞欺诈,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情况较为突出,在防范合同欺诈、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方面,需要作出补充规定;第三,调整范围不能完全适应,同时近年来也出现了融资租赁等新的合同种类,委托、行纪等合同也日益增多,需要相应作出规定。 制定合同法的原则是:第一,制定一部统一的、较为完备的合同法。过去所以先后形成了三部合同法,不是不要搞统一的合同法,制定统一合同法的条件还不成熟,如果等成熟了再制定,又不能适应市场对法律的迫切需要,为了加快立法步伐,成熟的先制定,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现在情况不同了,经过10多年的实践经验,已积累了大量经验,有条件制定一部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合同法,对有关合同的共性问题作出统一规定,把10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有关合同的行政法规和司法的规定,尽量吸收进来。这个问题,在1993年修改经济合同法时就被反复考虑并提出来了。根据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1 993年对经济合同法进行了修改,同时开始着手研究起草统一的合同法。第二,以三个合同法为基础,总结实践经验,加以补充完善。实践证明,三部合同法总的原则和规定是正确的、可行的。制定统一的合同法,不是将现有的合同法律推倒重来,而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情况,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要注意法律的连续性,对于现行有效的制度和原则要继续保留,不适应的予以修改,不够的予以补充完善。第三,从我国实际出发,充分借鉴国外合同法律的有益经验。合同法主要是规范财产流转的,相对来讲共性问题要多些,我们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贸易,不考虑国际通行的作法也是行不通的。当然,借鉴国外经验,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能离开我国实际。例如,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这一点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同的。 第二条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释义】本条是关于合同法调整范围的规定。

晚近国际商事合同法统一化的发展——CISG与PICC之比较

晚近国际商事合同法统一化的发展——CISG与PICC之比较 内容提要:《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是继《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之后的一项重要法律文件,它继承和发展了后者所取得的成果,拓展了适用统一规范的空间,有利于进一步消除国际经济交往中的法律障碍,促进国际商事活动的顺利进行。本文在性质、适用范围、书面形式、合同的订立、通知义务、提前履行、实际履行、合同的效力、合同的解释、合同的内容、合同的履行、合同的不履行、损害赔偿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展示在合同法统一化进程中取得的新成就。 主题词:合同法统一化、通则、公约、比较 作者简介:张照东、叶勇,大道之行律师所律师。通信:福建厦门湖滨北路振兴大厦六楼大道之行律师事务所,邮编:361012,电子邮箱:falv@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各国法律规定不同,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法律冲突,造成国际交往的法律障碍。因此,制定有关国际交往的统一法,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发展,就显得很有必要。 早在1930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UNIDROIT)就着手拟定一项有关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以便协调和统一各国关于国际货物买卖的实体法。1964年海牙会议正式通过了《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公约》。由于这两项公约都未能达到统一国际货物买卖法的预期目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OTRAL)在上述两项公约基础上,于1978年完成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UnitedNationsConventiononContractfortheInternationalSaleofGoods,简称CISG)草案,并于1980年3月10日在维也纳召开的外交会议上通过了该公约。1988年1月1日,该公约正式生效。 鉴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际商事惯例的需要,UNIDROIT于1980年成立一个由来自不同法律文化和背景、具有实践经验的众多合同法和国际贸易法方面的专家、学者、律师、法官组成的工作组,探求阐述国际商事合同的一般原则。1994年5月,UNIDROIT理事会在罗马召开的第73届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国际商事合同通则》(PrinciplesofInternationalCommercialContracts,简称PICC)。 本文将对这两个法律文件进行比较,展示PICC在合同法统一化进程中取得的新成就。 一、总体比较 作为合同法统一化在晚近发展的两大成果,CISG与PICC都是在国际贸易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分则第十五章承揽合同 时间:2008-04-16 10:33 来源:中国人大网 本章共十八条,对承揽合同的方式、材料的提供、履行期限、支付报酬、保管责任、留置权等承揽人与定作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作了规定。 第二百五十一条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 承揽包括加工、定作、修理、复制、测试、检验等工作。 【释义】本条规定了承揽合同的定义和承揽合同的主要种类。 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工作,并将工作成果交付给定作人,定作人接受该工作成果并按照约定向承揽人给付报酬的合同。承揽合同的主体是承揽人和定作人。承揽人就是按照定作人指示完成特定工作并向定作人交付该工作成果的人。定作人是要求承揽人完成承揽工作并接受承揽工作成果、支付报酬的人。承揽人和定作人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也可以是自然人。这比经济合同法的主体范围扩大了,经济合同法中加工承揽合同的主体只是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等,不包括自然人。承揽合同的客体是完成特定的工作。承揽合同的对象为承揽标的,承揽标的是有体物的,合同的标的物又可以称为承揽物或者定作物。承揽工作具有特定化性,如修理汽车、裁剪制作衣服。承揽人完成的承揽工作需有承揽工作成果,该工作成果可以是有形的,如加工的零部件、印刷的图书、录制的磁带、检验的结论,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测试仪器的运行。 承揽合同具有下列特征: 1.承揽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目的 承揽合同中的承揽人必须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工作,定作人订立合同的目的是取得承揽人完成的一定工作成果。在承揽合同中,定作人所需要的不是承揽人的单纯劳务,而是其物化的劳务成果。也就是说,承揽人完成工作的劳务只有体现在其完成的工作成果上,只有与工作成果相结合,才能满足定作人的需要。 2.承揽合同的标的具有特定性 承揽合同的标的是定作人所要求的,由承揽人所完成工作成果。该工作成果既可以是体力劳动成果,也可以是脑力劳动成果;可以是物,也可以是其他财产。但其必须具有特定性,是按照定作人特定要求,只能由承揽人为满足定作人特殊需求通过自己与众不同的劳动技能而完成的。 3.承揽合同的承揽人应以自己的风险独立完成工作。 承揽合同的定作人需要的是具有特定性的标的物。这种特定的标的物只能通过承揽人完成的工作来取得。因此,定作人是根据承揽人的条件认定承揽人能够完成工作来选择承揽人的,定作人注重的是特定承揽人的工作条件和技能,承揽人应当以自己的劳力、设备和技术,独立完成承揽工作,经定作人同意将承揽工作的一部分转由第三人完成的,承揽人对第三人的工作向定作人承担责任。承揽人应承担取得工作成果的风险,对工作成果的完成负全部责任。承揽人不能完成工作而取得定作人所指定的工作成果,就不能向定作人要求报酬。 承揽合同是一大类合同的总称,传统民法中承揽合同包括加工承揽合同

