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城疫疫苗的研究进展_武发菊

新城疫疫苗的研究进展_武发菊

新城疫疫苗的研究进展_武发菊
新城疫疫苗的研究进展_武发菊

鸡新城疫疫苗应用的研究进展

https://www.doczj.com/doc/ae2614066.html, 我国于1935年发现鸡新城疫(ND),现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并且是我国养鸡业危害最大、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禽病之一,虽然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研究鸡新城疫各方面的问题,并且采取了普遍预防接种和其他综合性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已大大减少了该病所造成的损失,但是鸡新城疫仍然是我国家禽的头号疫病。 1.不同ND疫苗的使用 1.1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通常需要添加佐剂,目前预防鸡新城疫灭活疫苗使用较多的为油乳剂灭活疫苗,杨百亮等试验表明接种油乳剂灭活疫苗的鸡HI抗体效价上升幅度大,抗体水平在达到峰值后能够长时间保持一个较高的抗体水平,比较适于平时的预防接种。 1.2弱毒疫苗 目前ND弱毒活疫苗有I系、Ⅱ系、Ⅲ系、Ⅳ系等几种。其中I系苗属于中等毒力苗,免疫后鸡体产生抗体快,抗体维持时间长(3~5周),但I系苗对雏鸡和产蛋鸡均有一定的致病力,使用时应注意。多用于60~120日龄的青年鸡的加强免疫。Ⅱ系、Ⅲ系、Ⅳ系苗等均为弱毒疫苗,通常用于青年鸡群的早期接种,而Ⅳ系苗的毒力相对Ⅱ系、Ⅲ系稍强,对鸡群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性,是目前使用较多的弱毒苗。新城疫乳油剂灭活苗多用Ⅳ系疫苗制备,能刺激鸡体产生较高的抗体,并且抗体维持时间较长。克隆30苗也属于弱毒力苗,试验表明,克隆30苗完全可以用于1日龄雏鸡免疫,且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这样就可以在孵化室进行首次免疫接种,既减少了对雏鸡的应急,又节省了劳力。但抗体水平维持时间较短,在21日龄时抗体己降至临界线,应及时进行第二次免疫。 1.3基因工程苗 基因工程苗是目前疫苗研究的热点,国内外一些实验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利用重组DNA技术研制ND基因工程疫苗,目前,ND基因工程苗主要有DNA疫苗、亚单位苗、活载体疫苗、多肽苗和转基因植物疫苗等几种。DNA疫苗具有能够激发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不散毒、便于储存和运输等优点。亚单位苗是将NDV保护性 抗原基因在原核或真核系统中表达所获得的产品制成的疫苗,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便于保存运输,易于批量生产的优点。活载体疫苗的载体病毒或细菌表达目标抗原可以最大限度地不受接种动物体内新城疫抗体的干扰。 转基因植物疫苗的效果好,成本低、疫苗的植物载体易于保存,使用方便,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4 联苗 为了减少对鸡的免疫次数和应激,多采用联苗来防治鸡的各种疾病。2005年12月24日,我国农业部在北京宣布,我国成功研制了禽流感一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并正式批准生产。美国在27个苗中就有18个是联合苗,日本生产的鸡所用联合苗占鸡用苗的40%,如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新城疫-鸡痘疫苗、新城疫-鼻炎疫苗等。 2.免疫途径的影响 新城疫疫苗的免疫途径较多,如滴鼻点眼、饮水、拌料、喷雾注射等。弱毒疫苗通过呼吸道途径接种效果最佳,故通常采用滴鼻或气雾法免疫,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饮水免疫或注射免疫,灭活疫苗通常采用颈部皮下注射免疫。姜力等用鸡新城疫乳油剂灭活苗分别进行颈部皮下注射疫苗、胸部肌肉注射疫苗和腿部肌肉注射疫苗三组试验,结果发现采用颈部皮下注射疫苗HI上升的较快,是峰值最高的;腿部肌肉注射疫苗的方法抗体产生的峰值最低;并且颈部皮下与胸肌2种方法注射疫苗,免疫鸡没有临床反应,表现正常;腿部肌肉注射个别能引起局部组织。肿胀、坏死,出现机能障碍,建议养鸡户不要只图方便而采用腿部肌肉注射疫苗。也有人建议新城疫疫苗拌料饲喂免疫法,其操作简便,不会骚扰到鸡群,可以减少鸡群的应激反应;其弊端在于不能保证免疫量均匀,可能会引起抗体效价参差不齐。饮水免疫的操作也比较简便,但与拌料免疫有同样的弊端。饮水、拌料免疫法主要用于群体免疫。 3.免疫增强剂的使用 母源抗体的干扰、营养缺乏、疫病影响、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超标、应激反应、激素药物的应用及烷化消毒剂的应用等都可能影响到疫苗免疫效果,使动物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导致散发甚至群发的新城疫病例,而这些因素 鸡新城疫疫苗应用的研究进展 雍 丽

鸡新城疫疫苗种类及其使用方法

鸡新城疫疫苗种类及其使用方法 鸡新城疫(ND)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鸡都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是严重危害养鸡生产的最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以扑杀强毒感染群为主. 鸡新城疫(ND)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鸡都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是严重危害养鸡生产的最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以扑杀强毒感染群为主的方法,已经基本控制疾病。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强毒感染的普遍存在,主要通过应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来控制ND的发生。由于ND疫苗种类繁多,疫苗使用方法不一,往往会因疫苗的选择和使用不当造成免疫失败,给养鸡生产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现将市售的几种ND疫苗及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1、疫苗的种类 1.1 中等毒力的疫苗 包括H株、Roakin株、Mukteswar株和Komorov株等,我国主要使用Mukteswar 株(即I系)。 I系疫苗使用后免疫产生快,一般注苗后3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持续时间长,免疫期为1~1.5年,保护力强。主要应用于有基础免疫的鸡群作加强免疫。I系疫苗多采用注射或刺种方法接种,也可采用饮水和气雾免疫。I系注苗后应激较大,对产蛋高峰鸡群有一定影响。由于I系使用后存在毒力返强和散毒的危险性,易使鸡群隐性感染,发生慢性ND,养鸡场要长期控制好ND,应慎用IV 系。 1.2 弱毒疫苗 包括Ⅱ系(B1株)、Ⅲ系(F株)、IV系(Lasota株)、V4和克隆株等。 1.2.1Ⅱ系疫苗安全,使用后无临床反应,适用于各种年龄鸡只免疫,特别是雏鸡免疫,接种后6~9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3个月以上,但因多种因素影响,免疫期常达不到3个月。本疫苗可用滴鼻、点眼、饮水、气雾等方法免疫。Ⅱ系苗免疫原性较差,不能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保护力不强,如遇强毒感染,对鸡群不能完全保护。据报道,在ND强毒流行的地区,1月龄雏鸡用Ⅱ系苗免疫其保护率仅为10%。 1.2.2 Ⅲ系疫苗其特点与Ⅱ系相似,主要用于雏鸡免疫,其免疫途径为滴鼻、点眼、饮水、气雾和肌肉注射,但可引起一过性的轻微呼吸道症状。 1.2.3 IV系疫苗毒力较II系、III系强,因其免疫原性好,可以突破母源抗体,抗体效价高,适用于各种年龄鸡只的免疫,目前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雏鸡免疫。通常采用滴鼻点眼,饮水方式免疫,也可用作气雾免疫。由于其本身仍有一定的病原性,首免不能采用气雾免疫,否则会导致上呼吸道敏感细胞的病理损伤,增加病原菌的继发感染。对慢性呼吸道疾病存在的鸡群,采用气雾免疫易激发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暴发。 1.2.4V4(耐高温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耐热性,可常温保存,在22~ 30℃环境下保存60天其活性和效价不变。V4苗可以通过饮水、滴鼻、肌肉注射等方式免疫。V4苗还具有自然传播性,能通过自然途径免疫在鸡群中迅速传播,产生的血清抗体较高,具备抵抗强毒攻击的能力,是防制ND的理想弱毒株。V4苗因使用效果较好,使用安全方便,目前在国外广泛应用,国内应用相对较少。 1.2.5克隆株疫苗目前市售的主要有进口的Clone-30、N-29和国产的Clone-83、N-88等几种,其中Clone-30应用较广。 Clone-30毒力低,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强,不受母源抗体干扰,可用于任何日龄鸡。一般进行滴鼻、点眼、肌肉注射,免疫后7~9天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持续期达5个月以上。

新城疫的流行历史与现状

流行病学 1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 )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 )强毒株引起的、以感染禽类为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 。新城疫不仅可对家禽造成严重危害,对国际贸易也有严重影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将新城疫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中,新城疫被列为优先防控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在公共卫生方面,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等接触大量病毒时可引起结膜炎等症状。1 全球流行历史与现状 新城疫最早于1926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Java )和英格兰的滨海小镇新城(Newcastle-upon-Tyne )发现[2-3],但对于全球首次发生的时间 目前尚有争论。首先,本病于1926年首次在欧亚两个地区同时出现,这在流行病学上很难解释。另外,有证据表明本病在1926年之前可能在部分地区就已存在,如韩国可能在1924年就有新城疫的存在和流行,甚至还有更早的疑似新城疫发生的报道,如19世纪中期在欧洲和亚洲报告的在家禽中广泛传播的高致病性疫病可能部分是由新城疫引起的[4] 。1898年在苏格兰西部群岛导致家禽大量死亡的神秘疫病可能也是由新城疫引起的[5] 。之前没有公开报道或者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受当时国际贸易局限,疫病传播速度较慢,没有造成大面积暴发和扩散;二是受当时疫情信息交流不畅、养禽规模化程度不高、疫病识别报告能力欠缺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即使发生了新城疫,也由于误诊或者识别和报告能力欠缺等没引起高度关注。 尽管对该病的历史和起源还存在争议,但目前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33)通讯作者:王志亮 新城疫的流行历史与现状 刘华雷,王志亮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 摘 要:新城疫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本文对新城疫的全球流行历史与现状进行了阐述,对我国流行历史及现阶段的流行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防控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防控措施建议,为科学防控该病提供依据。 关键词:新城疫;流行历史;流行现状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44X (2015)06-0001-04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Newcastle Disease Liu Hualei ,Wang Zhiliang (China Animal Health and Epidemiology Center ,Qingdao ,Shandong 266032) Abstract :,with the main present Key words :Newcastle disease ;