买卖合同相关法律法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2012年3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45次会议通过,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法释〔2012〕8号 为正确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一、买卖合同的成立及效力 第一条当事人之间没有书面合同,一方以送货单、收货单、结算单、发票等主张存在买卖合同关系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以及其他相关证据,对买卖合同是否成立作出认定。 对账确认函、债权确认书等函件、凭证没有记载债权人名称,买卖合同当事人一方以此证明存在买卖合同关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二条当事人签订认购书、订购书、预订书、意向书、备忘录等预约合同,约定在将来一定期限内订立买卖合同,一方不履行订立买卖合同的义务,对方请求其承担预约合同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预约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条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四条人民法院在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认定电子交易合同的成立及效力的同时,还应当适用电子签名法的相关规定。 二、标的物交付和所有权转移 第五条标的物为无需以有形载体交付的电子信息产品,当事人对交付方式约定不明确,且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买受人收到约定的电子信息产品或者权利凭证即为交付。 第六条根据合同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的规定,买受人拒绝接收多交部分标的物的,可以代为保管多交部分标的物。买受人主张出卖人负担代为保管期间的合理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买受人主张出卖人承担代为保管期间非因买受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七条合同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的“提取标的物单证以外的有关单证和资料”,主要应当包括保险单、保修单、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产品合格证、质量保证书、质量鉴定书、品质检验证书、产品进出口检疫书、原产地证明书、使用说明书、装箱单等。 第八条出卖人仅以增值税专用发票及税款抵扣资料证明其已履行交付标的物义务,买受人不认可的,出卖人应当提供其他证据证明交付标的物的事实。 合同约定或者当事人之间习惯以普通发票作为付款凭证,买受人以普通发票证明已经履行付款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CISG与中国协议合同法比较