鸡新城疫灭活疫苗的制备

鸡新城疫灭活疫苗的制备 制备油佐剂灭活苗 1 材料 1.1毒种:鸡新城疫病毒弱毒La sota株。 1.2实验动物:9-10日龄鸡胚若干。 1.3主要试剂:碘酊,1%硫柳汞溶液,7号白油,司盘-80,硬脂酸铝,吐温-80,甲醛等。 主要仪器:孵化箱、1ml注射器、蛋架、打孔器、蜡烛、胶体。 2.实验步骤 2.1种毒繁殖:将毒种用灭菌生理盐水作适当稀释,尿囊内接种10日龄SPF鸡胚,每胚0.1mol.选种后72-120小时之间死亡且病痕明显的鸡胚,分别收获鸡胚液,装于灭菌器内定量分装于安领瓶,冷冻保存。 2.2接种前准备;种毒稀释,照蛋,打孔。 2.3接种;取生产用毒种,用灭火理盐水适当稀释(10-4或10-5),每胚尿囊内接种0.1ml.接种。后密封针孔,置36-37继续孵育。 2.4孵育和观察;鸡胚接种后,每日照室1次,将24小时内死亡的鸡胚弃去,此后,每天照蛋2次,死亡的鸡胚随时取出,4摄氏度保存,冷却24小时。 2.5收获:将冷却的鸡胚取出,用碘酐消毒气室部位,然后以无菌手

术剥除气室部卵壳,捐去卵壳膜。剪破绒毛尿至膜及羊膜(谨防卵黄破裂)。吸取胚液。对每个鸡胚在吸取胚液前均应注意检查、凡胎儿腐败、胚液混浊及有任何污染可疑者,弃去不用。吸取胚液放于同一灭菌的容器内。(凝集试验和无菌试验) 2.6 灭活:可以过滤,再加甲醛溶液,甲醛溶液的最终浓度为0.1%。然后在37℃灭活16小时,期间振摇3~4次,在4℃保存,应不超过1个月。(无菌检验和灭活检验) 2.7 制苗 2.7.1 油相制备:将7号白油与司盘- 80 ( Span - 80)按94 ∶6比例混合再加总量2%的硬脂酸铝溶液混匀后,121 ℃高压灭菌15 min即为油相。 2.7.2 水相制备:将灭活胚液(抗原液)和吐温- 80 ( Tween - 80)以96 ∶4的比例混合,充分搅拌,使吐温-80完全溶解为止,作为水相。2.7.2 水相制备:将灭活胚液(抗原液)和吐温- 80 ( Tween - 80)以96 ∶4的比例混合,充分搅拌,使吐温-80完全溶解为止,作为水相。2.7.4 检验:乳化后,取3~5ml以3000r/min离心15分钟,若有分层现象,应重复搅拌。同时徐徐加入水相l份。以10000r/min 搅拌2~5分钟,在终止混拌前加入1%硫柳汞溶液,使其最终浓度为0.01%。2.7.4 检验:乳化后,取3~5ml以3000r/min离心15分钟,若有分层现象,应重复搅拌1次。

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摘要对禽流感的预防,必须在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的同时,加强必要的免疫措施。对不同类型禽流感疫苗的研究现状、优越性与局限性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最近,亚洲一些国家不断暴发的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全球一系列动物和公众健康问题的极大关注,最近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罗马提交会议指出[1],当面临AI大流行威胁时,采取大规模扑杀感染动物的措施会丧失很大一部分食物来源,使地方养禽业遭受严重打击,显得不太合理。对禽流感的预防,必须努力集中在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的同时,加强必要的免疫措施。免疫能减轻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减少病毒的扩散和提高群体对感染的抵抗力,从而控制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nus,AIV)的广泛传播[2]。然而,如果疫苗的使用和管理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污染环境,威胁公众健康。因此,研制安全、高效的AIV疫苗是专家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 理想的疫苗应具有高的生物保护容量,同时消除环境污

染和易感动物感染的可能性。总的来说,对于AIV疫苗的发展,以下几种设计思路均已被采用或尝试。 1全病毒灭活疫苗 由于AIV基因组的抗原漂移,AIV疫苗仅能提供70%的保护力。针对这种特点,AIV灭活疫苗通常制备成针对几种不同亚型AIV的多价疫苗,己证明1种灭活疫苗可以至少包括4种不同的AIV亚型。同只含单一亚型的疫苗比,多价疫苗并没有减弱对同一种HA亚型AIV攻击的有效保护[3],而且各亚型抗原之间不产生免疫干扰。AIV灭活疫苗能使免疫鸡群在感染AIV野毒时有效地减轻损失,并显著减少可能存在于鸡群和环境中的病毒数量,缩短其存活时间,是AI 防治的主动措施、关键环节和最后防线。而且灭活疫苗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免疫效果确实、免疫持续期长等特点,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商品化的AIV疫苗应用于家禽中。我国己研制成功不同亚型的AIV疫苗,且证明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但灭活苗本身存在一些缺陷[4],主要是:影响疫情监测;存在散播病毒的风险;免疫剂量较大,制备成本高。其最突出的缺点是不能诱导产生有效的粘膜免疫抗体和细胞免疫 应答,因而无法有效地抑制呼吸道中AIV的复制。近年来,人们试图从技术上突破此缺点,筛选并利用同亚型弱毒疫苗

生物技术疫苗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疫苗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及重组DNA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生物技术疫苗,生物技术疫苗是利用生物技术制备的分子水平的疫苗,包括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缺失或突变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DNA疫苗。 关键词: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缺失或突变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DNA疫苗 1生物技术疫苗 上世纪,常规疫苗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原始疫苗不安全,人工灭活疫苗免疫持续时间短,生产成本高,灭活不彻底往往容易散毒;体外培养细菌或病毒容易污染其它病原,长期存在于环境中,难与自然感染动物鉴别,使疾病流行复杂化等[1]。生物技术疫苗是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产物,是用基因工程方法或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将其转人原核或真核系统使其表达出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制成疫苗或者将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删除掉或进行突变,使成为不带毒力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苗或突变苗。生物技术疫苗只含有病原的部分组成,而常规疫苗往往是一个完整的病原体,因此生物技术疫苗的最大优点是安全性好,对致病力强的病原更是如此。生物技术疫苗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更廉价更大批地生产;易于区分感染动物和免疫动物,由于生物技术疫苗中只含有病原的一种蛋白成份,或者缺失某一蛋白成份,因此通过检测野毒中含有,而生物技术疫苗中没有的病毒蛋白的抗体可以方便地从免疫动物中区分出野毒感染者;利用活载体可制成多价疫苗,达到一针防多病的目的。就其应用前景而言生物技术疫苗的优势在于克服了常规疫苗的大量培养病原微生物、灭活不彻底、活疫苗的毒力返强等缺点;动物机体免疫系统更集中产生免疫应答;有利于制成多价苗和多联苗,简化免疫接种程序;易于工业化生产,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有利于区分疫苗抗体和野毒感染抗体,不影响疫病的监测与诊断,利于疫病的控制、净化和消灭;使用方便,便于保存等。生物技术疫苗为一种理想疫苗,它只能在细胞中剌激合成抗源,从而引发细胞的免疫应答。与传统疫苗相比,生物技术疫苗还有独特明显的优势:①具备可操作性,如BCG卡介活疫苗,是构成一次免疫产生对多种疾病持久防御的疫苗,将刺激机体对各病原体产生保护性免疫;②安全广泛性,1949 年以来全世界有35 亿人接种BCG,并发症极少,安全性高;③免疫应答范围广,植物可表达动物和人类病原体,一种植物可以同时表达几种抗原;④稳定、成本低,种子或块茎中的抗原可以长期保存而不失去活性,基因疫苗生产成本低,价廉,适宜于广大农村;⑤卫生无病原污染,可直接食用免疫,避免了使用注射器的疾病传染,易于推广,易被人们所接受;⑥经济性好,大规模种植疫苗无需提取纯化过程和冷藏,长途运输方便,种植者也无需反复购买种子和种苗;⑦母体抗体存在时新生儿免疫也是可能的;③易获得多价疫苗,将不同抗原基因的转基因植物进行杂交,很容易获得多价转基因植物疫苗;⑨免疫期持久;⑩能同时使用多种疫苗[2]。 2生物技术疫苗的分类 根据生物技术疫苗研制的技术路线和疫苗组成的不同,目前可分为四大类:①基因工程亚单位苗②基因缺失苗或突变苗③活载体苗④DNA疫苗⑤合成肽疫苗。 各种生物技术疫苗的性质见表[3] 项目基因工程亚基因缺失或活载体苗DNA苗合成肽疫苗

国内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病原菌新毒株、变异株的不断出现,我国动物疾病的防制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已经不能经济而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展,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自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发现干扰素以来,干扰素已经显示出了极强的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活性和应用前景。因而,干扰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动物干扰素主要停留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且大多数集中于猪、鸡、鱼等少数动物,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目前已有商品化的猪、犬、鸡等重组干扰素产品面市。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概况 干扰素 IFN 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IFN的抗病毒活性是通过宿主细胞而间接完成的,并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及选择性。根据其来源和结构,IFN可分为α、β、γ三种类型,近年来,还发现了ω、τ等类型的干扰素。IFN—α主要由单核细胞产生;IFN—β主要由纤维母细胞产生,血管内皮细胞也可产生;IFN—γ由抗原及PHA等有丝分裂原刺激T细胞后产生,此外,NK细胞也可产生。IFN—τ是反刍动物孕体附植时滋养层细胞分泌的特有的妊娠识别信号因子,在妊娠识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IFN—α、IFN—β尽管结构不同,但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来自同一个祖先基因,结合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并发挥相似的生物学效应,因而将它们一起划归为Ⅰ型干扰素。其中IFN—α是20个结构相关的分子量约为18kDa的多肽家族,每个由独立的基因编码;IFN—β是个单基因产物,是分子量20kDa的糖蛋白。IFN—γ属Ⅱ型干扰素,由大约21~24kDa的亚基组成的以同源双体形式存在的糖蛋白。IFN一γ对56℃、pH2和0.1%SDS敏感。 二、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在1957年被发现时,抗病毒活性被认为是其唯一特性,但随后研究发现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增殖作用外,还有一系列其他生物学活性,如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等。大量研究表明,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的发挥有赖于其诱导的多种效应蛋白质的合成。干扰素并不直接作为反式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最终达到效应分子的表达目的。此外,干扰素活性很高,并且其活性呈明显的多样性。现将其主要活性分述如下。 (一)Ⅰ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 抑制病毒复制,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多种酶 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等 和旁分泌作用。 抑制细胞的增殖 如肿瘤细胞等)。 加强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NK细胞具有干扰素受体 。 改变MHC分子的表达,增强MHCⅠ类分子的表达而抑制MHCⅡ类分子的表达。(二)Ⅱ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 IFN—γ抗病毒活性较Ⅰ型低,但它的免疫调节和抗细胞增殖的作用较强,所以又称免疫干扰素,它是一种强的巨噬细胞、NK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剂,能激活巨噬细胞并促进其活性;能直接作用于T和B淋巴细胞,促进分化;能增强MHCⅠ类分子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