合同法与公约对风险转移和所有权转移的异同 (一)《公约》对风险转移的规定 在公约中对风险转移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它确定了如下一些原则: 1. 以交付为风险转移时间,这是公约第69条明确规定的,将风险与所有权相分离; 2. 以当事人的约定时间为风险转移的时间,这体现了意思自治,当事人可以自行在合同中约定在一定时间内转移风险; 3. 遵循国际惯例,在国际贸易中约束货物买卖不仅有公约还有其它的一些国际惯例,比如有《华沙—牛津规则》和《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而当事人一旦在合同中选择这些规则中的术语,那么风险转移时间依规则而定; 4.以法律规定的时间为风险转移时间,这是讲如果在合同中当事人未约定时间则应按公约或各国法律规定来确定风险转移时间;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公约的66—69条具体规定了涉及运输的国际买卖、运输途中销售、还有违约等情况下的风险转移。 (二)《合同法》对与风险转移的规定对于风险转移我国合同法第142条规定:“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具体规定了风险转移与所有权相分离,以交付时间为风险 转移时间的基本原则,而这是与《公约》规定的原则所一致的。另外合同法还在143—149 条具体规定了在买方违约、没有约定交付地点或约定不明确、卖方违约、以及运输途中货物买卖的风险转移。可见,我国对所有权与风险转移都做了比较详细而明确的规定。 二、比较分析两部法律的异同并提出完善立法的建议 (二)对风险转移的对比分析及完善 对于风险转移这一问题,不论是公约还是合同法都给予了较详细的规定。对比公约的66—70条与合同法的141—149条我们可以发现两者还是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在立法上都有着不足,应予完善。 1.在我国合同法142条确定了风险与所有权相分离的,以交付时间为风险转移时间的基本原则,这与公约的规定是一致的。但是对于法律另有规定及当事人约定的情况那个先适用并未明确,而在实践中我们多以“当事人约定在不违反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优先适用”为原则,因而我们必须在立法上明确规定。 2.合同法143条规定:“因买受人的原因致使标的物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交付的,买受人应当自违反约定之日起承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第146条规定:“出卖人按照约定或者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第二款第二项的规定将标的物置于交付地点,买受人违反约定没有收取的,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自违反约定之日起由买受人承担。”这两条对买方违约时风险转移做了规定。公约69条第1款规定“在不属于第六十七条和六十八条规定的情况下,买方接收货物时起,或如果买方不在适当时间内这样做,则从货物交给他处置但他不收取货物从而违反合同时起,风险转移到买方承担。”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合同法规定在违反约定之日起风险转移,而公约对买方违约期间的规定是“适当时间内这样做”,但这个适当时间究竟该如何确定,却是一个模糊性的规定,因此在国际立法上必须予以明确;还有就是按照

合同与合同法

第一章合同与合同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合同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合同法体系。掌握合同的概念和分类,合同法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合同的概念和分类,合同法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后练习。 教学时数:3课时。 参考资料: 李永军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王清平主编:《实例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韩世远主编:《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合同概述 一、合同的概念和特点 (一)合同的概念的两种观点 观点一: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合同仅发生债权债务关系而不发生其他民事关系; 观点二:尽管合同是产生债的原因,合同关系也是债的一种形式,但合同不仅仅产生、变更、终止债权债务关系,而且也是物权关系、共同关系等非债权债务关系产生、变更、终止的原因。 我国《合同法》第2条并没有采纳债权协议的观点,而是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可见,我国合同法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各种合同关系,而不仅仅是债权合同关系。 (二)合同的特点(法律性质) 1、合同是一种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2、合同产生于平等主体之间 3、合同目的在于产生具体的财产性权利义务 二、合同的种类 (一)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 区分标准: 根据法律上是否规定了一定合同的名称 区分意义: 两者适用的法律规则不同 (二)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 区分标准:当事人双方是否存在对待给付义务 区分意义:1)是否适用同时履行抗辩权规则。2)在风险的负担上是不同的。3)因一方的过错所致合同不履行的后果不同 (三)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区分标准: 当事人是否可以从合同中获取某种利益 区分意义: 1)确定某些合同的性质。2)义务的内容不同。3)主体要求不同(四)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六)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六) 篇一: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六 篇一:《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及6月5日新闻发布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已于XX年3月3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4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XX年7月1日起施行。二○一二年五月十日 法释XX7号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XX年3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45次会议通过) 为正确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一、买卖合同的成立及效力 第一条当事人之间没有书面合同,一方以送货单、收货单、结算单、发票等主张存在买卖合同关系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以及其他相关证据,对买卖合同是否成立作出认定。 对账确认函、债权确认书等函件、凭证没有记载债权人

名称,买卖合同当事人一方以此证明存在买卖合同关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二条当事人签订认购书、订购书、预订书、意向书、备忘录等预约合同,约定在将来一定期限内订立买卖合同,一方不履行订立买卖合同的义务,对方请求其承担预约合同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预约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条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四条人民法院在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认定电子交易合同的成立及效力的同时,还应当适用电子签名法的相关规定。 二、标的物交付和所有权转移 第五条标的物为无需以有形载体交付的电子信息产品,当事人对交付方式约定不明确,且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买受人收到约定的电子信息产品或者权利凭证即为交付。 第六条根据合同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的规定,买受人拒绝接收多交部分标的物的,可以代为保管多交部分标的物。买受人主张出卖人负担代为保管期间的合理费用的,人民法