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不断深入,传统疫苗一出现诸多缺陷,利用基因工程开发新疫苗是当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途径之一。目前开发的主要有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合成肽疫苗,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独特性疫苗。本文对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关键词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制品免疫系统病毒样颗粒基因工程疫苗应用 1 基因工程疫苗的概念 使用DNA重组生物技术,把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遗传物质定向插入细菌、酵母菌或哺乳动物细胞中,使之充分表达,经纯化后而制得的疫苗。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能制出不含感染性物质的亚单位疫苗、稳定的减毒疫苗及能预防多种疾病的多价疫苗。如把编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基因插入酵母菌基因组,制成DNA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把乙肝表面抗原、流感病毒血凝素、单纯疱疹病毒基因插入牛痘苗基因组中制成的多价疫苗等。 基因工程疫苗是将病原的保护性抗原编码的基因片段克隆入表达载体,用以转染细胞或真核细胞微生物及原核细胞微生物后得到的产物.或者将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删除掉, 使成为不带毒力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苗。 2 各种基因工程疫苗简介 目前利用基因基因工程技术已经使用和正在研制开发生物新型疫苗主要有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合成肽疫苗,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独特性疫苗等。这些疫苗统称为基因工程疫苗。 2.1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又称生物合成亚单位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指只含有一种或几种抗原而不含有病原体的其他遗传信息。能利用体外表达系统大量表达病原体主要保护性蛋白作为免疫原。因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便于大规模生产。 在研制亚单位疫苗时,首先要明确免疫原活性的目的DNA片段。其次还必须选择合适的表达系统用来表达基因产物。迄今研制出的亚单位疫苗有预防毒性和细菌性疾病的,也有激素类亚单位疫苗。比较成功的重组亚单位疫苗有人乙型肝炎病毒亚单位疫苗(酵母表达系统)口蹄疫病毒亚单位疫苗,牛瘟病毒亚单位疫苗,猪细小病毒亚单位疫苗等。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分为三类:细菌性疾病亚单位疫苗,现已研制出预防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炭瘯菌,链球菌等都能对相应的疾病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1];病毒性亚单位疫苗,病毒病原体只编码少数几种基因产物,大部分分析类病毒基因组已被克隆测序。目前已商品化和中试验阶段的病毒性疾病亚单位疫苗主要有乙型肝炎、口蹄疫、狂犬病等十几种亚单位疫苗;激素类亚单位疫苗。动物的生长受生长激素的调节。而生长激素的分泌受生长抑制素的抑制。所谓生长抑制素疫苗是以生长抑制素作免疫原,使免疫动物的生长抑制素水平下降,生长激素释放增多,使牛、羊等家畜获得显著的增重效果[5]。 2.2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可以是非致病性微生物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使之表达某种特定病原物的抗原决定簇基因,产生免疫原性。也可以是致病性微生物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修饰或去掉毒性基因但仍保持免疫原性。在这种疫苗中,抗原决定簇的构像与致病性病原体抗原的构象相同或者非常相似,兼有活疫苗和死疫苗的优点。在免疫力上很有优势。主要有基因突变疫苗和复制性活载体疫苗。基因突变体疫苗,这类疫苗是认为的将病原体的某个或某些基因全部或部分删除,使其毒力下降不在引起临床疾病但仍能感染宿主并诱发保护性免疫力[2]。这种疫苗的突出特点是不易返祖而重新获得毒力。缺失的基因可以作为一种遗传标志用于建立鉴别诊断方法。虽然到目前为止这类疫苗的成功例子还不多,但的确是研制疫苗的一

鸡新城疫疫苗治疗猪病毒性腹泻的事例与原理探讨

鸡新城疫疫苗治疗猪病毒性腹泻的事例与原理探讨 x 最近看了海浪头的《“鸡新城疫”疫苗悄悄走进猪的市场》一文很有感触。鸡新城疫和猪腹泻,这两种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怎么就有了交点?这个方子如此之“偏”为何流传甚久并屡有成功的案例,纯属歪打正着还是确有神效?我没有高学历也没有治疗经验,只是希望能以此文帮助大家找到一些想要的答案。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一、鸡新城疫疫苗治疗猪病的探索 1、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国伟大的基层兽医! 以鸡新城疫疫苗治疗猪病,有史可查的首个案例发生在1987-1988年。当时浙江省绍兴市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所害,经济损失严重,又苦于没有疫苗可用,绍兴市兽医站的沈福钦、宋森泉等人便以新城疫I系疫苗作为内源性干扰素生剂进行了防治猪传染性腹泻病的试验。 具体方法是用生理盐水1:100稀释新城疫I系苗,按仔猪3~5ml,架子猪5~10ml、肥育猪及公母猪10~20ml的剂量, 行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天1次,做好临床观察。以腹泻停止和食欲基本恢复判定为治愈。连续2次怡疗未愈, 判定为无效。 他们的结果表明,1987年11月-1988年3月,用新城疫I系苗共试治未用其他任何药物治疗过的传染性腹泻病猪164头,其中经第1次注射治愈95头、第2次注射治愈62头,有效治愈率为157/164=95.7%。另外对有病毒性腹泻流行猪场的28头猪进行了预防实验,结果有效。 他们分析这种方法符合现代免疫学理论,以新城疫中强毒活疫苗作为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可诱导猪产生干扰素并增强免疫系统的活性,因此可以防治猪的病毒性腹泻。但由于当时的实验条件有限,无法分析所用剂量和不同阶段猪体诱导产生干扰素的敏感度。 2、各地兽医试用“特殊疗法”,效果得到印证。 在浙江兽医的带领下,其他地区的兽医工作者们也对这种奇妙的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与验证。 1990-1993年,云南兽医以同样1:100的比例稀释新城疫I系苗,仔猪5ml,10ml、肥育猪及公母猪20ml的剂量注射。治愈率90/93=96.7%。验证了应用鸡新城疫I系苗作为干扰素诱生物,防治猪流行性腹泻病确有较好疗效,,但因初次应用对剂量和治疗效力的持续时间等还须进一步试验。 本人查到的所有以文献或论文形式进行过报道的案例汇总如下: (之后就鲜有确切的治疗事例报道了,大多是以治疗方法推荐的形式见诸报端) 另外还有鸡新城疫疫苗治愈仔猪白痢的案例,来自江苏省泰兴市的兽医应用鸡新城疫I 系冻干苗治疗仔猪白痢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疗效,认为这从免疫学、传染病学和微生物学的观点和常理是无法解释的。但作者本着“百家争鸣”的原则,经慎重研究后,决定发表该文章,旨以供同行参考和运用,望能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来加以验证与总结。湖北省兽医也利用相似的方法防治当地的猪黄白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临床效果。 二、鸡新城疫VS猪腹泻病毒,以毒攻毒的杀.手锏是【干扰素】 既然有上述诸多新城疫防治猪腹泻的事例,那么就有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相关的文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样的字眼—— 关键词:干扰素、干扰素诱导剂、鸡新城疫I系疫苗