简析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_CISG与_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_之比较.pdf

法制博览 ·236·No. 08 2012 LEGALITY VISION 法律杂谈 简析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CISG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之比较 周国萍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摘要】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作为违反合同的救济措施,对维护当事人权益、保障交易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合同法》在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上借鉴了 CISG 的相关规定,二者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同时,《合同法》也从我国实际出发,在某些问题的规定上保持了自己的特点。 【关键词】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CISG;《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在英美法上,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又称为违约补救措施。《联合国 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下称《公约》或“CISG”) 是国际统一合同法领 域最具影响力的法律文件之一,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下称《合同法》) 是我国调整各种经济合同( 包括涉外货物买卖合同) 的基本法,对这 两种规则中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国际 先进经验、改进和完善国内立法,同时也有助于涉外审判、仲裁违约案件的认定。《公约》规定的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实际履行、损害赔偿和宣告合同无效等; 而我国《合同法》规定的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以及定金责任或支付违约金等,可见二者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差异之处在于,在承担违约责任的前提上,《公约》有关于“根本违约”的规定,《合同法》则没有。《公约》第71条、72条是对预期违约的规定,第71条也吸收了大陆法系“不安抗辩”的内容; 《合同法》一方面规定了不安抗辩权,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发端于普通法的预期违约制度,与CISG形式上的差异在于并不是规定在并排的两个条文中,而是在不同的地方,分别于第68、69、94、108条规定了这两个制度[1]。 下面对《公约》与《合同法》中几种主要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进行比 较分析。 一、实际履行 实际履行在大陆法是作为主要救济方法,而英美法则将其作为辅助救济措施,只有在损害赔偿不能进行充分救济时才采用。《公约》则采取折衷方案,在第28条中规定: “如果按照本公约的规定,一方当事人有权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履行某一义务,法院没有义务作出判决,要求具体履行此一义务,除非法院依照其本身的法律对不属于本公约范围的类似销售合同愿意这样做。”在本国法原则之下,《公约》第46条、62条分别规定了买方和卖方的履行请求权,第47条、63条也规定了非违约方可以规定一段合理时限的额外时间来让对方履行其义务。虽然规定了履行请求权,但由于前面第28条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上也使得这一权利的实现依赖于本国法的规定而得不到充分的保障。 我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的违约方应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继续履行”即为“实际履行”。另外第109、110 条还规定了金钱债务应当实际履行,非金钱债务在特殊情况下不适 用实际履行。同时,《合同法》还有关于强制履行的规定,因而能更好地 保障实际履行的实施。 二、损害赔偿 损害赔偿是《公约》违约救济体系中最重要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公约》第45条、61条分别规定了买方和卖方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而第74到77条则是对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根据第74条可知,《公约》规定的损 害赔偿额包括实际损失和利润,同时确定了损害赔偿范围的可预见性规则。我国《合同法》第113条对损害赔偿的规定与《公约》具有一致性,其性质都具有补偿性,而不是惩罚性。同时,《公约》第45条、61条和《合同 法》第112条也都规定了损害赔偿可以与其他救济方式并用。 三、采取补救措施 《公约》和《合同法》都规定了采取补救措施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 《公约》第46条第2、3款规定了买方可以要求违约的卖方交付替代货物、通过修理对不符合同之处做出补救; 第48条也规定了卖方在交货日期之后仍可自付费用对任何不履行义务做出补救。但也规定了一些限制条件,如46条第2款就规定了买方只有在货物不符合合同构成“根本违约”时才可要求交付替代物。我国《合同法》没有根本违约的规定,而在第111 条规定违约责任不能确定时,受损害方根据标的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 报酬等违约责任。相比之下《合同法》的规定更为灵活。 四、宣告合同无效 宣告合同无效是《公约》术语,其实质与各国的解除合同并无区别。《公约》第49条、64条规定了买方和卖方可以宣告合同无效的情形,可看出是以根本违约为前提,《公约》第25条规定了根本违约,我国《合同法》采纳了根本违约的实际内容,但没有采纳该概念,从该法第94条的规定可以看出[2]。受害方在可以宣告合同无效或解除合同时也可以选择继续保留合同,但受害方的选择应在合理期限内通知违约方,以避免损失, 这点《合同法》与《公约》的规定一致。但根据《公约》第26、27条,宣告合同无效的声明一旦向违约方发出,无论传递是否发生耽搁或错误均生 效,而《合同法》则未有此规定。 五、其他违约责任承担方式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违约责任承担方式外,还有几种违约责任的承担 方式在《公约》和《合同法》中的规定不一致。首先,《公约》没有规定违约 金制度,我国《合同法》第114条则明确规定了违约金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公约》的这一缺漏不太符合当今国际货物买卖中大量存在违约金 约定的现实要求。然后,我国《合同法》根据实际情况还规定了定金罚则 也是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定金在各国立法中有成约定金、解约定金等,而违约定金是我国的做法[3]。《公约》中没有规定定金制度。最后, 《公约》第50条还规定了货物不符合合同时买方可以采取减少价金的救 济方法。对此,《合同法》虽未单独列出,但第111条的补救措施中也包含了减低价款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韩世远.中国合同法与 CISG[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 02) : 10. [2]白红平.论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4) : 42. [3]吴星群.论我国合同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J].法制与社会,2008 ( 06) : 20.

合同法(培训)

合同法培训知识要点 一、什么是合同? 我国《合同法》规定: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二、什么是买卖合同? 买卖合同是一方依约交付标的物并转移所有权给另一方,另一方依约受领标的物并支付价款的合同。 三、什么是买卖合同的主体? 买卖合同的主体即当事人包括出卖人(卖方)和买受人(买方)。 买卖 合同的当事人可以是法人、其他组织或自然人,但双方都应当具备订立买卖合同的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四、订立合同应具备的主要条款是哪些? 合同的主要条款是指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缺少主要条款则导致合同不能成立。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标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酬金、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 五、什么是合同标的、它的作用是什么? 标的是合同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标的体现着当事人 订立合同的目的或要求,是产生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依据,它是一切合同都应具备的首要条款。如果缺少标的或者标的不明确,合同就无法成立、更无法履行。 六、合同中的“数量”指的是什么? 合同中的数量是指以“数字”和计量单位来衡量合同标的的具体标准。数量是合同标的的计量,反映的是合同当事人确立义务的大小和多少。合同中应当明确规定标的的数量,并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使数量条款做到合法、准确、具体。 七、合同中的“质量”指的是什么,它的作用有哪些? 合同中的质量是指合同标的的内在素质和外部形态的综合特征。质量 是合同标的的具体化。如产品的成份、规格、性能、技术指标等。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明确合同标的的质量标准或质量要求,约定有关质量检验、质量异议的内容。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合同法对照版)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2012年3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45次会议通过) 为正确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一、买卖合同的成立及效力 第一条当事人之间没有书面合同,一方以送货单、收货单、结算单、发票等主张存在买卖合同关系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以及其他相关证据,对买卖合同是否成立作出认定。 对账确认函、债权确认书等函件、凭证没有记载债权人名称,买卖合同当事人一方以此证明存在买卖合同关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二条当事人签订认购书、订购书、预订书、意向书、备忘录等预约合同,约定在将来一定期限内订立买卖合同,一方不履行订立买卖合同的义务,对方请求其承担预约合同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预约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条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四条人民法院在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认定电子交易合同的成立及效力的同时,还应当适用电子签名法的相关规定。 二、标的物交付和所有权转移 第五条标的物为无需以有形载体交付的电子信息产品,当事人对交付方式约定不明确,且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买受人收到约定的电子信息产品或者权利凭证即为交付。 第六十一条【合同约定不明的补救】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第六条根据合同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的规定,买受人拒绝接收多交部分标的物的,可以代为保管多交部分标的物。买受人主张出卖人负担代为保管期间的合理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买受人主张出卖人承担代为保管期间非因买受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一百六十二条【多交标的物的处理】出卖人多交标的物的,买受人可以接收或者拒绝接收多交的部分。