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

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 摘要:口蹄疫是世界性重大动物疫病之一。接种疫苗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研制高质量、安全有效的疫苗,不但是决定疫苗免疫效果的关键,也是成功预防、控制直至最终消灭口蹄疫的先决条件。目前,除传统疫苗仍然在口蹄疫防控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外,国内外诸如亚单位疫苗、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合成肽疫苗、可饲疫苗和多表位疫苗等的研究和探索已全面展开,有望为口蹄疫的有效防控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口蹄疫;疫苗;进展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FMD病毒(FMDV)引起的牛、羊、猪等偶蹄动物发生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0IE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之首。口蹄疫的平均致死率仅为1%,但是被感染动物会100%发病,且传播效力极高,使实际畜产量锐减。根据0IE规定,一旦暴发FMD,所有感染和接触的动物都必需宰杀并销毁尸体。目前,除大洋洲和北美,口蹄疫已侵袭过所有大陆。2001年英国暴发口蹄疫损失约90亿英镑,绵羊是此病的有力传播者;我国部分地区于2005年及2009年分别暴发Asia I型和A 型FMD,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危害奶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相关产品的对外贸易。FMD是由FMDV引起的,其基因组是一条单股正链RNA,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是在发现烟草花叶病毒后发现的第一个脊椎动物病毒。FMDV分为O、A、C、Asia 1、SATl、SAT2和SAT3共7个血清型,型间无交叉免疫反应。目前,大多数流行口蹄疫的国家采取以常规疫苗免疫为主的措施预防口蹄疫。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FMDV新型疫苗不断涌现。本文综述了口蹄疫常规疫苗和新型疫苗的现状,并对口蹄疫疫苗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1 常规疫苗 1.1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口蹄疫病毒丧失感染力而保留抗原性,再添加佐剂后制成的。1925年Belin首次用甲醛灭活牛舌皮组织病料制成了灭活疫苗;1934年Schmidt 发现了能增强灭活苗免疫效力的氢氧化铝胶佐剂,使免疫效果日趋完善。1938--1962年口蹄疫疫苗主要由动物组织生产病毒抗原,经甲醛灭活,氢氧化铝胶吸附制成。自1962年至今,BHK--21细胞已成为制备口蹄疫疫苗病毒抗原的理想细胞培养系,广泛应用于口蹄疫疫苗生产。1965年Telling和Elsworth用发酵罐大量生产悬浮细胞来生产病毒抗原,现在几乎所有的口蹄疫灭活苗都以这种方法生产,但有研究证明甲醛在抗原的灭活中有活毒的残留,因此广泛应用二乙烯亚胺作为灭活剂。目前,世界上主要应用灭活苗来实现对口蹄疫的防制,除了灭火的单价苗之外,灭活二价苗也早已出现,张永光、王永录等已研制成功的牛口蹄疫O 型A型双价灭活疫,在预防牛口蹄疫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2 弱毒疫苗 由于口蹄疫的广泛流行以及防疫上的大规模需要,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口蹄疫弱毒疫苗的研究。目前仍在应用的有鼠化、兔化、鸡胚化及组织培养细胞驯化弱毒疫苗等几种。1937年Negel 将病毒接种于成年鼠脑内,证明病毒毒力可以被致弱。1948年Fraub 和Schneider 将豚鼠毒转接于鸡胚,获减毒毒株。Gillespic(1954)和Komorov(1957)将牛源毒适应于鸡胚和1日龄雏鸡,曾发表致弱毒株的初步应用报告。1959年Gunha和Eichhom也在兔体传代成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综述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摘要: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 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螺旋杆菌,能够导致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瘤和胃癌。1994年,和HP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Ⅰ类致癌原。此外,HP还与糖尿病、冠心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一些肠道外疾病有重要关系。目前HP感染的主要治疗方案是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杀灭细菌效率超过90%。但是,这种治疗方案仍存在以下问题:药物疗法副作用较多,如口腔异味、腹痛、恶心、呕吐等;抗生素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多;对于发展中国家感染人群来说治疗费用相对昂贵等。免疫接种有望成为预防HP感染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1)。近年来,HP感染呈上升趋势,有效疫苗的研制是根除HP的最简单、经济、快捷的手段。随着疫苗研究的深入,诸如灭活全菌疫苗、亚单位疫苗、载体疫苗、DNA疫苗及缓释疫苗等相继问世,其优、缺点也比较明显。本文对以上几种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疫苗 一. 研究幽门螺杆菌疫苗的迫切性 早在1994年,WHO就已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确认为一级致癌因子,但长期以来对HP感染的药物治疗一直受到治愈率低、费用昂贵、病人依从性差及耐药菌株出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现阶段全球感染人数仍呈上升趋势。HP疫苗的研制和应用对有效

控制及降低HP感染率、发病率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二.Hpylori疫苗开发策略 由于Hpylori仅感染胃上皮细胞表面,它们的发病由病原菌的粘附、定居和繁殖所决定,其感染局限于循环抗体难以达到的地方。因此,这类疫苗应主要着眼于产生分泌性抗体,阻止细菌对胃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 这种疫苗以经血循环途径给予通常是无效的,疫苗只是通过与感染相同的途径给予,才能在通常的感染部位诱导出足够的分泌型抗体。疫苗接种应能诱导针对大量表面蛋白的强烈的粘膜免疫应答。而疫苗引起的免疫主要针对H pylori开始粘附过程的关键性抗原结构,即阻断Hpylori在胃粘膜的粘附。 Hpylori的毒力因子有许多种,如尿素酶、热休克蛋白、VacA、CagA、过氧化氢酶等,从理论上讲,不大可能运用“减法”策略研制一种成功的减毒疫苗,因此, “加法”策略是Hpylori疫苗研究过程中应用的最佳选择。由此可见,Hpylori疫苗开发策略必须建立在经充分鉴定的、高度保守的纯化抗原上,并能诱导有效的粘膜免疫应答。 三.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进展 1.HP全菌灭活菌苗 Czinn和Nedrud首先证实Hpylori全菌蛋白抗原联合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可预防小鼠和雪貂感染Hpylori,并表明预防性疫苗与胃肠道IgG和IgA反应有关。1999年Goto等用超声处理的H pylori悉尼株全菌抗原+CT口服接种C57BL/6小鼠,取胃组织做细菌

新城疫疫苗的研究进展

新城疫疫苗的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常规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2种类型新城疫疫苗南研究进展,分析新城疫疫苗的发展方向,以促进新城疫疫苗的研究。 关键词新城疫;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新城疫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为有囊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编码6个蛋白:RNA依赖的RNA聚合酶(L基因)、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融合蛋白(F基因)、基质蛋白(M基因)、磷蛋白(P基因)、核蛋白(NP基因)。其中F蛋白有使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融合进而导致病毒传人宿主细胞膜的作用,是决定病毒毒力的关键因子。而HN蛋白是NDV的另一种重要的致病因子,它的主要作用是参与病毒粒子与细胞受体的最初吸附以及破坏这种吸附作用。此外,HN蛋白还可使F蛋白充分接近受体而发生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而致病。因此,NDV表面的HN-F糖蛋白在病毒的传染性和治病性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新城疫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都依赖于F、HN蛋白。 新城疫(ND)是一种侵害禽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新城疫病毒引起。自1926年首次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英国的新城暴发以来,至今已有4次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给养禽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NDV基因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差异(I-Ⅺ)。虽然现有的灭活苗和弱毒苗能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但是近年来由强毒引起的非典型ND在免疫鸡群中时有发生,因而研究出安全、高效的新型疫苗一直备受有关学者的关注。目前,亚单位疫苗、活载体疫苗、新城疫病毒载体疫苗、DNA疫苗等都被广泛研究。 1常规疫苗 1.1灭活苗 灭活苗一般是由灭活的感染性尿囊液与载体佐剂混合后制得,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使抗体以较高的水平在体内持续较长时间,且易于储存。目前,广泛使用的灭活苗为油乳剂灭活苗,多用Ulster2e、B1、LaSota及Rokin 等作毒种来生产,这些毒株在鸡胚中均能大量增殖,多用于二联苗或多联疫苗的制造,使用多联苗可以节省劳动力,免疫效力受母源抗体影响较小,免疫后副作用小。但由于注射剂量和疫苗对免疫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且灭活疫苗中需要添加Avridine、ISCOMS弗氏完全佐剂、矿物油、动植物油、脂质体等佐剂,导致免疫成本大大提高。同时,接种灭活苗的机体产生针对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干扰临床检测检疫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这是以灭活苗防治ND的最大障碍。 1.2活疫苗 活疫苗一般由感染胚尿囊液冻干而成,通过饮水、进食、喷雾、气雾等途径大规模免疫鸡群。通常NDV活疫苗分为缓发型和中发型。B1株和Lasota株是