CISG和我国《合同法》中“合理期限”的比较研究

CISG和我国《合同法》中“合理期限”的比较研究[摘要]司法实践中CISG公约的适用仍然面临挑战。其中公约本身的缺陷是 引起困扰的根源之一,如公约第39条第1款中的“合理期限”没有阐明一个统一和系统的解释规则,各国法院往往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进行“本地化倾向”的解释,过度援引本国法律的问题,加深了CISG公约适用的难度。我国合同法中也有类似的规定,有必要深入研究二者差异,望能为CISG的发展尽绵薄之力,并对完善我国合同法有所裨益。 [关键词]合理期限;隐蔽瑕疵;参照点 由于“合理期限”一词在公约中并没有给予一定的解释,“合理期限”一词在实践中表现的就是司法实践中对买方的告知期限的难以判定或者大量引用国内法的判定标准,最终导致相同的案件却不能在公约缔约国内得到一致的判决,后果是严重违背了公约制定时的初衷。 一、公约中关于“合理期限”的规定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第39条提出了买方发出质量异议通知的两个期限,第1款规定的是相对期限,其中“合理期限”应视具体案件的相应情况、合同条款而定,可长可短;而第2款规定了一个绝对的没有弹性的2年最长期限。不论如何买方不在货物被实际交付之日起2年内将货物不符的情况通知卖方,他就丧失了声称货物与合同不符的权利,即使这2年以后发出的通知可能满足了第39条第1款规定的一般条件(是“合理期限”内发出的通知),或者可能符合第44条的要求(迟发的通知有合理的理由),买方仍丧失主张货物与合同不符的权利。2年最长时限的唯一例外是,如果2年的期限与合同规定的保证期不符,后者优先。2年的最长质量异议时限通常不适用,除非在符合第44条规定时或者属于隐蔽瑕疵,买方可在索赔期过后2年之内发出通知。 二、我国关于“合理期限”的规定 我国《合同法》第158条第二款,对“合理期限”做了规定:“买受人应当在发现或者应当发现标的物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合理期间内通知出卖人。” 该条款融合了CISG第39条和第40条的规定。可见对于买方通知卖方货物不符的期限,合同法首先允许当事人做出约定。第158条运用了“合理期间”一词,是由于在实践中各个买卖合同相差很大,无法在法律中作一个统一的时间期限的规定,因此合同法与CISG一样用“合理期限”一词以灵活概念与原则性相结合的办法规定。在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中应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期限”的长度,应该根据该合同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和判断。 三、CISG与我国合同法中“合理期限”的比较分析 公约中的第40条和第44条对第39条起了限制的作用。即使买受人有合理的理由对未向卖方履行及时的通知义务时,他仍然是要受到第39条第2款,即关于“2年期限”的限制的,当然合同中有特别约定期限且这个期限是长于2年的要例外了。但是我国合同法却未注意到此点,仅仅在158条的第3款规定:“出卖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提供的标的物不符合约定的,买受人不受前两款规定的时间按的限制。”那就表明,如果买方有合理的理由,且买方的合理理由是卖方知道或者应该知道货物不符的真实情况,那么买方就不受“合理期限”甚至“2年”期限的限制,买方可以在未对卖方做“及时地”通知的情况下,还是有权利在自收到货物2年以后向卖方提出求偿的请求的,这样就给卖方带来很多不确定的风险,

《合同法》

《合同法》 一、定义 1、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的法律,它主要规范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变更、转让、终止、违反合同的责任及各类有名合同等问题。在我国,合同法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只是我国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合同法在为经济交易关系提供准则,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一部好的合同法能够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 3.合同又称为契约,是市场经济社会最常见的商品交换法律形式。 4.我国的合同法指的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二、特征 1.合同是双方的法律行为,即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互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就是将能够发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2.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须达成协议,即意思表示要一致。[1] 3.合同系以发生、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 4.合同是当事人在符合法律规范要求条件下而达成的协议,故应为合法行为。

合同一经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就发生了权利、义务关系;或者使原有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未按合同履行义务,就要依照合同或法律承担违约责任。三、法律性质 1.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合同是两方或多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 3.合同是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民事法律行为。 四、合同可撤销 根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情况,合同可以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成立的合同; (二)显失公平的合同; (三)因欺诈成立的合同; (四)因胁迫成立的合同; (五)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 五、合同无效 根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情况,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者利益;

买卖合同法解释三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买卖合同法解释三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合同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 义务,同时阐述确定的时间内达成约定的承诺结果。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 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为正确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当事人之间没有书面合同,一方以送货单、收货单、结算单、发票等主张存在买卖合同关系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以及其他相关证据,对买卖合同是否成立作出认定。 对账确认函、债权确认书等函件、凭证没有记载债权人名称,买卖合同当事人一方以此证明存在买卖合同关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二条当事人签订认购书、订购书、预订书、意向书、备忘录等预约合同,约定在将来一定期限内订立买卖合同,一方不履行订立买卖合同的义务,对方请求其承担预约合同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预约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条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 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四条人民法院在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认定电子交易合同的成立及效力的同时,还应当适用电子签名法的相关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