新城疫病毒分子生物学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_侯巍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当今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家禽传染病之一,自1926年首发于印度尼西亚和英国新城以来,在其近80年的历史中,新城疫在全世界曾发生过多次大流行[1]。近年来虽无世界性流行,但区域性爆发新城疫的报道却屡见不鲜,在我国许多地区每年都有此病的发生,并且在水禽和野鸟体内也分离到新城疫病毒。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现将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及其新城疫疫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1.1NDV的形态学特征 该病毒是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成员,成熟的病毒粒子的直径为100~250nm,有囊膜的病毒粒子通常呈圆形,囊膜上有纤突约长为8nm,其内部为一核心—核衣壳结构,直径约为17nm。新城疫病毒极不稳定,用乙醚处理使病毒粒子彻底破坏,囊膜表面具有HA和NA。 1.2NDV病毒的理化特征 新城疫病毒在55℃经45min或阳光直射下经30min灭活。4℃经几周,-20℃经几个月,-70℃经几年感染力不受影响,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消毒效果不稳定,大多数去垢剂能迅速将其灭活。总的来说,ND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强。在实际中,新城疫暴发后经2~8周,仍能从鸡舍、产蛋巢、羽毛和其他物质中分离到病毒。 1.3病毒的生物学活性 1.3.1血凝性:NDV具有凝集红细胞的特性,是由于HN蛋白能结合于红细胞表面的受体。所有的NDV毒株都可凝集人、小鼠、豚鼠的红细胞。 1.3.2神经氨酸酶活性:它是HN分子的一部分,存在于副粘病毒属的所有成员。其酶的作用是可将病毒逐渐从红细胞上洗脱下来,另外NA还作用于受体位点,是F蛋白充分接近而发生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 1.3.3细胞融合与溶血:病毒复制时附着于受体位点,继之病毒囊膜与细胞膜融合,也可导致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红细胞膜常因与病毒之间的膜融合和导致红细胞溶解,产生溶血。 1.4病毒的培养 NDV易在10~12日龄鸡胚尿囊胸腔中生长,接种病毒后鸡胚在24~72h死亡,呈现出血性病变和脑炎。感染的尿囊液能凝集红细胞。大多数毒株能在许多继代细胞和传代细胞中增殖。最常见的为鸡胚成纤维细胞,但是细胞培养物的病毒浓度常比鸡胚低一个滴度。 1.5病原性 NDV各毒株对不同宿主的致病力变化很大。对鸡是高度敏感的毒株,对鸭和鹅的敏感性弱,或不表现 新城疫病毒分子生物学及其 疫苗的研究进展 侯巍 (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新城疫是当今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家禽传染病之一,特别是对养鸡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已研究出了很多基因工程疫苗用于预防鸡新城疫,比如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等。近年来随着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发展,新城疫病毒已经被开发成病毒载体,可以携带外源基因研制新城疫病毒活载体疫苗,表达IBDV和IBV的新城疫活载体疫苗已经成功研制。本文将从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及疫苗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新城疫病毒;分子生物学;疫苗 收稿日期:2011-06-22 作者简介:侯巍(1983-),女,辽宁抚顺人,硕士研究生,从 事预防兽医工作。 中图分类号:S85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03(2011)09-0007-04 7

新型动物疫苗研究进展

第31卷第4期家畜生态学报Vol.31No.4 2010年7月Acta Ecologiae Animalis Domastici J ul.2010 新型动物疫苗研究进展 王洪梅1,宋玲玲1,李瑞国2,武建明1,高运东1,仲跻峰1,何洪彬13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研究中心,济南 250100;2.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国际合作处 100036) [摘 要] 动物疫苗产业是战略化产业,新型疫苗将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对标记疫苗、 活载体疫苗等新型疫苗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列举了相应的市场化产品,并对新型疫苗的发展 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动物疫苗;标记疫苗;活载体疫苗 [中图分类号] S8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5228(2010)0420109204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目前全球新型疾病暴发之快前所未有,平均每年一种新疾病,70%为人畜共患病。由于新型疾病正逐渐具有更强的抗药性,医学发展赶不上疾病的变化,人类健康面临严峻威胁。疫苗的研究和应用是防控传染病(包括人畜共患病)的重要手段,在生命科学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经典疫苗主要是指能诱导机体产生主动免疫的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素等,尽管该类疫苗在疫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缺失/标记疫苗及活载体疫苗等新型疫苗不断涌现。本文综述了动物新型疫苗的研发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1 动物疫苗产业发展概况 1997年全球动物疫苗市场已达24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8%。亚洲发展中国家畜牧业发展比重大,动物疫苗市场需求年均增长在14%左右,其中家畜用疫苗超过44%,宠物用疫苗占30%,家禽用疫苗占14%。 我国每年出栏的生猪、肉牛、羊和家禽分别超过6亿只、5千万头、2亿头和90亿羽,奶牛存栏数超过1200万头,动物免疫群体数量庞大。据估计,动物用药的市场规模大约在500亿元左右,动物疫苗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规模化养殖,特别是高密度养殖,提高了禽畜的疫病传染几率,促进了对疫苗产品的需求。养殖户大量使用农药和抗生素抵御疫病,造成禽畜产品体内抗生素和农药残留超标,使我国禽畜产品的出口受阻,故疫苗的使用将是疫病防控的主要手段。动物疫情频繁,疫病种类多,而且有70%左右的疫病是人畜共感染,如禽流感、结核病、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等,为了保证人类的健康,就必须阻断上述疫病对禽畜的感染和危害。国外多价疫苗已经基本替代了传统单价疫苗,新型疫苗部分替代了传统疫苗,但国内尚处起步阶段,动物疫苗的升级换代将带来很大的增长空间。宠物疫苗扩大了动物疫苗的应用领域,据估计,宠物疫苗市场约3亿元,国内企业商品化的宠物疫苗很少,约占1%左右,主要是进口产品。综上所述,我国动物疫苗产业是战略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必将产生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 新型疫苗研究现状 伴随着分子免疫学的日新月异、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不断完善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疫苗制造技术和免疫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产生了多种新型疫苗,包括多肽/表位疫苗、核酸疫苗、基因重组亚单位疫苗、活载体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缺失疫苗和植 ①[收稿日期] 2010201214 [基金项目] 山东省科技攻关课题(2009GG20002032);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2009ZX080072006B);山东农科院“杰出人才”基金;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Y2008D20) [作者简介] 王洪梅(19742),女,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动物生物技术。E2mail:homey68@https://www.doczj.com/doc/ae2614066.html,  3 [通讯作者] 何洪彬(19672),男,黑龙江讷河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预防兽医。E2mail:hongbinh@hot https://www.doczj.com/doc/ae2614066.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